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

时间:2023-02-01 01:18:04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1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摘抄积累呢?现在,我就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粗浅认识与做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摘抄兴趣。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本身就是教育,所谓“人性如青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刚黄”,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首先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郁的善于积累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摘抄兴趣。

1、教师的潜移默化。我自己在读书时,也喜欢把读到的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记下来。我就把我的这笔记本带到班上,利用早自习时间或语文课前的两三分钟给学生读一读,还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想自己动手做摘抄笔记。

2、营造摘抄积累环境。我利用黑板的一角,开劈“我积累,我快乐”栏目,最先是老师自己写上一些课内或课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叫值日生在课前领读。一段时间后,就让学生按学号轮流写上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这样就让学生学生时常处在一个充满书香味的环境中,抄抄读读,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让学生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积累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并乐意摘抄积累下书中的精华。

二、加强指导,学会摘抄积累。

激发起学生的摘抄积累兴趣后,接下来就是具体指导学会摘抄积累。指导摘抄积累这个环节 ,我主要采取“两步走”教学法。

第一步:课内摘抄积累,主要摘抄积累课本中的四字词语或其它一些比较好的词语或好的段落。课本是摘抄的首选材料,因为,教材内容是经过小语专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语言和思想这两方面都最具典范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范例来指导学生进行摘录,并逐渐使其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每学完一单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句进行品析,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好段,比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引导学生赏析该单元中的这些句子,比如:“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抱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摘录。这样,学生在摘录中就能得到训练,做到触类旁通。

做摘抄时,我要求学生尽量都用格子是小方格的日记本摘抄,这样摘抄比较规范美观,而且便于保存。

还有,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摘抄,一定要到位,我专门利用一节语文课,边讲解边在黑板上板书示范(一定要写),学生就照着写,老师还要走下去检查,内容写对了吗?看看学生格式写规范了吗?还要表扬表扬写的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重视自己的摘抄积累,每次做的时候,都会很认真,很用心。

第二步:课外摘抄积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学生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课外书籍中包含了许多课本中没出现过的好词好句好段,以及各种知识,也应是摘抄积累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三年级上学期,我就开始有计划地叫学生抄写了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词语、句子、段落,抄写了描写小动物样子、生活习性的段落,三年级下学期抄写了描写跳绳、踢毽等的动作细节的段落,还抄写了描写表示心情紧张、高兴、难过的段落。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高,摘抄的内容将会更加的具体细致。

三、开展活动,巩固摘抄积累。

如何才让学生把所摘抄内容真正的记下来,积累下来。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巩固所积累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好词佳句美段诵读:每周利用一个早自习时间,让学生把摘抄积累的优美内容,首先在四人小组内诵读PK,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PK。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不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还逐步提高语言领悟能力。

2、专题知识抢答赛:比如指导学生摘抄了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词语、句子、段落后,我便在班上举行了“走进四季”知识抢答赛,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所摘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在活动的快乐中记住了很多内容。

3、手抄报制作比赛:每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摘抄内容制作一份手抄报,全班评比,并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师的墙壁上,这样既表彰了优秀学生,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无意识的又记忆了相应内容。

4、联想、仿写比赛:为了让学生灵活、准确地运用,在分类摘抄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仿写比赛。比如学习了《荷花》一课,就可以让学生学习书上的方式进行联想;摘抄了一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后,让学生发挥四人小组的集体智慧,仿写一个人物外貌描写片段,然后全班交流,评选出最佳模仿秀小组。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2

摘抄笔记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好友相聚,举杯斟酌,那时节,万物皆清,不知不觉中,白日将尽,暮色铺展中,望闲月远去,高渺出尘,夕阳中弥漫着旷达通透的彻悟,洋溢着温暖的新欢。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烈马带禽归。夕阳西下,牧人赶着小牛犊回来了,猎人们带着一天的猎物回来了,这些归来,让晚照拥有了温情,一幅暮景,洋溢着夕阳的闲适和满足,这是归来的时刻,我们为何久久不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一个勇敢的归来者,他的斜阳已成了千古的暖阳,即使在喧嚣的人群中,心放得远了,充耳不闻车马的喧嚣,家自然就偏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何等的悠闲!他没有翘首企盼,更不需要苦苦攀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都归来了,人还不回来吗?人在这一切中终于安顿,安顿在,飞鸟,南山,晚霞之间。

(程玉莹摘自于惟彬《终古闲情归落照》)

摘抄理由

与花为伍,与山为伴,望着落日的余晖,欣赏美景。同样的夕阳,不同的时代,对于陶潜来说,也许夕阳晚霞是多么的惬意。而当今的我们,抬眼望去,只有那一幢幢高楼,夕阳对我们也只剩下了疲倦。让我们静下心来,陶醉于古典的闲逸唯美之中,陶醉于古典情怀。

摘抄笔记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春在一夜间就掠过阡陌,被诗句拦截装订成古卷,“春日迟迟,卉木萋萋”,那些峥嵘花草一如使者,唱着颂歌。此后春深,犹如佳期幽约,繁密香砌。既有热热闹闹的纷绕与阔绰,又有隐隐约约的惆怅与隐忍。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诗里有“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的句子,其中一个“乱”字,写尽了杏花的俏气,这时你若穿行这春深处,它落了你一肩的白,你会被这纷纷绕绕的圣洁感动起来。而读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不得不叹那“何处春深好”的气象万千。凡事及深处,总会有另外的景象,更具深邃与思省的力量。比如杜牧的《赤壁》里“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句,比那一支古老的断戟沉落在江底更凄凉惆怅,这春深日久便幽微薄凉又绵远无期。

(窦婧溪摘自白音格力《春深半夏》)

摘抄理由

古典的季春应当是轻薄娇俏的,“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杏花的素净衬着粼粼水波,清风拂面,落英缤纷,这般出尘脱俗的气质也只有墨色书卷中才有。而时光变迁,青葱终被苍郁取代,心也逐渐趋向静默。这静默,是一场盛大的花事,开在隐秘山林,开在季节之外,流年轮转后,再次相逢于匆匆旅途。

摘抄笔记

最美的水在《诗经》,最俏的女子在溪畔。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最深的心事锁于水。最远的眺望付于水。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男子爱得神魂颠倒,近乎绝望。诗很美,只是感情有点绕,我更喜欢那首大白话——“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这是我最怜惜和欣赏的一位妇人。她的露骨,她的痴,空前绝后。

秋水涟漪,乃尘间最大诱惑。临波之人,必心生荡漾。

(潘苗苗摘自王开岭《古典之殇》)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3

关键词:课外阅读;摘抄;观察

德国著名的文学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即意味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量,让学生踏着自信心与价值感的台阶,勇敢地向目标迈进。一直以来,作文都令学生谈之色变,写作教学如何能真正走出困境,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呢?下面结合笔者平时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浅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课外阅读,迈出写作前的第一步

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厚积而薄发。故此,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的写作。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两者互为条件和结果,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是写作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人总结出来一条写作的经验就是多读。高尔基说:“我认为我身上的一切好东西,都是书籍所给予我的”。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语言的积累及作文的取材,语言技巧的借鉴涉及作文的写法。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并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并最终达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目的,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培养摘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必须要求他们做好摘抄工作,即把生动优美的或富有启发性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对摘抄的内容进行分析,以随笔形式写一写阅读感受,每学期进行一两次评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优秀的摘记、读后感。学生摘抄积累的这些内容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一定的词、句、段是阅读写作的基本条件。积累越多,语言也就越丰富。因此,摘抄、积累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汲取文中精华、营养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

指导学生做好阅读摘抄以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增强情感体验。我向学生介绍了下面几种读书摘抄的方法。

1.摘录词语。阅读时,看到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将词语所在的句子摘抄下来,该词语下面加着重号。

2.摘录谚语、俗语、格言和警句,同时用一两句话概括它的内容。

3.概括摘录催人奋进的事例。注明出处,并用一两句话评点内容。

4.摘录写人叙事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它的作用;摘录写景状物文章中优美的句子,从写法上写一两句评点文字。

5.摘录抒情议论中感情真挚,或富有哲理的句子。

三、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教学的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关注社会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青山绿水,红花绿叶,茫茫原野,涓涓细流,一切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富有情趣,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欣赏色彩斑斓的春天,流金溢彩的秋天,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斗转星移,四季交替,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无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

作文源于生活,只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用心感悟,不愁没有写作的素材。此外,让学生明白,只有感念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文章才有真情,富有感染力。

要准确细腻地描写大自然,生动地刻画人物,就必须认真观察,大量积累。

1.景和物的观察

陆游说:“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才”。只要用心观察,善于发现,大自然处处都可入文。观察自然景物,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2、人和事的观察

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美,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感悟和积累。观察人和事不仅要抓住特征,要有顺序,还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人,主要是观其貌,听其言,观其行,通过分析比较,透视人的内心世界。观察事,要掌握事件的六要素,要注意了解事件的经过,要抓重要的场面和典型的细节,以及关键性的语言。

四、坚持实践,丰富学生的写作储备

1.一句话的写作练习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写作更是有赖于平时点滴的积累。

(1)仿句练习

每天一句仿句练习,既使学生感受到仿句的生动优美富含哲理的无穷魅力,又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写作能力。

(2)一句话新闻写作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生活处处皆学问,我要求学生利用早餐时间听学校广播,关注新闻,了解天下大事,然后用一句话把新闻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这些练习,都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2.每天一忆,每周一记

实践证明,坚持写日记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但也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把“每天一记”改为“每天一忆”,要求学生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筛选出来,可以表现怎样的主题,然后选出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素材,写成周记。

五、续写、改写,对课文进行再创造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4

关键词 知识积累;素材搜集;课外活动

如今许多孩子面对作文无话可说,想一点写一点,写一点想一点,这种挤牙膏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提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他进而阐发这种思想:“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的确,厚积而薄发,感悟而情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灵感绝不会光顾没有准备的懒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入手,教给学生采集积累的方法,鼓励他们多积累,夯实写作基础,让孩子们的作文妙笔生花。

一、 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每学期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二、在课外活动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力争写出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

三、在节日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因此,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如:5月8日是母亲节,为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体会到母亲的辛勤和伟大的事迹,结合品德与社会课进行教育。特意在母亲节的前一天开展“惊喜的礼物”主题班会,孩子中午替母亲刷一次碗,晚上为母亲洗一次脚。结果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全班学生不但每个人都能如期向同学们汇报,而且均能真实生动地叙写自己的整个 “孝心活动”的行为心理过程。笔者为他们描述渲染的亲情所感动。每一位学生写的都极具个性,毫无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学也能写得文通字顺,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间表露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话”,看起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四、在摘抄本中留住写作的素材

摘抄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抄写好的文章。如:(1)词汇积累。描写心情的:兴奋、激动、高兴、自豪……。(2)好句子积累。(3)事物积累。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4)诗歌摘抄。并要把抄来的好句好段反复读熟,甚至会背,指导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摘抄得多,背诵得多。还要求学生尽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图,可以根据内容插图,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去画。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摘抄他人的成功之作,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再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五、在广泛阅读中积累语言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5

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喜爱的部分,感受秋天的美好。

3、

抄写喜欢的语句,积累好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重点:通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本课的语言美。

难点:体会课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

配乐播放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

2、

在播放中提问:喜欢秋天吗?为什么?生自由谈。

3、

师:老师也很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那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欣赏秋雨吧。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

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读(齐读、个读、领读、排火车读都可以,重点强调几个字)

三、

朗读整体把握课文。

1、

指名生分段朗读课文。引导生思考: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每段内容是什么?

2、

随机出示课件:打开大门,走进秋雨,五彩缤纷的颜料盒。(银杏树、枫树、田野、橘子、柿子、菊花……)气味(各种水果)

小动物们……

一首歌

3、

随机板书:钥匙

颜料

气味

小喇叭

丰收的歌

快乐的歌

四、

拼读课文,感悟秋雨。

1、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随机变化。(生说哪一段就讲哪一段,不必苛求顺序。)

第一段重点:注意清凉和温柔两个词,体悟感觉。

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

语气轻柔

第二段:

1、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秋天的凉爽”“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2、拟人句:“橙红色是给果树的……你挤我砸,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你挤我砸可让生表演。

“菊花仙子……频频点头”学习比喻句、拟人句要随机出示图片(相关的)在学习句子时要多种方式反复体会读。

第三自然段:

1、

出示图片:梨、菠萝、苹果、橘子

2、

师:深深吸一口气,闻到香味了吗?美美的体会读一下,在文字中品尝水果的味道!

3、

思考:还会有什么味道呢?

第四自然段(图片)

1、

秋雨吹起小喇叭会对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2、

说说小动物和植物们为过冬做了哪些准备,可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提示:小青蛙冬眠。

第五段:总结、赞美,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

总结全文感悟:

秋雨带给了我们什么?你最想在秋天里干些什么?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6

摘 要: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只要有了素材,构思也就不难,写作就会“妙手偶得之”。文章从引导学生观察与感悟、阅读与摘抄、实践与整理、写作与点评等四方面,研究教师促进学生素材积累的指导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初中生;素材积累;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58-01

很多学生写作文总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不知道如何下笔,且行文干巴巴,缺少生活气息。究其原因,主要是胸中“无文”,即通常所说的没有素材。也有一部分同W,下笔如行云流水,文章写得又快又好,那是因为他积累了很多素材,可以灵活运用。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文便难上加难。有了素材,构思也不难了,作文也就会“妙手偶得之”。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素材积累的指导措施进行研究。

一、眼见为实,观察与感悟,积累生活素材

学会观察生活,才能积累素材。莫言老师说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作文素材的积累就在于积累故事。学生由于学业重,每天写观察日记不太可能,但每天写一句感悟还是可以的。教师可让学生每天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用一句话写出来,然后第二天在课上讲一句话故事。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天长日久仍可积累很多素材,因为A学生讲故事的时候,可能会引起B同学同样的生活感悟,从而帮助B同学完善了素材积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观察需要方法,观察的角度要由易到难,观察的范围可从校园、家庭再扩大到社会,比如,从物体的形状、色彩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而循序渐进。另外,教师可布置同一件事情让学生观察。比如,在班级一分钟讲演活动中,可让学生观察演讲者的表情及动作;在冬天的早晨,可让学生观察落叶和腊梅花的绽放。生活就是丰富的作文素材,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地观察和感悟生活,学生通过观察不仅可以把握事物的特点,还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多读多记,阅读与摘抄,积累阅读素材

语文专家认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个性。阅读是人的第二生活,中学生很难做到行万里路,但可以读万卷书,可以说,学生亲自看到的生活是10%,但通过阅读得到的生活认识可以占到50%。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既会阅读又会摘抄的有心人。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素材本(可对素材本进行适当的美化,如贴上自己喜欢的贴画,或者自己画上插图,以增加对它的喜爱感),用于随时记载阅读过程中的好词佳句及故事等。学生每周至少摘抄5个句子,到下周时,要每天背诵一个句子。背诵句子可以带动其他同学更加认真地摘抄,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还有一些汇总了很多素材的书刊,如《智慧背囊》《剑桥家训》《思维与智慧》《读者》《青年文摘》等,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这些读起来就很美的文章本身就能吸引学生,学生如果能持之以恒地阅读,就会积累越来越丰富的材料。优质的阅读,是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可以促进学生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三、亲历求真,经历与整理,积累实践素材

初中生只有注意积累生活经验,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文,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素材积累的平台。其一,从节日活动中积累感悟。春节,和家人一起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立夏,举行斗蛋等趣味活动;植树节,举行植树活动;清明节,进行远足或祭祖活动;端午节,进行包粽子比赛;中秋节,举行祭月活动。节日的氛围,可以为学生的感悟奠定感情基调。学生要亲力亲为地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与家人一起感受节日活动的点点滴滴。其二,从班级活动中积累感悟。能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素材的班级活动有很多,比如“图书漂流阅读”“课前演讲”“手抄小报”“学法征文”“参观访问”“一起看电影”“饲养小动物”“清扫积雪”“集体视听”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面,会帮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无论是节日活动,还是班级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所以学生兴趣浓、感悟真、印象深刻、记忆牢靠。正所谓生活即语文,生活成就作文。

四、比赛激励,写作与点评,养成积累习惯

课业负担重、注意力易分散等都会导致一些学生的素材搜集工作“虎头蛇尾”,因此,教师必须用活动督促学生。教师可通过举办“读书笔记展评”“每日时事点评”“课外阅读方法讲座”“每日一分钟速记比赛”“参加报刊征文竞赛”“自编作文选”“自撰个人传记”“收集格言民谚”等活动,来保持学生素材积累的积极性。针对每次活动,可以评出一、二、三等奖,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说到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把学生积累的各类素材进行集中展示,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从而促使学生爱上素材积累,爱上写作,学会写作。

五、结束语

好的作文,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之意境。所以,学生的作文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素材积累至关重要。学生心中有了素材,才能下笔千言,流畅优美。多读,多看,多背,多悟,是积累素材的关键,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只要将阅读、摘抄、感悟、活动展示等各环节落实到位,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7

我觉得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一、在生活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我们学校属于农村小学,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春天植树,夏天拔草,秋天和爷爷奶奶一起收花生,冬天扫雪,在学校擦玻璃……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二、关注生活,让孩子利用口语交际积蓄语言

一般来说口语交际在写作上很重要,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强,也就说明这人的语言组织能力很不错。写作就如说话,如果他口语表达能力强,那么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所以我在上口语交际课程时就放手让学生去说。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习作三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时,我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必须拿实物来教室推销,他们有的拿鸡蛋,有点拿西红柿,有的拿字典……当然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而孩子们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加强了他们的口语训练,同时也在口语训练中积蓄了词句。

三、在课外阅读中寻求写作素材

课外阅读很重要,正如在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季老对苗苗说的一样,要多看课外书籍。我在教学中提到: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而要长成像季老一样的大树就要像他一样爱读课外书,这样才能成才。从这次学习中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平时家里给的零花钱都存起来买课外书。

四、在课外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力争写出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如班上的李仙同学在下课的时候碰到小猪掉进河里,就想起了童话《小猪历险记》,文章构思独特,题材新颖,这篇文章还在学校作文比赛中获得了第一。

五、在节日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要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了“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感。

六.在摘抄本上留住写作素材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8

这是一个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季节.像蛇,熊,青蛙……之类的冷血动物都停止了冬眠,爬上地面欣赏春天。小鸟鸣春,百花争艳,小草发芽,燕子也飞回来搭窝了,春天使给大地恢复了万紫千红的气氛。

春天,它不像夏天那样干枯炎热,不像秋天那样冷清,也不像冬天那样寒冷.而春天是一个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春天.这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母亲,母亲就像大地,母亲生下我们,我们就有了生命,大地回春了,就等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了,所有的生命都重新来过。

校园里,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鲁象。柳树抽出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缀洁了淡黄色的嫩叶;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春天慷概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大自然五彩缤纷----青草如绿波,桃花如人面红,葵花金灿灿,玉兰花洁白无暇.成群结队的画眉像迎接队似的蹲在枝头.桃树,梨树艘仿佛披着自身的芳香所熏醉了,芒果花开得如满天的繁星.

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完全被绿化了,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整个春天都被绿色覆盖了。

春天来到了正要吐丝的柳树上。春姑娘像一个温柔的妈妈。她陪着小柳树一起聊天,并且给小柳树充足的阳光、空气、水份,为它梳妆打扮,柳树变得更加婀娜多姿了,让其它的小树都另眼相看。

可爱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间,那一片生机的景象便随之来到四面八方,整个世界像刚从一个漫长的睡梦中苏醒过来。

春天来了,小树发出了新芽。树叶经过了冬天的孕育,现在终于发出了新芽。柳树也长出了嫩芽,芽嫩绿嫩绿的,长满了枝条。风一吹,仿佛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正翩翩起舞。

更多唯美的句子请关注:小学生好段摘抄大全 一些感叹人生的经典句子

河两岸新生的草笑眯眯的,像是和低着头蒲公英说悄悄话。草地边,一棵棵、一行行的杨树、槐树……枝条绽出嫩绿的叶芽,舒展着娇嫩的身躯,迎着温暖的春风快活地生长着。远处柳树垂下的柔软如线的枝条,在春风的吹动下,在空中轻轻摇摆,远远望去像一团团随风飘的烟。

春雨沙沙地下着,有如绣花针,有如牛毛。河面的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河水中,一只只小蝌蝌顽皮地游着,好像在找它的妈妈,可爱极了。

淡黄的阳光轻洒在身上,没有夏日的热情,没有秋日的悲艳,更没有冬日的感伤。温柔地抚摸着心中那小小的梦想,忘却“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承诺;抛开“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惆怅;脱去“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桀骜华裳。春天,我是否也该沉浸在这段暂得希望里?

当冬天的严寒渐渐退去,春悄悄地到来了。山坡上的积雪渐渐融化,慢慢地露出青山一角,雪水顺着泥土流下来,唤醒了沉睡在地里头的所有生物.布局鸟欢快地歌唱着,自由地飞舞着,飞向森林,飞向城市,想世界宣告春天的到来.

对于痴醉于春天的人来说,今年的春天或许有些残酷,来不及欣赏阳春三月的青草初绽,冰雪消融。梨花带雨,樱花飞扬的盛春四月又要与我们擦肩而过。像流水从指尖东去,让我这不爱春的人也倍感痛惜。

果园里,报春花开的一簇一簇的,桃花、杏花、樱桃花竞相开放。它们争奇斗艳,红得如火、粉得像霞、黄得赛金、白得似雪。果园到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令人陶醉。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里鸟语花香,春天里充满生机。难怪许多诗人和作家会赞美春天,画家会以手中的画笔来描绘春天。这真是一个春天!这样的春天怎么会不令我们赞叹呢?

花儿们竞相怒放,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五光十色。山上的桃花远远望去像云霞。花儿们给世界穿了一件花衣裳,美丽极了。

春天来了,顽皮的小草们从泥土里钻了出来,绿油油的脸蛋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无论在小山上,还是在宽阔的街道旁,你都会看见小草的身影。如果在小山上,你会看见小草像绿毯似的出现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不忍心踩在上面。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

更多唯美的句子请关注:小学生好段摘抄大全 一些感叹人生的经典句子

是谁在春意稍褪的时候唱起黑色的挽歌,是谁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守望白色的村落,我的水银,我的烟火,还有我长满鸢尾的黑色山坡,这些永远不肯愈合的温柔伤痕,只有在绿树林花那一抹重比一抹的春*的感染下,才肯悄悄逝去。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隐藏在寂寞华裳下所萌动的生命力。

春天来到了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上。春姑娘像一只小蜜蜂。每天给它一些温暖,给它送来美妙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娇羞的花儿,忍不住笑了。开得十分艳丽。

春天来到了冰冻的河流上。一轮红日每天给河流温暖,帮助河流把覆盖着的冰块融化掉。慢慢的,河水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流得畅快,奏着“河水奏鸣曲”,叮咚叮咚响,仿佛在像春姑娘表示感谢。

我热爱春天,我喜欢闻到花儿的芳香,看到大树的新绿,听到小乌的欢唱。我热爱春天,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新的希望!

春天的景色太美了,春天里人们的心情更美。佝偻了整整一个冬季的腰板挺直了,欢快的笑脸充满着希望。公园里又热闹起来了,照相的青年人,钓鱼的老人,捕捉昆虫的小朋友,一个个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流连忘返。

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从我们头顶掠过,一只大蜜峰正落在一朵金黄的迎春花上,好看的蝴蝶飞舞在花丛中。春天到了,它们忙碌着,不辜负这大好时机。

春天,不像夏天那样热情奔放,也不像秋天果实累累,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更不像冬天晶莹剔透,可春天是温柔的,醉人的。我爱你,春天!

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它们全身嫩绿嫩绿,远看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春风一吹,它们就左右摇摆,好像在给春风点头呢,有趣极了。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9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词歌赋 丰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它们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光彩夺目。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熟读、背诵、鉴赏和运用教材中的诗词,还要善于运用诗词歌赋来丰富语文课堂,从广度和深度上开发诗词歌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营造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让学生领略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语文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情画意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二、拓展阅读,补充课文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立足诗词,培养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一个量的积累。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应运用诗词歌赋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诗词歌赋短小精悍,有好些诗词在孩提时代学生就已经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的素养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不妨先来看一个颇有趣味的现象:老版高中课文第一册第一课《荷塘月色》中,引用了南朝乐府诗《西洲曲》;第二课《长江三峡》,引用了杜甫《夔州歌》《咏怀古迹》和古代歌谣;第三课《雨中登泰山》,引用了《诗经》的句子、杜甫的《望岳》、宋之问的《桂阳三日述怀》。一个单元,三篇课文,篇篇都引用诗词歌赋。是偶然现象吗?不是。打开每天的报刊杂志,你会发现不少文章是以古人诗句做题目的;看看电影电视预告栏,你也会发现有些片名与古人诗句不无关系。这说明了古代诗词歌赋的优秀篇什,是古人千锤百炼的成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能使文章生色的。

诗词歌赋篇幅虽短小,但同样有起承转合,有完整的结构,有格局,有意境。在写作教学中,用它做范例,具有简洁、方便的特点。比如写《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之类的作文题,我们就可以拿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做例子,思考如何组织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果写《送别》之类的作文题,则可以拿李白的《赠汪伦》为例,夹叙夹议,写景抒情相结合。

五、了解民俗,积淀底蕴

古诗词歌赋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风俗民情,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积淀底蕴。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10

关键词:沈周;《吟窗小会》;诗话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1)04-0133-05 收稿日期:2011-05-11

沈周诗话《吟窗小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吟窗小会》口卷,明沈周撰,清抄本。存一卷,上”而不知其卷数。钱谦益《沈石田跋》云:“石田先生《吟窗小会》前卷,皆古今人小诗警句心赏手抄者。今为遵王所抄,后卷向在绛云楼,为六丁取去久矣。……”据此可知,此书共有前后两卷,后卷已毁于绛云楼的火灾中。《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云此书有清抄本在安徽,然笔者查访多次均未发现,或已亡佚。其实上海图书馆所藏缪日藻《敬米斋笔记》中亦全文抄录了此书前卷。此抄本半页七行十九字,黑格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卷端题“长洲沈周”。后有嘉靖乙丑(1565年)陆师道跋、康熙壬寅(1662年)钱谦益跋,共计诗话115则。周维德《全明诗话》、吴文治《明诗话全编》均未收录,罕有见者。《吟窗小会》是沈周晚年阅读的记录,是其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明代吴中文坛的重要材料,故笔者对其成书过程、诗学思想作如下考论。

一、《吟窗小会》成书考

《吟窗小会》前卷共徵引诗歌161首,自陶渊明至明成化弘治间诗人均有涉及。其第六十四则云:“弘治间,真州人殷叙用能医能诗,有旷达之致。年五十余,即制寿木,号为蓬岛睐舟……”∞殷叙用暂不可考,然可知《吟窗小会》成书不早于弘治间。弘治元年沈周已六十二岁,《吟窗小会》当是沈周晚年之作。笔者在多次阅读后发现,《吟窗小会》是沈周晚年在阅读《瀛奎律髓》、《后山居士文集》、《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等书时所作。

《吟窗小会》主要是沈周在读《瀛奎律髓》时所摘抄的笔记,所徵引评论的唐宋诗歌,有近一半的内容出自《瀛奎律髓》。如第四则到第十四则,所引十四首诗,均出自《瀛奎律髓》卷四十七“释梵类”,先后顺序与《瀛奎律髓》基本一致。第十八则到第二十九则,引用诗歌全部出自《瀛奎律髓》卷二十九“旅况类”;第三十则至四十二则,所引用二十六首诗,分别出自《瀛奎律髓》卷三十至三十五、卷三十九、卷四十二;第七十二至八十一则,除七十四则出自《瀛奎律髓》卷十“春日类”外,其他全部出自卷十二“秋日类”,编排顺序与《瀛奎律髓》完全一致。此外还有其他旁证,如第七十七则云:“章存标《立秋日》云:‘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此诗亦在《瀛奎律髓》卷十二,但作者为司空曙。而此诗前一首恰为章存标《长安秋夜》,沈周一时眼误,将此诗看成是章存标作品。由此可见,沈周作《吟窗小会》时,并非是在阅读诸多唐宋别集,而是在读《瀛奎律髓》,随读随记,故顺序如此吻合。

沈周作《吟窗小会》时亦在读《后山居士文集》。其第一一二至一一四则,密集摘录陈师道诗二十首,为说明问题,兹全录如下。第一一二则:“陈后山《谢傅监》云:‘今年贺公归,乃复过我庐。当使有近行,应门有长侯。小家不耐事,鸡飞犬升闾。莫归自有恨,亲颜一何娱。汝家吾无忧,能致贤大夫。’其诗中意谓傅公曾谒后山,有‘去年辱公先,怀刺留寓居’。后山已出。今傅公再至,后山又出。观其寓一段情致,俨如杜子美。”第一一三则:“后山《答秦少章》云:‘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九月十三日出善利门》云:‘一饥非死所,万里有生还。’《绝句》云:‘身将白鸟同归月,梦到黄粮未熟时。’《寄晁以道》云:‘两官俱为邻,常若千里远。经年不通书,子孰知我懒。’又云:“快意会有违,急行宁须缓。’《寻涧水源》云:‘施筇探清浅,垂平弄潺谖。’《湖上晚归》云:‘霜叶深于染,秋花晚自春。’《答颖长道》云:‘白发羞明镜,青灯怯素书。’《答关彦良》云:‘论人较贤知,富贵不在数。功名如附赘,得失何所顾。’《赠大素轲律师》云:‘自叹世间于计错,羡他湖上十年人。定知城市无穷事,尽在山人冷眼中。’《秋怀》云:‘风雨听朝鸡,岁月老松菊。’《杂题》云:‘生涯鞍马上,岁月短长亭。’《春酬应物》云:‘生世如风花,高下亦偶然。”’第一一四则:‘《东坡谒告》云:‘静中有业官成集,醉里无何老是乡。’《苏公独酌》云:‘云月酒下明,风露衣上落。’‘功名无前期,山林有成约。’《送叔弼》云:‘舌端悬日月,笔下悬江汉。’《赠山谷》云:‘名下今有人,胸中本无事。’《醴泉避暑》云:‘清泉照眼自生凉,修竹回阴欲遇廊。’《简李伯益》云:‘时情怜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鸟。’《秋晚》云:“叶落迎风脱,孤云带月归。”除《谢傅监》一诗有评论外,其他十九首均是摘抄,无任何评论,这就是钱谦益所说的“皆古今人小诗警句心赏手抄者”。其实这二十首诗,均出自宋刻本《后山居士文集》。《谢傅监》、《答秦少章》、《九月十三日出善利门》出自卷一;《绝句》、《寄晁以道》、《寻涧水源》、《湖上晚归》、《答颖长道》、《答关彦良》、《赠太素轲律师》、《杂题》、《奉酬应物》均出自卷二;《秋怀》、《东坡谒告》、《苏公独酌》、《送叔弼》、《赠山谷》、《醴泉避暑》均出自卷四,最后两首《简李伯益》、《秋晚》均出自卷六,顺序也完全相同。可见此时沈周是在阅读陈师道的《后山居士文集》,并作摘抄。

《吟窗小会》同样是沈周在阅读《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及宋代诗话的基础上完成的。沈周家藏有《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现在有据可查。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二十卷,元刊本。……每卷首有朱文圆印,日‘镜及吴兴’、‘有竹居’、‘蓬壶侍史’‘飞华亭’诸朱记。”“有竹居”即沈周别业雅号。如《吟窗小会》第一则云:“‘空屋孤萤入燕巢’、‘水萤穿竹不停飞’、‘萤入定僧衣’、‘一点孤萤照寂寥’,皆唐人工语……”所引用的四首唐诗,均出自《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第十七则:“唐彦谦《长陵》云:‘耳闻英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扌+不)。千载竖儒骑瘦马,渭城斜日重回头。’高祖有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之语,彦谦追忆当时,故云‘耳闻’。张释之谏文帝将诛盗玉杯者日:‘假如愚民盗长陵一(扌+不)土,陛下置之何法?’彦谦生于百世之后,故云‘眼见’。高祖善骂士,尝骂郦食其日竖儒,彦谦谓竖儒之叹,千载尚存,不能回头顾内之陵寝于荒丘斜日之次,其宛转感慨于言表,可见唐人妙意。”与《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卷十一《长陵》之内容基本一致,当是参考了此书。此外《吟窗小会》中还有众多宋代诗话的影子,如《竹坡诗话》、《苕溪渔隐丛话》、《竹庄诗话》、《诗话总龟》、《吟窗杂录》等,亦多有所徵引摘录,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二、《吟窗小会》诗学论

《吟窗小会》不以资闲谈、考本事为胜,主要以评论诗歌为主,可以较为集中地体现出沈周诗学思想。其诗学思想,以“自然”一以贯之。在诗歌创作上,沈周追求“随口道”、“触口言”的随意即兴表达方式,要求自然天成,不假思索;在诗歌审美上,追求含蓄婉雅、“意外之趣”的诗风。

“自然”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已存在,刘绍瑾先生称其为“中国古代一个隐性的、潜在的文学理论体系。”沈周论诗,亦以“自然”为主。如第一则:“‘空屋孤萤入燕巢’、‘水萤穿竹不停飞’、‘萤入定僧衣’、‘一点孤萤照寂寥’,皆唐人工语,皆触目见索而得景与像融会,出自然之妙,如不涉思维者。……”第五则:“潘阆《宿西禅寺》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想随眼见而随口道,妙处自然也。”第五十四则:“杨凝式尝书云:‘云驶月晕,舟行岸移’,自然之妙。”“自然”从创作论上讲,即“强调艺术创作要从自然、真切的审美感受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概念、传统的教条、书本上的法则出发”。这也就是沈周所说的“皆触目见索而得景与像融会”,而“不涉思维”,即在艺术思维中坚持形象直觉,而不是逻辑思维。只要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自然遇合,不必苦吟推敲,就能情景适会,自然感兴。所以沈周多次强调诗歌要“随眼见而随口道”,如第十则:“僧皎然《怀旧》云:‘不因寻长者,无事到人间。’俨然二人相晤,触口而言耳。……”第五十二则:“潘士骥《乡友宿别》云:‘问年俱老大,记旧半存亡。’此眼前事,信口言也,妙而雅。”这种“随口道”、“触口言”、“信口言”,就是随意即兴的“自然”创作方式。触目之景、身边之事,都可以即兴吟出,自由抒发,而不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更不能雕琢藻饰。因此沈烈反对诗人的“费思断句”、“穿凿求奇”。如第一则:“……出自然之妙,如不涉思维者。今人便用心穿凿求奇,何曾咏到如此田地。所以见唐人之高也。”第四则:“唐人周繇《甘露寺》云……语似易而难咏,岂尚强斤句者知此妙哉。”第五十三则:“柯茂谦《江行早发》云……眼前意思,人徒费思虑,远求而反涉近。此近意而人亦吟不到。”穿凿求奇、费思求远,便破坏了诗歌的“自然”之美,只有“不涉思维”,没有任何人为的思考拟议,以最为随意的语言,才能达到即境会心,人物合一,才能道出诗歌的“自然之妙”。

在诗歌审美上,沈周追求含蓄婉雅、有“意外之趣”的诗歌风格。第九则:“常建《题破山寺》云……句浑成而思精巧。读去殊未觉,味之则有馀。”第十七则:“唐彦谦《长陵》云……其宛转感慨于言表,可见唐人妙意。”第三十一则:“刘长卿《献节度李相公》云……词意从容宛尽,此唐人之高妙。”第三十八则:“陈简斋《感怀》云……言有尽而意无穷。”第四十四则:“赵师秀《寄友》云:‘春到山疑长,江空雨似无。’意外之趣。”无论是景物描写的意象融合,还是咏史感怀的思绪万端,沈周都是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风格。刘绍瑾先生指出:“平淡自然的美是几经淘洗、锻炼,化巧为拙、藏深于浅而臻的‘大巧之朴’、‘浓后之淡’。”追求诗歌的意外之趣,正是美学风格上的“自然”趣尚。故沈周在强调“意婉”时不忘“词直”,如第二十六则:“赵师秀《简同行翁灵舒舟楫先后相失》云……语直而意婉。”第三十七则:“韩致光《春日经野堂》云……虽眼前景物,词直而意圆,可爱。”“词直”是指自然的、直白的、没有雕琢的语言,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真性情无拘束地表达出来,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但自然直白的诗歌语言,并不是要诗歌趋向浅俗,而是雅。沈周多次强调诗歌的“雅”,如第十则强调“雅而不华”,第五十二则强调“妙而雅”,第四十七则:“尝听人诵《镊白发》诗云……似俗而雅,可爱。”沈周所推崇的是语言平直而婉雅,浅近而不雕琢。因此对于白居易诗歌的浅俗,沈周也颇有微词。如第四十三则:“白乐天《感兴》云:‘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理趣固足,辞伤近而少宛雅。”要想诗歌充满意外之趣,就不能冗长拖沓,沈周非常强调诗歌的简洁。如第二则:“国朝诗僧泐季潭咏《落叶》云:‘一片复一片,西风与北风。但看阶下满,不觉树头空。’后尚有四语,便赘了。何似止前四语,意足词是。正如柳子厚《渔翁》诗多后两句。”第三则:“……《赠隐者》云:‘筑金诱得非名士,况是无人解筑金。’后又剜泥带水,便不如前斩截了,其识尚不到。”第十五则:“……又《过废宅》云:‘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之于落花流水便见废宅,何必苦苦言颓垣败壁也。”这种拖泥带水,便破坏了诗歌的含蓄意境,就不是“触口言”出的真性情,而是“费思断句”所造成的画蛇添足。诗歌含蓄的另外一种表现是“怨而不怒”,沈周亦多次强调,如第十六则:“崔涂《屈原庙》云:‘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此诚怨而不怒也。”第三十三则:“皇甫冉《婕好怨》云:‘事与时偕往,恩无日再中。’其寓感叹之意,而略不涉怨。日不中则不复正矣。然下一无字与再字,犹有期望存焉。”

徐楠将沈周的创作观归纳为“漫兴精神”,并指出:“漫兴,不仅是沈周的夫子自道,也正好足以代表几位苏州诗坛核心成员的典型创作观。杨循吉、唐寅、桑悦等人,均主动以任性缘情、不受羁勒的方式提笔为诗,这,恐怕才是其诗歌观念上看上去‘无严格宗主’、作品风格表现出强化‘真’而脱弃‘雅’的反古精神之根本原因所在。”黄卓越先生认为:“沈周中期归于习宋及偏好白、苏、陆等,在当时更多地还应属于有异于时流的一种选择。与尊唐一系相比,如果习‘唐格’的特征是公于锤炼,那么习宋或者习白、苏、陆则更偏向于求意与风格上的趋于平易、浅白。”两位先生对吴中文坛的把握都较为精准,但就沈周而言,还是有细微的区别。我们在《吟窗小会》中可以看到,沈周确是“任性缘情、不受羁勒”的创作方式,但在强调真的时候更是注重雅,而不是脱弃雅。沈周在习白上还是有所选择的,自居易诗歌风格、语言以浅俗著称,而沈周却是追求有含蓄婉雅的诗风,与白居易恰恰相反。这恐怕与沈周的性格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关。作为一个安隐和顺的儒者,沈周和张扬狂放的杨循吉、祝允明、唐寅等人毕竟不同,唐寅的诗歌可以俚俗至“如乞儿唱莲花落”,可以有露骨的艳情描写,而沈周创作诗歌只能要求婉雅含蓄,怨而不怒。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对“怨而不怒”的追求,尚有台阁文学的影子,而正德嘉靖时期台阁文学退出主流,复古派独领,吴中诗风也变得更加俚俗化。沈周以“自然”为主的诗学思想,在吴中文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自沈周至祝允明、唐寅等人,其诗学思想是一个演变渐进的过程,不可以“吴中”笼统而论。

三、《吟窗小会》的价值

虽然目前我们不能看到《吟窗小会》的全貌,但仅此前卷,就足以体现出沈周追求“自然”的诗学思想,是研究明代吴中文坛的宝贵的资料。不

仅如此,《吟窗小会》还是钱谦益编纂《列朝诗集》的资料来源,对钱谦益诗学思想亦有一定影响,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出吴中一贯的诗学传统。此外,《吟窗小会》还为我们提供了沈周晚年阅读、书画创作的资料,亦颇有价值。

由于《吟窗小会》藏于绛云楼,故钱谦益得以先睹,在编纂《列朝诗集》时有所参考徵引。如《吟窗小会》第五十九则:“罗状元纶云:‘禅房花木尘中蝶,净土池塘劫外鱼。”’《列朝诗集小传》之罗修撰伦条:“伦字彝正,吉之永丰人。成化丙戌状元,除翰林修撰。……沈石田极称其‘禅房花木尘中蝶,净土池塘劫外鱼’之句,而集本不载。”正是来源于《吟窗小会》。周兴陆先生指出:“钱谦益的这部《列朝诗集》是在明诗史的大背景中有意识地突出吴中诗学传统,对吴中诗学传统的追溯、忧思和提倡,是钱谦益诗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列朝诗集》的一个重要意旨。”作为明中期吴中文坛首位盟主的沈周,亦是钱谦益“追溯”的主要对象,故在诗学思想上有许多契合之处。钱谦益的诗学思想中的性情灵心,无不有着“自然”的影子。如其在《题交芦言怨集》中说:“古人之诗,以天真烂熳、自然而然者为工。若以翦削为工,非工于诗者也。……吾之所取于《吾炙》者,皆其缘情导意、抑塞磊落、动乎天机而任其自尔者也。通人大匠之诗,铺张鸿丽,捃拾渊博,人自以为工,而非吾之所谓自然而然者也。”从《吟窗小会》可知,在宗唐的大背景下,沈周依然读宋诗、论宋诗,这就是祝允明所说的“卒老于宋”;而钱谦益在天启崇祯之际掀起的学宋之风,亦可从吴中诗学传统的角度来探讨。吴中文学思想是明代文学思想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链,从吴中派到公安派、再到钱谦益的诗学发展脉络,已为学者所重视。《吟窗小会》的发现,将会使此诗学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11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

微妙的意味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中秋节的好句摘抄范文12

学生作文难,难在于不会观察生活,有人说现在学生没有生活,每天两点一线——家、校。我却不这么认为,现在学生接受信息量是很大的,坐在家里便知天下事,看电视可以接受很多信息,尤其上网,更可查到很多资料,还可以和外界交流。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接触的新生事物多了,没有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学生接受信息量大,反而漠然了。八九十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学生读名著,那真可谓如饥似渴啊。他们从名著中积累词语,学习写法,吸取营养。而现在学生的阅读却受到了电脑、电视的冲击。名著都编成了电视剧,孩子们都不喜欢看文本了,哪知道原著是电视剧所代替不了的。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必须要善于观察,注重积累。我根据自己教学的一点经验,谈谈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如何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善于观察,用心体会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会观察人,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 学会观察景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丰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灵秀,使人摆脱俗气,过目难忘。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到那种透视的美。即使是室内也有美,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各种家什摆放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的美。老师应该在学生写作文前,带领观察自然景物。初春,带领学生去寻找春天的足迹,让学生削去枯黄的冬衣,看那在枯草下孕育的新的生命;夏天,带领学生去看那漂浮不定的云,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秋天,去看那丰收的果实,看那农民的笑脸;冬天,打雪仗,堆雪人,欣赏北国风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生活中有形形的人: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听他们行为举止,记录他们的故事;生活中有各种有意义、新鲜的事:如游泳、做饭、看戏等。写作前带领学生做游戏,让学生书写自己的游戏过程。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学生书写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用心体会生活。独生子女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老师的爱,认为父母老师的付出都是应该的。认为爱至少应该像玫瑰般轰轰烈烈,像牡丹般富丽堂皇。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懂得爱像平平淡淡的茉莉。淡雅中散发出幽香。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真,从平淡中懂得爱。爱常和小事结伴。观察妈妈粗糙的手,观察老师额头上的皱纹;了解妈妈劳动的辛苦,了解老师工作的劳累;懂得父母,老师对我们的爱。只有心中有情,才能笔下有爱。才能“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让学生伸出了一根根触角,探寻生活中的爱。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注重积累,从名著中汲取营养

有了生活,作文还要有词语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作文没有词汇量的积累,是很难写出好作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积累,“学理如登塔,学文如积沙”的比方,就是对积累特点的最佳概括。

首先,从课文中积累。中学语文都是经过筛选的名家名篇,摘录优美段落,达到熟读成诵。在写作做中,就不会词不达意。

其次,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尤其课标要求的中学生必读中外名著,要规定一学期读几本书,在读中积累语言,从名著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积累时采取以下几点做法,效果会更好。

1、背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须在阅读时进行准确的感知和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理解的要点,不懂课文不能背诵课文。

2、摘抄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中,,随时把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将会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积累。

3、分门别类积累法 。学生有针对性的积累。描写景物方面,积累描写四季景物词语,从古今散文中摘抄优美语句,从古诗词中找优美诗句,整理成册;写人物方面的,可摘抄古今中外小说中描写人物片段,加以比较,学习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