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语交际论文

法语交际论文

时间:2022-03-06 08:45:24

法语交际论文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1

关键词:传统法;交际法;教学模式

专科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指在有限的教学时内,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同时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教学目的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教学方法的实施。近些年来,我国开始风行实际法教学,而忽视强调语法知识的传统教学法,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认为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搞好英语教学。

一、教学现状

近几年,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英语师资紧张,加之现代化教学设备不足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情况,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采用单一、固定的教学法是行不通的。为了研究适合专科英语学习的教学法,对32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多向选择),部分问卷内容如下:

1.你学习英语的近期目标是:a.通过各类英语考试;b.提高口语,听力水平;c.提高阅读水平;d.提高写作水平。

2.你学习英语的远期目标是:a.与外国人交流;b.出国;。.找好工作;d.熟练掌握英语。

3.你认为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是:a.个人有强烈的兴趣;b.学习方法得当;。.教师的教学质量;d.能持之以恒。

4.喜欢的教学方法:a.教师讲解为主;b.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辅导;c.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加以解答;d.师生共同讨论。

5.口头表达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a.词语贫乏;b.害怕拼错;c.平时缺乏训练;d.不够流利。

调查发现,在第一题中有68%的学生选择a,说明大部分学生目前仍有较大的考试压力;在第二题中有89%的学生选择了d,看来学生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英语学习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第三题中有85%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是兴趣和恒心;在第四题中,b选项占65%,而a选项只占21%,可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引导和辅助的教学模式已得到学生的认可;在第五题中,有70%的学生选择c项,它提醒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机会。从此次问卷可知,学生已经普遍意识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努力尝试各种学习方法,希望通过学习英语,扩大知识面,增加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如何帮助学生改进英语学习,提高语言技能,还要从教学方法上人手。

二、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法有助于巩固英语基础知识,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语言技能的形成,容易出现“哑巴”英语。因此,近些年我国的外语教学风行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交际法教学,逐渐忽略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事实上,专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如果不顾实际地一味追求交际法教学,学生则很难准确理解并进行表达,所谓的交际活动也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英语教学法在《实用英语》教材中的应用。根据教材编制,把专科英语课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日常交际能力。学生刚人校时英语基础较差,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法来巩固基础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过渡到交际法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如“语法翻译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交际法”等方法的综合应用,而不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第二阶段为业务英语阶段。它是对第一阶段学习的提高,培养学生对科技、经贸、管理等方面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加强学生在涉外业务活动中的交际能力。训练方式以对话样例和套用练习为主,采用敢说一说得出~说得流利~说得准确一说得得体的步骤,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对象决定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英语教学没有灵丹妙药,根本不存在能适用于各种教学环境的固定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法和以交际法为代表的新教学法结合起来,才能搞好英语教学。

三、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研究,结合教育心理学,改进专科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用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广告”(Advertising)一课为例。

1.预习检查:通过听写或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背诵单词的情况。

2.课文导人: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内容上。例如:

(1)Whatorledoesadvertisingplayinourlife,

(2)Whathaveyouboughtanythingadvetrised,

(3)Whatbusinessdoyouthinkadvertisingis,

然后教师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广告的历史,功能及分类;最后介绍一些英文广告词,比如:

(1)ThingsgobetterwithCoca一Cola.

(2)Whenitrains,itpours.-MortonSalt.

(3)Wonderwheertheyelowwent.-Pepsode.

请学生给出相应的中文广告词。这些活动可以很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

3.阅读训练: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划分文章段落,用英语概括段落大意,然后由老师总结。

4.课文讲解:在词汇方面,主要对efective,ex-pand,erspond等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在语法结构方面,重点复习虚拟语气和特殊的反意疑问句。在内容讲解上,抓住“anintorductiontoad”和

“thehistoryofad”两条主线,再分别进行细分:

(1)a.Advetrisingispatrofourdailylives;

b.Advetrisingisabigbusiness;

c.Thepurposeanddeifnition.

(2)a.Advetrisingisveryold;

b.Thedevelopmentofadvertising.

5.角色扮演:将学生分为4-6人的小组,组员分别扮演客户和广告公司的职员。先由客户描述产品,然后公司职员为产品做出宣传计划并设计广告词。请1-3组进行表演。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6.小组讨论:将全班按每组5-8人分组。根据中国在“世界广告大赛”上选送的几十部广告作品竟无一获奖的现象,讨论他们的看法。:

7.双向提问:教师关于课文内容和语言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总结中心思想或复述课文。然后由学生对教学中的不明之处向教师自由提问。

8.布置作业:布置口头和书面作业。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2

1.1语言材料的真实性

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高职高专学生所使用的商务英语教材与当时应用的英语内容相适应,包括语言的特征以及专业用语,必须是实际的、准确的,与大学普通英语不同,不能在语言交流时使用多种词语进行转换,商务英语具有其固定的表达习惯以及词汇用法,不能轻易私自调换词语。

1.2自我学习、实践的主动性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学习是有限的时间,高职高专的学生想要熟悉掌握和精通商务英语,必须要具有自动性,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商务英语综合水平。

1.3学习的目的性

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综合水平,自信、自在的面对商务英语环境。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都非常看重任务的交互性,因此,学习必须要树立明确的目的。听力要求学生听、记录具体的信息;口语要求学生可以进行种类信息以及观点的交流,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这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阅读要求能够阅读与商务相关的所有材料;写作要求能够进行回信、邀请等。

2.高职交际法的教学优势

2.1交际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够传递思想和表达情感,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交际教学法善于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群的交际能力,由此可以让他们可以从容应对各种不同的环境。2.2交际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际化。商务英语交际法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交际能力,不过只有实现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交际化,才能够加深巩固学生对英语交际的认同,提升学生商务英语交际能力。

2.3交际教学法强调词语单位学习。词语是句子的组成部分,在交际法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特征的词汇进行着重体现,巩固学生对词语的印象,防止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交际语法错误。

2.4交际教学法不刻意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语言交际属于一种灵活的沟通方式,当学生们出现了语言错误时,教师并不会进行刻意的纠正,以免造成学生现出紧张情绪,鼓舞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多交流,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错误,主动改正。

3.高职交际法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明确主体和关键

要想使高职高专学生能够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就要使他们能够运用相应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所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关键作用,研讨学生在未来使用英语的交际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涉及到的语言功能和语言形式。

3.2强调整体性

商务英语并非将专门词汇、术语进行堆砌,交际化必须要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从而让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的完整性,使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合理的结合。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程序描述、学习使用流程用语、反复总结上。再进行大量的练习进行辅助,更多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创造性的练习活动,从而让达到“我参与,我会学习”的目的。

3.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因此交际者的自身特征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员没有意识到文化差异,那么很空间出现交际失误,也就是语用失误。所以,必须要注重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4.结语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3

【关键词】法语课堂教学 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39-03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我国学者胡文仲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Singer认为:人既然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应该被算作跨文化交际。从学界的不同定义从可以整合出跨文化交际的几个特点:一是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三是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四是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这几个特点跟我国学生在学习法语和实际运用法语进行工作、学习深造所面对的情景高度吻合。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应该承认和包容文化差异,其中自然也包括交际双方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异。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诸方面的能力,是指人们具备文化相对论思想和跨文化意识;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特征,掌握一定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充分了解文化冲突和文化调试等各种跨文化交际常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能够对交际结果作出预测;能够坦然面对不确定的交际环境,善于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文化冲撞或者跨文化交际可能带来的不愉快;愿意并且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几乎贯穿在法语外事、外贸、翻译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之中。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充分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法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结合大学生(学习主体)的认知特点和法语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客观制定法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我国高校法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法语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法语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大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动机。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以往,教师因为怕学生对语法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将课堂大量的时间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单纯的法语语言知识讲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在语法知识的轰炸下渐渐地失去了学习法语原本鲜活的兴趣。学生本应该有的语言实践机会被教师的讲授所占用,学生在法语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随之丧失。

影响学生学习法语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学生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在法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应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能起维持、推动学习和促进目标的定向作用。Spolsky认为,动机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对待外语学习的态度、学习外语的愿望和为此付出的努力。

笔者在大学法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中国学生交流发现,无论是大学本科法语专业学生还是高职高专法语专业学生,抑或是二外法语学生(多为英语专业学生),这些类型的学生学习法语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性。这些学生的法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法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它是直接推动法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例如,在回答学为什么要学习法语的问题上,学生的回答有以下四类:寻找国外法语区国家的工作机会或国内法语翻译工作的机会;为移民加拿大魁北克做语言学习准备;为了本科或者专科毕业之后能够去法国继续学习深造;考语言类研究生时可以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应试科目。这些回答明确反映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动机。

跨文化动机可以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到法语的语言学习和实际应用中去。我国高校法语专业教学的部级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也把学生的这些跨文化法语学习动机拓展成为高校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的法语课堂教学的目标。《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将我国高校法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教学(大学一二年级)和高年级教学(大学三、四年级)。《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指明,基础阶段的法语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法语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交际能力。《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教学原则的第二点规定,充分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基础阶段教学的全过程。在基础阶段教学中,必须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具体的交际需要,语言情景的密切结合起来。应当根据学习目标,确定题材范围,合理安排语言交际中基本行为(功能)和思想(意念)的表达,创造尽量逼真的情景,是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训练同时成为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口、笔头交际活动,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大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兴趣。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法语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大程度的学生对法语本身感兴趣,想要揭开法语作为世界上最浪漫语言的魅力面纱;不少学生则因为法国文化氛围而被法语所吸引;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法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能给就业增加明显的优势而被法语所吸引。兴趣既是法语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Gardner认为,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他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学生对学习法语很有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会成为一种动力。学生开始学法语时,一般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会对用法语交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由于法语是一门语法严谨,用词准确的语言,句法构成具有复杂性。法语造句要从动词的时态变位、名词的阴阳性、交际情境的切合以及词语使用的准确度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初学法语的学生在与法语教师或者同学用法语交流时,能够正确说出或者写出法语句子,是一个不小的满足感。随着法语学习部不断深入和学生法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满足感进而衍生出更强烈的法语学习兴趣。

因此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法语学习的跨文化交际动机、跨文化交际兴趣,营造跨文化交际气氛和包容、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十分重要。法语教师只有把法语语言教学与跨文化视野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才能促使法语学生互相学习,体验和发展团队协作精神,使法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我国高校法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法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我国高校法语专业培养规模的限制和中法两国教育合作项目的深度、广度的局限性,决定了目前我国法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的缺乏。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都采用国内学习的模式,仅有很少部分采用为“2+2”或者“3+1”模式,或高职高专学校为“2+1”模式(两年国内法语专业学习,一年法国学习)。不同于欧洲各国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地理条件和深度的教育合作,大部分的中国法语学生除了外籍教师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互联网和图书馆等渠道外,缺少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而促成中法两国教育的深化合作需要假以时日,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推动,因此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法语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在法语课堂上积极引导,拓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视野。

(二)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目前在全国开设法语教学的78所高校中,存在以下三种教学模式:4年制法语本科学习;3年制高职高专法语专业学习;大学本科二外法语教学。在开设法语教学的学校中,通过笔者与全国高校法语教师同行间的交流,各高校实际的母语为中文的中国籍法语教师和母语为法语的外籍教师师资配备比例大致为7∶1(根据法语专业招生规模不同,教师配比数字略有不同)。中国籍法语教师主要负责法语精读、阅读、写作、听力等法语语言专业核心课程,外籍法语教师主要负责法语口语和法语概况等法语交流实操性专业支持课程。所以法语学生的大部分法语学习时间实际上是与中国籍教师度过的。这决定了中国籍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注重在传授法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视野。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法语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基础阶段法语学习主要是以法语语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而到了高年级,法语学生要面对就业、升学深造,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性和交际能力则应该是这个阶段法语课堂教学的重点。《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目的的表述阶段为:本大纲以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重点要求为起点,一方面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强调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扩充语言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一般的翻译、教学和其他法语为工具的工作,并为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教学原则的表述为: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语这个工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年级教学必须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各个高校的特点和力量,开设选修课和专业倾向课,使学生熟悉法国和其他主要法语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背景,掌握与专业倾向有关的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

三、法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培养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法语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肯定看法和自信。在法语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生的对于攻克法语学习难题和实现法语交际活动的自信心是学习成功的一大因素。因为法语的语法复杂性和中法两国交际习惯的诸多不同点,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冒险,在学习中不怕犯错误,才能大胆地用法语与中国教师或者法国外教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为语言错误而感到难堪。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性格内向、自信心弱的人,由于过多地顾及面子,怕出错,失去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了更多学习困难的出现。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学生的意志力是自觉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的特征表现在:一是自觉性,包括目的性、独立性、纪律性等;二是果断性,包括镇定、果断、勇敢等;三是自制力;四是坚持性,包括毅力、恒心。大学生往往自觉性和控制力不够强,缺乏坚持性。由于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学生在初学的时候,与外教或者教师交流的时候出现词不达意或者紧张的情形,甚至不愿意开口做法语口语练习。而且法语是一门十分严谨的语言,法语语法兼有框架性和细节性。举例来说,法语有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区域的7个时态。每个时态都有自己的动词变位;正因为法语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增加了大学生学习法语的难度。而且在法语学习上意志比较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比较强,能够克服紧张感,大胆地进行交流;而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常常表现为缺乏恒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法语口语课害怕做口语练习,背单词、课文,碰到学习困难时容易丧失学习信心,甚至放弃学习。因此,法语教师应学生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力。

(三)以任务型教学法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任务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并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教学虽然强调培养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强调通过语言来交际,并从更广的成眠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Nunan认为任务型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任务型教学法要求老师们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教学中。二是学生不仅仅要关注语言项目,更加应该重视学习过程本身。三是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通过探索进行自主学习。四是任务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应在法语教师的组织下,把课堂变成模拟的法语交际场所,让参与课堂的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来完成这项现实生活中的任务,“我”会怎么做?这时,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也极大地消除了学生对于单纯学习法语语法知识的抵触心理。例如,法语教师在讲到国籍、个人信息时,可以给2~3人的学习小组布置模一个在法国机场海关的“通关”场景:一名学生扮演法国海关关员,小组的另外1~2名学生扮演去法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护照交递、寒暄、介绍国籍、入境目的问答、入关手续的办理等任务,使中国学生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在法国“通关”的情景。又如,学生在学习商务法语课程时,可以模拟现场招聘的情景,由一名学生扮演面试官,另一名学生扮演应聘者。通过寒暄、交递个人简历、面试官简短介绍职位的有关情况、面试人的个人动机陈述等问答,参加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语面试,把学习反思投射到自己身上:如果我是应聘者,我会怎么做怎么说?台下的“观众”会不自觉地以“评审”的眼光看待这场模拟面试并且作出以下假设:“面试者应该表现更大方一些”,“面试者应该这样回答XXX问题”等主观能动性强的发问。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吴文.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发展及反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Spolsky B.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5]王文融,等.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交际测试法 语法测试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交际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兴起,对交际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Language Testing)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方兴未艾。交际语言测试不但注意语言的语法规则(正确性),更注重语言在使用中的规则(得体性)。它是“在真实的或与真实相仿的场景中通过完成实际的任务估测语言掌握程度”的一种测试,也有人称之为以“任务为本”(task-based)的测试(Bachman,1990)。

语法知识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是语言运用的前提。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考试在英语教学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交际测试理论为指导,对一些可行的语法测试方式进行了探讨。

二、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1.理论背景

交际测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功能、语言变异和社会文化原则,功能语言学中的系统功能原则以及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原则等为CT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总的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交际能力理论,它为交际性语言教学与测试奠定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2.理论优势

同传统语言测试理论相比,交际法语言测试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考查了传统语言测试所覆盖的语言知识,还考查了受试在交际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而测试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它不同于传统测试方法的特点。

(1)强调语言交际功能这一本质

交际语言测试虽也测试语言知识,但更侧重对语言行为的测试。考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具备正确理解各种交际情景并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运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的能力。

(2)力求真实

真实性是交际语言测试中的重要因素。它所提供的情境要尽可能地与语言运用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受试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测试中的任务不是虚构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

(3)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语篇层次上的综合运用能力

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各种技能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因而一种技能不可能孤立地使用,独立于其它技能之外。

(4)交互性

在传统测试中,受试者是“局外人”,测试文本是“强加”给受试者的,要求他按规定好的方式对设计好的语言模式作出反应;在交际测试中,受试者是“局内人”,参与交际的整个过程。

(5)测试方法更注重于效度而不是信度

这种测试虽难以提供客观可靠的量化数据,但测试效度很高,可以更加直接地测量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6)评估方法为标准参照

评估标准是交际的有效性,根据所制定的评分细则由考官主观地综合评判考生是否能有效、得体地使用语言完成所规定的交际任务。

3.特点

Weir(1993)认为交际语言测试有以下主要特征:

(1)重点是意义。

(2)语境化。

(3)语言活动带有可接受的目的性。

(4)有实际意义的言语。

(5)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6)文本处理有真实性。

(7)考试结果不可预见。

(8)以互动为基础。

(9)考生在真实心理状下展示语言能力。

(10)根据实际交际结果判断成绩。

三、交际语法测试的特点

1.在交际行为中测试语法能力

结构主义/心理测量法测试认为语法可以脱离上下文进行单独测试的,但交际法语言测试更注重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邹申,杨任明:2000:2)。

2.在语篇中测试语法能力

与单句的语法填空或改错不同,交际语法测试都是在语篇单位上考查学生的语法能力,因为语言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徐强,2000:255),交际语法测试考查考生理解语篇和以语篇方式表达的语法能力。

3.用真实的任务测试交际语法能力

真实的任务不仅指考试中任务的特征与真实语言运用任务特征在形式上的对应,也指在性质上的对应。

4.采用总体评分标准

采用总体评分法使阅卷人员或口语考官更注重考生回答的整体质量,而不是按语言要素错误扣分。

四、可行性测试方式

1.通过写作表达来测试语法

写作是典型的产出式能力,是对语言结构和词汇的实际运用,也是直接测试,其语言交际成果可被直接观察且可给测试者充分的时间评判。除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通过书面表达来测试语法还有其他可行方式。如在一定语境下,对部分句子或某些段落进行补充完整,以使交际目的得以达成。

2.通过口语表达来测试语法

口语表达也是语言产出的形式之一。为了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语法结构的运用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也可通过观察学生口头表达对信息的传递来考查语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口语表达毕竟不同于书面交际,口头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常允许一些不太规范甚至不合语法规则的表达存在。因此在测试时应对所谓的语法错误进行区分,这样才能真正从交际测试法的角度来看语法的重要性。

3.通过完形填空的方式来测试语法

完型填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题型,在各大型考试中也运用较多。它总是以语篇层次为主,而且提供足够的语境来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既不同于分离测试的单句形式,也不同于那种孤立的语言测试题项,近年来它还被认为是测试学生语言产出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能考查学习者对语法、词汇、句法和语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把语言测试与运用较紧地结合起来。

4.通过错误识别的方式来测试语法

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可对自己的语言不断进行监控、选择、修改,因此可把交际的这个过程还原于题目形式,选取某个已完成的交际任务样本让考生进行调节、修正。

5.综合式的动词填空

中国学生学英语的主要难点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英语动词。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动词的学习掌握要靠长期积累。教师如果能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就会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部分语法知识。其中一个测试题型就是动词填空。教师可以把一些用作完形填空练习的短文改编成动词填空短文。短文最好是叙事性的,内容完整,语句连贯,有人物,有事件发生。这样的短文提供很好的动词使用语境,使动词知识测试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6.配对题

配对题常用在考会话的题目中。出题方式是给出问句,答句次序打乱,让考生根据问句来选答句。这种形式与其说是考语法,倒不如说是考对语言得体性的敏感程度(sensitivity)及考生对语言功能的意识(awareness)。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法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应是构卷的必然要素之一。在交际测试理论指导下,英语语法测试应更强调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法知识来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多采取综合测试的形式,且遵循真实性原则等。另外,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从他们的需求出发,使语法测试变得更为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Bachman,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Weir,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3.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学;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中国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外语教学界将跨文化交际引入国内,研究侧重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其中理论研究占据主导位置,量化研究文章匮乏。据胡文仲统计,至2002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占总数的5.6 %。然而十年后据我们尝试性统计,实证研究文章的比例有所改变。本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阅了1990-2012年“哲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Ⅱ辑”分类下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并以发表在外语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国内跨文化交际的主流情况进行分析,就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展示其研究现状、取得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二、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数量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因而研究方法多变,并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然而自其引进国内以来,研究方法更偏于论述与思辨,研究成果带有显著的“内省”特点,而缺乏尤其以数据为支持的实证性研究。1999-2002年间,胡文仲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史哲、教育和社科项下,共查到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1066 篇,其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有6篇,占总数的5.6%。

然而时隔十年,其数量已有较为可观的改变。据本文尝试性统计,1990-2012年“哲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Ⅱ辑”分类下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共13668篇,其中实证类研究1150篇,约占总数的8%。1990-2012年期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共157篇,实证类研究的文章共25篇,约占总数的16%。其中,约3 / 4的实证文章发表于2002年以后。由此可见,新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的实证性研究逐渐被国内主流期刊认可。

在实证研究中,可以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于那些内涵复杂的、还没有或鲜有被研究的研究对象适合采用定性实证研究的方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跨文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实证研究的数量,尤其是量化研究的数量确实难以提高。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自然趋于多样化。

三、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方法

正如上文讨论,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因此,国际主流研究者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因为量化研究的结果更易于通过复制研究得到验证。彭世勇曾总结国际主流学者在跨文化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多变量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

首先,从理论视角上讲,研究者们最广为采用语用学和外语教学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也为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而其它理论如社会文化理论、翻译理论和词汇学等也被一些学者所采用。

其次,在我国的跨文化实证研究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定量方法逐步被主流期刊所认可,而问卷调查则占国内研究方法的最大比例。测试试卷(胡超,2005)、语篇补全测试(DCT)问卷调查(陈彦会,2011)、问卷调查(李媛、范捷平,2007)都是问卷调查研究的实例。其它方法如对比教学(王玉萍、秦建华,2011)、及语料库检索(纪玉华、吴建平,2008)等也被运用到跨文化交际的量化研究中。

最后,主流研究者更多地将大学生设为被试对象。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选择混合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来增大研究的适用范围。而这种尝试则需要更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复杂的理论指导。

四、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在兴起的30年以来,研究内容变化迅速,这与其相邻学科的发展有关。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a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及民族交际学等。其研究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在实证研究方面,美国的跨文化研究涵盖文化比较、文化适应与跨文化训练、诸多专题如以色列的多元文化、海军中纪律处分是否平等、白人学生种族主义态度的结构、香港回归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等。

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与国际主流研究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同侧重。总体来讲,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更偏重于外语教学。这可能是因为国内跨文化研究的任务主要由外语教学研究学者承担。然而,就本文所获得的数据而言,在实证研究中,外语教学已不是唯一热点。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相关的研究近年来也被国内主流刊物所关注和认可。就近30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跨文化实证类文章讲,其内容大致可分八类。跨文化能力培养、外语教学与语用研究均为近年来研究热点。而话语分析、定型、翻译和非言语行为也被跨文化研究者所关注。

而国内的跨文化研究跨语言,尤其是英汉之间的研究占绝大多数。近30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跨文化实证类文章中,仅有两篇涉及德语文化研究,其余均为英汉对比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对多语种及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仍有待发掘。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1990-20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文章整理,发现我国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从数量上来讲,论述与思辨类文章仍占据国内主流研究的大部分,然而实证性文章所占比例在新世纪后逐步提高。在研究方法上,问卷调查、对比教学、语料库检索等量化研究方法占据主流,新世纪以来逐渐与国际接轨。关于研究内容,跨文化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学是目前的实证研究热点,而语用、话语分析、定型、非言语行为、翻译及其它内容也被主流学者们所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没有对所有国内期刊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逐个进行调查,不能说对文中所涉及文章的调查完全代表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情况,但是,从国内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的总体情况来看,本文所得结论基本成立。因此,应该说这一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6.86-90.

[2]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323-327.

[3] Heinze, Thomas.2001.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 Einführung,Methodologie und Forschungspraxis[M].Muenchen: Oldenbourg.

[4] 彭世勇.国际跨文化交际主流研究与实证方法[J].中国外语,2008.5.96-103.

[5] 胡超.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05.3.60-64.

[6] 陈彦会.跨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面子协商行为的定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35-38.

[7] 李媛,范捷平. 跨文化交际中的模式固见发展变化动态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123-127.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交际法;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

随着“汉语热”在世界各地的兴起,关于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在国内和国外都不断发展,并且各流派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汉语的教学不仅仅是涉及一些重要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而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素,如何实现有效的交际方式,是第二语言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分支众多,但笔者认为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最为紧密相连的是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中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法的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它又被称为“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功能法”(Funtional Approach),或“意念—功能法”(Notional—Functional Approach),主张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交际法很适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展示新的语言材料,包括对话、图片和实物等工具的借助,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口头练习,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的不仅是语言运用的正确性,更是求得体性。教学中所创造的真实情景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非常符合跨文化交际教育所需的教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要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使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更能掌握到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这样,学出来的语言才会更地道,才能更有效地避免跨文化的交际失误。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内容应渗透于第二语言的教学环境中

我国的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产语法学说的影响,一直以来比较重视语构方面的教学,如语音、词汇、语法等,容易忽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语构的教学与文化教学两者发展很不平衡,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和功能学的出现,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在语言中学习文化,尤其是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重要性,但我国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待完善。

跨文化能力不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它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文化意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其中语言交际能力是核心和基础,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是学习语言主要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家,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第二语言的教学紧跟文化现象的发展,因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和手段。例如从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的体系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文化。第一,语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天人合一,中庸,和谐自然的生存环境,许多短语、句子等重意合而轻结构,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第二,语义文化,中国的很多古诗词,成语,还包括生活中常用词,有很独特的意象,如“狗”、“龙”在中西方国家中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三,语用文化,即在语言使用中所体现的文化,它对我们生活中交际能否顺利实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中西称谓,礼貌用语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用于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交际法中,创造一些真实场景,如商店、超市、医院等,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以致用,课堂与课外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舞台布景、服装设计的表演形式来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能力,还可以通过观看电影,讨论一些中西方节日的送礼习俗等差异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开口,并感受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为以后第二语言的学习带来持久的动力。

以上几方面都能把文化内容和形式通过以交际法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很好地融入到第二语言教学中,这两者的渗透融合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恨大的促进作用。

(二)第二语言的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与人交流,但交流得不得体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该怎么去交流却是一个涉及文化方面的问题。所以不管是语言学习还是第二语言教学,都是为了去了解文化,去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学习一种新语言,由于本国母语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影响,在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也许你语言学得很好,与外国人交流是完全不成问题的,但交流得体吗?地道吗?随便说“of course”礼貌吗?随便叫”老外“合理吗?这些都是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交际法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许多材料通过活生生的情景进行口头操练达到运用语言进行得体流的目标。这样,才会从一定程度上克服“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第二语言教学课堂上引入文化的教学,一方面使语言学习生动有趣,让学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更快更有效地掌握一门语言;另一方面也为以后再第二语言国家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提前了解更多的文化差异,克服心理障碍,最快地度过“文化休克”期。因为人的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可以宽容,而违反讲话原则却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相连的关系,跨文化交际研究不断影响着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又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学会与该文化的人进行有效的交际。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偏颇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教学,将二者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则更是不可取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语言课教师的任务,也是文化课教师的任务。所以,跨文化交际教育如何有效地进入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教育进入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处理建议

(一)提高老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进行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

帮助外国学生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是第二语言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老师自己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需要具备多元化的教学能力,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都要高,了解目的语与母语文化的特点并清除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可能产生的冲突,再去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棘手问题。课堂中,教师尽量多地要求学生们用目的语通过一系列交际活动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这样一方面能在课堂上提前适应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模拟真实情景提前熟悉目的语国家的不同文化,克服“文化休克”等心理和生理障碍。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课堂活动具有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点,需组织多元化的跨文化交际课堂活动

在跨文化交际课堂活动中,笔者最推崇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尼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D.W.Johnson&R.T.Johnson)的合作学习模式,它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安排,讲学习者分为一组多元化背景的多个小组,让学习者体会其中不同文化背景学生所具有的不同行为习惯与风俗等。其间的活动可以是各组的地域文化介绍活动,生活场景短剧表演、对不同文化国度的人的思维模式与课外活动场景相结合的小组学习模式,既提升可学习者本人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又极大地提升了多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另外,如果课堂环境的布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参照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中的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扎诺(G.Lozaov)60年代中期创立的暗示法,教室有可调节的柔和光线,有播放音乐的设备,墙上贴有许多目的语国家的美丽图片,可用沙发、地毯和床来代替课桌椅,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除了去目的语国家,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就只有通过大量的模拟真实场景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来慢慢培训和学习。

(三)邀请具有代表性文化国家的跨文化交际专业教师进入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

每学期尽量邀请能代表欧洲、南北美洲、非洲、澳洲、亚洲等具有代表性文化国家的具体较强跨文化意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师参与到第二语言的教学活动中(一般高校是可以做到这点的),与学生们通过提问、讨论、娱乐的活动方式,让他们更地道地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因为毕竟本国的老师知识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每个国家的风俗人情,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在国外生活几十年的人仍不能完全适应。外籍教师则可以弥补这点缺陷。他们也可以按照第2点所说的一些活动方式参与其中,多给学生讲解本国的历史、生活习俗等内容,在熟悉了解的基础上再多实践,这无疑是质量比较好的教学模式。

结语

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中的交际法并不是第二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唯一理论,“教无定法”。但笔者认为,交际法博采众长,从当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获取营养,具有雄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吸收了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等教学法的长处,明确提出培养交际能力这一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但这一交际法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与社会上真正交际还有很大距离,如何通过课堂上的交际活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7

关键词: 交际法 传统教学法 交流 交际

一、交际教学法的概念

它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坎德林(Christopher Candli)和威多森(Henry Widdowson)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创立的一种外语教学法。英国功能语言学家弗思(John Firth)以及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ell Hy mes)等人的著作为交际法提供了理论根据。这一教学法普遍为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界所认同。

交际法认为:培养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应该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的训练必须为交际能力服务[1]。语言学家列脱尔胡特(Littlewood)把培养交际能力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培养最初步的交际能力(pre-communicative stage);二是培养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stage)。[2]

二、在中学英语教育中使用交际教学法的原因

1.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在中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成为中国人和世界交流最快捷、最有效获取信息的工具。可见,为交际和培养初步的交际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本教学目的。

2.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不尽如人意。

(1)教学中心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分强调了语法规则[4],造成现在出现的“聋哑英语”。这些学生不会说,不敢说,也理解不了别人所说的英语。所以教英语不仅仅是教语法,一门语言的真正掌握应包括语言交际能力。

(2)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为主导。教师控制课堂,滔滔不绝地给学生作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听的角色。一堂课下来,教师觉得非常疲劳,学生也会变得厌倦。无论教师如何努力,这样的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

3.交际教学法的优点。

交际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它把语言看成是交流的工具。它包括在课堂上针对现实生活设计的口头交流活动。

(1)学生中心

运用交际法教学的教师不同于使用传统教学法的教师。他们在课堂上说得很少,倾听得很多――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教师设计练习,学生进行交流表演,教师退居幕后,偶尔充当一下引导者的角色。在运用交际法的教室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离开座位,通过大量的语言交流来完成任务。通过主动参与,学生就更有可能掌握好英语。

(2)交流

交际法运用交流来教语言。交际法强调在现实的语境里进行交流。例如,在市场上买食物或向人问路等。在这些练习里,学生间交流需求或想法才是目的,而不只是要求使用完美的语法。

(3)社会应用

交际法着重于社会应用。例如,在许多语言里,“你”的形式变化取决于两个说话者的年龄和地位;与其他人用委婉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即使使用的时态不对,也会产生成功的效果。

(4)多媒体的使用

使用多媒体在运用交际法教学的课堂上是一种理想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允许大量的针对现实情况的模仿交流。有许多这样的课堂游戏,例如,“Who is Oscar Lake?”,他们要求学生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当然,社会和文化知识对进行这些游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英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以下我就根据自己在上课、听课、评课过程中的一点经验体会,浅谈一下英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问题。

(1)思想

由于不正确的认识,学生不敢说英语。在英语交际方面,正确与流利似乎是矛盾的。许多人持这样一种观点,正确第一,流利第二。这对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弊大于利,原因是它导致了学生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张嘴。其实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根据我的经验,学生在做交际练习时,我们应鼓励他们,而不是为了纠错而打断他们的话,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热情。显而易见,“正确第一”只能导致学生宁愿闭嘴也不愿犯有时看似十分可笑的错误。

(2)话题

教师或教材事先定好的话题往往使学生不知说什么好。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最容易的是那些他们熟悉且生动有趣的话题。只为了语法教学而编辑的材料不能使学生开口说。比如“Tomis a boy.”“Kate is a girl.”等句型有语法意义,但缺少练习价值,很明显,学生会很快厌倦它们。另一个学生不配合的原因是教学材料脱离现实,“To the Tibet”、“To Guilin”等话题只能帮助学生学点语法。另一方面,材料应主要反映英美文化。只有有吸引力的文化背景才能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如果我们把文化与语言学习分开,交际练习就会失去光彩。

(3)语言环境

由于有限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练习的机会。以下因素可能导致了这种情况:对于书面语的过分重视;教师很少真正说英语,即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说,在课后也不与学生用英语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说得过多,即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和练习,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不注重培养说英语的习惯,以及交际教学不能列入教学计划。

2.解决办法。

(1)课堂中心

将课堂中心由教师变为学生。分组讨论比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它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交际。讨论组可分为三种形式;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两两讨论。根据我的一点拙见,讨论的话题应是可行的、有趣的、可争论的。我们应抓住指导讨论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话题。我们可以提供话题供学生选择,当然学生亦可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种方式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2)语言环境

必须创造一个更生动的语言环境,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和练习的“哑巴英语”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说英语。通过设立英语角、举办英语话剧比赛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环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检验、应用和扩展课堂上学得的知识。有了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的交际能力自然会提高。

(3)课时数

应延长交际教学和实践的时间。在许多中学英语交际教学和实践的时间很有限。有许多学生一直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当众用英语与别人交际。原因在于人多而时间少。这种情况急待改变。

总之,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下几点值得注意:“流利第一”应成为教学思想;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讨论应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启发应成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竞争应成为一种有用的动力;交流应成为最终目的。

四、结论

交际法是一种有用的针对英语教学的方法。尽管在中国的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教学条件的发展,我们确信这种方法能进入我们的课堂,并将更为广泛地得到运用,英语教学中的弊端一定会消除。我们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史宝辉.交际式语言教学二十五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3).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8

 

一、引言

 

香港于1987年制定了《法定语文(修订)条例》。该条例规定所有新法例必须以中英文两种法定语文制定[1]。1997年初,香港完成整套香港法律翻译,花费十年。法例规定中英文本的法例都具有法律效力,中文译文应当正确表达与英文原文应该完全相同的精神概念,文义和效力。

 

纽马克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重要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他强调“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不能孤立使用,而是侧重点不同”[2]在香港法律翻译中,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纽马克并没有给出一定的在法律运用自己的翻译理论的实例,将其理论应用在香港法律翻译中,仍然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

 

2.1 西方翻译法中的二元论

 

二元论是一种哲学倾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和物质两个实体,是一种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主张[3]。在翻译理论中二元论也被广泛应用[4]表现为二分法。如奈达,韦努蒂等等提出的翻译理论都体现了二分法。纽马克为了缩小二分法的一些说法,在《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他“对普通翻译理论最主要的贡献”[5]——两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者相辅相成。(Newmark,2001:39)

 

2.2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纽马克将文本的意义大体分为认知意义、交际意义和联想意义,在这些意义之下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类[6]。根据雅各布森和布勒的语言学理论,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审美功能、应酬功能和元语言功能。[7]

 

为了达到效果等值,不同文本功能的差异使得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原则和方法应不同。纽马克提出了极有影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是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得到的效果尽可能接近原文所得到的效果。语义翻译是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尽可能容许的情况下,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义。(Newmark,2001,39)由此可见,交际翻译主要是要读者能够看懂,领会作者的所想传达的主旨,使得文章不是那么晦涩难懂,该翻译方法是以读者为中心的。而语义翻译重在表达原文的信息,并非注重读者的理解,而以原作者为中心。

 

三、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应用下的香港法律翻译

 

3.1 语义翻译

 

在跨法系法律术语翻译在法律移植中的意义远非文字技巧问题,能否按立法意图继受外国法律规范的内涵,充分体现其制度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方法。[8]

 

语义翻译不能忽视向读者传达信息,在术语翻译中,如果没有能够充分准确传达立法者移植某项制度时的意图的中文词汇,则可创造生词,如古应佳先生的文章提到:“可以由于中文常用词汇不及英文的多,往往是不敷应用的,因此便要以创造新词作为解决办法之一。至今创造的新词包括“信纳” “容受” “押记” “管有”“契诺”等等[9]。

 

3.2 交际翻译

 

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在英语法律文件中多为逻辑关系外化的英语句子,而中文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大多呈隐性,并且其中的语法关系需要通过语用环境来体现。并且,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所谓前重心是先说结果后说细节。后重心则是先说细节后说结果。由于汉语多把重心放在后面,在将香港法律英语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不仅要符合中文法律的表达习惯,还要使读者阅读译文所得到的效果尽可能接近原文所得到的效果。

 

四.结语

 

目前,跨法系的法律翻译变得越来越普遍,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着讨论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香港法律翻译中的应用。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香港法律翻译中缺一不可,使其表达与英文原文应该完全相同的精神概念,文义和效力,不仅有利于维护海峡两岸的统一,保障香港法律的严肃、准确、正式和规范,还有利于提高显香港市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懂法守法。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9

关键词:交际法英语教学 理念 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38-01

1 交际法英语教学理念

1.1交际法英语教学以传递语义为主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怕说错而不敢说,或者不好意思开口。因此老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克服掉这个缺点,比如,学生英语回答只要意思明确即可,至于语句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不必刻意苛责,以鼓励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

1.2 交际英语教学主张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交际法英语教学是目前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和探索。传统英语课堂上,老师负责讲知识点,学生负责记忆;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造成了学生初、高中英语回忆往往是厚厚的笔记本,而且,由于传统教学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因此学生大都是“哑巴”英语。交际法英语教学主张学生为教学中心,老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一是,老师通过多种课堂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比如通过课堂英语点评,英语朗读等手段。二是,交际法英语教学重视信息反馈。学生可以通过自由讨论或与老师讨论,对课堂内容和信息进行相关的组织和创造,与传统英语课堂相比,交际法英语教学课堂更加活跃,随意性强。

1.3 交际法英语教学重视任务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虽然也重视任务,但是学生接到的任务大多都是“卷子”,课本上的内容,重视英语语法和词组搭配,这样的任务既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而交际法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则不同,一是,交际法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大都是课外内容的扩展,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比如,朗诵、诗歌、新闻等。这些任务对学生学习是一种挑战也非常新颖,因此,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二是,交际法英语教学下,老师教学内容非常宽泛,因此学生也会不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做好相关课程内容的课前任务,实现与老师更好的沟通。

1.4交际法英语通过情景模式以实现英语整体性把握

交际法英语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情景模式对实现英语整体性把握。一是,语言的学习就必须要让周围环境语言化。现在,很多孩子家长都喜欢将孩子从小送到国外读书,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条件,使孩子学习英语“不费劲”。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周围都处于同一语言环境中,他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对该语言的学习能力就会加强。因此,交际法英语就是要实现周围环境的语言化。通过创建比较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让学生始终处于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进而实现英语教学的交际性,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二是,英语的整体性把握。传统的英语教学当中,英语教学大多是哑巴英语,重视听说写,而对读不重视。交际英语重视英语的整体把握,即:听、说、读、写全方位发展。

2 交际法英语教学实施展望

交际法英语教学作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未来的交际英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以下几点不足。

2.1交际法英语教学不能搞一刀切

交际法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确实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是交际法英语教学过程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以适应当地实际情况。一是,我国幅员辽阔,虽然都属于中国文化,但是在具体文化背景下有所差异,比如地方方言,不同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因此,在一些方言比较重的地区,交际法英语教学要根据当时当地的语言特点,对交际方式和交际内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二是,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在学习英语欲望和环境塑造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交际法英语教学要根据当地教材的深浅,做好交际法英语教学水平的调整。

2.2交际法英语教学首先要提高英语老师的交际能力

交际法英语教学首先要提高英语老师的交际能力。一是,我国英语老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我国英语老师培养过程中比较重视学历和专四,专八证书,而对老师实际英语交际能力不够重视,因此造成英语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进而造成交际法英语教学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二是,我国英语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交际法英语教学也主要发生在课堂上,而交际法教学下,学生参与英语课堂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对老师的英语素养要求较高。英语老师必须有足够能力应付学生层出不穷的英语问题外必须还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帮助学生通过交际了解英美文化。

2.3交际法英语教学必须坚持多法并用

交际法英语教学不是要抛弃语法教学,更不是抛弃传统英语教学,实际上,我国的交际法英语教学已经实现了与我国英语教学习惯的“软着陆”。一是,我国交际法英语教学吸收了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的翻译法,通过中英文对照,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二是,交际法英语教学在使用现代设备教学方面也有了自己的特点。交际法英语教学在引进之初,很多人都将交际法英语教学等同于多媒体教学,虽然说二者在某种层面来看是非常相似的,但是二者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3 结语

随着我国交际法英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交际法英语教学的实践范围不断扩展,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相信未来,在我国广大英语工作者辛勤努力之下,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理念和实施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李观仪.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相结合可行乎[J].外语界, 1989, (1).

[2]吴静.对交际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 (5).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关联理论 认知环境 关联性 明示 交际

一、引言

斯波伯(Dan Sperber)和威尔逊(Dei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 second edition)一书中系统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这在国内外语言学和语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围绕该理论的争论与评述持久不衰。并不断继续与深入。国内学者或介绍、或应用关联理论。对该理论推崇备至,但指出问题的并不多。而张亚非在对关联理论基本原则和特点进行了述评后,指出关联理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认知主体在感知、处理、解释话语中的能动作用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它又显露出将主体思维理想化、形式化和运算化的倾向。曲卫国在评论张文的有关介绍的基础上,也着重指出关联理论对人在推理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不够。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和审视关联理论基本观点如认知环境、关联性和明示(又译直显性),力求从客观的角度认识该理论描述下的话语交际和认知。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关联理论

1 认知环境的简单化。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是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关联理论中,认知环境就是人们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包括已知的。可知的和可推理的事物。还包括物质的东西,精神的概念以及全部的假设。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中,语用推理用到的是内在化。认知化了的认知语境,是听话人的一组关于具体语境的心理表征或假设而非具体的客观现状。熊学亮曾设计了一种暗室实验,他先把20则语轮之间有明显衔接断层的对话(如:A:“今晚去看电影吗?”B:“我明天要考试。”)男女两种声音录入磁带,然后请其中一组学生(10位研究生和10位本科生。各5男5女)在暗室里分别单独地听录音并回答有关问题,事先并不介绍任何有关的情况。然后他又对另一班的学生(本科生共16人)在教室里重放了同样的录音,这次事先向受试者介绍了有关的理论及背景知识。但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却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在受试者听了A:“今晚去看电影吗?”B:“我明天要去考试”后要求他们回答“B会去看电影吗?”这一问题时,暗室里的人和暗室外的人回答和解释没有任何区别。由此可知:“语言使用者通过经验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也就是说,在具体语境不明确的情况下,语言使用者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推导,而这种知识推导所依赖的主要是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强调。在话语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环境即“相互认知环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语言的交际过程涉及认知环境的制约。因为,人们虽然处在同一个物理环境下。但具体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个人之间认知能力的不同、推理能力的高低以及不同经历形成的记忆上的差异等因素最终会反映到个人关于世界、关于事物的认识及假设,认知语境不可避免地具有个体性差异。当然,这种个体性的认知差异并不会妨碍人们进行正常的语言交际,因为,根据关联理论的“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概念,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假设集合会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并构成一个交集,这个交集是双方赖以交际的根本和基础。所以,尽管关联理论承认个体性差异的存在,关联理论角度下的话语交际也不会因此而无法继续。不过它同时也认为,在话语产出与理解过程中,社会文化信息为推理提供某种方向,有助于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或认知效果。于是,当跳出个体性差异这个框框走进跨文化交际视野时,人们会发现,话语交际实际上就变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和上文提到的个体间交际不尽相同,它实际上已升华为一种文化群体间的对话,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各自文化的烙印。作为具体语境构成之一的文化因素,它完全可能内在化,系统化于一个人的认知语境之中。如此一来。支持语用推理的认知语境也就有了特定文化的元素,加之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会有一种民族(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推理过程中,个体的认知环境中首先被激活和被选择的假设应当趋同于和自己所处文化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他最终的语境假设的选择更为依靠的是话语定的语境,根据特定的语境才更容易达成语境效果,且也符合经济原则。更重要的是,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假设集合相同的部分(即关联理论强调的“互明”部分)会因为跨文化交际语境的原因而受到一定的削弱,如果交际双方不能积极克服语言文化障碍。语用失误在所难免。

需要指出的是,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会随着交际的深入而得以不断地扩大,这一点和客观现实是非常契合的。因为“认知世界是无限的,每个人的语言知识都是有限的,无法将语言知识全部内化”。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跨文化交流才能将各自文化中的概念、信仰体系、价值观念等共享、共知,最后纳入到“互明”的认知环境里来。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需要对语言使用和整个语言有全面的了解,他并不是孤立于交际语境外的,而是在观察、解释和影响语境。逐渐把这种异质的语境纳入自己的认识范围。

2 关联性和明示的不确定性。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交际实际上是一个明示一推理的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交际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所谓最佳的认识模式,即关联性(relevance)。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这样。交际成功与否就要看听话人能否找到对方的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并通过推理得出语境暗含,从而取得语境效果。语境效果好,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正如公式所示: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但这恰恰暴露出了关联理论对关联性解释的不确定性。

从同一文化角度出发,“关联”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取决于话语所获得的语境效果的大小与处理该话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与语境效果的大小成正比,与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成反比。但关联理论又认为,听语人要获取话语所产生的语境效果取决于他需付出多大程度的努力,而语境效果反过来又由努力的程度决定。“这样一来,决定话语关联性的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就陷入难以自救的

矛盾循环之中,二者究竟哪一个决定哪一个显得有些模糊”。从理论上说。最小的付出所得到的应是最佳关联。而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最经济的量呢?或者说,究竟是什么让听话人认为他已获得最佳关联,可以停止推理努力了呢?关联理论只用一个矛盾循环的公式来说明关联性问题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关联性也因此让人无法实实在在地把握,只能解释为:“关联性只是根据语境效果。心理投入或认知努力这两个因素去衡量,没有给出一个可以明确度量的。容易操作的或计算的标准。不过语境效果和心理投入既然是一种心理过程,也就难以准确定量。只能靠直觉(intuition)进行判断了。”

跨文化交际角度下的关联性又该怎样衡量呢?是否也只能靠直觉的判断呢?笔者认为,在理解关联性的时候虽不应过分夸大文化方面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置之不理,因为文化差异势必会反映到直觉上来。关联理论本身也承认,在话语产出与理解过程中,社会文化信息会为推理提供某种方向,有助于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或认知效果。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动态的,听话人只能根据话语内容尽可能的识别说话人的意图: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其推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他们所依据的最佳关联也是动态的,最后推导出的结果只能是语言顺应的结果。此外,直觉也并不完全等同于整个认知机制,关联性的解读不应以直觉为评判标准,关联理论在这一点上未能给予交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以足够的重视。

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在交际过程中必须通过说话人的明示刺激才能激活自己的语境假设,从而推理、理解对方的意思。显然,明示性对于交际的成功与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明示若无法确定,那么语用推理及话语的关联性也无从谈起。不过,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面对无数的语言刺激信号时,究竟如何确定某一个信号的明示性呢?关联理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跨文化交际中,明示性的确定也一样受到这个问题的制约。如果从Hall提出的强语境和弱语境文化现象来考察,该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所谓“强语境文化”,就是大部分信息或者存在于环境中,或者存在于参与交际的人身上,而言语信号中包含的信息是很少的;所谓“弱语境文化”,就是言语信号包含了大部分信息,较少信息包含于环境或参与者身上。中国文化“由于传统和历史的缘故在漫长的岁月中很少改变……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正常行为不需要也不期待许多深入的背景信息。而需依靠含蓄间接的相关信息暗示;美国等西方国家文化的人则不相同,由于缺乏大量共同经历,他们每次与别人交往时都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依靠的是言语这个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中国人在交际中含蓄,简约,相对而言,美国人的表达则更详细,更确切。根据关联理论,弱语境文化背景下人们由于语言表达清楚明白。言语信号多,可以通过话语明示刺激听话人。激活听话人的语境假设,使之得以推断出自己的意思,从而达到预期的语境效果,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强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因话语含蓄、简约,言语信号少,而难以甚至无法激活听话人的语境假设,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关联理论的“明示刺激”在这个问题上的阐释看来也同样有商榷的余地。

三、结语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11

1.交际教学法的课堂应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上的交际互动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一直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课堂教育的首位,强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把纯粹依靠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课堂模式变为个性化、自主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交际教学法运用到课堂中去,达到新型课堂的教学模式。

1.1培养课堂交际氛围

一堂课的开端就像人们见面一样,是通过互相问候建立交际感情的过程。在英语课上,师生见面时,适当地、即兴地“寒暄”几句,对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进入外语课堂情境,营造良好的交际气氛会有好处。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问:“Goodmorning,boysandgirls.It’safinedaytoday,isn’tit?/Hi,guys.Haven’tseenyouforalongtime.It’sgreattoseeyouall!”等,老师在进行这些对话时,态度要诚恳要真诚,语气要自然,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

坚持课前3—5分钟自由交谈,如可让学生简单地谈一下对近期热点新闻事件的看法、学校班级情况,或自己觉得感兴趣有意义的事情、经历等,其目的是训练学生对各种句式、时态、语态的快速反应和运用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连贯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兴趣,应定期给学生布置话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

1.2小组活动

由于现在高校普遍扩招,经常会出现大班上课的情况。小组活动形式对于大班课堂更利于学生自主、互动学习,是外语课堂常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它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交流,高效率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教师在小组活动时基本退出课堂活动,使学生得以自主把握学习过程,变学生主体被动为主动。其具体方法是:自我陈述——由学生陈述所学章节的主要内容(图片);问题展示——小组内学生分别找出所遇到的难理解和有争议之处;小组讨论,反馈信息;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这里以《新视野大学英语II》第2单元SectionA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将这一方运用到课堂中去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Unit2“TrendsandFads”,在课文引入阶段教师拿出一些人物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就图片所引导出的信息“身边的时尚”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了周围各种时尚,如“超级女生”、“街舞”、“彩信”等。最后老师总结,并得出结论:“Fadsareallaroundus”“Fadslastashorttimeinthemodernsociety.”小组讨论可以很好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语言表达、观察和分析能力都比较差,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敢开口说话和回答问题,怕犯错误遭到同学笑话。而现在,周围的同学都积极参加讨论,畅所欲言,这种氛围不仅使他们消除了胆怯的心理,而且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这种氛围下,老师和组员都鼓励他们,小组讨论也为他们创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学困生“说”的欲望。

1.3即景反应训练

在实际交际活动中,随时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要求参与者迅速反应,为此我们可把常用句抽出来,限时让学生进行即景反应训练。通常在讲述完当堂的教学内容后可以做这样的游戏缓和课堂气氛。例如:课上要求学生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对“TodayisSunday.”这句话进行即景反应。学生如下作答:

1.SundaycomesbeforeMonday.SotomorrowisMonday.Wewillgotoschooltomorrow.

2.Wehavenoclassestoday.Let’sgoshopping.

3.Weneedn’tgotoschooltoday.I’mgoingtoseemygrandmother.

经常进行这种即景反应训练,学生自然会在交际中反应迅速,既“有话说”又“说得出”,语句中的错误会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自然减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心情轻松愉快,勇于实践,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有信心。

1.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要求学生在熟悉情景、背景和各种相关信息,依照情景的设定在交际过程中演绎自己的角色,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克服害羞不愿开口等弱点。角色扮演一般比较简单,持续时间短,情景的设定一般跟课文相关,所以教师在碰到语法生词不多的课文时可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教学活动。如《新视野英语教程1》中Unit3“Wealth,SuccessorLove”一课,就可以充分运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生词少,课文内容理解比较简单。让8名学生分别扮演8个角色,分成2组进行角色扮演比赛,学生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课文内容完整且生动地演示了出来。通过形象立体的表演,学生们理解了文章内容,同时也记住了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单词及短语。

2.运用交际教学法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启示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和探索,我发现了交际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1运用交际教学法的优势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伙伴间的亲密关系使得学生能放松大胆地运用新学的知识。相互间的纠错又避免学生产生紧张羞涩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能提醒他们避免再犯同伴的类似错误;在活动中,学生们潜意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相互启发来理解新课内容和信息;练习机会多,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使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口语能力提高得快,效果也好。

2.2交际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所体现的弊端

部分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妨碍交际活动正常进行。交际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进行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但由于学习者语言基础的差异、学习动因的差异、认知水平和智力准备的差异、个性差异等,都会妨碍交际法的顺利运用,使教学进度容易减慢、时间不容易控制。

2.3对交际教学法运用的一些建议

2.3.1在交际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更应注意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应视学习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教学中不能一概而论,使用同一种方法,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学生。因此,对交际法,如过分强调使用,不考虑具体情况,不但发挥不了其长处,反而会起消极作用,使学生失去对英语的兴趣。这与交际法的主旨是相悖的。因此,一定要注意交际法和其他教学法的结合。

2.3.2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课堂掌控能力并加强语料库建设

交际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课堂交际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要胜任这种多元角色,除了必须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外,还必须具备近似操本族语者的外语能力和近似于课堂导演的现场掌控能力,使交际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顺畅有效,这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外语运用能力、材料的设计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同时,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教学资料,是交际教学法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加大语料库的建设力度,从而能随时从中得到交际教学所需要的大量语料,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交际教学法英语课堂运用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最重要竞争砝码就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动手能力。目前,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不是很突出。本文从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入手,详细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交际教学法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TeachingEnglishas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8.

法语交际论文范文12

论文摘要:介绍了交际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从文化差异、教学目标的错误导向、交际法本身的不足等方面阐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难实施交Fr法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70年代中期?交际教学法在欧洲国家兴起?80年代风靡世界?尤其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被称之为教学法领域的革命。然而?这场革命在东方国家并没有真正地发生。

交际法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性;重语言运用而不是重形式;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重流利而不是重准确;执行特定的交际任务?挑选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训练?承认学生差异。这刚好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所遵循的原则相悖。

声名显赫大红大紫的交际法?在被引进中国的20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处于附庸甚至是完全被忽视的地位?多数外语教师首选的仍是传统教学法。当前的社会外语需求和语言自身的科学性都迫切需求交际教学法?即使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至少应该两者并存、并重、互补、互利。为什么会出现传统的教学法一枝独秀的局面呢?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交际法推广的诸多障碍进行全面的剖析。

1绝对障碍

交际教学法是从西欧泊来的异质文化思想。移植不易?冲突难免。其中诸多的文化原因、社会发展原因、行为主体素质差异等原因?绝非是翻译介绍以及局外人的慷慨陈词所能解决的。本土的文化传统会以其“有时候比现代化更有力量”而依然默默地延续。教学观念的困境?并非教学实践所创造出来的?恰恰相反?是理论上的观念改造遇到不能适应它的实践而发生的。教学观念的超前要适“度”。如果不足?发展会停滞缓慢;如果过度?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中国与西欧国家在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交际法赖以成功的前提条件不存在。在欧洲能迅速获得的语言能力到了中国却需要耗费数倍的时间、精力和心血?这正是导致传统的教学法无人提倡而又非常盛行的局面形成的原因。没有语言能力的支撑?交际法的实行也就无从谈起?因为事实卜不存在无语言能力的交际能力?同样也不存在无交际能力的纯语言能力。现代的大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经历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洗礼?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交际法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具备了实行的前提条件。

2文化障碍

采用交际教学法意味着要求采纳“兼顾过程”的课程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Nunan(1980)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是随着交际法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兼顾学生的交际需求?在教学内容选择、排序?语言技能培养?教学互利和学员评估方面都考虑学生的参与。”学员是交际法的核心?没有学员的积级主动的参与与配合?交际法无法操作起来。交际法在东方推行时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学员。交际法提倡的从学生需要出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是学员遭遇到的最大的文化障碍。这是由于东西方人人格结构的差异造成的。人格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倾向性。它反映的是人们在信息接收、加工以及作出行为反应方面的特点。人格结构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既是人类适应环境要求的产物?又反过来对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生活和生存压力会有所不同。作为长期适应的结果?人们在人格结构上也会出现差异。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相似的自然环境?社会、法律制度?行为规范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会塑造出人们相似的心理结构以及相似的行为模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炯然不同?东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交际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特点。

2.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地位放在次要的位置在中国的语言课上?自愿发言者寥寥无几?他们认为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每一个具体的行为都会影响群体对他们的评价。有句谚语‘’枪打出头鸟”?发言的学生害怕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害怕背后有人说爱出风头?害怕说错了被众人嘲笑。这种意识扼止了学员发言、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同时?学生对于被推到教学的中心?师生位置的互换感到陌生不习惯。"

2.2重语言流利性?而不是准确性?容忍犯错误这与传统教学价值观严重冲突。传统教学法深信不疑的是“严师出高徒”。期待教师的是极尽其洋、准确无误、清楚明了的解释。要使他们相信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误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阶段?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那些将参加关系到他们未来命运与生存的大学英语考试的学生而言?倡导交际法的教师就是严重的不负责任。语法翻译法的最大特点是把日语和书面语分离开来?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使学生有可能在不具备起码的听说能力的条件下独立地发展阅读和翻译能力。另外语法被当作语言的核心?各种教学活动均以掌握语法项目为直接目标。这恰好适应了畅行多年的以考核语法掌握程度、阅读翻译能力为主?完全忽略口语能力的评估体系。但它无法培养交际能力的内在缺陷使它无法满足目前特别是将来外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外语需求?这就是目前大学英语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大学英语评估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捷。

3教学目标的导向

Haris曾在“语揣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中指出:“语言不存在于零散的词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接着的篇章之中。”除了听说以外?交际能力还包括阅读、写作、翻译。从大学英语统考的试卷看?有阅读与写作?极少涉及英汉2种语言的互译?口语能力更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同时有相当规模数量的词汇与结构试题。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只限于讲解词汇用法?分析语法现象?不从整体上研讨词句存在的语境?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学生又怎能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文体特色以及作者的思想意图呢?而考前强化训练阶段占去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两个学年中大半个学期甚至全学期的宝贵时间。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目标导向下?交际法实践于教学过程只能是徒叹。

4交际法本身的不足

任何一种方法论作为某种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都有其产生的思想史前提和科学史前提?都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世界上一些影响较大的人文学术流派?其源头几乎都在欧美。由于他们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相同?也由于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影响?使得这些流派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地域文化的局限性。然而?社会人文学术理论?特别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恰恰又是我们研究和认识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前提?教学法研究总是依赖于这些学术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从欧美语言教学法研究的历史看?当一种新的心理学或语言学理论流行时?就会相应地流行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法理论。它使语言教学赶时髦形成了一种风气。由此?形形色色的教学法理论的局限性、片面性、倾向性就不言而喻了。奢望一种全能的、完备的教学法是不现实的。交际法作为70年代产生于欧美历史文化土壤而嫁接过来的权宜教学法?自然也有它的局限性。

4.1交际法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

要求教师事先精心准备、设计教学内容?并且要有很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同时?课堂的人数不宜太多。

4.2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要求有一个交际背景和共同感兴趣的交际话题

背景和话题对交际的方式、方法、内容及课程均有很大的影响。但目前我国大英教学所采用的教材无专门的会话环节?因而很难实施“情景教学”。从目前的几套教材来看?其编排体例大都是应试性而非交际性。

4.3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操外语实现交际功能要求对目的语国家历史、地域和文化有较充分的了解

大学英语课程对目的语国家背景知识的介绍少之又少?学生又很少有机会与以母语为学习者目的语的交际对象进行交际。所以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非常困难。因此?当学生操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往往感到紧张、无助?心中没底?错误百出。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输入目的语国家的诸如文字、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的知识。"

4.4交际法满足特殊需要的特点使之成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某种专业外语的理想方法(如飞行员英语、饭店英语、旅游英语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使之达到相当的层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国高校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只有2年?课时又有限?这就使交际法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和现实可行性。

4.5交际能力不只包括听与说。阅读、翻译、写作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交际能力实现的一个条件是交际双方需建立某种联系?尤其是心理方面的联系?要富有合作精神和使用精神。而大学英语的教学采用大班制?未设立口语和写作课程?师生之间及学生相互之间的联系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学生很少有与教师交谈的时间和机会?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对所授内容的理解程度等一系列问题都难以在课堂卜得以考证。师生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输出信息?而从学生处反馈的信息几乎为零。因此?笔者认为?应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加强动手与动口的教学环节?尽快建立起与交际法配套的考试、评估体系。否则?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与实现就永远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