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时间:2022-04-19 02:40:42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1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紊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人目难忘。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桔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但却内在与具有阳刚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古来日本茶道文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求自然状态。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这和现代的一些所谓茶道新风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美。

幽玄之美

中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落之美。

脱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短短的路径,而是一种更多象征意义上的回归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进入茶室前的净水洗手等动作,也是一种净心脱尘之举。茶道追求的脱俗之美,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红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暂的净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谓的脱俗,不是表象的脱离现实的生存规则。而是令人在真实生活中,自然畅顺地融入世道。利休大师倡导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对脱俗最练达的诠释。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规地行走尘路。便不易迷失本我,会走得更逍遥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会的开始前或结束后,禁忌高谈阔论地炫耀财富和摆弄学问之谈。不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轻语温句的情趣之事。脱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时,求得此一刻的清净俗念之愿。

静寂之美

沉稳、安静、平和,面对日常中的“我”内省内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开始和完了,时常都是在一种无言的静寂中展落。从茶师到茶客到茶具到挂轴到茶花,均以静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静中品味动美。窗外的风声雨声鸟声,室内的水沸滚动声和茶师手中竹刷的轻动做声,众静皆一动过程中的寂美,是红尘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觉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静之美,却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可见,日本茶道文化的多重属性,构成了茶道文化久经不衰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这些属性特点,成就了茶道文化的精神――清敬和寂。因此可以说,不论缺少哪个属性,都不能称为真正的日本茶道文化。禅学的“无”通过日常的“茶”,诞生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佛学中的“无”通过茶人和茶客的内在觉悟而体现出具体的“道”。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无”,不是空洞的“无”,更不是仅仅用以观赏的“无”。而是一种创新的“无”。“无”中生“有”,“有”中而“无”。比如古来的日本茶人,在选用陶器时,也会选用外国或普通陶师之作品。这体现了所谓的美好,是在诸多现有中发现,在无中创新。因为茶道的“无”是一种不受拘束的自由,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可以激发美的发现和创新。可以说,汉语的“无中生有”一词,被日本茶道文化诠释了新的意境。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2

关键词:日本茶庭;园林艺术;精神内涵;艺术特色

1日本茶庭文化内涵概述

在日本,茶庭文化、茶室文化和饮茶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自中国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由于日本民族性格喜爱饮茶和追求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所以在中国传统饮茶习惯基础上不仅创新饮茶方式、发明饮茶工具,而且在逐步发展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茶道。在日本茶道文化中,茶庭和茶室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两个部分相通相连,互为补充。茶室建筑是包括有茶室、水屋、走廊、外景组成。和茶室相对的是茶庭,茶庭种类较多,功能性也不同。常见的有供读书休闲的疏远茶庭、修禅静心的修禅茶庭、露天观赏茶庭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草庵茶庭,该类型茶庭在日本最为常见,又可被称为露地,根据建造规模和周围环境不同,其露地级别还不同,比如三重露地式样的建筑结构其露地从外到内又可以分为三区庭园。日本茶庭的建筑风格和建造方式别具一格、十分精致讲究,这些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

2茶庭的建筑构造和艺术风格

2.1内部景观

日本茶庭内部景观都是按照一定的园林建造思想进行设计,日本茶庭园林不仅是饮茶修身养性的场所,更是修禅的圣地,所以日本茶庭的建造都有很强的禅宗意境。在茶庭的构造中,道路往往设计成弯曲状,铺设高低起伏,常常在道路两旁放置山石,用此来代指茶庭身处深山。在道路两旁和石块处种植低矮植物,来代指山林。在茶庭设置假山、水塘、小涧,流水潺潺的意境营造山泉流动的情境,并协助石灯笼的色彩点缀来总体烘托出茶室所处环境的清幽、宁静和和谐。在日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茶庭的设计面积一般较小,内部景观设计大多精巧玲珑,但是营造的禅境氛围十分浓厚。将日本人所追求的大自然景观和自然感觉都融入到茶庭的园林构造中。这不仅和茶庭的观赏、修身养息功能相关,而且营造出的宁静致远氛围能平复人焦躁心情,在进入茶室之后能以平和的心态饮茶,真正体会到茶道。

2.2色彩搭配

茶庭的主要作用是营造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为进入茶室饮茶的客人提供心灵的洗礼,所以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一般是以绿、灰为主,来达到融入自然的感觉。比如内部景观山石、假山、道路以灰色为主,植被、水景以绿色为主。常见的草庵式样茶庭一般在道路两侧还会设置白色沙石作为分界标志,这样不仅给茶庭增添纯净感觉,而且和总体颜色形成对照,起到很好视觉效果。此外,景观的颜色以自然色调为主,不加入人工修饰,茶庭布景对原始自然美的追求也是民族性格和日本茶道文化的体现。在日本茶庭的园林布景中,一般很少设置色彩斑斓的花株,但是深山中常见的品种可以常见到,比如梅花,总的来说,茶庭色调追求朴素,也正是营造幽静深远饮茶环境和心境的重要体现。

2.3趣味性

日本茶庭的建造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幽静深远的禅宗意境,而且在具体布景中能体现出的是日本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总的特征是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从布景小样的建造规模来看,大多小巧精致,形状不一、色调搭配和谐、布局合理有据,既不会造成视觉冲突,也不会显得突兀。比如假山流水布景处的洗手钵(主要代指山间小涧的洗手功能),在茶庭内的形态各异,有的是水盆形状、有的是山间石块原貌、有的是经人工雕琢,别具一格。路边石块的设置也独具特色,有的随意堆放,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零一个,总体看来则乱中有序,却又不失观赏审美功能。从布景的规模来看,运用象征手法和思维想象的理念将一系列物景用来代指大自然景观,体现出日本茶道文化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智慧情趣。茶室的建设地点一般远离喧嚣集市,环境优美,清净悠远的场地,用茅草、石块、木头等原始材料进行人工改造,建造茶室。泥墙、茅草屋顶、纸糊窗户构建的茶室周围设置一个很小,却别有洞天的茶庭,在此饮茶、参悟人生,这也是远离闹市,追求亲近自然,修身养性的禅宗精神。

3日本茶庭园林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3.1宗教色彩

无论从茶庭的布局还是建造风格,其中主要体现的文化内涵就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理念和格调。这和日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息息相关。首先,茶庭就建造结构和设置理念来看,其主要目的是给茶室营造一种众星拱月的意境,茶庭的建造目的不是饮茶,也不是单纯的欣赏,不仅具有引导饮茶者进入茶室,安抚其心境的作用,还起到烘托整个饮茶环境的效果。在日本,饮茶具有严格的饮茶规定,除了饮茶者必须着衣得体、正式、整洁,言语、动作神态必须得体优雅,茶具和泡茶流程也都要求十分严格。其次在饮茶过程中,饮茶者之间只能谈论哲学、宗教等话题,日常俗事、庸俗化话题严明禁止。对茶会的组织者和茶庭所有者来说,对茶庭的视觉、心灵体验效果要着重注意,不仅要做到各个布景之间的完美衔接,保证其整体性的和谐,而且要对每一处布景的单项作用进行考究,通过茶庭的过程中心灵能得到感受,从而达到一种禅宗的境界。早在日本封建社会时期,武士阶级在进行征战之前会在茶室进行坐禅,以此来达到心境平和的状态,以此可看出,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中承载的茶道文化对日本人来说还具有精神安抚的功能,这也是宗教理念的体现。其次,日本茶道中的清净、自然、朴素的理念也正是佛教思想的体现。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日本茶道的发展和演变始终体现出佛教所宣扬的清、寂、静思想。茶庭无论从构造、布景、建造材料还是内涵意义上都体现出佛教思想,在佛经中有这样记载:“菩萨冲过三界火宅到达露地。”说明露地的本身就是修行圆满之处,也是佛家修行的圣地。

3.2美学思想

日本茶道界普遍认为,日本茶道文化内涵深厚,涉及到的社会各方面因素复杂。其中主要的是艺术因素、美学因素、社交礼仪和宗教思想,这几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但艺术因素处于主导和统领其它三个因素的地位。日本茶道文化除了品茶禅悟思想,其艺术特色中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重要思想内涵。茶庭的设计布景理念中,除了朴素、和谐、宁静之外,错综复杂,缺陷美也在茶庭的设计中有显著表现。追求整体美,不过分追求对称,也不忽略单个布景的意境。在茶室中枯槁之感的美学特征尤为突出,暗黄木头制成的茶桌、枯叶色调的茶具以及墨迹和破旧不堪却不失古朴色香的茶盒都是茶室中美学思想的体现。日本民族不过分追逐过分人为雕琢的艺术品,唯独对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艺术品情有独钟,这也是一种对美的执着和艺术品经时光雕琢的本质美的体现和喜爱,体现出日本人对内心和真实的追求。所以在茶庭的设计和建设中,这种美学思想被完美运用和诠释。比如茶庭建造的选址,选择远离尘嚣的僻静处、设计理念的自然象征性、茶室建造使用材料取于自然原态。整体呈现出清新自然、简单朴素、宁静致远、禅意深远的意境。

3.3茶文化和园林文化的融合

日本茶文化和园林文化在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经过长期发展,日本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在园林文化中都体现了出来。首先是禅宗思想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在茶庭的构建中,以清幽、宁静、禅意、和谐等佛教思想理念为指导,在具体布景中讲究还原自然状态,运用象征性手法将自然物象巧妙缩小,还原在茶庭。通过乱石的和谐、低矮绿树的衬托,再加上假山流水的声音,整个茶庭被营造出一种潺潺流水、层峦叠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乱中有序的自然景象,再加上空旷的草坪和色调的和谐搭配与自然材料搭建而成的园林建筑,无论在视觉、听觉还是心灵感受中,都能达到日本茶文化中所宣扬的清、幽、静的体验。其次是人文思想和宗教元素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日本园林自从中国引入后,前期是以观赏为主,在发展和演变中其作用逐渐由观赏性变成传递人文思想性。在茶庭的设计中,运用物象的合理安排和人为设置来传达出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的价值取向。用假山、水景、植被、乱石等来营造自然意境,运用阳光直射和水体反射以及物象的倒影来体现光的美感。用最原始的木材、茅草、石头构建房屋主体,来和茶文化内涵融为一体,来体现精神上和饮茶这种物质行为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然、朴素和宁静致远的心灵感受,这不仅是日本民族人文情怀的体现,这也是佛教思想在茶文化形成以及园林建造中的明显标识。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庭和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将日本茶道文化无处不在融入其中。从茶庭的自然性回归建造,自然意象景观的设计,到茶室主体建筑的朴素、简约建造和原始性回归。从中不仅可以洞察到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向往,而且可以从中解读到茶庭不仅仅扮演着营造禅境氛围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承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向往,人们通过物镜来表达自己内心向往和精神追求。日本茶庭虽然没有气势恢弘的建筑体也没有色彩绚丽的色调,但是它所体现的朴素自然、优雅别致、宁静致远理念不仅仅对我们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起到一定的熏陶和影响,对今天园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洁芳.日本茶庭的园林艺术[J].艺海.2011(07):191

[2]崔陇鹏,李红艳,喻梦哲.日本室町———江户时期的茶庭演变研究[J].中国园林.2014(02):109-114

[3]宋琦.从日本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演变探究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D].青岛科技大学2014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3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国外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

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到了现在的中国,茶馆虽然已经不见身影响,但是一些极具古典特色的茶楼、茶间却开始出现,它与古代的茶馆一样,有着随意性、开放的特点。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则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场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与中国的茶馆不同,以其严谨、繁琐与等级为特色。在气氛与环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一些古老的茶馆里,我们会发现,其环境十分幽静,里面所收录的家具、茶具等都是极具古典气息的,有的茶馆里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鱼虫等等,有的还会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因而整体的氛围是“悠闲”与“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围则相对要严肃很多,日本的茶室总是静悄悄的,茶室里的任何物品都极为讲究,给人一种严肃、严谨之感,并没有中国茶馆里的随意的感觉。此外,中日两国茶文化在文化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成熟于唐朝时期,此时的中国文化与思想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经定型,因而茶文化是处于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处于辅助性的地位。但是日本则与中国不同,茶文化传处入日本时正是七、八世纪,此时的日本文化还没有形成,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来说是一种主流性文化,对茶文化的改造与丰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点,与中国茶文化的辅助性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则处于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特有的文化现象。无论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还是发展于日本,茶文化始终因其国家背景、时代背景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中日茶文化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共同要求。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弘扬,人们开始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较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对于中日两茶文化的正确分析与对待,是中国茶文化继续发展与进步的前提,因而对中日两国茶文化异同的分析,是有着巨大的时代作用的。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相关文章:

1.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茶文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3.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发展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4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渗透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国外的各种思想和文化也逐渐在我国传播。比如,我国的青少年对国外的节日甚至比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加热衷,相比之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却越来越不重视,这种思想的传播在我国的大学生中尤为普遍。由于大学生在接触新鲜事物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对新鲜的事物都想尝试。这样一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就遭到了冷落。当代的大学生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加强对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那么,怎样将茶文化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茶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很早就有采茶、品茶的活动,茶叶在我国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中国的俗语说道: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已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茶文化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茶文化被赋予了广泛的涵义。我国的茶文化不仅包括茶道、茶精神、茶书、茶具等等,而且茶画、茶艺、有关茶的故事也是我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都为我国的文化增光添彩。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茶文化也吸引了许多国外友人的眼球,他们开始对我国的茶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国的茶文化对于传播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茶文化凝聚了古人的精神以及智慧,并且将其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将茶与文化相联系,既是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程度的体现,又在茶文化中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延伸。而且,研究茶文化,对于提高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的水平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品茶和研究茶文化的过程中,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的茶文化,能够给人以心灵的洗涤,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发挥茶文化的现实价值。

2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基础且关键的课程,它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情况下,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并不热情。有的学生甚至对这门课持反感的态度。他们觉得它枯燥无味,而且全部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它等于浪费时间。同时,老师也觉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不好开展,学生不配合是主要的问题。但是,我们对其研究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性说教性太强,学生们无法理解透彻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比较空洞,而且有些内容使用学术性较强的专业术语,又没有对这些专业术语的解释,导致同学们觉得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过于空洞。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存在理论性太强的特点,说教意味较强,不能结合实际生活对同学们进行教育。即使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他们对于这些没有接触过又没有具体解释的内容依然无法透彻理解,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2.2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过于看重理论,缺乏实践

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每次上课,同学们都是跟着老师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教材,很难有自己的理解。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学到的知识去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从而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正确处理事情的良好习惯,将自己所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日常的待人处事表现出来。但是纵观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从来都是看重理论的学习,很少有开展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同学们学到的知识和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很难得到有效应用,导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2.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时代在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新事物不断涌现,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一味地讲,同学们老实地坐在下边听,整个课堂缺少生气。而且同学们看似是坐在下边认真听讲,但是实际上已经跑神开小差了,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很少,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也很少。这样的上课方式根本不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而且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也没有学习的兴趣。

2.4老师思想政治教育课过多依赖于课本

我国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老师在上课时,内容过于依赖于课本教材,素材缺乏。虽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这是一大进步。但是另一方面,很多的老师讲课只是按照自己的PPT来念,自己发挥的空间很少,同学们一看老师的PPT就知道老师整节课要讲的内容,从而失去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对教师来讲,PPT只是自己上课的一个辅助的工具,主要还是要老师自己带领着同学们进行知识的学习,不能让PPT牵着鼻子走。而且,这些PPT上的内容大多都是照抄照搬课本上的,缺乏课外生活中的素材,同学们学习起来枯燥无味,老师进行讲解时也提不起兴趣,这样必然会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3茶文化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3.1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当今时代,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认同,甚至有同学觉得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是落后的,是应该抛弃的,这样的思想必然会导致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阻碍。一个国家的青年人对民族文化不认同,这样的民族在历史的道路上是不能走远的。所以,将茶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介绍茶文化,让同学们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

3.2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当今思想文化不断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国外的文化和思想已经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外国文化比较开放,而且自由,所以就觉得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对于我国的文化来说,觉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太过于保守和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所以应该完全抛弃。这样的思想是不对的,每个国家在发展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先进的地方。通过将茶文化这种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同学们能够充分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性认识两种文化的差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茶文化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4.1思想价值

当代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意蕴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将茶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让他们通过学习茶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比如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等产生兴趣,帮助同学们形成比较全面的价值观和待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学会不骄不躁、积极向上的处事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茶文化的思想引领价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4.2文化价值

大学生对我国的历史了解比较少,除了历史专业的学生外,大部分的学生对我国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只是浅尝辄止,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了解历史,通过学习茶文化,让同学们对茶文化中蕴含的典故历史文化等加以了解,补充他们在这点上的文化知识空白,从而对茶文化的传播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发挥茶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价值。

4.3人才的培养价值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下的功夫较多,而忽视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导致同学们的价值观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不利于同学们的成长。所以,将茶文化引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上边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问题,同时探究了将茶文化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将茶文化引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同学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于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李德万.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万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的推进研究[D].安徽大学,2015.

[4]岳嵩.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86-187.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5

背景链接:

蒋春音,艺名佳依,198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青年紫砂艺术家、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得主。祖上世袭承陶,师承紫砂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省紫砂器具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师、徐悲鸿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

多次参加京、广、沪等地的紫砂艺术展览,作品相继被新华社、《香港大公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河南日报》《福建日报》《天津日报》《新民晚报》《宜兴日报》等百余家国内外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争相报道,多件紫砂艺术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院等国内外各大艺术机构收藏,在纯学术的艺术评比中屡获名次。

中国的饮茶史到底起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部分人比较认同的是,始于汉,盛于唐,而兴于宋。中国的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学专著,当属唐・陆羽的《茶经》一书,它是一部全面、完整地记载了有关茶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饮茶技艺以及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自此以后,中国的饮茶之风盛行,有关茶的著书立说也不断涌现,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多达一百多种。

相较于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明代起发端的紫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要晚很多,自明中期至今,不过短短近六百年的历史。虽然如此,紫砂仍然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独一无二的,其他任何器皿都无法取代的饮茶器具。在紫砂这虽短却独特的历史中,茶文化对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意义深远。中国古代的茶书中,也早有对紫砂壶的描述。万历时期许次纡所著的《茶疏》中这样描述:“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可以说,紫砂壶作为饮茶所不可或缺的器具,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的大环境熏陶下的产物,也是茶文化发展的必然。

同时,当紫砂文化作为历史的必然产物而出现之后,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的宜兴,以产茶而著称于江南,甚至是全国,并以“芬芳冠入他境”而居贡茶之列。再者,宜兴历来山清水秀,风景绝佳。在唐代,宜兴的金沙泉水曾一度作为煎茶的最佳泉水进贡朝野。得天独厚的紫砂自然资源,为明代大规模的饮茶之风的兴起与变革提供了条件,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中来,更是赋予了紫砂文化与茶文化以新的内涵与生命力。

紫砂文化与茶文化能够如此完美地水融,与文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文人尚茶,因为柔静思想是茶文化的倡导主体,而文人们在个性上要求中庸内敛,在思想上崇尚的是儒释道精神。再说紫砂茶壶,讲求的是温润自然、古朴典雅,与前两者的思想不谋而合。所以,三者精神上的统一,是他们共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更重要的是,随着紫砂茶壶的不断盛行,文人开始自主地参与到茶壶的创作中来,从外形的设计,到书画的篆刻,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紫砂茶壶的形式和内涵。

不论是紫砂文化还是茶文化,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盛衰与起伏。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茶文化与紫砂文化再度兴盛起来。如果说在中国的古代,这两种文化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不满时局,用来躲避现实的产物,那么今天,这两种文化则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表达。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茶文化;礼仪;精神取向

【中图分类号】 TS9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30-1

一、西方国家茶文化的历史凝定

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也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日本茶道文化与英国下午茶文化。由于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的和政治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日本划入到西方国家的范围。虽然日本的茶道文化源出于中国佛教临济宗“茶禅一味”思想,但日本对茶道的理解和认知却与中国茶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同时,为了行文的便利,本文将日本茶道文化划入西方国家茶文化的范畴内。

茶传入到日本是在中国唐代,由于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日本曾先后十三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正是在两国的交流和往来中,大量的日本贵族和文人在唐朝了解、认识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伴随着他们一起回到日本的不仅有中国的政治制度,还有中国的茶文化和中国的佛教思想。早期的日本茶文化仅仅停留在统治者和贵族的范围内,未能取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随着唐王朝的灭亡,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陷入到了低谷。进入到十三世纪,随着中日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逐渐步入正轨,部分日本人再次来到中国,在经历的长期的游历、学习、生活之后,他们再次将中国文化的先进成果带回到日本,从而掀起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生活了近三十年的荣西和尚不仅深谙中国茶文化,在带回茶种和种茶之法的同时,由他本人执笔撰写的《吃茶养生记》直接引领了日本社会的饮茶之风的盛行,从而直接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的诞生。

夹山和尚自号“佛日”,人问:“日在什么处?”对曰:“日在夹山顶上。”……问:“如何是夹山境地?”对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祖堂集》)

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命长也。天竺唐土均贵重之,我朝日本曾酷爱矣,古今奇特之仙药也……

日本茶道文化的思想源头是中国佛教临济宗“茶禅一味”,当禅宗僧侣追求禅定的过程中,为了帮助自己获得精神的振奋和肉体的兴奋,茶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同时,“百丈僧规”的制定在保证寺庙获得稳定经济收入的同时,使得茶成为禅宗僧侣修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正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日本文化最终凝定为具有日本本土色彩茶道文化体系。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中西方的交流方式逐渐增多。自汉以来的丝绸之路逐渐不能满足中西方日益频繁的货物交换,而新大陆的发现更促使欧洲人去寻找属于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世界。当十六世纪的大英帝国在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获得海上霸权之后,英国人开始谋求通往神秘东方的道路。最早将茶叶引入英国的是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东印度公司,他们将从中国获得的绿茶作为贵重的商品销售给英国上流社会。在历史的偶然和商业利益的共同作用之下,茶在英国社会的传播在早期仅仅限制在较为狭窄的贵族圈中,绿茶的昂贵使得普通民众与茶是绝缘的。发展到十七世纪,随着英国完全掌控印度次大陆、以及红茶在印度引种的成功,为英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货源,从而开启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和认知是英国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于中国、日本以农业文明作为经济的基础的文化形态,重视商业利益获得的英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一方面,英国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的他们的社交活动往往限制在室内,贵族妇女往往借助文化沙龙和茶会结交各阶层的社会人士;另一方面,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并非为追去共同的精神境界,而是细细的品茗中追求自我的精神享受,这也符合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商业文明。

对比中西方各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笔者认识到茶对于饮用他们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而言,并非是一种生理层面的必需品,而是一种文化的媒介。正是借助于茶的桥梁作用,中国人从茶中获得了文人雅士的风度和“茶禅一味”的境界,日本人则从茶中收获的“茶道”的精神依归,英国人更是从“英式下午茶”中找寻到了现实生活的伴侣。

二、茶文化与礼仪

无论是在茶的故乡――中国,还是远渡重洋的日本、英国,茶都已经从单一化的物质享受中超越出来,成为了每一个饮用茶的民族人们的精神追求。作为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载体,茶不仅衍生出茶文化的庞大体系,也逐渐物化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物质形式,这就是附着于中西方茶文化之上的茶礼仪。

茶叶的烹制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且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一方面,由于“茶禅一味”和茶道思想的影响,中日两国十分注重茶水的选择,他们希冀通过水的引领获得茶的最本质特征;另一方面,茶杯、茶夹、茶盘、闻香杯也是中日两国茶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构件。通过茶杯的选择,他们希望获得最好的茶汤;借助于茶夹,他们渴望隔绝人与茶之间的气息;而闻香杯的使用更是直接超越了满足物质诉求的饮茶模式。反观英国人对茶叶烹制的规定,则十分简单,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经验选择某一品茶的红茶,在特指的骨质茶杯中慢慢品茗茶的清冽。

茶叶的器具是最能体现中西方各国对茶叶理解的物质媒介。“中国茶类丰富,各民族和地区的饮茶习俗也多样化,茶具的具体配备有差异。加上这里还包含有个人的爱好与品位也大都不一。先看主茶具,它有茶壶、茶船、小茶杯、杯托、茶盅、盖置、茶碗、大茶杯、盖碗、冲泡盅和冲泡器、水注。辅助用品有奉茶盘、茶巾、茶盘、泡茶巾、茶匙、渣匙、茶荷、茶针、茶著、计时器。备水器有煮水器、保温瓶、水盂、水方。备茶器有茶样罐和茶瓮。”日本人则习惯于使用陶制茶具,进而形成了本国对陶器的特殊喜好,他们往往是使用较为宽大的陶器来饮茶。英国人在使用骨质茶杯的同时,还在下午茶中加入了很多的新元素,比如茶点等。

参考文献:

[1]简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5.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7

近几年,随着茶文化的不断普及,消费者对茶叶的认知度也在不断提高,茶叶消费也是渐渐步入正轨,尤其在经历了08年金融风暴的洗礼之后,茶叶消费更是不断趋于理性。不断理性的消费环境,呼唤着实在的健康好茶,呼唤着致力打造实在好茶的茶叶企业。

是谁,在此时毫不犹豫承担起大众消费者赋予的使命?是谁,一直致力于打造让每个人都能喝的起的健康好茶?又是谁,始终贴近生活。为人们建立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在厦门。茶友们一定会说,那是“川和茶”。无论是在办公楼下或是闹市街边的专卖门店,是在好又多商超或是88连锁社区店的便利专柜,川和茶那清新淡雅的一抹绿,总是让人温馨到沁人心脾。

源自于安溪祖辈经营的川和茶,历经岁月沧桑和时代变迁,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并始终致力于开发质优价廉的大众消费茶。据川和茶负责人介绍,川和茶的系列产品,都源于高海拔的自有绿色生态茶园,讲究“天、地、人”三要素的自然天成,集种植,采制、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以传统精湛的制茶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一丝不苟,精制而成。她说,“川”字左右为山,中间为水,意为“山水”;茶自始就是从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山水又是茶的生命之源,蕴涵着无穷的生命力,蕴喻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和”表达了饮茶的真谛,茶平和淡泊的自然秉性与人们追求和谐的思想息息相通,人们因茶而得缘。因茶而更加亲和包容。

一走进川和茶店,就能感受到不同于传统茶叶店的别具匠心的店面装修风格,自然、淡雅、清新的色调,时尚简约的格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店里可以了解到,川和全线产品都采用环保包装。同时还有“金骏眉、大红袍、正山小种”等新产品。据悉,为了更好地实现“实在好茶”的品牌理念。川和茶还推出“实在消费、退换无忧、四心服务、广交茶友”的服务措施。购买茶叶一个月内,到原购买门店可退货或换货(产品未开封、无损坏),真正做到了“品质放心、服务贴心、消费安心、退换省心”。怪不得,许多老茶友称川和茶很实在。

秉承着“好喝、健康、真情、实惠”品牌理念的川和人实实在在做好茶,而产品出色的性价比优势更是确立了川和茶实在好茶的口碑。随着川和茶逐渐被市场所认可,并得益于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下的发展机遇,进入厦门市场仅一年多时间,“川和茶”已扩张至福州、莆田、宁德及省外的上海、天津、西安、河南、山西等区域,目前连锁店总数将近45家。

2D09年,川和茶已经开始将发展步伐拓展向全国。本着勇敢与创新、远见与责任的专业精神,川和茶将坚持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致力于通过连锁品牌经营与加盟商精诚合作。共谋发展,将川和打造成茶行业的领军企业,传播“好喝、健康、真情、实惠”的品牌理念,使之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真正的“实在好茶”。

茶企

天福茶学院援外培训班圆满结束

近日,由国家商务部主办、漳州天福茶学院承办的,为期50天的首期“发展中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完满划上句号。参加此次培训班的28位学员由亚非欧15个国家政府选派的官员、专家、学者组成,在这里他们学习了无公害茶叶的各项技术理论以及无公害茶叶的监督管理办法。并参观乐茶园、茶厂,交流茶叶生产发展情况,学习中国茶文化。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学习收获很大,感谢主办的鼎力支持。(严利人)

天福喜获HACCP认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近日。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两张证书:HACCP认证证书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确认,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所生产的茶叶、茶制品等产品是在符合《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和卫生条件下加工生产的。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标准。符合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坦洋工夫亮相钓鱼台驻华使节茶会

9月23日,由“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中华茶文化宣传活动组委会、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中国国际友好文化节组委会、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文化厅、宁德市人民政府、台湾茶协会、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亚洲文化艺术馆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暨第四届“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中华茶文化宣传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院隆重开幕。福安坦洋工夫股份有限公司和正园春茶业(福建)股份有限公司参加茶会。为各国驻华使节提供礼品茶;福安市茶艺团的茶艺小姐们现场为各国驻华使节献上了精彩的“坦洋工夫茶;中泡”和“畲家宝塔茶”等茶艺表演,受到各国外交官们的喝彩。

据了解,本次茶会中,驻华大使、公使、参赞等外交官及其夫人们共计230人外宾出席会议,海峡两岸、各界友人共计800多人参会。

福建省27家企业上榜中国茶叶百强

10月14日,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出炉。福建省有27家企业入围,位居榜首,安徽和浙江紧随其后,分别有13家、9家企业入围。其他各省市上榜数分别为:四川8家、云南7家、湖北和河南各有6家、湖南5家、北京4家、广东和贵州分别有3家、上海、山东和江西各有2家、重庆、陕西和江苏各有1家。

福建省上榜数比05年增加17席,比去年增加1席,排名靠前企业大幅增加,有2家企业跻身10强,其中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居第六位,安溪铁观音集团居第十位,全国第一产茶大县安溪有八马、铁观音集团、日香、华祥苑、魏氏、三和6家茶企入围,居全国第一。

标准

农业部启动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

10月14日,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西婺源举行,农业部将于日月年内在我国118个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县市,以千亩集中连片的形式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全面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单产和效益,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力。

为了使茶叶产品达到优质高效。提升茶叶产业的竞争力,农业部近日下发《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自然条件优越、工作基础好、茶农积极性高、示范作用强的茶叶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基地参与标准茶园创建活动。此外,农业部还对参与标准茶园创建的地区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交通方便:有一定种植规模;树势健壮、树冠结构合理、覆盖度在80%以上;产量基本稳定、名优茶单产达每亩干毛茶20公斤以上或大宗茶每亩干毛茶150公斤以上;具有标准化、清洁化加工条件:茶叶产品全部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实行品牌销售等。

千名浙江茶农喜获“护身符”

10月12日,记者从浙江省德清县工商部门获悉,德清县的茶叶品牌“莫干黄芽”的商标已作为德清县首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初审,这不但实现了德清县证明商标注册零的突破,也为该县生产“莫干黄芽”的千名茶农贴上了品牌保护的“护身符”。证明商标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表明商品来源的标志,还在于它能够代表特色农产品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

件、独一无二的耕作方法、养殖方法、与众不同的品质。

龙井茶2010年将全面使用证明商标

记者日前从浙江省农业厅获悉,2010年开始浙江省将全面推行龙井茶证明商标标识制度,正宗的龙井茶都将贴上“龙井茶证明商标”的标签。据悉,待明年全面推行龙井茶证明商标标识制度后。届时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使用与龙井茶证明商标相同或相似标识的,都属于侵权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依法进行查处。

另悉,明年开始浙江省还将通过推广“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加工聚集区(中心)等模式,提高龙井茶产销的组织化水平和产业层次,提高商标使用覆盖面。同时,鼓励小规模生产者(散户)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由专业合作组织统一申请使用龙井茶证明商标。

文化

福建漳浦举行曲水流觞宴

9月22日晚上,福建省漳浦县在天福茶博物院举行曲水流觞宴,以这种传统雅集方式迎接国庆60周年。

曲水流觞源于古代文人流行饮酒或饮茶赋诗的一种雅事。活动时,先把酒或茶倒入一种名为“羽觞内”的酒杯中。羽觞通常小而轻巧。可浮于水上,然后把它放置于弯弯曲曲的小溪流水之上,众人环溪而坐,杯随水流,若停在某人面前,谁就得赋诗,否则就得受罚。历史上以东晋书圣王羲之与其友人在浙江绍兴兰亭聚会举办的曲水流觞最为著名,王羲之在曲水流觞尽兴之后写下著名的《兰亭序》成为行书的千古典范。

板桥镇遗址出土北宋茶盘

10月4日,胶州市板桥镇遗址考古发掘继续进行,考古发掘人员在北宋时期文化层内发现了一个黑陶制作的敞口盘(茶盘)和一个完整的瓷壶等文物。据现场考古专家介绍,北宋时期茶文化发达,当时的胶州人就喜欢品茶。板桥镇作为当时北方唯一的海上贸易通道,茶叶交易非常活跃。

中华茶文化展亮相美国

2009年10月8日,美国罗得岛州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国庆60周年暨中秋节庆祝晚会”在学校礼堂举行。会上,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茶文化讲座和展示赢得了在场嘉宾的热情追捧。

中国茶叶博物馆王建荣馆长做了《日饮三杯茶健康伴你行》的茶文化讲座,让嘉宾们深入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随后功夫茶、西湖茶礼、文士茶的表演,让嘉宾直观地理解了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和不同茶类的冲泡技法。同时,“中华茶文化展”在布莱恩特大学展厅内推出,展览从中国茶的历史文化、分类加工、茶具茶器、茶艺茶俗、茶与书画、茶与健康等六大方面系统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国茶楼”亮相比利时

10月8日,“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幕。经过精心装饰的“中国茶楼”,作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信息中心、中国茶艺及饮食文化展示中心和中国民乐、民间手工艺展示中心,在布鲁塞尔市中心的Dynasty大厦亮丽登场,吸引了众多比利时观众的目光。

欧罗巴艺术节组委会的负责人介绍。这是首次把中国茶楼搬到比利时,“茶楼”将运行到2010年2月14日。

茶事

张天福寿辰暨基金会周年庆典在榕举行

10月8日,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在福州联合举办“张天福寿辰暨茶叶发展基金会成立周年庆典”活动,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叶恩发通报了“基金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张老利用庆典重申有机茶示范基地的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有机茶基地的四大优势,一是保证茶产品天然无污染;二是保证茶园水土不流失:三是保证茶园丰产、优质;四是提高功效、节省成本。实现茶园标准化。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评选揭晓

10月12EI,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上海市茶叶学会和“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签约仪式暨世博茶经济论坛上,安溪铁观音被评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

按照世博联合国馆的“硬指标”和招管会的规定,“安溪铁观音”与“都匀毛尖”、“湖南黑茶”、“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祈门红茶”、“六安瓜片”、“天目湖白茶”、“张一元花茶”等传统名茶作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进入世博会联合国馆。据悉,入选联合国馆的中国名茶严格限制为10种,并涵盖六大茶类。上海市茶叶学会透露,今年年底前将确定最后一张世博会联合国馆的入场券花落谁家。

益阳举办首届中国湖南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

10月18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华茶人联谊会、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茶祖神农基金会、湖南省茶业协会等协办的为期2天的“首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在湖南益阳茶业市场开幕,益阳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黑茶之乡”。据悉,本届节会特设安了化黑茶文化展示,黑茶产品展销两个区。开幕式下午,还举行了中国黑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和世界冠军龚睿娜、黄穗现场签名售茶活动。

中华茶人联谊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举行

10月25日,中华茶人联谊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中粮集团副总裁、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刘永福当选理事长,中粮集团总裁助理、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朱福堂当选常务副理事长,中粮集团三利广告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国际荼业博览会秘书长孙蔚任秘书长。

代表大会上,受刘永福理事长委托,朱福堂常务副理事长向与会代表做了中华茶人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目标供与会代表审议通过。朱福堂常务副理事长还介绍了理事会人员调整情况,宣读了新增选的名誉理事长、高级顾问、名誉理事、常务理事、理事等人员名单。

茶事

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京开幕

10月24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览大厅开幕,为期4天的博览会也是中国茶业的一次大阅兵。本届茶博会展览总面积11000平方米,参展企业涵盖了茶叶生产、加工、经销、机械、包装、科技、茶饮料和文化推广等整个产业链,共有1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家茶业企业参展。湖南、贵州、福建、四川、陕西、江西、江苏、台湾等地区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参展团,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等红茶生产国也组团参展。同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国际采购商以及国内各省的采购商应邀参观展会,参观总人数超过两万人次。

本届茶博会还召开了北京・世界茶业论坛暨中国茶乡发展论坛、国际名优茶评选、国际茶艺表演大赛、寻找最有价值的味蕾等相关活动。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8

关键词:日本煎茶;形成;和敬清闲

1 日本煎茶的形成

日本煎茶来源于中国,在唐代八世纪,中国的煮茶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开始走向繁盛时期,并且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这时候“煎茶”这个名词随之诞生。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煎茶是我国古代辛勤工作的劳动人民所发明的一道制茶工序。此种烹煎方法主要是将饼茶炙烤、然后碾碎成末,放入沸水中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对于茶文化的初学者而言,往往容易误以为“煎茶”的“煎”字是一种烹饪的方法,把茶叶在火上烤,或者把茶叶放在少量的热油里弄熟的意思。其实不然,“煎茶”根据词性不同可以有两种解释:如果解释为动词这是“把茶蒸熟”的意思,“煎”就是“蒸”,是一种泡茶的工序;而“煎茶”如果解释为名词,是指蒸过的绿茶。在明代的中国,煎茶这个词表示一个制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也就是用清水煮茶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工序渐渐被炒青所取代。据《茶经》记载,炒青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萎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

日本是一个乐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民族,在我国唐朝繁盛时期,常派使者前来我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煎茶文化也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之一。中国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把我国明朝的泡茶方法传入日本,向日本弘扬了中国茶文化,煎茶因此在日本也开始发展起来。日本煎茶道形成于日本江户时代并且发扬光大,其煎茶文化至今还保存着不少中国文化的痕迹,并且发展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 日本煎茶的特点

日本《广辞苑》对“煎茶”一词的解释有两种:狭义的解释为“煎茶是绿茶的一种,以茶嫩叶为原料制作而成”,广义的解释是指“把茶煮了喝,或者指煮好的茶”。也就是除了抹茶以外的用水泡的沏茶方式。从日语词汇上看,“煎”这个汉字是“煮”的意思。

日本煎茶方法跟中国的类似,先将一定温度的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泡着饮用的方法。煎茶的步骤可以分为:准备茶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步骤。虽然煎茶道非常讲究每一道泡茶的工序,但是比起抹茶道,煎茶道是一种简单随意而又自由的茶道。因为没有任何形式的束缚,煮茶的地点可以自由选择,也无须遵从传统抹茶道的繁琐程序。正是煎茶道没有地点的要求,也没有束缚,因此而备受日本人喜爱,在日本得到普及。

从泡茶的科学角度而言,根据茶的种类不同而使用不同水温的水,因为茶的味道会因水温的高低而发生变化。一般而言,煎茶最合适的水温是70℃-80℃,那样跑出来的茶味道最好。日本人通常把水煮沸以后静置一旁,一边准备茶具,一边等待水温下降为合适的温度。待煎茶的准备工作完毕以后,水温也差不多变成了合适的温度。日本人在煎茶时,首先往茶壶注入三分之一水,让茶稍加温热,然后再把茶壶的水加至七分满,等待时间为大约一分钟,就可以开汤饮茶。第一遍泡的茶,味道很清新,有一丝淡淡的茶香。茶入口甘淡,几乎没有苦涩。第二遍时,舌尖已有茶津涌出,味道也变得比第一遍的茶味浓厚。到第三遍时,喉咙有一股甘润的感觉,满口都是茶的甘香,跟第一第二遍的清幽淡薄的茶味又不同。

日本煎茶的茶具中,比较特别的是盛茶的茶壶,叫“急须”,这名词来自中国。“急须”出自我国诗人宋黄裳的诗歌《龙凤茶寄照觉禅师》:“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自注:“急须,东南之茶器。”,意为“煮茶、暖酒器名”。“急须”是日本的茶壶,形状小巧玲珑,一般容量只能供2~3人饮用。其把柄与壶嘴成直角,把柄和壶身也成直角,方便右手持握,由于把柄和壶身隔得比较远,所以用手握着茶壶也不容易被烫伤。中国的“急须”的把柄根据位置不同,分为后手(弯把)、横手(侧把)、上手(提梁把)三种。日本的“急须”以壶口和壶把垂直的“横手(侧把)”为主流。通常用紫砂、陶瓷、铁制、银制的材料制作而成,其中金属器比较多。中国的饮茶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急须”的出现是因为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以煮茶法或煎茶法为主,“急须”是当时用来煮茶的茶具。之所以把壶嘴做的很高,是为了避免茶汤溢出;将手握的直柄做成中空,是为了插入导热慢的木棒,以免倒茶时烫手。在那时候不论是煮茶还是煎茶,茶都需要通过煮的方式进行,而“急须”就是当时非常普遍的煮茶容器。在我国某些地区的方言中,“急须”的含义跟字面意思一样是“急用”的意思。

由此可见,日本学习中国的煎茶文化,煎茶的工序和茶具都被完好地传承了下来,并发扬光大为茶道。许多中国古代茶器的原始名称仍然被保留着,“急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跟原来相比茶壶的形状略有变化,用途也不再拿到明火上煮茶,但是“急须”不烫手、小巧轻便的优点依然被大家所接受并且沿用至今。

3 日本煎茶道的文化内涵

日本人之所以把喝茶当成是一种艺术、一种精神享受,甚至不惜投入巨资建造专门的茶室,购买昂贵的茶具,耗费金钱上茶道课程,是因为茶道是一种精神乐趣。点茶人的泡茶手法与茶室的摆设、茶具的形状和颜色达到协调时,会给喝茶人带来一种美感和乐趣。

日本茶道精神体现在“和、敬、清、寂”四个字中。“和”是和谐,和谐分为外在的和谐和内在的和谐,外在即茶室的环境,包括了茶室的摆设,茶具的选取,甚至是茶室内香味要以和为本,实现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和谐;而内在的和谐也就是内心的平和与安静。“敬”是指“尊重”,茶室里的人地位不分高低,宾主要相互尊重,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做到相敬相爱。“清”是指“通过喝茶对灵魂的洗涤”。因此,茶室要保持清洁整齐,人们便通过喝茶可以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寂”是指“无”,也就是通过喝茶忘却世间烦恼,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众所周知,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煎茶道虽然没有抹茶道那么普及,但是也受日本人喜爱。比起日本抹茶道,日本的煎茶道更加讲究简洁。因为煎茶的工序比较简单,所以煎茶道更强调“茶道与效率”“简练之美”。与上文所述的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略有不同,煎茶道的精神在于“和、敬、清、闲”。区别在于“寂”和“闲”两个字,“寂”讲究的是“忘我”,而“闲”讲究的是诚信、满怀诚意,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内心的和谐。通过煎茶领会内心和谐愉悦、互相尊重、净化心灵、满怀诚意,使肉体与精神都得到舒展。

自古以来,日本煎茶道因其自由、简单的程序深受日本普通百姓的喜爱。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繁文缛节中释放出来,通过煎茶而达到身心的放松。日本的茶道一直保留着自古至今独有的特色并且注重文化的继承,这是我们所缺少的文化传承精神。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京燕山出版社,2009.

[2] 桑田忠H.茶道のs史[M].v社,1979.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9

产自中国的茶自16世纪传至欧洲以后,在短短的100年间,迅速风靡世界。

到了今天,如果要问,遍及全球,哪种饮品最为盛行?不疑有它,茶与咖啡而已。

茶与咖啡,无疑是21世纪的主流饮品,其二者均具有提神醒脑之功能,但茶叶中咖啡因的含量仅相当于咖啡的一半。从健康角度而论,茶,更胜一筹。健康饮品

茶之所以盛行,很大因素源于它的健康。

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茶叶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在简单的茶叶叶片中,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脂质、有机酸等有机化合物达450多种,钾、钠、镁、铜等无机营养元素亦有28种,且组合比例十分协调。

茶叶特有的茶黄素能够降低现代人闻之色变的胆固醇;茶叶中的儿茶素能够瘦身减肥;茶叶中的茶多酚在抗氧化、抗菌、抗辐射、抗肿瘤等方面效果显著,并有很强的降脂功能,甚至还可以有效保护毛细血管,利于人体血管的舒张,起到预防心血管病的作用。所有这些,想必都是现代人极其欢迎的。其他的,比如提神、解乏、防暑降温,解渴生津等,可能就是许多饮品兼而有之的了。

故常饮茶,不仅美容瘦身,还能使人体内的各种机能得以协调,提高身体防病抗病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材料显示,人类长寿的奥秘之一就是“多茶少烟”。

目前,全球约60个国家种植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茶叶消费习惯,20多亿人钟情茶饮。

中国茶

经常做茶叶进出口的人都很有体会,茶在除中国外的很多国家,不过是一健康饮品,追求的是其中所含的对身体有益元素,对于其种类及品质,要求并不多。但在中国,茶除其具象因素外,对其形而上的东东西西,似乎谋求得更多。

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是一中国符号。

中国之茶,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相随而来,自然历史悠久。

茶圣陆羽在其《茶经》里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但陆羽之据,源于成书于汉后的《神农食经》,并不足以为信。因而,对于此,就如视开天、女娲造人般,当做一美好传说好了。

在我国云南,至今仍有一株树龄已达27口。多年的野生茶树茁壮成长着,但是不是已被人类有意识地食用了这么多年,就不甚了解了。据说,在西周时,茶就已被种植并做药用,但后人一直没有发现可确切考证的文字资料。能让我们确切所知的文字记载应该是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之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

研究过中国文字的都知道,秦统一中国以前,各诸侯国文字并不统一,因此,于茶,亦是同物异名,“茶”、“茶”均有。直至陆羽,才在《茶经》中将之统一成“茶”,统一读音,统一书写。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发现了一幅迄今为止最早以茶为主题的帛画,命名为《敬茶仕女图》,说明当时饮茶已经成为风尚。

饮茶虽在汉时已成风尚,但怎样饮,恐怕还没有人说得清楚。

据考,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后发展到生煮羹饮。三国时,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即将采来的叶子做成饼,然后晒干或烘干,这应该算是制茶工艺的萌芽吧。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关于茶的记载日益增多,并出现了以茶为主题的文赋,甚至还对煮茶的水进行了研究。至唐,随着佛教的日渐兴盛,饮茶之风也大盛起来,并由在寺庙里长大的弃儿陆羽酝酿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从此以后,茶便从以前粗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达成了文人雅士的理想境界。

我国传统茶学经过汉代的起源,唐代的第一次提升,宋代的进一步人文精化,明代及清代早期的发掘中兴,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所以,茶史上向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

在制茶方面,亦从发现野生茶树,到种植药用,再到团茶、饼茶、散茶;从蒸青绿茶、炒制绿茶,再到绿、白、青、红、黄、黑六大茶系;从釜煮茶汤、汤钵点茶,再到紫砂小壶工夫杯;从纯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中国茶经历了悠长复杂的变革,终于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庞大茶学体系。

饮茶

饮茶,说的雅点,其实就是喝茶。

在西方,喝茶向来就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即使是足够浪漫的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也不过是简单的袋泡茶再加上秀美的庭院、手工编织的桌布、精美的茶具、优雅的女人等。英国立顿公司近些年来开发出一种可三面受水的金字塔形立体茶包。据说,入水时,它可以随着水流优美地旋转。但无论它的旋转怎样优美,比起国人的饮茶风尚来,说小巫见大巫,差强人意,说天高地远,未免显得有点狂妄。

我们的国人怎样喝茶,由于历史太过漫长,差异极大,实在需要分成几个阶段。

在唐以前,在我们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因地区差异,饮茶方式也肯定有所不同,但主流的方式应该是茶汤。这茶汤绝对是真正的汤,除在锅里煎茶外,还要在茶中加入盐、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即使到了唐代,饮茶已经成了上至皇宫贵族、文人雅客,下至普通僧侣、农夫走卒的日常饮品,饮用方式因阶层的不同也大有差异,但往茶里加盐,这一点,似乎是共通的。

在唐代,茶已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之分,采用的多是煮茶法。陆羽在其《茶经》中所描述的制茶、饮茶方式,即是以当时最为盛行的饼茶为例,工序繁复,对象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产阶级,饮用方法自也由隋前的解渴式粗放饮法发展成了细煎慢啜式的品饮。

《清平调三首》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后,大文豪诗性大发,挥笔而就的千古名篇。从中可知,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程序繁多,备器、赏饼、炙茶、碾茶、筛茶、煎水、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等,非有闲之人,恐怕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地完成如此雅趣,就为喝一杯茶。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已经出现了“点茶法”,至宋,大行。

“点茶法”已不再需要釜煮茶汤,只须将碾好的茶末置于茶盏,先用少量沸水调成茶膏,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击拂茶筅,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点茶到了一定高度后,可以在注水的过程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有甚者还可组合成一首绝句,成了宋时僧人、雅客、士大夫等“斗茶”的主要内容。

明代初年,朱元璋罢龙团凤饼,改贡芽茶,散茶不仅成为主流,制作方式也由蒸青改进成了炒青、晒青和烘青。如此一来,点茶自然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今天常用的冲泡方式,宜兴紫砂小壶也由此声名鹊起。

随着散茶的兴盛,制茶工艺也随之不断发展,由最初单纯的绿茶发展到了红茶、乌龙、白茶、黄茶、黑茶、普洱等并举之局面,其各种茶类全然不同的冲泡方式恐怕也不是习惯了袋泡茶的西方人所能想象的。

品茶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那便成了品。品茶已不再以饮为主,而成了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娱乐方式。

在我国历史上,晚唐和北宋是传统社会的一大转折点,大批世俗知识分子登上社会舞台。他们没有魏晋的思辨和盛唐的热情,满足于社会现状和既得利益,尤其注重生活的艺术化,因此,饮茶这一人体基本生理需求也被他们演绎得极其精致起来。

“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虽陆羽即已提出不能仅将茶视为解渴之物,但其要求不过是“荡昏寐”。

煮山水问,香韵绕云天。宋时,品茶已成一大雅之事,一定要讲求意境。

南宋理学家朱熹青年时代曾戒酒以茶修身明德,终生粗茶淡饭。在武夷山生活了50年,授徒讲学,聚友著述之余,即以茶论道,斗茶品茗,不仅写下不少咏茶诗篇,还亲自种茶、制茶、烹茶、品茶,并别出心裁地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半山的溪石上凿灶煮茶,吟诗记趣。如今朱熹所遗石灶犹在,宛如仍有茶香细袅。

到了明代,对于品茶,格调提得就更高了一步。明代文人陆树声在其《花寮记》中将这样一些场景与品茶相配: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茶未饮而意趣盎然。

而明代的冯可宾更是不再满足于品茶之中的风花雪月,在《茶笺》提出了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

“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不仅设定了环境,更是对品茗之人、所伴随之事项提出了明确要求,慎而重之地将之融入了文化范畴。

饮茶之意在解渴,品茶之意在得趣。茶,大多时候饮茶不过就是一个寻趣的名头罢了。

浸润于道

中国人,自古以来,喜爱以物喻志,并将之上升到精神的高度,玉、竹均属此类。茶,这在西方人看来不过是解渴、养生之保健饮料,在中国文人心中,早已将之上升到了道的高度。

说起茶之道,很多人率先在脑子里浮现的或许是日本的茶道,但愚以为,日之茶道,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美的宗教,与国人之茶道有着迥然不同之意。

在中国,形而上者谓之道,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比如说,陆羽的忘年之交,高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世使君》中所写的“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如此之境界,又怎能是一“茶”宇所涵盖得了的?

我国历史上的宋代,绝对是一相当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有诸强虎视眈眈,内又国力贫弱,按理,属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应整日忧心忡忡、一心扑到政事上才是。可恰恰相反,这一时期却是我国文化史上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且极其精致的时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杂耍,都做得美轮美奂。对于其所钟爱的饮茶之道,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逸士散人,不仅要将茶文化琢磨得玲珑剔透,更要着实认真地研究其物质功效和精神内涵,将之提升到一种形神兼备的无上境界,并要从中品味出一番理趣兼善的真谛来。

这样的人与事很多,论茶的大作更可称得上蔚为大观,但实因篇幅所限,就举一个例子。

宋徽宗赵佶在其《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短短的几句话,清、和、淡、洁、韵、静,莫不道来。

当然,宋以后,以茶修心养性、体悟真道之人、之文仍有很多,但窃以为,微宗这史来最耐人琢磨的皇帝,已将茶之道论到极处了。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现代人,为了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像古人那种“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的闲情雅致,显然难得有时间、有心境去体会,想喝茶,甚至烧水冲泡都不用,开瓶即饮。然而,喝茶与品茶毕竟不是一回事,品茶与浸润于茶道之中,以茶道推及人道,更是还有一番不短的距离。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10

茶和茶文化本都起源于我国,经历华夏千载风雨,沉淀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兴起和互相交流,茶和茶文化也伴随外交步伐走出国门,声名远播。其中尤其受欧美人民的欢迎和推崇,并藉此形成了以英美为代表的具有显著西方文化特点的茶文化。因中西方文化基础、行为习惯、礼仪风俗和语言环境等方面各不相同,故两地在英语教学上的侧重点也必然不同。因此,本文将围绕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这个主题,对两地茶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并浅析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茶文化;跨文化比较;大学英语教学

1茶文化源流和英语教学

茶和茶文化都起源于我国,且种茶饮茶历史渊远,最早可溯及神农氏。我国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记载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说明茶叶多产于我国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独一无二而又神秘幽静的茶文化。它经历过漫漫岁月的精雕细琢,终于自成一体,成为泱泱华夏的象征之一。而世界各种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海陆商路的不断开拓,也为我国茶叶和茶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客观条件。茶叶在中世纪的英国虽没有广泛种植,但也不算是一种罕见的植物,当时英国人对茶叶的认识仅限于粗浅的药物作用方面,对于其食用价值和食用方式尚未加以研究,以至于在茶叶初期流行的时候闹过笑话。该笑话说英国商人和使团最初和我国进行贸易时,发现天朝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欢饮茶,于是便购买了许多茶叶回国,一时在英国皇室和权贵间引发了茶热,但许多吃过茶的贵族都表示不解,这么苦涩难吃的茶叶,中国人怎么还能吃得津津有味呢?后来双方使团交流时,英方向中方提出了这个对他们而言十分费解的问题,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英国人是这么“吃茶”的———他们把茶叶一股脑倒进大锅里煮沸,再加上许多调料,然后捞叶子吃。中国人啼笑皆非,这件事也让当时的国人坚定了西方蛮夷不化的印象。当然,这只是调侃历史的一个笑话,认知观念的局限由当时局限的信息获取能力所决定。事过百年,如今的英国却和中国一样,变成了一个嗜茶如命的国家。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茶传入英国后,的确受当地文化所熏陶,但带上绅士帽子,穿上小西装的茶文化,同样十分可爱。而英语作为一门使用范围最广泛、应用渠道最多样化的语言,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必修外语课程之一。就我国而言,英语课在我国教育中开设时间早,普及范围广,几乎可算得上是除了国语以外最流行的语种。但尽管我国大学生自小就开始学习英语,却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惯用母语习惯来帮助记忆英语语法和理解英语语境,造成了英语教学中式化的现象,即所谓的“changlish”。中式化英语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某种程度上埋没了原语言文化背景,它的确能让外来语种和本土文化相兼容,但是亦容易让人忘却该语种的本来面貌。然而就如同茶文化在中国和英美地区有所差异一样,我们虽不能强求在异国他乡的背景中做到传授真正地道的牛津英语,但可在理解异国文化的前提下尽可能更好地学习异国语言。下文笔者将对中国和英美茶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并且通过比对结果,浅析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影响。

2中国和英美茶文化的异同点

中国茶文化起源甚早,传说神农氏尝百草身中奇毒,便是茶救了他一命,才有《神农百草经》的流芳千古。传说归传说,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千百年前便对繁杂的植物世界,不论是在药食方面还是在纺织方面,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茶便是成千上万种植物中既普遍又特殊的一种。言其普遍是因神州地大物博,适合茶叶生长的地方十分广泛,故而茶叶也十分常见;言其特殊,则是因为相比茶叶,其他作物并未有相应成熟的文化,就比如我国江南地区的主食大米,并没有听说有古人摆了一桌炒饭、蒸饭、粥饭大肆宣扬米饭文化,此种场景,大多数见于祭祀和设宴,大米相比于茶过于贴近日常生活,反而沾染了一丝俗气,难以做到像茶那般不食人间烟火。因此,茶和茶文化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都是一种清淡典雅气质的象征,茶香袅袅,茶烟飘飘,十分梦幻,藉此所发展出的茶道,更是在清淡之上多了自律、自制等等意志元素。再者,古代中国无论哪个朝代,茶文化都跟当时的政治环境相互挂钩。周朝时期举国上下崇拜敬畏鬼神,于是茶便成了祭祀鬼神的祭品之一;魏晋时期文人大夫之风盛行,于是品茶便成了墨客文人花前月下谈诗论道的借口;隋唐初时国力昌盛,饮茶乐事便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此茶文化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全面补充,变得更为完善;明清时期茶叶已经成了跟外国交互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因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茶叶和茶文化变得更为神秘和诱人。相比之下,英国茶文化的起始便较晚,但是茶叶到底是何时从中国传入英国的,笔者查阅了许多文献,都没有发现有明确具体的记载,但是有点可以肯定的便是,在英国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的那段时间,曾经把许多国家变成了它的殖民地,荷兰便是其中一个国家。因此,笔者推测,在英法联军尚未用坚船利炮敲开天朝大门之前,英国的茶叶最早是经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的。而英国的茶文化,一开始便与权力和权利的象征———皇室有了直接联系。因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东方国家对于在开辟新航路的各个西方国家而言都是十分神秘又诱人的存在,再加上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排斥外商,这在神秘基础上又罩上了一层面纱。故而在和中方最初的贸易中,英商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亦认为东方的产物便是最好的产物,因而贸易得来的上好茶叶和绫罗,最后都落入了贵族的手中。也即是说,茶叶在一开始传入英国,变成了富贵和奢华的象征。再加上“饮茶皇后”凯瑟琳的宣传,茶便彻底在英国盛行了起来,尤其在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从中国和其他殖民地掠进大量茶叶丝绸瓷器,茶变得十分普遍和便宜,从此,茶便在英国各阶层人士间盛传,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上百年。美洲地区的茶文化最初由英国侵略时植入,英美本来生活习俗差距不大,因而英美茶文化十分相似便不再多叙。总体说来,中国茶文化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都秉承了“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淡泊明志”、“清静典雅”、“天然淳朴”的茶道精神,在我国盛传千年而不衰。而英美茶文化初始便带了明显的阶级和个人主义,后经英美文化的熏陶,在茶中加入奶糖精等调料,更是自成一体,概括而言便是“活泼鲜明”、“傲然自信”等文化的集合体。

3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英语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早在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设置英语教学,而且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对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必修课课程的达标要求。因为种种缘由,英语教学虽然在中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许多大学生并未能理解英语文化,更不用说详细追究其语法语境的来龙去脉,如此一来反倒令人产生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感觉。因此,若要细细钻研一门语言,将其学精学好,是必须在该语言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就如同上文所提及的中国茶文化和英美地区的茶文化,就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性。举个简单的例子,“红茶”在中文称为“红茶”,若学生用”redtea”来直译指代红茶,便会显得十分不专业,而英文所说的”blacktea”也显然并不是“黑茶”,而就是我们所说的红茶。许多学生弄清楚”redtea””blacktea”的差异后便不再深究。但记忆是有时间规律的,时间一长,学习的东西一多,学生们就很容易忘记该掌握的知识点了。还是用“红茶”举例,”blacktea”的称呼由来是因英国最初在中国收购的茶叶便是厦门的半发酵茶———武夷茶,武夷茶茶色偏黑,所以被称为”blacktea”,这个叫法也一直延续至今。由此看来,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英语单词,还应该了解熟识英语的背景文化,否则不仅记忆不扎实,还会犯低级错误。还是以茶举例,英美茶文化跟中国茶文化迥然不同,如英国人的喝茶方式和中国人的喝茶方式不一样,英国人一天三餐要佐茶,相当于他们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与茶度过,饮茶时还会佐配许多别致的茶点,茶点这个词最早也是出于此处。喝茶的这个时间是漫长而又悠闲的,因此英国民谣歌手LongJohnBaldry唱到:”whentheclockstrikesfour,everythingstopsfortea.”(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因此,当大学生从文化本源上追究英语用词习惯和中国汉语用词习惯的不同,英美行为上的喜好和中国行为喜好的差异,英美习俗和中国习俗的区别时,才能牢固掌握英语,才能娴熟运用英语。这点便是从中英茶文化比较分析上得出的启示。

4结束语

总之,茶文化最早产生于中国,但英美赋予了茶文化新的内容和灵魂,使得茶文化在英美地区更加的光鲜夺目,富有特色。无论是淡泊优雅的中国茶文化还是鲜明活泼的英美爵士茶文化,都在同一个世界屋檐下和平共存,大放异彩。文化的差异性告诉我们学习语言不能只拘泥于语言,还要深刻理解语言所产生的背景和语言所运用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

作者:罗烨 李智勇 单位:承德医学院 承德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亦桃,朱晓东.英语中“茶”话探微——兼议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07(6):211-213.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11

从《老残游记》描写的茶道、茶馆、茶具等元素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清代,饮茶这种行为已经从贵族化、文人化走向了平民化、大众化,于是,茶文化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得以体现。

1茶具

《老残游记》第三回中写到“茶壶都是宜兴壶的样子,却是本地仿照烧的”,这表明起源于宋而盛于明的紫砂茶具在清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清代紫砂壶尤其是宜兴壶的盛况也可以从《清稗类钞》中窥见一二,《清稗类钞》中指出宜兴“所出陶器至精,以供茗饮者为多。”并对制作选料的考究过程加以记述,“色红润如古铜,坚韧亦仅逊之。……其泥亦分多种,红泥价最昂,紫沙泥次之。嫩泥富有黏力,无论制作何器,必用少许,以收凝合之效。夹泥最劣,仅可制粗器。白泥以制罐钵之属。天青泥亦称绿泥,产量亦少。豆沙泥则常品也。”清代的宜兴壶极为著名,古朴典雅、造型优美,享有“茶具称为首”的盛誉,这都表现出清代茶具工艺的顶峰造诣。

再看《老残游记》第九回有“苍头送上茶来,是两个旧瓷茶碗,淡绿色的茶,才放在桌上,清香已竟扑鼻”,茶碗的出现由来已久,这里的旧茶碗大抵是传统的瓷茶碗。清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瓷茶具的技术日渐成熟,产品质量也趋于完美。在清一代,青花瓷茶具在茶具中独占魁首。这里可以现出端倪。彩瓷技术的成熟明显提高了茶具的艺术水平,所以人们也很喜欢瓷茶具。

要言之,清代的茶具推崇陶瓷质,有返朴归真的趋势。或许这与制茶方法的改善不无关系,因为制茶工艺改革后人们普遍饮散茶而无法欣赏茶汤中的“乳花”,这使得品尝时更注重茶的本香和本味,陶瓷质茶具尤其是陶器中的紫砂壶(如宜兴壶)胎质内部存在双重气孔结构,能蕴积且散发茶的芳香,“其色不变,其味不改,其香不减”,因而得到广泛的喜爱。

2茶館

所谓“茶馆”,正是以茶供客的地方,也被称作“茶肆”、“茶室”、“茶铺”、“茶坊”、“茶社”、“茶棚”、“茶居”等,在清代极为普遍。最早的茶馆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称为茗铺,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清代的茶馆发展成为大众娱乐场所,有清茶馆、大茶馆、书茶馆、酒茶馆和园林茶馆等几种。

《老残游记》第三回写到:“再过去,有一个大池,池南几间草房,走到面前,知是一个茶馆。进了茶馆,靠北窗坐下,就有一个茶房泡了一壶茶来。”第十八回:“河边搭着茶棚,挂着彩绸。”这些都很鲜明地表现出清代茶馆的广泛和普遍,可以说,人烟稠密之处必有茶馆,所谓一处挨着一处。“康乾盛世”时期,茶馆呈现出集大成的景观,不仅数量众多,功能、种类与前朝相比也都出现了多样性。

清代的茶馆各种类别、等级都有。周文棠的《茶馆》中写道:“以北京为例,茶馆在清末遍布全城,有各种类型的茶馆,适合各种层次的作为品茗活动的场所。如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饮茶兼饮食的‘贰浑铺’;说书表演曲艺的书茶馆;有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茶馆里既有挑夫、贩卒,也有商人、老板,也可以有唱曲儿的,卖艺的,还有提笼架雀的八旗子弟。”

清代茶馆遍布南北各地。仅《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述的地区就有北京、南京、上海、苏州、扬州、无锡、长沙、广州等城市以及云南、四川等地区。

出入茶馆,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各行业将茶馆用作集会的场所,这在船夫、车夫等都市的“下等社会”成员中也同样如此。茶馆对国民的生活和行为等起到了一定的塑造和导向作用,茶馆文化也因此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茶馆心理。(茶馆心理是指茶馆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较为固定的且具有传承性的茶客的共同心理)

《中华茶文化》一书中就指出“茶馆心理的核心是‘和’,而茶馆的一切言行,都以‘和’为基础。在茶馆心理作用下,用茶馆语言和茶馆方式来交友、洽商、调解纠纷等,便能达到其他地方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正是因为在茶馆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尘世喧嚣里难以体味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茶馆之“和”与茶道的至高追求“和”之间的共通,茶馆才会如此普遍。

3茶房

茶馆风靡各地,自然也就少不了茶房。茶房在如今,有两种解释,一是放茶食、烧开水的地方,另一是指旧称茶馆、旅店、火车、剧场等处的供应茶水及做杂务的工人。在这里,便是指在茶馆里供应茶水、做杂务的人。

《老残游记》第四回里头说:“掌柜同茶房等人站在旁边,久已看呆了”“老残一面叫茶房来,给了挑盒子的四百钱;一面写了个领谢帖子,送那人出去,那人再三固让,老残仍送出大门,看那人上马去了。”可见,茶房不仅是存在的,而且作用不小。

茶馆里的“茶房”,也称“堂倌”。他们都有着特别的本领:在为茶客送上茶壶的时候,可以手指头夹着一把壶,再在上面叠上两把,两只手的话一下子就可以连拿带叠送六七把。茶馆的茶碗,上面有茶盖,下面有茶托,茶房在手腕里也能摆几碗,来回走动的时候不会落下。

茶房的冲茶技术也很高超。他右手执一把大铜壶,大约举离桌面三尺高,然后对准桌子上的几只茶壶,将壶嘴猛地一向下,后又忽地抬起来,一举一落,茶壶里的水正正好泻满九成,没有一滴水洒落。

4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的理解和定性是见仁见智的,对于茶道的理解并不单一,传统的文化是茶道得以精深的基础,“儒、道、佛”三家理论是能够正确认识茶道的基础,也是论述茶道的出发点。

《老残游记》第九回的“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茶叶也无甚出奇,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作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便表明了清代一般市民阶层的品茶方式和三位一体的茶道追求。

正如王惠所言,与姑煮茶的一大段论述可作为儒家精神和道德阐述的喻证,“野茶”“泉水”“松花”三美合一,就正如儒家精神要保持原初和本味,要用合理的方法和思路去解释,再有清明高洁之士发扬。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率先在世界上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清代茶文化对前代进行了继承和总结,同时也展现出了很多变化。而关于茶道,基本的观点便是认为:茶道最本质的内容是“和”与“清”。清,意味着俭德;和,则是精行俭德之上的另一种表达。和,是目的,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清,便是实现“和”的手段与方式。

《老残游记》中之所以会用“儒、道、佛”的文化来论茶道,便在于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淡泊的出世节操,又体现出道家相对自由的个性发挥,致清导和,沁雅思明。(《中华茶文化》)”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12

阮浩耕专栏

阮浩耕: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秘书长、著名茶文化专家

去年8月,陈宗懋先生告诉我:《中国茶经》应读者和作者的建议,决定编写出版修订本。《中国茶经》自1992年出版至今15年间,重印21次,共发行8万余册。如果作一个中国茶书排行榜,《中国茶经》无疑可以高居榜首。此书对普及茶知识、弘扬传统茶文化、促进茶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毕竟15年过去了,无论从研究的深入、知识的更新来看,还是从实践的发展、读者的需求来说,《中国茶经》进行一次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我曾参与编写的“茶文化篇”,原书分“茶与文化”、“名人与茶”、“茶事掌故”三大部分。现在看来,在内容的涵盖上或章节的设置上,都有值得完善和充实的地方。遵陈宗懋先生之嘱,我初拟了一个茶文化篇的修订意见,其中提出增设“茶文化概述”一章,可考虑设置“当代茶文化的兴起”、“茶文化内涵”、“茶文化的基本结构”、“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中国茶道精神”、“茶与儒、释、道诸家”等节。此修订意见同时寄奉农史专家朱自振先生求教。不久即获朱先生惠书,他赞同增设“茶文化概况”一章,并特别阐明说:现在讲茶文化的历史,出现一种“竟古比早”的倾向,他们“连茶文化是饮茶或由饮茶衍生、发展起来的文化”这一基本道理都不承认,说什么“中国有人即有茶文化”,把茶文化起始推前到“旧石器时代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茶图腾”等等,把人类原始采食的可能推测就定为茶文化。因此,朱先生说:“这次修订改版,一定要把茶文化性质、起源、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能让一些无稽之谈混淆视听,贻笑大方。”

尽管目前人们对什么是茶文化众说纷纭,存在争议,但作为一本有相当权威的《中国茶经》,还是应该吸取主流意见,给出一个说法。

要廓清目前存在的争议,我以为首先要把整个大茶叶行业中的“茶叶经济”、“茶学”和“茶文化”三大版块来个梳理。这三者各有自己的主体:茶叶种植、加工和流通是茶业经济的主体,茶叶科研和教育是茶学的主体,茶文化则是一种由茶的品饮和由饮茶衍生而形成的文化。这三者虽有各自的主体,但又并非截然区隔分离,三者互有交迭相融之处。

茶文化是在茶的品饮中发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艺术,大体有茶俗、茶艺、茶道三个层面。茶俗是物质文化层,茶艺是物质与精神结合层,茶道应是精神层面的。

顺便引出这些观点,并不企求大家认同,只想唤起大家来关注对茶文化一些基本概念的研究和探讨。近几年来,研究茶文化的社团组织越来越多,一些大学相继设置了茶文化专业,有的还建立了茶文化学院、茶文化研究所等。时至今日,茶文化的理论建设该摆上议事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