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时间:2022-11-09 21:29:38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范文1

心律失常的

症状有哪些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心前区压迫感或疼痛,也可能感到恶心、呕吐、尿频,严重者甚至昏倒,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危及患者生命。

心律失常的

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包括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脉动脉狭窄、心功能不全等),以及去除导致心律失常发作的其它诱因(如电解质失调、药物不良副作用等)。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等)、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洋地黄制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走神经(甲氧明、苯福林)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3.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包括机械方法兴奋迷走神经、心脏起搏器、电复律、电除颤、电消融,射频消融和冷冻或激光以及外科手术治疗。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有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摒住气等。

心脏起搏器多用于治疗严重缓慢的心律失常,以低能量电流按预定频率有规律地刺激心房或心室,维持心脏活动频率和节律。

直流电复律和电除颤分别用于终止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和心室颤动,用高压直流电短暂经胸壁作用或直接作用于心脏,使正常和异常起搏点同时除极,恢复窦房结的最高起搏点。为了保证安全,利用患者心电图上的R波触发放电,避免易惹期除极发生心室颤动的可能,称为同步直流电复律,适用于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转复。治疗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时则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电除颤和电复律疗效迅速、可靠而安全,是快速终止上述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并无预防发作的作用。

心律失常范文2

快速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三种,临床上常用心率变快的程度来区分三者。如果变快的心率始终保持在100~150次/分之间,就属于心动过速,它包括窦速和阵发性室上速。窦速的特点是心率变快和转慢都是逐渐进行,通常无明显不适,有时会有心慌、气短等症状,短时间就可以恢复。阵发性室上速则以心率突然加快和突然减慢为特征,发作时患者突然感到心慌和心率增快,可以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天。

如果心率加快到150~250次/分之间,心动过速就变成了扑动。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扑动也可以分为两种,心房发生病变的叫做房扑,心室发生病变的叫做室扑。扑动的病情比心动过速更为严重,可以导致头晕、昏厥等急性病变,一旦发现应迅速送往医院急救。

如果心率超过250次/分,就可以诊断为颤动。和扑动一样,颤动也可以分为房颤和室颤,它们的特点是心率极快,有时甚至数不清次数,而且毫无节律可言。房颤可以导致心衰和脑梗塞,室颤则可以引起心脏性猝死。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广平教授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年大约有95%的心脏性猝死患者都由心律失常引起,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所占的比例超过了3/4,而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发生的心脏性猝死超过45万例。这也就是说,我国每年有三十多万人死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因此,人们必须提高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特点就是心跳缓慢,也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如窦缓、传导阻滞和心脏停搏就都属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如果心率在40~60次/分,就属于心动过缓,最常见的就是窦缓,窦缓可见于正常人和有心脏病的人。正常人多为运动员和体力活动较多的人,有心脏病的人发生窦缓时会出现手脚冰凉、头晕等症状,需要及时治疗。

心率缓慢常伴有传导阻滞,也就是心跳冲动不能正常传导。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传导阻滞也可以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严重的传导阻滞会引发心脏停搏,让心脏在短时间内停止跳动,如果频繁发生,就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责编:赵继才

心律失常范文3

心律失常多由心脏疾病引起,但并非心脏病所特有。一些由心脏之外其它器官疾病,有神经、内分泌、血电解质异常所引起的心律失常,称之为心外性心律失常。如果误诊心脏所致,结果常常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心外性心律失常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治愈而心律失常亦会减轻或消失。

胆心综合征 以老年肥胖妇女伴有胆囊炎、胆结石者多见。此因支配胆囊与心脏的部分神经相互连通,相失常。此种心律失常在治愈咽部疾患后亦可自行消失。

肝心综合征 许多控制心脏的激素,均在肝脏内代谢、灭活。当患有肝病时,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可引起体内许多代谢紊乱,白蛋白合成减少,还可致心脏组织水肿。由肝病引起的心律失常称肝心综合征或肝性心律失常。肝心综合征随着肝病的好转而减轻或消失,并随着肝病的加重而加重。

甲状腺性心律失常 系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由甲状腺素代谢紊乱而致的心律失常。当以心律失常为甲状腺疾病首要表现时,常常易被误诊,故心律失常病人莫忘记检查甲状腺功能。

食道性心律失常 又称吞咽性心律失常。当互相重叠,以致胆囊有疾患时通过神经刺激而诱发心律失常。在治愈了胆囊疾患或切除胆囊后,这种心律失常可自行消除。

颈性心律心常 多见患有颈椎病的中老年人。颈椎病系颈椎骨质增生引起,它可形成骨刺并压迫脊神经,引起颈部、上臂、前臂及手指疼痛。由于与心脏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一样,此疼痛可反射性诱发心律失常。随着颈椎病的好转,颈性心律失常亦会减轻或消失。

咽性心律失常 咽部疾患或刺激咽部均可使迷走神经兴奋,而迷走神经又是控制心脏的重要神经。故当有咽部疾患时,如咽炎、扁桃体炎,或咽部受到各种刺激时,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如吞咽食物、饮料时,在食道功能异常时,亦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与咽性心律失常一样并可诱发心律失常。此多见食道炎、食道痉挛、食道憩室、食道癌等。特点是吞咽时发作心律失常,吞咽完毕心律失常自行消失。

应激性心律失常 当人体暴发急病,如急性胃炎、急性消化道出血、肺炎、肺梗塞、脑出血、颅脑外伤等。人体在应激状态下释放大量的应激因子、激素等,引起心律失常,随着应激状态消失,心律失常多可以消失。

电解质紊乱性口律失常 人体内的钾、镁、钙等离子均带有一定的电荷,当离子异常减少或增加均可使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心律失常。故心律失常化验血电解质应作为常规检查,此对心律失常的诊治均有帮助。

功能性心律失常 心脏是由迷走、交感神经来控制的,此对神经均衡地控制着心脏的搏动,并按人体的需求在“跑步”,情绪激动时加快,休息时减慢。当这对神经均衡发生紊乱,此时并无脏器实质性异常,由此而致的心律失常称功能性心律失常。此是人体各脏器均正常时最常见的心外性心律失常。治疗的关键在于稳定迷走、交感神经功能,使它们协调一致地正常工作。

此外,心外性心律失常还有药物性心律失常、低温性心律失常等。总之,心脏之外的心律失常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治疗心律失常更应“对症下药”。

心律失常范文4

人的心脏由四个“房间”(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正常人的心脏搏动,是由位于右心房上部的心脏天然起搏器――窦房结发出电信号传导到心房。引起心房收缩。将血液从心房泵到心室;然后电信号再通过心脏中央的房室结传导到左、右心室,使心室收缩,泵送血液至全身。

窦房结控制整个心脏的跳动。它每发送一次冲动,心脏就跳动一次。这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它是人体的正常心律,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率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或是电信号的产生和传导出现问题,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无规律地“乱跳”,这就是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失去常态的现象。

有些人以为,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就意味着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标志着病人有器质性心脏病,很多人的心律失常只是一种良性病变,因此不必过度紧张。不过,发现心律失常后。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明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心律失常的类型。如果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多数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早搏等都是良性的,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服药等方法治愈。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动过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上述是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心律失常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

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更为严重者,如严重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患者可出现晕厥、阿一斯综合征,甚至心源性猝死。

发生心律失常后,明确其严重程度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治疗及预后。也是病人最为关心的。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做出初步诊断,如早搏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根据症状初步判断。但多数情况下需做进一步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Holter(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有时为了明确心脏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如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等情况,还需要做心脏磁共振检查。总之,在明确心律失常诊断的基础上。才能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使患者真正受益。

心律失常范文5

李毅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得德国歌德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技术的最早掌握和推广人之一,至今已应用此方法成功治疗了近五千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独立完成万余例心脏介入手术。在缺血性心脏病室速、房颤、房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成果,六项为国际创新或首次开展的射频消融技术。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没有按照正常的顺序或规律进行规则的跳动,是几乎所有心脏病都可能出现的伴随症状,有时候也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存在。可以简单地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前者主要是由于各种心脏病变导致异位兴奋灶产生,并按其病灶部位分为各类早搏(房早、室早、结早),心动过速(室上速、室速),各类扑动、颤动(房扑、房颤、室扑、室颤)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发生病变或老化所致,包括窦缓、窦停、各级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和各类逸搏等。

临床表现及危害

由于心律失常干扰了正常的心脏跳动节律,对心脏的生理功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临床表现往往比较复杂,其严重性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及持续时间。轻微的心律失常时患者可以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也可以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头晕、黑、休克、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表现轻重不一,有时发生得隐匿、突然,让人难以预防,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这也正是很多患者对心脏病感到恐惧的重要原因。因此,掌握心律失常的诱因、性质、发病规律,并对其危害性进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哪种心律失常需严密观察与治疗

是否所有的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呢?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目前,专家们对各类心律失常是否应给予治疗的问题,已经取得了如下共识:

1.如果心律失常严重干扰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则应该给予治疗。

2.导致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是否稳定,如急性心梗伴心律失常处于心电不稳定状态,应严密监护并及时给予治疗,尤其是出现了室性心律失常者。

3.应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良好,心脏结构是否在正常范围。对于心室明显扩大、心输出量明显下降者,如同时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其导致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大,应尽量纠正。

4.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是否呈慢性反复发作。长期快速发作性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心肌病变、心脏扩大,产生不良后果,也应该给予治疗。

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如下:

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极快频率室速(心率>200次/分)及室扑、室颤这会导致心脏无效收缩,严重干扰心脏泵血功能,危害极大,一旦发生将立即导致晕厥、休克甚至猝死,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称为致死性或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病医生重点防治的心律失常。对于发生过此类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除了积极药物治疗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植入埋藏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可以对此类患者进行24小时实时监护,对恶性心律失常做出及时诊断并在体内除颤终止其发作,是预防猝死的最可靠方法。此外,导管消融治疗室速、室颤也取得了极大进展,开辟了新的治疗方法。

长间歇窦性停搏(>3秒)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这可以使心脏停搏,病人常会昏倒,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危害比较大,对此类患者应该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排除各种可逆性因素,患者一时难以恢复,则植入起搏器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房颤、房扑虽然本身不是致命性心律失常,但是长时间房颤、房扑,会产生房室收缩不协调、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病人常有严重的心悸、气短等不适,最关键的是会造成心房扩大、产生附壁血栓,而血栓脱落至脑血管形成脑栓塞则是大面积脑梗的最主要病因,致死致残率高,临床上这类惨痛教训屡见不鲜。由于房颤、房扑发病率高,尤其在大于60岁的老年人群中发生率高达3.5%,因而其危害性也很大很普遍。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预防房颤发作的有效率很低,长期服用有很多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对房颤、房扑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心律失常专家们采用射频消融方法,这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为广大房颤、房扑患者带来福音。

阵发性室上速常常是由于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路径等所致,具有突发、突止特性,发作时心率达到160〜250次/分,常导致心悸、气短不适。严重病例或长时间不终止会导致休克等严重后果。药物虽然能够复律,但是不能预防其发作,现在采用电生理检查加导管消融术,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已经成为首选治疗方法。

频发室早指每分钟室早多于5次,多数患者可以出现明显心悸、胸闷等,严重干扰患者生活学习工作,严重时候室速。室早出现于前一心搏的T波上(即RonT室早),甚至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因此具有一定危害性,应及时治疗。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效果还是满意的,如果不能耐受药物或治疗效果不好,则导管消融术疗效可靠,技术成熟,多数患者可以达到根治效果。

哪些心律失常可以不治疗

当然,多数情况下发生的心律失常并不严重,有的基本不对心脏生理功能产生影响或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这些心律失常不恶化,不产生严重后果,对此可以长期随访观察,适当使用药物控制症状,或者不用治疗。具体来说有以下这些:

心率小于60次/分(即窦缓)可能是一种病理状况。但是对于一些运动员或某些健康的年轻人来说,没有症状的窦缓,可以是其心功能良好的标志,当然无需治疗。多数情况下的无症状窦缓,可以观察随访,如果老年人出现头晕黑等脑供血不足症状,且白天心率亦较低(40〜50次/分),则应评估是否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了。

单纯的房早或室早如果基础疾病稳定,心功能良好,可以随访观察,即使是室早,也可以不用药治疗。长期临床观察表明,如果没有成对、多源、联律,或者出现心动过速、RonT等现象,这些单纯的早搏预后还是良好的。

心律失常范文6

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

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

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

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

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处理,即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是VaughnWilliams分类法。Ⅰ类

药阻滞细胞钠通道,抑制心房、心室及浦肯野纤维快反应组织的传导速度。

Ⅰ类药进一步可分为3类,Ⅰa钠通道阻滞中等速度,复极时限延长,如奎尼丁

、普鲁卡因胺、双丙吡胺,Ⅰb钠通道阻滞快速,如利多卡因、美西律,Ⅰc钠通道

阻滞速度缓慢,如氟卡因、普罗帕酮。

Ⅱ类药是β-受体阻滞剂,

Ⅲ类药延长心脏复极过程,在动作电位2、3位相阻滞钾通道,从而延长心肌组

织的不应期,如胺碘酮、索他洛尔,

Ⅳ类药阻滞钙通道,抑制窦房结、房室结的慢反应组织,如维拉帕米、地尔硫

卓。上述分类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并未考虑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未将对心律失常

有影响的地高辛、腺苷等纳入在内。

而且,一些药物并非只属于某一分类,如索他洛尔,既有Ⅱ类β-受体阻滞作

用,又有延长动作电位的Ⅲ类药作用,而胺碘酮属Ⅲ类药,但同样也有Ⅰ、Ⅱ、Ⅳ

类药的作用。此外,单个药本身作用也不相同,右旋索他洛尔其β-受体阻滞作用

很弱,而左旋药的Ⅱ、Ⅲ类作用都很明显。又如Ⅰa类普鲁卡因胺,进入体内通过

肝脏代谢成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有明显的Ⅲ类药作用,而与原药的电生

理作用显著不同。近年来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Siciliangambit分类法,使药物

分类与临床的病理生理征象结合起来,但目前尚无资料认为此分类法有特殊优越性

,尚需在实际应用中印证。

[抗心律失常临床试验结果的启示]

以往对抗心律失常Ⅰ类药的临床试验,其结果均不理想。如IMPACT、CAST-1、

CAST-2等。IMPACT应用美西律观察心肌梗塞后病人630例,观察12个月,病死率7.

6%,比安慰剂组的4.8%要高。CAST-1观察英卡因、氟卡因对2000多例梗塞后病人

≥6个/小时的室早,≤15个无症状的室速,左室EF≤40%,观察16个月后被迫停止

,因为用药后其心律失常致死或心性停搏的病死率较安慰剂组高出3倍。其他心脏

病的病死率也高。之后CAST-2又对莫雷西嗪进行观察,病例数1325例,早期病死

率(14天内)用药组病死率17%,安慰剂组3%,长期观察组也未见能降低病死率。

CAST试验的结果给人以很大启示,用药组病死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药物在急性缺血

(或其他病理状态下)时增加折返而导致心律失常而致死。Ⅰ类药对以往有梗塞史

的缺血性心脏病者并不适用,而且,单纯抑制室性异位搏动也不一定能降低猝死的

发生率。

自1985年开始至1991年结束的ESVEM试验,原先是要比较有创电生理检查与动

态心电图监测加运动试验,后者能更好预测药物的疗效,预测病人的预后,结果认

为两者都有很大价值,但意外发现,试验的七种药物中电生理检查认为,Ⅰ类药有

效之后继续服用,一年后只有5%的病人没有复发心律失常或死亡,而无创检查服用

索他洛尔,于一年后有33%能继续服用此药而未发生心律失常再发及其他严重事件

于是,不少学者提出应放弃应用抑制钠快速通道的药物,并建议改用延长动作

电位增加不应期的钾通道抑制剂。CAMIAT(加拿大)EMIAT(欧洲)研究虽未证明

胺碘酮能降低梗塞后室早或心功能不全的病死率,但分层分析后发现与心律失常有

关的病死率在CAMIAT降低38%,EMIAT降低35%。总结13个共6500个病例的临床试验

,胺碘酮降低病死率13%,降低猝死及与心律失常有关的病死率29%。胺碘酮除抑制

钾通道外,还显示有抑制钠通道、钙拮抗以及降低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而且,

还有对肺、肝及甲状腺的副作用,应用时不可不慎。

还有常用的Ⅲ类药旋太可(索他洛尔),市售为左、右旋施太可,兼有β-受

体阻滞作用,而右旋(d)施太可可快速抑制晚期钾电流,其β-受体阻滞作用较弱,

认为可应用于左室功能不全者,但最近发表的SWORD试验,口服d-施太可治疗有高

危因素的梗塞后病人,结果在入选3121例后被迫停止,服用施太可病死率为5.7%

,而安慰剂只有3.6%。

近年来,(JACC1997)报告施太可治疗室速及室颤的临床试验共396例,观察

(34±18)个月,起始剂量80mg,每天二次,并逐渐加量达每天480mg,平均用量

每天(465±90)mg,抑制室速为38.1%,另为19.2%不易诱发室速,有28例(7.1%)

因副作用而停药,10例(2.5%)有致心律失常。扭转型室速7例(1.8%)。1年后有

89%不再发作室速,3年后为77%,1年成活率94%,3年成活率86%,认为口服d-施太

可对室性心动过速安全而有效。我国有2组应用d-施太可治疗室性早搏的报道,认

为安全而有效,每日剂量通常为160mg,加量也未超过240mg~320mg。一组全国

性协作组以d-施太可治疗阵发性房颤212例,用量从每天80mg开始,为常用剂量的

一半,能于1周内有效控制其发作达42.9%,无效病例加量后可增加其疗效,观察期

3周~14周与心脏有关的副作用为2.9%,无一例发生扭转型室速。认为减少剂量仍

然有效,且安全性较国外报道显著提高。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一、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先考虑的三个方面:(1)是否需要用药,即药物临

床应用的适应症;(2)选用何种药物其危险/效益比最小;(3)首选药物还是非药物

治疗。

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症:(1)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各种心律失常需要药物治疗,

如心悸、活动后心律失常增加,伴有心绞痛、气短、呼吸困难的心律失常,出现头

晕、头痛或暂时性意识丧失,一时性黑朦,伴突然出现栓塞症象的心律失常等。(

2)有明显症状的心律失常通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但少数也可见于所谓“正常心脏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心脏”,其定义不但是现在各项心脏检查结果均属正

常,而且在长期观察中未见心脏的异常现象,因而其预后良好,判断是否是正常心

脏需经严格的各项检查,例如有:(1)必须进行的检查项目:12导体表心电图、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正侧位胸部X线片检查、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最好活动平板

),必要的生化及血液检查。(2)尽可能做的检查项目:心脏电生理检查,左右心

室造影,核磁共振心脏检查,核素心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平均信号心电图,心

率变异性分析,必要的血内中毒物质测定。(3)要考虑做的检查项目:心脏活体检

查(心内膜心肌)。

上述检查有时还需要定期例如半年至一年间的复查,因为不典型的早期扩张型

心肌病,逐渐发展的伴心律失常的右室发育不全,以及缺血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

病,都有早期误诊为“正常心脏”的可能。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束

支阻滞型室速、反复性发作性心动过速不在发作期,均可能漏诊而误为“正常心脏

”,但只要定期复查严密观察,都可以在认真随诊中发现而获确诊。

选用何种药物可以获得最大效益:目前多数用药是根据医生的自我经验以及从

临床试验的结果中所获的信息中判断。自从CAST-1及CAST-2的临床试验发表以后,

对Ⅰ药应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心梗后的室性心律失常有了一致认识,即其效益

虽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其危险是增加了病死率,因而基本上放弃了Ⅰ类

药中如英卡因、氟卡因对严重心脏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而对莫雷西嗪、美西

律、丙吡胺、普罗帕酮等也都只应用于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对器质性心脏

病如需应用,要特别慎重,尽量采用短期少量用药,并进行严密及时的心脏监护,

注意捕捉例如QT间期的延长,新近出现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早搏及室内传导阻滞

以及注意防止和纠正低钾血症,及时处理心肌缺血,控制合并的严重高血压等,以

避免发生严重副作用,已知,Ⅰ类药物增加病死率主要由于致心律失常,如QT间期

≥0.55秒,QRS间期≥原有的150%,是进行停药的指征,如QT间期=0.50,QNJ=120

%,都应减量或停用。

首选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如伴有明显症状,通常可先用药物治

疗,但在下列情况下首选非药物治疗,或在应用药物无效时采用非药物治疗。(1)

伴有急性血液动力学障碍如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不论心室律是室性、室

上性或旁路折返,均应首选电击复律。(2)伴有快速心室率,药物控制无效的房颤

、房扑,如无近期动脉栓塞史,血钾不低,无洋地黄过量者,伴有心力衰竭者即刻

电击复律,病情较稳定者可择期进行电击复律。(3)反复发作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伴有休克或室颤,电击复律后选用ICD起搏器。

[常见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一、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一)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心肌梗塞后有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可应用β

-受体阻滞剂,如伴有心功能低下,EF≤35%,则用胺碘酮,对胺碘酮不能耐受者如

甲状腺病变,可选用索他洛尔。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如有明显症状,可选用美西律、莫雷西嗪、普罗帕酮

等,如室早顽固且频发,可考虑选用胺碘酮或索他洛尔。

(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首选ICD,如无条件则可选用胺碘酮或索他洛尔。胺

碘酮可用快速负荷量法,口服0.2mg,每2小时一次,共用5~6次,总量每天1~1

.2mg,如连用三天仍无效应停用,但通常于第一天足量应用后见效,第二天改用

0.2mg,每天二次,1周后改为每天0.2mg。上述用药是在病情虽重、但意识清楚

、临床估计数小时内可口服用药者使用。如血压测不清,意识障碍者应首选电击复

律,之后再选用胺碘酮0.2mg,每天三次,3天~4天后改为0.2,每天二次。亦可

选用索他洛尔,宜逐渐加量且每天剂量不宜超过320mg,此药即使小剂量也可诱致

心律失常,因而不宜用于有明显血液动力学变化、需要快速足量用药的患者。

(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如右束支阻滞型,电轴偏下(来自左室流出道)

,右束支阻滞型,电轴右偏(来自右室流出道,Ⅱ、ⅢR型,Ⅰ呈双向或小r波)的

持续性室速,尽管射频消融术有很好疗效,但这些病人预后良好,根据病人的意愿

,通常也都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时才考虑介入性治疗

。目前尚无此类病人应用Ⅰ类药物增加病死率的报道,但仍应避免使用英卡因、氟

卡因等风险较大的药物,其他Ⅰ类及Ⅲ类药物都可选用。

(四)持续性左室型室速(束支型或维拉帕米敏感型):室速时QRS波相对较窄

(<150ms),呈右束支阻滞型,电轴左偏多见,而电轴右偏则少见,恢复窦性心律

后下壁导联有复极异常所出现的ST-T波变化,发作时静注维拉帕米有效。

(五)反复发作性单相性室速:其起源可能在右室流出道,但常于休息时发作而

不像右室流出道性室速于运动时诱发,此类室速通常非持续性,发作前常有交感神

经张力增高征象。其发病机制与右室流出道性室速相同,都由环磷腺苷介导的触发

性机制所诱发,都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用药原则同(3)。

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一)心房颤动: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并减少复发,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是治疗心房颤动的三大原则,不同类型的房颤,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1.阵发性房颤:发作期可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如西地兰静注,但起效慢,适用

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及有心力衰竭征象的病人,静注地尔硫卓起效快,心功能影响较

小;静注适用于心脏不大的阵发性房颤,包括孤立性或特发性房颤,但不适用已有

心脏扩大的病人,其抑制心肌收缩力,突然降压等可造成病情加重。

发作间歇期,应选用减少房颤复发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Ⅰa、Ⅰc和Ⅲ类药,目

前认为奎尼丁虽可减少房颤的复发,但可增加死亡风险,临床上较少使用。

心脏病人的阵发性房颤如心肌梗塞后的房颤应首选胺碘酮或索他洛尔,不使用

Ⅰc类药物;心力衰竭时也选用胺碘酮。

阵发性房颤如为特发性,通常与自主神经障碍有关,与交感神经有关的房颤发

作常在白天,在精神紧张和兴奋时诱发,发作间期心率常增快,应加用β-受体阻

滞剂。与迷走神经张力有关的房颤常在夜间发作,发作间期心率常缓慢,可适当加

用茶硷类及东莨菪硷等。

2.持续性房颤:持续数天(2天~7天)的房颤,应尽量复律,复律药物首选Ⅰ

c及Ⅲ类药,但复律率<50%;或电击复律后用Ⅰa、Ⅰc、Ⅲ类药如普罗帕酮、莫雷

西嗪、索他洛尔,或小剂量胺碘酮。如复律失败,要选用药物减慢心室率和预防血

栓栓塞并发症。

3.永久性房颤:减慢心室率可选用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洋地黄类通过兴奋迷走神经间接作用使心室率减慢,如

心室率控制不满意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拮抗剂。危重快速心室率时可静

滴地尔硫卓。永久性房颤通常复律无效,或不易维持窦性心律,有器质性心脏病如

风湿性心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用华法令。

(1)预激综合征引起的房颤:属危重症,禁用洋地黄、钙通道拮抗剂,应及时

电击复律后行射频消融术,如无条件,可选用延长房室不应期的药物如普鲁卡因胺

、普罗帕酮或胺碘酮。

(2)心房扑动:药物治疗基本上同永久性房颤用药,射频消融术特别对Ⅰ型房

扑疗效已有成功经验。

(3)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发

作期主要采用Ⅰc、Ⅲ类药,可用快速负荷量或静脉给药,疗效不佳时应及时电击

复律。并及时安排射频消融术。此类病人由于射频消融术疗效达90%~95%以上,

因而用药物预防其复发已属多余。

[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判定的方法]

常规体格检查是判定药物疗效的基本方法,服药后每分钟出现心律失常(早搏

)数的比较是最简便的方法。通常要观察5分钟内的变化才有意义。但这种方法不

能反映整体的药物疗效。

一、体表心电图:12导联体表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其临床价值只是在判

定QT间期、QRS间期、PR间期、ST段及T波变化时有意义,而在判断心律失常是否被

控制则有限。各种间期的测定对判断药物已足量或过量,是否已引起传导障碍和复

极过程的异常极为有用,以便及时进行适当处理。

二、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描记2导联或3导联心电图,能精确计算发生心律

失常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药物疗效最重要的方法。个别病人需连续48小时以上的

心电图监测。现有Holter软件已能回报室性或室上性异位搏动在24小时内的总数,

每小时的平均异位搏动数,以及发作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等。用药后2

周~4周复查Holter,可基本了解并判定此药是否有效,根据ESVEM试验所采用标准

,病人用药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为有效。(1)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2)成对室早减少≥80%;(3)短阵室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

速完全消失。

如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或由非持续性室速转为持续

性室速可判断为致心律失常副作用。

三、床边心电图监测:是ICU、CCU主要的监测方法,尤其用于急性心肌梗塞以

及其他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室速已恢复窦性心律,发生过室颤病人,至少要连

续监测心电图24小时。

四、心室晚电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塞后,心肌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

晚电位常阳性。此种晚期除极的电位常在心肌病变的周围形成,有独立的预测发生

室速及室颤的价值。有室性心律失常伴有昏厥史者晚电位出现率可达73%~89%,抗

心律失常药物发挥疗效后晚电位通常不会消失。但晚电位消失或未出现过晚电位者

室速发生昏厥或猝死者很少。

五、心脏电生理检查:包括心脏各部位的心电图如窦房结电图,希氏束电位,

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测定,心房内及心室内的程控刺激加早搏(1~

3个早搏)以诱发心动过速,冠状窦电图、旁路电位及定位等,均是心脏电生理检

查的主要范畴,但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判断,通常作程控刺激及早搏刺激即

已足够,以诱发出原有的心律失常作为判断药物是否有效的标准。因为有创伤性检

心律失常范文7

正常的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心跳应和谐有序,节律规整。而心跳过快、过慢或快慢不规则,都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多由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所引起,也可由非器质性心脏病引起。诸如长期精神紧张、疲劳、饮酒等原因,都可导致心律失常。常见的有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头晕、失眠等症状。

心律失常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应用现代医学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提高心脏起搏功能和传导功能,使其趋于正常。二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用现代医学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心肌兴奋性,减缓心脏传导等等,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据中医理论,心律失常属于“心悸”、“怔忡”、“胸痹”之范畴。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心律失常,具有西药不能替代的优势:一是副作用较少,二是显效后可巩固疗效,三是可以从整体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利用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关键在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临床上,只有分清证型,选方用药准确,才能提高治疗效果。为此,笔者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不同的中医征候类型,制定了有效的配伍方药。现介绍如下,患者不妨一试。

缓慢性心律失常

其中包括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等符合本病症表现的,均可参照本治疗原则。

1、气虚血瘀型:症见心悸、胸闷痛、头晕、气短乏力、舌质暗淡或边有瘀点。治宜补气活血。可选用自拟益气化瘀汤加味:黄芪、山楂各30克,党参、丹参、炒枣仁各20克,赤芍、川芎各15克,红花、柏子仁各10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心悸甚者,加龙骨20克,琥珀2克(冲服);胸闷痛甚者,加瓜蒌15克,薤白10克。

2、心肾阳虚型:症见胸闷心堵、气短心悸、腰膝乏力、形寒肢冷、唇甲淡白或青紫、舌质淡或紫暗。治宜温补心肾,宣痹通脉。可选用自拟补阳通脉汤加味:黄芪30克,白术、仙灵脾各15克,制附子、桂枝各6克,茯苓20克,麦冬、人参、炙甘草各10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胸闷心痛甚者,加薤白10克,沉香6克;心悸甚者,加炒枣仁20克,柏子仁10克;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15克,夜交藤20克。

快速心律失常

诸如各种早搏、房颤、室速、室上速、窦速等病症,均可参照本法治疗。

1、心血瘀阻型:症见心悸、胸闷、心痛时作,或唇甲青紫,或形寒肢冷,舌质暗淡且有瘀点或瘀斑。治宜温通化瘀。方选自拟桃红参归汤加味:桃仁、红花、赤芍、甘草各10克,丹参、当归各20克,川芎、玄胡、郁金各15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心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形寒肢冷者,加细辛3克,桂枝10克。

2、痰火扰心型:症见心悸、心烦失眠、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味:半夏、陈皮、黄连、枳实、竹茹、远志、五味子、甘草各10克,茯苓、炒枣仁各20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3、气阴两虚型:症见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不寐、盗汗头晕,或面部潮热,舌嫩红少苔,有齿痕或紫斑。治宜益气养阴,宣通心脉。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人参、玄参、柏子仁、五味子、远志、甘草各10克,玉竹、百合、茯苓、丹参各20克,麦冬、炒枣仁、当归各15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胸闷胸痛明显者,加薤白、郁金各10克,瓜蒌15克;阴虚阳亢、头晕眩者,加天麻10克,钩藤15克。

4、湿邪阻滞型:症见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小便短少,恶心吐涎,头昏乏力,舌淡胖、苔白腻。治宜散结通阳,化气行水。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0克,白术15克,薤白、半夏、枳壳、甘草、桂枝各10克,生姜3片。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心悸咳喘、小便不利、浮肿者,加葶苈子10克,泽泻15克。

心律失常范文8

针对心律失常,除了需要常规的检查、诊治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来调理和预防,以防患于未然,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律失常的饮食调养原则

限制食物中的热量供应一般情况下,每日每公斤体重的热量供应维持在25~35卡路里,身体肥胖者可按下限供给,尽量做到少吃高热量食物。

限制食物中的蛋白质供应一般情况下,每日每公斤体重的蛋白质供应维持在1~1.5克左右,伴有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时,蛋白质应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以内。尽量做到食用动物瘦肉、鱼虾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平时饮食中应尽量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肥肉、蛋黄、螃蟹、鱼子等,最好代之以植物油及黄豆和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每日摄人胆固醇量最好控制在300毫克以下。烹饪食物时尽量用植物油作为烹调用油,且不宜过多;过多的植物油亦可造成肥胖,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多供应富含VitB、VitC等维生素及钙、磷等无机盐的食物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对心血管系统有益,比如微量元素碘,对降低胆固醇有重要作用,并能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浸润沉着;还能破坏钙盐在血管壁中的沉积,阻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进而防止心律失常的形成。维生素B、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尤其是酸味水果中。钾多含于蔬菜中。碘多存在于海产的动植物中,如海鱼、海虾、海蛰、海带、紫菜等都含有丰富的碘。所以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以供给维生素及无机盐,同时还可防止大便干燥。

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纤维素是由类似于多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大分子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谷物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增加纤维素的摄入,能够刺激胃肠蠕动,加快胆固醇的排泄;还可吸附胆固醇,使胆固醇不易被肠黏膜吸收,从而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降低心脏病发病率,防止心律失常。

禁用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尽量避免服用刺激性的食物,如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等。对于食用后容易胀气的食物也应尽量慎用,以免胃肠胀气,影响心脏活动。如生萝卜、生黄瓜、圆白菜、韭菜、洋葱等。

限制盐及水的摄入食盐摄入过量,会引起血管对各种升压物质的敏感,从而引起细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此外,食盐过摄入还会导致体内水潴留,增加心脏负担。故限制盐的摄入可减轻心血管负担,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对有水肿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者,饮食中不得加盐和酱油。

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饥过饱平时饮食中应注意控制饮食的量,避免出现饮食过饥或过饱的现象。尤其饮食过饱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食疗方法及药膳调理

心律失常的食疗除了需要遵循基本的饮食调养原则之外,还需要依据患者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性,中医辨证,采用针对性的食疗方法。但整体上的食疗方还需要以清淡、易消化及营养好为原则。建议大家在进行食疗及中医药膳调养前最好先到中医院找专家诊治明确自己的体质及病症类型,这样才能选择好更适合自己的药膳调理方法,以达到预防心律失常发生的目的。

我们认为,心律失常患者可以辨证为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和心脾两虚型,根据不同的类型选用不同的食疗方法。

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自汗、神倦乏力、食纳减少,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1.酸枣仁粥:酸枣仁20克(炒黄研末),粳米lOO克,加水煮成粥后食用。

2.桂圆糯米粥:桂圆肉20克,糯米60克,白糖适量,加水煮粥后食用。

3.莲子百合煨猪肉:莲子50克,鲜百合60克,瘦猪肉150克,同放入锅内加水,再加入葱、姜、盐、米酒、味精适量作调料。先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煨炖1小时后即可食用。

阴虚火旺型

临床表现为心悸、心烦少眠、头晕目眩、腰酸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1.黄芪黄鳝猪肉汤:黄芪30克,黄鳝2条,瘦猪肉60克。黄鳝去内脏,切段,同瘦猪肉、黄芪加水共煮熟后食用。

2.鳖肉枸杞汤:鳖1只(约500克),枸杞30克,女贞子25克,莲子15克。将鳖宰杀,去内脏、头,加上述中药共煮熟,去药渣吃鳖肉同时喝汤。

3.猪脑炖枸杞:猪脑l具,淮山药30克,枸杞20克。将淮山药、枸杞用纱布包扎好,与猪脑加水共炖,将熟时下少许盐或调料食用。

心脾两虚型

临床表现为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

1.白鸽参芪汤:白鸽1只,黄芪30克,党参30克。将白鸽去毛及内脏,洗净,同黄芪、党参一起放锅内煮汤,吃鸽肉同时喝汤。

心律失常范文9

通常人们认为,除了个别与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外,其他疾病都应该是不分男女、一视同仁的。但现代研究发现,心律失常这种心脏病居然也有性别歧视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临床上罹患心律失常的女性患者越来越多。

美国和瑞士的研究人员对34715名中年美国健康女性进行了超过12年的跟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饮酒者和每天只喝两杯酒以内的女性,她们罹患心房颤动的风险并没有明显增加,但每天饮酒高于此量的女性,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了60%。该研究提示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在摄入较低剂量酒精时就已经面临房颤危险的增加。房颤是一种很常见很危险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房中的血液不能完全被泵出,因而凝结成块,形成血栓,堵塞住脑动脉就会引发脑梗死,堵塞住冠状动脉就会引发心肌梗死。

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发病率极高,而且成年女性患病率远远高于男性,是男性的2倍,该病不仅会使人产生不良情绪,还会引发多种疾病,比如心律失常。植物神经又叫做自主神经,控制着人体内脏的正常运行。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两种植物神经连接着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我们正常的心脏兴奋和节律活动是在这两种神经的平衡协调下进行的。当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时,心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就会出现问题,导致各种心律失常。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往往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则常出现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以及房性心律失常等。这些患者大都可以通过服用能够调节自主神经、改善起搏传导组织、调节离子通道、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使症状得到改善。

美国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1.7万名糖尿病患者和同样数量没有糖尿病的人进行了为期7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女性糖尿病患者罹患房颤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女性,而男性糖尿病患者虽然罹患房颤的风险也高于其他男性,但不像女性那么显著。通过这次大规模调查,可以确认糖尿病是女性患房颤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心律失常范文10

降压药:如甲基多巴、倍他乐克(美托洛尔)可致窦性心动过缓。肼苯哒嗪可致窦性心动过速。

抗休克药:如增血压素可致窦性心动过缓。多巴胺可致室性心律失常。

平喘药:如麻黄素可致窦性心动过速。氨茶碱静脉注射可致窦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早搏。较大剂量的舒喘灵(沙丁胺醇)可致窦性心动过速。

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氢氯噻嗪)可致单源性或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汞撒利通常禁忌静脉注射,因为静脉注射可致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室颤动。速尿(呋塞米)较大剂量注射后,可致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还可加重洋地黄的毒性作用,促发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强心药:如地高辛、西地兰(毛花苷丙)等较大剂量应用可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性心动过速或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

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可致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后两者可致突然晕倒,即所谓“奎尼丁晕厥”。普鲁卡因胺剂量过大或静注速度过快,可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偶可致心搏骤停。利多卡因大剂量应用时,可致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搏骤停。利多卡因大剂量应用时,可致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可致窦性停搏。异搏定(维拉帕米)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静注速度过快,偶可致心搏骤停。胺碘酮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个别病人可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平(普罗帕酮)偶可致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

抗抑郁药:如丙米嗪、阿米替林、多虑平(多塞平)等可致窦性心动过速。

镇痛药及抗癫痫药:如吗啡(大剂量)、美散痛可致窦性心动过缓。度冷丁(哌替啶)可致窦性心动过速。卡巴咪嗪用于治疗癫痫和三叉神经痛,可致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中枢兴奋药:如咖啡因、山梗菜碱(过量)可致窦性心动过速。

抗胆碱药及抗震颤麻痹药:如阿托品可致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左旋多巴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较大剂量应用时,偶可致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拟肾上腺素和抗肾上腺素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可致窦性心动过缓。肾上腺素可致窦性心动过速、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异丙。肾上腺素可致窦性心动过速、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酚苄明可致窦性心动过速。

麻醉用药:乙醚(麻醉过量)可致心搏骤停。氯胺酮可致窦性心动过速。氟烷可致心动过缓。

防治血吸虫病药:如酒石酸锑钾可致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敌百虫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早搏。

抗疟药及抗阿米巴病药:如治疗量的氯喹可能会引起心脏停搏。吐根碱可致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可致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和交界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及心室停搏。

心律失常范文11

[关键词]肺心病; 心律失常; 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 R5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87-01

肺心病是由胸肺疾病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一种继发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是肺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认识,现对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56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09~2010年收治的56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56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57~89岁,平均72岁,肺心病诊断符合全国肺心病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为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病程7~30年,大多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50例,肺结核2例,支气管哮喘3例,支气管扩张1例。

1.2仪器日本光电ECG-9130P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美国BMS 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

1.3方法本组病例行反复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必要时给予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2 结果

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本组56例患者中,发生一种心律失常41例,占73.2%,发生两种及两种以上心律失常15例,占26.8%,共发生心律失常76例次。激动起源异常59例,占77.6%,激动传导异常17例,占22.4%。激动起源异常中,房性期前收缩44例、占74.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占1.7%,紊乱性的房性心动过速1例、占1.7%,房颤5例、占8.5%,室性期前收缩8例、占13.5%;激动传导异常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5例、占88.2%,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占11.8%。

3 讨论

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逆性的、暂时性的,同一患者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从统计结果显示,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中,激动起源异常发生率最高;室上性者较室性多见;肺心病并发激动传导异常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这与大多数文献报道一致[1,2]。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肺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与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心肺功能衰竭程度、心肌损害、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以及药物影响等有关,其中低氧血症为主要因素。本组病例均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由于肺心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故心率大多增快,呈高基础心率状态,低氧血症还可刺激内源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兴奋,使儿茶酚胺释放,并作用于心肌及β-受体以及缺氧对心肌的动作电位异相除极加强易引起心律失常[2];低氧还可刺激机体内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窦房结、心房、心室的兴奋,导致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及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所以及时持续低流量给氧,改善通气,随时吸痰,是预防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关键。由于右束支细长,由单侧冠状动脉分支供血,其不应期比左束支长,故传导阻滞比较多见。但右束支传导阻滞并非肺心病所特有,右束支阻滞可以发生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见于健康人。由于肺心病致右心室肥大而牵拉右束支传导系统,也常发生阻滞[3]。从统计结果来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肺心病并发传导功能类心律失常中相对高于同类的其他心律失常。由于监测手段不同,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检出率差异较大,Holter监测较常规心电图有较高的检出率,尤其是对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心律失常的价值更高。本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病例中,大多数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夜间多于白天,这可能与夜间迷走神经亢进、睡眠中反复呼吸暂停,痰堵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使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加重有关,为此做好肺心病患者夜间护理尤为重要[4]。

参考文献

[1] 黄荣,李会民.肺心病并发心率失常112例分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25(6):106-107.

[2] 黄林锋,温文川,王玫,等.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河北医学杂志,2005,11(2):121.

心律失常范文12

【关键词】稳心颗粒;脑心综合征;心律失常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11月之间收治的伴有心律失常的脑心综合征患者90例,全部患者诊断均经头颅CT、MRI检查证实,符合《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标准[1],同时符合脑心综合征诊断标准,且发病前无心脏病史。其中脑出血患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梗死58例。

1.2 方法

1.2.1 分组 全部患者按自然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7例,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41~82岁,平均63.4岁,室性早搏20例,室上性早搏26例,心房纤颤6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对照组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38~80岁,平均62.1岁,室性早搏19例,室上性早搏24例,心房纤颤3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部分患者存在2种或2种以上心律失常。

1.2.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神经内科疾病治疗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包括脱水、脑保护、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治疗等)及护理措施,并控制输液速度,注意保护心脏,针对血压变化、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情况进行相应处理。治疗组加用稳心颗粒9 g,3次/d口服,不能口服者经鼻饲给药。监测血压、心率及心电图改变,观察2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②有效:症状减轻,心电图好转;③无效,主观症状及心电图无变化;④恶化,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加重或出现新的异常。

2 结果

经比较发现:治疗后随着脑血管病的好转,心脏损害、心律失常均有减轻,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因急性脑病(主要为脑卒中)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随着脑病的好转而恢复,称为脑心综合征[2]。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颅内特定部位受损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冠状动脉的痉挛状态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有关[3]。虽然脑心综合征可随脑病的好转而恢复,但其对患者的预后仍存在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被认为是影响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步长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可以提高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且有膜稳定作用,有研究表明,该药对乌头碱、氯化钡和肾上腺素诱发的心律失常均有抑制和治疗作用。通过本研究笔者发现,经过系统的内科治疗,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且在服用稳心颗粒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说明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干预治疗脑心综合征之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