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27 18:55:23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需求分析 培训体系

一、事业单位含义及特征

“事业单位”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经专家学者考证,“事业单位”一词首次出现在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中,自此事业单位一词逐步开始广泛使用。1998年国务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对事业单位的定义即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现有事业单位包括教育事业单位、科技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等18大类,126万个事业单位在职人员4000万余人。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各项人事制度,对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在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队伍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日益成为决定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事业单位稳步发展的进程中,应始终把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作为单位生存、发展和创新的核心任务,培训体系的建设对于组织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员工的知识、技能等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事业单位有计划的运用培训手段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为事业单位竞争力和组织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国内外培训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培训体系现状

国外的培训体系建设,虽然受各国国情、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的影响而不尽相同,但都是把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较为完备的培训体系。美国培训开发协会研究调查表明,组织在培训中每投入1元钱将收获25元的回报;美国生产力提高的26%是由于对员工和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培训。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同素质的员工对降低成本的作用不大相同,一般员工的作用是5%,受过培训的是10-15%,受过良好培训的是30%,并且受过良好培训员工的工作效率是初始效率的6倍。通过对国外现有培训现状的了解和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培训原则一致化。目前,各国培训的原则愈来愈趋于一致,都强调有的放矢,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理论与实践紧密配合。

培训前进行系统的需求调查。从用人单位需求和个人需求出发,调查组织与员工面对的现实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规划,以达到实用有效的培训目的。

培训形式多样化。在培训方式上,各国的培训形式比较灵活,既有常规性的培训,也有员工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选择性培训;既有公共行政学院专门组织的培训,也有通过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既有专家学者指导的一至两年的系统培训,也有短短几天的专项业务培训。

培训内容全面化。国外在培训的内容上注重全面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不是偏重于政治理论知识。其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有提高理论素养的基础知识培训,有提高专业技能的专业知识培训,有提高实践技能的依法行政培训,有培养员工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职业道德培训,还有提高员工反应能力、机智能力的智力训练等。

2.我国事业单位培训体系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当前的培训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有些事业单位甚至没有完整的培训体系,培训工作只局限于某一个培训项目或某一项培训要求,忽视培训体系的战略性、长远性和适用性。由于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缺乏有力支撑,难以获得努力创新的兴趣点,从而可能导致员工无法进取向上,组织发展缓慢。通过对现有培训现状的了解和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未进行系统的培训需求分析。很多事业单位往往忽视课程与本单位的适用程度,并且在培训前未做培训需求调查分析,选择了不适合本单位或员工的培训课程,使培训难见实效。

培训内容及形式较为单一。事业单位组织的人力资源培训通常是理论型培训,基本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缺少针对方向型人才及针对特定岗位的专业性、技能性、知识性的培训。

培训有效性有待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的培训内容与员工发展需要出现脱节,导致单位培训显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及缺乏培训后的效果评估,导致培训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对培训讲师较为依赖。我国事业单位培训的现状经常是外请一位老师,找一间教室就完成了一次培训,忽视了培训内容是否是学员真正的培训需求。培训讲师只是培训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一部分,培训内容应根据单位与员工的具体需要和现实情况制定。

3.培训体系的发展趋势

面对当下国内外培训体系建设的现状,培训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下:

从重视“学习内容”到注重“学习效率”。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由于知识更新的变化速度逐渐超过了员工的学习速度,从而引发了员工在学习能力上的不适应。因此,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重视培训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

(2)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第一,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根据所选择的培训需求调查方式,分层次、按步骤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第二,分析培训需求。主要关注受训员工的现状、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受训员工的期望等内容,并根据单位、部门、个人三个层次进行沟通访谈工作。第三,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

(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通过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及培训需求分析结果,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2.合理制定人员培训计划

明确培训需求后,制定培训计划,保证培训需求能真实的反映在培训计划中,并且得到落实。培训计划的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培训目标、培训计划的制定。

(1)制定年度培训目标。通过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将培训的一般需求转变为单位培训的总体目标,并建立具体的、可衡量的培训目标,培训目标的制定一般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

(2)制定各类人员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后,就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将培训目标转化成可操作的行为。培训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的培训计划是依照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设立培训课程、编制培训预算;短期培训计划则根据事业单位的现有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对培训内容、活动进行具体规划。

3.综合设定人员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教案设计是一项具体、细致的系统性工作,也是决定整个培训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培训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受训者个人经历与背景、岗位与职责要求等方面的因素。

(1)根据岗位类别确定培训层级。在事业单位中,可根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将其分为高、中、初三个层级,例如:管理人员可依次分为处级领导、科级干部、一般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此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等进行培训;工勤人员可分为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进行培训。

(2)结合培训层级制定培训课程。结合岗位类别及培训层级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主要包含增值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岗前培训等,具体如下:第一,增值培训。这类培训课程针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高级层次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与科技发展趋势、成果、国家及行业的政策法规有关的适应性、拓展性培训。第二,专业培训。这类培训课程针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中级层次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行业最新知识、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素养的提升。第三,岗位培训。这类课程主要针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初级层次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任职资格考试培训等。第四,岗前培训。这类培训课程主要针对新入职员工,根据调查显示,各类岗位人员认为新员工培训应包括组织介绍、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

4.加强培训实施的过程管理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本,以方法创新为途径,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从而实现单位与个人的共同提升。

(1)多措并举,完善制度。将单位的培训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人才激励制度等有效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培训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2)统筹计划,有效安排。结合单位《培训计划》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由人力资源部统筹计划,以部门为单位细化安排,将培训计划逐步分解到每个季度、每个月,以确保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5.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培训流程的监控和反馈,也为下一次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1)结合岗位特点,选择适当评估方式。调查显示,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有65%选择调查问卷,管理岗位的员工有50%选择心得报告,工勤技能岗位的员工60%选择比较考试。事业单位可根据单位实际及员工需求,结合各类岗位特点,选择适合的效果评估方式。

(2)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效果评估确定是否已经完成预先设定的培训目标,结合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反馈,不断总结培训过程的不足之处并逐步完善,为下一年度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定期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合理制定人员培训计划、综合设定人员培训课程、加强培训实施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培训体系,能够实现事业单位与员工共同发展的要求,为事业单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发展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增强员工对组织认同感的同时,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徐颂陶等.神圣的天职――中国现代人事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209

[2]徐芳.培训与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朱朝霞.论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4]任莉星.浅论我国事业单位人员培训的价值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2(33)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企业 转型 培训 保障

北京金港机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分公司,倡导“培养塑造人才回报社会”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资格、管理能力、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组建优秀人才队伍,回报社会。

作为一个由部队转型到地方的施工企业,既要继承和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地方施工生产的特点,符合地方建筑市场的要求。在这个在背景下,北京金港机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分公司重新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培训体系、制定符合企业的培训计划,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提高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其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北京金港重庆分公司成立之初,就把企业的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分公司从制度建设、培训需求调查、培训体系设计、培训计划制订、培训费用及证件管理、培训组织和实施、培训效果评估7个方面开展工作的。结合金港总公司对重庆分公司人员证件的要求,从分公司人员培训需求调查开始,将人员培训需求与组织需要相结合,确保完成总公司对人员持证的要求,更好地服务项目的施工生产。

一、重庆分公司培训工作的制度建设

第一,以北京金港总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手册第九章培训管理为标准,对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定义、工作程序、相关文件和记录作为分公司培训管理工作的制度文件。

第二,重庆分公司组织人员编制了重庆分公司管理手册,第六章专门对培训工作做出了相应规定,具体细化培训工作的制度,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三,制定了重庆分公司培训管理办法,建全了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分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常务副总任副组长,分公司副总经理任组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重庆分公司培训需求调查

第一,金港总公司与重庆分公司年初签约对持证情况提出的要求:

一级建造师总数5人次。其中:建筑工程专业4人次,机电工程专业1人次。

注册安全工程师1人次,注册造价师1人次;中级以上职称总数16人次。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次,中级工程序列职称12人次(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暖通专业、电气专业齐全);中级及以上经济师2人次。

员岗位证书持有量70人次。其中:安全员B5人次,安全员C10人次,试验员5人次,测量员5人次,资料员5人次,施工员10人次,质检员10人次,造价员5人次,材料员5人次,合同员5人次,劳动力管理员5人次。

第二,重庆分公司从企业战略意图、企业文化、工程(质量、安全、施工)特点几个方面考虑,结合员工绩效考核工作,采用与员工主管领导座谈等形式从企业角度对员工培训提出企业的建议。

第三,结合企业对培训的规划,对个人的培训需求通过个人自我分析法、动态需求分析法,采用培训需求调查表进行分析。

第四,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基于对差距的判断,这种差距可能是目前存在的,也可能是目前尚不存在但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因此培训需求分析不仅应立足于现在,更应立足于组织发展的未来。

动态需求分析法定义:是指某位员工到了指定岗位后,其现有能力与岗位要求以及员工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所对应的培训课程。

自我分析法定义:自我分析法指个人对企业有关信息及自身岗位所需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析和判断自己的培训需求。

三、培训体系建设的流程

培训体系建设的准备主要包括岗位体系、构建胜任素质模型、岗位能力分析、岗位课程匹配四个方面。岗位体系就是要明确岗位序列、岗位等级、岗位职责、岗位评估体系、岗位任职资格、岗位职业发展六大要素。胜任素质,在组织管理中是指驱动员工取得卓越绩效的一系列综合素质,是员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自我认知、特质等素质的集合。

培训体系建设流程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建设、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计划实施与培训评估和改进。

四、培训计划制订

在确定“培训什么”和“谁来培训”后,就要制定指导培训活动开展的方案,即培训计划。

1.培训计划的制定

培训计划的制定是在综合各部门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公司战略和发展规划,最终确定2013年公司的整体培训计划。

2.培训计划编制的原则

考核培训按照不同的对象和要求可分为一般培训、分级培训和专题培训三类。一般培训就是考核知识的普及教育,它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培训内容程度浅,二是要求深入简出,通俗易懂。分级培训就是根据考核人员的级别层次和实际水平,分别进行不同程度和要求的培训的一项原则。分级培训可以在一般培训基础上进行,也可以直接进行。分级培训通常分为现场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人员、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这五个层次。专题培训在分级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如对施工组织计划、绩效评估、施工方案的编制等专业性强的培训。

3.培训计划的内容及实施

(1)岗位技能培训。结合岗位任格资格进行的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绩效考核中评价与组织要求有差距的人员。培训内容主要结合施工企业实际,对岗位知识及新技能的培训。培训的实施,结合公司年度培训计划,按照培训计划由各部门负责人统一组织,人事行政部备案。

(2)资格证书培训。第一,执业资格的培训、职称培训、施工企业8大员培训。培训对象是根据施工生产需要,个人申请,部门提出培训,总经理批准列入年度培训计划的人员。培训内容是取得资格证书所要具备的知识。培训的实施,由人事行政部结合培训报名时间、外部培训班培训时间组织培训工作。

(3)管理晋升培训。是指管理者晋升、岗位变动所进行的培训。培训对象由各部门负责人、或总经理提出。培训内容:对高级管理人员培训重点应侧重于观念、理念方面,此外还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管理理论和技能,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企业经营过程控制、领导科学与艺术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课程。培训实施:为提高企业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水平,适应企业发展对管理能力的要求,聘请专家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的管理课程培训或参加脱产培训班。人事经理是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公司培训的启动由人事经理具体实施。各部门经理将部门内培训计划交人事行政部,由人事经理报总经理审阅。

(4)制度文化培训。是指向受训者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明确岗位责职、签订岗位责任书等内容。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外部新聘的人员、组织内部轮岗、轮换及晋升的人员,以及由于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引进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公司的性质、文化、产品及服务、规章福利、行为规范等,组织业务、岗位职责任及标准和业务知识,组织的自然环境、组织机构、经营方式、员工组成和工作流程。培训实施:为了使受训者在短时间内熟悉公司环境,尽快进入角色,人事行政部组织员工进行新员工入职培训。部门负责人有督促本部门新入职员工参加新员工入职培训的责任。因公不能参加入职培训者应至少提前1天通知人事行政部。

(5)提升岗位任职资格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所有在职职工。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培训的实施:各部门制订本部门培训计划时,确定培训方法;人事行政部组织发展专员负责提供业务上的指导;严格按照公司年度培训计划执行;将培训记录、培训资料及时交人事行政部存档。

五、培训费用及证件管理

培训费用预算在上年预算的基础上,结合各单位填报的培训需求,合理制定本年的培训预算。培训费用与施工产值、人员招聘、工程规模挂钩,动态调整,确保企业施工发展的需要。

公司视员工工作需要安排员工外出接受培训,员工在外出培训之前必须与公司签订培训协议。外出培训视同出勤,员工经过培训考取相应证件后,持有效发票到公司报销同时将证件交公司人事行政部存档。

注册证书注册在公司的奖励:注册证书在公司注册的,发生报名费、考试费、继续教育费、制章费由公司给予报销。相关职业证书包括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会计师。

证书注册公司工资调整说明:对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已在单位注册的员工,根据其工资级别,按就近原则上调工资。上调标准如下:一级注册建造师(建筑)2000元/月;一级注册建造师(市政)3000元/月;二级注册建造师1000元/月;注册造价工程师1500元/月;注册岩土工程师9000元/月;注册会计师CPA 1000元/月;注册税务师1200元/月。

六、培训效果评估

1.培训效果评估的定义

企业在某一培训课程或培训项目结束后,需要根据培训目的和培训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估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检查,以便了解培训为员工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效益及效益的大小。

2.培训评估流程

培训评估的目的:进行培训的认识、技能、绩效、情感认同及回报效果评估。

培训评估标准:一般经过目标分解、拟订出具体标准、标准讨论、实验调整四个步骤。

制定评估方案:确定评估层次分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确定评估参与人员。

收集评估信息: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培训评估的方法:选择观察法、360度考核法、绩效考核法等方法进行评估。主要依据绩效考核法进行评估。

培训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培训项目概况、培训评估概述、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反馈:向学员、主管领导反馈评估结果,达到激励的目的,并通过效果评估进一步改善培训项目。

2013年培训工作投入资金比2012年增加20%,企业获得的施工产值经济效益增加了50%,比上年利润实现增加了50万元,培训费用占增加利润的10%。企业在培训中获得了经济效益、高素质的人员资质。个人通过培训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奖励政策的兑现更激励员工不断的学习、重视培训工作,分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创建学习型企业创造了条件。下一步,分公司将完善培训结构,使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广大职工,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员保障。

(曹洪启,男,1972年8月;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培训方面。)

参考文献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企业;待岗人员;EAP;职业辅导

为了适应严峻的市场竞争,提升综合实力,盘活人力资源,不少企业实行了严格的人员考核约束制度,以使员工形成工作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待岗”制度,是一些企业加强人员考核的一种方式。所谓“待岗”,是企业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和考核末位淘汰制度中,对竞聘岗位失败或绩效考核处于末位的人员实行的一种暂时“退出”机制,即这些人员从原工作岗位中退出,一段时期内无岗位、无需承担岗位职责,同时无相应岗位薪酬,仅保留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机制。待岗人员需要参加单位组织的岗位培训,培训后经考试、考查合格,方能在企业内的空缺岗位中进行双向选择,从而获得再次上岗的机会。培训后仍无法胜任岗位的,则实行“劝退”制度,要求其离职。

对于企业的待岗人员,企业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清退”人员以减少人力成本,而是为了更好地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工作活力,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使待岗人员从低生产力状态转变为可充分利用的人力资源。因而,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再次培训和上岗非常必要。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培训,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以关怀员工,促进员工和企业持续、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对这部分人员实行员工援助计划,以EAP的视角对待岗人员开展职业辅导,才能有效地激活待岗人员的生产力。

一、EAP视域下的职业辅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员工压力也在加大,员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逐渐增多。为缓解员工压力,不少企业向员工推出了EAP服务。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即员工援助计划,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援助和福利计划。它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此来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改善组织的管理和形象,从而建立良好的组织人文环境。EAP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EAP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压力管理、家庭婚姻咨询、人际关系咨询、成瘾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根据服务的具体内容,EAP可以分为职业戒酒计划(OAP)、职业健康促进计划(OHPP)和员工提升计划(EEP)等类型。

其中员工提升计划(EEP),可视为基于EAP的员工职业辅导计划,是EAP的理念和职业辅导技术的结合。EAP 的目标与功能为职业生涯管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内容,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侧重于为员工提供帮扶,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具体而言,EEP是指针对员工个人成长问题而制定的一套帮助计划,从员工个体认知分析着手,结合组织环境,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帮助员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计划,提升职业适应能力,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提升员工的“软实力”和内在长效机制。员工提升计划还强调对员工的压力进行管理,培养员工全面健康的生活形态,解决员工当前和今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企业“待岗”人员职业辅导的必要性

企业实行考核末位和竞聘上岗失败员工的待岗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现阶段无法胜任岗位工作、不适应岗位职责要求的员工实行强制性的停产再培训,促使员工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自觉提高工作主动性,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激活这部分人员的生产力。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实行的待岗人员培训,多是对员工的一般职业能力,如电脑操作、产品业务知识或公文写作能力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在分析不同待岗人员职业兴趣、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任职要求、空缺岗位信息等,以及企业的不同岗位职业发展路径等,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更没有对待岗人员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进行辅导,因而往往收效甚微,无法达到促进待岗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使此项制度流于形式。从EAP员工援助计划的视角,运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方法和理念,为待岗员工提供全面的帮扶,从压力管理、职业能力方面,对待岗人员进行职业辅导,才能真正盘活这部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构建EAP视域下的员工职业辅导体系

在对考核末位或竞聘失败而在企业退出机制中沦为待岗人员的员工进行职业辅导时,不能简单地对他们进行职业能力培训,而应对待岗人员进行EAP视域下的职业辅导,从心理辅导、职业性向分析、环境认知、职业能力培训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待岗员工职业辅导体系。

1.心理辅导

在企业中考核处于末位或岗位竞聘失败而退出原岗位的待岗人员,遭遇这一负性事件会自尊受挫,有些人还会因此对单位的安排感到愤怒、怨恨。待岗带来的前途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不安全感、无奈和无助。待岗期间只领取基本生活费,使一些经济负担较重的人员感到生存的压力。以上这些问题,均容易使待岗人员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如不及时予以疏导,将会为待岗人员的身心健康、企业的和谐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因而,企业适时启动EAP,对待岗人员实施人文关怀的积极帮扶,关注待岗人员的情绪和心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对待岗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可与一些实力较强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平台,还可为待岗员工提供免费的面对面心理咨询服务,并可召集待岗员工进行情绪压力讲座及团体辅导。通过个体和团体的心理辅导,及时传达企业对待岗人员不离不弃的信念和关爱,纠正待岗人员的认知偏差,让待岗人员学习宣泄情绪、缓解压力的方法。这对减少待岗人员的负性情绪和压力,及时传递正能量,避免他们心理障碍和偏常行为的发生,化解企业与员工的矛盾,促进企业的和谐,以及后续对待岗人员顺利进行岗位再培训,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职业性向分析

对待岗人员进行职业辅导的前提,是对每位待岗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了解他们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原因,是动力方面的原因,如态度、认知、情绪、兴趣、价值观等,还是能力方面的原因,即员工做不好岗位工作是不愿做,还是不能做的问题,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如果是对工作缺乏兴趣、认为工作没前途,或因待遇、晋升及人际关系问题对工作产生厌倦、不满、失望等情绪,则应以心理辅导为主,让员工转变态度,纠正认知和行为偏差,澄清问题,宣泄情绪,从而激发正能量,正面、积极地对待工作。对能力不足的,则要分析员工工作能力与岗位工作要求、标准在哪些方面无法匹配,有的放矢地对弱项进行培训。其次,要全面分析员工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通过访谈、职业心理问卷调查、人员素质测评等方式,考查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特质等,使企业对待岗人员及待岗人员对自身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够在企业范围内确立具有现实意义的明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并据此进行生涯机会评估、生涯路线选择。再次,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岗人员进行分析。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不能以待岗人员目前的状态去否认他们经过培训可获得长足进步,并可胜任原岗位工作,甚至有可能胜任更高难度工作的可能性;二是对待岗人员的职业辅导不能仅着眼于为其解决待岗后的再次上岗问题,而要从长远发展的眼光为待岗人员制定、调整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规划。

3.工作环境认知

工作环境认知是基于EAP员工援助的人文关怀视角,全力帮助待岗人员在个体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所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以便全方位地掌握职位信息。它有利于结合员工的个性倾向和能力专长,以“人职匹配”为原则,让员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选择更适合的职业发展路径,尽快摆脱待岗状态,重回工作岗位。环境认知主要了解与员工职业生涯相关的工作环境机会和威胁。企业可以举办待岗人员讲座,让待岗人员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岗位体系;可以提供动态更新的企业空缺岗位信息,让待岗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岗位供给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岗位资料,让待岗人员掌握各种岗位的特点、性质、能力要求和任职条件;也可尝试组织待岗人员与企业各部门的双向选择聘用会,让待岗人员尽快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倾向和能力特点的工作岗位。

4.职业能力培训

在对待岗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个体职业性向分析和企业工作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应根据待岗人员的情况、特点、职业能力水平,以及企业发展和岗位职责的需要,还有待岗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待岗人员职业能力培训。

培训时应遵循针对性、可行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的原则。针对性,是指培训要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针对待岗人员的特点组织培训内容和采取培训方式。可行性,是指培训内容不能超出待岗人员现有知识能力的接受水平,培训的难度应控制在待岗人员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程度上。实践性,是指应考虑成人的特点,在培训方式上多采用案例教学、工作现场实训和师带徒的方式,少用单纯的职业知识课堂讲授方式。可以适当引入教练技术,不要直接灌输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方向性和策略性的提问和对话,启发思维,引导受训者发现自己的局限和盲点,发掘自我潜能,探求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从而提升表现。

此外,针对部分待岗人员动力不足的情况,还可运用EAP 进行员工成就动机的训练。从优化、训练员工良好的个性品质诸如自信心、独立性、自我实现需要等着手,引导员工提升内在意愿,制定自我规划,改变自我态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充分利用企业待岗人员的人力资源,只进行一般职业能力培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引入EAP员工援助计划,在EAP视域下进行职业辅导,建立心理辅导、个体分析、工作环境分析、职业能力培训四位一体的职业辅导体系,有助于促进待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能力,促使待岗人员在企业内顺利再就业,有效激活待岗人员的生产力,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企业和谐发展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张宏如,赵永乐.EAP视阈下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J].中国人才,2009,(12).

[2] 陆坤,向刚.企业持续创新内部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 宋海文.国企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机制研究[J].经济生活,2012(7).

[4] 王东霞.基于优势管理和教练技术的员工辅导体系[J].财经界,2012.

[5] 马艳丽.构建企业员工职业发展平台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

[6] 赵喜霞,林巧.儒家人本哲学思想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点[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7] 时勘,王欣丽,徐敏.员工援助计划在中国的发展思考[J].新资本,2006(3).

[8] 张西超,员工帮助计划――中国 EAP 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0).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胜任素质;岗位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高潇(1979-),女,辽宁辽阳人,辽阳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干部管理专责,政工师。(辽宁 辽阳 111004)王小溪(1982-),女,辽宁辽阳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对外联络部品牌建设专责,经济师。(辽宁 沈阳 110020)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05-02

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辽阳供电公司在原有培训制度与人才培养机制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出“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这一理念。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运行,公司已经掌握了可以复制并能广泛运用的典型经验。

一、公司培训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是公司改革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创新和完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机制,辽阳供电公司在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管理方面下足功夫,从培训规划、培训形式、培训激励、培训组织实施与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也一直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培训准确性不足

培训准确性是指培训能否准确地反映企业在培训方面的需要。培训准确性主要由培训需求的科学性决定。培训需求来源不仅包括组织需求,还包括岗位需求和员工个人需求。实际操作过程中培训需求往往只偏重于组织层面,而忽视了岗位需求和员工个人需求。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培训工作失去了主线,并容易造成重复培训和盲目培训两个弊端;另一方面使员工失去了学习热情,影响了培训管理工作的全员参与。

2.培训内容零散

培训内容的确定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进行。由于基层单位和班组对培训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上报培训内容过程中往往仅凭个人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辽阳供电公司在对最近五年的培训计划进行整理和统计过程中发现,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内容比较零散,明显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也没有形成按专业和阶层进行分类的课程体系。

3.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要达到什么效果、课程内容的深度要设置成什么水平往往仅凭感觉进行描述,造成培训目标导向性不强。相同的一个培训内容对于不同的岗位,其培训深度应不尽相同;同一个培训内容对于相同岗位的不同员工,其培训目标也要有所不同。由于操作过程中对培训目标的制订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培训效果,对培训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浪费。

4.培训效果评估粗放

培训效果是衡量培训管理工作的关键指标,也是企业进行培训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培训效果无法明确,那么培训规划就失去了指引。公司对培训效果评估管理工作仅停留于基础层面,目前主要通过学员满意度调查、撰写培训心得报告和考试三种形式进行评估,而对学员行为改变和对企业效益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有效的评估。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辽阳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现有培训管理制度和操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优化与机制创新。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试点运行,从中总结出了一套主线清晰、结构严谨、流程顺畅、目标明确的“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宗旨在于培训必须以岗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为基础,以员工素质能达成岗位需求和能持续支撑企业发展为最终目标。为达成企业战略目标,岗位对员工的能力有哪些要求、这些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员工素质结构和水平现状如何、员工素质与岗位要求的素质之间是否有差距、差距有多大等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起点。只有站在这个起点之上对公司培训管理工作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才能从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制订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岗位关键素质提炼、岗位素质模型构建、员工素质差异查找与分析、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培训计划与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六大部分。该体系具体管理内容及之间的关系详见图1所示。

三、体系建设步骤

1.岗位关键素质提炼

岗位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指全面系统地梳理、确认岗位工作内容、工作重要程度和工作输入输出的过程。岗位分析应遵循分类原则、细化原则和区分重要程度的原则。首先,将岗位从事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类。工作分类应以工作性质为标准逐级展开。其次,进行工作细化。工作细化是指将工作内容分解成不可再分的独立作业动作。再次,对细化后的工作任务按重要程度进行区分。工作任务重要性通常可分为“很重要”、“重要”和“一般”三种级别。

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分类的结果往往会出现“重叠”和“不从属”两种现象,这时可以将无法分类的工作内容单独归为一类。在工作细化过程中往往无法做到“不可再分解”的程度,这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工作内容细分为工作模块、工作单元和作业动作三种粗细级别。在区分工作重要程度时,有些工作不易归级,这时可以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进行操作。工作重要程度划分应遵循时间原则、影响原则、例行原则和专业原则。

2.岗位素质模型构建

岗位素质是指对素质的内涵、外延进行界定和说明。素质定义应遵循描述清晰原则和通俗易懂原则。在素质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岗位要求员工素质所需要达到的程度。岗位素质通常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等级。

3.员工素质差异查找与分析

以岗位素质模型为标准对员工现有素质进行测评,从中发现员工素质与岗位要求素质之间的差异程度。员工素质测评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素质测评通常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为每一类素质开发一种科学的测评工具;第二步,对每种测评工具进行效度和信度评估;第三步,对测评工具进行试测与修正;第四步,以岗位素质模型为依据对员工现有素质逐一进行测评。常用的员工素质测评工具主要有:卡特尔16PF测试、MBIT测试、动机测验、无领导小组测试、结构化面试、文件筐测试、投射测验、关键行为事件访谈、工作样本测试、背景资料分析、专业能力笔试和专业能力操作。

4.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是制订培训规划和计划的前提条件。培训需求的来源通常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岗位需求,第二层面是组织需求,第三个层面是员工个人需求。岗位需求是以岗位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为基础、以员工能力满足岗位素质模型为导向的培训需求;组织需求是以班组、基层单位和公司本部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为基础、以员工能力满足组织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员工个人需求是指员工以自身需求为基础、以满足自身能力提升需要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岗位与组织培训需求是刚性培训需求,也是培训需求的核心来源。员工个人培训需求是补充性需求,是提升员工积极性和参与度的辅需求。

5.培训计划与实施

培训计划本着遵循省公司培训规划和计划基础上进行编写。培训计划需站在公司全局的角度综合分析培训的重复性、必要性和阶段性三个问题,从而制订分阶段、有重点、有层次的培训计划。培训组织与实施的重点工作在于根据培训计划开发横到边的专业别课程体系和纵到底的阶层别课程体系,从而建立基于胜任素质的系统性课程资源库。

6.培训效果评估

根据培训内容设计不同的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培训效果评估层次。学习层次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整体感受,一般可以通过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学习层次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员对知识、技能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可以通过撰写学习心得报告、考试、测试、知识问答和技能竞赛等形式进行;结果层次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培训对学员行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通常可以使用日常工作观察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和工作考核法三种形式进行;效益层次的评估主要目的在于评估培训对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通常使用ROI法(投资回报率)进行。

“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以实效为宗旨的管理体系,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解决了培训主线不清的问题,使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在以胜任岗位工作和支撑企业发展为核心的主线周围。第二,极大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因为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考虑到岗位与组织的培训需求,还首次将员工个人需求纳入到调查与分析的范围。第三,节省了大量成本。该体系的出发点是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当多数员工能力达成或超出岗位需要时许多培训项目就可以暂缓执行,从而避免了重复培训的弊端,并为企业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参考文献:

[1]周雪梅,梁毅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5

1.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狭窄、技术技能通道依然模糊

供电企业当前未系统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未科学设计、员工任职资格标准未明确。对于绝大多数处于职业发展低端的普通员工而言,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何时、何种方式才能达到技术技能专家水平,认为技术技能专家“可望而不可及”,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2.存在“一腿长,两腿短”的职业发展通道

供电企业员工一般分为三大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岗位。管理岗位通常是经过职务的升迁实现纵向发展,形成管理通道;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类岗位通过在国家职称系列中级别的提高实现发展,分别形成专业技术、技能通道。但是,无论从个人价值、待遇,发展空间等哪方面来看,技术、技能通道都无法和管理通道相比,都不及管理岗位,跟管理人员的薪酬及待遇都相差太远,而且提升的空间小,职位的迁升也就成了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员工均挤破头往管理通道走,形成“一腿长,两腿短”的现象。

3.通道划分过于粗放,缺乏可操作性

供电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目前只是通过简单的职类划分,形成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三大通道,但这种划分这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现实意义不大。

4.管理机制不配套,不能形成整体效应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配套管理机制未跟进,员工获取学历、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积极参与培训课程等,只有少量津贴,很难真正起到激励作用,管理机制的缺位,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学历考取、技术技能提升积极性难以调动,不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针对供电企业在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应研究设计符合企业特点的多元化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配套的管理机制等,为员工明确自身定位及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基础,为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提供平台。

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基本原则和步骤

综上所述针对上述问题,为研究解决供电企业在员工职业发展70人力资源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2月下中遇到的问题,应在坚持总体性、系统性、差异性、发展性、责任明确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设计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辅助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配套的管理政策,改进供电企业的员工队伍建设,优化整合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达到管理效率和人员效率的有效提升目标。

1.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基本原则

科学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应坚持总体性、系统性、差异性、发展性、责任明确等基本原则。总体性原则:针对供电企业全口径员工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与全体员工的共同发展。系统性原则: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通道的设计和管理要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撑,同时也需要其他环节的配套支持,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的效果。差异性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员工设立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选择;对通道内不同层级明确相应的任职资格标准,体现各层级标准的差异性,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发展性原则:根据供电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员工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动态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责任明确原则:明确员工个人、上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保障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稳步推进。

2.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基本步骤

(1)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岗位发展地图、岗位胜任力模型、岗位任职资格标准等一系列职业生涯管理工具。①疏通员工发展通道,拓宽员工发展空间根据供电企业各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设立不同的职系,使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员工均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途径。在充分考虑管理层次对权力流、资源流、信息流影响的基础上,明确各职系内不同的职级和职档。②绘制岗位发展地图,明确职业成长路径畅通供电企业各类职业发展通道,绘制各部门的岗位发展地图,为员工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个人职业成长路径提供指引,实现全体员工“努力有目标、施展有平台、成长有通道”。③完善职业发展标准,指导员工自主提升在系统考虑现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存量情况、执行企业战略所需人力资源的技术、技能结构、人员组合等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层级、各专业线岗位胜任能力标准,进一步完善各通道各岗位层级任职资格标准,使职位晋升、岗位转换有最基本的准入线,为员工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开发策略、培训计划提供指引。④建立职业发展档案,清晰员工培养路线建立包含员工职业发展具体规划(包含晋升记录、考核结果记录等)和员工能力开发需求(包含培训记录、技能获取记录、技术职称考取记录等)的职业发展档案,并定时更新,作为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管理的依据。

(2)辅助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职业生涯管理人员、宣贯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在此基础上,按“职业测评目标设定能力审查职业策略”四个步骤操作员工职业生涯规划。①实施员工职业测评,挖掘员工个性潜能企业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员工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客观、准确测评,使员工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员工个人通过努力做好现任工作职责、与其他岗位员工交流、尝试新的工作内容等了解自己的职业爱好;通过听取别人对自身工作成果的反馈信息、真实的自我评估等了解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岗位;通过询问HR部门、多听、多看等了解职位空缺信息。②设定员工职业目标,锁定员工发展方向员工及其上级领导在分析探讨其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的基础上,确定其短期与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记录于个人职业发展档案,形成具体的、富有挑战的、可以实现的,并且与员工的期望职位、应用技能水平、工作设定、技能获得等其他方面紧密联系的各项具体规划。③审查能力匹配程度,发现员工能力差距在定位当前职业生涯位置等的基础上,评估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当前所处环境以及可获取资源的匹配度,分析员工自身规划与企业潜在晋升机会、横向流动等规划的符合度,发现员工能力差距,明确能力开发方向,以针对性制定能力开发策略。④开发员工职业策略,强化员工成长保障员工及其主管人员就其如何达成自己的短期与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如参加培训课程和研讨会、获取更高职称、获取更高技能等级、获得更多的评价、获得新的工作经验等)进行专门讨论,并制定能够促使职业目标达成的具体行动计划。采取培训、绩效管理、工作实践、开发性人际关系建立等活动,帮助员工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通过丰富化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针对性地提升不同人员的职业技能;通过绩效反馈,让员工理解当前绩效与目标绩效之间的差异,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善的行动计划;通过工作丰富化、工作轮换、工作调动、晋升等,让员工获取新的职业技能、以新的方式运用其技能、获取新的工作经验等;通过配备职业导师等,建立开发性人际关系,互动式地帮助员工开发个人能力。

(3)完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完善职业生涯管理相关的信息披露、竞聘管理、标杆管理、后备人才培养、培训管理、绩效薪酬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工作的制度和流程,培育有利于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职业规划文化。①打通信息披露渠道,强化信息沟通对称建立信息披露渠道,及时向员工传达企业发展战略、组织人力资源战略、未来人才需求预测、内部劳动力市场信息、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政策、流程及职业发展通道、岗位发展地图等信息,给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引。②开放岗位内部竞聘,增加员工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充分体现事业留人的主题。企业在导入生涯管理的同时,除了与员工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外,还要求企业内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员工实现职业发展提供舞台。但要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拔苗助长等调配手段,侧重创造公平竞争的竞聘平台,鼓励职工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③确立职业生涯标杆,探索最佳发展路径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标杆,分析标杆的职业链条走向,向员工形象展示最优职业发展路径,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员工向标杆学习,激励员工超越标杆,实现迅速成长。④启动职业加速工程,加快人力资本储备开展关键岗位接班人计划或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业务发展计划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利用定性(如观察)和定量(如绩效结果)分析方法预测人员流动情况及潜在接班人情况等,设计并执行关键岗位继任计划和人员保留计划。⑤优化员工培训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搭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菜单式课程库体系,提供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岗位主修课等多种课程选择,便于员工根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搭建分类分层分专业的个性化培训资源体系,提供在职培训、内外部培训课程、海外委派、岗位轮换、职业导师制、学历教育、国内外专业技术研讨会、继任者/接班人计划、异地安置等多种培训方式,为员工提供多种培训机会。制定员工个性化培训需求分析机制,根据员工职业发展需求制定企业年度培训计划,针对性地提高员工职业能力。制定针对不同目标群体的培训方案,对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等,分别提供不同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建立员工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将职业能力发展和个性化培训计划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综合评估结果与员工绩效改进、薪酬调整、职位变动等有机结合,并定期跟踪和管理员工职业发展状况,及时反馈员工职业能力提升状况,实现员工学习与发展全过程管理。⑥对接绩效薪酬管理,推动企业全面激励构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配套的绩效薪酬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和选拔相结合、业绩和待遇相结合的绩效薪酬管理机制,将职业能力发展和个性化培训计划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综合评估结果纳入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员工绩效改进;将绩效评估结果与员工晋升、员工薪酬福利紧密结合,让员工感受到随着操作技能或专业技术资格水平等的提高职业发展等级、薪酬都能得以匹配,增加持续激励力度,提升员工积极性。⑦培育职业规划文化,营造全员成长环境改变旧有的人才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关注员工发展的文化。在理念上,重视员工,将员工当成企业的财富;在行为上,尊重员工,与员工平等沟通;在机制上,引导员工,倡导高绩效和正向激励,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构建健康的组织氛围,使员工快乐工作。

三、总结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6

2014年,某电网公司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7882期,培训56.7万人次,其中该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班10期,培训1750人次;某省级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6期,培训1340人次;省级物资企业举办各类培训74期,累计3339人次。目前针对物资、物流方面的培训,某电网公司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培训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分层、分类、分专业培训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培训指导意见,网、省两级公司以及各单位每年下半年均开展下一年度的培训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下年度的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开展相应的培训。

二、面临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网、省两级公司物资机构对培训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大量的培训班,培训资源向一线倾斜,为提升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保证实现安全生产、确保设备材料的质量可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还不能够完全通过目前的培训工作达到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尤其是针对专业技术、生产(技能)岗位上的一线员工。存在一些普遍现象或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针对性不足。

目前从上到下培训计划主要依据需求调查及其调查结果分析,需求调查虽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个人的需求,但也存在个人主观因素和个人认知的差别,需求调查往往是将个人需求反馈给组织,不一定能够满足组织或单位的需要;同时需求调查也无法全面掌握上岗人员的所掌握知识情况,培训就缺乏针对性。

2.实操技能培训较少。

对于物资、物流技能类培训,实操效果往往比讲台授课培训效果好得多,如驻厂设备监理、厂内机动车辆驾驶、起重机械、道路运输等,这些虽有国家强制取证要求,但内部经常开展这类技能实操培训可以较好实现取证之后业务技能恢复、熟练和提升。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由于场地、设备及器具的限制,实操技能培训往往较少。

3.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

目前各省级物资机构大量参与合同签订、设备监造和材料抽检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大量掌握相关技术知识,需要读懂设计规范、出厂试验、材料检验等等各项技术参数,需要与设计单位、技术支持、生产厂商等单位进行大量的沟通、协作和监督,这些都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但目前的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

4.培训质量不高,手段缺乏创新。

从现阶段看,教育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手段比较落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仍是主要方式和方法。根据对部分干部和员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人认为教育培训方式不活,手段滞后,不能满足干部员工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大部分干部员工更希望教学方法实现互动性、学习载体实现多样性。

三、相关建议

1.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发挥岗位胜任能力培训优势。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岗位均有岗位职责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能力一般分为通用类能力和鉴别类能力,鉴别类能力又分为职能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并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可以得出比较客观的能力提升要求,培训因而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体现了“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下面列举品质控制某抽检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2.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

根据每一个岗位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对每一个上岗人员岗位胜任能力逐一进行分析,列些员工技能清单库。结合岗位要求,对照人员能力素质现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可以从电力行业知识、企业管理、物资供应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法律法规知识、沟通与协调、持证上岗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要求,让上岗员工明白自己差距和努力方向,解决了培训的针对性问题。

3.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

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科级解决实操培训问题。以各省物资机构为平台,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中心(站),各培训中心(站)物流实操培训分为通用类和特色类,各省通用类培训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结合自身特点或特色,各省可以建立特色类培训项目,同时特色类培训项目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4.委托技术机构,协助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可以与相关电力设计院、电力试验研究院,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生产厂商建立联合培养计划,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派遣相关人员参与全过程学习,甚至直接参与相关设计和试验。针对学习人员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要求达到的效果,并根据工作需要参与相关工作。

四、优点分析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7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培训计划是指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在全面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做出对培训时间和地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和培训课程等的预先系统安排。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需要考虑企业和员工两方面的需求,兼顾企业资源条件及员工素质基础。除此之外,培训计划还要把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及培训结果的不确定性考虑在内。一份完整的培训计划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培训目标的描述、培训对象的范围、培训项目的确定及课程设置、培训师资的安排及培训方式的采用、培训时间的安排等。从实践角度而言,培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非常庞杂,要求企业内部具有健全的培训管理制度,细分的培训管理工作职责体系,只有在这种完善的体制下,培训活动才得以顺利开展。

加里•德斯勒认为培训的目标不仅包括与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员工献身精神的强化以及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是培训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培训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培训计划作为整个培训活动的开端,其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于培训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的培训工作没有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缺少长远规划机制,会导致培训活动等同于岗位培训、应急培训,着眼于当前,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另外,人力资源培训如果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就无法进行员工潜在能力开发,造成专业人才尤其一线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使职工自身素质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协调。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具体对策研究

1.从战略高度定位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制定。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作为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关键步骤――培训计划制定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方式(如鲜明的口号、标语、会议等),在企业内部广泛培养重视培训计划的意识,让每一位管理者、普通员工都能认识到培训计划对于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2.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在具体的培训计划制定工作之初,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作为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制定的初始环节,其分析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着整个培训计划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深入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工作,需要通过与各部门充分沟通,以获取清晰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需求信息的重点包括企业员工目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知识架构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对员工提出的技能、知识层面的要求。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计划制定的第一个环节,对企业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在获得准确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以后,就可以进行培训需求的分析了。培训需求分析有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确定企业层面的培训需求,包括对企业目标、资源和环境的分析以及对人力资源核心问题的分析。例如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中确定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进而明确培训的目标与内容。二是岗位分析。人力资源部门要按照企业各岗位标准、担当相应岗位职务所需要的能力标准,对各岗位现状进行分析,以确定企业员工在各自岗位上是否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从而确定企业培训的需求结构。三是员工分析。通过对员工(尤其是一些关键工作、关键岗位的员工)的工作过程、工作结果及工作态度进行考核评价,以确定培训对象和课程等

3.科学安排具体培训内容。组织与实施培训活动是培训工作的核心,安排具体培训内容自然也是培训计划制定的重点工作。培训活动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培训课程的安排。课程安排必须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培训对象的接受能力考虑在内,培训工作要做到不断增强其针对性。根据各职位所应担负的职责、主要工作、所需技能及绩效确认各职位在职期间各阶段的训练需求,同时应考虑管理系统或特定客户要求。依照训练需求,设计开发训练课程,确定训练课程内容;二是培训教师的选择。企业的培训教师有两种:内部讲师和外聘教师。两种教师有不同的优势:内部讲师对企业的情况较为熟悉,实际操作技能高;外聘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也很丰富。企业要根据自身培训的目的和内容来选择培训教师,一般来说,企业内部讲师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主要力量。企业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内部讲师,促进企业以后培训工作的展开。三是培训项目的安排。通过分析培训数据,总结差距和根源。培训计划应该明确企业在组织能力、员工技能与业务目标的差距及其包括培训时间、培训类型、培训对象范围、费用预算等在内的培训项目信息。人力资源部门从员工所处职位的功能训练需求出发,根据其个人能力特点及绩效表现,设定个人训练发展计划,生成训练时间安排,包含个人应上课程,研修方式及课程到期时间等。

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预算问题。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需要考虑预算问题。一般在确定培训预算时,会采用人均培训费用方式,但是在预算的分配时,往往不会人均平摊。所以,培训预算有时会与培训计划相矛盾,最常见的是培训预算无法满足培训计划所涉及的培训项目要求。二是企业对于培训工作的支持。培训管理工作十分庞杂,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给予一定的政策、方向方面的支持,各级管理者积极的配合与推动,培训对象的认真参与,才能共同完成培训计划制定的目标。所以,在培训计划的制定中需要提出对于企业内部的培训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工作的职责体系分工的要求,使其不断完善健全,才能使培训活动得以有效的组织和顺利开展。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8

(一)人力资源规划设计不全面或规划缺失。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基础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对人员总量、人员结构、知识层次、技能技术、岗位设置等方面发展需求的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性、前瞻性意义。结合岗位需求,制定详尽的短、中、远景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可以挖掘、培养、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各层次人才队伍。就实际工作而言,石油销售企业中下游地区公司,没有制定出详尽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设计或设计不全面,造成人才挖掘、培养、使用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选拔、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高素质、多层级、多面手人才,提供不同岗位职责需求的人才队伍的配备与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人员招聘,员工职业晋升,企业岗位设定与薪酬分发等方面,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约束或计划措施,但实际运行中,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制度执行中有所变通,造成制度执行不力或不够彻底,从而弱化了管理效能的进一步发挥,使有规可循,有距可遵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条文摆设。

(三)人力资源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方式单一。中石油销售企业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内部缺少一套成熟、完整、定型、量化的考核体系。各销售企业,各自为阵,建立颁布自己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不尽相同。目前人力资源考核中,考核侧重于销售完成业绩,对干部队伍"德、能、勤、廉"方面的考核不健全或不完善。没有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

(四)人力资源薪酬分配地区不均衡,岗位差距大。薪酬关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吸引企业人员奋发拼搏,积极履职的决定性因素。薪酬分配应该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虽然石油销售企业统一沿用岗位工资制,附以绩效工资、吨油工资补充制。但实际运作中,同属于石油销售企业的不同地区公司之间,不同地区公司同一岗位之间,同一地区公司不同岗位之间,薪酬分配差距较大,加之石油销售企业员工用工性质众多,不同用工性质有着不同的工资薪酬标准,尚未实现同工同酬,薪酬分配有失公平。

(五)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偏重精英培训,培训面狭窄,缺乏精英拓展延伸的再培训再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虽然石油销售企业按照行业发展需求,各部门归口,每年开展一定频次的培训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培训主要针对和集中在少数管理人员精英身上。比如安全、加管、业务、运维、便利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集中和停留在行业主管哪里,最低到加油站管理人员。培训人数、培训规模、培训层级相对有限,限制了培训效果的进一步拓展。

2石油销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近、中、长期发展规划。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要服从服务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和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构建起企业整体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石油销售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要根据企业年度经营任务、岗位需求、技术工种、人员素质为依据,科学决策,制定出详尽具体的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这一规划要囊括:岗位设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招聘计划、培训计划、薪酬方案、考核方案等内容。同时,企业要按照自己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编制出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方案,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市场变化,要不断做出适当修正。

(二)同步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充分发挥管理效能。作为国企,石油销售企业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步参与到净化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要求和行动中来,积极反观企业自身,不遮不掩,查找企业中存在的各种丑陋现象。积极执行"明规则",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上狠下功夫,防范和杜绝人为化,把"明规则"和"明制度"摆在桌面,摆在眼前,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严肃管理、严格执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能,为企业发展培养人、选好人、用好人。

(三)健全人力资源考核体系,丰富完善考核内容,探索创新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推进企业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考核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考核的主体是人,因此要紧紧围绕企业从业人员中不同工种,不同角色的人员进行考核。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各级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体系。考核内容从过去的重销售重安全拓展到"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考核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实行末位回炉加工,待岗再培训再教育,再培训结束后重新上岗。所有考核要从被考核对象的切身利益出发,与工资薪酬和相关待遇挂钩,从而激发和调动被考核对象的主管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淋漓精致地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真正把那些思想好、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相应的岗位上,实现岗位与人才的绝佳配对。

(四)改进薪酬分配方式,拓展薪酬补充渠道,兼顾公平,倾斜一线。在现行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吨油工资的基础上,增添学历工资、技术职称工资、专业技能工资、岗位标兵奖励工资、安全生产奖励工资等多种薪资成分,激励企业干部员工自觉深入学习,投身岗位练兵、提升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实现与企业的同步发展。适度调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数百数十倍工资差距过大问题,兼顾公平,让企业发展利益惠及全体员工。打破身份界限,不同性质的用工之间实行同工同酬。严格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适度合理差距,薪酬分配照顾一线弱势群体,多向一线员工队伍倾斜。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9

(一)人力资源规划设计不全面或规划缺失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基础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对人员总量、人员结构、知识层次、技能技术、岗位设置等方面发展需求的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性、前瞻性意义。结合岗位需求,制定详尽的短、中、远景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可以挖掘、培养、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各层次人才队伍。就实际工作而言,石油销售企业中下游地区公司,没有制定出详尽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设计或设计不全面,造成人才挖掘、培养、使用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选拔、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高素质、多层级、多面手人才,提供不同岗位职责需求的人才队伍的配备与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人员招聘,员工职业晋升,企业岗位设定与薪酬分发等方面,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约束或计划措施,但实际运行中,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制度执行中有所变通,造成制度执行不力或不够彻底,从而弱化了管理效能的进一步发挥,使有规可循,有距可遵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条文摆设。

(三)人力资源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方式单一

中石油销售企业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内部缺少一套成熟、完整、定型、量化的考核体系。各销售企业,各自为阵,建立颁布自己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不尽相同。目前人力资源考核中,考核侧重于销售完成业绩,对干部队伍"德、能、勤、廉"方面的考核不健全或不完善。没有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

(四)人力资源薪酬分配地区不均衡,岗位差距大

薪酬关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吸引企业人员奋发拼搏,积极履职的决定性因素。薪酬分配应该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虽然石油销售企业统一沿用岗位工资制,附以绩效工资、吨油工资补充制。但实际运作中,同属于石油销售企业的不同地区公司之间,不同地区公司同一岗位之间,同一地区公司不同岗位之间,薪酬分配差距较大,加之石油销售企业员工用工性质众多,不同用工性质有着不同的工资薪酬标准,尚未实现同工同酬,薪酬分配有失公平。

(五)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偏重精英培训

培训面狭窄,缺乏精英拓展延伸的再培训再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虽然石油销售企业按照行业发展需求,各部门归口,每年开展一定频次的培训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培训主要针对和集中在少数管理人员精英身上。比如安全、加管、业务、运维、便利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集中和停留在行业主管哪里,最低到加油站管理人员。培训人数、培训规模、培训层级相对有限,限制了培训效果的进一步拓展。

2石油销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近、中、长期发展规划。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要服从服务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和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构建起企业整体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石油销售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要根据企业年度经营任务、岗位需求、技术工种、人员素质为依据,科学决策,制定出详尽具体的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这一规划要囊括:岗位设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招聘计划、培训计划、薪酬方案、考核方案等内容。同时,企业要按照自己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编制出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方案,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市场变化,要不断做出适当修正。

(二)同步净化政治生态环境

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充分发挥管理效能。作为国企,石油销售企业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步参与到净化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要求和行动中来,积极反观企业自身,不遮不掩,查找企业中存在的各种丑陋现象。积极执行"明规则",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上狠下功夫,防范和杜绝人为化,把"明规则"和"明制度"摆在桌面,摆在眼前,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严肃管理、严格执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能,为企业发展培养人、选好人、用好人。

(三)健全人力资源考核体系

丰富完善考核内容,探索创新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推进企业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考核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考核的主体是人,因此要紧紧围绕企业从业人员中不同工种,不同角色的人员进行考核。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各级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体系。考核内容从过去的重销售重安全拓展到"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考核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实行末位回炉加工,待岗再培训再教育,再培训结束后重新上岗。所有考核要从被考核对象的切身利益出发,与工资薪酬和相关待遇挂钩,从而激发和调动被考核对象的主管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淋漓精致地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真正把那些思想好、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相应的岗位上,实现岗位与人才的绝佳配对。

(四)改进薪酬分配方式

拓展薪酬补充渠道,兼顾公平,倾斜一线。在现行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吨油工资的基础上,增添学历工资、技术职称工资、专业技能工资、岗位标兵奖励工资、安全生产奖励工资等多种薪资成分,激励企业干部员工自觉深入学习,投身岗位练兵、提升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实现与企业的同步发展。适度调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数百数十倍工资差距过大问题,兼顾公平,让企业发展利益惠及全体员工。打破身份界限,不同性质的用工之间实行同工同酬。严格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适度合理差距,薪酬分配照顾一线弱势群体,多向一线员工队伍倾斜。

(五)开展精英延伸培训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10

【关键词】 医院;岗前培训;实践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99-01

学校环境和学生毕业后所面对的现实之间差距往往非常显著,这些会让一部分的新员工感到力不从心,增加了其困惑和迷茫的心态。因此及时的岗前培训能迅速的消除新员工的困惑心理,帮助他们适应工作岗位。这也成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新员工迅速融入单位环境,了解单位文化和相关规章制度,对于其之后规范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1]。岗前培训可以帮助新员工从学生状体向职业状态的转变,增进对所服务医院历史、现状和前景的了解,帮助员工规划其职业生涯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全面细致的岗前培训能还可使新职工规范工作行为,明确工作任务,遵守医院相关规章制度和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在新职工心中形成对单位的归属感,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培养合作精神和互相信任的基础。

1 做实新职工岗前教育

1.1 院情院史教育 对院情院史的了解是一个新职工进入单位最开始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因为这是个人与单位展开合作和服务关系并与之建立感情的基础。由院长为新进职工详细介绍医院的历史和发展经过,目前的水准和定位情况,医院管理、工作制度、医院特色和优势所在等,目的使新员工对所服务的单位有一个初步的和正确的了解,有利于其即将开展的职业活动。

1.2 医德医风教育 当前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因此也酿成了不少悲剧。在这个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医生能否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关系到每一个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健康长久发展。医德医风始终是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是所有医务人员都应该遵守的底线和心中的信仰。虽然毕业生在学校里已经接受了不少关于医德医风的教育,但是由于未能与实践结合,其对于这些道德层面的约束始终只能停留在教科书和语言里,并未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没有在心中以此为信仰。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医院职工必读》,包括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医务人员医德评价标准等八项内容[2]。为了避免这样的培训流于语言层面,应该具身边实际和广为大家所知的正面和反面的例子,帮助新进职工形成正确高尚的医德医风。

1.3 宣传和塑造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根基所在,一个积极向上发展,为患者利益考虑的医院文化对职工高尚医德的养成和奉献精神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新进职工首先应该对医院文化进行观察和深入理解。我们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歌唱比赛、演讲比赛等鼓励新员工了解和接受医院文化,并将自己融入到这种文化之中。通过上岗宣誓、佩戴医院徽章等措施使新职工强烈地感受到医院文化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增进凝聚力和约束力[3]。

2 认真落实岗前培训计划

2.1 轮岗与进修相结合 新进职工在理论基础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临床实践上经验严重不足,要成为一名称职医务人员必须兼具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需要在岗前培训时给他们提供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体验机会。笔者所在的医院,对于新进职员,第一年一般不给定岗。第二年固定专业科室,熟悉和掌握本专业临床实践的基本工作内容和技能[4]。第三年,安排在职进修,让他们带着临床实践上的困惑去学习知识,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和透彻,提高其工作能力。

2.2 本院培训与高校深造相结合 首先,医院人事科要制定新职工培训规划和具体计划,接收新医护人员的专业科室要有培训计划,学习内容及考核标准,并为每个人指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扎实理论知识的带培老师[5]。新医生工作期满三年后,根据各科室和其自己的愿望,我们鼓励他们报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的本科学历员工,有很大比例的都考取了在职研究生,这对医院的长期发展和新医生个人成长都大有裨益。

3 体 会

3.1 全面性 对新职工的岗前培训,内容要全面详实,要做好培训计划,按照计划一步步进行,不能敷衍了事。培训内容应该包括:院史院情、医院特色和优势,在区域内的定位情况,患者对医院的评价。还包括医患关系的处理技巧、医疗技能、操作规范等。带领新员工在各科室之间学习和了解,达到对医院整体的认识。

3.2 实用性 岗前培训的目的是帮助新员工迅速适应角色转换,消除器迷茫和困惑心理。同时迅速掌握基本技能,以满足工作要求。因此,所有安排的培训项目必须保证实用性和有效性。新员工要正确认识岗前培训的重要性,端正态度,配合导师。

3.3 规范性 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规划好时间,保证培训达到的质量和效果。培训完成后,要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促使所有新员工都能从本次培训中获益。

4 结 语

岗前培训作为医院人才储备的重要一环,对医院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认真做好岗前培训,能减少新进职工适应岗位的时间,以正确的心态和规范的操作迅速投入到工作中来。医院的长远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岗前培训,要想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患者的好评,必须对新进职工进行系统规范的岗前教育。

参考文献

[1] Vorsters A,Tack S,Hendrickx G,et al.A summer school on vaccinology:Responding to identified gaps in pre-service immunization training of future health care workers[J].Vaccine,2010,28(9):2053-2059.

[2] 覃泽萍.规范化岗前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456.

[3] 邱亭林,刘尚梅,田佳,等.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人才,2012,(3):86-87.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11

论文摘要摘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企业培训的竞争;未来企业,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唯一途径,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重视培训,重视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通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是企业获得发展的最根本手段。

0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焦点不仅是资金、技术等传统资源,而是建立在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范围更加广阔,市场变化速度日益加快,面对这种严重的挑战,企业必须保持学习的能力,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才能在广阔的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增加对人力资源不断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管理,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

1建立科学的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和有效培训计划

1.1培训需求分析和评估摘要:拟定培训计划,首先应当确定培训需求,从自然减员因素,现有岗位的需求量,企业规模扩大的需求量和技术发展的需求量等多个方面,对培训需求进行的猜测,对于一般性的培训活动,需求的决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摘要:①工种、业务分析摘要:通过探索水电行业未来几年内发展方向及变革计划,确定工种、业务重点,并配合水电行业整体发展策略,运用前性的观点、将新开发的业务事先纳入培训范畴。②组织分析摘要:培训的必要性和适当性,以及组织文化的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前题,否则培后及组织优劣等也应该加以分析,以确定练习的范围和重点。③工作分析摘要:企业培训体系是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之下的,只有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才能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

1.2有效的培训体系着眼于水电施工企业核心需求有效的培训体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救火工程”,而是深入发掘企业的核心需求,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猜测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提前为企业需求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1.3有效的培训体系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员工培训说到底是一种成人教育,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考虑员工教育的非凡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练习技法,针对具体的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具体个人能力和发展计划制定不同的练习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和、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使得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被培训者。

1.4有效的培训体系充分考虑了员工的自我发展的需要按照自身的需求接受教育培训,是对自我发展需求的肯定和满足,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和员工个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实现员呀素质和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这个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轨道,让员工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战略止标实现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另外,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也使员工熟悉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才是其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肯定这一需要的正当性,并给予合理的引导。

培训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培训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培训的形式很多,企业在选择具体方式的时候不必因循守旧,固执地套用已有的既定模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应结合其资源优势,员工特征及培训内容,合理选择适合本企业所需的科学的培训系统和有效的培训计划,以便达到最终目的。

企业培训管理要取得成效,重点要把握以下要点摘要:第一,要切实把握好“三性”。①系统性摘要:根据企业目前状况及发展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教师,教材和参加人员,经费,时间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布置。培训内容的适当和否是培训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作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个人分析就是找出某一员工现有的技能水平和要求的技能水平的缺口。培训就是要填补这一缺口,雪中送炭。②前瞻性摘要:企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③针对性摘要:要“有的放矢”,把握好培训的主方向,主目标,不能“漫无目的”的所有项目一起上,一定时期内,还需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第二,要有广泛的员工参和。认清员工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一样,进行全面培训。企业应把所有那些合乎条件,渴望学习的员工都纳入培训的范围,尤其是企业的高级主管人员应首先接受培训。真正影响培训和开发效果的人不是培训人员,而是受训人员的直线管理者,假如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技能,培训和开发的办法往往落空。第三,要有反馈和交流。每次培训结束后都要做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以后的培训具有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

2搞好水电施工企业员工培训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2.1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应该从长计议,设计员工教育的方案。从世界上成功的组织或企业看,可以发现,他们开始并不急于求成,而是注重发现,组织和运用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员工通过学习,创造,挖掘,发挥自己的潜力。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日本,德国等一些比较重视企业员工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的国家,企业历来重视员工培训教育,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教育上的投资从不吝啬。上海航空公司曾因更新飞机,有约一年半时间成为“无机公司”,面对极大的经济压力,当时有人建议将技术工人劳务输出,赚一笔钱,也有人提出让一部分职工待岗回家,省一笔线。但是公司最终没有赚那笔钱,也没省那笔钱,却投入资金搞全员培训,把公司变成了一所大学校,从而为迎接一流飞机,提供一流服务,作了人才,智力预备。从长远眼光看,这是最终出高效益的手段。

2.2在岗员工的职业教育和员工的职务,职称升迁的联系水电施工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培训教育,不是纯粹为教育而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根据水电施工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挖掘,培养人才,调动,激励员工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将在岗员工接受职业教育和其职务,职称升迁联系起来,是及时“兑现”企业和员工教育投入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把企业的职业教育和企业的人事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设计一个“学习——提升”的闭环结构。即企业员工的每一次提升,都须经过相应等级的培训,而每一项培训,都是为学习者的进一步发展作预备,这样循环重复,螺旋式上升,使受教育者不断地从接受教育中得到激励,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3制定适合水电施工企业的培训方法和技术

人员培训是一项在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花费都比较大的工程,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对不同人员的素质提高也有轻重缓急,同时,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且成年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及成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培训方法和技术。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员工的培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在岗培训摘要:在岗培训是指员工不脱离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和部分工作时间参加的培训,这是企业应用最普遍的培训方式。

3.1.1根据新的技术和职业发展要求来调整,提高在岗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如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近两年来,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由党务工作部牵头,先后举办了的初级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每周利用一至二天的时间对车间副主任以上的初级管理人员和公司副部级以上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艺术和市场营销等知识进行了专题的培训。

3.1.2满足在岗员工要求把握更高技能的职业要求,为其成为中等专业人员及基层管理者(如中,高级工,技术员,班组长等)作好预备。由于公司的发展,去年来,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技术发展部和生产平安部联合在各分厂开展的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利用工余时间对岗位员工进行了系统的岗位知识,质量管理和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效的提高了员工的综合技能,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公司的发展。

3.2脱产培训摘要:脱产培训是指员工离开工作岗位,去专门从事知识技能的学习。如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湘潭矿院举办的煤化工探究生班培训,集中时间组织相关人员脱产进行培训。

无论是何种培训,下面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在日常开展的培训工作中也应用得比较广泛的,如课堂教学,视听技术(电视,录像,电影,录音带),计算机辅助指导,情景模拟,学术会议和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计,高级游戏,讲座,多媒体技术,新员工培训等。

3.3部门互动式培训摘要:设置培训主题后,根据部门员工特征,将培训内容分解到部门相关人员,各自进行学习摘要:培训由大家共同参和,每位员工都是老师,各负责主讲部份内容,每讲完一部份,全体员工就其授课内容及方式展开集体讨论。总结优点,改进不足,以不断完善摘要:此种培训所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既可促使大家认真学习,努力把握培训内容精要,又可提高授课者语言表达及文字组织能力,还可通过讨论阐述不同观点,帮助大家共同理解,从而使所有参和者获得提高。如“TCL电工集团”采取此种培训方法,培养并形成了水电员工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互动式的培训,让员工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4岗位复训摘要:在岗员工在从事一定时间相同的职业工作后,往往会渐生惰性,操作由熟练而变得机械,麻木,甚至将规定的程序简化“吃掉”。因此,对于在某一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的在岗员工进行岗位复训,以温故而新知,是必要的。岗位复训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按需施教,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需要,缺什么补什么。复训的内容包括摘要: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实际工作中存在新问题的研讨。每期复训,都应要求每位学员必须提出其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具体案例(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成功的,失效的事例)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启发,从而不断积累岗位工作范例。

3.5导师带徒摘要:此种方法主要适应于新员工和员工晋升,岗位轮换,当员工缺乏岗位经历或对岗位情况不熟时,可采用此种方法,通过其带岗者的言传身教,使员工获取实践经验,以尽快达到岗位要求。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范文12

广州市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23000

摘 要:随岗实训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如何开展随岗实训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校企合作;对接;随岗实训

总书记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企业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有多种载体,随岗实训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随岗实训是在企业的支持下,通过随岗参与产品生产,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统一融合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 四个“对接”是基石

随岗实训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工作的实训教学。在组织实施上要做好四个“对接”。

1.1 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

随岗实训的课程设置应贴近企业生产需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通过理论指导完成生产任务,并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在实践学习中承担相应的责任,逐渐培养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以及环保意识,能客观地对自己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评价。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职业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贯彻“行动导向”、 “项目教学”,把生产实践的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生产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中职学校要改革培养模式,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就是要求两种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让学生知道企业需求,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提升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教育与受教育的文化。在学校,同学与同学彼此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利益矛盾少,竞争较少。这与企业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通过随岗实训,是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能力的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1.4 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对接

教师不仅要与学生深入沟通,更要在随岗实训期间深入生产现场,了解学生实习中的具体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解答和指导,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来对待随岗实训。

企业导师(经理或生产主管)集中对学生进行培训,主要讲授企业概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及随岗实训的要求等内容,每个岗位的企业导师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完成岗位任务。

2 组织管理是保障

为规范随岗实训工作的管理,确保随岗实训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制定一套较为全面、规范的制度,以加强随岗实训的制度管理,具体制订的制度可以有《学生随岗实训工作管理办法》、《学生随岗实训管理规定》等。

2.1 组织策划

随岗实训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由教研室负责教学计划编写的组织和审定。教务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生随岗实训工作的统筹和检查;教研室、教务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审核各产业系学生随岗实训协议。

2.2 教学实施

产业系负责学生随岗实训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要求进行校外随岗实训基地建设,联系实训单位,签订实训协议,负责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编制随岗实训计划、随岗实训任务与指导书;

负责安排教师到企业现场指导学生实训,并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等。

2.3 现场指导

随岗实训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指派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和学校指派的教师担任的学校导师共同指导。校方现场导师同时负责学生随岗实训期间企业现场的学生管理工作。

学校导师职责:

执行随岗实训计划,做好随岗实训前有关准备工作;

关心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将学生在企业内出现的问题沟通协调处理好;

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并填写《随岗实训教学日志》;

指导学生填写《随岗实训工学日志》,督促指导学生完成随岗实训报告,收集学生随岗实训有关资料;

在企业导师配合下,对每位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情况进行考核,批改实训报告,做出书面鉴定意见,评定学生成绩;

随岗实训结束后撰写总结,对本次随岗实训质量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对今后的随岗实训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负责代表学校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无法协调或超出权限的问题,应及时向产业系汇报。

企业导师职责:对学生进行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关的知识或技能的培训和指导,如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知识等;协助学校老师进行相关课程或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学生填写《随岗实训工学日志》;对学生在企业随岗实训进行考核评价。(表2)

3 三方受益是动力

随岗实训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责任和义务,要保障学生的安全及合法权益。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随岗实训基地的开拓中找到“切入点”,三方均可受益。

3.1 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随岗实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得到最佳结合。学生有更多的社会体验,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各种缺陷,有助于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通过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职业素质的缺陷,有助于培养社会适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2 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显著提升

在教学实施中,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教学资源,更多地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达到了锻炼教师的目的,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3.3 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补充

校企合作随岗实训不仅为企业补充了人力资源,也为今后毕业生选择企业奠定了基础。

随岗实训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与有益尝试,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许会产生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做好随岗实训工作,有待于更深入地实践与探索,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定清,等.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颖.工学结合轮岗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4(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