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声乐表演论文

声乐表演论文

时间:2022-12-12 00:39:48

声乐表演论文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1

声乐演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它是继声乐作品依词谱曲或由曲填词后的第二次创作,它既忠实于原作也需要在一定尺度内进行重新加工。表演要使形体、眼神和情感都能恰当地表达其内容与形式艺术上的完美统一,达到审美上的形、神、韵要求。声乐演唱中的表演应具有表演的一般特征,但又应具有自己所独有的特征。演唱者一方面要表达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还要对歌曲进行表演,进行再次创作,这样歌曲才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演唱者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内部视觉意象,这种意象是在歌曲规定的情景中所创造出来的,要使歌曲内容表演的真实可信,把歌曲的情境变成演唱者自己表演的情境。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情境,不同歌曲的情境,就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像,声乐演唱者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和运用这些特性。

二、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一般机理

首先,表演是声乐作品内涵分析与声乐技巧的结合。演唱者在表演一首声乐作品时,除了要拥有好的发声技巧外,还应该具备很好的音乐理解力和敏锐的想象力,也就是要求对声乐作品内涵要加以仔细的分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去表现一首声乐作品。其次,表演是演唱者心理、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作为优秀的演唱者,应该要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在具有娴熟的演唱技巧和完美的表现力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表演是演唱者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歌唱技巧,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演唱的成败。因为对演唱者来说,表演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赋予声乐作品以新的内涵。而演唱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就直接关系到他对声乐作品的悟性和理解力。所以在我们注重发声技巧外,还要求我们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基本要求

表现真实性: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对原作的把握和理解的准确程度我们称之为真实性。它体现着表演者的感受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体现着表演者的艺术修养。要求演唱者能准确地分析、理解和把握声乐作品所体现的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音乐风格及作品的历史背景;歌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段意的句逗分明、音乐节奏的快慢徐迟、旋律的高低起伏、装饰音的丰富多彩、情绪情感的哀乐忧伤;高潮的布局、词曲结合巧妙构思的整体性,也都是表演者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突出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在表演真实性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声乐表演,要具备对声乐作品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包括对自身歌唱条件和特点的准确体现,对个性演唱风格的塑造;同时表现为对原作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对原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准确把握,对作品音乐结构、表情术语以及音乐构成方式与歌词语句、音韵、词义关系的把握;还要表现为对作品生成背景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理性分析,以及作品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体现完美性:演唱者的心理、气质各有差异,对生活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同样,他们对艺术的见解和表演也就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表演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扬己所长,避己所短,走自己的声乐表演道路,才是保持声乐表演艺术个性,从而体现出艺术的完美性。

四、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它始终和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声乐演唱中,表演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内在形象思维的想象必须通过表演来实现。表演诱发想象力,想象力推动表演,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表演者通过艺术想象力的功能,依据作品提供的想象材料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积累进行表演。让自己在想象的环境中生活,在这种状态中表演者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获得真实情感,从而把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可以促进声情并茂。好的歌唱不仅要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怎样把作者要表现的内容表演得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写得好,还要演唱者表演得好,情感表达得到位。只有当歌唱者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对作品有了恰当的表演,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声”与“情”的完美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而表演又进一步促进了演唱者声情并茂地演唱。对初学声乐的学生,选用一些简单有代表性的中外歌剧片段来观摩练习、表演。边练声边表演,从而在表演的带动下,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地唱,会比较容易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也融入情感了。可以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声乐表演是在当众情况下把握自我,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演唱者大都显得紧张,假如台下气氛不如意,则更显得手足无措。在这种状态下,自然就难以获得艺术实践中良好的自我感觉,声乐表演的艺术创造将无从谈起。要想在艺术实践中确立良好的自我感觉,就要了解表演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首先歌唱演员此时要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上去,达到忘我的境界,紧张自然就会消失。然后再相应的带动内心的情感,以获取正常的自我感觉。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实际上要处于既要“有我”,又要“无我”的状态。“有我”,是表演时从自我出发去捕捉角色的形象感;“无我”,是演唱者进入规定情景时把自己化为角色,用真情实感去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需要演唱者在艺术实践中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且要懂得运用表演来促进艺术实践中的自我感觉的确立。

以上阐述了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其立足点是通过对声乐演唱范畴内表演的内涵、一般机理、基本要求的论述,阐明了声乐演唱中的表演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促进声情并茂、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等问题。其宗旨在于,要充分认识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良好的音乐修养、扎实的演唱技法,为演唱者提供了发展艺术才华的基础,而不断探索和研究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才可使声乐演唱得到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袁东艳.诌议声乐演唱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报,2001.

[3]范继红.论声乐作品的理解与表演[J].沈阳: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

摘要:声乐是人声的艺术,是最能贴近人类自然的表达形式。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歌唱技巧,而忽略了演唱中的表演。本文阐述了声乐演唱中的表演特性,介绍了声乐演唱中表演的内涵、一般机理、基本要求和作用。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2

一、声乐演唱基本方法及运用

演唱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放松的心情,放松自己的身体,慢慢的用丹田开始吸气,吸气的时候我们的小肚子会微微的胀大,这是正确的吸气方法而不是大口吸气使肚子产生干煸的状况,当慢慢吸气以后,我们开始发声,发声的时候,气息慢慢向外吐,有控制性的向外吐气,不要每句话都换气而是在需要换气的时候换气,较好的气息或想要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气息,这就需要长期良好的锻炼,要有良好的换气的经验,因为急促的换气可能影响整个作品的完成度完美度。没事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无声的呼吸练习或发声与换气相结合的练习。人体分为三个共鸣腔分别是头腔共鸣、口腔共鸣与胸腔共鸣。一般长刀高音区的时候共鸣会产生在自己的头腔,也称为鼻腔,自己的鼻子会有震动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音区。在我们平时说话或者唱到中音的时候,自己的喉咙管道会产生震动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口腔共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音区。一般声音低沉的时候,依赖于胸腔共鸣,这就是我们唱到低音的时候,也叫做低音区。这三个音区虽分高中低音区,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想唱好一首歌就要学会掌握我自己的发声技巧当我们唱到高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口腔和胸腔都在做着辅助作用,当我们唱到中音区的时候我们的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也在做着辅助作用,当我们唱到低音的时候我们的头腔共鸣和口腔共鸣也在做着辅助作用。在歌唱的时候吐字也很重要,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在歌唱艺术中也极为重要,分开口音、齐齿音和合口音。唱歌的时候吐字要连贯,要清楚,字与字之间的衔接也尤为重要,必须做到连贯统一。语言可以传达人类之间的很多感情,所以我们在唱歌的时候必须在字里行间传达出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我们更好的语言来传达。歌曲的快慢、高低、轻重都需要我们去良好的掌握。

二、舞台表演艺术的情感表现

(一)表演艺术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一门舞台表演艺术.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以及个人心理活动,对他的演唱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用肢体去表达想要表达的情感体现,了解舞台的表演的精髓,学习舞台表演的基本常识和礼仪,如上下台的走步,如何与乐队指挥、主持人.钢琴伴奏的协调配合以及演唱结束以后的谢幕等等。这些都属于一个好的歌唱演员舞台的经验与素质。

(二)表演艺术实践的形式

第一次上台演唱的同学应该先调整好自己的呼吸,演出场地可以选在教室或会议室,演出时组织好观众即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以班级或者老师为单位,用音乐会的形式组织实践活动,每学期可进行两到三次。演唱曲目要和自己的专业老师和自己的经验来挑选,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又使学生能轻松地驾驭作品,减轻心理负担,让自己的第一次登台演出可以顺利进行。大三、大四的学生除了参加正常的艺术实践活动外,还应该积极参加学院、歌舞团等机构组织的各种演出和声乐比赛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了解舞台、熟悉舞台,通过演出实践来真正掌握舞台表演技巧,从而锻炼舞台表现技能,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在不断地参加演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积累和丰富舞台表演经验。

三、声乐与表演的联系

演唱者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情感来表现得时候要无条件的忠于原作,用心的揣摩作品、分析作品,分析词曲作者写作这首歌曲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用自己的肢体情感去表现出来,也可以在演唱的时候适当加上一些舞蹈动作或者手上的动作,这都是需要我们长期的练习与积累舞台经验,怎么站手怎么放,表情要怎么样,这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良好的舞台素质。在演唱之前还要多了解那些优秀歌唱家对这些歌曲是怎么理解和演唱的,然后加上自己的感情也当做表情来做表演,这样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与听觉上共同的享受。初期可以去模仿优秀歌唱家演唱时的形态与表情,但经过长时间对自己的训练我们要有自己的性格,不能盲目地区模仿谈们的表演,要学会吸收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做到更好的表演与演唱。因此,出色的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都应该重视,并努力地去学习如何处理好歌曲中的情感。情感的真挚体现了歌唱艺术的核心,所以我们要注重歌曲情感与歌唱的完美结合,探讨作品的情感内涵,体验文本人物的心情和感受,然后根据作品的旋律和意义,正确的处理好技巧与情感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平时努力的训练和演出实践完成歌唱要表达的情绪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让自己沉浸在音乐的作品中,用心灵去歌唱,从而传递给观众作品的真实感受,完成舞台的最高表现力。声乐演唱的魅力取决于情感表现,只有当声音和情感同时完美的表现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无论是歌唱者还是听众都很容易被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打动,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感的表达。我们要处理好声乐课堂与艺术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经常为学生提供出去演出的平台与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演出中喜欢上舞台,不再惧怕舞台,慢慢的歌唱表演融为一体,不仅可以给自己的演唱加分也可以消除自己不自信的心态,即在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同时,应注重发挥了同学们的舞台表演能力,这才是一个培养声乐学生成才的过程,才能完善声乐教学课。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3

笔者认为,在演唱过程中,应当先在脑海中设计符合该作品的形象画面,让自己投入到声乐作品情境之中,在此基础上通过声乐作品的旋律,模拟声音形象,然后在适当的调整,使其发出声音。从这一层面来讲,演唱者既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又要根据歌曲本身的题材、情绪以及风格等,去全面的分析和体会,尤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内心深处建立“内心听觉”,并以此来控制发声器官。比如,《小河趟水》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在歌唱前,应当先在脑海中设计画面形象,即银色月光下一片寂静,山下小河潺潺流水、阿妹触景生情,于是望月抒怀,寄托了对远方的阿哥深深思念之情;演唱者应当将自己想象歌曲中的小阿妹,将自己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歌曲之中,面对美丽夜色,将对阿哥的深情倾注在歌曲旋律之中。这样才能使演绎的作品更具生命力。

(一)歌唱者应当广闻博览

比如,在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演唱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和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年代和背景。《黄河大合唱》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当时的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日本人在我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原本的锦绣河川满目苍夷,无数的同胞惨遭杀害。对于歌唱者而言,只有掌握这一背景资料,才能真正的理解手无寸铁的农村妇女是多么的无助,才能展开想象,从而更为真切地去体会作品的深层涵义。同时,笔者认为想要演绎好声乐作品,除必须具备丰富知识,还要加强美学、心理学、文学以及哲学和政治学方面的知识学习,以此来陶冶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从实践来看,歌唱者的知识面越广,其艺术想象能力就越强,所演绎的作品更加的贴近生活,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富,歌唱者、听众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歌唱者应当善思好问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作为歌唱者不能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相反,应当善思好问,以此来打开想象之门。研究发现,人的思维与想象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思维即想象开启的大门。由此可见,激发、培养歌唱者的想象力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培养、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歌唱者应当善思、好问。在日常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歌唱者应当大胆地去探索,多与人接触,多问对方关于某某声乐作品的看法和认知,以此来丰富和深化自己对作品的认识。

(三)歌唱者应当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情感

艺术源于现实生活,艺术想象力的获得都是以生活为载体的,因此应当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感动。对于歌唱者而言,只有真正地捕捉到了我们生活中的那份真实和感动,才能深刻地诠释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这要求歌唱者对生活必须具备激情。音乐是情感的产物,同时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宣泄形式;同时,想象力是通过抒感慢慢变化的,情感既可以充分调动歌唱者的内心情绪,又可以有效唤起内心深处的记忆。因此,对于歌唱者而言,应当对生活保持激情、新鲜感,用心去体验、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有这样才能使情感更加的丰富,才能使作品演绎的有血有肉。

(四)结语

任何声乐作品的演绎都是以真情实感的传递为基础的,而且要求演唱者必须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因此应当加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想象力培养,这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生命力。

作者:王晓潇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音乐学院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4

关键词:声乐演唱 声乐教学 辩证关系 差异性

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声乐学科的两个分支,虽核心内容均为声乐文化,然而,二者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对前人的声乐演唱实践的归纳总结和完善,它能使人们对声乐的理解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理解,更有利于人们对声乐的认识与理解,更有利于声乐的传播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演唱则是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更是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检验判断标准。二者虽存在很多的不同,但用唯物辩证的角度以及矛盾普遍联系的规律来分析,二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分析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是弘扬和发展声乐文化的关键所在。于是,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性

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虽同为一体,相辅相成,荣辱与共,但二者无可避免还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是二者对声乐艺术的不同演绎,无关好坏。

1.声乐演唱偏重主观感情,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客观理论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对前人的声乐演唱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具有普遍适用性,偏重于客观的理论与总结,往往体现为标准和统一。比如一首曲子在乐谱上的音符往往是固定的,在成千上万的有关声乐书籍和资料中这首曲子往往只有一种固定的乐谱音符,因为理论观点是客观的。如果不同的书中同一首歌的乐谱并不相同,就不能成为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

而声乐演唱则偏重于主观的情绪,即人的实际表现。对于同一首歌,不同的演唱者会有不同的演绎,因为,不同的人心中对同样的声乐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另外,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时会有不同的主观情绪控制,这就会导致不同的演唱者对同一首歌的演唱效果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不同的人的主观情绪以及主观理解和把握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而他们的声乐演唱效果自然也会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如果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具有共性、普遍性,那么,声乐演唱则具有个性、独特性,这就在感情偏向上产生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

2.声乐演唱偏重心理感受,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生理表现

在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中,往往把声音及强调的变化表现为人的发音器官的表现,比如声乐教习者往往会对学习者说平稳气息是发声的关键,或者说张大嘴巴、让嘴巴以“O”形发声使发出的声音像漂浮在头顶的云朵,还有让学习者感受声带的振动等等,这些声乐教学理论观点都偏重于人的生理表现,即将声乐演唱的关键理解为人对声带、鼻腔、嘴巴的控制,而不同的人的发声器官不完全相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与声乐演唱效果。

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于生理表现不同,声乐演唱往往比较偏重于心理感受。虽然人是靠发声器官来表现声音以及演唱,但是不同的人对发声器官的控制往往是不同的,这与演唱者的情绪有关,同时还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有关。首先是情绪,心理情绪往往能够对发声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等往往会使发声效果受到压迫使演唱者的演唱效果受到限制;除了情绪外,演唱技巧也会对声乐演唱的效果产生极大影响。经验丰富的演唱者往往对呼与吸、气与声、字与腔等演唱细节有纯熟良好的把握,演唱的效果自然也会比初学声乐的人好一些,这就是心理感受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3.声乐演唱是即兴、多变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持久的、稳定的

理论出于实践,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通过人们长久的对声乐演唱的总结、归纳和思考而形成的,以一种规则和原则的身份存在,它往往是稳定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形成是长久的,同样的,它的改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首先,需要积累足够多的声乐演唱变化才能够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改变,另外,在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发生改变后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声乐实际演唱来检验和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关系接近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通过足够多的量变才会导致质变,量变是持久的长久性积累,而质变是跳跃的飞跃性改变。

相比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声乐演唱往往具有多变性和及时性。不仅每个人对每首歌具有不同的唱法,而且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首歌的演唱方式和效果也会不同。正因为声乐演唱受主观感受以及心理情绪影响很大,声乐演唱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这就表现出了它即兴的特点,由于这样的原因,声乐演唱是多变的且它的变化是持久的,可以说,对声乐演唱而言,变化是必然的,不变是偶然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世间普遍存在的矛盾之中就有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是客观的、固有的、普遍的,总结来说,正是这些矛盾共同组成了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二、如何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问题

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虽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应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并解决问题。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存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基于这样的立足点,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差异性问题的方法。

1.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学习

因为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上或者学习者在声乐学习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声乐艺术的教育和学习中,若太过急躁,则不能充分理解和把握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无法将理论融会贯通,也将无法使教学理论和演唱充分结合起来。因此,声乐艺术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以循序渐进为学习的原则和态度进行声乐教学与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具体而言,在声乐教学与学习中,首先,教育者即声乐老师应先细致地循序渐进地传授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必须保证学生们均能充分接受和理解教学理论观点,不应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也不能落下任何一位学生,在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每一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后,再进行声乐演唱的初步教学与练习;在声乐演唱的教学中,不同于理论教学的刻板和严谨,教习者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将理论结合到实际演唱;在进行了一定的理论与演唱的结合后,教习者应让学生们去思考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并在适当时间之后告诉学生答案以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二者差异,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很好地融汇理论观点和实际演唱。

2.在声乐演唱中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同理,声乐的演唱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演唱者对于同样的声乐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演绎,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很多事物的发展都会因人而异。因此,声乐的演唱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而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而事实上,声乐演唱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也是使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融汇的重要途径。或许这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声乐演唱的创新和发展必会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更新与变化,如此,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之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也会减小。

具体而言,声乐演唱者应遵循个性与共性的原则,即实际的声乐演唱中,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同时,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在现实中,很多著名的演唱家都具有自己对声乐演唱的独特理解,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来进行他们的演唱,而是在演唱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这样的演唱才能够打动人心,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推崇。比如: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好声音》备受全国观众的喜爱,里面的很多选手都以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老歌新唱从而俘获了评委和观众的心。进行创新并不意味着对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背叛,相反,这是一种发展和弘扬,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变,才能够使声乐艺术与时俱进,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历久弥新,才能使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予以调和,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差异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固有的,因此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具有差异性是必然的。一定的方法虽能够调和、减小差异,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差异,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

三、总结

声乐是歌者来自心灵的倾诉,是歌者的另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高雅艺术,它不仅能为歌者提供倾诉的机会,带给听众心灵的震颤、感动、抚慰等情愫,还能带给人艺术的熏陶。自古以来,声乐都是一种博大精深且深受人们热爱的文化艺术,并通过人们长久以来的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声乐艺术的发扬光大。理论与实践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并带有个性化的声乐演唱不仅不会颠覆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而且会使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进行改革与发展,使之不断进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当然,这其中需要很多歌唱家和教育家以及其他对声乐艺术充满热爱的人的努力。相信经过声乐热爱者们的努力,声乐必将历久弥新,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燕.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辩证关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程雪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之探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3]易晓辉.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音乐创作,2010(4)

[4]刘莉朋.普通高校流行声乐演唱之教学初探.文教资料,2008(27)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声乐 教学 表演 训练 实践 意义 内容 形式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舞台声乐表演实践能力的人才,其本质是来源于声乐演唱实践,反转过来又为声乐演唱实践服务。因此,舞台表演训练实践,便自然成为声乐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自然成为声乐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然而,声乐教学中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在声乐教学中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在声乐教学中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一、舞台表演训练实践的重要意义

在声乐教学中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教学就是在总结、继承、学习、发展前人、他人声乐舞台表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声乐舞台表演实践能力,成为实用新型声乐人才。当前,我国教育正在实行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改革,其核心也是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作为一条贯穿红线,而所谓“素质教育”,也就是实践能力教育。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以此作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面向实践的可靠依托与保证。

声乐教学中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也是一种务实的表现。在最近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的讲话中,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也强调和彰显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核心务实精神。在声乐教学中贯彻这种新的务实精神,就必须进一步强化、深化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而这也正是在声乐教学中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战略意义之所在。

二、舞台表演训练实践的主要内容

声乐教学中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创造力训练实践

声乐舞台表演实践,是一项艺术创造工程,是把词曲作家写在纸上的歌谱,创造成为具体的真正的声乐艺术的创造过程。如果说,歌谱是声乐艺术“设计图纸”的话,那么舞台表演实践就是“音乐建筑”的“施工”过程。这正如波兰当代著名女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所言:“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1]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强化创造力训练实践,凸显学生个性化创造能力的养成,力避简单的模仿。

(二)情感训练实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抒情性是声乐演唱实践的生命与灵魂,黑格尔明确地指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2]声乐演唱的主旨,就是演唱者通过对歌曲中词曲作家情感的真切体验与完美表现,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强化情感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能力。

(三)综合表演训练实践

要在声乐教学中强化综合表演训练实践,其中包括表情、身段、台步、手势、姿态、气质,风度等各个艺术要素。

三、舞台表演训练实践的必要形式

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内容与形式要相辅相成,完美结合。

声乐教学中糅合舞台表演训练实践的必要形式,主要有模拟演唱会、模拟声乐比赛,到有关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舞台演唱实习、见习等等。

参考文献: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6

一、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现状

2010年第14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时增加了“表演素质”考试题,全国一片哗然,除舆论所说“增加看点”的同时,一定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增加表演素质考试题?什么是表演?表演在声乐演唱中重要吗?这些演员是否学习过表演课程呢?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开设了表演课程吗?

先来看看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声乐演唱属于表演艺术,它的完整内涵包括“演”与“唱”两个方面,即通过歌声(唱)和表演来创造鲜明的音乐作品形象,所以应该说内心情感与外在动作的完美结合才是声乐的最高境界。而且,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总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欣赏的,所以说声乐演唱既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其实电视大奖赛早已把声乐溶入到了“视”与“听”的双重要求之中,全国观众也早已从“视”与“听”两个方面来要求它的审美对象。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2010年青歌赛第二现场已有多位嘉宾多次从服饰、声音技巧到情感表现等方面提及演唱者所表达的音乐(声音)形象与作曲家的意图相去甚远,而这些选手却是全国的优秀选手。由此可知其他广大的声乐歌唱群体的表演水平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与我国的声乐教学重心很大程度上偏向技法,比较局限在声音的开发与利用上,找位置、找共鸣等。这也是大部分演唱者拥有比较好的声音的原因。

另外,从课程设置上看,国内9大音乐学院与声乐演唱紧密相连的非声乐系(声歌系)莫属,而即便是9大音乐学院的声乐系,也并非都开设了与表演相关的表演课程。

最后,从9大音乐学院近10年的学报来看,也未找到对声乐演唱专业从事关于表演理论的专门、系统的研究。一般提及声乐表演多数的研究仅以形体表演研究为主,而形体表演虽然能对声乐舞台表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能代替专门的表演课。也有一些提及到关于表演某些理论对声乐演唱的作用的,如《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4期 张锦华的《关于声乐表演的几点思考——在作品中寻找自我,在自己身上发现音乐》等。

可见我国目前无论从对表演的重视程度、对表演的课程设置,还是相关的表演理论在声乐中的借鉴与运用上,都发现表演在歌唱表演中尚处在未受重视的阶段。而正是这种表演设置与理论研究缺乏,加之重视程度不够,促使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对表演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导致了在现实情况中歌唱演员表演能力的缺乏。笔者认为,重视、加强舞台表演实践已成为声乐教学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加强表演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歌唱表现力

提高舞台表演实践有许多方式,比如借鉴我国的戏曲艺术,加强形体表演,开设表演课程,加强艺术实践活动等都能从不同程度上提高舞台表现力。笔者认为,通过开设和加强表演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最能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因为我国目前的表演技巧课是建立在我国戏剧、电影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们结合的教学实践,学习与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研究和总结我国表演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经验,借鉴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的。本文试图通过加强表演课程的设置方面来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7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情感体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11-01

一、声乐表演的艺术特性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我们进行其艺术特性衡量的标准通常有以下三个方面:模仿性、特殊性以及创造性。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声乐表演艺术特性的深入分析:

(一)声乐表演的模仿性特征

声乐表演的模仿性特征,指的是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言语、面部表情以及音色等多个维度仿造某一个对象完成声乐艺术作品的过程。这是声乐表演的最初阶段,在声乐表演的模仿阶段,表演者能够通过效仿其他表演者的先进经验,为自身的表演积累一定的基础,为今后表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声乐表演的模仿性特征对表演者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二)声乐表演的特殊性特征

声乐表演的模仿性特征,指的是声乐表演者自身所具备的个性化特点。尤其表现在声乐表演者自身所固有的一种特定风格以及特殊潜能。声乐表演的特殊性特征是声乐表演者个性化嗓音以及个体腔体结构等条件的重要表现,是表演者自身所独有的一个特征。

(三)声乐表演的创造性特征

声乐表演的创造性特征,指的是声乐表演者在对声乐作品进行充分理解与把握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声乐作品进行创造性再现的一个过程特征。声乐表演艺术就是在声乐作品创作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使得原创声乐作品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充分表现。

二、声乐表演主体的艺术情感表现

艺术情感表现是声乐表演者在实现了对声乐作品的充分理解之后,结合自身的声乐表演艺术手段,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行完美展现的一个关键环节。声乐作品艺术情感表现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同声乐作品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使欣赏者获得良好的艺术享受。所以说,声乐表演者在进行表演之前能否对艺术表现手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直接关系到声乐作品表演能否获得成功。

技术在声乐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作品《万里春色满家园》为例,这首歌曲选自歌剧《党的女儿》,它以江西民歌为基调,旋律流畅动人,朴实深情,乡土气息浓郁,英勇悲壮,感人肺腑,音乐形象鲜明,故事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党组织被破坏,玉梅等八名共产党员遭遇枪杀,但玉梅却没有被打死,历尽艰辛,越过敌人的重重封锁,前往山东寻找党组织,途中巧遇两位女共产党员组成了党小组,领导群众坚持斗争,奋勇杀敌,不幸被捕,最后壮烈牺牲。表演者用洪亮的声音、甜美的音色,流畅的气息和高低抑扬的表情处理,第一段旋律愤怒呐喊,随着音乐转入低沉,表演者用深有力的呼吸运气吐字,以激动的表情和声音起调行腔,使声音充分做到强而不噪,音乐不断发展,力度逐步加大,把欣赏者由远及近身临其境的带入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情景中去,使欣赏者受到感染。第二段曲调抒情委婉,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第三段的力度加大,速度稍慢,歌唱扣人心弦,具有光彩,最终得以完美的再现作品。所以要唱好,表现好一部作品,必须通过长期的积累,才可能在表演的瞬间达到高度准确和无懈可击。所谓“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歌唱技术早已被传为佳话,写成诗句。技术对声乐表演来说的确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它并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它只不过是声乐表演的手段,当技术为表演即为萌情、融情过程中提炼出来的音乐服务时,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声乐表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艺术表现需要强大的创造性。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主体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模仿层面,而且还应当上升为创造层面,这就要求声乐表演者必须立足自身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质以及文化修养,运用饱含感情、宛转悠扬的嗓音,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有效的表达出来,使声乐作品充满生命的灵性,使所塑造出的音乐形象更加饱满。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才能够与声乐作品的创作者以及欣赏者一起共同实现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8

关键词:美声;声乐;审美

在声乐领域中,美声声乐是一种十分单独且具备显著特点的声乐形式。目前,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美声声乐艺术也开始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常情况下,人们大多十分关注美声声乐的演唱技巧以及表演特点等,但关于其具备的美学特征,相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即选择从审美角度出发,分析美声声乐艺术价值。

1基于审美角度的美声声乐思考

与其他的艺术类型进行比较,美声声乐艺术拥有十分独特的审美特质。在美声的声乐审美过程中,强调了对于情感的感知和对思想的了解。美声声乐艺术的存在,不仅表现出了人类的情感,还能够蕴含文化的内涵。美声的声乐艺术是具有完整的审美构架的,涉及到情感和声音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具有综合性的审美体系。

2美声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2.1情感之美

在声乐领域,在对不同的声乐作品进行表演的时候,表演者首先需要对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进行深入的领会。进而在表演的过程中,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表演技巧,将作品所富含的感情传递给观众。在美声声乐中,丰富而充沛的情感也是其在表演过程表现出的十分鲜明的特点。而情感之美,也是美声声乐所具备的十分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美声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类型,在对不同的声乐作品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不但需要熟练的掌握各种美声演唱技巧,也需要充分认识到作品情感展示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的美声声乐作品,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需要表演者在深刻理解、用心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虽然不同个体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观点各不相同,但对于不同的听众而言,只要表演者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演唱技巧,来将美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完美的表达出来,便可以使听众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内涵,以及美声声乐所具备的情感特质。因此,表演者便需要用心体会美声艺术中所包含的众多的情感,在用心领悟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学到的歌唱技巧来使表演达到情感的深处。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实现技巧与情感的双重结合,需要演唱者对美声声乐技巧与情感展示进行合理的安排。美声声乐的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到作品的情感内涵,并结合合适的表演的技巧,进而更好的将作品中的情感完全的展现出来。

2.2声音之美

在声乐艺术中,无论何种类型的声乐,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寄托载体都是声音。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利用自身美好的声音对各种声乐作品进行表演,可以很好的吸引听众们的注意力,将阻品众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展现出来,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对于美声声乐艺术而言,同样对声音有着极高的关注,并充满了声音之美。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美声声乐对演唱者的声音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一名合格的美声表演者需要经过长期、严格、标准的演唱和表演训练,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能够凭借着肌肉的力量来表达出声音的色彩。同时,还可以在演唱过程中借助美声演唱技巧,利用充沛的气息体积华美的音色,借助声音的综合性和宽广性来,使相应的声音具备一定的音响效果,获得不同凡响的表演效果。另外,美声的声音审美特质还表现在咬文嚼字方面,在美声声乐艺术当中,还十分注重咬字技巧。从唱法角度进行分析,美声在气息上具有较为浑厚的特点。演唱中在腔体发出声音以后,需要演唱者依靠唇部的肌肉来对咬字情况进行控制。而美声的咬字来源于拉丁语系,要求其在保障连贯性的同时将咬字清晰的表达出来。例如,在利用美声声乐技巧对各种中文艺术歌曲进行演绎的时候,便需要对相应的咬字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除艺术歌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普通歌唱者难以把握这一因素之外,在技术层面,中文的咬字断句方法与适用于外文歌剧的美声唱法并不契合,因而用西洋美声的演唱技法来演绎中国艺术歌曲难度极高,即使很杰出的美声歌唱家在演唱中文歌曲之时,听众也往往难以分辨其演唱的歌词内容。因此,还需要演唱者在表演中不断探索,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美声演唱方法,以更好的展现出美声声乐的声音之美。

2.3内涵之美

美声艺术当中所具有的包容性特质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美声声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拥有极高的水准,是其他的艺术无法比拟的。在歌剧当中,美声的表演就占据了很重要的表演成分,在其他的艺术当中,也会借鉴美声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具体的美声声乐表演中,还需要结合不同声乐作品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应用美声技法,以更好的展现出美声声乐的内涵美特征。例如,中国美声是美声唱法与中国汉语语言完善结合,能够完美演绎中国声乐作品、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灵魂和韵味的歌唱方法。因此,在对各种中国美声作品进行表演的时候,还需要演唱者在对西方传统美声经过充分学习、消化、吸收并经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美声演唱。以实现美声声乐与中国汉语语言的良好结合,符合外国观众歌剧审美习惯的美声歌唱,又能够被中国人广为接受和喜欢的美声歌唱。

3结束语

总之,美声声乐艺术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不但涉及到各种艺术理论和演唱技巧,也具备鲜明的美学特征。从审美角度进行分析,其在声音和情感以及内涵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特征。在对美声声乐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的从审美角度出发,掌握其艺术本质,进而更好促进美声声乐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东.中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字声问题及审美差异[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0(01):52-55.

[2]滑静.聆听文化的声音文化审美意识形态下的中西“歌剧”唱腔音色比较研究初探[J].音乐创作,2011(03):158-160.

[3]张璨.民族审美习惯之差异对美声发声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05):6-7.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9

【关键词】表演 声乐演唱 作用

声乐演唱中的表演要求演唱者要讲究作品内涵的分析与声乐技巧的结合,讲究内在素质的转换等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声乐演唱中的表演

声乐演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它是继声乐作品依词谱曲或由曲填词后的第二次创作,它既忠实于原作也需要在一定尺度内进行重新加工。表演要使形体、眼神和情感都能恰当地表达其内容与形式艺术上的完美统一,达到审美上的形、神、韵要求。声乐演唱中的表演应具有表演的一般特征,但又应具有自己所独有的特征。演唱者一方面要表达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还要对歌曲进行表演,进行再次创作,这样歌曲才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演唱者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内部视觉意象,这种意象是在歌曲规定的情景中所创造出来的,要使歌曲内容表演的真实可信,把歌曲的情境变成演唱者自己表演的情境。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情境,不同歌曲的情境,就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像,声乐演唱者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和运用这些特性。

二、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一般机理

首先,表演是声乐作品内涵分析与声乐技巧的结合。演唱者在表演一首声乐作品时,除了要拥有好的发声技巧外,还应该具备很好的音乐理解力和敏锐的想象力,也就是要求对声乐作品内涵要加以仔细的分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去表现一首声乐作品。其次,表演是演唱者心理、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作为优秀的演唱者,应该要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在具有娴熟的演唱技巧和完美的表现力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表演是演唱者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歌唱技巧,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演唱的成败。因为对演唱者来说,表演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赋予声乐作品以新的内涵。而演唱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就直接关系到他对声乐作品的悟性和理解力。所以在我们注重发声技巧外,还要求我们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基本要求

表现真实性: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对原作的把握和理解的准确程度我们称之为真实性。它体现着表演者的感受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体现着表演者的艺术修养。要求演唱者能准确地分析、理解和把握声乐作品所体现的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音乐风格及作品的历史背景;歌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段意的句逗分明、音乐节奏的快慢徐迟、旋律的高低起伏、装饰音的丰富多彩、情绪情感的哀乐忧伤;高潮的布局、词曲结合巧妙构思的整体性,也都是表演者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突出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在表演真实性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声乐表演,要具备对声乐作品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包括对自身歌唱条件和特点的准确体现,对个性演唱风格的塑造;同时表现为对原作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对原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准确把握,对作品音乐结构、表情术语以及音乐构成方式与歌词语句、音韵、词义关系的把握;还要表现为对作品生成背景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理性分析,以及作品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体现完美性:演唱者的心理、气质各有差异,对生活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同样,他们对艺术的见解和表演也就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表演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扬己所长,避己所短,走自己的声乐表演道路,才是保持声乐表演艺术个性,从而体现出艺术的完美性。

四、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它始终和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声乐演唱中,表演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内在形象思维的想象必须通过表演来实现。表演诱发想象力,想象力推动表演,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表演者通过艺术想象力的功能,依据作品提供的想象材料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积累进行表演。让自己在想象的环境中生活,在这种状态中表演者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获得真实情感,从而把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可以促进声情并茂。好的歌唱不仅要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怎样把作者要表现的内容表演得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写得好,还要演唱者表演得好,情感表达得到位。只有当歌唱者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对作品有了恰当的表演,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声”与“情”的完美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而表演又进一步促进了演唱者声情并茂地演唱。对初学声乐的学生,选用一些简单有代表性的中外歌剧片段来观摩练习、表演。边练声边表演,从而在表演的带动下,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地唱,会比较容易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也融入情感了。可以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声乐表演是在当众情况下把握自我,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演唱者大都显得紧张,假如台下气氛不如意,则更显得手足无措。在这种状态下,自然就难以获得艺术实践中良好的自我感觉,声乐表演的艺术创造将无从谈起。要想在艺术实践中确立良好的自我感觉,就要了解表演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首先歌唱演员此时要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上去,达到忘我的境界,紧张自然就会消失。然后再相应的带动内心的情感,以获取正常的自我感觉。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实际上要处于既要“有我”,又要“无我”的状态。“有我”,是表演时从自我出发去捕捉角色的形象感;“无我”,是演唱者进入规定情景时把自己化为角色,用真情实感去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需要演唱者在艺术实践中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且要懂得运用表演来促进艺术实践中的自我感觉的确立。

以上阐述了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其立足点是通过对声乐演唱范畴内表演的内涵、一般机理、基本要求的论述,阐明了声乐演唱中的表演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促进声情并茂、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等问题。其宗旨在于,要充分认识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良好的音乐修养、扎实的演唱技法,为演唱者提供了发展艺术才华的基础,而不断探索和研究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才可使声乐演唱得到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袁东艳.诌议声乐演唱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报,2001.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10

关键词:京剧旦角 美声女高音

京剧旦角演唱艺术与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的异同,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而又全新的艺术课题。笔者结合个人声乐艺术的教学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这一重要艺术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填补我国声乐理论研究的空白。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京剧旦角演唱艺术,是京剧唱腔艺术中的瑰宝与代表之一。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小名旦”(张春秋、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江南四大名旦”(黄玉麟、小杨月楼、赵君玉、刘筱衡),都代表着京剧旦角演唱艺术的高峰。

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是西洋声乐艺术中的瑰宝与代表。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卡巴耶、贝尔干扎,我国美声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郎毓秀、胡晓平、梁宁、汪燕燕、高曼华、迪里拜尔等,也都是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的佼佼者。

京剧旦角演唱艺术与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不仅分别代表着东西方声乐艺术,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与声乐特征,而且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音乐文化与美学精神。当然,二者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将二者并置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收到“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的艺术效果,同时,又有利于二者优势互补、互促双赢。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课题的研究方法,应定位在比较美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美学是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比较哲学、比较文化学的交叉学科。美国的多依奇于1975年出版的《比较美学研究》一书,对东西方美学进行了比较研究。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对分别代表东西方声乐文化与音乐文化的京剧旦角演唱艺术与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进行比较研究,一定会获得理想的效果。虽然方法只是一种手段,但它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措施与保证,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决定目的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与方法论。

二、京剧旦角与美声女高音的相同点

京剧旦角演唱艺术与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的相同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二者都是女高音声乐艺术

京剧旦角演唱艺术,就其声部、音域、音色而言,亦属于女高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旦角的演唱艺术,同样具有美声女高音的抒情型、戏剧型、花腔型的音色特征,如柔美、秀丽、甜润、纤巧等。正因为如此,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才能够在京剧《黛诺》的唱腔《山风吹来》中,成功地运用美声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

(二)二者都以抒情性为主

京剧旦角唱腔,以抒情唱段为主,例如《贵妃醉酒》的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霸王别姬》中的唱段“见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分别抒发了杨玉环与虞姬的思想感情。

同样,美声女高音的唱段,不论是歌剧中的咏叹调,还是艺术歌曲,也都以抒情性为主要特征。例如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艺术歌曲《西班牙女郎》,都抒发了真挚深厚的思想感情。

因此,京剧旦角与美声女高音的演唱,都具有“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特点。

(三)二者都以表演为生命与灵魂

京剧旦角与美声女高音的演唱,都是带表演的歌唱,都以表演为声乐艺术的生命与灵魂。波兰当代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指出:“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1]

这种表演性,是一种二度创作,以创新化、风格化、个性化为美学目标。京剧旦角流派唱腔的形成,美声女高音风格特征、个性特征的形成,都充分证明了表演性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三、京剧旦角与美声女高音的不同点

京剧旦角演唱与美声女高音演唱的不同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转贴于

(一)声乐流派不同

京剧旦角演唱,属于广义的民族声乐流派;美声女高音演唱,属于地道的美声声乐流派。

(二)演唱技巧不同

京剧旦角演唱技巧,注重韵味、风格、润腔方法。美声女高音演唱技巧,注重华彩乐段、花腔、连音、断音、滑音、震音等演唱技巧。

(三)曲目性质不同

京剧旦角唱腔,属于板腔体,有所谓“一曲多用”的固定化特征;美声女高音唱段,是“专曲专用”,没有固定化特征。

(四)发声方法不同

京剧旦角发声方法,属于民族传统的发声方法,讲究音色明亮,共鸣腔调节较小,声波在硬腭及口腔上部振动较多,声音靠前,声音颤动幅度较小,吸呼部位较深,讲究气沉丹田,排气量相对较小;美声女高音的发声方法,属于典型的美声发声方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音响学和物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进行发声训练和歌唱的。”[2]形成规范的科学的发声方法,音色较暗,发声部位靠后,共鸣腔开得较大,颤音幅度较大,呼吸排气量较大。

(五)嗓音运用不同

京剧旦角不仅属于“土嗓”,而且用“小嗓”(假声);美声女高音则不仅属于“洋嗓”,而且用“大嗓”(真声)。

(六)文化属性不同

京剧旦角唱腔属于民族音乐文化,因此用民族乐队伴奏,即使引入西洋交响乐队,也仍以民族乐器的“三大件”——京胡、月琴、三弦演奏主旋律;美声女高音则属于西洋音乐文化,因此用西洋管弦乐队伴奏。

综上所述,中国京剧旦角声乐技巧和美声唱法可以说是中外声乐史上的经典唱法,他们都各自在舞台上辉煌了几百年。探研两种唱法的精华与相通之处,能为我国声乐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新的理念。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2010年度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京剧演唱在中国美声唱法中的应用》系列论文,项目编号:10B008)

参考文献: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唱论》;歌唱技巧;指导;借鉴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04-02

一、《唱论》中中国古典戏剧声乐论的基本观点

燕南芝庵的《唱论》是中国古典剧论史上最早的一部戏剧声乐论著。此书现存最早的本子是元人杨朝英《乐府新编阳春白雪》的附录本,据此可以考定他是元代至正以前的戏曲家。然而关于燕南芝庵的真实姓名、籍贯、生平事迹至今仍不可考。虽然前辈学者吴梅、黄卉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查,但未能提出有力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唱论》全书共31节,不分卷,共1172字,虽篇幅短小,但其所论内容涉及戏曲声乐内容非常丰富,对古代歌唱家、乐曲名目、唱曲的格调、声韵、节奏及唱曲的弊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对中国戏剧演唱的发展影响很大。《唱论》中颇有价值且奠定中国古典戏剧声乐论的基本观点大致有以下数端:

其一,《唱论》指出了戏剧演唱中的四点基本要求:“字真、句笃、依调、贴腔”,并将字真列在首要位置,说明了戏剧演唱当以咬字真切为最基本的追求。

其二,《唱论》指出了戏剧演唱中声乐和器乐的关系:“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尽之也。又云: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于此可见,在戏剧演唱中,声乐居于主导地位,器乐则只起烘托渲染的作用,两者不能本末倒置而喧宾夺主。

其三,《唱论》总结了戏剧演唱的一些特殊唱法,如“顶叠垛换”、“萦纡牵结”、“敦拖呜咽”、“簪”、“落”等,这些术语有的指演唱时的节奏处理,有的则指装饰性唱法。另外,《唱论》还涉及了演唱的“用气”、“格调”、“唱病”等等问题。

然而,由于《唱论》多为专业行话,行文为要诀式、纲领式的形式,因此“有许多说法,已不能为今日所领解。而且有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也不易联系实际。”即便如此,燕南芝庵的《唱论》这一古典戏曲音乐论著,从某程度上说,依然对当今的戏剧表演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唱论》对声乐艺术的深入探索

《唱论》十分推崇声乐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强调“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它对歌唱的技巧方法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在咬字、运腔上,提出“字真、句笃、依腔、贴调”。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声乐要讲的“字要咬清,归韵要好,以字行腔,不跑调不走音”,以及“声要圆熟,腔要彻满”,就是我们嗓音工作者常说的“字正腔圆”。在气息运用上,书中提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受者有一口气”,更是和今天学院派美声专家、民间戏曲演唱家、民歌艺术家所要求的气息训练和运用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在歌唱风格上,作者归纳了“小唱、寸唱、慢唱、坛唱”等多样化的风格特色,我个人理解就好比是演唱民歌类型的歌曲,要求吐字亲切,声音音色甜美,民族韵味浓厚;演唱戏曲,就要严格遵循唱腔程式和学派特征;西洋歌剧呢,就要打开喉咙,有丰富的头腔共鸣和泛音和极强的穿透力;演唱中外艺术歌曲则要求半声技巧,高位置的气息支持和优美、连贯的音流等。

本书提出“一声”、“一句”、“一曲”,各个环节连贯的重要性。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这是说在歌唱训练中应该扬长避短。“子第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男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南人不唱,北人不歌。”辨证地指出了歌唱中的得与失。这句话就是说在选择曲目上,男生应唱作曲家为男声部类型写的歌,而不要僭越声部,女生同样如此。因为这不符合声带的生理构造,也会让歌曲的韵味和色彩失真,另要注意演唱中的地域色彩特征,以免造成不伦不类的演唱效果。“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失之也斜。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的,失之本调。”这句话告诉我们演唱中要掌握分寸,避免片面的追求风格,这也是非常有益的见解。日常声乐学习中我们常见到有的男同学为了追求男中音的浑厚音色,不惜撑大喉管,压着脖子,刻意做出一个男中音;有的女同学本身是大号的美声嗓子,为了自己喜爱的江南民歌小调“莺莺燕语”的风格,不惜捏着嗓子,挤着喉咙来唱,这都是声乐学习中应该避免的。

书中对于歌唱时声音、气息、姿势等方面常见的种种毛病,也做了针对性的罗列,“有唱的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乐官声,撒钱声,拽锯声,猫叫声。不如耳,不着人,不撒腔,不如调。功夫少,遍数少……”,“有唱声病,散散,焦焦,乾乾,洌洌,哑哑,尖尖,低低、雌雌、雄雄,短短,憨憨,浊浊,。有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撇口,昂头,咳嗽”等等。这些言论总结了声乐学习中常见的各种毛病以及舞台表演中的不良习惯,如演唱中声音上音色暗淡,气息很浅,声区不统一,声音吊、挤、卡、撑、压,表演上表情不自然,上台左顾右盼,骚首弄姿,手势不得体,动作僵硬等。

三、结语

《唱论》不仅重视人声的表达作用, 而且还对人声的嗓音和歌唱声音的类别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唱论》云: “凡人声音不等, 各有所长。有川嗓, 有堂声, 背合破箫管。”这是说歌唱中由于不同人的声带条件和发声方法的不同、歌唱水平的不等, 会形成演唱上的差异。就像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 其音色各具特色一样。作为歌唱的基础,嗓音的良莠差异是歌唱的一个先决条件,这包括音域、音量、音色等方面。演唱时必须依据个人嗓音的音域范围,选择适合自己的歌唱作品。

另外,《唱论》提出了很具辨证意味的认识:“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的,失之本调”。在此作者认为歌唱在唱得“雄壮”的同时,不免会有过激或粗俗的表现,只有“雄壮”高喊的情况;而唱得“蕴拭”,又可能带来拘谨;所谓唱得过于“轻巧”,也许会让歌唱者失去对于艺术作品把握的严肃性;唱得“本分”,则又使得音乐表现缺乏棱角而显得不够精彩等等。不难看出,《唱论》的这段文字其核心是在辩证中强调了歌唱表现的“适度”问题,过分与欠缺都是艺术表达不够成熟的反映。

《唱论》的论述是丰富而庞杂的,除了上述列举的不同问题外还涉及到歌唱中咬字的方法、气息的运用等问题,最后特别强调了歌唱的整体性要求,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情、字、气、声的高度统一性,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整个来看,《唱论》涉及的歌唱理论问题虽多,但不够完整、严密与深入,有些地方过于简略,再加上某些当时的术语,不能为后人所完全理解,这就影响了今人对它的解读和利用。但不管怎么说,它毕竟是我国系统地阐述声乐艺术理论最早的成果,其历史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元〕杨朝英.乐府新编阳春白雪[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周贻白.戏曲演唱论著辑释[M].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

[4]吴梅.词学通论[M].商务印书馆,1933.

声乐表演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声乐表演声乐教学解决途径

近几年,高师教育在对声乐研究生的培养和创新方面越来越重视,不仅仅为了培养出更多专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的音乐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优秀的音乐人才应当是未来中、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师。高师的声乐硕士研究生比高师培养的声乐本科不管在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及实践性上都有着较大的区别。本文就声乐硕士研究生“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及设置中我们会出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谈谈自身的看法和建议。

一.“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1. 声乐理论课的开设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通常被声乐教师所忽视,不管是在本科阶段或是研究生阶段,声乐教师极少会完整地、系统地讲解声乐理论,而是笼统地一带而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声乐理论课系统地包含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中外声乐的发展史、艺术概论、歌唱技巧、歌唱的语言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常常是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这种授课形式突出的优点是效率高。一名教师可同时给几十名学生上课,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声乐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又分为:“纯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两种。

“纯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声音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声乐实践,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音乐表现力,能够独立演唱较高难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今后各种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性、双向式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客观、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之目的。让学生在理论中感知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2.声乐表演课的开设

声乐表演是人类创造行为的一种,都是为了体现出创造者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对于声乐表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一方面从自身出发,尽可能地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参加更多展现自己专业的实践活动,譬如:社区艺术节;声乐专业或非专业的比赛;参加声乐大师班等;另一方面从高师和老师自身出发,学校应该提供学生实践表演的场地及力所能及的服务;此外,学院应该开展实践活动主题周或主题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表演的机会。教师在这项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中,高师应该开设音乐心理学,专门针对音乐表演中活动的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的一门音乐学的分支学科,其中牵涉到认知、记忆、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音乐教师在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及声乐技巧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表演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提供心理咨询及帮助。

3.声乐教学课的开设

作为一名高师的声乐研究生,不但要掌握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掌握扎实的声乐歌唱技巧,巧妙、灵活地运用声乐技巧、通过肢体的表演来展示自己对音乐的诠释,还要懂得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将来走向讲台,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正确、科学的训练和培养打下基础。所以声乐教学课的开设对高师“声乐表演与教学方式课程”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师中对声乐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多为小课制,按专业词说,小课又称为个别课。老师在固定的时间中一对一地教学,教学的内容包括练声曲、一首中国歌曲、一首外国歌曲。不容置疑,声乐个别课是高师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一门主课,更是声乐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对声乐歌唱技巧、培养音乐旋律感觉、累积声乐教学经验和方法的重要课程。固然个别课对专业的硕士声乐研究生在音乐的各个方面都有高的效率,但在“小课为主”的基础上安排大课的学习,如音乐讲座、艺术实践、观摩表演等,这会让声乐研究生丰富自己的声乐艺术知识,通过大课的学习,与同学之间的公开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对提高自身的声乐艺术修养具有双重的效果。

二.“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的思考

近些年,由于高师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充分发挥了高师的办学潜在能力,而办学的效率也在不断地提升。高师中的音乐教育也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深化,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问题,我们在思考的同时,也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1.思考的问题

生源实力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由于学校和地区差异,许多声乐考生在考研期间出现不同的差错,专业课好的,文化课出现问题,没有达到自订的目标;反之,专业课不好的,在文化课上出现了转机,达到了自订的目标,这就出现了生源实力不均。专业教师分到手上的学生实力也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师资能力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由于高师教师中师资缺乏与师资能力的不均衡,老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上有经验,但在声乐技巧上却墨守陈规,老教师分到手上的学生会出现满满教学经验,但声乐技巧上出现弊端;反之,年轻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但他们在进修或深造的学习过程中,声乐技巧是较先进的,符合时代的进步。这二种情况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2.解决的方案

(1)完善并丰富切合社会、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培养方案。

加强音乐理论及其他音乐技能的同时,加强多种形式的声乐表演能力训练及综合素质的锻炼,如加强钢琴伴奏,歌剧学习中的重唱,小组表演的合作能力等等。

(2)声乐实践采用教学形式、演唱形式、表演形式多样化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高师的改革中,改革现有的、固定的、统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实行“小课为主、大课为辅”、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相存在的声乐教学平台。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西合璧“的多元化教学在多元化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高师研究生声乐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学习外国歌剧音乐的同时,中国的本土音乐更应该加紧研究与学习。演唱中国的本土音乐,如各民族的民歌、艺术歌曲、甚至是戏曲艺术的学习,既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更强的音乐感觉,弘扬本土的音乐文化,也为不同区域的地方性音乐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后备的人才,以适应社会音乐多样化形式的需要。加强课堂实践和舞台实践、社会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教学力度,做到教学实践相结合。在高校研究生声乐教学的学习中,课堂教学时间是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舞台实践是课堂实践的延伸和体现,而社会实践就是检验课堂实践和舞台实践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高校研究生声乐教学成果的展示和重要环节。

总之,高校硕士声乐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最主要是协调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在声乐学生掌握表演、教学二种能力,才能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打下基础,这也是高师课程的设置方向和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安国,《高师音乐教育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王跃珍,《如何认识师范类声乐教学的特点》,音乐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