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副主任医师论文

副主任医师论文

时间:2023-01-17 11:08:51

副主任医师论文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1

梁晓春,4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读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发展基金等重点课题9项。90余篇,获优秀论文5篇。曾获卫生部、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9项(2003年、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2005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书著12部。199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北京中医》、《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种杂志的编委。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关科室信息: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5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要方向,中西医结合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曾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学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及世界传统医学成果等多种奖项。数百篇,获优秀论文多篇,主编与参加编写的书籍40多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科室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理事、常务委员、委员及部级杂志担任编委的人数达15人以上。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

于康,38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席营养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食品安全与健康顾问》杂志编委、《糖尿病天地》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委会顾问。

在中国核心医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营养治疗学》和《临床营养医师速查手册》。副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诊疗手册》和《临床营养学》等。作为编委参加16部学术专著编写。主编科普丛书《作自己的营养医生》、《临床营养解决方案》、《营养与疾病防治241问》、《非典型肺炎营养防治90问》、《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饮食自疗法》、《代谢综合征的营养治疗》、《营养门诊》、《宝宝的第一口食谱》等45册。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2

本刊讯 6月1日,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2014年北京地区医院院长论坛” 在北京举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同志、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和40多位医院院长、养老院负责人出席论坛。本次论坛围绕“中医药在老年健康服务业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中医药在老年服务业中大有可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提出,目前老年人健康主要面临4方面的问题:一是渴望健康又不知如何健康,只有半数老人知道如何健康生活,健康管理问题多出在“管不住嘴”。二是重治疗,轻预防,老人物质条件越好越过度治疗,形成浪费。三是缺乏正确的康复护理理念。四是精神疾病和临终关怀是最大盲区。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认为,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服务老龄化社会是委员会重点发展方向,中医药在老年慢性病、老年肿瘤、老年感染、老年心理治疗等方面大有可为。

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认为,中医强调“治未病”符合老人的心理,目前医养结合应提倡3种模式:医院为主,养老为辅助;医院养老并重;养老为主,医院为辅。朝阳区第二医院院长李瑞杰说,目前很多中药制剂、推拿等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的发挥。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黄炜提出3点建议:一是促进医养结合,重视保健康复。二是把中医药专业技能落实到老年相关服务业上,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培养人才方面要大力加强。三是联合相关机构,支持老年健康服务业的专业培训。

专家简介

张义:男,博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世界中联针刀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颈肩腰腿痛等慢性软组织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十余篇。临床通过针刀、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疾病。

王春勇:男,北医三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硕士,部级第五批中医师承博士,师承部级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临床方向:中医内科疾病,中药干预情绪及相关疾病研究,文化与疾病关系研究。

丁洋: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中国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曾参与国家自然基金、973计划等课题研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王嘉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3

唐蜀华名老中医工作室

科室简介

唐蜀华(前排坐者),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中医心血管病专家 ,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师承于国内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周仲瑛教授,在1994年取得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发的出师证书,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

从事中医内科心系病研究20余年,对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高血压病合并胰岛素抵抗等多种代谢异常、病毒性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及其多种危险因素干预等有较深研究,擅长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衰、心率失常、老年病等。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唐蜀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范群丽,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参与部级及省级科研课题两项,在核心期刊十余篇。

王石,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主治中医师,擅长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严冬,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世联中医内科学会会员。擅长中医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各类肿瘤。

刘沈林名老中医工作室

科室简介

刘沈林(前排坐者),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苏省政府第五届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健康2020战略”中医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卫生厅“135”医学工程重点学科(消化病学)学术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擅长治疗中医脾胃病,对消化系肿瘤的诊治尤有心得。主编《现代中医临床手册》等著作3部,发表临床医学论文20余篇。主持部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曾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多项。长期师从徐景藩教授,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刘沈林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祁明浩,国家脾胃病临床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中医临床循证及转化研究,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创新模式研究,医疗科研一体化的关键技术研究等。

李@,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特别是治疗肺癌、胃癌、肠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

奚肇庆名老中医专家团队

科室简介

奚肇庆(前排坐者),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急症临床研究室主任、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药学会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委。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先后师从周仲瑛、徐景藩、李石青等著名老中医,长期致力于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擅长中医危急重症的高热、血证、胸痹、中风、昏迷;中医肺系疾病的咳嗽、哮喘、咯血、肺积;中西医结合急诊的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呼吸衰竭、肺癌、脑梗塞、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植物状态等的诊治。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10余项,获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共三项。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奚肇庆名老中医专家团队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

后排站者为:

吴雅文,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医师,住院医师,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诊治。

丁义江名老中医工作室

科室简介

丁义江(前排坐者),部级名老中医,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肛肠学会主任委员兼江苏省肛肠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日本高野大肠病医院顾问。丁泽民老中医的二儿子。现任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近期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肛肠病杂志》副主编、《大肠外科杂志》编委、《中西医结合结直肠病学》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等。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丁义江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丁曙晴,副主任中医师,从事肛肠专业10余年,擅长肛肠良性疾病痔、肛瘘、直肠脱垂、直肠阴道瘘等疾病的诊治。

朱勇,副主任中医师,从事肛肠专业近20年,擅长治疗肛瘘,肛裂,痔疮等疾病,在结直肠肿瘤肠镜下手术(EMR,ESD),TEM手术也有所造诣。

徐荷芬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科室简介

徐荷芬(前排坐者),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一批江苏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指导老师,第三批江苏省名中西医专家学术思想传承指导老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指导老师。建有江苏省中医药局名中医徐荷芬工作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徐荷芬工作室。

徐荷芬擅长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治疗恶性肿瘤,以扶正培本为主,攻补兼施。在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效果显著。主持课题多项,获部级、省部级、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徐荷芬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邢海燕: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主攻肿瘤、血液专业。擅长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霍介格: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是肺癌,乳腺癌,脑肿瘤及胃癌、肠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杨桂云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科室简介

杨桂云(前排坐者),女,1946年11月出生,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医师,1970年起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临床带教工作,2002年被江苏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江苏省名中医”荣誉称号, 2003年、2008年分别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沈仲理教授,并跟随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妇科专家孙宁铨主任多年,重点致力于女性不孕症及月经病的临床诊疗及研究。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女性不孕症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成果,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项目“中药补肾活血汤对小鼠体外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的作用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杨桂云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黄美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中医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擅长妇产科各类疾病的诊治。

邢玉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医师。擅长宫颈疾病的诊治,阴道镜检查、LEEP术及妇产科各类手术。

朱启勇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科室简介

朱启勇(前排坐者),江苏省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 博士生导师。1952年生于江苏中医世家,师从名医朱秀峰教授,至今已经行医四十余年。为第五批部级师承指导老师。建有“朱启勇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朱启勇主张中西医结合,以中医整体观辨证与辩病相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治疗以中医药为主,在理、法、方、药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已证实有效的药物组方,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的疗效。主持省部级课题项目10余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省科技成果进步奖3次,开发新药4种,获新药证书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朱启勇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4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查房内容:

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二)、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三)、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四)、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四、会诊制度

(一)、医疗会诊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

(二)、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5分钟内到位。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

(三)、科内会诊原则上应每周举行一次,全科人员参加。主要对本科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手术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会诊由科主任或总住院医师负责组织和召集。会诊时由主管医师报告病历、诊治情况以及要求会诊的目的。通过广泛讨论,明确诊断治疗意见,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科间会诊: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送交被邀请科室。应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会诊后要填写会诊记录。

(五)、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要多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政(务)科同意或由医政(务)科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会诊科室应提前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政(务)科,由其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会诊时由医政(务)科或申请会诊科室主任主持召开,业务副院长和医政(务)科长原则上应该参加并作总结归纳,应力求统一明确诊治意见。主管医师认真做好会诊记录,并将会诊意见摘要记入病程记录。

医疗机构应有选择性地对全院死亡病例、纠纷病例等进行学术性、回顾性、借鉴性的总结分析和讨论,原则一年举行2次,由医政(务)科主持,参加人员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委员会成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六)、院外会诊。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或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42号令)有关规定执行。

五、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二)、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政(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三)、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四)、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五)、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一)、手术分类

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手术技术的要求,把手术分为四类:

1、四类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常见小手术。

2、三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的各种中等手术;

3、二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的各种重大手术;

4、一类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1、住院医师

2、主治医师

3、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内。(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上。

4、主任医师

(三)、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1、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四类手术。

2、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三、四类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二类手术。

3、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二、三、四类手术,在上级医师参与指导下,逐步开展一类手术。

4、高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完成二、三、四类手术,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一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部分一类手术、开展新的手术。

5、主任医师:熟练完成各类手术,特别是完成开展新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

(四)、术审批权限

1、正常手术:原则上经科室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授权的科副主任审批。

2、特殊手术: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作特殊手术,须经科室认真进行术前讨论,经科主任签字后,报医政(务)科备案,必要时经院内会诊或报主管院领导审批。但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生命,主管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1)手术可能导致毁容或致残的;

(2)同一患者因并发症需再次手术的;

(3)高风险手术;

(4)本单位新开展的手术;

(5)无主患者、可能引起或涉及司法纠纷的手术;

(6)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特殊人士等;

(7)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异地行医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七、术前讨论制度

(一)、 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 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三)、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四)、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提前2-3天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八、查对制度

一、临床科室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剧、毒、麻、限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时要严格三查八对制度(见护理核心制度--六、查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二、手术室

1、接患者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性别、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左、右)。

2、手术前,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

3、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后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4、手术取下的标本,应由巡回护士与手术者核对后,再填写病理检验送检。

三、药房

1、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

2、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四、血库

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瓶(袋)号、采血日期、血液种类和剂量、血液质量。

五、检验科

1、采取标本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3、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

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

5、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六、病理科

1、 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固定液。

2、 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

3、 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

4、 发报告时,查对单位。

七、放射线科

1、 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

2、 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

3、 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八、理疗科及针灸室

1、 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2、 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3、 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4、 针刺治疗前,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

九、(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基础代谢等)

1、 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验目的。

2、 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

3、 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其他科室亦应根据上述要求,制定本科室工作的查对制度。

九、医生交接班制度

一、病区值班需有一、二线和三线值班人员。一线值班人员为取得医师资格的住院医师,二线值班人员为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三线值班人员为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进修医师值班时应在本院医师指导下进行医疗工作。

二、 病区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医师应按时接班,听取交班医师关于值班情况的介绍,接受交班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

三、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须做好床前交接班。值班医师应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所有应处理事项,向接班医师交待清楚,双方进行责任交接班签字,并注明日期和时间。

四、值班医师负责病区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患者临时情况的处理,并作好急、危、重患者病情观察及医疗措施的记录。一线值班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应及时请示二线值班医师,二线值班医师应及时指导处理。二线班医师不能解决的困难,应请三线班医师指导处理。遇有需经主管医师协同处理的特殊问题时,主管医师必须积极配合。遇有需要行政领导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总值班或医政(务)科。

五、一、二线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遇到需要处理的情况时应立即前往诊治。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需要离开病区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三线值班医师可住家中,但须留联系方式,接到请求电话时应立即前往。

六、 值班医师不能一岗双责,如即值班又坐门诊、做手术等,急诊手术除外,但在病区有急诊处理事项时,应由备班进行及时处理。

七、 每日晨会,值班医师应将重点患者情况向病区医护人员报告,并向主管医师告知危重患者情况及尚待处理的问题。

十、新技术准入制度

一、新技术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

二、实施者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申请表》,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实施细则、结果及风险预测及对策,科主任审阅并签字同意后报医政(务)科。

三、医政(务)科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提出意见,报主管院长批准后方可开展实施。

四、新业务、新技术的实施须同患者签署相应协议书,并应履行相应告知义务。

五、新业务、新技术实施过程中由医政(务)科负责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监控,及时组织会诊和学术讨论,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较大的技术问题。日常管理工作由相应控制医师和监测医师完成。

六、新业务、新技术完成一定例数后,科室负责及时总结,并向医政(务)科提交总结报告,医政(务)科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新业务、新技术的是否在临床全面开展。

七、科室主任应直接参与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并作好科室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的组织实施工作,密切关注新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积极妥善处理,做好记录。

十一、病历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医院病历质量管理组织,完善医院四级病历质量控制体系并定期开展工作。

四级病历质量监控体系:

1、一级质控小组由科主任、病案委员(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科护士长组成。负责本科室或本病区病历质量检查。

2、二级质控部门由医院行政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对门诊病历、运行病历、存档病案等,每月进行抽查评定,并把病历书写质量纳入医务人员综合目标考评内容,进行量化管理。

3、三级质控部门由医院病案室专职质量管理医师组成,负责对归档病历的检查。

4、四级质控组织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及有经验、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的医、护、技人员及主要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院各科室病历质量的评价,特别是重视对兵力内涵质量的审查。

二、贯彻执行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卫医发[2019]190号)、《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卫医发[2019]193号)及我省《医疗文书规范与管理》的各项要求,注重对新分配、新调入医师及进修医师的有关病历书写知识及技能培训。

三、加强对运行病历和归档病案的管理及质量监控。

1、病历中的首次病程记录、术前谈话、术前小结、手术记录、术后(产后)记录、重要抢救记录、特殊有创检查、麻醉前谈话、输血前谈话、出院诊断证明等重要记录内容,应由本院主管医师书写或审查签名。手术记录应由术者或第一助手书写,如第一助手为进修医师,须由本院医师审查签名。

2、平诊患者入院后,主管医师应在8小时内查看患者、询问病史、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和处理医嘱。急诊患者应在5分钟内查看并处理患者,住院病历和首次病程记录原则上应在2小时内完成,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完成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3、新入院患者,48小时内应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查房记录,一般患者每周应有2次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并加以注明。

4、重危患者的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至少5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5、各种化验单、报告单、配血单应及时粘贴,严禁丢失。外院的医疗文件,如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应将相关内容记入病程纪录,同时将治疗文件附于本院病历中。外院的影像资料或病理资料,如需作为诊断或治疗依据时,应请本院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写出书面会诊意见,存于本院住院病历中。

四、出院病历一般应在3天内归档,特殊病历(如死亡病历、典型教学病历)归档时间不超过1周,并及时报病案室登记备案。

五、加强病历安全保管,防止损坏、丢失、被盗等,复印病历时,应由医护人员护送或再病案室专人复印。

六、依据《省病历质量管理评价奖惩暂行办法》的要求与规定,建立科室及个人病历书写质量评价通报制度和奖罚机制。

十二、病历书写规范

1、统一用蓝黑墨水,要求内容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2、使用规范的汉字;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药名可用中文、拉丁、英文书写;度量衡单位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3、病历书写不能删改、剪贴、挖补,个别错字可以用同样的笔墨双线划在错别字上;上级医师修改一律用红色墨水笔,签署修改的日期和全名。每页修改3处以上需要重新书写。

4、普通病人24小时以内完成入院病历、危重病人6小时以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手术病人术前完成。5、病程记录一般1次/2~3天,入院及术后3天至少每天1次,危重病人1次/天,有病情变化随时记录,慢性病人可以1次/周,阶段小节1次/月。

6、入院前3天有三级医师查房记录:新入院的普通病人48小时以内有主治医师以上查房并记录,72小时以内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查房并记录。

7、手术前有主治医师以上查房记录或讨论记录。

8、疑难危重病人有讨论记录,重大手术有术前讨论记录。

9、专科病人要有转入、转出记录,并及时完成。

10、落实签字制度:凡是需行手术、输血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需签写知情同意书。

11、凡诊疗操作,术前术后有操作人员的记录。

12、辅助检查报告单24小时以内要贴回病历,张贴单的楣栏要填写完整。

十三、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是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执行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确保患者安全规范用血。

2、血库必须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购进血液,不得使用无血站(库)名称和许可证标记的血液。

3、各科室用血,必须根据输血原则,严防滥用血源。

4、预约血办法:患者需输血时,应由临床主管医师逐项认真填写输血单,值班护士按医嘱行三对后,给病人采交叉血,试管上应贴标签,并注明科别、姓名、床号、住院号、于输血前一天送血库(急症例外)。

5、血库工作人员根据临床各科室预约血量,应及时与血站联系,备好各型血液,保证临床用血量,不得有误。

6、血库工作人员接受标本时,应逐项进行认真核对,无误后将标本收下备血。

7、凡血库所备各型血液,应有明显的标志,分格保存在4摄氏度冰箱内,并随时观察冰箱内温度变化。

8、血库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血液交叉试验操作规定进行交叉试验,必要时复查血型,并观察全血,应无脂血、无溶血,血袋应密封,绝对无误,方可发出。

9、取血护士在取血时,应认真核对本科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及交叉结果、储血号和供血者姓名、采血时间、血型等输血单上的各项目,无误后方可将血液拿出血库。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5

主任医(药、护、技)师须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及时跟踪并掌握国内外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根据国家和本地区专业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工作和研究的方向;对本专业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有独特(创)的见解,工作业绩显著,取得重大(要)价值的技术或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出版高水平的论文、著作;有组织、指导本专业全面业务工作和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是本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获取医学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严格遵守医德规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副主任医(药、护、技)师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知识,较全面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已开展应用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能将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能独立处理本专业较复杂和重大的技术问题,工作业绩较显著,取得较大价值的临床或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出版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有指导和培养下一级卫生技术人员的能力;较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获取医学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严格遵守医德规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从事卫生技术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基本条件一、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现资格以来,年度考核称职以上,职业道德、医德医风考评合格。

取得现资格以来,出现下列情况者,在规定年限上延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期1年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或已定性为二、三级医疗事故直接责任者,延期2年申报;

(三)弄虚作假,仿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者,延期3年申报;

(四)有敲诈、勒索病人及其亲属财物行为已受到查处或已定性为一级医疗事故直接责任者,延期4年申报;

(五)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者,延期2年申报;情节严重的,延期5年以上申报。

二、学历、资历条件

(一)申报正高资格

1、获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满5年,且取得卫生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并受聘本专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5年。

2、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学位)人员,取得卫生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并受聘本专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5年,可破格申报。

(二)申报副高资格

1、获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博士学位满2年,且取得卫生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受聘本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2年。

2、获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满5年,且取得卫生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受聘本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5年。

3、大学专科毕业后取得本科以上学历(专业一致),并取得卫生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受聘本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7年。

4、护理专业中专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5年以上,并取得护理专业的专科以上学历,受聘主管护师满5年,可申报副主任护师任职资格。

5、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学位)人员,取得卫生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受聘本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5年,可破格申报。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6

科室介绍

新生儿科创建于1953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2005年成立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研基地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陈超,新生儿科主任,儿科学系副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呼吸和危重症、早产儿脑发育及脑病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等研究。

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重症医学科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单位,上海市小儿急救中心之一,上海市唯一拥有危重儿童转运系统的单位,拥有“院院转运-急诊-ICU”的急诊危重症救治体系。专业设备居国内领先,是上海市唯一可以开展儿童人工肾、人工肝和人工心肺支持体外生命支持的单位。

科室主任风采

陆国平,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儿童呼吸与急救专业硕士,儿童心血管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儿童急诊和重症医学。

消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消化科2011年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长单位。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小儿内镜操作以及危重儿营养支持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业特色包括急慢性腹泻、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的诊治;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儿童内镜诊治(儿童经鼻胃镜、结肠镜、小肠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等)、儿童过敏性胃肠疾病、慢性肠道疾病患儿的营养支持等。

科室主任风采

黄瑛,消化科主任、内镜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儿童胃肠镜诊治、儿童营养支持等工作。

中医儿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1985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室,开展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和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对多种小儿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对性早熟的中医诊治及机理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整体获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目前为上海市四所儿童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小儿专科。

科室主任风采

俞建,中医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授课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儿科疾病,尤其对青春期医学——性早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机理研究以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有专长。

小儿外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小儿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单位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包括新生儿外科、普外科、肿瘤外科、微创外科和神经外科。专业组包括:新生儿组、肝胆组、肛肠组、肿瘤组、微创组、神经组、整形组、创伤急救组,涵盖小儿所有疾病的诊治范畴。

科室主任风采

郑珊,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曾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资助。

心血管中心——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心血管中心是全国著名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常规开展房缺、室缺、动脉导管、各种动静脉瘘的封堵治疗、瓣膜和血管的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电生理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尤其在小婴儿及新生儿的介入治疗如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2000年小儿心血管专业被确定为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主任风采

贾兵,心血管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心胸外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和胸部如肺、食道、纵隔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传染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感染传染科目前是上海市儿童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的定点医疗单位。几十年来,专业科研工作从重症传染病的治疗和抢救逐渐扩展到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疫苗及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的研究、婴儿肝病综合征、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及细菌性传染病的耐药基因等各个方面,先后获得各类科研课题48项,406篇,其中英文论著32篇,科普文章40篇。

科室主任风采

俞蕙,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小儿肝病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预后、机理有一定的研究。

肾脏风湿科

科室介绍

儿童肾脏病专科病房成立于1954年,2005年肾脏专业组更名为肾脏风湿科,是国内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在研项目3项),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相关课题10余项。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徐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多年从事小儿内科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科研教学工作。

科室主任

沈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的诊治,近年来特别关注儿童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透析/肾移植)。

神经科

科室介绍

神经专业成立于1978年,是当时全国成立最早的儿科神经专业之一。神经科门诊诊治疾病包括:儿童癫痫、热性惊厥、偏头痛、多动症、抽动症、各种病因所致的儿童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等;神经科病房主要诊治疾病包括:中枢神经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炎症性脱髓鞘病变、难治性癫痫、神经变性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危重症与疑难病诊治等。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王艺,神经科学科带头人,现为儿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授课教授。主要从事小儿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小儿惊厥性脑损伤的机制和保护干预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科室主任

周水珍,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儿内科常见病,特别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儿童癫痫、热性惊厥、重症肌无力、脑性瘫痪、多发性抽动、多动症、儿童头痛、睡眠障碍、中枢感染、儿童发育障碍等。

内分泌科

科室介绍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遗传实验室和同年开设的内分泌门诊,2009年正式改名为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科室参与承担遗传代谢病的质谱日常筛查和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开发,在有机酸血症、染色体异常、儿童糖尿病、矮小症、性早熟、性发育异常、肾上腺和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疾病临床综合诊断治疗、质谱筛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是目前国内少数几个能提供多病种、系统化服务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内少数几个承担过国家II、III类药物临床试验的单位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罗飞宏,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矮小症、糖尿病、性早熟、有机酸血症等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

血液科

科室介绍

血液科是国内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诊疗中心之一。主要诊治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及贫血、出凝血疾病,并承担肿瘤患儿导管护理、小剂量化疗及输血等门诊支持治疗;血液实验室设备精良,拥有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染色体细胞遗传技术和FISH分子基因诊断技术等先进血液肿瘤疾病诊断技术和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翟晓文,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副组长,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学术带头人,院长办公室主任。致力于儿童血液肿瘤患儿药代遗传学与疾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研究。

科室副主任

李军,血液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委员。擅长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

呼吸科

科室介绍

呼吸科建立于1978年,主要从事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临床研究和临床教育。具备专科病房、专科门诊、脱敏治疗室及肺功能室、纤维支气管镜室及呼吸睡眠检测室等专科检查手段,并且具备一个专业梯队合理的医疗人才队伍,多数医生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具有对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和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王立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病专业负责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儿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等疾病。

临床免疫科

科室介绍

临床免疫科创建于2011年4月,目前是国内从事小儿免疫工作的重点单位之一,其前身是儿科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临床免疫科诊治的疾病范围较广,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各种免疫力低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童过敏症(食物过敏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各类免疫相关性疾病。

科室主任风采

王晓川,临床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免疫缺陷、免疫低下、小儿过敏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免疫发育与疾病,免疫缺陷病临床与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与预防研究,过敏性疾病临床与研究。

药剂科

科室介绍

药剂科工作开展于1952年,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科室主要功能是负责医院药学工作的药事管理、药品采购供应、处方及病区医嘱调配、医院制剂生产与质检、儿科临床药学实践及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涵盖药物临床使用评价、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药物情报资料管理、药物咨询服务等工作,并承担药学专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以及科研工作,多年来为全国药学领域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业人才。

科室主任风采

李智平,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医院GCP机构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发育围产儿科药理学会会员。

信 息快 递

上海市岳阳医院

伦理审查平台建设工作受肯定

本刊讯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委托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关于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质量评估,肯定了医院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医院党政领导、党办、科研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办公室、财务处、审计室、管理评估办公室、伦理委员会委员、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参加了评估会。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7

xx年住院副主任医师个人总结范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xx年住院副主任医师个人总结范文

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走过了,在经过一年的努力后,我终于可以说在不断的成长中得到了的进步。一年的时间过的真的是很快。作为医院医师的我,一年来认真努力的工作,xx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值得怀念的一年,我相信随着我渐渐的成长,我会有的进步,这些都是我会做好的事情,我相信我能够做好,我会在不断的成长中,得到最好的发展的.在xx年里,继续坚持

一、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紧紧围绕医院开展的廉洁自律主题,从事医疗活动,紧跟国际国内形势,拒绝行贿、受贿,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服从领导,团结同事,爱岗敬业,未发生一起医疗差错与纠纷;工作中,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本着“节约、节省、环保、优效”的原则,选择简单的麻醉方法,做出最理想的麻醉效果。

二、在科主任的领导下,业务上秉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认真学习,勤于总结,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更完善、娴熟地应用各种麻醉常用方法和技术,如:各部位的神经阻滞、各区域阻滞、各种全身麻醉方法和各种穿刺技术,以及各种仪器设备的保养使用。指导、辅导实习医生,低年资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掌握基本麻醉方法的操作技术和工作流程,言传身教,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医德医风医技方面的浸染,充分发挥了一名副主任医师应有的作用。

三、工作业绩与上年相比,麻醉例数有所增加;

日间麻醉水平有所提高;学习掌握了麻醉科几种新药的具体应用;小儿、老人麻醉更加得心应手。

今后,要更加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掌握更新更好的医学技术,造福社会,造福病人的同时,完善丰富自己的人生。

就是这样的,作为一名医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我的医术会得到的提高。不过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思想才是第一,只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我就能够做的更好,相信我能够做好。医师的责任和天职就是这样,我会在xx年工作的更好的!

不知道看了住院副主任医师个人工作总结有没有帮到你。

总结范文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8

扩大细化病种,计划成立专项病门诊及住院病房;如癫痫病,头痛焦虑,脑血管病,脑肿瘤等等,这样对于扩大病原,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等都是有好处的。从长远来看,我科发展空间相当大,单单脑血管病专科我科有待开拓的领域就有卒中单元,卒中康复病房,中医辅助脑血管病针灸理疗康复系列等,这些医疗单元的建立都可以使我科得到新的发展。

二、增加床位数,计划建立脑系科专科治疗中心与脑系科监护室等

目前我科设床位32张,计划增加至50张,可以逐步与脑外科,心理卫生科等科室进行有序的经验交流,具体到我科医疗人员应积极参加其它科室学术会议,进行技术学习,以期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成立脑系科专科,这对于广大病患可谓极大的福音。创建脑系科监护室,积极为脑系科危重病人提供及时,全面,有效,便捷的专业医疗护理服务。创建脑脊液病理室,为第一时间精确诊断疑难少见病提供权威性的依据,为培养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增加医护人员,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继续完善学科人才梯队结构,年中科内应有1名副主任医师晋升为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另增加住院医师1~2名。培养硕士1~2名等。

对现有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在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中让他们挑重担、压任务,加强他们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方面的学习,尽量选送他们外出接受专科进修,参加短期的学术交流,以掌握国内外神经内科的研究、发展动态,参加专项技术学习班。对于住院医师的培养则立足于院内和科内,重点在于对他们临床基本机能、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思维方法、基本功的培养,以加强平时考核,严格从上级医师的教学查房及病例分析等入手,使他们在住院医师培养计划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神内科主治医师。

护理人员的培训以岗位练兵为主,鼓励她们参加护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本科自学考试,或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接受脱产和半脱产的学历教育,选派优秀人员到各著名医院神内科进修。

四、增加设备投资力度,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将神经科武装为天津设备领先的科室。

购入核磁共振,开展神经介入治疗,并购置24小时视频脑电图监测仪、肌电诱发电位仪,购置DSA等设备,以提高神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水平。

五、加强科研,引进和推广适宜新技术。

年内在核心期刊上2~3篇。结合TMS在神经科领域的

应用开展新技术,加强卒中后抑郁治疗的研究,并结合在职研究生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每年申报课题,引进和推广适宜新技术1~2项。

五年内,引进推广神经康复,利用现代康复技术开展运动治疗、作业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吞咽语言训练、认知能力训练、ADL训练及康复功能评定;将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系统化;根据脑血管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配方的治疗等等。

六、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增强科室凝聚力。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9

周学文1938年出生于辽宁辽阳,年少之时,家境艰苦,但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沈阳体育学院运动系后修生理解剖专业。由于表现突出,他随后转学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进一步深造。27岁时,他已悬壶应诊,小有名气。先后师承于名老中医徐荫堂、孙宜林,国医大师李玉奇。周学文医术精湛、品德优良、在学术、临床、教育领域屡屡获奖,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并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周学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成立,他还先后被授予辽宁省名中医、辽宁中医大师等荣誉称号。2017年,周学文被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

治脾胃病 多有建树

50余年为徒、为医、为师的历程,周学文深刻地感悟到,虔诚思悟、苦行其道、方能有成。他提出并形成了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于脾的系统学术思想。

创毒热病因学,“以痈论治”溃疡病 周学文对溃疡病的系统研究已达40多年。根据该病多发、易复发的临床特点,他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提出了“病由毒起,热由毒生”的毒热病因学和“以痈论治”的学术思想,将外科“消”“托”“补”引入溃疡病的治疗,经三次规范的大样本临床试验,疗效满意且更安全,已广泛用于临床。

从脾论治,内清外柔治疗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周学文根据临床大量病例观察与研究,提出“脾虚是本病的始动因素”,“痰瘀互结、血脉同病”是本病的关键,经过反复临床研究,确立了内清外柔(内清痰瘀,外柔脉络)系统创新的学术思想。临床干预效果满意且可重复,与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对比无差异,为防血脂治疗开辟了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

肝脾并调,胆胃同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常与溃疡病、肝胆疾病、动力障碍性疾病等伴发且易反复。经过20余年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周学文发现本病病位虽在胃,但“肝胆疏泄失常、脾失健运、胆汁不寻常道,返流入胃”是本病的关键,他创立了肝脾并调的学术思想,拟和胃反流、利胆反流辨证治疗本病。经过两次规范、重复的临床试验显示,临床干预的效应可重复,疗效优于吗丁啉且更安全,填补了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空白。

毒损生积,早期防治慢性肝损伤 慢性肝损伤临床常见,病程缠绵但易生多变,初则湿热夹瘀,久则毒损生积,他提出了清肝解毒、化湿通络的早期综合治疗的学术思想。重视“毒、湿、热、瘀、积”的五毒传变,步步阻截。经多年反复临床验证,以卷柏、苦参等为主方治疗慢性肝损伤,疗效显著,不仅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血液状态,同时改善肝纤维化指标。

肺胃同治,清热降逆治疗咽炎 周学文精于脾胃又不局限于脾胃,对内科其他疑难疾病他也积累了丰富的R床经验。急慢性咽炎,除了呼吸道自身疾病之外,反流性食管炎亦可引起。咳嗽、咽痛、咳痰不爽,治疗易反复且易被忽视,针对本病临床特点,用肺胃同治的理论,拟清热降逆利咽法(以橘络、淡竹叶、川贝母、大青叶等为主方)经规范的临床验证,疗效满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学以致知 文以化人

周学文教授从事中医药教育教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等工作50余载。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部863和973等多项重大课题,获得国家、部级奖励3项、省级奖励8项。他长期致力于中医急症的研究,辩证精准,生死边缘,救人无数,建立了15种常见急症的中医辩证诊疗常规,主持研制36种制剂,溃得康颗粒剂等3种新药,获得国家中药新药证书。周学文教授1987年以来受邀国家卫生部药监局参加新药临床医学技术审查工作,任职期间主持了560个中药新药临床医学的技术审评。

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萎缩性胃炎436例中医辨证与胃镜病理变化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中药系列颗粒剂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2例临床观察》等学术论文50余篇,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消痈生肌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的理论基础》、《胃癌癌前病变与中医药治疗》等学术论文10余篇。

周学文教授教导青年一代要学好中医。他说,医者当思路广阔,探微索隐,深中肯綮。他要求学生们要勤于阅读,熟读经典,系统学习与完整掌握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勤于思考,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同时博采诸家,开拓思维,不拘泥于一门一派,择其善者而从之。临床是中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他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反复推敲,反复验证,精心培养出多名省级名中医和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岐黄之术 仁德之心

周学文教授50年如一日,长期奔波劳碌于临床一线,每周出诊,风雨不误,偶尔外出公干,也必争取出诊前赶回。前来就诊患者过多,每每耽误午餐时间,他从不对任何一个病人敷衍了事,耐心细致地看好每一个病患。偶有外地远道而来的病人,他又会加班给患者看病。常有患者来诊焦虑,均耐心倾听,开导患者情绪心理,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用词严谨,用语亲切,避免不应该有的医源性因素对患者疾病及生活的影响。

他曾带队参加辽南抗震救灾;在沈阳桃仙机场与兄弟医院一起组织抢救接收唐山大地震危重伤员300余人;连续6年主动下乡到基层医疗教学;2003年非典肆虐,他依然坚持出诊,其基于“肺胃同治”的理论所创制的中药复方,于北京小汤山医院得到应用。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10

信念坚定,青春无悔

1935年11月29日,鲁开化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一个清贫的职员家庭。鲁开化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跟随家庭辗转奔波中度过的。在他朦胧的记忆中,旧中国民不聊生,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憧憬幸福,盼望美好,立志长大要干一番事业。他于1951年初中毕业后光荣入伍,成为了人民军队的一员,并于同年进入西北人民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西北第一军医学院,后更名为第四军医大学)学习,掀开了他人生路上新的一页。回顾那段艰苦的学习生活,那时的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奋力苦读,不知疲劳。尽管生活困苦,学习紧张,但他觉得充实而快乐。当时的鲁开化担任学生队的团支部副书记,有较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又有乐于助人、刻苦学习的良好品格。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工作突出,曾荣立三等功两次。正是由于当时的磨炼,培养出他坚忍不拔的优良品格,为他的未来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1957年毕业前,他在总院担任实习军医一年余。实习期间,因患者相当多,每个医师需要分管12~16张病床,那时鲁开化每天要帮助患者做检查、写病历、做手术、换药,每日的工作时间长达13~14h,可他却忙得不亦乐乎。那段艰苦、忙碌的日子里,他从未看过电影,也很少到当时西北最美丽繁华的明珠兰州城观光游览。和他朝夕相处的是患者,时时刻刻浮现于他脑海的是患者。那时的他,学习如饥似渴,那时的他,工作兢兢业业。正是那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医曲折,终成正果

1958年5月,鲁开化结束了紧张而忙碌的学生生活,留校工作。他先后在泌尿外科、骨科、普外科等各个科室轮转工作半年多,并在门诊工作一年。之后又深入基层连队,体验艰苦紧张的部队生活。新环境、新生活给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他开阔了视野,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与士兵的兄弟感情。时至今日,他仍对那时在河北塘沽新港国防189师当兵的情景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在以后的工作中,他的工作和职务几经变动:曾担任过助教军医;参加过初、中级英语短期培训;在“五七”干校“培训”8个月,喂猪、放羊、种果树等各种劳动样样在行;曾在贫穷落后的县医院带教,为广大乡亲服务。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工作如何变动,他始终没忘记学习,没忘记探索和追求。他从1958年开始担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住院医师,经过了16个不平凡的春秋,于1973年被任命为整形外科主治医师。在漫长的住院医师道路上,辛勤的工作让他付出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但他从未叹息和停滞过,也从不灰心和失望。1960年在我国整形外科泰斗、奠基人之一汪良能教授的领导指挥下,他参与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90%TBSA、Ⅲ度68%TBSA,是当时世界上Ⅲ度烧伤面积最大最严重的病例)并做出了贡献。1979年6月被任命为讲师,1983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并于1988年6月再次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早年的业绩于1992年被《中国烧伤整形外科名人传略》一书收录。鲁开化自从医起便爱岗敬业,视患者如亲人,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大面积烧创伤创面处理、皮片移植、皮瓣修复、显微外科技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瘢痕增生与挛缩矫治、手外伤及体表肿瘤的处理,每个专业领域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这些见解在临床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励精更始 潜心科研

只有毅力才会使事业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鲁开化不仅在临床工作上尽心尽力,在科研工作中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研究的主要课题是皮肤移植、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及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临床的应用。

他在烧伤创面早期处理及后遗畸形的整形修复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上,进行了烧伤三度焦痂的削痂;对猪皮在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异体皮与异种皮相间移植的观察、功能部位早期植皮、面部深度烧伤的早期处理等整形外科比较棘手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参与合作的课题“烧伤治疗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1978年以来,鲁开化又致力于轴型皮瓣与复合皮瓣在整形外科的应用研究。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他在临床上先后开展了20余种皮瓣的移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长期以来难以处理的复杂整形问题。他总结了十多篇文章发表在权威杂志上,深受同行好评,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探讨和研究异体皮长期储存,又不致失去成活能力的问题,早在1963年鲁开化便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专项研究持续了20余年,经过实验证实冷冻干燥后组织结构比较完整,在人体的排斥反应又比较轻微。冻干皮能与创面组织形成比较紧密的黏附,能减少创面水份蒸发以及减少蛋白质等物质的丢失,又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在临床应用比较满意。该产品已能长期储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是比较理想的生物敷料,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该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年以后,鲁开化进行了显微外科吻合血管游离皮瓣实验研究。他在整形外科较早地应用于临床,如前臂逆行皮瓣在拇指再造中的应用、肩胛皮瓣带胸背神经的应用、显微外科在急诊创伤修复中的应用等,都取得了同行瞩目的成绩,部分试验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理论参考价值,其中有三项荣获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是鲁开化与艾玉峰等在汪良能教授指导下自1984年在国内率先研究的课题。他们用本项先进技术在国内治疗了病例总数近万例。特别是对瘢痕性突发,鼻、耳、等器官的再造,颜面、颈部瘢痕的修复,开创了整形治疗的新领域,取得了相当好的疗效。

2006年我国开展的首例异体颜面移植术,鲁开化教授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老专家的指导作用,提意见,谈想法,全程陪同并参加手术,是课题组坚强的后盾与支柱。

为表彰鲁开化教授的科研精神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曾于2004年及2006年两次授予他学科建设贡献奖,《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委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中国医师协会整形与美容分会颁发了终身荣誉会员证书,并且他还荣获中国显微外科杰出贡献奖。

教书育人 无私奉献

俗话说:无古不成今。作为博士生导师的鲁开化教授明白,事业要兴旺,就得有一个好的人才阶梯,为了让青年医师茁壮成长,老一辈就要甘当人梯。汪良能教授已经离开我们,培养未来人才的重担就压在他和一些老专家的身上。

“渴望成才是年轻科技工作者的高层次追求。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也不可能去创新。”

他尽量安排一些大的手术给青年医师和自己的学生做,循序渐进地把他们推上主刀的位置。科主任郭树忠教授感慨地说:“记得我在跟鲁教授学习时,在别的医院同资质的医师连边都沾不上,更不要说主刀了,但我们已走上了主刀的位置。我很感谢老师对我的培养”。

为了避免整形外科骨干断层,他更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既引路压担子,又手把手地教,一个一个地带。病例总结可以说是年轻医师手术实践的延伸。他每两周都要安排一次讲评,对实施的手术逐个进行分析、总结。对年轻医师和自己的学生写的病历、论文,他都精心指导,逐字修改。他培养了众多的进修生,分布军内外,有的已成为整形专业的骨干,作出了较大的成绩,受到本专科的重视。

近年来,他培养的研究生在“动脉化静脉皮瓣活力方面的研究”、“应用超氧化物歧化酶灌注兔缺血皮瓣提高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静脉加游离神经片断复合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周围神经扩张延长的研究”、“静脉动脉化网状皮瓣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与改建”、“皮肤撕脱伤皮瓣坏死机理”、“中性粒细胞在皮瓣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的调节作用”等课题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自1987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95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鲁教授先后培养毕业硕士27名、博士16名,培养专科进修生近300余名。

如今鲁教授除了担任较多的学术职务以外,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抽暇著书立说,勤于笔耕,审修稿件,不辞辛劳。他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以丰富理论知识,传授给同行运用,让他们不再像当初自己那样迷途。他深知时间的宝贵,充分利用分分秒秒。自1962年以来,他先后撰写论文400余篇,除在国内、军内各种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外,均已在国内杂志上发表,有20余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交流或发表。鲁开化教授主持了5届中日整形外科学术交流会,对中日整形外科学的发展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他还主编了《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新编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临床美容整形外科学》、《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手术学全集·整形与烧伤外科手术学》、《新编瘢痕学》、《常用美容手术及并发症修复》、《科学减肥170问》等10部专著,副主编《整形外科学》、《美容外科学》,以及参编的专著40余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整形外科部分)、《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最新诊疗常规》、《整形烧伤国内外文献索引》、《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好转治愈标准》、《美容外科学》、《现代显微外科学》、《现代骨科手术学》、《烧伤整形再造外科学》、《现代战伤外学》、《美容整形外科学》(第3版)等。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临床医学 研究生 定期汇报总结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12-01

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数量较以前大大增加,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其特殊性,在规定的三年时间内,除要完成研究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完成学位论文外,临床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一环。本文列出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文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均已在本专科研究生培养中顺利实施。

1.临床工作积极性和投入不足

临床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倾向是临床医学专门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1],这就要求临床专业毕业研究生有熟练的临床能力,但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面临按时毕业和学位论文的压力,自研究生阶段第二年开始就需要进行综述撰写、积极准备课题研究等,影响临床轮转计划,出现临床工作让位于论文工作,临床轮转敷衍甚至不负责任等现象。而部分临床导师由于同时带多名研究生,不能做到“一对一”的指导学生,临床学科的技能本身由于面对的对象是病人,有其固有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临床技能的学习也是一个艰苦和长期的过程。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临床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时无人详细教授临床知识,临床学习积极性和投入不足,影响了临床学习的效果,毕业后难以独立胜任相关专业的临床工作。

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对同时带多名研究生的导师,在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中,专门设立临床副导师,用于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和考核,副导师可由副主任医师或临床能力强的主治医师担任;同时,从研究生入学考试,日常工作、学习、讨论中穿行医学人文主义方面的教育和渗透,当今的临床医学不但有医疗的诸多疑难问题,医学伦理、医药资源滥用、医疗技术行为失范等人文医学问题也常常困扰临床研究生,通过人文主义的渗透,使临床参与者能认识到所面对的是有社会性的人,运用人文医学的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减少畏难情绪[2];临床和科研实践分配方面,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分配好临床和实验室的时间,做好计划。同时病房制定详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从制度上避免出现病人责任不清等情况。

2.课题论文进度过慢

临床专业研究生由于临床轮转任务较多,部分临床研究生出现课题拖拉,连续数周甚至数月没有任何进展,甚至有些研究生因课题未能按时完成,延期毕业,近年来我院出现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均为临床专业的研究生,究其原因,主观方面存在部分自身能力不足,而接受指导监督不够是重要的客观原因。

针对部分研究生主观能力不足而课题论文进度慢的现象,需在研究生招生阶段严格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不但要完成临床能力的培训还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我们参考国外科研结构研究工作培养方案和制度,采用每2周定期汇报的形式,临床轮科每2周举办业务学习,由在读研究生独立准备幻灯发言,发言内容为临床进展综述或实验进展等;参加学习人员交流学习,导师予以讲评,从而在不同阶段督促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探索。

3.课题研究重视不够,进展缓慢

主要出现在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研究生既往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一般的临床工作容易胜任,而科研作为一个全新领域,此类研究生在科研方面不足,课题科研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给研究生很大压力,开始进行试验时,挫折和失败容易使人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毕业课题试验的顺利进行。

解决方法,进入实验室前由实验室老师和同专科先入学研究生进行科研方面的基础培训;进入实验室开始课题研究后,每周的实验进度检查和每2周汇报也是对研究生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一环。如发现研究生进展缓慢甚至停止时,要针对性解决困难;避免临近毕业时才发现课题无法按期完成而导致延期毕业的情况。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经历基础课程、临床培训和课题论文三个阶段。基础课程阶段的临床研究生,先在校本部上课,与本专科的老师不熟悉,此阶段参加科室汇报和科室业务学习,能够提前熟识本科室的老师,为将来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同时对自己进入临床后要开始的发言和汇报有明确的了解,使该学习和监督制度可以顺利衔接,避免日后刚进入临床的胆怯和畏缩,能更迅速高效的开展工作,同时通过汇报和学习,改变了以往基础学科和临床的割裂状态,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即可联系本专科临床和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可提前制定自己的课题方案,使基础课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临床培训阶段,现代医学信息杂志浩如烟海,往往令人有无所适从之感,进入临床后,首先要学习诊疗常规和细化的规章制度,从而各项诊疗活动能够有据可查;而临床轮转期间,以在读研究生为主的定期汇报制度,每次由研究生讲授一个临床专题,通过汇报讲授和参与的老师和学生互动,融会贯通临床的知识点和难点,使临床轮转的收获更大,从而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高效率的完成临床培训。在课题论文阶段,汇报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汇报总结,首先锻炼了研究生的演讲能力,在将来的讲课和答辩中能不怯场,也提高了日后教学工作能力;其次通过汇报,能实时了解研究生做了什么工作,解除了以往研究生脱离临床后就放任自流的怪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使科室各位老师能实时了解研究生课题工作的进展,及时纠正方向,少走弯路。

综合来看,针对目前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情况,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可采取以贯穿培养全程的定期汇报和考核为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为辅的方式,并加强临床人文主义教育的方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 (卫科教[2001]212号).

[2]王樵燕,周彤,吴萍. 浅谈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11): 1206-1208.

副主任医师论文范文12

简历:

1960-1968 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就读。

1968-1979 贵州省医疗队内科医师,曾在上海华山、中山医院进修。

1979-1982 上海医科大学传染病科,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2-至今 上海华山医院。 1988-1989,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科外科学院传染病科访问学者,1991-1992,日本东京第一制药开发研究中心微生物科访问学者。历任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1985-)、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科主任;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现兼任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任职:长期任医院和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先后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点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通讯评审专家。现任卫生部合理应用抗菌药监测中心专家顾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中国医院协会)药事委员会顾问,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科协委员(第八届),上海药学会常务理事、药物治疗委员会主任、抗生素分会副主任。还担任《中国抗生素杂志》、《继续医学教育杂志》、《中国临床药学杂志》等十余本杂志编委,《世界感染杂志》主编,《国外医学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世界临床药物)副主编。系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药理与临床药理实验研究;细菌耐药性的研究。

学科专长:张永信教授从医40余年,承担院内外会诊、咨询、教学与培训任务,长期从事传染病和抗生素临床工作,在处理难治性感染和危重病例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曾参加国家有关攻关项目,进行多种抗菌药的临床验证研究,不仅为临床开发出高效低毒的抗菌药,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为合理用药提供了有指导价值的资料。

张永信教授负责3项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主的课题。近10余年来将重点转向细菌耐药性研究,结合临床需要开展多类抗菌药的实验室研究。较早建立药物过敏反应测定、厌氧菌培养及其药敏测试等方法。比较多类抗厌氧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比较多种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以及对酶的稳定性、毒性、血药浓度等。寻求适用于临床的真菌药物敏感试验。

张永信教授长期承担本科生传染病学、研究生临床抗生素的教学任务, 长期负责2项全国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出色,2008年被卫生部医政司指定为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的部级师资。培养硕士生4名、博士生5名,为博士后专家组成员。

学术著作:主编《难治性感染性疾病》、《感染病科医师培训教材》、《临床药物使用手册》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任《合理用药问答》副主编,《实用内科学》、《内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实用抗菌药物学》等专业书籍编委。以第一作者50余篇,5篇在国际化疗会议和国际喹诺酮药会议上发表。2004年参与编写制定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