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二次根式教案

二次根式教案

时间:2022-05-03 01:44:04

二次根式教案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1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本节的中心内容,化简和运算都是围绕其进行的,而运用此性质计算化简又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通常与如勾股定理等几何方面的知识综合在一起.

本节难点是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积的算术平方根在应用时既要强调这部分题目中的字母为正数,但又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字母只表示正数的片面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的算术平方根性质与根式的乘法公式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综合应用性质或乘法公式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一定要满足.

教法建议:

1.由于性质、法则和关系式较集中,在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和应用中又相互交错,综合运用,因此要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脉络清楚,条理分明,在教学时就一定要逐步有序的展开.在讲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时可以结合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让学生把握两者的关系。

2.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及比较大小等内容都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一组具体的式子,引导他们做出一般的结论。由于归纳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例子的研究,从表象到本质,进而猜想出一般的结论,这种思维过程对于初中学生认识、研究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培养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二次根式的乘法(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3.使学生能联系几何课中学习的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使学生了解比较二次根式的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2.难点: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类比的方法,讲授与练习结合法.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下面的例子:

于是可得到:

又如:

类似地可以得到:

(二)新课

积的算术平方根.

由前面所举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地,有(a≥0,b≥0).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要注意a≥0、b≥0的条件,因为只有a、b都是非负数公式才能成立,这里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必须a≥0、b≥0.在本章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数,下面启发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b先做乘法求积,再开方求积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a、b的两因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积.

根据这个性质可以对二次根式进行恒等变形,或将有的因式适当改变移到根号外边,或将根号外边的非负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内.

例1把下面各数分解因数:

(1)20;(2)42;(3)63;(4)128.

说明:通过本题复习分解因数,为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公式化简二次根式打下基础.

解:略.

例2化简:

(1)(2)

(3)(4)

分析:本题需要用积的算术平方根公式进行化简,题目中的被开方数都是具体数字,学生便于理解,在讲完例2后可以总结化简的方法.

解:(1)

(2)

(3)

(4)

说明:①(a≥0,b≥0)可以推广为(a≥0,b≥0,c≥0).

②这个小题与本章章头图与章序言的内容有联系,解答了章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问题.

③(4)小题要首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成积的形式,才可以用积的算术平方根公式进行化简.

④通过例2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或因数)能开得尽方,可以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将这些因式(或因数)开出来,从而将二次根式化简.

通过例2,我们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可得出:,,等结果,于是可以总结出:一般地,有

(a≥0)

关于a<0时,,这种情况将在本章最后一小节专门研究.

例3化简:

(1);(2)

分析:由例3,让学生注意,在本章中,未加特别说明时,字母一般表示正数,但在实际问题中不一定非是正数不可,如第(1)小题,a可以是负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适当引导学生展开小组的讨论,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解:(1)

(2)

说明:x2+y2这个式子不能再开方了,进一步强调积的算术平方根公式的特点.

例4如右图,在ABC中,∠C=90°,4C=10cm,BC=24cm.求AB.

解:AB2=AC2+BC2

(cm)

答:AB长26cm.

(三)小结

1.本节课讲了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a≥0,b≥0).

通过分式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总结,为什么必须有a≥0、b≥0这个条件,而没有这个条件上述性质不成立.

问学生:当a<0,b<0,也有意义,为什么一定要a≥0、b≥0呢?

引导学生说出:若a<0,b<0,,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公式显然不成立.

2.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3.结合几何课学习的勾股定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练习

1.化简:

(1);(2);

(3);(4);

(5);(6);

(7);(8)

2.计算:

(1);(2);

(3);(4)

3.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21,一条直角边b=4,求另一条直角边a.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2

一、“导学案”中“四基”的导学策略

初中数学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将原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目标”,四基目标不仅强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强调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探究和数学发现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导学案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根据落实四基目标的要求,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学案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一)导学案设计要以旧知引出新知,落实基础知识

初中数学知识是一个体系,教学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时,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知识,有效地处理教材,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获得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体验,跳一跳发现新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内容时,在导出新知一块,我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下面的几个问题:(1)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进行求解。(2)同桌互动分析,什么是“一元”,“元”是指什么?什么是“二次”,“次”又是指什么?(3)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并根据自己所给这个方程,归纳“一元”与“二次”的含义,并指出相应的未知数的系数和常数项,并思考二次项的系数要满足什么条件。在本课内容中,要求掌握的认知目标是能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我在学案中根据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既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让学生通过旧知的回顾,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的学案,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也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导学案设计要以教材为本,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

数学基本技能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是教学中要达成的一项基本目标。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基本知识设计问题,作为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载体,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导学案,能有效克服传统课堂中学生看看懂、做做又不会的状况。

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我在导学案中,列出一个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后,让学生根据教材例题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探究方程式的解法:(1)要解上述方程,你可以有几种解题方法,请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2)请比较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题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各有什么特点?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基本的方法是什么方法?通过让学生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探究,不仅能锻炼学生各种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想和创新意识。

(三)以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落实基本思想的培养

通过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知识的迁移,扩大知识的容量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获得途径应该是“操作――领悟――应用”,教师要通过导学案,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操作过程中,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中,设计题目:6x2-x-12=0,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指出其中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并能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在这一解题过程中,就包含着转化的方法,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能够解决的问题,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这样的数学思想,不是通过教师口述能让学生掌握的,在导学案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领悟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自觉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通过导学案增加学生的活动,实现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学案的设计要提高可操作性,以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的导学案中,为了让学生领会方程的几种常用解题方法,我根据教材设计例题,并以例题示范解题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再辅以几道相似的练习,可以是对例题的简单模仿,也可以使用对例题的变式进行训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例题中的解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从对例题的模仿以及辅助练习中,将教材的解题方法积累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在练习中进行反思,实现思维的发展。

二、“导学案”的简约化设计

导学案在落实“四基”教学目标时,还要注意简约化的要求。所谓简约化,并不意味着是降低难度的简单,以导学案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载体,在设计上要注意突出教学的重点,围绕四基目标的落实,创设有利于学生落实知识,提高能力的活动,为学生学习新知、构建新知搭建有效的平台。

(一)导学案的形式要简洁化

教师在给学生设计的导学案上,不要太过花俏,把学生搞得云里雾里的。要使用简洁的形式,精炼的语言,整齐的版面和节约的纸张,使学生便于理解。简洁化的导学案要立足于教学的重点,为落实新知构建有效的探究活动,体现活动的目的性。导学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防止低效、乏味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样,通过简洁的导学案形式实现学习的高效化。

(二)导学案的内容要精炼化

导学案不能搞题海战术,堆砌练习题,盲目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要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出发,分析学生的特点,提高练习设计的质量,要体现以少胜多,一题多练,触类旁通的原则。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课内容时,我就以一张16K的打印纸,其中包括知识准备、新知探究、例题演示、知识梳理和能力提升几个环节,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简单清晰的导学案,在能力应用提升环节,设计两个层次性的问题:(1)已知矩形水箱的一个侧面中,长比宽多1米,这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米,求这个水箱的长与宽。(2)若x=1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2012(a+b+c)的值。通过这样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既巩固所学新知,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一题多练,提高练习的效率。

(三)导学案的问题不能过多

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的“导火线”,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开始。导学案就是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然而,过多的问题即不利于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在教学中迷失方向,又容易让学生患上问题恐惧症,降低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设计学案中,我设计了由旧知探究新知的3个前后联系的问题,让学生从旧知中迁移出新知;又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环节中,根据例题,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体会解题的方法,实现一题多解,一练多能。再比如,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如上所述的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3

一、学习目标的定位要有一定的准确度

数学“学案”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所以确定学习目标时,应根据学情准确定位,学习目标的内容应明确具体,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可检测性。

如《5.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的学案确定了如下三个目标:①理解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②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③在观察与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使用“分类”与“归纳”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能力。

这个学案学习目标的定位采用了“理解”、“掌握”、“培养”等模糊语言,这些词很难明确表达学生应有的具体行为和应有的达成的程度,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该做到什么程度,导学效果欠佳。

二、学习内容的预设要有一定的效度

学案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预设问题的效度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问题性、层次性,力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度。

如在设计《3.1二次根式(第一课时)》学案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内容:请自主学习课本P58-P59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举例:说明满足怎样条件的代数式叫二次根式。②思考:当a<0时, a有意义吗?你是怎样认为的?结合实例说说你的依据。根据这一问题你认为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③探索: a(a≥0)与0的大小关系。由此你发现 a(a≥0)具有什么特性? 请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④猜想、验证:当a≥0时,( a)2= ?和同学们交流你是如何验证其正确性的。

上述案例中4个问题的设计,笔者力求知识点的导学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而没采用单一的填空方式,大量使用了“举例”、“思考”、“探索”、“猜想”、“验证”等引导性极强的用语,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该学到什么程度,因此导学性极强,层次特别分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极大地提高了学案预设的效度。

三、自学检测的训练要有一定的梯度

《自学检测》是学生对自主学习效果反馈、进行自我肯定的最直接的形式。选题时应注意控制梯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反馈自主学习成效,暴露自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交流的素材、质疑的资料,同时也为教师的精讲点拨提供着力点。因而题量要适中,紧扣学习目标,注重基础性,体现反馈功能。

如在《3.1二次根式(第一课时)》学案的《自学检测》部分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1、说一说,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吗?

(1) 32

(2)6

(3) -12

(4) -m(m≤0)

(5)  5

(6) a2+1

(7) 4

(8) xy(x、y异号)

2、自主学习例1后尝试完成书59页练习1。此题是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检测,共6小题,学生可根据自主学习情况选做3题,注意参照例1的解题格式哟!

3、尝试完成书59页练习2。此题是对性质当a≥0时,( a)2=a的应用,共4题,学生可根据自主学习情况选做2题,注意参照例2的解题格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指导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习题,一则巩固消化学习的知识,二则检验自学的效果,三则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和培养迁移能力的目的。

四、自学反思的感悟要有一定的高度

反思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二是反思所学内容与其它知识和本身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三是反思某些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反思的基础上对某些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引申与拓展,把学习内容和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后,提高感悟的高度。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4

关健词:“导学案”;高中数学;操作;优点;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86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

“导学案”是由学案和导学两个有机部分组成的。“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即“自主学习”、“精讲互动”、“达标训练”。

二、导学案导的功能

“导学案”的功能是导,而不是习题集;核心是学而不是教;案是设计。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课,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设问:我们在前一节学习了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你能求出一元二次函数y=x2-x-2与x轴的交点吗?

启发诱导学生x轴上的点的特点是y坐标为零。

追问1:你们能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草图吗?

追问2:你们能在抛物线上找出纵坐标y>o的点吗?

追问3:纵坐标y>0的那些点所对应的横坐标x取哪些数呢?

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y

在以上一系列的设问、追问和反问中水到渠成地揭开本课的课题,学生恍然大悟。

三、使用策略

1. 教师要努力放手

“导学案”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展示反馈――点拨――巩固练习。在这个流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第一,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导学案”,在上课前抽批部分学案,了解学生情况,再次进行课前备课,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的策略。第二,注重反馈信息,一般学案使用的流程是在学生充分预习,填写学案后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整理反馈信息后再通过课堂讨论研究、精确点评,学生重新整理。

2. 教师要善于调动

首先,课前教师应该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应该将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呈现在“导学案”上告诉学生,并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任务分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展示准备,但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展示。

其次,毕竟课堂上教师不可能提问每一个学生,“导学案”就成了学生思维发散的“阵地”。一份经过科学排版的“导学案”就能充分引导学生思考、自学方向,经得起学生思维的“轰炸”,让学生用起来得心应手,提升课堂效率。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虽然许多问题可以在学生的质疑碰撞中解决,但还是有某些难题可能得不到最佳解决方案,所以在问题生成记录中,应该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或通过和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充分发表意见,寻求最佳答案。

最后,恰当处理“导学案”中练习的强度,切实地让“导学案”产生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效能,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重点或难点章节,可以在课上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加强训练,练习方式可以多样化,通过恰当的练习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形成一个高效可行的课堂。

四、使用后的总结

“导学案”在我校进行的三年中,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这当然也取决于我校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导学案”教学法主要引导了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因为每节课都要学生预习,学生只有预先阅读教材后,才能正确填写导学案,填写完导学案后,等于做完课本中的容易练习,这样,一节课后,有许多练习可以不必做了,而笔者在实验班布置作业以导学案的少量练习为主,对教材中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学生已经会了,就可以不必去做了,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就必须多加强教材习题训练。否则,他的考试成绩就差。这样,有了导学案,笔者备课的工作量就减少了。

2.成绩提高幅度大。我校平时测验是用区统一考试的测试卷,在单元测验中,竟有许多人次能得90分以上,这是笔者这几年教学中少有遇见的,每次期中期末统考比以往考试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5

[关键词]数学教学;同课异构;探索;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20-03

[作者简介]常梅(1963―),女,广西桂林人,大专,桂林市第十七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同课异构指的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不同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笔者把同课异构的方式运用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数学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探索不同的教学设计达成“异曲同工”之妙。下面笔者用同课异构的方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两个案例,分析比较传统教法和合作学习的优劣。

一、案例一: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合作探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探究感受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及解题的具体步骤。

(二)学习重难点

如何寻找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列方程。

(三)教学过程

1.知识链接

(1)请写出你学过的所有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

(2)亲自动手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做一个无盖的盒子,要做好盒子的关键是什么?

2.合作探究

问题1:小明把一张边长为10的正方形硬纸的四周各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再折合成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如果要求长方形的底面积为81cm2,那么剪去的正方形为多少cm2?

思考下列问题:在图1中画出底面积为81cm2的长方形,如果剪去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分别写出长方形的长是cm和宽是cm。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列方程,并写出解题过程。

问题2: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如何理解“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何理解“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等量关系是什么?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方程。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自学、群学、探究质疑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提出“如果换一种设法,是否可以更简单”的问题。

3.效果检测

问题3: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m,长30m的图案,两横两竖宽度之比为3∶2 ,若使彩条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怎样设计彩条的宽带?(讨论用多种方法列方程比较)

效果检测时,同桌同学互相点评与纠正,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不同解法,要善于利用图形的平移把问题简单化。

4.归纳小结

在几何图形应用题中,我们往往以“面积”找出等量关系,要灵活地将“面积”拼成一个“整体图形”,使问题更易解决。

二、案例二: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讲练结合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

根据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教师点评的方式复习所学的面积公式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探索新知

教师通过对案例一中的问题一和问题二的分析、讲解、板书,归纳总结得出:通过面积之间关系来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案例一中的问题3作为当堂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点评,最后强调要善于利用图形的平移把问题简单化。

3.应用拓展

如图(a)所示,在ABC中∠B=90°,AB=6cm,BC=8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cm/s的速度运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cm/s的速度运动。

(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使SPBQ=8cm2。

(2)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并且P到B后又继续在BC边上前进,Q到C后又继续在CA边上前进,经过几秒钟,使PCQ的面积等于12.6cm2。

教师通过富有激情的、准确的数学语言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分析得出了解题思路,用漂亮的板书展示了完整的解题过程,把初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了一次大综合。

4.归纳小结

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三、综合评析

可以看出这是教学内容相同,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的两个案例,第一案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案,第二案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的教案。从课的目标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巨大区别:案例一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提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目标显性化,具有可操作性;案例二强调教师怎么教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案例一中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质疑逐步完善结论,然后全班展示,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再次完善和肯定所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很自然地实现了把生活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学习的模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面向集体授课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把教转化为学。而从案例二可以看出教师满堂灌地讲解完第一、二题,让学生练习第三题,然后不遗余力地讲解最后一道综合题。从传统的课堂评价来说,案例二会是一堂优质课,体现了教师良好的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并且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四十分钟解决了四个问题,正符合传统教法所追求的高效率。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跟教师的思维走。在备课时,教师以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来设计思路并展现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跟得上,是否认同知识就无所谓了。

案例一的检测是为了诊断学生合作学习后的效果,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教师挑选有不同解法、答案正确或存在共同问题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案例二的教师仍不放心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苦口婆心地给学生再来演示一次。两种模式比较,合作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符合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

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学习的方法不同,学习的效果大相径庭。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展览、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作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这一理论表明:采用听讲等被动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学习效率都在30%以下,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更容易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和权威,数学因其严密的逻辑思维性和抽象性让教师觉得这些知识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所以教师会采用灌输策略。可教师一旦表达出权威的看法,学生往往就不再思考,而是尽力揣测教师的心思,并投其所好。合作学习中教师由权威变成了引导者,教师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了,但实际上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导学案的编制中如何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如何通过在导学案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研究解决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质疑发现闪光点和问题,甚至是错误,及时表扬和纠正?如何在恰当的时机来个画龙点睛,在看似乱糟糟的课堂上做到有张有弛?

四、小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自我教育,经过一段的时间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很快实现自我主动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质疑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反过来,当学生形成自主、高效的学习能力时又可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不能把知识的掌握和自主学习能力对立,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娄华英.我们的课堂: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效性的行动研究――同课异构的课程方案探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系,2009.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案例教学 有效教学

数学案例是数学学科知识点内涵的有效概括,是数学学科内在特性外在表现的平台。案例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巩固学生数学知识基础、锻炼数学学习技能、培树数学学习品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同时问题案例课也为学生实践探究、分析思考搭建了载体。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课讲解中,经常将案例课作为教师讲解数学解题方法策略的舞台,包办了探知问题条件、推导解题思路、归纳解题策略等环节,完成应由学生参与合作的“任务”,学生得不到分析、探究的实践时机,数学探究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如何让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素养在案例课讲解进程中得以锻炼和培养,成为案例课研究的重要方向。笔者现结合新课标要求,对课堂案例课教学活动实施作探讨。

一、教学案例设置要凸显教材内容精髓

典型事例的设置,是案例课有效、深入开展的首要前提和保障。教育实践学认为,案例课作为数学课堂教与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实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更深入地开展探究和分析活动。这就对案例课教学中案例的设置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案例作为教材内容和教学理念的承载体,应设置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实践性的问题,将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等进行有效展现。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案例课教学时,要切实做好案例设置的准备工作,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及教学知识内容重难点,设置典型生动、形式多样的数学案例,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这一“枝叶”,深刻“窥知”教材内容精髓之“秋”。值得注意的是,案例设置工作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研析和精心准备,其准备环节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展示教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案例教学过程要具有双边互动特点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讨论的发展、前进过程,具有显著的双边特点和双向特性。传统的教师包办整个案例课教学活动过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也不符合新课改的标准和要求。教学实践证明,案例应成为师生双边互动的有效载体,学生只有在双边互动过程中,才能实现主体特性的展现,主体能力的提高。如“如图所示,在ABC中,现在从ABC中内接一个正方形DEMF,如果S■=1,S■=4,求S■的值”案例教学中,教师围绕解题思路这一主题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向学生提出“该问题条件内容中告知了哪些条件关系?”、“问题条件中隐含了哪些数学知识点内容?”、“要实现问题要求的有效解答,需要找到哪些数学关系式?”等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析活动,经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得出解析过程:“先根据所揭示的正方形面积,求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然后过A点作AQBC,利用S■的面积求得AP、AQ两条边的长度,再由ADE与ABC之间相似,求出BC的长度,最终得到S■。”教师针对所得解析过程进行讲解,强调:“解答该问题过程中要找准三角形相似成立的等量关系。”在探析解题思路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和学生深入探讨的“遥相呼应”的互动教学中,主体特性得到有效锻炼,探析技能得到有效培养。

三、案例教学活动要体现能力发展功效

案例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一样,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习能力培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第一要务”,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案例讲解必须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服务,重视主体能力训练和培养,强化对学生分析、解答、判断等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点拨,锻炼学生学习数学的技能,培树良好数学学习品质。

问题: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C=90°,∠A=40°,BC=3,试求出AC的长度。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条件内容,指出:“根据问题条件内容,解题时需要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点内容。”

学生合作探析并共同推导解题过程,得出其解答问题的思路:“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B的度数,然后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即可求解。”

教者根据初中生推导过程及合作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的应用,要熟练掌握好边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书写解答过程(略)。

在上述案例教学中,学生成为案例解答的“主力军”,承担了解析问题的大部分工作。其数学分析、探究、归纳、推导、判断、合作等学习技能得到锻炼和增强,较好落实了新课改提出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要义。

四、案例教学内容要呈现延伸拓展特性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7

关键词:集体备课;创新;有效;共研;优化

如何创新更具有实效性的集体备课方式,实施“最有效备课”,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发现以研究为出发点的集体备课是真正实现备课目的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探索“一备一例两研两调整”的集备方式。

一、学校集体备课现状分析

目前,学校有8个学科组,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约占40%,能力薄弱教师约占30%,能力较强但参与集体备课的研讨积极性有待于提高的教师约占30%。音体美、维语文、综合组由于教师任教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组内欠缺研讨氛围,开展集体备课受限。以往,学校的集体备课每周固定时间由学科备课组长带领本年级同学与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进度,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撰写教案。其弊端体现在教师课前研读教材不透彻,或者草率研读的现象,部分青年教师、双语教师难以吃透教材、难以理清知识体系。

二、全新集备课方式的具体实施

第一步,一备 提出问题,精心准备

新的集体备课方式中,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在集体备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必须带着问题初步形成有自己思想的第一教案――个案,为集体备课做好准备。个案的形成,要求每位老师认真思考是不是采用了切合实际、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是不是设计了配套的学案;教学思路必须要有创新点;在哪些环节和思路上还存在疑惑和不足,至少要提出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每次都带着问题参加集体备课,这种质疑意识性较强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促使教师在集备前必须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思考教学思路。如,五年级语文组研讨《清平乐・村居》一课中,刘慧老师提出如果按照以往古诗词教学方法,理解字义、词义并理解句意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结合本课能不能在古诗词教学方法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老师们表示赞同,并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老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提炼、总结出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最优方案是本节课的核心,最终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策略。

第二步,一研一调整 边研边调,形成共案

在集体备课时,同组教师进行简要说课,讨论个案,评选出最优教案,相应该备课教师即为本周集备中心发言人、主备人――“首席教师”,根据担任“首席教师”的次数,期末进行相应量化考核。研讨中,教师带着备个案时提出的问题并展开讨论,找出最佳解决办法。“首席教师”综合集体意见,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思想智慧的、达成共识的集体教案――共案。

第三步,一例 课例展示,诊断问题

抓住典型的课例进行深入研究,集思广益,再举一反三,迁移类推,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单元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技巧等。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数学精讲课,语文精读课做到课课集体备课,并进行示范课例展示。英语、音体美、维语文组由于授课年级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每月开展一次集备研讨活动,在精选典型课例的基础上组内教师轮流进行示范课例展示(组内研讨课),把全体教师带入到教学研究的情境中。在示范课例中,教研组内的教师既做“学生”,感受教材的知识体系,享受思维的发展过程,又能从教师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过程中导入、提问、讨论、总结等教学环节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这种“体验”式示范课例能够让老师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二次研讨解决问题。

第四步,二研二调整 二次研调,优化共案

听完组内研讨课后,组内教师利用每周第二次集体备课时间评议得与失,成功与不足,研讨交流找到解决示范课例存在的问题的最佳办法,“你们看这样做……怎么样?”“我认为如果这样……是不是更好?”这样热烈的讨论,贯穿于整个备课活动的始终,大家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是活动的研究者、实施者。随后,教师根据示范课例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共案进行再次调整修改,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人教案――特色个案。组内其他教师按照特色个案进班授课,并完成教学反思。

三、收获与思考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8

一、循环大课堂的主要实施过程

十分钟课间前,老师或课代表应该把展示的任务分配到各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长再细分到个人,然后动员大家利用课间时间,将本组任务全部(大段题目只写要点)板书到黑板上。设想一下,如果有四十位同学板书,每人板书五分钟,就相当于一个人板书两百分钟,这样的板书效率,再快的老师也无法达到。上课前,老师应该收集部分(最好是全部)导学案,进行第一次学情调查。在学生板书过程中,老师不断巡视,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上课铃响,全体起立,师生问好后,学生进行站立式五分钟小组交流,此时老师用红色粉笔对板书进行标注、修改,在进行第三次学情调查的同时,和同学们板书的内容一起形成本节课的“知识超市”。在五分钟交流结束后,师生共同就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讲解、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应该成为整个展示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激励者,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展示过程。如遇两方意见不一致,就进行深度交流,也就是对抗、质疑;如双方争执不下,说明问题复杂,属于学习的疑惑点,则由教师或者对此有深刻理解的学生出面进行点拨,以实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升华,而问题在积累后得以迅速解决,学生的记忆会非常深刻。课堂在四种呈现方式下也实现了知识狂欢、生命间的激荡。这四种呈现方式是:通过展示实现交流和共享;通过纠错实现知识的落实;通过点拨实现对知识理解的升华和提高;通过开放实现师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以便于应对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

三十五分钟前,老师要完成当堂检测和总结工作,学生完成双色笔改错,学案立即交学,“斩钉截铁”地结束本节课学习,然后迅速转入下节课的十分钟“点火、预热”阶段。十分钟“点火、预热”对教师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要求:第一是明确下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二是针对目标指示学习的方法,第三是“点破”难点,亦即针对下节课中的知识“堡垒”,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至少一个“突破口”,以便于学生课下靠自己或者在同伴的帮助下自行“攻入”。第四是参与预习,以确保自己作为最优秀的学长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精讲或者到小组内参加研讨,等等。

总之,课前策划(材料准备、组织准备),课中组织、控制、激励,快结束的时候对小组学习表现作出权威评价,关键时候教师出面点拨,三十五分时收起学案,最后十分钟通过四项重点工作完成对下节课的“点火、预热”,是同学们衡量老师教学优劣的重要的程序性标志。

二、正确处理“教材”和“导学案”的关系,正确理解“导学案”与练习题、试卷的区别

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由于教材过于精炼、严谨,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读懂、理解,因此必须借助经过教师“翻译”和“二度创作”形成的导学案来进行学习。但“导学案”绝不能替代教材,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植根于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拿到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后,抓紧回到课本,先把课本内容提纲挈领地复制到自己的大脑中,在形成问题后,再循着导学案指示的方法、搭建的“梯子”,努力独学,确实单独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找一个帮手,一个帮手不行,再呼唤其他伙伴共同攻关。总之,教材是根本,导学案是辅助,两个一定要结合起来使用,既不能本末倒置,又不能只用其一。

导学案和练习题、试卷也有根本的区别,导学案必须在“导”“学”“案”三个字上下功夫,这方面教师投入多少,所出学案质量的高低,既反映教师专业功底深浅,又是教师是否为学生负责的试金石。“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汽车的方向盘、古时航海用的指南针一样,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同伴、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学”,首先明确老师是为谁设计导学案?不是为了老师讲得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得方便。不为讲,只为学是根本的要求。所以,导学案上不能设计“陷阱”、“留扣子”、“甩包袱”,必须到处是“梯子”、“垫子”和“桥梁”;“案”是一个方案,两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学校对导学案既有“量”的要求:八开、双面、五号字、边线留空不超过一点五厘米,整个学案“留白”不能太多,更有“质”的规范: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六项强制规范,八条基本要求(含隐性和显性),总的感觉要有一条明晰的逻辑线索贯穿其中,就像“电子游戏”那样,让学生过了一关就希望再过第二关,而且每一关的攻破,都会使游戏者的装备升级,攻关能力更强。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好的老师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差的教师只能“浅入深出”甚至是“乱出”了。所以,学校明确指出,编写导学案的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试金石。为此,学校用“晒学案”“评学案”推动老师不断提高导学案的编制质量。

三、学生参与”晒学案“的重要意义

学案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学案才能实现高效学习。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也是打造高效课堂和高效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学校定期(每周)为教师学案划定等级,并及时“晒”出来,目的是加强师生交流,激励和督促教师提高学案水平。

学生既是学案的使用者,又是学案评定的参与者,更是教师编写高质量的学案的最有力助手。学生评定学案,只是一种浅显的参与方式,而更重要的参与方式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反过来对学案进行反思,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方案,和教师一起把学案做得更科学、更精致、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够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更加高效。另一方面,使同学们在学习反思中,学会系统地归纳和梳理知识和方法,迅速提升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

四、怎样理解循环大课堂的“高效”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9

[关键词]办学转型 高等院校 案例教学 讲练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11-02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一)针对高等教育和计算机课程的特点,研究适合高等院校教育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创造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高等教育下的计算机课程具有应用性(突出实践环节,以培养、提高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职业性(教学内容必须要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多样性(根据教学对象的层次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等特点。再者,高等教育下的计算机课程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介绍,为此,我们采取了“集体研究、分步试点、总结归纳、全面推广”的思路,以重点课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为改革试点,进行了教学模式专题研究,并打造了典型课例观摩,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和具体做法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逐步形成了以“任务驱动”为主,“案例教学,讲练结合”为辅的教学模式。

(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是教员根据学员的学习需求和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案例”,在多媒体网络机房,采取演示、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案例”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员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其显著特点是贯彻因材施教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各自的特点、能力等因素,给学生分层次安排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实例任务,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在方法上给予指导,给予适当提示,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使他们在操作中体会和领悟所学知识,然后查漏补缺,对共同的难点、疑点以及重点进行分析、讨论、讲解、总结,启发学生思考,并触类旁通,给出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领悟,并且做到轻松接纳与吸收。

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提出案例,二是讲解演示,三是学员实做,四是归纳拓展。

(二)任务案例

以“二氧化碳灭火瓶网页制作”案例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提出案例:根据课程标准中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员课前事先设计好任务案例“二氧化碳灭火瓶网页制作”。在课堂上教员根据学员的学习任务需求,引出案例“二氧化碳灭火瓶网页制作”。

(2)讲解演示:由于该案例较大,可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先将案例分解成网页设计和网页制作两部分,然后再分析每一部分的具体操作步骤、网页设计步骤如下:

1.制作文字稿本。依据教材组织网页中要展示的内容如下:

①组成与用途。用于扑灭机体内部、发动机失火和低压电路故障引起的火灾等。

②使用方法。使用时取掉铅封,拔出开关处的保险销,将喷射管对正火源,按下开关,气体即可从喷射管喷出。

③注意事项。使用中应注意不要使手接触喷管以防冻伤。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8%到10%时,会使人昏迷窒息,因此,洞库起火时不能使用。在室内使用时,人应该站在高处,火熄灭后,应立即通风。

2.制作脚本。设计网页中内容的展现形式。依据制作脚本,教员边操作边讲解网页制作步骤。

①确定制作工具。Dreamweaver8.0是使用较为普遍且简单实用的制作工具。启动Dreamweaver,熟悉窗口。

②制作前准备。先规划目录,准备所用素材,如图片、文件、flash等,最后创建新网页并命名保存。

④输入文本、插入图像和Flash等,并设置属性。

⑤保存和预览网页。

“二氧化碳灭火瓶网页制作”文字稿本如下:

①组成与用途。用于扑灭机体内部、发动机失火和低压电路故障引起的火灾等。

②使用方法。使用时取掉铅封,拔出开关处的保险销,将喷射管对正火源,按下开关,气体即可从喷射管喷出。

③注意事项。使用中应注意不要使手接触喷管以防冻伤。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时,会使人昏迷窒息,因此,洞库起火时不能使用。在室内使用时,人应该站在高处,火熄灭后,应立即通风。

3.学员实做。要求学员根据制作脚本完成“二氧化碳灭火瓶”网页制作。在学员实做前,针对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同性问题提醒学员注意。在学员实做过程中,教员要耐心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对有困难的学员个别指导、示范。观察每个学员的操作情况,随时掌握整体进展,如果有学员快速完成任务,则为他们布置新任务。

4.归纳拓展。学员完成任务案例后,教员要总结网页制作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必要的操作、能力拓展。另外,还可展示学员作品,交流做法和体会。

三、“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教学模式的区别

所谓的“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式学习。计算机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一系列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由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通过不同方法完成一系列任务,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以及知识脉络。

案例教学法则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靠自己学习、构建知识;而教师起帮助、引导、促进的作用,教师负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是教师创设一个或多个案例(其中隐含所要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完成每个案例熟练掌握课堂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是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老套路,是以完成一个案例来进行教学安排。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则是综合上述两者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方法,通过两者的结合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基本技能,同时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模式的要点

(一)明确任务,把握原则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使同学们明确所要学习的任务以及必须遵守的原则

1.学习性原则:设计的案例必须贴近学员学习实际要求,例如“试飞卡片”“机务人员业务卡片”“飞机有寿件信息工作表”等案例均来源于学员的学习要求。

2.典型性原则:学生学习需求范围很广,案例选取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例。

3.实践性原则:案例必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以提高学员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4.层次性原则:鉴于学员的基础参差不齐,要进行分层次教学。设计案例时既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大部分学员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少数基础较好的学员,为他们设计提高性案例,实现因材施教。

(二)构建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1.以科学教学网络为平台,构建网络化教学环境,为保证“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我们把课程授课全程安排在网络机房,并依托校园网和计算机学科网站,构建网络化教学环境,不仅每个教员建立了个人的教学网站,而且为学员提供了个人空间,以方便其保存课堂作业,实现课内向课外、教室像网络的延伸,建立起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立体化、多层次网络教学环境。

2.加强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融合。为保证网络化教学环境有充足的教学资源,近年来我们先后研制多种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6套(其中1套获得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二等奖,1套获全校优秀网络课程二等奖)、电子教案6套、涵盖高等教育各层次的教学案例70多个、一大批与教学配套素材和辅助学员自学的多媒体课件,形成了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教学案例、学科网站、专题网站为一体的综合化、系列化、多层次的教育训练教学资源系统,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融合与创新。

五、结束语

在培养高等院校学生具有“英语精、电脑通、素质高、能力强”的培养目标中,大学计算机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任务驱动之案例教学、讲练结合”教学模式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合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高效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者根据学生的计算机认知水平和对计算机相关领域知识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和创新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志国.着眼高等教育的特点改进高等教育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8(09).

[2]柴少华.计算机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技术教育,2008(12).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10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教学中可以选择商品打折,银行利息等情境新颖的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1、打折问题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有如下一个“问题情境”:

有甲、乙两个超市同时进行降价活动,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超市第一次打m折销售,第二次打n折销售;乙超市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个超市的价格更优惠?

评析以上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脑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提高了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创设人文化的情境

案例2、环保问题

在“函数”一节的教学中,有如下一个“问题情境”

学校的某个水龙头没有拧紧,每一秒滴一滴水,每滴水的体积是0.00005升,设滴水的时间为x秒,流失掉的水为y升,

(1)试建立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计算如果全校1500个师生,每个人节约一滴水,可以节约多少水?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人人节约一滴水,可以节约多少水?

评析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不是在学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通过此例让学生真正理解函数不是多么抽象的概念,并去体验“积少成多,滴水成河”的哲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三、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案例3、实际问题

在讲解平均数概念时,有如下一个“问题情境”:

同学们都知道,在一次考试后,如果按顺序去掉一些高分,那么班级的平均分将降低;反之,如果按顺序去掉一些低分,那么班级的平均分将提高。这两个事实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为:若有限数列a1、a2、…an满足a1≤a2≤…≤an,则满足什么数学表达式?

评析这是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情,对此他们非常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创设阶梯式的教学情境

案例4、变式题组

在讲解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时,有如下一个“问题情境”:

已知二次方程ax2+bx+c=0(a>0),求在实数集上有实根的充要条件。

这是初中就已掌握的知识,学生积极回答此问题。在学生思维活跃时,围绕中心,改变题目条件,创设变式“问题情境”

变式1求在正实数集上有两个实根的充要条件

变式2求在正实数集上有一个实根的充要条件

变式3求在开区间(m,n)上有一个实根的充要条件

变式4求在闭区间[m,n]上有一个实根的充要条件

评析:

这样在学生原来认知的知识基础上,构建阶梯性“问题情境”学生不会觉得有认知冲突,便于接受,并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创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比常规的情境更富有创新性和生命力,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他们创新的手段和工具,如TI图形计算器在处理数据方面的功能,几何画板在描绘动态函数图象的优越性等。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11

[关键词]案例教学 Word教学 图文混排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30-02

Word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片、表格、数学公式、艺术字等多种对象的能力,生成图文并茂的文档形式,还提供了模版、邮件合并、宏、域等高级功能,可将文字组合后变成信件、单位公函、学术论文、书籍、报刊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使学生容易接受学习内容,案例教学法应用于Word教学中,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实际事物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智力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目前,作为现代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方法传播到世界各国。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对具体实例的导入解剖,引起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策划、周密编排,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借助典型案例,展现给学生特定的情境,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会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研究

案例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有的特点:首先,案例教学法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次,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再次,案例教学法具有客观性;最后,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

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广泛适用于职业教育形式,适用于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体系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正确应用于Word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基于案例教学法的“Word中的图文混排”教学实施

(一)根据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案例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在Word中的图文混排”以前学过文字的编辑,只不过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在平时的实践中也进行过在Word中进行图文混排的操作,基于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一方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职学生也有一种积极的竞争意识,但不太愿意发言,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情,设计合理的教学引导案例――“卡片传情”,这一案例完成起来比较容易,能抓住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会有所不同,案例教学过程中设计案例二――“板报制作”,该案例难度有所加深,而且适用性较强,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竞争意识,通过所学知识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切实解决问题的作用。

(二)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尝试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确立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在图文混排一课教学中,主要以案例任务驱动为主线,先展示几个优秀的卡片,引导学生分析精美卡片的构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再给出一些具体操作案例,让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对象间的位置关系、层次关系以及组合。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精美的卡片,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次节的学习。在展示卡片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其组成,进而呈现学习任务制作一张卡片。

2.案例驱动,分组合作。这个环节是主要环节,教学中主要使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操作内容已确立――制作一张卡片,先让学生试着操作,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操作进行讲解,然后以之前展示的卡片为依托,讲解它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在Word中运用图形、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进行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对象的位置关系、层次关系、格式设置以及对象间的组合等)。完成卡片制作后进入知识点提升环节,引导学生完成图文混排案例二――“板报制作”,制作过程中学生可自选主题,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形、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对象的方法,教师只需提示案例操作要点,在其中贯穿本次课的重难点知识即可。整个课堂以案例驱动及讲练法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完成卡片的制作及板报的制作来达到学习目的。

3.作品欣赏,教学评价。为了突出学生的个性创造,不要求学生完成同一题材的作品,只给定制作项目,学生可自己发挥个性进行操作。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由完成案例的情况来衡量,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过程由教师给定评价标准,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基本要求和拓展部分,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四、“案例教学法”在word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要具有典型性

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必须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联,要能够反应所讲授的知识点。例如:在进行“word中图文混排”的讲授中,选取制作贺卡、板报制作等,使学生在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掌握在word中运用图形、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进行综合问题处理的方法。

(二)案例的选取要具有针对性

在选取案例时应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尽量选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典型案例。

(三)案例的选取要少而精

案例选取要精练,数量不宜过多,其内容要能反映实质问题。通常来说,一次课选用一、二个案例就可以,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选用相关联的综合案例。

(四)案例课堂的讲授过程中要适当“留白”

所谓“留白”,就是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而是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启发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是真正成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案例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能够得到理论和实践双丰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word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会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09).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5.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12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

一、引言

近年来,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作为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人才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尝试中,大类招生日益受到关注。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在(本科)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先进行1~2年的通识教育或基础性课程学习,再按照一定的原则如学生的意愿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后实施专业培养方案并进行专业学习直至学生毕业。按大类招生对于高校而言,既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大类招生涉及到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是深刻而全面的教学改革,而不仅仅是对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

二、问题呈现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由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全面合作创办的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独立学院。其学科专业设置涵盖理、工、经、管、文、艺术6大门类。其中,管理系于2002年创建,下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本科专业以及5个专科专业,基本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管理系2016年的各专业计划和实际招生人数如下表1所示。根据表1,各专业之间招生完成率差距非常大,总的招生完成率偏低,且存在所谓的热门和冷门专业,本科和专科专业之间的差距也较大。

考虑到管理系目前的招生现状,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减少考生专业志愿的盲目性的需求,管理系目前正酝酿对本科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其指导思想是坚持“打通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学生在进入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选择专业方向,目标会更加明确;再次,为学生根据近年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合理地进行专业选择,有利于增加学生专业出口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和契合度,为方便学生就业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表1 管理系2016年各专业计划及实际招生人数

备注:由于涉及数据隐私问题,在此隐去专业名称。

三、管理系大类招生的前期预想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是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管理学(12)门类之下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1)、工商管理类(1202)、农业经济管理类(1203)、公共管理类(1204)、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5)、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6)、工业工程类(1207)、电子商务类(1208)以及旅游管理类(1209)9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类(1202)一级学科之下又包括10个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

(一)学科门类设置方案

根据管理系目前的专业设置现状,结合本科专业目录,本文给出了两套本科专业的大类招生方案。

1.方案一:按1个大类――管理大类招生

表2 管理系学科门类设置和专业分布方案一

学科大类 专业分布/名称

管理类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说明:目前工商管理课程设置重心为人力资源方向,其次为市场营销方向。

方案优点:①分类简洁,清晰可辨;②通过调剂,更好地达到平衡“冷”“热”专业的目的,可起到专业分流的目的。

方案缺点:①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前期课程内容差异较大,而且它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同。②前期基础课调整力度较大。

2.方案二:按2个大类――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生

表3 管理系学科门类设置和专业分布方案二

学科大类 专业分布/名称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方案优点:将管理学类分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和工商管理类更为科学合理。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交叉较多,因此将其划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中。

方案缺点:分类较细,可能降低大类招生的合并性优势。

(二)专业分流实施方法

1.培养模式

学生采取“1.5+2.5”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分流培养。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上学期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学习规定的学校平台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后,于第四学期分流到相应的专业课程继续学习。

考虑设置过渡学期,也即第1、2学期为基础课,第3学期开设部份专业基础课,第3学期结束后,进行分流培养,分流的过程在第4学期开学前结束。

2.分流原则

根据个人志愿、综合成绩(含课程成绩、加分和扣分项)以及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由负责各专业的教研室出题)的顺序先后进行三次。首先,学生按照个人第一志愿填报一个专业方向,报名名额超过录取名额的专业再根据综合成绩以及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筛选;第一次录取结束后,学生再填报第二志愿进行录取,筛选方式与第一次录取类似;第二次录取结束后,如果还有专业名额不满和未录取的学生,再根据情况进行第三次补录或者调剂。

分流的依据主要包括:第一到第三学期的学校平台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英语四级通过情况;其他综合表现(竞赛科研加分,违纪扣分等)。

综合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i表示第i门课的成绩,Wi表示的学分,SX表示四级通过情况,SY表示其它综合表现情况。

三个学期成绩合计是原始课程成绩乘学分的总和,再除以学分总和;课程成绩以初始成绩为准,不考虑重修成绩;缺考成绩记为0;第二学期课程的缓考按60分计算。

四级考试成绩600分及以上计5分,550~599分计4分,500~549分计3分,450~499分计2分,425~449分计1分,低于425不计分。

其他综合表现分,具体再细分(加分和扣分项封顶均为5分)。

所有学生按综合成绩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如总分相同,则学习成绩高者排前;学习成绩还相同高考成绩高者排前。其中,学习成绩由教务办公室负责提交,综合表现分由学工办给出,最后总分的计算由分流年级辅导员牵头组织完成。参与分流学生的总分排序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完成。

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是指各专业可以在分流之前对学生所选专业进行基础知识考试,由负责各专业的教研室进行出题。专业基础知识预选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进行预测,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更明智的专业选择,此外,由于学生需要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做出努力,因此对于学生以后进入该专业后顺利完成学习也有一定的好处。

3.分流工作的组织及实施步骤

专业分流工作的组织主要涉及教务处、相关系和教研室:教研室和系负责制定、组织和实施相应的专业分流方案(成立工作组),相关部门主要是教务处负责审核专业分流工作方案并进行备案,同时向全校师生进行公布。一旦专业分流方案确定并公布,接下来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宣传和动员,向学生提供专业引导和咨询,帮助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完成专业志愿填报后,由系和相关教研室按照事先确定的分流原则进行录取并公布录取名单,并将专业分流结果报送学校进行审批;最后,未尽事宜由专业分流工作组商议决定。

四、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志愿填报不均衡

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学生仍然会存在高考报专业时的痛苦,而且将这种麻烦更多地转移到了学校。首先,可能存在暗箱操作和“拼爹”的问题。其次,学生从众心理可能十分明显,很难做到个人特长与专业进修、职业取向相匹配,会产生冷热门专业学生分布不均的现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调查显示,有56%的同学选择细分专业时考虑的是就业而不是兴趣爱好。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调查显示,专业课程门数少、专业课教师受欢迎等短视考虑因素也是专业分流时学生考虑的主要原因。

针对可能出现的志愿填报不均衡的现象,可以采用考虑以下对策:

(1)注重专业分流前期宣传。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各种渠道、采用微信群或QQ群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介绍和答疑,并及时公布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以及录取情况等,为保障专业分流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公开性奠定基础。

(2)第3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选修)。专业导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学校(院)、系、专业以及自身有较为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做好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解学校(院)及系的基本情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专业的学科性质,专业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职业路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职业生涯测评等;通过介绍大学学习阶段的关键问题及其与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人生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3)建立学习激励机制。这里的激励机制是指给专业分流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者提供一次调整专业的机会,主要根据其学习成绩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励学习态度消沉的学生重新树立信心,通过努力学习获取相应的专业调整机会,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开展专业论证,通过分析“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力、办学条件等相关数据,明确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

(二)培养方案不匹配

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相配套的培养方案是实施“按类招生”的基本要求。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表示:“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的趋势,但是它要求学校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和高质量的基础课和通识课程”。“按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形式改变,关键整个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变化。按类招生必须与学校的完全学分制和跨专业培B模式等教学措施相配套。学生第一年选课范围很宽,要求学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有优秀的教师配置,自然要求通选课程的质量要高。

根据大类招生的具体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势在必行。如果管理系将来要进行大类招生,在目前按专业招生的条件下,可以先采取按类培养的方式进行,几个相近专业类第一年公共基础课程全部打通,第二年的学科基础课打通,采取一种相对宽基础、适应面广的培养模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很有好处。而且允许学生在考虑清楚今后自己发展的兴趣大方向所在后,为他们提供转专业的可能,相应地,转专业时间可根据课程情况延后。以此为基础,再在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三)分流方案不科学

从已有学校的经验来看,如果专业分流的第一原则是成绩,那“热门”专业会聚集很多成优异的学生,反之,“冷门”专业则较多为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此可见,专业分流方案中,其分流原则十分关键。多所高校的实践结果表明,志愿优先原则的分流结果优于成绩优先原则,采用志愿优先原则进行分流,“热门”和“冷门”专业的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平衡,学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总之,分流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分流结果的优劣,进一步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成效。

(四)学生管理不流畅

与原始教育模式相比,学生不得不经历从传统班级到专业班级的人员重组,涉及班级干部调整、寝室更换、班风学风建设、日常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上述事务处理不当势必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秩序。

针对可能出现的学生管理不流畅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级学生管理模式。

五、总结

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近几年部分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及在此基础上的培养,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

2016年,浙大首次把“磨合期”缩短,在开学后一个多月进行类内专业选择,跨类专业确认的时间则安排在11月28日~12月1日。不论是类内还是跨类,报名的时间都较往年大大提前。关于取消缓冲期是否跟大类招生的初衷相违背,浙大招生处处长王东认为,学校是在摸索大类培养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按照之前的模式,学生和院系的关系比较疏离,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也相对较晚。浙大数学学院盛为民教授说,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学的数学知识,不足以支撑数学专业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按以前的专业确认方式,学院通常在大二还要补开一门数学分析基础课,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与综合型大学相比,独立学院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从管理系的实际看来,大类招生准备工作还不充分,调研不够,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预先调整,师资力量不均衡,管理措施还不到位。建议2017级仍按照专业进行招生,暂不实行大类招生。

其实,按大类招生和按专业招生各有其优越性。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问题,建立、健全与大类招生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1):65-68,78.

[2]张琦,肖源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需要何种类型人才[J].江苏高教,1993,(6):46-47.

[3]刘拓,陈秀平,李平康.中美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56-159.

[4]朱平.取消选专业缓冲期大类招生的意义还在吗[N].钱江晚报,2016-10-22(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