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

时间:2023-01-29 20:20:15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1

同志们:

今天,教育部召开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结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分析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全面部署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我们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刚才,3个省市和3个高校的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有关部门、各地和各高校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大家一致认为,今年工作呈现出4个特点。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地狠抓落实,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总书记和总理多次强调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张德江副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调研,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制定下发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文件。各地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广开门路,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教育系统早谋划、早部署,全力以赴推动工作落实。教育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2010年工作重点。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16个涉及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文件。各省级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勇挑重担,扎实工作,共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4万多场,提供岗位信息450多万条,帮助70%以上的毕业生在离校前落实了就业去向。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引导工作,确保了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三)毕业生入伍预征和自主创业两项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教育系统与兵役系统密切配合,通过建立网上预征报名系统、开展预征工作宣传周等活动,引导近16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预征,其中本科以上毕业生占48.24%,与2009年相比,在数量、在学历层次上都有大幅提高。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方面,各地各高校举办创业活动2万余场,参加学生超过300万人次;设立创业基金16亿元;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面积达330多万平方米。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达10.9万人,比往年有大幅度增长。

(四)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制度机制更为完善。教育部与中央多部门联合开展实施了“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等项目。今年为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医生项目招生5000名,“特岗教师”招募6万多名。同时基层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在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社区就业、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方面也出台了多项新的措施。全国已有15个省份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代偿政策。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到二线、三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明显提高,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6.4%。

同志们,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积极作为,狠抓落实的结果;是教育部门和高校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向辛勤奋斗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1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服务等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这里,我重点强调6项要求。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一,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将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输送到现代化建设的岗位上去,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第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承载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直接体现了“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这一重要思想。我们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带着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尽最大努力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第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而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状况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需求,也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拓宽渠道、完善制度,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一是继续深入实施“特岗教师”计划,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到村任职”、“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切实落实服务期满有序流动的各项政策,为基层就业毕业生提供持续服务和支持。二是要开辟到基层就业新渠道。中央有关部门即将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定实施方案;各有关高校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组织涉农专业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技一线。同时,各地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巩固、扩展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卫生院、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新渠道。三是要着力做好首届1万余名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免费师范生是总理亲自倡导和推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9月10日,温总理在河北与免费师范生座谈时明确指出:“要切实保证2007级师范生的就业。”10月份,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共同召开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下,优先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确保他们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继续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代表团活动时,强调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刘延东国务委员、徐才厚副主席多次指示要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把这项利国利军利民的事情做得更好。明年的预征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军地配合,认真组织“预征工作周”活动,加大政策和典型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预征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明年是大规模招收入伍毕业生退役的第一年,要积极协助做好入伍大学生士兵退役后的就业服务工作,做好考学升学、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

(三)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新突破。近期,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税收减免政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一是进一步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出台新的优惠政策,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审核发放工作,把好事办好,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二是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完善课程教材体系,举办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三是加强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建设。继续会同科技部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推动建设“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各地各高校也要有效利用当地资源环境,创建一批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四是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服务。“教育部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即将开通,要依托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服务。各地各高校要广泛联系社会各界成功创业人士,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指导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力争自主创业和参与创业的人数进一步增长。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明年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大学生创业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创业先进典型。请各地各高校进一步总结经验,做好工作。

(四)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教育部决定在2011年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一是开展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逐步推广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探索网络远程面试、手机信息报、网上办理就业手续等新服务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要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持续不断地组织各类招聘活动,力争招聘会场次及岗位信息数有明显增长。二是提供高水平的职业咨询和指导。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毕业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和就业。三是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和薄弱地区的就业帮扶和援助工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体系,实行一对一服务,建立困难生信息数据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尽快实现就业。重视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要加强跨省协调和地区交流,开展对口帮扶,着力做好民族地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五)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一是继续加大学科专业、类型结构调整力度。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同时,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011年争取达到招生总规模的30%。各地各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与建设,积极推进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习实训力度。高校要统筹安排毕业生参加实习实训,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一批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双证书”制度。三是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适应“十二五”规划特别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的新要求,超前部署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各类高校要立足校情,科学定位,力争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四是加快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系统,构建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逐步形成就业和招生、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2

今年7月,中央电视台专题披露了海南省委党校近年来违规办学、滥发文凭6000余张、非法获利数千万元的事实。丑闻曝光后,公众对“海南党校案”之抨击,多集中于叶斌等人打党校教育招牌而行中饱私囊之实。但据《财经》调查了解,此案在党校教育工作者之触目惊心的背后,所揭示的是党校办学的深远背景。

各级党校在干部培训任务之外办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今天,分为学历教育和学位教育两部分。中央党校及部分省级党校所设的,由国家教委认可的硕士及博士学位点,其所提供的学位教育与正规教育无异;而党校学历教育虽包括大专、大本及研究生在职教育,其文凭却至今未获国家正式认可,按党校系统内部的话说,“未与国民教育体系接轨”。

长期以来,全国各级党校皆大力开展学历教育,其办学质量却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虽经中共中央三令五申整饬校纪校规,但降低入学门槛、放松教学和考核标准仍广泛存在,教学双方对“宽进宽出”心照不宣。由于特殊的制度安排,党校学历教育很容易染上监管不严、自律不力的弊病,一旦与社会办学的巨大商业利益冲动相结合,也很容易滋生腐败。

海南党校“文凭案”即是这种扭曲制度环境下的恶例。

扩招运动

叶斌于1998年8月至2003年12月调任海南省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并主持工作。2003年12月年满60岁后,转任海南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2004年4月叶被“”,6月被批捕。

检方指控,原海南省委党校副教育长、成人教育部负责人方少云先后向叶斌行贿14次,共计人民币19万元、港币1万元。行贿目的,则被书归结为“为加深与叶斌的私人感情,在政治上、经济上捞取好处,使叶支持其工作并解决其妻子的工作、待遇问题”。

而行贿者方少云及其主管的成人教育部,正是海南省委党校大规模违规办学的主要参与者。

据《财经》了解,海南省委党校的各类学历班,分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三个层次。成人教育部成立前,整个党校的学历教育业务,都归口在函授部和社会办学部之下。函授部“历史悠久”,专司与中央党校合作办学,有权发放大专、本科文凭;社会办学部则建于1993年,主要负责与东北财经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开办研究生班。

无论是函授部还是社会办学部,其开办各种学历班都有海南省委的批准文件,其招生、办学、考核以最后的文凭发放,都有一定规范。但在叶斌主政党校后,除了与中央党校合办的函授部之外,以成人教育部为首的几乎所有办学部门都违规开展了“扩军运动”――

首先是擅自扩大招生规模。1999年起,社会办学部与复旦大学合作举办研究生班。依照海南省委批复的《关于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研究生班的请示》,该班每年招生人数限定为40人。但实际上,至2004年6月,该研究生班共有三届毕业生,总计800余人,年均招生200余人。

2003年开班的成人教育部更是招生大户。据统计,截至2004年6月,该部共有三届毕业生总计6000人,其中大专生300人,本科生5700人。

“光一个成人教育部,三届就招了五六千名本科生,这恐怕要比很多地方的本科院校招生都要多。”海南省委党校一位教师愤怒地说。

其次是降低招生门槛。党校招生本已无需跨过全国统一高考门槛。但按相关要求,省级党校的所有学历班学员本应进行“逐次教育”,即本科班学员必须具备大专学历,研究生班学员必须具备本科学历。但事实上,根据有关记录,2003年5月举行答辩的成人教育部第一届法律本科班海口部的62名学生中,仅有28人的入学学历是大专,另有31人是中专生,3人是高中生。另据海南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朱修松反映,本科班学员中甚至还有初中没有毕业的,也拿到了毕业文凭。

即便是这些根本不够入学资格的学员,很多人还不愿学完全部课程――他们选择的是“插班”,有人甚至在第三、第四学期后才“报名入学”。

“叶斌案”的主要举报人、原海南省委党校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新宜教授告诉《财经》,一些学历班在开班后不断招收“插班生”,无需补课,也无需考试,只要把开班以来的学费补齐了就行。而曾经给本科学历班学生上过课的校教务处处长薛梅艳也表示,在一些教学点,插班生的人数甚至超过了一半。

再次是放松教学标准。海南省委党校老校长李克告诉《财经》,海南省委党校在职职工约为250人,其中教师约70多人,而正高职称者不足10人。

在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扩军需求”的情况下,放松教学质量已经成了海南省委党校的必然选择。

原海南省委党校教务处处长王淑珍告诉《财经》, 海南党校所办研究生班多数属于联合办学,按规定须请联合办学方的教师授课。但由于学员越招越多,联合办学方的教师明显不够,就开始就近在海南本省的大学请老师,甚至用党校自己的教师。

文凭批发

海南省委党校1998年以来大规模违规扩招的背后,隐藏的是巨额经济收益。

据《财经》了解,该校成人教育部的本科生每年学费为2200元-2400元不等,本科学制为两年半,人均应交学费约6000元。按本科招生5700人计,学费收入高达3420万元。

相比学校本身,违规办学者才是最大的收益者。有知情人透露,从2000年到2002年,成人教育部只陆续向学校交过200多万元。而在此期间,成人教育部招了4000多名学员,利润超过了1500万元。“上交学校一笔钱之后,剩下的就是方少云和各个班主任的。”

刘新宜告诉《财经》,方少云与各班主任一般是将学费收入“四六分成”――方少云得六,班主任得四。若以此推算,则方可净赚1000万元左右,每个班主任也可赚20万元到60万元不等。

这一说法得到了事实的旁证。2004年2月,海南省纪检部门对方少云实行“”时,光从他家中就抄出了370多万元的现金和存折。

成人教育部之外,开办研究生班的社会办学部等部门也获利丰厚。该部研究生班学制两年半,每名学员的学费约为2万元。研究生班招生三届,总计800余名学员,学费总额近1700万元。

知情人透露,学校和社会办学部之间没有签订任何利润上缴协议,交多交少都由叶斌和社会办学部的负责人商量着办。

利益当头,叶斌等人甚至不经省委批准,私自开班。2001年,海南省委党校战略发展研究所与中山大学合办的研究生班,这个班就是叶斌个人批准的。

2002年,在当时海南省委主要负责人直接干预下,这个班停止招生,只招了一届学员,共计110人。而其学费收支更是一笔“黑账”,从未向党校上交过一分钱。

为经济利益而驱动的大规模办学运动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放松教学及考核标准,批发文凭。一位党校老师说,学员的平均到课率很低,常常不到40%。而在考试中公开作弊更成了正常现象。

2002年8月,社会办学部首届研究生即将毕业时,“文凭注水”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叶斌甚至在学员毕业证的校长印章上动起了手脚:由于新任海南省委党校校长、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的白克明不同意海南省委党校研究生班使用其印章,叶斌竟在这批研究生的毕业证上盖上了前任校长王广宪的印章,而王本人已于当年5月离任。

需方市场

据《财经》了解,大举开展社会办学者绝非海南党校一家,虽无违法乱纪之实,但其介入国民教育本身,多年来亦为教育界人士所质疑。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党校学历教育始终不被国民教育系统所接纳,党校毕业生的文凭却因系统内承认,成为“内部粮票”。即便如此,就读党校者依然趋之若鹜,党校文凭仍有庞大的需方市场。这种情况在海南省尤为突出。

一位长期从事党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解释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各级党政系统在对后备干部的提拔任用过程中,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海南相当多数干部的文化基础薄弱,年龄也已偏大,无力通过正规的国民教育获得相应的文凭。

据《财经》了解,即便在叶斌案发并被“”之后的2004年4月,海南省委还下发了《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学历教育工作规定》,不但再次肯定了党校举办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是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的“基本任务之一”,还专门强调:“(学员)由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授予相应专业的大专、本科、研究生党校学历,可享受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有关待遇”。

另据了解,在海南省内,仅海南省邮政局对党校学历不予承认,他们的依据是国家邮政局颁发的《邮政职工在职学历教育管理办法》。《办法》中提到:“参加党校系列在职学历教育的对象……须通过国家统一的英语考试和学科综合考试后,获得学位后,其学历才能得到承认。”海南邮政局据此认为,海南省委党校的毕业生从未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因此对其学历不予承认。

但海南邮政局仅是个例。“海南大多数部门是不敢不承认党校学历的。即使像邮政这样直系管理的部门,也须拿出国家部委的文件才敢抵制。”上述知情人说。

据悉,叶斌事发后,“海南党校案”惊动中央高层,海南省委也迅速组成专案组进驻调查。但时至今日,仅叶斌一人受审,众多参与办班者并未受到追究。而对海南党校历年来所发“注水文凭”之善后,有关部门更是迟迟未能作出处理,涉嫌滥发文凭的党校各类学历班亦照常开课。

两种价值

正是由于长期被排除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党校学历从来缺乏明确的效力。

一位在中央党校任教多年的教师对记者介绍:“一些省的党委组织部门对地方党校管理较严,党校办学就较为规范,且党校文凭也只具备‘内部效力’。而一些省管理不严,则党校办学则有扩大招生、滥发文凭的现象,且往往以省委名义下发文件,要求省内其他部门对党校文凭予以承认。”

党校教育的性质长期模糊不清、自成体系,也在客观上助长了各地党校为经济利益驱动而大举违规办学的现象。但据《财经》了解,作为全国党校系统的最高负责人,中央对党校办学一直持旗帜鲜明的立场:一方面要求各级党校严格办学,一方面又要求教育部门给予党校文凭以平等待遇。

11月中旬,中央党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财经》介绍说,中央乃至各省党校开展学历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即已指出:“各级党校的培训班、理论班,都要实行考试、考核制度和学历制度,根据入学前的文化水平和入学后的学制,所学课程,经过考试合格者,取得同国民教育体系相当的学历和待遇。”

这位人士说,中央的决定出台后,1985年和1986年两届党校毕业生的文凭,获得了当时的国家教委的承认。“但后来就开始不承认了。”

可资参照的是,1995年7月,原国家教委在《关于重申党校学历不应等同于国民教育学历的复函》中明确指出,党校学历不应等同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学历,不作为报考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历依据。

对此,教育部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韩民向《财经》解释说,教育体系必须有统一的价值认定系统,以确保每一个学生只有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价值。目前,教育部系统的学校是符合《教育法》规定的,拥有一定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经过统一考试后,才能颁发相应的学历。而党校却没有经过教育部的认定,是另外一套体系。这套体系的质量标准,包括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及考核标准自行设立,无从统一评估,其所颁发的学历自然也就不能被教育部门所承认。

针对长期以来关于党校文凭效力的“拉锯战”,2000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0号,下称“10号”文件)。“10号”文件的核心,是确认党校教育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号”文件再次强调,党校教育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把握招生、教学、考试等环节,进一步搞好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员完成规定课程,并经过由组织、人事、教育部门参与组织的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党校学历,其“待遇参照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有关规定。”

“10号”文件堪称中央迄今关于党校教育问题最权威的文件,但即便如此,“教育部门和党校还在闹矛盾,应该说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解决。”中共中央党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对《财经》说。

他透露说,“叶斌案”案发后,中央党校已派出多个调查组赴各省党校调查,“我们最近准备根据对各地党校调研的情况给中央写一份报告。”“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报告,促使中央通过一个决定,来彻底规范党校的学历教育问题。”

中央党校一位资深教授对《财经》表示,“党校首先要为党的教育服务,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学校。党校的师资力量其实很强,现有的专业教学水平完全可以与普通高校媲美,大家都是中国的教育资源,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呢,为什么要垄断本身就稀缺的教育资源呢?”

“教育部门完全可以对党校的办学资格作出认定,如果觉得办研究生、本科的水平不够,我们也可以办大专或中专。但无论如何,我们要求一个正式的办学资格。”他说。

“如果它们(党校)愿意放下架子来申请的话,并符合一定标准,教育部门可以认可他们的办学资格。但恐怕很多党校都不愿意,而且很多也通不过。”韩民说。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3

*交通大学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以学生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使学生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后,学校领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总书记“在工作思想上要创新,在工作方式上要创新,在自身建设上要创新”的要求,从服务于党的执政基础的建设的高度考虑,高度重视未就业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将其视为学校就业工作的延伸,党团组织建设的新领域,纳入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统筹考虑。

近两年来,更加灵活的就业方式和宽松的就业政策,使高校部分毕业生可以有更加长远的打算和更审慎的就业规划而不急于落实就业单位。20*年3月份,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学校根据本人意见,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牵至工作单位所在地。*交通大学每年约有5%的毕业生因为申请出国等待签证、备考研究生复习考试或者等待更理想的就业机会而没有急于马上落实就业单位,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牵挂着学校各级领导的心,针对这一群体,校学生工作党委提出“全覆盖、无盲点”的党团建工作要求,学校就业中心专门制定了实施办法,提出“政治学习制度化,管理工作规范化,就业工作网络化”的运行机制,积极的推动全校未就业学生党团建设工作的开展。自20*年9月,学校就业中心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及时在户口保留学校两年的未就业毕业生中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总支,负责未就业毕业生党建、团建工作。

学校以未就业学生的党建为阵地,以党支部为抓手,未就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抓不懈。未就业毕业生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分别由学校就业中心的教师担任。他们针对未就业学生的思想状况,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武装未就业学生的头脑,不断加强党团员的凝聚力。根据未就业毕业生“居住地分散,流动性较大”等特点,成立了以毕业年份为单位团支部和党小组组织机构,健全党团组织生活制度,按时缴纳党团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闭幕后,党支部、团总支以E-mail或电话等方式发出通知,要求党(团)员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在约定时间内召开了网上组织生活,畅谈学习心得和体会。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重要文件的感受和收获,还向党支部、团总支提交了思想汇报。最近,党支部对4名两年未就业的预备党员进行了考察,认为他们虽然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但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基本符合党员条件和标准,因而给这4名预备党员按时转正。

在加强未就业毕业生思想教育的同时,党支部、团总支开展人性化管理。负责未就业学生工作的张建军老师说:“未就业学生虽然离开了母校,但要使他们仍然感觉到母校永远关心他们的成长,永远是他们的坚强后盾。”未就业毕业生大多数目前还不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为此,党支部、团总支及时与学校勤工助学办公室联系,推出了“未就业毕业生综合保险”,为每一位申请自愿参加保险的未就业毕业生办理了有关保险手续,以解决学生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去年秋季,校管理学院工业外贸专业毕业生史贤,与学校签订户籍、档案保留两年的协议书后,准备复习报考研究生。今年3月她突然发病,经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恶性淋巴瘤”。当学校得知后,立即发动全校师生捐款6000余元,并派人前往医院看望,鼓励她战胜病魔。

党支部、团总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尽快落实理想的工作单位。学校按申请出国、复习考研、求职择业等不同意向进行了分类指导;利用学校就业网、电子邮件等渠道及时就业信息,并通过电话交流等方式向每位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个案咨询。据悉,截至去年底,20*届135名将户口和档案暂时保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0%以上。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4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独立团曾积极支援广东新会农民运动,开展剿匪斗争。作为北伐先锋,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著名战役中,所向披靡,取得了辉煌战绩。同时,这支部队也为中国革命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叶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1896年生于广东归善(今惠州市惠阳区)。1924年经王若飞、王一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独立团团长。北伐战争中,率部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独立团改编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汉卫戍司令,指挥所部平定了夏斗寅叛乱。大革命失败后,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抗战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领导创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军扣押。1946年3月获释,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8日,在由重庆飞往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1989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3位军事家之一。

卢德铭,又名卢继雄,字邦鼎,号又新。1905年生于四川宜宾县狮子湾(今属自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组织科科员,叶挺独立团第二营四连连长。在攻打武昌时,因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被提升为第一营营长。独立团改编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参谋长,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1927年9月率部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任起义部队总指挥。起义受挫后,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坚决支持向湘赣边界山区进军的主张,对于会议统一思想,起了重要作用。9月25日在江西萍乡县芦溪掩护部队撤退时,中弹牺牲。

刘光烈,又名刘佩隆。1901年生于湖北黄陂。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曾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五连连长,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大队大队长,国民政府兵站总监部第七分站站长。1927年相继参加了南昌起义、黄麻起义,任黄冈县农民自卫军参谋,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副总指挥。12月5日在黄安(今红安)突围战斗中牺牲。

符节,原名符戴徐,字宝初。1899年生于广东文昌 (今属海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叶挺独立团运输队队长、特别大队第三队队长。在攻打武昌时身负重伤。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任琼崖工农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琼崖特委委员,参与领导琼崖红军游击战。1928年5月在反击军“围剿”的战斗中不幸被捕。7月4日在澄迈县金江镇被杀害。

吴光浩,原名吴光,化名陈新。1906年生,湖北黄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叶挺独立团连长。八七会议后,相继组织领导了鄂南起义、黄麻起义,任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军司令,在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战。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军长,红十一军军长兼第三十一师师长,开创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1929年5月初,奉命到商南开展工作,途经罗田县滕家堡时,遭敌袭击牺牲。

刘治志,又名刘智志、刘之志、刘之至。1901年生于湖北黄梅。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叶挺独立团第一营三连排长、连长。独立团改编后,任汉川县公安局局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三营营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参谋长,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师参谋长及第十师三十团团长、第二十九团参谋长,红五军参谋长,参加了巩固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反“围剿”作战。1929年7月中旬,在率部攻打安福县城的寅波桥战斗中牺牲。

贺声洋,原名贺家振,又名贺沉洋,字靖亚。1905年生于湖南临澧县官渡桥(今属石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部第一团连长,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兼中共第二营党小组组长,国民革命军左翼指挥部宣传队副队长。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二十军参谋长。南下作战失败后,被党组织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先在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后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学生总队总队长,闽西新编红十二军军长,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春,被以“阶级异己分子”嫌疑。随后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黄刚,1905年生于江西瑞昌。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随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北伐。大革命失败后,组织领导了瑞昌农民起义,任赣西北红军游击队队长,红八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行动委员会委员,参与创建了赣西北游击根据地和蕲(春)黄(梅)广(济)革命根据地。1930年后,任红十五军第三团团长,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政委、第十一师三十二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两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10月因“肃反”扩大化,在河南光山县白雀园(今属新县)被错杀。1945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许继慎,原名许绍周,字谨生。1901年生于安徽六安。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连党代表、连长,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在攻打贺胜桥时,身负重伤。独立团改编后,相继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参谋长、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团长,参与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从事统战工作。1930年被中共中央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红一军军长兼前敌委员会委员,红四军第十一师、十二师师长,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皖西分会主席,率部粉碎了军的两次“围剿”,扩大了根据地。1931年10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于河南光山县白雀园。1945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9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3位军事家之一。

孙一中,原名孙以,又名孙德清。1900年生于安徽寿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连长,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在攻打武昌时,带领全营官兵奋勇作战,身负重伤。独立团改编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一营营长。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团长。部队南下作战时再次身负重伤。伤愈后,任寿县学兵团团长、中共特别支部书记,积极开展兵运工作。1929年后,被中共中央派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相继任红六军军长兼前敌委员会委员,红二军团参谋长兼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校长,红二军军长,红三军(红二军团改编)参谋长兼第七师师长,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创建、巩固根据地的斗争。1932年5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于湖北监利县瞿家湾(今属洪湖)。1945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陆更夫,原名陆承楠,化名张清泉。1906年生于四川叙永。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曾任叶挺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第一营二连连长。1927年参加了广州起义。随后率余部撤至花县,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团党代表。不久赴苏联留学。1930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巡视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又称两广省委书记)。1933年5月在上海杨树浦被捕。7月15日于广州英勇就义。

张应南,1900年生,湖北沔阳县汊河寨(今属洪湖)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独立团排长、连长等职。大革命失败后,被党组织派到新堤保卫团任参谋长,积极开展兵运工作。1930年率部起义。先后任湘鄂西红六军独立团团长,红二军参谋处长,红三军第八师、第九师参谋长,参加了巩固发展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2年10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于湖北监利县瞿家湾。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董朗,原名董嘉智,又名董仲明。1894年生,四川简阳董家河村(今属成都市龙泉驿区)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叶挺独立团参谋兼中共党支部组织干事。独立团改编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团一营营长、团长。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南下广东后,任东江地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四团团长、师长,中共东江特委军委委员,推动了海陆丰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1929年转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委员,红四军参谋长,江左军总指挥,教导一师参谋长,红三军独立团参谋长。参加了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11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于湖北江陵。1954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许卓,原名许崇乾。1905年生于广州。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曾任叶挺独立团排长,参加北伐。广州起义时任工人赤卫队队长,后任南宁教导总队政治教官。参加了百色起义,任红七军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并参加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参谋长,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作战局局长,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3月13日,在福建武平县帽村区检查工作时,与敌遭遇,不幸牺牲。

胡筠,女,原名胡昀,字敛容,化名李芙蓉。1898年生于湖南平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独立团政治处宣传员。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先后任中共平江县委书记,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工农革命军总指挥,红五军第一纵队党代表,中共赣北特委副书记兼赣北红军独立团团长,中共湘鄂赣省委常委兼妇女部部长,红八师师长等职。参加了平江起义和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后任湘鄂赣省互济会副主任兼湘赣红军学校第四分校女生团政委。1933年10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停职审查。1934年4月,在随中共湘鄂赣省党政机关由江西万载县小源向平江转移途中被错杀。1950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彭干臣,又名彭耐寒,化名干成、黄春山、何樾等。1899年生于安徽英山(今属湖北)。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班学习。北伐战争开始后,奉命回国参战,任叶挺独立团作战参谋。在攻打武昌时,组织“敢死队”攻城,身负重伤。独立团改编后,任武汉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司令。1927年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并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兼卫戍司令。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满洲省委、顺直省委军委书记,积极从事党的军事工作。1932年被派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先后任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教育长、校长,闽浙赣军区新十军参谋长,参与指挥了反“围剿”作战。1933年因“肃反”扩大化被关押。1934年11月获释后,协助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于浙皖赣边。1935年1月中旬,在江西上饶、德兴间怀玉山地区战斗中牺牲。

李天柱,字振湘,号挽天。1899年生于湖南耒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随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在汀泗桥战斗中身上六处负伤。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任武汉工人纠察队大队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连长,相继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进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任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二营营长,参加了反击军“会剿”的战斗。后任红六军第二纵队第五支队支队长、纵队长,湘东南独立师(后改湘赣独立第一师)师长,红八军军长,湘赣军区副总指挥,为湘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1933年秋被调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团第十九师五十五团团长,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红军主力长征后,任红军独立第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团长,粤赣边军政委员会委员,坚持赣南游击战。1935年6月在江西寻乌县突围战斗中牺牲。

杨林,原名金勋,化名杨州平、杨宁、毕士梯。1898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曾任黄埔军校学生队第四队队长,叶挺独立团第三营营长,黄埔军校第五期中校技术主任教官。1927年到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中共东满特委军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负责组建工农抗日武装,为后来南满抗日联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2年奉调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红一方面军补充师师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劳动与战争委员会参谋长,红二十三军军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一军团参谋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动员武装部参谋长。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途中,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红军大学特科团参谋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1936年2月23日率部东征时,在山西石楼县贺家凹抢渡黄河的战斗中牺牲。

毛挺芳,原名毛德生,又名毛定芳。1905年生于湖北襄阳。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叶挺独立团排长、特别大队第三队队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后调到中央军委工作。1930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央军委参谋局副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要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军大学政治教员。1936年8月,在西康省炉霍县(今属四川)过草地时病逝。

叶辅平,又名叶全,叶挺胞弟。1902年生于广东归善。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组建叶挺独立团并任军需主任。独立团改编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军需处主任。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军需处处长。后根据党的指示,到香港开展统战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需处处长,积极组织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进行抗日募捐。1940年,在押送军用物资由越南返回皖南新四军军部时,在广西南宁八塘因车祸不幸遇难。

周子昆,原名周维宽,字仲和。1901年生于广西桂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四连排长、连长。独立团改编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大队大队长、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二营营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营长,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营长,参加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后,任红六军第一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红三军参谋长、军长,红五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福建军区总指挥,独立第二十二师师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长征途中,任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第一局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兼教导总队总队长、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于3月13日被叛徒杀害。

韦一平,原名韦家惠,又名韦瑞珍。壮族。1906年生于广西天河县(今并入罗城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独立团连长。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参加了广州起义、海陆丰起义、百色起义。1931年进入湘赣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湘赣省红军学校教导员,湘赣省军区动员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萍(乡)安(福)宜(春)中心县委书记兼游击队政委,在武功山区坚持游击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吉安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新四军驻吉安办事处主任,中共苏北特委书记、苏北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兼泰兴中心县委书记,中共苏中第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教导一旅政委,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兼中共浙西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为苏北、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10月15日,北渡长江时,因渡船沉没,在江苏泰兴县天星桥不幸遇难。1954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原名林育蓉。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5年经恽代英、萧楚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曾任叶挺独立团排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历任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一营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后,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中央党校副校长,指挥了平型关战役。抗战胜利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辽沈、平津、衡宝、广东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9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3位军事家之一。“”中妄图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

周士第,曾用名周士悌、周力行、周平。1900年生于广东乐会(今海南琼海)新昌。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团参谋长。独立团改编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长。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师长。南下作战失利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3年“福建事变”爆发,代表福建人民政府与红军谈判。随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大学军事教员,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时,任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指挥科科长。到达陕北后,经罗贵波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红十五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师参谋长,晋绥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参与创建和巩固晋西北、冀中、晋绥等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太原前线总指挥部副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了晋中、太原、扶眉、进军西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司令员兼成都市市长,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防空部队司令员,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外军训练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9年6月30日在北京病逝。

聂鹤亭,1905年生于安徽阜阳聂老村彭庄(今属阜南)。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六连排长。1927年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任中共东江特委教导营营长,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团长、师参谋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甘肃野战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大队长,军委总参谋部第一局局长、军委参谋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区参谋长,参与组织晋察冀边区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兼哈尔滨卫戍司令员、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辽北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装甲兵副司令员、工程兵副司令员。1956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1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

韩伟,原名韩勋琴。1906年生于湖北黄陂。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叶挺独立团当战士,后转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1927年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二连副连长,红四军第三纵队教导大队中队长,红二十一军第二纵队五支队支队长,福建军区独立第八师师长、军区参谋长,红十九军第五十七师师长,红十二军三十四师第一团团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军事教育主任,第二军分区四团团长,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兼警备旅副旅长,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雁北支队司令员,参加了巩固冀中和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二十兵团六十七军军长,参加了解放华北的多次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军事师范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2年4月8日在北京逝世。

彭明治,原名彭课农,又名彭明径。1905年生于湖南常宁。1924年入黄埔军校军士教导队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独立团第一营四连排长。独立团改编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一营二连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在随战途中与部队失去联系。1930年参加红军,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三军第七师教导队队长、第十九团及第二十团副团长,第九师二十六团团长,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参谋长、师参谋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参谋长、团长,苏鲁豫支队司令员,教导一旅旅长,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司令员,领导开辟了苏鲁边抗日根据地。后任新四军第三师七旅旅长,为巩固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副司令员,北平警备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四保临江、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中国驻波兰大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5月10日在北京病逝。

王云霖,1910年生于湖南衡阳。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叶挺独立团任医务上士,参加了北伐和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后任红四军后方医院外科主任、院长,第三后方医院第三所所长、院长,第三野战预备医院院长,红一方面军第二兵站医院院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医院院长及卫校大队长,第一兵站医院院长,八路军野战医院院长,晋冀鲁豫边区总卫生部部长,模范医院院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卫生部部长,教导旅医院院长,纵队卫生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石家庄市卫生局局长,华北补训兵团卫生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1月16日在保定逝世。

袁也烈,原名袁炎烈,字树成,化名袁振武、王国栋。1899年生于湖南武冈县袁家垅(今属洞口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桂军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六连连长、副营长。在北伐战争中,身先士卒,屡立战功。独立团改编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三营营长、团参谋长。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后任中共武冈特委兵运委员,红八军第一纵队参谋长兼第一营营长,红七军第二十师五十九团团长,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部武装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抗大一分校训练部部长,清河军区参谋长,渤海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参加了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第七师师长,渤海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济南、淮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兼政委,海军副参谋长兼国务院水产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6年8月8日在北京病逝。

吴奚如,原名吴席儒。1906年生于湖北京山。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曾任叶挺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大革命失败后,任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侦察参谋,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军委委员兼秘书。1932年后,任“左联”大众工作委员会主席,张学良抗日同志会机关报《文化周刊》主编,以文学活动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副主任,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主任,新四军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江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牡丹江市总工会主席,松江省总工会主席,东北总工会生产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鸡西煤矿工业学校校长,华中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副主任,湖北省政协常委。1985年2月27日在武汉逝世。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5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基层人才匮乏,严重制约各项事业的发展。畅通基层就业通道,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普通高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近400万本、专科毕业生,大大缓解了人才不足的矛盾。但从总体看,我省缺乏高端人才和基层缺乏人才的矛盾依然突出。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关键在基层,重点在农村。因此,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可以有效缓解农村人才紧缺的状况,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为农民带去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农村带去新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我党历来注重在工农群众中培养锻炼干部。总书记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锻炼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政机关的干部队伍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年轻干部从校门到机关门,缺乏基层锻炼和艰苦环境的磨练,难以具备全面的领导素质;而一些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利于他们走上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因此,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符合党中央在基层一线艰苦复杂环境中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的工作思路,有利于形成“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的干部培养格局。从源头上保证了党政领导机关与基层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实现毕业生群体充分就业。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从而使得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可以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结构性矛盾,实现毕业生群体充分就业。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组织、人事劳动、税务、工商、金融、共青团等部门密切协作,各高校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搭建平台,项目带动。把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战场,多渠道搭建面向基层就业的平台,使基层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场所。特别是我省组织实施的地方基层就业4个主要项目,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即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到2012年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有一名任职高校毕业生,该项目始于2007年, 2009年已招聘7690人;实施“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教育工程”,该项目始于2006年,至2009年已选派6347人;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该项目始于2005年,至2009年已招募2688人;实施“公开招募医学类毕业生到苏北苏中乡镇卫生院工作”项目,该项目始于2008年,至2009年已招募500余人。上述项目每年合计为基层输送高校毕业生近万人。

开辟通道,创业驱动。各有关部门、高校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二是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咨询、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三是对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优先安排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项目。2007年、2008年选派到村任职的2600余名村官中,已有1195人成功创业。同时,我省积极鼓励中小型企业主动吸纳高校毕业生。2009年各类企业接收的29.81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到中小企业的有27.1万人,占到企业就业总人数的90.9%。

多管齐下,政策推动。近年来,我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极大调动了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一是推出了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五大优惠政策,即:就业补贴政策、考研加分政策、学费返还政策、选聘招录优惠政策、重点解决实际问题政策。二是出台鼓励中小型企业主动吸纳毕业生的优惠政策。落实企业的用人自。对企业招用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一律凭《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即可办理档案接转和落户手续。三是落实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兴办企业需申请小额贷款的,纳入“江苏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资金”和再就业人员“小额贷款省级担保基金”担保范围。将新发放的个人小额贷款额度上限提高到5―10万元。个人申请小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从事非微利项目的给予50%的贴息。

以人为本,服务主动。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各高校有针对性地对有志去基层的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的作用,及时收集和基层用人需求信息,举办相关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和基层单位牵线搭桥。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自主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政策扶持。定期走访下基层的毕业生,真正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营造氛围,典型带动。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形成更加理性、更趋务实的就业心态,唱响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加大优惠政策宣传解读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党和政

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组织“全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巡回报告会”,编印出版宣传资料,起到了很好的激励示范作用。

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达53.2万人,同比增加15.90%。加上外省江苏籍毕业生、外省生源到江苏就业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将达到70多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健全市场机制,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就业服务,更加注重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渠道;更加注重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服务;更加注重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更加注重做好基础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总的目标是: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0%,年终总就业率达90%。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仍然是2010年乃至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必须努力形成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司其职、高校有效推动的工作格局。组织、教育、人力资源、财政、编制、公安等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加强联系沟通,密切配合,团结协作。认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适时开展专项督查,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政策的持续引导与激励。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政策的有效落实和效应的充分发挥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相关部门要抓紧细化配套政策,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在户口迁移、创业扶持、就业补贴、学费补偿、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工龄计算、升学招录等事关毕业生切身利益问题上,将各项优惠政策坚决落实到位,消除制约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体制性、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向农村流动,到企业成长,把宝贵的高校毕业生资源尽快转化为人才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潜能,推进基层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农校学生;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1955年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号召全国广大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百万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农村,与农民父老乡亲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演绎出可歌可泣的非凡人生。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半个世纪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再次被吹响,这项惠及9亿农民的丰功伟业又将给善于捕捉发展机遇的有志青年带来施展才华的机遇和空间。

一、认清形势,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所描绘的农村不仅仅是在面貌上的变化或数量上的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内涵、在质上、在整体结构上所呈现的高宽泛、高标准、高合规性。它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无偿交纳“皇粮”的历史,也表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黄金机遇期。在这个时期,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才能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广大青年学生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明确任务,认清形势。

二、认识国情,学习国家就业政策,培养良好的就业观

首先,要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低,由于历史等原因,农村的人才奇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表现突出。“三农”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注定要落空。

其次,要正确研判目前我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解读国家就业政策。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时代,有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人,2006年进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突破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95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再看大学生待业数据: 2005年达到79万,2006年124万,2007年达到144万,2008年就业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与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6年全国预计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与2005年基本持平,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大幅增长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平衡[3]。这些数据透露的信息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毕业即失业,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增大,短时期尚不能得到缓解。

2005年6月29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说: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高职院校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从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到中小企业、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基层空间广阔,潜力巨大[4]。《意见》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国家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了解到这些就业信息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再次,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年轻的学子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择业态度,去掉“精英”意识,调整过高的期望值,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准确定位自己,改变“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低姿态进入社会,找寻发展机会。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大众化”的条件下,要有“不管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都能够做好”的勇气和胆识。

闪光的生命在于奉献,在白热化的人才大战中学子们不要再把工作分为“铁饭碗”和“泥饭碗”,不要把就业地区分为城市和农村,不再认同职业有“劳心者”与“劳力者”之分,不再拘泥于外企、白领这些高收入领域,而要把目光投向天地广阔的农村,以投身基层、献身农村为荣;以厌农弃农、数典忘祖为耻。要志存高远,勇于接受挑战,愿意为广大农民谋福祉,这才是时代所需要的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伟大的。

转贴于

三、立足乡土,搭建平台,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1.新农村建设给农牧院校学生发展创造千载难逢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发挥优势、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广大青年学生应牢牢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自觉把个人的追求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祖国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积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创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

2.农村广袤的热土是“三农”学子价值实现的大舞台。农牧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最熟知农村的现状,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愿望比任何人都强烈。他们怀着美好憧憬而来,带着一腔热血而归,把自己所学传达给科技知识、管理理念相对薄弱的父老乡亲,帮助他们以更快的速度走向富裕的道路。切切实实地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干出一番事业。

3.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填补人才“洼地”。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党和国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学成后重建家园,正是填补“洼地”、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对大学生来讲,在面临就业压力、人才闲置和浪费的情况下,到广大农村放手一搏也是一种相当不错的选择。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领导班子成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难以担当新农村建设 的重任。农牧院校学生具有现代管理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他们作为知识型人才,文化高、脑子活,接受信息快,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他们必将成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四、在校期间的几点准备

第一,扎实做好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学校要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并经常举办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要在老师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利于抚慰学生复杂的就业心态,避免出现就业躁动。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农牧院校的学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团中央的号召,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如学校组织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科技创新推广”等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返校后要认真总结交流社会实践收获,在建设新农村的时代大潮中受锻炼、长知识、增才干, 毕业后重返农村,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现代管理、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最后,要加强学习。一要强化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环节。学校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实用型技能教学环节,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在实践中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岗前实践环节的锻炼,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要加强党的政策、方针的学习。“眼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时代早己过去,青年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还要有熟知、洞悉社会的本领,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除了学习本专业外,还要不断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吃透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学习中组部等八家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通过学习,拥护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对职业教育充满信心,更加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实际行动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书写灿烂人生。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党和国家要为广大献身“三农” 事业的学子们提供优惠的条件和实际的政策,让他们安心就业和创业。地方政府要重视加强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的建设,积极搭建吸纳农牧院校毕业生的舞台,要关心和爱护在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问题结合起来;把待遇留人与事业留人结合起来;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基层人才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要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形成长效机制,让大中专生们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又有利于推进“三农”工作。

新的机遇带来更多的是挑战,广大青年学生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精神,前所未有的勇气和胆识挑起历史重任,开启新长征。“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期待一批批有志青年学生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演好自己人生的重头戏,独领风骚几百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2]曹建文.立体求解大学生“就业难”[N].光明日报,2006-03-18.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7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高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克服了本科扩招第一次就业高峰

的到来和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取得了年度就业率85%,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的良好成绩,形成了政府重视、各部门通力配合、高校和用人单位积极努力的良好工作氛围。特别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省政府制定的42条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但在成绩面前我们丝毫不能自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一年比一年更为严峻的形势。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年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克服的困难还很多,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从全国宏观就业形势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三大群体数量急速攀升,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我省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年增力68万人,增幅达62%,供需矛盾突出。二是从全省就业形势看。截至3月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2.2万人,登记失业率7.5%;有就业需求的还有150万人;在新就业的人员当中,有70%是在服务业就业,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加之我省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辽西北地区和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社会可供就业的岗位还很有限;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的压力。三是今年仍是我省高校毕业生的高峰年。全省高校新毕业生人数12.54万人,比上年净增2万多人,增幅达20%,加之历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学生沉淀到今年就业,****年全省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4万人以上。在应届毕业生当中,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4.7万人,占新毕业人数的37.5%,****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有57.1%;师范类毕业生9200多人,由于各地中小学项编占岗和不合格教师还没有彻底清退,严重影响了师范类毕业会就业上岗。因此,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依然很大,对此我们必须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

2.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一是有的地方和高校对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有些地区和部门没有得到认真落实,还有6个市没有成立领导协调机构。二是有的地方、行业和企业对于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态度不积极;师范系统就业矛盾突出,农村中小学合格教师结构性缺失。三是有的高校"重招生、轻就业"的倾向还未真正转变,就业服务体系还未完善,就业指导水平较低;就业、创业教育还有待加强。四是地方政府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市场规范和市场监督方面的主导作用还有待强化;就业市场创业指导服务的公益性、示范性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五是教育、人事、劳动三大市场还未实现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等。因此,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和充分就业。

3.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书记反复强调,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

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牵动着千家万户,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千方百计地做好工作。总理今年1月做出重要批示:"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任务繁重,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及早部署,密切配合,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世震书记明确指出:"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文岳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人才强省;要加强对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力保障。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明确了107项具体政策;今年又出台了[****]35号文件,基本形成了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框架,这些政策的积极效应必将在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得到进一步显现。省政府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省级文件5个,其中辽宁省政府《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政策的通知》出台了9个方面的42项政策,今年还将根据[004]35号文件出台新的促进毕业生创业和就业政策,现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提交本次会议讨论,将于会后正式下发。三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今年我省将实现高起点快起步开局、高水平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全省GDP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建设两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将日趋旺盛,这些都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四是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市场机制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逐步完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就业环境更加宽松,就业市场更加活跃和规范,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已有了良好开端。

总之,当前我们既要正视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又要看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利条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努力克服困难,发挥优势,把这件关系广大毕业生切身利益,关系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局,关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认真做好****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第二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辽西北计划已经启动,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正在全省高校有序展开,目前全省高校毕业生已签约40%。4月21日;国务院再次召开专题电视电话会议,黄菊副总理做了重要讲话;要求我们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做好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狠抓政策落实,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创业,确保毕业生就业率达到或高于****年的同期水平。

1.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高校毕业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做好毕业生的创业、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我省人才资源能力的建设,更关系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局。一是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还未建立领导协调机构的6个市,要在5月底前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按照[****]35号文件要求,今年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起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三是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制。要将****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各部门,将其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去年省教育厅、财政厅、人事厅、劳动厅、公安厅、发改委、工商局、税务局、团省委等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这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年各有关部门要继续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通力合作,一是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日程,作为本部门的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制定更为有力的促进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并努力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二是要密切配合,强化部门间政策措施的协调和配套,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服务和信息服务。三是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决不允许任何部门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设置障碍。各级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要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建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信用制度;对虚假招聘信息,利用招聘进行欺诈、损害毕业生利益的;要严厉打击;加强就业服务队伍建设,杜绝不正之风,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工作环节出现差错,影响全省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四是建立一批就业监测点,定期报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和失业登记情况。加强对毕业生就

业工作的督促检查,重点检查就业工作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对工作环节不落实、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要限期整改,同时要追究领导责任。对用人单位的违规行为,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实行必要的行政于预。

3.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高等院校要深化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新的人才观、发展观和质量观,在培养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必须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树立为创业和就业培养能力的教育理念,培养具备创业、就业能力的各类人才。一是继续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努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实现岗位需求和就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二是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今年全省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实现与教育、人事、劳动三大市场互通互联,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用信息化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市场、用人单位的联系,把"作目标分解到人,确保今年的初次就业率在****年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三是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毕业生就业的状况作为调整高校布局、制定发展规划、设置学科专业、确定招生规模、评估教学质量、安排经费投入、考核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依据。建立起科学、正确、快速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全省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等的真实情况。对本科专业三年平均初次就业率在60%到40%之间和专科专业三年平均初次就业率在50%到30%之间的要适当减少招生,对本科在40%以下的和专科在30%以下的要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并相应减少教育经费投入。对于初次就业率本科在98%以上、专科(高职)在95%以上的省、

市属高校;省、市财政每年都要及时予以专项奖励。

4.积踉挥群团组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年,团省委、教育厅、财政厅、人事厅联合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招募516名大学生奔赴辽西北,在大学生和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辽西北地区的热烈欢迎,探索出了一条早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有效途径。世震书记对此计划十分重视,指出:"要倡导并支持有志大学生到辽西去创业,到艰苦地方去锻炼。要把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建立长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纳入到全省和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统筹安排"。今年,各地区要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积聚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力以赴帮助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要继续完成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辽西北计划,落实为到辽西北和基层工作毕业生减免助学贷款政策。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再从普通高校选派1500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团省委、教育厅要切实做好今年1007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的报名、招募工作,要关心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财政、人事等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要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动员和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踊跃投身到辽西北计划中来。新闻媒体要大张旗鼓的宣传高校毕业生自愿到国家西部、到辽西北地区、到基层、到企业去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宣传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先进典型,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

业、善于创业、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5.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目前高校毕业生毕业在即,时间非常紧迫。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转变作风,求真务实,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就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完成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任务。一是求群众利益之实。要认真、扎实、有效地做好毕业生就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8

16.4%,这个增长速度只不过是天津市过去五年来的一个平均速度,但仍足以让天津拿下全国经济增速并列第一的桂冠。

就在外界好奇天津的“第一”到底能坚持多久时,天津市长黄兴国在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天津市2012年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尽管主动调低预期,但之前五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天津每年都会超出预期目标。

在京津冀一体化被屡屡提及的时候,前五年位置尴尬的是天津,而现在则轮到了北京。此外,河北经济总量2011年跨入“2万亿行列”,而增长风头正劲的天津也迈入“1万亿行列”,正在向北京经济总量逼近。

京津冀三地的位置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而京津冀一体化的蓝图仍有名无实。2011年底,国家发改副主任杜鹰表示:“现在看来,京津冀地区的规划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接下来还要进一步研究首都经济圈的问题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这一变化的根源不仅在于行政阻割及利益博弈,更直接的选择则出于战略考虑。2006年滨海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政策支持后,天津一发而不可收,以火箭般的速度在五年之内实现了经济总量翻番的壮举。环渤海地区都把目光转向海洋,2011年年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出炉,2011年末,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两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规划,目标都指向了海洋,环渤海地区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百舸争流,多元竞合的时代。

海洋时代的“竞争”

在执掌五年后,2011年8月,张庆黎出任河北省委书记。与他搭班子的是一位“60后”干部,51岁的张庆伟从事了20多年航天工作后,首度执掌地方,出任河北省省长。这是一个全新的组合,他们会给河北带去什么样的变化。

2011年末,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所辖行政区域,拥有487.3公里海岸线,处于环渤海核心地带,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去整个河北的37.3%。此前,无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中,还是环渤海区域的战略发展中,河北一直充当着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第三人角色,以环绕、依托京津两地的经济、战略位置而发展。但是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则使河北得以将重心前移至渤海湾地区,一跃而成为整个环渤海湾的枢纽之地。

2月21日,张庆黎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完整地阐述了对于河北未来发展的构想。张庆黎将河北的优势、机遇与挑战概括为:一个全国独有,一个前所未有,两个同时并存。

“一个全国独有,就是环京津、沿渤海的区位,在扩大对外开放、接受京津产业转移和先进生产要素辐射方面,有着得天独厚、近水楼台的优势。一个前所未有,就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百家央企走进河北,这些都是千载难逢的大机遇。两个同时并存,就是部分现代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量的传统产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时并存;东部沿海较为发达地区与张承坝上、燕山―太行山区、黑龙港流域等欠发达地区同时并存,这反映出河北发展的不平衡性、艰巨性、繁重性异常特殊。”

这位新任河北省委书记显然对河北面临的处境分析得相当精准,他期望在自己任内能够带领河北有所突破,因此在文章中相当急切地鼓励其下属在工作中要“善于抄近道、迈大步,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实现“三级跳”。”

对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来说,忧虑的不是发展速度,而是结构调整。山东省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幅定格在9.5%,这是近年来首次下调。2月19日下午,姜异康在与山东省人大代表交流时解释称,下调GDP增幅,是为了给转方式、调结构留空间。

2008年,姜异康由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任上调任山东省委书记,与他搭档的是同样有中央部门工作经历的姜大明。在两人携手合作期间,山东省2011年GDP跨过4万亿元大关,紧随广东、江苏之后,其经济转型重心则转向了有3345公里海岸线的蓝色海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强调称,2012年的重点工作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蓝黄”两大战略为重要引擎,深入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坐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山东的目标已经不再限于渤海环的城市群了,其蓝色经济区的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半小时圈内的“京津”各有打算

京津之间的高铁将两个超大城市置于“半小时交通圈”之中,覆盖的城市人群超过3000多万。但是两地的发展趋势却大相径庭,北京为解决交通拥堵、用水紧缺、空气污染等诸多大城市病头痛不已,而天津仍在不断扩大发展之中。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面临的挑战很多,在2010年,北京提出要打造能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相媲美的世界级城市,与此相关的区划调整一度引来相当多的争议(《小康》杂志曾在2011年以“大北京与老北京争议再现”对此进行报道)。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原本规划到2020年能承载的人口规模1800万,却在2010年就被提前打破。人口暴增带来的资源、环境、交通等问题接踵而至。

2月4日,在植树节远未到来之时,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就在通州召开现场会,宣布全民动员,开造20万亩平原林。这是北京市今年治理PM2.5的八项措施之一,在去年PM2.5引发公众热议后,北京市政府今年将防治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刘淇承诺,北京会让森林走进城市。

积极准备推出居住证制度、推进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加大缓解交通拥堵力度,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公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列入了今年要做的实事当中。这或许是北京市一个新的开端,尽管降低了经济发展的增速,但一个关注公众健康、关注自然环境的城市,或许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城市。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在2012年北京“两会”期间透露,在首都第二机场建设的推动下,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将于年内正式全面启动。为了真正实现以业带城,避免出现“睡城”的现象,北京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对接将先于人口疏散进行。

但是仅以人口与产业的转移来吸引津、冀两地的热情参与,显然远远不够。

2012年,天津市大幅度调低了发展增速,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此外,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还明确提出,天津要加快经济转型,注重创新驱动,促进内生增长,这是经济工作必须切实抓好的战略任务,关系到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

2007年3月25日,也就是在国家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到一年的时候,张高丽从山东省省委书记调任天津市委书记。此后的2008年1月,曾任宁波市委书记的黄兴国在戴相龙卸任之后,正式出任天津市市长。

此后两人搭档执掌的天津市迅速发展,以平均每年16%的经济增速使天津实现弯道超越。“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是天津市为2012年确定的基调,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称,天津将据此推出新一批重大项目共160项,总投资2121亿元。在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2012年八项重点工作中,前三项为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壮大区县经济。

“快”字依然是最重要的追求,即便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天津也特别强调要抓“大项目”与“小巨人”。

东部四省主政官员简介

北京市

刘淇(市委书记)

1942年11月生,江苏武进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炼铁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8年,26岁的刘淇研究生毕业,在武钢当炉前工。1978年,刘淇从工长岗位调任技术员。此后历任湖北武汉钢铁公司炼铁厂副厂长、生产部部长、党委常委、第一副经理、经理,在武钢,刘淇积极参加劳动并且进行研究,是厂里的劳动模范,历经22年成为武钢的总经理。1993年,刘淇到冶金工业部任部长、党组书记,在他的任期内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一亿吨大关。

1998年,刘淇调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政府副市长、此后历任常务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市长、北京卫戍区党委第一书记。任内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刘淇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郭金龙(市长)

1947年7月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郭金龙从基层起步,曾先后在四川、、安徽等地担任党政要职,有着丰富的地方执政经验。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四川忠县水电局,任技术员。从工厂起步,郭金龙先后担任过体委的教练,宣传部的理论教员,此后则担任县长、市委书记,直至1992进入中共四川省委常委领导层,在四川工作长达23年。

1993年12月郭金龙调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并于2000年10月接任自治区党委书记。2004年,郭金龙调任安徽省委书记;后又兼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年出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代市长,并于2008年正式当选北京市市长,接手之后顺利完成奥运大考,被媒体称为“奥运市长”。

郭金龙现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市长。

天津市

张高丽(市委书记)

1946年11月生,福建晋江人,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张高丽1970年8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此后在石油部广东茂名石油公司当工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率地称,自己是起重搬运工起家。1980年张高丽成为炼油厂的党委书记。此后历任石油部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党委常委、计划处处长,副经理,广东省茂名市委副书记、中国石化总公司茂名石油工业公司经理,广东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广东省副省长。

1998年至2001年,张高丽出任深圳市委书记。带领深圳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继续保持了相当快的经济增长。2001年张高丽调任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并于2002年出任山东省委书记,在山东任职五年后,于2007年调任天津市委书记。

张高丽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

黄兴国(市长)

1954年10月出生,浙江象山人,浙江省委党校干部专修科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专业大学专科毕业,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

黄兴国被认为是一位从基层一步步做起,作风务实的政府官员,曾先后担任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晓塘公社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象山县团委副书记、金星公社党委书记,象山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1987年7月,33岁时出任浙江省台州市地委副书记,先后担任台州市地委书记,台州市委书记。调入杭州后,担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1998年1月,出任浙江省副省长,浙江省省委常委,之后曾担任宁波市委书记。

2003年11月,黄兴国调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并担任天津市常务副市长。此后于2008年当选天津市市长。

河北省

张庆黎(省委书记)

1951年1月生,山东东平人;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政治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

张庆黎20岁参加工作,25岁开始从政之路;6个月后,升任中共东平县委副书记。

1978年,张庆黎被借调工作,曾历任团中央工农青年部副处长、处长,工农青年部副部长。在工作近十年之后,张庆黎重回山东,历任东营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兼市长,中共泰安市委书记,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山东省委常务副秘书长。1998年后历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1999年调新疆自治区工作,先后担任自治区党委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区政府副主席。2005年调任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书记,2006年任自治区党委书记。

在执掌五年后,2011年8月,张庆黎出任河北省委书记。

张庆伟(省长)

1961年11月生,祖籍河北乐亭县,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27岁时,张庆伟与中国航天结缘,31岁成为当时航空航天工业部里最年轻的副总工程师;2001年,张庆伟出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成为中央企业集团中最年轻的总经理;并于次年兼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2004年2月兼任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2007年10月兼任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组长。

2007年,46岁的张庆伟被任命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是当时国家部委中最年轻的部长。次年,张庆伟改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2011年8月24日,出任河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2012年1月10日,张庆伟当选河北省省长。

山东省

姜异康(省委书记)

1953年1月出生,山东招远人;山东师范大学干部专修科中文专业毕业,中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硕士。

姜异康军人出身,1974年复员后,被分配到山东电影机械厂当工人。1975年调入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之后历任济南市委研究室干事、市委办公室科长、副县级秘书。1985年,姜异康调入中共中央办公厅,期间历经乔石、王兆国、、曾庆红四位中央办公厅主任;先后担任秘书局文电处、收发处干部,副处长,秘书局副局长,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局长;1995年7月,升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直机关管理局局长。

2002年10月,在中共央办公厅工作17年后,姜异康出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兼市委党校校长。2006年6月,姜异康调任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8年3月,姜异康接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2009年,当选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姜大明(省长)

1953年3月出生,山东省荣成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哲学学士。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9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暂缓就业 流动党员 网格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2-01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党员数量也急剧增加。从2001年开始,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开始推行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政策,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可继续托管在原毕业院校,以致形成高校独特的群体—— 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党员。就业压力大,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人数增多,给高校党员管理加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意见》(中办发[2006]21号)要求把加强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作为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实行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网格化管理势在必行。

1 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党员表现形式

目前,由于就业压力大,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人数增多,给高校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党员存在许多问题,以致党员的教育缺失和管理缺位。

(1)数量多。高校持续扩招,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增加,就业难度增大,导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党员人数激增,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难度加大。(2)分布广。高校面向哪个地区招生,哪里就有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流动党员就多,地域分布就广,点多面广,失控的情况就多。(3)流动大。缘于工资待遇的差别而致趋利性,工资待遇高的地区人数就多;异地恋爱而至归属性,两地分居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夫妻同地上班的迫切而至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很大。(4)归属难。缘于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流动党员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合适工作、私有企业没有建立党组织、自主创业等,党员似乎没有党组织之家的感觉,如果高校对这部分群体管理力度不大,以致他们没有归属感。

2 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网格化管理思考

要搞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管理,创新管理手段,实行网格化管理。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高校二级学院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建立对单元网格的程序和制度,存在一种党员教育和管理互相结合的形式。对于高校二级学院来讲的主要优势是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矛盾,加强党务工作的管理力度和处理速度,对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将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

(1)健全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健全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党支部,隶属于二级单位党委(总支),由各二级学院(系)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兼任党支部书记,由原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的辅导员组成党支部委员会,并且由辅导员兼任党小组长,健全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的党支部机制,用网格化管理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

(2)过好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利用QQ网络视频,每月过好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将教育材料用电子版形式分发给每位党员。

(3)要求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积极缴纳党费。设立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缴纳党费银行账号,要求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定期缴纳党费,并保留好银行小票,并寄给所属辅导员。

(4)管好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预备党员。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预备党员定期写好的思想汇报和转正申请寄给所属辅导员,可召开网络视频党员大会,将该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

(5)开办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之家网络。在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之家网络里,设置党建管理规则、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联络方式等,利用网络的优势,将每名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联系起来。

(6)为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排忧解难。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也是弱势群体,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所在的党支部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尤其应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推介他们的就业简历,使他们早点遂愿,也将他们的组织关系转到他们未来的工作单位。

(7)找好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的归属地。不能将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长期留在高校,应将过暂缓就业期限的劝其转到户口所在地、临时工作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等。对出国(境)留学的应劝其转回原籍。

(8)做好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的处理工作。对于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组织关系长期滞留高校,又不履行党员义务和过组织生活,可按组织程序和有关规定,处理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

只有这样,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流动党员实行网格化管理,才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不致使高校党员出现盲区。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10

一、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中专毕业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不仅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我区新型工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科教兴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多年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纳入自治区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服务为宗旨,积极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边远艰苦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新党办〔**〕14号)、《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规定》(新党发〔**〕19号)、《关于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新党发〔**〕17号)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新党办〔**〕9号)等一系列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区实际的大中专毕业生政策体系、就业制度、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组织、宣传、人事、劳动保障、教育、财政、工商、税务、金融、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部门通过采取召开各类招聘会,实行岗位对接,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落实大中专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免费职业介绍、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组织开展就业形势报告会、创业典型演讲会、招聘洽谈会、“大学生志愿者”、“大中专毕业见习”等各类活动,以多种形式实现体制内就业、到基层就业、到兵团就业或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目前,我区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区共有大中专毕业生32.5万人,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的就有30.28万人。随着就业政策的不断落实、就业观念的逐步改变和就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多数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各种形式基本实现了就业,就业形势总体上一年好于一年,并呈现出“一高二多三好”的特点。即: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提高;到基层就业的越来越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越来越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比大中专毕业生好,城镇毕业生就业比农村毕业生就业好,持“双证”(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的毕业生就业比单一文凭的毕业生就业好。实践证明,这些年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是正确的,各地、各部门采取的措施是有力的。

在充分肯定我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就业择业观念滞后。受社会舆论、家长和毕业生自身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等分配、靠安排的旧观念仍未彻底改变,错误的认为回家务农从事农牧业和灵活就业不算就业,只有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通过组织安排才算就业,对就业的概念不清,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

二是职业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多数是由于只有学历文凭没有社会认可的从业资格,缺乏进入市场竞争就业的通行证和相应的职业技能。有的少数民族毕业生还存在就业的语言障碍。也有相当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三是部分用人单位用工不规范。由于一些用人单位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不按劳动计发报酬,不交社保等,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有的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特别是对女性就业设限,由此形成了就业矛盾的进一步突出。

针对我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站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全社会都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既要认真分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长期性、严峻性和复杂性,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工作准备;又要看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利条件。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二、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既要统筹消化过去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问题,又要着手研究解决当期出现的新问题;既要立足于长远,又要着眼于眼前。要继续落实好自治区已经出台的新党发〔**〕19号、新党发〔**〕17号、新政发〔**〕52号、新党发〔**〕9号等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同时,要认真总结借鉴各地各部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和做法,把一些较好的经验做法坚持下去,并加以推广。根据自治区关于全面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安排部署,各地、各部门要迅速领会新精神,把握新政策,抓好落实。

(一)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能力。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我们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大中专毕业生有学历没能力、有毕业证书缺乏通向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存在语言障碍的问题,积极开展对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再培训。

一是增强语言能力培训。各地政府要把未就业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汉语能力培训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根据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对未就业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常用汉语的集中强化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教育部门要结合当前正在推进的“双语”教学,组织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双语”培训。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采取短平快的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各地卫生部门要利用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的时机,组织农村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加强医疗技术培训,解决乡村医护人员短缺问题。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确定一批定点培训机构,选择培训合格率高、就业率高、办学实力强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要针对社会需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定点培训机构专业设置,大力推行订单式的培训,加快培养一批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

三是大力推行“双证制”(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各大中专院校既要鼓励在校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参加技能培训,又要积极组织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大中专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标准,接受大中专毕业生申请并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统一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确保培训合格一个,发放资格证书一个,上岗就业一个。对毕业生毕业前未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要继续对其强化技能培训,使每个毕业生离校前都具有一、二个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培训合格后按自治区职业培训补贴办法给予培训补助。同时,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培训的指导,开发一批适合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的项目,为有创业愿望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促进就业。

(二)加大公益岗位开发力度,帮助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

各地政府要加大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力度,把开发公益性岗位作为安置就业困难大中专毕业生的主渠道,作为毕业生实现先就业后创业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各有关部门要运用政策手段引导毕业生了解社会,面向社区基层,积累工作经验,把握就业方向,找准就业岗位,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先就业后创业。政府投资开发的城市绿化、保洁、保安及民政低保、劳动监察、社会保险、交通协管、工会协管以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编外用工等公益性岗位,除重点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外,从现在开始要突出用来解决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其劳动报酬经费要采取多方筹集、多渠道解决的办法。各地可以从就业经费中给予社保补贴。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和社会保障新制度。

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我们在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完善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开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贷款贴息等就业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步增多,就业压力的加大,需要加快建立更为方便、快捷、优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各自市场,开设专门窗口,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贯通。各地要按照要求,逐步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就业见习和社会保障新制度。要引导离校后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登记求职。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要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对有就业愿望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当年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事部门要组织其参加就业见习,按规定确定见习单位和见习基地。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的统计,摸清就业底数和失业状况。从今年起,人事、教育部门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关统计工作,分地区、分学校统计截至9月1日的初次就业率信息;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统计截至12月31日的分地区毕业生登记失业情况。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见习的,分别按规定给予培训补助和见习基本生活补助。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补助办法和标准按照自治区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执行;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由当地财政按50%补助,用人单位按不低于50%标准给予补助。见习期限一般为3至6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见习期间被见习单位正式录(聘)用的,见习期可作为工龄计算。高校毕业生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仍有困难的,民政部门要及时按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

(四)各类用人单位要高度重视吸纳当地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各类用人单位包括自治区及中央驻疆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内地到新疆进行资源开发的各类企业,要重视吸纳当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招收大中专毕业生尤其是招用一定数量的当地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作为支持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义务。为支持鼓励帮助企业多招用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自治区从今年起,对企业招用的当地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汉语不过关的由企业所在地政府负责组织强化培训,为企业用人单位提供用工支持。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签订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到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不断开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11

如今斯人已逝,但麦克阿瑟与台湾的关系并没有因此绝缘。日前,美国防务新闻网刊登了一则《台湾智库举行落成典礼》的报道称,台美政府官员联合出席了位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下简称“国关中心”)新设的“麦克阿瑟安全研究中心”的剪彩仪式。

全台唯一的“麦克阿瑟安全研究中心”由麦克陶瑟基金会援建,赞助资金达3年约1700多万新台币,是该基金会“亚洲安全计划”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下设“国防安全”、非传统安全、两岸和平与“国家安全”等四个小组,未来将与美国、日本、大陆等学者进行民间二轨对话。中心将提供区域安全领域研究者交流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政策研究智库,除了成为台湾安全及两岸关系领域中的龙头,也促进区域决策者间互相对话,并借由研究提供政府制定政策的方向。

由于政治大学的前身是中央党校,是培养专业党工及党籍学者的摇篮,加上政大“国关中心”在时期一直是两蒋政府“匪情研究”重镇,因此麦克阿瑟基金会落户政大引起了广泛关注。而这所早已没落的中央党校,恰是台湾民主政治这几十年来发展的缩影。

蒋中正担任首任校长

政治大学前身为南京时期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是民国时期培育政治人才的主要基地,地位、性质如同大陆的中共中央党校之于中共一般。但二者不同的是,中央党校后期转变为全日制大学,而不是进修学校。它负责为培养政府机关公务员,毕业生享有免试派任县长与各级官员职务之权利。

1927年,为了培训北伐期间的干部,蒋中正原先准备成立“宣传训练院”,但后来代之以“中央党务学校”。中央党校校训与1924年成立的黄埔军校同为“亲爱精诚”。课程着重党务及社会运动、政治宣传,授课内奋则分为理论、历史、地理和组织。

虽然蒋氏亲任首任校长以表示重视之程度,但其实并无暇管理校务,实际负责学饺运作者乃副教务主任罗家伦、训育主任谷正纲及副总务主任吴挹峰等人。

此后,为示党政分离,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组为“中央政治学校”,初设政治、财政、地方自治、社会经济四系,后来又增设教育和外交等系。抗战期间,中央政治学校随国府迁至重庆,并将科系调整为法政、经济、外交、新闻、地政五系,还新成立了新闻专修科、地政专修科、会计专修科、统计专修科、语文专修科。

抗战胜利后,“中央政治学校”与另外一所党办学校“中央干部学校”合并,正式定名为“国立政治大学”,校长改为专任制,但依旧由蒋中正担任永久名誉校长。

国共第二次内战末期,民国首府南京解放,政大南京校址为所接收。一部分迁到四川的政大师生,投笔从戎,参与国共内战,战后仅有少数学生虎口生还,此后这部分学生以军籍身份转由香港进入台湾。如今,台湾政大校本部有“精神堡垒”石碑,纪念的就是上述政大师生。

两蒋迁台后,政大作为昔日党校,素有口碑,与当时从大陆迁来的各“国立”大学,如“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共同成为在台复校的先驱。政大在台复校首任校长是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知名心理学学者陈大齐先生,初期设立行政、公民教育、新闻及国际关系等四个研究所,1955年恢复成立大学部(本科)。

虽然已经全面整改为公办全日制大学,但是政大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党校”色彩。此后数十年,其最著名的两个研究所――“国关中心”和“东亚研究所”――在两岸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方面重要的智囊机构。

“国关中心”是早年台研究大陆和国际问题的重要单位,曾隶属于军情系统,是该系统进行“匪情研究”和对外开展学术活动的掩护单位。两蒋时代,“国关中心”起着“智库”作用,如在蒋经国时代前后担任过陆委会主委的张京育与新闻局局长邵玉铭,都曾做过“国关中心”的主任。

“国关中心”的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国际关系研究会”,首任主任为台湾前驻韩国“大使”邵毓麟,一年后由“苏联通”卜道明继任。上世纪50年代,该会编印的《问题与研究》月刊和所谓的《匪情月报》两份刊物都是不公开的“机密刊物”,只有高级官员才能查阅。其中所谓的《匪情月报》在“”时期,以较多篇幅跟踪大陆的“”动态且不定期刊载他们收集到的最新大陆文件而闻名。

1961年,一心想搞清楚“中苏论战的性质”的有感于内缺少研究大陆问题的“匪情专家”,经台当局“教育部”批准,将“国际关系研究会”改名扩编为“中华民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简称为“国关所”)。1966年1月,当局在该所成立“资料供应中心”,其宗旨是向美国的“中国研究”提供有关中共的历史资料。1975年,该所划归政大所有,并改为“国关中心”。

而东亚研究所的成立也充满官方色彩。1967年2月,召见“国关所”负责人吴俊才,指示成立“东亚研究所”,由政治大学与“国关所”合办,以培养“研究国际共党和大陆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虽然同样都是“匪情研究”,但两个智囊机构各有分工。“国关所”主要从事研究,“东亚所”主要则从事教学和培养学生,而“国关所”一些资深研究人员也在“东亚所”蒹课,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

“两所”主要负责人也颇特别。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国关所”研究人员中,有一些20-30年代的留俄生,这些人原先多是共产党员,被逮捕后叛变,1949年后又来到台湾。以《中共史论》一书而闻名的郭华伦,原名“郭潜”,又叫“陈然”,曾参加过长征,在抗战时期的中共东南局担任过宣传部长和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1942年被捕叛变后成为特工。郭到台后,曾任“国关中心”代主任、副主任等职。

另一著名人士郑学稼,是俄国问题专家,曾长期被视为“托派”,其代表作有《第三国际兴亡史》、《陈独秀大传》、《鲁迅正传》等。去台湾后,郑先在“政战学校”教书,后被蒋经国安排在“国关中心”。

拥有两个直接受两蒋领导的智囊机构,台湾政大的地位丝毫不比在大陆时的中央党校时期低。

1988年,台湾当局解除,民主化时代的政大“党校”功能开始发生重大转变。1996年,“国关中心”已转型成为一般的研究和教学单位,也和大陆学界开始进行学术交流。而“国关中心”原有的4个研究所约100多名研究人员,2004年夏天更被压缩到30多人,其他研究人员被分流到政大和台大的其它系所。

校友许信良与庄国荣

虽然作为老党校,政大也培养出不少政治明星,但是出自政大的更多是专业技术党工,而台湾大学因为培养出和两任“总统”,显得更像是政治明星的摇篮。

在政大校友中,可以轻松找到不少的技术官僚,比如现任台湾“副总统”萧万长,现任台中市市长、前“外交部部长”胡志强,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副主席关中……而在马政府中检察院、“国安会”、法务部、经济部、“外交部”、新闻局等各大重要职能部门的长官几乎全部由“政大系”占据。

不过,在政大系里,两位日后成为蓝营“逆臣”的校友――许信良和庄国荣的经历,更能体现这所名校在台湾民主进程中的变化。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前主席许信良,当年因为同窗好友吴炯造的一句“台大训练学者,政大训练从政人员”,从而不顾家人反对,报考了当时大多数青年学子都反感的“党校”政治大学的政治系。

此后,他如愿以偿,入学半年即加入了,并获得的中山奖学金,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系就读。1973年他被中央党部列入“催台青”行列,提名参选省议员,并高票当选。

但与许多处处惟命是从、唯唯诺诺的“政大出品”的党工相比,许信良是个极其不听话的党员。他不愿与利益挂钩的其他省议员同流合污,在不具政治争议性的民生议题上,诸如降低田赋、提高谷价、学生平安保险等案,多次与主管部门翻脸,令当局的提案无法过关。

而这种矛盾在1977年中坜事件中完全爆发。耐不住论资排辈煎熬的许信良,在没有得到提名的情况下,退党回到家乡桃园参选县长。选举中,候选人涉嫌作弊被选民抓赃,引发了一场大规模,参与者达2万之众,他们焚毁了中坜市警察局,烧毁镇暴车、摩托车数十台。最终,许信良高票当选桃园县长,也因此与彻底决裂。

回头来看,正是在那个时代,在通过政治大学培养党工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自己的掘墓人”。与许信良有类似经历的政大校友还有前立法委员、“”大佬林浊水,创党秘书长黄尔璇等。当然弃而去的前楷模林毅夫算是另类叛逆者,林毅夫曾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于军校毕业后在政大攻读硕士。

庄国荣则是2008年度风靡全台湾的政治人物。这位政治大学的老师在被政府“教育部”部长杜正胜借调为主任秘书后,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引起了巨大争议。

庄的父母亲曾为党员,他本人也于高中时期入党,并于1979年在台湾大学法律学系读书时加入该校的三民主义研习社。他曾说自己学生时代忠爱党国,然而大学二年级因修习宪法,对三民主义幻想破灭。之后在政治理念上,他倾向。

2007年12月,著名“大中至正”牌楼更名争议曾引发当局与台北市政府斗法,当时庄国荣以主任秘书身份站在第一线指挥,并以强硬的态度和情绪性字眼“他妈的”痛批和维护“大中至正”牌匾的立场。

2008年3月16日,庄国荣在台中参加谢长廷与的“总统”选举造势活动时,以粗口骂的父亲马鹤凌私生活不检,结果引起舆论反感,反给谢长廷的选情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上台后的一个月。政大校评会依台湾《教师法》第14条第6款“行为不检,有损师道”之规定,决定不续聘庄国荣。依据台湾教育人员任用条例,因“行为不检,有损师道”这个原因遭不续聘处分的教师,其他学校也不能聘用,等于宣布庄国荣终身不得再担任教职。

政治大学的这一决定引发媒体热议。蓝营媒体叫好,认为政大清理门户的决心是维护台湾教师队伍素质的好举措。亲绿媒体则认为,政大的党校色彩依然未褪,说错话政大就要结束他一生教学的机会,这完全是“中央党”式的思维和做法,即可以用行政权力制裁、惩罚言论。

中立的言论也认为,庄国荣的那些言论,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教育部官员都是不合适、不得体的。但今天政大解聘他,不只是错误的,其错误的性质和严重性都远超过一个教授说一句粗话的程度。庄国荣是个人情绪下讲话用词不当,而政大的错误,则是理智、清醒地运用制度压制言论和思想自由。

此后,发话,表示尊重政大决议,但终身不得担任教职则逾越比例原则,希望社会再给庄国荣一次机会。或许有了的解套,台“教育部”最终做出裁定,将政大不续聘庄国荣的案子退回政大,庄国荣得以留下担任助理教授。

“庄国荣事件”发生在有特殊背景的政治大学,自然引起岛内舆论反思。而这些辩论和反思对于政大在民主化时代应该扮演的角色不无益处――在今天政大的官方网页里,显著位置上还写着“打造台湾哈佛”的目标。

党校向名校的华丽转身

在政大“国关中心”提出“台湾安全与建构两岸和平机制”研究案后,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的青睐,为此还成立了“麦克阿瑟安全研究中心”。新成立的研究中心不是孤立的,他们计划结合两岸重要学术单位,包括“国关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及各方专家学者,为政策议题研究及两岸和平机制,建构出一个跨越两岸的对话研究平台。

不过,接着就有媒体评论指责称,台湾未来何去何从竟由美国的“麦帅”掏腰包赞助,颇为讽刺。

媒体显然有些小题大做。事实上,台湾早已检讨认为,攸关台湾未来前途的议题,近年N欠缺“独立学界”的第三声音。以“麦克阿瑟研究中心”为例,平均一年赞助金不足600万元新台币,但与台湾本土企业相比,已算慷慨之举。由于台湾本土企业对政策研究的支持从来都兴趣缺缺,因此有志学者仅能挂靠依附于台当局的智库,比如的“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智库)等,以至于一直无法有两岸政策研究的“独立学界”出现。

早在大陆时期,为了避嫌,蒋中正领导下的政大已经开始转身,它的性质早已脱离类似现在大陆中央党校作为党政干部进修学校而存在,变成公立全日制大学是其第一次转身。而台湾进入民主化时代后,政大也努力朝独立学术的方向发展,鲜有依靠台当局的例子,得到国际基金会而不是智库的赞助,亦是例证之一。现在,政大“国关中心”收藏的有关大陆20世纪50-60年代的资料已完全开放,大陆来访学者亦可自由查阅。

中央党校毕业总结范文12

武学师道,黄埔崛起

廖士翘(1892-1951)别名麟衍,别字卓如,别号世桥,江西修水人。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工兵科毕业。1892年5月11日(四月初二)生于江西修水县安乡(黄沙桥乡)长坑村桃树坑寓所。1899年9月入乡塾启蒙。1905年9月起,师从知名乡塾刘伯阶读书。1908年9月,入县立梯云高等小学堂学习。毕业后,于1910年9月考入南昌陆军小学。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赴金陵加入学生军参加北伐。1913年7月,参加“二次革命”军事活动,失败后隐居乡间。1913年10月23日,考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后返回原籍,任县立高等小学堂教员。1917年1月,再入河北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学习,毕业后入伍从军。1920年10月,获得举荐并官费保送日本留学,先入日本陆军振武学校完成预备学业,继入日本陆军联队工兵大队实习。1921年4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4期工兵科学习。1923年7月毕业。

回国后,廖士翘应李明灏(士官13期步兵科毕业)邀请南下广东,经程潜举荐先任驻粤“攻鄂军”总司令(程潜兼)部参谋,后任广州大元帅府大本营军政部科员,继任广东肇庆讲武堂筑城教官。1923年10月,任设立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广东海军学校旧址的大元帅府军政部(部长程潜)军官教导营营长,该营为入伍生-预备军官训练机构,是当时设立于广州地区、早于黄埔军校的预备军官学校。该营设立后招生4个连,有近500人参加入伍训练,三分之二为湖南籍青年学生。程潜因重任在肩,将训练教育事宜全权委托廖士翘负责,教官主要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为主,如沈静任战术教官;第1连连长程宣,是程潜侄子;第2连连长章鸿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此时,廖士翘因家眷住在广州市内,他每天早晨乘专用小汽船到黄埔岛,下午或临近傍晚,训练完毕才返回市区,因船小风大有时颠簸起伏,来回20里水路颇为艰辛。半年后于1924年1月,程潜征得大元帅府大本营同意,将军官教导营改为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校址迁移广州近郊北校场,校长仍由程潜兼,监督为周贯鸿(江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教育长为李仲坚(湖南醴陵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2期工兵科毕业),廖士翘被任命为中校战术教官,兼第1队队长,第2队队长仍由章鸿春兼任,两个队总计220多人,绝大部分是湖南籍青年。

1924年春,黄埔军校开办在即,招生公告登报后,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有十余名学生,分别以各种理由请假前往报考,但仅有邓文仪、桂永清、张际春、黎道善4名被黄埔军校录取。因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担心优秀学员报考出走,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员,只能私下请求队官同意,据邓文仪回忆,第1队队长廖士翘曾与他交谈,希望他不要见异思迁,不许他离开学校,否则将受到军纪处分。此后,邓文仪、桂永清、张际春分别以各自方法脱离讲武学校,进入黄埔军校就读,但黎道善则被禁闭关押3个月,并在关押期间病亡。1924年10月底,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决定该校第1队所有学生并入黄埔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廖士翘任第1队队长期间,绝大部分学生亦并入黄埔中国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第6队,有许多后来成长为著名将领,如抗战名将、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蔡N熙、李隆光、黄锦辉;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的袁仲贤;起义将领陈明仁、李默庵、刘镇国、王劲修、王梦、李强、苏文钦、贺光谦、唐金元、黄雍、黄鹤、傅正模、彭杰如、程邦昌等;抗日殉国英烈郑作民;还有邓文仪、刘戡、萧赞育、刘尧、丁德隆、刘嘉树、袁朴、刘[、史宏烈、陈大庆、梁恺、刘进、张际鹏、杨光钰、李文、李铁军、张镇等198名学员均系该队学生。另一部分学员并入黄埔军校第5队,后该队列为第2期生。

1924年5月,廖士N在广州南园与车贞华(江西武宁人,日本东京医科学校毕业)结婚,军政部部长程潜为证婚人,并偕局长、秘书长及长官60多人莅临庆贺。1924年12月,廖士翘转任驻粤建国湘军讲武学校教官。1925年9月,任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校长程潜兼)教育长。1925年11月,该校裁撤,教职员官佐并入黄埔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其任工兵营营长。1925年10月,随国民革命军第6军(军长程潜)参加第二次东征作战,任前敌总指挥部工兵指挥部指挥官,后受聘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干部学校筑城教官。经王俊(同期士官工兵科同学)举荐及教育长方鼎英邀请,1926年6月,任广州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兵科主任,兼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工兵营营长。1926年7月10日,参加在广州东校场举行的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大会。1926年8月,率工兵大队北伐赴武昌,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工兵团上校团长,参与攻克武昌城战事。旋返回江西,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军长程潜)司令部教导团团长。继入北伐军总司令部,参与南昌攻城谋划。战后再组建工兵团,任指挥官。后任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部)工兵指挥部指挥官,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1师(代师长王俊)进抵南京。

1927年4月,任浙西警备司令部司令官,率部驻军浙江兰溪,王俊兼任浙东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27年7月下野后,他被派任留学日本各军校生监督管理员,曾赴日本巡察留学日本各校学员情况,巡察完毕回国。因冯轶裴任国民政府警卫师师长,冯推荐廖士翘接任其兼职。1928年1月,被国民政府颁令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官团第1营营长,后任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官团(团长兼,副团长黄慕松)少将高级参谋,兼任军官教导队队长。1928年5月,改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附设军官团,仍发表兼任第1营营长。其间偕夫人赴日本,因未能如愿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遂于1928年7月回国。携家眷留南京,待命派任公职。寓居赋闲期间,于1928年10月10日返回原籍溪乡,资助创办翘材中学。1929年3月,受冯轶裴举荐,任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6期生组成的教导总队(总队长冯轶裴兼)教育科科长,兼任地形主任教官。1929年9月,发表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军官教育连连长。1930年11月19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部再度任命他为军官教育连连长。1931年3月,军官教育连裁撤免职。

步兵教W,坚持抗战

廖士翘受黄埔军校早期教官王俊邀请,参与中央陆军步兵学校在南京建校选址。1931年10月,协助王俊筹备办学与选拔师资事宜。1931年11月,被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发表任陆军步兵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南京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校长王俊)成立初期,1931年12月19日,被王俊举荐任该校教育长,后因该校改由兼任校长,王俊退任教育长,他于1933年1月被免职,遂返回江西寓居赋闲。不久得熊式辉保举,1933年7月20日,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保安处处长,兼任江西全省县政府行政人员讲习所讲师。1933年9月30日,任江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任武宁县县长。1936年10月16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936年11月29日,廖士翘母亲因病逝世,治丧期间,计有、何应钦、刘峙、顾祝同、熊式辉、贺国光、刘镇华、黄慕松、余汉谋、何成浚、程潜、陈调元、张发奎、刘兴、谭道源、罗卓英等上将阶级高官致挽联。其间还被原籍修水县政府,推选为县城旧城墙整修委员会委员长,捐资并参与县城规划修建事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21日,廖士翘任江西省兵役管理区司令部司令官,赖伟英、郭礼伯副之,负责全省征兵事宜。后依据国民政府颁令,兵役管理区司令部改编为军管区司令部,机构升格后规定必须由省政府主席(刘体乾)兼任司令官,其退任副司令官。1938年2月1日免职。1938年2月28日,任军政部江西伤兵管理分处处长,负责收容救治战时伤兵事宜。1938年4月6日,任江西全省防空司令部司令官。1938年6月20日,兼任鄱阳湖警备司令部司令官,其间率部坚守庐山地区与日军展开敌后游击战争。1939年4月1日,任江西省保安司令(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兼)部参谋长,参与筹备司令部机关及各处室负责官员选派事宜。1940年3月,奉派赴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1940年5月结业后,乘车辗转返回江西。其间曾兼任中央步兵学校第二分校教育长。1943年1月10日,获国民政府颁发“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1944年5月12日,以江西全省防空司令部司令官,接受军事训练部防空总监黄镇球等邀请,率团抵江西泰和县,进行战时巡察与校阅。1944年7月3日,再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曹浩森)保安处处长。1945年7月4日免职。1945年5月1日,兼任江西省保安司令(省政府主席曹浩森兼)部副司令官。其间因病辞职,拟进行个人著书立说,兼任驻泰和修水同乡会主席。

迎接解放,子女成材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江西省政府改组后,1946年3月26日,续任江西省保安司令(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兼)部副司令官。1946年4月26日免职,遗缺由宋相成接任。1946年4月30日,发表任江西省政府顾问。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1946年6月5日,由王俊签呈白崇禧转呈何应钦审批,发表任军事委员会中将衔高级参谋。后奉命陪同军事训练部次长王俊,赴北平、山西巡察与校阅。1946年6月30日,调任军事训练部中将衔参议。履行公务后,返回南京市上海路第113号寓所定居。1947年5月1日奉准退役。1947年7月7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晋任陆军中将,同时办理退役。此后返回南昌寓所定居,致力于翘材中学师资配备与教学管理事宜。

1949年5月22日,人民进入南昌,廖士翘将翘材中学财产,以及军事训练用枪支移交政府,并按中国人民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规定到市公安局办理登记手续。1949年6月间,中国人民江西军区司令员陈奇涵在南京宴请江西军界名流,廖士翘亦应邀出席。此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已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名加入共青团,长子廖庆中(又名廖宁,1944年入党,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农村工作部干部)后评定为行政16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