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

时间:2022-03-13 13:23:26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生产运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是现如今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学科众多,对学生的前期知识积累要求较高,目前传统的教学中重理论讲解,对实践环节投入相对较少,大多停留在课堂简单案例分析的阶段,这就让学生对学习该课程变得更加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企业实习与企业调研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发挥学生为主体,借助企业调研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1.《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本次教学改革对象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12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及最终考试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1.1教学内容设计上的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类的综合性课程,涉及交叉学科众多,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理论学习与实例分析,新加入学生的课外企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本身的课堂及课外参与度,积极发挥以学生的主体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为《生产运营管理》增加了鲜活的实践资料,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主要是研究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这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仅通过课本知识是难以很深入理解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并获得丰富的收获,在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中,不断进行创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校三方获益。为此本次教学改革,在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虽然在高校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大多数教师仅是把它作为陈列课本世纪知识的一个工具,极大了缩小了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在《生产运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课本中没有涉及到但又是与本课程极大相关的知识,图表及影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习的知识面。

第二,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课本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大学课堂的理论讲解少不了案例的支持,但课本上的案例都比较的陈旧,数据比较过时,使得对不断变化的现实问题的支撑力降低,所以在这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增加新案例,对实际问题进行剖析,会更加增加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也更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引入形象图表分析。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综合叉学科,理论综合性较强,学生接受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增加简单新颖的形象图表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的接受知识并灵活的运用。

第四,有效利用学院网络平台应用。纸质版的传统作业提交形式已经开始让不少大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并且越来越不认真对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消学生的纸质版作业,改为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来有效连接学生――作业――老师,既让学生感觉到创新,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把被动作业变成了主动作业,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作业兴趣。

第五,小组学习讨论。小组学习法已经普遍运用于各个高校的各种课堂中,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增加了更多的机会。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小组案例讨论,并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各组最终讨论的结果并加以解释,这不但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培养了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习在课堂中的兴趣。

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实践改革

《生产运作管理》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科学知识轻传授能力的问题,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企业实习基地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依托高校企业实习基地,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新模式与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将充分依托企业实习基地,根据企业实习基地的条件和生产实际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主要包括课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实习、企业考察实践等三个方面内容。

2.1课程认识实习

本课程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库存管理等,使学生对实习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和设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前期,时间大约为半天或一天,主要学生参观企业实习基地为主。

2.2课程设计实习

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行组织进入当地的一些比较熟悉的企业进行生产运作流程的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并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在生产与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完成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设计实习的时间可以定为两周,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企业和企业的文化,为本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实际案例支撑,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去。

2.3企业考察实践

本课程的企业考察实践是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机会,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由专业老师带队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生产实践。企业的实践时间安排定为半个月。在去企业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在企业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课本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明确在实际实践中要完成的目标与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进入企业实践。企业生产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通过此次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和对实践项目的掌握;同时减化了课程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主动积极。

参考文献

[1]陈荣秋.《生产运作管理》(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运营管理课程;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为了提升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从实践性思维过程出发,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管理技能以及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运营课程的特点

《运营管理》也叫“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运营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系统学习,最终让学生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实务,较全面地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工具,对生产与运作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计或改善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营管理”这门专业基础课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运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际教学同企业实际操作的结合存在很多脱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角度

一方面目前的运营管理基本上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这种授课方式仍是灌输式的,往往互动性差,学生只能机械的去接受,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沟通。 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常常是就事论事的,就企业某一方面成功或失败的事例进行分析,仍然无法系统的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本身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生产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计划控制、生产管理模式等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师生交流和互动性比较差,因而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角度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管理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加之教材内容又多是理论介绍,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的企业生产运营体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再者运营管理课程教材的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并且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章节与相关课程有重复。而运营管理又是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课程设计角度

运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生产运营管理课程设计侧重于理论和方法,对于实践环节设计比较缺乏。偏重理论的教学使得学生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运用实践操作,没有实习场所印证其所学的理论,从而不能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实际,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毕业后对企业运营的内容、过程依然模糊不清, 没有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时,面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难以学以致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所以,在教学中怎样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企业提供实用的管理人才,是当前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无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针对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设计、教师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运用多种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1、教材的选取要分层次,要有针对性

由于在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教育中都有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因此运营管理课程的教材在种类、编排体例及课本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教师应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衡量标准,选择真正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层次和特点的教材;对于本科层次的运营管理应选择难度不大、内容不太多、穿插一定案例的教材,目前我院采用的是马凤才老师编写的《运营管理》。

2、教学内容提炼和选择

运营管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通常包括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融入各个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能力解构,也就是说如何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衔接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在授课内容上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项目管理课程,在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相应章节讲解中就要适当简略;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供应链管理这一章节略讲或不讲。

3、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学习环境

在课程中我们讲到90年代信息技术与生产运作得到了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了提高对运营管理的感性认识,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尤其是教学视频。拍摄一些国内企业的生产管理录像用作课堂教学。用投影仪对实物进行展示,直观展示车间的实际生产流程,这样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内涵,并且更加激发了学习兴趣。 4、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案例

对于运营管理课程而言,许多知识很抽象,如果“照本宣科”的话,会导致“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大量的教学案例,突出运营模式的应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扩大视野。教学案例可能来源于国外企业,也可能来自国内企业。目前运营管理教材使用的案例大多选自国外,照搬国外企业管理的案例和MBA案例,这样的案例往往由于缺少足够的企业背景资料,很难让学生充分融人到案例中去,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运用我国企业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即案例教学本土化是本课程案例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提取身边的案例。那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而且从熟悉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积极思考。

(二)实践性教学设计

目前,本科管理专业的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其原因一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实践教学组织困难;二是学校老师普遍缺乏企业实际运作经验,不能对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采用其他方法,笔者认为应以教师课堂讲为主,适当增加其他实践方式。对于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

1、综合性实验环节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例如在大三下半学期生产运营理论课程结束后,增加为期两周的“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试验”,增加感性认识,把企业生产、营销、财务、战略等融入模拟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地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与企业生产实践有关的实验活动。

2、认知性实践环节

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学期最后几周集中去企业进行参观,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组织本科生去企业参观, 应就企业的背景和主要业务作简单的介绍,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查找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

3、实习工厂建设

以上的综合实验和企业参观与企业实际应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目前高校招生过大,使得企业又很难接受真正的实习项目,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保障。因此建议学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实习工厂建设,产学结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场所。

(三)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素质

缺乏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案例教学或案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运营管理》实践效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既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

高校要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师资的培养模式极为重要,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就要组织培训,使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改革进程保持同步。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和加强深层次的运营管理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领先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运作的实践能力,如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专业对岗的挂职锻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要让每位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给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生产运营问题。或者组织到企业进行调研,每年至少要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做调查,或鼓励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等途径,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语

“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办学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其最终发展目标。本文提出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eidi J.c.Elias,Steven A.Demurjian,J.Fernando Nevada.Software Engineering: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M].New York: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8.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

作者简介:蒋南云(1982-),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张琳(196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支撑创新教学活动的毕业设计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18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79-02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难点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工业工程、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主干课程,涉及生产系统整个过程的管理,包括生产系统的设计、构建、运行、维护四大阶段。课程大多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相关专业学生对制造企业现场没有感性认识,理论和方法理解较为困难,这是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如何将种类繁多的运作管理方法有效传授给学生,使其灵活应用。难点之三在于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课交叉联系,需融会贯通才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难点之四欠缺中国企业运作管理案例,过多使用国外案例易产生与实际脱节问题。难点之五没有成套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课外练习题、实践案例、计算机辅助软件等,增加了实训难度。如何使学生既能解决书本上题目又能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成为极具挑战的任务。因此,在课程建设中需要将各种信息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解决以上教学难题。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1,2]它认为:学生的知识和智慧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学校和教师赋予的,而是学生自己在特定文化背景的学校教育(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因此,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被称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情境”,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比如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涉及协作,它既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会话”是协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只有通过会话来商讨、交流彼此的意见与学习成果,才能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的理解,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设计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教学情景和学习环境的设计,重视合作性学习小组的建立,最终帮助学习者完成意义的建构,特别适合解决本门课程的教学难题。[3]基于此,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多媒体课件为实现手段,建立“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新型教学方式。

1.注重教学情景和学习环境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中,辅之以大量的多媒体(照片和电影片断、录像、Flexsim仿真模型等)资料来加深学生对生产管理的认识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包括宝马汽车生产线、虚拟制造、仓储等视频,扩大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以丰富的背景知识。其次在实训环节,实验中心情景模拟实际车间生产线建立流水线综合实验室,实验室拥有三段式流水生产线、中控室、分拣台、质检台、条码扫描装置,完全模拟企业现场场景。按实际企业运作过程安排实验顺序,学生在教师问题导引下进行现场布置、飞机模型装配等参与生产线运行管理,利用仿真软件评价流水线设计过程并优化,制订装配直升机玩具生产计划,完成实验背景一致的全部实训内容。实训过程与企业真实运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相同,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环境。

2.建立协作学习小组加强合作与互动机制

由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协作学习小组,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共同讨论合作完成课程学习和实验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型教学,让学生亲自参加科研活动和论文写作。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单位,经过小组成员充分讨论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在大量翻阅参考资料、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协作提出富有创新意识的观点,撰写科技论文,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知识探索和知识生产的过程。目前通过与本科生合作的方式已完成学术论文3篇,多项课题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3.构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每章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一个实际企业的问题或放一段录像视频,然后梳理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对这些问题解释的角度出发,引导出本章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或者原理。问题导向教学法也应用到课程实验环节,由教师提出导引问题,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成员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解决每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教师仅进行实验场景搭建、布置任务、观察完成情况及总结点评。

4.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

案例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讲授除了详细、有选择地将生产运作管理内容讲解传授给学生外,还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讲解分析国内外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案例。

在生产决策相关内容模拟中进行角色扮演,根据模拟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成现实世界中的不同角色,如公司经理、财务主管、采购主管、生产主管等,对遇到的生产运作问题进行讨论与决策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学生在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多媒体课件设计

要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建设、实现以上多种教学方式,就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式。基于此,课件包含课堂教学课件、实验训练体系课件、课后案例及辅导课件和课程教学网站四部分内容(如图1所示),使多媒体课件成为建构主义实现其理论主张的技术手段。

1.课堂教学课件

课堂教学课件按章节目录编排,每章分提纲介绍、引导案例、课程讲义、重点难点、练习题、作业习题六部分,与教材配合紧密;每章设计引导案例引出需掌握的概念或原理;课件展示形式丰富多样,含有视频、3D动画、表格、图片等多种类型的素材,将企业现场生产管理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重点概念和课堂提问采用弹出式文本框,PPT制作画面美观大方,风格统一,增强感官认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实验训练体系课件

实验教学体系课件提供了实验所需的Flexsim、Proplanner、Project、Boss、流水线加工等工业工程著名软件的讲义、案例、试用版安装程序和实验指导书等实验辅导材料,供学生选择并设计实验内容,方便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中使用、实验后巩固,为实验训练体系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3.案例讨论与辅导课件

课后案例及辅导课件包括“案例阅读”、“视频资料”和“课后辅导”三部分,其中“案例阅读”、“视频资料”提供企业生产现场实际状况的文档、视频及杰出企业家访谈节目等30多个国内经典实际案例,学生通过课后案例阅读和视频观看进行案例讨论,在课堂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课后辅导”中分电子教案、每章习题、例题详解、术语解释、考试样题五个栏目,提供400多道习题、100个中英文术语详解,帮助学生复习课堂学习内容。

4.课程教学网站

课程网站中集成全部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指定教材、案例教学、电子课件、授课实况、实践教学、考试样卷、作业习题等,供开设本课程的学院及教师、学生共享。

五、实施效果

在多媒体课件的技术支持下,建构主义学习思想指导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方式得以实现。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它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在学习资源丰富的、真实的、高度视觉化的情境中学习,使知识和技能更紧密地与学生的背景和经验建立联系;通过交互式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以小组为基础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相互配合解决问题;突破了简单的教学演示型模式,将学生带入一个较完整的企业情景中,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些足以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要求,对全方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李振亭.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8-40.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4

一、改革的背景

毕业论文既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综合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同时,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其目的应该是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及运用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实际的人才培养环节中却存在着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需要等问题。究其原因,很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针对这一现象和问题,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对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改为旅游线路产品设计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二、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一)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主要的特点是应用。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区别在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比普通本科院校大,而且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行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本身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导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等培养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熟练和外语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管理人才。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由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与企业行业接触的机会少。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时出现理论为主,论文选题比较空泛,既没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毕业论文的实际价值也比较小。而毕业设计则是要求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之时,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习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统一,完成自己的线路设计与营销。

(二)满足社会与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中也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旅游企业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急需能够直接参与和适应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联系,并且自己动手参与整个线路设计与营销过程,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开拓思维,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更好地锻炼了社会与企业所需的素质与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因为毕业实习监管不严,并没有真正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实习,而是找个相关单位在实习鉴定表上盖章了事。由于没有在旅游企业中的实习经历与前期的准备和训练,再加之现在网络资源与报刊杂志的便利,毕业论文写作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形成空泛之说,既无针对性又无实际价值。另外一种是毕业论文的抄袭和拼凑现象较为严重。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主要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就题论题式的提问,学生通常背一背论文就可以应付,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并无太大帮助。毕业设计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要完成一条旅游线路产品设计与营销,涉及旅游管理专业所学的旅游市场营销、导游业务、旅游社经营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学等核心理论课程,而且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资料分析团队分工运作,再到整条线路的市场宣传与营销,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自动性与积极性。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提高。

三、改革的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思路

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校企合作单位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的鼎力合作之下,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工作与2012年正式启动。本次毕业设计改革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进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依托校区合作单位,充分发挥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的优势与能动性,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一体化形式的思路。要求学生以团队方式运作完成以成都出发至周边2-3日游的旅游线路产品设计与营销方案。所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可是观光旅游线路,也可以是专项旅游线路,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而且要求旅游线路产品应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必须是旅行社常规经营线路以外的产品。

(二)实施方案

1.明确目标,统一认识

对我校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最初很多同学与老师不是很能接受。学生觉得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相比,需要实地考察,花费时间与资金。而且是团队运作方式,协调容易出问题。教师方面,有老师认为毕业论文改设计增加了自己的指导工作任务与难度。因此,在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专门成立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企业代表、指导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并且与师生进行多次会议与座谈,让大家明确此次改革的目的与意义,统一思想与认识。

2.学生分组,下达任务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64名同学按照8人一组自愿组合的原则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该小组线路产品的总体方案。其余小组成员依次负责旅游线路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构成要素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费用核算与市场报价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旅游行程、旅游线路产品的市场营销方案、旅游线路产品的途中导游词、以及景点导游词。指导教师对自己负责的小组下达具体的设计任务。每位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工作经历以及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选择任务。

3.实地考察,设计线路

每个小组内部的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围绕以设计成都出发至周边的2-3日的短途旅游线路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旅行经验、实习经验以及相关书籍与网络资源等等,初步拟定出本小组旅游产品线路。然后由组长率队分赴成都周边进行线路的实地考察。在完成实地线路产品踩点、踩线等的实地考察之后,将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然后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分工完成任务,再由小组长提交总体方案。

4.优选线路,统一营销

在8个小组提交定稿以后,学校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旅行社的企业家以及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8条线路根据线路产品的完整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以及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答辩,最后优选出一条旅游线路产品。再根据这条线路产品的营销方案,由64名同学通过我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师大校园旅行社以及校企合作单位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这些平台,共同实施完成该营销方案。

5.组团游览,综合考量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宣传营销结束后,通过师大校园旅行社组团进行游览。而且被选出线路的小组成员具体负责整个旅行团的具体运作与安排,如旅游团的计调工作、导游工作以及市场协调工作等。最后每位同学的毕业设计成绩按照项目评选和营销业绩,以及个人在小组中承担的工作量与任务难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四、改革的启示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本科运营管理课程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一、引言

现代企业主要有三项基本活动,生产运营、营销和财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营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运营管理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发展,柔性生产、供应链管理、绿色管理、精细生产、ERP等生产营管理模式理念都已经融入到每个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发展,是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新模式不断出现分不开的。但如何把日益复杂的动态运营管理理论讲述清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培育企业精英人才的摇篮,我国经管类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颇为重视运营管理的教学,但是由于该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且很抽象,长期以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够理想。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从目前各类组织的改革需要出发,还是从长远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出发,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建设都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本科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等教育是培养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科技人才,其所学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主要从事本专业某一较窄的知识领域工作。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灌输方式,学生缺乏主动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是为了完成既定学分而学习。面对科技发展的今天,这种人才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的要求。运营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以授课为主,配以一定量的作业和案例讨论,即讲授+案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保守,忽视个性培养。

目前的教学,从教师角度来看是完成书本理论知识点的传授,是教;从学生角度来看是学习书本知识和考试有个好成绩,是学。这种传统的运营管理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体现在:教师往往只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系统化的教科书内容,偶尔列举个别案例对原理进行辅助说明。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理论。这种传统教学偏重理论的严谨,教师试图把所有问题讲细、讲透、讲全,学生则盲目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后机械地套用书本或笔记完成作业。但是这种只注重理论、概念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计划、材、统一考核的办法,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开放式、启发式的教育开展不足,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关系,限制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侧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应用。

运营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当强,但是在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科学知识轻传授能力的问题,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由于学生缺乏管理实践,因此目前纯理论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

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没有到企业进行过生产实习,也没参观过企业,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对生产管理的一些理论难于理解。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又普遍感受到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多而枯燥,模型复杂且难以理解,再加上很多学生是文科背景,对模型、公式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中,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实用性的训练,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本门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削弱了本课程的应用性,同时,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而没有感性的认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案例分析与讨论是目前理论联系实际的主流教学方法,但是,很多时候本科管理专业的案例讨论实施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案例讨论难深入。二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案例教学组织困难。

运营管理的案例与其他课程的案例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需要许多理论知识作基础,案例的特点也是围绕某个理论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联系其他的管理内容,比如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等。当需要深入讨论案例时,没有企业实际背景或感性认识的学生一般也比较感到困难,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目前国内教学时采用的案例大部分是直接引用国外教材的案例,有关我国企业的案例很少,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不切实际,感到枯燥乏味。

(四)多媒体教学不完善。

目前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在高校中多媒体化率基本上已过半数,特别是重点高校多媒体利用率应该达到90%以上,但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太显著。原因就在于目前所谓的“多媒体”只不过是以PPT文件代替了黑板,教师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将书本内容直接放在课件里,然后照本宣科,这只是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劳动,而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削弱了师生双方的上课热情,不能做到教学相长。

三、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作为一门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课程,在企业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为了培养符合国家、企业发展需要和适应时展的创新实用型人才,运营管理课程需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而要解决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考虑运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创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一)改变教师角色,采用互动式启发教学。

运营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管理课程,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一个学术研究者,转化成一个具有专业特长的教练员,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课堂上以讲清主干概念、讲清思路、讲清重点和难点为原则,并设计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提问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对一些问题提出意见,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深刻领会所学内容。还可以由学生根据事先拟定的题目自查资料,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在课堂演讲,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得到培养。该方法富有启迪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是一种最具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元素,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生产运营管理,由于其特殊性,在黑板上讲生产作业,对于那些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是抽象、枯燥的,较难理解,而案例教学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许多运营案例,不只是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总结,而是模拟一种实际的管理情景,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识别与定义问题,分析各种可行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目的并不在于找到正确的答案,而在于案例的评估及分析过程。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良好的案例教学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要有好的案例,二是要组织好教学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在生产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教师应该结合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精心编制和选择较多的富有实战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教师个人唱“独角戏”的理论讲授时间,教师更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是每个管理案例的导演或指挥,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主思考、探讨、交流,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着意营造一种研究型学习气氛,信任、尊重学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同时不被理论框架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总结时应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观点,中肯地指出学生思考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运营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因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此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外,课堂讨论、录像教学、现场观摩、角色扮演、沙盘模拟、模拟诊断等都是运营管理教学中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

1.企业观摩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本科生的企业参观,最好提前把该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向学生介绍,然后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开设企业专家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以便更快、更好地接受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当然,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强化稳定的校企关系是该方法的前提,这就要求学校需加强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根据运营管理的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本课程对技能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全面规划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可以按照行业不同,分别建立制造型企业实习基地和服务型企业实习基地,这对于学生全面学习和理解生产运作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2.软件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软件让学生体验管理过程,是一种快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环境,供模拟参加者进行企业经营的实训,其特点是从直接体验中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寓教于乐,如企业资源计划模拟实验、沙盘模拟对抗实验等。

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存在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学生缺乏综合运用运营管理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进行沙盘模拟演练。在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中运营管理的有关知识贯穿始终,如新产品研发、生产计划编制、生产能力计算、按订单组织生产、物料需求计划、流程的控制、交货、质量体系认证等一系列典型问题的决策会很自然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沙盘模拟培训特有的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培训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开启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功能,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地实践与运用。

3.模拟诊断

模拟诊断通常以学生熟悉的企业(如校园超市、校园餐厅等)运作过程中的某一个场景为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营管理知识和其他课程知识进行诊断,然后让学生对诊断结果进行质疑和讨论。此外,还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对超市、百货商场、饮食店、公园等场所和环境进行观察,并运用所学的生产管理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改进。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增强学习效果。

除此以外,网络教学辅导、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期间的工商企业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涉及的工商企业问题的实践活动等都是丰富教学手段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教师把握和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与手段,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不同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可以更迅速、更真实、更大量地提供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配合整个课堂教学,这些多媒体资料包括大量的照片、录像、电影片断等。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充实教学内容,一节四十分钟多媒体教学向学生介绍的内容应该达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三到四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运营管理各环节的认识,这样不仅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运营管理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运营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可以采用“PPT+板书”的方式。比如,对于公式推导和计算的内容,要多写黑板,把有关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来,学生可以沿着教师的板书思路进行记录,做笔记,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另外,对于课堂上新理论、新方法的讲授及引用案例,为了节约时间和交代清楚背景资料,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通过PPT大容量地展示信息和放映教学影像直观地再现企业管理的真实场景,增强学生对新理论的理解和方法运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课件尽量做到三点:信息量足够;注意师生的互动;控制教学进度,要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进行录像放映,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生产管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第三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四、结语

运营管理作为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增加现实场景模拟、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等方面不断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运营管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多手段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兴趣驱动、目标引导和问题导向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做中学”的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巍.高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手段探索[J].当代经理人,2006(21):1707-1708.

[3]冯根尧.基于VRS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90-92.

[4]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5]于俭.《生产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5):79-82.

[6]徐松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1-74.

[7]李军,贵文龙,吕春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124-127.

[8]赵忠玲,袁清和,冯夕文.IE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74-175.

[9]张新婷,刘新艳.《生产运营管理》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8):116-118.

[10]黄宏彬.应用型本科教育环境中的运营管理教学优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1):121-122.

[11]刘消寒.ERP沙盘模拟及其在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8(5):75-78.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运用虚拟现实仿真 (VRS)进行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探讨了基于虚拟现实仿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有助于高校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纵观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可以发现,毕业生就业去向大都是金融业、政府机关和高校,极少有人自愿去制造企业工作,即使到了制造企业,也只愿意去财务或营销部门,而不愿去生产管理部门,原因是生产管理部门的岗位工作环境较差,待遇较低,付出多,导致集中了企业绝大部分财力、人力、设备及其他资源的生产系统受到冷落。在这样的人才使用环境中,学生对于与生产管理相关的课程自然就不重视。然而,从工业发达国家看,近年来,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生产领域,企业界和学术界也都开始重新审视企业内部的生产系统及其管理理论,将生产战略问题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可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调查和教学方式的分析

1.1 教学调查

在浙江省精品课程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建设过程中,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我们就本课程的学习,于2007年对我校 04级工商管理专业40名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得到如下结论:

(1)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程背景,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对于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理解有一定困难;

(2)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熟练,对未来是否从事生产管理工作信心不足,导致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不足:

(3)随着非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以及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现实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和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热情不高;

(4)学生对传统的案例讨论、观看录像、企业参观、专家讲座、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模式基本认可,但是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需求更为强烈。

1.2 教学方式分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 的关键是让学生产生 “真实感”。教学方式除了课堂授课外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

(1)观看录像。这种方式比较简单,国外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录像教学光盘,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国外先进企业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经验。比如针对质量管理专题,播放美国著名酒店的全面质量管理录像;讲授 5s现场管理,播放一盘有关现场改善的录像;讲到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时,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录像播放。

观看录像这种方式存在 2个问题,一是现有录像大多是英文版,录像的对话比较快,多数学生听不清楚。另外,录像内容以综合性为主,缺乏针对国内生产管理的专题教学光盘。

(2)参观企业。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的实际生产隋景,并对照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加以思考。比如,针对绍兴纺织特色,选择了纺织印染企业作为参观对象,让学生到生产车间看设备布局、生产流程、生产计划与调度、质量控制、现场改善与员工的班组建设等基层运作管理。

这种方法在实施中存在困难,主要是没有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与企业没有稳定的关系;而且,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许多企业对学生参观不感兴趣。

(3)邀请企业专家讲座。对于某些实务性、技巧性比较强的内容,如生产调度、员工指派、班组建设、现场改善等,请企业专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现身传授管理技巧和经验,比任课教师讲效果好,印象深。

与参观一样,邀请专家也存在一定困难。由于企业的工作繁忙,很难保证企业专家能按照课程的教学时间来安排讲座,这样很有可能打乱教学计划。

(4)案例讨论。教学案例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案例不同于其他管理课程的案例,它的特点是需要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知识作基础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生产能力规划案例只有在学习完生产能力查定办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案例分析;库存管理案例的中心是解决库存问题,如果不了解库存管理理论,是很难进行案例讨论的;又比如网络计划案例,在讨论的时候,学生首先要对网络计划技术有所了解,然后才能进行案例分析。

目前好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案例不多,主要问题是:案例篇幅太长,描述性内容多,真正反映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际数据和实际场景模拟少,教学效果不佳。

(5)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实验教学软件)。采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繁琐问题条理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概括化,使教学过程以直观的形式达到人机一体,便于围绕某一学习主题进行密集、快速的活动,同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广度。目前本课程中常用的实验软件主要有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实验 (MRP/MRP II)、项 目进度计划实验 (PERT)、质量管理实验 (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工作分析与工作研究实验等。

从近年来的实施情况看,学生对这种传统的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开始产生视觉疲劳,兴趣逐步减弱。原因在于某些实验教学软件只是教学形式的变化,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了生产与运作管理活动教学模型的求解上,而对于更为重要的企业业务流程分析、经济模型构建与咨询诊断等功能没有真正体现。实验过程中,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参数,并输入到软件规定的相应位置,就可以得出实验结果,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该课程实践性很强,而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经验。某些教师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企业的从业经历,或者即使有一定的生产管理的实际经验,也由于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企业目前生产运营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的了解不够深人。由于实际管理经验的缺乏,教师容易在教学中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枯燥和不生动等问题。

2 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在“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科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拓展,仅仅依靠人的经验及传统的计算机技术难于满足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运输、通信、化工、核能等各个领域。借助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进行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对企业业务活动进行多维仿真,给学生产生各种感官信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使学生与虚拟现实环境之间进行多维信息的交互,从定性和定量结合集成的虚拟环境中获得企业生产运作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体验、接受和认识客观事物,深化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进而提出设计创意。在制造业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分析及改造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使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进行实验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用于产品研发的仿真实验。产品研发过程可分为概念设计、细节设计、评审和再设计阶段。每一阶段又可以细分,如详细设计可分为总体CAD、零部件 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可制造技术、可装配性设计等。产品研发过程的仿真实验就是对上述活动进行模拟,让学生从进度、资源和成本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集成的最优方案。

(2)用于车间设施规划和布局的仿真实验。根据车间之间和车间内部空间的组织方式,采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模拟各种方案,判断车间整体布局是否能满足车间调度要求,车间设备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负荷是否比较平衡,物料处理系统是否能够和车间的柔性程度相适应,生产制造运输费用是否合理等。例如在流水线生产系统的仿真实验中,运用WITNESS仿真软件模拟流水生产过程,加深学生对流水线组织设计与技术设计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学会对流水线进行控制。目前国内外用于辅助车间生产系统设计的仿真软件有 PURDUE大学开发的 GCMS,System Modeling公 司开 发的 SIMAN/CINEMA,Auto Simulation公司开发的 AUTOMOD/AUTOGRAM和清华大学开发的 IMMS等。

(3)用于车间生产调度的仿真实验。车间内部的生产调度问题包括:确定工件的加工路线,确定工件在机器上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时间,选择运输路线和工具,指派加工工人等。生产调度仿真实验就是对这些调度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目前已经有一些成熟的软件可用来仿真调度问题,如 Autosched、JobTimePlus、FACTOR、FACTOR/AIM和 SIMNETD等。我国也已研制开发了用于车间调度层面的仿真软件,如南开大学研制的JobShop,清华大学与航天部204所等单位开发的工厂仿真调度环境FASE,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智能规划调度系统等。

(4)用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仿真实验。从生产线到车问到整个工厂,再到供应链系统的库存、瓶颈、流程、协作和信息共享等方面,通过仿真可以快速改变和优化系统的流程逻辑和决策数据的灵敏度分析。如:在物流系统中配送路线的优化实验中,运用 WITNESS软件的设计功能,根据规划与物流分析的主要内容,以物流系统中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设计物流系统中的配送路线,使整个配送路线最优,从而达到运输成本最低;在垃圾回收物流仿真系统设计实验中,仿真程序研究如何设计物流系统,使收集系统在满足时间约束、载重约束的条件下,使垃圾处理公司的物流总成本最低。系统涉及的指标主要有车辆载重量、随车工作人员数和客户满意度。

总之,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已经贯穿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制定、加工、装配、测试和销售的整个生命周期。

除了上述单一企业的生产管理的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外,用于虚拟企业业务流程集成的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正成为仿真技术研究的热点。比较典型的仿真实验软件是 CIM—OSA,在应用 CIM—OSA进行供应链分析与设计时,系统描述了2个仿真工具的开发和设计。其一是在 Arena仿真平台上开发的单机后勤仿真器,其二是基于 Internet的虚拟企业内供应链集成仿真环境。在基于 Internet仿真器的功能设计上,每个供应链模块包括在线的Intemet应用和离线的信息管理 2个模块。Intemet系统在通用的www环境下进行开发,以支持各类广泛应用的Web服务器和浏览器。根据不同供应链伙伴的不同需求,如在线订购和在线库存量检索等,它们的应用系统将有所不同。

另外,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应用也正在向服务业不断渗透。目前许多高校在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验课程中,都安排了服务业的相关仿真实验,代表性的是采用 Lanner公司提供的世界领先的仿真工具 WITNESS。通过 WITNESS对实际商业系统 (工业工程、制造工程、运作管理、供应链与物流、战略管理、业务流程)的建模和仿真,让学生了解不同制造业、服务业的运作流程。通过 WITNESS模型的交互菜单,学生可以作出不同的管理、运作流程项目的设计,并能够及时运行和获得系统的效果,给学生提供深刻的流程体验,使学生能很好地完成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各项设计任务,达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 结束语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增加现实场景模拟、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等方面不断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生产与运作管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掌握从事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活动的基本技能,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晓燕.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412.414.

[2]陈志祥.MBA《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3):3.8.

[3]许志端.《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企业参观的课程设计[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42 (10S):144—147.

[4]王亚超,马汉武.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必须重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主要从理论教学、专业软件实习、课程设计3个方面设计了物料需求计划实验教学系统,并探讨了教学实验系统的新思路和改进方法。

国内外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都证明,单纯依靠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但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更不可能使学生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注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特别是实验环节的教学。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物料需求实践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应该更好地研究如何使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创新转化过程。

1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环节教学的意义

现代企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及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

(1)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就业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只是需要初步具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就能对国有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低。这种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工商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为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人才,仅靠传统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2)实践证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向工商管理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有以下4个目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不但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而且需要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地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例如熟悉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MRPⅡ—生产管理”软件,该软件包含了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主生产计划子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子系统、车间作业控制子系统、物资采购管理子系统这六大子系统。

四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

2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物料需求计划是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中枢,在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的运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环节:

(1)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在该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生产运作流程、物料需求计划编制所需的基础数据、营销计划、三层次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并针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特定的概念与知识点(如物料清单、MRP运算逻辑等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专题的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理解透彻这些理论,同时也熟悉相关模块的操作。

(2)物料需求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企业物料需求案例,提高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在对理论和软件操作有了全面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由学生系统地进行生产计划系统设计和在计算机软件上运行。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具备了进入某一企业后,着手收集资料、建立产品生产计划的基础数据、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生产活动实施的能力。

(3)物料需求软件实习。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是仅仅重视计划的编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软件中突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直观表达,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概念和知识点的实际意义。例如,由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的实践经验,“计划覆盖期”、MRP矩阵运算和排序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核心知识点。学生实习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其一,加深学生对“计划覆盖期”这一概念的理解:计划覆盖期内的数据全部在毛需求和净需求计算结果中展现出来,只是在[

各周期中没有需求的物料的需求量为零。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所设置的计划覆盖期在计划编制中所处的时间段和所起的作用。

其二,有意识地设计计划数据,使得当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完毕后,通过图1所示的数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在途物料被使用的周期、被使用的数量以及在各个周期被使用的情况等信息;通过图2可以观察到在库物料被使用的时间、数量和首先被使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界面的训练,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净需求量计算时是如何处理在途物料和在库物料的数据的处理。

其三,数据的排序。以图2为例,不仅展现了物料K1—0113的净需求量的计算过程,而且展现出了物料按照有限能力倒排序的结果,使得软件模拟的生产计划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一致。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对MRPⅡ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实习用MRPⅡ软件的结构与数据运算传递特点、实习软件与标准的MRPⅡ系统结构比较等撰写实习报告,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全面地巩固实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流程图(见图3)从3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生产运作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

3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的总结与改进思路

3.1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得该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采用软件实习和课程设计前,由教师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软件的相关内容、提高实习的效果。

二是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由于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障碍,如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了解,一些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而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的时间较长,学生有畏难情绪等等。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进入状态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软件实习的每一阶段都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操作和理论检查,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并巩固每一阶段的成果。在实习即将完成的时候,采取操作与随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的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检查,既达到了检查实习效果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是对整个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总结,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让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后,对生产运作管理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3.2改进的思路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市场经济对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做了以上的尝试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该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教学模式改进。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去”,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获得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内容强的讲解工作。

二是完善教学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测试的同时,安排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实习报告和软件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实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综合和总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和应对各种生产方式实践的能力。

三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进。在这种实践性辅助教学方式下,学生会面临多种新的困难,需要教师全天候的适时辅导。但是,一个专业教师不可能同时解决整个实验室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安排精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厂的生产管理实践和精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以外,可在专业实习前,抽出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实习前的熟悉工作,实习开始后这些学生也能起到带动整个实验室的学生学习。从而确保实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教师和学生全天候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万福,段杨.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5(4):44-50.

[2]何维克,鄢家利.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认知与现实[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79-81.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营运资金管理

一、引言

营运资金的管理对企业至关重要,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对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我国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仅限于对单一营运资金项目的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和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企业要从整体上管理营运资金,必须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供应链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使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逐渐摆脱单纯的数学方法,转向以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为重心。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对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进行相应的综述,以期为企业提供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二、国内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综述

毛付根认为: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王竹泉从营销渠道规划和中间商选择两个方面探讨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创新的途径。王竹泉和马广林提出了“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郁国建试图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评价体系,该指标绩效评价体系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并创建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另外,结合具体的企业案例,对于零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国外对于小企业和跨国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正在兴起,其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营运资本管理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研究现状

1.供应链策略研究

主要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运作,如准时采购、快速响应、有效客户响应、IT应用、延迟技术等。有效客户响应主要是不断降低供应链成本,通过企业间的密切合作而给用户更大的利益。快速响应则主要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销售的运行时间与库存数量,以提高对于用户的快速响应性。延迟技术是为了响应用户需求、提高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柔性而实施的一种策略。主要是把产品最终定型的位置与时间尽可能地靠近用户,以便定制化生产产品。

2.供应链体系结构设计

供应链体系结构模型一般包括两种:链状模型和网状模型。链状模型是从自然界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产品的最终去向是用户。产品因用户而生产,最终被用户所消费。产品从自然界到用户经历了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三级传递,并在传递过程中完成产品加工、装配形成等转换过程。网状模型更能说明现实世界中产品的复杂供应关系。在理论上,网状模型可以涵盖世界上所有厂家,把所有厂家都看做是其上面的一个节点,并认为这些节点存在着联系,联系有强有弱并在不断地变化着。网状模型对供应关系的描述性很强,适合于对供应关系的宏观把握。

3.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实现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关键。一般认为企业应尽量降低不合理的生产运作产生的库存,从而降低成本,消除由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营风险。目前库存管理技术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面向供应链库存管理设计、技术和联合库存管理技术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等。

4.信息支持技术

供应链管理借助新的信息支持技术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主要使用的技术有电子数据交换、无线视频、卫星技术、条形码、蜂窝技术、智能运输系统(ITS)、Internet以及Extranet等,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企业集群之间的信息集成与信息共享,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供应链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

四、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江其玟,胡幽研“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型的构建”一文中运用供应链理论的思想,充分考虑企业供应链各业务流程的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构建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概念模型,用系统的观点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针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分析各部分的营运资金的单项部分,提高营运资金运转效率。笔者认为,作者仅仅从各环节上的单个项目进行研究缺乏供应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张红侠“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一文中认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是以供应链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主线,在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上都要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同时树立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以客户满意为宗旨的管理理念,增强企业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笔者提出客户关系管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

五、总结

国内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主要是从理论方面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在供应链管理上企业以客户的需求的为核心进行日常的生产活动,同时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信息共享成为制约供应链协调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信息流动的研究对于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 38-40.

[2]王竹泉:跨地区经营企业如何进行商流规划[J].经济管理, 2001(11).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9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特点

对该课程特点的分析,需要从该课程的主体结构及其内容组织上入手,真正把握其本质,才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做到有的放矢,确实可行。

1“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主体结构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包括绪论、设计、运行与改进四大结构。

2课程主干内容的特点

在表中展示课程主干内容中,每一部分都与企业的实际运作关系密切,对于大三学生而言,他们对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尤其对制造性企业的了解甚少,这就对教师的讲课带来很大困难。如果完全按课本的框架讲课,学生很难理解所讲的课本内容,而如何将课本知识和实际企业运作紧密结合,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是讲授“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无法绕过的坎。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针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点,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必须带有针对性,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学校现有的资源与条件,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去做实际的体验是不现实的。因此,要使这门课程的讲课效果在目前的基础上能有较大的提升,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收集企业实际运作素材,并结合书本知识将企业运作素材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讲课就能够达到生动、活泼、有趣;其二,对教学方法要进行改革,改变单纯的教师讲授方式。

传统的运营管理学教学方法比较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团队根据“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课程特点,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创新设计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探索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习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新模式。

改革具体思路由以下几点构成:

1课本知识讲授,以系统化理论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环节,第一,要讲透理论基础知识;第二,要结合企业实际运作即实际素材来讲,用形象的感觉来理解课本抽象的内容。

2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引入案例教学,就是在每个章节开始讲授之前,首先引入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案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这部分内容,通过此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例如,通过介绍某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经常性出现物料短缺,影响生产进度计划和产品交货期,以及许多物料存量在较长时间远远超过其使用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引出物料需求计划(MRP)这一章的学习内容,也可以介绍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知识。

3图片教学,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企业实际运作的感知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或通过对有关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设备、车间布局、设施布置等用相机拍摄的图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做必要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印象更深刻,也能够弥补学生对企业设施没有感知的不足,由此提高教学效果。

4引入实验教学,运用模拟软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中,如指导学生学习“物料需求计划”这一章,可以充分利用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ERP综合实验室这个教学平台,运用模拟软件,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这部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熟悉ERP的有关知识。

5设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缩短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感

设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实验锻炼,让学生到企业亲身体验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践,尽可能缩短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1)课外实践性作业。这是指将作业设计成动手实践形式,要求学生以多种方式(比如以分析图表、图片的形式)设计课程讲过的内容,将这种作业布置给学生在课外练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尤其是关于能力训练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实践设计才能得到深入理解和创新技能锻炼。例如,对选址策略,要求学生对其比较熟悉的企业或其它类型的设施进行实际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来说明这些设施或企业选址的依据是否可靠和有效。

(2)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请他们就本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进行讲解和分析(如企业实施新型生产方式、供应链管理、ERP管理、流程管理、贯彻ISO9000族标准等方面),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3)配合学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依据实习企业的情况,开展生产与运作管理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6改进生产与运作管理考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培养的目标是管理类应用型人才,会背定义、会背基本理论内容,不能说明学生就掌握好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

过去“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考试局限于教材,很少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理论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改革考试方法,加大案例分析及设计画图题的比重和难度。现行的考试成绩是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加权平均,平时占20%,期中占20%,期末占60%。平时和期中考核的依据是学生在课堂上所作的案例分析演示表现、参与互动讨论的情况、综合小组评分成绩等;在期末考试中,减少那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增加案例、计算分析的比重和难度。

7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实现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从根源上提高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管理业务,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方法,又要锻炼学生的管理技能。而学生管理技能的训练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要组织好学生的案例教学,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掌握高深理论又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

以上措施的实施,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搭建了平台,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总之,“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高度重视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控制,着力培养会思考、能动手、具有较强生产与运作管理能力的本科生。通过课程设计、上机实验、课堂互动、角色扮演等课内实践环节,以及企业观摩与实习,让学生亲临其境,体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原理。

通过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意识被涌泉般地激发出来,其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在各类教学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我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在2009年6月,获教育部“金蝶杯”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2010年7月,获教育部“用友杯”第五届创业比赛省级优胜奖;2011年10月,获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等;2012年11月,获蓝天绿野米业铜奖等。

通过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据我校学生处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我院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多年都保持了较高的学生就业率,一次性就业率一般都在60%以上。这充分证明了我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良好,为学校赢得了较高的社会赞誉。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10

关键词:HES管理;油田采油生产

石油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一种特殊战略资源。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石油开采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对于油田采油的生产后期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废弃液、废渣、环境污染、爆炸、漏油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给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石油企业对油田采油生产后期有必要加强HSE管理。

一、HSE管理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HSE管理体系也即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体系, 它是国际石油企业为减轻、消除石油工业采油生产中可能存在健康、安全及环境方面的风险来积极有效保护人生安全及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系统的管理方法。

该管理体系具有三方面要点要点特征:第一,质量管理原则:它包括改进及反馈机制,同时简化违背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的鉴定;第二,体系将重点放于应用危害与后果管理办法来对健康、安全及环境产生影响的关键活动及业务危害与后果上;第三,体系对HSE各重要方面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形成管理一体化,在每个组织层中制定相应责任。

该管理体系通常有以下8个关键要素构成:(1)领导与承诺;(2)方针与战略化;(3)计划与程序;(4)组织、方法、责任、标准与文件;(5)实施、监督与纠正活动;(6)危害与影响管理;(7)纠正行为、管理评审与提高;(8)审核与提高。该管理体系其建立、运行遵循PDCA 循环。因此,HSE管理体系它是对事前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对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危害及这些危害的后果都进行一一确定,同时根据确定的危害具体情况来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手段及控制措施对事故进行防范,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我国油田采油生产后期保障HSE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一些石油开采企业在运用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因缺乏持续改进及内部规范运行的推动力而出现停滞甚至是后退现象,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同实际的工作相脱节问题相对还很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体系的策划存在问题

1. 企业职能分配有漏洞、不合理

某些石油开采企业在对HSE管理体系的职责进行分工时,对岗位及部门的HSE职能定位时通常会同时有多种不同版本文件的存在,使得HSE管理体系的内容交叉或是存在冲突。往往机构调整后部门的职能已发生变动,但却未及时对相关文件进行修订及变更,造成文件规定和实际运行职能不相符。

2. 文件结构布局不合理,缺乏唯一性

石油开采企业HSE管理体系的文件结构其层次复杂,文件间衔接不够紧密,内容存在重复甚至矛盾。也有的石油开采企业未能将同安全环保管理有密切关系的相关业务纳入到HSE管理体系中,使得体系文件不够完整,也缺乏系统性。

3. 未确立全过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

部分石油开采企业未能够在项目的设计、施工、开停工、生产、工艺设备变更及检维修等过程中建立持续、动态风险评估识别机制,也未能很好的对岗位作业指导书、应急预案、隐患治理及安全培训等方面进行缺陷查找,因此,也就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控制措施。

(二)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存在问题

1. 对承包方的资质审查及服务考评未按要求进行。

这点主要表现在:企业承包商的档案不健全;危险化学品的承运方缺少危化品的运输许可证;特殊防护用品的供应商缺少生产许可证等。

2. 物资质量控制不规范

这点主要体现在未对对安全阀及安全测试仪器进行及时检验;阀门、仪表、管线等缺少说明书、合格证及检验报告等。

3. 特种安全技术装备的管理存在漏洞

对多年运行的压力容器、锅炉等缺少评估鉴定资料及可靠性分析;对安全报警仪等未作定期检验。

此外,我国油田采油生产后期保障HSE管理体系还存在的问题有:应急计划的针对性不强、日常管理不规范、对危险作业的审批不严格、管理有漏洞、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控制不到位;同时HSE 管理体系的审核活动不规范、未能及时进行HSE体系管理的评审及未能及时进行HSE管理体系的整合工作。

三、解决HSE管理体系建设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统一HSE管理体系

针对石油采油后期的每项关键活动,我们都应从职能落实、资源配置、理念转变、制度建设及流程优化等方面来层层梳理、对接与改进,同时从上到下建立起统一的HSE管理体系。但同时上、下部门等也应各有侧重,企业应重在对相关制度及标准进行严格执行及适当、及时与合理的补充,而基层则应侧重加强对风险的分析、识别及控制。

(二)修改、完善HSE管理体系标准

我们应在同国际标准接轨基础上,减少管理体系要素结构层次,同时简化要素间逻辑关系,突出关键活动及薄弱环节。修改、完善后的HSE管理体系应通俗直白,能成为石油开采企业的HSE知识通俗读本,更能满足企业安全环保活动的实际需要。

(三)统一组织与指导

石油开采企业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评聘国外那些知名的安全环保咨询机构,获取国外跨国石油企业在安全环保业务方面的业绩与实践。整合本企业的内部技术资源,同时选拔具有丰富HSE管理体系工作经验人员来组成专家推进工作组及技术服务的专职机构,与国外咨询公司共同做好指导与服务工作。

(四)视问题轻重缓急来稳步改进

在改进过程中,石油开采企业应能够结合国内外事故教训及最佳实践,针对企业HSE管理具体现状来确定其薄弱环节,给出专项改进方法及实施计划。在业务管理与方案改进中,应按照轻重缓急,能够稳步逐项进行改进与验收。

此外,对于某些重点环节我们应做好下列几点工作:

首先,加大整改力度,统一HSE目标、方针和承诺。新评审修订的方针应能很好体现清洁生产,同时也应强调深化“零事故”概念,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其次,应改进HSE管理的责任分配方式。能够将HSE管理活动的职责融入到各部门、岗位的业务活动及工作职责中,形成统一、具体的部门业务及岗位职能的分配方案。

最后,健全HSE管理过程考核指标。设备管理、生产操作、生产管理及工程管理各部门都应健全HSE管理过程考核指标。

参考文献:

[1] 刘洪建. 运用HSE管理体系控制重大风险[A].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2] 赵振辉. 实施HSE体系管理消除重大事故隐患[A].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3] 祁建翔. HSE管理体系在石化企业中的应用[A]. 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 2002 .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11

关键词:质控人员 质量体系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质量控制是企业满足GMP要求安全生产的有效保障,只有对药品生产过程中有效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药品的质量,随着药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和产品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成为企业吸引顾客和提高内部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各自企业在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上却表现出良莠不齐,充分发挥质控人员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的许多薄弱环节,无论在完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改进乃至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质控人员的管控是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载体。

1有利于质量体系文件不断完善

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各种管理文件先行,包括质量手册、管理程序文件以及一系列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艺水平的提高,设备的更新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早期制定的程序、标准和文件手册等不能满足变化的需要,面对于对于新的技术攻关问题和创新性的课题,质控人员需要以企业发展为根本,针对新的技术问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组织质控人员进行存在问题的深度研究,制定对策方案并予以实施,面对新的创新性课题,质控人员需要进行领域探索更新,制定新的计划并予以攻克,质控人员所取得的攻关技术及创新性结果均要对其及时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巩固和提高[1],质控人员所取得的所有的成果都要被广泛使用于生产工艺、设备运行和管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并将这些运行方法加以文字化,既可以纠正和预防因个别因素对标准理解不够的管理标准,也可以不断的更新和充实各类生产指导书、管理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等文件,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中对质量控制的验证体系文件。

2有利于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改进质量是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途径。质控人员利用科学方法解决产品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稳定或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所呈现出来的质量问题可能是生产过程中一个步骤或者是一个生产工艺中一个工序,质控人员利用相关的分析方法,如,直方图、系统图等质量控制及质量改进工具,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以实现质量改进,对于企业呈现的管理问题,质控人员可以针对的主要原因进行改善的从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降低消耗,主要涉物料和人力资源的消耗,降低物料消耗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人力可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直接提高经济效益,质控人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共,增强企业员工爱惜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减少物料的消耗,提高物料的使用率,通过质控人员的管控工作,可以使得员工高效的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也节约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2]。

3 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核心是发挥管理中人的作用,质量控制贯穿于企业的生产全过程,质控人员的活动是吸引企业员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开展质控活动有利于全体员工积极参与[3]。当生产或管理中出现质量问题,质控人员一般组织生产或管理人员一起分析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寻找对策,并解决问题,然后便会对全体员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培训,在学习培训过程中,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开发员工的智力,发掘员工的潜力,从而来提高员工的质量管理素质。同时,通过开展质控人员的管控工作,企业可以使每一个员工都更加关心自己的工作和周围的环境,善于在工作和周围环境中发现问题,善于运用质量意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把工作做好,员工也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也可能会为企业培养出新一批能力较为全面的管理人才。

4、有利于改善和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质控人员强调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管控,故使管理工作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在遇到质量管理问题时,质控人员会运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分析问题,以科学的工作程序为依据解决问题,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会以科学数据作为理论基点,保证质量控制工作有理有据,同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及时的改进管理方法,加强管理工作,使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建立质控小组之时,企业会对相应的人员进行了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相应培训,由于人员可能涵盖了企业的多个部门的相关人员,在提高员工的管理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

5、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程度。

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顾客满意,质量的提高是顾客满意的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需要满足顾客不断需求的,而质量管理便是一种通过使顾客满意来实现企业长期成功的管理方式。在遇到新的问题及面对顾客新的要求时,质控人员都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予解决并及时完善产品质量管理知识,改进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整个管理体系中,企业只有按照质控人员的持续管控,对整个管理体系进行多方面的调整才会生产处高品质的产品,增强客户的满意度。

结论:

综上所述,质控人员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才会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得以生存发展,质控人员的管控活动作为质量全面管理、技术创新、质量改进与提高的有效手段,将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也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质控人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质控人员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永华. L制药公司药品质量管理体系问题研究[D]. 苏州大学,2013:6-12.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12

论文摘要:管理学原理是随着管理能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渐受关注而形成的;《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增强学习、研究、应用管理学的能力。它涵盖两条主要的逻辑路径:管理理论与管理职能;这一致思路径规定了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着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zuowen/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html/jianli/

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html/jianli/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末)和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真正意义上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日益庞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根据不同理论的表述,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核心基本概念,也是这些管理理论的思想起源。具体来说,诸如:“效率”与“标准化”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职能”与“管理原则”之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层级结构”与“权力”之于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人性假设”与“非正式组织”之于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决策”与“满意原则”之于西蒙的“理性决策理论”,“系统”与“协作”之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竞争”与“战略管理”之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工作流程”与“企业再造”之于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公司再造理论。等等。管理职能。所谓管理职能,是对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管理活动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项实际工作,是一种行动。人们发现在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采用程序具有某些类似、内容具有某些共性的管理行为,比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概念。//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管理职能一般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是划分管理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这些管理职能是互不相关、截然不同的。划分管理职能,其意义在于:管理职能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理论研究上能更清楚地描述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实际的管理工作及管理教学工作。划分管理职能,管理者在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在管理领域中实现专业化,如同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一样,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时,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去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根据管理职能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力及它们的内部结构,从而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主要内容:目标与任务分解,目标实现方式与途径选择,进度控制与调整等。/

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内容: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及组织变革等。//html/zongjie/

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主要内容:指挥引导,激励鼓舞,协调沟通等。//html/jianli/

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主要内容: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

三、《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策略 简历大全 /html/jia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