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园艺术论文

幼儿园艺术论文

时间:2022-06-24 11:55:31

幼儿园艺术论文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1

(一)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

自古以来,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同时又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能够对最普遍的受众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戏剧教学要从经典戏剧作品中汲取教学营养,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幼儿戏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话剧、歌舞剧和皮影戏等,任一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歌舞剧采取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话剧以人物对话、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皮影戏则是以驴皮制作、雕刻形象生动艺术性强的人物,利用灯光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丰富的内容不仅拓展了幼儿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引领他们走进戏剧世界,体验戏剧的无限魅力。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许多艺术形式都具有一定艺术包容性,但戏剧的包容性几乎将所有艺术手段都整合了起来,并根据自己的内在规律将它们完美融而为一,形成一个统一的、独特的有机体,进而展现出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利用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舞蹈是形象艺术,是以人的身体动作来抒情和表现的;文学是语言艺术,是用文字语言(词语)来创造形象的。而在戏剧艺术中,音乐通过具体的唱腔和伴奏,舞蹈通过程式化的身段,美术通过具体道具,如此一来,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就受到了削弱,利用它们有价值的艺术元素,让它们成为戏剧艺术的有机构成。戏剧艺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鲜艳的绘画等,都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利用这些直观形象和趣味活动来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三)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在幼儿园戏剧艺术教学中,戏剧排演是教学核心内容。幼儿根据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戏剧排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们认真分析角色、揣摩语言、即兴发挥,通过直观感受、自我理解和大胆想象,将文字变为舞台上血肉饱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演绎剧本内容。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剧本的二次创作,而且深化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可见,戏剧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寓教于乐的戏剧排演,既有效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又激发了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二、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标准化,扼杀幼儿创造潜能

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环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音乐的带动下,教师反复带领幼儿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走路姿势和猎食姿态等,想要借此来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整个过程都是幼儿在模仿教师的动作,而并非结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来做动作。艺术是开放的,艺术教育倡导人的灵魂自由,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并可以借助艺术手段表达出来。但就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来讲,许多教师习惯了灌输式教学,习惯了全部一样的标准化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学成了机械的模仿训练,绘画教学成了生硬的临摹训练。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园艺术教育过于标准化带来的。因此,这种一味强调标准化的艺术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潜能,限制了他们的个性成长。

(二)强调结果化,忽视幼儿审美体验

在实际的幼儿艺术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习惯于给幼儿灌输艺术知识和技能,但却忽视了幼儿主动参与、探索和体验艺术的过程。比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先带幼儿们一起记歌词,然后由教师逐句教授幼儿学唱歌曲。每教完一句,教师就挑选几名幼儿唱,以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在学唱结束后,教师也会给一些表现优秀的幼儿以鼓励,随后整个活动结束。音乐是听觉艺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若是缺乏深刻感受,就无法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与乐趣。幼儿应该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感受节奏、体验乐趣、释放情感、享受艺术。但是艺术教育的结果化倾向却将艺术教育带向了形式主义的歧路,忽视了幼儿感受与体验艺术的过程,一味强调教学结果,使得幼儿变成了机械模仿者,不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过于封闭化,打破戏剧艺术完整性

由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所以幼儿艺术教育要注重综合艺术教育,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点。但在实际中幼儿艺术教育的封闭化却造成了幼儿艺术活动的单一,缺乏不同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戏剧活动就是戏剧活动,美术活动就是美术活动,彼此泾渭分明,毫无联系。众所周知,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到之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音乐、美术和戏剧都具有节奏和韵律等。因此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包容性,推动不同形态的艺术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中接触了解其他门类的艺术,让他们获得更加多样的艺术体验。就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要求的,不同领域的内容要相互融合,站在不同的层面推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完整性,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幼儿园有效实施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对策

(一)巧妙构思,提高幼儿戏剧艺术学习主动性

以儿童中心的教育理论观点来讲,幼儿园教育要在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下全面展开。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为根本出发点,挖掘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审美习惯的戏剧艺术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戏剧艺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思考、认识自我并加强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幼儿戏剧艺术的审美力与鉴赏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戏剧艺术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强调围绕幼儿兴趣去发展的特点,为幼儿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采用生动形象、吸引力强的语言和动作,全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戏剧教育活动中,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当幼儿具备一定的戏剧知识基础时,教师就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获取丰富的戏剧体验。等幼儿具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后,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立体化、全面化的感受情境,并配以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种类,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感熏陶,拓展他们主动参与戏剧艺术教育活动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的戏剧艺术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巧妙构思,全面考虑幼儿的认知实际,挖掘设计符合幼儿实际需求的戏剧艺术活动,以提高幼儿对戏剧的艺术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二)加强互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是主体心灵和客观对象相互交感而产生的,它属于艺术作品各种冲突和差异因素经过复杂的整合而形成的感应力集中表现,属于艺术魅力的具体外显形态。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是顺利开展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营造的戏剧艺术氛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服务于幼儿园实际教育活动,一种是幼儿自发地进行艺术欣赏。两者共同构成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具体而言,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让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获取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的互动中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加深情感体验与感受,实现与戏剧艺术教育的有效互动,让他们充分领略到戏剧艺术的巨大魅力,强化他们的戏剧艺术认同感。由此可见,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浓厚艺术氛围的营造,所有的戏剧艺术教育活动都需要经过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来体验和感受,因此,我们要结合戏剧艺术规律和幼儿认知实际,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自由的戏剧艺术氛围,以提高戏剧艺术教育的实际效果,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让幼儿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实现健康发展,激活幼儿思维,挖掘幼儿潜能,提高幼儿素养。

(三)加强拓展,将戏剧艺术融入幼儿生活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不仅要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而且要以幼儿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开展教学,为幼儿精心创设生活化戏剧情景,引导幼儿在生活化情景中体验戏剧艺术的无限魅力。生活是幼儿实现成长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许多真实情景,会让幼儿调动并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现有知识体系。而所有幼儿都有追求美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针对地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戏剧情景,将戏剧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戏剧知识与技能。戏剧艺术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融合,让幼儿学会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和美化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在戏剧艺术学习中加深生活感悟,丰富人生经验,感受生活乐趣。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陕西民间艺术;幼儿艺术教育;应用

民间工艺美术是指来源于民间,并且与老百姓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为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美化装饰,如剪纸、编制、布贴、扎染印染、书画等。而陕西民间艺术即指出自于陕西民间,并在陕西地域内广泛流传的艺术。陕西民间美术的概念界定,包括安塞剪纸、绥德炕头石狮娃、宜川根雕、黄龙根雕、志丹刺绣、宜君农民画、合阳面花、提线木偶、关中布贴绣、周至刺绣、凤翔泥塑、户县农民画、大荔庙画、汉中年画、城固刺绣、安康编织等,它们无一不体现着陕特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反映着陕西民众的信仰观念和价值体系。倘若将陕西本土的艺术融入幼儿艺术教育理念中,既能丰富幼儿的视野与学识,又弘扬了民族文化。这样,在幼儿接触民间艺术时,能更清楚、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身边的美、理解美,并进一步创造美。本课题针对建构陕西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体系提出自己的想法。就陕西省西安市各大幼儿园里的美术教育活动来看,能真正感受到陕西民间艺术传承的少之又少,而教师的年轻化也导致了教师更多会选择新鲜、流行的文化元素,轻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幼儿园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也缺少对陕西民间艺术元素的关注。民间美术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渗透大部分主要都是从宏观的民间艺术视角着手来分析民间艺术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影响,而细化到陕西民间工艺的相关研究文献还十分匮乏。结合陕西省地缘教育特色而更好地展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我认为注重营造浓厚的陕西民间工艺美术文化氛围,从不同的角度向幼儿展现陕西民间艺术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够为幼儿的自主表现展示一片天地,同时又能激发幼儿自主表现的愿望。

一、陕西民间美术对幼儿价值观的影响

首先,陕西民间工艺美术的推广有利于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指出,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要之后,就有了社会需要,这种社会需要,包括国家的归属感、地域的自豪感,能够爱国、爱家乡,而陕西民间艺术能够很好地为这种需要提供情感支撑。进而,幼儿在与同伴的相处交往过程中,获得尊重的需要,形成自信、乐观、博爱等良好的情绪情感。其次,陕西民间艺术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陕西民间工艺美术所包含的美术形式以其形状、或以其色彩刺激着儿童的视觉,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刺激着幼儿动手操作,再辅以音乐、风俗等铺垫,给儿童以美的享受。这一系列感官刺激,引起幼儿所有感官的共同参与,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幼儿还处于具象思维主导、抽象思维萌芽的时期,陕西民间工艺美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呈现到幼儿面前,不断充实幼儿的思维材料,刺激幼儿的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二、陕西民间美术对幼儿美术内容的渗透

陕西民间艺术主要是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陕西民间美术方面而论,并结合其他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共同呈现。在陕西民间艺术中可利用的如剪纸、皮影、怪、布贴绣、豆贴画、秦腔面具等元素,渗透在幼儿园常规美术教学活动中,例如,笔者考察西安市某所幼儿园就以秦腔脸谱装饰为主的活动,可以讨论如何用纸简制脸谱面具的方法,尝试用多种资料对脸谱面具进行装饰活动。并知道脸谱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有身为陕西人的自豪感。又比如了解剪纸是陕北传统的民间艺术,让幼儿初步了解民间剪纸,学习去欣赏剪纸,激发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因此陕西民间工艺美术如何巧妙贯穿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如何体现陕西民间特色,如何让孩子喜爱陕西民间工艺,就是重点所在。同时,除了教学活动,幼儿园美工活动、环境布置、区角设置、欣赏活动等,也是陕西民间艺术应用的体现形式。基于此,才能真正地将陕西民间工艺美术渗透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去。

三、陕西民间美术对幼儿艺术影响的意义

为更好的探寻陕西民间美术工艺资源与幼儿美术教育融合的可行性,笔者详细研究了当前教学模式下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分析出了适用于当前有儿美术教育与民间公益美术相结合的方式,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及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并积累有效经验,以期让孩子从小开始尊重传统民族工艺,让更多的民间工艺得以传承并不断创新。通过笔者对西安市一些幼儿园的走访发现,加入陕西民间地方特色元素的美术内容,可以使得幼儿通过对自己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感知,增加其对美术这一技能的深入理解,提升幼儿对美术作品欣赏与创作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山水与环境,增加其对家乡传统艺术的感知能力。加入陕西民间地方特色元素的美术内容从幼儿教学中得以实施,这项课题研究能够进一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开发。这样的教学训练项目活动对于将民间传统工艺渗透到幼儿美术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综上所述,陕西的传统民族工艺可以有效的扩展孩子们在美术方面的学习空间,有效增加孩子的取材角度及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孩子大胆的发挥想象力用画笔记录下孩子脑海中的世界,为幼儿美术教育的改革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赵玉兰,张赤华,李芹.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0(8).

[2]葛晓英.让本土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J].学前教育研究,2010(8).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科艺融合;智慧科艺;科艺视野;

我园在1997年已成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实验学校“九五”期间,部级子课题“中、小、幼现代科技启蒙教育的研究”获张家港市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十五”期间,我园承担了苏州市级课题“幼儿园现代科技课程模式的探索”获张家港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十一五”期间我园申请立项了“幼儿科技小制作中科学与艺术整合的研究” 苏州市级规划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发展优良,教师成长斐然,幼儿园特色显现。

一、加强学习深化科艺融合课程的理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深化科艺融合。一是科学活动中融入艺术教育,即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为主体,在科学教育中结合艺术教育内容,将艺术文化中有意义的、有内涵的、有价值的教育因素挖掘、提炼出来,并有机地融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之中。在幼儿感受科学、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以艺术文化作为催化因素,渗透艺术与审美教育,促进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情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探索欲望,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与创造能力。二是艺术活动中融入科学教育,即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在艺术活动中发现并探求科学奥秘与现象,在发展艺术技能中观察体会艺术科学的完美融合。总之,要按照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及不同年龄段特点,以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教育内容为主体,设计相应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内容,使幼儿不但了解科学知识,而且通过作品呈现、语言表述、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达到科学与艺术相融相合的教育。

二、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质量

“质量就是生命”,对幼儿园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已掌握了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但在观摩现场活动时,却发现她们并没有将理念在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究其原因,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怕管不住幼儿,影响教育效果,故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不敢让幼儿充分感知,而是草草收场留于形式。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的阵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教研活动方法,能使研究更为深入、精确,因而教研组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制度,形成“我要学”的学习氛围。在教师业务学习采用听读式的基础上,观摩各种活动,本学年,我们开展了“说课培训促教研 互动学习共成长”的讲座。为了提高教师说课能力,整体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去年11月28日中午,全园教师认真聆听了潘丽君老师关于“幼儿园教师说课”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以说课的概念、说课与授课的异同、说课的内容、说课的实施及说课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为切入,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说课的内涵。同时结合说课的获奖案例,详细介绍了说课前的准备、撰写时的要点、说课中的注意点等等。大家结合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看法,最后形成共识,这样使教师明白,幼儿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凡是幼儿能想的,就让他自己去想;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去做,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牢固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促进观念与实践的统一。

三、重视对课题的研究提升教科研水平

教科研是幼儿园教育科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通过教科研,能使教师从中获得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培养和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本学年,我们充分利用我园的传统特色项目—科艺节,开展了《“科艺”我们走向何方》的课题研究。各年级组对本学年实施科艺活动的情况,以PPT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和汇报,可谓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可见科艺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想象、联想、审美功能已成为我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幼儿在获得充分学习和大量自主活动与探索机会的同时,培养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开发了潜能,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大家还就目前我园的“科艺”活动选择、组织实施中存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大家答疑解惑,互帮互助,在园领导的指导下有了更加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园领导还带来了一堂名师的科学绘本教学录像,让老师们一起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名师的风采,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挖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感受名师课堂教学中一举一动的仪态美、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呵护学生的心灵美。教师们受到了极大的感染,不仅是名师的语言表达、灵活应对、氛围营造等等值得每个人学习,更要敏锐地发现,原来科艺融合不仅仅在科学或艺术活动中,我们要拓宽视野,探索尝试科艺活动的更多途径。

四、开展系列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本学年,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评优活动,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精心准备,活动后的个人反思与集体评析,使教师们进一步提高了自身评析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们认清了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输送青年教师参加市级、省级、部级的公开课、展示课。去年10月25日,我园周晓岚老师,代表张家港幼儿教师,在全国第四届“两岸同课异教”幼儿园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音乐活动《文明礼貌十字歌》的展示课,好评如潮,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周晓岚老师运用“自由飞翔”歌曲的旋律,自己创编了故事、歌曲,通过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图谱,学习了文明礼貌十字歌,潜移默化中教育幼儿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整个活动环节流畅、幼儿积极投入、兴趣盎然。周晓岚老师以她甜美的嗓音、亲切自然的教态、灵活的教学组织深受听课老师的好评,充分展示了我园教师的风采与水平。教学展示活动实际是对教师的理论、行为、观念转变都有极大的帮助。教师们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摸索着,对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很大的帮助。今年二月份我们围绕科艺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开展了智慧科艺,奇妙之旅—机关幼儿园东园大班科艺研讨活动;展现科艺风采,尽显区域特色—打造特色品牌的科艺区域研讨沙龙活动;本园承办苏州市“十二五”教育学会规划课题联合开题论证活动;巧用绘本素材,拓展科艺视野—东园区小班科艺教学课例研讨沙龙;科艺活动中材料的提供与指导—机关幼儿园东园中班举行科艺研讨活动;团结、合作、分享—机关幼儿园举行一课三研园本研讨活动;服装世界,展精彩—机关幼儿园西园中班年级组举行《多彩的服装》研讨等活动。

转变教育理念,深化科艺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对教师观念、行为、智慧、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充满着挑战、充满着朝气、充满着活力。也是为了下一代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民间工艺;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79-02

在我国,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真挚的感情和理想信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球化的浪潮波及全球,西方的强势文化冲击着各国的文化,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赏识则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然而个体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并非与生俱来,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必要。民间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既是影响个体衣食住行物态化的生活文化,同时还会以精神化的形式对个体的行为准则、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民族传统文化环境中识别、了解、认同以及运用民间工艺,还可以唤起儿童最初的文化自觉,培养出具有文化自觉的国民。另外,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对自身生活的创造,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良好的文化品格和科学态度均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其中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以及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同时,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培养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以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的研究者开始探索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探索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之中。在研究者们的努力下,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一系列的实际操作的范例,但这些研究仅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待民间工艺,注重实践层面的探讨,缺少对民间工艺文化特性以及教育价值理论层面的认识;片面强调了幼儿艺术知识的积累、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民间工艺对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影响。鉴于此,笔者将探讨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方案。

课程价值是指课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因此,课程的价值可相应的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笔者认为将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有着特殊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其社会价值体现为文化的传承,个体价值体现为教育价值,下面笔者将这对这两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民间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形象符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容易使人产生精神上的认同和归属。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民间文化的毁损、流失已成了不争的实事,传统技艺后继无人,传统的民间玩具产地歇业、品种消失,这些不仅会导致文化的枯竭,还会导致民族个性和人性价值的恐慌和失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为民间工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对于部分学者提出的制度保障、建立博物馆等形式来保护民间工艺的措施,笔者认为固然不错,但文化的接受并不是静止、被动的,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让个体真心喜欢、欣赏以及认同本土文化才能保证民族传统艺术薪火相传。作为年龄最小的群体―幼儿,其最易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使个体从小欣赏、认同本土文化,就必须为他们营造本土文化特色的环境,而教育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与言语、线条、色彩、律动、造型等符号媒介的接触互动而实现文化的传递,这便需幼儿园课程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而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民间工艺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融合,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民间工艺所蕴含的达观精神有利于培养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民间工艺中处处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管物质多么匮乏,生活多么艰苦,劳动群众总是真挚欢欣地制作出表达他们理想的作品,可以说,对幸福生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贯彻民间工艺的永恒主题,如民间年画往往以丰收、快乐、幸福、平安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红红火火日子的追求;传统的中国结编织成左右对称、首尾相连、无始无终的结饰,象征着生命的连绵不断,意蕴着平安吉祥,表达了喜庆欢乐、团圆美满,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幼儿通过与民间艺术的接触,必然会受到其积极向上、豁达、阳光的精神所感染。

2.民间工艺中所寄予的真挚感情能润泽幼儿的心灵。情感民间工艺的灵魂,民间工艺则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如外婆亲手为外孙做的虎头帽、虎头鞋则表达了对孩子茁壮成长、无病无灾的殷殷希望,母亲送给出嫁女儿的福本子则表达了对女儿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因此,民间工艺不仅仅是技巧和形式,更体现了民间社会的整体氛围,人们可通过感知、联想、理解去领悟其中的“意味”,一旦这种“意味”以适当的方式被幼儿所领会,则必然润泽幼儿心灵。

3.民间工艺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幼儿树立合理的科学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处处显现着“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民间工艺的造物技术与理念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尊崇与顺应,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应引导幼儿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奥妙与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使其初步了解生活与自然的关系。民间艺术正好架起了自然与幼儿之间的桥梁,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使幼儿在与其接触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不知不觉受到其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观念的熏陶。

4.民间工艺作为一门装饰艺术,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民间工艺的装饰直接源于原始艺术,其造型具有简练、古朴、概括的特点,其中蕴含了节奏美、对称美、色彩美、造型美,幼儿通过对民间工艺的欣赏和创造从感官到全身都能体验到审美愉悦感进而丰富敏锐其审美感。

5.民间工艺的创作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民间工艺是广大民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众慧心巧工的体现,其造物思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与幼儿喜欢想象、不受常规限制的天性是相吻合的,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空间。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孩子“心灵”,还能培养孩子“手巧”。民间工艺是纯手工地将原始材料加工成成品的过程,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双手会越来越灵活,动作技巧越来越丰富,从而使自己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在探讨民间工艺对幼儿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方案。美国教育学家泰勒认为课程的开发包括四个阶段,即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笔者参照这一理论确立了课程目标,以剪纸为例,认为幼儿园中剪纸课程的目标旨在让孩子在接触民间剪纸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剪纸艺术的喜爱,并能够在创作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围绕这个目标,笔者为幼儿园中班儿童设计出了“有趣的对称”的活动内容。在活动开始,笔者逐一向幼儿展示蝴蝶、叶子等各种对称的剪纸图案,在展示的过程中笔者先将一幅图的左边遮挡起来,让幼儿观察右边的图案,然后又将左边揭起遮起右边,让幼儿继续仔细观察,幼儿通过观察图片能够发现图案的左边和右边是相同的。随后,笔者通过设置问题“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是如何剪出来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动手的欲望。接下来,笔者将剪刀和纸发给幼儿,让他们开动脑筋,尝试着剪一剪。通过笔者的引导,孩子的尝试,中班幼儿发现了将纸折叠可以剪出对称图案的方法。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对称图案。活动结束后,笔者认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基本达到了活动之前设置的目标,同时让幼儿探索剪出对称图案和方法,还锻炼了儿童的思维,培养了他们探索的精神。

当然,笔者在探索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融合时,绝不仅仅局限于剪纸,笔者还积极探索将陶艺、皮影等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是一个艰难的摸索过程,我们将继续前行,探索实现民间工艺对幼儿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玮.基于蒙古族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城镇化 幼儿园 艺术教育 本义

推进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必然选择。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由乡村向城巾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也就是说,我国有近一半的人口为城镇人口。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城镇的迅速扩张和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也使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未来10年的儿童教育发展目标,其中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1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城镇化后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加快了城镇幼儿园的建设:城镇化后的幼儿园从建园标准到教师配置、课程目标的设置以及教育内容选择等方面,都努力向着城市幼儿园看齐。特别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幅提高,新市民的家庭向往城市生活,希望如城市人一样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像城市家庭一样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及艺术熏陶,也有些家庭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改变下一代人的未来生活和提升生活品质;而幼儿园既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办园质量;更期盼借机提升办园声誉,发展幼儿园自身以期获取更大的市场收益。社会的要求、家长的需求、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等多种现实因素使幼儿园把艺术教育当作跻身市场的一种手段和目标,于是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变得乱象:既存留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又因极力效仿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受限而引起诸多的问题和缺陷。因此理清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是搞好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现状

教育是城镇化内涵发展标志之一。教育提升城镇的品质。而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不仅关系幼儿园艺术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城镇文化内涵和人口素质的提升。笔者通过对一个距离省会城市28公里,处于“半小时”经济圈内,在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重要地的县镇多所幼儿园的调研发现: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既存留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又因极力效仿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模式引发诸多的问题和缺陷。

(一)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

艺术以及艺术教育,本质是审美体验和审美教育。对美的体验和感受一定要有美的环境。特别是幼儿,他们最初的对美的体验来自于他的生活环境。农村幼儿园所处的环境是自然乡野,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广阔的天地是幼儿艺术审美的最好源泉。农村那种无功利、无效益、无专业技术技能的生态艺术最适合幼儿的艺术成长。因此,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有他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农村幼儿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办园质量差、师资水平较低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艺术教育无法开展或者开展得不尽如人意,这是农村幼儿园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城镇化给了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一个有利的契机,使得艺术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较大的变化,然而事实上城镇幼儿园在艺术教育上没有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二)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不足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由于办园体制多元、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参差不平等因素的影响,艺术教育的实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缺陷:

1.随着城镇化的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过去农村幼儿教育单纯依靠政府和集体办园的单一现状得到了改变。政府对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重视程度的提高,使得幼儿园投资渠道更多,城镇幼儿机构体制多元――公办、民办、私立等几种体制并存,由于资金投入渠道不同、预期收益期望不同,因而功利性和盈利性使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变得浮躁和商业。

2.城镇化后,幼儿园办园基础各异、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无法尽快达到标准。大多教师是农村幼儿教师和小学的转岗教师或者临时聘用教师,在教师培训学习方面一般采用短、平、快的方式――花费时间短、见效距离近的城市幼儿园作为观摩和学习对象,这种学习的直接结果是“依葫芦画瓢”。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选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多的是学习城市幼儿园教师的做法――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技术、艺术方法的标准训练上,并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评判来评价幼儿的艺术技能,把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城镇幼儿园把这种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严重背离――以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的专业化、技术化的艺术教育直接当成经验学习传播,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过程,使得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也倾向技术化和专业化,而丢掉了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自由生态的优势。

二、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

农村幼儿园原本生态的环境是滋养艺术的优良土壤,是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天然课堂。虽然城镇化的要求使幼儿园办园条件改善、师资力量加强以及培训手段多样等方面等迅猛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理清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在保持原有本色的同时回归到艺术教育的本质,使处于发展中的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一)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回归到艺术的本义

艺术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从原始人驱魔媚神的歌舞,到原始洞穴壁上留下的绘画以及成人为儿童编演的原始英雄史诗等来看,艺术始终描述、界定并深化着人类的经验。

艺术和艺术教育相伴而生。中国古代先哲特别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人们很早就懂得通过艺术审美来引导人的精神。在西方,人们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重视艺术的认知作用,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艺术对人的教育功能及情感影响。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的本质也应该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过审美来育人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于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美的人格的塑造。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在艺术教育上有着先天的优势。首先,幼儿园是建立在乡村幼儿园的基础之上,多数幼儿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都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农村大自然生活和环境天然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是城市居民无法企及的。其次,城镇幼儿园的教师一般来源于本地区,独具小城镇有淳朴自然的生态感受,尽管艺术专业技能较弱但是在艺术教育资源内容、方式方法上没有禁锢,因而在艺术教育中他们更容易回归艺术的本质――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也有它的局限:城镇化的新市民离开了原本充满乡村野趣的环境,进入了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另外,第三产业的兴起,工业化、集团化的大规模生产,相对于农村人口高度集中,人与人之间更加紧密相处,更加社会化,人们对空间与时间、经验与事件、身体与灵魂以及智慧与感情之间的联系的追求―――这个艺术的真谛变得弥足珍贵。所以,在这样一个既有优势又有局限的特殊的幼儿园中开展艺术教育,就要认清艺术的定位,回到艺术教育的本质――为艺术而教育。以艺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通过艺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对美的体验和感受、意志智力、情感情趣等基本素质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艺术表现方法和技能。

(二)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回归到幼儿的现实生活

城镇化后,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首先经济收入的增加,教育观念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等一系列的改变,促使幼儿园在幼儿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下把艺术教育当成融入城市生活或者是下一代人身份变迁的一条便捷之路。这就需要幼儿园艺术教育既要改变过去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粗糙,又要区别于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现代化、专业化和功利化,立足城镇化后的现实,紧贴城镇幼儿的真实生活,使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既来源于城镇生活又充分反映幼儿的城镇生活,不能脱离城镇生活照搬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所有。

首先,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目标确立源于幼儿生活,关注幼儿的生命。“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城镇生活的所有内容就应该成为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生成点,从幼儿的生活现实出发,以幼儿息息相关的生活为基点,以发展幼儿的审美体验和能力为中心,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和体验审美感,帮助幼儿享受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艺术的形式快乐的自我表达,让幼儿园艺术教育回归到幼儿生活中去。

其次,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真实的生活是艺术教育的源泉,幼儿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城镇后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要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教师要充分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才能教会幼儿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

最后,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形式立足于幼儿生活。长期以来,许多城市幼儿教师已经形成一套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标准训练上,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城镇化后,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幼儿生活是艺术教育多样性的基础和来源。

(三)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上升到对幼儿生命的重视

人作为一个完成的生命体,一生中最大的价值体现是生命的高质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区分的那样,我们不仅需要实用的东西,也需要那些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的东西。

人生的目的是人的自身。人一生的过程就是创造生活和充分享受生活,充分享有生活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占有,而且意味着从精神的、感情的方面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交往。超越动物性的本能生活,超越本能生活所划定的狭隘范围,开拓一片广大的精神空间,获得只有人才有的,不仅能生活而且能观照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有在艺术的天地里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因而,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就上升到提高生命质量、重视幼儿生命教育的高度。

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首先促进个体发展,幼儿艺术审美活动其实是幼儿最原始、最为本真的一种生命成长活动。他与艺术本身的技法技巧的掌握程度,艺术水平的高低无关,而与是否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有重要的关系。艺术教育活动只是手段,生命活动才是根本的目的。艺术教育实际就是对生命审美永恒的追求。

首先,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对生命的尊重:尊重个性、尊重自主、尊重创造。艺术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无论是教育目标的定位、内容及方法的确立以及对评价标准都要遵循幼儿个人特点,符合幼儿个性发展。幼儿园特别是城镇化刚开始的幼儿园,渴望成为新市民的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就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艺术教育要以儿童生命为原点和归宿,强调唤醒生命本性,尊重生命特性,探寻生命意义,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依据的生命化价值取向,以促进儿童生命和谐发展为艺术教育的目标追求。

其次,幼儿园艺术教育还能帮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善待生命。如何生活,如何对待生命,这是每个人应当思考的问题。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变得竞争日趋激烈,刚进入城市生活的新市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逐步增加,面对急速变幻的现实更容易出现强烈的内心冲突,他们在努力创造生活的同时也会发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尤其显得重要的问题。因此,城镇化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建立在以促进人的发展、以促进生命和谐发展为目标,教会幼儿“审美化的人生”“艺术化生存”“诗意地生存”――这是人生命的高境界。

总之,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变为市民是除生产方式、经济收入、生活方式等的改变之外的个体素养的市民化,而艺术教育是帮助我们提高个个体素养、提高生命质量的一条有效之路。因此,幼儿园艺术教育既要保持农村幼儿园的艺术本源,发挥新建幼儿园的天然优势,又要学习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好的经验,力排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诟病,少走或者不走弯路,让城镇幼儿在学习艺术知识、锻炼艺术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儿童天性中所具有的艺术天赋和潜能,保护好幼儿在艺术中对美的追求、对艺术表现和创作的热情,尊重生命在艺术活动中本能地感受、体验和创造,让儿童在艺术活动中自由地成长,从而促进儿童生命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元.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5.

[2]大陆总人口13亿4735万,城镇人口首超农村[EB/OL].2012-01-19.

[3]中国提出未来10年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今日中国,2011,60(9):11.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 幼儿园课程 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132-02

随着教育部“京剧进课堂”试验活动的开展,地方戏进课堂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者想到了家乡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是否也能进课堂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研究者不禁思考,能否将赣南采茶戏也引入幼儿园的课堂?赣南采茶戏在幼儿园能否实施,是否可行?

一 政策法规层面

1.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其中,艺术领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和美术。因为艺术本身就囊括了音乐、美术、舞蹈、表演、戏剧等多种形式。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就首次把戏剧、舞蹈纳入艺术课程标准之中,使之与传统的音乐、美术并列。幼儿园艺术教育无可避免地也将走向融合。

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艺术学科,它综合了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等多种艺术元素,它创造了一种由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直观与想象等紧密结合的立体的、运动的复合形象。在戏剧活动中,音乐变成有色彩的、看得见的音乐,文学变成立体的、可见的文学,绘画变成能言的绘画。我们对戏剧艺术的感受、欣赏过程其实是一种综合的学习过程。将戏剧艺术教育融入到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并将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等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整合,无论是从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构思上都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十分有效。

2.儿童戏剧教育发展的需要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儿童戏剧教育研究不论是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要落后很多。直到20世纪末,才有部分地区引入了“儿童戏剧教育”的理念。台湾地区率先于1997年开展了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戏剧纳入学习领域。在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戏剧教学正式在学校中推广。现在,戏剧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一个新的重心。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最具特色的地方戏剧之一,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客家特色,是历代艺人通过对劳动过程、生活动作和动物形态的模仿、提炼、加工、美化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鲜明的艺术个性、浓烈的地方特色和神奇的文化内涵。可是受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冲击和赣南采茶戏自身的停滞不前,了解熟悉赣南采茶戏的人越来越少,赣南采茶戏发展越来越不景气。

我们把赣南采茶戏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从小让孩子接触赣南采茶戏,感受和欣赏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魅力,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赣南采茶戏的兴趣,让孩子在这种地方特色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浸润于地方特色文化的精华中,逐渐对地方文化产生热情,喜欢并愿意积极主动地参加形式多样的赣南采茶戏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发展幼儿和文化传承的双赢,同时这也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

二 理论层面

1.在幼儿园开展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可行性

第一,儿童是天生的戏剧家,他们拥有一切与戏剧有关的本能天性。儿童是天生的戏剧家,他们身上有着

――――――――――――――――――――――――

*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本土文化走进幼儿生活的实践研究――以赣南采茶戏为例”(编号:14YB175)、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赣南采茶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YG2013191Z)

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并表现出很高的艺术能力。不仅包括演、导,甚至儿童能够直接创作戏剧。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范围之内的,赣南采茶戏走进幼儿生活是可能的。

第二,赣南采茶戏是来源于生活的,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赣南采茶戏是来源于生活的。如赣南地处山区,客家人靠山吃山、垦荒种茶、上山下坡、摘茶炒茶,都要弯腰屈膝,由此而创造了天下独一无二的采茶戏的基本舞蹈技法――矮子步。

通过直接感受赣南采茶戏作品中的真善美,感受美与丑的斗争,可以使作品中所表达的真善美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赣南采茶戏与幼儿在生活上的连接,使幼儿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并在戏剧艺术教育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拓展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和欣赏赣南采茶戏,表现和弘扬赣南采茶戏。

2.在幼儿园开展赣南采茶戏活动的价值

第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赣南采茶戏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生活的理解。如赣南采茶戏表演时,我们常常看到演员们手拿扇子,表演各种舞姿,组成各种形态,就好像鲜花盛开,千姿百态。据说扇子花的来源也与茶农的生活有关,茶农在炒茶时,要一手搓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这样才能使茶叶不被烫坏,确保茶味纯真。孩子们在表演采茶戏时可以增加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第二,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幼儿园赣南采茶戏活动几乎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曲艺等一切艺术手段都整合起来,并按照其内在的规律有机地将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和谐有机整体,呈现出赣南采茶戏独特的艺术美。赣南采茶戏悦耳动听的音乐、朗朗上口的台词、鲜明欢快的节奏、色彩鲜艳的绘画等都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这些直观的、生活化的、有趣的形象和活动来启发幼儿,为幼儿的审美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对象,逐渐使幼儿形成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审美品质。

第三,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园的赣南采茶戏活动中,幼儿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并亲身参与其中,他们在具体表演时,通常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借助故事语言,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着茶农们如何上山下坡、如何炒茶等,借助各种生活动作,不仅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还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相传在过去茶农们出门劳动时,腰上常系一根长长的腰带,有时用来擦汗,有时用来扇风,后来经过艺人加工,这条腰带成了左边的长袖,运用到舞台上,用别具一格的单袖筒来表现各种情绪。如用龙飞凤舞来表现高兴,用拂袖而去来表现愤怒;用扬头遮脸来表现害羞,用垂袖站立来表现悲伤;用挥袖飘扬来表现再见,灵活多变,形象易懂。

借由幼儿园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获得各种情感体验,进而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第五,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赣南采茶戏活动是一种需要共同协作的群体活动,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互相配合。在幼儿园开展赣南采茶戏活动,最能体现同伴之间的合作精神,他们在活动中同伴关系得以发展、同伴交往能力得以提高,逐渐学会分享、谦让、合作、助人等社会行为。

第六,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客家方言,风趣幽默,气氛轻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妹子》中妹子说:“我问你的名字哪一个?”米童说:“我没有名字,刚刚过河过水跌掉了。”妹子答:“名字又不是一张纸、一块板子,怎么过河过水会跌掉呢?”

三 实践层面

近年来,有少数幼儿园、学者、专家开始关注到如何有效地把赣南采茶戏与学前教育结合起来,一些幼儿园尝试在幼儿学前教育课程中加入赣南采茶戏活动,培养孩子对赣南采茶戏的审美情趣,促进了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达到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学前教育环境的目标。

虽然在实施的时候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但是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看着他们憨态可掬的动作和演出,听着孩子们无意间哼唱出来的赣南采茶戏的调子,我们发现在幼儿园开展赣南采茶戏活动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郭起华、钟俊昆.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蔡淦珍.赣南采茶戏与幼儿快乐成长的研究[J].教师,2010(32)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7

前言:

任何一门课程的建构和实施都需要有效的课程资源来支撑。台湾学者程健教曾经说过:“若教学目标是我们的目的地,那么教学资源就是我们的燃料和粮食,它是支持我们教学前进的力量。”[1]由此看来,如果没有特定的课程资源的支撑,再好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计划只是一种理想,海市蜃楼。

一、课程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所谓课程资源亦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及其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所必需的物力和人力,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由此,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如学校中的人力资源,物质设备,财政来源方式,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等都是一种课程资源,它是对我们实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所存物质的一种智慧的提取。课程资源的选择、管理与运用作为课程设计里的一部分,它与一定的课程理念,教育观,课程目标间接相连,与课程内容和实际可利用资源直接相关。

课程资源的划分根据不同的维度,主要有三分法和七分法之分,前者主要是根据教学资源的普遍性、特殊性,将教学资源划分为普通资源、特殊资源和社区资源。后者是根据资源的归属因素不同,将资源归属于人的资源,事的资源,时的资源,地的资源,物的资源,团体与组织的资源,资讯与科技的资源。然而不管是怎样的划分方法,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维度和视角,课程资源必定是来源于生活和理念之间的一种平衡。因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具有其他教育领域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性,其资源的选取自有其特殊的原则和方法。

儿童的艺术一直有“本体论”和“工具论”之争,艺术该为谁服务,在儿童的成长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一直是影响我们制定艺术课程计划和标准并直接影响到我们选择课程资源的很重要的原因。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的规定了幼儿园的艺术课程目标要求“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2] 即通过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能够培养幼儿审美感知力,激发创造潜能,形成审美的生活态度,从而促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基于此目标的达成将艺术课程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滕守尧教授将幼儿艺术课程资源划分为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三类。[3]另有学者将其划分为物质类艺术课程资源、精神文化类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三部分构成。[4]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价值体系下,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幼儿的课程要立足于儿童文化,儿童的天性和自然,要回归到幸福的童年,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连,这是儿童发展自身的需求。幼儿艺术课程的理念与此有相通之处。此外,由于人们对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美学的研究不断进步,大多数美学家、教育家都认为儿童艺术涉及的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授予,它更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即创作性智慧的汲取与学习。儿童通过不断的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不断的丰富自己和更新自己的生活艺术体验,刺激身体感官,又为心灵的成长提供了沟通和理解。艺术教育目标的达成不是一种固定和终极性的东西,它需要环境不断的刺激与点悟,从多层次,多方面来对学习者进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这是一种艺术创生的力量要求。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艺术教学实践绝不仅仅是作为人力资源的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与爱,更是一种从儿童自身经验和人类共有经验的来激发儿童艺术创作动机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好的艺术课程更是应该引领儿童走向新的经验和实践,这是艺术文化自身需促进儿童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另外,人生活、行事于无形的社会之网中,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对人的活动选择和实施具有很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所以艺术资源的选择也要考虑社会的自身文化和需要。笔者经过阅读一些文献和自己在幼儿园实践观察,对艺术教育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原则做出一些粗浅的总结,主要是从儿童发展因素、社会文化价值观因素、艺术活动过程因素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二、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

1.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杜威(John Dewey)尤为关注生活如何向艺术靠拢,并提出了“完美的经验即艺术”的见解。而这种完美的经验就是一种审美的经验。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着重指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并可以直接感知的现实而具体的环境,是由传统、习俗、经验、和常识等构成的人的生存场域。杜威提倡“教育即经验”、“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强调教育需要有准备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儿童创作激情与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儿童能将自己的经验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形成新的经验。注重儿童的经验对课程资源的关键选择就是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他们的年龄、发展阶段、兴趣、需要、生活、经验为课程资源选择的立足点。如以儿童绘画为例,在幼儿涂鸦期(1.5岁到3.5岁),最适合锻炼幼儿肌肉运动的绘画工具是黑色蜡笔和平滑的大纸张,或黑板和粉笔;在幼儿象征期(3.5到5岁)在这一时期能促进儿童心智较好发展的工具是硬毛画笔,广告颜料,吸水性较好的大纸张,粘土等。在幼儿图示阶段(5岁到7岁),这个时期很多的绘画材料和工具,毛笔,紫砂泥,毛毡,高丽纸等都能被他们使用并很好的运用。艺术工具的选择一定要建立在儿童手眼脑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与他们实际上所有的经验相连。

此外,近几年,“为生活而艺术”的艺术教学理念风靡美国,在很多的艺术课堂中都受到教师和儿童的喜爱。该教学策略主要就是强调艺术教学活动一定要和社会生活和儿童自身的经验相互联系,艺术不是精英阶层把玩之物,而是更多人能参与其中,所以它的课程素材的选择一定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极易获得、最能扣儿童心弦的一些媒介,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主题选择,如环保,自我认识,爱,社会问题等,一些我们熟悉的材料,一样的蜡笔,水粉,纸张……所不同的是它的创作过程一定是发自儿童的内心真实感受和亲身的经验所得。

2.符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的流程

艺术课程资源的选择最终是要统一于当前的课程价值观之下。现在一种全人式教育观引起了很多教育专家的重视,它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在艺术课程方面,全人式教育尝试通过自我表达素材来培养创造力,如使用不拘于形式的素材,不提供具体的模型给儿童,素材的提供要和儿童的情绪、社交、感官相互联系,这一课程观念给我们提供艺术素材带来了很多好的借鉴意见。

另外,在统整课程观和生成课程观的带领下,现在的很多的幼儿园艺术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都采取主题或是单元的课程模式。为了配合教学课程目标,教师们可以选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的资源在教学整个过程中呈现,但是每一步艺术课程步骤都要最终统一于既定的艺术课程标准计划之中。如在某园大班的以“认识恐龙”为主题艺术活动当中,该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开始的科学探索课程,通过开设讨论小组,图书、图片等教学资源来初步认识恐龙,再是通过对《丛林组画》艺术作品的欣赏,其他的多媒体设备来激发儿童的想象,来编制各种有关于恐龙的故事,最后通过绘画、游戏、戏剧表演来体验和恐龙有关的各种事物。课程资源还要和课程活动相联系,因为“幼儿园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这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特质。”[5]资源既能保证目标的一致性,还要能不断的顺应活动过程自身的变化不断的做出“二次添加”或“筛选”。

3.与社会价值观、民族地域文化、园所文化相符

(1)社会价值和文化资源

多元化的社会,艺术作为世界共同的语言,如何体现艺术的沟通性,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在教学课程中的导入和渗透。幼儿园自身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园外的资源我们也可以用。我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6]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交替使用,可以将视觉艺术更好的呈现在儿童面前,对世界各国不同派别和艺术门派的作品都能有更一定的认识;通过集体参观一些艺术展览馆,艺术博物馆,儿童亲眼观察欣赏作品,亲身感悟艺术的魅力,所获得的经验体会是看艺术复制品和图片所不能达到的,他们能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了解艺术史的发展;幼儿园联合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如组织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亲子艺术创作活动,让家长主动自觉的参与到幼儿艺术创造的评价中去,在社区中巡回展示幼儿的艺术作品,集合社区的力量给幼儿创造的场地和一些资源,像瑞吉欧那样形成一个稳定、互动的家、园、社相互联合的艺术教育网络,让幼儿身处其内,熏陶其中。

(2)民族艺术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秉承世界艺术文明时,我们更要重视本民族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也是幼儿园艺术资源的重要来源。因为“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7]所以民间的艺术一定要成为幼儿园艺术课程的一部分,要因地制宜的选择一些能够反映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工艺材料,如让地方的戏剧,剪纸艺术,壁画制作,风筝工艺等进入幼儿园课堂,让当地的老民间艺人走进幼儿园,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并和幼儿一起参加讨论,指导儿童创作,这样一方面能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一方面增强儿童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3)园所文化

良好的幼儿园艺术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园所文化的构成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如美工区、艺术工作室、艺术展览馆的设置以及园所区角和墙壁的装饰体现艺术特色,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一种艺术素养和对艺术的追求对幼儿园艺术环境氛围的营造,这样才能让儿童时刻真切的感受到艺术的需求和创造的渴望。艺术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能最大限度的陶冶幼儿的爱美、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情操,塑造幼儿的和谐、自由的心灵,促使幼儿全面的发展。

4.资源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创新性

这就是说资源的选择要以容易取得、操作、经济实用和多元利用为原则,资源的购买不超出幼儿园的财政预算,所用资源能多次重复利用,减少浪费。这不仅是一条生态、环保、经济之路,也是一条通向创新之路。在艺术课程资源的选择中,艺术教师们绞尽脑汁的想各种可用的材料,很多的都是废弃材料都为艺术课程所用。秋天的落叶通过简单的剪、贴、粘,就可以创造出精美的美工拼贴作品,做成各种各样的小鱼,水草,人物;各色大小的瓶盖不仅可以用来做盖印画的工具,还可以作为做泥塑的材料,美丽、形象各异的小丑便显现出来了;气球可以利用,荒废的瓶子可以利用,棉签可以用,鞋盒可以用……生活中我们一些看似其貌不凡的,和艺术很难相连的不用之物,都可以被艺术教师拿到幼儿艺术课程上,经幼儿之手,创作出精美、天真的艺术作品。收集这类材料,不仅能考验教师的艺术素质,艺术教学的敏锐性,而且给教师一个反思课程资源、创新教学的机会,此外,这些来源于生活之中的小物体与儿童的生活相连,更能激发儿童表达艺术创作的激情。

与上述课程资源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演示,作品展示,讲座,视听展示,小组活动、艺术游戏、校外考察、戏剧化表演等。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8

摘要: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日前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大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而的学科门类、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儿方而入手。

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幼儿园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Ui}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他们能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潜力,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显然,中等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已不能适应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由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来完成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上来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必然要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革。

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其次,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了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这儿乎涉及到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因此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第四,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了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经验。另外,学前教育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显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师范性的要求更高。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儿方面入手: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训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正如高师音乐、美术专业需要面试,英语专业需要口试一样,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设面试。当然,考察学生艺术素质并非等同音乐、美术专业,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训练工作贯穿于高师生就读的四年全过程。第三,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口语表述、体操和队列操练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n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为期一周。幼儿园实习时问一般为8—10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高师往往也是将幼儿园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幼儿园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问。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问来保证的。目前大四开始集中八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高师生锻炼和成长的需要,而目_时问过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实习可分为两个时问段,一段可从三年级学习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开始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如,围绕所学教学法到幼儿开设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问,实践高师生综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将幼儿园实习时问延长到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经常带高师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了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上述观点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比例要增加,这必然要重新审视高师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中国幼儿教育史”少外国幼儿教育史”少中外教育史”这三门课可以整合为一门课;有高师将六门教学法合并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门课,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以为目前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等,这些课程之问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删减。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

一、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的意义

(一)丰富幼儿园美术教学内容

江苏省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首先有其必要性。幼儿已经具备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的能力,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和价值与幼儿园课程的培养目标完全吻合。江苏民间艺术很多,尤其是苏州,民间艺术,除了苏州丝绸、苏州檀香扇之外,还有戏曲、皮影戏、剪纸、泥塑、编织工艺(中国结)、木偶、捏面人等等,这些民间艺术走进幼儿园美术课堂,使美术教学五彩缤纷,给幼儿美的熏陶和享受,其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创造条件。

(二)提高幼儿实践能力

孩子们喜欢动手操作,无论什么都想试一试,为此,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动手实践、勤于操作是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新世纪的幼儿教育,培养幼儿从学习知识向发展能力的转化。而民间艺术具有娱乐性和实用性,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鼓励幼儿运用民间的艺术形式,大胆创造,如编织、捏面人等,提高幼儿动手能力,提高欣赏力的同时,也发展创新力。

(三)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几乎是零,但是幼儿敢于想象,而想象的特点以无意想象居主导地位,再造想象的能力发展迅速。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不多,认识能力也不强,但是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可以想象出事物的形象,民间艺术特有的美,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

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植入民间艺术、植入民族文化,激发幼儿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艺术经验,立足本土,建设具有个性化的幼儿园,发展幼儿的民间艺术的情感体验。

二、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精选民间艺术资源

将民间艺术融入到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不是将本土的所有民间艺术统统“拿来主义”,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情感态度等,对民间艺术进行尽心选择,再传承和發扬。

如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开设剪纸、捏面人、编织等内容的艺术课,作为美术课的补充和拓展,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通过民间艺术的欣赏和创造课程的补充和运用,也反过来服务于民间艺术,为民间艺术的弘扬奠定基础。

(二)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教师首先应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让幼儿在轻松、阅读的氛围中积极创新、表达、展示自我、主动发展。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妨运用幼儿园大班的语言活动的内容《美丽的中国结》而创设浓厚的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如教师先用多媒体呈现给幼儿各种各样的“中国结”,如“如意平安”“富贵有余”“五谷丰登”“鱼虾满仓”等,让幼儿欣赏这些形式各异、寓意深刻的“中国结”,认识到“中国结”这一民间艺术的装饰美,了解结艺是中国独有的艺术作品,是江苏的民间艺术,从而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教师继续呈现给幼儿一些配上中国结串编成的项链、手链、钥匙链等,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编制配上中国结的饰品,让幼儿感受到民间艺术就在自己身边,也激发幼儿创编的欲望。

(三)注重活动的多样化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

上文刚刚提到《美丽的中国结》的教学,教师呈现给幼儿那么多的“中国结”,不如将一些材料,如彩色的丝线带进活动区,让幼儿对教师的举动产生好奇和纳闷,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再熟练地编织一个中国结,然后问小朋友,配上哪种动物、哪样图案更漂亮?继续完成“作品”,让幼儿观察清楚教师的每一个动作。

2.开展游戏探索法

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活动莫过于游戏。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如泥塑,在幼儿园大班的泥塑活动——特别的我,开展游戏可以活跃活动的气氛,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教师分发给每一个小朋友一面小镜子,玩“照镜子”游戏,先让每一个孩子照镜子,找一找自己的头部中比较特别的地方,然后和孩子们继续玩“开火车”的游戏,教师走到谁跟前,那个小朋友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你感觉你的头部哪个地方最特别?

孩子们畅所欲言后,教师继续引领孩子们欣赏有趣的脸谱图,或者继续呈现给孩子们一些艺术大师的一组作品,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说出哪幅作品最特殊?特殊在哪个地方?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待孩子们观察出:耳朵很特别,像蝴蝶,大脸上有三个小脸,辫子上还有小脸……孩子们细致观察,充分想象后,引导孩子们思考:你也想使自己变得特殊吗?你要怎么样变?再引导孩子们用紫砂泥做脸盘,用自己喜欢的材料作为五官,在互动中,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发展。

三、幼儿园美术融入民间艺术应注重趣味性

有趣味,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根据孩子们好动、好奇的特点,将民间艺术作品带进美术活动区域,让他们摸、看、玩,逐步引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下面以陶泥的教学为例,谈谈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作品应注重趣味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首先,实物展示激趣。教师将形形色色的陶泥作品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摸、看、玩,逐步引发幼儿对陶泥的兴趣。然后教师提出“你们看到陶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既进一步诱发幼儿对陶泥的关注力,激发幼儿对陶泥的兴趣,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引导幼儿对陶泥作品的造型、色彩等进行探讨。如教师通过让幼儿观察和触摸、感觉、玩等方式,让他们自主对陶泥进行探讨,当然教师的问题引导必不可少。如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这个陶泥用什么材料制成?这些陶泥有多少种颜色?这些陶泥的形状是什么样子,你能描述一下吗?通过对这些民间艺术作品——陶泥的探讨,让孩子们感知民间艺术图案的特点——形状各异,也通过观察和玩民间艺术作品,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喜爱,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碧月.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以“珠绣”为例[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10).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幼儿艺术;综合课程;建构;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65-02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幼儿园艺术教育改革的重点就一直围绕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展开。从本质上理解艺术课程的综合性是指在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总目标上,体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体现在实现目标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学科学习领域之间和非艺术领域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综合的教学形式的运用[1]。基于此,幼儿园在实施综合艺术课程中就要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审视艺术教育中的师幼关系。包括教学目标从以往传统技能技巧的培养转变为以培养实践经验能力为主,教学内容从知识化、技能化转变为艺术化,教师从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甚至是支持者。另一个方面则是综合艺术课程如何落实到有效的教学行为上,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

通过定期对杭州市区内部分幼儿园的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践进行调查、收集、分析、归纳,笔者想就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展开相应的论述。

一、幼儿园综合艺术课程的建构

幼儿园综合艺术课程的建构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培养实践经验能力为主而非以理论分析能力和公共表演能力为主。制定的依据在于艺术教育的价值主要不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艺术知识,而是为了让人们获得艺术美,包括感受美、认识美、参与美、创造美、传播美、享受美、评价美。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给受教育者快乐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导理念是为人服务。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包括六大方面:感受、认知、体验、想象、表达、创作。

3.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囊括聆听体验、联觉培养、体态律动、声势练习、内心歌唱、音乐读写、即兴创作等等。

4.教学课程设置上可以采用两种类型,一种是分别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综合课程,譬如幼儿音乐感能训练课又或是幼儿联觉培养训练课。另一种是设置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课程。

5.教学评估应以学生感受与表达艺术情感的能力和人文艺术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应在于以经验性的艺术理解能力的评估标准,而不是在于对艺术知识的掌握和公共表演技能的评估标准。

二、幼儿园综合艺术课程的实施策略

幼儿园综合艺术课程的实施如何落实到有效的教学行为上,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影响这一环节的因素首先是要教师真正理解综合艺术课程的实质和内涵,不要误认为体现艺术课的综合性就是必须把一堂课分成几块,即唱十分钟、跳十分钟、画十分钟而已,这样反倒把一堂课弄成大杂烩。综合即整合遵循的法则是:相同的美学观念、共同的主题、共同的目的、互补的关系、阶段性过程的整合等,连结成有结构组织的学习单元。可见,课程综合的设计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关键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是教师整合课程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能否真正实现综合艺术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做到这一点在于:

1.重视教师知识人文素养能力的培训。教师在备课中要改变原有单一的知识结构,脱离以往科目本位的思考方式,可以采用团队合作形式来作课程设计,这种协作式备课可以联系相关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的切入点和测重点,用综合的、相关联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学科融合,优势互补的目的。

2.把握综合教学的组织原则:①教学以完整的作品为主要素材,宜使每堂课都能得到情感体验的经验;②指导学生以获得感性知识为主,防止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离开了感情本质;③元素化的艺术知识要组合在整体性的艺术作品中进行教学,以使这些元素化的知识能以具体的感性方式表达,而不是以抽象的理性方式表达;④教学内容与进程,要以学生的情感成长过程为主导;⑤艺术教学方法不必强求一律化,可以个性化。

下面就一则课例来看幼儿园综合艺术课程的具体组织实施:

教学对象:幼儿园小、中班

课程类型:以音乐为主体的综合艺术课

主题:音色与大自然

教学内容:

1.一开始给3分钟时间,教学设计安排师生互致欢迎。如老师语:小朋友们你们好,大家都来了吗?学生语:是的,是的……回答两遍,就敲两下三角铁,若三遍就是三下。教学意图:教师给出明确信号让学生开始有团队感,置身于其中。

2.接下来安排出10分钟时间,设计出天黑到天明的过程。首先,教师唱诗歌,歌词中说明:天很快就会亮了。同时伴随着手指拨和锣、三角铁等乐器的声响。随后尽可能调节灯光,并且伴随对雷雨天气的描述,例如闪电光的长与短,雷声的响与弱、远与近,雨声的大与小、急与缓。教学意图:通过聆听和演奏不同的声响来让学生感知并判断出音乐响与轻、短与长、快与慢。同时通过第一现场的视觉感来传递听觉感,并且由对天气本身的认知经验发挥积极演奏的兴趣。

3.接下去的5分钟时间,教学设计上安排用钢琴弹奏一个旋律的主题,学生开始从静态转向动态,想象并开始模仿大象的走,感受音色的强弱;模仿小老鼠的跑,体验音乐的速度快慢;模仿小兔的跳跃,感受音乐的长短。教学意图旨在让学生学习听钢琴给的旋律主题,表达独立的律动动作。

4.再给10分钟,教学设计上运用唱歌和打鼓等乐器,向学生讲述着一个“在非洲古老的原始森林中住着一些可怕的动物……”故事,乐器随即在不同的速度下打出不同的节奏。教学意图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如身临其中,同时在情绪的感召下即兴演奏发挥,在瞬间音乐中完成了重拍的体验训练,以及律动和器乐演奏的统一结合。

5.最后10分钟,教学设计学生都回到起初的静态,背景用手指描述着大自然动物园的旅程结束,大家全部拉手围成一个圈,唱结束歌,互相行礼,感谢和再见。教学意图是进行手指灵活度练习,在团队精神下统一音调齐唱歌曲,结束课程。

上述课例中围绕音乐整合了律动、诗歌、视觉传媒等综合艺术形式,完成低年龄段的幼儿对音乐要素感知体验与表达创造的教学目的。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为幼儿园综合艺术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在突出艺术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基础上,提升艺术学科的地位,提高艺术学科的综合整体价值,将成为我们持久关注并深思的研究课题。笔者借此抛砖引玉,望更多幼教工作者互勉互励,共同致力于综合艺术课程的完善与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我所理解的“综合艺术课程”[J].中国音乐教育,2003,(7).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幼儿园;剪纸;传统文化

剪纸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时代的沉淀与智慧的折射。在剪纸艺术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老的中国艺术特色,还能体会当时的社会意识以及人们的审美取向,同时,剪纸本身就有着很大的欣赏价值与使用价值。将剪纸艺术应用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来,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使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形成对于构图、造型以及颜色初步的认知,为其他艺术类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幼儿的参与度较低

在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时,受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是独自制作和布置教室的墙面,很少让幼儿参与进来,环境教育就沦为空谈。人们对幼儿园环境的要求是整洁、美观、素养,这样,当家长或幼儿走进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认可感,同时这些因素也会对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产生很大的束缚。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课下进行园内环境创设的,这就使得幼儿很难参与进来,或是参与的时间较短,这就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开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并且,幼儿园环境创设是要进行班级评比的,教师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幼儿参与就来,就很可能起到反作用。

(二)没有足够的动态创设

在当前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教师所采取的材料大多是静态形式的,很少将实物运用到环境创设中来,这就使得幼儿只能在这个环境中进行观察和欣赏,无法进行交流和互动。有的幼儿园只在开学前进行一番环境创设,然后就会维持整个学期,主题大环境一直都没有什么变化,这种静态性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很多的不利因素。

(三)没有将民族文化融入到环境创设中来

我们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内容是能够对幼儿园的生命成长提供支撑作用的,它们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精神。这些内容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将其应用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来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很少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倒是对一些西方的节日比较热衷,到了圣诞节就会准备圣诞树、圣诞礼物等,万圣节的时候也会准备南瓜灯、万圣节墙面等。在过这些节日的时候,幼儿园就会非常热闹,也会在环境创设方面下很大的工夫。但是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教师所进行的主题环境创设则很少,也没有相应的宣传和教育。一些西方文化的材料很受教师和幼儿的欢迎,但是我国的传统民族艺术却被丢弃一旁。以剪纸艺术为例,很少有幼儿园专门针对剪纸艺术进行主题环境的创设,幼儿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深意就无从了解了。

二、剪纸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锻炼幼儿的手部小肌肉群

在剪纸的过程中,要想剪出自己想要的图形,幼儿必须能够灵活操作和使用剪刀。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手部肌肉尚不发达,经过了剪纸的锻炼,他们就能灵活进行一些精细的动作,长期坚实下来,小肌肉群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他们多动手去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大脑,还能使其产生更多的动手意向。剪纸是一种趣味性极为浓厚的活动,很受幼儿的欢迎。据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回到家后还会想拿起剪刀剪一番。

(二)使幼儿体验艺术之美

剪纸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对称美、线条美等,这些元素都能帮助幼儿很好地感受美、体验美,产生对于美的向往。由于幼儿的能力所限,他们的剪纸形式都比较简单,常见的是剪一些对称的图形或小花、小树等。教师要对学生的剪纸方式进行指导,如利用镂空帮助学生剪出一朵小花,打开镂空之处,就能再次看到一朵花,将纸旋转之后就能剪出波浪的形状。我们还可以将一些与剪纸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幼儿看,利用艺术家精湛的技术为幼儿带来视觉上的刺激,使幼儿从情感上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

三、剪纸艺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

(一)利用剪纸美化园内环境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有一定要求和规则的,有着整体性、复杂性的特点,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与发展特点来进行环境的创设,使环境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在美好的环境中,幼儿不仅能够获得身心的愉悦,还能学会对美进行欣赏和感受,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力。剪纸是一种充满了美的艺术,教师和幼儿一起拿起剪刀,共同创造具有美感的作品,再将这些作品应用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来,就能充分发挥剪纸美化环境的作用。以往,我们也曾经带领学生一起剪纸,但是剪完、展示完之后就处理掉了,或是让幼儿拿回家去,剪纸就成为了一门无法走入学生生活的课程,很难使学生受到相应的启发。因此,我们要努力避免这种教育误区,和幼儿一起利用剪纸来进行园内环境的创设。在剪纸活动中,幼儿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虽然他们的手法较为稚嫩,也剪不出太复杂的形状,但是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经常会有一些超乎想象的作品出现。幼儿的作品不像成人那样是熟练操作而已,他们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这也是幼儿创造力的有效体现。我就经常利用学生的剪纸来布置教室,还专门腾出来一面剪纸墙,并用幼儿的作品来对其进行美化。看到自己的作品放到了教室的墙上,幼儿心里的满足与激动就溢于言表了,他们对手工操作和环境创设有了更大的兴趣。

(二)剪纸为幼儿园环境创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料

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教师所采用的材料是丰富多样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考虑材料的成本,还要为幼儿的健康负责,选择一些安全性较强的材料,且这些材料要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不然会给教师和幼儿的操作过程带来很大的麻烦。剪纸所采用的材料就是纸,它的成本非常低,有着丰富的创作空间,只要幼儿能够想象得出来,他们就能够制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都是简化了的。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创造剪纸作品,并设计各种各样的主题,如“春天来了”,就可以剪一些长长的“藤蔓”挂在墙顶上,再用绿色的彩纸剪一些“小草”,小草中间点缀几朵“小花”,几只“蝴蝶”在窗户上振翅欲飞。这样,不仅丰富了环境,也丰富了我们的环境装饰材料和内容。总之,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剪纸艺术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剪纸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利用幼儿的剪纸作品来进行园内环境的创设和美化,使幼儿能够全面参与到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罗娜.快乐体验:幼儿园美术创意角落的实践研究[J].儿童与健康,2013(6):16.

幼儿园艺术论文范文12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

一、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总是把艺术和科学硬生生地割裂开来,就连每年的高考也是艺术类和科学类分开招生。

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主要形态,科学与艺术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从文化发生来看,人类自我意识产生以后,就开始了对自然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艺术和科学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都是来源于生活。在这种关系里,艺术和生活本来就是对话的、和谐一体的。生活是艺术与科学共同的“起点”和“落点”,科学是一门关于真的学问,它的使命是要揭示自然中的奥秘和真相、追求真理。二者都没有离开大自然与生活使艺术与科学产生了永恒的联系。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创造性工作。艺术创造形象、激感;科学研究自然,寻找自然的发展规律。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的创造性劳作和成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独特的能力。

“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和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创造是相对于模仿而言的。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最高心智的产物,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与现状

由于,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相应的研究理论尚不完善。目前,幼教工作者们对运用“综合”、“整合”、“渗透”等手段来加强“各领域内容间有机联系”的教育教学策略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我们是在分学科的教育、学习情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科独立的知识技能结构和价值体系的影响还是相当深远的。

黄进博士提出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存在三个问题:1.科学教育的价值被放在首位,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视;2.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被看成是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3.科学和艺术教育重知识与技能训练,轻体验。

黄进博士提出的问题在我国幼儿园的艺术与科学教育中确实存在。艺术与科学分裂的教育造成了后果是将一个完整的儿童割裂开来,造成感性与理性的失衡;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领域之间的分割,使得不同的知识、观念相互抵消甚至冲突。这种分裂式的教育是很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的。

三、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从学科的特殊性来说,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这些领域的知识技能,自然就是为人类认识价值、追求价值服务的。在对幼儿的学习心理规律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对综合课程的探索才不会是盲目的。

1.异质同构理论

1912年起源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了一种“异质同构”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只有认识到“那些推动我们自己情感活动的力,与那些作用整个宇宙的普遍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我们才能意识到自身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以及这个整体的内在统一。”

其实通俗一点的理解“同质异构”理论就是:内容相同但是结构各异。例如:幼儿园的一个活动——认识水果,我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科学活动,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美术活动。因为其实科学领域与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一致,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所以,以“异质同构”理论作为一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应该被提倡的。

2.迁移理论

学习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叫做“为迁移而学习,为迁移而教”。在我国幼儿园的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般都会使用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但是这种循序渐进的迁移教学思路是一种纵向的迁移,幼儿在继续学习中往往会自然的使用前期的经验。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设计中不仅需要有纵向的迁移还要重视横向的迁移,我们需要使原有经验从纵向深入、提高和从横向拓宽、丰富。例如:幼儿园的手工课——剪纸活动,虽然他是属于艺术领域的课程,但是如果我们重视教学的横向迁移,可以从剪纸活动拓宽到引导孩子节约用纸,了解纸张是如何生产,甚至了解什么是有限资源,这就是科学领域的活动了。各个领域活动都必须使原有经验从纵向深入、提高和从横向拓宽、丰富。

3.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来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智能可以在被精细地看成是由八种相对独立的下位智能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这八种只能分别是:数理逻辑、语言、音乐、空间、身体运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自然观察。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所拥有的这些下位智能的发展潜能、顺序、速度和实际发展的程度是不同的,替他的智能内部结构就不同,他学习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方式就不同,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来的优势劣势就不同。教育应该认识到个人的这种独特性,充分尊重个人的独特性,提供适宜的支持。例如: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对数学数数感兴趣,有的对唱歌感兴趣,有的喜欢跑动游戏;那么我可以将他们不感兴趣的与感兴趣的结合起来,通过唱歌来学习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身体的构造;通过做游戏来了解太阳的魔力等等,使得幼儿园各个领域扬长补短。

四、总结:

目前,幼教工作者们对运用“综合”、“整合”、“渗透”等手段来加强“各领域内容间有机联系”的教育教学策略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我们是在分学科的教育、学习情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科独立的知识技能结构和价值体系的影响还是相当深远的。因此,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努力地研究儿童,研究他们怎样自由地将各种我们曾以为毫不相关的经验自然地融合起来,上升为更有价值的新经验;知识经验之间有机联系的可能性是天然存在的。教学活动设计实施过程中,领域经验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迁移的思路是多种多样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整合是充分应用原有经验进行更有效、更快乐的新学习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