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1-21 07:51:57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地位)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意义)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7、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8、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历称“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9、我国历的女皇帝是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才。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10、唐玄宗 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11、 唐朝饮茶风俗流行,唐朝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1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13、唐都长安是当是世界上的城市。 长安城内 坊 是居民区,市 是商业区。 14、隋文帝 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 时设置 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15、唐朝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以进士 和 明经两科最为重要。16、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唐太宗 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 开创 殿试 和 武举,唐玄宗 时 诗赋 成为进士科考试重要内容。17、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18、科举制影响:1.政治上:科举制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上: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读书风气盛行。3.文化上: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 唐诗的繁荣。19、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 “和同为一家”。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20、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2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入藏意义)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22、隋唐对外交往特点:交往活跃,与亚、非、欧国家,都有往来。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对外政策:对外开放23、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华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事件:鉴真东渡。意义:促进中日友好交往。24、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游 天竺(印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和我国新疆的重要典籍。鉴真和玄奘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25、列举出隋唐时期我国名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答:① 隋 朝 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的城市。③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④唐 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⑤隋唐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用于战争。26、唐朝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称“颜筋柳骨”。27、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是彩塑和壁画。 28、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9、960年,赵匡胤 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宋真宗时,和辽签订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双方保持和平局面。30、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 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银川)。宋给西夏岁币,向宋称臣。31、12世纪初,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 金,定都会宁(后迁都中都) 32、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33、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郾城大捷),收复许多失地。后被秦桧所杀害。3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5、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重要粮仓。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36、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37、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天下冠”。江浙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38、宋朝是我国瓷器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的瓷都。39、南宋时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40、北 宋前 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41、北宋初年,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后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在(民族融合的表现)。对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后来衣饰精美华丽。说明经济发展和奢侈之风盛行。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传开。 42、北宋的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43、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 节为元旦,最为重视。44、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统一蒙古。45、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元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政权。46、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7、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和会通河,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始于元朝。元政府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台湾(琉球)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48、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①汉族人迁到边疆,开发边疆;②边疆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和江南;③原先迁到内地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融合一样;④形成一个新民族-回族。49、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原料:粘土。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50、战国的“司南”,是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指南针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

第2篇

【摘 要】目前高考对于图片、图表的考查较为重视,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学生对图片、图表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科学合理设计,激发学生对地图册图片、图表的兴趣,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合理历史地图册;重要性;策略

从目前高考看,对于图片、图表的考查较为重视,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学生对图片、图表的认识和理解。现在就以图促教、以图促学,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来谈谈一些浅薄的看法,以求方家指正。

要加强历史地图册的使用效果,首先要认识到历史地图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或缺的地位。宋代史学家郑樵曾经说过,“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强调“左图右书,不可偏废”。这实际上强调了图册在学习中重要作用,地图的使用会增强学习的效果。

从目前我们所使用的高中历史地图册而言,内容十分丰富,有展示历代疆域、历代重要历史人物、重要生产工具等;既有图片,也有图表;既有图片,也有文字,图文并茂。与此相比较而言,我们目前高中历史教材限于篇幅,主要以文字为主,不可能插入大量的历史图片,这就需要历史地图册作为必要的补充。

历史地图册所展示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简单明了。在地图册中,有中国或世界上重要国家重要时期的地图,有重要历史人物的肖像图……相对于较为枯燥的课本文字表述而言,更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以图促教,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加强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那么怎样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对于这一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专家、老师提出了不少意见和方法。就这一问题,结合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认识。

要重视对高中历史地图册的使用,关键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老师对地图册的重视和引导。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是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往往在主观围绕着老师的要求在学习。老师重视了,使用起来,学生自然而然会去使用和学习。

那么怎样以图促学,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地图册把握提高学习效果呢?我们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去使用和学习历史地图册上的内容呢?在这里,我认为我们可以将地图反映的内容,结合教材问题化。

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一目“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时,可以结合配套的高中历史必修一地图册一起学习。

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并结合地图册思考几个问题:

1.秦完成国家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即“远交近攻”,通过历史地图册“秦灭六国示意图”能否发现秦这一统一策略?

2.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从图片中找出六国的地理位置。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通过“秦灭六国示意图”和“秦朝疆域图”能否说明秦时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时,带着问题将教材内容与地图册结合起来去看,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他们去思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对地图的兴趣。学生在历史地图中可以找到课本没有的知识,补充了课本不足,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以图促教,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和理解地图册中图片、图表等所反映的信息。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掌握学会识图和解图能力?有这么几点要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看一看,认清图片所处时代,展示的是哪一地区,图片中的信息和教材对应内容是什么等。

我们还以《秦朝疆域图》为例。在这幅图片中,学生首先把握的是秦朝,认识到该图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从图中阴影部分,认识到当时秦朝完成统一,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也奠定了我们国家疆域的基础;从图片中太原郡、琅琊郡、颍川郡等,说明当时秦王朝当时实行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南海郡、闽中郡等设置,说明当时南方地区处于开发当中,中央政府加强对南方地区的开发和管辖;九原郡、辽西郡和长城标明,说明当时秦王朝当时加强对北方地区的匈奴民族防卫等。在通过对图片内容解读和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对教材内容加深了理解。

除此以外,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中,也可以合理历史地图册。要求学生根据考试说明标明的考点,据图叙史,回顾教材内容。这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历史地图册图片、图表等信息,回顾教材中考点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历史地图册直观的解读,对历史地图册中的信息能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如在考试中碰到图片题,而图片源自历史地图册,可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题。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322.8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76-01

历史图画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与重视既往事实的一种重要载体,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功能,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图画不仅具有知识的传播功能,而且具有能力培养的功效,承担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的任务。历史图画是一个非常好的直观教具,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如能巧妙、恰当地使用历史图画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但是,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毕竟有限,要想配合教学真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

历史地图册图文并茂,就图而言,它包括:地图、图片、图表三大方面。其中图片是历史照片、图画、历史类漫画的总称;图标又包括比较表、统计表、图解、符号示意图等;地图又可以分为自然地图、人口图、经济图、政治图、文化图、历史地图等。在各种“图”外还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用好一本历史地图册就等于给历史教学增添一个得力的助手。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中学历史地图册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感,且密切结合课本重点、难点知识。例如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本课地图册将近现代中国百姓物质生活的变迁过程用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呈现出来,在学生阅读教材后翻开地图册看到《身着中山装的孙中山》、《清代宫廷的木制自行车》等便立即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再加上教师稍作点拨小结,教学任务轻松完成且效果良好。

第二,历史地图册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工具,它把课本上不易理解的东西以图、以像的形式展现于眼前,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东西变成有形的、具体形象的。如把一些人们无法想象或者理解时常出现偏差的事物多用复原图展示。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地图册呈现了《秦始皇》(想象复原图)、《秦长城》(复原图)等图片,学生阅后即觉得“秦始皇”、“万里长城”(秦)这些形象和概念立时丰满、生动起来。

第三,利用地图册辅助教学可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实用性更强的知识体系。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图册应“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其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有用。”地图册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和世界焦点问题的剖析渗透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图册内容的选择也适应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把涉及公众和社会生活的知识作为取材的范围,发挥历史地理教育的社会功能。如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趋势》地图册编制,本单元结尾处地图册展示了《世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退化》、《世界环境的污染》等图片,通过照片、卫星地图、统计图等呈现了人类活动对整个世界造成的恶劣影响。学生通过读图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中“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目的内容,更可以藉此渗透国际主义和生态环境道德教育。

第四,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图片,包括人物、文物与遗址、历史场景、现实生活等。图片绘制精美清晰、色彩鲜艳,展示了图片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和欣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历史人物的风貌,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本单元地图册展示了《四羊方尊》、《鎏金铜面具人头像》、《掐死团花金杯》、《元代青花瓷》等等精美的古代中国手工业制品,学生读图后油然而生对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崇敬钦羡和身为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读图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第五,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本单元要求学生识记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和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于学生来说识记这么多相近的概念(如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并且将这么多地名一一对号入座确实有困难,笔者引导学生读《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一图,并将该图形象地比喻为“满弓之箭”,其中五个经济特区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构成了一张紧张的弓,而上海浦东的开发就是满弓之箭,隐喻中国对外开放在90年代以来向更快、更稳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样,配合示意图和课文正文的介绍,学生不但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特点一目内容有较深刻的印象,也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启发学生,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六,对教科书中内在联系复杂的内容,可以利用地图册中图示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如必修一第七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本单元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美国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共和制,单凭课本介绍和教师讲授,很难说明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三者之间分权与制衡的关系,而通过读地图册中《美国政治制度基本架构示意图》一图则可使学生对“分权与制衡”这一原则一目了然,实现了化繁为简的、事半功倍的目的。

总之,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学习、考查,有利于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也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 历史图册 读图兴趣 读图方法

近年来,在各大省市中考历史考试中,图片和图表题分量都很大,有的市县的图片图表分量越来越大。例如,从我简单做的一个小调查发现:在江苏省十三市中,淮安中考,50分的历史试卷上2010年中考有8幅图,2011年中考有5幅;2011年盐城中考历史试卷上有10幅图;2011年宿迁中考历史试卷上有13幅图;2011年徐州中考历史试卷上有16幅图;苏州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上11幅图,而2011年中考更是达到19幅图。这么多的图片、图表题的出现,提醒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解题能力。我经过深入思考,结合教学实际,有如下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认识使用《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充图册》的必要性

《历史地图册》是配合历史教科书编排的,它用简单的地图语言形象地描述历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不同于常规地图,而是凸显与历史有关专题内容有联系的地图。因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发展,大到社会生产方式,小到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经过,都是在确定的地理环境里按时间顺序发生和发展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历史空间与时间概念。当遇到疆域沿革、都邑位置、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建设、交通发展、河道与海岸变迁等多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比抽象的文字叙述形象和直观,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古人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学生往往记不清楚红军长征所经过的路线,常常混淆红军经过的重点地区的先后顺序,但如果结合长征路线图就十分简单了。与此类似的案例很多,比如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对比,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迪亚士所经过路线的区别与联系等。表现的内容主次分明、清晰易读,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目了然,图文并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历史图册的基本知识

初中生在初期很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历史地图,因此,要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就要让他们学会阅读历史地图。

首先,知道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特征。历史地图有图例和注记,历史地图上的方向基本上也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同样,历史地图也有比例尺,只是教学用的历史地图由于对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是太高,因此大多省略了。

其次,培养熟练掌握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历史地图的图例在阅读历史地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历史地图比喻为一个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宝库,那么历史地图的图例就是打开这所宝库的钥匙。只有先熟练地掌握图例,读起历史地图才会得心应手。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图册的兴趣

如果想引起学生对历史图册的重视,就应该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并贯彻始终。中国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是个人修行与师傅积极引导都很重要。这里我强调的是,在学生学习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时,老师要积极引导。例如,初中生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的第一课,讲的是“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老师在讲授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时,可以引导学生打开相配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翻到“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一图,学生们通过图中醒目的大红点,很快就会发现,原来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课本中未提及的丁村人、蓝田人、巫山人、马坝人等,而且通过形象地表示中国地貌的图及其中表示出来的各省省界,学生们很快就明确各主要远古人类遗址所在的较精确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此时,老师不妨反问学生:“图中许多的小红点又表示什么呢?”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通过图例,学生不难知道,这些小红点表示的是我国境内的其他一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这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的远古人类遗址分布非常广泛,除了新疆、海南、上海等极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外,都有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这样,学生们就会对课本中提到的“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只是简单、机械地记忆课文中这段文字。

四、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图册的基本方法

第5篇

一、课前收集历史故事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去。所以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帮助了学生更快地去了解历史,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关于科举制度的小故事并且摘录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科举”小故事。同学们在搜寻科举制度的故事时,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重大事件等,而这些内容正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突出特点,对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点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历史上科举制度时期、关键人物等的把握也为科举时代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人教版初衷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学习中,学生课前收集的历史故事更能代表着本课题的真实性。“红军长征”这个主题涉及到太多感人事迹,也有许多民族英雄的壮举永远成为历史的定格。学生收集这篇主题的历史小故事扩宽了教材内容,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小组合作,演绎历史

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化教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排历史故事,把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这种演绎历史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历史事实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种类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过小组演绎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情节、小故事来体现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学生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这样一种生趣的历史课堂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又比如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这一课,学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学生们可以演绎“唐太宗”,通过小故事创编来表现唐太宗在选用治国措施的过程,并且列举出贞观之治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小故事表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概况以及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学通过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更能帮助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三、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可以举出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贽离经叛道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明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四、总结

对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谨、真实的学科,但学生对其的思考所产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和抨击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评述历史、批判历史现象的过程中才会具有创新精神,运用创新思维,因此对学生创造性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

作者:凌立冬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学校

第6篇

【关键词】地图册 历史教学 作用

图文结合是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途径。宋代学者郑樵有云:“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这是中国人“左图右史”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学习历史应该图文并茂,互相佐证,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应脱离图片,单纯依靠文字研究历史。

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开发和运用历史图片这一教学资源以促进教学,而与课本教材配套的《历史地图册》就是一个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源库。《历史地图册》主要由各种历史地图、图表、照片、绘画等组成。这些历史图片与课本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是最便利、最有价值的直观教学资源。遗憾的是,现在仍有许多师生不重视对《历史地图册》的使用,“重文轻图”的现象比较普遍,因而没有把《历史地图册》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下面笔者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为例并结合个人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

除时间要素外,空间也是构成历史的一个必然要素。脱离了空间要素,研究历史就无从谈起,正如梁启超所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历史时序感,同样也要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

历史空间感仅靠文字和语言是很难构筑起来的,而结合直观的历史地图就可以把历史空间化抽象为具体,易于学生掌握。《历史地图册》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充分运用它则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从而更直观地认识历史。

例1:课本对北伐战争的经过有以下文字描述:

“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年,国民政府确定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以上文字包含两个历史空间信息。第一,革命势力范围扩大了。北伐前革命势力范围在广东,随着北伐的开始,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第二,革命中心转移了。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但是课本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匹配相应的历史地图,学生对以上历史空间信息的变化并未产生直观、具体的感受,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更会感到费解。而《历史地图册》配套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历史地图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如图1所示)。地图形象直观展示地出北伐战争的整个过程,起点、进军路线、主要战场等一目了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读图得出北伐前后的革命势力范围和革命中心产生了什么变化,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哪些省份。结合这一历史地图的应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增强北伐战争的历史空间感,更直观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近年高考对历史空间的考查也非常重视,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例如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第17题(题目如下所示),考生若能掌握北伐战争的历史空间信息,正确答案就可以随之得出了。 图1: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例2:课本对古希腊城邦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以下文字描述: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众多蕞尔小国纷纷建立。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课本还配有一幅古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如图2所示)和上述文字相互佐证,但笔者认为《历史地图册》的配图(如图3所示)比课本配图更完整地反映了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课本配图是平面图,不能反映出希腊山多平地少的

图3:古希腊城邦分布(地图册配图)

二、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本教材

课本教材由于篇幅所限,编写原则以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为首要,用语简洁精炼,重点突出历史主干。因此,课本教材对历史的展现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很多历史细节也没有提及。但是历史本身是复杂和多样的,不从多个方面细致研究就不能全面展现历史面貌,也就谈不上深入理解历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课本教材基础上做适当补充,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本教材。《历史地图册》在这方面也有显著的用武之地。

例3:课本对汉字的演变有以下文字描述: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图4:汉字的演变发展

这段文字高度概括了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趋势,但它是抽象的,学生不能从中获得汉字演变趋势的直观感知,不容易理解其中所指。因此,教师就要想办法化抽象为形象,化一般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历史地图册》配套的“汉字的演变发展”示意图(如图4所示)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此图通过五个同一汉字不同字体的渐变对比,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汉字从图画化向符号化、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以及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四种字体的各自结构形态特征。学生在这幅图的辅助下,理解课本汉字演变趋势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例4:课本在《开辟新航路》一课中重点介绍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的四条航路,并配有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如图5所示)。之后有以下文字描述“地理大发现”: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课本配图只有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的四条航路,但课本也明确指出,新航路开辟还包括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开辟的航路。因此,学习本课时教师有必要引入《历史地图册》中更完整的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如图6所示)。此图详细标注了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的具体路线,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全面地认识新航路开辟,避免落入只有葡、西两国开辟新航路的认知误区。另外,此图还显示了17世纪初欧洲人已知和未知的地区,也更真实地显示了当时欧洲人“地理大发现”的具体状况。

图6:开辟新航路(地图册配图)

三、培养学生依托史料学习的史学意识

《历史地图册》中的各种历史图片都是重要的史料资源,并且运用《历史地图册》开展史料教学有三大优势。第一,便利性。地图册师生人手一本,史料现成,与课本配套,可随时随地参阅。第二,可靠性。地图册中的史料经过严谨编选,不断修改完善,史料价值有保证。第三,易读性。地图册主要是地图、图表、照片、绘画等直观史料,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善用《历史地图册》进行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依托史料学习的史学意识。

出问题,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1)根据图7,指出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2)根据图8,列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大会战或战役;(3)结合图7-9,分析中国坚持抗日对其他反法西斯战场有什么帮助;(4)根据以上分析,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

学生运用这三则图片史料展开探究活动,得出结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沉重打击和有效牵制了日本侵略势力,极好地配合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

第7篇

一、利用谐音记忆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是整个初中历史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中招考试考查知识点最多的一本书,以往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总是抱怨知识点太多,背诵起来很困难,所以我在讲授这段历史时,就想方设法让学生减轻负担,轻松掌握基础知识。

该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有四件大事即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记忆时可以把这四件事情的首字连接起来,即“洋戊辛新”,再用谐音记忆为“洋务信心”,在班上推广以后,学生对这四件大事记忆深刻,每次提到都能快速准确地说出来。

学生容易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即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即洋务运动混为一谈,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把两件事情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即近代史和鸦片战争,以及近代化和洋务运动,取其中的两个字组成“鸦史”和“洋化”,再用谐音记忆为“鸭屎(鸦史)”、“氧化”(洋化)。当时学生听了我的解释后哄堂大笑。虽然“鸭屎”听起来不太文雅,但是学生立刻就记住了这个知识点,以后再做与此有关的题目就几乎没有出过错。

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皇帝是道光帝,我是这样让学生记忆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军强盗似的掠走了我国大量的白银,皇帝的名字起得真好――盗光(道光),学生开始还摸不着头脑,待我写在黑板上后,全都点头称是,自然也能将答案熟记在心了。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学生总是把英国占领香港岛、日本占据台湾和这个知识点相混淆,我上课时突发奇想,将澳门―葡萄牙简记为门(澳门)牙(葡萄牙),这样就不易记错了。

中国现代史讲到中共十四大的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的“四”和“市”谐音,这样选择题就不会选错。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讲到法国大革命时,提到罗伯斯庇尔这个人,学生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不容易记忆,我当时就教学生利用谐音记忆“萝卜丝片儿”,于是学生就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了这个法国人。

二、利用歌词记忆

世界古代史讲古巴比伦王国时提到它的位置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有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学生对外国的人名、地名很陌生,于是我就以周杰伦的歌曲《爱在西元前》作为新课导入,结果从上课开始到下课,课堂气氛一直都非常好,学生不论是听讲还是讨论,都格外投入。下课后我问了一位学生:“为什么这节课听得如此专心?”学生说:“再不好好学历史的话,连歌词都听不懂了!都要out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多下些工夫,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些,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谜语记忆

我在平时教课之余,不断地搜索、积累了一些历史方面的谜语,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全神贯注地听,绞尽脑汁地想,争先恐后地回答,乐在其中,这就让原本有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平添了几分活泼与幽默感。下面,我列举一二,和同仁分享:

1.太白全集(猜一近代清朝官员)

2.山东突飞猛进(猜一近代文学家)

3.恪守信用(猜一近代地名)

4.爷爷打先锋(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5.口才绝伦(猜一近代历史人物)

6.囚禁张学良(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7.持久和平(猜一古代地名)

答案:李鸿章、鲁迅、遵义、祖冲之、陈独秀、关汉卿、长安。

四、利用关键词记忆

七年级下册《时代特征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讲到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把星和天联系起来――天上的星星。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讲到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挫折“”、化运动、“”三件事,可以取其首字:“大”、“人”、“文”或者“大”、“文”、“人”,这样,记忆起来就非常省时。

五、利用比较法记忆

第8篇

一、利用好学习小组,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条件

把学生按性别、性格、成绩等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学生以6―8人为宜,并且安排好组长,便于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再由教师把本节要学的知识分成两到三个自主学习主题,板书到黑板上,每个自主学习主题下面再分述与本学习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也可多媒体出示)然后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这些问题。对于主题的学习要一一进行,一个主题学完后再进行下一个主题,自主学习能解决的简单、易掌握的问题,由小组中下等学生展示解决或在组内由组长引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则由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解决。期间,组长要做好简明的记录,以免展示时条理不清,耽误时间。这样的疑难问题,哪个小组解决了,就给这个小组加分鼓励。如果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加1分的话,这样的问题就加2或3分,每个学生的得分将计入小组总分,周末进行评比,给优胜组发奖状鼓励,给每组得分最多的学生发奖品表扬。这种计分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人争优、不甘落后的学习气氛;他们踊跃参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看到一个个疑难问题被学生各个击破,老师剩下的只有点拨和收获的喜悦。

二、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一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提问:“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结合以前所学的问题“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内战胜”总结的方法,学生就从战争性质、指挥官、作战方针政策、作战部队、是否团结、人心向背等几个方面很快就总结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记住了类似问题思考的角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讲到“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向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而不是别的城市?”考虑到本节时间紧、内容多,实际上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别的城市,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留到课下分小组自己查找资料解决。后来同学们找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美国从便于投掷的角度考虑,考虑到伤亡的程度,战后恢复等几个因素,最后选定的是广岛和长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总结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且到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的过程,无疑就是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丰富历史教学手段

历史课程资源很丰富,有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校外的有寻访文物古迹、社会调查等,下面我主要从用好身边的历史图册来说起:

历史地图册向学生提供了准确清晰的历史地图,便于学生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提高识图用图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让学生边自主学习边看地图册25页《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讨论解决“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仅凭书上的文字说明,学生很难理解“九一八事变”和“柳条湖”有什么关系,但是一看地图,就会发现“柳条湖”距“北大营”很近,“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除了便于进攻北大营之外,还有为侵略制造借口”这一事实便不言而喻。从《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上,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日军长驱直入侵占东北的过程和东北军撤退关内的过程”,从而深刻领会到“的不抵抗政策是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培养民族责任感”这一情感目标便在看地图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四、 整合教材,与其他教学素材相联系

初中历史八年级多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若能把这些知识放到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去思考,许多问题便会觉得“可以理解”。

第9篇

一、 教会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阅读历史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历史学习效果的好坏。

中学历史教材的语言分为叙述性语言和结论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的描述,这部分内容是要了解而不需要记忆的;结论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总结和评价等,这部分内容既要记忆,又要理解掌握。

教会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时,要把重点放在结论性语言上。要教会学生对结论性语言包含的诸多历史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过程或历史过程的理解。

还需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一个一个的知识体系,再把这些体系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网络,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地历史体系,形成历史思维。

二、运用目录建立知识体系

新教材采用主题式结构,一个主题就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由若干课组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主题、目录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勾勒出历史的阶段概况及其特征。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二课“贞观之治”,第三课“开元盛世”,第五课“和同为一家”,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从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平等包容的对外政策,海纳百川的文化交流,讲述了隋朝的开放。即构建为: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从目录入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系统的掌握了隋唐的基本历史线索,历史特征,而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

新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文献、 史料,包括历史典籍、先贤明哲、诗歌民谣等,这些文献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古典源流,增加了历史亲近感。教师在教学中要交给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阅读史料,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贞观之治”讲唐太宗具有开明的治国思想,教材引用了唐太宗的“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唐太宗把君民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为抽象理论提供了历史依据,加深了对唐太宗治国思想的理解。在学习唐朝民族关系时“动脑筋”,引用了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意思,唐太宗把对中原汉族对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反映了唐太宗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四、 教会学生利用地图读图识史

新教材有许多历史地图,如重要朝代,重大历史事件,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等,这些历史地图,不仅增强的历史真实感,使相关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其中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要教会学生运用地图,最大限度发掘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能力。比如学习唐、北宋历史时,教学生观察《唐长安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平面图》,对两城平面图进行比较,了解两城特点:唐都长安有“市”有“坊”,“市”是商业区,“坊”是住宅区,“市”“坊”分离;实行宵禁,商业活动受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长安城“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北宋东京有早市、夜市、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通过比较不仅直观掌握两市特点,得出宋朝城市比唐朝城市商业发达结论。这样,还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0篇

培养学生识认运用地图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例如,我国古代的长城,自战国开始修建。秦朝、明朝都曾大规模修筑,均长达5000公里以上,故称万里长城。对此,学生极易认为明长城是在秦长城基础上的修修补补。仔细比较秦、明疆域图,就可以发现,秦长城的位置比明长城偏北,起止点也有所不同。

正确地识认运用地图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例如,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为什么美国本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能神奇地远离战祸?通过识认运用地图就能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日本是一个面积有限的岛国,资源缺乏,市场狭小,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浩翰的大西洋、太平洋把美国与欧亚列强远远隔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美国本土免遭战祸。又如,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为什么没能持续发展,进而较早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仔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等图,就可以找出其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失去了其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意大利没有发生宗教改革,未能突破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以上各方面均不利于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指导学生识认运用地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识认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思想文化等情况,能将文字叙述直观化。例如,在复习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专题时,可以指导学生把教科书中的封建社会各朝疆域图放到一起综合分析,使学生对各朝的疆域四至记忆更为清晰,还可以联系有关中国古代政治的许多史实,如,西域、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什么时候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理,哪个朝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哪些朝代结束分裂、完成了对中国的大统一,哪些政权曾局部统一黄河流域,各个朝代疆域内都有哪些民族,哪些朝代或主要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等等。

在识认运用地图的教学中,识认地图是运用地图的前提。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的《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为例,其步骤是:第一,根据地图名称及图例大致了解史实的地理位置及地图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地理位置是中国,以长江以南为主。反映的主要内容是1929年到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情况及其同国民党统治之间的关系。第二,了解各种符号的意思,识别有关史实空间分布的特点,认识历史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然后根据图例及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充分提取地图中的历史地理信息。从每个根据地地理位置看,根据地大多位于两省或三省的交界处的山区农村。数量上,大大小小有十几块。从区域看,虽然分布在十多个省,但是涉及长江以北的只有鄂豫皖、湘鄂西、川陕革命根据地,其他主要集中在东南,其中以江西为中心的根据地多达四块。从每个根据地的特点看,最大的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发展成为湘赣革命根据地。从历史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看,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再把《1929一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同《北伐战争示意图》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929年到1932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大都位于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战场。根据地对武汉、南昌、长沙、广州等大城市形成包围之势,而且严重威胁着南京与上海,与国民党统治形成对峙局面。

联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知识对此图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受中国特殊国情决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几省交界的山区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根据地能够独立存在,所以中国革命走的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复习旧课或做阶段总结时,可以在识认单一地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同一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图综合在一起识认运用,概括阶段特征。例如在总结尼德兰革命时,就可以结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l5世纪末的欧洲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等图概括革命前夕尼德兰的时代特征。从《15世纪末的欧洲经济》和《新航路的开辟》中可以看出尼德兰的经济及阶级状况:尼德兰位于欧洲传统的波罗的海商路沿线,商品经济繁荣,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新航路开辟后,尼德兰继续成为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的中心。从《欧洲文艺复兴》可以看出尼德兰地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地区之一。从《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中可以推断出尼德兰的宗教状况:宗教改革波及了尼德兰北部,使这一地区新旧教并存,许多人信奉的是加尔文教。把以上信息放到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折的大背景中分析,就可以归纳出尼德兰的阶段特征: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的束缚,以加尔文教为思想武器,资产阶级革命呼之欲出。尼德兰社会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可以结合识认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地图,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内河航运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比较地图册或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马关条约》的内容可以结合此图分析)等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就是诞生在最早成为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既有恶劣的消极作用,也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在高二,尤其是高三总复习时,可以识认运用中外同一时期不同方面或不同时期相同方面的地图。通过比较概括,通过综合分析,加深对历史知识体系的理解。例如总结《中国古代史》康乾盛世时,可以结合以下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是《中国古代史》中的《清前期疆域图》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地图册中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图。从《中国古代史》中的《清前期疆域图》可以看出,康乾时期疆域广大,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分析,康乾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从《世界近代现代史》地图册中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图中可以看出,在欧洲,与康乾盛世同时,荷兰、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国大革命正在轰轰烈烈进行。把以上信息放在当时欧洲的历史条件下分析,所有这一切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培养学生识认运用地图的能力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甩手不管。教师可以通过有层次的提问或提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关键。问题要仔细筛选,精心设计,与教材文字有机结合,有深度、广度、难度,既要有知识的容量,又要有思维的力度。

2.识图能力的培养要与教学需要相结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结合地图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注意根据地图的不同类型,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疆域图最基本的是搞清疆域四至,形势图最重要是从中判断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路线图则特别重视历史活动的轨迹,布局图更侧重有关史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教师应该在学期之初对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地图进行分类,根据知识讲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的需要,对地图进行取舍。最好制定一个适合教学需要的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培养。

3.识图能力培养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第1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参观访问;撰写小论文;媒体;学习方法;兴趣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历史课的课外v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明确规定“历史课堂教学法要和历史课外教育相结合,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所谓历史课的课外历史教育,主要是指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应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内历史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历史课的课外历史教育应内容生动有趣,形式丰富多样,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课外历史教育:

一、课外阅读

中学生从历史小丛书、各种杂志,连环画册和历史文艺作品、网络等这些媒介中获取的历史知识在他们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总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一点从上课和平常的交谈中就可以体会到。为了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教师才能具体指出读物的精华和应注意的问题,也能及时帮助学生扫除课外阅读的障碍。二要做好阅读书目的推荐工作。推荐书目要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使之与其所学历史知识相辅相承。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学完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时,可推荐学生阅读《秦皇大帝》,让学生重温“六王毕、四海一”,“修筑万里长城”,“焚书坑儒”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理会作者塑造的秦始皇、李斯、扶苏等人物形象。《中国历史》第四册上完第六课时可介绍学生阅读《1991:张学良从“西安事变走来》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始末及学习张学良将军的爱国精神。三要组织学生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做好笔记,要看有所获,读有所感,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开展历史知识竞赛

每给初一新生上第一节历史课时,我都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使用,让学生为古人感到骄傲,做为中国人更自豪,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明白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应肩负的使命是什么。我还经常让同学们在课下搜集、整理历史轶闻、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然后在班级开展比赛活动,采用毕答、抢答、猜谜语、填诗、历史典故、谚语、歇后语等各种方式进行,内容可不受课堂教学范围的限制,但应尽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例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说尽心中无限话”(打一皇帝年号――道光),“捷报”、“江苏原野”(各打一历史人名――陈胜、吴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不肯过江东(项羽)。”等等。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参观访问,实地考察

大湖镇一向重视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读书的精神。我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国家级旅游景点――永安大湖灵隐石林参观,向他们介绍“鳞隐书苑”、“孔子堂”等景点,以及介绍石洞寒泉的有关明朝邓文铿御史的事迹。实地考察桃源洞――李纲题诗处,还有“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登科”的故事等,参观后学生受到极大鼓舞,学习历史的兴趣非常高。

四、综合评价历史人物,撰写历史小论文

先传授给学生正确进行历史评价的原则,要坚持正确的立场,从历史实际出发,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查找历史资料,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全面客观发展地评价历史人物。做到这些,就可让学生开展活动。例如:学完中国现代史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沁园春・雪》,然后对其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包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今朝”的“风流人物”进行评价,让学生课后找资料,各抒己见,提炼观点,撰写历史小论文。

五、开展学习方法、记忆技巧讨论的活动

向学生介绍奇特联想记忆、数字记忆、谐音记忆、顺口溜记忆、图表记忆、归纳比较记忆等方法,学生们也将自己总结的方法互相进行交流,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例如,学完中国史和世界史后,可将一些有联系的知识从时间上归纳在一起进行比较记忆:

六、发挥媒体作用

可组织学生收看影视作品,收听广播,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通过这些媒体作用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共鸣、震撼,从而受到深刻教育。但由于一些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学生思维能力有限等原因会出现片面甚至歪曲历史的现象,所以教师应随时对学生加以指导。例如:初中《世界历史》第二册上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组织学生观看《虎!虎!虎!》,让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有个系统的再认。

历史课的课外历史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课内历史教育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它有其重要作用:

1.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课外历史教育的内容与课内历史教育的内容是密切相联的,有利于丰富和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领域,特别是一些对历史具有浓厚兴趣,求知欲较强的学生更是如鱼得水。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外历史教育具有生动活泼,形象感人,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等特点。青少年对这些具有好奇心,对这种认知活动也比较感兴趣。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后,他们总是会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去学习,而且他们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从而迅速而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历史教育活动可作为其补充。在课外历史教育活动中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材料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等等。

4.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而课外历史教育更加直接、生动。

此外,历史课的课外历史教育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更加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第1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知识网络 构建

在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各种教学模式各显风采、独具特色。与此同时,展示给每一位教师的另一个问题显而易见,那就是:除了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外,如何让学生全面地、全方位地把握教材呢?作为初中历史学科的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利用开发的软件,在知识网络的构建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理念明确,思路清晰

1.通过历史知识的构建,让学生能够从微观层面积累历史知识,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握教材,加强核心知识间的联系,从而高屋建瓴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

2.以文字为载体,借助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丰富的史料、图片、视频等为资料,丰富知识网络,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3.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知识网络重在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

4.以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特点为依托整体构建。初中历史教材由《中国历史》四册、《世界历史》两册共六册组成,在编排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的编排方式,而是以主题式的形式呈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大事,因此,以册为点、以单元为线、以课为面的知识网络的构建由此形成。如:

二、特点独到,知识拓宽

1.从册到单元到课到具体知识,呈现从宏观到微观的建构过程,反之呈现从微观到宏观的建构过程,符合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

2.以册而起,由单元构成主页,建立每个单元的链接,来回点击即可完成基本的操作,省时、完整、流畅,整体性强。

3.链接有图片(如《中国历史》七上“虎门销烟”)、有视频(如《中国历史》七上“五四爱国运动”)等,对某些知识点进行了注释(如《中国历史》七上“孙中山的简介”)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4.每一单元的设计除了每课的核心知识之外,都设计了类似“历史视窗”栏目,目的是进行单元知识的总括和知识的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每个单元的核心以及重点难点部分。如图一、图二:

图一

三、应用自如,师生双赢

1.对于教师来说,在网络版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全面地把握教材,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提升。通过实际的课堂应用,让多媒体教学发挥了实质的效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真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汗水换来的是价值。

2.对于学生来说,获利最大。

(1)知识网络能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系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提升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知识网络的应用,展现了多媒体的魅力,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活跃了,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学起来轻松而不乏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复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3)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实际动手去做,既加强了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又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学习起来既有动力又有追求。

(4)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大效率地掌握初中整体的历史知识,实效性非常明显。

(5)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用网络上的资源让知识网络变得更富有生命力,对于那些痴迷于网络的同学来说,无形之中会受到启发,思考如何正确地利用网络,从而对学生进行是非观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