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层次分析法论文

层次分析法论文

时间:2022-09-16 20:14:37

层次分析法论文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1

构建会计电算化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可行的会计电算化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真实地反映会计毕业生所需要的会计电算化技能。本文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会计电算化技能评价指标,再根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将70%以上专家都认可的指标,纳入会计电算化技能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

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是指会计人员通过财务软件完成资金核算、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往来核算、成本核算、存货核算和报表处理等一般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会计人员应该熟练掌握财务软件中总账处理系统、UFO报表系统、应收应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

(二)财务软件的日常维护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目前很少企业的财务人员能完全自行处理电算化软件方面的问题,绝大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只是懂得简单的软件操作,面对软件故障的时候,都得求助软件公司。这样,一旦软件公司人手不足,不能及时维护,企业的会计工作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财务软件的日常维护能力包括财务软件的安装、前台误操作的实时处理、后台数据库的维护。

(三)Office办公软件操作能力

办公软件在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术研讨、电子教材DENG都离不开办公软件的支持,所以熟练地应用办公软件是非常重要的。Office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包括Word文档的操作、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幻灯片的制作。

二、会计电算化技能的层次分析

模型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对复杂问题的因素及其内在相关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一个层次分析模型,把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求解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一种简单的决策方法。由于层次分析法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灵活性等特点,适于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科学管理等领域中。

(一)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会计电算化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部分组成。其中,目标层由准则层予以反映,准则层由指标层予以反映。(1)目标层A。会计电算化技能为目标层,从总体上反映会计电算化技能状况。(2)准则层B。准则层由四部分组成,具体为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B1)、财务软件的日常维护能力(B2)、Office办公软件操作能力(B3)和一般计算机操作能力(B4)。这四项能力从不同方面反映会计电算化技能。(3)指标层C。指标层由14个指标组成,详细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构造判断矩阵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之后,就可以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对于各指标之间的比较尺度,T.L.Satty提出了1-9标度方法,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为保证会计电算化技能指标层次结构模型中不同层次的成对比较矩阵因素的科学性,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对各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Xij进行评判,即从高等院校和企业中选取10名专家或者技术骨干组成专家小组。专家小组中高等院校教师同一院校不超过2人,企业技术骨干由会计主管或者财务经理组成,每个企业不得超过1人,所在企业覆盖服务业、商业和工业。专家通过填写问卷调查表,对指标体系中两两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程度评判,从而得到10个Xij,再对这10个Xij进行加权平均,汇总得到最终的Xij,进而建立会计电算化技能层次模型的成对比较矩阵。准则层判断矩阵和指标层判断矩阵分别见表4到表8。

(三)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为了使判断矩阵不致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需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法中引入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指标RI。其中CI=(λmax-n)/(n-1),CI值越小(接近于0),表明判断的一致性越好。对于不同的矩阵位数n,其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见表3。当阶数n≥3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记为CR,当CR=CI/RI<0.10时,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本研究运用yaahp层次分析软件计算准则层判断矩阵和指标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4到表8中的附注。

(四)组合向量的计算和层次总排序

在计算准则层和指标层判断矩阵的权重后,可以计算各因素对会计电算化技能这一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指标层中各个因素在会计电算化技能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这一计算过程通过yaahp层次分析软件求得,结果见表9。

三、结论及建议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2

当前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①口令入侵。计算机网络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口令入侵安全隐患,主要是一些非法入侵者,使用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些合法的用户口令、账号等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登陆,并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破坏。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口令入侵安全隐患,在非法入侵者将计算机网络使用者的用户口令、密码破解之后,就会利用合法用户的账号进行登录,然后进入网络中进行攻击。②网址欺骗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其通过方位网页、Web站点等,在计算机网络用户通过网络访问各个网站的过程中,往往忽视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正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的合法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安全问题,为黑客留下了破坏的机会。黑客利用用户访问的网站、网页等,将其信息篡改,将计算机网络使用者访问的URL篡改为黑客所使用的计算机的服务器,在计算机网络用户再次登陆这些网站、网页的同时,就会出现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而黑客就会利用这些安全漏洞,对合法用户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攻击。③电邮攻击。在计算机网络实际运行中,产生这些安全隐患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计算机网络的软件技术、硬件技术不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配置建立不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使用产生危害,为此需要加强计算网络安全的防范。

2模糊层次分析法特征及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实施步骤

2.1模糊层次分析法特征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把传统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各方面优势考虑其中的综合型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重视人的思想判断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把人的主观判断数字化,从而有助于人们对复杂的、难以精确定量的问题实施量化分析。首先我们采用模糊数构造判断矩阵替代单纯的1-9标度法解决相对应的量化问题,其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糊数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实施准确的定位于判断[2]。

2.2模糊层次分析法步骤网络安全是一门设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科技化的重要信息平台,网络安全评价是在保障网络系统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实施的相关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并把操作环境、人员心理等各个方面考虑其中,满足安全上网的环境氛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已经牵涉多个领域,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度也日益加深,网络安全成为重要的问题。采用模拟层次分析法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评价,模拟层次分析法实际使用步骤如下:

2.2.1创建层次结构模型模糊层次分析法首先要从问题的性质及达到的总目标进行分析,把问题划分为多个组成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创建多层次结构模型。

2.2.2构建模糊判断矩阵因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组各个专家根据1-9标度说明,采用两两比较法,逐层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上个层次某因素的重要性展开判断,随之把判断时间采用三角模糊数表示出现,从而创建模糊判断矩阵[3]。

2.2.3层次单排序去模糊化是为把模糊判断矩阵转换为非模糊化判断矩阵,随之在非模糊状态下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去模糊化之后对矩阵对应的最大根λmax的特征向量进行判断,对同一层次相对应的因素对上层某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权值。

2.2.4一致性检验为确保评价思维判断的一致性,必须对(Aa)λ实施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I及比率CR采用以下公式算出:CI=(λmax-n)(/n-1);CR=CI/RI,在上述公式中,n表示判断矩阵阶数,RI表示一致性指标[4]。

2.2.5层次总排序进行层次总排序是对最底层各个方案的目标层进行权重。经过权重计算,使用自上而下的办法,把层次单排序的结果逐层进行合成。

3模糊层次分析法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使用模糊层分析法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展开评价,我们必须以全面科学、可比性等原则创建有价值的安全评价体系。实际进行抽象量化时,使用三分法把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内的模糊数定义成aij=(Dij,Eij,Fij),其中Dij<Eij<Fij,Dij,Eij,Fij[1/9,1],[1,9]这些符号分别代表aij的下界、中界、上界[5]。把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多个因素考虑其中,把它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决策层三个等级目,其中准则层可以划分为两个级别,一级模块采用物理安全(C1)、逻辑安全(C2)、安全管理(C3)等因素组成,二级模块则划分为一级因子细化后的子因子。依照传统的AHP1-9标度法,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对比标度因素的重要度,标度法中把因素分别设为A、B,标度1代表A与B相同的重要性,标度3代表A比B稍微重要一点,标度5代表A比B明显重要,标度7则表示A比B强烈重要,标度9代表A比B极端重要。如果是倒数,应该依照矩阵进行判断。以此为基础创建不同层次的模糊判断矩阵,根据目标层、准基层、决策层的模糊对矩阵进行判断,例如:当C1=(1,1,1)时,C11=C12=C13=(1,1,1)。采用这种二分法或许各个层次相对应的模糊矩阵,同时把次矩阵特征化方法进行模糊。获取如下结果: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权重(wi),物理、逻辑、安全管理数据为:0.22、0.47、0.31。随之对应用层次单排序方根法实施权重单排序,同时列出相对于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为确保判断矩阵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必须对模糊化之后的矩阵实施一致性检验,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CR数值,其中CI=(λmax-n)(/n-1),CR=CI/RI,当CR<0.1的时候,判断矩阵一致性是否两否,不然实施修正。最后使用乘积法对最底层的排序权重进行计算,确保或许方案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6]。

4结语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垃圾评论识别;KNN;特征提取;层次分析法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参与”的开放式架构[1],用户对购买的商品进行评论,消费者和生产商通过产品的评价,也可以了解产品的优势与不足,把握用户需求,改善服务。然而,由于网络评论不受任何约束,使得评论中充斥着大量垃圾评论,故提高垃圾评论的识别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以2015年MathorCup数学建模竞赛C题垃圾评论识别的评价数据为基础。文章通过对评论文本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在中文评论领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评论文本格式自由多样、评论对象的多样化、评论内容具有近似重复性、不真实评论和广告和不带有感色彩的随机文本。

首先,我们对从京东网站中获得的iPhone 6 Plus的200条评论分析整理,并对评论属性提取并进行向量化处理,将处理后的向量作为训练集。

表1 训练集向量化处理(部分结果)

iPhone 6 Plus手感很好,上手容易。是正品,快递师傅服务也很好!商品封条完整。 (3,2,0,0,1)

2 垃圾评论识别

2.1 KNN 最近邻分类算法算法步骤

(1)根据特征项集合重新描述训练文本向量;

(2)在新文本到达后,根据特征词分词新文本,确定新文本的向量表示;

(3)在训练文本集中选出与新文本最相似的K个文本,计算公式为:

(1)

(4)在新文本的 K个邻居中,依次计算每类的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x为新文本的特征向量,Sim(x,di)为相似度计算公式,y(di,Cj)为类别属性函数,即如果di属于类Cj,那么函数值为1,否则为0。

2.2 评论测试集的建立

对附件中的36条评论同样进行向量化处理,作为测试集,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训练集和测试集评论数目

2.3 模型求解

根据上节建立的KNN分类器垃圾识别方法,利用训练样本对测试样本进行识别,识别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KNN分类算法垃圾识别结果

3 基于层次分析的垃圾评论分类模型

3.1 相关概念定义

在产品垃圾评价识别模型研究中,为了方便问题的研究,我们定义了量化评论、评论者、商家的变量分别为评论句的价值度、评论者的可信度和商家的可靠度。

(1)评论的价值度:表示为P(x),P(x)代表该评论x具有评论特征的程度。(2)评论者的可信度:表示为B(y),B(y)代表我们相信该评论者y的程度。(3)商家的可靠度:表示为R(z),R(z)代表该商家产品可靠性的程度。

3.2 层次分析法

所谓层次分析法就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的问题作为一个决策系统,该目标问题又可分为多个准则或目标,进而分成具有多准则、多约束的若干层,然后依据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方法得到每一层次的各个元素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权重,最后使用加权和的方法进行归并,得到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层次分析法的主要的步骤为[4]:

图3 层次分析法流程图

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3.3.1 评论的价值度检测

(1)评价句的特征。评价句指构成产品评论文本每个短句中,包含产品特征或评论观点的句子。产品评论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评论文本中评价句数量的多少。因此,如何识别评论中的评价句,经分析,若评论句子中存在产品特征词,则该句子具有评价句特征的概率很大。为此,我们参考词性路径模板并用于评价句的检测,同时为了提高分词系统对评价词的识别率,在分词系统中加人自定义评价词顺,最终使用表 所示的词性路径匹配模板集按优先级顺序提取评价句。

图4 词性路径模板集P

图5 罗杰斯特公式图像

对于评论中的每个短句,文章认为如果和表中的任一模板匹配,该短句就有评价句特征。

(2)评论的价值度计算。若一句评论里面的评价句比例大,则该评论为正常评论的可能性也就较大。若一个评论的评价句比例过小,则该评论为垃圾评论的可能性也就较大。所以通过比较该评论的评价句数量和整体评论字符数量,就可以可以得到该评论的价值度。

P(x)=■ (3)

其中P(x)表示的是评论价值度, ■xi是整体评论字符数量,gi是评价句的数量。

3.3.2 评论者的可信度检测

根据评论者可信度和评论价值度的关系以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可信度检测计算函数图形为“S”型增长的曲线,如图5所示。为此我们构造如下的得分函数:

(4)

其中B(y)表示的是评论者可信度,y是评论者信息输入集元素。

3.3.3 商家的可靠度检测

若一个商家拥有的来自可信评论者的正面评论越多,它的可靠度值越高,故类似于评论者的分析,我们得到店家的可靠度值变化曲线也是罗杰斯特曲线。所以商家R的可信度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5)

其中R(r)表示的是商家可靠度度,r是商家信息输入集元素。

3.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设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S为P、B、R加权之和,所以整体评价指标体系R模型如下:

(6)

3.3.5 指标权重的确定

下面借助层次分析法[4]来确定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见如图6所示 。

图6 层级分析结构

假设对此评论体系,有专家给出成对比较矩阵

求得:一致性指标:?姿max=0.0193一致性比率:?姿max=0.0370,这样就可以确定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所有权重,因此评价指标体系模型W可表示为:

R=0.1047P+0.2583B+0.6370R(7)

4 结果分析及结论

对一般的产品评价集合,如果我们仍然从评论样本本身单方面考虑会有以下两个难点。

第一,工作量大,时间冗余度长。从评论本身出发,提取该产品主题的关键词和特征进行样本训练,但是这样处理时,当你换另一个产品是有需要对关键词和样本特征提取,人工的工作量很复杂。不能讨论并建立更一般的模型,并谈谈你的该类识别问题的看法;第二,一个评论者对某件产品的评论肯定与评论者的可信度和商家的可靠度有关系,所以我们从三者综合出发,利用层次分析结构分析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得到三者占评论诚信度的权向量,最后代入得到的指标取值,得到该评论的最后得分,从而判断改评论的极性(是否是垃圾评论)。

文章给出了一般化产品的研究思路和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聂卉.产品评论垃圾识别研究综述[J].情报分析与研究,2014,243(2):63-71.

[2]徐胜国.基于加速近端梯度法和文本语义的垃圾评论信息分类方法[D].江苏:南京邮电大学,2014.

[3]N. Jindal,B. Liu. Opinion spam and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data mining 2008:219-229.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评审;AHP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58-03

层次分析法是将一个复杂得多目标决策问题(评审毕业设计(论文))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优化决策标准的系统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本科生教育阶段的最后环节,是所学知识升华的重要过程。但由于大学专业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学科间交叉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越来越多,所以指导教师要准确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非易事。目前指导教师在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套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一个专家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一套相对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方法。

1 层次分析法的实现

(1)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对具有丰富经验的评审教师问卷调查获得,所建立的体系如表1所示。

实验(调查)方法能正确设计实验(调查)方案,实验(调查)方法先进合理,实验(调查)结果达到预期目标能正确设计实验(调查)方案,实验(调查)方法合理,实验(调查)结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上述体系模型实质是一个多层次且逐层向下细分体系如下图所示。

(2)比较矩阵的构建。将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就其影响程度相互进行两两比较,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矩阵中的元素表示两个影响因素对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比较矩阵的赋值(Wi/Wj)构成,如表2所示。

(3)计算比较矩阵各层次指标权重。对比较矩阵进行层次排序,进而确定评价因素各评价因子权重。层次单排序是依据比较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次某元素来讲,本层次与它有关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求各因素权重的计算方法有规范列平均法、方根法、幂乘法等,这里选择的是规范列平均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求出两两比较矩阵的每一元素每一列的总和。

第二步:把两两比较矩阵的每一元素除以其相对应列的总和,所得商称为标准两两比较矩阵。

第三步:计算标准两两比较矩阵的每一行的平均值,这些平均值就是各方案在对应上层指标的权重,即特征向量。

权重总排序是按照一定方法自底向上进行权重更新计算。具体方法为子标准相对于其父节点构成的两两比较矩阵所得的特征向量乘以其下层所对应的各标准权重构成的矩阵得到新的权重,以此类推自下而上计算。

(4)一致性检验。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就需要对得到的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满足一致性条件,则由特征方程:|λE-A|=0 得到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出作为目标的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如果不满足一致性检验,则需要让专家对比较矩阵进行调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被检验的两两比较矩阵乘以其特征向量,所得的向量称之为赋权和向量。

第二步:每个赋权和向量的分量分别除以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即第i个赋权和向量的分量除以第i个特征向量的分量。

第三步:计算出第二步结果中的平均值,记为λmax。

第四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

第五步:计算一致性率CR:CR=CiRi。

当CR < 0.1时,比较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有效。

2 实例应用

根据上述的指标体系,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构造成对比较阵如表4~表7所示,直到最下层。

3 总 结

利用层次分析法把评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看做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对影响系统的多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综合分析,建立相应数学模型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有效地避免主观判断,达到科学的理性量化评判方法。针对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由于能对整篇作品构成的各因素权重量化,所以可以为学生改进毕业设计提供方向和参考,对于学生不断提高作品质量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施锡铨,范正绮.决策与模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24-130.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国际关系学 心理学分析 理论正当性 研究路径

国际关系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社会科学的本体性地位,自20世纪初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诞生以降,就一直遭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代表人之一马丁·怀特(Martin Wight)在《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1]一文中所做的精彩原因分析。国际关系学的学科本体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根源之一在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的一个显著特征,即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很大部分来源于对其他社会科学的借鉴。

冷战结束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国际关系理论异军突起,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向体系理论深入和发展,国际关系理论进入“社会学转向”时期。与此相反,微观层次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似乎始终处于学科发展的边缘,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也感慨和抱怨说,“研究个性和个性的类型在心理学和政治学领域已不受人青睐。”[2]其实,国际冲突理论中一直存在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分析路径,分析代表着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视角[3]。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逐步走向体系层次的理论建构的情境下,微观层次的个性分析、知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心理理论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微观个体理论的解释力有多大?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存在哪几种路径?个体理论能否与体系理论走向统一?等等,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确立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能性与正当性问题。

一 心理与国际关系:理论正当性

“层次分析法(Level of Analysis)”和“施动者-结构(Agent-Structure)”问题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中两对最基本的范畴,古典现实主义以来的任何一种科学国际关系理论都必须在这两对关系坐标中确立自身的位置和地位。这两个基本问题也是我们进行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谱系归类整理的最佳路径。以这两个基本问题为分析视角,当可揭示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和合法性。

1.“层次分析法”的视角

20世纪50、60年代,国际关系学中“层次分析法”的产生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朝着更为严谨的方向发展。国际关系理论中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划分的依据直接来源于“层次分析法”最初关于“体系”、“国家”和“个人”三个基本层次的划分。笔者认为层次分析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从纵向来看,为层次的划分问题,即到底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从横向来看,为方法论的(Methodological)层次、本体论的(Ontological)层次和认识论(Epistemological)的层次问题。层次本身具有两种含义:解释的来源(Sources of Explanation)和分析的对象(Objects of Analysis)。[4]

本体意义上的层次将层次视为“分析的不同对象和单位”,而认识论意义上的层次则把层次视为“解释某一特定单位行为的一系列原因变量”。布赞依据两条路径,重新审视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概念。首先,他根据空间规模的原则和组织的层次,认为这种意义上层次既是解释的来源,又是解释的结果和对象。因此,根据最基本的“个体与体系”的关系范畴,国际关系中的层次可具体划分为“体系-国家”、“国家-官僚机构(次国家)”、“官僚机构-个体”这几个基本的范畴。其次,如果把层次视为所分析对象的不同解释来源,那么个体、国家和体系层次都存在结构(Structure)、进程(Process)和互动能力(Interaction Capacity)这几个因素。[5]布赞没有把研究的重点置于层次在纵向量上的扩大,而是对每个分析层次进行了独立的本体属性的考察,这正是他对层次分析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尽管国际关系学界无人能否认个体层次的重要作用,学者也普遍认为“运用心理学来研究政治是一种必不可缺和不可替代的方法”[6],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宏观体系层次上的研究。整体论和结构主义理论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体系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对个体心理理论的批评是:个体心理因素在解释国家的决策行为、以及国际冲突的根源上具有说服力,但对于整个国际体系的变化发展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因而可以说,整个体系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忽视了对个体层次的心理与认知因素的考量。

“个人在国际政治分析中从未成为一个常见的范畴”[7],有一些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忽视个体层次因素的学术研究偏向表示不满。举例来说,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把国际冲突与战争的根源分为三个层次,即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国家的属性和人的侵略本性[8],但他最后建构的是一种体系层次上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而戴维·辛格(J. David Singer)只考虑国际体系与国家单位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个体层次在他的分析框架中被筛漏出去[9]。此后,众多学者在层次的细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范畴逐渐成为国际关系层面国家与国际社会关系分析的理论根基。但是,我们仍需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众多层次中究竟哪一层次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对此问题,学界往往容易产生决定论的倾向,或者是结构主义决定论,或者是还原主义决定论。尽管沃尔兹建立一种体系层次的结构主义理论,但他辩解他并没有建立一种结构主义决定理论。在解释国际事件中,没有一个层次的单元或解释来源是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个多个层次的变量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假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或解释来源同时发生作用,那如何将这些不同的分析整合进整体理解中?”[10]

在确定分析层次的重要性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不同的分析层次在不同的问题领域的重要程度不同;其次,即使在决策中,不同的决策阶段层次的重要性也不同;第三,变量在一个层次上的重要程度与其他变量的状态相关联。[11]所以,如果要确立某变量层次的重要性,必须对其他的相关变量层次做出相应的假设,在这种理论上预设的前提下,再探讨具体变量层次的作用。如我们在讨论个性对政治的影响时,关键是解释清楚“个性作为政治行为的一个制约因素的重要程度”,进一步假设个性在什么条件下以及如何影响政治行为[12]。以房子起火逃命为例,为什么人会逃生?这里或许没有唯一的答案。或许是人的求生本能促使他做出逃生的行为;或许是在其他人都逃生的情况下,人所进行的一种模仿和学习过程;或许是他头脑中已有的直接和间接经验促使他逃生;或许他在房屋内岿然不动,因为他没有形成对大火的危险性的认识,等等。但必须明确一点,即人只有在形成对大火的认知后,才能进一步确定自身接下来的行为。杰维斯指出,知觉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火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大部分人可能都做出逃生的行为,而其个性、性格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之后,丘吉尔就认为房子起火了;而张伯伦认为在1939年3月后房子才起大火;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从来就没有出现什么大火[13]。关于人的行为的争辩始终存在着自我决定论和情境论两种不同的声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大多数人是处于两种极端之间:一种是自我导向的人,这种人的行为是自我规定的;一种是他人导向的人,他的行为方向是由当时的环境所决定的[14]。

而从实践中来看,个体在国际政治领域无疑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国际关系心理学中个体心理分析理论的主要理论预设为国家行为的行使主体是个体,具体的国家领导人与精英才是抽象国家行为的实践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个体尤其是重要的领导人或领袖建构了国家行为。个体对于国家决策行为和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整个国际关系史发展历程中,一些重要的国家领袖和外交家对于国际关系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15]那么接下来需要考证的问题是,个体层次的动力来源为何?个体心理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是人的本性,还是社会文化制度所塑造的?因此,我们可以对个体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层次分析。个体心理层次同样存在环境论和遗传论之争,心理学理论中也存在个体主义与结构主义理论的区分。

2.“施动者-结构”的视角

“施动者-结构”关系范畴,即“部分-整体(Parts-Whole)”、“行为者-系统(Actor-System)”、“微观-宏观(Micro-Macro)”的关系问题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和世界体系论就是基于结构的解释力优于施动者的基本理念,建立了体系层次上的结构主义理论。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说,“施动者-结构”指分析的单元何为先的问题:是施动者(个体)先于结构(社会),还是与之相反?由此可以得出三种答案,即个体主义(Inpidualism)、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和结构化主义(Structurationism)。而认识论意义上的“施动者-结构”指的是由施动者(个体)的属性来解释体系的结构和施动者的行为,还是以结构(体系)为导向?[16]

“施动者-结构”关系最初表达了这样一种意义,即人类社会行为分析可分为“人类及其组织的行为者”和“制约行为者的社会结构”两大对立变量层次。推及国际体系层面,这一范畴的表现形式则为“处于国际社会中的国家”与“国际体系及结构”的关系;推及个体微观层面,这一范畴的表现形式则为“微观个体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情境和社会心理结构”的关系。新现实主义的本体论为个体主义,而世界体系论则持整体主义的本体论,尽管存在这种差异,这两种理论都被称为结构主义理论或结构导向理论。“施动者-结构”范畴实质表现出一种微观与宏观上难以调和的矛盾,温特(Alexander Wendt)则指出社会学中的结构化理论[17]的借鉴有助于这一矛盾的化解。基于这种理念和逻辑分析路径,温特等建构主义学者建立了某种意义上的结构化国际关系文化理论[18]。可见,不仅可以在国际体系层次建构结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微观个体层次同样可以建构结构主义理论。学界传统上把体系理论与结构主义理论相联系起来,而笔者认为结构主义方法和结构主义理论并不是体系层次理论建构的专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给“结构”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即认为结构是一些实体的排列组合,这些组合呈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的特性[19]。整体性是指结构内在的连贯性,是强调共时性特征;而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态的,它有自身的动力变换来源和机制,强调历时性特征。心理学中结构概念的出现,最早来源于思维心理学用思维的结构反对联想主义只用主体的感觉和印象来解释一切。心理学中真正结构主义的出现是“格式塔”理论(Gestalt Psychology)中结构主义的提出。“格式塔”结构主义的中心观念是整体性观念,其所指的结构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场效应概念。如果以一种二分法的标准划分,结构有物质结构和观念结构两种基本形式(物质的结构与观念的结构其实就是客观结构与主观结构的区别,而国际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结构)。国际关系理论中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世界体系论等建构的是物质(权力、生产、经济)结构概念;而英国学派、建构主义和国际关系心理学则强调观念(规范、认同、心理)结构变量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本体论或方法论意义上对国际关系心理学的个体主义或原子论的批评效应具有一定的限度,这种批评的极端就是完全曲解了“施动者-结构”在微观层次上所具有的意义。所以,接下来的问题还是个体、国家与体系等层次的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哪一层次的变量在何种情境中起何种作用?这就回归到上文所述的层次分析问题了。

综合上述,我们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两个视角考察了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相结合的理论正当性问题。层次分析考察主要是明晰个体与群体心理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分析层次在国际政治分析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施动者-结构”考察主要是论证国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既可以建立起个体主义的还原论理论,也可以建构整体主义的结构主义理论。现代政治研究越来越重视分析制约政治行为和发展的非政治因素,行为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和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也体现了它的政治正当性和相关性[20]。同理,国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也有其理论正当性和合法性,这是我们理解和解释国际关系变化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条重要路径。

二 心理与国际关系:研究路径

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工程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和方法进行国际关系分析,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国际冲突的微观心理和生理学解释以及在决策层次的心理学解释。这些基本的心理学理论范式和方法可以归类为两对基本的范畴,一是深层心理(Depth Psychology)和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的路径;一是个体心理(Inpidual Psychology)和社会心理(Social Psychology )的路径。

1.深层心理与认知心理

攻击倾向是否为人的天性?人类战争与冲突的根源为何?动物之间的种族攻击与争斗与人类的冲突与战争有何关联?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否与人的心理因素与心理基础紧密相连?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的深层心理学家、政治心理学家以及生物学家等对这些冲突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过一些细致的论述。持这一分析路径的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非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莫属,他也是心理学历史上很少能与其并肩、所引起的争议也最多的学者。尽管对政治与政府事务关注不多,但他关于战争根源的论述以及人类文明的看法形成了其独特的战争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认为人基本上是一些本能、冲动和驱使力量[21]。人具有两种最为基本的本能,即生命本能(Erotic Instinct)和毁灭本能(Death Instinct)。毁灭本能表现为侵略、破坏和仇恨,它导致人类相互残杀和战争,文明由此走向分裂和瓦解。而生命本能则是维系人类团结和友爱的内在推动力量。尽管如此,侵略本能却是人的爱欲或生命本能的结果,尤其是生命本能遭受挫折时的表现形式。1932年,弗洛伊德在与爱因斯坦关于战争根源的讨论信件中,阐述了他的战争观[22]。他认为人类早期政治社会起源于暴力和征服的基础之上的。随后,法律和伦理的出现替代了直接暴力的使用,但法律本身是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群联合压迫微弱分子和势力的结果。而在相近地区形成了各种联合力量时,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冲突便无休止的发生了。总之,弗洛伊德的战争心理学集中探讨了人类的毁灭本能和侵略本能是战争的根源。另一方面,他认为两种因素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一是文化的进步有助于减弱人类本性中所固有的破坏侵略本能,认同也维系着人际之间的情感连接;一是如果建立一种世界权威组织,而且存在着维护和平的可供使用的巨大军事力量,那么战争的避免不是不可能。

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发展直接促使了二战的爆发。因此,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成了和平与冲突解决课题中的一项重要议程。心理学家弗罗姆(Erich Fromm)通过对现代社会的自由的考察,从心理和社会环境层面指出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微观社会根源。[23]中世纪社会,人的普遍特征是缺乏自由,但个体却能在社会中得到保障和安全;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冲击下,作为个体的人在感情和宗教上获得了解放和自由,而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的发展,人又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获得了自由。但是,现代社会中自由所带给人的不是幸福,相反,人在现代激烈的竞争社会中感到的只是孤独、恐惧、焦虑和不安等等。由此,人产生了逃避自由的愿望,或者是倾向于通过控制他人(虐待狂),或者是通过屈从于某种权威获取保护(受虐狂)。这就是二战前法西斯主义在欧洲产生和发展,并受当时大众所疯狂崇拜的社会心理根源。

国内和国际社会的种种破坏行为使人思考着人的攻击倾向是否天性的问题。很多生物心理学家、哲学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把动物攻击同类的天性应用于人际层面,指出人与动物一样具有攻击的本能,人与动物的攻击倾向出于同一渊源[24]。此外,人在遭受挫折时,容易表现出一种攻击倾向。人的攻击本能在资源缺乏、出现社会组织后表现更得更为突出和有组织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出现了几种较为有代表性的理论:攻击本能论、动物行为研究、洛伦茨的“种内攻击”说、挫折-攻击理论等[25]。深层心理路径的分析强调人的无意识(潜意识)、本能和人性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这在科学说服力上略显不足。但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及广泛影响,无不说明人类社会在对自我认识上仍需下大工夫。美国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orold D. Lasswell)的政治分析直接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的政治理论的中心议题为“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命力来自倾注在公众目的上的私人感情”,即认为政治运动其实就是个人的感情导向公共渠道的结果。另一层次,他通过分析世界政治与个人的不安全的关系,指出在国际冲突中“阉割情结”的重要影响作用。[26]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在心理学学界兴起。此后,国际关系研究中也借鉴认知革命的成果,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加工、知觉与错误知觉(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意象(Image)与信念体系(Belief System)、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等在国际关系分析中得到广泛领会和运用。罗伯特·杰维斯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27]他对国际政治中决策领域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归纳了错误知觉的14个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国际关系领域常见的错误知觉及其生成机制。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认知相符现象(Cognitive Consistency)、诱发定势(Evoked Set)和历史学习和类比。决策中经常发生的错误知觉有过高估计自己和过高估计对方、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等。

知觉现象和过程其实就是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其基本认知模型为:首先是接受信息、编码,存入记忆,再利用记忆材料做出决定以指导外部行为。在这一认知过程中,作为决策者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本身已有的意象和信念体系等对正确与错误知觉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制约作用。如决策者个体的意象对国际冲突和战争的爆发起着重要影响作用[28]。国家领袖个体的学习与历史借鉴对其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除个人的学习之外,还存在组织的学习。组织学习的机制为,个人思想对环境因素做出反映,然后个人的学习改变组织程序,组织变化造成进一步反馈效应,这样历经一个循环过程。而政府的学习更为复杂,受政治体制的影响较大,决策者个人的经历、智囊团和多元的政治体系都是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29]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提出的世界政治进化观集中表述了宏观层次上的学习行为。世界政治的结构是由进化过程塑造、调整和发展,学习模式和社会进化模式能够揭示世界政治中的结构变化过程。由此,他分析了世界政治中的每次创新的模式、起源和影响等,进而提出世界政治长周期理论。[30]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来说明深层心理和认知心理路径中国际关系分析的理论与实践(表1)。

分析路径 深层心理 认知心理

分析变量 人性 信息处理与加工

本能(攻击、恐惧、侵略) 知觉与错误知觉

精神分析 意象、信念体系

社会学习

…… ……

表1 深层心理与认知心理分析路径与变量

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以主体属性为标准,心理因素可以划分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心理),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第二组分析路径与变量。个体及个体心理一直是心理学中的中心议题,精神分析学说起初是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对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及个体心理的治疗与关怀;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层次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意象与信念体系以及个体的社会学习等都是从个体心理层次出发的剖析。因此,这两组分析路径存在着变量重叠的事实。

个体心理层次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分析重要领导人和精英的个性和政治态度,以揭示其与政治行为、国家政策的因果关系。这里有两种分析的方法:心理历史学(Psychohistory)和生理心理学。在这一方面,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大量的资料和研究表明威尔逊的个人成长环境和经历对其个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对权力和控制他人问题的态度,以及不向政敌妥协的性格与他童年跟父亲的关系密切相关[31]。而近现代而言,大国领导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对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世界政治的头号领袖们“对创造世界历史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几乎也都在其生命的某个艰难时刻使国家走上一条危险的道路,某些人甚至将国家拖入可怕的灾难之中。”研究表明,这些领袖们在年轻时能发现某些年长者的精神与身体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决定,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但当他们年长时却犯下同样的毛病。如果这些领袖的身体状况在某些重大时刻不一样的话,那么决策可能完全不同,事件的发展也会大大不一样,甚至世界历史将有可能重写。[32]在对领导人的个性进行分类方面,美国学者巴伯(J. D. Barder) 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根据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素质将总统的性格进行一种简单的分类,以区分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总统风格的不同,由此推演出四种对应的总统个性类型[33]。二战后对法西斯主义的一项研究,试图揭示出一种所谓的权力主义人格(Authoritarion Personality),它以一种“F量表”标准测试出被试者的法西斯主义倾向性格。[34]这种权力主义人格的测试也可以进一步在被试者的政治参与、意识形态上做出一定的预测。但是,这项研究远未揭示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根源问题。

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心理需要,其中有些与政治相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人的基本五种需求说,这些内生的需求主导着人的意识,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35]。具体来说,自尊心强度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行为倾向和性格;根据对于权力的不同意愿,可以区分出权力导向型和倾向于隶属他者寻求合作型的个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觉、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人际态度和冲突倾向等方面都完全不同。[36]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寻求和确立外部敌人的心理需求,如果失去了一个敌人,则又会极力寻求一个替代者。这方面一项颇为敏感的心理视角定量研究为:即前苏联崩溃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交恶,由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推测,中国是否是苏联崩溃后美国领导人所寻求一个的替代品?[37]。

如前文所述,个人心理的形成机制中社会文化情境发挥着重要的塑造作用;另方面,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身份与认同(Identity)以及民族主义(Nationalism)思想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制约国家的对外政策与行为的重要变量。现代大众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公众舆论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公众舆论在何时、何种情形,以及多大程度上影响外交政策,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文化制度对领导决策者的公众舆论信念的塑造和影响作用。这种理论分析的两个维度为: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s),即公众舆论影响的输入是否合适?实践信念(Practical Beliefs),即大众对政策的支持是否是其成功的必需?[38]认同与身份的概念本身来源于社会心理学,认同是对某一共同体身份的确认,这直接关系到行为者对自身利益的建构,进而影响其行为和信念。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就是遵循这种社会心理的逻辑分析路径,强调国际关系体系层次中规范、认同和价值的本体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心灵、自我与社会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现代国际政治中民族主义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种建立在认同和身份基础之上的群体心理与心态。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将民族主义视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39](Imagined Communities),这种共同体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根源之上,内部具有一致或接近的价值观和共同遵守的规范;同时,在血缘和地理上相连或相关,往往共享同一种属于共同体内部的集体记忆。极端发展形态的民族主义,如群体无意识、法西斯主义以及类似于群氓的时代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同时也极大地影响其共同体内部的个体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在这种情境下,个体的心理特征往往从属于集体的心理需求。在中东等宗教情结浓厚的地区,民族主义所代表的社会集体心理对民众行为和国家行为甚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爱国主义情结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属于一种民族主义心态,尽管其往往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烙印。综合上述,笔者从第二组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路径梳理了国际关系与心理学的关系(表2)。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对两组研究路径的简要整理概括,并没有深入细致探讨与总结所有的分析变量及变量关系[40]。

分析路径 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

分析变量 个性 公众舆论

知觉与错误知觉 认同与价值

动机、情感 民族主义

社会学习 群体无意识

…… ……

表2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分析路径与变量

三 结语

任何理论只是在某一特定领域、特定时空和特定假定下具有解释力。国际关系心理学也只是集中确立有限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精致实用的中观理论(当然,从层次分析上说,心理理论应属于微观理论)。所以,尽管前文已对国际关系中的心理学分析的理论正当性和研究路径进行了论证,但并不能否认这种分析路径仍存在一定内在缺陷。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追求的是精确性和规律的客观性,但社会科学研究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政治现象具有时钟(Clock)的特性还是烟云(Cloud)的特性?政治现象在什么层次具有时钟的特性,在什么层次又具有烟云的特性?我仍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理论模型(Modeling)与个案研究(Case Studies)的问题[41]。在国际关系和国际冲突领域,理论模型的建构和经验层次上的个案实证研究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理,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同样需要处理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它主要借鉴心理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等)进行国际关系分析。政治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烟云的特性,是多种因素和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学研究中注重运用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盲目地将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政治事务的分析将导致研究的僵化和灾难。

除此之外,“我们可能无法确定个人行为的动力与动机是如何转化成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动力和动机的,更不用说确定它们是如何转化成决定战争或和平的国家公共政策决策的动力和动机了。”[42]国际关系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学说、个性分析、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进行国际关系层面的实证研究较多,而理论研究和创新略显不够。所以,这种研究取向客观上将导致国际关系心理学的说服力不足并限制它的发展空间。因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主要取决于心理学本身理论的发展,而剩下的工作是运用理论所提出的基本假定,用经验层面事实进行验证,或者是对国际关系进行心理学的解释。当然,不同的领域对于模型化和个案研究的倾向不同,如国际政治研究中“讨价还价”(Bargaining)更多的是着眼于理论模型的建构,而对于错误知觉的分析却更多的是经验个案研究[43]。

第二,政治心理与政治文化问题。政治心理研究与政治文化研究紧密相连,但现有的研究在两者结合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现有的个体心理的研究、国家决策和危机的心理分析等大部分都拘囿于欧美文化情境。这种背景之下的成果能否超越时空而具有普遍相通的意义,至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确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素材的缺乏造成了该研究领域的偏向,但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其次,国际关系心理学的个体层次心理分析往往从个体的微观心理特性出发解释政治人的行为,但忽视了整个社会文化、制度等对个体政治心理的塑造作用[44]。这说明需要把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研究统一起来,需要解释历史事件和社会实践对个体的身份、思维、个性与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建构作用。此外,政治事务不是孤立的现象,政治人的心理与自然人的心理,与政治化的心理必须加以区别对待[45]。

第三,个体理论与体系理论的问题。现有的国际关系研究存在各大理论各执一端,缺乏交流与互补的平台和意愿的现象。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日趋集中于体系层次理论的建构,而忽视微观层次的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作用,就是这种极端现象的体现。正如前文布赞所言,国际关系事实往往是各层次的变量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说哪一层次居于主导地位。因此,笔者认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个体理论与体系理论如何进行对话和交流、走向理论综合。

尽管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认为理论研究中不同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46],但这并不表示在两种极端的理论倾向之间没有走中间道路的可能。如建构主义就是在主流理论和批判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反思主义(Reflectivism)之间力主一条中间道路[47]。在微观个体和群体心理层次,既可以建立起还原论的个体主义理论,也可以建立起整体论的结构主义理论。这是微观层次个体理论与体系理论交融的表现。因而,认真思考微观理论与体系理论如何结合与统一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国际关系心理学的发展不仅关乎微观理论的前途,更关乎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前途。从实践的角度观察,这种研究取向和路径也具有可行性,比如关于身份与认同的研究,就具有这种理论上深入和创新的空间。因为身份与认同既是以微观个体与群体的认知为基础,又在国际体系层次上具有广泛的运用空间。

注释:

[1] Martin Wight, “Why Is there No International Theory,” in H. Butterfield and M. Wright eds., Diplomatic Investigation: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66, pp.17-34.

[2] [美] 威廉·帕·克莱默:《理念与公正——心理学、相对主义和政治》,周征环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原序”,第5页。

[3] [美]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204页。

[4] 国际关系学界提起“层次分析法”以来,大部分工作都集中于对层次数量的拓展和“层次分析法”对国际关系研究的贡献的论述,而对于层次本身属性的分析却不多见,这方面精彩的分析当属英国国际关系学者巴里·布赞。请见:Barry Buzan, “The Level of 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considered,” in 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Cambridge: Dolity Press, 1995, pp.198-216. 国内学者对“层次分析法”的介绍和研究较为少见,仅有的几篇论述见:秦亚青:“层次分析法与国际关系研究”,《欧洲》1998年第3期,第4-10页;吴征宇:“关于层次分析的若干问题”,《欧洲》2001年第6期,第1-6页。

[5] See Barry Buzan, “The Level of 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considered,” in 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pp.203-205.

[6] Bernard Susser, “Psychology and Politics,” in Susser ed.,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olitics, New York: Macmillan, 1992, p.356. 转引自[美]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261页。

[7] [法] 米歇尔·吉拉尔主编:《幻想与发明——个人回归国际政治》,郗润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第1页。

[8] 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9] J. David Singer,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Klans Knorr and Sidney Verba ed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pp.77-92.

[10] Barry Buzan, “The Level of 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considered,” in 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pp.212-213.

[11] See Robert Jervis,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17-18.

[12] Fred I. Greenstein,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y on Politics: An Attempt to Clear Away Underbush,”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1, September 1967, pp.629-641.

[13] [美] 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14] [美] 威廉·F. 斯通:《政治心理学》,胡杰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15] 国际关系人性化研究的取向为重视对个体及群体心理的研究。关于个体及心理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个体对国际关系史发展的作用等问题,请参阅笔者的习作:尹继武:“心理与国际关系:个体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欧洲研究》2004年第1期,第65-79页;尹继武:“国际关系史中的外交家:理论与实践”,《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春/夏季号,第27期,第203-209页。

[16] Alexander Wendt,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ume 41, Number 3, summer 1987, pp.335-340.

[17] 结构化理论是解决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的张力问题的一种尝试,它超越社会思想界的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力图在社会性(客体性)与个人性(主体性)之间寻求一种理论综合,认为社会结构与个人相互建构、不可通约。见[英]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18]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9] [瑞士] 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7-51页。结构主义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发展已久。即使在体系理论已崩溃的哲学领域也存在结构主义思想,而语言学中当属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在人类学领域,最为著名的是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思想,等等。具体可参阅:[英]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法] 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一、二卷),谢维扬、俞宣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999年版;[英] 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渠东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 See Henry S. Kariel, “The Political Relevance of Behavioral and Existential Psychology, ”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0, June 1967, pp.334-342.

[21] [奥]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奥]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奥] 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杨韶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对弗洛伊德的战争心理学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式的批判,见[奥]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译序”,第11-14页。

[22] Sigmund Freud, “Why War?” in William Ebenstein, Great Political Thinkers, 3rd Edition, New York: Rinehart, 1960, pp. 556-565.

[23] [美] 埃里希·弗罗姆:《对自由的恐惧》,许合平、朱士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24] [奥] 康罗·洛伦兹:《攻击与人性》,王守珍、吴月娇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

[25] 对这些暴力冲突的微观理论的内容分析与述评,请参阅[美]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六章:暴力冲突的微观理论,第246-282页;王逸舟:《个性,心理与国际政治》,iwep.org.cn/chinese/gerenzhuye/wangyizhou/wenzhang/gx,xlyugjzz.htm.

[26] [美] 爱·麦·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曾炳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63-367页。拉斯韦尔是美国政治学界行为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主张把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理念运用于政治学领域的政治行为分析,认为政治学就是对权势精英的政治行为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参阅哈罗德·D. 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7] Robert Jervis, “Hypotheses on Misperception,” World Politics, 20, 3, April 1968, pp. 454-479.

[28] Woosang Kim &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How Perceptions Influence the Risk of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39, 1995, pp.51-65.

[29]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0-461页。社会学习理论的学习选择上往往存在机会主义的倾向,如美国人对越战记忆的单项性和自我情结,即没有真正吸取历史教训特别是对别国人民的灾难。这一领域和层次比较重要的著作当属:George W. Breslauer & Philip E. Tetlock, Learning in U.S.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1.

[30] George Modelski, “Is World Politics Evolutionary Learn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4, 1, winter 1994, pp.1-24; George Modelski, “Evolutionary Paradigm for Glob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40, 1996, pp.321-342. 关于心理学中社会学习理论的经典论述,请参阅[美]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陈欣银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1] [美] 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247页。

[32] 参阅[法] 皮埃尔·阿考斯、[瑞士] 皮埃尔·朗契尼克:《病夫治国》,何逸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晓端:《角色与个性——人性与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期,第11-15页。

[33] [美] 巴伯:《总统的性格》,胡杰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artrick M. Morgan,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hat are we to think? Fourth Edition, New Jersey: Transaction, Inc., 1987, p.63. [美] M. 贝科威茨等:《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张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1-283页。

[34] [美] 西奥多·W. 阿道诺等:《权力主义人格》(上、中、下卷),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对二战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所进行的这项研究工作的简单介绍和述评,请参阅:[美] 威廉·F. 斯通:《政治心理学》,第166-180页。

[35] 马斯洛的五种需求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请参阅:[美] 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9-57页。

[36] Greg Cashman, What Causes War?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1993, pp. 38-40.

[37] Shoon Kathleen Murray & Jason Meyers, “Do People Need Foreign Enemies?: American Leaders’ Beliefs after the Soviet Demise,” in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43, 5, Oct 1999, pp.555-569.在人际和国际层面,论述人的敌人和盟友的心理需求方面的经典著作为:Vamik D. Volkan, The Need to Have Enemies and Allies : from Clinical Practice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Northvale, N.J. : J. Aronson, Inc., 1988.

[38] Douglas G. Foyle,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Elites Beliefs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41,1997, pp. 141-169.

[39]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 台湾政治学学者石之瑜先生以时间为线索,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的深层心理和认知实验心理为两条基本路径,对西方现代政治心理学及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经典教材、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介绍,详细分析请参阅石之瑜:“当代政治心理学的教材与方法:文献简介”,《政治科学论丛》(台湾)1999年第10期,第27-58页。

[41] Robert Jervis, “Models and Cases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44, spring/summer 1990, pp.81-101.

[42] [美]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271页。

[43] Robert Jervis, “Models and Cases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p.87.

[44] 笔者认为国际关系心理学中的个体心理分析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变量关系,即个体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国家行为以及整个社会文化、制度和环境又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个体心理。参见尹继武:《心理与国际关系:个体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第69页。

[45] Symposium on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Politicized Psychology,” in Political Psychology, 15, 1994, pp.509-577.

[46] [美]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安防行业;影响因素;层次分析法

一、前言

1979年在河北石家庄召开的“刑事技术预防专业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安全技术防范”概念,这标志着我国安防行业的诞生。当前,城市、国家乃至世界的安全防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及个人的安全越来越离不开安防。“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被提出,国内安防建设需求达到空前旺盛。在《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十二五”末期,安防行业规模翻一番,年增长率将达到20%,2015年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因此,当前探究江西省安防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江西省安防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实证分析结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层次分析法的简述

层次分析方是通过分析复杂问题所包含的因素以及其相互关系,根据相互关联的因素从高到低排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然后建立判断模型,最后确定出单层排序向量和总排序向量。层次分析法使得一些不容易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因为它有机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其基本步骤 如下: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一般分为三层,最上层为目标层,最下面为方案层,中间是准则层。

(二)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一元素而言的,这个同一层次中的各个有关元素之间会有一个相对重要性的评定情况,可取1、3、5、7、9等量化值,它的含义如下表。

(三)计算权向量

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特征向量,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依据权向量,确定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确定各层次中因素对相邻上一层次各因素的优先次序,另外还要计算组合权向量确定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即同一层次上不同因素对总目标的优先次序。使用的方法有和积法和根法,本文使用的是和积法。

(四)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都需通过检验

三、江西省安防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

(一)江西省安防行业的影响因素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江西省安防行业也是如此,因此本文罗列了七个大的主要因素来研究,分别为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要素、制度环境、产业政策、市场需求、企业组织和其他因素。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产品技术更新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生产要素包括资金资本和人力资本;制度环境包括政府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优惠政策、产业补助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市场需求包括政府公共安全购买、居民需求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企业组织包括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其他因素包括行业相关配套及服务、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

(二)设计和取得问卷

本文的目的是探究江西省安防行业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究竟哪一个影响因素权重更大更为重要,因此,问卷的设计是为了获得有关江西省安防行业发展影响因素相互比较中各因素对该行业的相对重要程度的统计数据。作者在江西省三家安防企业进行实地问卷调研,共发送问卷 240 份,收回 128 份,收回率为 53.3%。

(三)构造判断矩阵

分析回收的问卷,然后归纳总结各种因素两两比较后的数据,最后,构造判断矩阵 A―D。

四、结论

针对第三章层次分析得出的结果,本文可以总结出:影响江西省安防行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产品技术更新能力、产业优惠政策和居民需求因素影响非常大;新产品研发能力、市场环境、产业结构政策、行业相关配套及服务、政府公共安全购买和资金资本因素影响比较大;另外影响较大的有企业规模、产业布局政策、基础设施、居民收入水平 、产业补助政策 、人力资本和政府政策法规;最后影响较小的有相关产业发展、企业数量。本文的目的:希望这个实证分析结论能给江西省安防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导向。(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7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合肥 230001)

摘要: 本文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从“人-机-环境”观点出发,以安全系统、安全管理和安全评价理论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对建筑施工安全理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 安全评价;层次分析;G1赋权;评价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84-02

作者简介:孙冰(1985-),男,安徽合肥人,施工现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安全。

1 绪论

1.1 背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己经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建筑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存在。近几年来,建筑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每年的建筑安全事故发生数和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不少的对策和措施。

1.2 国内建筑安全的状况 我国建筑工程的安全状况:目前,我国建筑业施工技术水平、建设管理水平层次不齐,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的滞后,因而目前建筑业的安全形势很严峻。

1.3 国内关于安全评价理论的研究 国内的安全评价研究:20世纪80年代,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企业的重视。在很多企业,事故树分析和安全检查表方法己应用于生产班组和操作岗位。许多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制定了安全评价标准和安全检查表。程杰提出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引入安全评价的理念;丁传波等人运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对施工过程进行安全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分级;雷中英等通过建立物元模型及关联函数,结合与建设工程安全评估有关的因素,基于物元分析方法对建设工程安全分级评价做了研究。

2 建筑施工“六大伤害”事故类型分析

2.1 事故的定义 事故是指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的,非预谋性的意外事件,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

2.2 建筑工程事故诱因 事故诱因可以分为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因素等。前三种为直接原因,第四种为间接原因。

2.3 建筑施工事故致因分析

2.3.1 高空坠落分析 ①高空坠落事故分为9种坠落事故,其中包括:登高过程中的坠落、临边洞口坠落、脚手架上坠落、悬空高处坠落、梯子作业坠落等。②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包括:扣件不符合规定要求;在脚手架上打闹、休息;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应当说明的是,每种原因都是彼此制约的。

2.3.2 坍塌事故原因分析 ①坍塌事故的分类坍塌事故分为以下几类:模板坍塌;土方坍塌;拆除旧房等。②坍塌事故的原因,模板坍塌是由于模板没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土方坍塌的原因,就是在挖土中该放坡的没有放坡,没有设置临时支撑等。

2.3.3 物体打击分析 ①物体打击事故分反弹物、空中落物。②物体打击事故的原因分析物体打击事故可能是操作过程中错误操作;作业人员玩忽职守;相关操作缺乏标准的规程等。

2.3.4 机械伤害原因分析 ①机械伤害事故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辗、切、绞、割等伤害;②机械伤害的主要原因有:操作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误操作;业务技术素质低,操作不熟练等。

2.3.5 起重事故分析 ①造成伤害事故的起重机械主要集中在流动式起重机、桥(门)式起重机、升降机和塔式起重机4类。②起重事故分析。造成起重机械事故原因有挤压碰撞、吊物坠落等。挤压碰撞造成挤伤的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常见吊物事故有以下几种类型和原因:重物、吊装绳或专用吊具从吊钩钩口脱出;超载起吊拉断钢丝绳等。

2.3.6 触电事故原因分析 ①触电事故分为电伤和电击。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时所造成的内部伤害。②触电事故的原因主要有:破损设备线路未及时更换;防护措施不到位;电气设备不合格等。

3 基于层次分析的建筑施工安全综合评价

3.1 建立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①目标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动态性原则。

3.2 建筑施工安全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它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通过两两比较方式确定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通过判断以决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顺序。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为: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②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B。③计算各层元素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

层次分析法需要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复杂,并且当无法满足一致性要求时,该方法就无法使用,且心理学实验表明,当被比较的元素个数超过9时,判断就不准确了,也就不能直接应用层次分析法。针对AHP方法这一不足引入了G1法,它通过对AHP进行改进,在确定各指标权重过程中不需要构造矩阵,无需一致性检验,计算量比AHP法明显减少,方法可操作性强,便于应用。

3.3 建立递阶层次模型 在深入分析目标问题之后,将目标中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等。

3.4 层次分析法

3.4.1 评价集的确定 评价集是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一种描述,它是评审人对各评价指标所给出的评语的集合。本文中确定的安全的评价集分为4级,具体为:V={v1,v2,v3,v4}={优,良,合格,不合格}。

3.4.2 模糊判断矩阵确立 组织评审团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第二层各个元素进行单因素评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整理,可得到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

3.4.3 综合评价 对各个因素做出评价以后,按隶属关系和层次由下往上逐级进行评判,低层次的多因素评价综合形成上一级对应的单因素评价,这样便构成了多级综合评判体系。运用模糊矩阵进行综合测评,利用式计算评分值:B=A·R。

对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与模糊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求出模糊评价结果:W=B·DT。

3.5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的评价集以及模糊判断矩阵的确立,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建筑施工安全进行评价。权重的确定过程中引入了G1法及其算法步骤,从而对计算过程进行简化。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在施工中主要的伤害类型属“六大伤害”,即:高处坠落、坍塌事故、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事故、触电事故。本文依据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的实践经验,确定了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指标的权重不是在评价过程中伴随产生的,这样人为定权重有较大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指标本身对被评价对象的重要程度,但与客观实际可能会有偏差。

4.2 展望 评价方法是用来衡量其他事物好坏程度的一种标准尺度,像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这些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将在施工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今后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价标准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各种方法可以取长补短,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应的评价方法,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朱建军.建筑安全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8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原理;步骤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78-02

1 层次分析法概述

人们在对社会、经济以及管理领域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时,面临的经常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层次分析法则为研究这类复杂的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的、实用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法) 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比较有效地应用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课题。

层次分析法是社会、经济系统决策中的有效工具。其特征是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是系统科学中常用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以及其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迅速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如工程计划、资源分配、方案排序、政策制定、冲突问题、性能评价、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评价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用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算的场合。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

最高层: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

最低层:决策时的备选方案。

中间层: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

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因素层。

下面举例说明(如图3-1):

层次分析法的思维过程的归纳:

将决策问题分为3个或多个层次:

最高层:目标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层次分析要达到的总目标。通常只有一个总目标。

中间层:准则层、指标层等。表示采取某种措施、政策、方案等实现预定总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一般又分为准则层、指标层、策略层、约束层等。

最低层:方案层。表示将选用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政策、方案等。通常有几个方案可选。

每层有若干元素,层间元素的关系用相连直线表示。

(2)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在确定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权重时,如果只是定性的结果,则常常不容易被别人接受,因而Santy等人提出:一致矩阵法,即:

1.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较,而是两两相互比较。

2.对此时采用相对尺度,以尽可能减少性质不同的诸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以提高准确度。

判断矩阵是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判断矩阵的元素aij用Santy的1一9标度方法给出。

判断矩阵元标度素aij的方法如表1所示:

(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对应于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 max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使向量中各元素之和等于1)后记为W. W的元素为同一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因素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确认层次单排序,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所谓一致检验是指对A确定不一致的允许范围。定义一致性指标:

CI=0,有完全的一致性;CI工接近于0,有满意的一致性;CI越大,不一致越严重。

(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计算成对比较矩阵A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

一致性的标准RI:称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它只与矩阵阶数?有关。

为衡量CI 的大小,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 RI。方法为

随机构造500个成对比较矩阵:

则可得一致性指标:

Saaty的结果如下(表2)

判断方法如下:当CR

4 结语

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不仅广泛用于安全科学研究和环境研究领域,而且还可为决策者面对其他领域纷繁复杂的形势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对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可以有以下几点结论:

1)层次分析法具有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优点,它能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为决策层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层次分析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衍生出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可拓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层次分析法等。

2)层次分析法在安全科学中的研究主要包括煤矿安全研究、危险化学品评价、油库安全评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研究以及交通安全评价等;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主要包括大气环境研究、水环境研究和生态环境研究,这其中既有综合性的研究,又有具体到某一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改善安全和环境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层次分析法在安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02:69-73.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方案选择,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为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吸引顾客,必须提高其产品作为商品的价值。为此,要对产品各原理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新产品方案的选择评价是一个群体决策问题,其决策思路是先分别求出每一个方案的所有决策者的偏好意见的集结值,然后对其排序进行决策。在国内的研究中,产品方案选择的方法一般有直接评分法和确定方案系数评价法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事物进行量化且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层次分析法是为解决复杂问题评价而产生的,它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适合于解决产品方案选择等量化和评价问题上。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中,进行方案比较排序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把复杂的决策问题层次化,把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子目标、评价标准、直到具体措施的顺序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结构;上一层元素对相邻的下一层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支配作用;然后利用求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办法企业管理论文,求得每一层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权重,然后通过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求出最低层(供选择的方案或具体措施)、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对最低层各元素进行优劣等级的排序。

1、构造出层次结构模型各层次的判断矩阵

依据AHP原理和程序,聘请有关专家,自上而下对产品各构成部件指标进行两两重要程度判断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为了使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提出: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引入1~9的标度,如表1所示。根据标度表构造产品各构成部件各层级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表1 标度值表表2 层次分析法中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1

1

1

标度

定 义

1

i因素与j因素同样重要

3

i因素比j因素略重要

5

i因素比j因素较重要

7

i因素比j因素非常重要

9

i因素比j因素绝对重要

2、4、6、8

为以上两种判断之间的中间状态对应的标度值

倒数

j因素比较i因素得到的判断值为

2、根据判断矩阵依次计算下列各项:

(1)

(2)

(3) 对向量归一化, 得即为权重向量。

(4) 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

(5) 一致性检验

CI=

RI由表3查得,得CR=CI/RI。若CR<0.1,则认为排序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如未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则需要重新调整矩阵元素直至通过检验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表3 修正值RI

标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三、层次分析法在产品方案选择上的应用

方案评价的科学性关系到方案选择的正确性。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 将克服价值工程中传统定量分析方法缺乏一致性检验的缺点,做出更为科学的判断。假设企业总目标是选择某产品的设计方案,以实现降低成本,维持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根据企业的总目标分析,可采取以下三个准则来评价备选方案是否合理。其主要评价因素分别是成本B1、功能B2、外观B3,为了实现这三项子目标,有四个可供选择,分别是方案C1、方案C2、方案C3与方案C4。

(一)构建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所示。

目标层

准则层

方案层

(二)建立判断矩阵,并用特征值法求出权重

(1)建立判断矩阵A-B(相对于产品方案选择,成本、功能和外观准则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A-BA B1 B2B3Wi

B1 13 50.6370 CI=0.0193

B21/31 30.2583 CR=0.0332<0.1

B31/5 1/3 10.1047

(2)建立判断矩阵B1- C(相对于产品成本准则,各产品方案之间相对重要性比较)

B1-C B1 C1 C2 C3 C4Wi

C1 17 3 40.5737 CI=0.0355

C21/7 1 1/21/3 0.0744CR=0.0394<0.1

C31/3 2 12 0.2036

C41/43 1/2 10.1483

(3)建立判断矩阵B2- C(相对于产品功能准则,各产品方案之间相对重要性比较)

B2-C B2 C1 C2 C3Wi

C1 15 2 0.5816CI=0.0019

C21/5 11/3 0.1095CR=0.0033<0.1

C31/2 3 10.3089

(4)建立判断矩阵B3- C(相对于产品外观准则,各产品方案之间相对重要性比较)

B3-C B3 C2 C3 C4 Wi

C2 11/6 1/5 0.5816CI=0.0429

C36 11/2 0.1095CR=0.0739<0.1

C45 2 10.3089

(三)求出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的优先等级

由A-B判断矩阵求出三个子目标对总目标的权系数,其他三个矩阵是求各措施方案对各子目标的优先等级企业管理论文,或实现各子目标的重要程度,有了各方案对各子目标的权重,又有了各子目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就可以通过加权的办法求出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的优先等级。

=

式中:——第i项措施对总目标的权重;——第i个子目标对总目标的权重;——第j项措施对第i项子目标的权重;用矩阵表示如下:

=

由此,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层次总排序,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层 B1B2 B3 方案层总 方案

次 0.6370 0.2583 0.1047 排序权重 排序

C1 0.5737 0.5816 0.0000 0.51571

C2 0.0744 0.1095 0.5816 0.08434

C3 0.2036 0.3089 0.1095 0.24802

C4 0.1483 0.0000 0.3089 0.15203

四、结论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知道,对于企业选择产品方案,所考虑的四种备选方案的相对总排序权重为:方案C1为0.5157;方案C2为0.0843;方案C3为0.2480;方案C4为0.1520。因此,企业应选择方案C1作为产品方案的设计。层次分析法可以用于企业产品方案的选择问题,同时它还可以较好地解决目标的矛盾性、决策人的偏好等因素带来的决策难点。另外,在应用层次分析法时应注意判断矩阵的维度不要太高,维度≤6为最佳;可以对同一问题建立若干个层次结构,然后将其产生的不同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征询他们对不同层次结构分析结果的满意度,进行取舍;还可以采用群体决策,并用判断矩阵评分算术平均法、判断矩阵评分几何平均法、权重算术平均法来进行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0,10

[2].钱颂迪.运筹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吴君民,宁宣熙.层次分析法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应用探讨[J].财会通讯,2005(04):32-34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数学模型 层次结构 一致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O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72-03

一 问题的提出

职业是大多数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经济来源生命才得以延续。职业也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使人生的价值得以实现。我国大学毕业生主要分为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职业院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紧跟社会需要,以传授学生高级技能为主,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都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本领,拥有各种各样的证书,更符合社会亟需的实用型人才的岗位要求,企业可以即招即用。在用工荒的社会背景下,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高职生就业率也就明显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往往有几份工作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但择业需要考虑专业是否对口、薪资水平、单位所在地、晋升机会、单位发展等多种因素,使毕业生徘徊于各种因素之间,无法做出最终的决定。那么,有没有通过一种客观的量化的分析而得到一个最优答案呢?那就是层次分析法。

二 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和步骤

1.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就是把要研究的复杂系统变换为层次结构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层次结构就像可以把一所大学看做第一个层次,它的下个层次就是各个二级分院,二级分院下一个层次是不同的系,各层之间具有递阶关系)。然后通过分析各种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一个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得到一个数字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使人们的决策数字化、客观化,减少了决策时的冲动和盲目,作出的决策更能贴近实际。层次分析法的数学原理比较简洁,它的基本步骤和计算过程并不复杂,具有中等数学程度的人都可以掌握,层次分析法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参考文献

[1]许树柏.层次分析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华罗庚、王元.数学模型选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刘来福、曾文艺.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居余马、胡金德.线性代数及其应用[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层次分析法;对策研究

一项建筑工程是否被评价为优秀质量工程,获奖的条件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综合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设计优秀、技术先进、施工质量好、经济效益好。由于系统科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定量化的建筑工程评价方法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仅研究开发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己有数百种之多,目前还没有见到统一分类。

本文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评价,结合相关质量管理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并对其不足加以改进。

一、AHP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o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T.L.Saaty)教授提出的。其原理是把复杂问题看成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因素分析,划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或称为递阶层次结构;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因素进行客观判断后,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并加以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进行规划决策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措施。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可以简化为三步:

第一,建立所研究问题的多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是问题中各元素相互隶属关系的表现。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建立一个有效的合理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递阶层次结构的目标层一般是决策层,往下一层就是准则层。递阶层次结构的最低层通常是备选方案,这些备选方案通过子准则、准则与决策目标建立联系。

第二,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以后,上下层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就己经确定,就可以建立以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而形成数值判断矩阵,在两个因素互相比较时,需要确定定量度,A.L.Saaty提出利用(1-9)九标度进行专家评分,其含义如表1所示。

第三,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上述构建的两两比较矩阵构成了决策分析的基础,但要解决一系列的处理问题,特别是一致性问题。AHP方法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主要考虑对不一致程度的“容忍”。这样对于每一个两两比较矩阵都要计算其最大特性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检验通过,归一化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若通不过,需要重新构建判断矩阵。

计算相对一致性指标公式:CR=CI/RI③

式中,aij表示矩阵A中行指标Ai对列指标Aj相对重要性的比例标度,λmax是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一般而言,CR的值越小表明判断矩阵越好,通常认为CR

二、AHP模型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改进

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而形成数值判断矩阵,在两个因素互相比较时,需要确定定量度,A.L.Saaty提出利用(1-9)九标度进行专家评分。但是专家咨询时,由于很难掌握标度的标准,往往做出的判断不能满足一致性检验,此时需要重新进行咨询或修订。当求解权向量时,由于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性,收敛较缓慢,迭代次数较多,从而增加了计算量。此外,由于层次分析法中的标度实质是两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理论上如果要满足一致性检验,则其值的大小近似为两指标权重的倍数。经实践证明,(1-9)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数较少即判断矩阵阶数较小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有一定的局限性。

假定某一评价A有两评价指标a1、a2,专家认为a1比a2稍微重要,采用九标度法计算权重,判断矩阵为 1 31/3 1,其指标权重向量为(0.75,0.25),一致性检验λmax=2,CI=0,CR=0。(0.75,0.25)这一结果与“稍微”明显不太相协调,说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时,(1-9)标度法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其存在的不足,在判断矩阵阶数n

仍考虑上述的例子,取相对重要度为1.5,判断矩阵为 1 1.50.6671,计算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向量为(0.6,0.4),一致性检验λmax=2,CI=0,CR=0。(0.6,0.4)与“稍微”是基本相一致的,从这一实例的角度看,在评价指标相对较少的评价中,利用(1-3)标度法中指标的相对重要度来确定权重得到的结果比传统的(1-9)标度法更合理、客观。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AHP模型的研究分析,以AHP模型做为论文理论模型,对判断矩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建筑工程中n

参考文献:

1、安平.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与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0(4).

层次分析法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遗传学;考核方法;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4-0-02[收稿日期]2020-05-06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通过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从而使教师了解是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1]。建立健全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影响成绩评定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考勤、提问、作业、实验、操作技能、试卷难易程度、卷面成绩等,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2,3];较流行的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DTOPSIS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方法。AHP将哲学上的分解和综合的思维过程,采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描述,建立决策过程的数学模型;因此具有实用性,简洁性和系统性等优点,在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

本文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塔里木要大学农学20-2、3班的遗传学课程成绩评定中各指标权重,克服教师经验评价的主观性,以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一、问题提出

遗传学是高等院校农学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我校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学、种子工程、园艺、植保等专业均开设,属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各专业在遗传学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但侧重点存在差异;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理论课时压缩,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由于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现在24学时),实验增开12学时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且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理论课采用闭卷形式考核,实验课以每课实验结果直接评定打分,课后布置作业,上课抽时间提问及讨论等。成绩评定中学生旷课一次平时成绩扣10分,旷课三次以上不参与总评;而课堂提问讨论踊跃、回答正确同学平时成绩加10分。有些高校是扣总评成绩,但笔者所在院校卷面成绩不能改,而总评价成绩由考务系统自动生成。成绩评定中理论课考核成绩、实验成绩、平时和作业成绩也由原来70%、15%、15%改为现在的60%、30%、10%。理论考试内容要求覆盖教学大纲80%的主要内容,其中客观题60分,主观题40分。大纲修订时以往成绩评定由教研组讨论商定各组分的比例,主观因素较大。

二、层次分析法简介

1973年,美国学者Saaty既充分吸引定性分析的结果,又借助于客观的精准计算和推演手段,提出了著名的层次分析法,该方法的评判决策过程具有极强的逻辑判断条理性和科学性[4]。其分析步骤如下:(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2)建立判断矩阵A。通过专家对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间进行两两比较,其初始权数形成判断矩阵A,判断矩阵A中第i行和第j列的元素xij表示指标xi与xj比较后所得的标度系数。(3)计算判断矩阵A中的每一行各标度数据的几何平均数,记作Wi。可利用excel下的GEOMEAN函数。(4)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是利用公式计算,依据计算结果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5)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一致性检验通过,说明判断矩阵构造有效,确定的权重合理。

三、成绩评价体系的关系分析

实验平均分由12次实验平均构成,作业由10次课后作业加考勤等组成,而期末成绩由5大題组成,分别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分析计算题5部分组成,分别占20、30、10、20、20分。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生源地,且有部分民考汉学生,因而试卷客观题占较大比重。

从相关分析表可以看出,期末成绩与实验平均分、实验操作成绩、期末客观题和主观题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实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与作业和平时成绩无关,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同学作业抄袭、缺乏独立思考。

四、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在学生成绩综合评价形成过程中,如何对构成评价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以获得最终评价,是学生成绩评价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2]。本文采用AHP方法获得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目标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之间的权重关系,为学生成绩综合评定打下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