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时间:2022-05-29 05:29:49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第1篇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农牧村暨扶贫攻坚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县农牧业农牧村工作凸显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4年,全县农牧业农牧村工作紧紧围绕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和省、州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农牧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牧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牧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全县农牧业农牧村工作凸显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全力推进“一特四化”工作,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设施农业,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去年再创新高,达到3271元,增长16.6%。

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去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5.87万亩,粮食产量达1.28万吨,油料产量达0.43万吨,粮经饲比例为47.76:38.86:13.88。推广杂交油菜1.5万亩,种植中藏药材3万亩,建成优质青稞生产基地2万亩。建成日光温室蔬菜大棚1194座。全县各类牲畜存栏达46.81万头(匹、只),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达分别达33.75%、37.01%、45.73%。农牧业增加值达3.0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7%。

农牧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对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成饮水安全工程21处,解决1716户76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农牧村护村护田河堤10公里20处,有效保障了农牧业生产生活的安全;新修了总长68.1公里的通畅水泥路项目8条,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出行与劳作;完成了农牧村危旧房改造3000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牧民群众居住条件。

农牧村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成立了注册资金2100万元的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农牧户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搭建了平台。建立了扶贫资金互助社20处,惠及12个乡镇20个行政村,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发放妇女小额贷款2761万元,为农牧村妇女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加快双联惠农贷款进度,为符合条件的农牧民、合作社等提供贴息贷款,为发展生产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些成就来之不易、令人振奋,我们要倍加珍惜。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县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人口仍然居多,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生产能力不强,生产成本过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二、抢抓机遇,切实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努力开创扶贫攻坚新局面

国家和省上的一系列扶贫政策为我们加快脱贫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藏区“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双联”行动的全面开展,为我们加快脱贫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州五年基本消除贫困实施方案》,今年,我县力争要减少贫困人口1万人,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全力抓好专项扶贫。一是要进一步巩固专项扶贫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确保80%以上的专项扶贫资金用于贫困乡村的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农牧村专业合作社,要切实解决扶贫项目分散、实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产业发展一定要按照首位产业的规划要求,科学谋划,精心实施,真正实现项目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二是要充分发挥全县资源优势,大力实施高原生态畜牧业提升工程、无畜户济困工程、龙头企业扶持工程、农牧民合作示范社创建工程、高原中藏药材及设施农牧业培育工程、农畜产品加工工程为主的产业扶贫推进工程,以产业化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贫困群众增收步伐。三是要重视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实施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组织当地致富能人、科技能人到外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让他们走出去、引进来,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学习科学技术,为全县农牧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

(二)深入推进行业扶贫。行业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是行业扶贫的责任主体,必须承担起贫困农牧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体、广电等公共服务以及低保、养老、残疾医保、培训、就业等社会保障的工作任务。县扶贫办要把各类面向贫困农牧村的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到年度专项扶贫和项目计划当中,捆绑使用,形成合力,以当年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和连片开发的乡、村及贫困人口为对象,全方位多方面解决项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在作计划时要主动与有关行业部门进行有效衔接,行业部门要优先把项目资金投向计划所列的乡、村,并确保计划所列项目按期建设,资金足额落实。行业扶贫成员单位要优先确保落实扶贫计划项目资金,这是一项硬性任务,从今年起这将作为考核成员单位年终考核“一票否决”的重要依据。

(三)统筹抓好社会扶贫。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和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努力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的强大合力。同时要积极协调中央和省、州级帮扶单位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尽快与新增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实现双向互动交流,争取援助项目和资金。

近年来,我们反复强调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问题,但相关部门还没有真正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老是认为扶贫工作就是扶贫部门的事。需要再次强调,扶贫工作不仅是扶贫部门的职责,更是相关行业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必须进一步创新扶贫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要严格按照扶贫规划和首位产业规划,以扶贫开发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做到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统资金,解决扶贫开发投入不够,力量不足、成效低下的问题。今年,州委、州政府已决定将扶贫攻坚实行“一票否决”。对当年被“一票否决”的提出黄牌警告、连续两年被“一票否决”的进行挂牌督办,连续三年被“一票否决”的责令“一把手”辞职。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通力协作,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三、深入推进首位产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州委、州政府立足州情实际,提出了“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全州今后农牧业发展包括“1个中心任务”,“6大特色优势产业”和“8大重点工程”为内容的总体规划。“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具体内容是:“1”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着眼于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全力打造国家级高原特色生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6”即着力壮大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带――牦牛繁育、犏牛繁育、藏羊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牦牛藏羊育肥、高原特色种养业。“8”即加快实施重点项目――草业饲料基地建设、农牧物质装备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农牧民合作组织建设、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牧市场体系建设。这是统领今后一个时期全州农牧业发展的指南和总纲,也为我县农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举全县之力,深入贯彻落实。

(一)抓好产业带建设,这是发展好首位产业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合理布局,做大做强极具市场前景的牦牛、藏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一要抓好繁育产业带建设。今年,繁育产业带要结合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落实,全面推行天然草原划区轮牧制度,抓好半人工刈割草场和圈滩种草建设。继续推行夏秋放牧、冬春圈养补饲等生产方式,加快周转速度。二要抓好育肥产业带建设。大力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加大杂畜淘汰力度,积极发展牦牛、犏牛、藏羊的专业化育肥,积极鼓励和扶持育肥小区式的规模经营。三要抓好犏雌牛(奶牛)养殖产业带建设。雪顿公司计划今年将大量收购全州鲜奶,收购价格初步确定为每公斤5元,这将极大的提高奶牛产业带群众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各乡镇和各相关单位要加强奶牛专业合作社的诚信建设,确保鲜奶不掺假,保证鲜奶质量。

(二)抓好草产业基地建设,这是发展好首位产业的重要条件。州上今年下达我县1.26万亩的紫花苜蓿种植任务。各乡镇要在保证前4年种植紫花苜蓿留床面积的基础上,完成今年各自的种植任务,进一步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同时,还要因地制宜,种植符合当地气候特点、能促进奶牛增奶、牛羊育肥的优质牧草。

(三)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这是发展好首位产业的重要支撑。目前,制约我县牦牛、藏羊良种化的关键因素还是优质种源不够、良种选育体系不完善。为此,柏林和大峪两个种公畜基地及牧户,要加大对种畜的优选劣汰力度,制定好年度计划,建立核心群,做好扩繁工作。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和扶持农牧户规模经营种公畜,加快牲畜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步伐。积极推广人工授配改良等先进技术,加强对特色优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种质退化。

(四)抓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这是发展好首位产业的重要抓手。根据今年全州首位产业暨扶贫开发会议要求,我们要对已建成的合作社逐个进行选拔,并命名县级示范社,县上将给予适当奖励,再从县级示范社中择优申报州级示范社和省级示范社,争取得到省、州更多的支持。各乡镇、有关部门要严防一个人组建专业合作社骗取项目资金等违规现象的发生。县农牧、扶贫、供销等部门要共同对已有的合作社法人开展一次轮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对于如何抓好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和如何抓好农畜市场体系建设的问题,县经信局和商务局要进行专题研究,拿出可行的措施,助推全县首位产业的发展。

第2篇

坚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省、市、区扶贫攻坚战略布局和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充分发挥传统养殖作用,以促增收为目的,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强化领导,明确责任,群策群力,坚决完成我局扶贫攻坚工作任务。

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要求,以全区年度脱贫计划为基础,依托__河中游沿岸的优质蔬菜产业、南前线沿途的优质柑桔产业、__山脉地区的竹木干果产业,“种养”结合,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家庭牧场,到2018年,全区新增出栏家畜12万只、小家禽100万只,实现乡乡有技术骨干,村村有养殖能手。

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是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技术扶贫为手段,组织实施技术扶贫,逐步增强贫困村社、贫困人员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是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编制贫困村社养殖扶贫规划。依托各地老百姓养殖习惯和地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好养殖扶贫规划。二是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搞好养殖技术的培训。以乡镇、街道办为单位分批次地对有一定劳动力、愿意养殖家畜家禽的农户集中进行养殖技术培训,首先把现代养殖技术送到农户手中,到2018年,对全区适合养殖的所有养殖业主实行技术扶贫全覆盖。三是落实技术人员定点联系扶贫。全区148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对全区养殖户实行网格化管理,定点、定片落实扶贫责任,对养殖技术全程跟踪指导。

建立区、乡镇、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制,实行辖区负责制。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和“区不漏乡镇(街道办)、乡镇不漏村社、村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的原则,严格实行春秋普免,平时随时补免的方法,做到应免尽免,不留死角。特别是91个精准扶贫村以及精准扶贫户,实行村社干部、专职兽医、村级动物防疫员定点联系,及时做好消毒、免疫、监测管理等工作,为精准扶贫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养殖环境,确保所引进的畜禽少发病、不发病。

一是抓好现有胜观胜百金蛋鸡养殖场、__本味生猪养殖场、__环宇虹源肉牛养殖场、__兴兴生猪养殖场、东观众望生猪养殖小区、佛门振雄山羊养殖场等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的示范带动发展,在全区养殖业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积极培育家庭牧场。产业扶贫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对条件许可的行政村,每村至少培育发展1户年出栏生猪100头或年出栏肉羊10只以上,或年出栏小家禽1000只以上的小型家庭牧场,带动所有农户养殖,以此促进增收脱贫。

三是积极宣传鼓励农户多养殖。充分利用农村养殖饲料充足特点,积极宣传,鼓励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利用黄山草坡菜叶、米糠、青草发展养殖,使传统的养殖业重归农村,真正让农户通过多养殖来增产增收。

(一)加强领导。局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__任组长、副局长__、__、纪检组长__任副组长,局各站、股、室、队、中心负责人、各中心畜牧兽医站负责人为成员的畜牧养殖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宣传、执行上级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统筹协调畜禽养殖相关事宜,研究解决畜禽养殖环节的难点问题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基层兽医管理股,由纪检组长__兼任办公室

主任,由基管股长杨永慧负责日常事务。(二)强化指导。局成立养殖技术指导组和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组。养殖技术指导指导组主要负责对贫困户、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社干部养殖技术培训;印发养殖技术资料;培养种苗供应场(户);指导扶贫户畜禽圈舍的规划、设计和修建;全程跟踪指导扶贫户的畜禽养殖;适时为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供市场信息。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组主要负责对贫困户、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社干部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培训;印发动物疫病防控宣传资料;对所引畜禽进行病源检测;全程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第3篇

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的安排,月日上午,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基层代表和乡镇人大主席组成调研组,就县人民政府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到昂拉乡措加村实地查看了文化旅游扶贫项目昂拉赛康寺维修和农家乐改造情况,并与部分项目实施户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县扶贫局负责人有关情况汇报,并召开了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年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年初县政府和州扶贫开发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深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共投入扶贫资金2418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藏区扶贫产业发展、旅游扶贫产业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一)整村推进项目。该项目投资700万元。其中包括:1.投资301.6万元的4乡(镇)12村牛羊养殖及商铺购置项目。2.投资200万元的坎布拉镇尖藏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3.投资198.4万元的昂拉乡尖巴昂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662万元,对7乡2镇浅脑山区生态及地质灾害区263户119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完工,正在准备验收。

(三)旅游扶贫项目。一是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坎布拉旅游景区3村贫困群众扶贫产业发展商铺购置项目。二是投资180万元,实施了昂拉乡措加村老景点改造项目,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正在准备验收。

(四)尖扎滩乡滩上四村产业扶贫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项目投资500万元,在尖扎滩乡建设萨尕尼哈农贸市场一座。

(五)创业、资助项目。1.投资76万元,开展以烹饪技术、民族歌舞演艺、泥瓦工等专业的劳动技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2.投入资金40万元,实施了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3.投资60万元,对贫困大中专毕业生给予贴息贷款,鼓励创业。

(六)工作措施得力。一是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市场行情,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实施奠定了群众基础。二是科学编制方案。提高了项目实施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安全,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做到了项目建设的公开、公正、公平,使扶贫资金发挥了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较大。近些年,随着省、州、县农牧区扶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有脱贫条件的村庄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目前需要扶贫的对象所处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加之个人无一技之长或等、靠、要思想严重,实现脱贫难度较大。

(二)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牧区扶贫工作涉及农牧、民政、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但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工作上也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动,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差距甚大,这就导致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出现信息不畅和协调不力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尚需加强。由于精准扶贫的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势必难以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三、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健全精准扶贫机制。要认真研究吃透中央和省上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精神。一是政府及扶贫主管部门在加大扶贫投入的同时,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做好我县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在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时,加强各部门联动,加大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乡村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支撑。三是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扶贫资源,改变目前资源分散、管理分治等多龙治水的扶贫工作现状,搭建信息平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在精准扶贫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把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有机结合。既要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又要把精准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起来,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加快推进连片困难乡、村的发展。

(三)要继续加大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县、乡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州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为确定四个一批精准扶贫项目,做到六个精准,打下坚实的基础。

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概述

xx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20xx年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

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20xx年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20xx年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20xx年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20xx年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20xx年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买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成本。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第4篇

2008年初夏,进入“入滇锁钥”曲靖市,这个农业大市的田园风光便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脑海。近年来,在中央连续重视和加大“三农”投资力度的背景下,曲靖市坚持不懈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面貌。眼前的田园风光,引领着我走进曲靖现代农业,探访曲靖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农业产业化:路子越走越宽

“曲靖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农业农村工作对云南全省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曲靖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系列文件,使全市的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作在全省处于排头兵的领先地位。”刘海芳是曲靖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这位务实的地方领导谈起曲靖农业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据介绍,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农业生产区,形成了一批集生产、加工为一体的优势特色产业:万寿菊种植规模及加工水平居全国前列;魔芋规模化种植、有机魔芋栽培技术、魔芋产品加工开发居全国前列;畜牧业的产量产值、畜产品加工能力、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和养殖小区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以畜牧、粮油种子、薯类、茧丝绸、蔬菜花卉水产和林果等六大特色产业为主,曲靖的农业产业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农业科技的支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这是曲靖近年来在农业现代化上取得巨大突破的重要原因。”谈到近年来曲靖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秘诀,曲靖市农业局局长朱党柱一语道破天机。

据朱党柱介绍,目前曲靖市已基本建立起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体系,实行农科人员待遇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效挂钩的激励措施。据统计,2007年曲靖全市有固定资产规模5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60家,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43.66亿元,固定资产总值20.8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7.12亿元,净利润2.73亿元,创汇4114万美元,促进农户增收11.98亿元。主要从事万寿菊产业化种植与深加工的曲靖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实现了公司发展质的实破,总资产超过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万寿菊原材料供应基地和主要的叶黄素浸膏生产企业,也成为曲靖众多中小企业追逐和学习的榜样。

“一枝独秀不是春,曲靖的现代农业,必须坚持走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之路,未来几年,我们将通过更多优惠的政策,鼓励有实力、有潜质的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刘海芳和朱党柱不约而同地说,曲靖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畜牧业:龙头带动,突出特色

“畜牧产业已经成为曲靖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多数农民收入的50%左右来自畜牧业。”曲靖市畜牧局局长王宗吉这样介绍说。近年来,曲靖的畜牧业走过了一条质与量同步增长的路,全市畜牧业生产连续29年持续增长,走在了全省前列。

特别是2007年,曲靖市畜牧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呈现了“六增、一降、一提高”的良好局面。全市畜牧业现价总产值93.7亿元;畜牧业收入60.8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1153元。畜牧业的产量产值、养殖大户、营销大户、畜产品加工能力和养殖小区数量均居云南全省第一。

王宗吉告诉我,曲靖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发展,把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把发展养殖小区作为推进新时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设施规范化、品种良种化、管理科学化、养殖专业化、免疫程序化、产品安全化”的标准,抓规划、增投入、兴科技、强管理、搞服务,全市养殖小区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良好发展态势,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目前全市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带动农户53.32万户,实现收入26.6亿元。培育畜产品品牌28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3个、市级2个。

王宗吉认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必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本着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培育和发展一批带动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政府要做好动物的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将之作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来抓,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有效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866”工程:创新扶贫机制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积极而有效地化解“三农”问题,这是中央连续五年出台的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

曲靖被誉为“珠江源头之城”,这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活在这里的近600万人口中,仍有近72万人处在贫困线之下。

交织在贫穷与富饶的矛盾里,曲靖市委、市政府深深地明白,民不富,市难强,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扶贫是政府的最大责任,必须先从针对72万贫困人口的扶贫中寻求突破。

“关键是要找对路子,不能就扶贫论扶贫。扶贫工作也有个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简单的资金援助是无法实现扶贫的可持续发展的。”曲靖市扶贫办公室主任冯学智告诉我,近年来,曲靖市委、市政府立足客观市情,认真总结多年来全市实施产业扶贫、设施扶贫、异地开发扶贫、智力扶贫等经验,从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在全市贫困地区分两批集中力量全面开展“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实施到村到户的“866工程”。

“866”工程即“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实施方案。“户八有”,即每户有安居房,有节能灶,有卫生厕,有小水窖,人均有一亩年产400公斤的基本良田,人均有一亩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年人均有一头商品畜出售,有一个劳动力掌握一门脱贫致富技术;“自然村六有”,即有进村入社的简易公路,有硬化道路,有饮用水,有通电,有就医条件,有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输出;“行政村六有”,即有进村公路和行道树,有饮用水,有通电,有广播电视、电话信号,有办公房、支部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兽医室,有“两委”班子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866”工程以332个贫困行政村、3131个贫困自然村为主战场,以25万户100万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以“产业支撑、强化基础、综合配套、整体推进”为手段,构建大投入、大整合、大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在云南率先探索出一条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现实路径。

目前,“866”工程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自2007年7月份“866”工程启动以来,首批针对162个贫困行政村、1504个贫困自然村、12万户、48万人的总投入达15.86亿元,平均每村投入980万元。其中,整合各类资金达8.586亿元,群众投资7.274亿元,重点整合了包括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各行业的发展资金和挂钩帮扶资金,确保每个贫困村委会投入资金不低于400万元。

第5篇

扶贫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畜牧扶贫工作,发挥畜牧扶贫优势,按照有关行业扶贫工作的规定和要求,结合2017年支持畜牧业发展资金项目,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总投资xx万元,其中上级财政扶贫资金xx万元(含扶贫资金x万元),根据有关扶贫要求,其中20%以上财政资金需结合项目用于行业扶贫。

二、畜牧业龙头企业基本情况

    xx市xx农牧有限公司座落在山东省XX市风景秀丽的xx区。公司兴起于九十年代初。公司发展十几年来,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已初步形成了科研开发、畜禽饲养、饲料生产和动保服务为主营业务的良好发展模式。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民营企业。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品质、服务为民”的经营理念,在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协助下,不断进取、致力于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公司拥有不断状大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公司教授小组的指导下,为企业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目前,公司已建成现代化饲料加工车间三处,与新希望六和强强联合,年生产饲料89万吨;

建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和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具有国内先进的科研力量。所生产系列复合预混和饲料、浓缩饲料、全价颗粒饲料等各类产品销往山东及周边省市,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公司自建商品鸡场年饲养1600万只,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年放养合同鸡8000万羽。

    公司现有职工500多人,公司2016年固定资产82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23亿多元,实现利润5000多万元。公司2017年开始在xx市运营中心试点鸡场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加工项目,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计划在养殖户中推广应用。

    公司努力打造“海天”品牌,在同行业中逐步发展,并不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公司发展至今,曾多次荣获省市级先进表彰,连年被工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被XX市科技局评为“XX市民营科技企业”;

被山东省评为“科技兴农省级示范单位”;

荣获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国家质量合格达标产品”称号;

被评为首批“XX市银行信用最佳企业”;

荣获“2005年度XX市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贡献奖”;

2007年被评为XX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8年度被评为五星级消费者满意单位。连年被XX市信用联社与XX市农业银行评为AA级信用企业。

    三、扶贫资金情况

    根据XX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17年部分市级统筹整合财政涉及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潍财农指〔2017〕6号)及市政府《关于落实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潍政办发〔2016〕155号),2017年1月28日XX区财政审计局《关于下达2017年部分市级统筹整合财政涉及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XX财指〔2017〕158号)下达2017年部分市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预算支持畜牧业发展资金XX万元。

四、扶贫对象及所属地

扶贫对象为登记在册、建档立卡的96户贫困户涉及48人贫困人口。

五、帮扶措施

项目单位扶贫资金每年应将不低于8%的基本收益用于扶持贫困户脱贫或巩固提升确保不返贫;

即项目收益为XX万元×8%=XXXXX元。项目实施结束后,项目资金如需继续实施帮扶,将按照协议继续履行;

如不在实施帮扶或无继续帮扶对象,项目资金收回至财政专户,由区财政审计局统筹用于发展畜牧业生产。

六、实施期限

自2017年起连续实施,不低于X年。

七、实施程序

项目实施后,由贫困户所在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局及相关村委共同监督项目单位和受帮扶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

2017年度资金占用期为8个月,分配资金方案为每人发放标准为2000元。自2018年度开始,贫困户中的死亡人口及户籍迁出本村人口在下一个分配年度不再享受扶贫资金红利的发放;

以实际登记人口统一标准发放,每人每年2000元定额发放。年度红利发放完毕产生的结余资金留存在财政专户,待累积到一定额度后用于畜牧养殖发展资金项目,具体可由贫困养殖户提出申请,经贫困户所在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局及相关村委核实后,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结余资金作为项目配套资金使用。

扶贫资金发放前,由贫困户所在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局及相关村委核实贫困户户数及人口数,根据届时实际贫困户户数及人口数分配扶贫资金。扶贫资金发放由贫困户所在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局及贫困户所在村委共同组织实施。

八、经营风险分析

目前,XX市XX农牧有限公司运营良好,虽然受行业影响,但该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作为保证资金安全,在签订协议时加入先偿条款,在企业出现破产、重组、出售等风险时,优先保证偿还扶贫项目资金。

九、项目效益

通过结对帮扶,增加贫困户收入,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户早日脱贫;

已脱贫的做好巩固提升工作,确保不返贫,并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扶贫资金帮扶协议

 

甲方(项目实施主体):

乙方(受帮扶贫困户):

丙方(监管单位):**村民委员会、**街道、畜牧兽医局

根据有关扶贫规定,为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义务,经协商同意,签订如下协议:

一、甲方权利和义务

(一)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和财政扶贫资金的相关规定,以及申报项目时的承诺,做好扶贫工作。

(二)对乙方采取适宜的帮扶措施,在相应期限内(不低于13年)完成帮扶指标任务。以扶贫资金项目投入入股等形式,保证乙方每年固定基本收益  8%  ,负盈不负亏,利润优先向乙方分红。

(三)自觉接受乙方、丙方的质询、监督。

(四)在企业出现破产、重组、出售等风险时,优先保证偿还扶贫项目资金。

二、乙方权利和义务

(一)对甲方权利和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向甲方或丙方提出质询或投诉。

(二)按项目实施方案和协议约定积极履行入股参股等有关事项。

(三)遵守甲方有关规章制度,接受甲方举办的各类培训和技术指导。

三、丙方权利和义务

(一)监督甲方、乙方严格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二)受理甲方、乙方提出的质询、投诉。

(三) 调解甲方、乙方履行权利义务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

四、其他事项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丙三方协商处理,或按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执行。

本协议一式五份,甲、乙、丙方各一份。

 

甲方(盖章):            联系电话:

 

 

 

乙方(签字):            联系电话:

 

 

 

丙方(盖章):            联系电话:

 

 

 

 

第6篇

荣、社会稳定,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而,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全市提前实现全而小康的奋斗标作出贡献。

一、全力组织实施好自治区“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和包头市“百村扶贫开发工程”

根据全市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把“兴水、种草、养畜”作为今年扶贫开发的重点,实施以水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和饲草基地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取得实效。一是充分利用农区充足的粮食和秸秆资源发展养殖业,特别是把奶牛、鹿、小尾寒羊等的养殖放在重

要位置,使之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导产业。二是牧区要人力推广舍饲半舍饲,优化种群结构,提高良种比重,加快畜群周转,逐步走上精品绿色畜牧业的路子。三是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进设,坚持找水、节水、露水川结合的原则,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技术,推广地膜、保水剂,抗旱品种,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四是抓住农区畜牧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粮饲兼用物和优质牧草,提高粮食和秸秆的转化率。五是在全市选择10个贫困村(嘎查)作为示范基地,依托项目建设,使之成为“百村工程”中的亮点,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二、做好世行贷款及其它援助项目的实施,做好世行贷款回收工作

世行项目主要通过垫付报帐制实施,因此世行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是项㈠实施的前提和关键环节。通过积极协调计委、财政、农行等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多渠道解决预付资金,确保项目按进度实施。要做好嘉道理项目的总结和新项目的规划。今后要继续加大贴息贷款和无偿贷款援助扶贫项目的争取力度,争取更多的国内外金融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扶贫项目,弥补我市扶贫开发经费的不足。要抓紧对即将到期和已经到期贷款项目进行分类和整理,强化贷款回收措施,制定还款方案和时间表。充分发挥我市扶贫基金会的作用,做好资金的募集工作.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止机关、企事业单位、私营业主都了解基金会的性质、运作方式和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争取多募集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倡导浓于水的同胞感情联系海外、境外华人、华侨及各种社团组织,支持我市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

三、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把对口帮扶工作推向深入

对口扶贫工作要按照“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要求进行,确保每个重点贫困村(嘎查)都有一个包扶水位,同时还要有一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包扶,并且保持帮扶单位、人员的相互固定。要求帮扶中位要把帮助重点贫困村、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帮助他们争取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物质基础。自觉贯彻党的扶贫方针政策,根据自身呀特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本单位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带到贫困地区,将本单位的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传递给贫困群众。紧密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从帮助农牧民转变观念入手,在引导农牧民进入市场上下功夫,从而使对口帮扶工作在更高层面上有所突破。

四、围绕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

发展农区畜牧业,推动结构调整,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例,是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根据全市实际情况,积极调整种养业结构,把养殖奶牛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有效途径抓紧抓好。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发展奶牛业的优惠政策,围绕奶牛养殖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按照“户养殖、村建站、乡服务、县防疫、市保险”的模式和“农户养殖、大户带动,联户经营、小区集中、股份合作、做大规模”的发展方向,对适于通过养奶牛脱贫致富的地区,在资金投入、技术培训、牛源提供和疫病防治等方而加大工作力度。结合“百村扶贫开发工程”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广优质牧草、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切实抓好饲草料基地建设。及时在贷款发放、选购奶牛及饲料配比、青贮技术、配种接产和常见病防治等发展奶牛养殖的关键环节上,为贫困群众提供服务。移民工程与

养殖小区建设结合,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的基础上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继续发展鹿、小尾寒羊养殖。

五、切实抓好劳务输出和剩余劳动力转移

把劳务输出作为对口扶贫的重点,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并作为—项重要内容列入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仪劳务输出成为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并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项重大举措,有计划、有组织的抓紧抓好。今年全市计划转移农村贫困剩余劳动力8000人。

六、坚持不懈的搞好移民工程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规划,组织严密的论证。坚持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对纳入规划而又一时不愿迁移的群众,做好耐心细致到说服员工作,不急不躁,不搞强迫命令。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确保移出来,稳定下,富起来。在具体项目实施中,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管,实行招标制和合同制;加大培训力度,减少搬迁后因生产、生活方式改变造成的不适。

七、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在扶贫开发重点贡献率,争取在科技示范、推广上有所突破。因地制宜发展几处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率的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与农业、畜牧业的“种子工程”相结合,引进良种、良法,真正起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与有关部门配合,搞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各项社会事业,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把提高贫困群众整体素质作为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努力转变贫困地区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拓宽培训面的培训渠道。

第7篇

一、皮羌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乡东部,距乡政府XX公里,是一个以边远山区牧业村,全村总面积XX余平方公里,草场面积XX万亩,其中列入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草场面积XX万亩,耕地面积XX亩,林地面积XX亩,人均耕地仅XX亩,因辖区气候原因,主要种植玉米为用于畜牧业发展。产业主要以牧业为主;牲畜存栏44702头(只),其中:绒山羊XX只,户均牲畜XX只(头)。全村有XX个村民小组,总户数XX户XX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XXX人,非贫困户XX户XX人,已脱贫贫困户XX户XXX人。全村除了两名智力障碍儿童无法上学以外,其他所有适龄人员均在上学,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员XX人,参合率100%,参加养老保险人员XXX人、参保率100%,享受养老待遇人员XXX人,剩余人员为0到16岁及正在上学人员。

二、贫困总体情况

1.贫困户识别退出情况。2014年,按程序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XX户XXX人。经过动态调整,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XX户XX人。2014年以来,对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序脱贫,累计脱贫XX户XXX人,贫困发生率从XX年的XXX下降至XXX年底的0%。

2.贫困村识别退出情况。XX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村。2014年人均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五通七有”基本达标,村集体有稳定增收产业,实现贫困村退出。

三、脱贫攻坚工作主要做法

2014年以来,我们始终聚焦“六个精准”“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紧紧围绕村“一降五通七有”、户“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退出标准,大力实施脱贫举措,集中力量,真抓实干,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强化责任、始终做到六个精准。XX全面落实精准扶贫要求,深入剖析致贫原因,坚持因户因人施策。一是坚持精准识别,认真摸排各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基础信息,实现了“户有卡、村有册”。二是坚持精准施策,统筹XX名各级帮扶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逐户制定脱贫和巩固提升措施。三是坚持项目资金落实精准,2014年以来,我村累计实施项目涉及村级道路、水利建设、住房建设、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确保贫困户精准。四是落实因村派人精准政策。2014年以来,共选派XX名“访惠聚”工作队队员、XX名第一书记驻村,指导制定村级扶贫计划、落实扶贫政策、统筹协调各类扶贫资源。

(二)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七个一批”。

1.转移就业扶持一批。就业是最有效、最快的脱贫方式,我村高度重视各类技术培训工作,目前XX共有XX人实现稳定就业。每年通过就业创收预计XX余万元以上。  

2.发展产业扶持一批。畜牧业是我村支撑稳定增收产业,全村325户607人从事畜牧养殖业。目前我村每年存栏牲畜达4.4万余只(头)左右,户均有135只(头)以上牲畜,出栏1万只(头)以上,通过政府扶持、农民自建等方式已建成标准羊圈面积达21300㎡,户均65㎡以上。目前我村每年畜牧业群收入可达1000万元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几年以来通过建设牧道、牲畜饮水、棚圈、药浴池等项目,配齐村级防疫员、引进优良品种等方式,有序推进畜牧业产业健康发展。

3.转为护边员扶持一批。共安排24名农民列入护边员队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名。通过护边员政策实现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稳定脱贫。

4.实施生态补偿扶持一批。按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相关规定,我村共265户每年享受600.13万元草补资金,其中:贫困户181户364.09万元。另外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解决74个护林员、2个护林管理员、1个草原管护员等岗位。通过生态保护政策实现确保贫困户每年10000元以上稳定增收。确保263户1130人稳定收入。

5.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兜底一批。经过动态调整目前我村共有低保户25户7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75人)享受社会低保兜底政策。残疾户25户26人、享受生活补贴10人、护理补贴3人。

(三)扎实推进“三个加大力度”。

1.加大发展教育扶贫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面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及各项教育资助政策,积极推行农村学前三年免费双语教育,落实杜绝控辍确保上学工作机制,时时监督学生上学情况,杜绝逃学情况的发生。目前我村不存在因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现象。

2.加大健康扶贫力度,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XX现有卫生室3间,已经配齐村医2名和常规药品。现有患重(大)病2人,精神病2人、慢病63人(其中:糖尿病8人、高血压55人)。2019年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100%,落实 “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未脱贫贫困人员报销比例95%以上,确保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全民体检每年实现全覆盖、发放小药箱全覆盖。

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2019年建设安居房323套,解决农牧民安全住房问题。投资101.5余万元解决农户安全饮水困难;投资389.03万元解决牧道建设和维修项目,解决农民生产出行困难;投资191万元完成3.24公里防渗渠的建设,投资158万元为79个贫困户实施庭院经济及改造项目,改善居住环境和庭院利用,投资4954.95万元实施昂额孜至老皮羌的43.8公里道路建设项目,切实解决建国以来群众出行难的历史问题;另外有序完成电力入户、安装路灯、通下水、修建旱厕、发放扶贫养牛、羊圈建设、厨房卫生间改造、发放电视机、修建村卫生室、村阵地等项目实施。

(四)加强扶智扶志,转变观念助脱贫

为消除“思想贫困”难题,解决“等、靠、要”、习惯政府扶持,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等问题,XX党总支咬定不放松带领群众勤劳致富道路,组织各类技能培训、拓宽稳定就业和就近打临工等方式,使广大贫困群众树立正确发展方向,最大程度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周一升国旗群众大会、农民夜校、干部入户入住,向贫困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惠农政策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开展感恩教育。引导贫困户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祖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汇聚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大正能量。

四、巩固提升计划。

在今年的巩固提升工作中我们XX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领全村村民狠抓打赢脱贫攻坚工作,继续巩固脱贫成效。

(一)继续巩固提高234户1030名脱贫人口脱贫成效;

(二)加大对脱贫监测户12户47人、边缘户12户33人的帮扶力度,加强动态监测,确保稳定收入、完成巩固提升任务,防止返贫致贫。

(三)巩固全村“五通七有”成果。加大五通设施正常使用及维护,进一步巩固提高七有标准,主要加强“村两委”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村级集体收入。

第8篇

一、二00五年工作回顾

(一)以青贮牧草种植为重点,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乡共落实青贮种植面积3万亩,大士力甜高梁种植面积3900亩,苜蓿种植面积900亩,粮经饲比例为1.4:1.1:7.5。青贮牧草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涌现出xxx、xxxx等300亩以上青贮连片种植地块6处,xxx村xxxx等50亩以上甜高梁连片种植地块8处。xxx公司自种青贮、牧草300亩,与农户签订单种植青贮、牧草280亩。

全乡新建大、中型青贮窖93个,小型青贮窖746个,总窖容达7.65万立方米;新购进中型青贮收割机24台,小型42台。经召开现场会发动和示范引导,各村采取大机械突击集中地块,小机械联合排班歇人不歇机等多种形式推进青贮收获入窖,9月22日,青贮收贮便全部结束。

(二)以建设精品型牧业为重点,牧业提质增效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实施优良种群工程。坚持“质主量从”思想,在努力扩张畜禽总量的同时,淘汰劣质奶牛1929头,购进优质高产成母牛、育成牛325头。利用奶牛系谱档案,全面实行选种选配。在大鹅养殖上以饲养菜茵鹅、黑龙江白鹅为主,培育了优质种鹅群。二是强化舍饲精养。奶牛舍饲率达100%。奶牛和大鹅养殖户在乡村技术人员指导下,全面实行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饲养管理。新建34条奶牛饲养示范样板街,示范户达523户,牛舍建设全部达到“四配套”(暖舍、凉棚、青贮窖、运动场)。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举办14期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提高了乡村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水平。成立了由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和各村从业人员共同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以“畜牧兴家”、科普等活动为载体,对全乡养牛、养鹅户在规范化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各种方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加大防疫灭病力度,实行乡村领导干部包村包户负责制,结合农村合作医疗进行入户宣传,把预防禽流感、口蹄疫宣传单发放到户,做到了家喻户晓,提高了全民自卫防控意识,做到了应防尽防。四是培树典型,推动发展。今年全乡共新培树xxx等104户奶牛饲养样板户,xxx、xxx等26户大鹅规模化、科学化养殖典型户。加大对xxx公司扶持力度,公司经营规模和能力得以扩大,并组建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完善了xxx奶牛肉牛经纪人协会建设,新增会员9人。五是实行激励制约机制。以村屯、干部为单位,量化、细化牧业发展指标,层层签订责任状,使乡村干部人人心中有责任,人人身上有指标,年终按指标完成情况兑现奖惩,形成了全乡上下全力、合力抓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

到年末,全乡奶牛存栏达到1.91万头,将同比增长6%;大鹅饲养量实现15.6万只,留种鹅4200只;交售商品奶2.5万吨,人均奶资收入可实现2800元。

(三)以抗旱保收田建设为重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改善

充分利用市、县农田水利建设优惠政策,新打大井20眼,配套74眼,全面完成了3万亩抗旱项目区建设任务。

在防汛工作中,按照县防汛工作会议及文件精神,狠抓了物资筹备,做到了“人员、车辆、物资”三落实,并针对95户197间危房落实了监护人,落实了安全转移和救护措施,未发生伤亡事故,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以建设和保护为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按照“涵养资源,优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春季造林完成1630亩,圆满完成任务指标。全乡幼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全面完成。

二是经周密组织,严格履行程序,严密手续,10.8万亩新发包草原全部承包到户。

三是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全乡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依据县草原管理条例和休禁牧暂行规定,修改完善了村规民约,详细规定了畜禽散放、破坏草原等行为的处罚标准。各村积极选聘专职生态管护员,实行法定制裁与依据《村规民约》处罚相结合的办法,处罚放牧人员46人次,并移交公安、司法机关拘留4人,从而实现了全年禁牧的目标。

(五)以促平衡求发展为重点,财政工作稳步运行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财税工作列为重要工作紧抓不放。一是搞好税收征管,积极协调外来税源;二是完善制度,压缩弹性支出;三是通过强化主导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方式,积极培植财源。今年可实现财政预算收入300万元,其中本级财政收入可实现28万元,将分别完成年度预算的180%和140%。

(六)以依法履行程序为重点,换届选举工作如期圆满完成

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经周密组织和严格履行程序,我乡8个村的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如期顺利完成。xxx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在群众上访反映问题得以及时调查核实和准确答复的基础上,于10月29日完成了补选工作。上届9名村委会主任中连任3名。新一届9名村委会主任中党员7名。

在村级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中,我们加强了领导,层层落实了责任,强化了对党员的正面教育和合理引导,有选择性地将党组织的意图灌输到党员中,并印制了《xxx乡村级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参考材料》。经精心组织,除xxx村延期换届外,其余8个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如期完成。上届9名村党支部书记中连任6名。

(七)以整村推进为重点,扶贫工作进一步深化

召开专项会议,总结了五年来全乡扶贫工作经验。在县扶贫办、县民委等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强化开发扶贫,科技扶贫,招商扶贫等综合扶贫措施,稳步推进了xxx村整村扶贫开发工作。利用扶贫款扶持165户贫困户,购买奶牛165头。村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村小学、村办公室上电,xxxx至xxxx红砖路铺装,有线电视入户及自来水入户工作已全面完成。

(八)以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处理为重点,农村进一步稳定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县安全稳定和土地清查工作会议精神,在县稳定工作和土地清查工作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加大工作力度,成立了十个工作调查指导组,并相继召开18次党委会,研究分析各村以土地资源纠纷为重点的各类矛盾问题。在县公安局、法院、农委、办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全乡排查出来的7类29个土地资源矛盾纠纷问题,已基本调查处理完毕。同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平安xxx”建设活动,全乡9个行政村均达到“平安村”建设标准;7个乡直单位也均平安创建达标。

(九)以“改、塑、树”活动为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年初以来,我们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摆上重位,全民动员,抬高标准,实行长效管理,长抓不懈。

制定下发了环境整治工作三年规划,年度“改、塑、树”活动方案和考评细则。改、塑、树”工作纳入乡村干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单项考核520分,与工资挂钩。全乡成立34个卫生清扫队,队员达108人。建立长效机制,实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分期、限时完成制;实行齐杜、双烟干线公路沿途村屯分段负责制;实行个体工商户、乡直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制;实行xxx村街道卫生xxx村、中学、小学分段负责制;实行日常保洁与每两周集中整治结合制;结合奶牛饲养示范样板街,辟建了34条“改、塑、树”样板街;健全了规章制度,完善了《村规民约》;深入开展了“争做清洁小卫士”、“红领巾一条街”、“美德在农家”、“环境卫生民兵连突击治理”活动。利用乡党校、村电教室,结合“四五”普法和科普活动对群众进行了道德、法制教育。同时,开展了“诚信建设”、“窗口创优”等系列活动,乡村环境和精神面貌明显改观,干部群众守诺重信,优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经上下齐心努力,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的目标,入户率达61%,同比增长22%。新增砖瓦化住房42栋,新增有线电视入户71户,整修村屯路30公里,铺装红砖路24公里。

(十)以提高服务功能为重点,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级联创”和“五个好”党委创建活动为中心,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主线,实行直接到户工作法,深入开展“大下基层,联系群众”活动,拓展了服务领域,提高了服务功能和水平。

二是探索实行了村级党支部书记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备案制,村党支部书记和政府中层以上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公约,全乡干部勤政廉政意识明显增强,进而建立起了乡村干部爱岗敬业、勤政为民的制约机制。

三是实行了组织委员工作例会制和工作任务目标限时办结制,工作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着手抓好“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的落实,进而加快了村级工作民主化、规范化,公开化建设进程。

四是严格履行程序,坚持标准,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机关、企事业单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实现了激活党的每个细胞,筑牢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2005年,全乡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思想没有彻底根除,在发展的速度、规模上还有一定差距;二是畜牧业发展中,部分养殖户负债经营,扩大再生产资金严重缺乏,卖牛还债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奶牛群体老龄化现象严重,规模养殖户少,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四是历史包袱沉重,本级财政收入有限,财政压力大,示范服务功能发挥受阻。

二、二00六年工作安排

200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我乡实际,确定2006年的工作指导思想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全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三县”建设目标,立足乡情,以发展“精品型、环保型”牧业为主导,生态经济、旅游开发多元并举,进一步加快经济强乡建设步伐。

2006年发展目标为: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68亿元,增长

8.4%;农业总产值实现1.5亿元,增长6.4%,其中畜牧业总产值实现1.15亿元,增长9.5%;农村人均收入实现4400元,增长10%。

为实现上述目标,具体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以畜牧产业链业为核心,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我们将牢固树立“畜牧业发展就是市场、畜牧业发展就是订单”的理念,以满足畜牧业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服务畜牧型绿色种植业。结合村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党员群众到青贮、牧草、块根饲料典型种植户、饲喂户家中参观学习,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逐村逐屯宣讲科技知识,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依托农机合作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步伐。实行政策倾斜,扶持连片种植大户,以适于大型机械收割。做好青贮公司与无牛户、贫困户种植青贮、牧草对接工作,实现无牛户、贫困户创收和青贮公司发展壮大的双赢。2005年种植青贮3万亩,牧草4000亩,块根饲料1000亩,粮、经、饲比例力争实现1.3:1.1:7.6,争取实现养殖户家家种植青贮的目标,为奶牛全年舍饲和提质增效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

(二)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全面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以强化服务功能为切入点,按照“整村推进奶牛业,因户制宜发展大鹅业”的思路,促进畜牧业的全面发展和畜牧富民的全面实施。2006年,奶牛存栏达到2万头,增长4.7%,饲养大鹅10万只,鲜奶产量达到4.8万吨,增长9.1%,商品奶达到2.8万吨,增长12%。

一是稳群提质。在大力引导养殖户适度淘汰劣质、低产奶牛的同时,采取信用户联保、养殖户联保和实行乡村干部担保的方式,积极争取信合、农行资金,并继续实施招商引资政策,加大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养殖户购进优质奶牛,并指导养殖户精心饲养好留住的高产奶牛和优质犊牛,在培育优质种群的基础上促进饲养量的扩张。二是强化服务。首先强化乡村畜牧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培养建立业务素质强、服务质量高、敬业守信的乡村畜牧专业人员队伍,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行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保障。其次在抓好防、检、治三项服务的基础上,强化繁育改良服务,利用奶牛系谱档案,全面选用优质冻精,提纯扶壮,优化群体结构。第三进一步加快牛舍标准化建设步伐,做到“三有”,即有凉棚,有暖舍,有运动场,使全乡牛舍标准化水平上升至85%。进一步转变农牧民养殖观念,提升群众的科学养牛水平,全面推行奶牛阶段饲养法、全价饲喂法的高标准饲养模式。第四加强对养殖户进行畜牧业发展形势任务教育,破除养殖户小富即安心理,将养殖户思想认识统一到大发展、快发展上来,统一到牧业大乡、经济强乡建设和畜牧富民上来。三是典型牵动。坚持“全面发展,重点突出,培植典型,规模推进”的原则,继续实施“6吨奶”工程,积极辟建6吨小区。在规划建设好示范街、扶持壮大标准化示范户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好xxx村奶牛公寓和xxxx、xxxx奶牛小区建设。

同时,采取政府引导扶持的办法,重点帮扶无畜户按照“小群体、高效益”的思路,发展好大鹅养殖,以加快增收致富步伐。

(三)以草原全面禁牧为突破口,全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以村级专职生态管护组织为主力,全面实施草原禁牧工作,一抓到底,坚持长久。二是继续申报草原改良项目,同时鼓励多元投入,围栏封育草场,加快草原改良和建设步伐,提高饲草产量和草原承载能力。三是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四林”建设为重点,坚持“造管并重,造育结合”的原则,有计划、有部署地造林和荒山荒坡开发,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并科学、合理开发林药、林草资源,实行立体式开发,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

(四)以保障发展为目标,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服务牧业发展,服务生态建设”的原则,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力度,突出青贮井、生态井、人畜饮水井建设,力争新打各类大井10眼,新增小井120眼,实现机电井全部配套,提高抗洪防旱能力,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为全乡畜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五)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为落脚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改、塑、树”活动为载体,以建设中心屯为重点,加强对现有水、路设施的管护和建设,继续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化水平。认真抓好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村屯路整修和红砖路铺装;以xxx村xxx屯巷道改造为样板,进一步推进农村文明街巷建设;以农村道路硬化、绿化、净化、美化等“四化”工程为抓手,并深入落实环境卫生农户承包负责制和乡直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制,抓好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环境整治如期全面达标。同时,重点完成好政府办公楼前齐杜路过境段硬化、亮化工程,xxx村中心街道路改造续建工程。2006年努力将xxx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

(六)以整村推进为中心,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程

一是按照县扶贫办的总体要求,在认真抓好xxx村整村推进验收的基础上,实行政策、资金双扶持的办法,巩固好前两批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果。二是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包扶单位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总结推广全乡扶贫工作经验,强化开发扶贫、科技扶贫、招商扶贫等综合扶贫措施,抓好2006年扶贫开发重点村推进工作。

(七)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基础,不断增加经济总量

一是依托xxx屯优越的水、草、苇生态资源和便利的交通环境,采取招商引资和股份合作等方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二是本着“放手发展,积极引导,搞好服务,增加效益”的原则,在发展壮大xxx公司、xxx奶牛经纪人协会等合作组织的同时,依托xxx村现有温室大棚,采取“统种统销,分户经营核算”的方式,引导组建棚室蔬菜供销联合体,创品牌,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本着“因势利导,繁荣经济,增加收入”的原则,抢抓xx路、xxx路、xxxx旅游环路即将贯通的有利时机,宣传引导农牧民开发经营农家、绿色种植业、餐饮服务行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园,打造路边经济带。四是加强劳动力转移工作,突出解决“两个剩余”。因势利导,动员剩余劳动力向规模农业和畜牧业转移;拓展空间,引领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强化服务,组织剩余劳动力向异地转移。2006年全乡计划转移750个劳动力。

(八)以开源节支为先导,进一步做好财税和经管工作

一是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实行税源监控,做到应收尽收。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收支平衡,力争实现财政收入有所增长。二是立足于事业中心服务体系,健全有偿服务机制,不断增强事业中心造血功能,减轻财政负担。三是抓好新一届村党支部、村委会和理财小组财务管理培训工作,健全完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收支报批程序和财务公开,做到手续完备,收支合理。四是加强村级资源监管,理清资源,摸清家底,严格履行发包程序,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九)以载体建设为手段,进一步强化党的建设

第9篇

汪清县下辖8镇1乡,共200个行政村。全县农业人口数108841人,耕地面积6.66万公顷。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54元,增速22.5%。四大类收入分别为:经营性收入4788元,增速23.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7%,其中农业收入4066元,增速24.4%,畜牧业收入722元,增速15.7%;工资性收入3356元,增速16.3%,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3%;财产性收入198元,增速15.4%,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转移性收入412元,增幅为19.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

围绕农业产业,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促增收工作。全县投入生产资金1.7亿元,完成播种面积6.39万公顷,其中玉米1.9万公顷,水稻0.49万公顷,大豆2.68万公顷。预计总产量为25.8万吨,其中玉米16.2万吨(单产每公顷约1.7万斤),水稻3.2万吨(单产每公顷约1.3万斤),大豆6万吨(单产每公顷约4500斤),薯类折粮0.41万吨(单产每公顷约6万斤)。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全县家庭农场发展到144家(含专业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86家,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1家。深入开展“农地贷”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土地抵押贷款累计达到5625万元。同时,结合大豆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着力抓好农作物促早熟、促增产工作,投入资金50.5万元,购置叶面肥20.6万吨,免费发放给农户,为2016年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特色产业,全力抓好食用菌、畜禽养殖促增收工作。不断巩固壮大食用菌、中药材、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全力做好木耳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全县黑木耳生产达到5.5亿袋,预计产值可达16亿元;“汪清黑木耳”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中药材留存面积达到1.1万公顷。以六大牧业产业园区为重点,完成1家黄牛专业牧场和1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新建和改扩建工作,全县畜禽总量达到210万头(只),畜牧业产值2.8亿元。林下经济稳步发展,林蛙养殖达52万只,野生食用菌、中药材采集量预计1500吨。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县以农家乐形式经营的乡村旅游企业数量达到28家,以蓝靛果、草莓、玫瑰、葡萄采摘为内容的采摘园达到12家。

围绕工资性收入,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增收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现场技术指导活动250余期,受训农民达1.6万人次。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载体,对全县600名农民科技示范户进行了重点培育。引导鼓励企业用工,特别是2016年长吉图公司计划在汪清县投资20亿元,在工程建设方面给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93万人。

围绕精准扶贫,全力抓好项目促增收工作。以《汪清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基准,围绕全县自然概况、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概况、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扶贫脱贫对象、优势产业、资金需求、保障措施等8个方面,完成《汪清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结合74个重点贫困村实际,整合农业、畜牧、特产等部门项目资金,围绕黑木耳产业、种植产业、畜牧产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等五大产业,投入资金7660万元,新建产业扶贫项目116个;同时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贫困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9个,为全县精准扶贫和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资金保障。

第10篇

    到2018年,全旗牧业年度能繁殖母羊存栏82.01万只,比重达到54%,比“十二五”初期提高8.4个百分点;良种及良改肉用羊比重达到85%,成幼畜死亡率控制在2%以下,下降了7.5个百分点;现在全旗已具备稳定饲养肉羊260万头只,年出栏肉羊130多万只,羊肉产量达到2.08万吨的能力,成为乌兰察布市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一)产业区域化布局日趋合理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经过科学规划,初步确立了布局合理,均衡发展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农区以禁牧舍饲为主,发展杂交肉羊,牧区草畜平衡区大力发展杜蒙肉羊生产,使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协调有序。

 (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

针对我旗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发生的特点,狠抓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使得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基础建设已由被动防灾转为调整结构、加快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到目前全旗标准化羊舍、储草棚和青贮窖累计分别达到57.73万m2、7.2万m2和58.21万m3(其中牧区分别达22.53万m2、7.2万m2和17.78万m3),三分之一以上的牧户达到户均一窖、两棚;配套饲草料加工机具1353台(套),其中牧区达到630台套。建成旗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和执法监督机构7个,苏木乡镇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3个、服务人员达320多人,初步形成了牲畜人工授精站点网络、草原生态自然灾害预警监测和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动物疫病监控监测体系。

(三)确立“杜蒙”杂交肉羊为产业调整结构的主攻方向。

围绕提效益保生态,扩大杜蒙肉羊覆盖面。长期以来,传统畜牧业受气候、草场等因素制约,牧民被迫追求以超载为主的数量型养殖模式,牧民陷入越穷越超、越超越穷的养殖瓶颈。为了打破这一瓶颈,2007年以来,旗委、政府推广以南非杜泊种公羊为父本、蒙古羊为母本的杂交改良模式,实现了“一降一增”经济生态的双赢目标。一是降成本。充分利用杜蒙杂交羊生长发育快,缩短出栏时间,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与蒙古羔羊相比,杜蒙肉羊日增重由150克增加到350克,4个月龄羔羊活体重40公斤,较蒙古羔羊出栏时间缩短4个月,活重高10公斤,有效地降低了牧民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二是促增收。市场收购价格每公斤较蒙古羔羊活体重高4元,牧民每养殖200只杜蒙肉羊,户均可收入17.6万元,增收6.8万元;贫困户每养殖80只杜蒙肉羊,户均可收入7.36万元,增收3万元。三是保生态。羔羊舍饲后直接出栏、母羊半舍饲,同等养殖效益下,养畜量减少了120只,草场载畜量明显下降,有效的保护了草原生态。为确保这一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让广大农牧民尽快受益,旗委、政府从两个方面予以扶持,使全旗杂交改良杜蒙肉羊规模达到30万只,覆盖农牧民2680户。一是提高种羊利用率。由政府提供种公羊,通过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每只种公羊可改良肉羊400只,是自然本交的5倍,有效地提高了种公羊利用率。同时,人工授精配种一只母羊补贴配种费20元,补贴同期发情药品费5元,免费提供人工授精配种种公羊和配种期间的饲料费,有效地加快了肉羊改良的进程。二是降低优质种羊价格。育种企业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实现了良种肉羊国产化,累计生产胚胎移植杜泊种羊10万只,成为全国最大的黑头杜泊纯种繁育基地;同时应用饲养新技术,使种羊市场销售价格由每只1万元降低到每只6000元,为良种大范围推广奠定基础。三是提高良种补贴额度。政府通过畜牧业三项良种补贴项目资金的叠加,将补贴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现在的3600元,实现了农牧民能够买得起、用的起优质种公羊,发挥了杜蒙肉羊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的作用。按照院地共建,校企联合,三级改良站联动的运行方式,开展杜蒙肉羊新品种培育工作。组织7个专家团队开展此项工作。2016年选育肉羊7600只,生产横交羊4500只,2017年选育2.5万只,建立黑头杜泊羊、萨福克羊和双羔蒙古羊三个核心群,2017年选育种羊500只。肉羊冻精站项目依托农牧业有关项目,目前已经建成启动一处肉羊冻精站,并投入运营,生产冻精3万枚。

(四)创建品牌,延长产业链

在创建特色品牌方面,完善羊肉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产品的认证。以民族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7家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取得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认证,注册了“草原蒙王”、“草原雄鹰”、“乌兰花”等等羊肉商标,已注册的“草原蒙王”羊肉提高了四子王旗羊肉的知名度,销售渠道得到了拓展,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生产的羊肉系列产品有3大类200多个品种;杜蒙肉羊取得了地理标志认定认证。畜产品年加工产值达到6.66亿元。品牌创建不仅保障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而且有力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五)培育肉羊产业为精准扶贫产业

1、建设科技服务站

通过“公司+科技服务站+贫困户”的模式,公司组织贫困户进行种羊生产。公司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配种。无偿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培训。低价提供优质饲草料。覆盖所有有劳动能力、有养殖意愿、无硬性措施的贫困户生产杜泊种羊, 贫困户按照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饲养技术饲喂生产的杜泊羔羊4月龄,体重达到85斤,公司按照每只1500元的价格回收,实现有养殖意愿的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全年回收8000只优质种公羊,其中涉及贫困户561户。采取“龙头企业+科技服务站+贫困户”的形式,实行免费配种、无偿培训、低价供料,覆盖所有有劳动能力、有养殖意愿、无硬性措施的贫困户生产标准杂交羔羊,与贫困养殖户以活体重每公斤较市场价高2元的价格或公司保底价回收合格羔羊,羔羊3到4月龄体重达到70斤的按照每只700元保底价回收。签订“杜蒙”肉羊回收订单。围绕科技服务站建设开展工作。已在8个乡、镇、苏木的15个行政村逐村选址规划组织实施建设,建成5个,在建8个,规划建设4个。该项目可覆盖贫困户561户。

2、实施“母羊银行”

为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突出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先地位,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核心,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和金融部门,采取“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的“母羊银行”纯种杜泊羊自繁自育扶贫养殖模式,增加贫困户产业发展收入,加快推进自主脱贫致富进程。赛诺公司向贫困户提供受体母羊5只/户,贫困户负责饲养管理,所产羔羊由公司订单回购,同时苏木乡镇政府给予2000元的饲草料补贴;羔羊4月龄体重达到85斤标准,回购价1500元/只。金融部门向贫困户发放金融扶贫小额贷款1.5万元/户,贷款政府全程全额补贴利息,作为贫困户向赛诺公司交纳每只母羊3000元的履约保证金。实施“母羊银行”项目的贫困户户均年可实现纯收入6000元。目前已落实签约户52户,正在办理银行征信手续。

二、 存在问题

   一是杜蒙肉羊新品种培育工程启动困难。我旗杜蒙杂交肉羊经过几年的推广,现已达到年产30万只杂交肉羊的生产规模,知名度逐年扩大,市场供不应求,F2和F3代杂交肉羊已有2万多只,培育本旗肉羊新品种的条件已经具备,但由于受资金限制至今未能启动。但是由于育种经费短缺,一度在2018年育种工作暂停。

二是肉羊育种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全旗运行肉羊人工授精配种站130多处,输精点1000多个,配种人员136人,但由于设备落后,人员工资无着落,运行经费缺乏,仍然满足不了肉羊产业发展需求。

    三是规模肉羊养殖场和养殖合作社扶持力度较小。虽然我旗规模肉羊养殖场和养殖合作社发展突飞猛进,但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对其支持力度和范围较小,因此发展质量不高。同时,还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即使能够融资,融资成本也较高。

四是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我旗的棚圈与小草库伦基本是在70—90年代建设的,储草棚和节省人力的中小型机具几乎没有。虽然近年来国家通过多种项目进行家庭生态牧场建设,但实施的数量有限,仍有80%的牧民基础设施急需改造。同时,农区舍饲畜牧业发展呈强劲态势,基础设施滞后也是农区高效畜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三、下一步发展肉羊产业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发展现代畜牧业,打造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羊产业,着力推进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畜产品安全、产业化经营和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等全面升级。

四、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引导,龙头牵动的原则。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按照多层次、优质化、多样化的产品开发思路,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广阔的畜产品。同时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企业与农牧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2、坚持突出重点,区域推进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优势和地方品种资源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总体规划,宏观指导,重点突出,集中连片,分步实施,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3、坚持科技支撑,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推广应用杂交改良人工授精技术、舍饲育肥技术、羔羊早期断乳技术、高产饲草料种植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等,努力增加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4、坚持项目拉动,快速发展的原则。依托国家畜牧业建设项目和产业政策,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鼓励和扶持畜牧业科技人员带头建设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对带动地方产业有核心作用的项目。

五、主要目标

    到2020年,羊肉总产达到3.5万吨,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达70%,农牧民人均牧业纯收入比“十二五”末增长30%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0%,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肉羊产业体系,实现我旗由肉羊产业大旗向强旗的跨越。

六、实施肉羊产业的重点政策

   (1)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政策:建立起四个品种配套系的品系核心群也是四个品种的顶级羊,黑头杜泊羊核心群、黑头萨福克核心群、蒙古羊(包括双羔蒙古羊、短脂尾蒙古羊)核心群和小尾寒羊核心群,每个母系核心群不少于1500只,父系核心不少于500只,为杜蒙二元杂交羊、杜寒二元杂交和杜蒙萨三元杂交羊、杜寒萨三元杂交羊生产和杜蒙肉羊新品种培育成功奠定基础。

(2)杂交肉羊繁育体系政策:以低价投放优质的杜泊种公羊覆盖肉羊养殖户,订单回收杂交羔羊,担保融资等多种方式,龙头企业与牧户建立起真正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杂交肉羊繁殖规模。联合1000个牧户开展杂交肉羊生产,一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由赛诺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杂交羔羊,激发旗内广大农牧民发展杜蒙杂交肉羊的积极性;二是降低种公羊价格,严格淘汰不合格公羊,提高种公羊质量。三是订单回收羔羊,实行优质优价,并通过融资担保基金为养殖户担保贷款解决生产资金;四是示范带动。建立2个“牧区高效生态肉羊养殖示范牧场”和1个“农区高效舍饲肉羊养殖示范牧场”,典型示范引路,通过事实引导牧民走上科学、生态、高效、低成本的养殖模式化道路。

    (3)肉羊育肥体系建设政策:以赛诺公司的集约肉羊育肥场和利牧联合体为主开展集约化育肥的同时,大规模与牧户合作开展放牧育肥,逐步建立绿色肉羊产品追溯机制,以我旗绿色草原这个品牌打造我旗绿色肉羊生产基地。形成年育肥25万只肉羊的育肥基地。联合400-500户牧民,形成规模化肉羊育肥生产,使育肥户户均纯收入达到9万元。

一是要充分利用牧民的草场资源、人力资源、养殖经验与管理能力资源,我公司将回收的羔羊让牧民承包育肥,育肥后达到标准,我公司再回收。

二是实行公司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贷款,解决牧户育肥中的饲草料周转资金。

三是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风险,季节性育肥给草原恢复创造了条件。

六、发展肉羊产业主要措施

(1)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通过举办田间学校,聘请专家,与内农大协作举办农技推广重点班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实现与龙头企业技术合作,重点建设技术服务团队、农牧民技术培训、肉羊良种及实用技术推广体系、示范牧场等四大内容。

    (2)打造三个平台建设。一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站、短息、微信等多种媒体网络方式,向农牧民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信息、物资供应信息、产品销售信息等,并建立专家网上咨询机构,真正做到为养殖户服务到家。二是建立合作融资担保平台:以杜蒙肉羊协会为肉羊联合体融资担保机构,对合作农牧民进行贷款担保。三是建畜产品销售交易平台:利用赛诺羊业公司知名度,利用网络、直销、订单等开发销路,拓宽销售渠道。

 (3)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养殖户的动物防疫责任。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警和应急体系,推行规模养殖场程序化免疫、农牧户分散饲养集中免疫与补免制度。建立病死及扑杀羊无害化处理补偿制度,加强化验室功能建设,提高技术人员水平,拓展业务范围,开展疾病诊断、抗体检测、药敏试验等,为广大的养殖户服务。到2020年,动物防疫五项重要常规指标达到100%,羊病死率降低1个百分点。积极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到2020年,全旗无公害畜产品认证达到2万吨,获得认证的养殖企业(场)达到20个。(4)加强畜产品质量全监管工作。加强畜牧业综合执法,认真开展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等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在动物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行为,同时加强对全旗病死羊无害化处理的监管工作,监督规模养殖场(户)切实做好病死羊无害化处理,严厉打击经营、销售病死羊的非法行为,逐步建立病死羊无害化处理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羊肉产品。加快动物标识、监督监测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并实行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责任追究制。  

    (5)加快畜牧产业化体系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带动能力强、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畜牧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扶持肉羊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  

(6)落实畜牧惠民政策。落实好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整合支农资金,统筹安排畜牧业良种、产业化、扶贫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资金。保障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将村级防疫员培训纳入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程。

(7)加强投融资服务。与有关部门一起探索制定适合肉羊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政策,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专项支持畜牧业,创新金融产品,增加符合肉羊产业发展需求的贷款项目。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逐步降低担保门槛,放宽对净资产比例的要求,提高信用贷款额度,适时举办银企合作活动,支持解决肉羊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8)落实养殖保险和用地政策。认真落实种公羊、能繁母羊保险政策,增强畜牧业抗风险能力;积极落实肉羊养殖用地政策,进一步完善肉羊养殖场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规范建设。  

(9)强化产业支持能力建设。深化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基层队伍服务能力。培育多元化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畜牧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管等技术支撑水平。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提高饲料技术含量。

(10)编制肉羊产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编报肉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秸秆养畜项目、良繁体系建设项目等。通过项目支持和多渠道筹集资金,到2020年,全旗改扩建9个种羊场、4个万只商品肉羊场;养殖场建成配备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减少养殖环境污染。

第11篇

[P键词] 竹山县 畜牧业 绿色发展 成效 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64-02

1 畜牧业发展的现状情况

1.1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初具规模

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标准,积极推广了标准化养殖和循环生态养殖,加大了对新建、改建畜禽圈舍的技术指导力度,稳定猪禽,狠抓牛羊,努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形成“龙头企业+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养殖收入持续增长,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全县累计达到畜禽标准化养殖场708个,养殖小区145个,养殖企业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5个。

1.2 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

一是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和推行了动物防疫承由第三方承包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了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季防月补相结合的动物免疫工作,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和小反刍兽疫等6种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做到了应免尽免,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二是把动物免疫率、建档率、标识佩带率和动物疫苗管理及空瓶回收等“三位一体”到位率作为动物防疫考核验收的重要依据,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三是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工作得到省局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并顺利通过验收。

1.3 动物卫生监督措施得力

一是将动物卫生监督监管工作作为重点制定措施、细化方案,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二是把握热点,积极应对。对违禁物添加、药物残留等热点问题,采取专项执法和联合执法手段,坚持县、乡、部门区域联动,与公安、食药、工商等部门联合,加大打击力度,确保热点不热;三是破解难点,严厉打击。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全监管”;四是全程推行“痕迹化”监管模式,确保执法监管工作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有记录、有数据,实现监管服务有章可循、责任追究有据可查、奖罚分明有据可依;五是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省畜产品质量安全创优争先、省食品安全创建县活动为契机,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我县“舌尖上的安全”。

1.4 科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工作,编印精准扶贫畜禽养殖技术手册发放到全县各扶贫工作队、贫困户,有效确保了贫困户养殖安全顺利、产业扶贫方法科学可行;二是引导养殖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从养殖场选址、栏圈设计、种苗引进、生产管理、污染防治等全方位提供免费技术指导,组织畜牧技术服务团队和选派畜牧科技指导员,定点联系指导各规模养殖场(户)产业发展。

1.5 畜牧产业扶贫亮点纷呈

一是按照“精准扶贫、畜牧先行”的工作思路,制定了《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指导意见》,为推动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积极开展扶贫户畜禽种苗供应工作,动员县内10家规模养殖场(黄牛3家、生猪2家、山羊2家、鸡3家)参与完成供种企业招投标,确保优质畜禽种苗源头安全;三是突出郧巴黄牛产业发展,发展50―100头郧巴黄牛规模养殖场,辐射带动全县贫困农户;四是成立郧巴黄牛养殖协会,辐射带动黄牛养殖户抱团发展,有力促进畜牧产业扶贫,增强规模黄牛养殖场的经验交流、信息互通、带领弱势会员走出发展困境,找准了帮带路子。

1.6 产业项目建设实现突破

积极向上争取了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牛扩群增量、退耕还草、南方草地推进行动、生猪调出大县、现代农业畜禽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等畜牧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畜牧产业发展。

2 主要工作及成效

2.1 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

根据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我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强力推进畜牧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污染型向生态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循环型转变,并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制定了《竹山县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全县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指导全县畜牧业科学发展、合理发展、有序发展。

2.2 研究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

联合县环保局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各养殖场进行综合调查,实地查看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详细了解各养殖场生产现状、现实困难和业主真实想法,研究制定了全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及各规模养殖场“一场一策”治理方案。印发了各乡镇任务清单和养殖污染治理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模式,为各乡镇和养殖业主开展污染治理及粪污利用提供详实的资料和可借鉴的办法。

2.3 强化了组织保障措施

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畜牧、环保、农业、财政、国土、农机、金融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乡镇把绿色转型作为事关畜牧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

2.4 层层落实创建工作责任

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畜牧兽医局与乡镇防检工作站分别签订了“竹山县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县创建暨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目标责任书”,将主要工作以责任状形式落实,同时制定考评细则,明确任务,明确责任。

2.5 开展了创建活动宣传

一是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各乡镇政府、畜牧系统干部职工、养殖业主、防疫员等参加全县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县创建动员会议;二是印发《竹山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倡议书》、《竹山县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倡议书》、《竹山县动物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发至乡镇、村、组及规模养殖场;三是举办专题培训班,利用电视、局域网等媒体广泛向社会公众、养殖业主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全县上下形成了“领导重视、社会关注、业主参与、公众监督”的浓厚氛围,为养殖污染治理奠定了思想基础。

2.6 主推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启动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初期,在全县选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养殖场作为试点,开展污染治理模式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的探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办法。在现有成型模式中,选定“粪污制沼、沼气供户、沼液(渣)种菜(树)”的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在全县推广

2.7 环保突出问题整改取得实效

一是对全县畜禽养殖区域实施了精准划分,制定了《畜禽规模养殖区域划分实施方案》、《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三区”划分,进一步完善了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有效升了全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力争十三五期末,我县畜禽养殖实现“零排放”目标,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二是多次召开问题督办专题会议,针对各自不同的问题实际,严格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对各污染问题实际现场督办,确保环境问题整改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三是及时发放《规模养殖场面源污染情况调查表》、《养殖企业监管名录》由整改工作专班深入全县各养殖场实地,对养殖情况开展摸底,对污染情况不定时排查,做到了养殖情况心中有底、污染情况心中有数、整治情况扎实长效。同时加强对畜牧业绿色发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养殖技术的宣传,积极推广种养殖业循环发展模式,变废为宝,把环境整治、绿色发展、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畜牧业生态、立体、长效发展机制,真正做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

3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1 养殖观念落后

养殖户生态养殖意识较低,缺乏生态循环发展的理念。最近几年,农村的养殖业发展迅速,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许多养殖户将畜禽粪便直排到周边环境中,在造成排泄物浪费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3.2 基础条件薄弱

长期以来,畜牧业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困扰,各项基础设施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地改观,畜禽良繁,动物防疫、畜牧科教等服务体系普遍存在设施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与生产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3 ^域布局欠妥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加之农民缺乏科学知识,养殖场建设随意性很强。一些养殖场周边没有相应的农田、果园、茶园等,粪尿很难就近消化。

3.4 科技推广滞后

在科技研究与推广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等。由于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技术没有全面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的投入相对不足,生态畜牧业主要以养殖场自筹资金为主。由于投入不足,造成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较薄弱。

3.6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奖励机制不健全,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多,而县级财政投入到畜牧业发展的资金相对较少;二是畜禽养殖企业融资困难,养殖业投入大、风险高、效益低,规避风险的机制还未真正建立。

3.7 面源污染日渐突出

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禽规模养殖场数量不断增加,集中、量大的畜禽粪污给养殖企业的处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特别是少数养殖场还存在污染防范未到位、无害化处理机制不够健全等诸多难题。

4 主要建议

4.1 强化生态意识,加快观念更新

要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激发他们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畜牧从业人员真正认识到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作用。

4.2 抓好功能区划,实现协调发展

要结合农业功能区建设,按照种植业和周边环境的承载量,科学规划畜牧业的布局和规模,大力推进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加快推进畜牧业用地规划,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有效突破畜牧业的用地瓶颈,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

4.3 推进小区建设,资源集中利用

按照已编制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在适养区内规划建设畜牧小区,积极引导中小规模畜禽养殖户入小区发展养殖。加强对小区外散养户改建、扩建畜禽栏舍用地的监管,逐步建立用地申报制度。

4.4 依靠科技创新,推广适用技术

加快生态循环型畜牧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发展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和集约化畜牧业,重点推广节地、节水、节料、节药和节能措施,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畜牧业循环经济,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农牧结合,提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努力做到既推进农牧结合,又节约肥料资源,既改善土壤地力,又保护生态环境。

4.5 优化政策导向,夯实发展基础

要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推进建设生态循环型畜牧业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积极争取政府出台扶持农牧结合、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政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要对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业所需的管网设施、沼液肥水贮存池、槽罐运输专用车等加强财政补助。

第12篇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农牧业取得了可喜成绩。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牧民收入实现“十二连快”;草原生态明显改善、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自治区第三大支柱产业、农畜产品输出工程迈出新步伐,我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农牧业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大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开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新局面,为全区实现“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基固本、加力助跑。

一、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农牧业发展活力

创新是引领农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应对当前农牧业问题挑战的必然选择。当前,农牧业发展面临新旧动力转换问题,摆脱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透支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新动力,出路在于创新。面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增产增收政策效应衰减、操作空间收窄的现实,开辟新的政策红利,迫切需要创新。应对日益加重的农牧业兼业化、农牧民老龄化,解决好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必须依靠创新。

一是创新农牧业经营体制。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基础,以提高农牧业竞争力为导向、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充分释放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服务的潜力。一要稳妥推进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土地草牧场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要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登记和草原确权承包。重点在具备条件的地区以盟市或旗县为单位进行整盟市、整旗县推进,2016年部署推进面积5500万亩;在10个试点旗县之外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推开草原确权承包,力争年底基本完成。三要推进农垦改革,研究制定我区农垦改革的具体措施,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产业升级,把农垦建设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四要推进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和集体资产股权台账制度。

二是创新科技等现代农牧业要素支撑体系。加快培养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重点加强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科技服务模式、“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推广服务机制,扩大田间学校的数量和范围,推进农牧业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的转化运用。将农牧民的现代化作为农牧业科技创新的载体,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2016年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1万人。

二、坚持协调发展,优化农牧业结构

只有协调发展,才能解决当前我区农牧业面临的不均衡、不全面现状,才能解决农牧业供给侧暴露出来的供给不对路、供需不平衡问题。

一是调整优化种养结构。要在优化农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抓住国家“粮改饲”和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有力契机,重点构建农牧有机结合、种养循环、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一要积极调整玉米种植结构。2016年力争压缩籽粒玉米种植面积200万亩,引导籽粒玉米向粮草轮作、粮改饲和玉米整株青贮转变,逐步改变玉米“一粮独大”的种植结构。二要实施“稳羊增牛”战略。调整草食家畜养殖结构,逐步改善“一羊独大”的现状,引导形成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新型产业结构,推动粮饲统筹、农牧结合。三要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发展设施蔬菜既是拓展农业功能的需要,也是调整种植结构的需要,还是发展避灾农业的需要,更是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蔬菜供应的需要。2016年要加强设施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工厂化育苗和品牌化建设,力争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以上。

二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把农牧业产业化作为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形成规模种养、就地加工、产销衔接、生产生活交叉渗透的统一整体。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启动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加工型农牧业龙头企业向一、三产业拓展,发展集生产、生态、旅游、休闲、科教为一体的农牧业产业经济,实现全产业链增值;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经营,鼓励各地充分挖掘农牧业生态、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庭院经济等资源,发展休闲农牧业。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生态问题;既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具体路径,更是解决目前农牧业发展不可持续问题的关键。

一是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保障农畜产品充足、安全供应的职能部门,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的负责任态度。要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双管齐下。“产出来”,主要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打好农牧业面源污染攻坚战,推进农牧业标准化,建设一大批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出来”,主要是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实行严格的农牧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二是守护好草原生态。作为肩负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部门,要充分认识草原对发展畜牧业、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和增加牧民收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重点建设、重点保护。进一步完善并落实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认真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牧区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等重大环境保护工作,为全区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环境保障。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农牧业发展空间

开放是农畜产品走出去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我区农牧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一是转变农牧业发展思路。面对我区农畜产品与市场消费脱节、优质不优价的新矛盾,要及时调整农牧业发展思路,从抓产量转变到抓质量和效益上来,跳出农牧业抓农牧业,站在市场的角度,全力实施“农畜产品输出工程”,通过抓输出和销售渠道建设,经由市场的反馈来检验和审视生产和加工,看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是否实现了产销无缝对接。通过抓输出的终端环节,形成倒逼机制,来带动加工、引导生产,逐步形成产销对路、供需平衡的农畜产品科学化供需体系。

二是深入实施绿色农畜产品输出战略。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构建起了“区内博览会+区外展销会+绿色农畜产品精品馆”“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的长期短期展销、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输出模式。2016年要办好第四届绿博会;完善北京、上海精品馆的宣传展示功能,选择1-2个一线城市新建精品馆,鼓励盟市在二、三线城市运营精品馆;继续在区外举办展销会。重点是加强与沿海等城市对接与交流,利用地区产品季节性差异,大力开展错季销售。加大电商销售平台建设,在引导企业发展网店、微店的同时,重点在提高冷链配送效率上下功夫,将我区知名度高的牛羊肉新鲜、快速、便捷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三是加强国内外农牧业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探索发展外向型农牧业增收方式,以中蒙博览会和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为平台,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农牧业上对接合作。立足全国市场,深化与沿海省市、与周边毗邻省市区的合作,积极探索农畜产品“双向输出”,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进农牧民福祉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动员农牧民积极投身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要通过规划指导、信息引导、政策扶持,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和品种结构,使农牧民充分参与农牧业发展过程,分享农牧业发展成果,让农牧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要在自治区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站在行业专业角度,对农牧业产业规划进行指导,使全区的农牧业产业规划更加合理、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解决好农牧民增收幅度放缓问题,让农牧民实现多劳多得。

二是创新农牧业投入和金融支农支牧制度。优化财政支农支牧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方式,创新涉农涉牧资金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整合涉农资金,合并性质相同、内容相似的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投入绩效。扩大政策性农牧业保险覆盖范围,开发特色农牧业保险品种,完善农牧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