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蜗牛教案

小蜗牛教案

时间:2022-09-05 09:47:21

小蜗牛教案

第1篇

教学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来比较两组蜗牛的多少。突然,黄乐山说:“老师,我妈妈说蜗牛没有眼睛!”胡却凡赞同道:“对,蜗牛没有眼睛,那是蜗牛的小犄角!”何意立刻反驳:“蜗牛有眼睛!要不蜗牛怎么走路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了起来,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无法继续。于是,我请孩子们回家让爸爸妈妈帮忙想’办法,并在“家长园地”里把今天的争论告知家长。

后来在区域活动时,在图书区看书的李欣然突然大叫:“老师,书上有蜗牛,蜗牛有眼睛!”我接过书一看,《蜗牛送信》的故事里蜗牛的确有眼睛,而且是长在脑袋上的,还形象地画了眉毛。我对欣然说:“你让黄乐山看一看!”黄乐山看了说:“不是眼睛,那是眉毛!我妈妈说蜗牛没有眼睛。”

第二天早上来园时,家长和孩子们纷纷告诉我自己回家找的答案。李欣然肯定地说:“我妈妈说蜗牛有眼睛,书上也看到蜗牛是有眼睛的!”王俣睿激动地说:“我和妈妈在电脑上看到了蜗牛有眼睛,就跟头发一样,掉了还能长!”我问:“蜗牛的眼睛长哪儿呀?”于是。又引发了一场小小争论。“眉毛下面!”李欣然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说:“图画书上的蜗牛眼睛就长在这儿!”立刻有人反对:“不对,蜗牛的眼睛长在犄角上!”王俣睿赞同道:“对的,电脑上看到蜗牛的眼睛长在触角上。”

我早就知道答案,但让幼儿继续争论下去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第一,作为教师要“心中装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要接纳幼儿随时产生的兴趣,权衡教育价值,灵活调整预成的活动安排。同时,支持幼儿主动探索,通过“那我们要怎么样才知道蜗牛到底有没有眼睛呢”“蜗牛的眼睛长哪儿呀”来引导幼儿自己寻找答案。第二,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对“蜗牛有没有眼睛”这个问题,幼儿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碰撞。这种同伴之间的争论给孩子创造了相互交流,相互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发挥了同伴间的良好互动,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经验。第三,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理念与言行直接影响着幼儿。此次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家长园地”进行家园合作,形成合力,幼儿获得了最优发展。第四,给幼儿看的图书,画面要科学严谨,在做拟人化或艺术加工的同时,应严格遵循科学,以免对幼儿产生误导。

第2篇

“你们班小乐和小辉又是快下课时才来上课。”音乐老师无奈地向我反映情况,顿时,办公室的老师立刻向我投来了“同情”的目光。哎,怎么又是这两个捣蛋鬼呢?平时,我抓住一切机会,苦口婆心地教育,可收效甚微,两个孩子仍然我行我素。这次,他们一定是又跑到哪里玩去了。我把他俩叫到办公室,打算狠狠地批评一顿。

“音乐课为什么迟到了那么久?”我严厉地问道。

“捉……捉……捉蜗牛去了。”两个孩子似乎感觉到气氛不对,低下头吞吞吐吐地说。

这两个小子,音乐课时间竟跑去捉蜗牛!本想讲一番音乐课如何重要的道理,可想到之前的苦口婆心并无效果,于是我决定改变策略,先调查清楚再说。

“为什么要捉蜗牛呢?”

“科学课马上要讲蜗牛了,我们想去捉几只来观察。”机灵的小乐脱口而出,似乎还沉浸在捉蜗牛的快乐之中。

虽然我怀疑他们所述理由的真实性,但还是愿意相信他们。上课时间跑去捉蜗牛的确不应该,但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却是应该好好保护的。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着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面对神秘的大千世界,孩子是难以经受住诱惑的。

于是,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调整了语气,和他们聊起了捉蜗牛的事。

“捉到蜗牛了吗?”我好奇地问。我的态度让已作好挨批准备的孩子有些惊讶,但毕竟是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的热乎劲顿时又被点燃了。

“当然捉到了。”两个孩子异口同声,似乎谁也不愿输给对方。

“我还仔细观察了呢!”

“我也是!”另一个也迫不及待地说。

“哦?都怎么观察的?”太好了,孩子们不正在学习观察吗?我耐心地倾听起来。

“蜗牛的壳真的很硬,我怎么弄也弄不开。本来我想拿砖头去砸的,但担心那样会砸死蜗牛。”

“我还小心地摸了摸它的‘脚’,软软的。”

……

他们忘记了这里是办公室,只顾与我分享蜗牛世界里的精彩。待他们兴高采烈地讲述完,我若无其事地问:“捉蜗牛高兴吗?”

“高兴!”

“被请来办公室高兴吗?”

两个孩子这才回过神来,开始沉默不语。

“捉蜗牛多快乐啊!可我感到有点遗憾。知道为什么吗?”他们仍然没有开口,大概是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和你们分享蜗牛世界的精彩,我很快乐。可你们音乐课迟到的事情却让我很担忧,所以我的快乐就减少了许多。”

“我的快乐也减少了。刚被音乐老师教育,现在又被请进了办公室。”小辉低声说道。

“如果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学会克制和约束自己,我们的快乐就不会减少,而会增加。你们觉得是这样吗?”两个孩子点了点头。

看来,孩子们已经意识到错了,还是留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反思吧。知道孩子们喜欢周杰伦,于是,我告诉他们:“周杰伦有一首好听的歌,就叫《蜗牛》,只要你们上课认真了,音乐老师会教给你们的。”我还给他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搜集蜗牛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下周上课的时候向班上的同学介绍蜗牛。

几天后,班里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蜗牛介绍活动。当然,两个孩子顺理成章地成了主讲老师。他们认真地准备了小报、图片,向全班同学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蜗牛世界。在大家的称赞声中,两个孩子快乐极了。

从此,他俩变了,学习特别主动,在动手实践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理想是涂抹着梦幻般的色彩的,他们正是在天马行空般的好奇、想象中不断探索与发现,获得并享受成长之美。同时,好奇难免会使孩子犯下成人所谓的“错误”。在这种所谓的“问题”出现时,我们能不能清醒地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一刀切地去制止、警告甚至惩罚儿童,孩子的“错误”反而可能周而复始地出现,直到“求知欲”被浇灭为止。案例中,我让两个孩子尽情讲述探索的快乐,目的是想让他们明白,把他们请进办公室不是针对捉蜗牛这件事,而是想告诉他们,蜗牛可以去捉,可以去观察,但只能在课余时间,我必须让他们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必须让他们知道遵守规则。

美国作家门肯曾说:“儿童最好的教师就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拥有童心的教师,不只是拥有一颗真、善、美之心,更重要的是能用儿童的眼光,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细致地给以解决,既分享他们探索的快乐,又引导他们正确地做事,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如能用童心呵护成长之美,保护好那份好奇,变强制、说教为尊重、引导,那对于孩子的成长该是多好的一件事情!

这正如《蜗牛》所唱: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裹着着轻轻的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留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

第3篇

【关键词】蜗牛爬井;“井深”数;初探;再探

“蜗牛爬井”是一个古老而智趣的问题,也是一道小学奥数题。据说华罗庚教授有一次到中科大看望少年班的同学时,也给他们出了一道“蜗牛爬井”题,题目是这样的:“井深11尺,蜗牛从井底爬向井口,它每小时向上爬5尺,休息1小时滑下来3尺。蜗牛每爬1小时要休息1小时,问:蜗牛从井底爬到井口需要多少小时?”这道简单的题目当然难不倒这些天才学生,大家眼睛都不用眨正确结果“7小时”就出来了。华教授又追问到:“这只蜗牛从井口爬到井底需要多少小时?”过了一会儿,只有一位同学给出了“1小时”的正确答案。

这个“1小时”是如何算出来的呢?蜗牛每小时爬5尺,休息1小时再滑下去3尺,还剩3尺需要小时,结果应该是2小时,怎么成了1小时的呢?这就要从题目中隐藏的条件来说.“蜗牛每小时向上爬5尺,休息1小时滑下来3尺”说明:①蜗牛与井壁间存在每小时下滑3尺这样的相对运动;②蜗牛在向上爬时克服了这种相对运动;③蜗牛每小时向上爬5尺,在平地上蜗牛每小时可以爬5+3=8尺,而在井壁上向下爬时每小时则可以爬8+3=11尺,所以正确结果应该是“1小时”.这个问题的难点就是第二问,如果看成是“水中行舟”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个问题设计的巧妙之处除了有重要的隐含条件外,还有就是答案为“1小时”,这能让解决问题的人有一种特别爽心的感觉.

带着解决问题的快乐,我们会为“11尺”的“井深”数而拍案叫绝,随之而来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思考:我们能不能再找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绝妙的“井深”数呢?这些绝妙的“井深”数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

1.定义

一般地,用a表示“井深”数,b表示蜗牛每小时平地爬行的距离,c表示蜗牛在井壁上休息1小时下滑的距离.如果a、b、c、d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a、b、c、d都是正整数,且a≥4;

②a=b+c;

③d=。

则称这个整数a为真“井深”数,否则a为假“井深”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a等于1、2或者3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a=b+c是为了保证蜗牛从井口爬到井底的时间是1小时;蜗牛从井底向上每小时爬行(b-c),休息1小时滑下去,两小时实际上升的距离为(b-2c)即(3b-2a),井深a减去最后1小时向上爬行的距离(b-c),差为(2a-2b),所以要求d为整数。

2.初探

开始以为真“井深”数肯定有,但不会很密,它们的出现可能存在某种规律。我们就用Excel电子表格的“填充”功能,从a=4开始向上细细查找.例如查找到数15时,电子表格显示如下:

这就说明15是真“井深”数.查找到数18时,电子表格显示如下:

这就说明18是假“井深”数。

通过初步的逐一查找,我们竟然发现真“井深”数多,假“井深”数少.在100以内假“井深”数只有6,9,18,27,54和81.再把范围扩大到200以内,仅增加了162这1个假“井深”数.很显然,我们不能再用这种方法查找了。

从已经找出的这7个假“井深”数6,9,18,27,54,81和162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存在规律性,其中的6,18,54,162是以6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9,27,81也是一个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如果假“井深”数真是以这样的规律出现,那么接下来的几个假“井深”数就应该是243,486,729,1458,2187…。我们把这前面的5个数也用电子表格进行了验算,发现确实是假“井深”数.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猜想:

形如2・3n或者3n+1(n=1,2,3,…)的数是假“井深”数,且仅有这些数是假“井深”数。

3.再探

虽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假“井深”数,似乎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性,但要支撑上面的猜想我们还需要拿出更多的证据。

我们基于Windows7操作系统平台,在Visual Studio 2010集成开发环境中,使用C#语言,开发了一个验证程序,当我们输入一个验算值,例如10000时,这个验证程序就迅速计算出4到10000(含4和10000)之间的所有假“井深”数为6,9,18,27,54,81,162,243,486,729,1458,2187,4374,6561。我们利用这个验证程序查找了1000000以内的所有假“井深”数,结果与猜想完全吻合。

4.试证

我们首先来试证形如2・3n或者3n+1(n=1,2,3,…)的数是假“井深”数.

(1)若=2・3n(n=1,2,3,…),则由d=得

3db-2da=2a-2b

(3d+2)b=(2d+2)a

因为d是正整数,d+2<3d+2,且3d+2中不含质因数3,

所以是一个小于1的正分数,且经过充分约分后,分母一定含有非3的质因数。

所以・3n一定不是整数,也即b一定不是整数。

所以2・3n(n=1,2,3,…)一定是假“井深”数。

(2)若a=3n+1(n=1,2,3,…),则由d=得

仿照(1)的证明我们不难得出b一定不是整数。

所以3n+1(n=1,2,3,…)也一定是假“井深”数。

5.求证

我们现在需要证明不小于4的形如2・3n或者3n+1(n=1,2,3,…)的数以外的数都是真“井深”数。采用分类讨论的办法,我们把“井深”数a分成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况:a=3e+1(e=1,2,…),由d=得

取d=2e,则b=2e+1,b是整数,d也是整数。

所以a=3e+1(e=1,2,…)是真“井深”数.

第二种情况:a=3e+2(e=1,2,…),由d=得

取d=e,则b=2e+2,b是整数,d也是整数。

所以a=3e+2(e=1,2,…)是真“井深”数。

第三种情况:a=3e+3(e=1,2,…),这时a是3的整数倍,

将a中的质因数3全部提取出来,得到

a=p・3m,p、m均为正整数,且p不是3的倍数。

当p=1时,m一定大于1,前面的试证已经证明a是假“井深”数;当p=2时,前面的试证也已经证明a是假“井深”数。p是其它满足条件的整数又可以分为两类情形,即p=3q+1或者p=3q+2(q=1,2,…)

(1)当p=3q+1(q=1,2,…)时,由d=得

取d=2q,则b=(2q+1)・3m,b是整数,d也是整数。

所以a=(3q+1)・3m(q=1,2,…)是真“井深”数。

(2)当p=3q+2(q=1,2,…)时,由d=得

取d=q,则b=(2q+2)・3m,b是整数,d也是整数.

所以a=(3q+2)・3m(q=1,2,…)是真“井深”数.

6. 结论

通过前面的试证和求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下:

形如2・3n或者3n+1(n=1,2,3,…)的数是假“井深”数,且仅有这些数是假“井深”数。也就是说我们前面的猜想是正确的。

【作者简介】

第4篇

小学科学学科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谓关键教学活动,就是指利用一些科学教学的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教学目的。具体如下:

一、利用关键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生活是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才能起到真正的教学成效。因此我校实施了小学科学关键学习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蜗牛》的学习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组织学生自己寻找蜗牛,而不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在寻找蜗牛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蜗牛的生活特点和环境,学生会发现蜗牛喜欢在潮湿和阴凉的环境下生存,细心的学生也会发现在一些有破损的叶子或很鲜嫩的叶子上很容易发现蜗牛的踪迹,这个发现、寻找的过程会极大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和探究欲望,对接下来的学习也非常有利。

在学生兴致饱满时,要趁热打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布各小组任务,对蜗牛进行下一步研究,安排A组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并记录观察总结;B组学生用尺子测量蜗牛的大小,用秤来称一称蜗牛的重量并记录数据,总之,孩子们亲眼看到的、亲身体验的要比书本学到的深刻得多,也比较容易记忆。以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关键学习活动使理论实践合为一体

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阶梯,我们要在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加大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在研究蜗牛的运动方式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旧光盘、铅笔、胶片、铁丝等材料,通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蜗牛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运动场,并让学生观察蜗牛在“运动场”中的表现。活动气氛顿时高涨起来:有的学习小组为蜗牛设计了赛跑比赛,有的小组训练蜗牛走钢丝,还有的学生指挥蜗牛爬竿等等,这个活动让学生玩兴大发,并不忘在活动中记录自己的收获,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描述自己观察蜗牛的运动结果,并总结出蜗牛是用腹足做波浪状爬行的,在爬行过程中还会有粘液留下的痕迹等等。于是,我还以同样的形式对蚯蚓、蚂蚁和金鱼等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设置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在玩中理解生命的奇妙。显而易见,这种活动方式比教师的口述性教学要高明得多,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成倍增长了。

三、关键学习活动中的“先学后教”方案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通过演示,讲述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我们所实施的“关键学习活动”则是给予学生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时自主学习和总结知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新颖、效率高的教学活动。

如,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准备好食盐、沙子和两杯水。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堆沙子,一堆食盐,老师分别把他们倒入两杯水中,同学们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说出什么样的想法,都不要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学生带着食盐和沙子化与不化的疑问,自己进行试验,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察水杯中沙子和食盐的变化,并把现象记录下来。这样的实验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高效。然后在学生记录观察现象时,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再发给你一个搅拌棒,搅拌一下水杯中的水,看看又会发生什么?”同样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测,再动手实验,并讨论总结。这样使学生在问题和好奇心的引领下,达到试验和学习的目的,而不是盲目实验和没有头绪的学习,这样的活动设计以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为背景,通过聚焦问题使活动更具实质性,方向明确,提倡“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并实现了创新教学。

总之,基于小学科学关键学习活动的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进取精神。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动力,为学生以后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5篇

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在科学课教学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准备材料的习惯

材料的准备是保障科学实验的关键。可现实情况是:教师课前布置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记不住,没把准备材料的事放在心上,其家长也不支持……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如下措施:根据教材分层次列出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张贴在教室里,由科代表适时提醒大家当天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些材料的准备也需要分好工,师生共同承担。如教《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这一课,学生可准备玻璃杯或一次性塑料杯、筷子、砂糖等,实验需用的高锰酸钾则由教师准备。同时,做好实验材料的准备,还可以通过家访,或与家长电话联系,或向家长通报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获奖的情况等等,争取家长支持孩子把准备好的材料带进实验室。为确保每个学生课前做到材料准备齐全,我采取了等级评价制:先自查、评出等次;实验小组成员根据自评情况开展互查,评出等次;全班相互交流,由各小组长在全班交流小组评定的情况,在各小组无异议的情况下,按各小组得到的优、良、中、差的数量,依次排出优、良、中、差的小组,并将排出的结果在班上张贴公布;表扬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就会养成按需如数准备好研究材料的习惯,为实验、学习探究提供了保证。

二、培养学生细致的实验观察习惯

实验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探究科学、实验观察过程中没有头绪,走马观花,效果不好。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实验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有序观察、仔细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着力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蜗牛》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蜗牛的感性知识,我采取学生自备和教师准备相结合的方法,使每个实验小组都有可供观察的蜗牛。观察前,我没对学生作任务提示,鼓励他们自己去细致有序地观察,看谁发现的秘密多。学生怀着求知探秘的欲望,兴奋而仔细地观察:有的把蜗牛放在一次性塑料杯里,有的把蜗牛放在玻璃板上或桌面上,有的用手去触摸蜗牛的触角,有的看它的嘴巴在哪里,有的观察蜗牛怎样爬行……在交流观察中发现秘密时,有的说“蜗牛背着一个螺旋式的硬壳”;有的说“它的触角一触到东西就缩了,并向另外的方向爬行,它是用硬壳下面那块肉蠕动爬行的,爬过的地方留有痕迹”;有的说“蜗牛的嘴巴长在两对触角的下面,吃菜叶时是用嘴巴里半圆形的牙齿咬的,吃得很快”。通过细致观察,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这时,我引导他们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加工整理,加以描述。最后,学生了解到蜗牛的外部特征、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课程标准指出:“探究的范围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实验、观察、搜集证据等活动,查阅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它告诉我们,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就是科学课教师的一种责任。如何做好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博览群书,要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至关重要。科学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对多种科学知识的搜集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从课外读物中获取信息的习惯。如教三年级《动物》一课时,学生通过对一些动物的仔细观察,了解了它们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惯,在讨论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观察了好几天,但不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对此,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三两天又观察不到结果,怎么办?我便启发大家想办法。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这需要一个长期观察的过程。但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快速寻找到答案;有的说,可以去查阅百科全书;有的说,可以找饲养动物的技术人员咨询……于是,我鼓励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找答案。经过几天的信息收集,同学们最终得知,动物的繁殖有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在此基础上,在分类整理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增长了知识,并且逐渐养成了收集信息的习惯。

第6篇

一、平和心态,转换自身角色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为使学生的学习心境以及学习环境都处于良好状态,就必须尊重学生,建立一个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因此,科学教学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由教师操纵的机器,教师在课堂上不是要控制学生,而是要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向导,而不是看守;是过程的组织者、参与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要实现这些转换,适应新的角色需求,教师就必须放下架子,以平和的心态,融入学生当中。

二、把握教材,构建有价值、能研究的问题

一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以及所蕴含的设计理念。如《蜗牛》一课对于蜗牛壳的观察活动在教材中占了整整一个页面,而对蜗牛身体的观察只占了半个页面左右。难道对蜗牛壳的观察比对蜗牛身体的观察还重要吗?实际上,蜗牛本身并不是我们科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这里面还有别的、有价值的、丰富的内涵。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形成注重细节观察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二要有问题意识,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在确立问题时,要有探究意识,明白问题是探究的重要环节,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思考:他们为什么对此问题感兴趣?问题的奥秘是什么?他们想怎样研究?等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清“问题”与“非问题”。围绕“有价值、能研究”这一思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课堂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构建一些有价值、能研究的好问题。当然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能研究的问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时间地、系统地、有效地指导。

三、注重亲身体验,选择恰当、实用的材料

不能否认,我们教师有些问题课前也没去实践过,就想当然的去设计教学过程,结果在课堂上总是碰见许多“意外情况”。如在观察蜗牛的活动中,我在第一个班的教学就遇到了以下情况:有个别组的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观察不能进行;整班小组的蜗牛没有一个是左旋的,有学生就断定没有左旋的蜗牛;分12个组的观察,结果有8个组的蜗牛只吃垫在食物下的A4打印纸……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是很不理想的。于是,在后面两个班的教学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做了改进。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特点,我利用窗帘遮挡部分光线,告诉学生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环境,结果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我用明胶片替代白纸,避免蜗牛因为饿而直接吃纸(但在食物堆里摆上了纸,结果蜗牛在多种食物可选择时就不吃白纸了)。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怕蜗牛乱爬,影响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因此,要有效完成教学,教师就要做先行者,先于学生,才能优于学生。

四、转变教学价值取向,开展有效探究

难以回避的是以获得结论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方式还影响着教师和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和问题意识的培养,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不愿意提问、不愿意思考,习惯于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答案。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对一堂好课的评价。科学探究有没有落到实处,不应单看学生活动是否热闹,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多大发展,科学素养有没有得到提高。

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堆大小轻重各不相同的物体,先猜想这个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入水里观察。推测有的和事实一致,有的和事实矛盾。这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物体的浮沉和什么有关?学生的经验和事实产生了矛盾,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是不是大的沉,小的浮;重的沉,轻的浮?然后按大小顺序排列几种物体,标出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发现“物体的浮沉和它的大小无关”;按轻重顺序排列几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又发现“物体的浮沉和它的轻重无关”。接着提供两组特殊的材料: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另一组轻重相同而大小不同,让学生继续实验,学生发现原来物体的浮沉跟轻重和大小还是有关系的,学生又产生了认知矛盾,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的浮沉和它的轻重、大小到底有没有关系?学生的探究在这样“发现―否定―再发现―再否定”的辩证过程中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也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注意自己的行为

第一,要宽容、激励。教师的宽容会给学生信心与动力。科学探究没有好坏之分,教师要遵循“无错原则”,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接受和处理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成功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失败时,不轻易责怪他们,而是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

第二,要注意倾听、回应。倾听和回应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体现。探究中学生的思维是十分复杂的,许多有意义的思维火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所以,好教师应当是机敏的倾听者。另外,教师的回应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教师可以用体态语来回应学生,也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示同意或赞许,还可以委婉地表示批评和澄清。

第三,引导要适时、有效。探究中教师的指导若介入过早,会使学生丧失了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成功了”);若介入过晚,则会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因此,教师的引导是讲究艺术的,要适时、有效。

第四,引导要穿针引线、随机应变。课堂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常常会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因此,教师要适时穿针引线,为学生的下一步探究打下基础,遇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使学生的探究思想和行为持续进行。

第7篇

一、观察与思考 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需求。

探究不是盲目的,只有产生了问题才有探究的欲望,为什么提出问题?是学生在观察到身边或生活中某个事物或现象时,产生兴趣进而提出新问题,这一过程离不开思考,离不开与原有认识之间的比较,也离不开用已有认识进行验证,只有具有思考习惯的人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笔者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教师把两个大小不同的土豆同时放入一杯透明无色的清水中时,学生看到土豆沉入水中,不奇怪,还是两个土豆。但,同时讲两个土豆放入另一杯透明无色的液体中时,两个土豆突然浮上来,不免为这些感到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改变了土豆在液体中的状态呢?——不少疑惑的科学问题在他们心中产生了。提出问题后,学生进行思考,推测“会不会是这两种不同的液体?”当学生通过实验找到了答案之后,教师再将土豆放入第三杯透明无色的液体中(教师事先配制好的浓糖水)土豆浮起来了,大部分学生猜测第三杯液体与第二杯是一样的,还是盐水,学生观察(经过教师同意)尝出这是一杯甜水,奇怪,盐水、甜水都能让土豆浮起来,为什么?新的问题再一次出现了,新的假设开始了,这些被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思考中被解决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就是认识科学本质的最好实践,这种实践探究绝不是老师要求的,而是学生在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时,自然而发生的。必需的认识与求征的过程。

二、观察与思考 发展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

观察与思考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事实和富有个性的经历,但观察与思考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获得能够解决问题的“科学证据”后,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证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与综合,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中内隐的思维活动是以学生观察与思考为基础的。

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轻重有关吗?学生猜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依据是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大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是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推测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重的物体也有上浮的,小的物体也有下沉的。现实与经验之间产生了矛盾,产生了冲突,学生陷入了矛盾与思考中,对于这些矛盾,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考,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或许物体的沉浮与其轻重和大小都有关系,进一步思考与轻重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大小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呢?引导学生控制其中一个因素,再进行实验,并思考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到合理的理解,才让探究成为真正的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脱离了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的探究和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就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正是在这种不断动手、不断观察,不断思考的基础上,学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观察与思考 让学生用科学证据说话。

科学证据是科学认识的催化剂,科学探究中,要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观察,思考、玩味这些科学证明,要让学生发现科学证据中的新信息,更要让学生利用科学证据来说话,要让科学证据帮助学生作出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科学解释。

如:在学生探究蜗牛的食性活动中,已亲自养了一周的蜗牛,对蜗牛食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它们得出蜗牛喜欢吃蔬菜,水果的结论。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蜗牛最爱吃甜食”的观点,对于这一观点,学生们怀疑又感兴趣,蜗牛真喜欢吃甜食吗?“怎么证明”我问:“苹果是甜的,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不行,只喂甜的苹果不行,得把甜的和不甜的食物同时给蜗牛吃,看他们先吃哪一种,这样试才真实。”学生们充分思考,找出试验的方案,他们分成6个小组,进行实验,结果看到,2个小组的蜗牛先吃苹果,4个小组的都先吃蔬菜,是“蜗牛最爱吃甜食”的观点不对的,还是实验操作不当呢?学生仔细观察了一下他们的实验桌,发现:之所以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是由于实验方法的不同,一种是把两种食物并列摆放,结果是蜗牛先吃苹果,一种是把两种食物随意摆放,结果是哪种食物在前,蜗牛就先吃哪一种。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思路也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经过思考与讨论:一致认为要证明蜗牛是不是爱吃甜食,不仅要同时提供甜的食物和不甜的食物,而且应把两种食物并列放摆在同一水平线上。与蜗牛的距离相等,再次实验学生 们得出一致的结果:蜗牛爱吃甜食,这个共识是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真正亲历与探究的过种,用科学的证据说话,不仅强化了探究的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最佳时机,忠实于事实证据,让事实说话,这正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总之,要想培养出有一流科学素质的科学人才,必须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将科学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通过每一节课,每一学期,让观察与思考伴随着学生的探究活动 ,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更加的深入。

参考文献

[1]陶林.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探讨[M].杭州市拱墅区教科室.

[2]张乐盈.素质教育论坛.2010年第4期(总第128期).《科学课堂“生活化"的策略与探究》[I]陈坚.中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训练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57-02

作者简介:蓝宁(1972―),女,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泰州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只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实际上它和其他语文能力的形成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因而,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所以笔者认为,除了要在教材系统安排的口语交际课上进行认真训练外,低年级的老师还要注意让口语交际训练渗透于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等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培养起良好的语言态度和口语交际习惯,形成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在拼音教学中打下口语交际基础

刚入学的儿童,听话常常听不真,说话也常常不完整、不规范。为此,从教汉语拼音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我们可以采用最简单的师生对答游戏,从给音节的四声说词语开始。如学会了“duo”这个音节后,老师问:“duō,什么duō?”生答:“多少的多。”接着对口令:“duó,什么duó?”“抢夺的夺”“夺走的夺”;“duǒ,什么duǒ?”“躲开的躲”“躲起来的躲”;“duò,什么duò?”“跺脚的跺”“剁肉的剁”……在一问一答的游戏过程中,学生的答案不唯一,对答的次数不固定,只要有小手举着,笔者就可以不停地问同一个音的词。尽管开始对答的只是简短的词语,可这最简洁的交际过程却促使儿童学会倾听并且听懂问话,学会回答并且答即所问,学会思维并知道如何围绕别人的问题去思考,同时也学会了初步的师生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老师们可以逐步由词语的对答延伸到句子的交流:如,师:“duō,什么duō?”生:“多少的多。”师:“哪里的什么东西多?”生:“桌上的书真多。”“教室里的人真多。”“校园里的花儿多。”再如,教“mā”这个音节,在学生知道“mām”这个音节词后,可让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来对口令:师问:“妈妈是什么人?”生答:“妈妈是工人。”“妈妈是老师。”“妈妈是美丽的人。”“妈妈是善良的人。”师还可问:“妈妈干什么?”生答:“妈妈在拖地。”“妈妈在煮饭。”“妈妈洗衣服。”“妈妈去美容。”在对答的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不忘提醒学生要说完整通顺的话,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说出不同的内容。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还让学生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懂得了应对和交际,打下口语交际的基础。

二、在识字教学中规范口语表达行为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识字将变成一种枯燥单调、毫无生命力的机械劳动,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更要注重说词、说句的口语交际训练。二年级上册《识字8》要求学生认识“包”字及带有“包”的一串形声字。笔者在课上这样引导孩子:“包”字宝宝很神奇,请你跟‘包’说说话。笔者让孩子展开联想,跟“包”字做“开花”的游戏,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可以说字,可以组词,还可以说相关的句子。学生就会从他们不同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出发展开联想。有的说:“看到‘包’,想到‘袍’,‘龙袍’的‘袍’,皇帝穿上龙袍真帅气。”有的说:“看到‘包’,想到‘苞’,‘花苞’的‘苞’,学校小花园里的桃树枝头上有许多小花苞。这几天,花苞绽放了,像张开了粉红的笑脸。”有的说:“看到‘包’,想到‘包子’,我吃过很多种包子,有肉包、菜包、小笼包、三丁包、蟹黄汤包,我最喜欢吃小笼包,甜甜的。”还有的说:“看到‘包’,想到包拯这个人,包拯是历史上的一位清官,而且是一位断案高手,人们称他‘包青天’。”大家你说一句,我接一句,在生生互动的“一字开花”游戏中学生认识了生字,积累了词句,激发了思维,也发展了语言。这既是识字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口语交际训练。而这“训练场”上,教师就像球场上的教练一样,必须适时地跟队员产生互动:耐心倾听学生们的交流,发现口语表达或语法问题则要不断地提醒、指正,从而逐步规范学生的口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习惯。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教学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渠道。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主要通过讨论、说一说、演一演、朗读与背诵、续编课文、复述课文、情境对话、谈感受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口头习作能力。

如,学了《蜗牛的奖杯》后笔者曾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对话:现在如果我就是这只再也飞不上天的小蜗牛,你想对我说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与老师对话。生:“小蜗牛,你太骄傲了,真是自作自受!”师:“是啊,我得了冠军就得意洋洋,不再努力了。”生:“小蜗牛,你知道吗?成绩只属于过去,你千万不该成天抱着奖杯呀!”师:“我知道了,都是骄傲惹的祸呀!”生:“你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哦!”师:“好,谢谢你用名言来教育我,以后我一定不再骄傲了。”(在教师的暗示引导下,又有学生说出其他名言教育小蜗牛,如“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师:“我知道错了,唉,以后我怎么好意思见人呀!只好躲在家里了。”生:“小蜗牛,你也不要太难过了,虽然现在你不能飞行了,可是你还能爬呀,你可以每天练习爬行的本领,将来还可以去参加爬行大赛呀!”师:“你说的是,我怎么没想到呢!”生:“小蜗牛,胜不骄,败不馁,你才能生活得更好!”师:“好的,以后我取得成绩不再骄傲,遇到挫折也不再气馁啦,你们放心吧!”这是一段师生互动的情境对话,教者通过小蜗牛的角色表现出蜗牛犯错、难过的心声,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帮助、教育小蜗牛。从简单批评―讲理教育―引用名言教育到最后的安慰蜗牛,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提高了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又循序渐进地学会了教育他人。这样的学习过程真正做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像教学《学棋》《猴子种果树》《谁的本领大》等富有哲理的课文时,我们都可以设计类似的情境对话从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月亮湾》《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台湾的蝴蝶谷》等美文却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背诵、评议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坚持恰到好处地进行各种方式的口语交际训练,既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写话和起步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老师们千万不能等到专题“口语交际”课上才进行,应立足语文课堂,让口语交际训练渗透于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注重口语交际实践,从而尽早培养低年级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蜗牛精神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前者很容易被人想到,因为老鹰不但会飞翔,更是天空中的王者,只有它,才能配得上是到达金字塔顶的动物。而后者却叫人不解,为何会是一只弱小的蜗牛,而不是什么森林之王,老虎猎豹等。细想一下,其实也很容易就能找出答案,是蜗牛的坚持。

蜗牛虽然爬的很慢,却是时刻不停地在向上爬,从不放弃,也不停止,是它坚韧不拔的毅力带它来到塔顶。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龟兔赛跑中的乌龟,明知道自己赢的机会近乎为零,在比赛中却始终不放弃,最后,是它的坚持到底为它带来了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没有像老鹰般的天赋与魄力,那就应该多学习蜗牛精神。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往往给我们的坚持予以考验,我们总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坚持做一件事,或是由于外界的压力和重重阻难让我们停止了对自己喜爱之事的坚持,但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不积小流,又何以成江海呢?圣贤说过: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便是蜗牛精神最好的诠释,虽然前进缓慢,但每一步都让我们更接近终点。

历史上,也有许多人因他的坚持而精神不朽,孙中山小时候留洋学习,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极深,于是他撕掉了家中门神灶神的画像,在传统中国家庭中自是视之为忤逆之举,他的哥哥孙眉一气之下更是将他送回老家,但孙中山不改其行事作风,后来他的哥哥逐渐明白了孙中山所坚持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于是在孙文后来的革命事业中出钱出力,鼎力相助,陈少白更是给出了:“弟是华盛顿,兄是拿破仑。”的客观评价。

正是孙中山先生始终如一的坚持,感动了其兄,才换来了兄长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要秉承这种坚持不懈的蜗牛精神,终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只蜗牛虽然渺小得微不足道,但他对于坚持的信念却比天高,要坚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第10篇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兴趣;绘画能力

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他们在涂涂画画中寻找快乐。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往往分三步走:教师示范―幼儿临摹―教师讲评。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教师教得累,幼儿学得无味,结果幼儿的画面单调、呆板,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和快乐,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大大降低了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可见,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它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开始阶段的动机呼唤要鼓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结束阶段要把幼儿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上,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美术活动的需求和期待。因此,我试图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兴趣为主,提高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以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

一、激发动机,情趣导入

幼儿很容易对艺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热情和兴趣多属于浅层的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我喜欢”“好玩”的水平上。将幼儿的原有兴趣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活动的推动力,才能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1.以游戏化的情境导趣

游戏化的导入语可以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教、学、玩三合一,手眼脑并用,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促进幼儿手眼脑的和谐发展。如,小班美术在《小鱼找朋友》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播放《水族馆》的音乐,使幼儿都成为一条快乐的小鱼,跟着音乐欢快地舞蹈。然后,出示一条哭泣的小鱼,请幼儿观察小鱼的表情,说一说小鱼为什么会哭泣、难过。最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请幼儿来帮帮它,画出更多的小鱼朋友。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念儿歌一边画小鱼,他们非常开心,情绪高涨,形成了愉快的活动氛围,达到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目的。

2.以身边的事物激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以此来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例如,小蜗牛激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幼儿由看蜗牛产生了画蜗牛的动机,教师及时满足了愿望。将原有计划中的课程改成了生成活动,围绕小蜗牛进行了半日活动。

案例一:小蜗牛

一个雨后的散步活动中,有幼儿在树枝上发现了一只蜗牛,幼儿就一起围着蜗牛看,同时还议论着:“看,蜗牛背上有一个小房子。”“蜗牛头上有细细长长的触角。”“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线。”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我将预设的课程改成了生成活动,围绕蜗牛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看蜗牛、说蜗牛、画蜗牛,直到活动结束,幼儿的话题还在围绕蜗牛进行。

二、激活思路,体验乐趣

创造性活动是人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话,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幼儿在不断地求新求异的创新过程中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自主性是幼儿自我表达的创新之魂,也是幼儿参与绘画过程中处于自发的行为倾向。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像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人意志,给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

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图式表现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艺术允许幼儿自由参与、自由发挥。这种开放式的特点给幼儿自我表达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空间。把幼儿从成人规定的图式中解放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一个4岁的孩子,画了一个头下长着4条腿、伸出长长的爪子的猫在抓老鼠。幼儿正是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表现世界。

2.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受不了,会被烧死。教人与种花一样的,种花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这就是对树木的‘因材施教’,教人要分析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符合孩子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引导、培养教育,这就是对人的‘因材施教’。”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要满足不同智力水平的幼儿,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一般说来,活泼外向的幼儿更喜欢用粗犷的笔触来作画,他们的绘画速度快,画面连贯、流畅,有较强的表现欲;而文静内向的幼儿,他们的画细腻、严谨,画面一般都比较精致、紧凑,作画的时间相对较长;一个喜欢交通工具的幼儿,则能把车辆的部件全部画出来。不同个性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画面内容,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这样幼儿的原始热情才会被激励。

3.倾听幼儿的讲述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教师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想、所感。

案例二:太阳宝宝心情不好

宝宝举起刚画好的一幅画冲着我喊:“老师,我的太阳宝宝今天心情不好。”我随声看去,他画的是一个黑黑的太阳宝宝。“太阳宝宝为什么心情不好呢?”“因为他的妈妈生病了。”看,这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

三、陶冶情操,延展兴趣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主体。绘画教学和其他领域的教学一样,最终的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会用学过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既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又使兴趣延伸到其他艺术活动及生活中去,达到陶冶情操、延展兴趣的目的。

案例三:圣诞节到了

圣诞节快到了,超市门口摆上了挂着各种精美礼物的圣诞树,小区上空悬挂着圣诞老人红红的袜子,商场的橱窗上贴着圣诞老人大大的笑脸,到处洋溢着圣诞节的气氛。孩子们每天谈论的话题也是关于圣诞节的,由此,我和孩子们一起生成了美术活动“装饰圣诞节”。在组织参观后,孩子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进行装饰。有的小组拉花链、有的小组用彩纸包装废旧的盒子作为礼物盒、有的小组画出红色的圣诞袜……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们用丰富多样的作品布置了教室,坐在自己布置的教室里,幼儿开心极了,家长来接送时,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告诉家长这是我画的,那是某某小朋友做的,真是其乐融融。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参与活动室的布置,让他们充当环境的主人,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才能使幼儿的兴趣得以延伸。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幼儿绘画教育中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教师只有认真地研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内涵,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兴趣为主,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潜能,将绘画教育作为载体,才能起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第11篇

关键词:科学课;“留白教育”;第二课堂;有效探究

随着新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教学开放式的有效探究活动在第二课堂中如何实施已成为课题。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之一的“留白教育”,就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开放的有效探究时空,才能完成“肯定答案”,对科学课的“留白教育”和第二课堂有效探究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我有点滴收获,希望与同仁们探讨。

一、科学课的“留白教育”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贯性、连续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始终站在科技前沿

科学课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留白教育”:“留白”源于绘画艺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一节课下来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即所谓“留白教育”,就是让我们教师给学生留有思维、想象、应对、创新的余地,是一种课堂教学策略,是开放式教学的形式之一,是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所在。“留白教育”的科学课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以及对教学过程的熟练驾驭之上的。科学知识更新很快,说不定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在不久就过期了。教师信息的储备、掌控技能的提高尤其重要。当前学生亟须探究的社会热点问题是“生态”“水质”,最应关注“碧水蓝天”工程。人类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怎样做算是自觉地珍惜自然,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这些疑问是课内“留白教育”中亟待寻求的答案。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留有悬念”,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把课堂上引发的思考问题延伸到第二课堂来具体实施并完成;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体会到现代科学在不断发展,科学探究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能够从他们各自获得的信息中进行分析、概括、提炼、总结出比较合理的成分,真正体会到书本与课堂上所没有的精神体验。我在执教“做一个生态瓶”教学时,就把“留白教育”的作业确定为:我乐意做生态小达人,将微型生态实验进行到底。继续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池塘”,运用替换实验法将水蜗牛代替小虾,探究过程会出现怎样的情境?为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延伸,留下探究的空间。

二、科学课的“留白教育”成为第二课堂有效探究课题的切入点,实施有效探究的时间、空间都得以保证

“留白教育”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权力还给了学生,综合能力都得到大大增强。课标总课题中提出:“学生要接近自然,欣赏自然。”对大自然的了解仅仅局限在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身边最熟悉的自然环境开始选题。课题从小处着手,因地而择,是第二课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新疆是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之一,干旱缺水。“保护水资源,从娃娃抓起”刻不容缓。养殖水生动植物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活动,我们的资源再利用,鱼食是学生吃剩的鸡羊骨头晾干砸碎并研细后自制的碎末。废旧食用器皿就在身边,触手可得,是“水生动植物宝宝的家”。“微型生态”的经费少了,给学生营造生态探究的氛围多了。三年级的学生养殖小鱼和水蜗牛,供给四年级;四年级养殖水草、鱼供给五、六年级;五、六年级的“生态瓶”循环使用,常年不绝,“微型生态”的供给得到充足保障。

三、科学课的“留白教育”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实践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课标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指导,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在第二课堂中,我们每进行一个实验都力求具体完善,细化到人,规范有序,各小组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是有必要的。我组织全校三到六年级16个班级近700名学生参加“生态小达人”探究活动。依据各年级学生年龄、心理、性格、爱好等不同特点,下设子课题:三年级,水蜗牛究竟吃什么?四年级,水蜗牛吃热带鱼的粪便吗?五、六年级,如何探究微型生态平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以问题(各组子课题)为纽带,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活动(一对一的互助组):从最初的洗涤废旧器皿,到安置好“水生动植物宝宝们的家”;从陌生到亲密伙伴;“生态小达人”们经过长期观察记录、反复实验,学会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明确了怎样的水质能使水生动植物生存,进一步了解地球上有多少淡水可以供人类饮用。在生活中,学生倍加珍惜每一滴水。

四、科学课的“留白教育”的评价方式拓展到家庭及社区中,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

“我健康,我成长”是我们评价的核心,采取民主性、多样性,以学生为主体,家长及其社区共同参与,使之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大手拉小手”的方式,打散年级与年级、班与班的界线,以社区为单位,利于上下学路上的安全与交流,利用“家校联系本”、电话与家长交流,及时得到父母评价作依据;在校内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小组之间展开互评形式。搭建起学生探究过程展示机会的平台:科幻画、小论文、手抄报展、观察日记、填写实验记录、一月汇报成果、交流会、阶段性小结、一月一评选“生态小达人”“最佳养殖小达人”“最佳策划小达人”“网络小达人”;评选“社区互助小达人”“科技优秀家庭”等,构建起由点带面的长效评价机制。

五、科学教师是课内与课外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指导者,更是科技意识的创新者

第12篇

电影极速蜗牛观后感

在评价这部《极速蜗牛》时,我总是时不时回忆主角特伯(TURBO)在赛道上风驰时的那种暴爽的感受。所以惊呆二字就因为效果的不俗和视听的极佳感受被放置到了题目内。至于小伙伴,既是银幕上的小蜗牛一族,也是现实中的孩子。整个影院,在节日里坐满了被家长带来观摩蜗牛3D赛车故事的小伙伴们。我旁边那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一直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时不时小声的说着什么。

故事进展到紧要关头,他焦急的攥紧拳头,身体向前倾着,口中清晰的喊着“加油啊,小蜗牛”,萌到无极限。结尾时,小伙伴们集体的鼓起了掌。是的,好久好久,没有观众在电影的结尾鼓掌了。小蜗牛搞定了小伙伴们,它做到了。

能让人发笑的,能让人流泪的,能让孩子分清楚好与坏,是与非,且为之感受到正能量的,都是好动画。刚刚写这段话,也是尝试从动画片的受众这个角度分析一下,就会知道作为打分这件事情,对于一部动画片可能是不太公平的。因为毕竟他的受众是没办法细分的,所以很多时候,在评价动画时,因为它的无所不能技术限制虽有但是画笔比起实拍毕竟简单,而且由于想象力的无穷和佳作辈出,我们会很严苛。但是由于受众层次要求很全面创作者要求面面俱到,所以我们也应该很宽容。这样一来,矛盾乍现。在某种程度上,《极速蜗牛》的北美票房和口碑不佳可能就是源于前者的严苛所致。

有《疯狂原始人》珠玉在前,观众觉得新意不大所以不买账。那至于国内,为何会反响不俗呢?想必答案应是如后者所述。我们大部分观众会因为看见动画二字就会拖家带口行动起来,造成观影人群的结构复杂化,闹个看得过程皆大欢喜就足矣,所以也对影片质量宽容备至。毕竟这比起让家长在影院欣赏剧情几近于无的《喜羊羊》,不停的跑出去抽烟要好得多。

不过纵然蜗牛故事有些惊喜不足,却也在完整性和流畅程度上做到了佳作的级别。技术不需要多言,梦工厂将之前皮克斯的《赛车总动员2》玩过的路子重来了一遍,但效果更好。风驰电掣的赛车场景算得上是极好的视听感受,配合上极具动感的音乐,蜗牛的曲线运动状态真实,追求的是几近真实赛车状态的写实风格。至于其他场景,墨西哥风格的“星光广场”,温馨旖旎的西红柿果园,以及机关暗藏的车库之家都不错。这些画面各有千秋,果园的色彩与光线变化,广场的做旧之感和异域风情,车库内的各种摆设和有趣布局,都匠心独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去这些之外,固定的3D动画片标配飞翔画面此番也没有缺席(坚持那个观点,3D最适合展示的画面之一就是飞翔状态)。这是由扮演蜗牛天敌的“乌鸦军团”的出镜完成的。它们时不时就来改变一下叙事节奏,使得台词的说教味浅尝辄止,用冲向银幕下观众的捕猎带来了一次次震撼效果,算是不错的完成了任务。而蜗牛壳的色泽与质感是技术上的细节,蜗牛车队小伙伴们的各显其能是想象力的延伸。它们的团队协作,是动画片惯用的配角阵营大爆发,此番将真人电影如《速激》群盗模式无害化处理,最终上演一幕绝地反击的好戏。

至于角色设计,这一次虽然特伯作为主角让人看到开头就想到结尾,但是比起大眼仔的学霸身份四平八稳发展好得多了。因为最简单出彩的原因就是蜗牛的自身特质所决定的。最慢的生物,最快的速度,一种违和感油然而生,来引发人们的关注。墨西哥两兄弟的设置是最值得玩味的,生活中太多人用草根自勉,拿梦想做目标。却殊不知大家一样走走停停,速度慢的惊人,但是一旦你发现了机会在前方,梦想还不算小,总会有点儿放手一搏的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配音,韩寒的主角特伯有太多惊喜,他自己当年批评过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终极版》上译国语配音不好,这次用多变性做了个有意思且颇具水准的示范。陈坤有点儿老一辈的味道,他的声音让我想起译制片,车王盖的骄傲感抓得很准。夏雨像个长者,声音里时不时透着焦虑与动情。徐克老爷最有趣,他与片中人物仿佛从内而外的神似,二者几近融为一体。

最后值得思考的一点是:近年来,在“老少皆宜”这一点上梦工厂做得很到位。这个故事甚至比老对手皮克斯的暑期大作《怪兽大学》受众群还要广泛。其此番的北美失利也只是因为故事欠缺新意而非其他。当其告别了早期的恶搞路线,转向通杀所有观众的正戏动画。几年来好像犹如开挂般节节高攀,把诸如《驯龙高手》《疯狂原始人》和这部《极速蜗牛》一系列都值得一看的作品扔到了你眼前时,就会发现这个造梦工厂的好处所在:它坚持3D炫目却不炫技,角色有萌点恶搞却不恶俗,笑点遍地偶尔还戳得中泪点。

最后,只需要再讲述一个好看的故事就喜大普奔了。因为讲个好故事,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希望它下一次做得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