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

时间:2022-05-16 22:18:21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1

摘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内在品质就是语文的素养。内在的品质包含很多的方面,包括民族的文化素质、个性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的道德素质。本文分析了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构建,探讨了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存在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指出了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语文视野等在培养语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语文素养的培养,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能够释放出智慧的潜能,能够成为一个健康的个体。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最实际的需要和现实的发展来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一、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一)因升学带来的测试效果在我国的小学中,学生步入高年级时普遍先体会到的就是升学的压力。同时升学的压力也促使教师为了得到好的绩效评价,将高年级语文中的知识点作为授课目标,把让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作为自身的任务。这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语文教材中人文特征的内容,把应试当做了关键点。现在普遍的教学都是这样的流程,使得语文素养的培育有了相对较大的阻碍。(二)固定的教材内容设计对语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了限制的效果小学的语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很少推陈出新,基本维持不变,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这让教师逐渐拥有较多的经验,在固有的课程内容上,也可以教学顺畅;可是另一方面,在教学顺畅的同时,也意味着教师不会去发散思维拓展其他的内容,创新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在稳固的情况下,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这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说是没有作用的。二、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存在意义(一)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传递人类的文化是我国教育的本质,同时文化还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人,并且教学人。语文素养密切关注全方位的发展,追求的是获得价值和知识的能力。可想而知,语文素养在人的生活和进程中散发着重要的光环,在小学时期就贯彻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最基础的举动。在我们成长的进程中,语文的素养有着核心的作用,它可以使得小学生从基础出发,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让终身的教育能够落实。(二)语文的人文价值是语文素养重点强调的当今时代,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技能,已经不足以表现语文对于人们带来的好处了。语文的素养在我们一生中都是产生正能量的,在人类生命中是始终存在着的。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是高科技与多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语文的素养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幸福和归属的感觉。小学语文教学中添加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给小学生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多的。(三)学生的生命历程和语文素养息息相关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的成长历程,让经典的语文作品灌输到学生心灵,展开与智者、与生命的对话。三、学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中应注意的问题(一)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教师要深刻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是教育界观念的突出改变,也是为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完善的必要措施。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是以他们为中心的,从而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主动性。(二)要把学生的全体素养培养上去语文是我们刚踏进校园首先接触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来看,是特别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进行交际的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全体的学生的素养,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要在全体的学生中进行教学,将学生内在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出来。(三)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习语文最先要掌握的就是课本中的文章。在学习文章时,最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则是结合生活,将学生带入情景。所以,教师在语文的授课中要将文章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文章的局限性拓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广,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把握、创造、认识和了解生活的基础。四、怎样的途径可以培养出语文的素养(一)灌输现代的教育思想在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性的教育。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基本,让学生的智慧得到激发;要以全面发展为基本的动力,让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性格;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要以全体的学生为教学的对象,让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公民;要以美好的未来为基本的目标,将学生成为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的公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立趣味性浓厚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深究、去解答,以带入情景的模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兴趣,进行主动探究。(二)改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流程中,最为基本的是学会语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促进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在于:(1)在语言知识中附加值的传授产生。(2)让文章能够顺畅地解读出来。(3)实践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4)让语文的交际能力展现在现代的生活中。(三)让学生的语文视野能够拓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贯彻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有很多种,包含:(1)让学生一起观看新闻联播等时事新闻。(2)引导学生走入图书馆,去了解课堂上不能学习的知识。(3)以科技工业园和人文的景观为基础,带领学生去参观。(4)在假期带领学生进行良好的社会体验。(5)让学生注重观察,把父母和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总结,并区分利与弊。五、总结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途径,要注重细节,这样就会使小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那么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会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国秀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2]卢彦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语感及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3]孙钦国.浅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责编 张亚欣)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转型;小学语文

一、核心素养的理性辨识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小学语文培养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进而贯彻到各学段,体现到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再转型

“课堂革命”要求从课堂的战略地位与现实课堂的问题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一切从学生出发,我们做任何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必须建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所有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必须加大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力度,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以及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名语文老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1.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知识是一定得教的,但教什么,如何教,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这就需要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在课堂上,我给自己确立的准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这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成长。

2.丰富的语言积累

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背诵精彩篇章。把国学经典教材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每天诵读,让每周汇报成为制度。学校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有学生互相交流的书籍,有学校征订的课外书籍,有香港知行集团赞助的书籍。课上课下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名篇诗文。

3.熟练的语言技巧

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学网、朗读、默读、说话、听话、写话、作文等基本技能。在课堂内外使用工具书已经是孩子们养成的习惯,我着重培养孩子们默读、感情朗读、口语交际、写作的能力。在课堂上给时间给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辩,然后水到渠成地写。

4.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些好习惯包括自己查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书写整洁等。

5.深厚的文化素养

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6.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

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改变当前课程标准以内容为主线的模式,创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现代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身影”,课程标准和W生发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余君,林宜锋.以图为媒,有效构建低年段写话指导策略[J].小学语文,2017(3).

[2]朱鹏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9).

?S 一、核心素养的理性辨识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小学语文培养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进而贯彻到各学段,体现到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闹泄鄄忝嫔钊牖卮稹傲⑹裁吹隆⑹魇裁慈恕钡母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再转型

“课堂革命”要求从课堂的战略地位与现实课堂的问题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一切从学生出发,我们做任何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必须建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所有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必须加大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力度,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以及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名语文老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1.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知识是一定得教的,但教什么,如何教,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这就需要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在课堂上,我给自己确立的准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这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成长。

2.丰富的语言积累

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背诵精彩篇章。把国学经典教材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每天诵读,让每周汇报成为制度。学校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有学生互相交流的书籍,有学校征订的课外书籍,有香港知行集团赞助的书籍。课上课下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名篇诗文。

3.熟练的语言技巧

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学网、朗读、默读、说话、听话、写话、作文等基本技能。在课堂内外使用工具书已经是孩子们养成的习惯,我着重培养孩子们默读、感情朗读、口语交际、写作的能力。在课堂上给时间给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辩,然后水到渠成地写。

4.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些好习惯包括自己查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书写整洁等。

5.深厚的文化素养

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6.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

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改变当前课程标准以内容为主线的模式,创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现代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身影”,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品德;途径;作用

目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基础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知识的单一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学科,恰恰能够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习惯的载体。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成为一种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习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解释和渗透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与情怀。这样学生更容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与语文知识相融合,更好地体会国家精神、民族精神。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意义

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正处于变化较多的时期。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并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语文教学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浮于表面。教会生字词、理解句子意思,似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是,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和要求。在语文课程设置与安排中,其实也有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相关的课程体现。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表现了八路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爱,对日本侵略者刻骨的恨,要怀着崇高的敬意去看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体会,真正感悟和领会到民族大义。如果教师因为教育教学理念未能及时跟上,教学方法传统落后,墨守成规,导致学生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在涵义,那就会让实际的课堂教学背x教育教学的初衷。

教师要真正理解和正确把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意义,它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能够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正确的道路与动力。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能够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知识接受上更加全面,在精神层面也能够更深层次地探索。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语文课堂由此也会变得与众不同,增添了乐趣和魅力。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方法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升华与落实。

语文教学需要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栋梁,更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为其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品德习惯。这对以后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新教学方法和观念,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途径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首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心得。在这一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深刻体会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课外的相关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在这一过程中就能够体现学生的奉献精神,体会到与同伴之间一起学习的快乐。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思想品德的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学校和课堂上的时间是肯定不够的,所以需要学生首先培养意识,然后在课外进行积累与养成。学生在课外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够掌握相应的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比如阅读技巧、写作技巧、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有新的突破与进步。

最后,教师可以举办相关的课堂活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课堂成果。比如在学习《我的战友》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现今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然后,互相交流自己所查到的资料,这样课文的思想感情与内容便会印在学生心中,使得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好地完成。这也符合小学语文新课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课堂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也会散发新的活力。

思想品德习惯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校园课程的安排和对教育目标及要求的解读也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摸索与总结,才能够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能够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魅力和活力,给传统的课文解读带来新的内涵,赋予新时代特有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毛苏华.浅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中思想品德的灌输[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12):27.

[2]周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4.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4

2012年12月3日----12月17日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师范大学,参加了国家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第三期培训班的培训,15天来的学习,也是我有生以来参加培训学习体验到的时间最紧张、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独特、专家最众多、收获最丰厚的一次培训,我觉得此次培训可谓是不虚此行,终生难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名家荟萃,异彩纷呈——万紫千红均是春

此次国培,拥有强大的专家团队,粗略数来约有20多位顶尖级的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等作专题报告或出示观摩教学,可谓是名家荟萃,异彩纷呈,令你目不暇接,这使我想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万紫千红均是春”,她还使我觉得如同在你面前不断呈现着一顿顿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让你受用不尽,让你回味无穷。现在想来每一位专家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往常,他们大多人我只能在各类刊物、网络上翻阅到他们的观点、篇章,很难有机会面对面一睹他们的大师风采,聆听他们对用毕生智慧心血换来的理论成果的阐释,而现在我做到了,我感到由衷的幸福与自豪!我也由衷地感谢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给我们创造的难得的进修机会,感谢上师大领导为我们学员的培训所做的精心安排,当然一位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和耐心指教也会永留我心-----

xxx老师,这位全国小学语文协会理事长、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对语文教育有着执着的情怀、对语文教育规律有着娴熟的把握;吴忠豪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教材主编,谈起国内外教育如数家珍;唐懋龙老师,是浙江省特级教师,虽年近花甲,但作为我们的班主任,精神是那么矍铄,言语总那么风趣,真是个可亲又可敬的老顽童;吴立岗研究员,作为全国小学语文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培养了那么多的著名教师,谈起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教育他是头头是道;吴念阳教授,是语言学博士,作为上师大发展心理学专业的领军人物,曾出访过多个国家和地区讲授儿童心理学,他的报告令人耳目一新;丁炜教授,这位教育学博士,对于微格教学研究独到而深入。徐家良老师,这位74岁的老特级教师,仍活跃于教育教学的战线上,现在还是上海市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执行主编,听他讲话那么干净、逻辑、清晰,言语造诣很深,真的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楷模;徐鹄老师,也是一位老特级,现为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理事长,他的作文教学研究已自成体系。

沈大安,这位浙江省的特级教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部级远程培训小学语文学科领衔专家、主讲教师,他对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更是系统而深远;于永正老师,我们熟知的特级教师,他朴实、扎实、真实的教学特色永远彰显着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徐根荣老师,我们敬仰的特级教师,作为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香港小学中国语文教材的主编,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孜孜以求精神让我们赞叹不已。

篇幅所限,我不能一一列举每位专家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启迪,我只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他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眺望教育远方的窗口,赐予了我们一把把打开小学语文教育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我也仿佛看到了小学语文教育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烂漫春景!

二、交流碰撞,百家争鸣------黄沙淘尽始得金

此次国培,内容丰富多彩,专家报告观点鲜明,力证充分,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围绕现代教学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这一核心主旨,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就课程理论、教材解读、教学策略、信息技术等方面剖新了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情况,我们学习了网络数据库使用、bb平台课程学习导引的方法,听取了如何做智能型教师、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欣赏、如何进行微格教学观察、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常规课教学、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小学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策略及运用情感心理学原理,更新课堂教学理念等报告,在这种百家争鸣的交流中,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碰撞着,生成者,真的有种黄沙淘尽始得金的感觉。尤其从这几位教育专家身上我获得了不少教育教学的真谛!

一是唐懋龙老师的讲课,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研究的真谛----要走向实用。他讲的主要内容是《小学语文常规课堂教学》,唐老师结合自身3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及多年来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体会,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地畅谈了常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方式方法等,收获十分厚重,研究精神也令人折服。 从价值取向上,就为什么要研究常规课,唐老师从国内到国外,从香港到台湾,用大量的数据,详实的资料进行了充分的阐释,让我们认识到常规课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教学的落脚点,那就是要创设语文味课堂、语能性课堂、语效性课堂,让孩子们课课有收获,天天有进步,得到发展,不断提升,使语文教学更趋向理性。从研究方式上,对如何研究常规课

,唐老师更是如数家珍,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校本研究时操作内容、操作工具的开发等,让我们感受到教育教学研究不能只跟着感觉走,要进行科学的有数据分析的研究,用事实说话,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才会是理性的。总之,听了唐老师的课,我更加明白了语文教改的方向,明白了一位好老师不仅要反思,还要会反思,因为科学研究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助推力!

二是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明白了课堂教学的真谛-----真实、朴实、扎实!头发花白的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观摩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就这篇课文而言,于老师教学版块相当清晰,这就是生字词教学版块、朗读训练版块和练习如何根据三句话写回信版块。整堂课于老师用情与心还原出一堂最质朴的语文课,尤其是他的示范性教学引人深思,他的书写示范、朗读示范、写作示范,无不让人想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义,不禁使人感叹,示范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大影无形,大教无声。于老师的身体力行为我们年轻教师做出了榜样。当孩子们在写回信的时候,于老师这样说道:“想要抒情吗?请用排比;喜欢你写的事物吗?请把它当作人;喜欢于老师的字吗?请你练字。”于老师平等的对话,让我们听到的不是教而是导,看到的是如何善待学生,如何从学情出发上好每一堂课。是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重点是要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要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残疾人 英语培训 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22-01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这些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迅猛发展,相应地,我国的教育培训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我国的学历教育得到而来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特别是职业教育培训迅速兴起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职业教育培训中,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文化全球交流不断推进的国际背景,相应地,许多培训机构开设了英语培训课程。就残疾人而言,开展英语口语培训,使残疾人更好地掌握英语口语交际技能,有利于其在就业市场中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岗位,对残疾人英语口语培训教学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背景介绍

目前在外语教育培训中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是二语习得理论,因为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一个二语习得的过程。二语习得就是除了母语以外的语言的习得过程,个体差异也就是二语习得的每个主体都是存在一定个体差异的,他们在情感变量、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方面均不尽相同,这些个体的差异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二语习得的效率和质量。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尊重个体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动态性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或者学习活动,体现了外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从人的认知心理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人在一出生的时候就是和其他个体存在许多不同之处的,并且,随着个体年龄的不断增长,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从而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特色千差万别,人的这些特征无疑对于二语习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二语习得理论应用于英语口语的教育培训,也就是要高度关注残疾人与普通人不同之处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口语教育培训工作。

三、残疾人英语口语培训的思路

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培训经验,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残疾人英语口语培训工作:

(一)充分利用残疾人参加培训的动机因素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和其他群体参加英语口语学习的动机较为复杂的情形不同,残疾人参加应用口语培训的动机较为单纯、明确、清晰,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直接的需要就是在一定期限的培训之后掌握最为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开展培训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残疾人参加培训的这个动机因素,在开始培训之前就对其动机进行肯定,以便充分激发学习的潜力。此外,对于某些受到家属、父母影响而参加培训的人员,部分人员没有强烈的动机,对此,需要培训者对其认真讲究参考培训的重要性、能够对其带来的各种好处,树立其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充分利用残疾人参加培训的焦虑因素

残疾人由于长期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自小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了在参加英语口语培训的时候普遍存在焦虑因素。为此,我们在对残疾人开展英语口语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焦虑因素,一方面,鼓励其积极学习、使其树立学好英语口语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注重将其焦虑因素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要明确告诉参加培训的学员,作为残疾人参加英语口语培训有些焦虑情绪是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英语口语技能后,逐步克服焦虑的情绪。

(三)充分利用残疾人参加培训的信心因素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在残疾人进行英语口语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能力的大小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其是否具有学好英语口语的信心,而残疾人和其他普通人不同之处就在于,残疾人普遍缺乏学好英语口语的自信心,这是由于残疾人长期的生活环境所决定了的。所以,在开展残疾人英语口语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讲究教学技巧,更要讲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引导,在残疾人取得英语口语学习成绩时给予表彰,并注重对其他所有参加培训者的鼓励,让他们认识到残疾人也能够学好英语口语。

(四)充分利用残疾人的年龄优势开展口语培训

在通常情况下,参加英语口语培训的残疾人其年龄较大,而通常人们又认为年龄较小的人更容易学会一门语言,这样的观点,极其容易导致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但是,是否真的就是年龄较小的人更容易学会英语口语呢?对此,是存在较大争议的,有相反的观点认为外语学习成功的人有许多是年龄较大者。所以,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要向参加培训的残疾人讲清楚,让他们充分认识年龄不是学习外语十分能够成功的关键性问题,甚至让残疾人认为他们的年龄阶段正是学习英语口语的良好时机,树立其学好外语的信心。

(五)针对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人设计课件

普通口语课堂针对的是同一类别的健全人群,例如大、中、小学的在校学生。而残疾人的口语培训,主要是为肢体残疾人和视力残疾人开设。他们因为残疾类别的不同,身体本身代偿功能的不同,相应的在英语口语学习的方式上也略有区别。视力残疾人的听力和记忆力非常好,导致他们的语言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好。这样,在口语教学的课件设计中,主要突出以听说为主,将重要内容编排成朗朗上口的语音片段,有利于视力残疾人加强记忆。而肢体残疾人因为行动不便,他们往往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坐在桌前,专注于学习。在课件设计中,主要突出以表演和演练为主,听说为辅。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口语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王凡.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J].教育经济研究:2010(1).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教材内容;写字教学;课外阅读

俗话说:“人无圆涣,业无德不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很多国家,在重视经济建设,甚至经济已经是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道德建设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正是开展德育的最佳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起来,以教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以德育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语文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与语文学习相结合,使语言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水融的境界,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文本的德育功能

以教材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促使青少年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光荣感、责任感,激发青少年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高度热情。由于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内容丰富多彩,有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定要挖掘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比如说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歌颂先进事迹和歌颂英雄人物的文章,还有一些热爱大自然,歌颂美好生活的文章,这些主题都可以用来进行学生的德育,使学生在优美和充满感召力的文章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时最好让学生以自主阅读为主,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自己体味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如在教学《长城》《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时,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片段和学生学习心得分享,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我的战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融入团队协作的小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班级荣誉感,使他们热爱自己的学校和班集体,并把学校和班集体当成自己的家,真正地关心它、爱护它;在《悯农》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看水稻从播种到成为食物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节约意识,促使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在《登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思考并解决的,以此来培养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时,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教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字,特别是低年级。加之现在电脑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在学生中常有写不写汉字无所谓的情绪流露出来,并且学生的字迹也越来越变的潦草。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那么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飞向月球》中”膏”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膏”字上半部写高大些,而将下半部的”月”写扁小些,看上去给人一种”月”身上背负了”高”大之物,有不堪重负之感。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膏”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便能得出:上下结构的字,为了紧凑,写时要尽量”上紧下松”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所得加以肯定,并及时加以点拨:字也有高矮强弱之分,它们也要创建和谐社会,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它们不争不吵,互相谦让,互相协作,为了适应新环境,其中某些笔画还主动发生了变化。由于它们识大体,顾大局,很顺利地就组建成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新家庭。就这样,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具体分析字型、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习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包括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课外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根据小学生善于具体思维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在课内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是语文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语汇,把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言行准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7

【关 键 词】 小学英语;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除了完成传统的教学目的外,还应尽可能地满足更多的社会需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也指出“学习英语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能帮助青少年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老师,要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分数的高低决定不了一个孩子的未来。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却能主宰他的一生。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培养一群“学霸”,而是要培养具有善良品行、高尚品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不断推进德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爱国教育,体现“富强”“爱国”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它关系着我们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根本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爱国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传播、弘扬民族文化,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同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年级的开学第一课,我印象很深刻。我用流利的英语为孩子们做自我介绍,孩子们听得“云里雾里”。但是古灵精怪的他们也向我发难了:老师,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老师,我以后又不出国,为什么要学英语?老师,我以后又不当英语老师,为什么要学英语?嗯,我觉得他们的问题提得很好,我也曾经有过这种困惑。所以,只有先解决这个开学第一课的第一个难题,才能让他们安下心来学习英语。“不只我们中国人在学习英语,全世界的人都在学习英语。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英语呢?为什么不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学习汉语呢?”孩子们答不上来。于是,我顺势把英美的地理历史、英美之间的关系以及英语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话讲述了一遍。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好像在听一个有趣的故事,还时不时地举手提出问题。“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在学习汉语,很多老外都会说汉语,这是为什么呢?”反应快的几个孩子抢着说“说明我们中国越来越厉害了呗!”接下来,我打开多媒体教学机,给学生们播放了SHE的经典歌曲《中国话》。显然,三年级的学生基本都不认识SHE,也没听过这首歌。但是,歌曲播放到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们也都会跟着唱了“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孩子们的歌声把课堂推向了高潮。“世界上的语言千千万万种,每个语言都有它的用处和魅力,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我们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如何让外国人了解我们的文化呢?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英语,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展现它的风采。Miss Ruan学英语教英语,并不是因为我崇洋,而是因为我深深地热爱我们的中国,热爱我们的汉语。我迫切地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并喜欢中国。所以,你们也要好好学习英语,这才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你们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要跟着我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

目前英语教材中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含量较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如四年级上册Unit 7 Christmas和Unit 8 The Spring Festival这两课可进行对比教学,既能让学生了解国外的传统节日,又能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孝心教育,体现“文明”“和谐”“友善”

爱国从爱家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最大核心是一直以来我们主倡的“百善孝为先”。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传承下去。传承要从小做起,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孝心教育,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Unit 5 My Family这一话题中,我让孩子们把全家福带到课堂,为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人,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美好情感。

在五年级上册Unit 2 Teachers’ Day六年级上册Unit 7 Thanksgiving 六年级下册Unit 4 Mother’s Day等话题中,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让孩子们说说在这些节日里,我们可以为父母、为亲人、为老师做些什么?让学生懂得孝顺父母、感恩良师,并学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父母、为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一定要花钱为他们准备什么惊喜,也许一声节日快乐、奉上一杯茶、分担一天的家务等,这些小事情就足以让他们“心花怒放”。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些小变化:打扫办公室的孩子会帮我倒好热水,并附上纸条“奉上一杯热茶,暖暖您的心”。当我大老远一路颠簸来到学校,看到孩子们这么懂事,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教师节那天,也收到孩子们亲手做的小卡片,虽然不是很精美,但是他们的用心让我很感动。

三、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为人处事之道,体现“文明”“和谐”“诚信”“友善”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很重视教化,提倡“仁义礼智信”。但是在家里物质条件优裕的情况下,孩子们本来固有的淳朴、善良、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明显降低。有些不良习惯悄然上升:有的贪图安逸,懒惰成性;有的在学习上上进心不足,做事缺乏积极性、自觉性,缺少毅力和持久性;有的受尽溺爱,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说话做事不考虑别人;有的遇事好冲动,耍脾气,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生活没有经历过挫折,经不起风吹雨打,只听表扬,不听批评等。教师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说话做人,懂礼貌,以礼待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为人处事之道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会求知”的过程中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在三年级上册Unit 5 My Family Part A中教授完新单词brother,sister后,我结合本课的话题设置了如下的情感教育:Our class is like a big family. We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help each other. We are brothers and sisters. (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们是兄弟姐妹。)再通过背景音乐的情感渲染,让学生们懂得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相亲相爱。

六年级下册Unit 2 Helping Each Other中的重点句型为He broke his leg. I’m sorry to hear that. What can we do to help him? We can... I can help you with your...句型操练的过程,就是乐于助人这一好品质潜移默化的过程。

六年级下册Unit 8 Farewell本单元的话题为学校生活、个人信息和毕业留念册。通过讨论如何开欢送会,学习提出建议的句型Why not...?并使用Do you remember this photo?It was...来回顾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懂得珍惜同学间的友谊,与同学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四、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职业教育,体现“敬业”

跟小学生谈职业,听起来好像有点遥远。但是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职业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工作的辛苦和意义,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学会感恩。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小树立理想和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同时让孩子们知道学业就是他们目前的“职业”,努力读书也是一种敬业的表现;维护班集体,为班集体服务,尽自己所能,这也是敬业。

六年级下册Unit 5 Occupation中出现的职业单词有farmer,doctor,teacher,worker,cook,nurse,basketball player,dancer,singer,police officer等。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全家福带到课堂中,与同桌一起对话。―He/She is my ...―What does he/she do?―He/She is a...通过该句型的操练来为大家介绍自己家人的职业。对话完成后,老师可以及时进行总结:“There are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trades,and every trade has its master. We should enjoy our lives. We should respect other people’s work.”(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

在Unit5 的基础上,六年级下册Unit 6 Dream Job中要求学生用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I want to be a...和Will you be a...?Yes,I will. No,I will be a...来谈论自己梦想中的职业并说说原因。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贴上一棵愿望树:“Some jobs can make yourselves and others feel happy. These are great jobs. What do you want to be?”(有些工作能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开心和幸福。这样的工作就是伟大的工作。你们长大后想成为什么呢?)学生把自己的理想职业写在卡片上,然后说给老师或同学听,最后将卡片贴在愿望树上。当愿望树上贴满了学生们的愿望卡片后,老师可以把愿望卡片都收集起来并装订成册:“These are your dream jobs. Ten years later,I will open this book to see how many of you have made your dream come true. From (下转58页)(上接56页) now on,you should take effort to get closer to your dream.”(这些是你们的职业愿望。十年之后,我再打开这本书来看看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现在开始,你们就要付出努力,才能离梦想越来越近。)

五、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体现“文明”“爱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闽教版教材中涉及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有Christmas,Thanksgiving,Easter,Mother’s Day。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电影等方式,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关于传统节日的视觉盛宴,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西方国家的节日、习俗以及各种禁忌,为以后的实际交流奠定基础,也可避免因为不了解文化而产生的各种尴尬。

三年级上册Unit 1 Hello Unit 2 Greetings Unit 4 Age and Phone Number Unit 5 My Family这几个话题中也突出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注意的细节。如英语国家称呼和问候的方式和习惯与我们略有不同。在西方国家,在你被介绍给别人的时候要站起来,这样表示你愿意和那个人认识,要看着对方并面带笑容以示友好。另外,年龄和收入作为隐私,是不能随便询问的。只有在一些海关、医院、旅馆等特定地点才会用到How old are you?这一句子。称呼女士多用Miss,无论结婚与否,这样显得她们年轻。英国人不爱谈论关于天气的话题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些跨文化交流的细节,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并充分利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既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才能真正做到把语言教学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提高语言教学的意义和功能。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注意点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注意点,指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称之为第一、二、三、四学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与重视的几个方面:语文与生活、语文与文化、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语感、语言与实践。这五个方面在新课程实施前的语文教学中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使这五个方面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传统、吸收国外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与发展,有了新的内涵,且为语文教育与研究者注意。这使笔者有了论述的必要。

一、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源泉,语言文字记述了人物的生活事件,反映了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波澜。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上个世纪末一度被一份语文杂志引为封面题词,因为它一语中的。自古以来的语文学习内容从“三百千千”到最近媒体报道的清代道光年间的李家私塾课本,从民国初期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小学语文课本一、二两册,较多地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及其经验积累,亦即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所谓也。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即言语材料)时,往往基于个人对当时社会背景与生活现实的了解与认识来想象作者描述的生活场景、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国外的语文学习也关注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课文生活化,是英美小学和初中的教科书特色。他们以现实生活为主题组织教学单元,把学习母语与认识现实生活结合起来。[1](610)可以这样说,我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并认识过去与现在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

生活又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尤其是现实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时的参照物、体察揣摩的情景场。例如,江苏的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一课时,直接将口语交际的能力训练生活化。她先是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面向全班、面向小组介绍自己,再是制作名片,分发全班介绍自己。学生在生活化的交际情景中,口语交际以及与人共处的态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练习。再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人韩愈《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时,担心学生不好理解,于是就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学生分别谈了几件事:一是远远望去,集市上人山人海,没有一点儿空隙;可是走近时,人与人之间的空隙还有很多。二是插秧后发现田里的秧苗稀疏、零星,远离秧田回头看时,秧田里一片绿色,等等。教师的引导成功,显然是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及其感受,并使之迁移到新学而难懂的诗句中,于是对句中描写的意境就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可见,及时指点学生创设并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或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往往能帮助他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获得感同身受的语文学习效果。

此外,自古以来,文人学子都关注社会生活、人生百态这本大“书”,古训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到了现代,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又影响着教师们引领学生走近社会、走进生活学习与运用语文。例如,北京市曾组织小学生查找大街上的不规范用字。又如,重庆市一位老师组织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漫游语文世界》时,发动学生上街劝改厂家、商铺的错别字,指导他们记录广播、电视中汉语、汉字使用方面的错音别形字,布置他们寻找日常生活、校园网站、报纸杂志中不规范的遣词造句现象。国外的语文学习也注意到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母语,使学习母语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说,类似这些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心,形成维护祖国语言文字规范运用的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用语文的敏度与美感。

眼下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又在不时地提醒我们:语文学习植根现实、面向生活就有广阔的天地。诚然,要引领学生进入这一广阔的天地,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要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而有机地联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并及时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及其生活体验,使之成为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使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进而“习惯成自然”;学生在语文学习时才会无意识地自动化地联系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感受语文,理解语文,提高语文的素养与实践能力。久而久之,他们才能逐渐认识学习语文与联系生活的必要与重要,逐渐体会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时的自如与惬意。至此,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会一如既往主动而自然地联系生活,关注社会,体验情感,品味人生,这对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帮助很大。

二、学习语文也是学习文化

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1947年在其论文集《中国人与中国文》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2]可见,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关系非同寻常,故申小龙先生称之“互为观照”。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我们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来学习文化、传承文明的。从这个角度说,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民族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品质的过程。例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识字(一)》“口耳目”的编排就充分体现了汉字中象形字的特点;《识字(二)》“日月明”的编排体现了汉字中会意字的特点;而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中又让学生去自主发现形声字的特点。这无形之中使学生在了解神奇的汉字的同时,激起喜欢汉字的情感,进而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再如,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一边识字组词,一边对对子,感受汉字汉语的巧妙与灵动,又加深了学生对汉字汉语的喜欢与热爱之情。等到学会一定数量的汉字后,学习语文就离不开诸如课文一类的言语材料了。而这些言语材料往往积淀着丰厚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又如,《怀素写字》(人教版语文教材)和《灿烂的星空》(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一类的课文,其意在于将学生引领到勤奋学习、想象探究的精神世界。可见,语文学习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在教材、在课程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而这一切,是用不着教师去特别提醒、刻意灌输的。这些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本身就寄寓在一则则语言文字材料之中;这每一则语言文字材料都连着东方道德和中华文化的根,每一则都充盈着人类先进文化和优秀品质的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则则语言文字材料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与民族精神的感染。这种熏陶是耳濡目染的,这种感染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在学习一则则言语材料的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打上了一层浅浅的,却是难以磨灭的“底色”。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有篇词串识字的课文,内容为:

沙滩 贝壳 脚丫 海风 海鸥 浪花

珍珠 海带 鱼虾 港湾 渔船 晚霞

这种表述形式是对我国古代诗词曲中几个相关名词并列意象组合的语言现象的继承与创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边诵读词串,一边想象画面,默默记下这一个一个的词串。然而当他们有一天吟诵到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类诗词曲时,其思绪也许会在刹那间链接时空,想到以前的语文教师已经给他们打下语言、阅读和文学欣赏的“底色”了。更浓重的“底色”是一边吟诵这些如诗句那么美妙的词串,一边想象并感受家乡港湾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感人的人文景观,心中萌动、涌起并积淀着热爱、保护、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责任与使命。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渗透着文化及精神的熏陶与感染的。正可谓:“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学习语文的确是在学习文化。既要学习民族的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学习人类先进的物质文明和高尚的精神文明,“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涉及古人提到的“文道结合”了。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如同欣赏音乐一样,我们阅读文章时,也自然而然地受其熏陶,被它感染。新中国成立后也强调“文道结合”,即语言文字的教育要与情感品德、思想认识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熏陶感染等。故日本的教育界人士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认识的获得、思想的获得。[1](530)在这样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引导。孔子就认为,教学不但要“博学于文”,还要“约之以礼”。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圆满完成它应“独当”之“任”──组织学生“博学于文”,进行语言教育与言语训练之外,还要负“分内的责任”(叶圣陶语)──“约之以礼”,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趋美。这就涉及注意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材料与内容的价值取向了。如果说,熏陶感染是潜移默化的话,那么价值取向就得引导与指点了。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应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价值取向引导的职责,把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把语言比做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3]当代有关研究表明:人类认知能力(即思维能力)的发展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言语能力的学习与发展,而语言又会在很大程度上从多方面影响并制约思维。[4]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时,其大脑和发音器官就有父母遗传下来的语言和逻辑的心理密码。之后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在观察、模仿大人的说话过程中,基于上述心理密码,逐渐掌握了语言和逻辑。特别是上学之后,学生活动及感知范围不断扩大,形象思维日渐发达,言语活动不断增多,语言和逻辑在大脑皮层上也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巩固,开始逐步掌握了本族语言的日常生活交际的最基本部分,这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抽象思维的基本部分。[5]语言研究与教学实践也表明:思维的逻辑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与语言单位词、单句和复句基本对应。可以说现代儿童的言语、语言与思维、逻辑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相辅相成,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小学与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是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湖北的一位教师在《捞铁牛》教学札记片断四里记载道:课文快学完时,班上有位“百事通”认为“怀丙的方法还需要改进”。因为捞一只大铁牛,就要铲掉两大船沙,使黄河的泥沙更多,水变得更浑浊。教师因势利导,全班讨论得热火朝天。各小组发言中,有用水取代泥沙的,有用人取代泥沙的,更有再加两船,用四艘船轮流铲沙与拖拉,八次来回就把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设计……这个教学过程的的确确是一边进行着语言学习,一边进行着思维训练。无论是语言的学习(此片断主要为言语材料学习内容的深化与扩展,表现形式为听话、说话、讨论、汇报),还是思维的训练(此片断有随着言语材料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的深化与扩展,与之同步进行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非常到位,且有显效。

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类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和智慧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和性格的活动。换句话说,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两类心理活动过程中转来换去。这位教师的教学札记也表明,片断四“我认为怀丙的方法还需要改进”的活动过程是基于此前的活动过程(片断一:“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片断二:“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片断三:“我还有别的办法”)上的,它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是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自主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次,教师的及时点拨,促使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与同学的思维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这又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而强烈的学习与思考言语材料的情意与心志。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收拢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效果往往很好。又如,湖南的一位教师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学生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提出疑问。这位教师顺水推舟组织讨论:“是在月下起舞还是在月宫起舞?”“是天上美好还是人间美好?”此课置疑、释疑与存疑的过程,使学生和老师的言语感受与思维砥砺都大有收获。真可谓学贵有疑,疑则有进矣。这位教师这样引领的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同步发展,值得提倡。它的确不同于应试教育下“零思考”──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或“浅思考”──给思考机会却浅尝辄止,也不同于时下一些“另类思考”的做法──小学教《狼和小羊》时,教师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独特体验”,结果小羊战胜了狼(或猎人救了小羊)。这样的求异、创新有违于原作者和选编者的初衷。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是必要的,但求异后可否求佳,发散后可否相对认同,创新也要符合这篇课文的学习在当今时代体现出来的主流价值啊!如果把语言比做人类文化最美的花朵,那么人的思维应该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马克思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应该使这两朵花开得更加自然而美丽。

要使这两朵花开得更美,就要组织得当、引导得法,还得关注语言与思维的

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同步发展。一般来说,在进行形象思维时,其内部言语往往侧重于叙事性、描写性语言的运用。而这类语言的反复使用,对提高学生思维时内部言语叙事的生动、描写的形象很有帮助,这又有助于他们形象思维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样的道理,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时,其内部言语往往侧重于说明性、议论性语言的运用。而这类语言的经常使用,对提高学生思维时内部言语说明的清晰性、议论的条理性很有帮助,这当然有助于他们抽象思维的清晰性和条理性了。而学生内部语言(即无声语言)的生动、形象、清晰和条理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势必促进他们外部语言(即有声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清晰性和条理性得到发展与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这些特点,促进两者的双赢。 四、语言的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20世纪20年代夏丏尊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指出:“一般作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了解力。对于文学应该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6]40年代叶圣陶与夏丏尊合著的《阅读与写作》又提出“语感说”。60年代郭沫若在《郭沫若论创作》一书中也提到语感。80年代叶圣陶、吕叔湘也论及语感。到了90年代,语感又成为语文教育界共同的话题。1995年王尚文先生在专著《语感论》中将语感界定为:社会的人对言语的感受与反应。[7](26)具体地说,“语感就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8]至此,我们对“语感”才有了较为科学而合理的解释。语感之于人,犹如数感、美感、乐感、节奏感、球感等,它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原因。就语感之于人来说,既有“语言习得”的因素,又有“语言学习”的原因,而更多的是后者。2000年的义务教育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多次提到培养语感。这给人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也昭示着语文的教学与研究从此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时代。国外的母语教育对语感也较为重视。英国小学低段阅读材料要求之一为“语言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句子对称”。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学则强调“语言美感”。日本在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指导纲要中分别多次提到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训练语言感觉”。[9](247)

语感培养的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语文教学才能破解“少慢差费”、事倍功半这一令人尴尬的难题,语文素养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才会事半功倍。叶圣陶早就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10]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11]两位大家言明了语感培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和重要。吕叔湘还指明语感培养的内容,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王尚文先生将语感分为:听读型语感和说写型语感两大类型,前者指听觉语感与视觉语感,后者指口头语感与笔头语感。[12]韦志成先生将语感分为最基本的三类:规范感、得体感和情味感。[13]大家和专家分别从语言学、语文教育学与修辞学角度出发,谈了语感培养的内容、类型和要求。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首先要从丰富语言的积累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字词句段等基础语感,具体地说,指的是字词语感、句子语感、节段语感和篇章语感等。在此基础上,再来培养学生的文章语感,具体地说,指的是叙事性语感、描写性语感、说明性语感和议论性语感等。例如,有位教师在《雨中》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淅沥淅沥”等形象生动的词语,“雨中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飘带”等比喻贴切、富有美感的句子以及写雨景的两节诗情画意般的内容时,也非常重视语感培养的过程。其间,教师先是引导学生默读、划读、细读、想象;接着是谈想象中的雨景、自己的感受,以及练写美丽雨景的片段;然后是听读分享雨景片断以及填空比较,体会自己与作者描述的区别;最后解读叙事中“为什么要写雨景中的景色”。这一教学过程表明这位老师的确是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来培养字词句段语感和描写性语感与叙事性语感的。当然在积累与培养中借助了阅读、写作等方式,还借助于想象、感受、比较、体会等方法。尤其是在阅读、理解、写作、听述时,学生调动了自身的生活与情感积累,容易与作者或读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叶圣陶曾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14]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也指出,语言感觉使语言不但是一种客体的东西,而且也是一种主体的东西。[15]可见,我们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时,除了丰富他们的语言形式的积累、言语内容的积累外,还须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的积累、情感体验的积累和思想认识的积累等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自古提倡的“厚积薄发”与叶圣陶的“积累丰富而为文始饶”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中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应有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小学阶段的基础语感的培养:第一学段可侧重于字词语感和句子语感的培养;第二学段可侧重于节段语感,即自然节与意义段的语感培养;第三学段侧重于篇章语感的培养,如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有关篇章语感等内容。初中阶段(即第四学段)的文章语感的培养:七年级可侧重叙事性语感与描写性语感的培养,如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之类语感的培养;八年级可侧重说明性语感与议论性语感的培养,如解说事物、讲清事理之类语感的培养,提出观点、发表意见之类语感的培养;九年级可侧重抒情性语感与叙事性语感、议论性语感等综合运用。如写景抒情、状物寓意以及夹叙夹议等等,往往是几种语感的交叉使用。诚然,以上各阶段、各学段的语感培养,并非起讫分明,序列井然,其间均有铺垫与过渡。这里只是强调各阶段、各学段的语感培养有所侧重而已。

五、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

恰似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需要语言、生活和情感等积累那样;语言的学习,是口耳之学,它更离不开言语的实践,即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实践。1956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科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语言能力,培养儿童正确地听、说、读、写的技能”。可见听说读写这四项言语实践,一直为人所重,为语言学习所重,并且向来作为语文基本技能,或者说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来看待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将“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之一,并要求在语文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在“教学建议”里提醒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听说读写是言语实践有效的基本方式。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即听说读写的技能才能逐渐得到培养与提高。明代诗人周立有“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诗句,巴金老人说“只有写,你才会写”,毛泽东同志也告诫大家要在游戏中学会游戏。教师一味地引导“言说”──传授听说读写的知识而不“践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无法形成的,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只有重视在一定情境下的“践行”,唤起并调动学生方方面面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话、习作和写作等言语实践能力才能逐渐形成、提高和发展。而“言说”的内容,听说读写的知识、规则等,也自会在言语实践中逐渐得到理解与掌握,语言学习的目的、语感的培养才能达成。这正如张世禄说的那样,“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是注重于言语活动的教育;它的每一环节都是富有实践性的……”[16]国外的语文教育也非常重视言语的实践性。德国主张给低年级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语言的情境,让学生在自由的言语的实践中主动地发展语言水平。美国《英国教学纲要》的“交际能力”项目中明确提出:“通过读、写、说、听和使用电化中介手段来参加社会事务”。[1](550)而法国的六年级(相当于我们的初一)语文教学大纲中则有“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口语实践”等条目及其具体要求。[9](472-477)可见各国都强调言语的实践,并关注实践的方式与手段。

尚需指出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入学前已具备一定的听话、说话能力,具有一定的口头语言的能力。入学后进行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时,原先拥有的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即口头语言的能力就可作为他们接受语言学习,进行言语实践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他们阅读、写作的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有了一定的前提与条件。如果说入学前具备的听话与说话能力,即口头语言的实践及其口头语语感的初步形成,是缘于“语言习得”的话;那么入学后小学与初中的“语言学习”,则侧重于阅读与写作的书面语言的实践及书面语语感的培养。当然入学后进行的“语言学习”也包含了口头语言的实践及口头语语感的培养。这既有侧重又有兼顾的特点在以上几个教例中都得到体现。因为经历了“语言学习”,阅读、写作的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书面语语感得到美化和敏化,从而言语规范、优美而得体,这自然有助于口语交际中口头语语感的提升以及听话、说话能力的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自然谈吐得体,应对自如。这可谓听说帮助读写,读写促进听说。但是相对于“语言习得”阶段来说,在“语言学习”阶段,即中小学阶段进行语言的教育与学习中,阅读与写作的书面言语实践显然要重于和多于听话与说话的口头言语实践。这正如叶圣陶说的那样:“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17]也正如韦志成先生指出的那样:听说读写都要抓,但以读写为重点。好似骏马飞奔四条腿都要动作,但前面两条腿要长些罢了。

就我们当前的语文学习来说,除了重视听说读写的实践及其方式或手段的与时俱进之外,书写汉字的实践不能忽视。一般来说,听说读写中的“写”专指写作,不含写字。而识字中的写字往往又是为识而写。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继承与发扬以往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传统,在各个年段的“识字与写字”领域中,都规定了写字的达标要求。每一学段除了书写识字的数量要求之外,还有正确、工整、速度、美观、字体、行款、书写或输录工具的具体要求。这一切,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日积月累的书写等实践才能达标的。然而应试教育的惯性下,中小学生练写汉字的实践机会更少了;再加上处于信息时代,有些孩子还患上提笔忘字的电脑“失写症”。这不能不叫人担忧啊!书写或写字能力与口语交际等能力一样,同为语文基本技能之一,均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规范、端正和整洁地书写汉字,更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而这些能力的形成、素养的积蓄和基础的夯实是离不开实践与培养的。因此,我们常说的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写”的内涵应包含写作与写字。

参考文献

[1]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3.

[3]〔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8.

[4]何克抗.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DB/OL].edu.cn/20021010/3069713.shtml.

[5]范晓.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03,(11):82—83.

[6]杜草甬,等.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

[7]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6.

[8]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67.

[9]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0]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1]吕叔湘.学习语法与训练语感[J].语文学习,1985,(1):54—55.

[1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1.

[13]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

[14]夏丏尊,叶圣陶.阅读与写作[M].上海:开明出版社,1940.

[15]申小龙.文化语言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329.

[16]张世禄.一定要把语言与言语分开来[N].文汇报,19610225.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9

【论文摘要】新时期小学语丈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丈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丈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丈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丈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丈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 1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

1. 1. 1正确运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能力,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 1. 2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同时,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地应付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1. 2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木的要求。

1. 3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Z. 4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1, 5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 6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2. 1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 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2. 3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2. 4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10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习惯方面还具体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最基础的,诸如听、说、读、写方面的习惯问题。

下面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习惯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在听的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具体表现在他们的感知能力不强,同时自我控制、以及注意力不能集中等方面,因此对于“听”――听课而言,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诸如,直接导致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等现象。

2、在读的方面:对于小学低段的同学而言,他们的语言系统还尚未成熟,因此,可以很明显地从他们读课文中体现出来,往往表现在读书过程中添字、漏字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语言的贫乏,很多时候孩子们在读书时都是表现出做给老师看的行为。而在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方面就欠佳了,往往就成了为了读书而读书了。

3、在说的方面:这一点和读差不多,均是由语言中枢来控制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逻辑思维还不成熟,还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想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因此,在会话方面,他们则表现得相对较差,出现语无伦次,结巴等现象都是很正常的,而在这之中我们该加强对他们的语言训练,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写的方面:小学生在此也同样存在一定的习惯问题,比如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执笔的姿势、坐姿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甚至,很多孩子还很不注意字的笔画笔顺,以至于在写的方面突显出较多的问题。以上均为现在小学生学习语文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的、具体的习惯问题。

二、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必要性

(一)我们首先得明确的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我们祖国的语文,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表达最完整、最准确、最活泼的语言之一,中国的一切,无一不是与祖国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无一不是以祖国语言为内核的。因此,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就成了《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

(二)语文学习离不开良好的习惯

简单地说:“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是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他们建构新知识的源泉,都是他们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人来讲,小学阶段是走出家庭,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学习知识的最初阶段,同时也是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综合上述内容,咱们谈到了小学生学习语文所要形成的良好语文习惯的必要性,那么,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究竟有那些方面呢?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看看:

三、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培养途径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二)把握课堂教学――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1、从早抓起

实践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与其晚操心要花费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力气去克服坏习惯,不如早操心教育孩子。

2、诱导示范、点滴抓起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这就说明养成习惯要从点滴抓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局部到整体。

3、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因此,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必须似水长流,循序渐进,由“扶”到“放”,严格训练,以至良好习惯成自然。

(三)做到课外与课内相结合

1、激发兴趣,启发自觉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窍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学习习惯,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欲望;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信心、决心和恒心,要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干”而非“要我干”。

2、树立榜样,检查纠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推动他们进步,同时,通过课外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相互检查,相互纠正不良的习惯,能促使他们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概念;意义

小学阶段是儿童接受社会化的初始阶段,该阶段是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阶段。相关的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包含很多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可以促进儿童潜力的激发,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冲击,更是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改革。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提高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狠抓小学语文的基础教育,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性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分析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阐述

素质教育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教育模式,其宗旨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以及个人能力的培养与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些综合能力,来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做人、做事以及今后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而,从本质上来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增强国民素质为宗旨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完全相反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则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其次,素质教育将重点放在全体的学生身上,不管学生的成绩与否,都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成樯缁嵝枰的良好公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应试教育将重点放在了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身上,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智能型的人才;最后,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都会大胆的尝试,但是,应试教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随机变动,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甚至认为学生的成绩就代表了一切。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不同于应试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等。素质教育模式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一种冲击,不仅从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甚至从思想以及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日常生活其实就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同样能够获得一定的感悟,进而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但是很多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是极度缺乏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如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呵护,养成了骄纵的性格,对于生活常识是不够了解的。语文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品性,比如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克己尽孝的知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可以通过最为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的孝道,回家之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

(二)有利于学生在思想上进行学习

当今社会是和平发展的社会,新一代的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多的艰难困苦。因而在思想上也就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在自身的品行上也没有做到一定的约束。关于这些方面,很多的家长都不能进行很好的教育,甚至是将希望寄托在学校的教育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能够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通过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的讲述,可以引导学生向其看齐,进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更好的约束。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很多家长都向学校反映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极度缺乏的,因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社会责任感的意识。比如,在学习“”这一英雄模范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角色,进而思考如果是自己该怎样取舍。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要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小学课文《晨读》就讲述了三个孩子利用早上的时间开展晨读的故事,在学习本文的时候,学生能够感知时间的珍贵,进而懂得如何更好地珍惜时间。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同样强调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道德素质甚至比文化素质更加重要。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要时刻渗透道德教育。如何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思想教育?主要从知、情以及行三个方面着手考虑。所谓的“知”就是对学生开展说理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何为道德准则以及该如何遵守道德准则。所谓的“情”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学生对良好的行为进行赞赏,对不良的行为进行愤懑的情绪。所谓的“行”就是通过一定的学习,让学生身体力行,坚决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不说违反道德的话。

(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同样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表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是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学习《爱迪生》这一课时,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不气馁的勇气,才能在不断的失败中赢得成功。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个人综合素质的竞争。小学语文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必须要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已经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增强素质教育的科学策略,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兴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3:56.

[2]周福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8:43.

[3]成伟.例谈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创新的方法实施素质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129-130.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范文12

[关键词] 中国;教育;机制;改革;动议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机制的影响较深,因此从小学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教育都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有着重大阻碍,因此,本人结合自身的教育和受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机制改革从底层到高层进行一些分析与探讨,以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提供些许思考。本人认为,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教育机制改革问题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关于小学生优秀考核标准问题。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小学生作为一个特珠群体,有着比一般人更重要的心理认知。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正确引导,不仅可以为我们未来的事业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也为社会、家庭和学校解决很多实际存在的问题。在谈到小学生优秀的考核标准问题方面,我国现有的“三好”标准似不全面。因为,只强调德育、智育和体育三个方面的标准,而忽视对小学生其他方面的考核,显然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三好”是一个综合标准,不能分项进行考核,这也是目前小学生教育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鉴于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对于我国目前小学生的优秀考核标准可由现在的三项扩展到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与此同时,将期末一次性综合考核分为平时单项考核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方面得到更多的评价体系的评估,从而为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考核标准。

二、关于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均衡与共享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在我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其主要表现是对中小学生实行岐视教育,将优质师资集中于重点中小学,从而使我们的孩子在从受教育时起,就没有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具体例证就是有些地方从小学开始就分“快慢班”,即分好生与差生班,从而使我们的孩子从上学的那天起,就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待遇。另外,就是优质教师资源的分布不均。在某些地方,越是重点中学聚集的优质教师越多,越是普通中学聚集的优质教师越少,从而形成可怕的教师资源的“马太效应”。这不仅严重影响国家大众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不利高级人才的培养。因此,本人建议对中小学生应当取消“快慢班”教育模式,取消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名头,实现教师资源尤其是名师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使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中小学生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成长的社会培养目标。

三、关于初高中外语教学的改革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由于本人深受“哑巴”教育的毒害,因此对这一问题感受颇深。本人认为,外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应当象中国人学习汉语一样,不应当将其作为一门课程,而应当将其作为一门语言来对待。作为初高中生外语教学,除了要熟悉一般单词、语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科学的办法就是实行外语教学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学会唱外文歌曲的基础上学会外文单词及词组。对于外语考试,应当着重考核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来说其他能力也不会太差。因此,为了鼓励初高中学生早点掌握外语技能,应当实行初高中学生外语水平考试,对于掌握外语水平较高较早的同学,可以允许早点过关,以便将学习外语的时间用到对外国的历史、文学、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学习上,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的中学生将外语本身作为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的历史。当然,在外语高考问题上,也应当实行彻底的改革,对于在高中水平外语考试中达到相当水平者,可以实行高考外语免考。即使实行外语统考,也应当适当降低其分值。从现有的一门外语150分降到60分即可。而且这60分主要应考核其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其他内容皆可放到对外国历史、外国文学、外国经济、外国法律的考核之上。这样,不仅可以摆脱单纯为了学习外语而学习外语的观念,也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各种外语人才,从而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四、关于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涉及政治课的老师如何教的问题,还涉及到班主任老师如何给学生以正确引导的问题。总的来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本人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的学生首先必须把握好其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历史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意识,通过学习经济、地理可以增强国情意识,通过学习时事政治可以增强对国内国际动态的认识。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将其他课程的学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础,同时也可以在这一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作用。尤其是当前,随着党的十八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学习,我们更应当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理应成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政治基础。与此同时,和谐社会的理论也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这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谐是世界的本质,和谐是世界遥归宿。和谐,惟有和谐,才是中国与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务之急是要搞好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教育并且对此要一以贯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五、关于大学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由于本人是大学教师,因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感受特深。本人认为,为了更好地弘扬大学校园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其与大学的教育功能相适应,本人提倡作为大学的领导管理者不仅应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专家,更应当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家。具体来说,就是作为大学校长、书记等管理者,在学生的入校、毕业环节上,能否帮入校的新生提一下行李,能否将每届毕业的最后一个学生送上步入社会的列车。在对待青年教师问题上,是否对每年到本校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开一次慰问会或者恳谈会,关心一下他们的亲属、小孩、生活、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案。对于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尤其是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教职工和学生,该校的领导是否知道他们的姓名、家庭、工作、学习等情况。对于本校的最高学位培养人员(主要指的是博士生),是否学校的领导都知道他们的姓名、身份、学习和工作情况。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在当下的高校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人文关怀问题。但是有几所学校的领导能够做到或者正在思考如何做到这些?因此,本人建议,对于大学校园,不仅应当有一流的博学大师,有一流的青年才俊,更应当有一流的具有人文关怀大学领导。这是办好每一所大学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关键是要看我们怎样去落实。

六、关于大学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由于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所以也颇有感受。在我国,虽然对于如何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是,本人认为,由于受传统大学单一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对于如何培养集多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仍存在一定的盲区。尤其是在高端人才的培养方面,形成越是高端人才知识面越窄的不良状况,从而形成“博士生不如研究生,研究生不如本科生”的不良现象。这是因为,在我国,由于受专业的影响,很多博士生研究的问题只限于本专业的某一个方面很小的领域,从而对其研究的领域比较熟悉之外,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因此,本人建议,对于大学里培养的高端人才应当要求其掌握三个专业以上的知识。例如,对于学习法律的人才来讲,不仅要求其熟悉历史、文学知识,还应当要求其掌握有关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是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方能成为一流的人才,从而克服“博士不博”的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七、关于大学教师所撰论文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构的权威性问题。目前,在我国,对于大学教师所撰论文的评价方面,由于受多元化评价体系和非权威性机构左右评价标准的影响,对于很多具有社会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文往往得不到社会承认,从而严重地影响其论文所具有的应有质量。例如,在我国,目前对于中文核心期刊的认定,既有北大版的,也有南大版的,更有北图版和中国社科版的。由于每个评价机构的评价系数和评价标准不同,同样的刊物可能在此视为核心期刊,而在另一个地方则不视为核心期刊,从而导致各个高校甚至是各个高校的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标准严重不统一。鉴于以上这些不当之处,本人认为,对于中文核心期刊的认定应当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进行评定,以形成对全国高校均适用的国家标准,防止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从而严重影响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价。此为本人设想之一。另外,本人认为,为了防止某些机构和个别刊物借中文核心期刊从中谋利,从而做到国家统一发行的刊物在学术上一律平等的精神,教育部应当专门下文禁止对各种学术刊物进行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划分,并取消现有的刊物等级(如部级、省部级、一般级)划分制度,对于大学教师和研究生发表于各种刊物的论文应当一视同仁,只要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且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创新,都应当予以学术上的肯定,一并予以学术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