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erp管理系统论文

erp管理系统论文

时间:2023-01-13 03:13:38

erp管理系统论文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1

作业成本法和ERP(企业资源计划)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着眼于“作业”,依据作业资源的消耗情况(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再依据作业对最终成本的贡献方式(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踪归集到产品,由此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ERP系统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来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它是以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以计划与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计划和业务流程重组等功能模块为一体,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本文就针对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展开讨论,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有更多内容提供。 探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的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在作业成本法发展的进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ERP系统的实施。ERP系统及其软件的应用使企业的注意力从作业成本法转向基本资源(如人力、财务、生产、后勤资源等)的有效利用。ERP系统的应用也使公司怀疑作业成本法体系能否和耗资巨大的ERP系统相适应。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①观念偏差。有些企业可能认为ERP系统功能如此强大,没有必要再实施作业成本法,甚至认为ERP系统中已经包含了作业成本法。②精力有限。有些企业正在引入ERP系统,这可能要求企业进行观念、机构设置等多方面的转变,耗费企业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磨合,因而会推迟或放弃作业成本法。③资金和风险。由于ERP系统从引入到实施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此时,企业可能不会再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以免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承担更大的风险。④其他原因,如技术上无法整合或企业规模和实力不允许等。目前的ERP系统绝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没有采用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有各自不同的立足点和功能,因而不应该由于ERP系统的实施而放弃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如果能将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方法整合到ERP系统中,并且能够从ERP系统获得作业成本法的数据,将会使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更加合理,形成整体的最优化。 二、整合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目的是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作业链—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消除作业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促进企业整体价值链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ERP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即将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看成是供应链上的环节,并将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种信息流。它把企业和客户、供应商有机联系起来,将企业内部的采购、计划、生产、销售整合起来,使得企业能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提高资源运作效率。ERP系统的最终目标也是通过对企业资源的优化,提高企业的市场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可见,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都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最终目标都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因而两者并无原则上的差异。 采用作业成本法会得到比传统的成本法更精确的成本信息,因而作业成本法动摇了原有决策方法的基础,扩展了许多原有决策方法与模式的用途。在实践中,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生产决策、定价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相关的决策信息。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到企业的预算、计划、生产制造、销售及盈利分析等管理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ERP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采用作业成本法的ERP系统与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的ERP系统相比,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让企业进行更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对一个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来说,同时实施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作业成本法和ERP(企业资源计划)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着眼于“作业”,依据作业资源的消耗情况(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再依据作业对最终成本的贡献方式(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踪归集到产品,由此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ERP系统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来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它是以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2

在现代企业中,应用ERP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现代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最大限度地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ERP系统中,可以实现对人力、物力、设备、资金等资源的协调运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其次,有利于促进学习型企业的形成。ERP系统的应用,能够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类信息进行相应的整理,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输,为学习型企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在扁平化、网络化的企业中,更容易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增强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员工个人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的实施平台。然后,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的财务状况相对较差,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资源的运作效率差,成本控制力差。对此,ERP系统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一体化、多层化的财务管理支撑,实现了不同业务部门信息的交汇,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统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改善。最后,有利于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和客户是管理的中心。ERP系统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一套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而ERP的核心思想之一“敏捷制造”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ERP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ERP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采购、生产、库存、销售以及财务等方面,这里主要针对其在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1.ERP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

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会计核算的作用,主要是对资金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包括了总账、应收帐、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等。因此,从物理层面分析,ERP系统中的会计核算模块,涉及上述各种功能模块,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同忽视的作用。

2.ERP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数据信息的分析,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其主要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在ERP系统中,财务管理模块实现了从事后财会信息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支持,吸收并嵌入了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改善。不仅如此,ERP系统为企业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同时也可以支持世界各国当地的财务法规及报表要求。

3.ERP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成本管理需要一个能够对企业各种成本发生进行计划、监控和管理的全面集成化系统的支撑,协助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运作,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典型的ERP系统中,所有的成本管理应用程序都能够共用相应的数据源及标准化的报告系统,同时,相同的用户界面使得系统的操作非常简单,使得对于成本的收入和监控能够有效贯穿企业所有的职能部门。具体来讲,在成本管理中,ERP系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成本控制和利润实现两个环节。

(1)成本控制

ERP系统的应用,能够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及管理成本等进行控制,降低采购费用和库存成本。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应用ERP系统,可以对采购材料的价格、名称、质量等进行查询,为后续采购的采购提供指导和参考,对物资采购人员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进行监督,也可以对各种型号的物资和供应商进行对应,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物资,可以追究采购人员和供应商的责任。在生产环境,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行控制,将成本核算细化到每一天,提升成本核算的精确度。不仅如此,结合ERP系统的相关记录,能够减少盘点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库存水平过早带来的资金占用,减少将库存成本。

(2)利润实现

通常来讲,在ERP财务系统中,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即报表分析子模块、预算管理子模块以及资金管理子模块。系统中的总账系统实现了其他子系统的无缝集成,不仅能够减少数据的重复录入,还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收集,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会计相关模块则实现了上级部门列账处理,能够有效加快资金审批和拨付的速度,减少其中存在的往来误差,同时实现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在ERP系统中,能够自动生成相关凭证,保证会计信息的规范性和可靠性,系统自带的实时跟踪功能,可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及时性,确保企业利润的有效实现。

三、ERP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企业应用ERP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量的扩张,二是质的提升。量的扩张是指ERP在企业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制造业,也逐渐向着服务业及其他领域扩展,尤其是最近几年,流通领域的企业应用ERP的比例显著增加;质的提升是指在我国,企业数量庞大,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以及市场结构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应用ERP系统时,一般都是遵循“量身定制”的原则。从整体方面分析,企业在对ERP的应用方面,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企业之间的差距非常巨大,能够真正保证ERP成功实施的企业并不多。而且,ERP管理系统的应用多集中在财务和供应链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许多企业缺乏对于ERP的全面认识,片面重视信息流而忽视物流,对于物流的控制不足;二是企业领导参与程度不足,ERP的应用缺乏有力支持;三是对于资讯服务缺乏科学认识,在软件选型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在应用ERP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3

关键词:ERP;会计教学;教学实效

ERP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英文缩写,该理论于上世纪90年代由著名的高德纳咨询公司首次提出,作为当今最为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之一,该理论一经面世就获得了企业管理者的青睐,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策工具。ERP系统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这尤其体现在会计领域,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倒逼着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这种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就ERP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番探讨。

一、ERP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ERP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宏观以及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指ERP的架构在不断扩展,而微观层面则是指管理模块的细化,宏观以及微观层面的互动导致了基础会计教学模式的改变。

1. 宏观层面。

企业传统的会计工作一般仅局限在数据的收集以及事后的反馈层面,其在进行辅助管理策方面的功能较弱,无论是在实效性方面,还是在针对性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不足。而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来确保企业在资本层面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这要求会计工作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而引入ERP系统后,则可大大改变这一现状,因为依托ERP这一系统平台,会计数据的实时性以及有效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在会计工作的框架层面其所覆盖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了,这不仅涉及到企业自身,还包括企业的供应商以及销售商等上下游环节。上述情况的出现使得基础会计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会计理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充分地将会计工作的辅助策功能发挥出来。

2. 微观层面。

伴随着ERP系统的逐步深入,企业管理模块呈现出愈加细分的态势,体现在会计教学领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课程教学中应用ERP系统,会计工作主要内容是通过记录资金在企业各个经营环节的流动来进行管理的策,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一般主要包括总账、应收账、应付账、现金、固定资产等几个模块。二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财务管理作为基础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侧重点更多的在于管理层面,通过ERP的运用可以快速地搜集到供企业管理策所需的数据。那么,正确使用企业的ERP系统可实现以下几点目的:一是实时性,借助ERP系统软件,数据的更新以及传递速度基本上可以做到实时更新,而若没有ERP系统的协助,这种实时性是无法实现的。在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企业要想树立竞争优势,必须要对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而在此基础上还要提升信息的及时性。二是整体性,在企业尚未引入ERP系统时,各种会计信息基本上处于一个条块分割状态,而这种分散的信息已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ERP系统的引入可有效解这个问题,在导入ERP后,企业可以很方便地将各种信息进行整合,从而使得预算规划更为精确,也使得实际发生的数字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分析、管理控制更为容易与快速。三是预见性,通过引入企业ERP系统,可有效地将会计子系统,例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财务会计等内容与ERP的其它子系统进行融合,进而提升基础会计的预见性。

二、ERP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主客观条件,ERP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那么ERP在教学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下文就基础会计ER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教学目的不明确。

教学目的统领着ERP教学活动的开展,目前ERP教学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尽管企业层面ERP系统的应用已广泛展开,但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于ERP教学活动的内涵以及意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教学目的层面,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很多时候会造成教学活动效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

2. 教材内容滞后。

教材内容是否恰当影响着ERP教学的效果,而目前我国基础会计中有关ERP的教材内容还远远不能满足ERP教学实践的需要,突出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现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专业性过强,教材内容基本上局限在ERP会计系统这一领域,而对于相关领域的涉及并不多,事实上ERP系统涉及内容较多,如果无法有效进行相关知识的融合,很容易将ERP系统的教学等同于会计电算化,ERP系统的教学也就沦为了形式。二是教材内容更偏向于操作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的介绍,这就导致学生很多问题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面对新的会计问题就会因为理论的不足而找不到解的办法。

3.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ERP系统引入国内的实践并不长,该系统虽然正在得到不断的普及,但是无论是普及的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强化,与此同时,ERP授课教师很少有机会在企业中参与ERP的具体运用,这就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上,不能够给学生一个透彻的解释,在此背景下,学生学习ERP系统时遇到一些难题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理解。事实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实践经验丰富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4. 学生实践机会不多。

ERP系统是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教学内容,然而目前ERP的实践环境并不太好,一方面是学生的教学实践机会不多,这与目前ERP系统的应用范围还不太普遍有关;另一方面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太紧密,这也制约了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学生实践机会的有限将会影响到ERP系统的学习效果,尽管一些学校已开始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在学校建设ERP的实训基地,但是在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实训资源的有限性也制约了ERP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虚拟的ERP实践环境与企业中ERP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ERP教学的效果。

三、提升基础会计ERP教学效果对策

1. 明确ERP教学目的。

明确的教学目的将会给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内容的确定提供一个基本的依据,有利于ERP教学效果的提升。教育部门应联合已经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在分析企业ERP人才胜任特质的前提下制定明确的ERP教学目标,且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一基本原则。教学目标立足当前是指教学目标应与教学实际相适应,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制定过于超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着眼长远是指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及引领性,这样才不至于在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以及企业实际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显得被动,进而提升ERP的教学效果。

2. 完善ERP教材内容。

针对目前ERP教材内容过于注重实务而导致的完整性不够的缺点,笔者认为ERP教材内容的完善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ERP的具体环境虽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其所依据的理论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对于ERP的某一功能有一个深入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方法以及理论的掌握,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在运用ERP系统时解新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注重理论教学内容设置的同时,还应注重案例的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与阐述能够加深学生对ERP理论的理解。

3. 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

在ERP系统教学中,教师不能够仅是“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教师只有自己做到对ERP系统的深入了解,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是不可能实现的。鉴于此,教授ERP系统的教师应经常深入到企业中去进行ERP的调研与实践,这样才能充分了解ERP的最新发展趋势,也使其在今后具体的教学中能更加具有针对性。

4. 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

在ERP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校内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实验室,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案例的收集,这样能够大大提升ERP的实训效果。二是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在企业的实训机会,更加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学习的方向,进而提升ERP在基础会计中的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肇庆市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汪伟.ERP系统会计教学与实践问题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5).

[2]王文铭.ERP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11).

[3]李媚.ERP实验教学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4

关键词:ERP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242-02

一、引言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中文含义是企业资源计划,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全面地集成企业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平台。[1]ERP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是现代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ERP的普及应用时代,通过ERP系统提升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自发的需求。但与此同时,ERP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了培养ERP专业人才,我国的高校陆续开设了ERP课程,由于设置时间短,各高校的教学体系都不相同,授课模式和教学手段也不成熟。ERP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对于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要求较高,教学难度较大。ERP实验室要求的计算机、软件投资较大,还要配备精通企业管理、财务和计算机知识的专业教师。为了培养出具备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分析能力,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型ERP人才,建立规范的ERP应用人才培养体系,解决ERP教学中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ERP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二、ER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ERP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ERP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当前,很多院校设立了ERP课程,但是只有部分院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ERP教学体系,包括ERP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体系。有些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出于ERP实践操作性较强而只设置了实验课,忽视了ERP理论的学习,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正确地理解ERP。ERP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它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子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只有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才能够全面理解。ERP实验必须建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不然就是沙地建楼,学生即使学会了实验操作,也难以真正地掌握ERP的精髓。

2.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缺乏创新。ER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业务流程和软件功能纷繁。ERP软件由很多子系统构成,而各个子系统之间数据的实时传输正是ERP系统的精华所在,只有各模块协调工作,才能体现出ERP的优越性。[2]针对这种情况,仅仅通过传统的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无法使学生明白ERP在企业运营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上机实验操作按照各个环节按部就班,学生完成了实验操作却无法真正认识到本环节的操作在ERP整体系统中的作用。ERP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把整个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及财务等各个系统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企业内部各个系统间的对接。

3.ERP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是高校ERP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也是培养ERP人才的一个制约。ERP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既要具备系统的、丰富的ERP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实践操作和系统管理技能,还要懂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等相关知识。而目前从事ERP的教师多数是从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的,在教学中更偏重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具备ERP所需要的全面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ERP在高校的发展,ERP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4.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由于ERP的实施对企业规模、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够提供到ERP实施企业实习的机会不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在工作后尽快熟悉企业的ERP流程,不能完全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的了解,虽然完成了ERP各个模块和环节的操作,但是对于各个相应模块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有限,对于ERP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也很难真正理解。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了ERP之后,虽按要求完成了实验步骤的操作,但是无法真正学到ERP系统集成性、系统性的精髓,ERP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应用也仍然只是抽象的概念,教学实践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对ERP实际工作流程了解较少,到企业真正进行ERP操作时实践能力不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熟悉企业的ERP流程,无法及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ERP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ERP人才,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解决高校ERP教学中的问题。

1.开设ERP理论课程,保证ERP课程设置的系统性。ERP理论课程是实验课的基础,可以解决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基础不扎实等问题。ERP系统包含了许多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ERP理论对于ERP的发展、应用以及各个模块的作用和各个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都有着系统详细的讲解,这是单靠在实验课时简要介绍几个ERP专有名词所达不到的效果。在实践应用中,ERP系统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调整,只有具备了理论和实验的全面知识,才能使学生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具备真正应用ERP的能力。

2.采用沙盘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教学脱离实践的问题,但实验本身仍存在着和实际工作情况相脱节的问题。当前按照教材对各个模块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按着书本步骤操作,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在ERP实验部分,可以借助具备实验室的优势条件,组织学生进行沙盘模拟仿真实验,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各个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竞赛,以经营结果论输赢。在模拟企业实战时会遇到企业经营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必须利用团队力量共同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制订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对ERP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

3.通过教师整合、开放式教学等手段保证优良师资。ERP实验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懂得经济管理的知识,又要熟悉计算机技术,这种复合型教师很少。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到ERP软件公司或ERP沙盘教学做得较好的学校去进修学习,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组织ERP教学时,同时配备经济管理专业和计算机信息专业教师,将学校经管、计算机等学院的ERP专业教师整合,建立拟的ERP教研室,共同承担ERP教学任务,ERP教学团队的建立可以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设计仿真实验,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依托ERP实验室,通过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各种实践形式使学生感受企业生产过程的运作流程,体会各种经营管理思想在解决经营问题时发挥的作用,掌握信息化工具及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用创新模式设计ERP实验中的市场和公司,设计一个完全仿真公司业务的虚拟环境,详细设计公司业务流程,完全复制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程序。ERP沙盘教学可以仿真市场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生产经营中承担各种职务,对生产制造、财务链、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模块进行学习和操作,最终对经营结果进行考核。沙盘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不出校门就了解各类企业的运作过程,解决缺少实践经验的问题。第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触企业实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寻找可以开展ERP实习的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ERP岗位的实习,可以熟悉企业的实操业务,全面了解ERP系统的实际操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对ERP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宫立新.基于ERP环境的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09):104-106.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ERP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5

ERP全称企业资源规划,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新的产物,属于新型的企业管理系统。运用该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可以作为管理者对企业进行抉择时的参考资料,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抉择,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管理。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很多高校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专业都设置了ERP课程,但是由于ERP课程教学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进行改革。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课程教学现状

1.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ERP本身就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这门课程的学习和企业的管理具有紧密的联系。但是目前本科院校ERP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能接触真正的企业,所以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深入了解,也就不能充分理解ERP的原理和方法。[1]

2.实践教学规划不合理

在ERP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设置的实践教学主要有ERP软件操作练习和企业沙盘模拟实训,其中与实际的企业相关的为企业沙盘模拟实训。[2]在企业沙盘模拟实训过程中,模拟各种决策带来的经营结果,虽然涉及企业中的很多职位,让学生对企业的基本操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通常是“依葫芦画瓢”,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自主思考。

随着人们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本科学校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关于ERP课程的实践教学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虽然改变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掌握的ERP管理理论和方法普遍不足,并不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合,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ERP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但是在很多本科院校中,从事ERP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的企业实践经验非常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实际上,本科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而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就直接走上了教学工作岗位。

一些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但是其中参加过企业实际ERP项目的却是少之又少。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解的ERP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大多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并没有经过实践的考验。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很少是由教师的亲身实践的体会或者思考中得来的,不仅缺乏说服力,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从教师口中得来的知识基本都能从书本中找到。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构建合理的ERP课程体系

ERP课程以培养学生的ERP管理能力为主,ERP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纯进行课程改革就能得到加强,还要求高校完善ERP课程的课程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校建立复合式的实践课程体系。学校在构建ERP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学校在建立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建立复合式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比较全面的实践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一个科学合理的ERP课程体系应包括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发展模块三方面内容。

知识模块就是要求学生掌握ERP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ERP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等。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知识模块的学习中应该使用讲解和实践穿插的方式进行。这部分理论知识是专业知识,一般在大二开始学习,这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能力模块主要指基础层面,主要介绍一些ERP开发软件涉及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工具,并要求学生基本掌握这些软件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模块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综合实践,也就是ERP实践过程。ERP实践过程主要包括流程实训和开发实训。流程实训就是学生模拟ERP流程的过程。开发实训则可以当成选修课程,为一些以后参与ERP软件开发的学生设定。

2.改进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ERP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ERP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视频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地展现ERP管理的过程和特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组织ERP实践教学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要进行企业认知实践,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体系和流程等,让学生知道企业是如何运行的。企业认知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活动:一个就是企业经验沙盘模拟实训,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对企业进行认知的一种教学方式,创建一个仿真的企业经营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进行企业的运营管理。这个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与真正的企业管理相比,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另一个是安排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学习和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商业竞争的环境,真正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

3.建立具有特色的ERP实训基地

目前高校建设ERP实训课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校企合作模式,另一种是建立一套独立的ERP教学实验系统,通过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来加强对学生的ERP实践训练。如果学校依靠自身的力量建立一套完善的ERP教学实验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所以目前一般高校都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是指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实践岗位进行实践学习,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校企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和一些知名的ERP软件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建立共同的ERP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在仿真企业环境或者仿真企业流程中分角色模拟职能岗位,共享专家资源,开展各项实习活动。

在改进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ERP课程时,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更加合理的ERP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习到系统完善的ERP理论知识。同时,改进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提高企业认知和企业信息化认知,并不断提高学生对ERP软件的认识和操作水平。最后,应该建立具有特色的ERP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6

【关键词】erp系统;会计流程重组;销售业务

一、erp系统及业务流程重组概述

(一)erp系统概述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集成和综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企业能够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对应决策,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能力。

(二)业务流程重组概述

业务流程重组(bpr)或业务流程再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面对3c(顾客、竟争、变化)的挑战,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它的内涵是指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更好的满足顾客需要服务的、系统化的、企业组织工作流程及相关活动,它突破了传统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强调企业组织形式以“流程导向”替代原有的“职能导向”,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业务流程重组的核心是彻底重新设计企业流程,使得在成本或时间上获得显著的改善。

(三)erp环境下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实施erp系统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来自erp系统软件本身,另一方面得益于业务流程重组。在erp系统中应用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erp系统的产生背景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erp最早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诞生的。而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很不完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都相当的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实施相对先进的erp系统,就有必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必须按照erp软件

四、结语

业务流程重组被许多企业认为是一场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变革,而企业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关键就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销售管理又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借鉴业务流程的理论和方法在erp环境下对销售业务的会计流程进行重组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以的业务都可以量化,也不是所以的控制手段都可以通过程序加以实现。erp系统只是一种管理工具,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还取决于管理层的支持程度、系统使用者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业的文化传统、经营方式等环境因素。因此,只有将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才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真正有效的解决之道。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建构主义 ERP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ERP教学从方兴未艾到遍地开花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许多高校的相关专业都开设有ERP课程,而目前的ERP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虽有许多高校强调沙盘模拟,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待构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ERP教学与真实企业环境的差距,依靠目前的ERP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水平,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求之若渴的贤才之间存在差距。①

ERP教学如果片面强调模拟和操作,没有弄清楚ERP系统实现的内在原理,会造成对ERP掌握不系统,以后在企业实践中遇到问题难以解决;如果在教学时片面强调理论,忽略企业实际与软件操作,则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ERP原理,造成理论脱离实际。因此,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ERP实践教学体系,既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又重视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希望建立科学的ERP实践教学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培育有用的ERP人才。

1 目前ERP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1 ERP实践教学师资短缺

目前高校讲授ERP课程的教师,基本为计算机专业和管理专业的教师,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另外,目前的ERP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实施ERP的实践经验,难以将ERP基本理论与企业实践有效联系起来,常常采用传统的被动型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ERP课程教学效果。②

1.2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集成性”

案例研究、沙盘模拟与软件实验等共同构成系统的ERP实践教学体系,缺少任一实践教学方式,都会影响ERP实践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ERP管理知识。目前的ERP实践教学模式及手段有待改进,案例研究大多以PPT演示的形式教学,很少能到企业实地调研;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又缺乏系统性与集成性。

2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ERP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ERP实践教学,既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信息管理的全过程,也能让学生协同其他角色完成某项业务,体验不同岗位、角色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开展ERP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特征,有利于培养理论和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③

2.1 ERP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框架

如图1所示,本文所构建的ERP实践教学体系由ERP实践教学目标、ERP实践教学内容与过程、ERP实践教学评价三大模块组成,ERP实践教学目标指导ERP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过程的实现,而ERP实践教学内容与过程又是ERP实践教学评价的基础;ERP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评价都是为实现ERP实践教学目标服务。因而,ERP实践教学目标、ERP实践教学内容与过程、ERP实践教学评价共同构成了ERP实践教学体系,下文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这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

2.2 ERP实践教学目标

如图2所示,ERP理论知识是ERP实践教学的基础,应用ERP理论知识进行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同时巩固了相关理论,在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服务是ERP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

2.3 ERP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文所构建的ERP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等四个方面,理论讲解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学生在掌握ERP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ERP实践教学方法有互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理论讲解主要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主要采用互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主要采用体验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2.4 ERP实践教学评价

基于建构主义的ERP课程实践教学评价应结合建构主义评价理论及ERP课程特点,评价内容方面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方面强调多元参照系评价;评价主体方面主张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转变。因此,ERP实践教学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其中ERP实践教学强调实践过程,因而对过程的评价更为重要,占总分的60%;其中课程表现和团队协作各占20%,角色理解和操作过程各占30%。

从2.3的分析可知,ERP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互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相应的过程评价就应充分注重课程表现、角色理解、操作过程和团队协作等四个方面,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对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难以操作,应进一步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细化,设定更为详细的评价指标,如果角色理解可采用“课堂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阐述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并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评分小组,按照评价指标打分,既重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强调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尽量保证过程评价客观、公正;并能借助过程评价,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沙盘模拟和软件实验是ERP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中都要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在过程评价中设定操作过程项,在结果评价中设定操作演示项,了解学生对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ERP操作的掌握情况。ERP实践教学结果评价由理论笔试和操作演示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笔试和操作演示各占50%,从而既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注释

① 申彦等.ERP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8

关键词:ERP;企业信息化;服务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5-6158-03

ERP Theory and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rvice Structure

CHEN Zhong-hui, CHEN Xue-li

(Petrochemical Company of Petro China Automation Institute, Lanzhou 730060, China)

Abstract: ERP theory is contemporary advanced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Practice proves that the ERP management theory has been used in all walks of life management affairs, and has the good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effe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RP theory generation,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describes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rvice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influence and positive.

Key words: ERP;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service structure

1 ERP理论介绍

1.1 ERP发展演变的基础理论

纵观整个ERP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MRP理论、MRPⅡ、ERP理论三个阶段。

MRP,即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简称MRP)。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工具──电脑,规范企业各项管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企业的各种制造资源和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实行有效组织、协调、控制,在确保企业正常进行生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量,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率等,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将MRP的信息共享程度扩大,使生产、销售、财务、采购、工程紧密结合在一 起,共享有关数据,组成了一个全面生产管理的集成优化模式,它就是制造资源计划(Manufa 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为了避免名词的混淆,物料需求计划称作狭义MRP,而制造资源计划称作广义MRP或MRPⅡ。MRPⅡ系统是在MRP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完善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1.2 ERP的定义

ERP是MRPⅡ 更深入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理论。ERP,即企业需求计划(Enterprise Requirement Planning)。从本质上看,ERP仍然是以MRPⅡ为核心,但在功能和技术上却超越了传统的MRPⅡ,它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Gartner Group把从MRP到MRPⅡ称为是功能和技术上的发展,而把从MRPⅡ到ERP称为是一场革命,其革命性表现在五个方面:

1)由层级文件到关系数据库系统(RDBMS)。

2)由字符界面到图形用户介面(GUI)。

3)由主机系统到客户机/服务器。

4)由刚性结构到弹性结构(指模块功能配置方面)。

5)由反应式功能到能动式功能。

2企业信息化架构的内容

2.1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容框架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七点:

1) 战略目标

首先要确立为企业战略服务的目标,明确现在的和将来的任务,并以此建立一套有效的、长期的信息化工作机制。

2) 系统规划

分阶段、渐进式地建立核心系统,并配套建立基础规范和管理规范,以保证信息化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变革和战略转变。此阶段的实现手段可以是借用外部资源或引进先进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如ERP系统等。

3) 组织结构

引进先进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促进组织结构的改革,进行更明确的分工,使组织结构更倾向于流程,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效率。

4) 信息基础规范

面向集团,规范信息基础,使其更开放,并长期有效。实现时需要结合企业现有系统状况,或参照国家、行业标准。

5) 信息管理

建立信息仓库、分工维护,集中相关资源,加强知识管理和情报收集,实现战略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6) 技术管理

要注意建立技术管理规范和程序,并对技术管理周期性评估,以期使信息管理正规化,并具可追溯性,从而减少风险、防止局部信息化、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7) 信息安全

在信息安全方面,要硬件、软件、人员管理并重,引入安全认证,把信息安全纳入统一规划,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建立安全预警评估机制,从管理和技术上协同保障。

3 ERP理论在企业信息化服务架构中的运用

企业信息化架构的系统规划,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引进先进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和系统来武装和改革企业。而ERP理论是目前较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及体系。我们可以从传统管理模式与ERP模式的比较中,凸显ERP模式的优越性。

3.1 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

过去,生产部门没有专业化管理的工具,市场销售部门经常批评生产部门不能完成任务;财会部门批评生产部门库存太多,成本变化太多;工程部门认为他们组织混乱,活动非专业化;计算机系统人员也对生产部门有不好的看法,因为如果问财会人员希望计算机做什么,他们一般会回答:“应收帐款,应付帐款,总帐,预算报告等等。”但如果询问生产部门的管理者希望计算机做什么,他们就很难说清楚。反过来,生产部门也有抱怨:市场销售部门预测不准,接受订单不负责任,使得他们来不及生产;工程部门所作的工程改变和新产品引入使他们手忙脚乱。他们对财务部门感到无可奈何。因为面对企业领导,财务人员可以用数字说明,他们却不能。在生产组织的更高层次上,每天都会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们能在更短的提前期内发运这批货物吗?我们可以实际完成本月的发运预算吗?为什么对客户服务不能搞得更好呢?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加班呢?下几个月我们可以增加或减少人力吗?为什么库存如此之高?为什么出现这样多的废品?我们可以按时引入新产品吗?在满足对其他客户已作的承诺的前提下,我们还能再满足这个客户附加的需求吗?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效率再提高一些呢?为什么我们未完成的订单增加而同时库存也增加呢?

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计划,生产部门对以上这些问题以及其它一些类似的问题是很难回答的。有些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在没有真正的工具的情况下也做了相当好的工作。然而,在非正规系统环境下,事情往往是不公正的:好的管理人员可能被认为是差的,而能力低的人,却有可能得到好的评价。由于缺乏公认的专业工具和确定的知识体系以及有效的系统,所以很难准确地衡量工作的成绩。

从ERP得到的最大好处在于生产管理的专业化,ERP的出现,使得生产管理有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多的生产管理知识进入了学院的课堂,传授给未来的生产经理,使他们 的知识将不再只是来自于实际工作经验的摸索,而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2 ERP模式管理的长处

3.2.1为生产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工具

1) ERP的本身性能

ERP为生产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工具,利用有效的工具制订生产计划并检测执行情况。在闭环MRP环境下,在制订生产规划时先要通过资源计划来估算为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类产品所需的资源,以保证生产规划的合理性。

在制订主生产计划时又要通过粗能力计划来指出在关键的工作中心上所需的标准工时数,以保证主生产计划是切实可行的。主生产计划作为MRP的关键输入,指出将要生产什么产品或最终项目。它的切实可行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正确的管理之下,MRP可以预见缺料,从而生产部门的人员可以防止其发生。但是,如果主生产计划被夸大了,其中有太多的未完成订单,或任何其它无效的因素,那么,缺料单就会重新出现。

当技术工人难以找到时,能力需求计划作为一项管理工具显得非常重要。有的企业根据客户订单接收量来安排生产能力,但是在积压的订单越来越多时重新安排能力也已经来不及了。

能力需求计划的另一个应用是设备计划。过去的典型做法是由人提出关于新设备的资金预算要求,但分析论证往往难以全面。有了ERP系统,就可以使用其能力计划程序通过大量的模拟来测试各种不同的计划所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最好的设备投资方式。

2)ERP的模拟功能

在制作企业中,生产部门常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向其他人员,特别是市场人员以及他们的上级提供准确的信息。

使用现代的ERP系统,可以通过模拟来回答"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从而避免了根据经验值来提供预测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误差。

3.2.2 为市场销售管理提供了工具

许多企业只把ERP作为生产和库存控制技术,而不是作为企业整体计划系统来使用。市场部门往往认为ERP是"他们的系统"而不是"我们的系统"。

事实上,ERP为市场部门和生产部门提供了从未有过的联合机会。在运用ERP的企业中,市场部门不但负有向ERP系统提供输入的责任,而且可把ERP系统作为他们极好的工具。只有当市场部门了解生产部门能够生产什么和正在生产什么,而生产部门也了解市场需要生产什么的时候,企业才能够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上。

3.2.3 财务管理的转变

1)与生产管理有机结合,发挥计划与控制作用

企业信息管理在某些方面需要加以控制,然而多数企业没有所需要的详细计划与控制手段。主要的问题在于:生产管理方面使用的各种数据是不准确的,而财务人员又必须使用这些数据,因而自然地导致更大程度的失真。

然而ERP系统却可以把企业的生产和财务管理集成在一起。

2)ERP的货币表现形式

生产人员经常与财务人员发生争执,因为他们不知道财务人员的数字为什么与他们掌握的数据不一致。而财务人员同样感到沮丧,因为他们呈报给上级领导的关于计划完成情况的数据经常与生产实际数据不符。使用ERP系统就可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因为货币是企业经营的语言。当生产系统和财务系统可以用相同的语言来谈论同一件事情时,他们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则可以消失了。

4结束语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不得不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市场竞争的空间将扩展到全世界,企业生存环境将更加复杂。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平台,实现企业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合理利用,将成为成败的关键。希望能通过上述观点的论述,帮助中国的企业家建立正确的企业信息化架构思想,并保证顺利实施成功。

参考文献:

[1] 周玉清,解读ERP[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20.

[2] 徐少春,ERP改变中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23-128.

[3] 金蝶软件有限公司,ERP系统的集成应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由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76-309.

[4] e时代的ERP软件产品[N].每周电脑报,2001-04-17.

[5] e时代的ERP之趋势篇[N].每周电脑报,2001-04-17.

[6] 王惠芬,黎文,葛里.企业资源计划-ERP[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59-63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9

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企合作 ERP 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信息化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最为突出,并发展成为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创新产品和服务、保持顾客和供应商关系、改进决策以及提高竞争优势的目的。目前,世界上已经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建立并运行了管理信息系统,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就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并且随着ERP功能不断完善和优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其产生需求和应用。

然而,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人才尤其是 ERP各层次、各岗位人才却极度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各个环节的发展。基于这种背景,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责无旁贷应承担起探索 ERP 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任。其中占高校本科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独立学院如何对自己ERP人才培养做出准确的定位,在这个定位上,打造学生的哪些能力,以及怎样能够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些问题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一、ERP人才社会需求现状

中国软件协会副秘书长许建刚曾经下了如此结论:“有50%的ERP的失败案例是由于缺少ERP的应用人才造成的!”一方面,ERP人才的严重匮乏正在成为制约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稀缺的ERP人才,不断成为各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截止2011年中国ERP人才缺口为50万,另外,随着我国企业竞争的激烈、信息化管理意识的增强,有意识引入ERP系统进行企业管理的企业将逐年增加,有专家预测,在未来5 年内,我国将需要上百万的 ERP 专业人才,而目前国内只有不到 10 万名这样的人才,而且大多数还是经过计算机专业或管理专业培训而改行过来的,属于“半路出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另外,ERP人才需求还呈现出三个层次:ERP的高级人才包括研发人才和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等,他们的要求非常高,一方面对技术有熟练的掌握,另一方面,还必须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把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能够把常规的管理技术与自己的公司特点想结合;ERP实施顾问,也要求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普通的应用人才,懂得ERP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操作ERP的相关工具。这三个层次的人才需求呈金字塔型,其中普通应用人才需求的人数和占取的比例应该最高,其次是ERP实施顾问,最后是ERP高级人才。

二、独立学院ERP人才培养的定位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归根结底目前我国ERP人才需求缺口最大的为普通应用人才,由于其能力素质要求没有那么高端和中端人才的要求那么高,也是较容易培养的。而就独立学院来看,生源素质相较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来讲普遍较低,因此同在培养ERP人才,独立学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学生特色能力。综合多方面情况来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定位在ERP普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懂得ERP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操作ERP的相关工具,具备进行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以及信息处理工作的能力,能胜任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岗位要求。

三、校企合作共建 ERP课程班,建立 ERP人才培养新模式

从社会对各层次ERP人才的需求来看,普遍强调复合性与应用性,这决定了独立学院要培养出优秀的ERP应用人才来,就不能仅仅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了一定了理论知识后,能通过一定渠道的操作与实践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补充学生到职员角色转换中所需的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个最优的选择。

为了打造人才特色优势,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于 2012 年3月四川盈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甲骨文ERP系统为主要业务内容)、上海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易飞ERP系统为主要业务内容)等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在合作期内,将在校企合作共建《企业资源计划ERP》课程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共建ERP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整合现有课程资源制定实践课程标准,结合信息管理行业的特点,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开发以甲骨文ERP系统、易飞ERP系统为基础的特色实践课程。

该课程面向管理类专业大二大三学生,通过学习甲骨文ERP系统、易飞ERP系统,培养懂得ERP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操作ERP的相关工具,具备进行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以及信息处理工作的能力,能胜任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岗位要求,ERP普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积极采用ERP系统对学生进行分专业教学实践,逐步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件制作并全面投入使用,使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积极开辟在ERP领域的合作交流途径,争取有更多的学科建设骨干教师能参与到ERP真实项目中去。

通过本课程考核的学生,可以胜任甲骨文ERP系统售后实施顾问职务,到使用甲骨文ERP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即使没有机会受聘易飞ERP系统、甲骨文ERP系统售后实施顾问职务,本课程所学知识,同样有利于对SAP、IBM、用友、金碟等ERP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掌握。

四、校企共建ERP课程教学实施办法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企业资源计划;作业成本管理;构建

erp 自从20世纪 90 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 gartnergroup提出以后,即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许多采用 erp 的企业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在我国,erp 的推广与应用已经历了近 20 年的风雨历程。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管理软件市场销售额较 2006 年增长 10.7%,达到 50亿元。erp 软件销售额达 40 亿元,几乎占据了管理软件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今后 erp 在通用型管理软件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升高。这也使得一部分企业将注意力从 abcm转移到了 erp上,并且开始怀疑 abcm和 erp 能否有效兼容,很多使用 erp 的企业因而推迟了 abcm的实施。但随着一些 erp 厂商将 abcm的概念和方法融入到 erp 中去,又使人们看到了同时可以使用二者的希望。实际上,erp 和 abcm具有许多的互补性、相通性,甚至还有一些相同之处,这些都是两者整合的基础。

一、erp整合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分析

具体来讲,erp 整合 abcm有六个基础:

(一)核心思想相通

erp 的核心是流程,abcm的核心是作业,而流程恰恰是由一组组前后有序的作业(即作业链)所组成的,因此两者在核心的管理思想上是相通的。wWW.133229.COm

(二)资源观互补

erp 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而 abcm揭示资源的驱动因素就是作业,这两种资源观是相辅相成的。

(三)资源或成本管理观相通

erp 通过供应链管理进行资源或成本的管理,而 abcm则通过作业实施成本管理。erp 不仅将企业内部的采购、计划、生产、销售整合起来,同时还把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有机联系起来,使企业能对企业内外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 abcm则通过作业的增值性对企业内部的流程进行改造,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凡作业都是 abcm的成本管理的范围。由于作业是由产品消耗的,所以 abcm的成本管理的触角也延伸到了供应链上,因为供应链涵盖的正是一个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形态到最终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四)关注点相通

erp 关注流程和资源的关系,abcm则关注作业和资源(成本)的关系。

(五)着重点互补

erp 着重于资源的计划,而 abcm着重于资源的利用效率。作业是企业的资源驱动因素,所以,提高作业效率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六)信息单元同质

erp 的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是工作中心,abcm的最基本信息单元是作业;工作中心是 erp 中基本信息的数据采集点和控制点,作业则是进行作业成本控制和考核的执行载体;工作中心的着眼点在于生产的计划和控制,作业的着眼点在于企业产品的成本计算、成本管理和流程改造等。

由此可见,工作中心和作业具有极强的同质性。正是由于 erp 和 abc具备的上述共性,使得 erp 和 abcm的整合具有坚实的基础。

二、 erp整合作业成本管理的方式

理论界对于 erp 整合 abcm后 abcm的存在形式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整合后,abc和 erp 是两个独立(stand-alone)但又相互关联的信息系统。如,russell shaw (1998) 通过对 erp 厂商对 abc的整合的探讨,认为 abc和 erp 两者是一种伙伴(partner)关系;brodeur(2003)则认为 ,erp 的数据库可以被 abc有效利用,而 abc可以通过 erp 快速获取大量非财务数据,所以两者的整合可以促进彼此的成功实施。也有人认为,整合后 abcm已完全被融入到 erp 的各个功能模块中了,即没有独立的子模块代表 abcm或是为 abcm创建的。所以,对 abcm的整合实质上就是用 abcm的概念和方法对 erp 功能模块进行修正(modify)。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比较偏激。因为整合使得 abcm完全被融入到 erp 中的部分是 abcm的 abc和 abcm的技术思想,而使得 abcm独立于原 erp 的部分是少许子模块,即有独立的子模块代表 abcm或是为 abcm创建的,如在管理会计功能模块中增加作业会计子模块和作业效率分析子模块。整合 abcm于 erp 是说在 erp 的会计功能模块中为每个流程建立其作业链单,为每个作业建立成本库和确立其成本动因,并用成本动因作为新的成本分配基础。同时,将作业方法纳入价值链分析和流程的成本管理。

将abcm整合于 erp 的目的就是更科学地评估各流程的价值和效率,而流程价值的体现和效率的评估必须首先使流程细化和成本化。细化流程的方法是将流程分析为作业链,对流程进行成本化的方法则是为其作业链中的各作业建立成本库。作业成本库体现了作业的价值。某流程的总价值就是其作业链中各作业成本库的总和;而该流程的有效价值则是其作业链中增值作业成本库的总和。某流程的效率评估则首先通过对其各作业的效率评估而进行:若某作业的实际成本高于它的标准成本,则该项作业为负效率;当该流程的实际总成本高于它的标准总成本,则它为负效率。abcm和 erp 的整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随诸如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变化。同时,abcm和 erp 的功能和管理思想要被企业消化吸收常常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的,而且二者本身在理论和实践运用上又处在发展过程中。

三、基于erp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构建

(一)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构建

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也要求把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强调对成本的控制,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则强调对作业的控制,它认为作业管理才是现代成本控制系统的心脏和灵魂,才是先进制造环境下成功地实现成本控制的关键。由于erp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将贯穿供应商、企业、客户的供应链(又是一条价值链)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从作业概念的角度出发,供应链每个环节的功能实现都要耗费一定的作业量,企业的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由内到外连接起来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由此就可以对这种消耗、产出关系进行会计核算。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的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这正符合了erp成本核算不断细化、决策科学性不断提高的要求。

erp环境中会计凭证不是都由会计人员填制的,因为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是事件驱动的。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由相关部门人员对erp系统的各业务模块录入业务信息,该信息将自动存储在业务事件数据库中,企业执行业务事件的同时,实时触发多个事件驱动程序,将业务事件信息传递到财务模块中,通过执行业务规则和信息处理规则,实时生成集成信息,在总账模块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生成。如下图1所示:

如:仓库的库管人员处理出库业务,当发货时,将发货单商品的基本信息和确认发货的信息送入销售管理模块,系统根据业务规则和信息处理规则,自动生成库存账传递到存货模块,同时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传递到总账模块,并登记总账。会计人员只是对这部分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如果发现有误,则通知原业务部门的有关人员对错误凭证更正或重做。这样,财务部门就延伸到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财务人员的视野就不会仅仅局限在会计问题上,而是延伸到业务问题中,可以利用实时信息控制经济业务,如采购、销售业务,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目标。

由此可见,作业成本的方法融入erp之中是有章可循的。下文将阐述具体的erp条件下abcm系统的构架。

该成本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以erp为手段,根据企业价值链、业务链、作业链的实际构成筑成作业平台,以成本管理理论、集成理论、战略成本理论等基本理论为支撑筑成的数据处理平台如下页图2所示。

1.作业平台。作业平台的构建是该系统的基础,系统执行结果的有效性,即成本管理系统的相关性依赖于作业平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作业平台的构建是系统设计的关键。作业平台按照一般企业的流程可以分为:设计作业、供应作业、生产作业、管理作业、顾客作业几个层次。

2.数据处理平台。企业作业成本管理集成系统中,数据处理平台和信息平台可以借助于专门的软件公司,并借助其专门的技术人员结合企业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将成本管理集成的思想融入开发过程,重新根据企业的需要构建数据库、方法库、模型库以及信息生成系统。需要强调的是,在该平台的设计时,特别应该注意各业务模块接口的设计。将设计作业、采购作业、生产作业、库存作业、销售作业、服务作业等作业在业务活动发生的同时,使其业务数据传递到系统中,经过处理使其转化成成本信息系统所要求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各相关作业平台,进而完成作业管理、成本管理、战略调整等活动是数据处理平台设计的关键环节。应该注意的是: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以及相关财务制度法规的基本要求。

3.信息平台。前已述及,传统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基于财务报告要求而构建的,其账户的设置、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都是围绕财务报告所需信息而进行。而基于arcm的企业成本管理集成系统提出系统应该服务于成本管理信息:一是基于财务报告的成本管理信息;二是基于经营决策的成本管理信息。前者与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区别在于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成本核算方法、业绩评价方法的不同,包括各类财务报告、经营报告及税务报告等;而后者是通过将生产经营管理与成本管理进行集成,以准确的成本管理信息为基础为进行经营决策而生成的支持性信息。

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提供的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系统的设计得出相应的成本核算结果,即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报表;另一方面对公司决策层面有用的相关信息,但强调一点,决策层面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它是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平台中的分析有助于作业链实施重造,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二)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实现方式

对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而言,由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作业平台的构建相对容易,但是数据平台的构建往往却由于资金的关系很难达到要求。那么,如何构建一个相对成本低廉的集成系统?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个低成本的可行方式,即利用excel表格处理程序进行简化处理。首先,在科学设置作业平台的基础上,对作业点的资源耗费进行动态、细化计量,通过联机操作,随时采集各种资源耗费信息,并在excel表格中通过设置作业成本方法系统,即时生成成本核算信息、成本控制信息和成本决策信息。成本核算信息模块设计需要满足会计制度的要求,成本控制和成本决策信息模块需要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系统设计包括代码设计、输入、输出、处理过程、文件管理等系统的详细设计。其中,代码设计是为了便于计算机操作,对所有会计科目、费用项目、材料名称、产品名称、设备名称、资源耗费形式等,统一设计的一套代码,输入的设计包括原始凭证、各种计算表的格式、内容、项目和传递流程,输出的设计包括输出数据的内容、格式和具体要求,数据处理过程的设计包括数据输入以后如何进行检验、分类、排序、整理、加工、运算、文件处理、数据编辑、打印输出等一系列程序设计。文件的设计包括建立哪些文件,文件内容和文件存取方式等。此外,还应有安全保密的措施。详细设计完成后,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包括作业流程图、系统说明书、程序说明书、信息使用说明等。这种低成本的集成系统的关键在于基础数据的计量和采集。但由于excel表格处理程序的容量有限,因此,对业务比较简单的企业而言,尚可满足其很多成本管理信息的需求,而对业务较为复杂的企业,最好还是借助一些成熟的管理软件,如用友、金碟等。但是,无论如何,该系统的实施都可以有效地推进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科学和完善,特别是对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erp运用作业成本思想构建企业的成本核算流程和管理方式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化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模式,由于文章的篇幅所限,本文没有举例进行说明。

【主要参考文献】

[1] 关慧贞,杜晶,邓华.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与erp相结合的分析与解决方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43-46.

[2] 李兴文,王晓强.浅探作业成本与erp系统的整合[j].财会月刊,2003,(13):8-9.

[3] 徐学军,花雪兰.基于作业成本法的erp中的成本经营研究[j].商业研究,2003,(21):1-5.

[4] 谢波.如何运用erp推行作业成本系统[j].财会通讯,2004,(5):19-20.

[5] 陈志强,黄燕芬.abc理论在erp系统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04,(4):110-113.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ERP; 全面预算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

一、引言

ERP的发展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自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第一次提出ERP的概念,ERP就成为了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和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之后系统观的ERP概念研究也指出ERP是面向供应链管理的并且集合企业内部所有资源进行有效计划与控制的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可以看出,计划和控制是ERP的重中之重,而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估也是在对计划的监督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控制又建立在计划的基础上,所以,计划就成了ERP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出发点。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由预算规划、编制、执行、控制、分析所组成的管理过程,是一个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战略目标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同样是由计划开始,控制同样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同时,在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ERP和全面预算管理也存在可以整合之处。然而,由于ERP系统业务处理的瞬时性以及全面预算管理计划的不可变性,财务计划的执行和控制就比较困难,如何在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ERP的“三维”模型

从系统观的ERP概念可以看出:供应链、资源和计划是ERP的三大主要要素,而企业是供应链的最小单元,因此可以用企业代替供应链。而ERP系统就是在企业的基础上,将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与控制的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所以,在ERP中,E(企业)、R(资源)和P(计划)是三个相互交织而又具有独立意义的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建立的ERP系统的“三维”流程模型如图1所示。

对E(企业)、R(资源)、P(计划)三个维度的分析如下。

第一,E(企业)维强调ERP系统是以一条经营过程中的相互关联的各方,如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网络等集合而成的供应链为载体。ERP系统以核心制造企业为轴心,把供应链上、下游的协作伙伴看成是企业资源的一部分,通过信息的快速共享和有效传递,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实施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最终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第二,R(资源)维突出ERP系统管理的对象是供应链上现有的资源。ERP系统通过数据结构的统一,实现信息在供应链上企业间及企业各个不同部门间的迅速传递和实时联机处理,达到对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集成,保证业务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在供应链上和核心制造企业内部流程之间的同步记录、同步传递和数据一致性,并为合理调配、控制、利用供应链上资源提供保障,从而实现供应链上企业资源管理的全面高效率。

第三,P(计划)维是ERP系统的核心维,也是ERP系统进行资源管理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标准和目标。在整个供应链上,核心制造企业通过业务计划实现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在信息流上的同步共享,又以与业务计划同步实时生成的资源计划对制造企业的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实现业务流与资金流的传导;它体现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和事先计划与事前控制的思想,即在ERP系统中,企业必须把计划作为最重要的标准来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控制,没有计划就不能动用企业的任何资源。

综上,在ERP系统的“三维”模型流程图中载体是供应链,轴心是核心制造企业,主线是信息在供应链上实时有效的传递,主要通道是计划,关键是对供应链上资源进行合理共享与利用,目的是实现供应链上企业的总体价值最大化。可以说,ERP系统产生的源头是供应链管理,而管理的高级阶段就是对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实现有效控制。

三、基于ERP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一)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由预算规划、编制、执行、控制、分析所组成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将业务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与资金流整合于一体并进行优化的管理系统,是一个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战略目标管理。以核心制造业为模板,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第一,确定年度经营目标。此时确定的目标应该是企业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包括具体的市场份额、财务目标和产品目标,在此只研究财务目标。财务目标的确定应在以前多个(通常是三个)年度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目前所拥有和未来可能获得的资源确定的。此财务目标的确立,应以服务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前提,以可实现性为必要条件,应由财务部门提交董事会讨论,最终表决产生。

第二,成立预算小组。此预算任务就是一个项目,具体的管理就是项目管理。此时要成立一个项目小组,就是预算委员会或预算小组。预算委员会的成员组成问题对预算编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算委员会必须由总经理或者监事会成员任主要项目负责人,各个部门(如财务部、采购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等)的负责人必须参与。同时,在编制预算的时候,要全员参与,这也是全面预算的真正内涵,各个部门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任何一个部门目标的实现都要考虑到相关部门的作用,同时在公司总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完成预算编制。

第三,具体预算编制。其编制过程与实施ERP的企业内部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传递过程很相似,ERP是从销售计划做起,然后是生产计划、物料计划和采购计划。而全面财务预算编制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有两种:以销定产和以产定销。结合目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供给与需求,以销定产的预算编制方法使用最为普遍,而以销定产的预算编制方法和上述ERP内部企业流程基本吻合,这就为ERP和全面预算的整合提供了实际运用中的支持。和ERP计划类似,具体预算的编制如下:

(1)编制销售收入预算。在以前年度的基础上,采用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的方法进行编制,同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财务目标中对于本年度销售收入的实现要求。

(2)编制生产预算。采用以销定产的预算编制方法,在以上销售收入预算编制完成的基础上,编制生产预算。在编制生产预算的同时要和销售部门做好沟通,及时协调出现预算完成困难的地方,及时解决。

(3)编制料、工、费预算。料、工、费的预算以生产预算作为蓝本,同时考虑下年度的通货膨胀预期、供应商状况以及员工工资增长幅度。

(4)编制应收、应付账款预算。在销售收入预算、材料采购预算的基础上编制。此预算要有灵活的收账和付账政策,在保持资金回流顺畅的同时,还要尽可能拖延应付账款给付时间,从而降低资金占有成本。

(5)管理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预算,在以上预算编制完成的情况下,管理部门要根据以上预算预计要做多少辅助工作,要有多少管理费用发生。

(6)投资筹资预算。在所有预算编制完成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可以得出下一年度有多少资金收付,进而对如何以最低成本筹措资金,以最高收益率得到收益进行预算编制。

第四,审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是将各部门的预算整合在一起,查漏补缺的最后过程,要认真对待。在以上预算的基础上,完成三大报表的编制,然后和公司的总体财务目标对比,查漏补缺,直至和财务目标的温和度最大,方可下发预算执行。

从上面典型预算编制过程可以看出,预算编制是环环相扣的,这本身提供了一种内控的先天环境。

预算的执行,需要有预算委员会的监督和考核,这也是全面预算管理圆满完成的有力保障。

(二)基于ERP的全面预算管理

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整合研究由来已久,罗小明(2010)在其论文中从ERP和全面预算管理在计划和控制的统一性、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论述了这种整合的可实现性。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整合模式如图3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糅合,而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计划与控制的统一性。ERP和全面预算管理都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以计划为整个过程的出发点,同时在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控制,保证计划的完成。

第二,计划流程的吻合。ERP在企业内部从销售计划到采购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编制流程的主要流程吻合,而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费用和投资筹资预算等又和ERP的附属流程计划(如人力资源计划、设备计划等)吻合。这种流程的吻合性保证了两者在流程上整合的可能性。

四、基于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

许道林(2008)将内部会计控制分为两个层面:会计基础工作层面和经济活动层面。本文在此基础上,同时结合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的特殊性,将内部会计控制分为三个层面:会计基础层面控制、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

(一)会计基础层面控制

除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和准则建立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保管的要求等基础工作外,由于ERP系统的特殊性和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在会计基础层面的控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账号密码的管理。由于ERP系统对于不同的操作人员赋予了不同的权限,不同的权限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业务进行处理,因此做好账号密码的管理工作对于分清权责十分重要,这和手工条件下不相容职务管控的思想相一致。同时,由于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企业ERP系统多采用局域网络,所以建议各操作人员定期更换密码,切实保障账号安全;2.尽量采用扁平式组织结构。这主要体现在全面预算过程中,预算编制完成之后,预算指标下达问题是执行好预算的重要前提,过于冗长的组织结构会导致信息传达不顺畅,从而给预算执行带来不必要的阻碍,建议企业采用尽量扁平式组织结构。至于集权还是分权,视企业文化而定;3.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会计预算工作,这是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也是全面实施ERP的必需条件。

(二)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也就是计划中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从上述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流程来看,各个预算之间是环环相扣的,这种集成化控制环境给企业节省了用于后续控制的大量资源;另一方面,专用型的ERP系统是在通用ERP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而开发的,在实施过程中,会用到企业往年的数据进行调试,其过程也是一种事前控制。在经过图3所示的整合后,这两种事前控制就会结合起来,彼此的优势会更强,而彼此没有考虑到的事前控制也会得到弥补。

这种全面财务预算和ERP系统的融合,可以在结合市场预测的情况下,配合企业总体目标,产生预算年度经营数据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实施控制的前提和基础。

事前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所编制预算的可实现性,如果预算编制偏离实际目标过高,那么以后无论如何努力经营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计划编制时一定要在以前年度的基础上,采取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预算年度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三)事中控制

事中的控制也就是执行中的控制。在完成年度预算经营指标编制之后,企业可以基于ERP系统信息技术的瞬时性,建立一种预警机制:1.当实际的经营状况和ERP系统中存储的预算指标吻合或者在其允许发生偏差的范围内时,视为正常运行;2.当实际的运营情况和ERP系统中存储的预算指标发生的偏差超过允许偏差时,ERP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如资产负债率超过预算指标、管理费用超支等,并给出造成该偏差的根本原因,如资产负债率超过预算指标的原因是权益下降还是负债过多,负债过多的情况下是短期负债还是长期负债过多?如果造成此偏差的根本原因是不可控因素,如市场因素,则调整ERP预算指标,继续下一期的控制;如果是内部管理经营问题导致的,则纠正经营管理方案,如此进行循环控制。年末,在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偏差进行考评,奖优罚劣,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结论

从系统观的ERP概念出发,构建了ERP的“三维”模型,并对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指出控制的关键是P(计划)。在阐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给出了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整合模式,确定了基于ERP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根据确立的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模式,分别从会计基础层、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三个层面给出了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其主体思想是:首先,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运用ERP的计划管理功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其次,依据该指标体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在产生较大偏差的情况下,利用ERP的计划管理系统,快速重新修订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并依此改进控制;最后,通过ERP系统对年度计划指标数和实际发生数进行分析,并依此进行合理考评。

【参考文献】

[1] 张同健.我国企业ERP实施成功因素经验性解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0):1.

[2] 王少君.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施评价与决策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41-42.

[3] 罗小明.基于ERP的A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8-29.

[4] 吕华.ERP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思考[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12):135-136.

[5] 陈志祥.我国企业ERP系统实施问题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12):59-61.

erp管理系统论文范文12

关键词:ERP;ABCM;作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7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每个生产者都试图以更高的质量、更低的价格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因此,作为现代财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本管理越来越被生产者所重视。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但目前我国成功实施ERP的企业还很少,我国ERP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作业成本管理(ABCM)是迄今为止成本管理的代表模式,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经济实践的产物。若能将作业成本管理理念引入ERP系统中,成为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必将真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ERP中成本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ERP企业资源规划是一种经过实践证明的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把企业的财、物、产、供、销等制造资源要素进行明确、合理、可实现的配置,以使之充分发挥效能,达到减耗、节支、增产等标本兼治的目的,从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成本核算和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题,也是ERP系统的核心和枢纽。与传统手工核算或财务软件核算环境相比,ERP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发生了许多变化,对成本管理的思想、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模式,其实就是将原有的成本核算步骤让ERP软件去程序化,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导致人们看不到ERP带来的效益,难以发挥ERP强大的决策支持功能。传统的模式强调生产过程控制,采用人工小时或是机器工时进行制造费用分配,并用标准成本制度进行成本的分析控制,以差异分析的结果作为反馈信息纠正偏差。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引发产品成本构成的变化,间接费用与产品数量的相关性日益减小,同时产品数量特征(包括产量和大小)的差异逐渐增大。因此,仍然采用人工小时或是机器工时进行制造费用分配就不能真实反映产品成本。另外,传统的模式对在制品的控制也无能为力,标准成本制度下的成本控制在多品种少量生产的情况下也难有用武之地,而且还忽视了对成本形成主要环节――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面临经营环境的各种变革,传统的ERP环境下的成本管理模式在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构筑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不但是ERP成本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ABCM与ERP系统整合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会计学术界和实业界人士逐渐认识到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引进了作业成本分配方法,提出了以“作业”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模式――作业成本管理(ABCM)。ABCM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这两个前提之上,它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许多固有缺陷,更为重要的是ABCM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上,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ABCM虽然起源于产品成本计算的精确性动机,但其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成本计算精确性要求这个层面,深入到企业作业链――价值链重构,乃至企业组织结构设计问题。根据ABCM理论,现代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特别是ERP系统的应用,为ABCM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果将ABCM融入ERP系统之中,就能通过ERP系统获取ABCM的有效数据。与此同时,运用作业成本思想开发ERP成本管理模块,以作业动因为基准的多分配标准替换ERP成本核算模块中原有的单一分配标准,本身就是对ERP系统的升级换代和性能优化。通过在ERP快速、高效信息系统环境下实现ABCM,对完善成本核算方法、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库存管理、顾客盈利能力分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际上,ERP与ABCM的核心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两者具有天然的结合基础。ERP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要求将贯穿供应商――企业――客户的供应链(又是一条价值链)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而从作业概念的角度出发,供应链每个环节的功能实现都要耗费一定的作业量,企业的供应链就可看成是一条由此及彼、由内到外连接起来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由此就可以对这种消耗――产出关系进行会计核算。所以,对一个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来说,同时实施ABCM和ERP系统,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充分发挥ERP和ABCM的优势作用,更合理地调配企业资源,挖掘企业潜力,这必将是一个双赢的结合。

三、ABCM与ERP系统的整合方案

(一)ABCM与ERP系统整合的思路

ERP系统是通过模块来处理业务、实现其功能的,它由若干功能模块组成,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选配模块进行组合。目前,ERP系统专业开发商很多,不同公司的ERP系统有不同的特点,但主要功能模块大同小异。可以考虑在ERP系统中增加一个作业管理模块,按照经营过程,从供应商到顾客依次排列作业成本块,形成作业成本链,进行作业成本管理。这一新模块可能与原有的模块有重复的地方,但作业管理模块有自己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它以作业(中心)和成本的结合为核心,仍可以与其他模块独立。此外,作业管理模块也可以根据要求下设采购作业中心、生产作业中心、销售作业中心等若干子模块。由此,该系统只是使数据库增加了作业成本法要求的有关成本动因量的信息,在信息的处理上增加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在信息分析上,增加了有关作业成本分析的方法,如供给商与客户的盈利分析、作业分析等。融合之后的系统作为一种高集成性的管理软件,能够收集大量的非财务数据为成本管理使用,打破了模块分割,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处理,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提高了作业成本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这样,就可以将作业成本法及作业成本管理的计算方法和管理思想完全整合到ERP系统中了。

此外,除了技术上的集成,观念上的集成也同样重要。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都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的员工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技术工人都要逐渐接受这些新的管理观念,才能顺利地将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企业并有效实施。

(二)ABCM与ERP系统整合的模型

ERP系统面向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各种资源,通过计算机把各种资源维护进去,这包括各种物料,人工、水、电等能源,之后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根据企业活动消耗资源的追溯,通过成本滚加的方法对活动或产品进行直接成本的核算,而间接成本按照比例进行分配,将资源的消耗用资金的形式反映出来,最终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如果我们在系统中维护各种资源的同时,再进一步维护各种作业信息,这包括作业成本动因,作业动因率等,在系统中实现企业活动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作业成本模式,之后利用原系统中的成本累加的原理,就可以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作业成本核算,将资源的消耗用作业流及资金流反映出来,最终形成物流、作业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此即设计ABCM与ERP系统整合模型的基本逻辑。

ERP和ABCM作为现代企业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正在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整合模型如图1,整个模型分成三个层次,互为因果,形成一个闭环。第一层次是作业计划层,利用作业分析层的信息,按作业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ERP面向顾客需求、迅速响应市场的特点,它是ERP的关键,是作业执行层的依据。第二层次是作业执行层,一方面体现供应链管理思想,同时将供应链深化到作业层次,利用作业分析的信息,进行供应链及作业链的优化;另一方面,在优化的供应链及作业链的基础上,按作业计划层的资源配置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第三层次是作业分析层,进行作业成本计算,并进行作业分析,为作业计划层的资源配置以及作业执行层的供应链和作业链的优化重组提供依据,体现了整个ERP的优化改进和动态响应的特点。

该模型实现了ERP和ABCM有效的无缝集成,具体表现在:(1)可以通过ABCM对作业链中的各作业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可以找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可以为供应链的管理提供直接依据,重组供应链某些节点的业务过程,达到供应链流程的优化;(2)根据资源动因、成本动因按作业计算的作业成本,结果更符合实际,从而可以为ERP中的各项定额乃至物料清单的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3)以科学的各项定额标准作为指导,在优化的供应链的基础上运行的ERP系统更能发挥ERP的优势,进而更准确地响应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四、结语

成本核算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ERP中的成本管理子系统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和工具。在ERP环境下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模式,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许多固有缺陷,而且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能够促进企业整体价值链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将ERP和ABCM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其构成一个完全集成的无缝系统,希望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借助于ERP所提供的技术支持,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志祥,黄艳芬.ABC理论在ERP系统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04,(4).

[2]赵振学,杨兰敏.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及作业成本分析[J].甘肃科技,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