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

时间:2022-11-17 15:40:14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town planning professional, for example, in view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curriculum target orient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ercise student'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and comprehensive skills.

【Key words】urban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城市规划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城镇规划专业高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法规的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的教学环节,使课程发展趋于完善,本文尝试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

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在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第三、四学期开设,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第三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以理论教学主,辅以实践教学和第四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开设至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行模块教学,在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建设课程信息和资料库,在零距离上岗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在2011年,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被评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时间安排不当

从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整个教学计划来看,由于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主要安排的是公共基础和大量的建筑设计课程,没有安排规划的理论课程,因此安排在二年级第三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城镇规划专业的首门专业理论课,同时在本学期还相应的安排了一些与总体规划相关的理论课程,如《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这样的安排旨在为第四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但是大量的理论课堆积在一个学期,一方面使得每门专业理论课的课时量相对减少,学生消化起来感觉吃力;另一方面在仅有三年学制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的时间较晚,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策性,因此城市规划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及时反映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教学之中。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不断地涌现,同时,新规范法规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和变更,如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2012年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实施,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来。

(三)课程实践教学不足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但是,受高职院校学制影响,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学时偏少,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学生的动手设计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学院城镇规划专业师资队伍较为年轻,总体规划方面的工程实践少,缺乏一定的项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再加上课程实训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和顶岗实习,导致课程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该教材内容系统、全面,是部级“十一五”重点教材,是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但是,由于受众面主要针对的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类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在使用该教材时,内容就显得较深而多了,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

此外,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所出版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因此迫切需要一本高职类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以指导课程标准教学。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原理部分,理论性内容较多,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少量互动和案例教学,基本上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被动的学什么,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创造力与职业岗位素质的培养。

三、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不同于本科院校,根据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技能、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广泛的适应能力的应用型规划人才,在胜任大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同时,主要面向急需规划人才的中小城市(镇)发挥专业才能。结合城镇规划专业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和内蒙古地区建设行业特点,针对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提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并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力求通过此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城市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中的经济技术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城镇规划专业知识打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

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主要是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把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内容分为总规原理(一)和总规原理(二),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内容安排在第四学期。这样的设置,不仅为理论、实践教学争取到了更多的课时量,任课老师不会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教学进度,而且拉长了学生学习、消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相关内容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解决了大一学生接触不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尴尬。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重构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围绕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和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专家的指导建议,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选取。同时,课程内容的选取始终坚持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法律规定为依据,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紧密结合,努力反映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把教学内容的选题重点转移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凸现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以小城镇为主题、与规划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鲜明特色,从而确定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模块。如图1所示。

图1: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模块示意图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的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按照我院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种课程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实践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即课程实践所选择的均为实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体会真实的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岗位操作能力。

案例教学:主要针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丰富课堂,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城市总体规划典型案例,尤其是学生较熟悉的或身边城市的规划案例进行讲授。通过个案分析,并引入其他城市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城市总体规划模式,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主要通过加强课堂讨论和组织阶段性方案汇报等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案进行汇报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了解、准备好方案汇报,又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其他方案进行评比,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总体规划的认识,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专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题讲授,如在研究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时,邀请社会经济方面的教师就城市经济社会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分析研究方法,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则邀请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教师就城市工程规划有关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和答疑,在此基础上学生初步完成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内容,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

2、课程教学组织改革

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为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进行分阶段方案设计的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图2:分阶段方案的教学组织示意图

(五)加紧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以《城市规划原理》教材为基础,结合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组织教师以授课讲稿为基础编写《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教材。教材根据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相关国家现行规范规定,以掌握基本原理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为目标进行内容的组织,注重设计方法上的解析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实用型、实践性的职业能力教学特点。目前该教材主体部分已大致完成。

(六)完善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除了将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上网之外,还将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往届优秀学生设计案例等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七)注重课程实践性教学

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由城市认识实习(城市现状基础资料调研)、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和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三部分组成。在这三个部分的课程实践中,始终坚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选取适宜的实践项目,通过现状调查—分析—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到提出规划方案—向教师专家组汇报交流—修正规划方案,直至提出规划成果的阶段性的实践模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全过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与企业联合,建立“仿真+全真”开放式的校内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基地,将教学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

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中,引入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建设学生作业评分标准体系(如表1所示),使各项内容的打分有据可依,增强作业评分的客观性。

表1:学生作业评分标准

同时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与课程指导小组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如课堂参与程度、能力获取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指导小组共同评定。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使得学生评分成绩相对透明、公正,也使得学生在评分过程中清楚的认识到设计的优与劣。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我们将根据课程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深入分析学生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案,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关注新的教育理论,注重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扩大学术交流,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课程教学特色,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友川,崔东旭,张军民,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高等建筑教育,Sept. 2006,Vol.15 No.3;

[2] 陈玉娟,唐瑜,应云仙,汪如钢,张静莹,独立学院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建设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e 2011,Vol.10 No.2;

[3] 陈锦富,任丽娟,罗文君,《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新建筑,5/2009,129-131;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2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本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材建设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编教材,1983年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规划学》全国统编教材。随后,面向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土地科学丛书等都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探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并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建设与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关系等等,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厚实的专业背景形成了独特优势,许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成为部级精品课程,其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利借鉴。但作为地理科学一级学科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同的背景和知识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模式。因此,根据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规划人才的迫切要求,适时优化和组合国土规划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框架,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资环专业的高效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思路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型教学思路是以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规划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学科研究前沿与课程基础理论,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探讨探究案例式、“亲验式”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研发思维,促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探讨“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其结合时机、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规划设计技能,增强学生的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学改革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破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师生互动、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与学生互动为通道,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二,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实训、创新思维一体化,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规划人才;

第三,提出“学生进入企业、社会,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培养机制;提出“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实现的时机、途径与措施。

2 理论教学改革内容的筛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庞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复的原则进行了各部分内容的精选,明确和突出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详略得当,减少了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加新知识点,适当拓宽讲课内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各专题等内容,介绍新的学术观点如在土地供需预测课程讲述中加强对新方法的运用的论述,加强实践环节和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体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潜力分析专题研究相结合等,开阔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导论: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管理的有关概念、内涵等

课堂讨论:土地与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程序;我国5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课堂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土地评价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规划的数学基础:坐标系、投影、标准分幅等内容的讲解

作业与讨论:请将H-49-84-(45)旧编码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 89-92》新标准进行转化后的编码,并写出过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原则:本部分内容安排一次课时间查阅资料,准备课件;然后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理论的课堂讲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概念、性质、目标、任务、编制程序

布置作业,准备下次课讨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演变历史?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重点与创新:从宏观层次概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课堂讨论:所在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讲座:计划请校外或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个专家给学生做一个次讲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预测: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案例;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

布置作业并讨论:以武汉市或所在家乡城市为对象,阐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粮食安全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结构、拟定方法结构与布局调整地要求、步骤,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及大纲等讲解、展示:实施评价、适宜性评价、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题,潜江、鹤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成果

作业与讨论:根据各专题研究的需要,以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某一个专题为研究对象,制定一个资料收集清单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城镇化问题、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规模及其预测,居民点布局,村镇用地规划

第十章耕地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结合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规划编制的要求讲解(整体框架、水资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块规划、土方工程量计算与调配、田间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设计与布局、规划设计预算编制)

课堂讨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艺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实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GIS、LLIS)、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课堂讨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许多土地利用问题有什么作用?

3 实践教学改革内容的确定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引入研究试验学术气氛,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试验技能;同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结合单位GIS等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其考核结果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报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个实验报告和相关成果图件。根据实验课时的限制,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一:土地利用规划基数转换

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及其编码,将某某县土地现状分类(二调,2009)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期,2005)均转化到土地规划基数分类体系中,并借助ArcGIS将一幅分幅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数据基数转换。

实验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预测为基础,列举耕地需求量预测所需要的资料清单,并以某某县为例,采用粮食安全法预测规划期间(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础上,撰写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提纲。重点掌握借助Excel实现趋势回归、灰色预测等方法预测人口、各行业用地需求等。

实验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间的关系

学习某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指标分解的数据表,试提出对某某县指标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资料清单。

实验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

以实验一进行了基数转化的分幅现状图为基础,结合野外关于基本农田、预留建设用地等调绘成果,以国土资源部最新颁布的《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为依据,借助ArcGIS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幅图,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要求及编绘技巧。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3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逻辑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有广狭两义:广义是指本科生毕业论文全文的篇章结构,狭义是指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章节结构。就全文的篇章结构而言,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引言主要用来“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也叫本论,它通常表现为对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对正文中研究过程所得的现象及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而得出的总判断、总评价,是研究结果必然的逻辑发展”。显然,引言与结论属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非主体部分,正文则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撇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非主体部分,狭义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仅仅是指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章节结构,狭义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仅仅是指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章节架构。本文所论的正是狭义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章节结构的架构问题。

目前,对于本文所论的狭义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章节结构的架构问题,学界已形成了如下两点共识:其一,由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正文所论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因此,在进行正文部分的写作时,应“根据选用的材料分为若干个章节或部分来层层论述”。换言之,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部分的内容,首先应进行章节架构,而后再分层进行详细论证。其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应坚持主题性、完整性、层次性与严谨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部分的章节架构,必须“以事物的内部逻辑联系来组织结构层次”,“做到有中心、有层次”。……如果将这些共识置于逻辑学视域内进行深度分析,我们则会发现: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正文进行章节架构,必须遵守逻辑论证规则与逻辑划分规则。

1论题明确:坚持主题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论题明确,是逻辑论证理论中“论题必须清楚确切”、“论题必须同一”两大论题规则的综合表述。阐述开来,一是要求论题“明白清晰,没有歧义”,即作为论题语言表现的命题,其意义和组建命题所使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要明白清晰、没有歧义,否则就会犯“论题模糊”或“论证主旨不明”的逻辑错误;二是要求“同一论题,要贯彻论证过程的始终,前后一致”,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按照论题明确逻辑规则的要求,为避免犯“论题模糊”或“论证主旨不明”的逻辑错误,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全程写作,都要做到论证主旨与论证范围清楚确切;为避免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论证主旨必须贯穿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各阶段性的写作成果之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阶段,是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也应做到两点:既要确立主旨,做到论证主旨与论证范围清楚确切,也要在明确论证主旨和论证范围的基础上将论证主旨作为架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主线。

根据以上分析,遵循论题明确逻辑规则,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主题性原则。详言之,在如何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架构问题上,学界许多学者都已明确指出:主题性原则是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的首要原则。主题即论题,也叫论证主旨或论文的总论点,它是论文的中心。遵循主题性原则,总体上讲,就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必须做到“有中心”,换言之,不管内容格局多么庞杂,都“要服务于同一主题”。分而言之,一是要求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要“确立主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首先要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论证主旨与论证范围;二是要求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一定要紧扣主题,在主题思想支配下整体地、综合地布阵”。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应当在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论证主旨与论证范围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论证主旨谋篇布局,以期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论证主旨作为主线贯穿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之中。进一步讲,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务须做到“论文题目统领各章标题,章标题统领节标题,节标题统领目标题,依此向下层层统领;下一级标题在含义上可是并列的或递进的,以横向平行的或纵向深入的方式揭示上一级标题题义,以此达到提纲契领之效果”。

也就是说,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体系中,每一节都有自己的论证中心,每一章也都有自己的论证中心,但是,对每一节中心思想的论证都必须服务于该节所属章的中心思想,对每一章中心思想的论证都必须服务于全文的中心思想。所以,为论证全文中心思想或总论点进行前期写作铺垫工作的章节架构,其最终形成的由章与节作为基本构成部分的文章结构,必须紧紧围绕全文的总论点或论证主旨而展开,必须始终服务于对总论点或论证主旨的全面论证,以期达到在章节结构中凸显本科生毕业论文主题的目的。综合以上论证,坚持主题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必须遵循论题明确逻辑规则的要求。或者也可以这样讲,论题明确,是坚持主题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2正确划分:坚持完整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正确划分,是逻辑划分理论中“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每次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划分的各子项必须是不相容的”、“划分必须按层次逐级进行”四条划分规则的综合表述。阐述开来,一是要求划分各子项的外延之和与母项的外延相等。如果划分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就会犯“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如果划分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就会犯“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二是要求同一次划分必须使用同一个划分标准,否则就会犯“混淆根据”或“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三是要求划分的各子项的外延关系必须是全异关系或不相容关系,否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四是同一次划分而得的子项必须是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或“跳跃划分”的逻辑错误。按照正确划分的逻辑要求,在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总论点进行分层论证时,总论点之下的各分论点标题中的主题性概念,其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总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总论点之下各分论点标题中的主题性概念必须是对总论点标题中的主题性概念依据同一个划分标准而得出的划分子项;总论点之下的各个分论点标题中的主题性概念之间应是全异关系;总论点之下各个分论点标题中的主题性概念是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同理,对总论点之下的各个分论点进行下一层次的分层论证,也必须遵循正确划分这一逻辑规则。根据以上分析,遵循正确划分逻辑规则,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完整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在如何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这一问题上,学界许多学者也明确指出,完整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是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的重要原则。第一,遵循完整性原则。总体上讲,就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必须是对其论证主旨的完整反映。分而言之,一是要求“说明主题的各个部分或论点”,“不能残缺不全”。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中,必须包括了为证立其总论点所必须论及的所有方面或所有分论点;二是要求说明主题的各个部分或论点,必须都能统领于文章整体或总论点之下。对于文章主题论点的论证来讲,章节结构中不能将不属于文章主题或总论点的部分或论点囊括进来。第二,遵循层次性原则。总体上讲,就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必须做到“有层次”。分而言之,一“要概括好全文的中心论点”,即找出论证主旨或总论点;二要“找准提出问题的角度,在中心论点下设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下又拟设哪些下位论点”,即确定论证总论点的视角与找出总论点下应设有的分论点;三要“按顺序、分层次论证总论点”。对总论点进行分层论证时,“层次要有合理的次序”,“不同的层,其含义一定不能处于同一层次上”。

进一步讲,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按照正确划分逻辑规则的要求,一方面,本科生毕业论文总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既不能小于总论点之下的各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之和,也不能大于各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之和。本科生毕业论文总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必须与总论点之下的各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之和相等。这是正确划分逻辑规则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完整性原则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以提出问题的角度作为划分标准,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的总论点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下位分论点。但是,这种划分必须按顺序、按层次进行:下一层次的划分(也就是将分论点分为若干个下位分论点的划分)必须构筑于上一层次划分(也就是将总论点分为若干个分论点的划分)基础之上,即只有在上一层次的划分完结后,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层次的划分;并且,下一层次划分而得的子项(即对分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各个下位分论点),不能置于与上一层次划分所得的子项(即对总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各个分论点)并列的位置。综合以上论证,坚持完整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必须遵循正确划分逻辑规则的要求。或者也可以这样讲,正确划分,是坚持完整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3首尾连贯:坚持严谨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首尾连贯,是前面已述的逻辑划分规则与论题明确规则以及逻辑论证理论中“由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这一规则的综合表述。阐述开来,一是要求划分必须正确(前面已论,不再赘述);二是要求论题必须清楚确切(前面已论,不再赘述);三是要求必须能由论据的真实性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的真实性,否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按照首尾连贯逻辑规则的要求,其一,总论点与它之下的各分论点之间、总论点之下的分论点与该分论点之下的各下位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应是划分母项与划分子项的关系。其二,论题应始终保持同一。其三,总论点之下的各分论点,一般是作为证明总论点正确性或真实性的一级论据而存在的,由它们的真实性应当能合乎逻辑地推出总论点的真实性;分论点之下的各个下位分论点,一般是作为证明该分论点正确性或真实性的二级论据而存在的,由它们的真实性应当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该分论点的真实性。根据以上分析,遵循首尾连贯逻辑规则,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严谨性原则。在如何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这一问题上,学界许多学者明确指出,严谨性也是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的重要原则。遵循严谨性原则,总体上讲,就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严密紧凑,且整体与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分而言之,一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每一个层次都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每个结构段拟论述的内容必须是清楚而确定的,且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意思;二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层意不得重复”。为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层次界限,“每个结构段论述的内容不能与其它结构段全部或部分相同”;三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层意不得矛盾”。为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论证思想清晰,架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时,“在此结构段中肯定的观点和数据,避免在彼结构段中否定和出现不同的数据”;四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必须“以事物的内部逻辑联系来组织结构层次”,从而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整体结构作出合乎逻辑的布局。进一步讲,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按照首尾连贯逻辑规则的要求,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对总论点进行划分时,总论点之下的各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必须是全异关系或不相容关系;对总论点之下的分论点进行划分时,该分论点之下的各下位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也必须是全异关系或不相容关系。这是首尾连贯逻辑规则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结构中每一层次都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其二,对总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各分论点,其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总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对分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各个下位分论点,其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将相同的层意重复,虽然从表面上看无损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完整性,但以科学划分的视角来看,是在划分中将同一个划分子项重复性地独立作为母项中的一个分子,可以讲,这是“多出子项”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子项相容”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根据这一观点,在由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总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每个分论点所构成的结构层次中,每个分论点所表达的层意结构都只能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中出现一次,同理,在由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总论点之下的分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各个下位分论点所构成的结构层次中,每个下位分论点所表达的层意结构也都只能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中出现一次。这是首尾连贯逻辑规则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层意不得重复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其三,论证的宗旨是要确立所证论题的真实性,在每一论证中,论题都是唯一的。因此,对一个论证来讲,它不可能在确立所证论题真实性的同时再确立另一论题(其中包括与所证论题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的真实性,论题要始终保持同一。根据这一逻辑要求,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中,不能拟对具有矛盾关系或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同时证立。这是首尾连贯逻辑规则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中的层意不得矛盾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其四,以事物内部的逻辑联系来组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层次,就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必须严密紧凑,下一层论点用以支撑上一层论点:总论点之下的每一个分论点用以支撑全文的总论点,分论点之下的每一个下位分论点用以支撑该分论点。这是首尾连贯逻辑规则对合乎逻辑地架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综合以上论证,坚持严谨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必须遵循首尾连贯逻辑规则的要求。或者也可以这样讲,首尾连贯,是坚持严谨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4结语

如果我们对本文所论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三大逻辑学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则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必须遵守逻辑论证规则与逻辑划分规则。论题明确是逻辑论证理论中关于论题规则的综述,正确划分是关于逻辑划分规则的综述,首尾连贯则是对部分逻辑划分规则与部分逻辑论证规则的综述。正因为如此,架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必须遵守逻辑论证规则与逻辑划分规则。第二,本文所论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三大逻辑学要求,严格来讲,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范围。作为学术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既可采用横式结构(或并列结构)架构,也可采用纵式结构(或层进式结构或递进式结构)架构,还可采用错综式结构(或合式结构)架构。在充分考虑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架构形式这一因素的基础上,如果对本文所论的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三大逻辑学要求进行深层次分析,则不难发现:本文所论的三大逻辑学要求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范围。一般来讲,无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采用何种章节结构形式架构,都必须遵守论题明确的逻辑学要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采用纯粹的横式结构架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时,才要求始终遵守正确划分的逻辑学要求。当然,就首尾连贯的逻辑规则而言,它既部分地用以制约采用任何一种结构形式所进行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也部分地只用以制约采用纯粹的横式结构所进行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有鉴于此,只有按照逻辑论证规则与逻辑划分规则的要求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才能使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具有主题性、完整性、层次性和严谨性;只有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三大逻辑学要求各自不同的作用范围,才能使它们在规范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珊.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J].科技视界,2012,(9):72-73.

[2]沈玲.学术论文摘要和结论的写作方法[J].现代情报,2000,(6):59-60.

[3]金帛.谈谈写毕业论文[J].山西档案,1988,(1):30-33.

[4]马进中,刘保和.谈谈如何撰写毕业论文[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83,(1):96-99.

[5]谭学虹.怎样撰写毕业论文[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3,(1):59-60.

[6]孙中原.学术论文的逻辑范式[J].毕节学院学报,2009,(11):48-53.

[7]刘炯.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J].一重科技,1994,(1):120-125.

[8]任遂虎.毕业论文提纲拟写方法[J].写作,2012,(23):15-17.

[9]王国平.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指导要旨论略[J].陕西教育,2009,(10):271-272,354.

[10]蔡燕.毕业论文写作提要[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51-53.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4

八年前,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和香港港澳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筹组的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诞生,经过近9个月的规划前期工作和规划方案竞赛评选工作,我院编制的规划方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在广泛吸取各级领导机构意见、采纳科学园专家和规划专家们的建议后,于1991年10月完成了《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园区规划》和《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近期详细规划》,并通过国务院的审批,付予实施。

对我院的规划方案,社会各界给予了较高评价和鼓励,评审意见认为:规划构思明确,园区性质清楚,产业结构合理,用地和人口规模较为适度;园区总体布局基本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规划具有弹性,便于实施;道路网络层次分明,地形利用合理,环境绿化较好。国家科委在北京听取了规划汇报后,也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当时最完整的科技工业园规划,体现了国际、科技、工业园的特性,产业结构分析有理有据,符合时代要求、海南实情和国家科技发展方向。

八年来,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有限公司一直在实施着近期详细规划,并几度调整,直至一九九八年,又委托我院进行了尊重已成事实的近期详细规划全面调整。一九九九年四月,国科园公司与我院一同回顾了八年的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和规划调整的某些外因和内因,这些宝贵的经历和经验不仅对今后科学园区规划,甚至对其它规划也是很有参考价值和某些启示的。

1 规划概述与规划思想

1.1 园区位置与总体布局

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园址位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三组团的最东端组团 中心组团的西郊,东距市中心约9公里,北距秀英港口3公里。规划区北临城市干道,规划区中部有规划的城市快速干道东西向横穿通过(见图1)。

1.4 规划思想

(1)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远近结合。由于分期实施,特别是远期实现的遥遥无期,使规划的近远期结合成为重要问题。两个中心的布局方式和近期规划中的小规模配套的综合服务实现,并使这些实施在未来远期规模中成为分区配套设施,使近、远期结合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在中期实现时,又考虑近、中期合并后服务设施的完整性和适宜的服务强度。

(2)依坡就势、高地高用、低地低用。对于这个地段尤为重要,也因为高科技工业园单个建筑体量不大和建筑之间互相关联相对较少使这一设想能成为现实,有利于减少投资和保护生态。

(3)该密则密、该疏则疏,以密求疏。建筑密度不够平均分配,在中心区、居住区、工厂区区内布局上,相对密集布置,而留出视野开阔的广场和公园,造就优美环境而又能达到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相对密集的建筑布局也有利于市政管线的减少。

(4)现代尽现代,自然尽自然。让建筑物内及人工广场达到现代标准,体现现代感,而对于利用坡势的户外空间和绿地,尽可能利用自然植被、地貌,甚至保留部分田园风格和自然生态,让人们舒适享受自然的美,同时也可降低投入。

(5)充分认识高科技工业园的规划特性。它不是一般的工业园,它是集贸易、科研、教育、文化、金融支撑、居住为一体的综合社区;但它又是生产性基地,不同于一般社区,应强调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对入园项目的要求条件、对未来的综合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1.5 近期规划

近期规划用地位于园区北端,由三块用地组成,共计用地57.64公顷。近期用地地势参差起伏,最高与最低相差10余米,并多处出现陡坡。在这样的地段进行建设,宜采用依坡就势、顺其自然的方法进行,不宜大填大挖,以免造成工程量大、投资高、破坏生态的后果(见图2)。

2实施情况与园区现状

2.1 规划实施

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其总体规划也是经国务院审查批准的,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也是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国家及省政府各级对此园区建设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八年来一直在稳步踏实地实施。

1992年,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破土开工,至今已有近八年,一期工程(近期规划范围)的全部市政道路已基本完成。首座标准厂房裕科大厦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裕科大厦建筑面积24000m2,位于规划中的标准厂房用地上;国科园商业楼也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6277m2,集邮电、通讯、银行、餐饮、医疗、美容、影视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楼,中国银行等单位已经入住开业;一期工程的居住区“群芳苑”占地2.33公顷,高低不等的公寓,依坡就势,起伏错落,掩映在一片绿树花草之中,设施齐全,户型合理,户外环境比较优美;海口市公交专线已开通运行,始发站设在群芳苑;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于1994年2月28日开学,校园占地13.3公顷,建筑面积4.5万m2,包括幼儿部(幼儿园)、小学部和中学部,实行周寄宿制,设有语音、电脑、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室,备有田径场、游泳池及各种体育设施,配有带卫生间的宾馆式学生公寓,在校学生总数已达到2400人;邮电、通讯、供电、供水、排污等一系列公用设施已正常工作。

2.2 入园项目

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已审定入园项目30余项。入园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其中生物工程类10项,新材料工程类7项,微电子工程3项,机电一体化工程6项,其余为仪器仪表类项目。这些项目有的已建成投产,发挥了效益;有的正在建设之中,有的还处筹备阶段。近期规划区范围的用地绝大多数已对号入座,合作或入园批租用地已接近完成,但从现场看下来,除园区中心公共建筑用地外,建成和建设的项目并不算太多,很难与入园项目表所列情况对应起来。

近期还将有附加值较高的棕榈基因研究项目和棕榈油加工项目进园,还将有信息防伪技术项目进园,而一期已批准入园项目有的并没有如期建设,造成入园用地的紧张。国科园发展有限公司决定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不想动用公建用地来引项目入园而造成改变规划的完整性,打算清理土地的同时计划启动二期工程(即规划中期发展目标)。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国科园公司领导班子调整过几次,当初亲手参与规划编制制定的领导早已离去,但几届领导均能尊重规划,执行规划。关于路网布局、市政管网是完全按规划实施的,个别地段实施中发生的问题都与规划设计单位协商调整。关于用地性质、入园项目的条件也基本按规划行事,曾经有矽土加工项目申请入园,需要13公顷土地,这对科工园招商入园而言的确是大客户,但因矽土加工工艺不符合高科技要求,也不符合入园环保要求而被拒绝。

目前,海南国科园近期园区内有七家企业投入生产。国科园实验学校办的也很红火,仍在扩建新学生宿舍,居住区和校园内环境较好,绿化和管理都较诱人,但园区内相当多的半截子工程令人惋惜。此外,已建成的建筑物和看得出模样的半截子工程在建筑风格和色彩上很不协调,有些建筑设计水平无法恭维,有一座制药厂建了骨架和楼板,因设计不合理,设备无法安装而被迫停下来成为半截子工程,这些问题让人感到痛心。

2.3 规划调整

在建成区的某些部位,某些局部能看到规划思想的体现,也有一定的效果。但1992 1994年海南房地产热中设计施工的粗糙和这股热潮给土地管理上带来很多难处。

由于实验学校在1994年被批准入园,并已实施;又因原规划的居住区规模偏小,无法适应入园项目和自身员工居住需求;还因道路随地形变化的弯曲需做局部线型调整,故1997年又对近期规划作了一版尊重已成事实的调整(见图4)。

图4 近期规划实施情况及调整规划图

3规划反思及认识

良好的规划愿望与实施现实使我们难以平静,当我们冷静地去回顾和反思过去规划的时候,撇开经济落涨的外因不谈或少谈,就规划本身而言,感到有下列几点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这里面有经验,也有教训,但都是宝贵的。

3.1 调查研究是做好规划的基础

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是我院承担的第一个科技工业园规划,我们收集了日本筑波、台湾新竹科学园的资料,其中特别是新竹科学园规划管理者在科学园开业数年后写的论文,学习科学园的规划要求,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参与规划的设计人在将要规划的土地上反复踏勘,步行走过了57公顷的每一个角落,对这里的陡坡、沟壑、水系、草丛、树林了解得清清楚楚,在地头,在1:1的大地上我们已经构画出规划蓝图。

关于科技园的产业结构的确定,我们反复阅读了台湾新竹科学园的资料。海口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海口城市产业结构以及海南岛国民经济发展纲要,还有日本人编制的海南岛经济发展研究,从这些资料中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看法,再请教科技厅同志,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国科园申请入园项目统计资料,帮助我们最终确定了适宜的产业结构分析,同时也确定了人口规模等规划基础数据。

在历时近一年的规划编制过程中,调查研究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之久。以“求真、务实、创新”为工作方针,这“求真”,就是要搞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客观的事物发展规律,这是做好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

这次在回访中,海南国科园张宪民总经理对我们说:“这个规划设计起点高,看得远。利用地形比较成功,建筑依坡就势布局,节省用地,节省投资,又创造了环境。”,“在产业结构方面,体现了高科技产业,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新材料四大类明确且适宜。”我们再度踏看现场,道路系统完全依规划实施完成,如果当初规划不能切合地形,那么在实施中一定会有很多改变。

再看一下一期工程32个入园项目中,总年产值23亿。其中生物工程4.5亿,占19.5%;机电一体化6.97亿,占30.3%;微电子工程2.5亿,占10.9%;新材料工程5.3亿,占23%;其它占16.3%。这个数据与规划预测的产业结构方向相当接近。

如果没有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的精神,规划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实施结果。

3.2 规划思想明确,切合实际,利于实施

国科园现任总经理张宪民先生说:“规划目标考虑较完善,近期与远期结合较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指导发展有很大好处”,“规划考虑与城市总体相吻合,与海口发展前景也有较好结合。特别是生物工程作产业主要内容和保护生态的规划原则,现在看来是有远见的。现在海南要建成生态城市,发展旅游,加强环境工程的需要,我们园区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方向对吸引这方面的项目十分有利”,“朱总理最近说海口不再作为工业城市发展,已有工业区不再发展。我们园区四周几个工业区也就此规模,而我们园区一直按规划要求入园项目无污染,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有优势了”。

几届公司领导都接受了规划基本思想,也因为它符合了时代的发展方向,符合了科技工业园的特性,业主在发展自己事业的过程中也越加认识到规划指导思想是与园区发展生息相关的,它才能得以贯彻实施。

3.3 规划师还需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发展知识的学习

规划当初被评审认为:有弹性,容易实施。我们当初也认为已考虑了相当的适应能力。但谁会想到,1992年以后的几年间,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有弹性的规划也难以适应,造成目前的被动。如果我们当时具备宏观经济预见能力,我们可能不会把园区中心公建用地划得那么大,或者允许它有所兼容和调整余地,可能今天的国科园公司也就不会这么为难了。

当时只认为远期不过是2005年实现,也就是15年的事,园区中心也会逐步完善起来,现在看来,如果远期不再实现,或很长时期以后实现,这个中心如何?原规划指望教育用地在远期用地范围里去实现,而事实上又等不及了,一期工程已建了一所2400学生的学校,而且生机勃勃。当时的规划有一个错误,把居住用地和绿地统称为“居住生活区”,造成了学校设在生活区,学校运动场放在原规划的公园和运动场地上,成了400m环形跑道的运动场,自然水系绿地也就挤掉了,总的绿化覆盖率从60%下降到50%。

3.4 大家都应该认识到科技工业园不等于工业区

我曾在《世界建筑导报》上发表过《高科技工业园的规划特性》一文,讲到过科技工业园不等于工业区,它有许多自身的特性。但是海南国科园选址在城市工业用地上,因而批文规定居住用地不可大于4%,我们只能将居住用地比例下调。

现在实施是:居住用地又调大了,从3公顷占地调整为4.8公顷,即从4.7%调到了7.6%;也是因为一期用地是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用地,而远期用地是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备用地,它的用地性质未予确定,所以规划才将学校、科研、居住的较大部分放在远期,使近期土地的其它成分减到最低点。现在看来,没有按客观需要出发而仅因用地性质的限制而人为压缩的事情最终仍被事实所突破。

如果我们承认它的特性,又认可它定位在城市工业用地上,那么似乎应当给予用地性质上的变通,否则可以异地而为之。

3.5 如果修建性规划再深入一点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必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稀少到众多的转变,很多高职毕业生的供给开始大幅度进行提高,这里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增幅最大,然而就业单位的数量有限,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国内的毕业生严重是供大于求的,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比以往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职院校的师生心理压力和冲突都开始凸显。因此,对高职学生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一、试论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无论是各高职院校的积极努力,还是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都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外阴,这都很难从本质上解决高职学生毕业的工作难情况。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方式,这不仅能促使高职毕业生使学生与社会能够更好融合,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他们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自身实力的真正客观评估,这对学生本身有很多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将个人与社会相结合,在对本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种教育下的内力生成不仅能帮助毕业生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一)从学生入学就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从学生1年级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高职1年级侧重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高职2年级侧重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高职三年级侧重学生的专项指导,包括面试技巧、求职信的书写,组织学生参加招聘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讲座、辅导活动等形式为高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教学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就业指导方面来看,教师应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研究理论;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灌输职业规划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方向性;鼓励学生主动接触企业,寻找实践机会,了解职业的工作和能力需求内容。

(二)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作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形式,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同时也会让他们观察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这一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全面动员,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定期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来。在大赛的过程中应组织专业、公开、公正的评审,并将优秀的作品及时公布,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不断的学习,不断完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试论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加强研究,提高水平

高职院校要把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科研课题予以立项,引导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积极开展相应的研究。要鼓励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不断加强教育方法的改革,灵活采用专业指导、个别指导、网上指导和实践体验指导等方法,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坚持学习借鉴与本土化研究相结合。

由于我国大陆地区学习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较晚,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应吸收借鉴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做法。同时,也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积极探索和总结适合于当地和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经验,推进本土化研究。切忌盲目照抄照搬,不宜昌进,也不可搞一刀切。

(三)规范管理制度,促使学生遵纪守法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

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育人,它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对于学生而言,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做了就要受处罚。数年前,华东师范高职等10所高职院校联合发出建立"十无"校园的倡议,包括无乱扔乱画、无脚印上墙等等。这些内容都与高职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相关,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正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力的监督。许多高职校园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校园面貌随之大为改观,高职生的基础文明状况大有提高。应该说,科学规范的管理不仅有利于促成高职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而且也培养了高职生遵守规范、自觉接受纪律约束的良好行为习惯。

结论:总之,培养良好习惯是现代教育的归宿,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把学生的素质演化为习惯,才能成为他们终生受用的财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是高职生提高自身就业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小爱,高职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状况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6

关键词: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

1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发展研究

1.1国内城乡规划专业的起源

城乡规划专业在我国创立于1952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其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专业主体的传统内容。《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注册规划师职业制度的建立,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政策管理的影响整合,使得“建筑工程类”的知识面已无法应对城乡综合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制约了城乡规划的学科发展。

1.2当代城乡规划学专业学科发展

城乡规划学科和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构成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学科门类的三个一级学科群,学科群培育发展,以开放的学科体系构成。

二级学科的类型分为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

2 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为例对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研究

2.3 现状的课程以及学生状况评析

2.3.1 专业概况

我校是以工为主,工、管、艺术三大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据此我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突出工学学科特点,同时兼顾管理和艺术学科的交融。在课程设置上具体加大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等工学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同时也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如中国画基础、建筑美学以及如城市管理与法规属于管理类的课程,这是兼顾专业自身要求以及因地制宜的课程体系。

2.3.2 课程存在问题

(1)落实教学培养目标不足

个别课程结构不尽合理、逻辑关系个别错位,课程内容重复,实践类课程质量待提高,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2)通识教育不足

通识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民主社会中责任者和公民的教育,强调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教养。我校当前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AB类课程,缺少艺术、管理、文学类通识教育类必修课程。

2.4 现行课程的改进措施

2.4.1 落实教学目标

根据就业调研、预测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现行的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突出以设计为主、兼顾策划、管理,而去掉教学、政策、法规研究。

(1)调整课程结构、理顺逻辑关系

第一种是以学科加年级形成的课程结构,即一、二年级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三、四年级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第二种是实行“学分制”全面选修的课程结构,其中又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课程结构之分;第三种是基础课程与“工作室”制相结合的课程结构;第四种是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

(2)提高实践类课程质量

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学时,增加软件教学内容,增加规划集中周课时。

(3)理论课程紧缩并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交通、规划原理等课程均需要在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针对课程的小设计。

2.4.2 通识教育是重要基础

我校建筑与规划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以拓宽学生学科视野的广度与深度,努力为学生创建信息多元、富于弹性的教育空间,提供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创见性的人才。建议开设人生哲学、创新能力、艺术赏析、写作评论、研究方法、团队协作、领导力等通识教育课程、以适应学校以及专业新的更高的要求。

2.5 课程结构的调整对比研究

2.5.1 总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总课程结构调整前,实践环节学分少,国家规定实践课应占25%。选修课比例不足,必修课比重过大。总课程结构调整后,实践环节比例增加,占24%。必修课比重下降。

2.5.2 必修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必修类课程结构调整前,公共基础课比例占必修课程29%。其中25%为政治,18%为体育,37%为英语。最为重要的专业课比例过低27.3%,不及公共基础课。设计类课,比例过低,占必修课的48%。必修类课程结构调整后,专业课比例升高达到31%。

2.5.3 专业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前,理论课过高,占必修课的52%。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后,理论课比例下降占43%,设计类课程超过理论类课程。

2.6 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四维无融通”模式

改革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以提高教学绩效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运用教学激励与情境创设手段,在历史时空经纬坐标中实施将课堂、校园、校外三个空间维和历史时间维“四维”有机结合,构建“全员参与的复合互动式课堂”、“全过程体验的专业实践活动”、“全方位参透的大教学系统”等三大系统,建立“课堂教授与课外作业辅导相融通、原理性教学与操作性教学相融通、教师导学与学生教课相融通、情景模拟与规划分析相融通、教案教学与科研项目相融通”的五大教学模式,以解决师生平等交流欠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情感与认知匹配不力、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问题。

3 总结

建筑与规划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迫切需要融入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指导,这是促进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研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手段与途径。

对建筑与规划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是一项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工作。若只有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或体会,只能是从感性的和局部的视角认识问题。往往会出现经验大于理论,而得出南辕北辙的观点,更难以使课程结构的探讨达到研究所需要的高度。而要真正推进课程结构的设计,就必须深入地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从宏观教育的高度,把握建筑与规划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方向,摆脱狭隘经验的束缚。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编,《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0―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

[2]吴志强,《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 《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

[3]理查德―勒盖茨,《为中国规划师的西方城市规划文献导读》

[4]谢香云,师生互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1,1:64-67

[5]李文成,《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0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7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研究一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8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思考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课程。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主要介绍在规划阶段怎样系统的、合理的、高效的来组织各专业工程;该课程广泛涉及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专业领域,重点强化城市规划专业必须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知识介绍。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一直在改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课程作为是城市规划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城市规划学科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本课程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特点

1.1 专业性

城市工程系统涉及了城市中除了交通工程以外的其他八项工程系统,这八项工程系统在城市的范畴中各自相对独立的,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城市规划要在规划层面将这些工程系统的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时,需要对这些工程系统的建设条件和安全的运行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将这些工程系统科学合理的统筹在一起,即满足自身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又对其他工程系统不造成影响。

1.2 技术性

本课程是在规划的层面对工程的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课程内容是工程系统规划实用技术的讲解,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本课程重点强化的就是技术性很强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技术环节的实际操作环节。

1.3 实践性

本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却和实践环节结合非常紧密,每项工程系统都需要实际的规划练习,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来综合考虑不同的层次,不同深度的工程系统的实际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

1.4 内容广

本课程涉及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专业领域,课程内容即有各专项工程不同层次的规划内容,也有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统一布局、整体协调的内容;即要考虑各专业工程的设施、管线的统一安排,还需考虑这些工程设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评估。

1.5 综合性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各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布局和安排,还需要对工程系统设施综合考虑、统一布局,合理安排各工程系统设施及其相关的资源、附属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时也需要进行管线的综合规划、管线的竖向规划以及综合防灾规划等的内容。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的不足

目前本课程是安排在第六学期和《城市规划原理》同时开设,而《城市规划原理》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平行开设这两门课程,学生对城市规划各层面所涉及的内容和深度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吃力,尤其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中的工程系统的深度把握感觉吃力。

另外,本课程目前是设置的理论教学课程,学时是48课时,在有限的学时里,仅仅能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增加少量的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只有4个课时的时间用于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的片面的规划设计,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大,在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时,学生仍不能较好的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规划工作,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教学资料、师资的不足

本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所需课时数多,讲课难度大,内容涵盖从各项工程总量预测、基础设施选址、管线布局形式选择等内容到详规的管网规划、管网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等,既有总规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有详规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还有综合防灾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多、难度大、计算复杂,需要很多优秀、完整的设计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但这类专项的设计资料储备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为给水、排水、电力的工程系统规划资料,像防灾系统规划资料的储备非常少。

同时,本课程涉及的各专业工程的内容比较深、广,规划专业的老师在专项工程的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和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将各专项工程的内容进行补充,本专业并无供电、防灾等领域的专业教师,需要跨学院合作来补充师资。

3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思考

3.1 课程设置调整

本课程在开设时间上最好能安排在第七学期,在城市规划原理一后,并在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之前,使学生在一定的规划知识基础上学习本课程,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在城市规划各层次设计之间将城市规划涉及的工程系统学习了解,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课程设计。

另外,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依靠的理论课程的讲授,不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难于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及其专业工程规划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实用设计方法与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时不能较好的规划工程系统所涉及的内容。课程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部分来强化学生对专业工程规划的实用设计方法,并适当的增加课时。如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是同济大学戴慎志教授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教材对第一版的教材进行了删减,将涉及管线计算的部分删去了,这是因为同济大学对本课程已经进行了教学改革,将本课程分常态基础课和动态深化课,各36课时,即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讲授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基础知识和一般规划方法,实践课将理论知识深化并进行实际的设计练习,该教材适用于常态基础课。

3.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本课程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总规到详规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城市电力工程系统,则有用总量预测、城市电源的选择、电力线路由规划、变电设施规划、城市电网结线形式规划等内容,即有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又有详细规划层面的内容,讲课时从规划层面入手,将各规划层面所涉及的内容总结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并结合相关的规划设计实例介绍,使各规划层次的深度更清晰明了,规划方法和程序更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能简明、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应增加相关设施的图片,便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增加教学效果。

3.3 教学团队、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本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实际设计任务,需要大量运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利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紧密结合其他课程设计(如城市总体规划)举办相关讲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习课程和其他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性课程中,其现场工作均包含了城市工程系统有关的调查内容。和总规教研室、详规教研室的老师合作,将每年的实习课程涉及的不同城市与场地,作为设计资料,能够为本课程提供丰富、多变的实践教学环境。

本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各专项工程的专业性要求也较高,课程课件制作时,应充分利用相关资源,结合学院的防灾研究所、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教师和相关专业的人员参与制作,使课程在专业领域能向更深层次延伸,利于学生的设计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戴慎志主编,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9

一、主要任务

围绕我校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认真分析国内外同类型高校发展格局,立足于学校“xx”期间发展状况,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坚持依法治校,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着力改革创新,突出解决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学校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既表现在思路、方法和目标上创新,又体现在政策、项目和措施上落实,使规划成为指导学校未来五年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原则

在充分总结“xx”规划目标落实情况下,全面梳理近几年我校的发展思路,总结办学特色和主要成绩,发现困难,寻找差距,认真分析国家、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我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科学论证“xx”期间我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制定出有效的战略举措,使规划做到既立足实际又富有远见,既有科学性、前瞻性又具有可行性、可考核性。

(二)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原则

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要根据发展目标找准制约学校未来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原有改革方案,抓住发展中的重点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制定出新的改革创新方案和措施,形成有利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原则

规划编制既要总揽全局,又要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和谐发展等重点工作,做到统筹规划、周密安排、分阶段建设,整体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中要树立节约意识,将财政和资源因素与各项规划相结合,规划内容要充分体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节约型大学的思想。

(四)加强调研,注重衔接原则

各单位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抓住关键问题,认真研究规划内容,把规划目标、任务、改革措施做细做实。规划要加强与国家中长期规划及xx省“xx”规划相结合,与学校自身特色及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相结合。规划牵头单位要加强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学院之间的协调,注重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与学院规划之间的衔接。

(五)民主参与原则

科学决策规划编制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单位、部门负责人要亲自挂帅,组建好编制团队。要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广泛凝聚学校专家、青年教师、管理干部、学生代表、校友等各方面的智慧和意见;要坚持顶层与基层相结合,通过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网上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听取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把制定规划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过程。通过制定规划,增强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形成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局面。

三、规划体系

学校“xx“事业发展规划体系由学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学院(部)规划、专题规划四部分组成。

1.学校总体规划:《xx工业大学“xx”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由发展规划处牵头,会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编制总体规划。

2.学校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建设规划共六项,其中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包括校园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后勤保障建设规划包括两型社会建设和财务保障规划。根据总体规划要求,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编制专项发展规划。

3.学院(部)规划:各二级学院(部)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编制学院(部)“xx”规划。

4.专题规划:学校其它单位可结合自身发展和管理需要,编制相应的“xx”专题规划。

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部)规划由分管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在全校各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完成。规划时间跨度均为2016-2020年,展望到2025年。撰写格式、规划编制的任务分工见附件1-2。

四、组织机构

1.“xx”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规划的制定与推动工作;定期听取规划起草工作小组的汇报,提出意见建议;对规划制定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领导并推进各项任务的完成。

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唐xx

成员:彭xx

唐xx

2、 “xx”规划工作小组

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责任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部)分别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全面负责规划的起草工作;广泛征集师生员工对规划起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进行论证;及时发现并向领导小组汇报起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学校“xx”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密切配合并积极参与相关专题的深入研究和资料提供。

工作小组成员:

组长:张xx

成员:吕xx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负责处理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

3、专家咨询组

专家咨询组由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组成,根据规划制订工作需要,还可邀请校内外专家参加,为规划编制提供咨询与指导,负责规划的全面论证。

五、时间安排及要求

(一)前期工作阶段(XX年4月~5月)

1.确定xx工业大学“xx”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印发《关于做好xx工业大学“xx”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2.成立学校“xx”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加强领导,分工负责;

3.召开动员会,指导和布置学校“xx”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部)规划的编制;

4.针对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核心问题,由高等教育研究所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于XX年6月底提供专题研究报告;

5. 完成前期考察、调研和材料收集工作,形成规划基本思路框架草案。

(二)文本起草阶段(XX年6月~7月)

1.在对“xx”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7月30日前形成“xx”专项规划和学院(部)规划的文本初稿;

2.在专项规划基础上,于7月30日前形成学校总体规划文本草案;

3.各专项规划7月10日前将加盖部门公章与电子文档一起报送发展规划处。

(三)论证咨询阶段(XX年8月~9月)

1.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内外广泛征求意见,适时召开相关专家咨询会,分别审议学校“xx”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2.根据论证和咨询意见,对“xx”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文本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规划文本完成稿;

3.学院(部)规划根据征求意见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

(四)审定与落实方案阶段(XX年10月~XX年12月)

1.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于XX年12月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根据代表大会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最后提交党委会审定批准实施;

2. 学院(部)规划经院(部)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3.印发《xx工业大学“xx”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

4.制定学校“xx”规划和专项规划及学院(部)规划落实方案。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10

(一)准确把握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总揽,以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以及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主线,以加快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认真开展基础调查和前期研究,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紧编制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

(二)进一步“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有效途径。

(三)规划编制工作的原则和工作要求(略)

二、*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

我县在去年底完成“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后,今年初在结合“十一五”中期评估的情况下就开始着手考虑“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今年3月底,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对做好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县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做了总体部署,按照*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具体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把*建设成为*市新兴工业基地、广西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和文化旅游美食城(‘两基一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认真开展基础调查,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凝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智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实现我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宏伟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二)编制原则

1、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编制我县“十二五”规划要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城乡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结合*市在全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我县建设“两基一城”发展目标,制定既符合实际又高瞻远瞩,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2、实践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充分吸收成熟理念,承前启后,又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石,进一步深入乡镇、深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基层情况,并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规划编制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4、宏观规划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十二五”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总体的发展规划,在规划内容、政策措施方面又要具体合理,增强规划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树立规划的权威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5、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使规划充分集中全县人民群众的智慧,更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理性。

(三)工作内容和要求

为了扎实完成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将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展规划工作调研。重点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改委、自治区发改委和*市发改委有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探讨规划编制工作的创新,研究我县“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建设重点等。

第二,开展规划前期重大发展问题研究。安排对关系我县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凝聚社会智慧,理清发展思路,加强科学规划,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撑和指导,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由县发改局统筹安排。

第三,精心编制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编制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核心。要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和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认真开展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准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确定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等,然后以基本思路研究报告为提纲,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科学制定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各乡镇政府按照《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组织编制各自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时间安排为:

第一阶段,动员准备阶段。20*年10月底进行全县“十二五”规划工作动员,开始组织规划编制。

第二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步骤:20*年11月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思路;2010年1—7月起草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基本框架草案,并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2010年9—10月修改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报县委、政府审核;各乡镇规划纲要编制步骤:20*年11月前规划思路;2010年5月底前将规划纲要初稿交县发改局平衡;2010年7月底前将规划纲要交县发改局衔接;重点专项规划编制步骤:2010年5月底提交初稿,在2010年7月底将正稿给县发改局进行衔接。

第三阶段,规划报审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完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修改工作,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2010年底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编制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

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纲领和依据,围绕“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要求,编制全县重点领域(行业)建设发展的专项规划,主要包括21个专项规划:城乡建设规划(2010—2015年)、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畜牧水产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交通发展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人才发展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民政事业发展规划、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主要由对应领域和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人员开展编制工作。

专项规划编制的时间要求为:20*年11月底前交基本思路,2010年5月底提交规划初稿,在2010年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获县人大审议通过后,以其为依据进行衔接,修改后于2011年5月前上报“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县政府审定。

(四)职责分工及工作保障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推进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和县发改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经贸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林业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文化和体育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审计局、环保局、广电局、统计局、旅游局、扶贫办、招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协调工作。

2、编写小组。由县发改局负责组建“十二五”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小组,成员从县发改局有关股室以及县经贸局、规划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部门或单位抽调。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县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编制的要求,要分别成立规划编写小组。

3、给予经费保障。县级“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各乡镇规划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规划经费落实到位。

三、“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领导挂帅,专人(部门)负责,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人员、经费、设备等保障。

(二)加强衔接,协同推进。各部门要加强衔接和协调,形成下级规划服从和落实上级规划,同级规划各有分工、各有侧重、衔接协调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融为一体。同时加强配合,认真协助责任单位开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11

一、研究背景

技师学院由原有的技工学校升格而来,归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招生范围包括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办学分为三年制技师、五年制高级工等,旨在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技师学院学生会干部(图1)是技师学院学生的一个重要群体,其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更高,是技师学院实施“名校、名学生”战略的重要资源,是技工院校强化素养培养后输送给企业的班组长储备人选,要从形成职业人生规划的高度上帮助他们向着“准职业人”的目标和高度去努力,明确方向,少走弯路。

技师学院相比普通技工学校,它的教学与学生发展层次更完整(涵盖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自身的院校里即实现了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因此选择技师学院作为研究对象更有意义。

二、技师学院学生会干部培养现状

1.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目前几年是技工院校办学的大好时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因为招生难、行业同质化竞争、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所限,技工院校整体生源质量基础薄弱。从目前的生源中选拔学生会干部难度系数增高,通过走访我们发现,经过几年的培养,学生依然缺乏学习积极性。

(2)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在学生会干部队伍中独生子女比重较大,自我认同度高,工作中服从性较差、缺乏团队精神。

(3)学生对自身的优缺点缺乏了解,并因此影响到自我职业规划的设计与执行。

三、学生会干部职业人生规划培养方法实践

职业人生规划简单来说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并以高效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目标。一个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环境做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规划出来的,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行动才更有计划性,就业时才会心中有数,学生会干部的职业人生规划首先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借助科学测评了解自身职业倾向

首先借助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见图2)。旨在让学生会干部了解自身职业倾向。该测试结果(如图3)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测验能帮助被试者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从而科学地从知识、能力、技能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角度进行后续的职业规划,以期最大限度地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

2.明确职业人生规划方法,树立正确规划观

在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以后,学生会干部就要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几个标准。

(1)明确怎样的职业人生规划是合理的。首先,结构要完整,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识别与测评定位、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五个环节;确立目标环节需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目标,这一环节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所在,确立目标通常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每一目标都是紧密相连的,前一个目标都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最终服务于人生目标,服务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技工院校学生会干部的规划要涉及多个方面:技能规划、学习规划、沟通交流等。可以以赛促学,通过召开学生职业规划宣讲会和举办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寓教于乐的形式推进这项工作。

(2)职业规划要符合自身所在技师学院的特点。以笔者学院为例,学院学生会干部主要的职业锻炼路径为“素质阶梯规划、职务阶梯规划、技能学历提升”的层次规划,从而明确学生会干部自身的目标,具体构成如下(见图4)。

3.确立职业规划 明确自身职业素养发展方向

(1)提升领导、组织、决策能力。建立团支书例会制度,每周召开团支书例会,严格团员组织生活制度,强调组织生活纪律,使组织生活制度化。通过调查团员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系团总支对系内各团支部组织生活的指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领导、组织、决策能力。

(2)具有勤奋踏实的素质。在企业看来每个职位都会有许多合适的人来做,但是真正合适做班组长的人,首先必须具备勤奋踏实的素质。

(3)培养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这也是求职者要表现出来的素质,在纸上写材料、做企业价值评估可能谁都会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培养学生会干部通过Word、Excel、PPT等计算机的办公应用软件来撰写总结、报告,培养计算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综合活动的策划培养沟通协调能力。

(4)培养细致、认真的质量意识和职业精神。在企业中,哪怕算错0.01也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巨大损失,因此需要我们很专注、认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即使这些工作很繁琐,如组织学生会干部进行各班出勤、学生补考成绩的汇总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细致认真的职业精神。

(5)外语知识的储备、培养技术资料查阅能力。外语知识是技工院校学生的软肋,一些大中型企业进口设备很多都是英语操作界面。在某种程度上英语往往是制约学生发展的一门课程。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会干部在课余时间查阅英文说明书,在技术资料中提炼重要信息,并定期在学生会内部举办分享会。

(6)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安全意识是企业最需要的职业素养,因此,学生会干部要定期举办安全疏散演习讨论并策划安全疏散活动。

(7)实事求是、诚实的品质。实事求是,是企业对职工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在学生会的工作中,实事求是则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尤其是学生会干部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细心处理。遇到问题不推脱,学会承担。

4.推动职业规划强化自身专业技能素养

学生会干部首先是学生,是技工院校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做好专业技能素养提升规划是最基本的目标。把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自主学习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试,引导学生会干部根据测评结果,选择适应自己职业倾向的技能强化方向(见下表)。

大学生学业规划总结范文12

1医学院新生成才学习课堂讨论所关注焦点话题偏向的群体特征

每一个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都会关注自己学习的专业和职业话题,也会关注大学的全新生活问题,医学院新生也是一样。1)对人生和职业规划与个人业务职能发展的关注程度。从表1看出,五个教学班共计有169组(总组数的63.06%)的839人(总人数的59.97%)参与了人生和职业规划有关的三个主题讨论,其中选择“为什么选择学医”和“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的条件”这两个话题者均为80组(29.85%),但参与两主题讨论的人数比分别为25.45%、32.02%,说明后者在医学院新生中受关注的程度更高;选择“人生规划”主题的组数仅为9组(占总组数的3.36%),其总人数仅35人(总人数的2.50%)。可见,泸州医学院有60%的新生都把人生规划、职业规划课题作为入学第一学期的首要问题加以关注。2)对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关注程度。表1中关注大学生活、大学学习特殊性等三项主题的学生总计有84个组(总组数的31.34%),其总人数为502人(总人数的35.88%),其中“对大学生活的体会和感受”和“如何对待大学生活”的总人数分别为215人、155人,明显超过了话题“高中与大学的区别”人数(132人)。可见,本校1/3以上的新生都在入学第一学期高度关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与大学学习的问题,而且其中大部分学生(超过总人数的1/4)首先关注的是生活方面的问题。3)对本课程教学效果与其他问题的关注程度。表1中参与讨论“选修《医学学习论》课程的收获”和“其他”两主题的学生共有15组(总组数的5.60%)58人(总人数的4.15%),虽然其中讨论本课程学习收获的人数相对较多(35人),但在总组数上很接近(8∶7)。可见,远不足5%的医学院新生放弃了对前六大主题的关注,首选了对本课程教学效果和其他问题的高度关注。因此,本次自由分组讨论的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不仅从教学内容(主题)设计上是成功的,是贴近我国内地非重点大学新生群体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的,而且从教学过程上也符合教育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开展形成性评价工作等基本精神[4,5]。

2各主题分组讨论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程度

从表1看出,在分组讨论和汇报演讲中,所有主题中认识程度达到“优”(有非常明确的、积极的认识)等级的仅有106组(39.55%),总计568人(40.60%),其中以首要关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两个话题组“优”等级学生最多(人数有229人,占群体总人数的61.89%);达到“良”(有较清晰的认识)等级的有107组(39.93%),总人数553人(39.53%);属于“差”(认识模糊)等级的有55组(20.52%),总人数278人(19.87%)。可见,医学院新生对于自身首要关注的成才问题有清醒、积极认识的总比例仅40%左右,总体上未超过一半;有近40%的学生对自身首要关注的问题仅有一般程度的认识,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和某些认识领域内尚未成为合格的大学生;而且,总体上还有20%的学生对自己首要关注的成才问题并无清醒的认识,可以说他们在各方面尤其是思想上尚未准备好成为大学生。当然,比较各话题组讨论与结论的深度,也发现了大学新生们所表现出的群体性差异。1)医学院新生对于为何选择学医和人生规划问题的认识情况。为什么选择学医?这应该是每个医学生填报志愿、入学报到注册之前就应该能够明确回答的问题,它是医学生成才学习的内在动力之源,并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才质量。表1内参与选择学医话题讨论的356名学生中,仅有20%左右的学生观点明确,应该是出于个人兴趣的选择,他们的职业理想是坚定的;也有多达20%以上的学生(话题组)是职业理想与学医不相关、认识不明确的。表1内在选择人生规划话题讨论的35名学生中,也仅有20%左右的学生(组)的人生规划、职业理想和个人兴趣是明确而坚定的,但首要关注该话题的学生中没有认识模糊等级者。可见,在首选“人生规划”和专业(职业)选择这两个话题的学生群体中,总体上只有1/5的人头脑清醒、观点明确、理想坚定。2)在合格医生标准上的认识情况。表1内参与选择“合格医生应该具备的条件”讨论的有448名学生,该话题是所有话题中受关注程度最高的(接近学生总人数的1/3)。但是,其中仅有44%左右的学生(组)观点很明确,认识很清晰;另有近20%的学生(组)认识比较明确;总计有36%以上的讨论者(组)是认识不明确的。可见,在首要关注自己大学的专业和未来职业规划话题的学生群体中,总体上认识很清楚、目标很明确的人远不足一半,超过1/3的学生是一片茫然。3)大学新生对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的认识情况。在选择“如何对待大学生活”话题讨论的155名学生群体中,69%的学生(72%的组)认识清晰,能以正确、积极的心态应对大学生活。在选择“对大学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话题讨论的215名学生群体中,近57%的学生(55%以上的小组)认识清晰,认识一般的学生占1/3,完全无所适从者(认识很模糊)约占10%。但在选择“高中与大学的区别”话题讨论的132名学生中,仅有28%的学生(组)认识清晰,60%以上的学生仅有一定认识,有约8%的学生(近10%的小组)是认识不清的。可见,在首要关注自己大学生活和学习话题的学生群体中,总体上60%的学生是认识很清楚、观点很明确的;但也有接近1/5的学生对大学生活与学习完全无所适从,其中近一半学生是由于对大学学习和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清而有困难的。

3大学新生对待医学人文选修课的认识情况

首先,本年度拟开课五个班(300人/班),选修机会1500个,实际选课总人数为1488人(选修饱和度高达99.2%),是泸州医学院新生中两门选课人数最多的公共选修课程之一。《医学学习论》是泸州医学院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任选公共课程,已经连续开设22年,属于专业学习和成才指导相结合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科学的体系、特点及医学教育特点,医学学习的特点、规律、原则与方法,医学生成才学习的主观因素、环节把握及专业课程学习方法,大学生成才学习的指导思想和相关条件,新世纪医学毕业生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智能发展规律和成才设计及实现等内容。可见,本门课程从教学内容上保证了其在泸州医学院历届新生中非常高的受欢迎程度。其次,本课程(讨论课所在周)到课学生总计1399人,事假78人,旷课11人(旷课率仅约0.74%)。可见,作为一门不会闭卷考试的大学选修课,本课程用自身的魅力保持了其对学生高出勤率的吸引力。第三,在到课出勤的学生中,选择讨论“学习《医学学习论》的收获”的仅35人(占2.50%),虽然其中没有学生认为毫无收获,但对于学习本课程收获很清晰、体会深刻的学生却仅占该话题组总人数的20%。可见,在选修本课程并希望有所收获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直接收益并不明显,这是今后本课程教学改革应深入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就如何提高因材备课和教学设计的群体针对性上应该着力解决的。

4大学新生中关注“其他”话题的群体

表1显示,虽然仅有1.64%的学生(2.61%的小组)选择了“其他”话题讨论,但其中绝大部分(超过82%的)学生是认识清晰、观点明确的。可见,这个话题组的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有独立视角和清醒头脑的,说明他们是大学新生中比较成熟、综合素质较为优秀的群体。

5结论与对策

综上所述,泸州医学院主要面向医药卫生类专业新生开设的成才学习指导课程《医学学习论》是一门很受刚入学新生欢迎的公共性医学人文选修课程,本研究通过该课程课堂教学的分组讨论和汇报演讲的观察与资料分析,首次发现医学院新生们在所关注焦点问题上表现出了如下群体性特征,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对策。1)非重点本科医学院校新生在总体上对职业和人生规划的认识急需提高。在医学院新生中,高达60%左右的人都把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看作大学入学后第一学期的首要问题,并愿意在同学之间积极地加以公开讨论和交流。此外,从人生规划高度上讨论成才学习的学生在总人数和比例上极少(仅约1/40),而且其中只有1/5左右的人是头脑清醒、观点明确、理想坚定的。近年来,我国内地许多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一直居高不下,所录取学生被认为是学习能力较强、总体素质较高的。但是,本研究提示这些学校不但不能削弱新生入学后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而且应该加强其在这些方面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越早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越早地全面培养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与综合素质。有研究表明,我国内地高校招生录取并报到注册的新生中,有很多人并非最初就是以职业兴趣导向、个人发展导向(而是以就业导向)为首要考量因素的,很多大学新生在职业取向和人生规划的起步阶段并不是以自我规划、自我决策、自我承担、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中所必需的自主为前提的[2]。因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入学以后,及时提高他们对人生与职业规划的认知和自主设计能力,并且要参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和具体目标,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切实提高毕业生从就业竞争实力和从就业含金量为导向[3];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和批判性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培养[4,5]。2)大学新生适应新生活并成为自身学习主人过程的困难在群体上是比较持久的。虽然在首要关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两个话题组中“优”等级学生最多、比例最大(约占话题组群体总人数的62%),但群体中其余成员的情况应该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首先,大学新生中30%以上的人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与大学学习的问题,其中的大部分(超过总人数的1/4)学生主要问题是在个人生活领域。其次,近20%的大学新生至少在半年内对大学生活与学习是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是需要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加以特别关注并及时辅导的群体,也应该是本课程和其它专业性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改革中应该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3)要有针对性地增强大学新生对专业教育和成才目标的认知能力。虽然,开展本研究时第一个学期的大学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但学生们的成才学习障碍总体上依然很明显。首先,医学院新生对于自身首要关注的成才问题有清醒、积极认识的总比例(仅40%)远未达到一半;另有近40%的学生对自身首要关注的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总体上还有20%的学生对自己首要关注的成才问题并无清醒的认识。其次,学生们对自己大学的专业教育和学习目标及未来的职业技能认识很清楚的人还远不足一半,有超过1/3的学生甚至是一片茫然。因此,建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一方面系统地介绍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简称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200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对医学毕业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6,7];另一方面则要求各专业、各学科和各主干课程的教研室应结合国家医药卫生类执业资格(师)考试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切实加强以课程整合和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8,9],以学生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以便提高泸州医学院各专业学生将来在全国执业资格(师)考试中首次参考时的通过率,提升毕业生就业以后的从业竞争实力和服务质量与水平[5,9,10]。

作者:聂业 何超 李蔓薇 孙国刚 单位:泸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