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2-06-27 15:29:46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

一、小材料,大故事:选材

刚开展自主性游戏时,我认识到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到游戏行为,因此我并不急切地将我所准备的材料投放给幼儿。我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们围绕“家”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凭着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大家纷纷勾画着自己的家的概念:“老师,我家里有好大的桌子。”“我有自己的小床。”我妈妈在家给我烧饭的”“我吃饭用小碗和小勺子”……,在孩子们关于“家”的谈论中,他们确认了家中做这些事所需要的材料,于是煤气灶、锅碗瓢盆勺、电饭煲、冰箱、洗衣机、娃娃、小床等东西一一“备置”于“家”中,孩子们在相互交流,相互肯定的过程中一起建构着“家”的轮廓。通过这次对家中材料的确认,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制作。我们将牛奶箱做成了漂亮的大冰箱和洗衣机,将饼干盒做成了煤气灶,孩子们也开动了脑筋,将一些包装盒打开一面变成小抽屉,还将八宝粥勺子、肯德基杯子、冷饮罐子都一并收集了过来。这下子,“娃娃家”在这些材料的簇拥下便慢慢像模像样起来了。小小的材料让孩子对游戏产生了兴趣,使得游戏的过程更丰富。

二、小材料,大用道:变材

⒈小材料变一变

我在各个娃娃家所投放的材料有些不同,这种情况下,幼儿之间的新问题又随之产生了:有的材料因没有被该娃娃家的幼儿及时利用到,却又占据了一定空间,而且还会被幼儿不小心踩在脚底下;有的幼儿想用某一材料,却因该娃娃家没有,而急切地到处去寻找,有时还会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执,这就体现了材料使用价值的不平衡。这一切与老师投放玩具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投放材料时要考虑玩具的种类、玩具投放的数量、种类的搭配,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主题、游戏的类别、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根据这些要求,我进行了对比,从游戏开始到现在,我们都是在对游戏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收集,而对材料的数量、种类的搭配还考虑得不多,这或许就是我们游戏还不能更好地开展的原因。因此要对材料“变一变”, 通过变一变,让材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2.小材料动一动

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要预先作思考,考虑到幼儿个别差异,让孩子和材料一起“动一动”,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这样孩子才会玩出快乐,获得经验。通过让孩子和材料“动一动”又一次激发起孩子游戏的兴趣,真的是小材料大用处。

三、 小材料,大交往:显材

1.桥梁的作用

材料虽小,但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它连接的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交往。在游戏中有时孩子会遇到困难,教师主动地和孩子交往,适当地发问提示,以便知道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并通过提示让孩子去想办法解决。今天“超市”的生意似乎很不景气,店里一个客人也没有,连超市的店员也不知去向。我故意问:“店里人呢?”“我们在这里。”店员匆忙赶回来。“我要买东西”。我指着篮子里的苹果说。“好的。”店员服务态度很好,在帮我装好袋子后,两人就不知该干什么了,“我们家宝宝还要吃糖,可是我没钱了,可以免费送我一个吗?”“好的。”两人又开始装起了糖来。我说:“面包店里的面包买二送一呢,你们看他们的生意多好。”孩子们顿时也有了灵感:“我们有优惠券,下次来可以免费领东西吃哦!”我又提示到,我现在要去“娃娃家”做客,你可以把优惠券发到“娃娃家”吗?一会儿,娃娃家、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收到了优惠券,“超市”的生意红火起来了。教师主动与孩子交往,牵引孩子与同伴去交往,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2.纽带的作用

材料虽小,但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它连接的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往。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孩子们已经不仅仅限于单独与材料对话,材料隐性地引导着孩子走出自己,与朋友交往。 丰富的游戏材料,还能够充分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使幼儿快乐地与周围的同伴进行交往。激发其内在的交往欲望,通过交往交流获得成功,那种快乐会强化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后,我们的超市“活”起来了。孩子们不仅仅在超市“摆弄”玩具材料。他们也开始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迁移到游戏的情景中。可见,现在游戏时孩子和孩子之间有了交往,游戏情节也变得更丰富了。孩子在游戏中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协商、合作,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从而提高社会技能。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2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04-03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2007年12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了部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几年,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建设理念,推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有力地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新材料是21世纪几大支柱产业之一,材料学科在不断发展与演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时材料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多学科交叉是其重要特征。为了适应这种特点及其变化,我们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和高质量”为指导思想,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和熟练掌握外语,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的训练,并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材料的性能改进、质量控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工程科技工作和技术经济管理工作。

为此,立足于厦门大学在理科领域的传统和优势,我们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形成了以下三个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1)突出行业特色,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需求。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急切需求,重点培养航空航天材料、先进金属材料、能源材料、光电信息材料、绿色和环保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2)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3)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社会需求选择课程、选择科研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开辟拔尖优秀人才培养的新渠道。

二、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我们在深入研究和比较德、日、美等若干材料强国研究型大学材料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以及结合我校材料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多次修订了教学体系,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通修课、方向性必修课和方向性选修课等组成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形成科学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科通修课程是由最为重要、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20门课程组成,新生入学后将不分方向,先修学科通修课程。从大二开始,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结合本科生导师的建议,选择专业方向,系统学习材料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三学年将开设若干门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主修课程外的跨二级学科课程、个性课程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相关课程,到了大四最后一学年将进行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升学深造打下基础。

(二)重视课程建设,倾力打造材料特色的精品课程

学科通修课程纳入学校平台课程建设,要求由本专业最优秀的教师上课,并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规划并建设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同时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促进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共享。目前本专业有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化学导论、福建省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以及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和材料力学,同时还有5门校级平台课程建设计划,两门超星学术视频公开课。这些精品课程的课件、习题等学习资料将进一步开发出网络学习资源,实现课程开放与共享。

(三)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研究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品教材建设,体现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现已拥有8部自主编写的教材,其中《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无机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导论(第二版)》等3部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并成为国内多所高校的专业基础教材。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教师已承担多项教改项目,并发表教学论文20多篇,涵盖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等内容。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构建“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分离,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科研创新性实验,实验实践实训课程比例达到28%,构建了“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化”是指从大一开始,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四个学年不间断;“多元化”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以材料学科为主,且涵盖化学、物理、机械、电子等多学科,形式为课堂实验、实训训练、科研创新活动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即为基本型、专业型、综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五个技能层次的培养。

(二)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们重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近两年先后投入五百多万,极大地改善了中心的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使中心成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该中心已经拥有包括材料合成、加工、热处理、形貌观察、性能测试等14个实验室,实验室使用面积1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一千多万元,24小时365天全面开放,与此同时,还将网络技术和现代材料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实验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智能化实验室管理。

(三)以“天生我材创新基金”为抓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配合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院拨出专用经费,启动了“天生我材创新基金”,结合“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挑战杯”竞赛等,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在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工科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设备水平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封闭培养环境与人才成长过程不适应等问题。目前与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南平铝业、厦门翔鹭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合作的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专门奖学金,主要有:“鑫展旺奖学金”、 “大平―容华乃梅奖学金”、“海堡奖学金”、“OTI―利明奖学金”、“KPP鞋底科技奖学金”、“大洋气雾剂奖学金”、“三达奖学金”等,促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一)“点面结合”,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

“点”上抓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利用国家“”、“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学校高层次人才工程的有利条件,引进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很突出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团队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并力争进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面”上抓各类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健全青年教师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提升学历水平和国际视野;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传、帮、带,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建立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献身教育事业精神的教学团队

采用课程组形式建制,由学科负责人担任基础课程组组长,精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吸引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充实到教学团队,实现了师资队伍的年轻化、高学位化。其中材料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福建省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三)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师

利用与企业合作的良好关系,已聘请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南平铝业、三钢集团、福耀集团、新加坡三达集团、烟台德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及其他骨干企业的9位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授,并为本科生开设短课程或系列技术前沿讲座。

五、积极开辟 “第二校园”,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加强国际间人才培养的合作与交流

推进与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学生的互派、交流,大力支持本科生参加国际间的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和国际视野。目前与美国匹茨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日本东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学生和学生互派的协议。每年通过国际(地区)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短期交流等境外学习项目,选拔10~20个拔尖学生到境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学习交流,以此提高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

(二)建立海峡两岸高校材料学科合作机制

利用与台湾地区高校的地缘关系,积极推进与台湾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互派交流生,实行学分互认,课程互选,进行联合培养;与台湾地区高校合办新材料周,双方教师互相到对方开展材料类系列讲学、开设材料前沿的短课程及高层次的学术研讨。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被列福建省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获批“十二五”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有4个本科生项目获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在历届国家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在台湾东元科技创意竞赛(国际性竞赛)中连续两次获得最高奖项――杰出奖。在厦门大学“景润杯”数学竞赛、物理知识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业竞赛中屡创佳绩。人才培养效果好,毕业生认可度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位居学校各学院前列。

专业特色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将积极以产业需求指导教学,以学科发展带动教学,以行业实践促进教学,同时进一步依托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培养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泮洲,侯立松.浅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1):22-23.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 自体肌腱; 异体肌腱; 前十字韧带; 重建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autologous and allogeneic tendon reconstruction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Method: 98 patients with ACL injury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andomly.50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performed arthroscopic ACL reconstruction from autologous semi tendon and femoral thin tendon.4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performed ACL reconstruction with allogeneic tendon (allogeneic anterior tibial tendon),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postoperative fever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utologous tendon; Allograft tendo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Huizhou 516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2.008

膝关节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常见于交通意外伤与运动损伤。膝关节ACL损伤后导致膝关节稳定性降低,严重影响膝关节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质量[1]。同时,膝关节ACL损伤后导致膝关节软骨与膝半月板损伤,导致膝关节退变。目前,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是治疗膝关节ACL损伤的主要手段,但对于自体肌腱与异体肌腱两种重建移植材料在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差异尚存在明显的争议[2-3]。本研究通过比较自体肌腱与异体肌腱两种重建移植材料重建膝关节ACL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为膝关节ACL重建移植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膝关节ACL损伤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41例,女9例;年龄20~52岁,平均(30.21±5.84)岁;损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3例,运动损伤22例,扭伤3例,摔伤2例;合并症:半月板损伤40例,后交叉韧带断裂5例,侧副韧带损伤6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

40例,女8例;年龄19~53岁,平均(30.19±5.79)岁;损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4例,运动损伤20例,扭伤2例,摔伤2例;合并症:半月板损伤38例,后交叉韧带断裂4例,侧副韧带损伤5例。两组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全部患者经手术前体格检查,手术前膝关节MRI检查,手术中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单纯性膝关节ACL损伤,具有关节镜下ACL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术适应证[4]。治疗与随访资料完整,全部患者对本研究试验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患侧膝关节骨折、神经肌肉系统疾病与肢体严重畸形,合并Ⅲ度以上内侧付韧带损伤。

1.2 仪器与材料 全套关节镜设备与监视器(美国Stryker公司),配有十字韧带重建器械、电动刨削系统、摄像成像系统、冷光源、直径4.0 mm的30°角关节镜头;Endo-Button带袢钢板与可吸收挤压螺钉(美国 Smith& nephew, Inc.Endoscopy Division);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中国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1.3 方法 观察组采用自体肌腱(取自体半腱及股薄肌腱)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对照组采用异体肌腱(同种异体胫前肌腱)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全部患者股骨端肌腱采用微孔钢板(Endo-button)固定,胫骨端肌腱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手术步骤如下:(1)麻醉满意后取平卧位,患侧大腿根部上止血带,手术区域常规消毒,铺无菌巾。采用髌韧带两侧膝前内外侧入路,膝关节镜下全面探查膝关节内损伤情况,明确ACL损伤程度与部位。①观察组屈膝90°,胫骨结节内侧行3 cm纵行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鹅掌腱,分离鹅掌腱后用取腱器取出自体半腱及股薄肌腱,刮除肌肉组织,修整后采用2号涤纶编织线编织肌腱两端2 cm,反折成四股,测定直径,在80N牵张力作用下预牵张5 min,盐水纱布包裹备用。②对照组选用一条同种异体胫前肌腱,常温生理盐水下解冻,修整后采用2号涤纶编织线编织肌腱两端2 cm,反折成两股,测定直径,在80N牵张力作用下预牵张5 min,盐水纱布包裹备用。(2)清理ACL残端、髁间窝外侧壁,显露髁间窝侧壁后缘,采用瞄准器、定位器45°定位于胫骨止点,采用钻头(直径与肌腱直径相同)钻孔,胫骨止点的中点位于ACL残端中点稍偏后内侧2 cm,经胫骨骨道定位股骨止点,中点距股骨外髁后缘5 mm,10点半位,4.5 mm直径钻头钻通股骨外侧皮质,测量股骨骨道长度并选择合适的Endo-Button带袢钢板长度,钻制适当长度的粗骨道,确保粗骨道与肌腱直径相同,长导引克氏针引导肌腱进入股骨骨道,Endo-Button带袢钢板出股骨骨道后采用翻转固定,确保膝关节屈伸时移植物无移动,伸直时膝关节前方与侧方无撞击,30°拉紧移植材料,后推应力下移植材料下止点胫骨骨道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检查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关节腔内留置引流管,缝合创面。

1.4 评价标准 (1)Lachman试验:用于检查前十字韧带断裂情况,平卧,屈膝15°~20°,足置于床上,一手抓住股骨下端,一手抓住胫骨上端行相反方向,前后推动,胫骨向前移位10 mm;(2)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ADT):仰卧屈膝90°,固定足背,小腿中立位向前牵拉胫骨上端,胫骨向前移位10 mm;(3)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分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Lachman与ADT试验阴性率比较 两组手术前、手术后1、3、6、12个月Lachman与ADT试验阴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1、3、6、12个月Lachman与ADT试验阴性率均明显高于手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Lysholm、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手术前、手术后1、3、6、12个月Lysholm、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后1、3、6、12个月Lysholm、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手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免疫排斥反应3例,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1.46,P>0.05)。

3 讨论

膝关节ACL损伤可严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影响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进一步导致关节软骨与半月板损伤,导致膝关节退变,严重者甚至造成骨关节炎。由于ACL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膝关节ACL损伤的愈合功能欠佳,膝关节ACL断裂后不能自行愈合,单纯ACL缝合术的临床疗效欠佳[5]。大量研究证实,关节镜下肌腱移植重建ACL的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6]。目前关于ACL重建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操作要点已经达成共识,但ACL重建术中肌腱移植材料的选择尚具有较大的争议[7]。理想的肌腱移植材料应与ACL正常解剖结构相一致,重建术后ACL与原ACL具有相同的生物力学特点,生物学愈合时间短[8]。肌腱移植材料主要有自体肌腱移植材料,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材料或人工韧带[9]。自体肌腱移植材料包括髂胫束、跟腱、骨-髌腱-骨(Bone Patellar Tendon Bone,BPTB)、股四头肌腱、N绳肌腱(半腱/股薄肌腱),采用自体BPTB前十字韧带重建术的临床疗效较好,曾证实为ACL重建术的金标准[10]。同种异体移植材料有胫后肌腱、胫前肌腱、跟腱、BPTB、N绳肌腱等[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体肌腱重建术发热时间明显缩短,可能与自体肌腱重建术降低免疫排斥风险有一定的关系。与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ACL术前患者比较,全部患者手术后1、3、6、12个月Lachman与ADT试验阴性率、Lysholm与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增高,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自体与异体肌腱重建ACL术在治疗单纯性膝关节ACL损伤患者中的治疗价值相当,与相关文献[12]结果相一致。自体N绳肌腱由于取材简便,供区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自体N绳肌腱ACL重建术与自体BPTB前十字韧带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目前自体肌腱移植材料用于重建ACL在膝关节ACL损伤患者中取得良好的关节稳定性与组织学恢复效果,但由于自体肌腱移植材料是肌腱组织,其生物力学特点与ACL具有明显的差异。此外自体肌腱移植材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如自体BPTB存在髌骨软化、髌骨骨折、髌腱挛缩、髌腱内钙化、髌腱炎、伸膝力弱与膝前痛等并发症,自体N绳肌腱存在隐神经损伤、屈膝力降低等并发症。同时,自体移植材料的来源与取材面积由于供区条件常导致移植材料的取材不满意,需取半腱肌腱、股薄肌腱、跟腱、髌腱用于ACL重建,提示需要牺牲膝关节正常、稳定性结构作为代价,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术后恢复时间缓慢[14]。同种异体移植材料有效解决了移植材料来源问题。关节镜下异体肌腱重建ACL无供区并发症,手术创伤小,瘢痕小、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与膝关节粘连少等优势。同时,同种异体材料的数量与大小不受限制,适用于ACL重建,特别是ACL重建后翻修术与多发性韧带损伤[15]。但关节镜下异体肌腱行膝关节ACL重建术的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延长,重建移植材料昂贵,免疫排斥与疾病传播感染等局限性。因此,对于单纯性膝关节ACL损伤提倡采用自体肌腱移植重建,但对于不愿接受自体肌腱移植、自体肌腱源差,经济条件较好、膝关节多韧带复杂性损伤、十字韧带重建翻修术的患者应采用异体肌腱移植术。

综上所述,自体与异体肌腱重建ACL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同种异体材料更容易出现免疫排斥风险,且价格较为昂贵,对于单纯性膝关节ACL损伤患者优先采用自体肌腱重建ACL。

参考文献

[1]武豪杰.自体肌腱解剖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14):1976-1978.

[2]孙健,刘畅,郑龙坡.Endobutton-Intrafix与Rigidfix-Intrafix固定自体N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12):1086-1090.

[3]孔颖,王雷.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N绳肌腱同期单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13-118.

[4]周锦春,高峰.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J].江苏医药,2014,40(20):2425-2427.

[5]史福东,冯世庆,左金增.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和N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比[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11):2531-2533.

[6]陈庆泉,王万明,易文彪.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38例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16):1466-1470.

[7]胡牧,徐向阳,刘津浩.自体与异体肌腱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4):448-453.

[8]李丁峰,皇甫小桥,赵金忠.腓骨长肌腱前半部作为自体移植材料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3):285-292.

[9]李欢,高桂英,丁文鸽.自体单束胭绳肌腱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4,40(3):352-354.

[10]扶世杰,舒从科,关钛元,等.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10):863-867.

[11]齐进,夏亚一,汪玉良,等.自体N绳肌腱联合(足母)长屈肌腱转移重建跟腱的疗效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27(10):1202-1205.

[12]刘晓晖,周敏,朱建平,等.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3,39(18):2203-2204.

[13]赵亮,王义隽.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自体肌腱四隧道重建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11):1167-1171.

[14]丁文兵.关节镜下自体股四头肌腱-髌骨块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J].重庆医学,2013,42(25):2999-3001.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4

一、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呈现任务、独立解决与全班交流。(如下图所示)

呈现任务环节建议教师采用板书或PPT等静态方式。这样信息可以在屏幕或黑板上保持下来。因为一个挑战性任务的学习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10分钟左右),如果学生对起始任务不清楚,那接下来的学习交流就会处于游离状态,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呈现任务后,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任务”,着力培养学生解读“任务”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理解水平,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

独立解决环节是学生自我挑战的必要过程。在挑战性任务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静静地去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独立解决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个体劳动量。如果个体完成任务有普遍难度,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相互启发,再集体完成任务或继续个体探索。通过努力,学生或是找到了多种解决任务的方法,或是找到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是百思不得其解,正是这种差异资源与开放心态为全班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班交流环节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全班交流这一环节进行梳理,展现刚刚经历的思维过程,比较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在方法与思维层面得到提升。

二、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全班交流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智慧的挑战。教无定法,布置的任务不同、生成的资源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教学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但面对不可完全预知的生成资源,教师需要有一般的方法、基本的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益。

(一)重视交流预设,提升应对能力

面对挑战性任务,教师往往难于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全部情况。于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简略全班交流的环节,视课堂生成情况再随机处理。如此做法,课堂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但也很容易出现悔之晚矣的遗憾。因此,教师在设计“全班交流”环节时,需要对课堂生成做充分的预设。

1.预设方法。

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开放的,或是有不同的答案,或有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自己首先要去尝试解决任务,尽可能全面地去罗列存在的答案或路径,并将这些答案或路径进行归类。经历一个把问题做复杂,再理简单的过程。教师对任务越是清晰,对任务的答案、解决任务的路径考虑得越全面,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判断能力就越强。

2.预设状态。

课堂是动态的,我们需要不断假想可能的课堂情境。假想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或是很少有学生能完成任务;假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或是很单一;假想学生能清晰表达解决任务的过程,或是含糊不清……遇到不同的课堂情境,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反馈策略。假想的依据可以是教学经验,或是罗列理论上的所有可能,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前测、访谈。教师在假想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预设教学路径。预设一方面为课堂教学的处理提供了多种预案,另一方面也为应对生成积累了更多默会知识。当教师对可能的结果有更多预想时,课堂的大多意外生成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任务教学为例:

首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容易折出,之类可以通过对折再对折得到的分数。其次,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课前根据任务折一折,看看他们一般都会选什么分数,选分数的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怎么办,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者,教师可以作大胆的理论推想:如果全班学生只选一个分数;如果上面的分数都有人选;如果学生多数选,没有人选;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但折不出来;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且能折出来……

教师要在课堂上处乱不惊,就需要在课堂外做足功夫。经常进行预设,可以增强教师应对课堂意外的应变能力。当然教师的预设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的创造往往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这也正是真实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把握材料结构,确定反馈重点

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会形成个性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是不完整的;可能教师一看就理解,也可能一下子不明白学生的想法;可能是所谓的“笨”办法,也可能是“妙解”;A与B两种结果之间可能存在显性差异,也可能似是而非……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面对丰富的资源,教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全班交流呢?

1.教师要把握材料的结构。

学生解决任务的方法或路径,表面上看往往并不完全相同,给人杂乱的感觉。但从其数学本质而言,事实上很多方法是相同或类似的。教师需要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把材料进行归类。用“类”的思想看材料,可以化繁为简,有效增加反馈材料的代表性。

以“大数的认识”任务教学为例:一个杯子大约可以装10000粒米,十杯大约有多少粒?想办法把十杯米的粒数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结果(部分)

当教师看到这些信息时,首先要把握其结构,将这些材料进行适当的归类。如:材料①④虽然形式略不同,但实质完全相同,都是一万、一万的累加,结果用“数”加计数单位“万”来表示;材料②抽象概括地表示了计数单位“万”与“十万”的关系;材料③⑦都是结合计数器来表示,只是一个直接用数,另一个用珠子代表数,相对而言⑦的表示更为直观;材料⑤用中文表示;材料⑥⑧用数表示,只是后者用乘法写出了10000与100000的关系。通过适度的归类,8份材料可以归为5类。

2.教师要确定反馈的重点。

在对材料进行简单分类以后,并不是每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反馈。如果教师一个一个呈现学生作品,一种一种进行解读,不但教学耗时很长,过程拖沓,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课堂沉闷,效率低下。要在学生有意注意的最佳时间里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归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选择确定反馈的重点。教师应选择怎样的材料进行全班重点交流?

一是有利于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依然要把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作为基本追求。教师要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方法或是普遍存在的错误,作为全班交流的重点。通过全班交流与辨析,让学生清晰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方法。

二是有利于突破学生学习难点的材料。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生成性学习材料在突破学习难点上的价值是不均等的。以“大数认识”为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是难点。材料③⑦则是结合数位来表示100000,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数位上写一个数字的习惯,已经具备了“满十进一”的基本经验,所以当遇到万位上有十颗珠(或万位下面要写两个数字)的时候,就有了产生新的计数单位的需求。可见,计数器是引出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的好媒介,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因此③⑦就应该作为反馈的重点交流材料。

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与一般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能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各自的学习过程、获得多样的体验。对于少数或个别学生出现的“奇思妙想”,教师除了肯定激励外,还需要根据群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解读多数学生可以理解的材料来进行全班共享,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

挑战性任务生成的资源越是丰富,对教师把握学习目标的要求就越高。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事实上就是不断思辨学习目标的过程。有了目标的指引,才有了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的标准。通过分类,变杂乱的素材为一组组有序的学习材料,再依据目标适度筛选,明确反馈重点,为有序、有效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明确反馈流程,提高交流实效

全班交流学习材料确定以后,教师需要考虑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反馈。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推进顺序,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状态。一个好的反馈流程可以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现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合理的反馈顺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教师不同理解下的不同编排,同样可以演绎精彩。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预设相应的反馈流程。流程设计有以下两条基本路径。

一是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从低水平层次材料入手,可以让群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知识基础与情感倾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落实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基础上,再追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上文“分数的初步认识”反馈时,一般从 入手,先是反馈同一图形的不同折法,再反馈不同图形,讨论“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知。若先从入手,有过实践体验的学生较少,有过成功体验的学生更少,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能不能折出来,而不是可以怎么表示。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挑战性过大,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先低水平层次,再高水平层次”的反馈顺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机会。

二是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一个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在研究一个问题。在反馈时,教师不是从某一学习材料展开,而是从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切入。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呈现解读学习材料的过程,分析解释数学原理的过程,形成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从核心问题切入,使得交流主题更加集中,更有时效。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不是逐个反馈学生不同的剪法,而是直接组织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切中要害了。

在反馈过程中,学习材料的呈现可以采用板演、投影、小黑板、口述等方式。学习材料可以逐一呈现,也可以成组呈现。一般而言,采用“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反馈时,材料宜逐一呈现,这有利于学生聚焦研讨的问题,层层深入。“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时,材料宜成组呈现,以便学生在比较联系中更好地发现异同,把握研讨问题的数学本质。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变电所;单芯;高压电缆头;击穿;接地

中图分类号:TM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4-0115-02

一、概述

近几年,随着管道储运公司输油量的不断增加,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暴露日益明显和突出,变电所电气材料、设备的改造更新显得尤为必要。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由于其良好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变电所改造中,因传输容量、电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35kV及以上等级的电缆均采用单芯结构,单芯交联聚乙烯电缆的应用,更使得高等级电压水平的电缆,在施工中显现出更大的优势。

洪湖站35kV电源采用35kV单芯交联聚乙烯电缆,在交接试验过程中,发生了2次电缆头绝缘击穿烧毁情况,拆下电缆头,发现A、B相电缆户外电缆头均已击穿烧毁,且击穿点都在接地线屏蔽带处安装应力管的部位(见图1)。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设备故障有以下主要原因:即电缆及电缆头质量,电缆头的制作工艺及接地方式等。本文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落实改进措施,并在工程施工中予以实施。

二、原因分析

1.35kV以上单芯电缆在运行时其屏蔽层上会产生感应电压,当电缆长度与工作电流较大时,感应电压可能达到很大的数值。在电力电缆敷设中,应该采用非铁磁性材料作为单芯电缆的保护管,如果不采用非铁磁材料作为单芯电缆保护管,或者在单芯电缆周围形成了铁磁闭合环路,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2.由于接地铜屏蔽末端的电场强度最高,若电缆封口密闭不严,有水分、杂质进入屏蔽层,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击穿事故;即使端口密封,由于没有屏蔽的高压线芯所产生的电力线在接地线附近高度集中,此处绝缘也会很快老化,所以,关键是要降低铜屏蔽层末端的电场强度。虽然应力管也能起到分散电场的作用,但是应力管在受潮或老化而导致绝缘破坏的情况下,其分散电力线的能力很快下降,从而发生击穿事故。

3.高压单芯电力电缆在运行中如果采取金属屏蔽和铠装层两端接地,就会在金属屏蔽和铠装层之间产生环流,使得电缆发热,从而影响电缆本身的载流量,产生环流的大小与电缆长短和通过电流的大小有关,对一些电缆短、通过的电流小的地方,所产生的环流也很小,可以采取金属屏蔽和铠装层两端接地。如果通过的电流大,就不能采取金属屏蔽和铠装层两端接地,因为产生的环流会引起电缆发热,加上电缆头处电阻较大,发热也较严重,温升较大。

另外因为单芯电力电缆在运行时,在屏蔽层会出现感应电压,只在电缆一端接地时,另一端的感应电压应不超过50V,或者有安全防护措施时,则可不超过lOOV。当电缆导体中流过的电流很大时,将会产生很高的过电压,破坏护层绝缘。

三、解决方案

事故发生时,试验单位严格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2006)规定进行试验。采用20~300Hz交流耐压试验,试验电压为2Uo、时间为60min,不存在超过试验电压和时问标准等情况,与试验过程无关。

鉴于以上分析及电缆头的制作经验,在施工中对35kV单芯电缆头进行了更换,并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一)严格控制电缆头制作工艺

为提高高压单芯电缆终端头施工质量,应严格把关,电缆头的制作应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制作。

1.将电缆校直、擦净,剥去外护套,铜屏蔽端头用PVC胶带缠绕固定。

2.将外护套断口处的铜屏蔽用砂带打磨干净,在距外护套断口10mm处用恒力弹簧固定接地线于铜屏蔽层上。

3.将外护套端口(末端50mm内)用砂带打毛并缠绕一层密封胶,将地线贴着电缆拉直后,用密封胶在地线外面再缠绕一层,做防水保护用,用填充胶填充钢铠及恒力弹簧问的缝隙,最后用PVC胶带将整个填充胶及密封胶包缚。

4.在护套断口往下50mm处收缩冷缩管,在冷缩管下端用扎线将地线扎紧;保留铜屏蔽20mm,外半导电层15mm,其余剥除,按端子的深度切除各相主绝缘层,用刀具将外半导电层倒角,使其与绝缘层平滑过渡,绝缘层末端倒45。斜角,从外半导电层断口往下75mm处用PVC胶带缠绕安装限位线。

5.在铜屏蔽上缠绕半导电带,搭接冷缩管和半导电层各5mm并和冷缩管缠平,用砂纸打磨掉主绝缘表面刀痕,并用清洁纸清洁,清洁时,从线芯端头起,撸到外半导电层,切不可来回擦,然后将硅脂膏均匀涂在绝缘层表面,外半导电层断口处多涂一些。

6.将终端穿进电缆线芯,并使终端端口和安装限位线对齐,逆时针方向轻轻拉动衬管条,使冷缩终端收缩。

7.插入端子并压接,将填充胶将端子的压痕缠平,且要使主绝缘断口处缠成斜坡,从端子端口到终端端口第二根加强筋处都绕一层密封胶,在密封胶上缠绕一层PVC胶带,最后,以终端第一个伞裙为起点收缩密封管。

注意事项:施工前应熟悉安装工艺资料,做好检查:附件规格应与电缆一致,零部件应齐全无损伤,绝缘材料不得受潮,密封材料不得失效,附件的结构尺寸符合产品技术要求;施工用机具应齐全,便于操作,状况良好。施工中严格按照安装指导书的工艺要求执行。剥除电缆绝缘层后,应打磨主绝缘层表面,要使其平滑过渡,并且没有半导体留下。因为电缆头施工中清洁与否是影响接头施工质量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施工过程中要特别保持清洁。另外在从剥电缆开始应连续操作直至完成,缩短暴露时问,减少空气中杂质、尘土、水分等对电缆头的影响。

(二)针对接地方式

因为在单芯电缆较长,通过的电流较大时,电缆不接地的一端产生的感应电压很高,容易危及人身及设备安全,所以只在电缆一端接地的接线方式适用的电缆不能太长。为了解决电缆金属屏蔽和铠装层两端同时接地所产生的环流,和一端直接接地,在另一端会出现过电压的矛盾,电缆金属屏蔽和铠装层应针对电缆长短和通过的电流大小采取不同的接地方式。根据洪湖站电缆线路不长,并且最大负荷时通过的电流也不太大的特点,我们在电缆线路一端采取直接接地,另一端经过电压保护器接地的方式。

四、防范措施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6

一 大自然――幼儿的知识宝库

大自然和大社会是活教材。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自然环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内容,为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和认识兴趣、掌握知识方法和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教学不主张班级授课制,而是提倡室外活动,注重生活的体验,以大自然为研究对象,重视幼儿的直接经验,让幼儿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知识,书本只是起到一个辅佐的作用。在本园饲养活动中,我们以有生命的小动物为研究对象,为幼儿呈现一本动态的教科书。在整个观察、猜测、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笔者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凡是幼儿自己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解决的问题,我尽量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实践得出结论。教师从始至终以一个引导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充分给予幼儿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

二 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发现孩子的兴趣动向,并进行适时引导。

许久不见,鸡宝宝都长大了,我带着满满一大袋米,和孩子们去给小鸡喂食,进了小鸡的家――石榴园。我们每人都抓了两把米,小心翼翼地靠近小鸡,轻轻地把米粒洒在小鸡的面前,突然有一个小朋友指着小鸡的头问我:“老师,小鸡的耳朵在哪里?它有耳朵吗?”我顿时一愣:是啊,小鸡的耳朵在哪里?它有耳朵吗?同样的问号在我脑子里转悠。这个问题可难倒我了,我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于是,我鼓励大家一起围坐在草地上一探究竟,我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小鸡,一个圆圆的脑袋,一对圆溜溜的眼睛,一张尖尖的嘴上长了两个小圆洞洞,没什么可观察的嘛。不,它的耳朵在哪里呢?我抚摸着它,在它头上找着,但还是没找出来。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着,突然,一个孩子欣喜地发现小鸡头的两侧有两道毛立着,难道这就是耳朵?我出于好奇,翻看那两道毛,里面有两个小圆洞洞,这会是小鸡的耳朵吗?它的耳朵为什么会长在那里呢?是不是能够更好地听声音?这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带给我们一个深深的思考。

回去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和猜想的一样,那果真就是小鸡的耳朵。之所以长在这个地方,是因为避免小鸡的爪子伸到耳朵那里,还有小鸡害怕蚊虫飞到耳朵里,没办法取出来,所以长在毛底下。针对这一结果,我再次带领孩子来到小鸡的家,这一次不是空手而来,而是每组带了一个小电筒,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和探究,从孩子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满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从四五岁孩子口中问出的问题,在我看来是一个个大学问,很多时候老师还真的回答不上来。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或不关注的东西,有了孩子们的“为什么”,我才开始认真查找相关资料,与其说是孩子在长见识,不如说是我们一起在体验着探究发现的乐趣。其次,我认为幼儿的自主体验除了是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外,还可以表现在为幼儿创造多种表现自我、分享经验的机会。像让幼儿以音乐游戏的方式表演小鸡啄食的可爱、小鸡用沙子洗澡的姿态、绘画小鸡喜欢吃的食物等都会使幼儿看到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增强自信。

三 丰富物质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探索和创造空间

陈鹤琴先生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可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和兴趣的材料,是激发幼儿探究的前提。

偶然在散步时经过石榴园,孩子们发现小鸡正在津津有味地啄食着泡沫碎粒,顿时心生疑虑“小鸡怎么会喜欢吃泡沫呢?”针对孩子的疑惑,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小鸡喜欢吃的食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因为是农村的关系,很多孩子的家里都有种植各种蔬果,于是我发动家长带来了各种食材:青菜、白菜、萝卜叶、莴苣叶、稻谷、米粒、玉米等,孩子们还把下午的小点心面包贡献出来做实验,他们把这些食物分类装在盘子里兴致勃勃地向石榴园走去,小鸡看见孩子们手拿各种美食瞬间抵挡不住迅速飞奔过来,通过亲自实验比较,发现小鸡喜欢吃的食物很多,像白菜、青菜、莴苣叶、米粒、玉米、泡沫等都是它们喜欢吃的。在这次关于小鸡食物的探究活动中,我借助家长、幼儿的力量为幼儿尽可能地提供多种能够激发他们探究欲望、能够实现活动目标的材料,让他们通过实验具体形象、直观地感知小鸡喜欢吃的食物。

其次,材料的提供推进了活动的进程,维持了幼儿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在活动结束后,我设计了“小鸡喜欢吃的食物”的主题记录表,让幼儿通过追忆选择连线,连出小鸡喜欢吃的食物,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和加深实验的结果。

四 为幼儿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提出的教育目标之一。然而在小班幼儿探究活动中合作学习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机会缺乏、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要求不明确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为孩子创设和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7

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垒高经验。在该活动中,我们以积木为操作材料,以垒高为主线,调动幼儿已有的垒高经验,运用对比观察、猜测、尝试等方法,组织幼儿进行合作学习,开展竞赛游戏。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垒高现象进行拓展与延伸。整个活动将学习科学知识与建构游戏合二为一,幼儿在垒高过程中体验到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成功与满足。

目标:

1.探索垒高的方法,进一步积累有关垒高的经验。

2.能注意观察、学习他人的经验,进行迁移运用。

3.尝试用多种方法垒高,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1)人手10块相同的积木。

(2)两人一筐备用积木。

(3)高矮不同的立体长颈鹿玩具每组3只(长颈鹿爸爸、妈妈和宝宝的区分标志分别是领结、头花和围兜)。

2.积木垒高PPT课件中的对比照片。

第一组:用相同的5块积木分别垒出两组作品,左边作品的积木是依次平放垒高,右边作品的积木是依次竖放垒高(如图一)。

第二组:用数量不同的积木分别垒出一样高的两组作品,左边的作品基底面积大,右边的作品基底面积小(如图二)。

3.相机一部,PPT课件“生活中的垒高”。

4.易拉罐、彩泥罐、奶粉罐、薯片盒、方便面盒、纸巾盒、小塑料筐等若干。

过程:

一、玩游戏“堆馒头”,产生垒高兴趣

师:请小朋友四人一组,面对面坐好,一个人握另一个人的大拇指来玩“堆馒头”的游戏(游戏儿歌为:堆馒头,堆馒头,馒头堆得高又高。香喷喷,喷喷香,吃着馒头哈哈笑!哈哈笑)。

师:你们的馒头是怎么堆高的?(一个人握另一个人的大拇指,越堆越高。)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请你们像堆馒头一样,把积木垒高。该怎么垒呢?(幼儿自由表达。)

(析:教师以民间游戏“堆馒头”导入,借助游戏的趣味性自然引出活动材料――积木,明确任务――垒高,并通过让幼儿自由表达,调动幼儿已有的垒高经验,为操作活动做好铺垫。)

二、初次垒高,展示垒高水平

1.教师介绍垒高材料和规则。

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10块积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的积木垒得又高又稳。垒高的时候要遵守游戏规则,听到音乐声响起,立刻停止。准备好了吗?开始!

2.幼儿垒高,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的垒高水平。

3.请个别幼儿介绍垒高经验。

师:谁垒得最高?你是怎样垒才这么高的?积木容易倒怎么办?(鼓励幼儿积极表达,分享已有经验。)

(析:第一次垒高时,教师通过观察和个别交流,了解幼儿的垒高水平。接下来师幼共同交流“谁垒得最高”“怎样垒才这么高”,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分享已有的垒高经验。)

三、通过观察、猜测与尝试,学习垒高方法

1.观察积木垒高PPT中的第一组对比照片,感知积木的摆放方式与高度的关系。

(1)引导幼儿从两件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两边用的积木一样多吗?哪边的积木垒得高?高的这边是怎么垒的?

(2)教师小结:相同的积木竖着摆放垒得高。

2.观察积木垒高PPT中的第二组对比照片,进行猜测。

(1)师:这两件作品一样高吗?有什么不同?哪件作品的底部大?(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作品底部的不同。)

(2)师:如果我还想往上垒,猜一猜,哪件作品能垒得更高更稳?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3.尝试两人合作垒高,验证结果。

(1)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合作,把你们两人的积木合在一起,一块商量,一起垒高。

(2)师:照片上的两件作品一个底部大,一个底部小,你们可以两种方法都试一试,看看到底哪一种方法能垒得更高。

(3)幼儿合作垒高,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及时拍摄幼儿垒高的照片。

4.欣赏教师挑选的两张垒高照片,感知积木底部的大小对垒高的影响。

(1)师(出示底部小的照片):这件作品如果再往上垒会怎样?为什

么会倒?

(2)师(出示底部大的照片):这件作品的底部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积木?底部大了积木会怎样?

(3)师(再次出示积木垒高PPT中的第二组对比照片):如果我还想往上垒,到底哪件作品能垒得更高?

(4)师(小结):底部大了,积木就站得稳,就能垒得更高。

(析:为了帮助幼儿理解“高”和“稳”这两个关键因素,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两组PPT中的对比照片,结合已有的垒高经验进行猜测与尝试。由于第二次垒高时积木增多了,教师及时提出合作垒高的要求,重点帮助幼儿了解影响垒高的关键因素,为下一步的操作游戏打好基础。)

四、操作游戏:和长颈鹿比高矮

1.准备游戏材料。

师:现在你们都是垒高能手。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了,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先从桌子下面拿出备用积木,再把原有的积木也放进筐里。

2.明确游戏要求。

(1)师:今天我请来了长颈鹿一家和你们比高低,怎么比?(要垒得比长颈鹿高。)

(2)教师逐一介绍长颈鹿爸爸、妈妈和宝宝,引导幼儿按其高矮和标志进行区分。

师:你和你的好朋友想挑战哪一只长颈鹿?来试一试吧!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及时拍摄幼儿的垒高作品。

4.师幼共同欣赏拍摄的垒高作品,再次交流垒高经验。

(1)师:这件作品挑战的是哪一只长颈鹿?挑战成功了吗?

(2)师:怎样垒才能成功挑战长颈鹿?(底部要垒得大一些,要整齐摆放,要轻拿轻放,等等。)

(3)师:看了这件作品,你有什么感觉?它造型好看吗?(渗透对造型美的欣赏,如对称、交错、有规律摆放等,提高审美情趣。)

(析:第三次垒高时,教师巧妙地引入“长颈鹿一家”作为参照物,自然地激发了幼儿垒高的欲望。长颈鹿一家不同高度的设置,适用于不同能力的幼儿,有助于幼儿挑战自我,进一步提升垒高水平,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结合日常生活拓展垒高经验

1.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也会用到垒高的方法。想一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

2.演示PPT“生活中的垒高”,引导幼儿共同欣赏。

(1)师(演示超市饮料摆放的照片):这是哪里?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饮料?(整齐美观、节省空间、便于取放等。)

(2)师(演示汽车或轮船运输货物的照片):这是什么?货物为什么要这样垒?(便于运输、增加载重量等。)

(3)再次让幼儿欣赏PPT中的其他照片,引导幼儿感受垒高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3.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生活材料进行创意垒高。

(1)教师介绍生活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师:用同一种材料垒高的小朋友要合作垒出一件作品,作品要既高又稳,还要美观。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8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矿领导提供此次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在当前全矿上下落实“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活动的形势下,按照矿党政关于材料管控试点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单位实际,坚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省下的就是赚来的”的思想;人人践行“省下一分钱、就增一分利”的理念,自觉地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坚决抵制浪费。目前,工区各项增效指标稳步提高,可控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明显降低,“材料管控靠大家、节支降耗人人抓”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现将我工区目前材料管控的工作做法及下一步打算,向领导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皮带工区材料管控的总体思路就是“十六字方针”,即:“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回收减支、修旧创效”。

一、制度管人,就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形成靠制度管人的良性机制

一是确立区队材料管控理念:全员树立“省下的就是赚来的”的思想;人人践行“省下一分钱、就增一分利”的理念。

二是明确区队材料管控目标:努力创建节约型区队,打造节约降耗型班组,人人精打细算、算好节约账、效益帐、成本账,材料消耗严格控制在计划之内。

三是坚持材料管控五项原则:

1.提前预判,根据生产现场条件及可能发生变化,提前预判。2.指标控制,以最小的投入,力求效益最大化。3.及时投入,以保障安全生产运输为前提,保证生产所需材料的及时投入。4.特殊对待,因设备设施及生产现场条件的突然变化,充分考虑产生的特殊材料投入。5.一支笔签字,所有材料及工具计划由区长签字方能生效。

四是强化材料管控组织领导: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区

队班子成员、材料员、各班班长为成员的材料管控领导小组。

五是严格兑现材料考核奖惩:严格执行矿材料管理文件规定,材料费用节约50%兑现到单位,另外50%兑现到个人,由工区根据材料管理贡献大小确定人员和奖励金额。

二、流程管事,就是加强材料全过程管控,抓好各个环节的动态跟踪管理

在材料计划环节,以矿下达的指标为管控目标,结合上月消耗与本月实际,合理编排材料预算,领导小组会审,区长把关,确保符合实际,指标可控。

在材料入库环节,严格执行联合验收入库制度,材料员、工区管理人员联合到场验收,确保材料证件齐全、质量合格、数目准确。

在材料发放环节,工区建立了完整的材料发放制度,仓库材料员要严格执行发料制度要求,严禁违规发料,确保材料有序发放、合理使用。

在现场管理环节,从库房和现场两个方面,不断提升材料管理标准化水平。库房管理分类建帐,入库、出库、结存、日清月结,材料、配件挂牌上架,账、卡、物、资金四相符。

实行定额储备制度,既保证生产用料,又不造成积压浪费。建立并执行区队不定期库房巡查制度,发现问题追究责任,及时处理。

现场管理坚持责任到人,检修班班长负责,集中管理,帐卡物相符。并根据需要进行遮盖、垫底、封堵、防水、防潮处理,确保物资存放得当,杜绝损坏、闲置、浪费。

在月度分析环节,从月度节超、班组消耗等方面,会审分析,查找节超原因,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严格兑现奖惩。

三、回收减支,就是加大井上下废旧物资回收复用力度,减少月度材料计划开支

一是区队上井物资专人负责,机电设备、皮带机配件需上井的由单位派专人负责清点,并交与材料员验收,最大限度减少可复用物资进废铁堆。

二是坚决执行好交旧领新制度,各班组对部分专用或特殊性材料严格按照交旧领新制度执行,杜绝工具重复发放、不到期发放现象。

三是加大物资回收复用力度,在126综采工作面回撤过程中,转运投入到705和北七皮带运输线中使用的回收物资大约10万元左右,节省了区队的新材料消耗。截止4月底,在废铁堆回收H架、架杆、托辊等100多个,投入更换井下损坏的部件,回收复用产值大约2万元。

四、修旧创效,就是提升职工改革创新意识,自制加工创效

一是工区建立修复物资质量追究制,在质量保证期内因质量问题对生产系统造成影响的,由修复人员承担相关责任,对于修复质量高、技术性强的高科技设备及机械,给予修复人员一定的奖励。

二是激发职工创新意识,大力进行小改小革,截止目前,在废铁堆里回收利用废旧皮带机架、机尾,改造加工成5套合格的皮带机头护罩和机尾架,现今都在正产使用;自行加工北七皮带机道两个水仓无人值守、自动抽水装置,投入使用运行正常;自制加工各种机头、机架小型配件,如急停保护架等,完善皮带机保护装置,自制加工了张紧力下降保护、机械防跑偏装置等。以上几个项目,如果购置新物资,所需费用大约为30万元左右。

五、下一步打算

“降本增效、职工增收”,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主题。目前,皮带工区还存在节约意识没有普及到每一个人,流程管控还不到位,修旧利废技能不强等不足之处,下半年的材料流程管控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皮带工区班子在下半年计划做到“三个20”,即:材料消耗指标压缩支出20%,回收复用物资20万,修旧利废、加工配件产值20万。

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坚持宣传教育和“十六字方针”不动摇,工区全体人员立足岗位,从自身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颗螺丝钉、一件配件,继续充分利用职工班前会时间,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的目的和意义,增强职工勤俭意识、危机意识和大局责任意识,鼓励职工争做节能先锋。

二是优化运输接替环节,在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化生产作业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优化运输接替环节,合理控制有效开机时间,杜绝皮带空运转。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9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中起辅助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努力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

器材:旋钮式调光台灯、固定有各种电阻线的塑料板、电源(干电池3节以上)、电流表、开关、2B铅笔芯(剖去一半,留下带笔芯的一半,中间用透明胶布固定)、日光灯丝、酒精灯、小灯泡(2.5V)若干、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时的实验设计

1.播放流行音乐《江南Style》,让一位学生上台将音量慢慢调响,再慢慢调低,让学生认识到音量的变化,表明通过喇叭中的电流也在发生变化。

2.让一位学生上台调节台灯的亮度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台灯亮度的变化,表明通过灯丝中的电流也在发生变化。

(二)课堂探索过程中的实验设计

1.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索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具体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实验设计:让学生先接好一个实验电路(2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电灯的电路),然后用桌上的器材设法改变通过小电灯中的电流。器材有:多节干电池、2B铅笔芯(剖去一半带笔芯)、日光灯灯丝、固定各种电阻丝的塑料板、多个小灯泡等。

学生实验后,答案很多,如:多接个小电灯,多接或少接一个干电池,变换接入铅笔芯的长度、接入一段金属线等,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

然后归纳得到结论:改变电路两端的电压或改变接入电路中导体的电阻能改变电流。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出:电路中接入导体后电流变小,表明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从而得到电阻概念,并理解: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的电阻越大,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2.设计学生实验,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任何导体都有电阻,不同的导体电阻往往不同,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供的固定有各种电阻线的塑料板后,提出猜想:电阻可能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实验设计:安排各小组同学先接好电路(干电池、开关、电流表和被研究的电阻丝,组成串联电路),再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学生实验时接入电路中的是固定在塑料板上的电阻丝,塑料板上有四根电阻丝:直径为D、长度为L的镍铬丝一根;直径为2D、长度为L的镍铬丝一根;直径为D、长度为L的康铜丝一根;直径为D、长度为L/2的镍铬丝一根。

接着安排各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同时完成实验数据记录,然后分析各表实验记录,一一得出结论。记录数据可参考下表(下表是为探究电阻与长度关系而设计,另外两表可参照设计)。

在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接着介绍电阻的单位是欧姆,并播放视频,介绍欧姆的重大贡献和当年使用过的实验器材。

3.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电阻大小与温度是否有关

实验设计:安排各实验小组先将开关、小电灯、日光灯灯丝、电流表串联接到3节干电池两端,闭合开关后先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接着用酒精灯给日光灯灯丝加热,发现小灯泡变暗,电流表示数变小,表明加热后,灯丝电阻变大,从而得到结论:电阻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说明: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这个实验用日光灯灯丝做,效果很明显,用其他金属丝做效果不明显)

4.设计趣味性演示实验,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0

主要内容:

在铁基超导体中,超导相紧邻着反铁磁相出现,因此人们猜测反铁磁自旋涨落有可能是铁基超导体中超导产生的机理。要确定超导机理,最基本的信息是要知道超导能隙函数的结构 — 在动量空间中电子对的强度和相位。在由声子机制引导的传统超导体中,超导能隙函数在动量空间中的各点有相同的强度和相位(s波对称性),而在由自旋涨落引导的超导体中,超导能隙函数在由反铁磁自旋涨落的特征波矢Q所连接的两个费米动量上会呈现相反的符号。因此,动量空间中就会出现零能隙的平面(超导能隙函数为零处)。如果零能隙的平面与费米面相交(交点称为节点),那么低能的准粒子态就会在节点附近出现。

但是对于铁基超导体来说,费米能级处有多条能带穿过,从而产生了分别位于点和M点处的彼此不相连的二维空穴型和电子型费米面。由于空穴型和电子型的费米面形状、大小都相似,因此这些费米面之间的准嵌套就会产生特征波矢位于Q=(π,π)处的自旋涨落。如果这种自旋涨落导致了电子配对,那么在空穴型和电子型的费米面之上,超导的能隙函数就会符号相反,从而导致所谓的s±波对称性。

一个具有s±波对称性的超导体,其低能的准粒子激发谱与传统的s波超导体无法区分,这是因为费米面上不存在零能隙的节点。的确,穿透深度测量以及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观察到超导能隙的大小在所有费米面上都为有限值,没有零点的存在。因此为了区分s±波超导体与传统的s波超导体,必须由对相位敏感的实验来确定空穴型和电子型的费米面上超导能隙函数的相对相位。我们的目的就是从理论上解释并预言各种对相位敏感的实验所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而确定铁基超导体中超导能隙函数的结构。另外一方面,为了考察磁性与超导间的关联,研究自旋密度波的存在与否对超导性质的影响也是重要手段之一。之前的研究关注的多是均匀超导体的性质,但是,当超导体中存在由杂质和外加磁场所引起的不均匀性时,所表现出的一些物理现象有助于分析超导序参量的对称性以及磁性与超导间的关联。为此,我们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理论上研究自旋动力学,着重于自旋磁化率受杂质和外加磁场的影响。分析和研究自旋磁化率受杂质和外加磁场的影响时,重点研究s±波和s波对称两种情况。

2. 理论上研究当杂质和外加磁场在系统中引起自旋密度波时,自旋动力学随之而产生的变化。

2. 异形磁电复合材料磁电系数频率响应的研究报告人: 吴高建

主要内容:

近年来由于磁电效应在传感器,换能器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人们一直致力于对磁电复合物中磁电效应的研究。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磁电电压系数是关键因素之一。一般而言,磁电材料有三类:单相材料,混合复合物和层状复合物。单相材料(如Cr2O3,BiFeO3)的居里温度远低于室温,并且磁电效应非常弱,这使得利用单相材料制造应用器件非常困难。混合相的磁电复合物在室温下可以获得较高的磁电系数,然而由于烧结过程中组分间的化学相互作用以及极化过程中的困难,也限制了其在实际器件中的应用。所以人们把目光转向层状磁电复合物。层状复合物不仅避免了组分间的化学相互作用,还能有效解决渗流和传导的问题,从而获得较大的磁电系数。层状磁电复合物一般采用环氧化银之类的粘合剂将磁致伸缩相和压电相粘接起来,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但同时也弱化了界面耦合,使得其磁电系数的实验值总是小于理论估算值。所以很多工作致力于改善层状复合物的界面耦合以提高其磁电系数。人们发现,传统的层状复合物大都通过切向应力进行耦合,若设计出圆柱形结构、盘-环结构的磁电复合材料通过法向应力耦合,能有效提高界面耦合,从而提高磁电效应。 另一方面,实验和理论都表明,当外加交流磁场的频率与复合材料的机电谐振频率(EMR)一致时,磁电系数与低频时相比会有1到2个数量级的提高。然而高的谐振频率会带来显著的涡流损耗,从而降低能量转换效率。相比于平面谐振模式,弯曲谐振模式可以降低材料的谐振频率,减小材料的尺寸。另外,增加材料的尺寸也会降低谐振频率,但这又会大大限制其实际应用价值。

综上,界面耦合和谐振频率是影响磁电复合材料磁电系数的两个重要因素。盘-环结构的磁电复合材料是以法向应力进行耦合的,本人曾经针对这种结构提出了一理论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可以预测出材料的谐振频率,以及磁电系数与外加交流磁场频率的关系,还可以看出影响其磁电系数的几个材料参数。将该模型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得到较好的验证。这一理论结果发表在20xx年12月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上。

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圆环或圆柱形磁电复合材料的磁电效应的实验报道。文献报道采用电镀和无电镀的实验方法制备出了PZT-Ni双层和Ni-PZT-Ni三层的圆柱形磁电复合材料样品,并实验研究了其磁电系数与偏置磁场,交流场频率和样品尺寸的关系。但尚未建立严格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说明有关实验结果。

本研究将首先着重于理论模型的建立,以压电和磁致伸缩相的本构方程为基础,从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分别严格推导二层和三层圆柱形磁电复合材料的磁电系数的频率响应模型,并与文献中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比对,充分体现各种影响磁电系数和谐振频率的有关因素。其次,通过实验样品的制备,进一步验证理论预测的峰值磁电系数和谐振频率与样品尺寸和有关材料物理参数的关系,从而优化材料的尺寸结构,选择最合适的压电相和磁致伸缩相材料,并研究磁电系数对外加强偏置磁场的响应关系,提高实际应用价值。

审查小组成员: 肖振军教授、童培庆教授、张宁教授、马余强教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万建国教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时间: 4月16日周一下午两点

地点: 行健楼401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1

(重庆泰山电缆有限公司,中国 重庆 401120)

【摘 要】本文从脱气原理,脱气过程对绝缘中空间电荷影响等方面简要介绍了直流高压电缆的脱气过程。

关键词 脱气;副产物;时间;温度;空间电荷

0 引言

随着高压输电系统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跨海峡等水下输电工程的兴建以及大城市供电亟待解决线路走廊和城市美观等问题,大功率、远距离的输电直流线路发展迫在眉睫。高压直流电缆与交流电缆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绝缘中空间电荷的累积,经过研究发现,脱气过程对成品电缆的绝缘空间电荷效应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公司承担了国网重点科技项目:“高压直流交联聚乙烯绝缘海底电缆”项目。由于电压等级较高,对于材料的性能及工艺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脱气原理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采用的绝缘材料是XLPE,其采用的交联剂为DCP(过氧化二异丙苯),交联过程分为两种方式,而两种方式的副产物有以下几个:异丙苯醇、苯乙酮、甲烷。除此以外,在生产过程中,绝缘料不可能绝对干燥,在交联反应的同时会有一些副反应,会产生水。

从反应式可以看出一个-O-O-化学键(通常每个过氧化物分子只有一个)在网状结构中最多能产生一个化学交联键。其次,每个已被分解的过氧化物分子,无论其是否提供交联键,至少会产生两个副产品分子。这些副产品都包含在结构中。如果不使用外部高压(最常用热氮气)进行抑制,副产品会在熔融的绝缘中形成气泡,因此会导致局部放电和电气故障。但是在后期运行过程中,如果不将其去除,势必会缓慢释放,影响电缆的电气和机械性能,表一中给出了这些主要副产品的典型特性。

2 脱气对于绝缘空间电荷的影响

交联副产物对空间电荷的影响非常显著。研究脱气时间对电缆产品空间电荷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北欧化工的绝缘料对于空间电荷的抑制有着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对其做了相应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北欧化工绝缘料即使在交联情况下也能保证材料中空间电荷分布更均匀。

(2)脱气时间的长短对于改善XLPE中空间电荷的分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过较长时间的脱气时间处理过后,掺杂少量的空间电荷抑制剂的绝缘料可以有效的改善XLPE复合介质内空间电荷分布。

3 影响脱气的因素

在电缆结构尺寸固定的前提下,影响脱气的主要因素为:脱气温度和脱气时间。 脱气温度越高,副产品含量降低的速度越快,效果越明显,脱气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大型电缆的脱气几乎都在宽敞并加热的脱气室内完成。这些装置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且占用不少工厂的空间。脱气室要通风良好,以避免甲烷和乙烷等可燃性气体的聚积,带来明显的安全隐患。有时,为使电缆能快速达到要求的温度,会通过对导体进行加热,来增强脱气室的加热作用。然而,实验已经证明使用导体自身加热的手段作为一种脱气方法,根本无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电缆外表面上较低的温度限制了解吸效果。

受自身材料因素的影响,脱气温度不能无限制的提高,经过公司多年的交流高压电缆生产经验,实际脱气中使用的温度可在50℃-80℃的范围之间,60℃-70℃是最优的温度范围。70℃-80℃的温度范围已被证实,在只针对较小的中压电缆时能可靠工作。然而,当对电缆脱气时(尤其是在高温下),执行必须非常谨慎,以避免损伤线芯。伴随而来的绝缘热膨胀和软化已被证实会导致线芯的过度变形(致使扁平或损坏外部半导电层)。这种形变会直接导致在常规电气检测期间出现故障(无法进行),从而使脱气的有利效果完全失去意义。另外,脱气时间和温度的不恰当设定会导致损坏(缘于温度过高),这种损坏在常规检测期间无法被检测到,因为脱气不完全(缺陷被遮蔽)。因此,脱气温度要随着电缆重量的增加而降低,这种设定非常普遍。由与直流高压电缆的交联过程和交流高压电缆交联过程基本一致,所以这种特性同样适用于高压直流电缆。受交货期及生产周期的影响,脱气时间不能无限延长,根据不同的绝缘厚度,脱气时间一般为:5~10天。同时,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高压电缆的脱气时间不能被简单的随厚度按比例度量。考虑到直流电缆副产物对于电缆空间电荷的影响,直流电缆的脱气时间要比交流电缆的时间长。

4 结果验证

针对高压直流海底电缆项目所生产的样品,绝缘厚度为12.0mm,采用的脱气时间和脱气温度为:15天,70℃。脱气结束后三天自然冷却。

可以看出,脱气后,电缆的性能满足标准要求,保证了电缆性能的稳定。

5 结束语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2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强调“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的重要理念,而以某个主题为核心的幼儿主题探究活动则充分地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在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活动,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人,建立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但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限制,幼儿的探究兴趣很难长时间稳定在一个主题上,同时,主题探究活动的生成性很强,在活动中也会演变出许许多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使幼儿对自己的研究问题保持持久、浓厚的兴趣,使探究活动深入、顺利地开展也就成了我们不断探索的主题。

一、问题诱导,让幼儿从多渠道获得信息。

案例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播种的季节又到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兴致勃勃地和同伴交流、讨论着。于是,我利用幼儿园的现有条件,组织了“小种子,快长大”系列活动。首先,我引导孩子们共同讨论“小种子”是怎样长大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孩子们有的说要放在花盆里,有的说要种到地上,有的说长到树上……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讨论很快就冷了场,我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获得小种子是怎样长大的信息?”孩子们的讨论又热闹起来,“可以回家问问爷爷奶奶。”“可以从图书上找一找。”“可以上网查一查”……两天后,孩子们搜集到了各种资料,有图书、光盘、下载的图片,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的图片等等,我们一起进行了汇总,种子生长过程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管理――收获。

分析与思考:在刚选择一个主题时,幼儿往往会十分盲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制作饭菜的原料是从里来的?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很了解。教师和孩子一起搜集整理信息,在共同探讨中,梳理出种子的生长过程,为以后的研究(翻土、浇水、收获等)做了铺垫。幼儿从家里或图书上获得的经验,在交流共享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实现了资源共享。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学习和掌握多渠道收集和采集信息的现代学习方式,这有利于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全面的对问题进行感知,多角度定义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发展了他们表达、观察、分析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

案例描述:浇水

种子种下去以后,孩子们很关注,经常到菜畦旁看一看种子的生长情况。今天,我们又来到了菜畦旁边观察,孩子在不断交流自己种子的情况:“我的种子是大豆,可以长出豆子”,“我的种子是玉米,将来可以吃煮玉米”……沈辰问“老师,种子什么时候能长出来啊?”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大家,“你们一起猜猜,它们什么时候能长出来?”“天天浇水就会长出来了”“天特别的冷,给它盖上棉被就会长出来了”……琦琦说:“老师,土都干了,我们浇水吧。”琦琦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我没有提供工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孩子们找来了吃饭的碗,喝水的杯子、各种瓶子、水壶,盈盈还从厨房借来了水桶,接满水后拎不动,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故意转过头去装作没看见,让她自己想办法。这时,姗姗满脸沮丧的走回来说:“瓶子漏了,水都漏光了。”盈盈走过去说:“咱俩一起抬吧。”姗姗高兴地同意了……浇完水后,我们一起讨论了什么样的浇水工具好,大家总结出:杯子重量轻,一个人很快就能接水、浇水,瓶子口小不洒水,碗口太大走快了就洒水,容易把衣服弄湿,这些用具盛水少;大桶和壶接的水多,但很重,需要两人合作。最后盈盈说了一句:“有眼儿的东西不能浇水。”

分析与思考:利用幼儿园现有条件,幼儿自主学习的随机性很大,我们要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他们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浇水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索和学习。同时,注重为孩子提供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浇水工具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一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材料的不同,让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自然发现认识了浇水工具的特点,发现材料特点与浇水难易程度的关系,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建构起杯子、碗、壶、桶等材料具有浇水作用的经验。而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用各种工具尝试浇水的过程,提供适时地帮助,引导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促进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三、组织讨论,让幼儿学会反思。

在《浇水》的案例中,孩子们浇完水后,活动并没有结束,我又引导孩子们讨论了“你是怎样浇水的?”“什么样的浇水工具最好用?”等问题。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和同伴、老师交流,在活动中自主的建构知识,这有助于幼儿经验迁移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

经常启发、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给他们时间来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看上去很难,但有时就在我们说不说这句话,问不问这个问题之间。实践证明,培养孩子的反思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培养了孩子们对自己的能力、学习表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等方面的洞察力,提高了学习的努力程度、坚持性和个人标准。

四、提供环境和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

案例: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