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离职分析报告

离职分析报告

时间:2022-10-21 08:04:00

离职分析报告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1

摘要: 以2009-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CFO独立性及CFO离职事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未来存在离职事件的公司削弱了CFO独立性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用,并且近期CFO离职事件这一削弱效应更显著,远期CFO离职事件对CFO独立性和会计信息质量影响降低。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7)02025609

Key words: CFO independence; leave threa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Abstract:

Taking listed Companies during 2009-2015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empirical test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independence and leave threat of CFO on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FO independence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in our country. The leave threat of CFO in the future has weakened the effect of CFO independence 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recent leave threat impact is more significant and future CFO leave threat h (一)颖狙∪∮胧据来源

上市公司CFO离职属于高级管理人员变更,需要及时向公众相关公告。因此,本文以2010年到2015年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离职公告为依据,搜集发生CFO离职样本公司。剔除财务数据缺失、高管信息缺失样本,最终共搜集984个公司年样本数据。考虑到离职期限可能对CFO独立性影响差异,本文按照财务报告年度距离职公告期限间隔,进一步将样本划分成不同离职期限样本。上市公司CFO离职公告信息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库;公司治理信息包括实际控制人性质、实际控制人兼任、董事长兼任、监事会主席持股等信息来源于CSMAR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数据库。

(二)研究变量选择

1.CFO独立性测度

CFO作为会计信息主管人员,其工作依然受到非会计准则事项干预,影响其独立判断最终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可能影响CFO独立性包括实际控制人控制、董事会机制、监事会机制等。

控制权收益是实际控制人通过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行使,通过自我交易、内幕交易、资金挪用等手段侵占上市公司收益、过度报酬和在职消费等。朱星文认为大股东倾向于通过对少数股东的剥夺来实现其自身效用,在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薄弱,控股股东为实现自身的种种私人目的就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向外部使用者提供误导性信息。而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足以控制公司时,为了在未来显示更优良的经营业绩实际控制人可能要求CFO进行盈余管理。[23]刘启亮等指出控股股东可能对包括CFO在内的高管人员进行操控,以掩盖其利益侵占的事实,进而降低CFO独立性,出于各种目的公司控制人可能会超越内部控制系统而提供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 从而使内部控制可能无法发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24]

董事会引入独立董事有助于提高重要决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有利于董事会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Fama指出董事会构成是决定董事会监控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经理层具有信息优势,如果经理层在董事会中占主导地位容易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而外部董事的引入可解决这一问题。[10]Dechow等研究发现非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负相关。[25]武立东研究发现外部 董事在提高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收益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其现金流收益的成本, 在不降低终极控制人效用水平的前提下抑制了其行为的侵占效应,实现了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兼容。[26]黄志忠研究发现证监会所提倡的独立董事制度是有效的,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比例与财务重述的概率负相关。[27]李维安、徐建指出独立董事对总经理进行监督体现了其利益需求,因为与内部董事相比,独立董事更能代表股东利益,因为独立董事具有高认知能力和理性经济人特征,他们在任职过程中会考虑公司某些重大事项可能带来的风险。[28]

监事会作为对董事会内部监督部门,其有效运作有助于降低内部人控制风险、提高CFO独立性。王进朝研究表明CFO更换与监事会等开会次数影响显著相关,积极的董事会将更关注和考核CFO的工作,辞退不称职的CFO或者安排其更合适的岗位。[17]郝云宏、任国良指出监事会作为公司的重要监督机构之一,其本身的一些特征很可能影响到高管的更迭机制,并研究发现公司监事会开会次数、监事持股、监事会规模与高管变更显著相关。[29]

综上所述,本文依据可能对CFO履行职能产生影响的实际控制人特征、董事会机制、监事会机制等因子构建CFO独立性评价体系。各评价指标内容如表1:

as declining effect on CFO independence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CFO在现代公司治理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股东价值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和执行者之一。[1]保证及时、合法、公允的会计信息产生是CFO基本职能,Main甚至将此称为财务体制管理的终极责任。[2]我国证监会2014年修订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中指出公司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声明并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进一步强化了财务负责人对于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责任意识。

然而,股东与管理层以及大股东与小股东问题存在[3],导致CFO的财务决策行为会受到实际控制人、高层管理者等干预,影响其财务工作独立性。Feng等指出CEO权力较大时,CFO可能因无力抵制CEO的压力而被迫参与会计信息操纵。[4]孙茂竹等指出由于控股股东可以决定包括CFO在内的高管任免,因而其可以通过变更公司高管来操纵盈余信息的质量,从而掩盖委托人资金被侵占的事实。[5]

因此,学者们对于CFO独立性及其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进行广泛研究。瞿旭等指出CEO同时为公司创始人时,CFO的权力和独立性都被削弱,造成许多CFO为了自身利益对CEO言听计从,发生财务违规时与CEO一并归罪。[6]孙光国、郭睿研究发现CFO兼任公司董事,有助于增强对CEO 监督作用,降低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和盈余重述概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7]向锐指出CFO进入董事会能够有效约束管理者的私利行为,从而减少问题,有效发挥治理作用。[8]林大庞、苏冬蔚基于盈余管理分析CFO治理效应,指出增强CFO的独立性有利于发挥CFO在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从而降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9]

同时,Fama则指出风光的CFO也意味着高风险、高变更。[10]公司高管变更并非突发或偶然事件,高管自身在变更前可能有所预知,进而在变更前实施“管理防御”行为。由于CFO行业经验差异以及高额转换成本,使得CFO面临离职事件时可能形成管理防御动机。王福胜、程富指出作为公司会计政策的制定者甚至决策者,CFO也可能出于管理防御动机进行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来降低不可分散的雇佣风险。[11]郭葆春指出公司CFO的更换决策通常又与其在位时的业绩表现直接相关,增强了CFO面临离职事件进行会计操控动机。[12]

综上所述,CFO主导会计信息生成,又受制于实际控制人、董事长、CEO等权力方,因此CFO履职环境直接关系CFO制度有效性。以往研究验证了CFO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作用以及CFO离职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然而缺乏对于CFO履职环境独立性评价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鉴于此,本文基于对CFO履职产生影响的实际控制人特征、董事会机制、监事会机制等构建CFO独立性评价体系,实证检验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关系,并分析CFO离职事件及离职期限的调节效应,为完善CFO履职环境提供借鉴。

一、制度背景与假设发展

(一)CFO职能及其独立性影响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缔结各类契约进行权力责任分配。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将企业的许多经营决策的权限委托给董事会,而董事会又聘任职业经理人负责实际履行企业管理职责。CFO、CIO、CKO等便为CEO下属权力部门,分别负责公司财务、信息、知识等方面事务。CFO职能包括现代综合财务职能和战略性、全局性财务管理职能。薛爽等指出CFO除了负责日常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外,还需要为公司决策提供财务支持、为企业正常经营提供财务相关的服务、优化财务组织及降低经营成本。[13]

在上市公司里,CEO作为企业最高管理者,不但对企业经营负有根本责任,又是控股股东权益代言人,而且负担企业重大事务和重要人事任免拥有决策。[14]Feng等发现CEO权力较大CFO可能因无力抵制CEO的压力而被迫参与会计信息操纵。[4]姜付秀等指出由于CFO直接决定了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调整,CEO势必对CFO的工作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15]何凡研究表明如果公司不具备对CEO权力的有效控制手段,CEO权力越大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恶化越严重。[16]瞿旭等指出CEO权力会削弱CFO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许多CFO为了自身利益对CEO言听计从 [6]。林大庞、苏冬蔚指出增强CFO的独立性有利于发挥CFO在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从而降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9]。

综上所述,生成及时、高质量会计信息是CFO重要职能,但在其履责过程中可能受到来自实际控制人、董事长、CEO等高层管理者影响,表现为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以符合其特定利益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即CFO所处内部环境越独立,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二)CFO变更与会计信息质量

高管变更是一种极端监管方式,也是公司治理一项重要举措。CFO作为重要的经理人其变更是现代公司治理中重要内容,但对于CFO变更的研究起步较晚。[17]然而丰富的CEO变更研究成果可以作为CFO变更研究借鉴。关于CEO变更原因主要基于两类假说:管理能力假说和替罪羊假说。

高管变更与会计信息质量是重要研究内容,Moore研究发现新上任的CEO有着强烈的动机在上任当年进行负向盈余管理,并把公司糟糕的业绩表现归咎于前任CEO。[18]DeAngelo的研究也表明,在新任首席执行官上任不久都可能会通过注销一笔巨额资产以提高未来盈余的可能性。[19]Strong、Meyer认为,高管变更中继任来源的不同将影响盈余的变化,当继任者来自公司外部时,更有可能产生减少变更当年盈余以及增加变更后期盈余的利润操纵行为。[20]Murphy、Zimmeran的实证研究发现对业绩不好的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会注销一笔巨额资产。[21]杜兴强等实证z验了高管变更和高管的继任来源两个因素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管变更导致了显著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其中来自公司外部的继任者相对于来自公司内部的继任者更倾向于进行显著的负向盈余管理。[22]

公司高管变更并非突发或偶然事件,高管自身在变更前可能有所预知,进而在变更前实施相应“管理防御”行为。管理防御是指经理人在公司内外部控制机制下,选择有利于维护自身职位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由于CFO行业经验差异以及高额转换成本,使得CFO面临离职事件时可能形成管理防御动机。王福胜、程富(2014)指出作为公司会计政策的制定者甚至决策者,CFO也可能出于管理防御动机进行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11],解雇或撤换是一种很高的人力资本风险,因而一旦有机会CFO就有动机采取对自身有利的行为来降低不可分散的雇佣风险,从而对公司会计决策产生影响。郭葆春指出公司CFO的更换决策通常又与其在位时的业绩表现直接相关,增强了CFO面临离职事件进行会计操控动机。[12]

因此,CFO作为公司重要高级管理人员,其在离职发生前是否存在管理防御行为,以降低被离职风险?抑或是通过提高离职前报告质量增强未来择业竞争力?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竞争性假设:

假设2a:报告披露后存在离职风险时,增强了CFO独立性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效用;

假设2b:报告披露后存在离职风险时,削弱了CFO独立性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效用。

另外,由于人的有限理性,管理人员对于近期离职事件提前感知力应该强于对远期离职事件感知力。

因此,前述CFO离职事件效应可能受未来离职期限影响,进而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近期内离职事件对CFO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更显著,而远期内离职事件对CFO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相对弱。

二、研究设计

本文对以上 8 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主成分综合得分衡量CFO独立性,值越大表明CFO独立性越高,反之CFO独立性越小。首先用 KMO检验和球形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做因子分析,KMO值为 0.561,该值大于 0.5,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值检验值为226.535,在1%水平上显著,拒绝各指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假设,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有必要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3个主成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将3个主成分表示成各变量的线性组合。最后,按照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全部因子方差贡献率所占比重确定各因子的权重,计算最终CFO独立性综合得分值 :

indepeng=0.201X1+0.314X210.069X3+0.226X4+0.119X5+0.361X6+0.219X7+0.392X8

2.CFO离职事件测度

CFO离职事件并非突发或偶然事件,CFO在以前年度可能感知离职风险,进而对报告年度独立性产生影响。本文以报告后至2015年末发生CFO离职事件度量离职事件。如果报告后发生CFO离职事件记为1,否则取0。为分析报告至离职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对CFO独立性影响差异,本文进一步将报告后下一年度发生CFO离职事件记为1年内离职事件、报告后两年内发生CFO离职事件记为近期离职事件和报告后三至四年内发生CFO离职事件记为远期离职事件。

3.会计信息质量测度

会计信息质量内涵宽广,文献中常用的替代指标有审计质量、会计稳健性与盈余波动性等表征会计信息质量。其中会计稳健性(Convers)为基于累计应计项计算的稳健性指标。因此本文借鉴 Ahmed 和 Duellman [30] 、Xia 和 Zhu[31]、朱松[32]、陈关亭[33]的做法,采用3年累计应计项乘以负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该值越大表明会计稳健性越强。

4.其他控制变量

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除受CFO影响,可能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包括公司资产结构、盈利能力、股权结构等影响。为控制其他因素影响本文设置以下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收入增长率、现金流入比、资产规模、存货占比、股权制衡度、基本每股收益。

(三)模型设计

为检验本文假设,即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及其受CFO离职事件影响,本文设计以下研究模型:

其中β1为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回归系数,如果该系数显著为正,表明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反之负相关。其中β3为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叉项回归系数,如果该系数为正,表明存在离职事件的CFO进一步增强独立性对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作用,增强其再择业能力,假设2a得以验证;而该系数如果显著为负,表明存在离职事件的CFO削弱其独立性对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作用,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以迎合高层管理者特定利益需求,假设2b得以验证。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回归分析

表3报告了CFO独立性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以及离职事件对CFO独立性及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检验,即检验假设1和假O2。模型1回归结果显示,CFO独立性系数显著为正,表明CFO独立性越高样本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假设1得以验证。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引入CFO离职事件及其与CFO独立叉项,回归结果依然显示CFO独立性在1%水平上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正相关。但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叉项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样本公司存在CFO离职事件时,CFO独立性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效用被削弱,即CFO离职事件降低了CFO独立性以迎合管理层利益需要,假设2b得以验证。

在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总资产对数与会计信息质量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基本每股收益、存货占比与会计信息质量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收入增长率与会计信息质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能由于公司负债水平越高公司盈余操纵空间降低;现金流入水平越高表明公司交易活动真实性较高;公司规模越大内部控制越健全从而与会计信息质量呈正向关系;会计信息质量低的企业报告每股收益更高。本文选取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合计数除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数作为股权制衡度变量,在我国前五大股东与公司实际控制人可能存在严重利益关联,甚至是实际控制人一致行动人,代表的依然是大股东利益,从而降低了股权制衡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甚至由于前五大股东共同控制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表4报告了不同期限离职事件对CFO独立性和会计信息质量响差异。模型1检验了下一年内离职事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模型2检验了报告公布后两年内离职事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模型3检验了远期离职事件即报告公布后三至四年内离职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回归结果显示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依然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验证假设1。模型1结果显示下一年内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叉项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负相关,模型2结果显示报告公布后两年内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叉项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负相关,进一步验证假设2b,即CFO离职事件降低了CFO独立性。然而,模型3结果显示报告公布后三至四内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叉项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但不显著,即远期离职事件对CFO独立性及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不显著。CFO未因未来三至四年内远期离职事件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以迎合管理层利益需求,假设3得以验证。

(二)稳健性检验

1.替代变量检验

国有企业高管追求利益动机与民营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高管集权的民营企业,一般是由公司控股股东或创始人同时兼任董事长和CEO,他们对公司经营行为、财务核算产生较大干预。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包括CFO受聘与国资委或其他政府机构,这些高管受制于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集团风险较小,他们出于个人升迁等动机,有动机也有能力来推动制度有效实施。[21]鉴于此,国有上市公司CFO受到高层管理者干预较小,通过会计信息操控来获得特定利益动机较小,因此本文选择是否国有上市公司作为公司CFO独立性替代指标。即国有上市公司CFO独立性较高,记为1;民营上市公司CFO独立性较低,记为0。

表5报告了CFO独立性替代指标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以及离职事件对CFO独立性影响稳健性检验结果。模型1回归结果显示,CFO独立性替代指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国有企业CFO独立性较高,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较民营企业高出098,假设1得以验证。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引入CFO离职事件及其与CFO独立性替代指标交叉项,回归结果依然显示CFO独立性替代指标在1%水平上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但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性替代指标交叉项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存在CFO离职事件的国有企业较其他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降低241,即CFO离职事件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假设2b得以验证。

表5进一步报告了以CFO独立性替代指标检验不同期限离职事件对CFO独立性和会计信息质量响差异性。回归结果显示CFO独立性替代指标与会计信息质量依然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验证假设1。模型3结果显示下一年内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性替代指标交叉项与会计信息质量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74;模型4结果显示报告公布后两年内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性替代指标交叉项与会计信息质量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95;模型5结果显示报告公布后三至四年内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性替代指标交叉项与会计信息质量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64。即存在下一年内CFO离职事件的国有企业较其他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降低074,存在两年内CFO离职事件的国有企业较其他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降低095,存在三至四年内CFO离职事件的国有企业较其他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降低064。结果表明远期CFO离职事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从显著性和系数大小来看,都小于近期CFO离职事件,假设3得以验证。

2. 处理效应( treatment)两步法检验

由于CFO离职事件公司与非离职公司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本文研究结果存在选择性偏误,因此本文应用处理效应(treatment)两步法检验对于主要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第二步回归中Lambda变量显著,表明可能存在选择性偏误;控制自选择偏误后,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CFO离职事件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假设。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本市场对于高质量会计信息需求更高,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决策依据,有利于降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CFO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成主导者,其独立性势必越来越受到监管层、投资者、管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本文就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并检验CFO面临未来离职事件时是否实施管理防御行为,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以迎合管理层特定利益需求。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未来存在CFO离职事件的公司削弱了CFO独立性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效应,并且这一效应针对近期CFO离职事件更显著,远期CFO离职事件对CFO影响降低。

本文研究局限如下:CFO独立性存在实质独立性和形式独立性之分,本文从影响CFO履职行为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测度CFO独立性,仅考虑了CFO形式独立性,而对于CFO实质独立性缺乏深入研究;同时CFO离职事件存在多种可能,包括主动离职、被动离职等,对CFO履职行为影响应当有所差异,由于上市公式公告未能清晰列示CFO离职原因,导致本文未对CFO离职事件类型作区分。

参考文献:

[1]杜胜利.构建CFO 管理模型及其价值管理系统框架[J].会计研究,2014(6):3641.

[2]Main,S.On the Replacement of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2001(3):143175.

[3]王进朝.中国上市公司CFO更Q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12):7277.

[4]Feng,M.,Ge,W.L.,Luo,S.Q.,Shevlin,T.Why Do CFOs Become Involved in Material Accounting Manipulation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1(1):2136.

[5] 孙茂竹,张雯,代江蕾.盈余管理与高管离任:董事长还是财务负责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2):105113.

[6] 瞿旭,杨丹,瞿彦卿,苏斌.创始人保护、替罪羊与连坐效应――基于会计违规背景下的高管变更研究[J].管理世界,2012(5):137151.

[7] 孙光国,郭睿.CFO 内部董事有助于董事会履行监督职能吗?[J].会计研究,2015(11):2733.

[8] 向锐.CFO 财务执行力与企业过度投资――基于董事会视角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2(6):5663.

[9] 林大庞,苏冬蔚.CEO与CFO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之比较:基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2(6):1531.

[10] Fama E F.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88):288307.

[11] 王福胜,程富.管理防御视角下的CFO背景特征与会计政策选择――来自资产减值计提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4(12):3238.

[12] 郭葆春.公司业绩、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总监变更――来自深沪股市的经验数据[J].财经科学,2008(3):117124.

[13] 薛爽,都卫锋,洪昀.CFO影响力与企业税负水平――基于企业所有权视角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2(10):5767.

[14] 杜胜利,李清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高管人员更换研究[J].财政研究,2008(7):7780.

[15] 姜付秀,朱冰,唐凝.CEO和CFO任期交错是否可以降低盈余管理[J].管理世界,2013(3):158167.

[16] 何凡,张欣哲,郑B.CEO权力、CFO背景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5):108116.

[17] 王进朝,陈丽,林宇.上市公司业绩变化与CFO继任特征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95104.

[18] Moore,M..Management Turnovers and Discretionary Account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3,11(02):100109.

[19] DeAngel OH..Managerial Competi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roxy Conte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8,10(1):336.

[20] Strong.J.,Meyer J.Asset Writedowns: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1987,42(3):643663.

[21] Murphy, K.J., J.L.Zimmerman.Financial Performance Surrounding CEO Turnover[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3(1):273316.

[22] 杜d强,周泽将.高管变更 、继任来源与盈余管理[J].当代经济科学,2010(1):2333.

[23] 朱星文,廖义刚,谢盛纹.高级管理人员变更、股权特征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2):2329.

[24] 刘启亮,罗乐,张雅曼,陈汉文.高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南开管理评论,2013(1):1523.

[25] Dechow,P.,R.Sloan,A.Sweeney.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 by the SEC[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13):113.

[26] 武立东,张云,何力武.民营上市公司集团治理与终极控制人侵占效应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7(4):5866.

[27] 黄志忠,白云霞,李畅欣.所有权、公司治理与财务报表重述[J].南开管理评论,2010(5):4552.

[28] 李维安,徐建.董事会独立性、总经理继任与战略变化幅度独立董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413.

[29] 郝云宏,任国良.监事会特征对上市公司高管变更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0(07):8792.

[30] Ahmed, A.S.,Duellman,S..Accounting Conservatism and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7,43(23):411437.

[31] Xia D L, Zhu 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China[J].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2(2):81108.

[32]朱松.债券市场参与者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吗?[J].南开管理评论,2013(3):2516.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 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检查;质量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27-02

职业健康检查是在一定的间隔时间内对现从事职业危害因素作业者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通过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早期影响和可疑征象,及早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和治疗,防止其发展和恶化。为用人单位确定高危人群,将其作为重点监护对象,同时验证用人单位目前的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及个人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职业健康体检的体检报告的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是全程质量控制管理的最后一道关,是质量保证工作的进一步的延伸,它包括:个体检查结果的确认与审核、个体检查结果报告的签发与发放、群体结果的处理及后续服务三大重要环节,本文着重对这三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及应用过程进行阐述。所述做法仅供参考。

1 个体检查结果的确认与审核

检查结果的确认与审核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①问诊情况的确认与审核;②听力检查结果的确认与审核。

11 在进行问诊情况的确认与审核时,应注意

111 职业史询问和记录是否详细,同在一个单位内累计接触记录是否清楚或详细;既往噪声接触史、有否爆震史(包括职业及非职业接触史等)是否有遗漏。

112 既往病史询问是否有侧重点,如:①传染病史:麻疹、猩红热、白喉、腮腺炎、结核、慢性痢疾、肺炎、高烧等。②耳毒性药物史: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水杨酸钠、新霉素、奎宁等。除详细询问用要量外,重要的是要询问用要药后的听力情况。③中、内耳疾病史,有无外伤史(时间、程度),美尼尔氏病等。④家族史:家族耳聋史,家族高血压史。⑤其他:头外伤、一氧化碳、癫痫、糖尿病、贫血、肾炎等。

113 个人防护情况 询问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情况,是否按要求配戴个人听力保护器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佩戴何种个人防护用品,降噪值是多少。个人防护情况也是诊断结果评价时需要了解的。

12 在进行听力检查结果的确认与审核时,应注意

121 由于职业性听力损失有暂时性阈移,因此要注意确认检测者脱离噪声环境是否在12-48h后作为测定听力的筛选时间。若筛选测听结果已达观察对象或噪声聋水平,应进行复查,复查时间定为脱离噪声环境后一周。[2]

122 注意纯音听力检查结果是否根据GB7582进行了年龄修正。[3]

123 注意纯音听阈重复性测试结果各频率阈值偏差是否≤10dB,听力损失应符合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特点。[2]

124 注意纯音听力测试听力曲线为水平样或近似直线时,应怀疑其听力结果的真实性,要进行复查。[2]

125 注意检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听力计及其校准,测听检查室中环境声压级应不超过GB7583-87规定的环境噪声最大允许值。[4]

2 听力检测结果的评价报告的审核与签发、发放

21 评价标准的审核 通过对检测者听力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既往病史、职业接触史、个人防护情况进行全面的确认后,才能对听力检查者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便于对检测的评价结论进行审核,因为不同的体检类型评价的结论标准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所观注的目标疾病也不一样,如:

211 上岗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是职业禁忌证,涉及听力方面的职业禁忌证三类:①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HL);②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③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

212 在岗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是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为职业性噪声聋(GBZ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职业禁忌证和噪声易感者(上岗体检听力正常,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一年,双耳3000Hz、4000Hz、6000Hz中任意频率听力损失≥65dBHL):

213 离岗职业健康目标疾病是职业病――职业性噪声聋[6]。

22 职业接触史与职业病危害的检测结果关联性的审核 职业接触史与职业病危害的检测结果是判断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和发病的特点是否呈剂量-效应关系,听损结果的性质,确定是否需要重新复查和进行鉴别诊断的关键指标,当剂量-效应不成正比关系时,我们要注意审核与鉴别。

伪聋指主观听力与客观不符,或受检者配合欠佳的现象。一般情况下伪聋的鉴别不是很困难,但要确定伪聋者的实际听阈则较困难。其一般有以下特点:

221 职业暴露史与听损程度不符;如噪声暴露强度并不高,职业接触时间亦不长,听损程度已达重度。

222 纯音听力与语言听力不符;即语言测听听力明显好于纯音测试听力。

223 反复测听时听阈可相差10分贝以上。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对伪聋者的诊断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检查,客观、科学、慎重地作出结论。对怀疑有夸大性听力损失的检测和疑似噪声聋的检查者可以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听及耳声发射辨别,但决不可直接将其反应阈值当作听阈值进行评定[4]。需结合上述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听力评估值。

23 耳聋定性准确性的审核

231 传导性聋,骨导听阈正常,气导阈值提高,低频阈值提高>高频,低频听力损失>高频。

232 感音神经性聋,气导与骨导阈值一致提高,高频阈值提高>低频,而高频听力损失>低频,气、骨导间距在10dB以下。

233 混合性聋,气导与骨导听阈均提高,但气导的提高比骨导阈值提高更甚,有一定的气导间距,多在10dB以上,高频阈值提高>低频,即高频听力损失>低频。正常人气导与骨导曲线重合,骨、气导之间间距可反映耳聋的性质。但气导及骨导阈值允许有10dB的误差,故气、骨导之间距

24 非器质性聋 在临床和职业性健康检查工作中,经常遇到纯音测试结果与实际听力损失不一致的情况。其中有些受试者有意识夸大听力损失程度。这类情况常用“非器质性听力损失”,对此类受检者的听力检查和判定一定要慎重。

在通过上述审核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听力损失值中有无传导性听损因素,且最终的职业性听力损失值的判定,应以纯音骨导测试值为准[3]。对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检测具体操作时要把握以下原则[7]:

241 怀疑中耳疾患时可通过声导抗检查进行排除。

242 纯音听阈测试语言频率听力损失大于等于高频听力损失,应考虑非职业性噪声聋。

243 纯音听阈曲线为水平样或近似直线时,应怀疑其听力结果的真实性。

244 语言频率听力损失超过中度以上,应进行客观测听检查,排除伪聋和夸大性听力损失。

245 纯音听力测试不配合的患者,或对纯音听力检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怀疑时,应进行客观听力检查,如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试、40Hz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声阻抗声反射阈测试、耳声发射测试等检查,以排除伪聋和夸大性听力损失。

246 一般情况下职业性噪声暴露所致听力损失,两耳听损平均基本对称,尤其语言频段平均听损两耳相差不会超过10分贝[3]。但在诊断中有时会遇到两耳听损程度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现象。听力损失的特点:除纯音听力检查双耳听损明显不对称外,气、骨导听阈基本一致。此类情况多由突发性聋、急性非职业性声损伤所致。

做好以上的审核与鉴别诊断后就可签发个人听力诊断报告,并根据个体诊断报告对用人单位体检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以个人体检结果和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体检报告形式一式二份发放,查出有职业禁忌症或疑似职业病的,必须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安监部门报告,并下发调离通知或疑似职业病告知书告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发放有记录。

3 结果的处理及后续服务

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检查结果质量控制最后一项关键工作就是群体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后续服务,主要通过对个体体检诊断结果汇总全面、综合分析后,去发现和跟踪观察职业病及职业健康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分布情况。识别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高危人群,进行目标干预,这是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职业健康体检质量控制与传统的质量控制不同的地方。我单位通常以以下两种形式进行后续的服务。

31 管理方面的服务

311 要求用人单位按《职业病防治法》要求,进一步完善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强化了自身的职业卫生监管职能,促进了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落实。加强职业危害源头的治理,开展对超标噪声区域值班操作室、休息室的治理,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备检查维护与考核,确保其有效运行,降低岗位危害。

312 要求用人单位加强个人防护,通过加强检查与严格考核,促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配发和正确配戴及职工配戴的自觉性。完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告知卡的悬挂。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噪声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职工的防护意识。加强和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督促落实防控措施。严格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完成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杜绝患职业禁忌症的人员进厂,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发现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症人员及时调离原接害岗位,预防和减缓职业病的发生。

32 技术方面的服务

321 对查出的职业禁忌症人员下发调离通知,督促用人单位做好职业禁忌症人员的安置,防止伤害加重,卫生监督所跟踪调离情况。下发疑似职业病告知书告知,并协助和指导用人单位组织好职业病的申请诊断材料的上报、诊断工作及诊断结果的告知、向安监部门及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结果。并指导做好职业病人的康复治疗及医学观察。

322 公共卫生医生定期对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控知识的宣传。如开展用人单位检查结果报告的现场答疑、充分利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进行职业病防护健康知识等宣传,让职工清楚噪声对自身的危害及如何防护,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护,提高职业防护的自觉性。为职业病防治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配合用人单位做好三类人员(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接害人员、新上岗人员)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卫生知识、防护知识的培训。

通过以上三大环节进行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检查结果质量控制,才真正地把握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的质量控制工作效果和服务延伸,把传统的单纯的体检质量控制工作的理念打破,依靠行政领导的力量、医务人员的力量、劳动者自我保护和保健的力量[8],让职业健康体检的质量控制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苏建荣重视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后实验室质量管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04):289

[2] GBZ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S]

[3] GB-T 7582-2004 《声学 听阈与年龄关系的统计分布》[S]

[4] GB T 7583-1987 《声学 纯音气导听阈测定 听力保护用》[S]

[5] GBZ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S]

[6] 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71:63-64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3

1.1目的及依据:

为及时、有序、有效地实行职业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将事故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订工作的通知》,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区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1.2工作原则:

职业中毒事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众多人员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或死亡,对社会危害较大。应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贯彻统一指挥,多部门协作配合,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1.3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区未发生职业中毒事故,但仍存在隐患。以硫化氢、一氧化碳、铅及其化合物、苯及其化合物、生产性农药中毒为主。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的职业中毒事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一次或短时间大量接触有毒化学物质而引起的急性疾病事故。它适用于区内发生急性中毒10人以下的一般事故、发生急性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重大事故以及发生急性中毒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的特大事故。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为切实加强职业中毒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根据需要成立区应急指挥部,由区人民政府主管区长任指挥长、卫生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下设办公室和应急工作组。必要时启动军队和119、110、120、地方群众等社会救援系统。

2.1.1应急指挥办公室在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负责信息收集,事故报告,组织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平时应组织应急小分队应急救援专业训练和演习;会同有关部门筹备好应急救援装备、器材、物品、经费,并负责管理。应急指挥办公室设区卫生局,由主管职业卫生工作的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1.2应急工作组由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区劳动保障局和区环保局、区工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组成。

2.1.3应急工作组各部门职责:

区卫生局:进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监测现场空气中毒物浓度、进行现场勘验和调查取证;采取临时控制措施;负责职业中毒者的治疗和诊断;组织医疗机构救治受害者。

区公安分局:维护事故现场;负责刑事案件的处理;必要时对死亡者进行法医鉴定。

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原因分析,排除安全隐患。

区劳动保障局:负责遭受职业中毒的劳动者的误工工资和工伤保险认定和落实。

区环保局:对涉及环境污染的事故的调查处理。

区工会:参与事故调查处理,有权建议和要求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1.4事故单位主管部门及所在辖区地方党政部门参与应急救援;

2.1.5单位管理者和劳动者自救和互救。

2.1.6119、120、地方群众和军队联合行动进行救援、抢险。

2.2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3、预测、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用人单位对作业场所存在的有毒化学物质应建立毒物登记档案,定期对使用有毒物品的作业场所职业中毒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对毒物进行风险分析,对易导致中毒事故发生的生产设备、储存场所加强检查和管理。及时对泄漏的中毒物质进行检测,对泄漏量、危害程度及后果影响进行分析。明确报告的部门和报告途径。做到对事故的隐患和事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2预警预防行动:

平时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对存在事故隐患或事故高发的行业和部门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一旦发生事故能及时实施救援。保证应急通信的畅通,随时受理各方面的事故信息。

3.3预警支持系统:

设立事故处理信息平台,建立毒物资料库和信息网以及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联络网。毒物资料库包括毒物的理化性质、毒物数据、毒物泄漏处理方法、中毒临床表现、急救处理、卫生标准及注意事项。建立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包括应急指挥办公室和应急小分队的通信网络。与国家、省、市中毒事故应急救援中心组织取得联系,利于事故发生时及时咨询,建立中毒事故处理专家组和专家联系网络,以进行事故救援技术指导,分级储备救援物质。

3.4预警级别及:

按照职业中毒事故中毒危害程度[1]、波及范围以及毒物状态、毒物分级(按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2]划分),将预警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四级预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3.5、解除预警

解除职业中毒事件预警需符合以下条件:职业中毒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

3.5.1一般职业中毒事件由区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请区人民政府或区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3.5.2较重职业中毒事件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市人民政府或市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3.5.3严重职业中毒事件由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省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3.5.4下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要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及时请示,及时请专家对职业中毒事件解除预警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3.5.5职业中毒事件后期评估

职业中毒事件结束后,区卫生局应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职业中毒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评估报告上报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程序:

事故应急指挥办公室向外公布职业中毒事故报告电话,接到职业中毒事故报告人应详细了解和记录报告人单位名称、报告人姓名、报告时间、主要联络人及备用联络人;事故发生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毒物名称、状态、性质)、波及范围、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并及时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指挥办公室有关领导汇报。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事故应急指挥办公室进一步核实,原则上按预警分级一般(Ⅳ级)、较重(Ⅲ级)预警6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预警应立即并向同级人民政府、上级有关部门和国家相关部报告。

4.3通迅:

事故应急指挥办公室迅速进入响应工作程序,与应急小分队、相关部门、党政领导机关及事故发生单位取得联系,及时派去救援队伍,通过本预案组织救援、抢险和处理工作。

4.4指挥和协调:

救援队伍迅速到位,确保市区20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市郊40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成立事故现场调查组,设立组长和副组长。事故现场调查组组长负责全局指挥、决策和对外协调工作,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调查组成员服从统一指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及时、有序、有效地处理职业中毒事故。

4.5紧急处置: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和现场事故组组长的安排迅速开展工作,分工合作。

4.5.1、控制危险源:如是毒物泄漏造成职业中毒事故,应及时控制造成事故的危险源,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和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堵源。

4.5.2查明事故原因:应尽快检测中毒的化学物质及其浓度,测出事故的危害区域,提供有关数据。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危害程度及波及范围,制定救援方案。

4.5.3控制事故现场:如是固体或液体毒物,应立即停止作业;如是气体和液体毒物泄漏,应停止作业,尽快堵源;如是易燃易爆等危险性化学物质,同时应防火防爆,灭火救险。同时封存造成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5.4抢救受害人员: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下,救援人员迅速将中毒者救出中毒现场,尽快将其移至上风向或空气新鲜的场所,保持呼吸道畅通,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和眼睛,采取紧急措施施行心肺脑复苏,立即在监护下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4.5.5组织作业人员撤离:疏通应急撤离通道并标识清楚,组织作业人员撤离,如果可能泄漏毒物的弥散、流动具有方向性和规律性,可以根据需要,按照毒物的流向,在远离人群、重要财产设施和相对较为安全的地方设置泄险区,用于吸纳、消除、处理毒物,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4.6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考虑毒物的弥散和流动,应急救援人员应根据毒物的性质和可能浓度采取个人防护,配戴好防毒面具、防毒服、防毒靴等。采用一定的通风设施和报警装置,备用应急照明、现场急救用品、洗眼器、淋浴装置等设施。非应急救援人员不要进入中毒现场。医务人员可在相对安全区域紧急抢救伤者。同时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中毒的救援人员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4.7群众的安全防护: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组织群众顺着撤离通道撤离事故现场,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职业中毒的群众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4.8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必要时启动119、110、120、地方等社会救援系统,充分发挥单位员工和附近群众的力量,实行科学地自救互救。

4.9突发职业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

事故现场调查组根据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结果,组织各救援人员召开事故鉴定会,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估算出事故波及范围,查明人员伤亡情况,预测事故后果,对事故后期处理提出建议。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收集应急救援工作情况和事故信息,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告事故应急指挥办公室。

4.10新闻报导:严格按照中办发[2003]22号文件和《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2月27日印发)要求进行审查和。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对事故外逸的有毒物质和可能对人和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毒物,应及时组织人员予以清除,进行事故后的清理和整改。待事故原因查清或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对封存的设备、工具、材料解除封存,恢复生产。尽量避免或减少因封存而造成损失。

5.1.2受到或者可能遭受职业中毒劳动者、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善后及安置工作,做好死亡者家属的安抚及赔偿工作。

5.2社会救助:

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动员社会力量,损献物质、经费救济和医疗救助。

5.3保险:

及时通报劳动保障部门和保险服务部门,启用社会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

5.4总结:

写出事故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根据事故性质报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进行审查,并向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通报。

6、保障措施:

6.1经费保障:所需经费列入区政府财政预算,购置防护、检测、工具书和取证工具,每年不少于15万元。其中包括职业中毒事故人员训练和演习费用。

6.2通信与信息保障:

向社会公布职业中毒事故报告电话,明确区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通讯方式、联系电话。制定应急指挥办公室和应急小分队各成员通信录。事故期间信息及时回馈到应急指挥办公室。

6.3应急支援和装备保障:

6.3.1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

防护装备:防护呼吸器,过滤式呼吸防毒面罩和隔离式防毒面罩,防毒口罩,防毒服,防毒手套、防毒靴。通风和报警装置。

检测装备:快速气体检测仪,检测管,采样工具。

照明装备:普通电筒和防爆型电筒,保证实施时有良好的照明。

工具书和取证工具:如《化学物质毒性全书》、《急性化学物中毒救援手册》等工具书。《数码相机》、《摄相机》等取证工具。

6.3.2应急队伍保障:由卫生、安监、环保等组成的专业队伍,负责中毒原因调查、病人救治、抢险技术指导工作;由公安、武警、军队等组成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和公共安全;由劳动保障、保险、地方政府、企业主管部门等组成善后小组,负责事故后期处理工作;由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指挥中心,负责事故救援指挥和新闻上报。

6.3.3交通运输保障:保证职业中毒事故调查处理和伤员应急救护车辆的调配和使用。

6.3.4医疗卫生保障:特殊解毒药品的配备,医疗急救器械和急救药品的配备。

6.3.5治安保障:由地方政府和公安根据技术小组的信息划定治安保障区,负责人员安抚和治安维护。

6.3.6物资保障:由政府拨款,卫生局牵头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质及救援人员个人防护设备。

6.3.7社会动员保障:事故发生地单位、居委会、街道(园、局、乡)在指挥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动员群众撒离或自救。

6.3.8紧急避难场所保障:由政府临时征用医院和宾招所或调用帐篷等。

6.4技术储备与保障:

成立相应的专家组,开展职业中毒事故研究和指导工作;成立相应的中毒急救中心,保证职业中毒人员得到及时、妥当安置和治疗。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4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去年的3月份,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的是基金经理的“奔私”潮,而今年的3月份,“奔私者”却较为罕见。截至目前,年内离职的基金经理也有34位,不过跳槽者首选的是一些激励机制更为灵活的公司,比如基金圈“网红”杨德龙就加盟了前海开源基金公司。相比基金经理的变化,基金公司高管变更在2016年也来势凶猛。

“与往年相比,今年最大的不同是基金公司总经理与督察长这两个职位的变动频繁发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自2015年6月市场大幅下跌以来,中小型基金公司生存之艰难。”中信建投证券某位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一般来说,像基金公司总经理和督察长这两个职务发生变动的原因,主要有业绩压力、人事调整和另谋高就三种。从当前来看,前两种的可能性大一些。”

34位基金经理离职 占比14%

俗谚有云,“金三银四”是跳槽季,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也往往是在三四月份进入高发期。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已出现34例基金经理离职涉及27家基金公司。

从离职基金经理绝对人数来看,富国基金与海富通基金数量最多,都达到了3人。对于旗下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富国基金与海富通基金相关人士均表示,系公募人才正常流动,主要还是基金经理个人原因。

“公募基金圈后面还会有更大的离职潮,原因是很多公司在3月、4月发年终奖。每年发完年终奖后,都会走掉一批人。对于基金经理离职现象,如果是本来就想走的,还是早走为好。否则越拖到后面,越想再找较好的人选来补充其位置就越难。”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从离职基金经理的影响力来看,非南方基金旗下素有基金圈“网红”之称的、基金经理杨德龙莫属。

据媒体报道称,杨德龙日前再度“刷爆”朋友圈,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因为他在某个电视台谈论股市宏观走势,而是宣布“转会”――正式入职前海开源基金公司。

据杨德龙于朋友圈透露,因基金经理静默期缘故,暂时入职在前海开源基金产品开发部,3个月后将组建事业部,做事业部负责人,拟任首席经济学家兼联席投资总监。

为什么选择离开南方去前海开源?据杨德龙向媒体透露,主要是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前海开源实行事业部制,也有股权激励,其中兑现效率和分成比例都在业内较有竞争力; 二是加盟前海开源,有较好的协同效应。自己在基金业从业经历已经超过10年,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提高前海开源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三是因为早在2006年,正是目前前海开源的董事长王宏远面试了刚刚从北大毕业的杨德龙,并指引他重点关注宏观策略方向。

对于杨德龙的离职,南方基金回复《投资者报》称:“杨德龙由于个人事业发展的原因,向公司提出离职申请,相关变动已于3月5日公告。公司感谢杨德龙在公司期间付出的努力与做出的贡献。”

35家公司高管发生变更

如果说基金经理的流动尚属正常,那么今年以来各基金公司高管的变更则稍显得有些频繁。

据证监会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3月17日,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共39则高管变更公告,涉及54位高管与35家基金公司。

具体来看,景顺长城基金公司了3则高管变更公告,中原英石、平安大华、国海富兰克林、嘉合、中金、中欧、东吴7家基金公司了2则变更公告。其中,嘉合、东吴、景顺长城、国投瑞银、中原英石、平安大华6家基金公司出现了2位以上高管变更的情况。

从职务来看,39则高管变更公告涉及5家基金公司董事长、10家公司总经理、9家公司督察长和16家公司的副总经理;从离职原因来看,除了上投摩根基金董事长陈开元、东吴基金董事长吴永敏两人为届龄退休外,还有包括上银基金董事长金煜、东海基金董事长朱科敏、国海富兰克林董事长吴显玲、中金基金总经理孙菁、平安大华总经理罗春风、国投瑞银基金总经理刘纯亮、东吴基金总经理任少华等10人为工作调动,其余15人则出于个人原因离职。

海富通基金公司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原海富通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戴德舜是因个人原因离职,其此前在海富通基金未曾管理公募基金产品。自2015年以来,海富通基金已逐步改革激励制度,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机制吸引投资人才加盟。近期,海富通基金将进一步充实投资研究队伍,优化投资研究流程,新的投研团队领军人物已经到位,力争在2016年打造权益投资团队的全新面貌,从而提升投资业绩,为持有人带来较为满意的回报。”

值得关注的是,与去年高管离职后大多“奔私”情形不同,基金公司内部“工作变动”原因占了很大比重。例如,平安大华原督察长肖宇鹏离任后,转任公司总经理,而原总经理罗春风仍在公司体制内,东海基金董事长朱科敏卸任后则将去东海证券任职,东吴基金总经理任少华同样也是离任后重回东吴证券担任高管。

10家公司更换总经理

2016年开年,A股市场行情惨淡,在带给基金公司,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生存压力的同时,也使“总经理”这一职务在不停地“走马换将”。

来自证监会网站的信息,截至3月17日,共有10家基金公司了变更基金总经理的公告。

具体来看,中金基金1月6日公告称,原公司副总经理孙菁新任总经理;1月7日,国海富兰克林原董事长吴显玲因工作需要离任,同日上任总经理一职;1月14日,益民基金公告称,黄桦新任公司总经理;1月16日,东吴基金原总经理任少华因工作原因离任,公司原常任副总经理王炯同天上任;1月22日,国开泰富基金原代总经理赵民强离任该岗位,转任公司副总经理,国开证券李鑫当天到任总经理;同一天,平安大华总经理罗春风因公司工作安排离任,转任公司董事长兼CEO,公司原督察长肖宇鹏接任总经理;1月31日,中原英石总经理林伟萌因工作变动离任,由副总经理宋卫华先生暂行总经理职务;2月3日,国投瑞银基金原总经理刘纯亮因工作原因离任,总经理一职由王彬接任;2月17日,银河基金总经理由中国银河金融控股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刘立达出任;3月3日,光大保德信基金原总经理陶耿因个人原因离职,由公司董事长林昌暂行总经理职务。

在10家总经理一职发生变动的基金公司中,除陶耿是因个人原因离职外,其余大多都是公司内部工作调整。显示出对于基金公司总经理这个重要的职位而言,大股东们更倾向于采用“内循环”模式,在原来体制内寻找英才。

不过,对比各家基金公司的高管变动公告,也不难发现,益民基金的总经理则是从中欧基金挖来,只是从时间来看,黄桦个人原因于2015年12月31日离职,到1月14日出任益民总经理,前后时间相差不足半月,对公募基金圈来说,也可谓不折不扣的“闪婚”事件。

9家公司年内调整了督察长

2016年开年,除了总经理一职,另一显著职位“督察长”也变动较大。

据证监会网站信息,截至3月17日,累计有8家公司的督察长发生了变更:1月5日,中欧基金公告称,原督察长黄桦因个人原因于2015年12月31日离职,刘建平代任;1月13日,永赢基金督察长赵鹏因工作调整原因离任该岗位,监察稽核总监毛慧同天上任。1月13日,浙商基金闻震宇因个人原因离职,郭乐琦接任;1月20日,景顺长城基金原督察长黄卫明因个人原因离任,杨阳2月1日接任;1月21日,平安大华基金原督察长肖宇鹏离任,陈特正接任;1月27日,上银基金原督察长江浩因个人原因离职;2月2日,金信基金原督察长雷振锋因个人原因辞职,段卓立接任;3月4日,嘉合基金原督察长李永梅因个人原因离任,由公司总经理徐岱代任。 3月16日,英大基金原代督察长赵照转任公司副总,宗宽广出任。

上述8家调换了督察长的公司中,有5人因个人原因离职,另外3人是因工作需要。

对于开年以来基金公司高管频繁变动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主要还是由于在当前市况下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盈利压力所致。这位分析人士称,从上述发生高管变动的基金公司名单来看,多数属于中小型基金公司。而且从接任人员的来源来看,外部招聘的占比极少,大多仍是在体制内挖潜。“这一方面可能表明,基金公司大股东希望通过启用内部优秀人才来让相关公司的业绩有所转好;另一方面也可能表明,在目前市道下,大股东高薪猎头的兴趣低下。这种情况下去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上述分析人士如是表示。

部分基金公司的情况似乎正在印证基金公司频繁“换将”局面的来临。比如上银基金刚刚离任的督察长江浩,距上一任督察长王宏磊离任仅仅相隔了6个多月。而从基金公司的发展来看,2015年上银基金不仅在新基金发行方面交了“白卷”,投研团队主力陈h和慕浩也没能呆住。显然,督察长“闪退”应是新基金公司生存艰难的一个侧影。

激励机制2016有望成主流

毫不夸张地说,得人才者得天下。面对公募基金人才的频繁流动,靠晚发年终奖显然不是治本的办法。

员工持股激励计划是目前不少基金公司留住人才的着重考虑方向。据称“网红”基金经理杨德龙“转会”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因为前海开源基金采用了员工激励计划。而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除了前海开源基金外,目前还有包托汇添富、天弘基金、中欧基金、永赢基金4家基金公司采用员工持股这一激励政策来留住人才。

据东方证券披露,去年12月28日汇添富基金注册资本由1亿元变更为1.176亿元,新增注册资本由上海菁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人民币4.15亿元溢价认购,本次增资完成后东方证券所持汇添富基金股份从47%降低为39.96%。上海菁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4.98%。目前共有约100名汇添富员工通过上海菁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汇添富基金。

“尽管由于公募基金公司股权结构相较私募更为复杂,因此员工持股计划往往推行较慢,但我们认为,员工持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汇添富基金是规模前十大基金公司之一,他的转型意味着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选择员工持股计划留住人才。”华宝证券分析师在最新公募基金研报中如是说。

事实上,员工持股这种激励模式除了被一些公募基金采纳外,也有私募基金开始以类似的方式吸纳优质投资人才的加盟。甚至还有不少公募专业人士在离职后,选择了作为股东申请创立公募基金公司。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企业财务 内部控制 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2008年6月28日财会[2008]7号,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地控制风险,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主要的控制点应该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管理,对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调度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造成企业失血,所涉及到的业务流程有“筹资业务管理”、“货币资金管理”、“资金收拨款管理”、“承兑汇票管理”、“资本支出”、“应收账款”、“担保业务”等;二是成本费用管理,对支出项目及金额严格监督,防止循私舞弊,所涉及到的业务流程有“采购业务”、“生产成本”、“修理费”、“人工成本”、“科技开发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业务”、“存货管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三是权力使用,防止滥用职权,造成经济损失,制订《权限指引》落实分级授权制度,分层分级自上而下延伸权限,须按照“更严、更细、更具体”的原则设置权限,让员工明确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责任、有什么提升机会。

有效控制以上三个主要风险的方法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核控制。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二十九条规定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五个步骤。如果上述每一步都有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从而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企业要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梳理并按业务类型归类,使各项经济业务都有相应的业务流程来控制,然后把每项业务流程分解成数个或几十个可控制的步骤,每一步骤都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使责任落实到责任人或责任部门。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离的不相容职务:

1.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业务的人员、职务要分离。如决定或审批采购物资的人员与执行采购物资的人员要由不同职务的人员处理;货币资金的收付及保管应由被授权批准的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接触现金。

2.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人员和审核这些经济业务的人员要分离。如经济业务的经办人不能兼任审核人员。

3.执行某项经济业务和记录该项业务的人员、职务要分离。如业务经办人不能同时兼任会计记账工作;会计记账人员不能同时兼任审核人员。

4.保管财产物资和对其进行记录的人员、职务要分离,如出纳员不能兼任会计记账员。

5.保管财产物资和核对实存数与账存数的人员、职务要分离。现金盘点要由非出纳人员进行核实,银行对账单要由非出纳人员进行核对确认。

6.记录明细账和记录总账的职务要分离,登记日记账和登记总账的职务要分离。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

7.出纳人员应与货币资金审批人员相分离,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

8.货币资金的收付和控制货币资金收支的专用印章不得由一个人兼管。

二、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审批是指企业的每个部门或每个岗位的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条规定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授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权限要清晰。授权人和被授权人双方都必须清楚授权的内容和范围,被授权人必须了解自己的权力限制。授权必须明确授权的内容是什么、授权的范围多大、谁来授权、授权给谁。二是授权大小应与授权人的级别相适应,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进行重大的、非同寻常的经营业务和交易事项方面的授权,而一般管理人员,只能进行较小的经营和交易方面的授权。三是权责要对应,“权”、”与“责”要相联系,机构或个人被授予了权力,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制定相应岗位责任制,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四是执行要严格,各分(子)公司和各级人员要按所授的权限办事,不得随意超越权限,定期对经济业务的行权进行审查,对违反授权制度超越权限的要给予相应惩罚。五是要建立反馈控制机制。被授权人要定期给授权人汇报执行情况,仅有授权而不实施反馈控制会影响授权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可能出现下属滥用权限的情况。六是记录要完整。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授权和批准形式,均应有文件记录,用书面授权为主。

三、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是指企业依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如公司财务制度、会计工作操作流程和会计岗位工作手册等,明确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并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严密的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主要包括:

1.财务报告: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管理体系,包括会计报表、成本报表、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对账单、经营信息快报等,并制定财务报告编制奖惩管理机制,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完整,按照规定的时间与方法编制及报送财务报告,对外的报表必须有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以会计主管人签名并盖章,并加盖公章。

2.会计政策:公司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企业的会计政策,并在公司中统一颁布实施,严格要求会计人员统一使用会计科目,防止企业调控经营业绩,确保会计政策统一和企业经营业绩真实。

3.会计核算:公司应当建立账务处理体系,正确使用会计凭证控制、会计账簿控制、会计复核控制等手段,有效控制会计记账程序。在国家统一的科目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置明细科目、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等,确保口径统一,核算办法统一,以提高会计报表合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凭证设计、记录、传递、审核、归档等一系列凭证管理制度,确保正确记载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

4.人事管理:财务人员包括仓库人员和车间统计人员,他们都是内部控制信息管理人员(使用ERP的用户相关性更紧密),为确保内部控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按照内部控制原则要求,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应该执行垂直管理机制。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向心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注重财务人员的进出、培训、激励、轮岗等工作。

5.会计档案:会计档案主要包括财务报告、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对账资料、各种备查台帐等,必须建立会计档案信息审核机制,特别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相关勾稽数据的审核,确保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

四、财产保护控制

财产保护是指为了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包括物资收发、保管制度、定期盘点制度、资产处置制度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二条规定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财务财产实物保护控制的内容主要有:

1.大型企业集团可以建立内部银行或资金结算中心,对分(子)公司的银行存款和长、短期投资进行统一管理,由企业统一开设银行账户,各二级单位实行内部结算制度,加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资金可在企业二级单位间有效调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财务费用。

2.建立盘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盘点(具体指年、季、月度终了后数日内)所进行的财产清查,包括货币、有价证券、存货、固定资产等的清查,核对账存和实存,做到账账、账实相符。

3.应收账款催收制度,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账龄分析,并根据合同,建立谁经办谁负责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催款措施,防止发生坏帐。

五、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控制涵盖企业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企业人、才、物等各项资源落实经营战略方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反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三条规定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1.明确责任:成立预算委员会,企业负责人为预算责任人;全面预算方案上报董事会审批;全面预算方案审批后,各单位(利润中心)、部门(成本中心)具体负责执行和控制,财务部门负责监控和反馈,预算管理委员会在经过授权批准情况下对预算进行调整,企业负责人负责总指挥和总协调。

2.预算统筹图:明确预算编制时间、预算上报时间、预算审核审批时间、预算调节时间和预算执行结果信息反馈时间;全面预算采取自上而下下达指标和自下而上上报方案两种方法相结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季度终了进行预算调节。

3.明确权限:在预算额度内,各单位(利润中心)、各部门(成本中心)具有管理主动权,但应当按照企业内部相关的管理流程进行运作,而不是任由个人行使权利。

六、运营分析控制

运营分析控制是通过企业营销、生产、仓储、运输、融投资等运营活动的信息加以分析,查找发现偏离目标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通过业务统计分析模型的设计及运用,定期编制各类分析报告,供高层决策参考,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及运营模块的日常管理,做好行业相关信息分析、汇总。

七、绩效考评控制

绩效考评是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或其分(子)公司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效益、经营者业绩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绩效考评作为一个反馈控制手段在内部控制中作用显著。以人为本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

总之,建立与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创建现代企业的根基,是有效控制财务各类风险的防火墙,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可靠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使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内部控制课题组编著.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与案例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

[2]杰K希穆,杰尔G斯格尔.预算管理手册.现代企业预算管理丛书.经济科学出版社.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6

年 龄: 21岁 学 历: 本科

工作年限: 应届生 婚姻状况: 未婚

户 口: 广州市

居 住 地: 广东省广州市 近期任职: 金融管理实习生

待遇要求: 2000--3500/月 到岗时间: 随时到岗

希望地区: 广州市 佛山市 江门市

希望岗位: 储备干部 企业策划 区域销售经理自我评论

热爱运动,充满激情和活力;乐观进取,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动手能力强,喜欢搞些小发明小创造;乐于与人分享交流。

大学期间担任过班长,排球队队长,学生会外联部部长,成立新的校级社团——CIC职业精英分享会等,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以及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领导能力。工作经验公司性质:

担任职位:金融管理实习生

离职原因: --

工作职责和业绩:

1.接受资本市场、财富管理、风险管理、退休管理、投资理财、销售循环、财务策划等入职培训;

2.协助公司拓展内地市场业务,通过对比香港与内地保险业关键性指标(包括可比财务指标、资产收益率等),提出合理性建议,完成35页分析报告;

3.深入分析研究太平洋保险公司并撰写企业调查报告,运用SWOT和4P法分析其产品组合,竞争地位,完成17页英文版的分析报告;

4.协助部门经理进行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进行40名客户的调研与分析,完成任务质量在团队排名前20% 。 公司性质:

担任职位:投资顾问

离职原因: --

工作职责和业绩:

1.完成黄金外汇基础知识、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实盘操作等课程的培训,以优异成绩通过公司的入职考核;

2.协助经理撰写投资分析报告,在公司公司例行早会时作投资分析;

3.对黄金、外汇进行实盘操作,连续盈利高达22.3%。 教育经历

广东商学院 2008-09 - 2012-06

最高学历:本科

专业名称:文化产业管理

专业描述:本专业是在全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背景下设立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学科基础课有: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公共财政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经济法学、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基础课有:专业导学、文化项目管理、现代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文化营销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有:受众心理学、传播学基础、会计学、税收概论、财务管理、广告学、货币银行学、行政管理学、媒体运营与管理、知识产权法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英语、管理沟通等。培训经历培训课程:团队管理、职业形象、职场礼仪、职业规划、行业调研、素质拓展等

专业描述:参加过来人求职商学院的求职培训,主要课程包括团队管理、职业形象、职场礼仪、职业规划、行业调研、素质拓展等技能专长:

机动车驾驶证(C牌);

全国计算机二级资格证,熟练掌握Word,Excel,PPT,photoshop,iebook等软件。

语言水平:

英语:良好

it技能专长

技 能:Adobe Photoshop

使用时间:一年

掌握程度:良好

技 能:MS Office

使用时间:五年

掌握程度:熟练

技 能:Flash

使用时间:一年

掌握程度:良好

技 能:PowerPoint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7

首先要考虑有没有申请的必要。辞职报告是辞掉工作的一种报告,报告人一定要事先考虑成熟后再作决定,不可仓促了事,事后后悔不已,造成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辞职报告要将报告的事项和理由写清楚,使对方能透彻了解你的要求和具体情况。

辞职报告语言要准确,文字要朴实。

辞职报告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报告。

理由要充分、可信。写辞职书,一定要充分考虑辞职的理由是否充分、可信。因为只有理由充分、可信,才能得到批准。但陈述理由的文字应扼要,不必展开。

措辞要委婉、恳切。用委婉、恳切的言词来表明辞职的诚意。

二、辞职报告的基本格式与写法

(一)标题

在辞职报告第一行正中写上报告的名称。一般辞职报告由事由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即以"辞职报告"为标题。标题要醒目,字体稍大。

(二)称呼

要求在标题下一行顶格处写出接受辞职报告的单位组织或领导人的名称或姓名称呼,并在称呼后加冒号。

(三)正文

正文是报告的主要部分,正文内容一般包括三部分。

首先要提出报告请辞的内容,开门见山让人一看便知。

其次申述提出报告的具体理由。该项内容要求将自己有关辞职的详细情况一一列举出来,但要注意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条分缕析使人一看便知。

最后要提出自己提出辞职报告的决心和个人的具体要求,希望领导解决的问题等。

(四)结尾

结尾要求写上表示敬意的话。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8

第一条、为规范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经办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行为,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维护职工利益,根据国务院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经办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是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收缴的,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形成的用于保障职工基本医疗的专项基金。

第四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应纳入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其他财政收支预算。

第五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要认真地贯彻和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依法筹集和使用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建立并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决算、核算、分析与考核等项工作,如实反映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状况;做好控制、监督、检查工作;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确保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第六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在职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总额、离退休人数、医疗费用等原始数据,以保证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及时、足额收缴。

第二章基金预算

第七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是指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根据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计划和任务编制的、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年度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收支计划。

第八条、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一)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于年度终了后,根据上一年度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测,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预算草案。(二)编制年度预算草案要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报表格式、时间及编制要求进行。(三)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编制完成后,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四)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按照批准的预算,筹集和使用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在执行过程中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应由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由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同级政府批准后执行,但调整后的预算仍应保持收支平衡。(五)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按期向主管部门并通过主管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部门应逐级上报预算执行情况。

第三章基金筹集

第九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

第十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由用人单位缴纳医疗保险费收入(包括用预算安排的公费医疗经费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下同)、职工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收入、利息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转移收入、财政补贴和其他收入组成。

用人单位缴纳医疗保险费收入是指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向用人单位收缴的职工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的医疗保险费按照本单位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和规定的缴费率由用人单位按月缴纳。职工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收入是指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向职工个人收缴的职工医疗保险费。职工个人医疗保险费按照本人工资和规定的缴费率由用人单位从本人工资中按月代为扣缴。利息收入是指财政部门将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存入财政“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和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户,“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户以及购买国家债券等取得的利息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上级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拨入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下级上缴收入是指下级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上缴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转移收入是指职工调入本地区,其个人帐户医疗基金随同转入等收入。财政补贴是指同级财政部门给予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补贴。其他收入是指滞纳金及财政部门核准的其他收入。滞纳金是指因用人单位拖欠缴纳医疗保险费而按规定收取的费用。

第十一条、第十条所列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项目按规定分别形成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收入和个人帐户医疗基金收入。

离休人员和老红军纳入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范围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项目应按规定分别形成离休人员和老红军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收入和个人帐户医疗基金收入。(一)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收入是指按规定计入社会统筹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包括用人单位缴纳的部分医疗保险费、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利息收入、财政补贴、其他收入。(二)个人帐户医疗基金收入是指按规定计入个人帐户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包括用人单位按规定为职工缴纳的一部分医疗保险费、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个人帐户医疗基金的利息收入及转移收入等。(三)离休人员和老红军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是指按离休人员和老红军前年平均实际支出医疗费用从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划出,实行单独管理,专项用于离休人员和老红军的医疗费支出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

第十二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缴,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缴库凭证。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由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根据核定的缴款数额,填写缴库凭证从用人单位开户银行按月缴至国库内“医疗保险基金”专户;所缴零星或小额款项可先缴至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户,然后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再按月汇总缴至国库内“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小额款项的具体标准由地方财政部门规定。缴入国库的医疗保险基金,应按规定转入财政部门在指定银行开设的“医疗保险基金专户”。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户除缴付国库内“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外,原则上只收不支。

第十四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应按照政府核定的缴费率及时、足额收缴,不得擅自减免。

第四章基金支付

第十五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的原则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第十六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应执行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增加开支项目和提高标准。

第十七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项目包括社会统筹医疗费支出、个人帐户医疗费支出、离休人员和老红军医疗费支出、利息支出、上缴上级支出、补助下级支出、转移支出等。

社会统筹医疗费支出是指自付医疗费比例超过规定限额的职工个人,退休人员,按照规定报销比例应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报销的医疗费以及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患有国家认定特殊病种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及其后遗症应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报销的医疗费支出。

个人帐户医疗费支出是指按规定应由个人帐户支付的职工个人医疗费支出。离休人员和老红军医疗费支出是指离休人员和老红军按规定报销的医疗费支出。利息支出是指发生临时借款时的利息支出。上缴上级支出是指上缴上级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补助下级支出是指拨付给下级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转移支出是指职工调离本地区,个人帐户医疗基金随同转出等支出。

第十八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按规定划分为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支出和个人帐户医疗基金支出。离休人员和老红军纳入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范围的,还包括离休人员和老红军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一)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支出是指应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开支的医疗费支出。包括社会统筹医疗费支出、利息支出、上缴上级支出、补助下级支出等。(二)个人帐户医疗基金支出是指应由个人帐户开支的医疗费支出。包括个人帐户医疗费支出、转移支出等。(三)离休人员和老红军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是指应由离休人员医疗保险基金报销的离休人员和老红军医疗费支出。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根据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和收支进度及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拨款申请,按月从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医疗保险基金”专户中拨付到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户,再由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根据职工医疗保险合同将所需款项拨至医疗机构等。

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户除接受财政“医疗保险基金”专户转入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外,原则上只支不收。

第二十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当年入不敷出时,按下列顺序予以解决:(一)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动用历年滚存结余中的存款。(二)存款不足弥补时,已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的地区由上级部门负责调剂解决;调剂后仍不足以解决或者没有建立风险调剂金的地区,可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转让或提前变现以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购买的国家债券。提前变现国家债券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另行制定。(三)转让或兑付国家债券仍不能解决时,可经同级财政审核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后调整缴费率,调整后的缴费率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应报财政部审批。(四)采取上述措施仍无法解决的,同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贴。

第二十一条、离休人员和老红军医疗保险基金超支时,由原资金渠道解决,即:行政机关,金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差额预算管理的全民所有制医院,由各单位预算内资金开支;差额预算管理的其他事业单位及自收自支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由单位提取的医疗基金中开支;企业在劳动保险费中列支。

第二十二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要积极试行对医疗机构按平均费用定额结算等付费制度,与定点医疗机构、销售药品的单位签定有关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范围、项目、费用定额等内容的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付费结算期原则上为个月。

第五章基金结余

第二十三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结余是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包括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结余、个人帐户医疗基金结余。离休人员和老红军纳入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范围的,还包括离休人员和老红军医疗保险基金结余。

第二十四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除留足一定的支付费用外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债券。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在境内外进行其他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

第六章资产负债

第二十五条、资产是指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在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筹集、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现金、国库内存款、银行存款、国家债券、暂付款等。

第二十六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应认真做好现金的保管、押运和管理工作,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现金的收付和管理,要严格遵守国务院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购买的国家债券应视同货币资金妥善保管,确保帐实相符。

第二十八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应及时办理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存储手续,按月和国库、开户银行对帐,保证帐帐、帐款相符。

第二十九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应对暂付款定期清理,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催收,及时收回。

第三十条、负债是指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在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暂收款和临时借款等。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对负债应定期清理,及时偿还。

第七章基金决算

第三十一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应当定期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等报送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包括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表、资产负债表、有关附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收支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年度的财务报告即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决算。

第三十二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应定期进行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财务分析,并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财政部门对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年度财务报告审核后发现有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予以纠正。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情况等。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年结余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实际收缴率等(附后)。

第三十三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于年度终了后,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表式、时间和编制要求等编报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年度财务报告。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应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三十四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编制的年度财务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复。经过审核批准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年度财务报告为基金决算,列入同级政府财政决算。

第八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各级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筹集、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同时接受财政、审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与财政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核对财政专户内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并向政府和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汇报。

第三十七条、用人单位无故不按时、足额缴纳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由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除责令其补缴欠款外,按每日加收所欠款额‰的滞纳金。

第三十八条、下列行为属于违纪或违法行为:(一)截留、擅自减免、挤占、挪用、贪污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二)擅自增提用人单位医疗保险费;(三)未将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及利息收入、滞纳金收入等存入专户;(四)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属三十八条所列行为,应限期纠正,并做相应的追回、退还等处理。

第四十条、对有第三十八条所列违纪或违法行为的单位以及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者的处罚,按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执行,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对单位以及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者处以的罚款上缴国库。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本制度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根据本制度,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四十四条、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财务管理执行国家有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第四十五条、本制度从年月日起施行。

各部门、各地区自行制定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凡与本制度不符的,均应按本制度规定执行。

附:财务分析指标

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年结余额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年结余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年筹集额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9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了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考察组负责人、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及其有关人员等5大类责任主体,界定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等39种应当追究责任的具体情形,并对如何追究进行了明确,规定了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5种组织处理措施和党纪政纪处分的追究方式,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同时,中组部配套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等三个办法,对干部选拔任用的事前、事后、离任都作了明确规定。《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规定了12种应当事先报告的事项,其中有些是容易产生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问题,有些是容易让干部群众对用人的公正性产生怀疑的问题。《“一报告两评议”办法》规定了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离任检查办法》对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在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方面进行检查的内容、程序、参加民主评议的人员范围及检查结果的运用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以上四项监督制度共同筑成了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链”,规范和约束了所有干部任免权的地方和单位的选人用人行为,监督了各单位的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部门,体现了中央对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坚决态度,进一步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在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工作责任,也为广大干部群众坚决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作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我们组织部门,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这些监督管理办法,特别是要结合实际,完善措施把《“一报告两评议”办法》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在切实提高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方面狠下功夫。要整合各种监督形式,不断拓展“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的内涵,形成监督工作合力。坚持“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与干部回访考察相结合,综合运用干部监督员日常监督、部长约谈、联席会议、受理举报反映专项调查等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评议,将监督评议情况与干部选拔任用群众满意度调查有机统一起来,以充分发扬民主,群众广泛参与为原则,注重从干部群众的角度,研究分析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认真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时效性。通过深化拓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制度,有效提高干部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保障干部群众对干部选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针对我们在选人用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对照《干部任用条例》和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对近年来我们干部任用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和自查自纠,深入查找干部选任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效落实整改措施。

一是采取新闻会、吹风会、通报会、恳谈会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组织工作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信息,增强组织部门的影响力。扩大选人用人工作的宣传力度。

二是进一步扩大干部任前公示的信息容量,实现公示内容由单纯的基本情况向全面情况转变,增强拟提拔干部公示内容的透明度和全面性,增进群众对公示对象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加大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力度。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选人用人工作的指导和新提拔干部的管理。拟研究出台《干部“德”的评价办法》,对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予以明确,特别是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对干部的“德”进行评价,不断提高识别干部“德”的准确性。切实将德才兼备的干部提拔上来,体现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对新提拔干部结合“一评议二报告”,要求他们定期向全委会进行个人述职,围绕主要评议内容,实事求是地撰写好干部选拔任用专题报告。做好新提拔干部的民主评议工作。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10

关键词:海上平台;职业病危害;评价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74

某油田为了进一步增加海上原油产能,决定建设集采油、处理于一体的海上平台1座。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以《某油田海上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报告”)中设计的建设内容为准,主要针对新建海上平台投产后运行期可能产生的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治内容进行评价。

1.2 评价方法

采用类比法[2]和检查表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

所辖井区内的油井产出物汇集后,通过海底输油管线输送至新建平台,经过换热器加热后进入三相分离器处理,分离后的天然气进天然气洗涤器,除平台自用外,其余部分通过海底管道输送至陆地;分离后的低含水原油进入分离缓冲罐,经外输泵增压后通过海底管线输送至陆地进一步的处理。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表1)

2.3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评价

(1)防毒。该项目生产拟实行自动化、管道密闭化;储罐平台三相分离器和外输泵、井口、生产平台计量分离器等处拟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配电室拟设置轴流风机;生产平台三相分离器、天然气分离器、缓冲罐等设备均露天布置;该工程所设置的防毒设施合理,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有关要求。

(2)防噪。生产平台外输泵、注水泵、动力平台外输泵、消防平台空压机等噪声设备拟集中布置在底层平台;隔声控制室布拟置于顶层平台,与噪声场所分开设置,具有一定的防噪效果,但是天然气压缩机组布置在动力平台顶层,未采取隔、吸、消等措施,建议应补充完善防噪措施。

(3)防暑、防寒。该工程在换热器、热媒炉装置上均拟设保温防烫保护层。控制室、休息室等拟设置空调(或在冬季设置采暖设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温、低温对工人的健康影响。

2.4 应急救援设施评价

该工程生活平台布置医务室1间,其室内均设应急药箱,并配备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兼职医生。各平台均设置指示清淅(具有夜间指示功能)的逃生通道,应急通信(应急无线示位标、无线电话、轨道卫星应急示位标、搜救雷达应答器、应急广播)、风向标、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并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刚性全封闭耐火机动救生艇、救生衣、保温救生服、救生圈。以上应急救援设施配备合理,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

2.5 人防护用品评价

拟为作业人员配备3M7502型防毒口罩、EAR312-1250型防噪耳塞、3M1621型护目镜、隔热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

3 建议

(1)加强对劳动者配戴个人防护用品的监督和培训,建立个体防护用品购买和发放台账,建议发放人员在每个防护用品上加贴报废期限和使用者姓名信息,提醒使用者及时更换。

(2)天然气压缩机区应采用隔声、消声、减震等综合措施,如:增设隔声屏、压缩机底座安装减震支架、减震垫层等。

参考文献:

[1]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内控对策

1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相关概述

1.1中小企业的界定

一般来说将经营规模中等或者比较小的企业定义为中小企业,这就是说中小企业是在经营规模范畴上的概念。一般在企业发展的初期,企业数量小,企业规模没有大小之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分工的精细,企业越来越多,细分行业也越来越多,企业的数量成爆发式增长,中小企业这一概念也慢慢形成。

1.2财务内控的定义

财务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保护自身资产的安全,利用企业内部分工产生的相互监督、制约和相互关系,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协调,发展和实施全面的管理和监督,以确保公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财务内部控制是一种手段,它是以不同岗位、部门和层次的不同经济业务为对象,以财务控制活动为主要内容,其目标是确保企业财务计划、财务决策的有效执行和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和限制财务人员的行为,使其能够监督和控制企业的财务活动。

2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2.1企业过分聚焦短期效益

中小企业一般资金投入少,规模小,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管理观念落后。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有者往往为了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一味地重视生产,忽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灵动性等优势在短期上发展迅速,使企业能够迅速的获得短期效益,使得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缺少长远的考虑,更是忽视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甚至认为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限制企业的经营灵动性和业务效果。企业财务内控虽短期内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忽视了它的重要性,那么企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一系列财务管理问题。

2.2人员设置不合理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员工数量少,为了节省资本,在机构设置上很难做到像大企业那样每个员工都各司其职,很多中小企业的员工都身兼数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财务出纳人员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而且企业财务章、人名章保管没有分离,均由出纳一人保管所有支付款项目印章;(2)企业财务人员过分精简,往往由会计一人管理整个财务部门,如财务记账、报税、财务复核与核对,会计报表制作;(3)对审计工作不重视,把审计职能简单的理解为会计监督,只是强调“查漏补缺”的职能,忽视了“防漏防错”的职能,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真正作用,更多的情况是没有审计人员岗位或者审计人员素质低下胜任不了审计工作。这样虽然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成本,但是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也会使员工的工作效率下降,出现问题时员工之间互相推诿,长此以往企业的制度破坏,内部制度无法执行。

2.3财务报告未能发挥财务管控的作用

中小企业决策层在对财务报告分析方面不及时,不到位,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在中小企业中,财务报告一般只是作为财务信息报告工具,没有起到经营决策方面的作用,反而更像应付税务报税。中小企业没有把财务报告信息作为一种管理信息工具,对其进行分析和分解,没有对过往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进行总结和反馈,忽视过往经验和数据,这很可能造成财务和经营管理风险,从而影响公司的安全运营。

2.4企业资金管理经验不足

目前,中小企业募集的原始资金大部分来自于企业的所有者、合作伙伴或家庭成员,银行贷款资金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资金管理需要更加注重统筹安排,然而,事实上,中小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资金的数量没有合理安排,现金支出、收入等的计算缺乏合理的融资计划,没有设置多余的资金;(2)不根据企业内部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筹资计划,不注重银行等外部融资,导致公司无法及时获得所需的营运资金;(3)随意支配资金,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挤占挪用现象普遍;(4)金融基金结构缺乏合适的约束机制,基金结构管理缺乏合适的管理者;(5)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信息失真较多,导致融资渠道无法拓宽,银行等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渠道单一。

3改进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3.1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环境

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公司管理者重视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第二,提高执行财务内部控制者的素质。财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本岗位的相关知识,为此,企业必须建立财务的学习计划,参加相关培训。首先,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最后再次企业应该更加重视财务内控,提高企业因财务内控所带来的良好营运能力。

3.2建立用人岗位权责制度

中小企业应该对参与经济业务的职工进行权力的相互制约和隔离,绝对不能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就以经营规模小为名兼并整合必备的财务岗位,要加强对执行重要经济活动的制约和监督,一定要明确分离那些不相容的职务。权责分离的根本目的是使不相容的业务由不同的人来完成,以减少两人或多人串通违规的机会。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权利与责任分离包括:业务与会计职责分离、财产保管与会计职责分离、交易权与财产保管权分离和会计内部职能分离。岗位责任制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效率,增强员工责任感,有助于减少企业决策的盲目性,产生良好的激励效应,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3.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是财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一部分。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企业的价值,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中小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企业最高决策层负责,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高度独立性。为了全面监督和正确指导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企业不应将内部审计部门并入财务部门,也不应将内部审计部门并入其他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员必须是合格的,并且必须是全职的,以避免审计员兼任职务,以保持其独立性。同时,外部监督也可以作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一部分。例如,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测试评估中,可以了解其财务内部控制的不足,从而提高财务内部控制,同时还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其运营的各个方面。

3.4健全财务预算控制体系

加强资金管理,建立从基础会计到各流程管理的预算控制体系。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现金管理制度,保证公司资金顺畅流动,确保企业在充足的现有持股基础上提高资金流通速度,避免积压资金而未能满足实际预算需求;(2)建立健全投资体系,规范整个投资程序,使投资资金预算审查符合项目建设需求,完善投资程序,提高投资决策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实际运营效率;(3)不断改进现有融资方式,突破传统的单一融资渠道,实现财务预算各方面的融资需求,提高资金管理效率;(4)根据需求和储蓄原则,制定资金需求量计划,实现内外资金的双重整合,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

离职分析报告范文12

关键词 完善 专业艺术院校 就业质量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80

Further Improve Professional Art School Graduates'

Employment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Thinking based on MyCOS Company on Employment-based Data Analysis of Music Schools

LEI Yong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Wuhan, Hubei 43006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mployment rate statistic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art colleges and the art majors is lower. Reading the employment statistics report of Hubei and China from the Myco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other main employment indicators is not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employment data from the statistics of the music colleges and some music majors is paradox. The main reasons are the following, such as some think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jobs are the same; some don't hav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indicators' relations; some are lack of knowing and considering about the employment ways after the culture system reform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suggestion is to have a classified assessment of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the art colleges and the art majors, and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 employment quality assessment of the art colleges.

Key words improve and perfect; special art colleges; employment quality; assessment

我国高校就业率统计中,艺术类专门院校的就业率低于综合性院校,综合性院校中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低于本校其他专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而对这一现象的分析结论更令政府、社会和高校关注――部分艺术类专业被列为红牌专业或者黄牌专业,其直接后果是招生计划可能被调整,乃至社会认可度持续走低。

2014年,麦可思研究院连续第六次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和数据分析。2014年底,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受湖北省教育厅委托,连续第三年了《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预警与重点产业供需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湖北省大学生就业报告》),对湖北省地域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分析。笔者分管就业工作,在研读这些年度报告的过程中,对涉及音乐院校、音乐类专业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1 音乐院校和音乐类专业就业数据对比分析

1.1 音乐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指标分析――以武汉音乐学院为例

麦可思公司的《湖北省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列出了毕业生就业的10项主要指标。在湖北省27所非“211”公办本科院校中,武汉音乐学院2012年、2013年的数据及其排名如下:

表1的数据表明,武汉音乐学院连续两年在湖北省非“211”公办本科高校中就业率排名最低(该校2012年、2013年非失业率分别为84.5%、87.3%),但是,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对母校推荐度”、“自主创业的比例”高居榜首,显而易见,其就业率与其他就业主要指标并不呈正相关。

1.2 部分音乐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

麦可思公司的《湖北省大学生就业报告》“本科专业预警系统”中,以毕业生一年后“非失业率(就业率)低”、“月收入低”、“工作相关度低”、“就业现状满意度低”四项指标作为高失业风险专业的衡量指标,其中涉及到了音乐表演、音乐学两个音乐类专业。

表1 武汉音乐学院毕业生就业主要指标分析

表2 部分音乐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数据来源:《湖北省大学生就业报告》)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湖北高校(含省内部属高校)招收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专业的17所公办本科高校中,音乐表演专业的非失业率(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名末位,但是,其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位于前7位、前16位;而非失业率(就业率)同样较低的音乐学专业,其就业现状满意度连续两年居于第2位,并且并未进入“月收入最低前20位”、“专业相关度最低前10位”、“就业现状满意度最低的前20位”之列。

表3 部分音乐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数据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表3显示,对全国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的数据与对湖北省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的数据具有相似性,就业率与其他就业主要指标没有正相关,甚至呈现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音乐类专业就业率低、薪资水平低,另一方面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现状满意度名列前茅。就业率低,是否就是就业质量低?值得我们深思。

2 音乐院校和音乐类专业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矛盾的原因

麦可思公司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调查不可谓不全面,但是,表1、表2和表3的数据表明,单纯的就业率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大学生真实的就业质量,甚至出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相矛盾的现象,尤其是音乐类乃至艺术类院校(专业)。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有:

2.1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就业数据单一,没有全面体现就业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采用的是初次就业率,而初次就业率的主要来源是协议就业率,其次是灵活就业率。为了防止高校和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弄虚作假,教育主管部门更看重的是协议就业率。2014年初,75所部属高校了就业质量报告,但是,笔者研读了部分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感觉就业率的罗列者居多,“质量”二字难以体现,无法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2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样本不足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和渠道主要有三个: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第三方调查机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数据来自于高校。不论是高校还是社会机构,在毕业生离校后进行调查、问卷过程中,毕业生配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问卷调查的回馈率低,也有的毕业生不如实填写就业状况,比如对收入状况明显有所隐瞒。高校向已经离校的毕业生调查了解就业状况,耗时费力、效果不理想。目前,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已经委托社会机构承担毕业生就业调查。麦可思公司作为社会第三方调查机构,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较强的公信力,但也存在样本不足问题。《就业蓝皮书:2014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调查回收全国样本约26.8万,而2013届我国大学毕业生为699万,其样本不足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4%。同样,麦可思公司对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2013年的总答题率只有42%,2014年的总答题率只有41%。

2.3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指标之间的相关度缺乏分析

麦可思公司的《大学生就业报告》第三章,以大量的图表,从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度、月收入、专业相关度、离职率等5个方面,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了分析;麦可思公司的《湖北省大学生就业报告》,则从就业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半年后离职率、对母校的推荐度、对母校的满意度、自主创业率、国内读研率等10个方面,对毕业生就业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对于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而言,其指标是比较全面的,但是,这两份就业报告中对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度比较分析不够,对上文中列举的某些矛盾的现象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往往容易使人形成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就好的片面印象。

2.4 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之后文艺行业就业形式的变化缺乏了解和考虑

音乐类专业就业率低,而其就业现状满意度却名列前茅,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音乐院校和音乐类专业行业和职业的特殊性使然,具体而言,有三个主要因素。

(1)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使音乐类专业毕业生协议就业机会少。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国有文艺院(团)普遍采取项目制管理,其用人机制更加灵活,对人才实行动态管理、“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成为常态,其演职人员的招聘与使用取决于某个项目的时间长短、人才需求的多少,因此,与文化体制改革前相比,音乐类专业毕业生协议就业形式越来越少。

(2)音乐类职业的特殊性使音乐类专业毕业生不愿意签订就业协议。一般而言,音乐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追求职业的灵活度和自由度,对于体制内的编制问题并不看重。以笔者所在的武汉音乐学院为例,根据《武汉音乐学院201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该校201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三个行业是教育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分别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54.22%、28.27%、4.5%,其中所指的教育业,并不限于在中小学担任教师(高校教师普遍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很大的一部分毕业生是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从事音乐培训、音乐制作。随着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毕业生个体或者几个人组合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音乐培训市场广阔、潜力巨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培训班遍及各个社区、小区,他们不仅有较为稳定的收入,而且自由空间大,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顾虑就业协议的约束力,不愿意签订就业协议。

(3)音乐行业从业特点导致统计数据失真。由于音乐类专业学生“一把乐器可以闯天下”的从业特点,他们开展自主创业、从事自由职业的时候,往往可以不登记注册公司,在外“走场子”、在家开展家教,貌似薪资水平低,实则是从业过程中的现场、现金交易统计困难,也就无法真实反映其收入状况,我们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发现,从事音乐培训的毕业生的收入要超过学校的音乐教师。上文表格中,音乐类专业就业率低、薪资低,但是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对现状满意度等指标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3 完善艺术院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议

麦可思公司的就业报告显示,类似音乐类专业就业指标之间不能呈现正相关的现象,在其他艺术类院校(如湖北美术学院)、在动画、美术学、播音主持等其他艺术类专业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十以来,政府、高校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更多新的改革措施,要真正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落实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对于艺术类院校、艺术类专业而言,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在就业质量评价方面更新观念、创新举措,为艺术类高校和艺术类专业的就业工作释放活力。

3.1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体系

我国高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后,特色办学、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等观念,已经成为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从业行业的特殊性、职业工作的特殊性,更应该有理由对他们的就业质量采取有别于其他高校的评价办法。当前,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的背景下,应该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和艺术职业特点,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和鼓励艺术类人才的个性发展,避免用同一个标准、同一把尺子,一刀切地评价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如果能够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进行分类评价,这些高校在就业率、签约率方面的压力就会减轻,他们就会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和创业培训,他们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就会更强。

3.2 要把毕业生的个人收入状况作为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首要依据

当前我国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偏重以就业率,尤其是协议就业为主要依据。事实上,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就业和从业形式千差万别,我们要承认他们因为专业和行业特点形成的不同的就业属性,承认大学毕业生以其所学服务社会的形式的多样性,因此,只要大学毕业生有合法的、稳定的个人收入来源,就应该视为已经就业。类似于上文提到的大量音乐类大学毕业生,他们是自由职业者,可以不注册公司、不愿意登记就业、不愿意签订就业协议,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失业。据了解,加拿大制定了《就业保障法》,每个公民拥有永久性对应的社会保障号码,可以根据该卡号对失业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其就业信息、失业信息、再就业培训等都被政府和地方人力资源中心准确备案,因此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既简单又真实。

3.3 要确立多维度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就业质量是衡量劳动者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是质与量的统一体。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实际工作中,要科学合理界定就业质量的内涵,避免片面追求就业率的提法和做法,就业统计指标除了就业率以外,还应包括就业途径、专业相关度、薪金水平、工作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工作性质、离职率、稳定性等情况,并赋予一定的权重,便于多维度、全面衡量就业质量,准确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3.4 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收入监管体系

这是落实上述建议的重要保障。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登记注册的自主创业大学生比较少,很多自主创业者往往是自由职业者,这部分从业者的特点是交易的随意性强,现金交易、现场交易的情况多。例如音乐艺术类的培训、演出,绝大多数是培训(演出)一次收一次费,或者培训(演出)一段时间收一次费,加之一些企业和个人往往采取某些不当的避税措施,其个人收入信息不透明(其它行业的商业活动和市场行为,也有不少类似情况)。如果个人收入监管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健全,大学毕业生是否有合法、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很容易掌握,就业质量也就很容易了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艺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应该包含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预警与重点产业供需2013年度报告[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