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时间:2022-12-23 19:04:41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1

论文答辩问题及其答案解析一:

1.为什么选择这个论文题目?

答:因为在电力输送过程中经常出现电流过大使得电气系统短时间无法工作的情况,而采用瞬态过电保护技术进行电流分化减流。当电力输送电流超出峰值的时后瞬态过电保护器开始工作,使电流超出的部分引入接地体,有效的的保证了电气系统的正常工作。通过这篇论文的描述让我对瞬态过电保护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所以选择了这个论文题目。

2.研究这个题目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答:通过研究表明正确的预防电力输送过程中电流过大的有效方法,电气调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变电站今后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科学的调试质量控制管理将对变电站安装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什么是瞬态过电保护?

答:瞬态过电保护是指电气系统的电力输送过程中峰值超标的重要保护装置,当电力输送电流超出峰值的时候瞬态过电保护器开始工作,使电流超出的部分引入接地体,有效的保证了电气系统的正常工作。

4.电气系统包括了哪些?电气系统又是如何预防瞬态过电而产生的故障?答:电气系统包括了电力发电机、供电设备、交直流变压器、电力供电线路、断路器等设备。电气系统中的设备预防瞬态过电而产生的故障是采用瞬态过电保护技术进行电流分化减流。在电力供电设施上使用瞬态过电保护技术因采取隐蔽的方式,当电力输送电流超出峰值的时后瞬态过电保护器开始工作,使电流超出的部分引入接地体,有效的的保证了电气系统的正常工作。

5.UPS电源的主要功能及作用是什么?

答:UPS电源的主要功能是在突然电力输送系统停止工作的时候,不间断电源保护开始动作,起到保护电气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和技术资料不会因为断电而丢失的作用。

6.电气系统中电流峰值保护一般分为几级,每级的作用是什么?

答:电气系统中电流峰值保护一般分为四级。基础一级作为瞬间电流峰值从雷电防护区引流向雷电屏蔽区,将达到万单位或更高的电流峰值控制在两千伏到三千伏之间的作用。二级保护目的给予一级标准的瞬态过电保护器没有防护完全下的瞬态电流峰值控制在一千伍佰伏到两千五百伏之间的作用,三级标准保护是

一二级残留下的瞬态峰值降低到一千伏以内,使瞬态的峰值对设备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四级保护依据被保护产品的防压水平而控制瞬态过电保护的电流峰值。

7.写这篇毕业论文的体会。答:在写作这篇论文当中发现了自己很多知识的欠缺,通过在书店及网上收集有关资料弥补自己有关电气系统瞬态过电保护不足的知识面。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让我对电气系统瞬态过电保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论文答辩问题及其答案解析二:

1、导师问:你的这篇论文系抄袭的。

答:老师,您好,我的这篇论文在写之前的确参考了大量的网络文献资料,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整编的,绝非全部抄袭的,比如说,这个论文中的论点******是我根据****得出的结论,这种情况下请大家结合论文举例说明是最有效的答辩。

2、导师问到论文中的专业问题。

答:根据自己论文中写的,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如果是论文之外的,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来写,如果实在不知道,就告诉老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对这个不是很了解,谢谢老师的指出我的不足,回去后我会加强对着一块的学习的”。

3、导师问论文以外的题目。

答:面带微笑,尽量回答,切忌沉默不语。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课题选择;创新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黎静华(1982-),女,广西博白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16-02

电气工程以电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电能作为研究对象,是通信和计算机信息的载体,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电子科学和控制科学交叉,是基础理论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是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庞大电力工业的安全运转、人类伟大的电气化时代离不开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电气工程学科是一门既有着强基础理论支撑的、又有着广泛应用背景和应用平台的交叉混合型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1]该学科的学生既需要掌握理论分析的知识,又需要掌握服务于国家能源发展、电力工业的特殊技能。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电力工业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以培养科学和专门技术中德才兼备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为目的。[2]因此,应根据电气工程学科的特点探索适合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途径,向电力行业和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一、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1.电气工程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的目标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技能;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备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2.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的目标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电气工程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要初步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具有应用计算技术解决本学科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可以开展跨学科内容的研究;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够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为实现上述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多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

二、课题的选择

课题的选择是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础。良好的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主动地投入研究工作,从而获得创新性强、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3]可见,新颖、创新、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选题至关重要。导师在结合学科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获得良好的课题:

1.创造机会到电力工业或电力部门去调研

电气工程学科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平台。作为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生,首先应了解电力工业的发、输、配和用的各个生产环节,不仅需要到电厂、变电站、电力部门等传统部门去调研交流,更需要到新建设的、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满足电力工业发展需要的新建设的基地和部门去调研交流,全面了解当前电力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并据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或课题,将使得所选择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2.查阅行业网站和相关的学术网站

电气学科的研究生应多浏览行业信息网站,了解中国电力工业的最新发展和研究动向,并掌握国家对电力工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其次,应多浏览相关的学术网站,如国外的风电等新能源网站。这些是丰富自身知识、把握电力工业发展的前沿、明晰未来工业发展方向的良好途径。同时,也对指导科学研究的选题具有重要作用。

3.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研究或研究生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阅读文献则是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经典的书籍和高水平的论文可以了解所需解决问题里程碑的方法、当前研究的进展、已有方法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明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此外,可以针对所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对数学领域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或者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本学科科学技术问题。

4.结合导师科研项目

导师的科研项目已经是经过调研、论证比较可行的课题,研究生可以立足导师所立项目所需解决的问题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课题。一般地,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习过程中融合导师的科研过程,有更多的机会与导师进行交流学习。

三、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4,5]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培养就是要为我国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加强对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1.参加学术交流会议

学术交流会议是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获取科学前沿动态、实现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报告人讲述的内容中感悟到不同的创新方法和思维方式,获得广博的知识,作为自身学科创新的物质基础,从而以不同的方法思考本专业的问题,往往会获得一般方法难以得到的科研成果。目前电气工程学科举办的大型学术会议越来越多,比如全国电自专业高校年会、全国电工学科研究生论坛、电机工程协会的年会、博士生论坛等,研究生们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参加。

2.多参加交叉学科的学术讲座

电工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电力系统的问题也不可能仅仅依赖于电力系统本身的知识去解决,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在讲座中,可以听到报告人对自己学科工作的综述和研究体会,可以学习到学术大师们治学的理念、态度和方法,从而启迪和激发自己的思想,达到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的效果。

3.重视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

相对来说,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的频率并不是太高,且由于开会地点、时间和科研经费等的限制,学生并不能经常参加学术会议。因此,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愈加重要。课题组内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应该每周举行一次交流会,相互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遇到的问题,自由争辩,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认识得到发展,在相互的交流中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假说,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四、表达能力的培养

人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包含写和说的能力。研究工作需要得到认可或需要得到别人建议和帮助都依赖于良好的表达。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是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得到认可或获得有价值建议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加强和培养表达能力:

1.多练习口头汇报

首先,参加会议时要争取汇报的机会。表达能力是需要不断练习和锻炼的,有时候想得很好的内容未必能有条理地进行讲述。其次,要勇于提问,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提问不仅能充分把握新知识,且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研究生们时常胆怯,不敢提问,生怕暴露自己知识的浅薄。钱伟长先生经常说:“报告总是不能全听懂的,要提问题,没有愚蠢的问题,不提问的才是愚蠢的!”青年学生应充分重视提问,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2.多写学结

科学研究中一定要重视书面的表达。多数学生觉得这些问题自己已经掌握了,没必要写出来,殊不知这里面隐含着很大的学问。把内容和观点写出来是对自己工作的梳理,是理清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书面表达后会使得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条理更清楚,更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结包括许多方面,不仅仅是写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写开会的会议纪要、会议报道、记录每天的学习进展、总结每周的学习内容或对某个阶段成果的梳理等。

3.反复体会教师修改后的论文

人总是在学习中成长和进步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不足和发现自身与别人的差距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进步。导师就是研究生阶段最好的学习榜样。不少同学并不重视导师修改过的论文、ppt等材料,这无形中损失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机会。研究生应细细品味导师修改后的表达方式和领悟导师的意境,及时丰富和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日积月累,水平自然会得到快速提高。

五、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内容,但是研究生的思想修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也至关重要。俗话说:要想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并不应该是研究生学习和培养的全部。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事情与他无关,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做事的作风。此外,学生应该做导师的好助手,协助导师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对于课题组的其他公益事务研究生也应该主动承担,认真完成,抱着“既行之,极致之”的态度,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六、结语

培养具有电气工程学科特点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对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该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关于研究生选题、创新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及方法,希望研究生能通过参加实践调研、广泛阅读文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交叉学科的学术讲座以及勇于提问、善于表达等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达到培养的目标,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董方敏,周学君,黄华.电气工程硕士校企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45-46.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21.

[3]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9,33.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近代社会,电磁理论,电气技术,哲学启示

 

电磁理论及电气工业技术是在人类社会的特定历史阶段发展起来的,顺应并且满足了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改变了世界,创造了新的时代,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本文由第一次科技革命中晚期即从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该段时期的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为背景,探讨十九世纪近代社会对近代电磁理论发展的促进关系,进而总结十九世纪时期电磁理论发展的哲学启示。

1 十九世纪时期的近代社会

启端于18世纪80年代英国并在随后的近100年内迅猛磅礴于欧美诸国的蒸汽技术革命,直接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并引起了社会深刻变革。以下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总结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方面: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在加剧,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崛起,英法等国相对落后。此等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后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论文大全。

经济方面:人类在生产力上实现了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过渡,生产关系上则体现在垄断组织的形成和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组织形式。

文化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愈加显著,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电磁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中电气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深深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与观念。

2 十九世纪近代社会对电磁理论发展的促进

回顾电磁理论及电气技术的发展必将联系到蕴育电磁理论的十九世纪近代社会。电磁理论与电气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社会对电磁理论与技术具有整合作用。同时,电磁理论与技术也会对社会产生反作用,社会根据技术加以自我调适。十九世纪近代社会对电磁理论发展的促进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社会需要与技术惯性上看,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蒸汽动力占据主要地位的同时,当时的科学工作者加快了对电的研究[1]。18世纪后期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了电池;19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随后安培定律、欧姆定律相继被发现。182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制成了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实验之一,开创了人类电气化时代的新纪元。

其二,从科研与产销的一体化(即工业实验室)方面看,无论是电工技术还是电气工业,完全是在电磁理论建立之后,人们自觉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出了各种发明和发现的。麦克斯韦在总结法拉第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系统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在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逐渐进入了电子技术和信息社会。1901年完成从法国穿越大西洋、到达加拿大的无线电通讯。1904年把整流管使用于无线电通讯。1916年人类第一座无线电发射台问世,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

其三,从社会状况与社会变革方面看,由于电能比蒸汽能有诸多优点,电力迅速取代了蒸汽动力在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电气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爆发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以实用电动机、发电机的发明为开端,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并没有在英国得到迅速发展,却在美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成果。电气工业在美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电气工业发展,从此人类社会进人了电气化时代。

3 十九世纪电磁理论发展的哲学启示

在分析电磁理论及电气化工程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后,从中思考电气化工程社会影响的哲学思想,对其所蕴涵的文化思想和观念进行概括和抽象。

3.1 电磁理论及工程技术把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间的关系进一步融合

电磁理论的最初研究并没有推动生产发展的目的,它是出于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或事业心。在电磁理论的基础上,各种电器相继发明,有力地促进了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了生产的大发展。论文大全。论文大全。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的融合是一种进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这是因为电磁现象已不像力、热、光那样可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只能靠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来感觉它、认识它、掌握它,最终让它为人类服务。

3.2 电磁理论扩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范围

自牛顿以来,科学界存在一种超距作用的观点,认为这种作用的传递既不需要物质做中介,也不需要花时间。而法拉第提出了电力线和磁力线,即电场和磁场的概念,指出静电作用和磁作用是通过场来传递的;麦克斯韦由法拉弟的思想计算出光的传播速度,亦即电磁作用的传播速度,从而否定了超距作用的观点。后来,科学家们又把这一思想扩大到引力,提出了引力场的概念,加深了对引力的认识。由此,人们认识到“场”和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从而大大改变了牛顿自然科学的框架,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一次跨越[2]。

3.3 电磁理论的逻辑性和经验性启示

1820年,奥斯特在自然统一性哲学观点的推动下,第一次把电、磁现象联系起来,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受这一启发,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磁效应的逆效应――电磁感应定律。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创立了完整的经典电磁理论体系。随后的电气化工程技术亦表现了工程的理论本质依据逻辑的揭示、科学实验。其运行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源于科学精神和技术理性,昭示了科学必须既是理性的又是经验的[3]。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技术理性中凸现的工具效率维度和经济物质取向,具有忽视人存在的精神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倾向[4]。这从电气化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得到证实。

3.4 工程实践的建构性和境遇性启示

由于电气化工程可预见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社会影响,以及实施的复杂程度,必然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关注和支持。现在,工程是否存在、如何存在以及怎样存在不是科技人员一方就可以说了算的,它是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社会各界包括政界、科技界、学界、实业界、企业界、公众共同参与或者叫建构的结果。

另外,虽然电气化工程的理论知识具有共同性,但现实中却很难看到相同结构,相同形式,甚至相同功能的工程。这是因为在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受到社会因素如地域风情,政治历史,经济状况等影响很大,工程实践需要实时调整和不断改变工程的结构和形式,才能实现最大的工程能力,此方面启示可称之为境遇性。

4 结束语

本文关注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这一百多年时间的近代社会发展进程,分析十九世纪近代社会从工业革命到电气时代等阶段对近代电磁理论发展的催生与促进,进而由近代电磁理论发展与十九世纪近代社会关系思考十九世纪时期电磁理论发展带来的哲学启示。为研究后续电力革命及现当代电子信息时展的初期社会历史与科技关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符彩霞.电气工业百年回顾[J].电气时代,2001(3):5-7

[2]王骁勇,刘树勇 经典物理学与社会进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35-41

[3]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年:102-106

[4]王德伟.电气化工程的社会影响[J].自然辩证法,2006,22(3):80-83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电气工程;研究方向;环保;节能减排

一、 电气工程的主要发展历程

电气工程的主要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大约7世纪至公元16世纪上半叶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岁月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十分缓慢,一直停留在单纯地观察记录的水平上。第二阶段, 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女王的侍医官吉尔伯特开始,人们对电磁现象进行了探讨,并作了一些定性的归纳和总结。这一阶段大约持续了二百年。第三阶段,18世纪的卡文迪许、库仑开始,人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进入了用科学方法定量研究、总结归纳从而得出规律的阶段。

二、 电气工程的研究方向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电工方面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新事物,给电气的发展注入了S多活力。

在电工的理论和原理方面,物理与天文研究中发展起来的等离子物理学与电磁流体力学开始向工程应用方面推进,与能源、电力、交通及其它工业发展需要相结合,开创并推进了受控核聚变、磁流体发电、磁流体推进、和电磁泵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新材料方面,各种有特性的材料相继被发现。超导技术从超导现象1911年被发现至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高临界温度超导材料的突破性进展,打开了超导技术应用的大门。永磁材料指的是某种材料经充磁后,具有很高的剩余磁密、矫顽力和磁能积的材料,如钕铁硼(NdFeB)。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生产钕铁硼的国家。近年来,永磁材料的研究主要针对钕铁硼材料的缺点,集中在提高材料的温度稳定性、抗氧化性以及降低价格方面。半导体作为一种导电性能介于绝缘体与良导体之间的特殊材料,为电工领域提供了多种电力电子器件,为直流输电、电气铁道、各种节能电源和自动控制装置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技术方面,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电力电子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使大功率的整流、逆变装置得以实现进一步拓宽了电能的应用。而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实现了电机、电力系统、传动系统的的自动控制。

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有:①电力大系统、电力传动系统及电力电子变流系统中的各类问题;②生物、医学与健康领域中的电磁方法与新技术;气体放电及多相混合体放电问题;③气体放电及多相混合体放电问题。④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或为开拓新应用领域的电机、电器;⑤反映各类电器设备电器或绝缘性能演变的多因子规律及其观察和测量技术;⑥电能质量的理论及其测量、控制;⑦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能存储和电力变换技术;⑧现代测量原理及传感技术;⑨脉冲功率技术与低温等离子体应用基础;⑩电力电磁兼容问题以及复杂电力系统的经济安全运行、控制及规划的理论及其应用。

三、 电气工程新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核能发电,目前分为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类发电方式。核裂变是由较重的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加热水,基本形式与煤燃烧发电的形式相同。由原子核裂变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要比普通矿物燃料燃烧放出的能量大几百万倍。核聚变则是较轻的原子核结合为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所释放的能量比等量的原子核裂变所释放的更多,核聚变的原料是海水中的氢的同位素,这种原料是取之不尽的,但是由于能量难以控制,目前尚待研究。

磁流体发电,是一种把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新型发电方式,具体装置中是利用高温导电的等离子体与强磁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电能,目前已在提高能能量的转化率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另外,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在中国也得到广泛应用。 在交通运输方面,电工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以电磁技术为依托的磁悬浮列车的发展,目前,磁悬浮列车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并有可能在未来继续提速。

就节能减排而言,中国大量推广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使得私家车、摩托车的使用大大减少。这意味着为国家节省了更多的石油资源,并减少了大气污染。

四、 如何利用电气工程相关新技术来治理大气污染以及高效利用能源

APEC会议期间,北京天空出现了短暂的“蓝天”,这被主席称为“APEC蓝”,并希望这一情景能永远留在北京上空。但没过几天,北京又陷入了雾霾的世界。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摆在政府的面前,如何解决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

对于我们而言,利用电气工程相关新技术来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非常可行的途径。我们都知道,大气污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汽车火车等以汽油、柴油、煤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二是工厂加工废气的排放。

因为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而造成空气污染,传统做法是推广使用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效果不能说没有,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交通工具与汽车火车等传统交通工具相比,其动力(即速度)以及续航方面远远不够。

如果能够利用电气工程来相关新技术来实现电动车电池的小型化以及大功率化便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电能的高效转化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途径。另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微型化,以太阳能为直接能源,但其问题在于天气影响因素太大。相信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会有解决的那一天。

对于如何高效利用能源,其实生活中也已经可以见到。如楼道的声控开关、光控开关就可以减少不必要能源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再比如工业生产中,利用电涡流效应来加热钢铁也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

电气工程新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在某一方面带来技术革命,只要继续在这方面前进,最终就一定可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贾文超主编,参编卢秀河、杨晓红。《电气工程导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 刘涤尘,王阳明主编。《电气工程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 李志民主编,副主编白雪峰。《电气工程概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6月。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5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ses the way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y doing" and "doing by learning". The skills training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flect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 of skills training and reform the idea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关键词:技能实训;高职;数控技术

Key words: skills training;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C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031-02

0引言

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是学生实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将来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有力保障,是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相结合办学特色的有效手段。技能实训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实施技能实训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多年深入数控技术专业机床电气技能实训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有效提升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实训效果。

1教学思想设计

遵循“行在先,知在后,知行相资”的规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强调“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题、以素质为基础、以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等要素,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实训目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机床电气技能实训中的“电气控制柜布局的设计、安装”;“电路图的设计、连接和调试”;根据电机的正反转、交通灯系统、高铁轨枕预应力张拉控制系统的等不同项目要求,实现“PLC系统控制的设计及程序编制任务”。最终提交一份技能实训总结报告,包含实训进度表、实训内容、小组总结和个人总结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训能力。

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与技能实训相关的各元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但并未对其实施拆解,直观性不强,所以在实训前,先让学生进行各元器件的拆解,使学生先直观了解其结构、功能、原理及工作过程。再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掌握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之后根据其实验目的让学生绘制电路图并实现其硬件连接。最后根据系统控制要求编制对的应控制程序并上传到PLC内,完成系统搭建与调试,实现系统自动化模拟控制,在完成要求功能基础上编写使用说明书与总结报告,最终完成技能实训。

2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等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结合本次技能实训内容及特点,确定以下技能实训目标:

能力目标:能在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熟练使用斜口钳、剥皮钳、压线钳、电钻、钢锯、打号机等工具和正确使用可编程控制器,能够按行业标准,正确完成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安装、调试。

知识目标:理解机床电气控制在机床中的作用,了解在技能实训过程中使用的各元器件及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功能、原理及工作过程。

素质目标:加强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安全生产的意识,培养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此次技能实训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动手、接触实际的机会,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高的要求。对此我们也确定了技能实训的重点内容为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安装、调试及使用方法。难点为过程控制、PLC系统控制的设计和相关程序的编制。

3教学准备

依据机床电气技能实训的教学任务,做好以下教学准备工作:

教学情境: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为目的,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同时选定一名组长,再由组长分别指派相应的设计员、接线员、材料管理员及秘书各一名,实现统一部署,协调工作。

教学设备:每组分发电气控制柜一个、欧姆龙CP1E可编程控制器一台、交流接触器2个、热继电器一个、时间继电器2个、空气开关3个、标准35mm线槽2根、35mm导轨一根、1平方导线红、黑、黄各一捆、线号管若干、万能表一个、工具箱一套及所需的各电器元件。如图1、图2所示。

教学环境:本次技能实训在多媒体机床电气实验室展开,实验室配有机床电气实验台5台,可同时围坐5-7人,展开相关讨论及操作,同时配有FANUC数控车床、铣床及相关实验台各3台,如图3所示。

教学资料:教研室针对本次技能实训编写了技能实训指导书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以机床电气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机床的操作说明书、连接说明书、维修说明书、欧姆龙CP1E、欧姆龙CP1H指令参考手册、CPU操作手册、可编程控制器视频教学录像等内容作为教学过程的参考资料,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综合实验台为依托,结合现有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深入学习,深刻体会机床电气控制在数控机床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因此本次教学过程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横向教学过程;以告知任务、引导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分析任务为纵向教学过程。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5教学过程分析

5.1 横向教学过程分析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告知学生学习的目的,有目的学习往往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为此基于本次技能实训的综合实验任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机床电气控制在数控机床中的作用及怎样实现与机床系统之间信息传递?②机床电气控制的电路设计准则及注意事项有哪些?③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原理、作用及使用方法有哪些?分析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应该怎去学习,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实训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最终每个人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一份自己的答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实训内容进行了预习、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深入的去理解了,另一方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感到轻松。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教师将学生在讨论阶段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内容加以总结、提炼,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学生提交讨论结果后,经过归纳总结,告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哪些知识点讨论的比较好,哪些知识点没有讨论到,哪些知识点讨论的结果是不科学的,同时帮助学生总结其原因,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养成这种勇于探讨分析问题的精神。最终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分析、总结后将标准的答案公布于学生,使学生与之对比,完成教学任务。

5.2 纵向教学过程分析告知任务:说明本次技能实训的教学任务,提出教学目标。引导任务与分析任务:由数控机床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引入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并说明其作用及重要性,完成任务引导工作。通过对此次技能实训各任务设计的目的、要点、步骤以及在技能实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完成对任务的分析工作。实现对学生自我学习的引导作用。完成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后,说明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操作过程的协调性、安全性、分工合理性,并提出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准则、绘图标准等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技能实训任务。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深入理解机床电气各元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工作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为以后工作积累了经验。总结分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能够结合完成好的电气控制柜实物和电路原理图,说出三大综合实验的原理、目的、意义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独立完成一份包含团队构成及分工、实训进度计划表、实训内容、个人总结及小组总结的技能实训总结报告,要求内容详细、格式统一。同时采用小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方式,结合教师对学生在技能实训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等作为评价本次技能实训学生的综合成绩,实现完成分析总结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在技能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剖析,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实训中的元器件、结构框图、电路原理图等有机结合,进行分析讲解,实现实践验证理论这一过程。这样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一方法,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以致用。

6教学成果

技能实训任务完成效果如图6、图7、图8所示。机床电气技能实训是实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体现出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的意义。

7结束语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本文以机床电气技能实训为依托,探讨了怎样上好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课程,强调要在技能实训过程中采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增强自身职业综合素质、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理论、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因此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实训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实现学校把学生请得进来,送得出去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段渝波.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32-34.

[2]王振洪.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75-77.

[3]乔孟涛,焦昆,陈靖.基于文化视角的职业伦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67-69.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6

文/罗?青

摘?要:传统教学法应用于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出现了许多问题,而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本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步骤和要领。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技工院校

项目教学法是将整体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与最终评价。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以机电一体专业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分析项目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中的应用。

一、传统教学法应用于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出现的问题

1.偏重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解

虽然技工院校的教学条件都有所提高,很多技工院校都新建了校区,配备了多媒体教室等,但是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即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虽然在课程教学中会应用机床电路原理图等图片展示方式,但仍难以改变学生兴趣不高的窘境。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富有激情地讲解,学生却在下面睡觉、玩手机,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训实验环节缺失

许多技工院校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实训内容很难安排。实训实验环节的缺失,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例如,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作为一所技工院校,在实训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是,在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所需设备的投入还是偏少,甚至机床实验设备不足,使得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当前,技工院校的课程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但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阶段进行的,一般都是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脱钩,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中的应用

笔者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详细说明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本课程中的普通车床CA6140项目时的实施步骤和要领。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涉及的机床比较多,每一种机床都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可以把每个机床安排为一个项目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对于普通车床,笔者设计了普通车床CA6140电气控制电路项目,实践课时为六学时。项目的总任务为识别普通车床电气控制原理图,处理普通车床常见故障。然后,将这个整体项目分解成若干阶段任务,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每个阶段任务,直至完成整体任务。其具体步骤如下。

1.总体认知阶段

学生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车床CA6140的形状与工作过程;找出车床外部与内部的所有低压电器元件以及控制柜;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低压电器元件在电路图中的位置以及发挥的作用。

2.分析普通车床电路图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自己设计普通车床CA6140的电路图,并且将设计的电路图与实际电路图进行比较,找出自己设计的电路图与实际电路图的区别以及设计的缺陷。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普通车床CA6140的工作原理,而且还提高了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

3.检修故障阶段

学生经过前期几个步骤后,对实际车床的电路图和工作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阶段学生的任务是能够针对车床CA6140出现的故障,对车床进行检修和维护。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掌握常用电工仪表以及电工工具的使用,同时,针对普通车床CA6140出现的故障,能够自行分析出原因并寻找到解决办法。本阶段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作用。

4.评估收尾阶段

前面几个阶段,并不是不需要教师过问,而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参与,并为学生提供指导。在本阶段,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集中展示以及评价,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委婉地给予批评指正。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安排的项目要合适,要根据学院机电一体专业的实验室条件,配合课程教学大纲,安排项目。安排的项目要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要考虑项目的难易程度,要符合所任教学生的实际水平。第二,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寸,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多向学生设疑,鼓励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的答案。第三,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完成项目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随着汽车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推行实践教学成为该课程关键。如何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汽车专业特色建设,培养学生实战能力,成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教师要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从事汽车修理行业,特别是现代汽车修理的必备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原理、特性、使用、维修、故障检测判断与排除等内容,需要电工学、电子学、物理及电工学等知识,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

一、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设备不足。实践教学主要方式为以班级为整体的演示性教学。演示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正确讲解,更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室设备台套数不足,学生很难有操作机会,不能实际操作,教师也不能预计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无法进行针对性讲解,完全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主导地位不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根据生产实际设置故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诊断和排除,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教学脱节。实践指导队伍有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教师不注重实践训练,实践课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重复教学但是效果不佳。教学队伍的“断层”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汽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反馈信息无法测评。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否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并能独立操作,都无法进行测评。学生的反馈信息无法传达到教师那里,造成单向教学,教学效果势必受影响。

二、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的教学方向

设计教学模块,明确目标。

鉴于汽修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汽修、售后或相关部门,该专业学生首先必须掌握构造原理特性等基础知识;其次必须具有独立的故障判断、排除等修理技能。此外,还应了解汽车电气设备的型号、性能特点以及相关设备使用等技能。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将教学工作分为如下几个模块:第一模块:种类型号模块。该模块主要就汽车电气的种类、型号、型号特性等进行分析讲授。第二模块:原理特性模块。该模块为基础模块,通过原理和特性掌握,为下一步学习故障判断和排除打下基础。第三模块:构造、拆装、检修模块。第三模块和第二模块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便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第四模块:识图、接线、故障判断和排除模块。该模块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是汽修专业必备的专业技能。第五模块:仪器设备使用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认识使用仪器设备,学会用才能会修。以上模块的划分,是为了使教学知识点更为集中,方便教学工作开展和学生学习。

一体化教学。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为主线,辅助教学设备为载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视觉、听觉和行动为一体,听课、提问、实践操作相贯通,全方位教学。一体化教学的出发点,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培养,不仅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更要注意各个模块的相互渗透,以能力为主线,全方位实施。严格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实习,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外场所等教学资源,逐步深入、循序渐进;注重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实行一体化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合理设计教学模块,教学模块是一体化教学的依据,教学模块的设计,但一定要考虑本专业就业岗位的需要,在遵循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注意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浅到深,从基础到专业,避免“断层”;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不能过分注重理论学习,更不能盲目增加实践学习时间,造成理论和实践比例失当,可以将理论学习放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满堂灌”,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三、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实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即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现场教学、技能训练、模拟故障三者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工作围绕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开展。通过现场教学进行实践,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行“协作学习”的组织模式。协作教学的组织模式是基于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自身的特点而定。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包括蓄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认知、充电系统和故障诊断、汽车空调系统的故障判断和排除等,都有大量实践环节,加上教学设备、实践导师缺乏和学生自身兴趣等原因,引入“协作学习”模式很有必要。协作学习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精神为宗旨,根据学生成绩、技能水平和学生兴趣,随机分成不同档次,组成协作小组。协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对促进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作业。

实行“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传统考核模式侧重于理论(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20%,平时成绩10%),忽视实践成绩,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总体上升。“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就是给予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对等的地位,提高实践所占比重,促使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增加实践成绩的比重,也避免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滥竽充数、相互抄袭的现象,保证了考核的真实性。

结语: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本身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避免脱节。本文从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教学方法和具体实施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体化教学,三位一体和协作学习等模式。笔者希望以上模式能对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价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汽修行业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崇毅.汽车电子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郭斌峰.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新法[J]企业技术开发,2010,22.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8

关键词:课程建设 现状分析 实践改革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174-01

《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电气控制理论学习和课程实验、实习、设计等环节的综合训练,能够在毕业后从事工厂电气化工作打好基础。但随着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如何注重学生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2],如主要包括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故障分析和诊断等操作技能和PLC编程设计能力等,已成为本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的主要内容。

1 课程现状分析

通过课程现状分析,在探索适应现代工业电气自动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教材内容更新不能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需要;(2)课程教学大纲与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偏离;(3)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不足;(4)实践教学内容顶层设计欠缺;(5)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

2 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以适应社会人才培养要求为目标,不断关注专业发展前沿的新器件、新技术,补充教学内容,编写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材,制作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形象效果好的多媒体课件,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修订实训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知识在综合应用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改进学习的考核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 课程改革措施

3.1 教材突出“学以致用”,教学形式生动

本着市场人才培养要求为目标,以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关注专业发展新动态,在教学中不断“跟踪新技术、补充新内容、紧贴工程应用”为指导思想,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强调“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材采用图文配合介绍知识,同时制作大量的工程应用实例视频和多媒体动画穿插于课件中,从视觉上可以获得真实、生动、形象的直观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提升了教学效果,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2 教学环节改革

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边实践边改革,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和方案。

3.1.1 坚持任务驱动为教学主线,以项目导向开展教学活动

根据每次上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典型而实用的工程控制案例,以任务驱动为教学主线,通过项目导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控制要求的实现方法及如何举一反三应用的讨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应用能力,达到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目的。在案例选择上应与所授课程内容关联,注意案例覆盖的知识面,具有分析和讨论的意义。能够通过透过案例分析、讨论,达到学生掌握授课内容的目的。

3.2.2 充实实践环节教学内容,重视课程实习、设计的工程训练

《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为了通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达到学生的工程训练效果,通过几年的摸索,将实训教学、课程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创新实训等有机地纳入实践环节统筹考虑,充分利用PLC控制技术实训室现有的20多个工程控制模块资源,将实训教材中所给的实训内容根据实训装置、按难易程度分别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开放,以满足不同个体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在管理运行方面建立了时间、地点和内容三重开放机制,实训教学体系包括基础性实训、设计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创新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和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基础性实训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选题,设置2周的综合实训项目,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学生建立科研意识,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器件选型、系统设计、接线与系统调试等过程的训练,完成课题的要求与任务。通过课程实训,要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使学生的知识与将来从事的本专业实现“零距离”。

3.2.3 重视开展课程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引导

通过开展课程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引导,提高学生的电气控制水平,积极鼓励学生参加《PLC程序设计师》的职业证书,对于考取该证书的学生,施行该门课程免修学分的奖励措施。同时,每年举办一次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或参加省市各级相关类型竞赛,提升学生的电气控制技术的竞技能力。

3.3 建立立体的评价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程考核中,改变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按需4∶6比例考核,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考核的态度。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环节,把其考核评价体系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大部分,其中平时成绩由学习态度考核和实践考核两大部分,占总评成绩的60%,学习态度由上课出勤、课堂作业、作业次数和作业质量组成,实践考核由实训态度、实践操作和实训报告组成;期末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综合应用能力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考核可以从题库中抽题,综合应用考核须自主出题,闭卷考试。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课程组老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学习新技术、新产品,研究解决生产问题,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加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提升内涵建设中,学院提出了教师要达到“双师型”的要求,也是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师证、专业工程师证的取得,教师才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工程理念。

4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改革表明,课程改革措施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专业工程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改变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行为,课程改革体现出的效果越来越好,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卢蔚瑶.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110-111.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9

关键词:电工技师论文工艺性标准化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性功能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技术工艺核心领域(空间范围,对象)。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主流技术、前端发展技术(如机器人,城市电动载人设备(电梯,搜索救生设备,无人驾驶运行设备,物流基地自动化设备等),注意:在机电前端技术领域;与电路系统运行规律模式相似的流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微型化、精准化、多种指标信息传递同道化的技术水平提升。

机器的电气系统运用主流技术改造的工艺路线和工步流程。

一些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技术改造方案的功能指标的得失)和适用性。

专业技术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创新价值”的保障。

五、论文正文的编辑策略

通过这里的工作全过程的描述而展示个人的工作实力状况,明喻达到专业技师水平。正文应涵括以下内容:

1.详尽细致的立论表述:现实性、可行性、绩效预期等。立论的过程是运用专业范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简述预期的项目工作的流程、效益目标、专业技术层次特征和工艺精华综合;证明自己的主张。立论应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现实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环境,仪器工具,基础性技术资料等工作先期条件,适配一些示意性插图、流程框图、曲线图、简表等。

可行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团队情况,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主流技术采用的决定,需要增加的仪器工具,实施方案或技术工艺路线。

绩效预期:有重点而且简单的、与现实性情况可比较的谈说,重点是预期的技术或形式先进性、工程安全性、设备的控制或运行可靠性、节能减排等的定性谈说。

2.主流技术采用、工艺方案、实施过程等的详述。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继电器电路中的中继、延时、顺序、串并逻辑、传感信息处理等的硬件功能而提升了机电设备控制的可靠性。又如: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对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编程控制而实现交流电源变频控制,使得电动机“宽范围、恒功率或恒转矩的调速”成为普适技术。

工艺方案:展示工作者专业软实力的平台,以分类的技术工艺设计资料及对其简单注解说明文字为主项。资料文件要符合专业规范,要基本完备,要适配。例如:机床设备电气系统档案基本资料文件一般有电路原理图、电器件位置示意图、接线图、元件明细表、电气原理说明或控制流程注解、维修或改造记录等。

三项资料:工作对象技术改造之前的电路原理图及工况表述、改进工程技术路线设计(流程图与功能框图)和主要零部件明细,是工艺方案论证的骨干依据。

对于要遵循物理规律,以推演、论证、解析为主要技术路线的项目论文,建议采用机电工程手册为理论蓝本,引用工程计算方法处理数据。

调试过程:调试工作的工序、工步罗列,调试过程状况和数据的记录。

3.结果与讨论。这是全文的重心,应精心筛选技术工艺成果,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

概括项目工作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解说它的工程意义、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进程记录资料进一步标准化编整的见解、意愿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建,张文凡.电类技师论文的撰写、答辩及点评.(ISBN978711131842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电气工程;施工安装;通病;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民用住宅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是住宅楼建设中十分重要组成的部分,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住宅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日常生活,今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家用电器普及越来越广,而消耗用电量也是越来越大,这就给我们做好电气施工安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住宅电气安装施工面临的现状

随着改革住房制度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对住房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住房质量的现状表现为整体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仍然存在很多影像住宅质量的问题。作为住宅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气安装工程同样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临着克服质量问题、提高安装质量的严峻任务。

三.电气安装中质量通病对住宅质量的影响

1.电气安装施工质量对住宅建筑的影响

某住宅建筑为了将顶棚上吊灯固定住,需要在楼板缝中自上而下放置一块木砖,但由于木砖尺寸或者施工顺序不合适,使得放置木砖处两块空心板被砸坏露筋,从而破坏了空心板的主筋结构,进而对整个主体结构造成很大的危害。再比如某住宅楼配电箱预留在楼梯梁下的承重墙上,承重墙局部承压能力不足,不能承担上面几层楼梯的重量,造成了严重的质量隐患。

2.剔槽埋管直接关系到墙体的强度和承载力

剔槽埋管是在电气预埋不到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在建筑工地上经常见到,如果操作实施不当也可能会影响到墙体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曾遇到过厚240 mm的墙两面相同位置横向剔槽的现象,这等于就是在砌体上横切了一个断面,使得砌体的强度和承载能力受到严重损坏。还有斜开槽、剔槽边缘不齐等不问题都对墙体的强度和承载力产生很大的威胁。

3.影响墙体使用功能和外观效应

剔槽埋管不仅破坏了墙体的平整度,而且还影响到墙体的外观效应。插座高度不统一、开关安装位置不合适、接线盒预埋不到位等不规范操作施工都会严重影响到墙体的使用功能,给住宅居民带来诸多不便。

4.火灾隐患

4.1 安装电气线路开关电器存在火灾隐患。一方面是由于电气设计保守,负荷设计裕度小此外再加上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出开关电器的导线接触厩不够或者压接松动,导致接触电阻过大产生发热从而引发火灾。另一方面是产品质量的问题,由于性能指标不符合设计的要求,导致存在火灾隐患。

4.2 安装电气管线存在火灾隐患。首先是由普通的硬塑管直接敷设在可燃吊顶内。然后可能是导线配管不到位致使导线接头外露而造成的火灾隐患。

4.3 安装照明器具不恰当引发火灾隐患,比如把表面温度高的灯具设在可燃构件或可燃装饰物上以及灯具选型不当

四.电气施工中质量通病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设计单位从事电气设计的工作人员由于实践经验少;对设计规范的理解达不到一致看法;缺少详细设的节点计,再加上赶工期,部分图纸设计做法不明确。

2.承建单位从事电气安装施工的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而且质量意识淡薄。有的人员没有电工特种工种操作证,有的甚至雇用临时工来实施电气安装。对设计图纸不能深刻领会,以至于看不懂图纸,完全不具备承担安装电气工程的技术水平。还有的承建单位因为从事安装电气工程的人员管理不够,改让土建施工员来代管,结果导致出现代而不管的现象,不能实现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要求。

3. 电气穿线工程脱节预埋和电气预埋让承建单位的民工来承担,穿线由承建单位的电工来完成,预埋线管的分线盒、走向、预留洞甚至有时找不到,有的线管在打圈梁时被堵死,这就势必导致产生砸楼板、剔槽等粗野施工等行为。

4. 电气、土建两个专业的配合度不够。电气预埋工作人员要求土建预留出来的洞,土建施工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来配合电工完成,导致许多配电箱的安装歪歪斜斜,上下挤砖,开关距离门太远。同一个房间的插座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既无法满足使用功能又不美观,给使用和安装都带来很多困难。

五.电气安装中质量通病问题的防治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

安装电气工程应该引起发包单位、业主、承建单位的高度重视,把安装电气工程看成是住宅建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部工程;然后是要提高电气管理、业务素质、安装人员的技术,增强员工的岗位责任心,管理人员还要做到坚持责任到人,安装人员必须要持证才能上岗,保证安装电气工程的质量。

2.将安装电气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设计者在保证安全用电和满足常规供电的前提下,要更多地兼顾装饰效果、美观以及使用功能,从而满足住户方便、美观、安全、舒适的现代化生活需要,把安装电气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

业主对安装电气工程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包单位要选择那些有承建能力的建筑队伍来承担安装电气工程的任务,承建单位还应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严格遵守建筑安装电气施工规范,每个建设单位对安装电气工程都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再配备专职施工人员和电气监督人员现场参加管理。

4.严格监控进入现场的材料

对安装电气工程所使用的线盒、穿线管,各种铝、铜导线,灯具、配电箱等进行严格检查,凡是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是没有产品检验合格证的坚决不允许进场使用。

5.严格管理和控制质量,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5.1 重点检查和普通检查相结合,检查在建的每栋住宅楼以及每层每户的线材、预埋线管、开关、灯具、插座的安装情况,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不安全隐患和不合格点。并重点检查主要环节和重点工程比如总进线、接地极,做好把守主要环节的技术关。

5.2 整体检查与分段检查要相结合,即分段检查穿线、预埋、安装的各个工序阶段。着重检查穿线工序和预埋脱节的问题、电气和土建专业的配合问题,及时进行质量通报。对楼板剔槽、砸圈梁不规范,开关插座安装位置不当等问题及时进行质量通报,并限期进行整改。整体检查完工电气安装工程的使用功能、原材料、安全用电、安装部位等各个方面,确保安装电气工程的整体效应。

5.3 不定期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要坚持每天巡回并且每周大检查一次,每月通报一次质量报告,并不定期抽查的进行项目整改,使质量管理工作贯穿在整个过程

六.结语

安装电气工程中质量的控制涉及到各个方面,施工、建设以及监理等都要以图纸为依据。以规程和规范为标准来切实可行的执行和制定保证工程质量的改进措施,努力给住宅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综上所述,在安装电气管道过程中,要配合密切敷设和安装,只有通过这样才能防止上述各种常见的质量通病问题的发生,从而做好安装电气管道施工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孝贵 电气安装施工中与土建工程的配合[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6)

2. 王亚林 电气工程中质量通病的防治[期刊论文]-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

3. 郑修慧.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建筑电气2006,25(3)

4. 王海 浅谈建筑电气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12)

5. 周秘 浅析某建筑工程电气安装施工工艺[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10(13)

6. 王会山.刘海冬建筑工程室内电气安装施工[期刊论文]-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9)

7. 钱建林.张鑫华浅谈电气安装施工在土建工程各阶段的配合与协调[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21)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生产线;流程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43-02

1 课程改革目标

我校省级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正在积极的建设与开发,而作为此专业的代表性的专业课《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也提上日程,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使学生从纯粹的理论学习转变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改革的关键。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课堂教授理论知识与课后实验相结合,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的问题是实验课与理论课有一定时间间隔,学生做实验时往往已经忘记老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不明显,随后我们也进行一体化教室实验,老师先讲授理论知识,随后立刻学生就能动手实验体会。这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有显著的提高,但问题是每次理论讲授的内容不能像以前,需要将知识分解几步逐渐来学习,所以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课程改革内容

现在我们将课程按照实验的步骤划分为6个项目,由浅入深分别是:1)上料检测;2) 搬运;3) 加工;4) 装配;5) 装配搬运;6)分类。在此我们以第一个项目为例介绍如何实现教学。

理论讲授部分首先根据实验内容讲解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对于上料检测站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为:

2.1 磁性接近开关

了解它的定义与分类、原理,在我们的实验室中我们在被测物体上,像气缸活塞或活塞杆上安装磁性物质,在气缸筒外面的两端位置各安装一个磁性感应式接近开关,就可以用这两个传感器分别标识气缸运动的两个极限位置。

接下来是磁性开关的安装调试安装时主要考虑安装位置、安装方式、布线及电缆长度选择,在调整磁性开关时,只要让磁性开关到达指定位置后,接近开关输出1信号,指示灯亮,当没有气缸活塞靠近,接近开关输出不动作,输出0信号指示灯不亮。

2.2 光电开关

与接近开关类似首先介绍光电开关工作原理及适用场合及使用目的,在此我们不要过于强调工作原理这些理论知识,主要是要让学生们使用光电开关,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在安装调试时要注意电磁干扰、及其他光源照射,在安装中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保证传感器到被检测物的距离必须在检出距离范围内,同时考虑被检测物的形状、大小、表面粗糙度及移动速度等因素。学生要注意的是光电开关三根导线如何接入这是学生要牢记的重点。

2.3 气动元件

对于学习电气知识的学生而言气动元件对他们还比较陌生,所以由浅入深先学习气泵,知道气泵是干什么的,在此要强调安全使用规则,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老师实际演示气泵的操作过程。其次了解气动控制元件中的压力阀、溢流阀、流量控制阀使用注意事项,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有学生不注意操作细节,在气阀开关打开时启动气泵使压力阀漏气,气动元件主要学习的是在试验时使用的电磁阀,在第一个项目中使用的是单向电磁阀其原理是当电磁阀通电时依靠电磁力吸引阀体运动,从而达到改变气流方向的目的。将电磁阀的气管接入气缸,为使气缸动作平稳可靠,需要调节气缸的节流阀,来控制气缸的动作速度。

基本知识了解后我们来看第一站上料检测动作过程及顺序,初始圆形的物料都在圆盘中,在圆盘的下方装有直流电机可以带动圆盘转动,这时圆盘中的挡料机构会将物料推入导料槽中,这样物料就会落到气缸杆下端的提升机构中,等待物料被提升同时转盘停止转动,如何才知道有物料落入提升机构中,就要用到刚才讲到的光电开关,通过物料本身来阻挡反射光线实现检测的目的,这时启动电磁阀使气缸提升将物料提升并保持,直到物料被第二站取走,气缸下降恢复到初始状态。通过整个工作过程讲解,首先让学生画出动作流程图,如下图。

让学生了解动作过成后画出整个动作流程图,接下来根据图中的文字描述需要将图中的逻辑量和动作转变成PLC可以控制的输入与输出,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来分配输入输出地址。下图列举出了PLC输入输出地址分配。

有了逻辑关系后,就可以按照所提供的地址信息来连线安装,在连线安装中需要的指导是PLC的接线图,由于本单元的输入输出点个数比较少所以在此省略此图,最后主要讲解机械部分的安装调试注意事项:

1) 先安装物料圆盘支架,支撑板装在底座上,再在上面安装圆盘,要注意圆盘出口方向,这时注意螺丝先不要拧紧,以便后面调整。

2) 在圆盘下方安装电机。

3) 安装导料槽一面连接到圆盘出口,另一面预留出来到提升气缸杆下方。

4) 在工作台槽口选好位置固定推料气缸,此时推料气缸下方一定要低于导料槽出口,否则物料无法落入推料气缸下方的物料台。

5) 在气缸杆上下两个极限位置处安装两个光电开关,此光电开关的位置需要精确调整,否则无法检测到是否有物料,这也是调试的关键之处。

6) 整体安装好后,放入物料实际验证测试,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调整。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的变化,改变了以前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互衔接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改变,不在以理论作为重点,把理论只作为实践的指导,这种方式的改变只是作为教学重点的侧重不同,但是效果还是明显的。作为职业院校我们更应该强调动手能力,而将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与补充,避免了学生因为理论知识难理解,而放弃学习,通过实践动手的培养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通过这次改革教学的结果来看,高职教育不能像本科一样,高职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以应用为我们的最终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技能、德育、职业素养等,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胜任工作岗位。

此次改革探索,还需要更深一步迈进,此课程还可以与企业需求结合,由企业来帮助定制教学任务,并由企业员工参与授课,以适应社会与市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吕景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12

关键词:职业教育 电子电工 技术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子技术知识和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目标

以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为基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宽厚型、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中级技术工人。毕业实习使学生了解工厂供配电、生产组织和管理、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过程。也可使学生直接参与无线电厂、研究所等企业的生产、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电子装置设备的安装、调试及开发、研制过程。在实习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

二、电子发展

今天,以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又在延伸人类的智力功能。正是电磁规律在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应用,描绘出现代化社会的蓝图,形成新技术革命的主流。它冲激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教育训练、思维方法,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电工正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汇合,继续发挥社会支柱的作用。

(1)电子设备现状与发展: 2010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达到395.4亿美元,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各个地区的设备支出都呈现了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百分比的增长,增长最快的是中国大陆和韩国。2010年中国内地半导体设备市场为22.4亿美元,预计2011年为26.4亿美元。按此增长率推算,到2015年,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

(2)电工新技术:我们已在准备进入21世纪。21世纪,人类期望着进入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将以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整个进程中,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电工技术基础理论包括了交流电路理论,磁路理论,电机与变压器理论,电能传输理论,电工材料理论,电介质理论,气体放电理论等都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工程控制论等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理论蓬勃发展,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各门学科与专业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形成一个既深入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庞大复杂的整体,同时也促进了电工理论的发展。

三、重要意义

(1)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学会思考,而不是题目、学科的累加。

由于现在高职高专进行教学改革,《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时数在减少,而基础内容又很多,学时有限,我们只能精选基础内容,大大删减细节问题的定量分析计算,使学生够用,但是也要达到教学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渔”比“鱼”对我们更难也更重要。

(2)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目标讨论式和启发式。通过这样的目标讨论和启发,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比较的对象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提。电工电子技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教师如果适时、合理地从中摘取几片花絮,无疑会为寂静的课堂带来几分生动,为学生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增添几分兴致。

(3)经历、观察,并强迫自己分析不同的问题,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搜索积累的知识,联系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其中的关键因素,寻找新的方法。

四、总结

电工电子技术不管是对生活还是对科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上离不开它,数字电视、手机、自动导航、自动倒车,这些在以前都是没有的,现在都变成寻常百姓的日用品了,在其他的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科技,影响着我们日常身边的一切,在我们身边每天无处不在无处不见。新课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头,一个新知识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作用,是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艺术水平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基本功,通过精心设计、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到实处。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共鸣,就是成功的开始。同时还应注意多种导入方法交错使用,使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亮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