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规划总结

大学规划总结

时间:2022-10-26 09:22:15

大学规划总结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1

大学生自我总结与规划

时光飞逝,转眼间在大学已经过去快两年了,我们也即将步入社会,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士转型,面对将要逝去的大学生活,有些不舍与伤感,勾起我很多回忆,丛台公园、滏阳公园游、赵苑公园游、集体轮滑、元宝山之行、拓展训练、军训、作品赛、元旦晚会、上海打工、知识竞赛、拔河比赛、过冬至、第二次去上海。。。。一直到现在的每一事情我都记得很清楚。

大学期间,我从来没有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因为最后的学生生涯,让我更加珍惜,因为社会的压力,让我觉得大学更美好,因为自己的将来,所以我不得不面对现实,为自己的将来提前铺路.

从高中刚毕业时的茫然与无奈,到现在勇敢自信的自己,这中间真的经历了很多很多,大学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社会,有光明也有黑暗,大学的生活让我开心过失落过,平静过疯狂过,自卑过也自信过.我看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坚持和追求,看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奋斗与拼搏.同时也看到了什么叫颓废什么叫堕落.大学的生活让我明白了很多. 当我在课堂上看到某些同学的作品时我被深深吸引了,使我又燃起不输的斗志。我看到了家长送孩子上学时的自豪和不舍;我也看到父母为筹集学费的焦急和无奈.我看到了整天忙碌的学习的辛苦;我看到了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全身心的投入,我也看到了宿舍电脑屏幕上游戏和电影的堕落.我看到了学校联欢会上青春的绚丽和多彩;我也看到了睡觉睡到自然醒的平淡和无味.我看到了厕所烟雾弥漫的颓废,我看到了为了所谓的爱情整天大把的挥霍,也看到了志愿献血者的爱心和环保节约.没有人告诉你哪是对的哪是错的.也没有人告诉你哪是坏的哪是好的.这些鲜明的对比只有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因为以后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要辨别的还很多.也只有在这之中你才能体会什么是成长什么是生存.从现实的角度我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该追求什么我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也知道什么是对自己带来负面影响的。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感觉自己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

学习上,一些专业知识(如代码和程序)虽然令我很头疼,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打消了到大学来彻底放松自己的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培养了自己很多的兴趣,清楚了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如电子商务、营销和推广,在网上阅览和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

在人格和道德上我也在不断追求更好,我还是那样讨厌虚伪,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不管是毒舌也好,还是不会说话也好,只要做最真实的自己就行了,不必勾心斗角,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到现在为止,我读了一些名著、心理学和完事人格的一些书籍,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到,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过去,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每次都很感激,同学们有需要的时候我也竭尽所能,真的很高兴,我觉得同学之间无私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友情,同时,我也懂得了感恩,别人对自己的援助会深深的铭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当初的自己还是个宅男,哪里不想去,放假就宅在宿舍,两年的时间我有了360度的大转变,我觉得那样真的很浪费青春,我更加喜欢社交,我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内的一些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使我勇敢,使我自信,认识了更多人,增加了与别人沟通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交流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别人身上的优点,行为举止上也不再像原来那样畏缩,变得更加大方。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发单、做、促销、社团、志愿者。。。很多,还有一次为了一个加盟项目跑到其公司办公室面对面谈判,到后来得知是传销组织,然后独自去要钱的经历,这些无不涉及到与别人沟通,提高了自己的勇气,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做事打下了基础。总之呢,我很自信。

在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方面,我和原来一样,喜欢运动喜欢跳舞,并且学会了乒乓球和篮球,现在也沾沾自喜,自诩为高手,我的身体素质上也有了很大提高。此外,我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如为人低调,脸皮薄,不善于表现自己等,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渐克服,完善自己。

这不到两年的时间,我改变了,心态变得成熟了,个人素质也提高了,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收获也有失去,但相信我还会飞的更高,走得更远。

说到自己的规划,我想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有点不知所措,世界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改变,更何况自己呢,现在一切都是未知数,我只确定了方向,如营销,网络推广,电子商务,竞价,甚至是销售业务方面,刚开设的新课程-竞价。也得好好学了,这些不需要很强的技术,但需要想法和商业头脑。我觉得我以后可以考虑它们了。我不仅是对自己说,也是对其他同学们说,不要灰心,不要沮丧,不要觉得自己前途一片空白,我们学这么多的专业,总有适合你的。相信自己,美好的明天等着我们,大家一起加油吧。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2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规划修编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番禺区北部的小谷围岛上,规划范围包括整个小谷围岛,东抵长洲岛,西至洛溪岛,南至新造水道,北接生物岛,总面积约17.8平方公里。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大学城十所高校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最终于2003年经批准实施,之后中心湖及中轴线片区规划逐步编制完善并批准实施。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大学城已经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园区,形成了独特的高校文化,已成为广州市的一张名片。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大学城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矛盾,这将制约大学城今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中山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开始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实施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成果。2012年12月3日,广州市14届46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实施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方案确定目标:围绕服务广东、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国际一流大学园区为标杆,以建设世界级大学城为目标,与时俱进,科学规划,从容建设,争取用10年时间,将广州大学城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文化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实施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对现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其中包括14大项、72小项工作,涵盖大学城建设收尾工作、调整规划、交通优化、完善配套、科技孵化、资源共享等内容。在这14大项、72小项工作其中就涉及到规划重新修编的工作。

大学城规划修编主要针对十几年来大学城产生的问题去重点研究和解决,问题主要是高校规模急需扩大、公配不足、交通混乱、违法建设严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各高校的建设发展缺少计划和前瞻性

当初市政府提出建设广州大学城时,众多高校十分支持并积极参与落户大学城办学,但仅仅过了十年,大多数高校经过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现有教学和住宿等条件已严重饱和,需要再次扩大建设规模。这反映出各高校在建设和扩招过程中,缺少合理计划,没有预留未来发展的余地。

二、公建配套建设进度滞后

在2003年批准的大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根据大学城情况,针对岛上居住的人口,配套了足够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等方面。本次《实施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共配不足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研究得知,部分公建配套目前仍未建设,而大学城中人口规模增加较快,已建成的配套设施难以满足需求,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严重滞后。

三、交通指示混乱,道路规划欠合理

大学城规划内、中、外三环的交通路网结构,并配以放射形的道路贯穿三个环路,从图面来看,十分美观和合理。但是从实际使用感受来讲,反馈却并不好。由于环形道路的方向辨识性较差,并伴随交通指示的不明确,使得很多人在大学城中经常迷路或兜圈。同时,中环路作为主要交通要道打断了各高校的教学区和生活区,使得每天有大量学生来往穿行中环路,经常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极大的交通隐患。

四、违法建设严重

由于大学城建设的政府主导属性,当初由市重点办牵头建设,建设完成后直接移交各高校使用。在移交过程中,很多资料丢失;或者在移交后,部分高校部分改建导致一些建筑未验收。并且,当时建设大学城过程中,在小谷围岛上仍保留四条村,村内违法乱建现象严重。目前,大学城中,仍然有大量的违法建设没有处理,影响到下一步规划提升的实施。

针对以上几个主要问题,在大学城控规中均提出了解决对策。各高校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建设量;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后完善落实了幼儿园、中小学教育配套功能;道路设施由于已经建设,难以进行大改动,故需完善交通指示功能等。大学城控规修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下一个规划期内大学城发展遇到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规划工作都是在解决原有规划遗留的问题。为此,许多规划工作者也在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讨,如何提前预判并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通过平时的规划实践工作,本人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首先,做好现状。现状数据是规划设计的基础,不准确的现状数据会影响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判断、分析和规划决策。大学城控规修编过程中,针对各高校现状建设量的数据就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由政府统筹建设之后移交给各高校,后期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校进行改扩建,但手续不完善。导致了在规划修编中拿到的书面现状数据与实际建成使用的现状建设量存在一定误差,在此基础上做的规划下一步仍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只有现状情况准确了,才能更容易的梳理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在规划中区解决问题。

其次、做好发展计划,留有发展余地。目前,大学城岛上面有十所高校,各学校面积大小不一。各高校在建设过程中一次将整个校园都规划设计并进行建设。后期发现教学和宿舍规模不够,需要扩大建设。本次规划修编工作也给各高校增加了建设量,但是各高校在修详规设计中还是遇到了问题,由于早期建筑已成型,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基础上,难以新加建筑物。而早期建设的楼又有可能不存在加建的条件,只能推倒部分,再重新建设。在今后的规划中,各用地使用单位应对自身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并逐步开发土地,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再次,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的建设要跟上整体建设进度。这次大学城暴露出的教育配套不足的问题,主要不是规划问题,而是建设进度不一致。各高校早早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学城内部分楼盘也接连建设起来,而公共配套的建设滞后,导致居住在大学城上面的教师、工作者和普通市民的入学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出的社会问题。所以,下一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保证配套设施和建筑主体同步建设并移交使用。

第四、城市规划相关标准和规划也要与时俱进和及时更新。中国经济经过高速发展三十年,城市化也同步高速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一些标准和规范的更新研究没有跟上城市发展速度。例如城市停车标准,近些年广州市已经研究制定了新的停车配套标准,在新规划地块内按照新标准配套车位。目前国家已放开二胎政策,今后户均人数和幼儿园配套要求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故各地规划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及时对本地区旧的标准和规划进行研究和更新,而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研究解决对策。

最后,关于违法建设问题。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出现违法建设问题。根据目前的解决办法,大多数是先处罚款,然后再按手续完善。这个除了规划限制原因外,主要就是处罚力度较轻,并且出发后即可合法化。这将促使更多的用地单位,在正常程序走不通的时候选择的一条路子,违法成本相对于建设带来的收益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下一步,城市规划者要研究并制定有关程序,在规划上预留弹性,并逐步引导和指导用地开发单位进行开发建设。

城市规划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在经济社会进入改革的时期,规划工作也要相应进行改善和优化,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志军,钱检,黄扬飞.大学城的土地空间布局模式探讨――以杭州大学城为例[J].规划师.2005(04).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3

1.1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1.1.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任何区域内规划土地利用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比如区域的地势、水流、气候。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宏观调控,应从整体区域层面给区域一个明确恰当的定位。特定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有限,对于城市生态用地应有效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对于农村土地,应加快综合整治,加强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联系和实行增减挂钩,推进土地利用的集约与高效性。

1.1.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的科学性是为促进区域经济水平更科学地向前发展,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会反过来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编制者不能纯粹只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出发,规划必然是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才能得到贯彻落实,区域内第一、二、三大产业的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在近期的建设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政府规划控制和市场真实诉求之间的矛盾,都是规划编制应考虑的因素。对于经济特别发达又拥挤的城市,可以建立多中心城市体系,但是也不能为增进区域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纵新增建设用地的管理,造成泡沫经济,而应提升各业各类用地标准,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存量用地利用强度。

1.2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的因素

1.2.1规划到执行存在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纸质上的规划到实际的执行落实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规划预期设定的看似合理的目标与实际落实的效果产生偏差,如行政区划的调整、上层次相关规划的修编、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对区域的影响等都是影响规划执行的不确定因素。

1.2.2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城市管理出现多元主体,而各主体之间缺乏同一级政府机构的组织与协调,土地规划布局的空间结构是以组团为特征的形式出现,从而导致土地管理规划的编制不能从一个战略上的宏观长远的角度出发。规划执行时的多方管理并且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管理不清职责不明,也会扰乱规划实行时步调的一致性。

1.2.3公众话语权不受尊重。发展规划是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归根结底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并且公民实实在在的生活感受会在更大程度影响规划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公众积极并且科学地参与土地总体规划能给编制者带来更多可行的建议,土地编制管理者应尊重公众参与的话语权,准确采纳公众的合理建议。

1.2.4相关政策的变动性。政府政策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项土地规划的生死存亡,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正确理解政府政策合理根据政府政策来编制,当然政府政策的制定也必然是以促进区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同时,在必要条件下应推动相应政策的及时出台以保障城市土地规划的执行。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是指对该相关规划指标和实施实际完成情况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并结合规划带来的效益对实施情况做总体评价。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果评价,即对规划执行后的结果是否实现其目标及实现程度的评价;效益评价,即规划结果和规划投入之间的关系的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包括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提高率、环境改善率。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方法

常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模糊评价。定量评价通常以规划指标、效益和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为评价因素,结合专家意见确定评价因子和权重系数。模糊评价主要基于评价因素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间的关系复杂,通常以优良中差的满意度来进行等级评价,并且操作简单易行,但模糊评价并未对评价标准准确界定,参入的主观因素比较多,评价结果只是一个抽象的表达,模棱两可的数据分析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2.3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步骤

首先选取评价因素。评价结果是由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决定的,正确选择评价因素对评价结果至关重要,主要基于规划编制与执行的核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科学筛选确定。

其次建立评价数据库。准确科学的数据库是评价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包括地学信息类型的确立、各类地学实体属性范畴的确立及各类地学实体间基本关系的建立。

最后进行空间分析。根据已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将规划期的土地利用图与评价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对照,分析出在规划执行后土地利用在数量、布局结构上的空间变化,然后根据分析出来的数据进行评价。

3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评价的展望

一个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一方面是对政府部门对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执行的落实性的监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规划进行严格的评价,指出规划的不足,然后加以调整和修编,达到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的评价宗旨,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管理与利用。

利用GIS技术进行评价是指将各种形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将土地利用规划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对照作出评价。利用GIS技术具有传统的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极大的提高土地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资料可靠、方案合理的评价结果可用于土地总体规划修编等;加强规划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GIS技术可以动态地对数据进行更新,动态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变化,然后对规划进行适时动态评价,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事实。

4结语

科学准确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进行评价,能及时反映出规划存在的不足及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调整和修编规划提供依据,从而完善规划的执行效果。利用新科技新技术等现代技术更能动态反映地理空间数据,具有传统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今后的规划评价中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采纳。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两规;一致性;原因;协调建议

Abstract: as everyone knows, China is a populous country facing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how to deal with and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 is imminen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ty industry economy today has entered a critical stage, arable land occu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 is inevitable, so the land occupation and contradi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opulation increase.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how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supply and demand reasonable.

Keywords: two gauge; consistency; reason; coordination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U4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两规在规划目标、编制思路、技术方法与相关数据采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分歧,导致了当前两规在指导区域城乡土地的开发利用上的诸多矛盾,带给城乡土地管理极大的不便。因此,尽快协调两规的关系对于改善我国人地关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两规协调是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两规的相互关系

(一)两规的区别

1、对象和范围

土地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共同规划对象,但各自侧重点不同,从范围来看,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城市规划是在城市土地使用组合基础上进行城市空间形态布局,主要是对城市用地进行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全域覆盖,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及其它土地,通过调节

土地布局和各行业土地规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由此可以将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理解为点与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互为依据、相互衔接。

2、目标及任务

城市规划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任务则是合理确定区域城市的性质、规模、功能和发展定位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全域的土地,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结合区域的土地供给能力、人口承载力以及开发利用战略,确定规划目标年的土地

控制指标。

3、规划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区域定位、人口、经济、社会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区域的发展规模及方向、城市绿化和配套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对城市的各项建设活动作出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区域土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考虑各项经济社会建设的用地,以保证整个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是以土地利用为中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主要内容的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规划与建设,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二)两规的一致性

1、根本原则一致性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城市总体规划是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规划,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完善空间功能布局,统一部署安排各项经济社会活动。两项规划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以土地作为主要规划对象,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相关各部门的发展规划为参照进行规划编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要求一致性

两规具有共同的编制要求,即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化,两规应当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控制性作用。

3、任务一致性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都是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全局性规划,其规划的是规划行政区域内全覆盖的各类用地;城市总体规划的侧重点是统筹安排规划区,集中体现在规划建成区内的各项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中,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指导。城市规划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土地供给趋势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要充分结合城市、城镇和大型设施的发展布局情况,做到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镇相关规划体系相一致,否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难于编制和实施。因此,两项规划在土地利用上应当彼此互相协调、有机衔接、彼此制约和互为补充。

4、法律地位的一致性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各自有与之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两规不协调的根本原因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个基本点为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供给定需求”,采用自上而下,层层指标控制,指标下达的方法。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量不能突破上级规划分解下达的控制指标,补充耕地量不得低于上级规划分解下达的控制指标。

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人定地”、“以需定供”。城市建设用地是通过经济社会现状,然后预测规划期间的人口及城市化水平,确定人均建设用地等标准;各类用地、功能分区是根据对土地的实际需要,经综合平衡、论证后确定的,没有严格的控制指标。由于指导思想与方法的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结果自然会有不同。

三、两规协调建议

1、制定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自然环境承载力状况,制定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目标,形成对地区发展的统一指导。

2、协调统一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人口规模预测值、用地分类指标和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等。城市规模的确定是两规协调、衔接的重点,也是两规争议集中所在。

3、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协调两规的用地布局,且在规划实施要一致有效。在两规的协调过程中,城市总体规划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用地布局上起到的宏观调控作用,城市总体规划则详细的布置城市建设范围内各类用地的布局。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先行,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布局、方向,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然后由城市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细土地用途,确定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仓储用地、混合用地等,实现两规的叠合。

5、加强“3S”(RS、GPS、GIS)技术的引用,增强两规编制的科学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规划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上大胆创新,编出特色。两规编制方法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中的现代化水平。运用计算机及“3S”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推广应用,实施“数字国土工程”。

参考文献:

[1]许德林,欧名豪,杜江.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01期

[2]杨伟;袁哨丽;廖和平.浅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及其衔接与协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5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乡镇综述国内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34-03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责任,目前随着省、市、县级规划指标分解工作的逐步完成,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将进入实质性的编制阶段。截至2006年底,我国有19369个建制镇和14119个建制乡。从行政级别来看,乡镇虽然其处于中国政府中的最低层次,但其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客观地讲,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水平直接关系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牢固与否,对于自上而下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及系统开展土地的调查、登记、统计、评价等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此,在新一轮乡镇规划即将全面开始编制时期,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和专著,尝试对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已有研究和实践进行细致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提供些许借鉴和帮助。

1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和特点

目前,在我国的五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处于最低一个层级,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控制指标最终都必须通过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得以落实。因此,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地位与特点。沈曙文认为与县级规划相比,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最直接的依据,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欧名豪认为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处于规划的最低层次,属实施性规划,其内容应能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应为用地管理提供直接依据。徐邓耀等认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家、地市、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具有难度大,工作量大,定性、定位、定量要求高的特点。

与其他级别规划相比,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作为用地控制管理直接依据的“刚性”要求与其可操作性等要求的“弹性”之间的矛盾更加严重,为此部分学者也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此外,诸多学者还直接或间接地理清了乡镇地处基层所具有的技术、人才、资金等劣势及由此导致的基础资料不足的特点对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但总的来讲,缺乏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地位也相对模糊。

2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划分土地利用区,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据此,不同学者又做了诸多阐释:

王万茂认为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的基础上落实分区界线和区内每一块土地的用途,进一步的指出乡镇土地利用规划要制定分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并统计不同用途土地面积。沈曙文认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应进一步强调“四定”,即定量、定位、定性、定序,“四定”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欧名豪认为乡镇级规划的重点应是在县级规划总量控制与用地分区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土地用途编定,但在用途编定时应避免把用途划分得过细,为市场调节留下足够的空间。

则结合“四定”的方法,在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县级规划的指标安排及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土地进行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和研究探索。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重要表现是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乡镇规划图是土地用途管制最基础的图件和直接依据,是规划任务和内容得以实现的重要工具和保障。然而现实中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编制水平总体不高,突出表现为数、图、表、文不一致等;由于规划操作性不够以及随意修改也导致规划内容和任务落实的不够理想。

3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阶段和方法

对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阶段和方法选择,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沈曙文认为“四定”既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又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四个具体步骤和方法。徐邓耀等则认为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应与乡镇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同步进行,相互协调。为此,在各乡镇编制规划之前,县规划组应完成全县人口时空分布预测,主要部门用地需求预测,土地生产力诸要素预测,土地详查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资料、图件,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功能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思路与目标设想并制作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指南。

王静认为,由于规划区范围、规划对象的不同以及内容侧重点和深度有别,因而编制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式、方法等都不尽相同;并在海口市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时,按照距离城市远近和性质不同等将乡镇分为不同的类型城市扩散型、服务城市型、农业型,进而分析了各类型乡镇的土地利用特点、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编制规划内容等。

在王静研究基础上,邓晶认为城市扩展型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是合理安排和布局建设用地及其配套设施用地,农业型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用地以及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安排,生态保护型乡镇则应当利用“反规划”的理念。

童菊儿、吴次芳认为分为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资料收集分析阶段、规划编制阶段、上报审批阶段。

尹凌等认为可达性作为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的重要指标,如将其应用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分析与评价中,可以从时空角度量化规划对农村居民出行可达性的影响状况,辅助规划者和决策者科学决策。

石英、程锋认为遗传算法是一种辅助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优化方法,并针对乡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如何将确定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方案优化配置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提出了辅助产生可供选择的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方案的数学模型和遗传算法求解方法。

4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制图问题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最终落实需要体现在图件上面,为此童菊儿、吴次芳认为基础图件应采用1∶5000或1∶2000的变更调查图,同时增加地形图制图的部分要素,如地形、地貌、建构筑物界线等,在此基础图件上进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规划图件为便于管理可以采用1∶5000或1∶10000的比例尺。

而目前乡级规划图件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00,这主要是考虑到要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图件显然还达不到按图审批用地、划用地红线的程度。此外,由于规划基础数据不实以及规划技术手段落后、人才资金限制等原因,造成规划图件、表格和文字说明与实际数据等不一致。这就使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不到保证,对于规划的有效实施十分不利。

针对以上问题,彭芳对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论述了利用GIS技术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步骤和方法,重点讨论了如何在文图对接中做到图数一致,并以重庆市江津区26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

5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协调问题

“政出多门、协调不畅”一直是中国各种规划在落实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亦不例外。欧名豪强调乡镇级规划是村镇居民点规划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基层融合点,为了从体制上保证规划体系的整合与协调,必须要对目前的城镇规划与土地管理,建议尽快将乡镇一级的村镇建设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合并,把矛盾消除在基层。

童菊儿、吴次芳认为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主要应解决基础数据包括城镇现状用地规模、人口、城乡用地规模、图件等的衔接问题。

刘志刚认为由于多数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在投入少、无体系规划指导、无相应基础资料、无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下各地各自为政形成的,在时效、空间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加之基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力量的薄弱,这就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积极与小城镇总体规划互相衔接中难免存在弊端。

李伟芳认为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不协调的原因是五个“不一致”:规划的指导思想不一致、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不统一、规划在建设用地规模的定位上不一致、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不一致、规划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认为“两规”衔接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布局、城镇规模的定位、村庄撤并和整理等方面,衔接途径包括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统一资料口径、实现资料共享、统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加强城镇建设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的配合等。

6前两轮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

蔡玉梅等认为我国五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各级规划理应具有不同的目标、内容、方法和保障手段,然而现实中是各级规划在内容上层次性不突出、职能分工不明确,大多是宏观上过细、微观上过粗。

童菊儿、吴次芳认为目前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明确的编制技术的思路、缺乏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要点提示、编制规划的基础条件差、规划的科技含量低、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困难重重等。林素容也认为目前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存在诸多弊端,如权威性不够、基础图件和资料不实、刚性强、与其他规划协调不足等,建议更新规划理念、加强规划衔接、促进公众参与、提高技术如GIS应用水平等。

郑伟元等认为各级规划的编制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主要指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下达,指标的确定实行从严控制的方针,使得规划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刘志刚则认为由于客观上的需要、主观上的促进以及制度存在缺陷等原因导致小城镇土地规划跟着项目走。

郭春华等认为由于基层土地管理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地籍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系统性都比较差,同时乡镇土地管理水平不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滞后,这些都导致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水平不高;此外乡镇土地利用规划随意调整现象也比较突出。

7小结

虽然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实践价值,然而遗憾的是学者们对此关注和研究严重不足,以此为研究主题的论文竟不足20篇(依据中国期刊网2009年7月对题目中含“规划+土地+乡/镇”的搜索,去除非研究类文章,包括西南大学刁承泰导师2008年四位学生的硕士毕业论文),且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王青峰、李光认为由于全国各地乡镇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乡镇规划作为我国五级规划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编制的理论和技术却往往被忽视。现有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未来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加强对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如对于GIS技术应用和制图、数学模型和方法的应用、规划模式、不同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融合、规划的多目标协调问题、规划弹性与刚性、公众参与、规划后监管与反馈等,从而提高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2006年)[EB/OL]省略/yange/2006.htm#tj.

[2]王万茂.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关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思路的新思考[J].中国土地,2002,(06):21-23.

[3]沈曙文.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四定”的内涵及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3):27-30.

[4]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05):41-44.

[5]徐邓耀,翟有龙,李朋东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用技术[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7(2):86-94.

[6]戚海英.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与“弹性”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分区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为例[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王静.关于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的探讨-以海口规控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3):41-45.

[9]邓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双福镇为例[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童菊儿,吴次芳.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1999,15(03):128-132.

[11]尹凌,李满春,陶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农村居民出行可达性的影响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1):62-66.

[12]石英,程锋.基于遗传算法的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方案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04):380-384.

[13]郑伟元,唐程杰,肖霖等.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新思路及问题探讨以北京市大兴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1999,13(03):15-17.

[14]彭芳.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方法探讨[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刘志刚.“小城镇土地规划跟着项目走”之我见[J].小城镇建设,2004,(06):76.

[16]李伟芳.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衔接的若干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14(3):47-50.

[17]蔡玉梅,郑振源,马彦琳.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5):31-35.

[18]杜莺.完善我国土地规划体系的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06):36-39.

[19]林素荣.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完善与实施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05):113-114.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6

1.国外总体规划评估方法概述

由于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积累,评估方法也多种多样。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国外规划评估方法在不同时期评估的主要方法也不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规划注重物质空间的形象塑造,规划实施评估主要是以定量分析为主,考虑到整体社会效益和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率分析等方法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过主要偏向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评估。(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城市大规模的增长,在以经济发展为主体的背景下,城市出现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危机,问题日趋复杂。在审视城市规划的合理情景下出现了自上而下的线性评估方法和规划实施一致性评估。第一种方法基于规划发展结果和规划方案契合度来建立相应的评估框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整体评估。而第二种方法则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对比是否一致来进行评估。这两种方法对规划实施的结果进行整体考虑,来提出规划实施是否规划要求。(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规划的形式也得到了改变。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公众参与、公共管理运动、社会多元化等形式成为推动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充分体现公共政策属性,城市规划评价引入了社会影响评价、社区影响评价、ppip评价模型等方法,不仅预先对项目和政策的社会影响作出评估,同时对产生结果的要素、条件及实施机制和实施程序进行评价,还对效果、净利益、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以及新政策或开发导致的空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方面进行整体评估,从而保证规划的实施效果。

2.国内总体规划评估方法概述

自2009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以来,各地相继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额评估,评估方法主要有定量、定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三种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政策的实施,新的评估方法以不同的角度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得到应用。(1)多目标的评估方法国内一些学者在整合国外规划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目标的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不是过分关注某一方面,而是通过“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等形式综合考虑评估对象多方面的特征,试图使评估对象在整体目标的实现上达到最优。(2)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评估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属性在全球规划界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以规划目标和规划管理为主的规划实施成为规划评估的主要方向。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外相应的评估方法之后,提出了基于应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些领域的研究方法。提倡运用“多维交叉透视”方法研究社会行为、心理和文化互动现象。对规划中的利益关系、决策环境、实施情景、权利结构和价值取向及文化心理进行评估。(3)基于新技术的评估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与新技术结合的评估方法,特别是遥感技术的运用为中小城市的总体规划评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通过遥感影像数据的采集,结合控规整合数据、基础地形图、界桩图等方式,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整体评估,为总规评估的科学性提供依据。

二、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

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它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2.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之间的关系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三维形体的整体设计,包括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等子系统,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空间结构、用地形态等定量分析中可以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进行评估。因此,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内容是有一定的联系。首先,从空间来看,城市开敞空间的确立是不是符合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同时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场所认知度。此外,街道空间的考虑是否让城市居民有着舒适的感觉,能否满足空间景观的整体营造。其次,从用地的角度来看,用地开发的强度应与周边地段在一定的区域内甚至整体范围内形成协调。城市功能应从满足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要求。天际线的考虑也应该从人的视觉感官出发,保证良好的可视度,从而实现用地的集约性。最后,从建筑形式和色彩来看,建筑形式应该与功能相一致,色彩考虑应该具有城市特色。形式和色彩的考虑应该体现当地文化特色。

三、基于城市设计要素的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体系的研究

1.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1)可行性原则评估体系的评价因子的选取首先要有可行性,使其达到可以操作的程度。通过评价因子对总体规划进行评估,得出的结论要能够为下一版总体规划提供依据。(2)典型代表性原则评估体系要基于城市设计要素,通过能够反映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效果的因子进行考虑,使评估体系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3)可比性原则由于是对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估,因此,对于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尽量能够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从而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2.评估体系的建立

(1)评估因子的选取城市设计方法主要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运用城市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评估,包括城市空间形态,广场、绿化等开敞空间。为了遵循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我们选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道路交通、开放空间、建筑形态和色彩等城市设计要素作为评估体系的因子,使评估因子能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达到最优化。1)土地利用土地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土地利用也是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重点内容。在评估中我们可以根据用地性质进行分类,参照国家有关用地比例和人均建设指标的规定确定总体规划实施效果。总要从各功能用地的比例、人均用地比例、相应功能用地(居住、办公、商业、设施、产业等)开发强度等几个方面考虑。2)空间格局首先从整体城市空间结构考虑总体规划实施是否达到了规划方案的要求。此外,按照凯文林奇的空间格局五大构成要素进行考虑。“路径”应该各具特色,线型要求顺畅,而且充满活力和动感特征。“边界”考虑影响城市空间的主要线性要素。如铁路,高速路、陡坡等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是否割裂了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是否留出了足够防护绿带,避免对城市居民造成干扰。是否能够合理利用河岸滨水空间,结合滨水规划建设活动场地,对居民户外活动提供场所。而“节点”主要引入交叉口、广场和街头游园三种形式作为指标进行评估,从交叉口的形式、广场的服务半径、使用率等方面进行考虑。是否让居民在其中活动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地区”(区域)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城市中涉及到的区域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城市公园等。从整体规模、人均指标、服务半径等方面进行考虑,是否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要求。“标志”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通过这五个方面对总体规划在空间格局上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3)道路交通交通是城市进行交流的主要媒介,包括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从车行交通是否通畅,耗费时间长短等交通状况来确定道路是否满足实际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交通出行以及城市与外部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要求,步行交通则考察居民步行的舒适度。道路交通主要涉及到指标为,道路网密度、公交线路覆盖率、停车场设施、道路绿化景观效果等指标,是城市总体规划评估的重要指标。4)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是指对公众开放的城市外部空间。主要从可达性、开放性方面考虑,能否有完备的设施,能否满足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提供居民活动空间,提高城市防灾能力的要求。5)建筑形态和色彩建筑在城市空间构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色彩会对城市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筑形态与功能的是否协调、建筑色彩是否形成相似的色系,形体和色彩是否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特色,这将是建筑形态和色彩作为评估因子的重要指标。(2)评估体系建立通过对评估因子的选取,我们排除不同因子下相似的评估子因子。结合子因子在城市总体规划评估中的影响,建立评估体系。

3.权重建议与评估结果判断

我们按照建立的评估体系进行权重赋值,为评估过程中量化提供基础,我们把相应的评估因子内容带入评价体系,进行权重赋值,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按照优秀(85分以上)表明规划实施很好,基本按照总体规划实施;良好(70~85分)表明规划实施较好,城市建设与其它方面能够协调发展;合格(60~70分)表明规划实施效果一般;不合格(60分以下)表明规划实施效果较差,各方面相互协调不好,影响城市的发展。通过四个等级对评估进行总结,提出总体规划实施的效果和不足,为下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四、结语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7

一、二十年来,我国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重视,在自身行业的发展中已日益形成了庞大的独特体系。而且,随着发展的需求,规划系统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业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即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综观规划层次体系,(见表1)可以看出,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聚落。而城市(城镇)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笔者在近十余年规划实践中,参加了区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规划以及各类课题的研究,深感城乡结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较突出,亟需作为一项专题性、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试就城乡结合部规划的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题进行探索,希同仁位给以斧正。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

我们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这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所给出的:

(一)、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可以用空间来刻画的地域范围。

(三)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围是一种模糊性的。

(四)城乡结合部不是城市部分与乡村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空间范围。

(五)城乡结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个地带,也可以是其它形态,这要看反映城乡结合的关联度依据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乡结合部既然是一种空间范围,相应也便有了各种物质载体,也有一些诸如文化等领域的精神载体。因此,同样需要用系统学的原理与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七)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规划形式。它与其它各类规划应该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应纳入规划法律体系之中。

三、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的总结

反思过去种种规划类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认识之一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二)认识之二

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也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作以明确性的展开研究。

(三)认识之三

既然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那么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四)认识之四

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上述四点认识在笔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在黑龙江省讷河市、甘南县、延寿县、五常市等地参编市县域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过程中,即感受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些矛盾无法用城镇体系规划或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来解决。

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再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的,而没有以“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诸如: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的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的特点。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便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应用。本文仅就城乡一体化规划前述的内容根据长期实践的认识加以理论框架的建构,以期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正确发展能有所遵循与指导。

(一)根基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理论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提出的,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再次赋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便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

(二)基础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变种,因此,区域规划理论的某些原理与方法便是它所应遵循的。

(三)方法学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因此,系统学理论必须引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区域的总体部署,是唯一解决地域上存在各种问题的一把钥匙。

(四)技术学理论: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的。所以,在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上须综观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肩负双重的协调性的任务。它应该着重发展意义上的规划、在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

(五)相关性理论:由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处在城乡交叉地带,是同一种地带或向城市,或向农村过渡的两个方向性的战略研究。因此,诸如,边缘学理论,交叉学理论、门槛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技术学理论都应该成为指导规划实践的理论。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二)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

并严格做到以下七个方面的结合:

(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参考文献

1、《经济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3、《城市规划》1997年第4期

4、《城市规划管理概况》刘鲲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8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评价体系;等级评定

1 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的背景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城市的总体建设,并努力完善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下面,作者将对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的背景进行相应地阐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向着服务型政府转型。在此种趋势的影响下,城市规划发展部门也要从政府职能的战略要求出发,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因此,做好城市的发展规划是服务型政府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做好城市发展规划也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市发展方面还不成熟,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向,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 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现状

结合当前我国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作者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其中存在的各个问题。首先,城市总体规划存在偏差。所谓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就是指对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以及处理和控制的过程。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但是,信息更新和变化的速度之快,导致城市的总体规划很容易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城市发展规划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主体较多,主体之间的矛盾较为激烈。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城市建设的主体也在不断增多。除了政府之外,企业或者一些海外投资也加入进来,而不同的主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这样一来,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矛盾、利益与冲突等,影响城市的顺利发展。再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都较差。合理的发展规划是促进城市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就当前部分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来看,很多规划没有合理的实施环节或者反馈机制。大部分规划着眼于从各方面不断完善内容,而忽视了城市发展规划实施后的评价过程,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不容易被发现。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没有制定规范化的实施程序。很多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并没有经过认真地研究与试验,而是在国家政策的限制下进行相应的发展。这样一来,城市发展很容易被限定于某一特定的范围,也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评价标准等都不完善,这也不利于我国城市的顺利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3 构建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评价体系

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评价体系,才能对当前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作出合理的判断,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下面,作者将对如何构建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评价体系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3.1 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价体系要保持与目标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判断出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内部不同目标的实现情况。也就是说,在制定评价指标时,相关人员应该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简化量化方法和操作步骤,充分考虑数据采集的难以程度,制定合理的定性评价方法。其次,代表性原则。也就是说,评价体系中所选取的评价领域或者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为综合性与专业性兼具的指标,同时还要避免不同指标之间出现重复、交叉的情况,所有的质量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相关实际情况。再次,公众参与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价体系必须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体现公众的利益和根本需求。在评价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公众对于城市发展规划的满意程度,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公众支持。

3.2 评价体系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必须充分反映城市发展的综合状况,因此,评价体系的内容全面。首先,在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开展各种综合的评价工作,包括对城市各种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评价等。另外,我们不仅仅要对当前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还要注意加强未来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空间布局与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为了提高人民的参与度,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大众的意见或感受,了解公众对城市规划与发展的满意程度,使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顺民意。

3.3 确定科学的指标权重

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专家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等。下面,作者将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分析法等,合理制定评级的指标权重。首先,在权限设定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把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看做是不同的环节进行评价,其权重系数之和为100。其次,要根据专家分析法,分别确定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例如,我们可以将权重标准分为城市的空间组织与布局情况、规划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公众的满意度,其指标权重分别为40%、40%、20%。

3.4 指标的等级评定

合理的评级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出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完善各个评价指标,并做好指标的等级评定工作。第一,城市建设控制性指标可以分为六级,以此来判断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性指标的实际值与规划中的目标值之间的偏差。第二,空间形态指标。该指标主要由形态率和紧凑度两部分组成,也反映出城市用地的合理性与集约性,该指标也分为六级。第三,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该指标也分为六级,主要对城市建设实际用地的合理程度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价。

4 结束语

在当前形势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价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制度因素、人为因素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等。因此,城市发展规划部门必须从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完善评价指标,合理设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及等级等,保证评价结果真实、合理。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城市规划会更为合理,发展将会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李东泉,叶裕民.《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居民满意度调查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1(6).

[2]刘平辉,廖娟,李佩兰,等.基于AHP法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临川区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9

“白一模型”除了城市雕塑规划文本与规划图例之外,还著有城市雕塑规划综合说明书。综合说明书是对城市雕塑和规划建设进行详尽的研究分析与理论指导,也是对规划文本内容进行详解和深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规划说明书对城市雕塑规划建设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流程与可行性进行了高度的理论分析与解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规划的科学性与严肃性。

综合说明书作为规划文本内容延伸、拓展的补充部分,其科学的规划分析和研究方法对开展城市雕塑规划和执行规划建设管理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功能。在维护城市精神风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突出鲜明地域特色的同时,确保城市雕塑科学合理布局、协调周边环境、强化创意设计、重视文化生长性和环境融入性,重视生态环保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城市雕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生动丰富的参考和科学决策指导。因此综合说明书在城市雕塑规划建设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规划文本的辅助和补充。

城市雕塑规划综合说明书的前期研究是针对城市雕塑艺术本义、城市性质和特色、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现代精神文明等重要方面,在严格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积极配合各专项规划的同时,为城市雕塑规划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体裁,为科学布局、规划、决策提供有效有力的前期基础资料和技术指导。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能促使城市自身特色的形成,城市特色是城市地域风情和城市精神内涵的总称,也是体现城市精神价值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雕塑规划这一专项规划已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需要更高的决策指导建设方案。综合说明书正是对城市雕塑规划文本最好的解释和深度研究配合。而其前期研究是综合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城市雕塑规划说明书的前期研究共分五章,分别从城市雕塑研究、规划总则、城市现状分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研究以及城市雕塑空间形态研究等方面进行解析和阐述。

第一章的城市雕塑研究从理论上重新对城市雕塑概念进行科学与规范的阐述,包含着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指导下对书本知识的梳理与再认识。内容包括城市雕塑的定义、城市雕塑的作用、城市雕塑的特点、城市雕塑的分类、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城市雕塑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城市雕塑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城市经营理念与公共艺术规划的意义、城市雕塑规划理念等部分,使规划建设及相关管理人员等对城市雕塑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明晰了雕塑艺术本义和城市雕塑的关系、架上雕塑和城市雕塑的交际和并际关系以及市民、城市雕塑与雕塑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其中城市雕塑的作用,概括为历史承载作用、文化宣扬作用、教育感化作用、社会纪念作用、美化装饰作用、特色标志作用。城市雕塑的特点则从环境性、社会性、持久性、公众性的四个方面进行解析。城市雕塑的分类方式有按展现题材分类、按体现方式分类、按艺术方法分类、按构造材质分类、按运用区域分类、按功能效用分类、按时间概念分类、按环境空间分类。并系统介绍了雕塑的传统材料和现代新兴材料以及雕塑的色彩和声光电等综合应用。强调了城市雕塑对提升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战略、梳理城市文脉,激活城市文化资本、创造城市本质的当代典范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准确地弘扬城市精神文化,创造富有城市生命力的雕塑精品。

第二章的总则是对项目进行宏观总体分析和控制,涵盖了项目概况、规划目的、规划依据、规划基本内容、规划指导思想、规划目标、规划原则及规则中应避免的问题和如何提高城市雕塑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基本内容和衍生性思考。项目概况中要考虑到项目背景、自然条件和内容界定三方面。规划基本内容中重点要掌握城市雕塑的地位和作用、规划内容、规划深度、规划范围、规划期限等几大重点。严格明确规划目的、规划目标和规划原则这三大主要结构,科学梳理规划的基本内容,强调规划依据的科学性,提升规划指导思想。另外,要运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从经济的角度提出更有效地发掘城市雕塑的经济价值,主要从优化城市雕塑的经济价值结构和重视城市雕塑的经济增值性两点出发。

说明书的第三章是对城市雕塑现状的分析。其中包括城市雕塑历史沿革、基本状况、现状分布、现状评价等,从总体上掌握城市及城市雕塑的概况、城市雕塑的题材、城市雕塑的数量与形式、城市雕塑的材质和色彩、城市雕塑的高度和体量、城市雕塑与音乐、水景、灯光及动感因素的结合。从城市雕塑与周边环境、城市雕塑的管理等细节方面考虑,分析城市雕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市民调查表来收集市民的意见,倡导公众参与,集思广益,掌握第一手资料。充分考虑到城市精神的主体能动性,使城市雕塑能够成为整个城市精神与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第四章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研究明确说明了城市雕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所以城市雕塑规划必须严格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积极参照各相关专项规划如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和旧城保护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重要节点和公共活动中心等城市设计在充分的调查分析之后进行规划与研究。优秀城市雕塑的产生须有良好的城市基础条件如道路、广场、绿地、公园、山体、河流、湖泊等。如何融入到城市空间,城市结构这个大框架基质非常重要,尤其作为城市精神的实体代表――城市雕塑,这一上层建筑形态是建立在城市这个社会群体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些结构空间对于城市雕塑规划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只有系统地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基础骨架资料,才能科学地制定出比较完善的雕塑规划。

说明书的第五章是关于城市雕塑空间形态研究。城市雕塑空间形态是一门重要的软科学,对于城市雕塑的大小尺度的把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城市竖向研究(自然竖向和人工竖向)和横向研究(道路、广场、建筑物、植被等)能够全面整体地把握住城市雕塑用地环境的空间尺度比和雕塑本身的空间尺度比,科学处理雕塑的空间和负空间的关系,发挥出其最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内容包括城市门户、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主要道路、水系沿线、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古迹区等部分。通常以主要城市干道、山体视线控制与建筑高度控制来保证城市雕塑与周边山体及水系的视觉联系为原则,以实现整个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利用主要道路沿线与主要水系沿线来规划,保证城市门户的美好面貌。城市公园与名胜古迹为画龙点睛之笔,将有力配合和展现城市雕塑。对城市雕塑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尊重城市、关怀市民、科学发展城市的重要理论研究。

前期研究是综合说明书总体系统中的上半部分,也是对城市雕塑基本理论和规划基础资料的梳理过程。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考虑城市特色、精神价值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等,为编制城市雕塑规划这一理论框架结构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是确保城市雕塑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和谐管理的前提。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10

关键词:高校 信息化 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67-02

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1月印发《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强调要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可见,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与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化之路是各大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信息化规划方案,比较分析各大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异同点,提出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六个基本步骤,并就其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给出了个人的看法和意见。

1 找准定位,不盲目

信息化工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总体发展势头较快。在经历了《九五规划》、《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后,我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也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目前步入“十二五”规划阶段。各高校对于下一步信息化规划的定位均有不同,大致如下:

《中国农业大学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学校在可比办学指标上进一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差距;到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根据以上规划精神,中国农业大学以与“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总体目标,立足当前实际,制定学校信息化规划。

《西南大学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从实际出发,依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以统计调查中的335所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为基础参照,重点分析和比较临近重庆市的湖南、湖北两省的985/211高校的数据,确定学校在信息化资金保障、硬件设施、资源建设及保障措施的差距,找准定位。

由此可见,各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发展均有比较明确的定位。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定位要做到:依赖国家方针政策、结合学校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现状、注重横向纵向比较,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准定位,做到不盲目建设、有的放矢。

2 摸清现状,分析优劣势

“十一五”计划开始前夕,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会同CERNET摸底315所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其中,数字图书馆高校:64.6%的高校已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有40.3%的高校已建立;一卡通系统:26.9%的高校已建立;教务教学管理系统:56.7%的学校已建立;财务系统:69%的高校已完成;后勤管理系统:仅有17%的高校建立;学校网站:86.4%的高校已建立;科研管理系统:仅有18.9%已建立。

各高校对于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均是建立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四所高校的信息化规划过程中现状分析的要点,总体来看,现状分析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校园网主干设备等硬件环境建设。比如各校区校园网部署情况、校园网覆盖面、网速、注册用户数、交换机数量、服务器数量等等。

(2)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指校园信息化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普及等。比如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电子校务的应用情况、电子文献、校园“一卡通”的应用等。

(3)信息化服务提升方面:主要重点集中在校园网络结构优化,信息化应用深化等。这一阶段逐步突出服务理念,将应用通过校园信息门户集成,提供单一入口,注重减少用户矛盾和降低业务复杂度,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比如面向学生的集成服务、面向教师的集成服务、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等。

(4)其他问题分析,如资金状况、管理体制等现状分析。

3 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北京大学的信息化规划目标是通过基础设施、教学、科研、电子校务、信息资源和形象化等方面的建设,到2015年,力争使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能够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的目标是通过五年的跨越式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业务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信息全方位获得和共享,构建以“云服务”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大学全方位发展。

西南大学的目标是以信息化引领和促进教育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核心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设安全、便捷、环保、开放的西南大学智慧校园,以此为其总体目标。

兰州大学的目标是:以学校“十一五”建设规划为指导,为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提供数字化环境和服务平台。各校区实现数字化统一管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医疗、娱乐等全面信息化,办学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成为国内先进、西部一流的数字化校园。

因此,信息化规划的目标确立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先设置总体目标,再设置具体目标。先设置近期目标、再设置中远期目标,进而制定全面具体的系统规划方案。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依赖国家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教育部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政策文件,以其作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最基本依据。跟随国家建设方向和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自身发展。

(2)结合学校长远发展战略。

(3)结合自身现状、从实际出发。

(4)注重横向纵向比较。既要注重学校前期与现在的比较,更要注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

(5)突出重点。找出重点问题,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做到轻重缓急的明确区分。

4 系统规划,细化建设内容

内容规划上,要注意与学校现状结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根据确定的目标及学校现状即可获取需求,针对需求和问题给出系统规划方案、列出主要建设内容。对四所高校的规划方案进行对比和总结,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内容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规划:网络系统、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体系。

(2)信息资源规划:学校业务模型分析、系统功能模型规划、系统数据模型规划、信息标准规划。

(3)应用系统规划:用户管理、身份认证、信息门户、数据交换、一卡通平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科研、网上服务等等。

5 实施计划与资金需求

根据统计资料来看,北京大学的规划年限为10年,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和兰州大学的规划年限均为5年。可见,高校信息化规划周期一般为5年比较适宜。规模大的学校也可视情况制定较长期的规划。

北京大学的具体实施计划安排为:2006-2007,基础准备阶段;2007-2010:关键性发展阶段;2010-2015:提高性完善阶段。其他三所高校均没有总体或详细的规划实施计划安排。可见,学校轻视实施计划的现象十分严重,在现实的信息化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有详细的实施计划,更要有保证实施计划顺利进行的方法、措施、制度等。

对资金需求方面,北京大学给出了各信息化工程的经费匡算比例。中国农业大学就重点建设工程列出了费用预算。兰州大学编制了项目概算汇总表及部分建设项目分项概算表。西南大学没有提及费用预算。较之企业信息化规划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和资金预算相比,二者相差甚远。(见图1)

可见,高校信息化规划中具体的实施计划和详尽的资金需求是薄弱环节,大部分高校的方案中均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因此,作者建议以工程项目管理的思想,运用PCDA的管理方法,进行高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各高校应将系统规划和建设内容按实施计划时间排列,给出对应阶段大致的预算费用。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预算成本与实施成本的比较,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具体包括:

(1)实施计划:编制总体实施计划、各阶段详细实施计划。

(2)经费预算:经费主要指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运行经费等等。编制总体经费概算、各阶段经费预算,详细的第一阶段经费预算。

6 保障条件

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一系列辅助条件作为保障条件,比如北京大学指出的保障条件有: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来源、制定政策法规、充实人才队伍、规范与标准制定、加强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步入理性、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农业大学指出的保障条件有:管理机制与政策、人员队伍、经费投入、办公条件、交流合作五方面。对于任何一个建设项目均需要人、物、财三方面的支持,高校信息化规划也不例外。更要注重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保持与其他高校或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

7 总结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各高校信息化规划建设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事实也证明,如果信息化手段用得好,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研究发现大部分高校信息化规划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给出高校信息化规划过程中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或领导的重视:

(1)全面仔细的分析学校现状,以此作为下一步需求分析的依据。

(2)要有战略的眼光和远见来看待学校信息化规划问题,结合学校自身的整体长远发展,确定一个适合本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详细目标,切不可照搬照抄,人云亦云。

(3)了解IT技术的发展动态,使信息化建设紧跟信息技术、IT技术的发展,不至于过快淘汰。

(4)重视信息化规划的实施计划。信息化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管理工作。建议各高校以工程项目管理的思想,运用PCDA的管理方法,进行高校信息化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2006-2015年)[S].2007.

[2]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S].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11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作用;方法;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战略性工作,它涉及到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建设时序、土地和其他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SEA)可以将环境问题纳入到规划中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适宜的避免和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使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而达到规划方案优化与保护环境的目的。

1 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背景

1.1 城市规划的体系构成

城市总体规划是以政策和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控制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过程,主要通过逐级制定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将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内容明确化、具体化的过程。

1.2 城市总体规划和战略环境评价的结合

可持续发展、SEA与EIA的结合可采用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法及层次联系法。城市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城市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1.3 开展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目的

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规划的编制和决策具有共同的目标,即实现区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应成为规划者和决策者实现科学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工具。

2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2.1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基本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规划环境评价的科学、客观、公正原则,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一般性原则外,特别要注重以下原则:

1)“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分析应注意城市规模和发展目标满足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要求,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满足生态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产业发展要满足环境容量的要求,统筹城市发展与保护的协调,综合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评价范围兼顾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为基础,应把城市及其所在区域、受城市发展影响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作为整体进行协调性分析。

3)全面识别影响,突出重点评价的原则:规划环境评价重点是预测规划实施的影响,提出规划优化建议,规划环境评价的时效性是规划环境评价结论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应选择关键因素和制约因子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

4)评价方法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在保证规划环境评价的科学性、时效性和成本约束情况下,评价应尽可能选择简单、可行的分析工具。

2.2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实施

战略环境评价的实施可以采用自我评价、第3方评价或者混合评价的模式,3种模式各有利弊,保证环境评价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实现规划编制与环境评价的有机融合。结合我国当前多采用第3方评价的实际,建议由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单位(城市的人民政府或规划主管部门)在总体规划编制初期就尽早委托开展战略环境评价,并作为规划编制者和环境评价者之间联系的桥梁,为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的融合提供基础,可以在规划编制和规划环境评价的委托合同中,明确规划编制单位、战略环境评价单位有共享对方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允许参与对方各种工作会议和咨询会议的权利和义务等有利于双方工作融合的条款。

2.3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重点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0-2003),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规划分析、环境现状与分析、环境影响识别和确定评价指标、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规划合理性分析、规划调整建议和不良影响减缓对策、公众参与、监测和跟踪评价计划、困难与不确定性分析、执行总结等。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特点,其环境评价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评价:基于规划协调性分析和承载力分析,综合评价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环境合理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2)城市土地与产业空间布局的环境合理性评价: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划,综合评价城市与产业空间布局的环境合理性,特别关注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与保护的协调问题。

3)城市规划环境影响的回顾性评价与趋势预测:基于趋势分析和情景预测法,在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识别现行城市发展战略下主要环境问题,预测不同规划方案下的环境演化趋势,综合评价规划环境影响。

4)规划调整建议及不良影响减缓对策:基于综合评价的结果,提出对规划方案的调整建议或替代方案,明确不良影响的减缓对策。

2.4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程序和分析工具

结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国内外一些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般程序如图2所示。

图2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般程序

城市总体规划由于处于决策的宏观层次,提供的信息也较宏观,因此其规划环境评价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同时考虑到规划环境评价的时间和成本约束,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宜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依托RS和GIS技术,推荐的分析工具包括:环境影响识别中的核查表法和公众调查法,影响预测的情景分析和趋势分析法,规划环境合理性综合评价中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适宜性评价、专家集体判断法等方法。其中,趋势分析作为近期和中期评价的主要分析工具,它结合了许多不同工具的特点,能为人们提供清晰的景象,识别规划影响的关键环节,对其作出准确的趋势分析是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3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

3.1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意义

公众参与既是SEA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最终对战略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制定环境保护对策的依据之一,其有效性已成为衡量SEA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公众与决策者及评价者的双向交流,从环境角度对战略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对战略的运行效果及其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监督。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实施的全过程中,鼓励和支持相关部门、专家、社会团体和公众多层次、广泛、持续的公众参与,充分考虑规划实施中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主张,有助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提高决策有效性,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3.2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作用

在环境评价前期收集社会公众对于规划实施和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建议,更全面地了解环境背景信息,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正确识别关键环境问题和确定评价重点,以保证科学性和针对性;在中期收集公众对于战略环境评价工作,有助于提出经济有效并切实可行地减缓不利社会环境影响的措施,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后期向公众反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结论进行必要的修改,平衡各方利益,化解不良环境影响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取得公众支持,以保证SEA报告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3.3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应注意的问题

1)规划全过程的信息公开机制。实现有效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是公众具有充分的环境知情权,所以建立有效信息公开机制,是实现公众有效参与规划环境评价的前提。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信息公开应贯穿于SEA的全过程,可通过公共传媒,如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特别是专题展览或网络平台,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充分公开环境评价相关信息。

2)现状调查与影响识别阶段广泛的公众参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评价应是在全面识别影响的基础上重点评价,因此收集信息、识别区域环境条件、识别评价的环境要素等环境背景的调查,由于信息繁杂,工作量大,很难全面收集有关信息。通过公众参与,能较全面了解环境背景,又能了解区域内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以及最敏感的环境要素。此阶段的公众参与可采取座谈会、论证会、专家咨询和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

3)环境评价过程中持续的公众参与。相对于项目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包括直接受影响群体、间接受影响群体以及感兴趣的人群,其范围更为广泛,因此为节约成本和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建议采取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人大、政协、规划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团体、重点行业、公众代表等组成的临时性咨询委员会,就规划环境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协商,如SEA指标体系的确定、替代方案比较、环境评价报告草案等。

4)公众参与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获得公众意见反馈的途径可以设立热线电话、公众信箱或网络征集等,或者开展社会调查采取公众回答问题的方式直接获得反馈。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中要坚持在保证完整性前提下去伪存真原则,初步接收公众反馈的信息,在必要情况下需要进一步与公众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等,这是公众参与的核心部分。

4 结束语

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其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必将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规划总结范文12

关键词:规划种类、规划内容、土地利用规划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resent land use planning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thorough analysis, and combining the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relevant theor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Puts forward to establish the land use planning, strengthe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uthority, refining the land use planning kinds, clear hierarchy of each planning planning content and responsibility as the main way of strengthening of our country territory resource the land use planning system measures. For our country's land and resources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work.

Keywords: planning kinds, planning content, land us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P28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利用规划指的是对某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超前的规划与安排,从而能够根据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土地自然历史特征合理的分配国土资源并科学的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体系。所以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的宗旨是维持居民的生存,优化国土资源利用,维护我国人民的基本利益。由此可见,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建设投资不断增多,推动我国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需求进一步加快。面对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全面启动,我国也在不断的完善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通过分析与研究我国现行的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缺陷,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的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向科学、合理、依法、节约的方向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推行的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以《土地管理法》为基础,多种类型、级别、时序、种类互相关联并且互相影响的综合系统。主要包括:总体利用规划、具体利用规划、专项利用规划三个层次。总体利用规划根据级别不同可以分为全国、省级、市级、县级、乡级五个级别;具体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用途可以分为耕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公共设施建筑用地规划、水利水电工程用地规划等;专项利用规划可以分为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三种规划的关系为总体利用规划控制着其他两种规划。三种利用规划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以上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必须具有体系结构合理、具有权威性、各个层次关系明晰、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这样才能发挥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起步较晚,制定周期过长等因素,所以会导致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时效性与可操作性不强的不良后果,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以及相关问题研究,总结以下几点现阶段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出现的问题:(1)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权威性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不高,虽然在《土地管理法》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了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构建,但是仍旧没有专门的法律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近年来,部分大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味的扩大城市范围,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够凭借法律有效的约束城市总体规划,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农用耕地流失,土地供应总量失控的现象;(2)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过于繁杂,不能达到明确分工的目的。有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各个级别规划的职能相互冲突,在宏观层面上要求过细,微观层面上规范不足。许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仍然不到位,详细规划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3)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时效性较差。现阶段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对时效性的把握不到位,缺乏年度方面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很容易造成规划与实际的土地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比如大多数的土地利用规划为长期规划,期限大多数为5~20年,所以规划中的内容或者指标都有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体地利用规划失真,失去其使用价值;(4)总体规化不能够与城市规划保持一致。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在我国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种管理机制,属于两个部门分别管理,所以虽然在法律上要求两种规划要互相一致,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处于分割状态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以及执行等方面出现较多的矛盾,从而会导致国土资源严重浪费、农用耕地流失大量流失等后果。

二、强化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措施研究

通过以上对现阶段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有关理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一下几个方面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强化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法,强化土地利用规划权威性。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应当尽快将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提升,加快规划立法进度,赋予土地利用规划较高的法律效力。使得土地规划法成为我国依法配置国土资源的重要手段;(2)精炼土地利用规划种类,明确各个规划层级的规划内容以及责任。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当将市级与县级的土地利用规划合并,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四个层次。其中全国总体利用规划的规划内容应当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基础设施部署、社会服务设施部署、土地整理、城镇体系规划、环保规划等方面。省级总体利用规划的规划内容包括解析涉及到该地区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与战略,根据本地区的发展特色对规划内容进行完善,并对下一层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原则。由此可见全国以及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引性的规划,应当具备宏观性、政策性等特点,能够正确把握我国国土资源的发展趋势,起到指引与导向的作用。市级总体利用规划的规划内容应当囊括地、县级的规划任务,按照上一级制定的规划原则确定具体的规划方案:用地规划、专项规划等。乡级总体规划是整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础,规划内容应当足够的详尽,应当按照土地的用途进行科学的分区管理。从而形成由整体到分支、由原则到具体较为完善的科学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