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

时间:2022-02-24 02:00:03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1

中国的文学艺术更强调其整体的和谐统一,具有较强的写意特色。这种中国特有的写意特色主要是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思想,作者以不同的形式描绘客观存在的事物,使其在个人的创作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形成独有的意境之美,这也是中国的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西方的文化艺术则具有更真实的科学性与写实感,所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注重形式。可以说,中国的艺术强调写意的重要性,而西方的艺术强调写实的重要性。重在表达艺术的真实的美感,所以,对于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更为关注,更善于捕捉。这种思维模式,使西方的艺术家为了满足自己对事物追求的完美欲望,减少矛盾冲突,所以,无论在方法还是内容上都在不断地追求变化,这也是西方艺术文化具有众从流派的原因与动力所在。文学的鉴赏是艺术的鉴赏,也是文化的鉴赏。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在也表现在文学方面。东西方文学之间不仅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而且精神内涵也各不相同,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趋势。中国的传统文学以抒情为核心,对于作者的主观思想有着较强的展现,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西方古典文学更强调客观事实的反映与体现,使读者对自我的状态有更多的反思,对于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有更多的认知。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以抒情为主,而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却很少,这也是中国文学的特点所在。在西方的古典文学中,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等题材,都主要以叙事为主,无法与此脱离开。西方的史诗传统正是由此发展而来,这也是西方文学的发展特点所在。

一、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鉴赏英美文学

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中,需要借用不同的文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研究,对文学的发展规律有更深入的展示,以加强文学创作的指导力度,从中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情感体验,进而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心灵得到愉悦与升华。下面我们就以《变形记》、《老人与海》等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从中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对于英美文学作品分析的不同角度与鉴赏差异。卡夫卡是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变形记》、《城堡》等,这些优秀的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不仅具有个性的内容描述,同时也传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启迪。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西方的评文化家从中发现了其精神内涵,人类对于精神家园的美好憧憬,对于真理的追求,这些分析更多的来自于社会及心理的分析,而忽视了其艺术特性,所以,对卡夫卡作品的鉴赏更多的注重了其内容核心,而并非是文学艺术的特色所在。相比之下,我国的评论家也对其主题内涵作出了分析,他们认为卡夫卡的小说虽然内容很荒诞,但是却具有新颖的艺术形式,虽然所讲述的内容十分严肃,但是手法却很独特,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十分流畅紧凑,作者以一种真实的社会现实的展现来反映生活,探析人生的哲理,对现实世界进行了揭示。对于作品的艺术性进行了评价。从东西方评论者对同一作品不同的评价可以看出,二者无论是在评论角度还是评论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在写实性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于作品哲理性的分析,而东方则在其写意的思想性研究方面更为注重,更强调挖掘其内在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此外,东西方文学鉴赏对于作品的思维逻辑与词句运用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在西方评论家眼中,他的小说中更强调了对硬汉人物的崇拜,这也表达了他个人的一种隐喻性的象征。在现实生活中,海明威通过这种硬汉形象来表达了现实与理想中的一种冲突的解决,他的创作是一种社会现实活动的体现方式。而在中国评论家眼中,海明威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正直勇敢,而且勇于与苦难相抗争,他们具有极强的忍耐性,即使面对种种困难,能够坚持下去,最终勇敢地生存下去,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一个民族与一个时代的生存哲学的展现。同样的人物形象,却在东西方学得眼中产生了不同的解读。西方将其视为理想化的展现,东方将其视为隐喻哲学。西方文化追求事物的真实性,所以,十分尊重客观事实,也不会轻意地对某一事物现象进行总结。东方文化更注重人自身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是个人,也可是一个群体,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精神所在。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学鉴赏的影响与导向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中,西方的评价理论被更广泛地运用起来,这也许与中国的文学理论不成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不同的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论都是以其艺术性与思想性为主要研究内容,不同作品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没有得到总结与提炼。而在西方文化的品评中,会根据不同的作品的共同性进行分析总结,所以将文学分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内容。所以,就文学的鉴赏与分析来看,西方的理论性更具特色。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仅描述了西方文化背景与社会价值观,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情感精神,是西方国家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提升。东西方文化之间因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发展历程,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成为了文学领域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内容。在英美文学鉴赏中,这种文化差异也在各自的文化领域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影响与作用。西方文化具有完备的文学理论体系与流派。对于英美文学的鉴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文学评论者来说既是经验也是挑战,对于自身如何在文学鉴赏中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促进作用。

作者:周丽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2

自1996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通知后,全国各类大学增设了越来越多的音乐选修课程。公共选修音乐课的开设旨在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随着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现行的音乐鉴赏教材部分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职类院校办学宗旨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学生自身也有轻视此类公共选修课的趋势。这一现象不利于青年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探寻合理的解决对策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因其综合性更强,更加贴近学生,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互动,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一、目前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将《音乐鉴赏》作为开课首选,旨在通过欣赏音乐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公共选修开设课程较为细致、多元,即使很小众类的音乐课程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而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因处于办学初级阶段,师资、学生数量有限,加之学生之间的音乐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类别不可能很细致,承担着美育重任的《音乐鉴赏》课程的质量在这类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行《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中外优秀经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乐基础性知识,试图通过音乐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别是学生们喜欢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分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的话,这类传统教材会让学生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排斥。如果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切入点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产生共鸣。因为影视剧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娱乐类型,其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刻,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二者与一定的剧情、画面结合更具亲民特质,更贴近现实生活,况且结合剧情欣赏也不易造成听不懂的现象。内容选取得科学、合理的话,可以将《音乐鉴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巧妙的渗透进去,潜移默化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随着课程的改革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选修音乐教育的视野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影视剧音乐鉴赏》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传媒及影视类院校已经开设,大部分高校公选音乐课仍然以传统教材《音乐鉴赏》为主。

2.自笔者任教高职类学生的音乐公共选修课以来,发现选修学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觉得这类选修课又不是专业课,对就业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只要轻松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比较单一,基本只对流行音乐有兴趣,对于音乐其他类别,特别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基本没有什么兴趣,课堂上也很难产生共鸣。而影视剧音乐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表达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画面,视听的结合赋予了音乐更加直观、立体的特质。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首先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消除了距离感。

二、开设影视音乐鉴赏课的理论支撑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让高校公共艺术类的欣赏课更加趋于合理、规范、人性化?这个问题也早已进入学界同仁们的理论研究视野,国内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为《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曾宏华《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陈晨《浅谈影视音乐如何辅助大学音乐教学》杨佳君《论大学生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郭婧《古典+流行=时尚――从影视音乐谈起》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左建新、张译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影视作品应用》、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温洪青《谈影视音乐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浅谈影视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众多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影视剧音乐在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另外,钟春明的学位论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吴晓燕的学位论文《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沙欣的学位论文《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个案》中除肯定了影视音乐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1.将传统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渗透在影视音乐中开展教学,首先课程名称使学生从心理上会乐于接受,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古典音乐、戏曲、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鉴于大多数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狭隘、单一,只对流行歌曲有兴趣,不利于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得以综合提升,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优秀的影视剧音乐包含有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及西方的经典音乐,内容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更容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影音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使作品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巧妙地诠释了中国式东方哲学,在国际乐坛赢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将丝竹与戏曲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音乐在配器上选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乌与钟类、西洋管弦乐器等,中西音乐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将中国音乐元素展示于国际舞台,效果震撼;在电影《夜宴》中因为台词较一般电影偏少,音乐的分量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部分是靠音乐渲染气场和情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让人过耳难忘了,作曲家除了运用民族乐器,还将这首壮族古老民歌经重新编曲和配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歌曲仅有短短的六个乐句,根据剧情通过变奏、配器、男女声的演唱等使其有了丰富的层次与表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向听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电影这个媒介,特别是目前的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尤为疏离,对这类音乐作品,学生会从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电影,不知不觉间学生就随着电影音乐走入其间,受到感染,会突然发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还是蛮好听的,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而苦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离开了剧情纯粹让学生欣赏这个作品,就没有这样好的鉴赏效果了。影视剧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融合了听觉、视觉、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对此,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红颖撰文《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影视音乐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广泛社会学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影视音乐不仅对人们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艺术感受力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拥有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将传统公共选修音乐课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增加现代轻音乐、流行音乐以及近年来热播的部分影视剧音乐的内容,并将传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渗透在雅俗共赏的影视剧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学生都有收获,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通的大众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欣赏起大部头的交响乐、歌剧等往往有困难,但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为大众欣赏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理解的条件。”②只有理解了,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影视剧音乐中不乏交响乐这种配乐形式,如《指环王》《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号》……依托影视剧为媒介,结合特定的剧情,学生们会有听懂了的感觉。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配乐甚至还有肖邦的圆舞曲,灵动的音乐与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剧情交织在一起,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音乐鉴赏课程里通过感性的对比聆听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乐观念、音乐审美、音乐思维方面的异同,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学生要么被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么根本就没兴趣思考,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果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学生体验到中国音乐较为含蓄细腻的审美与西方音乐强调矛盾、冲突,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观念。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甄?执?》第13集中出现的《惊鸿舞》具有浓厚的中国宫廷音乐风格,音乐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古琴、古筝与笛子,歌词是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是水袖舞,音画结合,古韵浓郁,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古琴的文化意义,深化、拓展音乐鉴赏的内涵。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有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娱乐的较浅的审美层次上,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四、结语

伴随着时展,经济、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类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国家、社会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对此,本文探讨了高职类音乐鉴赏课程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影视音乐鉴赏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注释: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审美;审美经验;艺术作品;鉴赏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85-01

人们在欣赏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时,都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觉和经验来判断的。审美,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体验、欣赏、领悟和认识。审美既体现在一切艺术作品欣赏中,这些艺术作品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及其他艺术。凡是对美的东西的观赏、领悟和认识,都叫审美。这些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的鉴赏经验是独特的。经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由实践得来的认识或技能。这种经验有很多种,有古人经过实践留下来的理论经验和自己在实践中摸所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为我们今后要走的路做出了正确的指示。其实审美与经验其实是一个哲学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审美经验”这两个词相连是18世纪后产生的。在aesthetic experience 产生前,人们通用的是美的知觉、美的经验、美感。在西方艺术哲学中审美经验第 一次最早被谁使用至今还是疑问,有人认为是杜威,有人认为是鲍桑葵。从这些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词在西方现代艺术中重要的地位。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从传统的考察中发现艺术哲学的特征是以那些能激发起审美经验的对象,即艺术作品的思考为主要标志的。

所以说艺术品是审美经验的主要对象。古人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行区别,把美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由于保姆嘉通把审美一词特意指感性知觉,使整个美学研究由客观转向了主观。审美其实是辨别美与丑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杰勒德认为,美的对象是分为不同种类的,并认为美感、新奇感、和谐感、崇高感、形象感、滑稽感和道德感这七种感觉属于人的内部感觉。

艺术作品的感受方式和自然事物的感受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因为它为鉴赏而存在,难怪一些美学家认为应该把鉴赏者和艺术作品接近和交流当做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审美经验一方面导致艺术作品的出现,一方面产生出创造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和鉴赏公众人物和批评家。艺术作品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它的经验是对人类创造潜能所作出的一种反应,鉴赏行为不仅受到艺术作品中已经理解的东西的激发,而且还调动了鉴赏者自身的积极参与。当作者思考作品时,把经验过的思想当做自己的思想,是一件艺术作品的鉴赏成为主体在客体上的一种逗留。艺术的鉴赏和自然的鉴赏有着根本的区别。自然只有我们对它发生兴趣时,它才是审美对象。而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它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审美经验上明显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态度、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西方现代美学对审美经验的解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主观论的解释,强调审美态度的作用;另一种是客观论的解释,强调审美对象的作用。在客观论者看来,审美经验最主要的源泉在于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审美经验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状态的知觉经验。

美学家对审美经验的不同看法中包括着各种构成因素,往往是这些构成因素使他们的想法各异不同。审美构成因素包括分离性因素、整体性因素、表现性因素、想象因素和因素这五种因素构成。分离性,其实就是审美非功利性,即观赏者与对象的关系不是一种利用关系,审美经验产生的感觉是一种摆脱利害关系的感觉所有人认为分离性是自由选择的气氛,它充满了松弛和和谐。整体性是一种从分散或分裂的感觉回归到整体的感觉,它常通过综合和排斥来实现。这种整体性具有高度的结合力,它是一种重新组织过额丰富而紧凑的经验。审美经验中的知觉不同于日常知觉,日常知觉总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我们只是从一些分散的片段去注意这个世界,而当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我们总是力求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知觉对象呈现出来,整体性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指鉴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一种融合状态,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吸引时,自我中心的分离感会暂时消失,这也是一种整体性。

在审美经验的构成成分中,基本上是建立在艺术作品构成成分的分析上。在一些艺术家看来,审美经验是一件艺术作品在一个训练有素的鉴赏者身上产生的对艺术客观特质有体验的经验。在审美经验中我们主要注重的是审美态度,由于不同学者对审美经验存在着主客观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实质上在这些差异背后存在着构成要素的不同,要分析现象必须分析本质。在这当中审美和经验也是相互影响的,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思考过程中作者可能有些分析不到位,请您给予指正!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鉴赏;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5

一、 高职类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程的意义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它是人们用视觉欣赏美术作品时的一种心理体验和精神活动,是一个物我互动的过程。

现代社会,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我们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的目标是理论够用,注重实践,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面向未来和市场就业和创业做准备的教育,但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迈进,人类文明也包括艺术在内,所以高职院校开设《美术鉴赏》课程对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美术鉴赏》教学方法研究

1、教给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要素

不论是美术类还是非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我个人认为教授美术鉴赏课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教给学生美术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件美术作品是由哪些构成要素组成的。通常,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离不开好的内容和主题,但美术作品作为造型艺术,其艺术表达语言即点、线、面、明暗、色彩、构图以及形式美规律更是组成画面内容的骨架和血肉。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它有自己的视觉传达语言,画面中精美的构图、具有生命力的灵动线条,明快的色彩都能给观者带来美得享受。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形式美法则去分析美术作品,运用美术的语言要素即点、线、面等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本质,发现其中点的变化、线的节奏、色彩的律动,让学生先抛开画面中具象的事物,品味这些抽象艺术语言组合在一起所带来的美的感受,掌握了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形式美法则,学生也就学会了如何来鉴赏一副美术作品,也能体会一副好的美术作品必定是视觉艺术语言按照科学的法则来进行搭配组合,在此基础上加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社会意义,这样学生们就不难掌握鉴赏美术作品的要领了。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能力强,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富于创造激情。在讲授美术鉴赏之教堂建筑章节中,我将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水、风、光教堂三部曲作为讲解的重点,意在告诉同学们教堂建筑并非只是人们脑海中的高大直立,也并非是玫瑰玻璃彩绘窗户及十字架的结合。教堂建筑的意义旨在能够给人带来内心的宁静、带来与上帝平等对话的场所。在介绍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时,我利用网络查找资源,课堂上给同学们播放了著名歌手梁静茹的《崇拜》MV,这支MV是在日本水之教堂拍摄的,所以在欣赏好听歌曲的同时同学们看到了视频中水之教堂这座建筑并非高大尖耸,通过清晰的画面也看到了水之教堂的建筑用料,理解了为何安藤忠雄有"清水混凝土诗人"的美誉,理解了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是建筑几何形体与大自然元素相结合的,运用大自然中的光影、水、风及清水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的墙面图案和主要建筑用料。这样也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来讲解不同国度对于教堂建筑的理解。班里一个学生也受到这节课的启发得来灵感,借用《崇拜》这支MV拍了一部校园励志微电影。

3、深度挖掘艺术品及艺术家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在《美术鉴赏中外艺术名家》这个章节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古今中外名师名家的生平和代表作有更多的认知和理解,笔者翻阅大量书籍资料,上网查找影像资料,图文像三位一体教学。例如介绍唐伯虎的生平及代表作时,通过课堂提问,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他是风流倜傥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随后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唐伯虎点秋香》这部影片中唐寅作画的片段,将唐伯虎文武双全,风流倜傥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同学们看的津津有味之时话锋一转开始介绍唐伯虎在29岁时所遭遇的人生变故及后半生对人对事对社会的灰心失望,从而引出唐伯虎后期《秋风纨扇图》、《农训图》等代表作,同学们在了解了唐伯虎遭遇人生重大变故的基础上也能够深刻的理解其后期作品中所表达的愤恨以及对社会的不满。还有介绍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首先从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入手,先解释下这首词中对于洛水女神的描述,然后给同学们播放当下很火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惊鸿舞的片段,让同学们在歌曲中感受曹植笔下女神的绝世美貌,在同学们聚精会神之际开始讲解顾恺之将文字转化成图案的伟大画作《洛神赋图》,这种PPT图片、视频短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刺激到了学生的兴奋点,但要注意的是视频短片的播放时间不宜占用课堂时间过长。

4、从一般层次到较高层次运用比较法教学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5

摘 要:美术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为学生日后的人文素养打下基础,关系到学生的文化生活。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美术教学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就美术这一课程如何更好地实施教学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广大同行提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美术名作;学习热情;教学实践

美术鉴赏课主要为学生提供培养自身基本人文素养以及鉴赏能力的平台。教师在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之余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利用美术名作,提高教学针对性

美术作品作为记录文明的一种方式,其意境往往会与当时的社会相结合,因此开展美术作品赏析课程不只是为了单纯地欣赏艺术作品,更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意义以及包含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著名雕像《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为例,当学生初次看到这座女神雕塑的图片时,也许只会注意到女神丰腴的身体或者是美丽的笑容,但论起深层次的含义,却不能感悟,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雕像中的残缺美,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所有的艺术均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学习美术鉴赏课程时,教师可适当地将实际生活引入美术欣赏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艺术。如,在讲解《中国民间美术》时,学生初次接触这些艺术作品,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并非高雅的艺术,而是带着“土气”的东西,教师的任务就是改变学生的这种观点,让学生在这些写实的艺术品中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些质朴的艺术中寻找历史的记忆。如此才会使学生对艺术有更深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艺术赏析的兴趣,提高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突出学生主体,强化教学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与旁观者,因此美术鉴赏教学也应注重学生自身的参与程度。美术鉴赏需要强记的理论知识并不太多,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理解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技术,将艺术赏析与学生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课堂开展各类赏析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完成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

新课改要求学生应该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要积极参与,扩大知识面,提高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主体,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6

美术鉴赏 课堂教学 落实对策

美术鉴赏开拓学生的眼界;绘画与雕塑丰富学生的知识;设计与工艺结合生活的实用性;书法与篆刻传承着民族艺术的精华;现代媒体艺术与时代潮流并进;五个系列的教学内容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相连的整体,模块间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一、“美术鉴赏”模块的特色认识和作用

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后将“美术欣赏”改为“美术鉴赏”,“鉴赏则必须高于一般的欣赏水平,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鉴别和欣赏”。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鉴赏能力和提高审美素养更具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引导学生利用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鉴别和欣赏能力来分辨事物的美和丑。

1.弘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多样化,强调艺术综合性

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向学生展示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多样化,强调艺术综合性,以专题精选教材内容,从学科性走进了文化的层面。例如,《礼仪与教化》主要介绍了古代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艺术以及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美术,还介绍了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的古代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美洲印第安文明。

2.图文表结合运用,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版《美术鉴赏》教材图片、文字、表格相结合,图片注重主次,文字注重详略、处理得当,而表格主要对一幅作品、一个流派的解读和鉴赏或两幅作品、两个流派的比较欣赏和分析时,提供了鉴赏方法的参考,这不仅符合学生自主阅读心理,还突出了鉴赏作品主次,为新的教学方式转变奠定了基础。

3.新课程美术鉴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新课标,让学生自主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每课设置“思考与交流”、“活动建议”,单元设置了“相关链接”,学生可自己展开学习。教材试图引导学生构建自身的美术鉴赏方式,让学生可完全自主学习,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的对策

《高中美术新课程》总目标提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活动。

1.让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动起来

鉴赏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语言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的眼、口、脑、手都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习过程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1)动眼――观察入景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虽然在美术创造与欣赏活动中,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诸方面都直接介入这一过程,但视知觉却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因此,教师指引学生动眼观察,从美术作品上获取更多的信息,是美术鉴赏教学的第一步。如在欣赏《格而尼卡》时,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对《格而尼卡》初步印象,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在动眼观察中会比较作品的造型、色彩、空间、明暗、构图等,这对理解作品本身内容和作者意图极有帮助,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动口――描绘体验

学生初步观察后,对所见作品进行直接陈述,来表达对所见作品的直观感受。如:和传统的写实绘画相比,《格而尼卡》有哪些独特之处?

生1:我看到这幅画中的人物在造型上很夸张,很变形,有的只画一个头,有的脸都是扭曲的,身体像几何形。

生2:色彩上只用了黑、白、灰三种颜色。

生3:空间上归结为多视点平面的二唯空间画面;明暗上则抛弃了传统的西方光影。

通过对以上艺术语言的分析描述,最终使学生对《格而尼卡》这幅作品的艺术特征有了准确清晰的把握,同时对立体主义有一个理论的认识。

(3)动脑――讨论思考

学生经过观察和描述后,不禁产生疑问:画家为什么用这样的空间形体表现方法呢?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先把观察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将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经验,大胆推测探究美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观念。如教师提供毕加索的艺术观点:“画家不是要尊重眼睛的真实,而是要尊重心灵的真实。”学生便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正是德国法西斯的暴行给画家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促使画家采用立体主义这种手法来表现轰炸中支离破碎的惨景,这虽然不是人们眼中真实的实景,但确确实实是画家心中的景象,在反战争的残酷性上,这要比传统写实绘画表现得深刻有力。

2.重过程,轻结果,保护学生探究热情

新课程指出,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率。如笔者与同学们讨论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时,设计了一道“形象语言填充题”,要求学生对画面上的耶酥说了“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为12个门徒生动形象地填上确切、独特的语言,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其中一个学生说:“耶酥双手一摊说:‘徒弟们,今后晚餐将没有面包’;马太说:‘师傅肯定疯了’;西门说:‘师傅难道不要我们了’;多马伸出手说:‘师傅,给个面包吧’;腓力说:‘没有面包,我们会饿死的’……”一席话引得满堂大笑,显然这发言明显与主题不符,但这位学生机智幽默,每句话与画面上的形象十分贴切,显示他有很强的观察力和独创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美术欣赏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探究事物的热情,这样能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

3.结合创作,加深学生体验内涵

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欣赏作品,但并不是一味地欣赏,有时可让学生动手临摹或创作,更有利于从中体味作品内涵,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例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墨西哥女画家卡罗进行了专题的介绍。通过卡罗众多自画像的欣赏,了解了卡罗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活动。学生对卡罗作品从最初看不懂、不理解到理解和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时不妨让学生动动手,参考卡罗的手法表达一个真实的自我。受卡罗自画像的启发,学生对自画像的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外表的描绘,也不再以外貌上的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他们的观点被改变,思路被打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被展现。欣赏结合创作不仅让学生有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更使学生体验到作品内涵。

三、结语

在创造思维、个性张扬显得特别重要的美术课上,教师应该当好引领人的角色,和学生们一起摒除所谓的标准档案、统一构思,让学生在对美的欣赏、遐想、追求中展现出一片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让他们自己去创新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修.高中教育出版社.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7

【关键词】欣赏的艺术 视觉艺术 生活质量 人格完善

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刻艺术。“美术”一词始见于17世纪的欧洲,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出自日本明治时期的翻译,是为了与fine、art相对应所造的译语。在西方,源于古罗马拉丁语art,原义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百工技艺的概念,也大致相同,在古代,董藩也有工艺、手艺的概念,而没有美术这样的专用术语,这是因为,人类的审美艺术萌芽是为满足生存需求的工艺品,而艺术与美术两个概念,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确立的。在西方,art一词既作艺术解,也作美术解,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文艺家和美术家普遍采用美术一词,蔡元培早期运用此概念时,它的含义也包括诗歌和音乐,以后文艺界和教育界逐渐把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并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如绘画以描绘彩绘,雕塑以造型、刻镂,箭镞艺术以间架营造,工艺美术以镂、蚀、切、削为造型手段。造型的定义很广,有立体造型、平面造型、色彩造型、黑白造型、综合材料等。同时,造型的概念也包括具象形式和抽象形式,就中西比较而言,西方美术以形体色彩为主,中国美术则以线造型为主,并把形体用线来表现。

美术又称空间艺术,西方美术传统把长度、高度和深度称为三维空间。无论立体造型还是平面造型、三维之美都是表现生命力、真实感的重要依据,空间艺术的特点与具体描绘、塑造和刻画生活中或想象中的事物或情景有明显的再现与临摹性,但其局限性是情节性绘画和雕塑难于从纵向展开。在中国传统绘画论中,对空间观念有高远、深远、平远之分,并倡导时空的统一观,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意象,并相应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即称之为“心视心理空间”,这种观念19世纪末受到西方重视。

具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概念是20世纪初产生的,但古已有之,现代则大大发展了抽象美术。所谓具象,指以具体可视的物象之现象和外在形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古今中外的写实主义美术都是以具象观念为基础的,抽象则分两种含义:一种为艺术的抽象,即以提炼、概括等手法加工生活中的形象而创造艺术形象,这个过程无不贯穿艺术家将客观事物本质抽象出来的思维活动;另一种是完全舍弃自然对象,创作纯粹的形式构成,被称为纯抽象。

世界各种派别的抽象主义美术家,大多创作以点、线、面、体、色等符号表现自我感受而不反映客观现实形象的作品。直觉、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被西方抽象主义流派较多表现。中国的书法与篆刻应当是比较古来的抽象艺术,成为表达观念,表达情感的符号与形态。

在美术的特性方面,都在主客观关系上得到深刻而鲜明的表现。中西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美术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凭借艺术的内容规律创作,形成各自的个性特征。

作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美术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人类把握世界、创作世界的一种手段,大量的艺术遗产表明,现实主义的审美观贯穿于美术各门类并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而使审美能力逐渐增长,审美对象、美术品类和题材内容也日趋改善。

美术鉴赏是心理审美的活动,是艺术作品本身对观者心理涉及的复杂过程,它是对艺术作品本身视觉效果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对于观者个人情感的体验,包括对作品的内容理解,观者的心理想象与再创造。“真正从美术作品本身出发的鉴赏活动,首先是通过视觉与美术作品发生感性的、自然的和直觉的关系,即对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进行直觉的、整体的把握与感受,这种色彩、线条、构图、体块等形式因素的直观把握,是审美愉悦的基础,也是美术鉴赏的出发点。”美术作品的鉴赏包括以下几方面:感知形式、体验情感、理解内容意义、想象与再创造的过程。从整体来讲,美术鉴赏是一个对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思考、接受的过程,是作品与鉴赏者个人的修养、品位、想象力充分发挥的过程,也是对作品鉴赏后再创造的过程。感知美术,一方面是从自己思考方式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理解,更重要的要从自己的美学和文化的因素来认识美术。对于形象思维的深刻认识,只有通过鉴赏才能领悟。美术鉴赏的意义,既能在作品的表面看到和谐的形和色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内容,达到赏心悦目,又能通过它那特有的结构和美术处理的手法,揭示出形象思维的特点,进而认识它的规律。美术在文化中是诉诸视觉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文化的角度看,洞察造型艺术的奥妙,加强鉴赏能力,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并且能够从它的形象中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是提高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世界上任何民族,不论其生活多么艰难,都不会把精力只用于食宿上,即使比较落后的村落,也产生过自己的工艺品,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西伯利亚人粗犷的歌曲,非洲黑人的舞蹈、雕刻,美国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的哑剧,新西兰的石器等这一切同我们欣赏一首歌曲,观看舞蹈演出,欣赏装饰品、绘画、雕刻时得到的美感并无区别,迄今为人所知的一切部落,都有各自的歌曲、舞蹈、绘画和雕刻。这一事实本身不仅证明这些民族渴望创造那些以自己的方式使人得到满足的东西,而且证明人类具有享受美的能力,而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具有美的价值。

今天,我们学习美术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审美敏感性,最终帮助他们通过美术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并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陈美渝.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8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鉴赏的效果

正确的观察方法是鉴赏美术作品的前提,也是形成敏锐洞察力的有效方法,只有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鉴赏活动中做到有序、有法,从而提高观察效果。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例如:在鉴赏中国古代陶塑作品《说唱俑》时,就可用多媒体把陶俑作品最具冲击力的形态呈现出来,留给学生一段短暂的时间进行观察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感受。有的学生说,陶人手舞足蹈,十分有趣;有的说,动作表情夸张,很有幽默感。归纳学生的感受,从整体形象上初步认识到这是一件正在表演滑稽戏的汉代雕塑作品。其次,要求学生对陶俑的材质、形象、动作等形态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从观察中了解到:从材质上看,说唱俑是泥土烧制的本色陶俑;形象上,身材矮胖,头戴方巾,上身袒露,两肩高耸等;动态上,坐于圆榻上,左臂抱一小鼓,右手握一鼓槌,左足翘举,张口嬉笑,肆意调谑。在对细节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陶俑身材短小,似乎与常人比例不符。《说唱俑》中握槌击鼓、亦说亦唱的表演,正是汉代俳优俑的典型特征。俳优俑的出现与当时贵族盛行蓄养“俳优”之风有关。同时联系《说唱俑》的时代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汉代盛行厚葬,《说唱俑》是汉墓出土的有代表性的各类陪葬雕塑品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分析,既让学生既赞叹汉代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运用夸张手段对神韵的表现与追求,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汉代先民的那种生活乐观、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鉴赏作品的情境,品味美术艺术的魅力

那些优秀的美术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与结构的背后都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或者隐含着某种意味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蕴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直觉,把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我们应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鉴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审美思维的启示,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鉴赏进行中,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或者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的心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利用一切的可能,或者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境设置法等多种手段来进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理论特别强调“虚静”,它主张艺术鉴赏时既要虚廓心灵,又要凝神体验。因此在欣赏时,不妨播放一段音乐,或者创设一种艺术氛围,这样就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状态,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鉴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创设的艺术氛围;就能让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

在浓烈的鉴赏氛围中进入审美的艺术境界中。

三、关注鉴赏过程中的体验,提高美术鉴赏的效果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个体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学生在美术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作品、去发现美的东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体验美。在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实际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以艺术的感性魅力吸引学生去走进美术。例如:在教学“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时,为了引导学生弄懂“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就在导入环节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当上课铃响以后,老师十分严肃而郑重地告诉大家:今天同学必须配合老师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关闭门窗,全体端正坐好,闭上眼睛不许说话,脸部不许有表情。平日里生机勃勃的美术课堂突然变得一片寂静。大概过了一分多钟,宣布游戏结束,全班同学如释重负,这时趁机引导学生描述刚才在游戏中的感受,得到的尽是“压抑”“恐怖”。老师这才告诉学生,刚过一分多钟你们就吃不消了,而欧洲人曾经在比这残酷百倍的环境中整整煎熬了一千年!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再剖析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各个领域在中世纪千年压抑后的一次全面爆发。这样学生对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都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体验,在之后的作品鉴赏学习中,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四、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辩证地赏析中西艺术作品

中西方文化有各自的特点,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传承。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职;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53-01

高职美术鉴赏课的开设,就是为了让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和鉴别,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发展他们的美育知识和修养的目的。

一、高职美术鉴赏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在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鉴赏。事实上,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却十分尴尬,大多数高职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缺泛兴趣。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鉴赏课内容多,课时少,知识不生动,教法也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无味。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产生。

1.教材内容不配套。当前大部分高职采用的美术鉴赏课程教材一般都是体系较为陈旧的美术用书,内容大致是对美术常识和门类做一些简单介绍,再介绍一些中国国画、西方油画作品,知识面过于狭窄,工艺设计、工艺美术的内容相对较少,无法与专业相结合;其次教材内容含量很大,包含了美术六大门类的各个领域,它偏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强调技能技法介绍。再者,与理论知识相配的图例很少,特别是彩图更少,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

2.教师自身修养有待提高,教学手段装简单。

美术鉴赏课对教师自身修养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有各美术专业广博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知识,对相关的艺术历比较熟透,学生对教师一味的在课上讲解名作技法而不用引申的上课方法非常反感,而我校的实际情况对此尚有一定的差距。

3.学生美术基础差。由于他们多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小学或中学阶段很少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这种从小学以来形成的对美术学科的认识,直接或间接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高职学生的基础差是有目共睹的,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如果从技法上来分析作品的优秀内涵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寻

(一)通过故事情节来演绎作品的含义

鉴于学生美术基础差,对美术技法了解有限,过多的讲解作品的技法对学生理解无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作品本身的故事来激励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爱国热情,从而提高其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高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的和特点决定了美术鉴赏教学非常适合利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在高职教学中,虽然美术鉴赏课的课时少,但内容却比较多,实行多媒体组合教学,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信息质量高、容量大、速度快、效率高、功能多样、综合性强的特点,最大限度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

虽然学生基础较差,很多东西难以接收,但这不能成为不重视学生体验的理由。相反,学生的只有在自己有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好的接收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含。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鉴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鉴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养成。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鉴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鉴赏内容的距离,产生鉴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鉴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魄体味。4)必要时,对于鉴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鉴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1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学术语篇(aca-demicdiscourse)的关注与日俱增。但是,该类研究主要在语言学以外的其他多个学科间展开。直到80年代末,对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才迅速展开。学术书评属于学术语篇的一种,但它们很少被列为论文和其他学术著作的参考文献,因而往往被忽视(Motta-Roth,1995:1)。对它们进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以Motta-Roth(1995)和Hyland(2000)为代表,只是在最近10多年才开始兴起,英汉对比的研究就更少了。学术书评是从学术专业角度衡量书籍价值的书评(徐柏容,1993:80)。其中的评价资源,包括态度资源,应该非常丰富,值得研究。Thompson(1996:65)也认为,评价是任何语篇意义的一个核心部分,任何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分析都必须涉及其中的评价。因此,本文拟以Martin的评价理论(theappraisaltheory)(参见Mar-tin,2000;Martin&Rose,2003;Martin&White,2005)为理论框架,对英汉学术书评的态度意义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探讨其原因。由于学术书评具有学科特征,不同学科的书评间存在差异性(Hyland,2000;Suárez-Tejerina,2005),我们不能把各种不同学科的书评混杂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本文把研究对象限制在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语言学方面的学术书评,我们把它们称为语言学学术书评。评价理论是一个新兴理论,不过已有学者把它应用到学术书评的研究中来了。但他们的研究仅仅以英语语篇为研究对象,而且有的没有考虑到书评的学科差异性。唐丽萍(2004)以该评价理论为框架,探讨英语学术书评语类的修辞策略和篇章策略。她还从介入系统出发,探讨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唐丽萍,2005)。此外,张昕(2006)也借用该理论,从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对英语学术书评进行了分析研究,但该研究的视角太过宽泛,不够深入,而且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书评间的差异性。鉴于这些原因,本文拟将该理论应用到汉语语篇中来,而且只从态度系统一个角度对英汉语言学学术书评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并且通过对比分析来揭示中西方在思维和文化方面的不同。为保证英汉语篇的可对比性和研究效度,我们的20篇英语语料来自于Language,JournalofLinguistics和Ap-pliedLinguistics;20篇汉语语料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这些英语和汉语期刊在国际或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为了保证语料的新近性(recency),所有的语料都是2006和2007年发表的。

2.态度意义

评价理论(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李战子,2004:1),是对话语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它主要关注用于协调社会关系的语言资源和态度的表达。Martin把评价系统分为三个次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它们又可以次系统化。态度系统指的是人们参照情感反应或文化制约下的价值体系对参与者和过程进行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e)评价的意义资源。态度又可分为情感(affect)、评判(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它们分别属于心理、伦理和美学范畴。情感系统用来表达语言使用者对事件或现象的情感反应,并从情感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情感通常由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或修饰性关系过程(attributiverelationalprocess)来实现。评判系统指的是根据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insti-tutionalizednorms)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评价的意义资源。评判系统可分为社会尊严(social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sanction)。社会尊严与行为规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坚忍不拔(tenacity)有关;社会约束与是否真实可靠(veracity)、行为是否正当(propriety)有关。鉴赏系统是对事物、过程和现象等进行评价的意义资源。该系统围绕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a-tion)三个方面形成。反应描写评价对象在情绪上对读者/听众产生的影响;构成主要评价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和细节;价值指用社会标准来看评价对象是否有价值,是否重要。态度意义有肯定(positive)和否定(negative)之分。态度意义的表达还有显性(explicit)和隐性(miplicit)之分。显性表达指的是话语中有明确的态度意义表达方式;隐性表达指的是话语中没有明确的态度意义表达方式,但是读者结合上下文能从字里行间推断出评价人的态度。在很多情况下,评价人通过隐性表达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态度意义的表达,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在书评的各个部分都有分布。但有些部分出现得多,有些部分出现得少。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态度意义进行对比分析。

3.1各类态度意义的总体特征

在两种语言的语言学学术书评中,情感意义的表达非常少,最多的是鉴赏意义的表达,其次是评判意义的表达。英语和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情感意义的表达都非常少。在20篇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该类表达只出现了19次。在20篇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该类表达更少,只有6次,只占所有态度评价表达的1.0%。在语言学学术书评中,情感意义表达的频率如此之低,可能是因为情感意义关注的是评价者的心理感受,过多的情感意义的表达势必造成观点的过于私人化,从而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李荣娟,2005:31)。学术书评相当于学术论文(徐柏容,1993:80),应以理服人,过多的情感意义显然会使文章显得太主观,所以此类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意义的机会很少。相比较而言,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情感意义的表达比汉语中的要多,比例也更高。从统计学角度看,它们存在显著区别(x2=8.89,df=1,p<.01)。我们将在3.5部分继续讨论该不同点产生的原因。从评判意义来看,两种语言的语言学学术书评表现很相似。评判的比例都不高。在我们研究的20篇英语书评中总共有92处评判意义的表达,占所有态度评价表达的16.1%。在20篇汉语书评中该类表达共有100次,占所有态度评价表达的17.2%。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评判是对人类行为的评价,直接涉及原书作者本人。该类评价,尤其是负面评判可能会导致书评作者和原书作者的正面交锋,从而引起冲突,因此作者较少使用评判,防止就书论人。当然,虽然书评是对书籍进行评论,但是书评作者也会对原书作者的学术背景进行介绍,对其行为和努力进行评价,所以书评中也有一些评判意义的表达。从鉴赏意义来看,两者的表现也很相似。英语语篇中80.6%的态度评价是鉴赏类的,汉语中81.8%的态度评价是鉴赏类的。鉴赏是对产品、过程和现象的评价,而书评是对书籍的评价,所以鉴赏意义的表达的比例会如此之高。由于评判和鉴赏的表达较多,而情感的表达较少,我们还将在下文详细讨论评判和鉴赏在英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表现特征。

3.2肯定和否定态度意义

书籍的质量有高低之分,其价值也有高低之分。书评作者会对书籍的优点进行赞扬,同时又会指出书中的缺点和错误。这样书评中就会有肯定的和否定的态度意义表达。英语中的肯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62.7%,否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37.3%,汉语中的肯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79.8%,否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20.2%。两者的肯定态度的比例都高于否定态度的比例。这种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学术书评是学术语篇的一种。与学术论文和其他学术著作相比,学术书评包含有更多的人际意义成分。肯定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礼貌策略,有助于维护原书作者的积极面子。否定评价可能会损害原书作者的学术声望,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所以,书评中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符合礼貌原则(参见Brown&Levinson,1987)的要求。其次,我们可以从积极话语分析(Martin&Rose,2003;朱永生,2006)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现象。积极话语分析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矛盾,希望通过话语分析提倡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朱永生,2006:39)。积极话语分析关注激励人心、给人勇气的话语,关注我们喜欢的、使我们感到振奋的话语(李战子,2004:2)。运用更多的肯定评价,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有助于激励原书作者进行更多的创作,而且也能给读者以鼓励和勇气,并有助于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虽然在两种语言的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肯定态度的比例都高于否定态度的比例。但是,两者在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的比例上还是有显著区别(x2=41.05,df=1,p<.01)。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否定态度评价的比例高于汉语中该类评价的比例。这一不同点与中西思维差异有关。中国文化强调求同性,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西方文化强调求异性,强调批判性(Nisbett,2003:47-49;连淑能,2002:45-46)。因此,汉语书评中的否定评价更少。这种思维差异在欧阳护华和唐适宜(2006)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他们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作者身份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极少用“I”,并把自己的观点扩大为“大家”公认的常识常理,从而给人以“集体化声音”的印象。相反,西方人常常用“I”以示他自己的观点。

3.3显性和隐性态度意义表达

态度意义有肯定和否定之分,其表达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英汉语言学学术书评中,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态度意义,其表达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例如:(1)Chapter10,“Variationsonaconstructionisttheme”,isaninterestingandusefulsurveyofdifferentcon-structionalapproaches,startingwithgenerativeapproacheslikethoseofHale&Keyser(1997)andBorer(2003).(Text15)(2)最后,正如桂诗春教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本法律语言学专著应该提供更多的有关法律实际的案例(比如从法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Text36)例(1)中的两个黑体词分别是显性反应和显性价值的例子。例(2)中没有显性的态度表达,但是读者能从斜体部分读出作者对原书作者的否定评价,批评其内容不够完整。至于它们在显性和隐性态度意义表达的异同点。在英语语篇中,84.4%的肯定态度的表达是显性的;在汉语中,该类表达的比例是57.4%。这说明肯定态度的表达以显性为主。至于否定态度意义的表达,情况有些不同。在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大约一半的否定态度意义表达是显性的或隐性的;在汉语中,隐性表达的比例明显高于显性表达。这种现象可以从标记理论(themarkednesstheory)的角度加以解释。根据标记理论的观点,显性表达应该是无标记的,隐性表达是有标记的。显性表达直接表达作者/说话人的观点,隐性表达是含蓄的,间接的。肯定评价不会损害原书作者的面子,所以无须用有标记的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学术书评中肯定的态度意义以显性为主,而且比例非常高。与此相反,否定的评价有损原书作者的面子,很容易招致原书作者和读者的不同意见和反对。隐性表达,作为一种礼貌策略(BlumKulka,House&Kasper,1989),不像显性表达那样锋芒毕露,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否定评价的力量,可以减缓否定评价对原书作者学术名声的损害。因此,隐性表达有助于避免人际冲突,从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在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隐性态度表达比例都高于英语同类书评中同类态度表达的比例。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显性态度表达比例都高于汉语同类书评中同类态度表达的比例。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学学术书评有显著区别(x2=81.36,df=3,p<.01)。这个不同点反映了“中国人的表达更加间接含蓄,西方人的表达更加直接”(Nisbett,2003:61)。这一结果与Scollon等人(1998:118)的研究发现相似。他们研究了中国学生论述汉语论辩文的信息顺序和修辞结构,认为东方的推理方式比西方的更加间接。

3.4评判意义

如前所述,评判系统分为社会尊严和社会约束。在我们研究的语篇中,所有的评判方面的表达都是关于社会尊严的,尤其是关于做事才干方面的。社会约束的评判标准具有法律或道德含义。学术书评当然不会从道德或法律的角度来评判作者的行为。而书籍的质量与作者的学识水平具有很大的关系。在评判中,原书作者涉入其中,因此,评判比情感和鉴赏包含有更加丰富的人际意义。尤其是否定评判,它对原书作者的行为进行批评,因而更有可能影响原书作者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而且影响的程度也更深。例如:(3)Anthonissen(p.95)writesofthethreemetafunctionswhichdiscourseperformsoftensmiultaneous.Often?Itishardtoi-magineanytextwithoutthesmiultaneouspresenceofide-ationa,linterpersona,landtextualmeanings;surelythatisthepointoftheHallidayanmetafunctions?(Text10)(4)如在第十一章(P.159)论述teamteaching时,作者混淆了teamteaching(团队教学)和co-teaching(共同教学)的概念。(Text34)在例(3)中,没有一个明显的表达态度意义的词汇来对作者的行为进行否定评判。但是整段话,尤其是两个问号和“hard”隐含了作者对原书作者的尖锐批评。在作者看来,原书作者应该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观点非常了解。同理,例(4)中也有否定评判的例子。“混淆”一词不仅仅是对作者行为的否定评判,而且也隐含了这样一个事实:原书作者既然没有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那么该书中关于teamteaching的研究结果就难以令人信服了。这种否定评判的批评力度可能比否定情感和否定鉴赏的批评力度更强,直接针对原书作者本人,对他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带来更大的威胁,也更容易引起人际冲突。鉴于这些原因,学术书评中否定评判的比例低于否定态度在所有态度表达中的比例,也低于否定鉴赏在所有鉴赏表达中的比例。在我们研究的英语语篇中,否定评判占所有评判表达的26.1%,低于否定态度的比例(37.3%)和否定鉴赏的比例(40.3%)。在汉语语篇中,否定评判占所有评判表达的16%,也低于否定态度的比例(20.2%)和否定鉴赏的比例(21.2%)。根据Motta-Roth(1995)和Nicolaisen(2002)的研究,学术书评可分为四个语步。在第一语步中,作者常常会对原书作者进行介绍,介绍他的经历、名声、职称和以前的学术成果等。在研究中,我们发现,20篇英语书评中,只有3篇有类似的介绍;而20篇汉语书评中的10篇有这样的介绍。相比较而言,汉语书评作者更加重视原书作者的背景,而英语书评作者更加强调原书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努力。类似的例子有:(5)Whendealingwithspeechasanengineer,F(Fant)issuperb,takingallofthevariablesintoaccountandcalculatingtheirinteractionwithprecision.(Text7)(6)JohnSinclair,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出版著作30多本,发表文章上百篇,在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两个领域成绩显著。(Text40)在例(5)中,作者用了“superb”对原书作者处理某一问题时的行为作了肯定评判。在例(6)中,作者对原书作者的背景进行了介绍。用“著名语言学家”和“成绩显著”介绍了他的学术名声,显性评判了他的学术能力。斜体部分介绍了他的学术成果,隐性评判了他的学术能力。英汉语书评作者在这方面显示出的不同点与我们的思维习惯有关。一般来说,东亚人倾向于场依存的认知方式,他们比西方人更加注重背景;西方人倾向于场独立的认知方式,他们更有可能把事物与周围的环境分离开来,仅仅关注事物本身(Nisbett,2003:42-45)。这种认知方式反映到学术书评中来,就是汉语书评作者更加重视原书作者的学术背景,而英语书评作者更加强调原书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努力。

3.5鉴赏意义

鉴赏从反应、构成和价值三个方面对事物加以评价。作者通常从组织结构、内容完整性和语言等几个角度对构成进行肯定的评价。如:(7)Anumberofthetextsneedmoreinterpretation(suchastheveryinterestingICQdialogue,pp.218f.f).(Text9)(8)《手册》以语言学为大背景,词汇学为线索,涵盖了语音、词法、语义、句法、语用、文体等多种独立分支学科,真可谓内容详实,结构完整。(Text32)例(7)是隐性否定构成的例子,对书籍的内容不完整性提出批评和建议。例(8)中的“详实”和斜体部分对内容完整性进行了肯定评价,“完整”对书籍的结构进行肯定评价。作者通常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语料选择、研究意义等多个角度对书籍的价值进行评价。例如:(9)Anyknowledgeablereadercanseethathispaperarefullofnewinsightsandprovidedataonwhichotherscanbuild.(Text7)(10)其次是研究工具的创新。(Text40)例(7)从研究结果角度进行了评价;例(8)从研究工具的角度进行了评价。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三个组成部分在肯定鉴赏和否定鉴赏中有不同的表现。英语语篇中57.2%的肯定鉴赏是价值方面的,该比例高于肯定构成的比例(18.8%);汉语语篇中67.5%的肯定鉴赏是价值方面的,该比例也高于肯定构成的比例(26.6%)。在否定鉴赏中,否定构成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否定价值,否定反应的比例最低。英语语篇中的否定构成占了所有否定鉴赏表达的47.8%,高于否定价值的比例(34.9%)和否定反应的比例(17.2%)。汉语语篇中的否定构成占了所有否定鉴赏表达的57.4%,高于否定价值的比例(38.6%)和否定反应的比例(4.0%)。英汉语篇在这个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从上述的比较来看,在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肯定价值的比例高于肯定构成的比例,而否定构成的比例却高于否定价值的比例,这是有原因的。当我们向其他人推荐一本书时,我们都认为该书是有价值的,值得推荐。我们不会因为一本书的结构很好,而无视价值高低。相反,我们常常会认为某书很有价值,而把它在结构、语言方面的问题暂时搁置一边。一方面承认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认为瑕不掩瑜。因此,书评作者在对书籍进行正面鉴赏方面的评价时,他强调价值;在进行否定方面的评价时,他发现的更多是构成方面的问题。反过来,如果否定价值的比例过高,读者也会怀疑该书的价值,会怀疑该书是否值得推荐。至于反应,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它们在英汉语篇中的表现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英语语篇中,肯定反应占了肯定鉴赏的23.9%。汉语语篇中肯定反应的比例是5.9%。从统计学角度看,它们存在显著差异(x2=51.37,df=1,p<.01)。在英语语篇中,否定反应的比例是17.2%;在汉语语篇中,否定反应的比例是4.0%。它们也存在显著差异(x2=9.94,df=1,p<.01)。前面,我们讨论到英语语篇中情感的比例高于汉语语篇中情感的比例。现在又发现英语中反应的比例高于汉语中反应的比例。我们认为这是由同一原因造成的。情感的主观性较强,而在鉴赏的三个成分中,反应与情感最相似(Painter,2003:205),主观性比构成和价值的主观性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更加主观。汉语更加客观。在学术书评中,作者自由表达他们对所评书籍的看法和观点。他们的观点是主观的,因此,书评从本质上说是主观的。然而,书评,作为学术语篇的一种,也强调客观性。作者常常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主观看法客观化。如前所述,中国人在表达观点时比西方人间接。因此,相比较而言,他们会采用更多的客观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观看法。所以,汉语学术书评更加客观,英语学术书评更加主观,其中有更多的情感和反应方面的评价。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音乐鉴赏;心理健康;关系;主动;大学生

一、问题提出

1.问题的缘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众说纷纭。其中,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许多人关注。对于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在国内研究中有许多研究者用理论阐述的方式进行研究。周善美(2011)认为,音乐欣赏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提高审美能力和趣味,提升审美标准和情趣,使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自己;通过“游戏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性潜能;培养感情,调控情绪,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1]詹薇(2004)理论阐述了音乐欣赏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文化作用、教化作用、审美作用、心理作用,并指出了音乐欣赏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通过对表达各种情感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获到调节,心理得到和谐;通过音乐会的欣赏方式、以电声为传媒的欣赏方式等课外辅助式的多种欣赏途径进行调适。[2]柯锦泉(2002)从音乐欣赏的特点谈到其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音乐欣赏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手段。[3]还有徐威、郑玉香(2005)、王婷(2007)、符彦虹(2005)等人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他们在各自论文中都看到了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有一些学者提到了在实践中运用音乐欣赏的有效方式与方法。但国内学者都是从理论探讨的方式来研究的。在国外研究中,JoelW.Krueger(2011)指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事情,将有助于控制情绪[4];JaakkoErkkil等人(2008)从音乐治疗的角度探讨了音乐治疗对负性情绪的积极作用[5]。但目前国外研究中,并没有系统地直接研究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没有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探讨了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没有采用实证研究(问卷、访谈等)的方式来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这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2.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研究主要通过定量研究(问卷测量、统计分析等)的方式结合深度访谈、文献查阅等定性研究的方法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通过问卷、访谈、文献查阅、理论总结等方法研究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将理论最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3.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为研究目标,是以往研究所未有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丰富了音乐的作用、心理健康塑造的途径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优化了该研究领域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同时,本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为改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践行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具体良策。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量表SCL-90(测量心理健康水平)和自编的《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测量音乐鉴赏行为)。SCL-90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成熟问卷,它的分值越高则心理健康程度越差。《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共11题,其中测谎题为2题,经过专家评定,是有效问卷;整个问卷的Alpha系数为.743,分半信度为.769。因此,本问卷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3.施测与数据处理

研究取样对象为130名大学生,取样时兼顾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均为随机取样。施测主要采用问卷法,由主试清晰地宣读指导语,并提醒注意事项。问卷做答完毕由主试收回。研究者将无效答卷剔除,再依据研究的具体问题,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采取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研究对象

实验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130名大学生(注:由于问卷是在3月份发放的,大四年级学生已经不集中上课了,故在被试样本中缺失大四年级学生)。由样本的基本人口资料统计表(见表1)可以看出,此次测量所取样本是比较合理的。

三、结果

1.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性

如表2,通过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分析,a7(音乐鉴赏主动)与心理健康程度的相关系数p值等于.015,p<.05,可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主动正相关的关系具有显著性。如表3,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

2.音乐鉴赏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预测情况

通过音乐鉴赏各种行为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Stepwise法),从表4中可知a7(音乐鉴赏主动)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回归系数t检验所对应的p值为.015,p<.05。因此,音乐鉴赏主动可以预测心理健康程度。从表5可知,决定系数R2=.045,亦即a7(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心理健康程度4.5%的变异量。

四、分析与讨论

1.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前文得知,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揭示,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鉴赏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强度、情感产生发展的时间延续得到调节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可以使人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情感强度适中,时间延续适度,精神能量消耗减少,疲倦的身心恢复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6]同时,个体通过对思想、精神境界较好的音乐作品的鉴赏,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另外,音乐作品会表达出作者的自我意识,个体通过音乐鉴赏促进了对“自我”的探索,从而强化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并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调整,从而减少了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故一个主动进行音乐鉴赏的人,心情抑郁时能更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高兴时能更适时地表达自己,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美,丰富自己的情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意识,净化自己的心灵,调控自己的行为,必然有助于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前文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这其实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越主动地鉴赏音乐,那么他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或缓解抑郁、敌对、恐惧等负面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个体心理健康4.5%的变异量,但毕竟是有限的。心理健康变量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这要求大学生应该通过多个方面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2.对策

既然音乐鉴赏主动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或完善自己的音乐鉴赏主动,以促进心理健康?根据问卷调查,特对大学生提出以下建议:(1)树立对音乐鉴赏正确的认识音乐鉴赏不仅可以娱乐消遣、打发时间、排解寂寞、孤独、悲伤等情绪,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只有对此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主动将音乐鉴赏行为落实在长期实践中,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2)主动、合理地进行音乐鉴赏,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第一,主动拓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努力提高音乐修养。我们音乐鉴赏时若不懂音乐基础知识,那么鉴赏音乐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要学习一些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并把理性的知识融汇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样才能使我们逐渐具备一双能听懂音乐的耳朵。[7]大学生可通过上课、上网、书本学习等渠道深入了解有关音乐基础知识。只有对音乐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内涵,陶醉在其中。同时只有学习音乐鉴赏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对音乐的理解,陶冶人身心。可见,这些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第二,多听音乐、专心地听。多看音乐鉴赏节目或视频,多听经典曲目;试着去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认真用心欣赏音乐,尤其是多听一些有文化背景的音乐,感受其内涵。这些均有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第三,与他人一起欣赏、交流,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会有所不同,通过交流知己不足,知人之长,长期以往,可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第四,积极主动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改变自己。首先,多听一些有内涵的音乐、积极向上类型的音乐,塑造自己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胸怀;其次,加强对音乐的了解,结合自身的感情、经历,升华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和心理素养;最后,善于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例如,当自己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一些情调欢乐、节奏明快、风格悠扬的音乐来提升情绪。这时,自己可欣赏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斗牛曲》、旋律呈螺旋式上升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表现鸽子自由飞翔的手风琴曲《白兰鸽》。[8]第五,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这种长期的良好音乐鉴赏行为可以使心理不断优化。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音乐鉴赏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大学生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要将之变成一种习惯。

五、结论

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

参考文献:

[1]周善美.音乐欣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92-193.

[2]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401-402.

[3]柯锦泉.浅谈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9):63-65.

[4]Krueger,W.Doingthingswithmusic[J].PhenomCognSci,2011,(10):1–22.

[5]Erkkil,J.Gold,C.etal.Theeffectofimprovisationalmusictherapyonthetreatmentofdepression:protocolfor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BMCPsychiatry,2008,(8):50.

[6]李华东.欣赏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塑造的正面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8):88-91.

[7]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1.

西方文学鉴赏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实践;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艺术品位,开拓学生独特眼界,开发学生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审美观的一门课程,同时还具备高中教学的理念要求,如创造性、科学性、真实性等,这些正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应具备的条件。所以高中阶段开展美术鉴赏课程已成为时展的趋势。

一、浅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的现状

目前,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已被推行,但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却仍很单一、很传统。据了解,在很多地区并没有开展美术鉴赏这门课程,或是开设了也没有把其当成授课的重点。以下列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的现状:(1)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比较薄弱,而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论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2)没有领悟到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要性。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没用领悟到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在高中教学中的意义。学校虽然开设了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却把教学重点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业绩方面,并没有给美术鉴赏这门课提供足够的时间、设备等资源。在家长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思维的影响,多数家长一致认为,孩子的时间不能浪费在美术鉴赏这种非高考科目上,应该多抓高考科目。对学生本身而言,就是学习压力太大,在高中学习任务较为繁重的阶段已无法分出精力去领悟美术鉴赏这门课程了。

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学生及家长对美术鉴赏课程的认知与接收是很必要的,因为很多美术作品都有它自身所蕴含的意义,其意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细心领悟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开展美术鉴赏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其次,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需要通过一些措施来缓解压力,于是开展美术鉴赏课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不仅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最后,美术鉴赏是一门充满想象、意味深长、内涵丰富并富有创造力的课程,然而这方面的知识对高中教学时尤为重要的,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抽象思考,还能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在这个艺术文化浓郁的社会里,美术鉴赏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与不一样的视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