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德育论文

初中德育论文

时间:2022-05-13 14:26:20

初中德育论文

第1篇

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创新德育理念。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的价值永远大于教学。教育必须先教做人,然后才诉诸成才。因此,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德育就是“传道”,育人不能仅停留在“授业,解惑”的知识与技能层面。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教育者居高临下,进行呆板的说教,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学生自我教育。这就把最复杂的育人工程,简化成了考试的训练;把最应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异化成了核对标准答案。教育中失落了人,学生的灵性与创造性荡然无存。新德育应该是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其次,要丰富德育内涵。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从过程来讲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让学生感受到对他们的赏识与期待,最终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达到传授知识、启迪思维、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的目的。第三,要拓展德育途径。要紧扣时代脉搏,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环境,挖掘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教育资源,将学生置于德育主体地位和实践活动的中心,寻找生命与成长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实践路径的设计上注重主题化、系列化和时效化。

二、改进和加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立德树人,扎根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是“德之本”“教之始”,是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天然基础,只有将孩子们本身就有的善良天性与积极的情感因子激活,让他们回归到自然的心灵生活状态,其潜能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目前我国已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空巢老人大量出现,而现在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外来文化的严重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孝道观念十分淡薄。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其结果是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么?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李天一案、留学生机场弑母和青少年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的案件可谓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在一味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忽视传统道德教育的今天,孝道沦落而结出的苦果、恶果一再告诫我们,要尽快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孝道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来抓。

1.开设孝道课程,让学生知孝行孝。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孟子》《孝经》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同时,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使青少年最终形成现代孝道观。我校围绕“讲孝道”这一主题,编写了《中华传统美德——孝心篇》《新二十四孝》等校本教材;开办“道德讲堂”,举行孝道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我行我孝”——重阳节敬老侍老活动;举办“体验亲情,孝心伴我成长”主题班会以及推荐评选“最佳孝星”等,弘扬了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此外,通过“一封家书”“生日念亲恩”“我的人生账单”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2.强化社会教育,营造孝道教育大环境。

学校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传媒工具宣传孝亲敬老、尊师重道的先进典型;组织学生观看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和中央电视台“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直播等,这些敬老、爱老、助老教育的生动教材,让青少年真正地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同时,学校利用各种健康活泼的艺术形式,热情讴歌尊敬父母、照顾老人的好人好事,鞭策和谴责“啃老”“虐老”的可耻行为,以生动形象的艺术魅力把新孝道观念灌输到学生的生活之中,鼓励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父母长辈之间的关系,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孝道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到在生命的长河中,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意义,感悟人生在世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转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报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变成无限奋斗的征程。

(二)读经典美文,强化道德意识

党的十对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战略部署。主席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教育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命与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的摇篮,她的魅力应当源于浓浓的书香气息。有了经典的浸润,学校才有厚重的美、大气的美。只有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营造书香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才能使经典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学校以“国学经典与传统美德”作为德育工作的首选切入点,开设了经典诵读校本文化研究课程,精选《弟子规》《论语》《大学》《道德经》《孝经》等内容让学生诵读,形成了“教读—领读—齐读—自由读—竞赛读”五环节诵读模式,让学生在了解、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起心灵的震撼,将中华传统美德落实在日常行为上。实践证明:大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常能以孝悌之心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从抓经典诵读入手,让孩子们在中华优秀经典的熏陶下,将“德”字镌刻在心头,从而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道德情操。

(三)提升学生道德主体地位,激发生命活力

农村初中虽然处于经济底子薄、信息相对闭塞、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农村地区,但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迅速发展,独立人格逐渐形成;他们追求自我形象,渴望被人赏识,并且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一种巨大的自我管理潜能,如能善于发现而加以因势利导,学校的育人水平就会大大提升。我校实行全员参与式自主管理模式,成立了由值周教师、年级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下设校园礼仪、卫生、纪律、安全和文体活动等督查部,按年级轮流值勤。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根据要求履行其职责,全校大约有20%的学生参与其中。值勤学生肩负着很多自主管理任务,诸如纪律、出勤、卫生督查,课外活动、出操质量、放学及各项集体活动秩序的维持等,对内进行自主服务、对外树立学校形象。虽然他们的工作很琐碎,但正是在这些具体事情的处理过程中,学校管理才变得和谐有序,学生的言行才变得高雅文明。生命的活力源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管理的参与者、主持者和实施者,在工作中及时给予他们如亲人般的关心和呵护,这样的育人实践如春风化雨,学生的生命激情就会尽情地释放,智慧的光芒就会不断地闪耀。

(四)依托网络资源,拓展德育实践途径

1.加强德育信息资源库建设。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现代远程教育进行德育资源的整合,形成了爱国主义、孝亲尊师、文明礼仪、道德养成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素材库。同时,教师自主开发课件,采集社会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对思想品德、劳动技术、音乐和美术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按照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源科学分类,存入资源库。如中国传统道德故事集、新二十四孝、历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陇人骄子、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名人励志讲座等极具崇高人生理想价值的教育资源,存贮在校园服务器上,向师生和家长开放。

2.运用网络媒体强化德育的学科渗透。

学校依据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发了网络德育校本课程《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临洮》,通过多媒体生动直观的表现方式,展现出家乡的土地上,从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到秦长城西部起首之地;从老子文化、汉唐雄风到丝绸之路南线重镇;从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到永久定格的人文景观;从全国文化县的经济腾飞到临洮人民勤劳朴实的新风新貌。这一幅幅反映家乡浓郁人文风情的画面,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临洮、认识家乡的大门,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卡通片《弟子规》《论语故事》等传统文化媒体素材融情景与诵读为一体,寓教于乐,全方位、多角度诠释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民族文化,避免了教师单一的说教和苍白的描述。在视频点播中安排“壮美河山”“家事国事”栏目,带领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聚焦天下大事,倾注赤子情怀。

(五)多元评价,唤醒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生命自觉

我校围绕德育工作、学生管理、常规教学及校内外活动等,以“人人能参与,个个有特长”为原则,设立了“校园十星”评选活动,这“十星”包括“学习、守纪、礼仪、进步、勤劳、写作、美术、书法、体育、文艺”等,“校园十星”的评选活动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追“星”达标的积极性。同时要求教师以等级评价的方式呈现学生学业成绩,多用欣赏的口吻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用温柔的话语鼓励他们改掉不良行为。教师蹲下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让每一位学生都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合格。在评价中多放一把尺子,就会多一个成功者,多一份快乐。多元化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全体师生积极向上,渴望成功的热情,也促进了学生和谐、主动、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第2篇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人的情感熏陶的重要时期,是道德成长的黄金时期。换句话说,初中阶段是人生中道德品质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与家庭、社会、乃至新闻传媒、影视作品对他们的影响相比,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时间固定、受教集体固定、教学场所固定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更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保证。语文教学如何结合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心理需要,挖掘课文丰富的品德内涵、情感内涵,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德潜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能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地将智育与德育融于一个过程之中,就会使学生获得知识与人格的同步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奇妙多姿的世界,因为有了人类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形成的,如果理论上仅仅把德育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它有一定的原则性:方向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则、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

1.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观。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要有丰富的感情,为人师表,成为楷模。只有教师有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格,才能在文章中找到切入点,联系点。联系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熏陶,品德教育,教师则影响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语文教师如果不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师观,语文教学不会取得成功。而应当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挥传统教学中科学的有用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束缚,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时,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养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2.正确的新学生观。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待学生。现代社会更注重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与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要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练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师生同泳”。那语文教学也同理。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举、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如《背影》一文教学,我以前按照教参模式进行,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抓关键词和句进行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让学生分析其中动词所含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们并不认为是这篇名作的精彩片段,反而认为父亲买橘子给儿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并不喜欢,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心理很不是滋味。后来再次教这篇课文时,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我求学道路上支持。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激动,发言积极,更令人感动的是,有部分学生是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这次学生们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很投入。在这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轻松分析了文章的语言、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其实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以人教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3.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常见方法。①直接传输法;②价值辩析法;③纵横比较法;④适度延伸法;⑤情绪感染法;⑥情境陶冶法;⑦审美体验法;⑧角色扮演法;⑨类比迁移法;⑩实践操作法等。作文练习,社会调查等都能产生很强的教育力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作者单位:山南地区东辉中学)

(责任编校:扬子)

第3篇

1.缺乏德育的班级管理目标

当前一些初中班级管理仍旧是以学生的智力教育为中心,班主任的工作重点以及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没有将德育全面纳入到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体系中,对学生的考核中对德育方面的考核内容也不够全面,这就导致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学生德育素质的系统培养。

2.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

有些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没有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德育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成绩是否理想以及班级活动是否积极参加等显性环节。而对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能通过有效的德育活动及时排遣和调节学生内心的不良情绪,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3.忽略了德育方式与方法的改进

受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的影响,目前初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时,主要还是以“硬性管理“”强制性管理”方式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等因素,德育的方法过于单一,进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艺术性和有效性的策略

1.班主任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产生相应的影响。德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注重班主任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以良好的师德、深厚的理论、专业技能对学生进行德育,对学生多进行关心和爱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当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出现异议时,要真正能放低身段,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个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德育形象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2.情感激励,拓宽德育渠道善于结合

初中学生的兴趣偏好和情感特点,加强情感教育手段的合理应用,形成对学生情感发展的有效激励,这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大有裨益。例如,为了有效培养班级学生的自信心,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特征和“闪光点”,然后在丰富的班级活动中让学生的个性特质得以充分展示,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让学生产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巨大动力。

3.刚柔相济,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

如果班主任一味采取强制性的硬性管理手段,往往很难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多采取一些“柔性”管理手段,做到德育工作中的刚柔相济和艺术化处理,留给学生更多自我反思和主动进步的机会,激发出初中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对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无疑能够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也更有助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4.活跃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协作意识

由于班主任个人精力有限,大多数德育项目都是集体开展的,这虽然存在一定的教育缺陷,但无疑也为初中生交际能力和协作意识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初中班主任要多活动,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教育氛围。要不失时机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平等、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下不断提高个人的德育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班风,进而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观念;思想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它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对初中学生而言,一是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二是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三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6岁这个范围内。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

1.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生理发展很快,心理变化也很快,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差,故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稳定的人格心理尚未形成。这一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的学校教育这一环,尤其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思想的发展进程。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2.尚未形成稳固而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初中生大多还没有可能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多呈现出朦胧、多变的特点,可塑性十分突出。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也明显具有自身的优势。

3.感情丰富,易于接受形象性强、感性强的事物

初中语文教材对课文类型的安排也是针对这一特点而设计的。各类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具备了直观、浅显、形象、易懂的特点,即使在初二开始安排了一些议论文,也都短小精炼,论点明确,论证层次少而清晰,使学生学习、练习都容易入手。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建议

1.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语文教师应是探究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和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能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学、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教师在这时也就达到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不湿”的教育艺术境界。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语文教师应加强指导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国旗下的讲话稿写作;指导学生编辑学校小报、墙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搞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才能。宋学家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读这首诗,许多学生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方方的小池塘,就像镜子般明亮,蓝天白云呀,一起在池水中荡漾。问池塘,你为什么这样清澈?池塘说:你看上面股股清水正往我这里淌。”多么美的意境呀!实际上,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即从它的题目《观书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文字的表达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所以,是否找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国的语言文化,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3.发挥德育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它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了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了人间真挚的情感,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学校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初中是学校教学的关键阶段,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若一味地按照原来的方式“满堂灌”实施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还会阻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自觉升级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注重语文工具性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语文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德育功能,真正彰显新课标语文教学的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中优化学生的品,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爱生活的当代中学生。

一、德育渗透的概述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将语文教学中蕴含的德育情感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文化的培育和思想道德的渗透,授课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极为突出,需要教师精心细致地做好备课、授课以及后续的拓展引导。须根据对授课对象的身心特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底蕴,通过适当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达成“教师――教材――学生”三维沟通交流,使德育渗透在有意设计之下“肆意”铺展延伸,直至学生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塑人的目标。

在保证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课堂教育有效性之外,还要采取得力措施以确保其长效性。德育渗透应当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领会了德育知识,逐步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

二、营造课堂氛围,创设德育情境

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础,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要能够设置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推动学习团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前提条件。此外,德育教学思想的渗透也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力量,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实施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和生动。

笔者在教授《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主办权》时,于导入环节播放有关2001年申奥过程的一段视频,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的情境下让学生描述国人听闻喜讯的反应,并谈论自己感受和印象。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在引出主要新闻事件,最后挖掘学习内容中蕴含的文化情感。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其设身处地充分了解中国和国人为申奥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感受申奥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与荣誉感等复杂情感,从而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感,提升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三、潜心解读文本,扩大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多为名家名篇,文字隽永,风格各异,情感内涵深富,是教育专家根据初中学生特点而精心选编的教材。因此,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首先就应当立足文本,让学生充分细致地解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将阅读学习的深层感悟内化于心,最终外化于行。

在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候,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归纳文章所罗列的最苦和最乐的事情,分析苦乐的缘由,带领学生回顾自身生活中的苦乐,与作者笔下的现象和事例作比较,引导学生理顺对生活经历的看法,树立起正确的苦乐观。

四、利用课外内容,扩大德育视野

初中语文教学的延展性无限宽广,因此课外拓展学习成为课内教学的必要补充。这就要求教师遵循教育教育规律,在具体教育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注重课堂之外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巩固和拓展。而德育渗透的存在使得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更为明确。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深入阅读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培养关注国计民生的情感态度,最终帮助初中学生形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拓展学习活动:①开展知识竞赛类活动,如诗词大会、灯谜比赛、辩论赛等,在学习竞争中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弘扬传统文化等德育元素;②组织课内外文本表演类活动,如课本剧改编汇演、名著经典场景表演等,让学生在身心投入具体情境中受到德育熏陶;③带领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如室外情境诵读或“写生”,走进孤儿院、敬老院等等,在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由心感悟等实践过程中牵动德育“涟漪”,振动其学生心灵。

五、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深感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和丰富内涵,为德育教学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字解读、赏析、训练与拓展同时,结合语文教材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教材解读渗透德育元素,并将德育渗透延展到课外教学,扩展初中学生的生命视野,助力其形成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伦.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性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1):23.

[2]李艾.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87.

[3]甘小银.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161.

[4]梅舒琳.品语悟理以情感人――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党史文苑,2012,(06):78.

第6篇

都说初中班主任难当,我认为初二的班主任更难当。随着初中学习生活的稳定,初中生的心理发育成长,初二可谓多事之秋。此时的初二学生独立意识强,但独立能力并不强,想表现自己,个性张扬,让自己引人注目却又难辨是非,渴望与异往,却又难以把握正常的男女交往,对身边的一切充满好奇,常常难以拒绝网吧之类的不良诱惑等等。初二对一个学生来说,已到了紧要关头。作为初二的班主任,如何做个引航人,引领学生安全渡过这“急流险滩” 这 不仅要求我们的工作热情,更要求我们的爱心和工作艺术,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学习,我认为初二的班主任应该是个善于赏识的班主任。 善于赏识的班主任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用爱心去赏识学生,低标准,严要求

以前,我总认为班主任应该是个“医生”,专门找出学生的缺点,然后督促他们及时改正,尽可能使自己的学生优秀,甚至完美,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算个称职的班主任。再加上自己是一个比较要强的人,事事想做的最好,不分学生的水平高低,强制要求学生都要达到我理想中的完美形象。因此,我的方法简单甚至粗暴,我的眼睛总是盯着学生的缺点,认为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学生改了一个缺点,我不是肯定,鼓励,而是立马再找出一个不足,时刻让学生夹着尾巴做人,即使他是块烂铁,我也要把他炼成好钢.可这样做的结果换来的常常是自己心烦气躁。学生很累,师生关系也很紧张。大概“恨铁不成钢"是这一时期班主任的共同感受。上个学期我终于找到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总让学生“失败”,学生“永远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自己工作的失败,马不停蹄地给学生找缺点,让学生时刻觉得自己是个缺点很多的人,以致学生看不到一点希望和光明,不管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失败”的感觉最终磨掉了学生的信心,“好钢”最终因为缺乏自信而成为了“烂铁”,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用全新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对学生“优点不说不得了”,“百分之一的优点”我要扩大为“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九十九的缺点”缩小为“百分之一”。对学生要“低标准,严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我能行”中成长,让他们自信起来。但标准低,要求一定要严,做得不好,我也会惩罚学生,但惩罚有一个原则:不侮辱学生,不贬低学生,让学生明白他受惩罚的原因在于他能做好却没有努力去做,惩罚的目的在于鞭策,更在于传递老师对他的赏识和关心,告诉学生你能做好的,但你必须努力!基于赏识基础上的惩罚往往能让受罚学生感激老师,尊敬老师,从而更努力地发展自己。

二、引导学生赏识自己,赏识别人

初二学生正处在发育高峰期,对异性的好奇仰慕常促使初二学生偷偷看不良刊物和影碟,我班就有这样的现象,我给他们上了相关主题班会,帮学生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课堂上,我称他们为佼佼者,称他们为“英雄”,学生一脸的惊讶,然后我从“你从哪儿来”讲起,讲到他们的爸爸有成千上万个孩子,而唯有你能“过五关,斩六将”,顺利地来到这个世上,仅凭你现在能坐在教室里就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英雄”,你是百万分之一,只要努力,你就能发展得有多高.每隔几周,我就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看看近期又取得了哪些进步,再想一想,下一阶段你可能会获得哪些进步,具备哪些优点,把你的优点和即将具备的优点都写下来,经常看看,经常对照,经常自我鼓励,学会赏识自己,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 引导学生赏识别人,正确处理好与“冤家对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与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关系。我常鼓励学生要有正义感,要能真正地助人为乐,真正的同学情,哥们义气在于能帮对方比原来更优秀,因此常有同学来“告密”,某某同学最近有哪些不对,或某某同学应该跟他谈谈,刚开始,有部分同学不理解,报复甚至“反目成仇”,对这些同学,我常这样开导他们:你的这些缺点确实存在吗? 一般情况下,陌生人会提醒你吗 ?指出你的缺点,某某同学得到好处了吗 ?陌生人不会提醒你,因为你的好坏与他不相干,同学指出你的缺点,他自己得不到什么,只是增加了竞争对手的实力,之所以这样他还要指出你的缺点,是因为他是你同学,同学情使他希望你能更优秀,对提出自己不足的人,应心存感激,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应赏识对方的正直,善良,并要求自己也能这样做。

三、让家长赏识自己的孩子

目前的家长,主要有这样两种: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型,他们和班主任一样,成天盯着孩子的缺点,以别人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喋喋不休,期望自己的孩子具备所有别的孩子的优点,结果是把“钢炼成了铁”,成天生活在痛苦和担忧中。另一种家长则截然相反,相信“树大自然直,要成人自成人”,对孩子不管不问,有的甚至常年在外挣钱,让孩子跟着老人甚至一个人在家,这两种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赏识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与任课老师一起开家长会或请家长到校面谈,对第一种家长,我们谈孩子的优点,谈我们班主任工作的成败感受,谈赏识教育的理念方法,让家长改变观念,看到孩子的优点,看到希望,换种眼光看孩子,帮孩子走过“青春十字路”。对第二种家长,则更多地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讲这一年龄段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惑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引导家长看到孩子身上蕴藏的巨大价值。田地荒一年,损失算得清,但孩子荒废一年,往往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损失将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帮孩子顺利走过这一时期的“急流险滩”,收获也许暂时看不到,但巨大的价值正蕴藏在孩子身上,相信自己的孩子,赏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身上投资你的爱和精力,你将会收获幸福。

总之,要做好初二的班主任,首先要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用我们的爱去赏识学生,关爱学生,唤起学生的自信,教给学生让自己优秀的办法,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这群引航人,才能顺利完成我们的任务,引领学生顺利渡过初二这个“急流险滩”。

第7篇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生命的感情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又因为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朋友,生活圈子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孤僻、不太合群的个性,精神世界十分贫乏,容易失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产生自我摧毁的倾向。因此,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导,让学生重新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文中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品味,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由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挫折,在挫折中奋勇前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一种爱国、爱家乡的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中的具体人物形象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中受到感染,它与一般的政治课上的说教是不可比拟的。只要教师能适当引导,很自然地就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产生自强不息地奋斗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可以通过祖国深厚的文化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岳阳楼记》,可以通过作者所描写的黄山和岳阳楼的绮丽风光,来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欣欣向荣的面貌,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对学生进行美德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虽然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还是不能忘记优良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更要懂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学会节约,要懂得不断奋斗,在奋斗中成为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内容是反映传统美德的。例如教学《多收了三五斗》,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教学《俭以养德》,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2.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这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教师只有引导得当,才能让学生乐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例如《窗》中描述了一个濒危病人给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篇课文特别感人,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很有教育意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养道德情操和修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一辈子的。新课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修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脍炙人口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让后人们牢记心中,以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塑造自我形象。教师在教学时要紧扣文章,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榜样,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修养。

第8篇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具有独立的思想,是思想和行为上都比较独立的群体,学生之间由于思想上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要对班级内的学生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对每个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要有一定的了解,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时候,班主任要及时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教学管理重视程度的评价标准,虽然班主任面对的学生数量比较多,教学工作也是比较繁重的,但是对待学生不能够采用单一的方式,每个学生的适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赏识学生的能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学生来说,不论是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每个人都是渴望被表扬和夸奖的,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初中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教学工作中要多寻找学生们的优秀品质,对于学生的缺点在及时纠正的同时,也不要太过挑剔,通过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学习自信心。对于班级中出现的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更需要班主任的关心和鼓励,这些学生可能并不是因为智力上的缺陷造成的学习上的落后,只是缺乏学习的动力或者是对学习没有自信心造成的,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具有耐心,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其他优点,及时地进行鼓励,学生通过教师的赞许和鼓励,对自身充满信心,在学习方面也会更加地努力,间接地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形式,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班主任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适当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肯定的微笑,一句轻声的问候或者是轻拍学生的肩膀,这样简单的肯定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都会是莫大的鼓励,学生得到认可之后会增强自信心,激发更大的学习动力。鼓励和表扬是学生取得进步的有效催化剂,促使学生取得进步。

三、关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就是一个整体,如果整个班级失去凝聚力的话,那么也就失去了生气,缺乏活力的整体是不利于进步和发展的,所以说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集体活动的开展,切实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之间能够做到互帮互助,在展现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互相学习,感受到集体学习的乐趣。比如:班主任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班级辩论会,找出比较热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整体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也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得班级管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

总之,班主任要从多个角度加强管理,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切实地提高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唐高明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中学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78-01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其可塑性较强,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风气会给学生们的思想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对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语文课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工具性的学科,语文的学习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吸收着古今中外的文化,因此针对语文的学科特点,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意义及必要性

1、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当中运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德育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意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以及学习的潜能。语文学习其重点途径在于:听、读、写,应重视日常的积累,勤思考多练习,这就要求学生拥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德育的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勇于面对挑战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因此德育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

2、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的性课改中明确指出了关于德育教育渗透的要求,德育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操、道德修养、以及提升学习的能力。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逼迫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技巧和应试能力,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强迫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将考试的成绩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从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的智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了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了,思想、品格、健全人格、的培养,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

3、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经济基础、飞速的工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公民要有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只有公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社会安定,国家才会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育渗入德育教育是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强有力的保障。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渗透

有研究表明,人的最基本的道德立场都源于潜在的情感能力。就初中生而言,他们是充满情感的个体,他们的心中也充满着亲情、友情、爱国情等等丰富的感情,但这些感情,只是一片面的形式存在,或许学生自己都没有发觉,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激发,进而唤醒这些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情境是情感形成以及呈现的先决条件,用情境及氛围的烘托从而使情感迸发出来,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课文《最后一课》,这一阶段还没有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的这段历史,但大多数的同学都看过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让学生遥想一下电视剧的场景,设想此刻日本已经侵略中国我们上的就是最后一节语文课,明天开始就将语文课改成日文课,此时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得极其愤慨,这时将假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勾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情境的烘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热情高涨,从而一举多得。

2、在写作过程中加强德育渗透

在写作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详细的审题正确立意。中学生正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对一切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积极乐观、探索欲强,但其心智仍处于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当今由于外界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对很多的事物仍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及观念,审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写作应该立意鲜明,符合主流的价值观。

3、针对时机情况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千人一面的问题,是语文呈现出假、大、空现象,教学的方式有时与学生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有所偏差,因此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呈现出兴趣薄弱,有些甚至是毫无兴趣,他们觉得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大不相同,若按照老师所教授的去做,根本无法再社会立足。德育的感染力以及影响力在实际的社会情况面前大大的打了折扣。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实际,即不能脱离社会,又符合学生的思想。

三、结语

教育事业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是一项长期且持久的工作,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有待于每一位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鹏飞. 刘晓丽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J]. 甘肃农业. 2013(09)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研究问题 分析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主要是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不仅使学生学习到思想品德的具体知识,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得到升华。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比较强,甚至还存在着不少比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感到厌烦,思想品德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这就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发现现阶段课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

一、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重在指引人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注重身心修养和社会和谐。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初中生而言,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意味着学生听课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最显著的意义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从而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初中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虽然有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三观”还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升华内心世界。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而言,高效课堂的打造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教师在想尽办法提高课堂效率的过程中,必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综合实践能力。当然,高效课堂的打造也是初中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肯定,增强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阻碍因素

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阻碍因素有很多,既有教材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教师方面的因素。

(一)教材方面的因素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贴近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并且实践性比较强。但是,现阶段很多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脱离了生活实际,教材强调理论性和思想性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显得比较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空洞乏味的理论性知识沦为学生背诵记忆的内容,形成“教师空泛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社会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文化基础较弱,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很多初中生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程,自然对这一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初中生缺乏学习兴趣,能及格就行。初中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索然,直接影响到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效率,很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能摇头哀叹。

(三)教师方面的因素

首先,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受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缺乏正确的教学价值观,认为教书只是一种职业,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更是含糊不清,在教学中难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正面的影响。

其次,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占据了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奋笔疾书做笔记。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背离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

最后,教师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成绩的提高值得鼓励,做了好人好事更应该值得肯定。但是,很多学校往往将思想品德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尺,单一的评价方式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要从改革教材开始,要针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材改革,对现有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作出必要的调整,增加案例部分,减少理论性部分,使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性人物,也要作出调整和改变,积极探索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方式。下面主要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层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初中生对于教师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的影响着初中生的言行举止。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初中生的思想。一个好的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课堂首先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外显,这种魅力往往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化达到乘数的效应。

(二)改革教学方式,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避免教师生硬的讲解理论性知识,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甚至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比如,在讲到“中国在国际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可以列举中国负责任的国际性例子,如“中国参与索马里海域的护航行动”、“中国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中国积极主动的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等等,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映具体情况,以实际案例充分说明中国的负责任形象。

(三)多元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学习成绩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与肯定,发现生活中有学生做了好事,更要及时给以支持和赞赏,尤其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肯定,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信心,对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总之,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及时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为打造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韦学武.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实现策略浅谈[J],教师.下,2013(02)

第12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学生 道德水平 教学研究

让学生接受系统、专业、全面的知识学习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学生积累文化知识的必经过程。考虑到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社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意义,初中学生广泛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科学的教育决策。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思品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深化改革教学模式。

一、思品课程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社会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每年以7.2%的速度增长,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安定秩序,也摧毁了青少年未来的人生世界。初中学校加强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符合了新时期初中教育的要求,对初中生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了科学的引导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增强道德认识。“万事以德为先”,这是当代教育的先进思想。对于初中生而言,增强道德认知是理解人生的第一步,只有读懂道德、感悟道德才能真正体会人生。我国长期以来坚持“以德治国”的发展思想,要求社会公民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可增强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知。

(二)培养道德情感。情感是人特有,初中生到的情感的培养可以引导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对社会真、善、假、恶等现象的准确定位。通过思想品德教学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道德内涵,在心中树立一项道德评价指标,这对于日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是很大的推动力量。

(三)坚定道德意志。意志是初中生的精神力量,坚定的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抗挫折、抗失败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愤图强、力争上流。思想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了许多与道德相关的知识,可以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在社会实践磨练中锻炼自己的心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四)规范道德行为。从本质上看,青少年犯罪行为实际上是思想道德观念的扭曲,是人大脑思维错误认知造成的结果。思想品德课程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洗礼,将先进的道德思想灌输给学生,从而约束了他们不正当的社会实践行为。此外,思想品德课对提升学生修养也是大有帮助的。

二、注重理论知识教学

为了让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初中学校应全面推广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接触到最专业的道德素质培养流程。理论知识是所有课程的基本构成,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初中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以更好地安排思品课堂教学计划。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思品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应该“有凭有据”,应参照所培养技巧的对象展开。如:八年级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教学时,“人身权利”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概念名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人身权利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对于该理论知识的教学,我则通过案例介绍、故事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具体了解“维护尊严、保护隐私”是公民人身权利的基本构成。理论是一切实践的依据,缺乏理论作为支撑则难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方法的运用,教师只有实现了教学方法的优化改进,才能提高思品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思品知识。由于初中生自小学习的经历不一样,导致了学生在初中学校学习期间的层次不齐的特点更为明显,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层次不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时,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通过彼此帮助来促进个人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如:《塑造自我》这一课程教学中,我则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我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每组5人,要求学生对小组内各成员进行点评,把自己“眼中”的同学逐一描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别人的信息反馈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了改正的方向,这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改善有极大的促进意义。又如:安排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思想品德?经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可以让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带动大家参与思想品德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为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四、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初中学校在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计划时,必须要先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在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中更加顺利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另一途径,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能增强学生处理具体事件的能力,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学会交往》一课中,分为了“我和父母、师生情谊、文明交往”等三个模块,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口语交流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领悟人际交往中的交流技巧、文明技巧、礼貌技巧,这是思想道德中不可缺少的人文素养。又如:上到《法不可违》时,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观看电视、律师咨询等途径,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深入了解,使学生心中树立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从而约束了学生个人的行为习惯。

五、结论

总之,思想品德课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首先要肯定思想品德课程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计划。此外,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锻炼他们思想道德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娟.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意义[J].中学思品教育,2009,12,(9):54-56.

[2]张鑫阳.初中生参与社会道德实践的必要性研究[J].思想道德研究,2010,18,(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