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

时间:2022-07-07 01:18:34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设计原则;总体框架;施工管理措施;现状下激励机制

一、 设计原则

1、 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师及设计师进行绿色生态建筑全过程设计指导,从建筑布局,景观设计,到建筑护结构,内部格局以及系统设计,都存在建筑节能设计的极大空间,优秀的设计能够在不增加投资甚至减少投资,大大节约建筑的运行成本,提升建筑品质的同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损害。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与结果评估 建筑物全年逐时能耗分析 小区热环境,风环境,日照模拟评估,室内环境品质评估;自然通风,照明采光,热舒适性评估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墙体构造,遮阳,门窗幕墙系统节能方案设计 建设项目新能源资源分析、能源利用总体规划节能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热泵应用,滞水层技术,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行性论证: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风能应用,生物质能应用,其他绿色节能技术应用:光导管应用,节能电梯,智能照明,绿化,雨水与中水利用 。

2、 方案需因地制宜项目调研

(1)应结合当地的发展方向及当地特色来开展新城的低碳生态规划工作,对当地的相关规划及本地特色进行性一定的详细调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开发区域现状调研b)生态城管委会调研C)地区整体现状调研.

(2)制定低碳生态指标体系

根据低碳生态规划目标,制定生态规划指标,并对各个指标的量化数值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3)编制低碳生态指标实施导则

对低碳生态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将各个指标具体分解到落实层面,指导生态城的规划和建设。

(4)低碳生态城经济效益分析

详细分析进行低碳规划涉及到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增量投入及建筑方面的增量投入,并分析进行低碳生态规划带来的各方面的收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5)、制定低碳示范技术体系

针对开发区域的规划制定低碳生态指标,充分考虑不同地块的功能性质却别,将指标融入地块的规划及设计中。

二、总体框架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图1)。 这六个方面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同时包含了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的子集。

图1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

项目经理部实施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三、 施工管理措施

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各项目部要成立由集团总公司公司、监理单位、施工总承包项目部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工程项目绿色施工全面工作。

“绿色施工管理领导小组”应明确专人负责其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制定绿色施工管理责任制度,并组织实施。集团总公司责任集团总公司是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的责任主体单位,应向施工项目部单位提供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相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求施工单位整改或停工。施工项目部单位责任

集团总公司在内部考核文件及内部承包合同中对施工项目部单位的责任应约定如下:

施工项目部单位是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负责具体实施绿色施工的各项工作要求,项目经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对施工现场的绿色施工负总责。各专业分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项目部单位的绿色施工管理,并对所承包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负责。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组织绿色施工教育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绿色施工意识。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定期对施工现场绿色施工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

在施工现场的办公区和生活区应设置明显的有节水、节能、节约材料等具体内容的警示标识,并按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施工前,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按照集团总公司提供的设计资料,总承包项目部单位应统筹规划,合理组织一体化施工。施工合同中应约定施工单位绿色施工的权利、义务,及相关处罚措施,并应便于操作。

四、现状下的激励机制

绿色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组成部分的低碳建筑的发展,必须意识先行。然而,现阶段绿色建筑理念并未普及,人们绿色建筑意识淡薄。往往激励企业注重短期的“低投入”、“高产出”,而这一“低投入”就必然伴随着“高碳排”。因此,旧有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依然存在,并严重阻碍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行。 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阶段,由于缺乏先进、有效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绿色技术,经济仍停滞在高能耗、高排放发展的落后时期,这势必带来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一方面,由于投入所限,至今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绿色低碳监测系统,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制约因素。有数据表明,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使用中央空调的能耗为普通建筑能耗的2―3倍,由于缺乏对大型公共建筑的碳排放量的监测数据,不能及时观测与控制这些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因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建筑能耗大户高碳排的问题。 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相关政策的缺位,以及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的限制、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的失调等,都极大地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

五、【结束语】在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打造国际水平的绿色建筑将对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和推进绿色建筑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对于业主、建筑承包商、或物业管理单位而言,绿色建筑评价不但能帮助管理者发现建筑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能极大的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建筑物出租率和商业回报。目前,我公司将推广绿色建筑作为企业形象建设和社会责任之一。

【参考文献】

1、 《绿色建筑概论》 刘加平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社会保障 网上审批 民政管理

城市低保网上审批工作的开展,从革新工作手段上着手,依托信息技术,在市、县、街办、社区四级低保业务机构间,搭起了便于管理的工作平台,亮化了便于服务的办事窗口,推动着整个社会救助工作向着“信息化、网络化、法制化、社会化”的现代民政事业方向迈进。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城市低保由手工操作转向网上审批,已成为太原市快速推进“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变的重要步骤,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然而,也须看到这项工作的推进,和别的任何工作一样,必然是“之”字型的,即要发展就会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求更大的发展,并不断坚持下去。近期,太原市民政信息中心结合县区网络扩建工作,实地调查了十县(市、区)低保网上审批的情况。在县、街办、社区,召集有经验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开座谈会,认真访、仔细听,所得材料不少。就问题讲,集中的、较为突出的是面对新的工作手段,县区、街办、社区普遍缺乏制度上的准备和应对。其情形如同“用牛车牵着奔驰轿车跑”,先进的被落后的包围着、束缚着,表现于工作思想、态度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的种种错误与不适,使既定的目标打了“折扣”。因此,把握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做好城市低保工作的第一要务。

一、关于工作任务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作为改革传统救济制度的城市低保工作,始终面临着两个主要的矛盾,即救助对象及范围的扩大与工作组织不足或缺失的矛盾,以及救助需求的多样、时效性与工作手段(方式)的落(滞)后的矛盾。前者的解决,便是“应保尽保”,后者的解决,便是“应给尽给”。如何做到既“应保尽保”又“应给尽给”,就是摆在各级低保工作者面前的总任务。

⒈为什么要实行网上审批?

就全市来看,1997年至2002年间,民政信息中心主要努力于强化市、县两级业务机构的专业性,并向街办、社区延伸,组建了低保四级办事机构,有效应对了救济对象从少数的“三无人员”向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为主的所有困难市民的调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2002年至2004年间,主要从制度建设着手,重点在政策宣传、程序规范、人员培训上做强化,尽全力解决业务管理、基层操作与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巩固“应保尽保”。从2005年第一季度起,实行了网上审批,将审批作业在网上公开,低保对象减少了近3万人,且无一人上访,彻底解决了手工办理中久治不愈的“错保”、“漏保”、“重保”等“顽症”,真正做到了“应保尽保”。同时,将待遇标准硬化在软件中,确保上下一个政策无折扣,努力在结果上做到了“应给尽给”。2006年12月,应市房地局、市委组织部、市经委等单位的要求,民政信息中心对反映低保对象的200余类数据作了分组统计,将相关数据信息及时报送相应单位,为廉租房救助、困难老党员及集体企业职工救助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定量分析的依据,推进了相关政策的落实,从而在构建社会救助体系上迈出了实在的步子。虽然这些做法不全面,但却真正取得了救助需求与救助供给的统一。10年的实践体会是,愈是想求得“应保尽保”,仅仅在队伍的教育与管理下力气,就越是摆脱不了与“手工操作”相联系的“错保”、“漏保”、“重保”及“骗保”的问题,即使有了一些进步,其成果也难以持久地巩固。这样苦苦干了整整7年后,太原市民政工作实行了网上审批,克服了“手工”的弊端,不仅巩固了“应保尽保”,而且确保了“应给尽给”。其结果是,反映城市低保的事件大大减少(据市低保中心统计),而四级机构均有接到老百姓送旌旗、表感谢的好事,这正标志着城市低保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⒉网上能审批吗?

尽管城市低保已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网上审批作业,但部分单位主要是个别同志对网上审批还是存在一些想法的。调研发现,有一个区虽然也在搞网上审批,但他们并不舍得丢掉手工办理的“老一套”,而是在三级手工办理确定后,将其结果再经网上走个过程。为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区和街办的人员主动地将其审批用户名、密码告知社区低保专管员,由该同志连录带审,一并搞定。社区的同志反映,“网上审批了,任务更重了”。 区和街办的回答是,“网上审批不放心,数据还得网上报,咬牙干吧!”。结果三级机构还是共同致力于调解纠纷、应对上访等(目前,全市低保上访主要集中在该区),他们已习惯于在“吵闹”中干工作,没人找、没人闹是一点“审批”的感觉也找不到的。他们总认为“人手不够”、“经费不足”才是“大问题”,并希望将网上审批流程改为“批处理”,最大限度地“简化”操作。入户调查发现,一些保障对象的实际情况与网上审批结果不一致,相关责任人却始终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多数县区,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的情况:取消了季度末月集中审批制,通过网络做到了随录随批,利用网上数据掌握工作进度,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进度;配合网上审批,规定社区低保专管员填写入户日志,并推行了议事制度(或听证会),确保了社区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对应电子档案,对各级的档案管理做了调整,申请人资料由一式三份变为一份,方便了百姓、减少了成本,等等。一切均围绕“网上”改变着、进行着,“开机上网”已成为上班的第一件事。大家认为“不能熟练操作电脑,不很熟悉软件功能”才是“大问题”,并急切希望上面能经常组织一些培训和指导。

应该看到,网上审批后,各级业务机构的具体任务,与手工操作条件下的相比,应是有区别的。有了网络,社区、街办、县区就从以“表格填制、计算待遇、统计汇总、档案管理”为内容的“审批”中解脱出来,解脱以后怎么办?社区应对低保对象做及时、周到的入户调查;街办应对低保员做经常、有序的培训教育;县区应围绕工作的一切环节做全面、细致的制度建设;而对于市级则应借助网络对数据做更为科学、准确的统计分析,以便推动新的决策,并将决策及时硬化在软件上,以确保更好的管理与服务。因此,市级定政策、县区立制度、街办做维护、社区搞服务,这就是信息化条件下,各级低保工作机构的具体任务。

二、关于工作方法

经验说明,工作任务明确后,为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就非常重要了。实行网上审批后,在手工操作条件下形成的管理办法、服务方式等就应当有所改变。管理方法应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然而,这种转变是不容易的,需要重新学习。

⒈县区如何立制度?

实行网上审批后,县区对街办、社区的管理就主要不是街办、社区能否掌握政策标准、统一口径办理了(因为政策标准已经被硬化在软件系统中,不会因工作人员的更换或不同,出现政策执行不一的情况,上下口径与标准绝对统一),这种管理的重点已成为如何确保社区有足够的精力完成入户调查,并做好数据录入;如何指导街办有能力做好对社区的经常性教育培训;如何通过网络掌握全区(县)的工作进度、动态;如何通过网络做好相应的数据查询及档案管理等。为此就要仔细地研究相关问题的实际情况,并具体制度化。调查中,部分有经验的县区负责人提出了能否将季度集中审批变为月度随报随批,能否简化区级档案管理的内容,能否通过网络下发通知、召开会议,等等。这些就是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和内容,我们应号召全市都向这个目标努力。

⒉街办如何做维护?

实行网上审批后,街办对社区进行的诸如政策培训、调解纠纷的管理普遍“失效”,因为突出的问题已经不主要是“政策走样”、“人情低保”了,而是如何指导社区正确操作软件(网上录入数据中填错如何修改、退档,如何正确理解软件中指标的含义,熟练使用电脑的问题)、如何指导社区做好全面细致的入户调查并监督有力、如何调整档案管理内容等。调查中发现,街办普遍没有积极适应这种转变,缺乏开展新管理工作的能力(有的街办对软件操作还不如社区熟练),出现了管理“真空”。事实上,此类维护工作一直是由市级技术部门承担着,很难保证及时性、针对性。因此,必须加大对街办人员的重新训练,以便使其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管理社区的工作能力和方法,而不是用“老一套”越管越出问题,或干脆“甩手掌柜”的,不闻不问了。这种不正常的局面必须得以改变。

⒊社区如何搞服务?

实行网上审批后,社区低保专管员在“掌握政策”、“把关审核”上的要求就大大降低了,而能否耐心细致地做好入户调查,并据实录入数据就成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过去的低保工作有这样一些做法:有人申请低保就先请本人来社区做一个月的义工,不能坚持的(说明其有工作),就不批准,如此“不入户便知其有无收入”;坚持下来的,一张纸贴出去,无人举报,就可批准,如此“不入户便可审批”;查看已保对象低保金存折记录,不按月取(说明不穷了),就办停救,如此“不入户便知其收入有无变化”;定期组织低保对象做公益活动,活动中谈谈议议,谈的投机,就复核不变,如此“不入户便可做复核”;只待有人来举报,才去搞入户调查,等等。这些办法还行得通吗?调查中发现,一些社区总是谈到如何“把关”,列举上述种种做法,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花在这上面,而不是入户;如此导致数据录入就很难全面、准确了,于是他们把的“关”总是和计算机审核的结果有出入,也只能找一些荒唐理由“忽悠”低保对象了;随之就是上访不断,等等。社区受街办的委托做低保,只能是服务,即不折不扣地、认真细致地做好入户调查工作,就要多少掌握一点做群众工作的办法,而不是把关,这个“关”就交给冷冰冰的“电脑”好了。

方法问题,向来都是具体的、灵活的。与手工操作相适应的一些办法、举措,须在实施网络审批后重新给予评估与取舍。然而,毕竟我们的工作是始于“手工”并持续了7个年头,对已经“习惯了的”做取舍很难有自发的态度。这就需要从上到下引入制度约束,由不自觉向自觉转变。其中,重新训练低保工作干部,应当是主要的一环。

三、关于工作态度

任务明了,办法有了,就能成功吗?不一定,因为还会遇到困难,就有了一个对待困难的态度问题。积极的态度,就会产生“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结果,工作总是先进的;而消极的态度,就会出现“怨气总比干劲大”的窘态,工作无疑是落后的。

应该看到,太原市民政系统的网上审批工作刚刚起步,又是仅以市局为主体推动的,存在薄弱环节是难免的。各级是怎样对待的呢?网络不通、电脑有故障,是想法设法去临近的单位录数据呢,还是怨天怨地甩手不干呢;社区电脑配备不足,县区是是主动协调帮着解决呢,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社区低保专管员调换后,街办对其是积极组织培训呢,还是任其自由走弯路呢;对于入户调查,社区是设身处地找“他”去呢,还是以逸待劳叫“他”来呢,等等。调查中发现,取前者态度的,工作局面总是新鲜的,虽然付出很多,但还是不满足;取后者态度的,工作局面总是陈旧的,只要付出一点点,就“煞有介事”不满意。在现有体制下,态度问题,主要集中在各级机构的负责人上,转变态度,也主要的是转变他们的态度,同样离不开对他们的教育。

总之,网上审批工作,说到底,是个工作手段变革的问题。如同生产工具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网上审批对低保工作在思路、制度、队伍、效能等方面的推动也将是深刻有力的。积极适应,将此项工作进行到底,我们才能实现“应保尽保”、“应给尽给”, 才能真正打造“阳光低保”。

作者简介: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电力自动化;低压配电;计算机控制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一、电力自动化系统组成及各部分主要作用

1、 系统组成。主要由工控机、数字式电力测控装置、多功能电力仪表、ABB-PR212通信模块、RS232转RS-485模块、DMC-NP有源总线集结器、SCADA-NT监控系统、有源音箱、报表打印机等组成。该系统为分层、分布式结构,测控装置、多功能电力仪表等均采用串口通信的方式接入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RS485或DMCBUS总线连接组成自动化系统。

2、 各部分的作用

(1) 工控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工控机主要完成的功能有: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完成在后台对现场数据的控制、测量和存盘保存;通过记录打印与画面显示,还可以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通过遥信可以随时发现与处理事故,减少事故停电时间;通过遥控可以合理调配负荷,实现优化运行。

(2) 数字式电力测控装置。DMC231数字式电力测控装置,实现对低压配电系统三相回路的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频率、有功电度、无功电度等参数的连续测量、对各个开关量的监视、两级过负荷越限告警、对继电器出口的控制和应答式的通信功能,使整个配电系统的运行更加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其特点是:a.高精度测量和电力故障分析。b.更合理的通信网络构架。c.完善的自检能力.支持两级过负荷越限告警。d.采用国际标准的IEC61850协议.IEC61850协议。e.提供标准的外部系统连接接口.。f.高亮高清晰的图形LED显示屏。g.通用范围的工作电源输入。

(3) 多功能电力仪表.多功能电力仪表具有可编程测量、显示、数字通讯和电能脉冲便送输出等功能,能够完成电量测量、电能计量、数据显示、采集及传输,满足配网自动化要求。可实现LED现场显示,提供串行异步半双工RS-485通讯接口,采用MODBUS-RTU通讯协议,各种数据信息均可在通讯线路上传送。其传输方式是每个字节的位:一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奇偶校验位)、1个停止位(有奇偶校验位时)或2个停止位(无奇偶校验位时)。多功能电力仪表在电网中可测量的电力参数有相电压(Ua、Ub、Uc)、线电压(Uab、Ubc、Uca、)、电流(Ia、Ib、Ic)等。所有的测量参数都保存在仪表内部的电量信息表中,通过仪表的数字通讯接口可访问采集这些数据。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仪表进行重新编程设置,使所在配电系统中需要的参数和仪表参数达到一致。

(4) DMC-NP有源总线集结器.DMC-NP有源总线集结器是在DMC-N总线集结器的基础上增加了通信电源补给,主要应用于DMCBUS现场总线远距离传输的场合;或者DMCBUS现场总线直接与外部系统连接时,代替DMC-M通信管理模块给DMCBUS现场总线提供通信电源。DMC-N总线集结器采用无源透明传输机制,主要应用于DMC系列产品的通信网络拓展,以“单元化”的方式对一个低压抽屉式开关柜内所有DMC系列产品实现网络连接,提高通信网络的灵活性、方便性和可靠性。

(5) RS232转RS-485模块.串口通信是一种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传输数据常用方法,用来发送和接受数据。新配电室原有低压柜的大型ABB开关是以RS232方式通信的,由于低压柜与自动化监控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0多米,传输距离较远,RS232通信方式不能满足远距离传输要求,需使用RS232转RS-485接口转换器,通过RS232串口与485总线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6) MOXA多串口卡.多串口卡是一种可分配多个串/并行端口用来进行终端连接的设备,每个终端可以通过它与主机进行通讯。使用多用户卡是最便捷简单地解决扩展计算机外部设备数量的方案。它可使计算机方便扩展串口或并口,所以也称为串并口扩展卡。其特点是传输速率高,传输状态稳定可靠,满足电力行业对于稳定性、实时性、可靠性的要求。广泛应用于银行、金融、证券、电线、工控等领域,是计算机多用户通信控制系统重要的硬件组成部分。

二、保护监控系统软件

为了适应电力系统应用设备多、纵向横向联系紧密、扩建组建频繁等特点,SCADA-NT监控系统从分析、设计到具体编程,全部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融合了最新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在满足严格的可靠性、实时性要求基础上,更在系统的可组态性、可扩展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1、 SCADA-NT集成化保护监控系统系统组成。SCADA-NT集成化保护监控系统处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站级控制层,采用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DataServer(数据服务器)是整个SCADA系统应用级的服务器,完成通信管理、实时数据采集、数据解析、通信转发等各种重要任务;HMI(人机接口软件)、SysEdit(系统组态软件)、PicEdit(图形组态软件)、CtlEdit(自动化控制组态软件)是SCADA系统应用级的客户机,完成人机界面和各种系统维护功能。

2、 SCADA-NT的主要特点。(1)可扩展性(2)网络化设计(3)功能强大(4)动态数据图元(5)提供画面漫游、缩放功能,运行人员能快速直观的获知电网运行工况。(6)报表设计(7)图纸设计与管理(8)通信管理(9)报警管理(10)优化控制(11)数据库系统(12)安全管理(13)时钟同步功能(14)兼容性。

3、SCADA-NT监控保护系统软件各部分的作用。(1)数据服务器软件。数据服务器软件是SCADA-NT系统的主执行程序,主要完成数据接收和通信转发功能,为其他软件提供实时和历史数据。在数据服务器软件中,可查看到设备的通信状态,监视设备的通信报文,各种实时运行信息和历史记录数据,完成对各种电力设备的通信数据管理,是实现“人与设备的有机结合”的基础。(2)系统组态软件。系统组态软件是SCADA-NT是项目开始的第一步。在这里将完成通信口、单元的创建及配置,模拟量、开关量、电度、保护定值、SOE事件、操作等成员的运行参数设定和系统的管理设置,包括:时钟管理、事件管理、口令管理、数据库管理、负荷时段管理、值班员表、HMI菜单和HMI自动推画面等功能,采用可视化设计方法,鼠标拖拉操作风格,使原本复杂难懂的系统管理任务变得十分轻松自如。(3)图片组态软件。图片组态软件是专用的人机界面设计工具,许多实时界面、统计报表及工程图纸的设计工作将在这里完成。本软件采用可视化的设计方法,兼容Windows的操作风格,对象化的图形元件设计,灵活的鼠标拖拉功能及各种有效的编辑方案,使应用该软件时轻松自如,效率极高。

结束语

随着对供电越来越重视,可以预见自动化保护监控系统不仅会在10KV及以上系统中得到普及,同时也会在低压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4

一、必要性

首先,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项挑战。一方面,从国际上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主流共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未来围绕排放空间展开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从国内来看,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多年以来传统粗放式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问题依旧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

其次,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提出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确定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党的十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循环、低碳将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再次,内蒙古能源资源富集,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地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选择。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和能源支撑,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成就斐然,被称之为“内蒙古现象”。但是在收获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

一是高碳能源主导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初级化、重型化、单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过去几年支撑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能源资源的快速生产和消费,产业发展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十一五”期间,我区的原煤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90%以上,由能源生产结构决定,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一直在86%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只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42%,比国家的8.6%低7.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持续增加,201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9.4∶54.5∶36.1,二产比全国高出7.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更多靠第二产业带动,特别是重化工业,能耗较低的三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占比偏低,全社会能耗持续偏高。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依旧是粗放型的高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对资源开发。第二产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总量占比达7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为36.1%,比全国低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为16.52%,比全国高2.19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区能源消耗强度仍然比较高,2010年,全国能源消耗强度为1.03吨标准煤/万元,我区能源消耗强度为1.92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89吨标准煤。

三是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当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大量的基础设施增加了大量的能源需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还会持续增加,距离达到峰值还有很长时间。据有关部门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区万元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5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特别是近年来伴随欧债危机蔓延所引发的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以及国内经济整体走低,我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经济增长整体下行压力比较大,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出现回落。

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对我区而言刻不容缓,亟需在“十二五”以至更长的发展时期把发挥资源优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结合起来,推进低碳发展,走低碳绿色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对策建议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实施自治区党委、政府“8337”发展思路为指导,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着力点,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产业结构

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8337”发展思路,立足于五大基地建设,围绕“绿色、清洁、新型”理念,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大力发展服务业。

(二)优化能源结构

持续改善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向清洁能源的转化比例,提高煤炭就地转化利用率;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普及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组织开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程示范,推广应用蓄能空调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城市用燃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到“十二五”末,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

(三)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和减碳

以实施国家节能改造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为重点,明确能源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责任评价和考核制度。

推进工业重大低碳技术、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高排放工业产品替代、工业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C)、低碳产业园区建设试点、低碳企业试点等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提升工业能效水平,促进低碳工业产品生产和消费,积聚一批低碳战略性新兴行业,打造一批适合我区区情的低碳产业园区,逐步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体系。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主线,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加快研究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及由高碳向低碳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资源型经济向非资源型经济发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重点行业和领域为突破口,抓好存量的改造升级和增量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围绕五大基地建设,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循环经济集聚群,发展循环经济典型特色模式;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十、百、千”行动计划,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的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步伐,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争取到“十二五”末,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一五”末提高15%,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五)有序推进低碳试点

积极探索具有内蒙古地域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提倡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建设以低碳、清洁、循环为特征,以低碳能源、物流、建筑为支撑的低碳园区;按照绿色、便捷、节能、低碳的要求,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加强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运营管理,加强对顾客消费行为引导,开展低碳商业、低碳产品试点,减少试点商业机构二氧化碳排放。

重点推动呼伦贝尔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基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控制资源开发强度,突出呼伦贝尔市林业碳汇能力建设,大力保护和修复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积极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树立先进典型,加快推动我区低碳城市建设步伐。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切实保护好“青山绿水”。开展并推进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力度,开展生态旅游建设试点,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进一步巩固沙地生态治理成果,防止沙漠向外扩展,增强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森林、湿地和草原资源保护力度,加快草原生态功能恢复,努力增加碳汇。

(七)加快建设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统计体系,确保我区实现到“十二五”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6%的约束性目标。进一步规范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定期编制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加强温室气体计量工作,做好排放因子测算和数据质量监测,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按照《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要求,立足于当前我区温室气体排放实际,积极发挥森林、草原碳汇作用,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实施森林草原固碳增汇技术示范工程,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在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结合国家第一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情况,积极开展工作研究制定符合区情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逐步形成我区碳排放交易体系。

(八)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5

第一章当前的环境形势一、“**”期间环保工作取得的进展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本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争做国内大城市还环境污染历史欠帐的模范和生态建设的模范”的要求,通过第一轮、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积极推动环境保护从传统污染治理向以环境优化发展的方向转变,使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全市国民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向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进一步创新了环保工作机制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市政府成立了市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建立了“沟通协调、检查督促、跟踪评估和信息反馈”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一致、有序高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完善了综合协调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进一步形成了保护环境的合力。市人大、市政协加强检查监督,对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市政府各委办局和区县政府本着对主管领域和所辖区域环境保护负责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推进环保工作。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有力推进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工作。(二)进一步完善了环境基础设施

建成了石洞口、竹园、白龙港等一批大型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和郊区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600多公里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71万立方米/日,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2%。建成了御桥和江桥垃圾焚烧厂、美商垃圾综合处理厂等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设施,建成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55%。建成了591平方公里“基本无燃煤区”,其中内环线以内建成“无燃煤区”,2个电厂3台燃煤机组实施烟气脱硫工程,吴淞工业区建成了集中供热网。(三)进一步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强度

以推进污水厂及其管网建设和污染源截污纳管为突破,大力促进城镇污水和工业区污水治理;以“基本无燃煤区”建设、清洁能源替代、机动车和扬尘污染防治为重点,严格控制中心城污染负荷;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指导,集中力量推进吴淞、桃浦、吴泾工业区和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期间,全市污染物排放强度得到了大幅度降低,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降低了50%和42%。(四)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监管

着力从法律法规、环境标准、政策引导和监督执法等方面入手,强化污染预防,规范排污行为,提高准入标准,加大监管力度,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修订了《**市环境保护条例》,颁布了7部环境保护规章;制订了一批行业环境标准,了一系列技术规范与管理规定;出台了郊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补贴政策和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加大了污染源监管力度,对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实施了在线监控,对超标频率超过50%的重点监管企业责令其限期治理,重拳打击了污染严重的劣势企业。(五)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

“**”期间,本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近三年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保持在85%以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2天;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黄浦江下游水质持续改善,上游水质基本保持稳定,苏州河水质稳中趋好,中心城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吴淞工业区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了国内同类工业区的先进水平,桃浦工业区消除了恶臭污染;中心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平方米,成功地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持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的环境状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年**世博会的环境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与建设生态型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仍有相当距离。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部分河流依然黑臭,主要空气质量指标明显劣于纽约、巴黎、首尔、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欠帐仍然较多,部分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尽管“**”期间全市污染物排放强度得到大幅度降低,但环境污染负荷仍然相当高,污染物排放总量超出了环境容量和国家容许排放总量,“**”期间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任务有欠帐。(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多

全市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历史欠帐。中心城污水收集管网尚未完全覆盖,排水系统存在空白区,部分地区雨污水管道混接现象严重,市政泵站雨天溢流放江污染负荷高;竹园和白龙港等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郊区城镇污水收集治理步伐跟不上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尚未构成污水治理框架体系,污染源截污纳管率不高,城镇污水处理率仍然较低。全市各类工业园区数量众多,环境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约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污水收集、治理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工业废水直排现象严重。全市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现有的无害化处置能力不足。(三)环境污染源还未得到全面控制

1、水环境污染源直排现象仍然严重。全市约有20%的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治理设施老化,超标排放现象十分严重;中心城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对排水系统雨污混接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够,导致污水直排河道现象不能消除,初期雨水对中心城河道水质污染影响大;郊区近50%房产开发项目的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没有同步配套建设。

2、大气环境污染源治理形势十分严峻。本市煤炭消费量与日俱增,煤烟型污染突出,尤其是近年来能源供应紧张造成了对燃料质量的控制要求下降;电厂污染负荷高,其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排放总量的比例已从**年47%提高到目前60%;机动车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200万辆,高污染车辆占相当比例,冒黑烟现象时有发生,中心城交通干道空气污染超标严重;市政道路工程防尘措施尚未完全到位,施工地段扬尘污染仍较严重。

3、劣势企业违法排污时有发生。近几年环境重点监测和专项执法发现,本市仍有部分行业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过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排放,甚至超标排放;仍有部分工艺落后、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在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下进行非法建设,或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四)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郊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历史欠账多。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大部分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污染河道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治理;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流失比较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对农产品安全的潜在影响较大;农村尤其是城郊结合地区的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违法搭建现象严重,人居环境欠佳,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五)环境监管能力尚有欠缺

目前,本市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在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方面,现场甄别水平低、覆盖面小、应急响应处理力量薄弱;在日常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监测设备难以满足国家标准更新提高的要求,仪器设备配置不足;在污染源监管和执法方面,监控手段有限,执法装备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在核安全与电磁辐射监管方面,辐射环境安全应急能力较薄弱,辐射监管能力已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环保信息化管理方面,缺乏信息网络平台,数据分析和信息化水平低下,难以实现信息快速共享和为科学管理服务。三、“**”面临的环境形势

“**”时期是**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本市环境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契机。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搞好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保证。**发展进入新时期,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为解决结构性污染和环境污染历史欠账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强保障。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时期也是**全面发展的“矛盾凸现期”,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更加突出,环境与发展矛盾突显。**经济发展将要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生产规模将不断扩大,人口规模继续增加,致使**面临的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要充分认识本市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战略性,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环保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一)环境与发展矛盾凸现,面临更大挑战

一是本市将继续发展电力、化工、钢铁等行业,大幅度削减排放强度和有效控制排放总量的难度加大。二是电力需求将持续上升,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仍将长期存在,煤炭消耗量增长幅度较大,二氧化硫、烟粉尘可能继续呈上升趋势,治理更加艰巨。三是机动车总量将保持迅速增长态势,汽车尾气排放量日益增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浓度超标污染问题将日益突出。四是郊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滞后于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五是生物技术应用与快速发展,生物活性物质等污染物对城市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和风险。六是社会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产生各类新的污染,大量电子电器类废弃物、有毒有害建筑装饰材料等非传统废弃物污染将不断上升。七是部分老企业生产设备陈旧、治理设施老化、管理不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生物性废物等管护不严,存在引发环境事故的风险。

上述七大矛盾,将导致环境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数量都将不断增加,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新技术、新产品、新物质对水体、空气、土壤环境带来新的影响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二)污染物排放总量将继续增加,控制难度加大

“**”期间,本市人口规模将继续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为9%以上。到**年,本市常住人口规模将达到19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约85%,经济总量增长50%以上,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如果按照目前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估算,污染排放量将急剧增加,污染物总量控制压力巨大。

国家对东部发达地区环境污染控制要求高。“**”我国确立的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期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而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5%。经国家环保总局核定的本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25.9万吨/年、二氧化硫38万吨/年。可见,“**”期间本市污染物控制与削减任务相当艰巨。(三)区域性跨界污染影响问题日显突出,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周边城市经济将快速增长,污染排放强度也将不断加大,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和杭州湾沿岸的流域性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显突出,区域性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输送影响,导致大气污染加剧。跨区域环境污染影响将日益凸现,环境问题趋于共性化,环境质量趋同现象越来越明显。(四)世博会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任务非常艰巨

举办**年**世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机遇,也是**接受世界各国人民全面检阅城市环境形象的巨大挑战。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具体要求,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力佐证,也是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环境质量与举办世博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步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率先实现“三个转变”。围绕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这一发展主线,按照“有利于城市布局的优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的要求,持续改善本市环境质量,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科学发展,争做国内大城市还环境污染历史欠帐的模范和生态建设的模范,以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进一步全面提高**整体环境质量。二、基本原则

——多还旧帐,不欠新帐。全面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开发活动做到环境基础设施先行,努力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降低排放强度,削减排污总量,实现增产减污。

——以人为本,环境优先。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污染治理思路,推进清洁生产和源头防治;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制,强化监管。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健全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制造者回收、得益者补偿的环境经济体系,完善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增强政府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

——突出重点,确保实效。正视当前环境状况和未来环境形势,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滚动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分阶段解决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问题,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不断巩固、扩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成效。

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三个并举”,即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举,更加突出源头预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完善并举,更加强化机制创新;中心城区与郊区并举,更加注重郊区环境保护和建设。坚持“三个结合”:即全市统筹与以块为主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三重三评”:即在全面推进中重治本,综合治理中重机制,资金投入上重实效;环境保护成效让市民评判,社会评价,科学数据评定。三、环境保护目标

到**年,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框架体系,以良好的环境质量迎接**世博会的召开。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形成全市环境保护总体格局,城市发展更和谐;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城市环境更安全;环境监管体系不断优化,环保监督执法能力得到提升,城市管理更科学;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健康舒适,城市生活更美好。

第三章主要任务一、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与完善,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重点开展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环境治理设施,确保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到**年,全市城镇污水二级生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危险废物全面得到安全处置。(一)城镇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与完善

按照中心城与郊区并举,污水处理厂建设与管网建设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截污地区雨污管网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期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10万立方米/日左右。

中心城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加快污水治理三期工程建设,加速雨污混接地区排水系统改造,完善空白区的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实现中心城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对部分厂群矛盾突出的污水厂进行综合治理。郊区新城、新市镇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为重点,按照本市“1966”城乡规划体系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实现污水治理设施覆盖90%以上的郊区城镇,大幅度提高郊区污水处理率。加强农村地区污水治理力度,具备纳管条件的中心村产生的污水应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对分散的、边远的自然村落产生的污水因地制宜采用工艺流程简单、污水处理高效、投资运行费用低廉、操作管理简便实用、占地少的处理工艺技术与设施,不断提高农村污水收集能力和处理效率。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要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布局、统一规划;要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保证污水厂建成后实际处理量不低于建设规模的70%,服务范围内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不低于80%;新建污水厂应采取除磷、脱氮工艺,对现有污水厂应逐步实施除磷、脱氮技术改造;要切实重视污水厂的污泥处置,加强污泥处置设施建设;要与供水、用水、节水与污水回用统筹考虑。(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

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按照城郊统筹的方针,构筑全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通过分类收集和处置利用的两个普及,建设与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全面提高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实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到**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高标准建设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完善中心城生活垃圾转运、处置系统,对环保不达标的处置设施进行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消除污染与安全隐患。组团规划建设郊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对现行简易垃圾处置场进行综合治理与改造,因地制宜规范化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相配套的收运系统。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要做到产出数量和收集处置能力的动态平衡;要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消除安全隐患;要建立处置有序、配置合理、技术可靠、环保达标的处置系统。(三)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处置系统建设

按照分类指导、妥善处置、安全有效的原则,加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形成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全面安全处置。

继续完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收集与安全处置系统,建立健全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优化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布局,形成全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产业布局。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设施,重点解决无法综合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出路。应对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的发展,高度重视生物废弃物收集处置系统建设,确保城市环境安全。(四)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三个集中”为根本举措,全面完善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郊区高起点、快速健康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着力推进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和完善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实现工业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消除污水直排现象。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部分有条件的工业区实施集中供热。建立和完善工业区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储运设施,纳入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系统。

所有保留工业区做到“一区一案”,按计划完成开发地块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纳管工作,对未完成污水处理任务的工业区不得新建、扩建、改建产生污水的项目。新建工业项目按产业分类和污染物排放特性选址于环境基础设施完备的工业园区。二、控制环境污染排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做到增产减污,削减排放总量。到**年,全市环保重点监管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95%以上,燃煤电厂完成烟气脱硫改造,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80%以上,建成区全面建成“扬尘控制区”,郊区建成“烟尘控制区”,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控制目标,全市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和降尘量分别降低10%和20%。(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到“**”期末,全市水环境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5.9万吨,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38万吨。

制定行业、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配方案,明确污染削减责任,制定考核和调控办法,使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成为推动行业、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

按照“条块结合、区域控制为主”的原则,将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任务分配到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县政府和中央在沪企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县政府和中央在沪企业对完成本行业、本地区总量控制任务负责,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动态管理,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和超总量排污。全市开展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在核发过程中明确排污总量指标和分阶段削减要求,对违法建设项目不得发放排污许可证。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从本行业和本地区的核定总量中调剂获取,没有获得总量指标的项目不予审批。

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跟踪监控,完善企业排污申报制度,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监督检查。定期对主要行业和各区县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和公布。(二)水环境污染源治理

大力推进中心城、郊区城镇和工业区污染源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污染源截污纳管率不低于80%。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监督与管理,对所有污水厂实施在线实时监控,严禁超标排放。

进一步加强对水环境污染源监管,完善水环境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重点加大对环保重点监管企业的治理和改造力度,确保重点监管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结合地区污水管网建设情况,根据纳管条件分类制定并实施水环境污染源治理计划,对超标排放的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保证达标排放。

加大合流制泵站排水系统改造力度,削减雨天泵站放江污染负荷,努力降低城市面源污染影响。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深化畜禽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水产养殖和航运船舶污染。(三)大气环境污染源治理

全面实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同步实施高效除尘,逐步开展低氮燃烧技术改造与试点示范,大幅度削减本市电厂污染物排放量。

控制削减高污染燃料,禁止高污染燃料在本市的流通和使用,严格控制燃料中的含硫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比例,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

积极推进大气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在线监控,实施工业大气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程。对大吨位锅炉开展烟气脱硫和高效除尘达标改造,对中小炉窑逐步实施清洁燃烧技术,对超标排放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保证达标排放。

全面开展“烟尘控制区”和“基本无燃煤区”建设,深入推进各类炉窑和工业生产设施的烟尘控制工作,严格执法监管,基本杜绝烟囱冒黑烟现象。积极推广示范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扬尘污染控制工作。

加强工艺废气治理,对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实施监控。积极开展生物质能生产与应用示范。(四)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加大机动车污染控制力度,按照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进程,逐步严格新车排放标准,促进车辆更新,有效遏制机动车污染排放增长态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加快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在用车辆,制定适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机动车能耗、排放和淘汰标准。

加强在用机动车污染监督管理,完善在用车检测制度,健全机动车污染检测网络,强化路检执法和停放地检查,加强在用机动车报废管理。鼓励公交和出租行业使用清洁燃料车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及时调整地面交通公交网络,有效减少地面机动车流量。建立健全互相联动的长效执法机制,开展日常执法监察。(五)固体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

以政府推进、行业自律为手段,制定并实施有关行业自律规范,积极推进和带动重点行业废物源头减量化工作。固体废物重点产生行业和企业应优先采用资源利用效率高、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加快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化进程,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工业企业资源利用量、中间处理量、废物排放量的申报制度。加强废品回收行业管理,提高废纸、废玻璃、废旧金属等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探索废旧家电等电子产品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废旧物品回收网络,制订企业报废产品召回制度。

推广使用再生产品,简化产品包装,推行包装减量化,率先在公共服务业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限制难降解和难以回收利用材料的使用。(六)危险废物污染防治

加强危险废物源头控制。强化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五大行业的监督管理,淘汰危险废物产生量较大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产品,全市危险废物产生总量控制在**年水平;全面实施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申报制度,实现市、区(县)两级动态管理,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在20**年之前率先实施;加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管理,落实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技术政策。

提升现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企业水平。制定并落实危险废物经营许可企业的准入制度,调整和淘汰落后工艺、技术的处置利用设施和企业;加强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企业的执法检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提高综合利用和处置企业的污染防治水平。

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健全市、区(县)二级危险废物监督管理体系,对医疗废物、废铅酸电池、废机油等实施重点监管,加强对实验室废弃化学试剂、电子类危险废物等的监控;加强危险废物产生企业自行处理处置设施和转移联单制度的执法检查,加大对危险废物非法流失和非法处置的打击力度,强化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的监管;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平台,提高管理水平和执法效率。(七)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监管

建立和完善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建立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点,构建核与辐射安全监控网络。加强对放射源生产、使用、销售和进出口的安全许可管理和监督,完成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换发,建立并完善放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放射性废物处置库、贮运系统和防盗系统,切实提高放射性废物收贮、处置能力,确保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加强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努力控制和降低电磁辐射污染。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着力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的应急、监控和处置能力。三、深化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以截污治污为根本手段,继续深化全市河道整治,显著改善河道水质;依托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重污染地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到**年,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质持续改善,吴泾工业区环境整治实现规划目标,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功能区要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基本完成,世博会场馆区域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示范园区。(一)水源地环境保护

加强水源地污染控制。坚持保护优先,实施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优先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防止居民生活污染和旅游业环境污染。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促进工业污染治理,推进工业企业向保留工业区集中。高度重视水源地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控制,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量有机污染物等监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及其生产模式,继续加强农业污染控制和畜禽污染治理力度。继续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管理,建立河流水系的滨岸缓冲带,控制并削减面源污染。

积极引入水源地补偿机制。制定、实施郊区污水处理厂及其管网建设补贴政策,鼓励加快水源保护地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污水纳管治理进程。制定产业引导扶持政策,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扶持,引导水源保护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加速淘汰高污染行业和劣势企业,鼓励清洁型生产。扶持和促进水源保护区内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发展,制定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的政策,吸引生态型农业建设项目优先落户水源保护区内。

提高水源地风险管理意识。构建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的有效防范体系,切实降低突发事故发生的概率。建设和完善水源保护区水路运输管理系统,有效防止船舶污染,全面禁止在水源保护区水路运输危险品。建立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完善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安全防范和应对能力,建设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物资储备中心,提高应急处理处置能力。进一步开辟长江供水水源,建立黄浦江和长江两江取水多水源供给的格局,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二)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

以截污治污为根本手段,继续深化全市河道整治。认真排摸直排河道污染源,完善截污纳管设施。综合应用生态治水的技术方法,以沟通水系、调活水体、修复与重建水生生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从根本上改善全市河流水环境质量。

中心城河道治理,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手段,逐步解决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现象和合流制地区排水泵站雨天放江污染河道问题;实施综合调水,对河道水流进行科学调度,并对河道污染底泥进行疏浚。郊区河道治理,在截污治污的基础上,全面清理整顿河道岸边的违章搭建和垃圾杂物堆放,疏拓河道,调活水系,保障河道水流畅通;农耕地区河道两岸,因地制宜建设滨岸缓冲带,有效削减面源污染影响。相对封闭的河道水系和景观水域,重点开展水体就地强化处理,提高自净能力。(三)噪声污染防治与餐饮业整治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区域环评、规划环评提早介入噪声污染防治的规划控制措施,对各类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细化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工作,扩大“环境噪声达标区”、“安静居住小区”的创建范围。加强噪声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和治理,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等实施专项监测、报告制度,对夜间施工作业实施严格审批制度。加大防噪降噪工程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市政道路交通噪声防治措施,通过规划拆建、设置缓冲带、安装防噪声设施、房屋功能转换等措施逐步解决城市交通噪声扰民现象。

依法加强餐饮业污染整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对油烟净化产品市场监控,加强对废弃食用油脂产生单位和回收定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切实解决餐饮业与居民的矛盾,减少污染扰民,保护人民健康。(四)重点区域环境整治

集中力量,对污染严重、环境敏感地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相关的规划内容,落实重点区域环境整治任务。

巩固和提高苏州河治理成效,进一步开展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基本完成苏州河综合整治任务,逐步将巩固和提高苏州河环境质量转入长效管理范畴。

全面开展吴泾等工业区环境整治,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切实改善吴泾等地区环境质量。

加强世博会场馆地区环境整治,按照“生态世博”的理念,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推进世博会园区建设和周边地区环境整治。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依据生态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强度和潜力,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空间范围和功能定位。围绕生态型城市建设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生态承载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到**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以上。(一)城市生态建设

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按照生态敏感程度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程度,划分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明确各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确立本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控制不合理的资源环境开发活动。建立以城市生态安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建立与完善全市生态安全监控和预警系统。

优化城市绿地/林地/湿地生态系统。针对全市绿地、林地、湿地系统,开展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估,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中心城以公共绿地、郊区以生态公益林和湿地公园为主,按照群落稳定、景观协调、生物多样的原则,构建全市绿地/林地/湿地系统。在改善城市景观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构建水绿生态廊道、斑块系统。

提高生态意识,倡导生态文明。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将公众参与纳入政府决策中;通过电视、电台、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向市民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普及;在中小学教育课程中,开设环保专题课程;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反馈渠道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体系。(二)农村生态建设

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思路,结合本市“1966”城乡规划体系格局,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为抓手,大力推进创建活动,以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善等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质量。

搞好畜禽养殖场达标治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贯彻实施《**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根据郊区畜禽养殖规模和区位,合理布局,加大规模化、生态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力度;加强畜禽养殖场的执法监管,严格核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污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加强依法管理,促进畜禽养殖场污染达标治理,控制畜禽污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畜禽粪便收集处置系统,开展以农村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种养结合为主要模式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生态工程,推进畜禽粪便规范化还田,实行资源化综合利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化肥、农药品种结构和施用技术的改进,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优化农田土壤结构;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农田秸秆禁烧区域;制定并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最佳管理措施,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到**年,全市氮化肥亩使用量比**年减少15%,中高毒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重视土壤污染问题,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和修复,建立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加强农产品基地环境监管,严格监控环境质量,建立环境监测和质量评价体系。(三)自然生态保护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检查和日常管理,确保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按照部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要求,加大对崇明东滩和九段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湿地资源保护。妥善处理好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对长江口、杭州湾边滩湿地资源进行科学划分和分类动态管理,协调湿地资源开发行为。通过建立湿地公园、湿地湖泊等方式,对受损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功能补偿与修复。控制内陆湖泊湿地环境质量下降趋势,结合湖泊、河道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湿地生境条件。

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全市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综合信息库。加强外来物种监管,建立外来生物引种程序和审核制度,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态保护。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外排污水处理水平,削减陆域污染物入海量,加强港口和船舶油类污染物的治理,建立近岸及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机制,建立海洋环境事故的应急系统,提高事故处理能力。(四)崇明生态岛建设

围绕崇明生态岛总体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研究建立符合国际生态建设潮流、接轨国际标准、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科学评估生态岛建设进程。编制完善生态岛环境保护规划,全面落实环境污染源整治计划和生态建设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化生态岛区建设。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新城、综合型新市镇和工业园区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在休闲型新市镇、中心村和旅游景区探索建设生态化污水处理设施,并配套建设相应的污水收集管网。到**年,三岛的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辟建崇明三岛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区域,建设集约化环保产业园,实现三岛固体废物的安全、有效、无害化处置。

生态林地系统建设。在三岛地区构建完善的生态林地体系,重点推进环岛防护林、道路防护林、工业区隔离带、水源涵养林和旅游区景观林的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倡导生态农业,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系统,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

生态村建设。积极落实“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为目标,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生态村建设。五、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意识,按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要求,有序推进本市循环经济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环境准入标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6%。(一)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结合实际,从生产消耗、生活节能、废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依靠科技进步,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优化循环经济的发展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按照“资源集约使用、产品互为共生、废物循环利用、污染集中处理”的模式,在巩固和完善本市循环经济试点基础上,制定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指南,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开展工业园区或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

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关于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加强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巩固和推进本市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对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全力以赴增加天然气资源,建立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逐步形成多气源供应格局。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重点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加大生物质能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三)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

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淘汰和环境准入、能效评估机制,强制执行国家制定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控制高能耗、低附加值项目的准入,严格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

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立高耗水行业用水限额制度,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在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推广废水循环利用,加速淘汰劣势污染企业,大幅度降低工业废水排放强度。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能耗高的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重点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确立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对汽车、空调、冰箱、风机、水泵等节能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能产品,严格实施能效标识制度;对铁合金、小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中的高污染、低效益企业,有步骤地实行关停或技术改造。(四)积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在全市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并逐步深化和完善考核标准,建立严格的复核机制,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继续推进国家生态区(县)、环保模范城区、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发挥**特色,开展绿色居住小区、绿色街道、绿色商业区、生态村等生态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环境友好企业、环境友好工程的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自愿采纳更严格的环保标准,自觉遵守各项环境法律法规,自觉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六、强化环保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适应环境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源监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环境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强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水平。(一)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全面提高本市水环境、空气环境、噪声环境、核与辐射环境等监测预警的总体水平。着力提高本市环境质量监测及预报的频率和精准度,强化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特殊因子监测,增强对环境辐射水平的动态变化监测能力。(二)环境污染源监控能力建设

加大对各种环境污染源的监控、执法力度,提高污染源现场监察和执法能力。以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管理,以装备建设为基础提高对环境污染源的取证和执法能力。(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大幅度提高对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环境事故应急监测、指挥装备水平,加强核与辐射事故、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应急联动、提升应急处置辅助决策水平。(四)环境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

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适应环境管理新形势,满足国家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的监测要求。提高实验分析精度,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的变化趋势。(五)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

构建市、区县两级环保部门的业务网络,开发和完善监管、监测、监察等各类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全面提升污染源、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提升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水平。(六)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战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环境保护发展的环保干部人才队伍。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整体实力,重点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才,注重领军人才的培养。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运作体系和保障措施,实现人才工作新的突破。

第四章保障措施一、制度创新,完善环保体制机制(一)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环境监管新机制

1、健全环境监管体制,理顺职责分工。健全“政府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强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推进机制,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提升环境监管实效。

2、建设“三监”联动平台,加强监管力度。协同监测、监察、监管部门,完善环境污染源监管工作会商制度,坚持监测为执法服务、执法为管理服务的原则,及时沟通情况、发现问题、商议对策,以监测数据为基础、以现场监察为重点,以严格执法为手段努力构建“三监”联动平台,不断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

3、完善强制淘汰制度,强化限期治理。根据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制订和调整强制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目录。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施限期治理,治理期间采取限产、限排措施。对逾期未治理或者未达到治理要求的排污企业依法严肃查处。对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或者严重超过总量控制要求,且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环保劣势企业,以及与区域功能定位严重不符合,污染排放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单位,责令停业和关闭。(二)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实行环境保护政绩考核

1、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度。坚持和完善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环保绩效考核。按照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的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对辖区内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加强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检查,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并把区(县)交界断面水质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强基层环保工作,中心城推进网格化管理,郊区完善乡镇、街道环境管理责任体系。

2、建立环保绩效信息制度。把节能降耗、污染物排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每年公布全市、各区县和主要行业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情况。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充分体现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应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三)完善环保投入机制,建立环境税费政策

1、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将环境保护投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并逐年增加,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值保持在3%。加大政府在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环保、水源地保护和环境监管能力等公益事业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各项环保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项目计划。强化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绩效和项目后续管理,提高财政性环保资金的投资效益。

2、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开拓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和建设,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境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污染者付费”机制,体现治污责任,降低治污成本,全面实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收费制度,研究制定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以及对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征收超标排放费的相关政策,逐步加大排污收费力度。全面推进污染治理项目招投标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企业委托污染治理等方式,加快推进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市场化进程,推行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化运营,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和设施运行。

3、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费政策。制定实施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友好、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回收、清洁能源、脱硫电厂等企业、工艺、设备和产品给予财政扶持等政策优惠。健全水源保护区和其他生态敏感区域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机制,研究制定COD超量减排的相关鼓励政策,探索环境容量有偿使用、排污权交易以及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二、法规建设,加强执法监管和污染预防(一)加强地方法规建设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按法定程序加快地方环境保护立法,健全环境法规体系,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形成以《**市环境保护条例》为核心,相关法规、规章相配套的地方环保法规框架。制定**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污许可证管理的相关办法,明确总量目标、总量统计制度、污染行业总量控制规定和工艺能耗限定、总量分配机制等内容,全面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做好机动车污染防治、医疗废物污染防治、辐射污染防治、工业区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立法准备工作。积极推进促进循环经济、自然生态保护、化学品环境管理、生物安全管理、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等立法项目的研究工作。制定环保行政执法操作规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二)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

加强技术法规类环境标准建设,使环境质量标准成为环境管理战略目标的核心,使污染物排放标准成为环境监督执法的有力手段。加强技术支持性环境标准建设,推进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大力推进绿色环保产品类环境标准建设,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业行业节能、节水标准,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研究制定一批在执法过程中急需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标准,加强技术规范、规程研究制定工作。制定钢铁、化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水环境综合整治、河道生态修复、生态化污水处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副产物综合利用、生态村创建、农业生产最佳实用技术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等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和标准方法研究,推进土壤、地下水监测指标体系和标准方法的研究。(三)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

1、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专项执法行动,加大企业环境监督力度,杜绝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对违反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的污染项目,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三同时”、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偷排和超标排放污染物、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污染饮用水源等环境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打击。

2、突出污染预防,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积极探索政策环评,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努力从决策的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对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规划,规划审批部门不予审批规划。严格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污染治理、达标排放等方面严格审批项目环评文件。对没有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的保留工业区暂停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环评审批。对重大环境工程项目,要实行环境评估和后评估制度,确保提高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加强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现场检查和监督管理,探索环境监理制度,确保建设项目得到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严格履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管理程序,切实把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关。

3、控制污染排放,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并落实到排污单位,并将削减污染物的责任落实到各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总量超过控制目标的区域或行业,应限期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并严格控制增加污染的新建项目。

4、加强排放管理,完善排污申报和许可制度。对污染源排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推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完成对重点污染源的发证工作,继续削减排污总量,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对不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的部分行业的企业,从严发放排污许可证。(四)强化环境监管能力

1、加强执法监管,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装备水平,强化环境执法手段,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切实贯彻行政许可法,推进环境司法,对难以落实到位、拒不履行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横向联动,推动环境保护执法工作。

2、完善应急体系,提升应急能力。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防范体系与预警机制,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加强应急监测和处理设施装备,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中心,全面提高突发环境事故的应对能力。建立世博会期间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对崇明生态岛、世博会、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等重点敏感地区强化环境监管,有计划、分阶段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测与评价。三、科技引领,强化环境管理支撑能力(一)开展环境科技创新研究

1、强化环保科研。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科技计划,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需求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加强环境与健康以及生态安全、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技术水平。凝聚全市环保科技人员,形成一支环保科技专家人才队伍。

2、积极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本市环保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对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替代。(二)构建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1、构建**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展环境安全及管理支撑体系研究,以科技进步促进环境管理能力与效率的提高,建立环境安全评估方法体系,综合预测经济、能源和环境污染,重点确定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目标、排放量、削减量。

2、建立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对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处理能力,建立先进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和救援队伍。开展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和青草沙原水水库等重点水域突发污染事件预防、预警和预报研究,建立重要水源地(黄浦江、长江口)水环境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努力做到事前防范、事中应急、事后监测,保障环境安全。四、公众参与,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一)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普及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和培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消费引导,促进消费者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积极推进“环保模范城区”、“生态型城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生态型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单位,大力宣传环保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全民环保科普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二)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的力度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的力度。定期公布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在继续做好年度环境公报和每天公布城市空气质量的基础上,每月黄浦江、苏州河、长江口重要水体的水质状况。建立节能减排执行情况的定期通报和公开披露制度。

鼓励企业实施年度环境公告制度,开展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和环境信息公告,促进公众、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的信息互动。(三)促进公众参与环保事务

积极鼓励和促进公众参与影响环境的重大项目决策的机制。在实施重大项目之前,听取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环保人士和公众的意见,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完善环境举报制度,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大力提倡公众参与。

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处理污染事故和纠纷,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疏通环保投诉渠道,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氛围。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定期公布环保违法企业名单,公开曝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五、环境合作,促进环境技术交流与发展(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国际化的新形势,全方位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树立国际大都市形象,积极参加国际环境公约和相关项目合作,履行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借鉴国际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加强环境科技交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城市管理经验。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通过产业导向和优惠政策,引进外资推动本市环境保护。(二)促进长三角区域环境合作

加强统筹协作,搭建区域环境合作平台。建立区域环境合作长效机制,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共同防治区域性环境污染,协调解决区域环境纠纷,促进区域环境整体改善,实现区域环境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一环境要求,建立区域市场准入机制。协调省市边界生态功能区划,建立区域统一执行的环境目标、法规和标准体系。同时,在满足国家环境与产业发展总体要求下,建立长三角区域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成本 铁路 效益

我国铁路企业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人工费用列支制度不健全,界定范围不明晰,渠道过多过乱,给工资分配、工资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和冲击。尽管我国一些行业和企业已经开展了对企业人工成本的统计工作,但铁路企业对人工成本仍没有完整的概念,未对人工成本进行总量控制与核算,更缺乏对人工成本的分析与控制。

一、铁路企业人工成本范围及指标体系

1.人工成本概念及范围

铁路企业人工成本是指铁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它包括铁路企业支付给所有人员的劳动报酬和生活费、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和其他用人而支出的费用。

2.人工成本的指标体系

常用的人工成本分析指标有三类: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人工成本结构指标、比率型指标。

人工成本总量指标反映的是企业人工成本的总量水平。由于不同企业职工人数不同,因此常用人均人工成本来反映企业人工成本水平的高低。该指标可以显示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高低,企业聘用一名职工大致需要多少人工成本支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等。人均人工成本能够表示企业职工的工资和保险福利水平,也就能作为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价格信号。企业要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到企业来,就需要建立人均人工成本指标,以便企业对人工成本水平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控制,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

人工成本结构指标是指人工成本各组成项目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例,它可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构成的情况与合理性。其中,工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是结构指标中的主要项目。

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标是进行企业人工成本分析控制常用的指标,是一组能够将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的相对数,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总额/增加值) ×100%

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总额/销售收入) ×100%

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劳动分配率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有多少比例用于支付人工成本,它反映分配关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同一企业在不同年度劳动分配率比较,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劳动分配率的比较,说明人工成本相对水平的高低。

人事费用率表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总价值中有多少用于人工成本支出,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人产出关系。

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实质上反映的是人工成本作为一种投入的效益,由于是相对数指标,有利于国内外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比较。但应该注意的是,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或劳动装备水平不同,增加值率和利润率不同,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指标适合同行业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二、铁路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体系

1.人工成本弹性控制思路

企业人工成本的弹性控制体系是考察人工成本的增长状态,即从动态的角度通过对人均人工成本变动幅度分别与人均增加值、人均销售收入、人均总成本变动幅度的比值――即弹性的控制,把人工成本水平的提高控制在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水平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

从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人工成本作为一种消耗性要素,这种消耗的必要性取决于它为企业带来产出效益的大小。当企业人均人工成本增长时,人均增加值、人均销售收入也要有所增长,且增长幅度应高于人均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才是增收增效的人工成本。反之,对于人工成本增长时其它产出指标反而呈下降状态的企业来说,其人工成本的投入就是不合理的,这部分人工成本的投入未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作用是负面的,说明该企业在人工成本弹性方面失控,需要合理调节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关系,减少无效人工成本消耗,保持良好增长的态势。

2.人工成本水平状态控制思路

企业人工成本的比率控制体系是从水平状态考察人工成本,即从分配水平的角度控制人工成本,旨在使企业在分配方面更好地兼顾个人、企业、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人工成本的水平状态主要是从人工成本的比率指标来考察的,以行业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这三个比率指标为参照,衡量企业与行业对应比率指标的偏差程度。显然,企业的这三项比率指标应当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这三项比率指标都不能为负值,所以,计算出的综合偏差率应大于0且小于等于1,符合这一条件的企业是人工成本比率控制较好的企业。反之则认为该企业在人工成本的比率方面失控了。

有的企业劳动分配率或人事费用率指标出现了大于100%的情况,这显然都是非常不合理的,对于这类企业,首先要改变人工成本超出增加值或销售收入的不合理现象,有的还必须扭转亏损局面,在此基础上,才便于进行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对比。

综上,从人工成本的增长状态可以进行弹性控制,从人工成本的水平状态可以进行比率控制,企业若在这两方面都控制得较好,则认为该企业是双向控制型的企业;若两方面都失控,则认为是双向失控型企业。

三、铁路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对策

1.合理定岗定编,控制劳动力投入

精减人员、合理定岗定编是加强用人管理的基础,也是节约活劳动、降低人工成本的基础工作。若企业冗员太多,必然造成人工成本投入不合理和人工成本的无效益增长,职工收入水而难以提高,这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给铁路企业遗留下来的问题。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讲求最佳投入产出效益。因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人多好办事”,“只求产出不讲投入”,“力求稳定”的就业思想和用人机制,这样的做法造成人才浪费,劳动生产率低,牺牲了经济效益,阻碍了企业发展。最终结果造成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于工资水平增长,致使人工成本加大,企业亏损,在市场中无竞争力。因此,减员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任何一个企业保证单位产品中活劳动消耗费用降低的重要途径。

2.加强人工成本的比率控制

目前铁路企业在比率控制方面存在着增加值比较低水平的基础上收入过分向个人倾斜的问题。 加强比率控制的措施主要表现在:第一,控制标准的细化,建立行业内各种类型企业的人工成本分析与控制体系,即以各类型企业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这三个比率指标为参照,来考察其所属企业与之对应比率指标的偏差率,从水平状态考察企业人工成本的比率控制情况。第二,加强宏观调控,在政策上对比率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比率控制较好的企业,在保持人工成本合理比例的基础上,允许适度地提高工资总额,在增加职工收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同时,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使企业人工成本的比率指标始终保持在有竞争力的水平之上,既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能形成良性的经营循环。对于比率失控的企业,必须使其将过高的人工成本比率指标降下来,调整好人工成本与增加值、销售收入、总成本的比例关系。加强对工资总额的控制,建立工资的控制体系,将人工成本控制指标纳入对经营者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对人工成本双向失控的企业要追究企业领导人的责任等等。

3.加强人工成本的弹性控制

加强弹性控制,保持人均人工成本增长低于人均增加值及人均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使人工成本与产出效益保持合理比例,这是人工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也是人工成本控制的最关键的预警线。人工成本是一种消耗要素,这种消耗的必要性必然是它为企业带来产出的大小,从企业资本经营的角度考察,人工成本决策的首要依据是经济效益的高低,人工成本支出的限值必然是收益>成本。

为加强人工成本的弹性控制,在措施上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建立企业人工成本弹性分析与控制体系,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人工成本管理水平。弹性控制有效的企业要总结经验,在继续巩固已有成效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成本的控制寻求进一步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途径。第二,从生产经营上找途径,增加产出,即增加值与销售收入的增长。例如开拓市场,扩大销售额,扩大高增加值产品的生产;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采取有利的产品组合战略,增加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等。第三,严格限制、减少无效消耗人工成本支出,减少冗员、堵塞漏洞,最大限度降低人力资源的无效损耗。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利润总额。

4.发挥工资激励作用,规范人工成本结构

在人工成本结构中,工资是最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也是构成人工成本的主要部分。可见,工资总额水平的控制以及各类人员工资水平合理拉开档次,充分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是当前人工成本控制的关键性环节。

优化“工效挂钩”,控制工资总量,搞活内部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分配原则,只有充分地发挥工资的约束机制、调控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投入产出的效益。

要将有限的工资投入转化成较大的产出,就得有一套科学、合理、规范、先进的内部分配机制,一是引导职工合理流动,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二是激励职工多作贡献。用经济手段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对职工按有效劳动分配,从分配制度上要合理设定基本工资份额,全额或大部分工资额与效益、贡献挂钩浮动。工资要向苦、脏、累、险、科技含量高的岗位倾斜。只有有效的内部分配机制,才能激励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多做贡献,形成一个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员工收入-促进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

铁路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科学合理的人工成本控制体系和对策,才能使企业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熊春来.铁路人工成本控制体系[J].铁路劳动,2007(3)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成本管理;动态控制;成本核算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就是在完成一个工程项目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科学管理的工作。它是以降低成本为宗旨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其关键是实现成本的过程控制。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三部分研究内容: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下面仅就这三方面引以阐述。

1 抓好成本预测、预控

项目成本的管理,首先必须抓好项目成本的预测、预控,成本的预测是项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项重要手段。工程签约后,公司和项目部同时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然后进行对比、校正,再结合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成本。在项目的各项成本测算出来后,公司与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合同中对项目成本、成本降低率、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详实约定,确保项目部和公司总部责、权、利分明,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以保证项目施工顺利完成。

2 加强项目成本控制

2.1 成本控制原则

2.1.1 节约原则

节约就是项目施工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是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2.1.2 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原则包括两个涵义,即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

(1)项目全员控制

成本控制涉及到项目组织中的所有部门、班组和员工的工作,并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应充分调动每个部门、班组和每一个员工控制成本、关心成本的积极性,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2)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周期,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修期结束。因此,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随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如在施工准备阶段制定最佳的施工方案,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施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施工成本支出,并确保工程质量,减少工程返工费和工程移交后的保修费用。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要及时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使工程成本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2.1.3 目标控制原则

目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它是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加以逐一分解落实。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越具体越好,要落实到部门、班组甚至个人;目标的责任要全面,既要有工作责任,更要有成本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对责任部门(人)的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并同其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2.1.4 动态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活动,所以必须坚持动态控制的原则,所谓动态控制就是将工、料、机投入到施工过程中,收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将其与目标值相比较,检查有无偏离,若无偏差,则继续进行,否则要找出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2.2 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的途径

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2.2.1 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处、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一经济实体,应对处整体利益负责任,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2.2.2 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2.2.3 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一般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占造价的60%左右,因此材料管理必须是全方位、全过程管理。(1)工程中标后,公司和项目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预算,经审批后的施工预算作为项目部编制材料需求量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项目部对操作层限额领料的依据。(2)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坚持阳光采购从廉采购,杜绝灰色收入。(3)强化材料计划的严格性。采购时采用总量订货,分批采购避免积压和浪费。从而降低库存成本。(4)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和倒运损耗。(5)对于各种建筑材料要坚持余料回收,废物利用。

2.2.4 加强合同和签证管理

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应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合同及补充合同协议及经常性的工地会议纪要、工作联系单、电话记录等作为合同内容的一种延伸和解释,必须完整保存,同时建立技术档案,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积极主动措施。

现场签证是施工管理过程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许多项目由于现场签证的不严肃,引起项目成本失控,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多的。严格现场签证管理,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与计划人员相配合,既要做到资料“随做随签”,又要严格四方签证制度,即:项目总工、现场监理、业主代表、设计代表四方共同签字。

加大变更索赔力度。通过积极有效的经营策略,及时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沟通,取得甲方的理解和认可,为达到工程变更创造条件。变更费用的发生属于清单以外的费用,计划人员应及时编制变更和工程签证后的变动价款,待业主批复后作为结算的依据。在每一项工程施工中,不应放过每一项可能索赔的单项工程,平时应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为索赔工作创造条件。

3 项目成本核算的控制

成本核算包括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按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施工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施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根据成本核算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该施工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施工成本核算所提供的各种成本的信息时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各环节的依据。根据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系统核算提供的材料对施工成本形成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可以从账簿报表反映的成本现象了解成本的实质,从而增加项目成本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为加强成本控制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创造条件。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8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措施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也蒸蒸日上,房屋建筑工程的活动周期长,产品单一,生产要素变化较大。工程造价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贯穿于房屋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其中,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更是起着关键作用,极大的控制了房屋建筑工程的成本。影响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较多,如人工费、工程进度、设备和材料费等,这些因素对房屋建筑的工程造价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房屋建筑的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因此建筑业必须调整行业发展方向,适应外部发展要求,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实现全面发展,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投资效益。

2、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的研究现状

工程造价是指一项工程项目从头到尾所有花费总和,包括业主、分包商、设计单位等多方的花费。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多少决定了建筑商利润的高低。工程造价对于不同建筑业来说,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房屋建筑,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费、工器具和设备购买费、安装工程费以及其他费用,其中一些成本常常出现变动。目前,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和法规,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有了显著提高,继承了旧标准定额计价的优点,研究出更切合实际的计价方法,定额从法定性转变成了指导性,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不仅可以为承包单位创造更大的经济财富,还可以加快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因此动态管理非常重要,建筑企业一定要加强动态管理及其控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更好地为建筑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加强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和控制的措施

(1)建立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体系

政府的主管部门必须完善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法规,建立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体系,形成指导房屋建筑企业定价的文件,对各类工程造价进行测算和分析,并制定行业标准来完善建立资料和数据库,及时调整市场价格信息,调整市场材料的价格,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提供准确性与可靠性的理论支持,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水平。

(2)缩短施工工期,实行提前完工奖励制

很多工程单位为了能够接到更多的项目,常常缩短项目的工期,但要注意的是在工期缩短的同时,必须做好建筑质量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工作,详细分析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准确把握材料的价格波动。当工程提前结束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工程必须要满足建筑的质量标准,对施工质量进行考核,培养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工作的领导群体。另外,采取提前工期奖励制度,要根据施工单位的具体状况而给予奖励 ,充分带动员工参与施工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使用先进的系统软件来核算工程量、统计定额,建立工程资料的电子文档数据库,如造价指数数据库,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动态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组织业务培训,积极开展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研究活动,统计工程设备、材料等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整,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一定要合理选择房屋建筑的结构类型,常见的有竖向分体系和水平分体系,水平分体系主要包括指板和梁的大跨度体系,而竖向分体系包含了框架结构、异形料结构、砌体结构等。选择不同的房屋建筑结构类型,总的工程造价也不相同。施工方应该根据建设单位的施工能力、工期规定和投资水平等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优化成本控制配置,最后合理科学的选出最优的房屋建筑结构。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实际的施工环境,选择最佳的基础形式,因为房屋建筑工程的基础形式成本在总的工程造价中占很大比例,合理选择房屋建筑的基础形式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有效缩短工程的建设工期,减少基坑维护的工序。例如当施工环境为软土地基时,房屋建筑可以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采用条型或者筏板作为基础形式,降低混凝土设计强度,从而减少直接应力,降低基础荷载,降低混凝土成本。

(4)加强国家对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宏观调控监管力度

国家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法规,对房屋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监管力度,定期市场信息,对施工设计、招投标等方面进行立法,随时完善并升级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作用,并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建筑企业一定要熟练掌握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并深入分析,按照相关规定计算单价定额,编制标底价格,采取工程量清单模式,从进度安排、技术措施、质量保证、施工方案等多方面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审查投标单位报价,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置标底,宏观调控承包价格,合理实施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确保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合理规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工程成本造价管理对建筑工程公司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在技术、政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监管。因此,房屋建筑的工程定价一定要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先进管理模式接轨,实现定价的多元化,加快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改革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综合简化建筑工程定额项目,摆脱定价的单一模式,合理控制工程成本,采用新的材料和工艺,准确科学地进行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和控制,按国家管理惯例进行改革,合理监督招投标工作,有效管理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从而保证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和进度,规避市场风险,降低工程造价,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丰艳萍,蒋传辉.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研究[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1(1).

[2]宋坚军.我国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刍议[J].价值工程,2010(16).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9

1.优化资源配置

水利工程项目实施需要很多的生产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源、材料设备、财务资金、技术等方面,施工方要按照一定的原创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并进行动态管理。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管理是施工目标的已实现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分析施工要素的特点,对配置情况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不断改进。

2.组织合同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合同管理以及各方面的管理工作,都是为项目目标进程服务的,这些协调不仅限于施工项目管理组织内部,同时还在于组织外部,组织与其他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合同的组织管理,来实现对对项目的管理,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3.总结项目管理

从项目的发展来说,就管理的循环原来而言,项目管理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对项目管理的总结是对项目管理过程中计划、执行、检查等的升华,在总结阶段,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经验总结、教训总结,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形式不合理

很多项目经理部门的组织结构无法适应项目的实施,组织形势不合理导致机构负责、消耗大、效率低,一旦项目实施过于专业化、技术化,经理部门不能及时改善相关机构,阻碍了项目的运行。

2.责任制不够明确

项目机构的组织形式不合理必然导致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确,现实施工中,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是目前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规定做到位,然而利益的规定会非常模糊,导致了很多亏损现象。

3.固化现象严重

动态管理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项目经理部门对项目的施工和生产基本实现了优化管理和动态管理以及分类管理,将施工方、项目等分离、清晰化。可是,很多施工单位存在固化现象,施工人员、设备都比较固定,不利于施工项目的完成。

4.管理分工不明确

目前,管理层的分工存在很不不明朗的地方,主要的问题有两种,一是以包代管,任务项目承包后就不存在管理的问题;二是对项目管理部门采取行政干预,将项目经理部门看作是企业的下属。这些现象都造成了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

三、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加强安全管理

施工单位要明确安全管理的意义,将安全放在施工首位,只有保证项目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建设目标;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安全管理的前提,要在制度基础上强化安全防护措施做到未雨绸缪,要加强演练,一旦遇到问题,冷静处理;落实安全检查,要对项目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将安全问题落到实处,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实施项目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施工单位要以市场为依据,要以成本最低化为原则,在保证项目进程、安全的基础上降低施工成本,但绝不能以次充好;要全面控制成本,在施工时做到全企业控制、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奖优罚劣。根据施工发展的变化,随时调整成本管理,确保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吻合。

3.加强质量管理

企业要加强对施工项目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项目部组织建设,多多选聘专业技术强、素质道德高的人才,持证上岗,惩罚分明;要实行全过程动态控制,施工前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核,做好准备工作,过程中要加强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施工后要及时总结;要加强材料、设备当面的管理,首先要确保材料质量,管理到位,还要注重对施工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包养。

4.加强进度管理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10

[关键词]设计人员;人力资源;科学调配;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056

1研究背景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CPPE)总部位于河北省廊坊市,1970年伴随着中国第一条长输管道的建设而诞生,是以长输管道工程、油气田地面工程、大型油(气)储库工程、滩海油气开发陆上终端工程、公用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咨询、勘察、设计、储运技术研究、项目管理、监理等为主营业务的大型跨国工程勘察咨询设计企业,现有员工总数1530人,其中设计人员1300多人,占总员工的85%。公司拥有国家最高等级的勘察设计资质――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和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作为国家油气储运行业指导设计企业,始终为中国管道勘察设计提供最前沿的技术支持,承担了国内长输管道70%以上的勘察设计任务。

近十年以来,伴随着国家油气管道战略通道的建设,国内同行业工程设计企业的异军突起,竞争越来越激烈。2014年以来,伴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国内油气行业的投资逐渐减少和放缓,国家战略通道基本建成,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的行业领先的长输管道技术优势无法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国内大型设计公司的生产部门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小项目多,出力不出活”。在新形势下,如何合理地调配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对员工个人和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工程设计企业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输油气管道建设进入波谷期,以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设计企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核心竞争优势,不得不调整发展思路,开拓多元化市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生产部门承担越来越多的设计任务,并且任务也呈现多样化。但生产部门在应对市场变化、调整人力资源调配方面未能及时做出调整,人力资源调配平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难以达到动态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工时定额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调配不科学,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根据多年的工程项目设计和管理经验编制了《工时定额手册》,各项目的工时量化主要依据WBS分解内容和各项目工时定额进行分配,做到了各项目的工时分配有理有据,内容清晰明了。但实际情况是项目越来越多元化,各项目在设计难度、基础资料的收集难度、文件审查(修改)次数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于是在相同阶段、设计文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所需要付出的工作时间(人工时)差异较大,造成了设计人员更愿意承担设计难度低的项目,确保在相同的工作付出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工时。例如,在不考虑个人工作效率高低的情况下,设计人员A在项目1中获得工时500,设计人员B在项目2中获得工时500,但是由于项目1设计难度较低,使得在获取相同工时的情况下设计人员A工作状态比较轻松或者可以承担更多的项目以获取更多的工时,从而造成了工时分配的不平衡。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2员工人均承担的生产项目数量骤增,人力资源调配难度增大,员工承担的工作压力增大油气管道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元化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每年承担的各类型项目达到近千项,虽然项目的种类不同,技术难度各异,但每个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都有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要求。一般情况下,每个设计人员在一年中承担的各型项目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同时项目节点会随着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动态平衡调节,会造成一些设计人员所承担的多个项目节点重合,某一时间段内节点的重合数量越多,则设计人员的任务负荷会越高,工作压力越大。

以下图为例,给出了人员工作负荷理想状态和不稳定状态的折线模型。理想状态下每个员工的工作负荷适度,员工除了完成规定工作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技术创新、参加党团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保持一种健康的工作心态,提高工作效率。当工作负荷处于不稳定状态下,负荷超过理想状态上限时,员工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设计任务和会议,始终处于高压状态,使得心态变得焦虑、躁动,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设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延长了这种高压状态的持续时间;负荷低于理想状态下限时,员工心态从高负荷转向低负荷,会出现慵懒、自我约束降低,当进入下一个高负荷周期时将无法适应。员工在这种不均衡的工作负荷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一些长期应该坚持的个人爱好无法坚持而消失、应该整理的技术总结没有及时整理而仓促应付、好的技术创新没有及时实施而放弃,长此以往则员工的身心健康将受到影响。

设计人员任务负荷折线3工程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科学调配模式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的项目种类多样,项目难度节点不同,在不增加设计人员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员工的工作负荷,根据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生产部门人力资源调配的经验数据,总结出了工程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科学调配的模式,下面以该公司为例将此模式的执行方式介绍如下:

(1)建立一个简单的项目人力资源动态平衡矩阵,该矩阵主要由各项目节点人员需求动态平衡计划表(见表1)和员工工作负荷动态统计表(见表2)两部分组成,其中表2内容由表1所填内容自动生成。

(2)将公司本年度所有项目的执行周期(本文暂以周为单位)及节点计划填入表1,并在每个项目后面填入本科室参与人员及职责。表1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项目添加、删除及节点计划动态修改。

(3)根据表1的输入情况将每名员工所承担的所有项目的动态节点计划自动生成表2,根据表2可以测算出每名员工在某一周或者某一段时间内承担的所有项目的关键节点数量总和(分为设计、校对、审核、审定)。科室领导依据表2的统计结果测算出每名员工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负荷情况,并依据员工的个人工作能力和近期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人员调整(增加人员或者给参与人员分配新的任务)。

(4)依据表2的测算结果,将需要调整的人员在表1中进行动态修改,然后重新生成表2并继续测算任务分配是否合理。确保每位员工的工作负荷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在同一时间段内部分员工负荷过低或部分员工负荷过高的情况发生。

(5)将软件的测算结果定期公布给各位员工,以透明的管理模式去激励员工根据个人能力主动承担设计任务的积极性。科室对于年平均负荷较高的员工,可以给予一定的倾斜和奖励。

上述的人力资源动态平衡管理矩阵,可以将每名员工的工作负荷实时测算出来并进行调整,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调节员工工作负荷,确保每位员工时刻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软件的透明化管理模式,可以促使员工清晰地了解群体的工作状态,增强相互间的信任感和理解度。

4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动态平衡的标准难以准确界定。本管理模式是基于人力资源动态平衡的理想状态下设定的,但是并没有精确测定出人力资源动态平衡的准确值。在此方面应设定条件,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2)员工能力素质因素没有考虑。由于个体间是存在差异的,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差别比较大,能够承担并胜任的工作强度也是不同的。而本模式假设的是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理想状态下,所以此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3)不同行业的通用性需要验证。此管理模式,基于油气管道行业设计的经验数据研究,对其他行业是否适用,也值得进一步验证。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11

二、目标任务

坚持“保主保重、促进规范、注重公正、务求实效”原则,通过全面整顿完善,使农村低保程序更加严格,管理更加规范,发放更加及时,监督更加到位,保障更加公正,群众更加满意。

全镇开展城乡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重点是规范操作程序、加强政策宣传、落实责任监督。

一)规范城乡低保操作程序,要做到六严格”

一是严格工作流程。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社区)民小组摸底排序—村(社区)民主评议—乡镇(街道)审核—县(区)民政局审批的操作流程开展工作,三榜公示”评议、审核和审批情况,坚决杜绝随意简化程序或“隐瞒不报”暗箱操作”等现象。

二是严格民主评议。建立健全村民主评议组织,定期调整充实民主评议小组人员库,人员组成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代表性。全面建立随机抽定评议人员的评议工作机制,组织民主评议时,严格按照由调查人员公布调查结果—申请对象陈述困难情况—邻里街坊作证—评议成员投票表决—当场公布评议结果—评议小组成员签字的程序进行。镇驻村干部要全程参加并认真指导村民主评议会议,现场坐阵监督,对有争议、有举报的必须重新调查评议,确保村民主评议不图形式、不走过场,切实把评议权和审核权交给群众,从源头上解决“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

三是严格对象确定。坚持村、镇民政办二级联合入户调查、审核制,新增对象要做到二级100%入户调查。农村低保对象收入的核实,要计算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全年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按统计部门有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办法计算。要将家庭收入的核实和家庭实际生活水平评估情况结合起来,经民主评议、调查复核、会议集体研究、张榜公示后合理确定保障对象类别。既要把符合保障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保障范围,也要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保障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要及时调整补差标准,切实做到保障对象能进能出、补助金额有增有减。

四是严格“三榜公示”坚持实行村调查评议后公示、乡镇审核后公示、县民政局审批后公示。各村均须设立固定的社会救助公示栏,公开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和举报监督电话,按月或按季公示低保评议、审核和审批结果,每次公示时间7天,每次公示的内容都要有备案,做到政策、对象、标准、资金“四公开”

五是严格档案管理。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档案管理模式,做到镇有柜、村有盒、户有证”镇建立纸质和电子两种档案,依托低保信息系统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低保档案包括业务管理档案和对象档案两类。业务管理档案主要包括低保公文、制度、报表、花名册、各类记录等,做到按类装档、清楚明了低保对象档案使用统一设计的申请、调查、审批等表格,做到一户一档、分类编号、标识清楚,审核和变更材料及时入档。

六是严格资金发放。城乡低保资金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实行社会化发放。严格坚持审发分离,由民政部门负责审核发放对象及发放金额,财政部门将保障资金拨付到指定代办金融机构。城市低保金每月发放一次,由代办金融机构将资金划入城市低保对象存折;农村低保金每季度发放一次,通过惠农政策“一册明”一折统”形式兑现。

二)加强城乡低保政策宣传,要做到三到位”

一是政策资料印发到位。印制一封信和惠农政策宣传手册,免费向每户居民发放1份,并在公共场所张贴宣传;充分利用群众集会、农贸集市等时机,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群众易于接受的低保规范宣传活动,向群众散发宣传画、宣传单等宣传资料,宣传农村低保申请条件、申请程序、履行义务等内容,使低保政策、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浓厚的政策宣传氛围。

二是宣传专栏开设到位。镇上和各村要利用政务公开栏、板报等开设农村低保工作宣传专栏,定期采编更换宣传内容,同时在公共场所墙体刷写城乡低保政策标语不少于3条,为基层群众了解城乡低保政策提供便利,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三是工作人员培训到位。加大对低保工作人员的政策法规宣传和业务培训力度,全镇至少每半年集中培训1次,特别要加大对村干部的政策法规宣传和业务培训力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基层干部“坚持原则、为民服务”责任意识,准确理解政策、把握政策,明确职责、牢记规程、严把程序,做到政策法规一口清、申请程序一口清、保障标准一口清、救助对象一口清、资金发放一口清、工作进度一口清。

三)落实农村低保责任监督,要做到四强化”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基层落实、社会参与”低保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镇党委政府责任制,将农村低保工作列入政府目标管理、干部绩效考核和重要议事日程范围。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农村低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低保工作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为低保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具体抓好农村低保政策落实和规范化管理工作。

二是强化管理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工作制度,细化各项措施,加强日常管理。要做到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政策制度上墙,把农村低保业务集中惠民办公室,一站式受理群众的咨询投诉、办理救助等事宜,实行敞开的便捷服务。群众有困难诉求要热情接待,耐心解答政策,及时入户调查,面对面解决问题。

三是强化检查监督。建立健全城乡低保长效督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村低保工作进行专项督查,通过召开困难群众代表座谈会、走访保障对象等形式检查工作的运行情况,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要建立低保监督员制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低保工作监督员。健全制度,设立接待台,专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做到来信来访有登记、办理有结果、办结有答复。

四是强化纪律约束。要严明工作纪律,切实维护低保政策的严肃性。从事低保工作的人员在受理和办理群众申请低保时,严禁借机收取或搭车收取任何费用,严禁发生各种形式的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要切实做好农村低保金的社会化管理和发放工作,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严禁克扣、冒领、挪用低保户的低保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举报一起,查实一起;查实一起,处理一起,真正实现低保工作的阳光操作。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通过逐级召开动员大会,使干部群众明确开展本次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二)自查自纠阶段:利用半个月的时间,重点对照十个方面的问题做好自查自纠工作:一查领导责任是否落实。否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城乡低保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否把农村低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查保障对象是否准确。重点清查是否准确核定家庭收入情况,并按照家庭收入核定和家庭实际生活水平评估情况确定低保对象;查是否做到按类施保;查有无“人情保”关系保”现象,否做到应保尽保。三查操作程序是否规范。重点检查是否坚持个人申请、摸底排序、村评议、镇审核、县级审批的工作程序,村上受理、审核低保对象时是否经过民主评议或评议走过场;对象未经过公示或公示时间未满就上报;对一些争议问题,否做到重新调查、评议、审核。四查低保政策是否严格执行。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对保障家庭成员进行拆户、拼户、轮流坐庄”施保的现象。五查常规管理是否到位。查低保制度是否健全,配套政策法规体系是否完善;分类管理、动态管理、资金管理、档案管理、监督管理是否到位。六查资金发放是否足额及时。查农村低保金每季度发放一次的要求,按时实行社会化发放;查配套资金是否落实,有无滞留、挪用、挤占、套取、虚报冒领低保金行为。七查档案管理是否规范。查镇、村级业务管理档案是否健全规范,低保对象档案是否材料齐全、一户一档,变更审核情况是否及时归档。八查宣传教育是否经常有效。查是否将农村低保工作宣传教育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宣传教育安排是否连续不断,宣传教育形式是否灵活多样;农村居民对低保政策是否清楚,城乡低保工作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政策并能正确运用政策开展工作。九查违纪问题是否存在重点检查低保证、低保存折是否滞留在村干部手中未发放到户,以及村干部随意克扣低保金等违纪问题。十查工作作风是否良好。重点检查工作人员对办事群众是否态度冷漠、作风粗暴,对举报群众是否打击报复以及办事推诿拖拉、政策水平和素质低下等。

三)督促检查阶段:镇上由纪委牵头,抽调民政、财政干部对全镇低保户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排查要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四)总结交流阶段:各村对活动开展情况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并于月25日前上报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镇上对“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推广交流农村低保规范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对活动开展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按时向县上报送活动总结材料。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市城乡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的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决定成立城乡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领导小组,下设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办。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仲铭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活动开展期间的日常工作。

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总结范文1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把“系统化设计、全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思路和举措运用到太湖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优化计划,推进结构调整,深化污染减排,加强流域整治,加快生态修复,提升监控能力,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全市生态经济典范区和湖湾型城区、滨水花园城市。

二、工作目标

(一)环境质量目标:主要水环境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达标率达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功能区要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0。

(二)总量减排目标:确保两个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淘汰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炉窑,用煤量比去年下降5%。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削减188.9吨和17.13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削减66.4吨和34.1吨。

(三)太湖治理和流域治理目标:完成《市“十二五”太湖水环境治理专项规划》、《太湖(蠡湖)新城流域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确保太湖安全度夏。

(四)污染防治目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化处置率均达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100%。

(五)生态建设目标:林木覆盖率提高0.2个百分点,完成“两型社会”示范创建年度任务,启动1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

三、重点工作

(一)切实强化环保倒逼机制,助推转型发展

1、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以保护生态、治太保源、防控重金属污染等为重点,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控太湖保护区范围内的项目建设,禁止“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鼓励符合“两型社会”特征的项目建设。

2、加强传统产业提升。抢抓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新城建设机遇,依托清洁生产审核、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等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创新提升、“在搬迁中提升”,打造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制造业,全年完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10家(其中重点企业5家)。

3、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深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改革,对IC设计、工业设计、软件及服务外包、网络经济、影视文化等环境友好型新兴产业,着力简化审批验收程序,降低项目报批门槛;对物联网、生物医药、航空电子等可能存在环境风险的产业,着力规范企业环境行为,切实加强科学监管。

(二)不断挖掘总量减排潜力,提升环境容量

1、强力推进工业减排。积极开展“三高两低”、“五小”等企业专项整治,重点梳排并治理一批高污染、效益低的企业;关闭列入“环境统计”的工业企业3家,完成化工企业整合整治年度任务。加快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胡埭新城工业安置区中水回用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改造(淘汰)燃煤工业炉窑5座,规模企业用煤总量不超过2010年同期水平,单位GDP能耗低于0.42吨标准煤/万元。

2、大力开展农业减排。有序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菜篮子基地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主要经济植物、水果、粮食产地和菜篮子基地的污水灌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项目实施到位,畜禽粪便统一收集、处理和利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生态农业技术,化学氮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分别比2007年削减23%和30%。

3、切实加强管理减排。着力抓好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和中控系统建设改造工作,切实加强自动监控数据有效性审核。加强污水处理厂环境监管,确保设施运行正常、污水处理达标、污泥处置规范。

(三)扎实推进治太保源工程,确保安全度夏

1、强化水源地保护。进一步规范水源地管理,禁止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和活动;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沿湖75万㎡芦苇人工养护工程;加大水源地监控和蓝藻打捞、处置力度,确保不发生危及供水安全的环境事故。

2、加大控源截污力度。加快推进排水达标区创建、污水管网建设、污水截流,力争上半年完成排水达标区扩面任务,努力实现胡埭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太湖(蠡湖)新城配合道路建设管网27.13公里;对近期不拆迁的自然村进行污水接管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3、推进河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太湖(蠡湖)新城流域29条河道综合整治;清淤河道17条(13.66公里,19.3万方);对列入市重点整治计划的未达标的黑臭河道继续实施整治;完成小溪港管理区域内场地修复工作;新建马山千波桥1000吨级蓝藻堆放池、500㎡移动设备操作平台、月亮湾藻水分离站配套藻泥池等工程,新建许仙港、许仙港东、埭港、渔港喇叭口、闾江口大堤、千波桥、檀溪湾、上海纺工等8个蓝藻打捞及休息平台。

(四)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工作,降低环境风险

1、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继续实施“蓝天工程”,开展清洁能源区向外拓展5公里工作,淘汰集中供热区域内的燃煤小锅炉;强化城市扬尘管理,全面落实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相关规定;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全区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330天以上。

2、控制各类声污染源。强化饮食服务等社会生活噪声控制;加强机动车辆噪声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城区机动车禁鸣规定;深化“绿色施工”创建,提倡使用工艺先进、噪声强度低的建筑施工机具,加强夜间与特殊时段噪声管理;大力推进企业噪声防治工程,推广使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减轻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3、强化固(危)废规范管理。加强固(危)废全过程监督管理,降低危废存贮、转运、处置等环节的环境风险,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100%;全面实施《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规划》,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安全无害化处置。

4、提高辐射管理能力。健全辐射源监管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控系统。全面开展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重点加强对社区、学校等场所的监测和控制,积极开展对电磁辐射污染监测、防治、环评等工作的研究。

5、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结合区域实际,重点开展涉重、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沿湖餐饮、重点行业等专项检查和整治,大力开展化工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整合整治,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妥善处理环境,深入开展“百日环保”宣传服务活动,保障群众健康。

(五)精心打造生态修复亮点,做优环境资源

1、实施生态修复。加快推进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建设,基本完成前期拆迁,适时进行道路建设、河道整理、地形整理等工程。有序实施环太湖生态景观林带扩建、入湖河道沿线绿化等工程。

2、加快景区建设。完成龙头渚公园、渔港公园、龙寺生态园、九龙湾乡村家园、唯琼农庄、太湖花卉园、青山公园改造建设和雪浪山公园部分林相改造建设任务;太湖湖滨公园主干道建设基本到位;环太湖高速南侧景观绿化达到既定形象进度;沙渚公园(植物园)完成拆迁安置和土地整理工作。

3、推进城镇绿化。新建小游园5个,提升小游园1个,复绿老新村8个,完成安置房小区和单位围墙外空秃地补绿13.4万㎡,新增造林绿化2000亩,其中成片造林1000亩。

4、优化人居环境。切实加强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后续管理,新建垃圾桶集中清洗点不少于50个,试点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区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75%以上。加快“两型社会”示范工程建设,建成1个集中展示区、1个示范街道、6个示范村(社区)、4个示范学校和10个示范企业;加快生态、绿色创建活动,建成2~3个市级以上示范绿色社区、9个园林式单位(居住区)。

(六)积极落实绿色经济政策,促进资源利用

1、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排污权交易市场份额,按照“科学、合理、公开、透明、从紧”的原则,对所有新(改、扩)建项目科学核定排污指标,排污权出让方、需求方分别通过交易出让和购买排污权,有效激励企业减少排污,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2、继续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建立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机制,加大重点企业参保力度,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境责任、提高防范环境风险能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年内完成10~20家重点企业参保工作。

3、加大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力度。严格执行《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级标准》,完成180家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七)注重提升监测监控能力,优化管理水平

1、加强环保执法体系建设。按照环境监察标准化管理体系2级标准,加快推进环境监察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努力提高环境监察现代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

2、加强环保监测体系建设。有序开展油烟废气污染源、危险废物在线监控试点工作;着力加强区监控中心、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管理;依据规划做好空气、灰霾、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工作,新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4处、空气自动监测站1个。

3、加强环保应急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太湖“湖泛”巡查和蓝藻监测预警工作,落实监测预警日报、应急快报制度,组织开展太湖安全度夏应急监测演练,提高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下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太湖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要切实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按规定要求在区财政预算中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专项资金,确保本级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例不低于4%。同时,积极通过对上争取、企业自筹、社会集资、银行借贷等方式筹集落实资金,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