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03 16:07:47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1

精神病专家预测,手机依赖将会是21世纪最重要的非药物依赖类型之一[6]。可见,手机依赖已经逐渐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国外对此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始于2001年,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国内的研究才刚起步。

手机依赖的概念及特点

研究者们尚未就手机依赖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国外的研究报告均没有明确的定义,主要强调的是心理和行为特征,如Lee发现73%的受访者报告离开手机或面对不得不关机的情况时,他们会感到烦躁和不安[7];Katharine的调查显示,53%的人会因为手机没电而显得异常焦虑[8],这些强调的是依赖的戒断症状;Bianchi和Phillips认为手机依赖的人难以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在完成其他任务时会因使用手机行为而分心,并且产生更多的人际冲突[9];Merlo认为手机依赖者通常会强迫性地检查语音信箱及短信,隔几分钟就会想去看看是否有新信息或未接电话[3],这些强调的是过度使用造成的人际交往问题。而国内学者的定义则是参考网络成瘾的概念,如师建国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0]。韩登亮和齐志斐将手机依赖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11]。尽管概念尚未统一,但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手机依赖属于“行为成瘾”(BehavioralAddiction)的范畴,因为它不涉及任何物质摄入,是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行为[9,12]。

手机依赖的测量

Bianchi和Phillips最早编制了《手机问题使用量表》(MobilePhoneProblemUsageScale,MPPUS),MPPUS包含27个项目,涉及耐受性、逃避问题、戒断性、渴求性以及社会、家庭等产生的消极生活事件五个方面。该量表被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研究者所借鉴[13-15]。Park借鉴Horvath编制的《电视成瘾量表》(TelevisionAddictionScale)来测量手机依赖。修订后的量表包含20个项目,涉及耐受性、戒断性、无意识使用、时间花费、替代等内容[16]。Billieux,VanDerLin-den和Rochat认为前面编制的量表没有包含手机问题使用的所有方面,且对手机的正常使用和问题使用的界限区分不明,为此他们编制了一份《手机问题使用问卷》(ProblematicMobilePhoneUseQuestionnaire,PMPUQ),该问卷包含30个项目,综合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得到手机问题使用的四个维度:超限使用、危险使用、财经问题和依赖症状[12]。

Koo针对韩国青少年编制了一份包含20个项目的《手机依赖量表》(CellPhoneAddictionScale),探索性因素分析后获得三个维度:戒断症状、社会功能失调、强迫性,总共能解释55.45%的总变异[17]。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该量表得分可以将青少年区分为手机依赖者、严重使用者、一般使用者,这为研究中被试的筛选和分组提供了方便。我国的徐华等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中对物质依赖和行为成瘾的诊断,编制了以耐受性、戒断性、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为四个维度的《手机依赖量表》(MobilePhoneDependenceInventory,MPDI)[18]。师建国借鉴临床经验,在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InternetAddictionTest,IAT)的基础上编制了手机依赖的诊断量表,包含9个项目,确定满足5个项目或以上为依赖[10]。

手机依赖的危害

Sandstr觟m等所做的调查发现,每天手机通话时间超过1小时会导致眩晕、烦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疲劳、头疼等不适症状[19]。Fredrik,Michael和Lennart发现15-19岁的青少年中,每天使用手机超过7小时的人出现更多的头疼、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差等问题[20]。Kamibeppu和Sugiura对东京市区578名初中生的调查发现,49.3%的人报告他们直到深夜还在收发短信,并且经常出现失眠、睡眠不足等问题[21]。虽然目前关于青少年和成人中哪个群体更易受手机辐射的影响还没有定论[22],但已有研究采用PET技术发现,30分钟的手机辐射就能局部抑制右半球前颞叶脑区的机能代谢[23]。Nylund和Leszczynski发现,每天暴露于手机辐射超过10小时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使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出现异常[24]。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长期暴露于手机辐射也会影响男性的活动质量[25]。

May认为,通过手机这种虚拟介质所建立和维持的人际圈,使用得当有助于消除青少年暂时的孤独感,但使用过度则会使得他们逐渐疏远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和朋友[2]。久而久之,这种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反而引起更大的孤独感、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不适,并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造成重要影响。Thomée,Harenstam和Hagberg在最近的一项前瞻性群组研究中发现,手机使用频率与压力、睡眠质量、抑郁症状有交互作用。他们选取了瑞典4156位20-24岁的青年进行首测,持续调查一年后再予重测。结果表明,男性高频率手机使用者一年后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及抑郁症状,女性高频使用者出现更多的抑郁症状,而这些表现与他们对手机的过度使用而产生的压力有关[26]。Ha等对595位韩国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过度使用手机的高中生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更高的人际性焦虑和更低的自尊感[27]。Sánchez-Martínez和Otero对马德里市九个社区的1328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过度使用手机者有更多的抑郁症状、社交孤立感和学校受挫感,以及更多的吸烟和酗酒倾向[28]。Toda等发现,日本男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量表得分与抽烟行为存在正相关,与HPI量表(HealthPracticeIndex)测得的健康锻炼分数存在负相关[29]。Ezoe等对日本女大学生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健康生活方式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负相关[30]。

手机依赖的发生机制

自手机应用移动网络技术以来,青少年对手机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相比2010年,我国同时使用两部或两部以上手机的人群比例有了显著提升,已接近50%[31]。首先,手机具有便携性,特别是具备上网功能后又克服了电脑不易携带的限制[32]。因此,手机的使用完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次,手机具有互动即时性[32,33]。青少年通过手机通话或者短信等方式能迅捷地得到对方的回应。其三,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很多智能手机集上网、拍照、游戏、阅读等功能于一身[2,33]。

Bianchi和Phillips的研究发现,外向型的人有更高的手机使用频率,并分析这可能与他们有一个更大的社会网络和朋友圈有关[9]。Phillips,Butt和Blaszczynski调查了手机使用和“大五”人格的关系,结果表明,亲和性得分低的人更容易对手机游戏产生依赖[34],而外向型者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通话和短信服务上[35]。Ha等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的高中生表现出更低的自尊感[27]。Zulkefly和Baharudin也发现,低自尊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手机依赖者[14]。但是Walsh等的研究却不支持自尊和手机依赖的相关[36]。孤独感也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一个特质。Park研究发现,孤独感是手机依赖的一个有效预测因素[16]。刘红和王洪礼认为孤独感影响手机依赖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二是通过网络娱乐动机间接预测手机依赖[37]。但Takao,Takahashi,Kitamura的研究却发现,孤独感无法预测手机依赖[15]。

Dittmar认为人们表达自我认同感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尤其是能体现社会地位、人格特征、态度及价值观的部分[38]。这样的物质资料既是青少年自我概念的象征,又有助于加强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39]。而与之有关的代表也会快速地融入到个体的自我认同体系中。Walsh,White和Young认为使用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一部分[40]。他们通过设置与众不同的手机铃声和屏幕墙纸等方式凸显自己的个性,并且认为拥有手机意味着慢慢脱离父母的约束而获得越来越多的独立空间[41]。Walsh等研究证实自我认同感能预测青少年的手机使用频率[42]。

Hogg和Abrams认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时,就会自动把群体特征吸收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43]。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Igarashi等发现良好同伴关系的维持是影响青少年手机使用行为的重要因素[44]。Walsh等的调查显示,85%的青少年报告他们购买手机是因为同伴群体交往的需要,而且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手机交往方式[45]。

Walsh等认为,自尊对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归属感实现的,因为低自尊最终会导致更强烈的归属感需求。他们的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发现归属感在自尊预测手机依赖中起着完全的中介作用[45]。低自尊者为了获得归属感,期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更希望通过手机纽带来实现[36]。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2

出门忘带手机便“惴惴不安”,好像丢了魂一样;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没响,就感到异常失落;刷微博、玩游戏是睡觉前的必修课,否则怎么也睡不着;公车上、饭局上、朋友聚会上,总是低头玩手机……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而中国城市通信行为研究报告也显示,62%的智能手机用户在睡觉前玩手机;人们最常在上下班途中玩手机,这个比例高达75%。在中国近1.6亿的手机拥有者中,患上“手机依赖症”的人数正在与日俱增。心理专家指出,这种对使用手机的失控行为,会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智能手机等设备正将使用者变成“屏幕奴隶”,在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压力,由此导致更多的生理和心理隐患。专家建议,解决“手机依赖症”的关键在于找到生活重心,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

 

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每天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你的QQ头像,24小时亮着,永远显示为“手机在线”:你和朋友聚餐,偌大的饭桌前,大家沉默不言,每个人抱着一部手机在刷屏……你是不是这样的“手机控”呢?

 

控,出自日语,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手机控”就是有手机情结的人。心理医生对这种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称为“手机依赖症”。作为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在中国近1.6亿的手机拥有者中,患上“手机依赖症”的人数正在与日俱增。

 

有网站做了一项关于“你是否离不开手机”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其中,学生族和上班族是对手机最依赖的人群。而如果必须要在手机和钱包之间作出选择,选择手机的人占压倒性的多数。

 

美国马里兰大学曾对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做了一项名叫“无设备世界”的调查,让他们在一天之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显示,离开了手机让他们“坐立难安”。

 

手机,让很多人萌发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慨。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而此前的一份中国城市通信行为研究报告中提到,人们玩手机主要是在浏览网页、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使用社交网站等,而在一天中划分的11个时间碎片中,62%的智能手机用户在睡觉前玩手机(非语音业务),此外,人们最常在上下班途中玩手机,这个比例高达75%。

 

智能手机就像在使用者的身上套了一个气泡,让其和外界隔绝开。这样的画面也许你并不陌生:在饭桌前,十几个朋友围坐着,他们没有海阔天空地聊天,而是都在玩手机。很明显,这表现出来的是现实社交的障碍:要么可能朋友平时就没怎么沟通;要么就是过分使用手机,导致现实社交功能的退化;还有一种就是借助手机来逃避现实面对面交流的尴尬。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影响 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手机产品的发展也日渐加快,这同样也使手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惊人变化,作为手机也早已不是以前那样仅限于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功能那样简单,而是更加智能化。正是由于这种发展使得手机的价格也越来越便宜,早已彻底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资料报道称,当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早已突破6亿。而针对于大学生群体,手机占有率为100%,几乎每个大学生至少有1台手机,部分学生甚至拥有多个手机。在大学生们的手里,手机的各种智能功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当代的大学生们具有适应能力强、蓬勃朝气以及追求时尚等特点,但仍然缺少自我的管理能力以及满足能力,难以抵挡新手机对他们的诱惑,部分学生深陷其中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一.当前大学生依赖手机现状

1.手机依赖现象

有学者认为,手机依赖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也是一种技术压力,是指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和肆意使用手机。根据躯体依赖以及行为依赖等相关理论,手机依赖可以定位为间歇性以及过度性的频繁和渴望使用手机。目前我国关于手机依赖有不同观点:首先,依赖手机人群会频繁过度的使用手机,产生较为严重的依赖行为,同时对自身的生活和学习以及身体等各个方面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其次,手机依赖会产生一定的成瘾性,这种成瘾是超出寻常的习惯性以及嗜好,同时这种嗜好会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进而产生。

因此认为,不加节制的使用手机从而给自身身体造成受损或不良行为的情况,都被看做是手机依赖。

2.依赖手机的表现

大学生是手机使用的最多的人群之一,相关资料报道称,当代大学生中有近40%左右的大学生对手机存在严重的依赖现象,已经超过了网络成瘾学生。除了日常的打电话、发短信之外,普遍大学生将使用手机来玩游戏、上网、查资料或购物等、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60%的年轻人以及40%的成年人认为自己对手机上瘾,有三分之一的用户在走路时都查看手机。同时该项研究发现,人们几乎每天查看手机约41次,情况严重者每隔3分钟查看一次手机。从这些调查中不难发现,依赖手机的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同时不仅仅只是大学生,更多的成年人也有依赖手机的趋势,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学习。

3.手机依赖的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的主要两个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

A.手机自身原因:可以说当今的智能手机融入了目前先进的科技,从而使人们更加的生活便捷,更能够获得愉快的设计,充分解放人性,通过智能手机的作用可将人们的时间进行整合和归类,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但针对于自我管控能力还较差的大学生们而言,手机的使用会让时间碎片化,因而更加沉迷于手机。

B.社会原因: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当今是一个追求物质以及经济的时代,正是基于这样的环境,手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便是让人们能够尽快适应这个社会,因此手机快速的渗入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手机的普遍使其自身的弊端和负面影响也逐渐展露出来。

C.校园因素:学校的引导还有所欠缺,刚步入校园的大学生们,才从“束缚式”的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难以掌握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方向,逐渐变得放纵。再者,从学校方面讲,还缺少关于手机防控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得学生肆意使用手机,上课玩弄手机等。最后,学校应当增加更多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好坏可以直接体现出该所学校的软实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特色,应当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大学生们积极向上,尽可能的降低大学生们对手机的依赖。

内部因素则主要是:首先大学生热衷新鲜事物,是时尚和潮流的引导者,手机恰好就是时尚的代表,因此一旦有新手机问世便受热捧;其次,手机简单、方便的上网更受大学生们青睐,只需一部手机便可随时随地的与外界保持联系。最后,大学生们的管控意识较为薄弱,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手机的新鲜功能无法自拔。

二.如何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

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所以在研究应对策略时必须要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这几方面入手“由小到大”解决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问题。

1.个人方面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本质上属于个人行为,所以应该从个人的身上找出问题,进行改善。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三观,不要盲目跟随社会潮流,追逐新款手机的更新使用。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不要沉迷于手机游戏、手机购物之中无法自拔。多参与社交活动,走到人群中去,体会正常的社交生活,多M行户外活动,开阔眼见,拓展思维,从而对自己的生活的进行一定的规划。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上课,课下多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利用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远离手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明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严格按照要求实施规划内容,这样不仅能够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还能远离对手机的依赖。

2.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各家长应该注意家庭氛围的培养,多与孩子交流,加强教育使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很多家长会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不抽时间陪伴孩子,所以他们在大多时候只能与手机为伴,这会导致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所以家长应该多时间陪伴孩子,定期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增长他们的见识,防止他们长时间使用手机。同时加强家庭文化的建设,家长应该做好榜样,带头正确使用手机,形成良好的家风。

3.学校方面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主要实在大学校园里面产生的,所以学校这一主体是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重中之中,学校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管理和引导:

A.学习方面:由于大学教育模式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刚入学时不能迅速的适应自主学习的大学学习方式,他们还是习惯于高中的监管模式,所以一旦没有相应的人员和措施对其进行管理,他们就会不自觉的沉迷于手机娱乐。对此,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手机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帮助他们正确的使用手机,合理的安排时间。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举办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为学生摆脱手机提供平台。同时,在新生入学时应该加强新生教育,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大学学习生涯规划,深切的了解到在大学认真学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他们重视学习,远离手机。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要重视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由于大学对教师的管理也比较松散,一些教师上课并不认真,所以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会频繁的使用手机。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的教师管理机制,对老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审查,从而督促老师认真授课,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使用手机。

B.生活方面,大学校园生活环境非常自由宽松,这对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同学来说弊端十分明显。大学生活主要是以寝室为单位,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基本都是在寝室中进行的,但是寝室的同学之间非常容易互相影响,一旦寝室里有一个人依赖手机就很容易使寝室内的其他人也受到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寝室生活学习氛围。

C.除了对以上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之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辅导治疗室,对一些手机依赖症严重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尽快脱离对手机的依赖。加强对手机依赖症的宣传,告诉同学们这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只是正常的社会现象,防止学生对心理辅导产生抵抗情绪。

4.社会方面

社会作为大环境极其容易影响到家庭环境进而对学生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手机的普及也越来越广泛。几乎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拥有手机,但是社会在宣传手机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时,并未对其弊端进行宣传普及,导致大家对手机的利用产生误解。对此,社会应该加大对手机使用危害知识的宣传,告诉人们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受到其辐射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身体健康危害。同时积极举办公益活动,加强对手机依赖症的公益宣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使用手机氛围。

三.总结

手机依赖症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此症状上表现更加明显,本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产生的原因进行的分析,并通过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这四个层面为其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能够解决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问题,帮助他们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积极努力学学文化知识,为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聂岚,刘玉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分析及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14,02:270-272+276.

[2]王继元.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协同治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50-52.

[3]张劲松,胡荣康,徐银钰.户外拓展\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干预研究[J]. 科技视界,2016,09:321+324.

[4]许婷婷,曹永福.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6,06:90-93.

[5]龙军.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5,10:96-97.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心理

1研究方法

1.1 被试

选取天津地区2所高校的300名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9份,实得有效问卷282份。全体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生137人,女生145人;文科141人,理工科141人;一年级70人,二年级72人,三年级70人,四年级70人。

1.2 研究工具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手机使用基本情况调查,参考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 ,结合天津地区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共9个项目,涉及使用手机的时间、频率、功能、态度,以及手机消费等方面。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调查,采用国内精神病学专家师建国医师的手机依赖症状标准,共分9个项目,每个项目要求做出“是”或“否”的选择,每选一个“是”就得1分,分数越高,表示手机依赖的程度越高,症状符合其中至少5项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即为患有手机依赖症。

淡路向性检查卡:又称向性检查卡,为日本心理学者淡元路治郎所编,该量表把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交友的情况、对新环境的兴趣和适应,以及自我主张的强烈程度等作为判断内外向性的重要征候。共50个测题,每题作“是”“否”或“不定”的回答。根据被试回答结果,可求出外向性指数(V.Q),外向性指数大于115,则性格类型属于外向型;小于95,属于内向型;外向性指数在95-115之间,则属于中间型。

2结果

2.1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2.1.1手机使用历史:经问卷调查,天津地区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为100%。

2.1.2日均使用手机时间:不同群体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状况见表1。

表1 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间情况

1小时以下 1~3小时 3~5小时 5小时以上 总计

性别 男 42 /30.6% 63/ 46.0% 22/ 16.1% 10/ 7.3% 137/100.0%

女 46/ 41.7% 68/ 46.9% 17/11.7% 14/ 9.7% 145/100.0%

专业 文科 47/ 33.3% 66/ 46.8% 16/ 11.3% 12/ 8.5% 141/100.0%

理工 41/ 29.1% 65/ 46.1% 23/ 16.3% 12/ 8.5% 141/100.0%

年级 大一 13/ 18.6% 34/ 48.6% 11/ 15.7% 12/17.1% 70/100.0%

大二 25/ 34.7% 32/ 44.4% 7 / 9.7% 8 /11.1% 72/100.0%

大三 26/ 37.1% 35/ 50.0% 8/ 11.4% 1 / 1.4% 70/100.0%

大四 24/ 34.3% 30/ 42.9% 13/ 18.6% 3 / 4.3% 70/100.0%

总计 88/ 31.2% 131/46.5% 39/13.8% 24/ 8.5% 282/100.0%

进一步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间没有显著差异(X2=1.455,p=0.69;X2=1.673,p=0.64),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日均使用手机时间差异显著(X2=20.167,p=0.017),表现在大一学生的日平均使用时间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2.1.3大学生手机话费状况:调查表明,41.5%的大学生每月手机话费在30元以下,42.6%的大学生在30~50之间,11.3%的大学生在50~80元,只有4.6%的同学每月手机话费达到100元左右。

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在月平均话费上没有显著差异(X2=3.635,p=0.304;X2=8.413,p=0.493;X2=2.418,p=0.490)。但在生活费水平上差异显著(51.444,p=0.00)。经统计大学生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话费也都在30元以下;随着生活费的增高,30~50、50~80两个档次话费的人数也在增加,当生活费大于800元时,话费在100元左右的人数也达到了最大。

2.2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

2.2.1 基本依赖情况:随着手机功能的日渐强大,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那么手机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到底如何?调查结果显示:35.8%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非常重要,57.1%的人认为手机是一般重要,归结起来有92.9%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是重要的,只有7.1%的人觉得手机不重要或者无所谓。

针对当今大学生课堂上课情况,设计一道题目,让大学生选择在上课时,如果老师的课堂没有意思,你会用哪种方式来打发时间,备选项有继续听、看课外书、睡觉、玩手机和其他。有将近64%的同学选择了玩手机,其次为8.9%的同学选择了睡觉,只有4.3%的同学选择了继续听课。可见手机在学生的课堂上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2.2.2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专业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状况见表2。

表2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文科 2.52 1.124 0.29

理工科 2.73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2.2.3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男 2.77 0.817 0.574

女 2.48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2.2.4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年级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分数差异显著,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一年级 2.91 3.415 0.018

二年级 2.12

三年级 2.67

四年级 2.62

多重分析表明,大二学生的依赖分数显著低于大一(p=0.27)和大四(p=0.47)学生的依赖分数。

2.2.5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性格差异:经淡路向性检查卡检测将大学生性格分为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型三种类型,对不同性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经多重比较,内向型性格的大学生的依赖分数显著高于中间型和外向型性格的同学(p

表5 不同性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外向型 1.87 51.633 .000

中间型 2.93

内向型 4.00

3 讨论

3.1 依赖情况

经调查,天津地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这种依赖有两个特点。

第一:对手机的依赖现象是普遍的,如超过90%的大学生都认为手机对自己是重要的,超过60%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会选择玩手机来打发时间。但手机依赖症仅存在于部分大学生中,多数大学生都能理性并合理的使用手机。

第二:依赖是良性的,或者说是合理的正常的依赖,这种依赖并没有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如:存在手机依赖症的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66.6%)也都能把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以内,在手机话费上也都是根据生活费的多少来进行消费的。

3.2 不同专业、性别、年级、性格的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差异比较

本次调查得出不同专业在手机依赖性上差异显著,理科生有手机依赖症的比率要高于文科生。根据以往经验,文科生往往会比较感性,理科生会比较理性,可能会比较理性的使用手机,而此次研究表明,理科生更容易患手机依赖。通过访谈发现,文科生大多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课外时间比较多,进而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手机是他们诸多缓解压力、娱乐方式的手段之一,相对于文科生,理科生在大学中所学习的科目和内容都比较复杂,课上表示学不会听不懂的情况多,平时课业负担也重,出去排遣情绪、缓解压力的时间和机会也比较少,除了电脑手机就成了他们既方便又小巧的主要娱乐和解压工具,譬如上网、手机游戏、聊天等等。

本研究显示,男女生对手机的依赖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男女生之间在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娱乐等诸方面的差异正逐步减小。

在年级这一因素上,本研究显示,年级在依赖性上差异不显著,在依赖分数上差异显著。大二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显著低于大一和大四学生,大学新生往往面临学习、人际交往、环境等各种适应问题,他们会习惯性地去寻找父母和以前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当生活中受到挫折时,具有广泛性、便捷性和间接性的手机短信、聊天就成为了新生的首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二、大三学生,尤其是大二学生,学习压力、交往压力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对大学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节奏已经适应,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不再需要过分依赖手机来获得安全感,对手机的使用与依赖就会有所下降。而大四学生由于升学或者找工作等原因可能对手机这种通讯设备的需求又会有所上升。

本次研究显示,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性上差异显著,内向性格的同学更容易患上手机依赖症。内向性格的人大多不善交流,会更多的感受到孤独、压力等消极体验,尽管有强烈的交往欲望,由于不能很好的与人沟通,而无法向外界寻求帮助,而手机的间接性、方便性、娱乐性使手机成为他们取得更多的人际联系,向外界流露感情、传达信息、寻求帮助,以使压力和不快得到更好地解决和释放的有力途径。而外向性的人更喜欢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获取社会支持的手段也就更为多样化,对手机的依赖也就会降低。

3.3 对策与建议

对手机的过分使用或依赖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或心境,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应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其不过分依赖、过度滥用。要合理安排好自己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不要用手机来占领这些阵地。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应该适当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如郊游、健身、听音乐等,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同时大学生要主动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不要依赖手机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理性地控制手机的使用,养成一个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第二:学校也应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建立健全相关心理咨询体系,要注意对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进行专门有效的辅导,并且可通过成熟的心理辅导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帮助“手机依赖倾向者”调整好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学会放松的技巧。同时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多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适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比赛、晚会等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可以有效地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

第三:积极参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般情况下,手机依赖并不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必背上思想包袱,通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调整好心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即可解决。如是特别严重的则需要治疗,服用药物,采用系统脱敏治疗法(即强迫自己在必须用电话时使用固定电话,要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尝试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即可治疗手机依赖。

参考文献:

[1]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Z].调查研究,102―104

[2] 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 卫生软科学, 2010(3):252―261

[3]王芳,李然等.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育,2008(3):381―384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与分析

根据工信部统计,截止2013年3月,中国拥有手机用户11.46亿,占总人口的84.9%。由此可见,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手机依赖是指过度使用手机,对手机产生强烈持续的依赖感和需求感,并影响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也有研究者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期待、焦虑,主要表现为心理渴望与心理依赖[1-3]。有研究表明,57%的大学生在上课时玩过手机游戏,这种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4]。为此,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手机依赖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以期为大学生健康使用手机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710名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86份。男生312名,女生374名;本科生197名,高职生489名;本省学生404名,外省学生282名。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熊捷、周宗奎编制适合测试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量表,共15个项目,由戒断症状、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4个维度构成,量表采用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手机依赖越强[5]。

(三)实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

二、结 果

(一)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手机依赖156名(总分≥3),检出率22.74%。手机依赖总得分为(2.55±.64),低于3分,说明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一般。量表的四个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戒断症状(2.74±.73)、社交抚慰(2.58±.89)、心境改变(2.52±.85)和凸显行为(2.33±.79)。由此可见,如果剥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对生理和心理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凸显行为得分较低,说明手机还没有完全占有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中心。

(二)手机依赖在性别、籍贯、学院类型及手机使用时间上的差异

从性别、籍贯(本省和外省)、学校类型(本科、高职)及手机使用时间(小于1年,1-2年、2-3年、大于3年)四个角度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差异,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戒断症状上差异显著(P<.01),表现为女生不使用手机出现的症状较男生严重。从籍贯上分析,外省大学生比本省的大学生手机依赖严重,且差异显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比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手机依赖严重,且在凸显行为和社交抚慰两个因子上高职生的也高于本科大学生的得分。以手机使用时间为影响因子,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除了社交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外,手机依赖总分及各个因子上得分差异均显著。具体体现在使用时间小于1年和大于3年的手机依赖最严重,1-2年时间段学生的手机依赖较轻。为了进一步比较手机使用时间对手机依赖的影响,进行LSD比较。戒断症状上,手机使用时间大于3年的与1-3年的差异显著(P<.05);凸显行为上,1-2年的与其他三个时间段差异显著(P<.05,P<.01,P<.001);心境改变上,1-2年与其他三个时间段差异显著(P<.01,P<.05,P<.001),小于1年的与2-3年的差异显著(P<.05);手机依赖总分上,1-2年与小于1年的和大于3年的差异显著(P<.01)。

(三)手机依赖在家庭经济、家庭类型和区域上的差异

将家庭经济由接受测试者主观上分为差、中、好三个等级,家庭类型采用人口统计学的分法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五种,生源地分为农村、乡镇、县城、地级城市和省级城市五类。从三个人口统计学角度分别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差异显著(F=10.08,P<.001);大学生手机依赖在家庭类型上差异显著(F=3.69,P<.01);大学生手机依赖在区域上显著(F=3.56,P<.01)。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以经济条件为自变量,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LSD比较,总分上,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最高,且与经济条件差的和中等的差异显著(P<.001);四个因子上也体现在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比经济条件中等和较差的情况的严重,且差异显著(P<.05)。以家庭类型为影响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总分上,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最高,联合家庭的大学生得分最低,且重组家庭的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除单亲家庭与之外的其他三个区域的大学生的差异显著(P<.01,P<.05,P<.01),联合家庭与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差异显著(P<.05);戒断症状上,联合家庭与其他几种家庭类型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差异显著(P<.05),重组家庭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差异显著(P<.01);社交抚慰因子上,核心家庭与除联合家庭之外的其他三类家庭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差异显著(P<.01,P<.05,P<.01),联合家庭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重组家庭差异显著(P<.05)。以生源地为影响因素进行LSD比较,总分上,省级城市的大学生得分最高,且与其他四个区域的学生手机依赖的得分差异显著(P<.01)。其他四个因子上,省级城市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最高,且与其他四个区域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差异显著(P<.05),其他几个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

三、讨 论

(一)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为(2.55±.64),这说明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一般。量表的四个因子得分最高的是戒断症状,说明如果大学生不使用手机,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比其他三个维度要严重。其次,得分第二位的是社交抚慰,这说明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是用来人际交往。但是凸显行为得分较低说明手机没有完全控制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中心。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是22.47%,比2008年秦亚平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检出率(30%)要低[6]。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量表不同。不同的量表设计的项目和维度不同,对测试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第二,研究对象不同。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性别、家庭经济、生源地、家庭结构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所以,人口统计学资料也会影响手机依赖的状况。

(二)手机依赖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1.人口统计学的基本资料的影响。男生女生在手机依赖上没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普遍性和群体性。外省大学生手机依赖比本省大学生严重,产生这样的现状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性格差异。远离故乡到异乡读书的学生,外向的性格比较多,而外向的人更加渴望见识外面的世界,这符合丁维研究结论外向人比内向的人更加有手机依赖倾向[7]。第二,人际沟通。大学生处于亲密对孤独期,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向往,远离故乡的亲人不方便沟通,只能通过网络实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比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手机依赖严重,产生这种现状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体因素。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可能更加喜欢学习,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更喜欢新鲜刺激的事情。第二,学校因素。一般来说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比高职院校的要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及管理会更加丰富多元化,这样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现实的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手机使用时间最短的(小于1年)与使用时间最长的(大于3年)大学生手机依赖比较严重。手机使用低于1年的大学生,刚接触手机具有新鲜感,所以会不厌其烦的依赖手机,使用时间多于3年的学生可能是他们习惯了虚拟的网络生活,与现实越来越脱节。

2.家庭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本研究结论体现出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类型及区域三个主要方面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都比较明显。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比其他两种情况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要严重,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最严重,联合家庭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最轻,省级城市的大学生比其他四个区域的大学生手机依赖严重。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缘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家庭文化。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都不是原生态的家庭,父亲或者母亲的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重组家庭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组建,关系比较复杂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不健全的家庭或者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危机。第二,逻辑关系。一般来讲,经济条件好的、省级城市的与手机使用时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即这个因素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大学生身上。由于文化的不同,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出现在省级城市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三,物以类聚的沟通特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来自省级城市的还是家庭经济好的大学生都比较少。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数比较少的群体在与人沟通处于劣势,以至于他们通过虚拟世界满足现实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2009,19

(2):138-139.

[2] 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

东南传播,2009,(3):99-101.

[3] 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

新闻世界,2009,(10):141-142.

[4] 陈丽晶.关于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思考[J].福

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4):32-36.

[5] 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量表的

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

[6] 秦亚平,李鹤展.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及社会

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

(5):465-468.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中职生;手机依赖;对策;合格人才

信息化时代,手机以其小巧、便携等特点及其不断完善的娱乐功能,日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在中职校园里,随时可以看到使用手机的学生。对中职生中存在的过度使用手机(手机依赖)问题,我们是控制还是任其发展?本人展开了相关调查,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本人对我校机电部(中职部)拥有手机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在参考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自编中职生手机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包括: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开机情况、上课使用手机情况、使用手机功能情况。关于手机依赖程度调查,借鉴外国学者Young对网络依赖程度界定的指标,即是否出现9种手机依赖的症状表现,两种以上的表现症状即为轻度手机依赖。

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手机已是中职生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功能使用方面更多地倾向于娱乐。中职生中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现象。中职生过度使用手机,影响身心健康,妨碍学习生活,这必须引起从教者的重视和思考。那么,中职生沉湎于手机的原因有哪些?

二、中职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分析

(1)有的中职生厌学心理严重。有的中职生的入学成绩较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无好的学习方法,且自我控制力较差,故厌学情绪日趋严重。此外,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思想上,一些学生认为毕业后最终从事一线岗位做工人,学习没有用。这种思想在学生中相互影响蔓延,整个班级呈现被动学习的状态。

(2)手机功能日益强大。如今手机早已由最初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变成集网络、游戏、阅读、视频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资源。手机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获取最新的资讯、音乐和最炫的游戏。智能手机就像瑞士军刀,具备多种功能,能满足中职生的不同需求。因此,中职生使用手机更为频繁。

(3)中职生情绪转移的方式。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面临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一些性格孤僻甚至不合群、不自信的学生,极易对手机产生依赖。为了排遣孤独和寂寞,他们常常选择手机作为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手机给中职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形成手机依赖后,学生使用手机不注意时间和场合,没有节制。由于晚上睡眠不足,白天在课堂上他们经常睡觉,如果不睡觉,就玩手机。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

三、克服手机依赖的有效对策

中职生手机依赖现象比较普遍,可能和他们自身的年龄、就读学校(就业型)有关。丰富生活、培养兴趣,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帮助中职生构建积极的依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干预和预防手机依赖行为。作为班主任,初步探索了可行的措施来克服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现实中较有成效。

(1)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校团委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按照一定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它是一种有别于班级的跨年级、跨专业的组织,是学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社团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培养了兴趣,转移了注意力,减轻了对手机依赖。

(2)积极在本班开设与手机相关的主题班会。①开设手机使用礼仪教育的班会。现实中,总能看到在教室里有学生拿着手机大声对话,甚至课上能听到有意无意的手机铃声。班会中,在陈述校园手机使用种种不文明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手机使用的礼仪教育,使学生明白如何管理自己的手机,如何在教室、在公共场合中诸如楼梯、路口、剧院、图书馆和医院里使用手机,为学生礼貌地使用手机指明方向。②开设安全教育的班会。手机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故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手机安全教育。首先,教育学生走路不用手机;其次,教育学生保管好手机;再次,宣讲手机的安全使用贴士,并要求学生自我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尤其晚间;最后,教育学生增强对色情、恐怖、凶杀、诈骗短信和陌生来电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避免悲剧在现实中重演。③开设休闲教育的班会。据相关调查表明:中职生的休闲内容主要是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视、看小说、逛街和彻底放松(睡觉)。也有少部分上进的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和提高职业能力的社会实践。而大多数中职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无聊空虚和无事可干。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的休闲活动是消极的,他们可能染上网瘾,还可能感觉孤独、压抑。而那些善于进行休闲活动的青少年身上,较少出现对社会不适应行为和不健康行为。所以,休闲教育是帮助解决网瘾、手机依赖等问题的有效办法。班会上,时常教育学生要从现代生活方式入手,有意识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或特长,丰富自己的生活和阅历,培养健康优雅的生活理念,学会健康、合理的休闲方式。

(3)鼓励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校园活动和志愿活动。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因此学生有空闲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校园活动。学校运动会、艺术节、校企联谊会、经典诵读比赛、文明宿舍评比、法制报告会、拔河比赛、手抄报比赛、郊游(秋游和春游)都是多数学生乐意参加的活动。此外,各种志愿活动也鼓励他们参加。比如清扫教学楼后的坡地上的各种垃圾,或者到学校阅览室搞清洁卫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兴趣,促进与人交往的能力,也使学生转移了对手机的注意力。

(4)加强课堂管理,督促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手机进入校园是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的结果。虽然学校无权禁止学生拥有手机,但有权管理学生的手机。针对手机干扰教育教学秩序的问题,要积极和科任老师沟通,灵活进行处理。另外,借鉴国外学校管理手机经验,上课期间对学生手机暂时保管,放学后返还。课堂管理有效地保证了大部分学生应有的学习状态,自觉不再玩手机,使学生使用手机走上正常的轨道。

(5)鼓励学生多多参加体育锻炼。现实中发现,有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低、时间短、人数少。有学者把体育锻炼运动量与手机依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体育锻炼相关,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手机依赖。 因此,要经常鼓励学生在课余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通过锻炼,学生可以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精神振奋,将注意力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

结语:信息时代,手机进入中职校园已不可阻挡,克服中职生手机依赖,需要学校、学生、家长三方的支持和配合。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对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习惯,使手机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其正面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葛续华,祝卓宏,王雅丽.青少年手机依赖与依恋社会支持的关

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8).

[2]琳达.L.凯德维尔.以休闲教育为预防措施,应对青少年危险行

为[J].浙江大学学报,2009(3).

[3]姚计海.国外中小学手机管理制度的分析及思考[J].人民教育,

2013(9).

[4]邓亚兵,罗小兵.中职生手机依赖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湖北体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7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依赖;团体辅导;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9.055、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4-00247-04

在我国,高校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之一[1],对互联网的依赖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及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人格扭曲[2,3]。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依赖于网络使用而偏离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呈现出人际关系淡漠,交际范围变小,社会适应性较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及个人发展问题上存在障碍等问题。在本研究中定义这种网络使用不当行为为大学生的网络依赖。

本研究以调查得出的大学生网络依赖成因为依据,针对五类成因设计干预方案,探索团体辅导方式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实验组及对照组成员来源于清华大学与吉利大学两所高校,通过张贴海报招募及辅导员转介等方式在两所高校募集到60名自述或被推荐存在网络依赖困扰的大学生,经过面试及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5]甄选确定48人有网络依赖,其中24人作为实验组成员,另外24人作为对照组成员。甄选标准: CIAS量表得分介于46-53之间(在修订CIAS量表时此分数段位于总数据点的80%-95%位置)[5]并参考面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修订的CIAS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50,P>0.05)。同时,选用SCL-90中的强迫症状及人际关系敏感两因子作为辅助甄选工具[6] ,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均无严重精神疾病症状。

实验组24人,其中男生20人(83.3%),女生4人(16.7%);专业:工科15人(62.5%),理科9人(37.5%);平均年龄19±2岁。对照组2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4人;专业:工科15人,理科9人;平均年龄19±2岁。严格控制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两组各变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工具 陈淑惠[4]等人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5]。共19个题项,包含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两个分量表,含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Sym-C & Sym-W)、网络成瘾耐受性(Sym-T)、人际与健康问题(RP-IH)与时间管理问题(RP-TM)四个维度,在北京高校大学生中施测具有良好信效度。

1.2.2 团体辅导的设置 团体名称:网络伴我健康生活―心理成长小组;团体性质:属于成长与治疗结合的团体,结构化程度较高,从团体成员社会身份层面划分属于同质群体(均为在校大学生),从团体成员网络使用迷恋内容层面划分属于异质群体(包括游戏依赖、网络情感依赖、信息收集依赖、无目的性依赖等不同迷恋内容);团体的整体目标:对网络依赖的高危群体进行干预,使之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律,建立生活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健康地使用网络,避免其陷入更深的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中。具体四个分目标为:(1)在问题解决方面:团体成员客观评价自我的网络使用行为、动机及其后果。(2)在认知与情绪反应方面:纠正认知偏差,改善情绪反应方式。(3)在人际交往方面:评估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寻找社会支持资源。(4)在自我管理方面:制定策略,提高自我管理技能。

1.2.3团体辅导干预方案 共进行八次团体辅导活动。八次团体活动的名称分别为“缘聚你我”、“风雨同舟”、“E网情深”、“我有一个梦想”、“看我72变”、“那些花儿”、“生活是个大馅饼”、“共同的约定”。每一项活动与团体活动的分目标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具体对应关系参见表1。

本研究通过网上调查与个别访谈,归纳出大学生网络依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人际关系不理想、学业不良、自我价值感及自我认同的需要、网络的可获得性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团体方案中的每一项活动都与图1所示认知行为互动团体的结构目标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每一项活动也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成因与动机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认知行为互动团体的结构目标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成因与动机共同决定了团体方案的设计内容,具体对应关系见图1,每项活动名称后所标注中文数字为此活动所在的团体辅导序号。

1.2.4 干预程序 团体辅导共进行八次,每周两次,持续四周。按照实验组人数分布确定团体数量为清华大学两组,吉利大学一组,团体人数分别为7人(含实验组5人,团体指导者1人,助手1人)、8人(含实验组6人,团体指导者1人,助手1人)及16人(含实验组13人,团体指导者1人,助手2人)。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2小时。第一次团体活动前及八次团体活动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测,三日后收回。团体辅导结束六周后发放追踪测试问卷,三日后收回。前测、后测及追踪测试问卷均采用修订的CIAS量表,但题目顺序不同。

1.2.5干预者及其训练背景:干预者一名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二年级学生。有心理咨询学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背景,多次参加团体并担当助手,有专业督导老师监督指导。助手兼观察者三名为有心理咨询学学习经验的研究生,参加过团体并经受过团体观察训练,并统一接受团体领导者的培训。

1.3 统计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段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得分比较(见表2)

表2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 CIAS得分无显著差异,团体辅导结束后的后测及追踪测试中,实验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方差分析及LSD检验显示,实验组内干预前、后及六周追踪测试CIAS得分差异有显著性,前测得分高于后测和追踪测试,但后测得分与追踪测试间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各时间段CIAS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2.2实验组参加团体辅导后的自我报告

在为期一个月的团体辅导结束以后,3个团体的24位成员均递交了自我报告。自我报告涉及的均为开放式问题,由研究者本人设计问题提纲并印发给各位团体成员,令团体成员在团体结束后3天内填写并回收。将自我报告的问题编码后归纳为7个维度:

1.网络使用时间;

2.网络使用时间占休闲时间的比例;

3.网络使用的态度和行为;

4.学业的目标、态度和行为;

5.生活的目标、态度和行为;

6.日常生活的安排;

7.人际交往及言语表达。

处理自我报告结果时,如果成员描述在某个维度上有改变,则编码为“1”,如果无改变则编码为“0”。自我报告的结果显示,所有团体成员所描述的各维度上的改变均为正向,即向着积极的方向改变,如“网络使用时间减少”、“学业的目标具体化,为实现这个目标积极行动”、“日常生活的安排变的有规律”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经历一个月的团体辅导后,24名团体成员中,22人在网络使用时间上有所改变,占91.7%;20人在网络使用时间占休闲时间的比例上有所改变,占83.3%;21人在网络使用的态度和行为上有所改变,占87.5%;20人在学业的目标、态度和行为上有所改变,占83.3%;18人在生活的目标、态度和行为上有所改变,占75.0%;19人在日常生活的安排上有所改变,占79.2%;17人在人际交往及言语表达上有所改变,占70.8%。

3讨论

本研究设计的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干预效果。从实验组成员的自我报告结果可以看到,实施团体辅导干预后,成员在网络使用及其相关问题上的改变按改变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1.的网络使用时间;2.网络使用的态度和行为;3.网络使用时间占休闲时间的比例;4.学业的目标、态度和行为;5.日常生活的安排;6.生活的目标、态度和行为;7.人际交往及言语表达。参加团体辅导后,成员在网络使用时间、态度和行为等相关方面的改变程度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对网络的不当使用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发展与适应性问题时,反映出来的暂时性的表面问题,对这些显露在外的问题,通过采用团体辅导技术,促进成员在认知、行为等方面发生改变后,这些问题比较容易得到缓解。4-7与网络不当使用的深层次原因相关联,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过较长时间形成的,所以改变它们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然而还是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团体成员在经历了团体辅导后,都在4-7上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反过来使成员在网络不当使用相关问题上的转变得到巩固。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网络依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人际关系不理想、学业不良、自我价值感及自我认同的需要、网络的可获得性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网络依赖的根源并不在于网络使用,而在于上述问题无法通过正确的渠道得到解决,才会表现出对网络的依赖状态。而大学生的发展性和适应性问题,大学生对于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有能力做出引导和干预的内容。

本研究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中的每一次相聚和每一项活动,都是针对上述五点因素展开的。对于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治标更要治本,本团体方案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挖掘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动机,然后围绕这些动机设计团体活动,使团体成员从根源上获得改变,这是团体辅导成功的关键。

本研究只是对团体辅导在网络依赖问题上的应用做了初步探索,在后续研究中还有更多内容可以挖掘。比如团体成员的甄选,是否网络依赖内容为同质的成员,比如团体成员均为游戏依赖,或均为BBS依赖、信息依赖,会使团体发挥更大的效能,还有对于团体干预的长期效果的检验,也需要后续研究才能证实。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8

柴油尾气最伤肺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柴油燃烧后的尾气可能是一种致癌物。近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刊登一项最新研究给出确切答案,长期接触柴油尾气(包括低水平柴油尾气)会增加肺癌死亡危险。这项“柴油机尾气与矿工研究”跟踪调查了8个非金属矿的12315名矿工。调查内容包括:矿工身体检查各项数据、操作柴油机动力设备的时间、暴露于不同矿物质和化学物质的情况等。结果发现,暴露于碳元素(柴油尾气的一大标志)的矿工罹患肺癌的危险更高。接触柴油尾气最多的矿工,其肺癌发病率是接触柴油尾气最少的矿工的3倍,而且前者肺癌死亡率更高。研究还发现,即使矿工接触柴油尾气较少,也会导致肺癌危险增加50%。这些矿工接触的柴油尾气水平相当于城市市区的尾气水平。

吃面条后运动可能会致命

吃面条后运动可能丧命――在最近刚刚结束的美国过敏、哮喘和临床免疫学会年会上,相关专家报告了我国15例“吃面食以后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病例。据介绍,这种病在医学上被称之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这是中国医生首次向世界同行报告,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也有因食入面食后运动而诱发的过敏性休克病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就是患者在食入面食后6小时内如果运动,就可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症状,但不运动就没有过敏反应症状。我国过去没有人报告过此病,但几年前对一位不明原因反复休克的患者历经2年的诊断和分析过程后,最终确诊该患者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近十年来,全球食物过敏患病率明显升高,因食物诱发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常带耳机的男人老得快

男性40岁以后鼓膜变厚、耳道萎缩变窄的趋势比女性发展得更快,这导致他们对单调的辨别能力,尤其是高频声音的辨别力开始下降,60岁以后,有高达五分之二的男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而同龄女性只有14.2%出现听力下降;此外,喜欢在工作时戴上耳机整天听音乐的男性也多于女性,一部分男性甚至在晨跑或上健身房时也戴上耳机,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出席喧嚣的摇滚音乐会或吵闹的狂欢PARTY,也容易因为外面太吵而把车载音乐开至极限。

急脾气女人易得青光眼

大多数人都觉得,青光眼是衰老带来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它还是眼科最重要的心身疾病。特别是那些40岁以上的女性,更要注意。临床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四五十岁的女性,因脾气急躁引发了头痛、呕吐,一查发现竟然是青光眼引起的。她们中,多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青光眼性格,即表现为忧虑、紧张、不安、多疑、抑郁、强迫性格、不乐观等。而且这些人比较难沟通、不易交流,经常会出现逃避或拒绝接受压力的情况。另外,这些患者还常是“老好人”。她们表现出忍气吞声、姑息谦让、自信不足和回避矛盾。这种人在强烈的情绪反应或焦虑状态下,会出现心率加速、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瞳孔扩大等,从而引起眼压升高。因此,有这些性格特征的人,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此外,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老发短信语言能力下降

人们一直认为“短信鼓励无拘无束的语言”,但最新研究发现,这种说法不靠谱。加拿大一项最新语言学研究结果显示,老发短信会导致语言能力下降,更难接受新词汇。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人员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包括短信在内的各种阅读习惯。之后,研究人员向参试大学生展示了一组词汇,其中既有真实词汇,也有杜撰词汇。结果发现,手机短信对人们的语言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理解和接受词汇方面。研究人员表示,与更多阅读书本、杂志和报纸等传统印刷媒体的人相比,经常发短信的人对新词汇的反应速度更慢。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9

请大家先来做一个测试

1 当你在写一个报告,需要确认一个知识点时,你是否会打开搜索引擎寻找答案?

2 当你不知道去哪吃饭时,会用手机上的程序来看看周围有什么吃的吗?

3 当你找不到路时,会掏出手机来搜一下地图吗?

4 如果别人准备和你在你并不熟悉的领域进行讨论时,你是否会提前在网上搜索一些资料,试着做一些知识的储备?

5 当你准备去一个地方旅游,你是否会先打开搜索引擎页面,查阅当地的地理人文、风俗习惯,打印好足够的攻略再出发?

6 当你挂在网上无所事事的时候,你是否会打开一个搜索引擎的页面发呆或随便在里面输入一个想到的词随意搜索?

7 当你需要预订宾馆、车票和“腐败”场所时,你是否会先在网上看一下?

8 当你需要编写一个格式报告(例如年终总结、毕业论文、个人简历)时你是否会先搜索一些范本参照?

9 当你在外面看不了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时,你会不会拿起手机赶紧看一看文字直播,看一下结果呢?

10 当你被突然问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你会下意识地把它变成几个关键词吗?

让我们来看看你的得分(凡回答“是”的,请加1分,回答“否”的,不加分):

A类:10-8分搜索依赖症。

B类:7-5分 具有搜索依赖症的典型症状,并逐渐发展。

C类:4-1分 你还保持有原始部落的求生技能,脱离搜索你还可以过正常的生活。

做这个测试,并不是为了论证搜索依赖症,而是让读者们发觉,这个时代,搜索几乎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本能。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注意到搜索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能力?

搜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必需

在人的心理素质中,智商和情商已经得到共识,但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另一个全新的人类智力因素,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搜商。

搜商,是一种与智商、情商相并列的人类能力,是人类通过某种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它强调的是你所获得的知识与所花费时间的比值,是智商和情商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效率问题。搜商,是人们借助工具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搜索能力。从问路、查地图、翻阅图书资料,到使用搜索引擎,都是人类搜商的体现。

在PC上搜索,几乎人人都已经能够驾轻就熟,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速度,永远都会超过你的想象。仿佛一夜之间,似乎整个世界都将搬家到手机平台上了,手机用户基数庞大,现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搜索是来自手机搜索页面的。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先后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搜索已经成为手机第二大应用,手机搜索网民数量已达2.6亿。

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手机网民的搜索使用率为66.7%,超过手机上网浏览新闻、手机网络音乐、手机微博、网络文学等应用,成为仅次于手机即时通讯的第二大应用。

此外,CNNIC数据还显示,目前国内手机搜索的用户规模已达2.6亿。据了解,移动搜索在2011年增长了4倍,平均7个搜索中有一个是从移动设备上发出的,当看到一个好看的电视、报刊或者是移动广告时,71%的智能手机用户都会立即进行移动搜索。

入口要选择好

移动设备不同于PC,有其自身的特点。

手机搜索与传统互联网搜索毕竟不一样,手机搜索更多是为了寻找附近相关的信息,更趋于本土化、地域化,而PC搜索的一般是更加广泛的信息、资讯;其次,从搜索时段上看,PC搜索一般都是在工作时间段,手机搜索一般均匀地分布在一天当中;最后,从精准度上看,手机由于没有PC设备那样的精确直观的输入键盘,所以较PC设备在输入设备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易犯搜索错误。

因此,搜索引擎并不是手机理所当然最重要的搜索工具,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大家的目标都会集中在如何用最人性化的设计入口来抓住网民。

传统的浏览器与搜索引擎仍然是重要的入口,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什么都在APP化。”这是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

实际上,APP的出现,解决了PC端搜索曾经出现的问题。网页搜索可能会因为什么东西都有,要花费不少功夫去辨别筛选,于是垂直搜索引擎出现了。垂直搜索是针对特定的行业、领域、主题的专门搜索引擎。而在移动互联网搜索领域,APP扮演的就是这样的垂直搜索的角色。于是。当你想了解新闻的时候,你可以翻阅手机上各种各样的新闻客户端,如果你想知道今天北京的空气质量,可以刷新一下“墨迹天气”,如果和朋友不知道吃什么了,索性让“食神摇摇”帮你推荐个地方。

APP的存在,相当于给你量身定做了大小合适的搜索平台,但和正在发展的互联网一样,它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打开你的iPhone,是不是常常提示有一堆应用需要更新?而这其中常用的通常不超过5个。

相比于客户端APP,大的互联网商也在不断摸索。基于其自身特点出来的“移动+社交+搜索”模式能够提供更加实时、精准的搜索结果,也势必将给网民带来巨大冲击。

入口争锋还远远没有结束,对我们普通用户来说,目前选择的标准也很简单——结果精确、操作简单就是最好的。

关键词——搜商高低的胜负手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10

1 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

1.1 轻信广告。不少患糖尿病的首长治病心切,对糖尿病的治疗又缺乏认识,容易轻信广告宣传,受到广告误导。听之信之,导致短期内换用多种药,或使用“偏方”,结果不理想。

1.2凭感觉服用降糖药。有些患者不按医嘱正规治疗,担心药物的副作用,降糖药物能不吃就不吃,能减量就减量。等到自己感觉不舒服,或进食较多时,或发现血糖较高时才临时加药,过后又恢复原态,这样周而复始。

1.3 合用同一类的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促胰岛素分泌剂中的磺脲类和瑞格列奈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的靶点各不相同,可以配合使用)。但是临床上还能够看到这种错误用药的例子,如消渴丸(含优降糖)配优降糖、二甲双胍配苯乙双胍等,这其中有些是医生的失误,还有一些是患者自行调整用药的结果,应当予以纠正。使用上也存在误区。有的患者以是否使用胰岛素作为病情轻重的评价标准,认为用胰岛素表明病情重,反之则说明病情轻这是错误的看法。也有些Ⅱ型糖尿病认为一旦用上胰岛素就产生依赖退不下来,或担心用胰岛素。

1.4 胰岛素使用不当。目前胰岛素的使用使胰岛β细胞衰竭,或糖尿病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耽误了治疗时机。还有一部分患者认为胰岛素副作用比口服降糖药小,不管自己的Ⅱ型糖尿病有没有胰岛素适应症而盲目地应用。

1.5 只强调控制血糖或只强调控制并发症。糖尿病人应进行全面控制,除了控制好血糖,还应注意控制血压、血脂指标。有的疗养首长受不了饮食控制或放弃饮食治疗。也有些病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控制好并发症,血糖高低无所谓。

1.6 一发现糖尿病就使用药物治疗。诊断糖尿病包括确定糖尿病的诊断、确定有无并发症或合并症、判断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及评估治疗措施等多个环节。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若情况许可,如没有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代谢紊乱不太严重,一般情况较好者,可以先试着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的体力活动、有规律的生活、稳定情绪、肥胖者减肥等,同时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等,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尽可能要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上述处理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才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所以一经诊断糖尿病就马上给予降糖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错误的。

1.7 口服降糖药选择不当。由于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不清楚,并受一些非临床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价格、药源、利润、广告等,导致用药选择不当。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使用口服降糖药,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

2 主要做法

2.1 对每一期来院疗养的患糖尿病首长进行用药安全知识讲座。由专职医生开展糖尿病知识讲座;对降糖药物知识认识不足的患者,药师开展用药安全教育,打消患者各种疑虑。

2.2 强调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与餐饮中心联系建立一对一的餐饮计划,做到定时定量在规定食品内进餐。体疗科医生根据患糖尿病首长年龄、性别、体力等不同条件,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运动,以促进脂肪和肌糖原的消耗。

2.3 针对个体差异调配降糖药。对入院疗养首长进行体检,由专职医生与药剂师对每一位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糖尿病类型及用药、用量等。

2.4 由药师和疗养科护士联合摆药、送药,坚持时间、方法的准确,这样避免了不用药、乱用药、重复用药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有效减少并发症。

3 讨论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11

心理导航改版了,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不设主题,大家可以随便说随便侃,只要你对生活有疑问、有顾虑都可以与我们分享,你的疑虑,你的困惑,你的烦恼,我们都将认真对待,每一期我们都将请专家为你进行解答,你的灿烂微笑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你与我们共同成长是对我们最真挚的褒奖。

某医院政治处梁龙干事:

我是一名被分配到医院的宣传干事,原来工作很认真,但是最近每天早上起床后,老是无精打采,总是感到身体疲乏、无力,睡不醒、不想工作。请问医生,我这是怎么了?

心理专家:

梁龙干事,你得的是“工作倦怠症”,是指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所产生的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部队官兵担负特殊使命,在工作、训练过程中面临诸多压力,容易诱发心理疲劳,导致产生工作倦怠。如果客观条件允许,官兵们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学会放松,张弛有度,为自己营造健康的“绿色生活”,如:健身、散步、郊游等。同时注意放慢节奏,轻松生活。坚持每天“断电”一小会儿,关掉你的电脑和手机,忘掉工作,给自己片刻的安宁。

海军某军舰机电兵江成:

从今年7月出发至今,我所在的海军护航编队已平安护送千余艘中外船舶。驶在远海大洋的军舰,有时很像一个孤岛。封闭的还不仅是空间,更有对信息的渴求。护航期间,没有电视看,手机也没有信号,惹人心烦的孤独情绪会不请自来,要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情绪?

心理专家:

海军和陆军船艇官兵长期航行在水上,容易产生孤独感觉。如果有孤独感的时候,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试试:努力参加集体活动,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和他人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责任和痛苦。其实一旦你鼓足勇气去参加一个活动,就会找到使你感兴趣的东西;学会帮助他人,为他人做事会使你感到自己被人需要,这样会减轻你的孤独感;一个人的时候,给自己安排一些感兴趣的事情,让生活充实起来。可以从舰上的“书吧”里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来阅读,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是做做俯卧撑、举举哑铃。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想想自己曾与朋友、亲人、同学、同事在一起拥有过的快乐时光,孤独感或许就会与你渐行渐远。

某军校政工系教员刘亮: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电脑和网络。白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上学校局域网,晚上回家就是再疲倦也要花上三五十分钟在电脑上“兜”一圈。时间一长,没电脑就不知道该如何写字,不上网就无法工作,倘若赶上哪天网络出现故障,就会感觉浑身不对劲。我在网络上查过,像我这样有依赖症的人被称为“赖客”一族,现在的我该怎么办?

心理专家:

依赖症虽不是严重病症,但长期下去也会导致焦虑、烦躁、不安、心情不快,不同程度地影响官兵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因此,一旦发现自己对某一事物产生了依赖,就应及早摆脱。对于一般的依赖症,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首先要勇于承认依赖症,患上依赖症的人,往往会很难把握自己,不知道正常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只有认识依赖症及其危害,并承认自己有依赖的倾向,才能找到自身的原因,才能找到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其次要理智约束自己,依赖症患者应理智地约束自己,避免由此诱发焦躁情绪,要多用直接交流的方式取代手机和网络交流,在其他联系方式能够找到你的情况下,最好把手机关掉,把网线断掉,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依赖物上转移;最后是培养忍受孤独的能力,患上依赖症的官兵要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在没有手机和网络与外界联系的情况下,要善于通过某种方式充实自己,比如躺在床上看看书、听听音乐等。要多与独立性较强的战友交往,学习他们好的工作、生活习惯。 (整理/朱新华)

档案

让心理训练走上演习场

文/赵希龙 张运全

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根据不同时节、执行不同任务、区别不同类型人员,定期组织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跟踪掌握官兵心理动态。针对防化兵执行任务特点,预想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拟制心理服务应急预案,设置平衡浪木、模拟电网等20余个专业训练场,办起音乐按摩室、情绪宣泄室等11个放松减压功能室,建起模拟实战训练中心,通过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官兵的心理应激能力,确保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任务中。据介绍,通过坚持不懈、扎实有效的心理服务工作,近年来,该团圆满完成了“港岸核事故演练”、 “合作—2010”中新联训、日本福岛核事故应急监测等10多项重大任务。

趣味点睛

现在最流行的气质说,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人体内四种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的多少决定了人的气质,战友你想知道你是哪一种吗?

多血质(血液占优势),又称活泼型,活泼好动,敏感,反应速度快,热情,喜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志趣易变,具有外倾性。代表人物:孙悟空、王熙凤。适合职业: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接待人员、演员等。

黏液质(黏液占优势),又称安静型,稳重,反应缓慢,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注意力不易转移,具有内倾性。代表人物:林冲、华罗庚。适合职业:外科医生、法官、出纳员、播音员、教师等。

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又称兴奋型,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代表人物:张飞、猪八戒。适合职业:导游、营销员、节目主持人、外事接待人员等。

抑郁型(黑胆汁占优势),又称抑郁型,反应迟缓,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优柔寡断,具有内倾性。代表人物:林黛玉、梵高。适合职业:排版、检察员、机要秘书、艺术家、科学家等。

游戏

无家可归

第一步:主持人首先让参加游戏的战士们手拉手围成一圈,形成一个“大家庭”。第二步:主持人说:“变,4人一组。”参加游戏的战士们按照要求4人组成一组,形成新的“家”,此刻请那些没有找到家的成员,谈谈自己游离于集体外的感受,引导大家认识到离开集体,就容易出现“孤独、孤单、被抛弃、没依靠、失落” 等感受。第三步:请成功与他人组成新“家”的战士,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大家认识到身处集体内部,感受到的大多是“温暖、有力量、安全、踏实”的感觉。 第四步:主持人可以多次变换人数,让参加游戏的战士们都有机会体验到积极融入集体,从而加深他们参与到集体之中的意愿,以此减轻个人的孤独感。

故事

镜中的自己

查理的工厂宣告破产了,他丧失了所有的财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他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心里沮丧透了,几乎想自杀。有一天,他想到要去见牧师。在牧师面前,他流着泪将自己如何破产、如何流浪生活的经历细细说了一遍,诚恳地请求牧师给予指点,帮助他东山再起!牧师望着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对你的遭遇深表同情,也希望我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也没有能力帮助你。”查理的希望像泡沫一样一下子全部破碎了,他脸色苍白,喃喃自语道:“难道我真的没有出路了吗?”牧师考虑了一下说:“虽然我没办法帮助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协助你东山再起。”“这个人会是谁呢?他真的有神奇的力量让我重振雄风吗?”查理满腹狐疑。牧师带领查理来到一面大镜子前,然后用手指着镜子中的查理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你必须首先认识这个人,然后才能下决心如何做。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剖析之前,你不过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查理向前走了几步,怔怔地望着镜子里的自己,用手摸着长满胡须的脸庞,看着自己颓废的样子和迷离无助的双眸,不由地抽噎起来。第二天,查理又来见牧师,他从头到脚都换了一个人,步伐轻快有力,双目坚定有神,他说:“我终于知道我应该怎么做了,是你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指点了我,我已经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相信,这会是我成功的起点。”

测试

工作倦怠自评量表

想要了解自己是否已经患上了工作倦怠症吗?请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来选择,不要犹豫,看懂题意后马上做出选择:

1.您是否感到工作负担过重,常常觉得难以承受,或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2.您是否感觉缺乏工作自主性,往往是等领导让做什么才做什么?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3.您是否认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4.您有没有觉得组织待遇不公,常常有受委屈的感觉?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5.您是否会觉得工作上常常发生与领导、骨干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6.您是否觉得自己和同事相处不好,有各种各样的隔阂存在?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7.您是否经常在工作时感到困倦疲乏,做什么事儿都无精打采?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8.您是否以前都很上进,而现在却一心梦想着去度假?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9.您是否在工作上碰到一些麻烦事时会急躁、易怒,甚至情绪失控?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10.您是否在吃饭时会感觉没食欲,嘴巴发苦,对美食也失去兴趣?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11.您是否对别人的指责无能为力、无动于衷或者消极抵抗?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12.您是否觉得自己的工作不断重复而且单调乏味?

A.经常 B.有时候会 C.从来不会

把各题得分相加一下吧:选A得5分,选B得3分,选C得1分。

12~20分,很幸运,您还没有患上工作倦怠症,您的工作状态不错,继续努力哦。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12

关键词:移动电子媒体;媒介依赖;社交网络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101-02

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通讯工具向移动化、多媒体化演变。手机到PAD(平板电脑)再到无线宽带网络,移动多媒体平台不仅成为媒体新闻的信息平台,也成为人们之间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手段。与此同时,“移动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它正在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产生着负面影响。在许多热衷于电子媒介等新鲜事物的的年轻人中,不少人花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时间已经占据或替代了其以往的现实社交、信息获取的时间,并对这种媒介产生深深的依赖,媒介使用行为变得和每天的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一、“媒介依存”理论及其内涵

“媒介依赖理论”最初是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于1976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该理论的基本思路是把媒介作为“受众—媒介—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介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它社会系统具有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它们主要通过掌握传播内容的控制权来使受众产生对媒体的依赖[1]。鲍尔基洛奇的“媒介依赖理论”成为此后媒介依赖研究的研究框架。他把媒介依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理解依赖,它包括自我理解和对社会的理解。对自我的理解,如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认识和解释自身的信仰、行为、个性等;对社会的理解指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获悉和解释今日、往昔和将来的事件和社会文化。其次是定向依赖,包括自我定向和互动定向。自我定向如通过接触媒介虚席决定消费行为,决定阅读什么书等;互动定向,如从媒介信息中获得关于如何处理个人关系、社会关系的提示等。最后是娱乐依赖,包括自我娱乐和社交娱乐。自我娱乐如单独一个人通过收听收音机中的音乐节目放松消遣等;社交娱乐,如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看电影或欣赏音乐会等。

在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提出此理论之前,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已经开始探讨此问题,并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即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 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后来,另一位学者中野牧也用“容器人”这一形象的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 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孤立的、封闭的“罐状”容器,与他人接触时只是容器外部的碰撞,不能深入内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依存更强烈地表现在对网络的依赖上。Alex S.Hall和Jeffrey Parsons在2001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互联网行为依赖”。他们认为病态的互联网使用会削弱一个正常人的认知、行为和感情功能。在他们的定义中,互联网依赖的人应该具有以下症状:不能完成学、工作和家庭中的基本任务、使用互联网时间越长得到的乐趣越少、无休止上网、性格敏感易怒、不上网时感到焦虑、尝试减少互联网使用但适得其反、不顾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而坚持大量上网。

二、电子媒介时代的“媒介依赖”分析

每一次媒介形式的变革都给受众带来更深化的接触体验,从报纸、电台到电视,再到现在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种移动电子媒介,媒介想方设法地满足用户的一切生理、心理需求,最大程度上用虚拟的方式呈现真实的世界,用户体验被作为媒介接触中重要的考虑对象。电子媒介在智能地延伸了人的各种听觉、视觉、触觉、神经系统等各种感官后,人自身的感官器官就开始变得懒惰了。整天沉溺于其中的人,头脑中只有电子媒介所显示的赛博空间和拟态环境,把现实社会抛到了九霄云外[2]。

于是简单的“电视人”、“容器人”开始向复杂的更立体的“媒介人”转化。随着新兴媒体的普及,特别是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为一体的手机的普及,使得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移动电子媒介带来的是技术的进步和大脑的退步。麦克卢汉说“印刷媒介养成了人们线性的、因果关系的理性思维方式,但却使人不能立体、复合地认识和思考;而冷媒介电子媒介的使用需要人们更多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想象力,由此使人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全面、不拘一格。[3]”但笔者认为,正是由于电子媒介强大的信息量使媒介使用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被弱化了,其“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4]。纷繁复杂的媒介让社会媒体使用者减少了阅读,拒绝深刻,懒于思考,热衷于消费即时、肤浅、娱乐化、快餐性的信息。

电子媒介中含有大量碎片化信息与且使用者通常以移动的状态获取信息,这种体验会让肤浅阅读成为习惯,对所有问题的讨论都只是浅尝则止,不做深入探究。快速更新的碎片化信息使信息变得过于杂乱,在这种信息环境中,受众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种所需信息,来不及深刻地思考每个问题来探其究竟便又陷入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5]。微博是碎片化的典型例子。一条微博最多只能容纳140个汉字,由于字数的限制,一条微博并不能表达完整思想,导致人碎片化、跳跃式地思考,阅者往往还没能完整看到作者的表述,就被外界环境打断或把注意力分散到下一段文字,无法准确理解作者意图,阻碍了全面客观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其次是移动电子媒体带来社交的异化。新型媒介依存症的另一个后果便是使使用者满足于与媒介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真实的人际关系被虚拟的人际关系所取代,从而养成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在这一方面,作为移动社交载体的手机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移动社交的发展在社会化媒体兴起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手机作为网络社交的重要媒介,已经成为许多人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与传统的PC端相比,移动社交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的创造并分享内容,让网络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个人的现实生活,只要握有一只智能手机,琐碎的生活时间就能被利用起来,用户能随时随地刷微博、网上交友、购物,这方便了用户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同时也极大增加了其使用时间。

美国《时代周刊》与高通公司的联合调研显示,在中国,63%的中国手机用户每隔一个小时会查看一下他们的手机,79%的人一天至少一次用手机联网,而84%的人甚至在面对手机与午餐的选择题时,选择了手机。而当大家面对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面对面的交流急剧减少了。地铁里、公交车上、餐厅里、甚至是在马路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能看到手拿手机低头看屏幕的人。他们通过网络和媒体与任何人交流,他们宁愿与手机里的人对话,却对面对面的交流无所适从。

长期关注互联网的美国心理学家雪莉特克指出,长期沉溺于社交网络或者依赖科技产品与外界联系,非但不能使人摆脱孤独,反而会让人更孤单。更可怕的是,人长期依赖社交网络跟外界联系,以虚拟形象示人,不但让人丧失了跟其他人交流的能力,也失去了认识自己、反省自我的机会。当社会媒体依赖成为病症时,总会不同程度地破坏现实存在的平衡,断开传统纽带的粘连,不仅给自己,也给周围人带来不适不快。

再次,移动电子媒介成为精神麻醉品。美国心理学家拉里罗森研究发现,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美国人中,如果无法每隔几分钟查看一下Facebook,约有30%的人会感到焦躁不安。还有一些人会时不时地摸摸口袋,以确定手机无恙。沉迷于这些微小而顽固的冲动,只能给我们带来稍许慰藉。‘这种宽慰并不令人愉快,’罗森说,“这是一种沉迷的信号。” 据一家市场研究公司调查,以脸谱和推特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会像一样令人上瘾。研究表明,53%的人在无法上网时感到不安。在这些上网成瘾的人中,有40%的人会在无法上网时感到寂寞。还有心理学家提出新的名词:“社交网瘾”、“社交网络症候群”,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通过移动电子媒介随时随地使用移动电子媒介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有很多人都做过研究,早在2010年,马里兰大学的媒体和公共议程国际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edia & the Public Agenda,ICMPA)的研究表明,美国大学在校生已经对社会化媒体上瘾了。当不得不放弃使用社会化媒体时,他们使用了和戒掉、酒精相同的词汇来描述这时候的感受:戒瘾、疯狂渴求、非常焦虑、极其不安、痛苦、神经紧张、疯狂[6]。以上各种数据都表明,媒介沉溺行为已经对人的精神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再次,移动电子媒介催生狂热的消费行为。Web 2.0和社会化网络浪潮,让消费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家利用社会网络、在线社区、微博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和媒体来进行营销、销售、公共关系处理和客户服务维护及开拓。不同于以往的电视、报纸广告,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全新媒体营销模式大大提升了营销的效率。

基于移动电子媒介的媒体具有的高度透明性、参与互动性和社交性,受众可以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通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同时进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社会化媒体并应用该平台发表、分享和传播信息或获取资源,人们在虚拟网络里建立的关系也迅速扩散。这种媒体营销低成本且高效,大众在社会化媒体的“帮助”下,进入了一个没有止尽的消费漩涡中。商品的折扣信息、心得分享、广告充斥着整个社会化媒体的内容中,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便捷的消费平台。以淘宝的各种节日营销为例,商家利用节日的噱头进行打折促销,广告信息提前一个月就在微博上大量传播,或是直接的打折信息、或是隐晦的广告文案、或是意见领袖或微博名人在不经意间发出的软广告,商家的信息都能获得大量转发和评论,最后形成抢购热潮,甚至逐渐形成一种网络现象。

最后,移动电子媒介推进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娱乐狂欢。

梅洛维茨在《空间感的失落》中指出,情境就是信息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框架,使人们能够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在移动电子媒介的世界里,全体网民无时无刻不进行着一场巨大的、持续的流行文化的狂欢。大家都会突然像凑热闹一样关注某一社会事件并七嘴八舌地加入评论的浪潮、说着几乎一样的新兴网络语言、分享并转发着各种吃喝玩乐的信息,时不时还会传来一些令人侧目、无从考证却令人津津乐道的流言。这幅“活色生香”的网络景象从来不缺少狂欢的氛围。在移动电子媒介的时代,从来不缺少热点和“奇观”,但它们消失的速度却比想象中都快。“奇观夸大了因观看带来的。它对那些可见之物夸大其辞,吹捧、凸显那些浮面的表象,并拒绝意义或深度。当对象是一个纯粹的奇观时,它只对生理感觉(即观众的身体)有作用,而不影响主体的构建。[7]”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描绘的景象在当今看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书里讲到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一切内容都被娱乐化了。在电子媒介发达的今天,所有的事件最后都以娱乐的方式处之,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8]”。波兹曼的担忧确实以一种更加剧烈的方式实现了。

三、正确认识和使用移动电子媒介

人类在媒介发展的历史中,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媒介使用的权利,在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大众对媒介使用的选择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从印刷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时下以微博、SNS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媒介技术的演变一次又一次地改写了我们关于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媒介环境”成为一个指涉清晰的生存景观,甚至上升为一种比现实生活还要逼真的拟态交往语境。尤其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虚拟世界的经验与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恰当地、有节制地使用这种权利反而变得格外重要。这种看似多元的无限开放的社交平台,如果不能控制度,便会促使人走向单一与封闭。因为社交已异化成一种对自我欲望的满足,异化为以娱乐、以发泄、以本能的狂欢为指引的社交。

避免对媒介的过度依赖,首先应深刻领悟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本质属性。媒介是方便人类现实生活的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类完成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促进人类的社会化。任何夸大媒体的作用并沉溺其中都是不合理的。从网络回归到真正的生活中来,发现现实社会的真切与美好,不断增强对媒介使用的自控力,真正做到充分利用媒介而非被媒介左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其对“媒介依赖”过度担忧,不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怎样提供更好、更稳定的服务,如何在提升人类沟通能力和发挥新媒体辅助作用之间寻找平衡点。蒙田在《论三种交往》一文中曾说:“生活是一种不均衡、不规则、形式多样的运动。一味迁就自己,被自己的喜好牢牢束缚,到了不能偏离、不能扭转的地步,这不是做自我的朋友,更不是做自我的主人,而是做自我的奴隶。[9]”

参考文献:

[1] 庄武媚.微博控:新一代媒介依存症[J].新兴传媒,2011(11).

[2] 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4] 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贡少辉.网络空间视域下的网络沉溺现象[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6] Simon Jenkins.互联让我们不再对话了么[J].投资者报,2012(22).

[7] 约翰逊费思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