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

时间:2024-03-06 14:34:59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1

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知识产权保护显得更加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角逐于专利市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智能交通的专利申请,从信息采集与服务、车辆辅助控制的角度分析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

智能交通系统虽然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但目前对它的定义却尚无公认的说法。一方面,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对智能交通系统认识不同,另一方面,智能交通系统本身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其内涵和外延仍在不断变化之中。而笔者认为,无论智能交通系统如何定义,其核心都在于“采集、处理和服务”,即将传感采集的实时交通状态信息进行处理,通过数据处理技术、通信及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融合和集成,并最终服务到交通运输系统,实时、准确、最大范围地发挥效能。

1.浮动车信息采集技术

除了常规的环形线圈感应式检测、地磁式车辆检测、视频检测等检测技术外,随着环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GIS)的普及,浮动车采集技术凭借精度高、更新速度快等特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浮动车采集技术利用装备有车载GPS系统的车辆在道路行驶过程中记录车辆位置、方向、速度等信息,应用地图匹配、路径推测等相关计算手段进行数据处理,使浮动车位置、速度数据与城市道路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关联,得到浮动车在道路上的行驶速度和旅行时间等信息。由于浮动车采集技术可以使用出租车、公交车等作为探测车辆并利用现有的GPS和通信网络,因此采集设备的维护和安装成本较低,各国纷纷投入对浮动车采集技术进行研究和推广。

较为典型的浮动车项目有德国的DDG和XFCD,美国的ADVANCE和TranSt

ar,日本的P-DRGS和IPCar。在国内交通拥堵较严重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也开始了浮动车采集技术的推广。截至今年7月,与该技术相关的专利中,中国专利申请量达598件,其中国外公司在华申请量为170件,国内申请量为428件。在国外申请人国别方面,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的申请量相对较多,其中日本占46%,而从国内申请人所在省份方面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分列前四位,其中北京的申请量达123件。

此外,由于该技术涉及信号处理、道路匹配以及信息通讯等技术,研发涉及学科间的协作,因此个人发明受资金和领域的限制,非职务发明比例较低。国内申请中的申请人主要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企业申请较少,因此进入市场的产品也相对较少,且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效率还有待加强。

2.基于兴趣点导航技术

车辆导航技术的进步对智能交通系统的规模化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无论是车载或手持PDA,导航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

兴趣点(Point of Intereat,POI),也可以翻译成“信息点”,每个POI都包含名称、类别、经度、纬度、附近的酒店、饭店,商铺等信息,因此,我们也可以叫它为“导航地图信息”。它除了显示导航路线外,还可以告诉用户每条道路上的建筑物名称。比如在行驶到复杂交叉路口时,我们听到播放“在第三匝道口转弯”时仍会弄不清方向,但如果系统提示“右转入肯德基方向”,我们就不会迷路。应该说,POI合理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且可以在导航过程中与街景等动态内容结合,因此基于兴趣点的导航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专利也越来越多。

截至今年7月,与兴趣点导航相关的专利中,中国专利申请量有574件,其中国外公司在华申请量为207件,国内申请量为361件。在国外申请人国别方面,美国、荷兰、日本、德国、韩国占申请总量的88%,其中美国占37%,而在国内申请人方面,来自广东的申请量达106件,北京紧随其后达85件,上海、台湾、江苏等地区的申请量也位于前列。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2

关键词:数据驱动;虚拟仿真;在线仿真;智能交通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0-4689-03

1 概述

智能交通虚拟仿真作为仿真科学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分支,以相似原理、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和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1-2]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利用仿真模型模拟交通系统的运行状态并进行仿真评估,辅助交通工程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智能交通仿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发展迅速,出现了大批对ITS系统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仿真软件,在控制ITS的成本投入、降低风险、提供有效模拟智能交通手段以及提高ITS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基于数据驱动进行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研究和实践的还很少,基于这一需求及有关项目支持,该文对与此相关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探讨。

2 数据驱动的相关概念

2.1 数据驱动描述

数据驱动 (Data-driven) 概念的出现源自计算机科学领域,近些年其理论、应用等的研究都引起控制领域及及仿真应用领域等的重点关注。

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对数据驱动思想和概念、数据驱动应用方式、控制优化算法等的研究。数据驱动最初被视为一种适应性的仿真开发方法。在数据驱动的仿真模式中,数据驱动指任何应用需求都能够由系统数据及相关模型所描述,而无需进行再编程[3]。

以数据驱动思想为指导的应用涵盖控制、决策、调度和故障诊断等关键领域,包括制造过程控制、气候预报、交通管理、地理开采、生物传感等诸多具体应用,例如文献[4-5]所述。

在仿真应用领域,数据驱动的仿真开发方式备受关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提出了动态数据驱动应用系统(Dynamic Data Driven Application Systems,DDDAS)的概念[6],为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多变量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的复杂大系统研究及仿真开辟了新途径。

2.2 进行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以ITS技术核心交通数据信息的研究[7]为基础,引入实时交通数据信息,利用仿真技术手段,对交通控制与管理及信息服务进行仿真评估,辅助交通规划决策支持,为动态监控交通拥堵状况、演变趋势、预报预警等提供连续性的技术保障,成了智能交通仿真领域研究的热点所在。

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虚拟仿真与其他方法的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相比,它除了可以利用离线数据之外,更注重仿真与实际系统的动态交互、在线流数据注入等宽范围应用。这给ITS控制与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探求方式,同时也为仿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因此,研究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系统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 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虚拟仿真体系结构

智能交通虚拟仿真体系结构从数据驱动的思想出发,旨在解决和仿真相关的全局性问题。从层次上可将该体系结构划分为数据、资源、平台和应用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该结构以充分获取各类交通数据和信息为基础,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约束和协调模型调度,控制仿真系统的规范运行。各个层次的功能描述如下:

3.1 数据层

系统数据层是构建系统的依据,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完备的数据支撑,供平台层调用,并贯穿整个虚拟仿真过程。

3.1.1 数据系统

包括数据源和数据采集两级结构。

3.1.2 数据析取

实现数据分析、挖掘、描述,并对各种数据进行融合与处理、数据交换,形成数据聚集和子集。

3.1.3 数据管理

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建立数据字典,提供数据共享和显示服务。

3.2 资源层

集成系统所需的各类信息资源,包括知识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等三个系统模块,是系统运行的基础。

3.2.1 模型库系统模块

实现模型资源的集中存储,根据虚拟仿真控制要求,调用方法库中仿真过程控制智能求解算法,生成仿真最佳控制方案。

3.2.2知识库系统模块

实现对虚拟仿真控制问题的描述、仿真环境以及控制规则的存储,提供模型调用所需的如索引和环境描述等基本约束条件,并依据知识进行推理,辅助完成仿真模型的选取、生成、连接和评估等任务。

3.2.3方法库系统模块

实现对模型构建方法及求解优化算法、仿真过程分析算法及仿真评估方法的集中存储,为模型库提供智能求解算法,综合考虑多项仿真控制要求,确定仿真过程最佳协调控制方案。

3.3 平台层

系统平台层由服务化的系列工具组成,为仿真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集成、运行和评估提供支持。平台层将资源层与应用层无缝连接,根据不同需要,为用户提供系列服务,支持仿真过程,是实现不同应用模式的关键。

3.4 应用层

根据不同应用模式的功能要求,仿真系统可以进行灵活定制和重构,生成不同应用配置,组成不同应用系统,支持不同应用模式。基于三类交通仿真模型,系统提供三种应用模式:宏观交通仿真模式、中观交通仿真模式和微观交通仿真模式。

4 关键技术

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数据驱动的仿真比非数据驱动的仿真概念更为广泛,在理论上包含了仿真与测量系统的动态交互、流数据注入、宽范围应用和系统方法等思想和观点,在技术上融合了数据处理、算法、仿真计算、软件领域相关应用技术。以此为支撑,实现“比现阶段大部分应用领域更为精确和具备自校正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仿真”[8]。

基于以上描述,数据驱动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研究的重点包括对海量时空数据的整合、不确定性的引入、应用算法对流数据的稳定响应、数据质量的评估、适应性的分布式仿真环境开发、有效应用所需动态数据信息等。为此需要解决以下主要关键技术:

4.1 虚拟仿真数据驱动技术

目前,基于离线数据的方法及其应用远胜于基于在线数据的方法[9]。在智能交通领域,随着ITS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其数据来源向时空多尺度方向发展,要实现整个系统的建模非常困难,但采用传统的基于近似模型的方法仍然十分普遍。若仅将这类模型组合起来形成整体系统,则会忽视子系统间的联系,如变量间的关联性、系统的非线性等。从仿真控制角度而言,非数据驱动方法的虚拟仿真中,其数据并没有真正进入到“闭环”方式,而数据驱动的虚拟仿真系统中的数据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可以实现“闭环”控制,从而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主要关键技术包括:

1) 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系统数据驱动理论和数据驱动控制优化方法研究;

2) 虚拟仿真数据驱动方法和虚拟仿真模型驱动方法互补机制研究;

3) 虚拟仿真数据驱动软件实现技术。

4.2 面向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的数据处理技术

智能交通数据的变化呈现大数据化的趋势,具备数据量大、来源广、层次复杂等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由如何采集和获取数据向如何有效利用数据转变。这要求数据处理过程适应数据特点并满足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等要求,完成数据的分类、挖掘、析取、融合、集成,并实施有效管理,增强数据信息描述的完备性、提高数据定义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支持复杂时空数据在系统层次上的统一表达,满足三种应用模式的需求。从当前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上看,主要关键技术包括:

1) 基于数据挖掘、信息提取计算、机器学习等理论的交通数据分析和质量评估技术;

2) 基于元数据的领域异构数据交换技术;

3) 面向多类型数据源的数据仓库构建技术;

4) 基于共享数据资源的智能交通数据生产模型生成技术。

4.3 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环境

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虚拟仿真技术是基于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建模技术、分布并行虚拟仿真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既包含离线仿真,又包含在线仿真。基于上述需求,构建恰当的仿真环境,支持知识、方法和模型的交互、调度和管理,解决仿真中的模型重用与互操作问题,满足不同应用模式下虚拟仿真运行的需求。

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环境是以基于数据驱动的仿真引擎开发为核心的仿真软件工具集的开发。仿真引擎是建立仿真系统的系列软件工具集,旨在提供一种手段,构造并管理仿真进程,支持不同应用模式的仿真系统。主要关键技术包括:

1) 数据驱动仿真引擎技术,包括管理各类模型、仿真流程、仿真运行状态等;

2) 支持数据驱动仿真引擎的并行仿真克隆技术,支持并提高多次重复仿真的执行效率;

3) 基于数据驱动的仿真模型开发与运行自动化技术,包括模型开发规范、模型参数标定、数据驱动框架代码自动生成等技术。

4.4 面向数据驱动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的决策支持理论与方法

在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虚拟仿真运行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求解。建立在大量的认知科学、现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为之提供有效支持。为此,必须建立领域知识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用以存放各种规则、因果关系、仿真评估结果、不同层次的交通管理和先验预测信息等;还应有综合利用数据资源、知识库、模型库以及仿真评估结果对仿真进程进行推理和问题求解的推理机,支持仿真模型构建和优化及仿真进程控制优化。主要关键技术包括:

1) 基于高速网络系统的数据管理系统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集成框架,实现数据资源与智能决策支持的有机集成;

2) 支持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的领域知识处理框架与体系结构,建立领域知识处理模型;

3) 研究面向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的仿真评估技术,建立与仿真结果关联的数据信息平台,积累经验数据,为仿真运行提供支持和校验服务。

5 结束语

ITS等复杂应用领域虚拟仿真的需求在传统的模型驱动等方法和模式下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结合控制领域前沿思想和理论,引入系统实时数据信息,对系统进行虚拟仿真和评估,是ITS控制与研究的一种新的探求,同时也为仿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数据处理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仿真技术、专业学科领域研究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蓬勃发展,这

为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虚拟仿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该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在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虚拟仿真及其它相关技术的研究方面,姑且能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王笑京, 齐彤岩, 蔡华. 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原理与应用[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2] 张国伍. 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导论.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 Pidd M.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of Data Driven Generic Simulators for Specific Domains[J]. Simulation(S0037-5497). 1992, 59(4): 237-243.

[4] 李晗, 萧德云. 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综述[J]. 控制与决策, 2011,26(1):1-9.

[5] 孙博, 康锐, 谢劲松.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研究和应用现状综述[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7, 29(10): 1762-1767.

[6] NSF Workshop. Dynamic Data Driven Application Systems, NSF Workshop Report, March 2000 [R/OL]. (2006-2)[2006-8].

[7] John C. Miles, 陈干. 智能交通系统手册[M]. 王笑京,译.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3

物联网是将材料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各种现代化技术有效结合的重要应用系统,而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多个领域和行业中应用广泛,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应用优势,应仔细分析和研究物联网技术,推动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分析了计算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阐述了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 物联网技术 应用 发展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物联网技术是一种集信息共享、交流和传播的科技手段,具有高效、稳定、有效的特点,其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1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概述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技术层次: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网络层又包括处理层和传输层。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应用层包括数据存储、信息共享、交流平台等技术,其可有效实现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感知和识别,是信息通讯和交换的关键平台;网络层主要用于传输相关信息数据,其不仅包括云计算、GRS/GIS技术、智能技术等处理层技术,而且包括移动通讯网、固网、互联网、卫星通信等传输层技术。感知层主要用于采集信息资料,包括识别码、智能机械、传感器、RFID、条形码和IC卡等技术。

2 计算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2.1 网络通信技术

随着计算机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在计算机物联网技术中网络通信技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网路通信技术包括网关技术、无线技术、有线技术等,M2M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网络通信技术,其和有效结合近距离传输技术,如BlueTooth、RFID、Wi-Fi等,无线通信是M2M技术的关键,其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其为物联网传递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2 云计算

云计算技术在不同计算机中分布计算资源,用户可自由切换资源,结合具体需求,访问专门计算系统。物联网系统的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有效整合计算实体,极大地提高计算能力。

2.3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其也称为电子标签,其作为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部分,其利用射频信息,有效传输物联网信息,从而科学识别这些信息。射频识别技术包含天线、阅读器、标签等部分,其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有效识别不同状态下的物体,这项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因此应用广泛。

3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发展

3.1 物流领域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而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广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流领域的计算机物联网技术主要利用其智能性、集成性的特点,这使得物流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并且通过模仿人类智能,全面掌握物流领域的各种信息,实时监控物流运输的路线和车辆情况,掌握物流运输货物的性能和状态。同时,物流领域中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便于工作人员实时掌握物流运输情况,科学采集重要物流信息。

3.2 家庭住宅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家庭住宅中的应用,其通过利用各种现代化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家居生活方式,其包括灯光控制系统、温度调节系统、布线系统、住宅安放系统等,住户能够利用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应用和操控家庭住宅中各种内部系统,科学管理家庭住宅中的各种应用系统,高效集成家居设施,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营造舒适、高效的居住环境。

3.3 交通行业

当前,我国交通系统快速发展,智能化交通建设进程持续加快,而计算机物联网技术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数据控制技术、通讯传输技术、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其在交通行业的应用也加快了智能化交通建设,并且其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智能化交通系统发展。同时,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具有准确、高效、实时等特点,其在智能化交通建设中的应用,有效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不仅可减轻城市交通环境污染,而且有效减少交通系统超负荷量,全面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因此在交通运输方面应加大对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4 电网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除了在交通行业和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应用价值较好。而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电网智能化发展,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而通过运用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数据信息,一旦发现电网运行异常情况,可以帮助电力工作人员及时、有效地解决电网故障问题,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少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电力系统和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不仅可满足电力用户对于电网运行需求,而且可完善电力系统设置,有效提高电能质量。

3.5 农业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有效结合农业生产的智能系统、安全系统和控制系统,高效整合云计算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全面考虑各种农业生产因素,如人工因素、环境因素等,通过传感器上传相关信息,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可高效整合分析农业生产各项信息,通过远程操作和监控,加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效益。同时,在农业生产中运用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可促进农业生产转变为高效农业、低碳农业、绿色农业,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并且其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其在多个领域和行业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各行业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把握物联网的各项关键技术,结合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特点,加大对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分析和研究,优化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应用,充分发挥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应用优势,推动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凌敏.浅谈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计算机物联网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5(24):56-57.

[2]雷琦.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04):99.

[3]邱月嫦.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5):20.

[4]邹静,罗媛.探究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4(22):46.

作者简介

张皓(1983-),男,河北省保定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河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应用。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4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大数据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活都离不开科技,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为人们的生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交通事业,我们正致力于研究开发一个更大更好的智能交通云服务以及其他组合技术的研究。交通云服务的优势就是存储数据空间大,数据分析更加简便。

一、大数据驱动云服务的特点

我们所说的大数据驱动主要是指计算机即物联网和云计算之后,又一个革新的技术。它最主要的优势是能够存储更多种类和更多数目的数据。它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处理数据的速度也更快。在智能交通方面,大数据驱动主要是指能够应用各种各样的交通数据,应用发达的交通监控,来处理数据巨大,种类多样的交通领域中的事情。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存储体积大。原来存储数据的TB技术已经被淘汰,如今所采用的大数据的存储设备已经升级到PB的级别的技术。这种PB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存储空间更大,它自身的存储数据的体量也更大。

数据种类多。大数据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如果通过上传的方式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那么其工作量非常大,而且非常耗时。而且分析的效率并不高。而如果通过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云服务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平台的不同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分析出更加精确的数据。

处理速度快。大数据驱动通过后台可以将各个数据很快的整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处理数据的速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二、应用大数据驱动云服务的优势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智能交通建设,建设一个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智能交通云服务平台,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将智能交通云服务广泛应用在交通建设的各个领域。我们已经致力于通过实践提高我国交通建设效率,为交通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数据驱动有效的将复杂繁多的大数据整合在了一起,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数据的存储时间。过去的云计算智能只能将异构的数据和分散的系统进行整合处理。

可以提高交通服务的效率。我们利用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云服务平台,提高了交通和道路网通的能力,也提升了道路设施的永远效率。还能通过实际情况调整交通的要求。如今我国面临巨大的交通压力,所以导致了交通运行效率很低,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驱动实时监督交通的运行状况。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策略,从而提升交通的运行。而且大数据驱动还具备更高的预测能力,可以对交通进行针对性的实时跟踪监控。

可以提升交通安全保障。大数据驱动具备更高的预测性和实时性的优势,所以,大数据驱动具备与道路探测器联合工作的能力,从而实现对车辆的追踪,而且还能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能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使信息得到及时处理,提高处理解决紧急事务的速度。降低交通事故的伤亡率。

三、完善智能交通服务的相关技术

在智能交通服务中,我们必须将其最基本的服务层和数据的分析层,以及终端位置的层的技术平台不断完善,其主要分析如下:

首先,基础服务层作为大数据驱动的基础设施,它主要是利用云计算的技术,将不同种类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同时存储不同种类的异构数据从而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加强数据分析层主要是要根据交通管理和存储的数据,再利用数据的分析能力分析相关信息,从而达到交通管理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数据,才能确保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终端的层主要是将分析出的数据最终到云终端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使社会大众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使他们直观的找到相关所需要的功能入口。

四、结语

从2008年之后,国家相关部门开始重视智能交通的发展,也逐渐将大数据驱动的技术应用在了交通服务的建设之中,我们将致力于智能交通的建设工程,将智能交通建设纳入重点,努力发挥云服务的优势,努力构建一个高水平的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云服务以及组合技术,推动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为交通事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为大众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切实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1]姚俊峰.车联网环境下交通信息服务协同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5

关键词: 物联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执法管理;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诱导;RFID技术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智能交通行业中无处不在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和设备来实现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其与物联网的结合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因此,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领域如何应用进行探究就很有必要,可以进一步促进物联网产业和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

1物联网基本技术

目前,物联网在国内最被普遍引用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ITMS的系统架构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中间件层组成,如图2.1所示。

图2.1 物联网体系架构

感知层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和物体识别。感知延伸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自组织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低功耗路由等。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又包括接入层和核心层。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业通信网络,也可同时依托公用网和专用网,如接入层依托公众网、核心层依托专用网,或接入层依托专用网,核心层依托公众网。应用/中间件层中,中间件层主要实现网络层与物联网应用服务间的接口和能力调用,包括对业务的分析整合、共享、智能处理、管理等,具体体现为一系列业务支撑平台、管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智能计算平台、中间件平台等。应用层则主要包括各类应用。

3物联网技术在ITMS中的应用

(1)交通执法管理

目前,对于违章行驶行为,采用的是人工纠察和图像捕捉违章行为,具有不可靠性和随机性。基于RFID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结合“电子眼”,利用地感信号和“时空差分”等技术对逆行、超速、路口变道等违章行为实现准确的检测与判定,信息数字化实现交通违规、违章的处罚。

在特定情况下,公安部门往往需要对于某些特定车辆在某特定区域内运行状态全过程进行记录及回溯。基于RIFD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通过前端基站对车载标签的识读以及后台信息系统对于数据的有效管理,提供查询服务,并支持查看历史过车记录的详细信息,以及查询结果的数据分析功能,例如汽车通行记录及统计。

(2)需求管理

对进入交通流量很大的城市中心区域的车辆收取一定的拥堵费,会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将可能大大改善城市的道路交通缓解以及城市空气质量。伴随着日益恶劣的交通状况,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也开始考虑参照国外经验(如新加坡、英国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等)采取收取“道路拥堵费”的方式来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如果有关的方案最终能获得审批通过的话。那么,基于RFID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在收费的技术层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当车辆通过某路口进入收费区域时,设置在路口的基站检测到该车时,即可将与该车相关的信息传入到数据中心,系统会自动将费用从车主的账户中扣除。甚至可以考虑根据车辆在中心区的逗留时间及行程来对收取拥堵费的多少进行调节。

(3)交通信号控制

通过RFID技术可以实现特定车辆的进入控制。通过安装在路口的RFID阅读器,并辅以其他自动控制系统,可以不让特定类型的车辆,或有违章记录的车辆进入某区域或者某路段。通过安装在路口的RFID阅读器,可以探测并计算出某两个红绿灯区间的车辆数目,从而智能地计算路口的交通信号配时。同时,由于RFID具有识别特定车辆的功能,故可以对公交车辆进行识别,从而可以实现公交优先的交通信号控制。另外,根据从RFID信息采集器获得的整个路网的交通流参数,可以对整个路网的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前判断出可能出现交通拥堵的区域,然后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或者进行交通诱导,消除可能出现的拥堵情况。

(4)交通诱导

交通诱导系统指在城市或高速公路网的主要交通路口,布设交通诱导屏,为出行者指示下游道路的交通状况,让出行者选择合适的行驶道路,既为出行者提供了出行诱导服务,同时调节了交通流的分配,改善交通状况。

(5)紧急事件处理

利用RFID技术、检测及图像识别技术,对城市道路中的交通事故等偶尔事件进行检测,检测出之后对系统进行报警,通知有关部门派遣救援车辆。当救援车辆接受派遣,前往事发地点时,利用RFID对该特定车辆的识别,系统开始对救援车辆的运行进行管理。交通控制中心计算机计算最短行驶路径,使得通过此路径的救援车辆将以最短时间到达出事地点。最后,在救援车辆通过的线路上,可以采用信号优先控制,所有交叉口的绿灯时间调整至最大,保证救援车辆优先通过,从而使救援车辆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出事地点。同时,系统可以向十字路口的车辆和行人发出警报,告诉他们紧急车辆即将到达。通过此系统,可以提高人员的抢救率和犯罪事件的逮捕率,而且减少了在十字路口由于紧急车辆紧急冲向事故现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4关键技术

(1)城市交通领域专用RFID标签

虽然目前RFID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源RFID标签的工作范围已经可达100m,但是尚没有针对城市交通领域专用的RFID的相关研究,从适用性和成本两方面的角度考虑,研究适合城市交通领域专用的RFID技术都很有必要。城市交通领域专用RFID技术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频段:目前看来,超高频段比较适合车辆管理使用;②存储容量:车辆管理服务对容量的需求,作为以电子车牌为目标的智能交通车辆身份标识与信息载体关键技术,其容量应该兼顾绝大部分车辆的管理服务需求;③工作距离:其工作距离及相关的物理特性应该可以支持绝大部分智能交通(公交信号优先、智能信号控制等)需要、支持远距离机动执法;④功能:是否集成其他通讯功能,比如信息写入,以满足车辆与控制中心交互信息的功能。

(2)基站分布网络的优化

RFID读写器采集到的交通数据能否如实反映该路段的交通运行状态,与读写器在整个路网上的分布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每一条路段都安装读写器,所需费用是十分昂贵的。在期望采集到完整的路网交通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读写器基站的数目,这就是基站优化分布的宗旨。优化分布的基本思路如下:由于出租车和公交车的运行线路大部分都在车流量比较大的城市主干道和快速路上,因此在行程时间调查的前提下,可结合主干道和快速路的行程时间参数,以及整个城市路网交通流量的参数,提出主干道或快速路上RFID自动识别系统的布设个数和基于图论的读写器布点方案。

(3)多传感深度融合的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基于RFID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电感传感技术等的多传感深度融合系统集成关键技术是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之一。RFID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封闭区域使用或开放道路环境下使用。其中,封闭区域使用可以保证所有车辆装有RFID终端或标签,开放道路环境难以要求所有车辆装有RFID终端或标签。

对于第一种情况,单一RFID技术可以勉强对车辆实现管理,但难以实现优质的管理和服务;对于第二种情况,若不结合其他传感技术,RFID将如“无源之水”。因此,RFID技术与其他传感技术相结合的深度融合应用是智能交通的必然发展趋势之一。

5 结论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将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效能。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交通管理者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当前交通状况,预测交通流动向,制定合理的交通诱导方案,实现快速反应,准确、及时地处理交通突发事件,提前消除交通隐患。

[1] Kathawala, Y.A. and Tueck, B. The use of RFID for traffic management. Int.J.Technology,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08, Vol. 8, No. 2, pp.111-125.

[2] 徐益平,何君,陈雪丽. 一种智能城市交通控制系统的设计[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7年增刊.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6

摘要:近年来许多国家将物联网技术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文章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分析了物联网关键技术,详细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电网、工业监测、物流、医疗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Xu Limou,Ru Beibei,Chen Lijian

(Zhongshan Torch Polytechnic,Zhongshan528436,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many countries se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as national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Analysis the key technolog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transportation,power,industrial monitoring,logistics,medical and intelligent home furnishing.

Keywords:The Internet of Things;Key Technology;Technology Application

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融合发展的技术,将会带来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其市场前景将远超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因此很多国家纷纷出台物联网政策以求抢占发展先机。美国总统奥巴马对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构想给予高度评价,并将物联网提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方案,提出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障碍,构建物联网建设标准。日本提出了U―Japan战略,力争将日本建设成一个“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设置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强调以物联网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物联网被列为中国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二位。2011年年底,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由此可见,物联网即将成为继PC、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之后的又一次技术变革,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和文化影响。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等,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如设备、设施、各种商品甚至人与动物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或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流网是传感技术、现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可进行智慧对话,从而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物联网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信息;二是可靠传递,即通过各种电信网络和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的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即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

二、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涉及的新技术很多,其中关键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

(一)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是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这一技术由三个部分构成:标签(Tag),附着在物体上以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Reader),用来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天线(Antenna),其作用是在标签和读取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此技术可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系统、高速公路的自动收费系统等。

(二)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提取信息的关键器件,是现代信息系统和各种装备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由于物联网通常处于自然环境中,传感器要长期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即使是最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假如没有准确的捕获和转换,一切准确的测试与控制都将无法实现。在物联网方面的应用中,需要传感器在感知信息方面和自身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有较大方面的提高。

(三)网络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通信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包括各种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网关技术等。其中M2M技术是指所有实现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同时也可代表人对机器、机器对人、移动网络对机器之间的连接与通信。M2M技术适用范围广泛,可以结合Wifi、Blue Tooth、Zigbee、RFID和UWB等近距离连接技术,此外还可以结合XML和CORBA,以及基于GPS、无线终端和网络的位置服务技术等。

(四)智能处理技术。物联网中海量感知信息需要高效地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云计算作为能将大量存储空间和处理器资源整合起来使用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帮助物联网实现信息存储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共享,为海量信息提供支撑。

三、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物联网用途广泛,涉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家居、工业监测、农业生产、食品追溯等多个领域。虽然物流网还未普及应用,但已有的少量成功案例实现了管理效率的大幅提升,物联网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一)智能电网。随着电网环境日益复杂,电力需求不断增长,为了保持电网的高可靠性,减少电网中断次数,需要进行细致的监测和管理,智能电网应运而生。智能电网拥有先进的传感触发器和高度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贯穿于发电环节、配电环节直到每个家庭和大楼。这种基础设施由亿万个具有感知和调节功能的智能产品组成,用于提供智能电网的健康状况和用户需求的实时信息,以便优化智能电网的运行。利用获知的数据,智能电网可以通过实时的调整来实现负载均衡和精确的电网管理,从而减少电网的中断,提升电网的可靠性。变电站监控(状态检修、线路动态评分)、智能电力测量和家庭能源管理都是智能电网的典型应用。

(二)智能监测。在条件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依靠人工到现场收集数据困难重重,而且无法实现实时监测,使用物联网可以代替人工监测环境或设备运行状态。智能监测主要使用振动分析仪、声波分析仪、温度和湿度分析仪、气体色谱分析仪等设备以收集相关环境或设备状态的数据,并利用无线网络将数据传送到状态分析系统,以预测环境或设备变化,以便进行防范或实施维护。智能监测已应用于设施农业在线监控、生态环境监测、矿区、核电厂监控等方面。

(三)智能交通。随着对交通需求的提升,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大城市的一个主要问题,智能交通系统将是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有效集成应用与交通运输体系,而建立起的一个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能有效的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阻塞,减少调通事故。目前高速公路全程监控、自动收费、路况气象监测等应用广泛。

(四)智能物流。传统物流运输中,运输的种类和风险、物流过程中的运输环节和动作方式以及物流企业的服务,都影响到物流运输的成本和质量。智能物流是利用物联网技术,使物流系统具有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智能物流在现实中的使用是为每辆配送车辆上安装GPS定位系统,而且在每件货物的包装中嵌入RFID芯片,通过芯片,物流公司和客户都能从网络了解货物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物流公司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对货物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调配,实时全程监控货物,防止物流遗失、误送等,优化物流运输路线,缩短中间环节,减少运输时间。通过货物上的芯片,装载时自动收集货物信息,卸货检验后,用嵌有RFID的托盘,经过读取的通道,放置到具有读取设备的货架,物品信息自动输入信息系统,实现精确定位,缩短了物流作业时间,提高物流运营效率,最终减少物流成本。

(五)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智能家居涵盖信息设备、通信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照明设备、监控装置、水电气热表、家庭求助报警等设备的信息互联,实现了能源管理、家庭远程管理、老人生活辅助等功能,增强了家居生活的舒适性和便利性。目前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主要有智能家电、智能照明、家庭安防等方面。

(六)智能医疗。在智能医疗领域,物联网可应用于医疗物资的监督管理、医疗信息的数字化和远程医疗三个方面。使用物资管理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药品的生产、配送、防伪、追溯,实现药品从科研、生产、流动到使用过程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医疗信息的数字化主要应用在于病人的身份识别、化验品识别、病况识别和体征识别等。通过构建远程会诊和监护服务体系,可实现远程数据获取、数据分析、专家远程会诊、移动医疗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智能医疗有利于病人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最低的医疗费用、最短的医疗时间、最满意的健康服务。智能医疗监理、医疗用品智能管理和远程医疗已广泛应用。

四、面临的挑战

虽然物联网应用前景广阔,但要想全面投入物联网社会的建设,还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标准问题。世界各国存在不同的标准,互不兼容。统一技术标准才能够使物联网在行业内、行业间实现从点到面的,从分散到集中的互联互通。

(二)安全问题。当大量的数据用于物物通信,以及大量的数据用于进行物品以及人的行为模式的数据存储、分析与判断,能否保障数据安全性变得极为重要。

(三)协议问题。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在物联网核心层面是基于TCP/IP协议,但在接入层面上协议种类繁多,GPRS/CDMA短信传感器有线等多种通道,物联网需要统一的协议。

(四)IP地址问题。每个物品都需要在物联网中被寻址,就需要一个地址,因此物联网需要更多的IP地址,IPV4资源即将耗尽,这就需要IPV6来支撑,还需要解决与IPV4兼容问题。

五、结语

以上简要介绍了物联网的结构、技术应用及挑战,由于物联网技术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规划、技术、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都还有很多不足,物联网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市场潜力也很巨大,但是这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它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媒体乃至公众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1-7

[2]李鑫.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探讨[J].科技信息,2010,29:81-82

[3]林艳.物联网技术的架构与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8:63-64

[4]邵文佳.物联网技术应用展望[J].企业技术开发,2010,7(14):73-74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7

关键词:智能搜索引擎;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The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

Li Li

(Guangxi Public Security Bureau,Nanning53001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 features,smart search engine for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intelligent search agents,multimedia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other key technology for a detailed analysis,and 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s look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s;Technology;Development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使用户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随着网络信息的剧增和用户队伍的不断壮大,传统的搜索引擎已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一代智能搜索引擎作为一种高效的搜索引擎技术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智能搜索引擎介绍

智能搜索引擎(Smart Hunter)是根据目前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除提供传统的全网快速检索、相关度排序等基本功能外,还提供用户角色登记、用户兴趣自动识别、内容的语义理解、智能化信息过滤和推送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真正智能化、个性化的网络信息搜集工具。智能搜索引擎利用神经网络、关联规则、范例推理、模糊聚类、决策树、粗糙集、隐马尔科夫模型等技术实现分布式并行检索,以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为主要手段,加上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搜索、多媒体信息检索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和检索的精度与效果。

二、智能搜索引擎的特点

(一)智能化

智能搜索引擎的搜索器可针对特定站点或者遍历整个互联网自动完成在线信息的索引,再采取最有效的搜索策略,选择最佳时机获取从互联网上自动收集、整理的信息。智能搜索引擎可以将多个引擎的搜索结果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存放在数据库中,确保找到最全面的信息,并且兼顾信息的关联性。

(二)个性化

智能搜索引擎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协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所需的信息,同时为用户提供方便安全的信息获取和保存机制,建立用户虚拟个人资料库,通过有效分类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移动化

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移动电话等方式与用户取得联系,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上。还可以根据用户特定时刻的位置信息,选择最恰当的方法与用户通信。

(四)主动性

智能搜索引擎通过观察用户的行为,主动获取用户的专业、风格、知识水平、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相关背景信息,通过不断的训练学习,增长智能;同时通过用户对返回信息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

(五)交互性

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用户进行交互,实现交互性搜索,以逻辑判断实现对搜索主题的快速分析,根据用户的查询内容,展开多组相关的主题,帮助用户快速找到相关搜索结果。

三、智能搜索引擎技术

下面介绍智能搜索引擎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一)自然语言理解技术

自然语言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通俗语言。中国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对一个词有多种理解。汉语的语音、语调、轻重音及停顿等,一经书面表达就有可能产生歧义;汉语虚词多,组词灵活,字在词语中的位置变化也可能产生歧义。所以自然语言理解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能够像人一样理解、分析并回答自然语言结果的计算机模型。智能搜索引擎的关键技术就是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将信息检索从目前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到基于知识层面,对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其中要使用到汉语分词技术、短语识别技术、同义词处理技术等。

1.汉语分词技术。关键词查询的前提是将查询条件分解成若干个关键词,再以一些关键词来表示文档。汉语分词技术可以根据语言资料库进行汇总,获取每个关键词出现的概率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联信息,再使用正向与逆向最大匹配法进行细分,排除歧义,提高关键词的准确性。

2.短语识别技术。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它们联合起来作为一个短语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含义。短语识别技术就是利用词与词之间的特点搭配和汉语语法规则,有效地兼顾关键词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准确地表述查询请求和文档信息。例如,传统的搜索引擎查询广西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输入“广西”和“好玩”这两个关键字实施查询,结果会显示上万个网址,其中绝大多数是无关的信息。而智能搜索引擎中,通过短语识别技术,显示的则是有关广西旅游景点和娱乐场所的网站信息。

3.同义词处理技术。通过人工构造同义词表,建立同义词数据库、蕴含词库等,在语言资料库中自动获取同义词关系,结合查询的关键词,主动关联到与其同义或意思相近的词语,提高信息匹配的准确度。

(二)智能搜索技术

智能搜索技术是智能搜索引擎的核心部件,它根据预定的策略和用户的查询需求主动地完成信息检索、筛选和管理,免去了用户被动搜索的困扰。一方面,智能搜索为搜集到的信息建立索引,通过检索器按照用户的查询要求输入检索索引库,并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用户;另一方面,智能搜索根据掌握到的用户信息对用户的查询计划、兴趣、意图等进行推理和预测,并根据搜索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为用户提供快速有效的查询结果。

(三)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

多媒体信息是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的混合体。多媒体信息检索是一种基于内容特征的检索,是对媒体对象的内容及上下语义环境进行的检索,如图像中的颜色、纹理、形状,视频中的镜头、场景、镜头的运动,声音中的音调、响度、音色等。基于内容的检索突破了传统的基于文本检索技术的检索,直接对图像、视频、音频内容进行分析,抽取特征和语义,利用这些内容特征建立索引并进行快速检索,可以满足用户多层次的需求。

四、智能搜索引擎发展

随着社会的日益信息化,智能搜索引擎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开发领域,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智能搜索引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信息查询结果的精度,提高检索的有效性

用户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查询,并不关注返回结果的多少,而是看结果是否和自己的需求吻合。对于一个查询,传统的搜索引擎动辄返回几十万、几百万篇文档,用户不得不在结果中筛选。智能搜索引擎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解决查询结果过多的现象:一是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用户没有在查询语句中表达出来的真正用意,包括使用智能跟踪用户检索行为,分析用户模型;使用相关度反馈机制,使用户告诉搜索引擎哪些文档和自己的需求相关(及其相关程度),通过多次交互逐步求精。二是用正文分类技术将结果分类,使用可视化技术显示分类结构,用户可以只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类别。三是进行站点类聚或相近内容类聚,减少信息返回的总量。

(二)提供基于智能搜索的信息过滤和个性化服务

智能搜索具有解决问题所需的丰富知识、策略和相关数据,能够进行相关的推理和智能计算,可以在用户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需求时推测出用户的意图、兴趣或爱好,并按最佳的方式完成任务,将用户感兴趣的、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反馈给用户。智能搜索具有不断学习、适应信息和用户兴趣动态变化的能力,能自动过滤一些不合理或可能给用户带来危害的要求,并且根据环境适当地进行自我调节,提高问题的处理能力,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丰富知识资源库,改进知识搜索引擎技术

知识搜索是在搜索引擎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的过程,是建立在明确的知识来源基础上,根据用户的身份与诉求,回馈恰当知识结果的搜索引擎。而知识资源库的丰富程度决定着知识检索程度的高低,它是实现智能搜索的基础和核心。目前知识搜索引擎的代表网站主要有:中国知网,它是目前最大的基于互联网出版的学术知识搜索引擎。通过丰富知识资源库和改进知识搜索引擎技术,更为强调知识的准确、标准,强调通过互动机制如评价、交流、修改、维护等进行搜索结果的自我学习,对信息进行接受、判断、提取、分析和概括之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保存后成为下一次分析、概括的依据和基础,从中检索出对用户最有价值的信息,以达到知识搜索的智能化。

(四)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提高系统规模和效能

智能搜索引擎的实现可以采用集中式体系结构和分布式体系结构。但是当系统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如网页数达到亿级)时,必然要采用某种分布式方法,以提高系统效能。分布式搜索引擎在架构和管理上采用“分布和集中相结合”的模式,具有集中式搜索引擎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充分利用服务器集群的各类资源,达到提高服务器性能、提升集群总体服务质量的目的。

五、结束语

智能搜索引擎技术结合传统的搜索技术,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加入到搜索引擎中,大幅度提高搜索的准确性,使网络交流更加人性化,使查询变得更加方便、直接、有效,帮助用户快捷、有效地获取有用的知识。随着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我们相信智能搜索引擎必然朝着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遵雄.搜索引擎的智能化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6

[2]刘红雨.网络搜索引擎的现状及其技术发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

[3]张晓刚,李明树.智能搜索引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2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8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迅猛增加的车辆与道路资源比例严重失衡,交通违章突出,交通堵塞严重,肇事逃逸案件增加,交通管理难度日益增大,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简称ITS),是通过信息技术、将先进的信息、数据通讯传输、电子传感术及计算机处理等技术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用信息化科学有效管理,可以提高车辆通行率30%。”总理在2009年11月3日《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指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要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这一讲话为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将更有力地推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交通体系的对策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技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是,世界各国都必将更加重视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并把它作为未来交通建设与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迅速发展,最终建立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交通管理的新体系。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必将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建设,这是符合世界新技术发展方向的,也是建立以人为本、和谐交通的具体要求。

2.提高道路管理效率

道路交通流量是科学组织交通的依据。采用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部分检测系统的电磁感应装置或车流信息的超声波检测车流量,可全天候将交通流信息反馈到计算机进行科学交通组织,达到人工检测无法比拟的高效和准确,从而提高交通组织水平,进而提高管理效率。“上海市公安局一行赴法、德两国考察,认识到道路交通组织的问题:法国、德国城市市内道路普遍狭窄,但交通仍然保持畅通,反映出交通组织水平比较高。切实提高交通组织水平,发挥交通组织软管理的作用,是当务之急。”而深圳市就曾首次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提高交通组织水平”的概念。

3.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目前ITS基本上分散在有关部门的各自开发研究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这势必影响今后全国ITS的发展。基于此,一方面,应通过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加快ITS的系统开发和研究。另一方面,加强ITS技术与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公交调度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之间的融合,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损耗。此外,还应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ITS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快交通行业GPS建设

GPS在ITS中主要应用于车辆的定位和导航系统。GPS定位导航系统与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网络及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车辆跟踪、提供出行路线规划和导航、信息查询、交通指挥和紧急援助等许多功能。目前GPS已在道路运输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四川、福建、浙江等省市在高速直达客运、旅游客运、出租汽车、集装箱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等车辆上应用了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

5.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共享和开发利用能力

我国交通信息集成和应用程度还比较落后,现有的交通显示屏基本上是静态交通信息,社会交通参与者利用信息的程度比较低。首先,要加强系统开发,建立信息平台。通过行业联网、地域联网,加强数据采集、交换和更新,建设数据中心,建立交通基础信息库、运输业户、船舶库、车辆库、从业人员库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平台,形成信息集中再反馈的互联互通机制。其次,通过行业内部特别是交通运输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同促进行业信息共享交换体系的建立。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交通信息查询、在线办事、目录体系检索等业务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从事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的商业,发挥市场对信息资源配制的基础性作用,使交通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行业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

6.大力培养和吸纳优秀的智能交通技术人才,满足智能交通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将最新的智能交通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积极培养和吸纳优秀的智能交通技术专业人才,满足智能交通技术对人才的需求。

7.结语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若干年内,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必将更加重视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并把它作为未来交通建设与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我国应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为交通运输业在智能交通这一新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EB/OL]. 城市交通网,2009,12(15).

[2] 张其善,吴今培,杨东凯. 智能车辆定位导航系统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9

关键词:智能航道;科技;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U61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2-0037-03

长江航运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于民航、公路、铁路等其它运输方式,长江航运的信息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尚不能满足现代化长江航运服务的需求,制约着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推进,在内河航道扩能和安全保障服务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长江航运的发展,在大力发展长江等内河航运的基础上,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提升至国家战略,长江航运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十二五以来,长江数字航道建设正式启动,长江航道科技及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数字航道的建设将会显著提升长江航道维护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航标、水位、工作船舶等航道要素动态监测和及时维护,航道维护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联网调度,主要航道要素信息的可靠,对长江干线航道安全畅通及信息服务水平提升起到明显作用。航道数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智能化,未来内河航道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智能航道,交通运输部已将智能航道技术列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数字航道的建设成果为智能航道建设奠定了基础,智能航道将在数字航道的基础上,利用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感知航道要素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及挖掘等技术,实现航道规划科学化、管理现代化,为长江航运提供准确、实时、便捷的航道服务。

长江智能航道的发展方向也对航道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工作在长江航道发展中起到支撑和引领的作用,智能航道的建设离不开航道科技工作,而航道科技工作也会推动智能航道的建设。为此,本文分析了长江智能航道的概念和特点,针对智能航道的关键技术提出了航道科技工作的思路。

1 智能航道

1.1 智能航道概念

目前智能航道在l展方向、基本概念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突破,但是整体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智能航道是以数字航道建设为基础的,智能感知航道要素数据,利用航道要素数据建立广泛互联、深度融合、智能应用、机制完善的智能航道运行服务体系,实现航道资源的物联化、航道信息的互联化和航道管理服务的智能化。

数字航道的建设解决了航标、水位、船舶等航道要素信息的自动获取,智能航道在此基础上,扩大航道要素感知种类数量,进一步提升各类航道要素数据的智能感知能力,形成全河段、全天候航道要素感知能力,为航道维护管理决策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实时的、全面的航道数据。同时智能航道利用数据分析及挖掘等技术,将海量的航道数据实现从数据到到洞察力的过程,达到典型航道要素的短期预测预报,提升航道维护管理研判及决策能力,为社会公共大众提供个性化、可定制的航道信息服务,从而真正体现出智能航道的智能化。

1.2 智能航道的特点

(1)系统全面感知航道要素。通过各类智能感知方式,形成固定式与移动式、接触式与遥感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感知系统,从水上、水下等全方位实现航道要素信息全河段、全天候获取,对航标、水位、水流、洲滩岸线、河床地形、雾情、能见度、典型河段监控、航道整治建筑物、控制河段交通流等航道要素实现自动获取。

(2)便捷友好交互航道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外场终端、控制终端、服务系统等各类设备连入长江航道广域网,基于智能航道的平台,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以及航道信息的便捷友好交互。

(3)实时提供航道信息服务。航道信息服务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实时性,具有实时性的航道信息服务才是有价值的。利用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航道资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数据的应用价值,实现航道信息定制化服务。

(4)低碳环保养护航道。智能航道利用遥测遥控与现代传感技术,实现各类航道要素的自动获取,达到航道远程监管,改变了传统维护管理模式,减低了资源消耗。同时利用航道要素信息为长江航道的维护管理提供决策分析,更加低碳经济地开展航道维护管理工作。

2 智能航道下科技工作思路

2.1 加强数据库顶层设计研究

智能航道的核心在于“智能”二字,“智能”的表现在于将航道要素数据转化为一种预判和洞察力,从而为航道维护管理提供研判和决策,以及预测航道要素的未来发展趋势。要实现“智能”二字,需要海量的航道要素数据作为支撑,通过数据融合和挖掘等技术实现智能化。对于海量的航道要素数据,要做到有据可查、标准规范、集中管理、交换便捷等需求,必须做好数据库顶层设计。

一个良好的顶层设计有助于航道要素数据的存储、融合、提取、分析以及挖掘。数据库顶层设计关注的不仅仅是数据本身,是要建立一个数据管理系统。系统的基础是各类基础IT设施,平台将其虚拟化为设备资源服务,为航道要素数据分析和挖掘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提供基础支撑。数据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各类航道要素数据,将数据进行融合、整合形成符合预定数据规范的数据库。在设备资源和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各类专家数学模型,对所获得的航道要素等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实现航道演变趋势预测、航运通航状态预测等智能化功能,最终通过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将分析结果给用户,不同的用户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利用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判或者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同时系统能够获取用户使用内容、使用习惯等,后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2.2 加强航道要素智能感知研究

航道动态监测平台是数字航道建设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航道动态监测平台全面、实时掌握航道各类动静态信息监测与控制,是航道部门开展各类业务应用的基础,平台基于统一的电子航道图数据和GIS平台,辅助航道管理部门实现航标遥测遥控、水位遥测遥报、航道维护尺度监测等功能。航道动态监测平台包含航标动态监测、水位动态监测、工作船舶动态监测等功能。

航道动态监测平台解决了航标、水位、工作船舶等航道要素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展示,但是仅仅以上三种航道要素的智能感知远远不能满足智能航道的需求,智能航道需要建立包含多种航道要素数据的大数据平台,用于数据融合处理和数据挖掘,从而从数据中获得数据变化的规律。要建立航道要素数据的大数据,需要能够及时获取当前航道要素信息的瞬时值。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航道要素智能感知研究,在数字航道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扩大感知航道要素的范围,提高航道要素感知的实时性、准确性以及稳定性。智能航道需要的感知航道要素不仅仅是航标、水位、工作船舶等,还需要包含水流、洲滩岸线、河床地形、雾情、能见度、典型河段监控、航道整治建筑物、控制河段交通流等航道要素数据,实现航道要素的数字化采集以及预处理的能力,形成各类要素数据的统一管理。完成各类感知系统的整合,

航道要素的感知还要体现出智能化,各类航道要素数据包括用户行为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与航道相关的文档数据、图片数据、音视频数据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都要录入航道要素数据库。数据的全面性非常重要,只有感知全部数据,才可能掌控航道状态,预测航道状态和发展趋势。

2.3 加强演变分析和预测预报能力研究

智能化是指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智能化的主要特点有具有感知能力、具有记忆和思维能力、具有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具有行为决策能力,具备以上特点则称为智能化系统。智能航道是一个智能化系统,前文所述的航道要素智能感知指的是感知能力,如何让智能航道具备记忆和思维、学习、自适应、行为决策等能力,是现阶段航道科技工作的研究重点,同样也是难点。

记忆和思维、学习、自适应、行为决策等能力是智能化的核心,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联想、决策,是一种思维和智慧的结果。从智能航道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未来航道的一种洞察力,包含演变分析和预测预报的能力,通过基于大数据的融合和挖掘,逐步形成水位、水深、水流泥沙冲淤等要素信息的模拟分析、预测预报及综合利用能力,着重建立长江干线航道水位短期预测技术体系以及长江干线航道水位感知点布设方法;实现航道运行状态的模拟分析及航道条件的预测预报,支撑航道的精细化养护和航行安全的提前主动预警

2.4 加强航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研究

长江航道维护管理是一项公益事业,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通航船舶,因此提高航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是建设智能航道的最终目的。加强航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的研究,要从服务的手段、服务的形式、服务的内容等方面着手。

目前电子航道图是长江航道非常重要的对外服务手段,在智能航道的条件下,当前电子航道图的功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增加电子航道图的航道变化模拟分析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电子航道图的智能性、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长江航道测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一体化测绘和快速测绘,提高电子航道图的快速更新能力。此外充分借鉴当前信息化领域的现代科技手段,着力提升信息服务的多样性、移动性、实时性,实现以电子航道图为内容、移动智能终端、船舶终端、门户网站等多平台的智能个性化服务。

3 展望

智能航道技术将会推动我国内河水运的加速发展,O大地提升长江航道的信息化和科技水平,将长江航道的传统维护管理方式转变为智能服务模式。智能航道的建设离不开航道科技,航道科技为智能航道建设起到技术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其为智能航道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也为智能航道关键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为此,本文阐述了智能航道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针对关键技术提出了智能航道下航道科技工作的思路,充分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为智能航道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怀汉,李学祥,杨品福,等.长江智能航道关键技术体系研[J].水运工程,2014(12) : 6-9.

[2]长江干线(大埠街至上巢湖段)数字航道初步设计,长江航道局,2014年3月.

[3]李学祥,李昕,徐秀梅. 物联网在长江干线航道的应用研究[J].航道科技,2014(7) : 13-16.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10

【关键词】智能交通 图像处理技术 概述 应用

我国经济目前处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交通事业及其机动化水平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交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城市的交通流量都在与日俱增,交通堵塞、事故等经常发生。为了解决当下交通事业发展的困难局面,我国有些城市已经开始建立和应用智能化交通系统,以此实现城市交通的顺畅运行。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中,图像处理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智能交通的概述

智能交通系统,目前在全球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很多国家发展交通事业及运输事业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对象。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在此背景之下,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也处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在很多城市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具有极强的应用前景。智能交通系统,是基于完善道路设计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系统主要应用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电子技术、地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不同的先进技术。其中,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最具重要价值。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智能交通系统成为了一种先进、准确、实时的交通系统,可以带动交通事业与运输事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地面交通的效率,还可以使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最为广泛和高效地应用,也能保证交通安全。应用智能交通系统之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都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与传统模式的交通系统相比,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意义。此外,应用智能交通系统,还可以实现对车辆运动状态下的行为分析,保证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对于交通部门的工作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笔者在上文已经提到,智能交通系统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很多先进技术给予支撑,其中,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是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所有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下面将对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作简要分析:

2.1 车牌识别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首先就体现在车牌识别中。车牌识别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构成,可以帮助车辆管理部门对车辆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具体效率。目前,车牌识别主要应用于停车场管理、小区管理、高速公路系统等主要方面。

车牌识别,主要是对路面运行的车辆进行监控拍摄,提取其车牌的主要信息,如汉字字符、英文字符、颜色、数字等。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图像进行采集、预处理、最终识别。车牌识别的应用,需要相关的部门安装数字设备、摄像系统、计算机系统等,在此基础之上对车辆进行图像信息采集,之后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找出车牌在图像中存在的具置,将所有信息进行提取,并分析信息中的所有要素,最终识别出车牌的真实信息及真实号码。

车牌识别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图像、照片的质量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日照因素、降雨、车辆运行速度等。在这些不同的外界因素影响下,车牌识别系统所采集到的车牌信息经常会出现模糊、看不清、重叠等问题,对于后续的识别工作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正式的车牌识别工作之前,工作人员应当着重对车牌图像进行预处理,如对图像进行灰化、二值化、校正等,保证车牌识别的准确程度。我国目前虽然也应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车牌识别工作,但是我国车牌的格式相对繁多,背景也比较复杂,缺少较好的统一性,因此存在识别不清等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对此进行进一步合理改善。

2.2 信息采集

在智能交通的发展与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以保证智能交通系统得到高效、稳定的运行。

某市交通部门在开发智能交通系统之后,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交通信息进行合理的采集。工作人员通过对该技术的具体操作,获取道路交通运行过程中方方面面的运行信息,如具体的车流量、车辆运行速度、车辆类型、道路交通密度等。图像处理技术在采集这些相关信息之后,就将图像立即传回到工作人员及分析人员的电脑上,分析人员就可以据此获取交通运行的确切信息与实际状况,从而保证交通管理部门对道理交通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与诱导信息,对道路交通运行中的车流进行调节与疏导,避免交通出现严重拥堵,实现道理交通的顺畅运行。该市交通部门发现,在应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之后,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该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也得到了合理解决。

2.3 车辆检测

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除了车牌识别之外,还可用于车辆检测工作。目前,车辆检测的主要方法有背景差检测法、边缘检测法、帧差法、模型法等。这四种检测方法都可用于进行车辆检测,并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目前,在智能交通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主要的应用方向便是被用于车辆检测。

智能交通应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车辆检测,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车牌识别工作才得以进行的。智能交通系统在采集到车辆信息之后,图像处理技术就可以通过对车牌等车辆的主要信息进行合理、高效的识别,以此实现对车辆的实时检测。

2.4 在电子警察中的应用

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电子警察的应用方面。电子警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替警察进行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工作的高效性,还可以提高工作的合理性。图像处理技术在电子警察中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图像滤波技术、图像编码、图像识别、图像加密等。

图像滤波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将拍摄到的视频画面中的噪声等严重的干扰源进行合理清除,在此基础上将视频图像中的有效信息进行高校提取。视频编码,主要就是利用相应的编码技术对智能交通系统拍摄到的视频图像进行二次编码,以此保证图像可以满足具体的通信需求。图像加密,主要用于对视频图像进行密码,也可以添加其它的保密手段,保证视频图像的安全性。

某市交通部门在开发和利用了智能交通系统以后,将电子警察与智能交通系统相结合。该市的电子警察,由于应用了比较先进、关键的图像处理技术,因此不仅可以做到对车辆、行人进行视频拍摄,还可以对拍摄好的视频进行分析、加密、编码等。该市交通部门的管理者发现,电子警察在应用图像处理技术之后,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对于该市的交通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带动了该市智能交通系统在未来的深化发展。

2.5 障碍物检测

除了上述几种应用方向之外,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还包括了障碍物检测这一主要内容。在交通系统中,障碍物主要包括了车辆行驶过程中前方道路的行人、自行车、电动车、其它机动车及交通标识等。图像处理技术在障碍物检测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了立体视觉检测、背景运动检测分析、光流检测等主要方法。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图像处理技术主要是基于对摄像头拍摄到的视频画面等进行细致分析,看道路前方何处存在障碍,并及时将障碍情况提示给司机等人。目前,这几种主要的障碍物检测方法在智能交通系统中都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应用,效果也比较理想,对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深化革新及智能交通系统的再发展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 结语

智能交通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可以解决现存的交通问题,更可以带动我国交通事业在未来的发展。在智能交通的应用过程中,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车牌识别、字符分割等。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仅给予智能交通发展应有的支持,也提高了智能交通的应用效率,保证智能交通的应用收到实际效果。相关部门及人员若想保证智能交通得到深化发展,就一定要重视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其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海斌.智能交通中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9).

[2]崔立岩.智能交通中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的研究[J].通讯世界,2014(08).

[3]陈宁宁,尹乾,周媛,高丽娜.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3(03).

[4]姜旭,朱灿焰.视频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J].通信技术,2010(01).

[5]张利峰.面向智能交通的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

纪老平(1974-),女,山西省太原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太原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数字水印。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11

[关键词] 商务智能 框架 关键技术 趋势

一、引言

商务智能是企业利用数据仓库(dw)、数据挖掘(dm)、在线分析处理(olap)、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商务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便辅助企业做出正确决策、采取有效商务行动、优化商务流程、全面提升商务绩效的工具、方法、技术的统称。借助这一手段,企业可以在市场更加多变、竞争更加激烈、组织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商业环境下,高效运营、正确决策、快速响应,从而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利润的转化。

二、商务智能的框架

商务智能的框架是商务智能的构成要素、关键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结构的界定。商务智能与其框架的关系就如大厦与其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没有科学的、牢固的、完善的框架,商务智能的建造、效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关于商务智能的框架,业界有六大颇有影响力的方案:恩门的企业信息工厂、扎克曼的企业框架、美国数据仓库研究院的商务智能组件架构、gartner的商务智能框架、商务智能厂商business object的商务智能架构、商务智能厂商microstrategy的商务智能架构。www.133229.COm

在上述六大商务智能框架方案中,最被推崇的是gartner的商务智能框架,作为全球最为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机构,gartner公司动态地、持续不断的修正、完善这一商务智能框架。如图所示, 框架由交易系统层、基础设施层、功能层、组织层、商务层等五个层面自下而上构成层次结构。交易系统层指企业的业务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遗留系统(legacy system)等,这些系统是原始数据的来源地,商务智能软件可以通过编程接口(api)来访问这些系统。基础设施层负责对来自交易系统层的原始数据进行抽取、转换、装载等加工,并把处理好的数据放入数据仓库和数据运营店,在加工过程必须保证数据质量和元数据的一致性。功能层是对基础设施层的处理好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辅助运营和战略,这些分析软件分三种类型:商务智能套件、商务智能平台、报表查询工具。组织层针对商务智能的实施而言,实施需要组织保证即成立技术支持部门,实施过程中应有方法论和绩效管理。在上述四层的支撑下,商务真正实现智能:全球化、虚拟化、透明化。

图 商务智能的框架

三、商务智能的关键技术分析

商务智能是多项技术交叉在一起的复合应用,这些技术包括关键技术、主要技术、支撑技术、辅助技术,本文关注的是关键技术。商务智能的实现本质上是通过对信息流的处理即数据、信息、知识的成功转化实现的,根据各种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特定的功能定位、处理对象和实现难度,可以识别出商务智能的关键技术,并将其分为三大类:数据集成技术、信息分析技术、知识展示技术,见表。

表 商务智能的关键技术表

数据集成是捕捉、整合、转换、清洗、改造源数据和把源数据装到数据仓库和数据运营店的一系列过程。目前,数据集成技术分为两个细分领域:数据获取和数据仓库。数据获取即数据抽取、转换、装载,俗称etl,市场上有很多这种商品化工具。数据仓库是具有主题导向的、整合的、因时间而变异的、已有数据不变动的数据集合,根据类型分有:企业数据仓库、探索型数据仓库、挖掘型数据仓库;根据粒度分有:企业数据仓库、数据集市、运营数据店。

信息分析是对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分析分为描述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描述性分析是指利用数理统计、在线分析处理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汇总、合并和聚集,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数据,以获得有严密推证关系的信息。预测性分析是指利用数据挖掘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集中识别有效的、新颖的、预测未来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没有严密的逻辑性但却以一定程度的准确性预测未来;数据挖掘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交叉学科,包括机器学习、数理统计、神经网络、数据库、模式识别、粗糙集、模糊数学等相关技术。

知识展示是对信息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解释以便用户能够理解并影响用户的行为。简单展示技术主要有查询、报表和多维数据集;查询和报表是最早的商务智能手段,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工具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报告,把他们展现在屏幕上或打印出来;多维数据集可以帮助用户以灵活、随意的组合纬度,对数据进行横切竖割,从而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多侧面的审视。但是对数据挖掘等深度分析的结果往往要进行高级解释,这包括如何用树、表、图、规则、曲线等表示知识,如何将知识同商务和用户情境结合以解释知识,如何用三维技术等将知识可视化。

四、 结束语

商务智能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并在本世纪之初的几年之间得到蓬勃发展。由于企业对商务智能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商务智能也随之持续、快速地变化发展着,目前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商务智能被整合进企业门户,商务智能和无线技术相结合形成无线商务智能,商务智能逐步形成跨越不同领域、厂商和技术的通用语言即分析型可扩展标记语言(xmla),商务智能的直接支持范围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所在价值链中的所有企业并支持这些企业协作式地互动,商务智能利用高级视觉技术如三维技术、internet技术、gps技术等为用户提供更精细、更灵活、更专业化的视图、报告、图表和基于情景的解释、解决方法;商务智能更加安全以保护商业机密。

参考文献:

[1] 韩家炜.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88-198.

[2] 王茁. 三位一体的商务智能:管理、技术与应用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347-349.

[3] 谢炜,徐晓飞. 商务智能:新一代决策支持领域[j].计算机科学,2001,28(4):9-12.

[4] 孙海侠. 商务智能系统的构架及技术支持[j].情报杂志,2005,12(2):64-68.

[5] 伯纳德利.奥托德. 商务智能: 信息 知识 利润[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2-32.

[6] wayne eckerson. understanding business intelligence [k]. usa, the data warehouse institute, 2003.

[7] bill inmon. corporate information factory overview [z]. usa, inmon data systems, 2002.

[8] mitch betts. ?predictions for bi's future [z]. usa, puterworld.com, 2004.

[9] ian h. witten, eibe frank. data mining: practical machine learn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m]. singapore:elsevier inc, 2005, 189-199.

[10] w chung, h chen, jay nunamaker. a visual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discovery on the web: an empirical study of business intelligence exploratio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4):57-84.

[11] kahaner, larry.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how to gather, analyze & use information to move your business to the top [m]. usa: simon & schuster, inc, 1996, 32-41.

[12] hannah smalltree. gartner business intelligence summit 2007: redefining bi [z]. usa, , 2007.

[13] yoon ho cho, jae kyeong kim and soung hie kim. a personalized recommended system based on web usage mining and decision tree induction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2 (3): 329-342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范文12

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是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的基础,更灵活、清洁、安全及经济是“智能电网”技术所追求的目标。有助于实现实时信息快速处理和大电网大区域信息交互,做到实时掌握自身系统的各种反应系统稳定特征的参数变化,诊断预测故障,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1.1智能电网通信技术

实现智能电网的前提条件是实现通信技术的智能化,进一步实现各种不同信息相互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一个智能化通信系统可以建立一个高度的智能电网。也就是说集成度高、灵敏性好,双向快速反应的通信系统是智能电网实现的基础,缺少这样的通信系统的支持,也就无从谈起电网的智能化。因此要建设智能电网,我们首先就必须的建立这样的通信系统。

1.2参数量测技术

在智能电网基本的组成部件中参数量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智能电网中的各项数据信息可以通过先进的参数量测技术获得,这些信息可以在智能电网的各方面使用。智能电网中使用的是智能固态表计,智能固态表计的好处与作用是可以使电力公司与用户进行很好的双向通信技术,提高包括功率因数、相位关系(WAMS)、电能质量、表计损坏、设备状况和故障的定位、线路负荷、变压器和关键元件停电确认、电能消费、预测和温度等数据。

1.3高级的电力电子设备

目前的电能损耗比较严重,其中电力电子设备的使用是其中原因之一,落后的电力电子设备会损耗相当多的电能。而要提高电能的有效利用率的措施之一便是对电力电子设备的改善。高级、先进的电力电子设备可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提高电能的利用率,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电力需求。高级、先进的电力电子设备设备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输配电系统的性能,提高功率密度和电力生产的效率。高级的电力电子设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发电和输电以及配电、用电的过程中。

1.4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

有关研究显示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的节能效果可达10%~40%,对电能的控制和变换不在采取传统的方法,而是采取更先进的电力电子器件进行变换和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电能的控制和变换提供了硬件条件。目前对电力系统运行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电力电子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力系统发、输、配、用等各个环节。当前电力电子市场上出现了SVC为基础的柔流输电技术;高压变频电气传动技术;新型超高压输电技术;智能开关同步开断技术和静止无功发生器、动态电压恢复器的电力技术等。

二、智能电网的展望

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在一些远距离特高电压输送上相对落后,智能电网建设必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时可以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能更进一步加强地区配电网自动化水平,实现多地区的电网共用,建设灵活、安全、有效、坚固的配电网络,实现对传统的电网结构的优化升级,满足未来社会与经济的发展。3.1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分布式能源接入改变以往单线的接入方式,采用一种新型的接入方式,通过建立混合树状、网状等接入方式,这样的接入方式可以使每个点既可作为负荷消耗也可作为负荷提供,电力资源的交换得以双向交换。比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这样的,发电量不大,分布在负荷附近的发电形式叫做分布式能源。与传统的火电、核电、水电集中上网,然后在分布给负荷这种形式相对应的能源接入,节省输电网的投资,提高全系统可靠性,为系统运行提供了很高的灵活性。如电网遇到大风暴和冰雪天气,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其中的分布式电源可自行形成孤岛或微网,向交通枢纽、医院和广播电视等提供应急供电。3.2建立坚强、灵活的电网结构我国能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很不平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优化特高压和各级电网规划。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清洁能源,然而由于清洁能源间歇性、不确定性、随机性等本身的特点,因此电网的建设不得不加以考虑,这些因素会带来了极大挑战给电网的安全运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电网结构的运用灵活,通过电网结构灵活运用可以使电网结构安全可靠,就算是遇到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等突发灾害性也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而我们现实智能电网的主要目的便是在于提高电力体系安全性与可靠性,希望实现提高清洁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协调性,能够更好的将新能源介入电网的运行以及并网的运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