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时间:2022-07-05 22:06:25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范文1

关键词: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74-3

1 引 言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些事物总是带着愉悦、喜欢等肯定情感的认识倾向,它是人们积极参加对应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如果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它将促使学生怀着喜悦的心情主动积极地开展物理学习。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知识,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规律,既是深入学习后续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提高人们生活品位和保护人们身心健康必备的知识。

2.1 利用实验,引入新课知识

[教师演示1]敲击音叉,音叉可以发声;奇怪的是――用手抓住音叉,声音立即停止。

[教师演示2] 事先准备一个真空杯子、一个单层玻璃杯子和一个小闹铃。使小闹铃发出声音,将发出声音的小闹铃放进单层玻璃杯子里,慢慢拧紧杯盖,让学生感受小闹铃发出声音(现象是当将杯盖慢慢拧上时,声音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再将发出声音的小闹铃放进真空杯子里,再慢慢拧紧杯盖,让学生再次感受小闹铃发出声音。(有趣的是:将杯盖慢慢拧上时,声音明显变弱最后消失)

利用这两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构建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

[体验活动1] 给每两个同桌的同学发一根橡皮筋,一个同学将其拉伸,另一个同学对橡皮筋进行拨动,观察橡皮筋来回振动,同时聆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用手握住橡皮筋,橡皮筋停止振动,它发出的声音随即停止)

[体验活动2]学生将刻度尺一端按在桌子边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伸出桌边的部分,使刻度尺发生明显的振动而发声。(刻度尺的振动停止时,发声随即消失)

[体验活动3]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触摸自己的喉头,朗诵一段课文实现发声,感受喉头发声时的状态。

设计意图:构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体验声音的来源,使学生感到新知识的亲切、有趣。

[体验活动4] 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将音叉接触水面,观察音叉可以溅起水花,感知音叉的振动;再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接触发声音叉的顶部,感受音叉的振动。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物体虽然都可发声,但它们的振动幅度不同,有些可以看到,有些难以察觉。对于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利用放大或者转化的方法来展示,以此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和训练。

[体验活动5] 取一个小孩子的玩具――“喜洋洋小鼓”,敲击鼓面发声,但看不到鼓面振动。要求学生思考并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检验鼓面是否振动?(可取的办法至少有:方法一,用手指轻轻触摸鼓面,感受鼓面是否振动;方法二,将鼓面放置水平,在鼓面上放一些细纸屑,通过观察细纸屑是否运动来判定鼓面是否振动;方法三,将小鼓竖直放置,在鼓面上端固定一段细线,在细线的另一端吊一个乒乓球,乒乓球静止时接触鼓面,敲击鼓面发出声音时,可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在跳动来判定鼓面是否振动。)

设计意图:利用“检验鼓面是否振动”这一问题,构建交流讨论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又一类有效的研究方法――放大法或者转化法,利用它可以展示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停止振动时,物体就不发出声音了。

[实验与讨论] 有一种烧水壶,在壶中的水被烧_时壶嘴就会发出尖叫声,以此实现报警。现用此水壶进行烧水实验,观察并讨论:该水壶为什么会在水沸腾时发出声音?(参考答案:在壶嘴上套着一个开有小缝的“帽子”。烧水时,把壶盖盖严,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只能从壶嘴的小缝喷出,气流迫使壶嘴附近的空气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将新知识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亲切有用,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3 创设情境,体验声音传播

[思考和讨论]若把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内,聆听闹钟的声音。学生思考并讨论:现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步抽掉,如果听到的铃声不变,这说明什么?如果听到的铃声变强,这说明什么?如果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弱,这又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感受和总结] 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步抽掉,感受铃声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步进入玻璃罩,感受铃声又有什么变化。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思考和讨论,可以总结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但真空不可以传播声音。我们平时能够和他人自由交谈,是由于空气帮助我们传播了声音;在没有空气的太空,航天员哪怕离得再近,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提问] 实验已经证明,一切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那么,液体、固体是否可以传播声音呢?请设计可以用于检测的实验方法,与同学交流并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法,并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和总结。

设计意图:以具体问题为牵引,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演示实验] 用塑料袋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指导学生感受它在空气中的声音;再把它放进水中,感受是否听到声音,并与闹钟在空气中产生的声音进行对比。

指导学生分析和交流,得出结论: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学生体验]学生用笔在课桌上写字,感受是否听到写字的声音?(没有或者很弱)。再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倾听,感受是否听到写字的声音?(奇怪的是:居然清楚地听到了写字的声音)。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推广,以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最远,能量损失最少。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感受奇特的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和兴趣。

2.4 开展自学,学习声音的传播速度

[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教材:什么是声波?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有何规律?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物体振动会带动其周围的介质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并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也就是说,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因此,声音也叫做声波。

(2)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具有确定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速在固体中最大,在气体中最小。在15 ℃的空气中声速是340 m/s,在常温的水中声速是1 500 m/s,在铁棒中声速是5 200 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讲解] 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导致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是迄今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人们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当时被淹没的人们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更快、更远(因而更容易被营救人员听到),他们就会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及时向营救人员发出求救信号,或许可以得到救助,重获新生。

设计意图:用悲壮的历史故事说明声学知识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2.5 利用问题,研讨新知

[学生讨论1]在开始上课时,我们都看到:(1)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会立即停止,为什么?(2)将发出声音的小闹铃放进真空杯子里,慢慢拧紧杯盖,会听到小闹铃发出的声音变小最后消失,为什么?[参考答案:(1)由于声音来自振动,用手抓住音叉,音叉不再振动,因而音叉不再发声。(2)这是因为小闹铃发出的声音要想被人们听到,它必须穿越杯中的真空区域,但真空不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2] 古代行军打仗晚上睡觉时,要求士兵经常将耳朵贴在地上,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军队在行进过程中,他的脚步会发出声音。如果是晚上,士兵正在熟睡,很难感觉到空气中的声音,如果将耳朵贴在地面,那么声音就会通过地面传播到耳朵,而且这种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更快,引起耳膜的振动幅度更大,因此,更容易感觉到异常情况,便于采取紧急措施,应对偷袭。

[学生讨论3]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 m/s,试求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这种方法能否用来测量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参考答案:因为声音传播过去又返回来,所以声音从海面传播到海底所用的时间只是总时间的一半,即2 s,所以海水的深度为1 500 m/s× 2 s=3 000 m。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基本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因此,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和求解,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 引导总结,把握知识要点

[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并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然后板书: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停止振动时,物体就不发出声音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最远,能量损失最少。

(3)声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也叫做声波。

(4)声速: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具有确定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速在固体中最大,都大于3 000 m/s;声速在液体中都大于1 000 m/s;声速在气体中最小。在15 ℃的空气中声速是340 m/s,在常温的水中声速是1 500 m/s,在铁棒中声速是5 200 m/s。

3 教学体会

在此“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物理知识达到同步发展。这个教学设计,我们已经在岳阳市第十二中学八年级进行了教学实践,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7-30.

声声慢教案范文2

一、寝室文化中的探究题型

案例1:张四海同学发现家里寝室用皮碗挂东西,皮碗所能挂的物体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关呢?(1)请你提出一种猜想:?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你猜想的依据是:?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2)请你自选器材,提出一个验证你的猜想的探究实验方案。

分析:本案例选取的材料以寝室文化为背景,设计一道探究题,它的过程和结论是开放的、角度翻新的,该题是训练学生综合探究和创新设计的好题。

(1)①皮碗的面积大小。大气压相同时,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②墙面的光滑程度。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③皮碗和墙面的清洁程度。表面越脏,越不能充分接触或无法尽力排气。

(2)实验方案:探究猜想①:选用两个面积不同,但都是由同种塑性材料制成的形状相同的皮碗;将干燥清洁的皮碗按在同一磁砖墙面(表面都干燥清洁)上,都尽力排除皮碗内的空气,使皮碗表面与墙面紧密接触;每个皮碗上挂一个塑料方便袋,分别向袋内慢慢加沙子,直至皮碗开始脱离墙面为止,比较所挂物体重力。探究猜想②:用同一皮碗分别按在光滑的磁砖和粗糙的水泥墙面上,尽力排除皮碗内空气,再在皮碗上挂一个书包,向书包内不断加书,至皮碗开始脱离墙面为止,比较所挂物体总重,得出结论。探究猜想③:用同一皮碗尽力按在同一磁砖墙面上,第一次保持皮碗干燥清洁,第二次在皮碗表面粘一些干燥灰尘,皮碗上挂一个塑料方便袋,分别向袋内慢慢加沙子,直至皮碗开始脱离墙面为止,比较所挂物体总重,得出结论。

评注:在教学中,教师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历提出不同的猜想,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答案就会丰富多彩。教师要不失时期地利用有关寝室的内容去鼓励学生,不断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寝室文化中的材料信息型试题

案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环境噪声。控制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内规划的安静小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等;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植树,宜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例如城市高架快速干道系统──某市内环线上,采用质量轻、强度高、隔音性能好且耐腐蚀的先进建材──聚碳酸酯板作为隔音材料,能尽可能降低高架干道上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污染。此外,在市区有关地段如闹市区等处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对噪声的控制。同时应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不制造噪声并增强自我健康保护。

(1)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城市噪声的来源有哪些?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举出两例)

分析:(1)我们回忆课本内容可知,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或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由上文可知,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环境噪声。减弱噪声的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等;搞好城市绿化植树,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教育公民不制造噪声等。

评注:本案例以噪声为背景,能增加学生保护环境意识,构建和谐环境,享受安静的寝室文化乐趣。

三、开放型试题中的寝室文化

案例3:(2005年厦门第29题)有两杯不同的液体牛奶和豆浆,现提供如下器材:①托盘天平(已调节平衡,不含砝码);②弹簧测力计;③两个质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烧杯;④栓着细线的物块(其密度大于这两种液体的密度);⑤刻度尺。请你运用两种方法比较它们的密度大小。要求写出:所选器材的序号,并简要说明比较的方法。

分析:此题以家庭寝室文化为背景,设计一个属于过程开放性试题,而初中物理中涉及密度的知识点有很多,学生可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设计,比较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答题者有较大的自由度,但能达到同一目的。

方法一:所选用的器材:①③⑤或①③。

1.在两个质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烧杯内装入这两种不同的液体。2.用刻度尺测量使这两杯液体等高。(1、2两步合并为将这两种不同的液体装满在两个质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的烧杯中亦可)3.将这两杯等体积的液体分别放入已调节平衡的托盘天平的左右盘中。4.托盘偏重的一侧的杯中所装液体的密度大。

方法二:所选用器材:②④。

1.用弹簧测力测出栓细线的物体的重。(此步可省略)2.分别测出物体浸没在两种不同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比较步骤2的示数,示数小的物块受到的浮力大,则该杯所装液体密度大。(步骤3也可写成:分别算出物块浸没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物块受到的浮力大,则该杯所装液体密度大。)

方法三:所选用的器材:①②③或①③。

1.在两个质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烧杯装入这两种不同液体。2.将这两杯不同的液体分别放入已调平衡的托盘天平的左右盘中,调节天平中的液体使天平重新平衡。3.利用刻度尺比较这两杯等质量液体的体积,体积小的那杯所装液体的密度较大。

四、学科交叉型中的寝室文化

案例4:在一次联欢晚会上,歌唱家阎维文、蒋大为和西部歌手阿宝分别用美声、民族及原生态唱法演唱《我的太阳》,当他们演唱相同曲调部分时,我们仍能辨别出他们每个人的歌声,这主要是依据()。

A.响度B.音色C.音调D.用前三者共同判定

分析:音色是听觉感觉到的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其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品质不同,即音色不同。同样,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其响度、音调可以相同,但音色是不同的,我们就是根据每个人发声的音色不同来辨别是谁发出的声音。

答案:B。

评注: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寝室文化设计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注重多元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声声慢教案范文3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 呼吸训练 效果

言语是通过呼吸、发声和构音三大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产生的,言语功能是通过五大功能模块,即呼吸、发声(嗓音)、共鸣、构音和语言功能来实现的。如果言语障碍幼儿呼吸功能出现异常,起音方式异常,就不能为言语的产生提供足够的呼吸支持,导致发声短促、费力,不能维持较长的声时,继而形成挤压喉咙说话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出现发音的功能障碍。因此,呼吸功能是否正常是正确发音的关键,也是进行言语训练的根本。在呼吸训练方面,较为有效、快捷的方法就是采用游戏教学法来帮助言语障碍幼儿获得正确的呼吸功能和自如的起音方式,引导他们发出正确的声音,以达到言语训练的效果。

在日常对言语障碍幼儿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笔者经常使用游戏教学法来训练,以达到言语训练的效果。

一、案例[1]

康康(化名)是个两岁多的来自农村的小男孩,经医院诊断为语言障碍智力发育迟缓。在言语康复训练中笔者发现,康康在每次说话时,身体都非常的紧张,肩、颈处都有僵硬,发音非常的轻且不清晰。同时说话时出现了错误的胸式呼吸方法,这导致言语时的气息在冲击声带和口腔中的运动量薄弱,气息动力不足才会出现他说话声音轻且不清晰的情况。

(一)训练措施

针对这一情况,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我采用一些简单好玩的呼吸放松游戏,来帮助康康减少言语时出现的不自然呼吸情况。呼吸放松游戏包括很多种,有全身放松游戏,如:左右举手――给幼儿播放轻缓的音乐,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做,先将身体重心移向右脚,举起右手,伸向右上方,伴随着长叹声缓缓的将右手臂放下,恢复原位;然后将重心移向左脚,左手臂动作同右手臂。左、右交替重复10次。有肩部放松游戏,如:会跳舞的肩膀――跟着拍手的节奏做耸立双肩,坚持5至10秒钟后,双肩放下,迅速放松,重复10次。有颈部放松游戏,如:摇头晃脑――在轻缓的音乐伴随下,左右摇晃头,再依次顺时针方向转动3次,逆时针方向转动3次。有面部放松游戏,如:做鬼脸――让幼儿面对镜子,看着镜中的自己,双手轻拍面颊,然后对着镜子做各种夸张的表情。还有声带放松游戏,如:打嘟嘟――先深吸气后,紧闭双唇,由肺部发气,双唇振动带动声带振动,头部同时旋转运动,发出“嘟”的音。

(二)训练效果

通过这些游戏的使用,康康说话时的紧张情况非常明显的减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康康能够清晰、准确、响亮的用1-2个字来表述了。

笔者认为在言语训练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言语障碍幼儿用掌握用胸腹式呼吸控制气流,均匀的将气吹出还可根据需要增强或减弱气流强度,做出强弱的变化和腹颤音效果。

二、案例[2]

陈陈(化名)是一个3周岁多的男孩,在言语训练过程时,笔者要求他仿说3字以上短句时,出现了语速不均匀,说话气短,声音小,停顿异常,声音粗糙,音调不协调,气息音等问题。

(一)训练措施

产生上述情况是由于陈陈在言语过程中气息调节和控制不正确所造成的,针对这一系列情况,笔者设计了一套幼儿有兴趣的游戏来帮助陈陈学会正确的在言语过程中调节和控制气息。首先,增加肺活量,如:吹乒乓球游戏:做一条长为一米左右的纸槽,放在桌上。槽内放一个乒乓球,两名幼儿站立于纸槽两端的桌边,让两个幼儿同时吸气,用力吹槽内的乒乓球,将乒乓球吹向对方。其次,慢慢呼气,如:吹水泡游戏:将吸管插入水中,让幼儿缓慢而均匀地吹气,吹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泡泡,尽可能的慢慢吹。最后,停顿换气,如:敲鼓唱歌游戏:在敲鼓时,让幼儿持续的发一个字“a”,在鼓声停止时,让幼儿换气。

(二)训练效果

坚持大约两个月后,在增加肺活量的游戏训练下,陈陈的肺活量有了明显增加,最直接的体现是从原来的只能轻轻吹响口哨,到现在能够响亮的吹响口哨并持续3-5秒,在吹乒乓球游戏时也经常能够一口气将乒乓球吹到对方面前。呼吸控制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在刚开始游戏时陈陈还经常会在吹水泡游戏过程中因为呼吸控制不好而喝水,而现在能够在游戏中持续缓慢的将气吹出,基本保持吹水泡泡3-5秒且不会再发生喝水的情况。在言语时呼吸的调节也有较好的掌握,在仿说3―5字短句时,陈陈会注意气息的调节,能够说得较为清晰、流利了,之前言语时出现的问题能有很大的改善。

笔者认为在言语训练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言语障碍幼儿不断补充气息,在语句中调节和控制气息,交替不断地在言语过程中吸气、呼气、存储气息。

三、案例[3]

甜甜(化名)由于说话时太过紧张,导致说话非常的不清楚,而且声音小到几乎只有她自己能听见,常常被其它小伙伴们嘲笑她是“小结巴”,这导致了甜甜说话时更紧张了,慢慢的甜甜不再愿意开口说话了,甜甜妈妈发现女儿有这样的情况后,很是着急,但又束手无策。

(一)训练措施

笔者在一开始与甜甜接触时,发现每当要求她说话时,她的情绪就非常激动,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一度不愿意来训练,好在笔者在训练过程中使用了简单好玩的呼吸游戏。通过这些游戏的引导和帮助,甜甜的抵触情绪减少了,逐渐愿意配合开口说话了。再结合呼吸放松游戏和呼吸控制游戏的帮助,甜甜说话时的紧张情况有明显的减少。

(二)训练效果

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时间,甜甜慢慢的愿意开口说话了,并且说话的清晰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使得甜甜在和同伴和家人交流中增加了不少自信,在半年后,甜甜能够较清楚的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了,不再被其它同伴嘲笑、排斥,并且还交到了许多的好朋友。

笔者认为在言语训练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言语障碍幼儿掌握正确的呼吸和控制气息的方法,才能使幼儿说出清晰、准确、响亮的言语,帮助幼儿在与同伴交流和社会交往中更好的说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增加言语时的自信心,不再被其它同伴嘲笑、排斥,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上述三个案例是笔者对言语障碍幼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实践,笔者认为利用游戏教学法能够帮助言语障碍幼儿学会正确地呼吸,掌握言语时呼吸调节和气息的控制,能够提高说话时的响度、清晰度、流利度。实践证明在言语障碍幼儿呼吸训练中使用游戏教学法具有较明显的效果,对于提高言语障碍幼儿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声声慢教案范文4

Tiger走来走去,对每只还想说话的狗吼了几声,等到全部就寝后,它才懒洋洋地去关灯睡觉。

第二天,秦老师领着我们去教室。教室里的设备非常齐全,什么电脑啊,什么电风扇啊,都有。当然,我是这个班级最小的一只狗,所以我的课桌也很小。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数学。”秦老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他是教我们数学的。“等下我说1+1等于几,你们就得叫出答案。1+1=?”“汪汪...”我们不约而同地叫了两声。老师开心地看着我们,然后开始教我们加法和减法。

很多狗都是优秀生,只有还没掌握基本知识的我有些恐惧,我不想回答错误问题,那样可能会被老师和同学鄙视。

“多多,你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好吗?”秦老师点了我的名字,这是我意想不到的。

我慢慢地站了起来,“2+2=?”我叫了三声,但我的同桌佳佳偷偷地告诉我“还要在叫一声,由于我们狗类的语言很奇特,一小小的声音老师是听不到的,所以我顺利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我的名誉也保住了。

下课的时候,我感激地看着佳佳。佳佳突然说:“不好!被它发现了!”我顺着佳佳的目光看去,原来Tiger走了过来。我的目光也慢慢变的恐惧起来,我知道,我可能会被他骂一顿,或者,更重。(Tiger是我们一(2)班的班长。很是赢得老师的喜欢。)

声声慢教案范文5

关键词:普通话 语音 教学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招聘会上,良好的表达能力、标准的普通话越来越为用人单位所重视。 运用普通活进行交际可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这已成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共识。

一、语音教学涉及内容及其存在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语音教学中,涉及到韵母教学、声母教学、声调教学、音节教学、汉语拼音方案教学和语句韵律教学六大方面,在这六方面教学中不乏有规律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问题更好地研究语音教学技巧,从而达到更有效的语音教学效果。

其中,韵母教学中涉及到:(1)单韵母 o和e (唇形的圆展问题);(2)单韵母 i和ü(唇形的圆展问题);(3)单韵母 u和ü(舌位的前后问题);(4)单韵母 -i(zi、ci、si)和-i(zhi、chi、shi、ri)(与z、c、s和zh、ch、sh、r一起学习)。

声母教学中包括:(1)塞音 b、p、d、t、g、h(送气问题);(2)塞檫音z、c、zh、ch、j、q(送气问题);(3)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r;(4)舌面音j、q、x;(5)鼻音m、n;(6)擦音f、h;(7)擦音r和边音l;(7)鼻音和边音;(8)z、zh和r、j和 i(清浊问题)。

声调教学包括:(1)单字调(四声);(2)上声和阳平;(3)阴平和去声,二字连调(20个模式);(3)二字连调,包含上声的连调组;(3)三字连调;(4)四字连调。

音节教学包括:(1)r声母与开口呼韵母相拼;(2)-i(zi、ci、si)-i(zhi、chi、shi、ri)与i(尖团问题);(3)ri声母和yi;(4)儿化;(5)鼻音结尾音节与后接零声母音节(音节界限问题);(6)“啊”的音变;(7)“一”、“不”的变调;(8)轻声。

汉语拼音方案教学包括:拼音认读;ju qu xu(有关ü的拼写规则);-iu、ui、 -un(有关iou、uei、uen的拼写规则);字母i的读法;字母e的读法。

语句韵律的教学包括:停顿的位置;不能停顿的位置;节奏的制约;三字格;四字格;常规重音:句末重音;常规重音:偏正结构;语气重音:副词;语气重音:代词;对比重音;轻读成分:虚词;轻读成分:趋向补语;轻读成分:语气副词;轻读成分:代词;其他轻读成分;语调和语气:陈述;语调和语气:疑问;语调和语气:祈使;语调和语气:感叹;语调和口气:反问;语调和口气:严肃、诚恳;语调和口气:悲伤;语调和口气:兴奋;语调和口气:激动;语调和口气:讥讽;语调和口气:挑逗;语调和口气:厌烦;语调和口气:急切;语调和口气:辩解;语调和口气:安抚;语调和口气:不满;语调和口气:不信任;语调和口气:责备;语调和口气:命令;语调和口气:逼迫、威胁;语调和口气:恳求;语调和口气:惊奇;语调和口气:害怕、恐惧;语调和口气:无奈、无助;语调和口气:怜悯;语调和口气:劝慰。

二、语音教学的技巧

针对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利用各种教学技巧进行教学,这其中主要是从教音方法、练音方法和纠音方法三方面入手,训练方式主要包括:(1)教音方法中的循环和反复、示范和模仿、图表演示、音形结合;(2)练音方法中的合唱和独唱、以好带差、说读结合、声韵调单项练习和语流练习;(3)纠音方法中的示范和模仿、演示法、夸张法、对比法、提示法、手势体态法。

具体来讲就是:首先是在教音过程中的技巧。

1、韵母的教学。韵母的教学比较容易,其难点主要在e、ü和鼻韵母的发音上。个别学生发e时,存在的问题是唇形的圆展问题,学习者的口型开口度很小,这是因为受到了他们语言类似发音的影响。教师做示范时要双唇拢圆,用o带e的方法,拖长o的发音,嘴角向两边慢慢地咧开,让学生看到区别,并进行模仿。另外,ü对于学生有一点儿难,我们可以用i带ü的方法进行教学,发i时拖长i的音长,在这个过程中口唇逐渐收拢变圆,ü也就自然地被带出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借用镜子做对照练习,看自己的口型是否和老师一样。鼻韵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捏住自己的鼻子,感觉一下带鼻音韵母的发音特点。

2、声母的教学。较韵母的教学有难度,其中包括:(1)送气问题(p、t、h),我们可以利用薄纸片置于嘴前的方法,发p、t、h 的时候吹动纸片,让学生分清它们与b、d、g的区别。(2)公认的教学难点就是舌尖前音 z c s和舌尖后音 zh ch sh r,特别是r的发音。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手势法,p即用手势模拟舌位,手指弯曲代表卷舌音,手指伸直代表平舌音。同时,也可配合咬指法教卷舌音。个别学生常把r发成l,我们可以用带音法进行教学,发sh的时候拖长其音程,直到发出r为止。

3、声调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普通话声调具有抑扬顿挫感,说来好听。北方方言较重、发音狠、抑调较多,如普通话读55调值,海城话读51调值,由5度降到1度,听起来狠且重。这样对比分析能使学生有一种尽快掌握普通话声调的紧迫惑、自觉感。第二要让学生了解北方方言与普通话在调类方面是大体相同的,只是调值不同,先解除学生 的思想顾虑,不要以为掌握普通话声调高不可攀,轻装上阵。第三要激发兴趣,将枯燥的“阴阳上去”置于绕口令中,由易到难,由慢到快。仅仅凭课堂上的练读,远远不够,必须教会学生练习声调的方法。第四,要教学生练习声调的方法即按同调相连顺序读音节。练习声调也要一类一类地读音节,先读阴平的音节,把阴平的音节读准,反复体会高平的调值,依次练习。第五,仅仅知道普通话的四声怎样去读还远远不够。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要真正掌握普通话,语音听力训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老师先将音节读得慢一些,让学生体会,开始读双音节词语,容易分辨再读四音节词语,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课下同桌两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声韵调轮流发音、辨音,准确率应在90%以上。第六,学生通过以上方法对普通话的调位有所认识并能较好地读准普通话调值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普通话常用汉字约有三千,尽管能够读准普通话声调,但到底哪些读阴平,哪些读阳平、上声、去声呢?虽然功夫下了一大半,落脚点还在于能够流利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用以下方法可能会行之有效:(1)日常多留心电视、广播的普通话读音,用心去记,积少成多。(2)熟记一二级常用字词,反复记背。这虽然是一种笨办法,但能在头脑中加深普通话印象,循环往复,提高了普通话的准确率。(3)寻找普通话与北方方言在调类上的对应规律。这是掌握普通话声调的唯一捷径。第七,练音过程中的技巧。(1)齐读和单读(合唱和单唱)。可用于模仿声母、韵母、音节、变调、重音、停顿、句调以至对话等语音练习的项目。(2)声韵母单项练习和语流练习。就是把容易认错或读错的声母、韵母、声调或由它们拼成的双音节词排列在一起,进行辨别认读。比如:声母——bí zi-pí zi;韵母——shàng- shān;声调——bā-bá。(3)听辩练习。即由教师发音,学生指出老师发的音。比如:老师念“pa”学生辨认“p、b”。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听写、读写、选择练等形式的练习。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易理解、收效快、操作简便的语音教学法,另外,调节学生的最难情绪、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重视拼音方案实际应用等是行之有效的语音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久英 普通话语音教学中的声调教学初探.平项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九卷第4期(总第19期)。

[2]梁敏 普通话语音教学方法研究。

声声慢教案范文6

一、行为习惯养成之一:遵守活动常规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幼儿进入小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环境能力的欠缺。多年来,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更多的是为幼儿入学做心理准备,而忽视了幼儿适应新环境能力的提高,致使多数幼儿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遵守活动常规的意识明显不强。

1.案例实录

(1)早上,郑小朋友在做完操排队回班的时候,没有跟着队伍走,而是跑过去滑路边的滑梯,后面的孩子看见了也就起哄跟着,看到老师走过去的时候还笑嘻嘻的说:“我不是故意的,老师,我会改的”。而不一会,他又“故伎重演”了。

(2)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正饶有兴趣地和小朋友讨论活动问题时,他又突然跑过来告诉我:“老师,我后背流汗了,我要去拿毛巾擦汗。”为不影响孩子们的情绪,我只好停下来允许他去并帮助他擦汗。但这样一来,活动又被他打断了,只能从头开始。

2.案例剖析

郑小朋友是个非常聪明而且在同伴中“煽动性”很强的孩子,做事比较随意,通常是“一会儿一个想法”,其行为容易改变但有时又非常坚持。郑同学的妈妈非常重视他的学习,而他每天回家也会把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告诉母亲,并表明自己的看法。

应该说,郑小朋友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但却又管不住自己的男孩子。从上述实例不难看出,他的常规意识比较差、上课坐不住、喜欢找借口且会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这也是班级很多小朋友所共有的特点,将郑小朋友作为个例培养以此带动其他小朋友共同遵守应该是极其有效的方法。

3.应对策略

(1)谈话交流。首先让他知道并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既影响班级的常规又打断了老师的教学,打乱课堂秩序,这样就会影响整个班级小朋友的学习。

(2)及时关注。为配合教育,班级的几个老师有个约定:“只要智雄能按照要求带头遵守好规定,就让他当礼仪之星。”

作为老师之间的小秘密,也作为小朋友的示范,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一旦发现他有一点小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做得更好,让他树立自信心,进而主动遵守活动常规,他也顺理成章的当上班级的礼仪之星。其他小朋友为当上礼仪之星,在他的带动下也慢慢的自觉遵守活动常规。

(3)与家长沟通交流。提醒家长在家尽量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知道在幼儿园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尽量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适应,勇敢面对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在老师爱的包容、关注和鼓励下,郑小朋友慢慢地能在老师的提醒下遵守班级常规,班级里像郑小朋友时常出现的类似问题也日渐减少,全班幼儿的活动常规的遵守越来越规范。

二、行为习惯养成之二:学会专注做事

众所周知,幼儿园时代是人生最无忧无虑、充满快乐的时代,也是孩子从愚昧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幼儿园时代的欢乐是无限的、最难忘怀的,但它不可能永远停驻。随着三年幼儿园生活的结束,孩子们将无可选择地走向一个新的天地,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小学。此时,专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当是孩子们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最重要的行为习惯。

1.案例实录

新学期的第一天,看着寒假过后一个个长高长胖、思维更活跃的孩子,想到了大班即将在这个学期结束了,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该让他们明白对自己和别人都应该有不一样的要求了。于是,我开始和他们聊起来了:“过年了,小朋友都长一岁了,又快上小学,你们有什么想法呢?”小朋友就纷纷讨论起来:“我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长高可以上小学了。”“我学了很多拼音。”“我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很多文具。”“老师,我特别喜欢上小学,可以学到更多的本领。”……

2.案例剖析

面对孩子们稚气的讨论,为配合幼小衔接工作,针对孩子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我想,如果在这个时候根据他们平时存在的一些活动行为随意、做事不专心、丢三落四等不良习惯提出改进要求,相信这些开始有些懂事的孩子是会慢慢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能为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生活做好准备。于是,在开学的这第一天我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学会专心做好每一件事。

要求虽不多,但是对于大班的孩子,尤其是这些非常活跃、每天都在玩乐嬉闹的孩子来说,真正做起来还是很难的。

3.应对策略

(1)专心上课,这是一个小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告诉小朋友:“专心上课是每个幼儿园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要求,只有能专心上课的小朋友才能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为此,我特别制定一份‘我和五星交朋友’的评比表,让小朋友一起来比一比谁上课最有精神、眼睛最亮?谁能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能和“五星”交朋友。

试行一段时间发现,小朋友还是非常在意能不能和五星交朋友的,因为五颗“五星”就可以换取一张精美的小卡片。为此,上课专注力相对以前进步很多。

(2)专心洗手、专心吃饭、专心上厕所、专心睡觉、专心听别人说话等,对小朋友提出专心做好这每一件事,意在以此培养小朋友做事专注的良好习惯。这一要求同样与和五星交朋友挂钩,也慢慢的收到较好的效果。

(3)就是玩也要求专心的玩。对于这一要求,小朋友就非常惊讶了“什么?玩也要专心?”于是,我针对专心玩提出几个问题:“玩的时候东张西望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别人和你一起玩时,你不专心的话,别人就不喜欢和你一起玩,结果会怎样?”……

虽然他们还是不习惯这一要求,经过一段时间也为了争取更多的“五星”以获取更精美的卡片,他们也慢慢的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慢慢地习惯了,也为他们今后在小学生活专心做事起到一定的帮助。

三、行为习惯养成之三:遵从“三轻”目标

1.案例实录

分区活动时间,按照平时的惯例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喜欢的活动,很多孩子也很快的根据要求和自己的爱好选择好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然后我开始和必选区的孩子们一起讨论活动,不一会的功夫,搬椅子的声音、说话的声浪、跑步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快就让我的指导无法进行下去,于是我只好停止我的组织活动而去解决孩子们的这些“是非”。

2.案例剖析

大班,尤其是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思维开始变得非常活跃,也变得更加调皮,很有自己的思想,凡事道理都是一套一套的。这样,班级经常是乱哄哄的,声浪很大,有时候激动起来又很难控制。近段虽然幼儿园提出的礼仪要求是:“轻声细语、轻拿轻放、轻轻地走。”我发现小朋友也并不是非常在意这一礼仪要求,照样大声说话、在教室里奔跑的孩子也大有人在。那么,如何让大班的孩子按要求真正做好这一礼仪要求呢?

3.应对策略

(1)相信孩子的是非明辨能力。我觉得大班下学期的小朋友应该是会分清一部分道理的,也会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进行分析,为此,我和他们进行一次思想交流,把他们的行为一一列举出来,让小朋友们自己来分析这些行为的对与错,进而查找解决办法。

(2)“五星”朋友的评比。我把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与“五星”的评比挂钩,谁在吃饭、入厕、上课、游戏或分区活动时能做到三轻,谁就能得到一个“五星”朋友,累计五颗“五星”就能换取一张精美卡片。

(3)礼仪表格的自我评价。在礼仪列车上张贴“我是礼仪小天使”评比表,其中之一就是“我做到三轻了。”小朋友根据自己当天在活动中是不是做到轻声细语、轻拿轻放、轻轻地走,每天在表格上给自己的礼仪打分。

实践证明,虽然方法简单,但却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吵吵嚷嚷的声音减少了,小朋友们在活动室里的声浪小了很多,偶尔个别声音大了他们还会互相提醒:“轻声细语哦……”。我想,“三轻”的效应不仅于此,在今后的小学生涯中它将带给孩子们的收获将会更多。

四、行为习惯养成之四:遵循作息时间

1.案例实录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现经过了一个寒假的孩子们由于假期生活的宽松,变得有些懒散和拖沓。很多孩子还没有从假期的生活作息中调整过来,变得爱睡懒觉。孩子的来园时间从7:30到9:30,参差不齐,这不仅打乱了孩子的正常作息时间,也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更不利于适应将来的小学生活。如何鼓励孩子早起来园,积极参加晨间活动成为教师尝试解决的问题之一。

2.案例剖析

结合教师的了解,以及和家长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往往有以下几种担忧: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依恋性强自理能力差懒散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相对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

要改变“小懒猫们”的生活作息,仅仅凭借教师权威的发号施令,或是外界的简单激励都不够,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做法是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从内心体验到时间观念,知道要遵循幼儿园作息时间表。

3.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几种现象,我在教学活动上尝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开展了“我上小学了”这一主题活动,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服务能力及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1)通过开展的教学活动《我有一个小闹钟》,让孩子学会看懂时间,并将时间与图片配对。如:早上7:50入园,8点开始晨间活动,8:40做操等,让孩子渐渐了解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活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2)前一阶段是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待幼儿都能遵守作息时间表了以后,后一阶段我们与小学老师取得联系,让孩子通过调查,询问等手段,向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预先知道小学的作息时间表。

(3)根据主题需要,我制定一份“上学不迟到”在调查表,每张表格由小朋友写上自己的名字,每天到园时看时钟或者询问时间,自己进行记录到园时间,超过8:40就算迟到,当天的一些奖励就会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迟到而被取消。

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孩子对小学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了充分的心里准备,还在调查、询问中增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

声声慢教案范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精心选配材料,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有一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判断铝箔尺、木制尺、塑料尺、棉线传播声音的效果。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金属传播声音的效果好于木制品,木制尺传播声音的效果好于塑料尺,塑料尺传播声音的效果好于棉线。第一次上课时,笔者用铝箔折成一米长的尺,配合木制米尺、塑料米尺、一米棉线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分歧很大,有的小组汇报铝箔尺效果最好,木制尺次之,塑料尺更次,棉线最差,有的小组汇报木制尺效果最好,塑料尺次之,铝箔尺更次,棉线最差。这个结局让实验无法总结,不得不组织精干力量再次验证,真如有的小组一样,木制尺效果最好,塑料尺次之,铝箔尺更次,棉线最差。实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制铝箔尺的结构比较松散,传播声音发生振动时损耗很多,效果就差多了,哪里抵得过结构紧密的木制尺。第二次,我们用成晶铝合金尺做实验,就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因此材料选择确需斟酌。

三、周密设计过程,确保实验教学有序进行

周密设计过程,确保实验教学有序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周密制定实验的过程,为确保学生实验成功,实验前应做好知识的准备和必要的技能示范。有些实验有危险性,我们教师应在课前把实验先做一遍,并作好记录:什么地方要注意的,什么地方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观察的,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好实验记录,便于实验开展,到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就可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在学生制订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明确实验的先后程序和观察的重点,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的细致扎实,为学生成功进行实验做好铺垫。如在教学《摆》这课时,我们在分组实验前先请学生假设摆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有小组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有关,也有小组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还有小组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有关,在实验前必须与学生讲清,在假设条件确定后,要保持其他因素不变。

四、优化操作方法,丰富实验教学有效内涵

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有一个演示实验是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但我们学校实验室的音叉这种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无法看清水波的振动。为了更清楚地看到音叉振动,我们将这个实验也做了改进:用线吊住一个乒乓球,让乒乓慢慢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音叉的一刹那,音又的振动能让乒乓球甩出去很远,效果非常明显。《声音的变化》中有一个实验,敲击三枚长短不同钉子,观察辨别那一枚钉子发出的声音高,实际上,敲击钉子时,钉子的发声并不清晰,还有敲击物的声音,如果用铁尺敲击,铁尺也会发声,与钉子的声音和在一起,难以区分。这个实验最关键的是要让铁钉单独发声,所以我们改进了这个实验,让铁钉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铁钉受到地面(石质材料)的反弹,振动发出的声音清脆而单纯,大号铁钉发出“当”的声响,中号铁钉发出“咚”的声响,小号铁钉发出“叮”的声响,辨别声音一目了然。在我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之后,我们还应该做的是对学生说出我们的想法,让学生体会老师对待科学实验的态度;让学生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修改,新的实验方法好在哪;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可以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每一次老师修改了实验,并对学生说出想法之后,对学生都会是一种触动,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保证实验探究时间,创造拓展探究空间

充足的时间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研究时间、空间的支持。教师可以考虑集中使用课时,把学生的课外专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做好校外实践基地的经常性联络工作,尽量开放学生研究后的延伸空间。

如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的一课中,学生做完试验,了解到金属传播声音速度快、质量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如果在操场上喊话对方因离得比较远,听不清声音,利用操场护栏(金属)喊话质量就高了。下课以后有不少同学争相到操场的护栏边进行喊话训练,这个实验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了。

声声慢教案范文8

朱光潜先生撰写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文中提到如果没有读诗兴趣,文学趣味就会低下。他还进一步阐述了缘由:“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这番论述很有见地,说明了读诗对培养文学欣赏趣味的重要作用。而指引高中生赏读古诗词,增加鉴赏兴趣,增强鉴赏能力,自然能有效培养出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趣味。《课标》指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可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意象学习非常重要。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源于此,在《声声慢》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意象意识。

案例描述:(以下是截取教学过程的片段)

师:我们已经鉴赏得差不多了,这首词给你怎样的感觉,如果用本词中一个字该怎样来概括?

生1:一个字愁。课文最后讲得很明白“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样写愁的,我们还接触过李清照的其他哪些词呢?

生2:《醉花阴》。

生3:《一剪梅》《如梦令》。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李清照词中运用得较多的意象是什么呢?李清照似乎偏爱某种意象呢!

生:黄花。

师:是啊,同学们能不能吟出几句李清照的黄花诗?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其他学生(笑):“这是《声声慢》里的现成的。”

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里的。

生: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里的。

师:能把《鹧鸪天》里的都说出来,真是了不起,课外积累相当不错啊!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一意象有什么内涵呢?

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

生:位居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傲立挺拔、凛然不俗,散发着品味高雅的浓郁芳香,是高洁情怀的君子象征。

生:陶渊明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元稹也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师(小结):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非常喜欢描写,或以自况,表达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清贫自守的高洁情操;或以飘零,隐喻人生孤苦、内心忧愁、苦闷难以释怀的凄凉无助。代表一种精神,象征一种飘逸,一种性灵,一种人格魅力。

师:李清照为什么如此偏爱黄花呢?

生:黄花瓣长骨感,人体清瘦苗条。

生:花随秋风摇曳,人遇秋风发愁。

生:两者形神酷似。

师:这三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是确实在思考了。那么《声声慢》和《醉花阴》中出现的黄花意象意蕴是否完全相同呢?大家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这在诗歌鉴赏中称作什么呢?

生:知人论世。

师:对。我们可以看幻灯片的展示。

《醉花阴》写于前期,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感情甚笃,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经常唱和诗词,一起搜集古玩,研究金石。清照对丈夫十分依恋,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家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落寞。她用这一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的晚年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师:现在我们可以感知李清照写词时的心境了。同样是写愁,但愁的内涵不一样,哪位同学说说两者的区别?

生:《醉花阴》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生:《声声慢》中的“愁”是家国之愁、身世之愁,失去亲人的悲哀和国家破灭后的惨痛,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个愁字表现得更凄厉沉痛。

师:说得相当不错。那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两处的黄花是不是一样呢?

生:不一样。

生:《醉花阴》一词中,词人以黄花来比人的瘦,正见出人因相思而憔悴,仿佛黄花的因风霜而凋残。因此,黄花寓意词人憔悴的容颜。

生:《声声慢》词中的凋残不堪,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摘下来把玩欣赏,任随它满地狼藉。因此,此处寓意词人孤苦伶仃的晚境。

师:《醉花阴》里的有吐蕊时的那种清新、寂静。《声声慢》里的却是黄花零落时的萧瑟凄惨。所以同样的黄花有不一样的情感,如果说《醉花阴》里是闲愁,那么《声声慢》是饱经忧患的悲愁、浓愁。

师:其实这种同一意象不同内涵的特质在李清照诗词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比如《声声慢》里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和《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同样的雁,情感内涵就大相径庭。大家不妨说说这两者的区别。

生:《一剪梅》雁回人不回,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望和失落。

生:《声声慢》雁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是伤心不过了。

生:《一剪梅》里是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声声慢》里是凄苦,人事无处寻觅了。

师(补充总结):同学们分析的比较到位。《一剪梅》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无人寄也,是相思之情。而《声声慢》中,雁声凄惨,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成群的归雁更显出词人的形单影只来;此时的大雁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不禁让词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并且,雁属候鸟,可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而词人却无法再次北归,这更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怀乡之情;赵明诚生前,李清照与他经常鸿雁传情,而此时,斯人已逝,这“旧时相识”的大雁反而勾起了词人的丧夫之痛。

师:那么同样的大雁,同样的诗人,为什么它的内涵不一样呢?

生: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一剪梅》词大约写于词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所以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师(点头赞赏进一步总结提升):看来同学们在诗词鉴赏方面已经颇有感觉了啊!其实从这黄花和大雁意象的鉴赏比较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感悟更多的关于诗词鉴赏的知识呢?1.要注意诗词中的特定意象及内涵,2.要明确意象涵义要知人论世,3.要积累一些常用意象的含义。比方说折柳--送别、离情,梅花--坚贞、高尚,―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杜鹃―凄凉哀伤,丁香―愁思……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做有心人去有意识地积累。

案例反思:

声声慢教案范文9

    下一节准备上实验课,实验当中要用到显微镜,显微镜的使用我担心学生操作不熟练,所以在本节课我又把显微镜带到课堂,准备让学生再复习一下。本节内容学完以后,我对同学们说: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这时王雨晴同学主动请缨,也许是有些紧张,也许是操作不熟练,调了几分钟也没有找到物象,下面的同学都急了,一个个举着小手要上来帮忙,这时我安顿大家说:请大家不要着急,再给王雨晴同学一点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同学们安静下来,我又对王雨晴说:不要慌,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也许是在我鼓励下,也许是在同学们安静的等待中,王雨晴不一会儿操作成功了,同学们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等待。如果王雨晴同学刚开始没有调好显微镜时,任凭学生举手,在下面说话指挥的话,台上的王雨晴一定会更手脚忙乱,不能调试成功。这样走下讲台的话肯定对她有一定的打击,也许自此她就不再举手回答问题,变得不自信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名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有的仍然高举着手,一旦捕捉到这名同学回答问题的一点漏洞,这些同学就会争先恐后的高举着手骚动起来,甚至有的同学会站起来,有的会发出蔑视的嘘声,有的会说出让人听了不舒服的话语,有的甚至不经过教师的允许就会补充答案、更正答案。这些不顾及别人感受的一些表现,对回答问题者是多么大的伤害,所以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要学会等待。学生学会等待就会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就会拥用一颗宽以待人的心,就会善待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比较完善的人。

    一次在学习细菌的结构时,需要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做比较,我在黑板上画了动植物细胞的简图,准备让学生上讲台把结构补充完整,也许七年级学的内容有点遗忘,还有的学生不自信不敢上台来,刚开始没有人主动举手。这时我可以叫一位学生上来把结构补充完整,不管对与错,我再补充,或者我直接说出答案,在要求高效率的现在,这样可能会更节省时间,但我没有这样做,我微笑着看着每一位同学:再等十秒钟,很多同学可能正在进行心理斗争,要不要上去呢?肯定有同学能战胜自我。我话还没说完一男同学猛的站起跑向讲台,台下立马是掌声四起。该同学奋力疾书,啊,完全正确,又是一阵掌声响起,看着这位同学走下讲台时,满脸呈现的开心的笑容,我相信下次再有机会,他一定会在第一时间给出答案,不会再有这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学会等待。什么是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利用课堂的每一个瞬间给学生以机会,只要我们再等待一下,哪怕是十几秒的时间,就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就会给学生自信和勇气,同时也给学生挑战自我的机会。

    其实,等待是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也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同时也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人的成熟和成长是个过程,过程的快慢有其内在规律,而且这个快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尊重这个差异,学会等待,自然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无视这个规律急于求成,容易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显,也是教师从容心态的表现。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让我们一起学会等待吧!等待方能使师生共同成长,等待方能使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演绎精彩!

声声慢教案范文10

其实这两种现象在我们的实验探究教学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课教师对实验操作的有效指导,在实验中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呢?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四方面来谈谈:

一、明确实验目的,提高实验探究目标性

教师必须先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探究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

如小学科学四上《不同的声音》一课,教师拿出3个粗细不同的铝管,问:“铝管的粗细与声音的高低有关系吗?”,一生说:“有,铝管粗声音大,铝管细声音小”。另一生说:“用力敲击铝管,声音强,轻轻敲击铝管,声音弱”。显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结果,实验设计无法进行。实验时,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汇报时众说纷纭。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仔细审题,“探究铝管的粗细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探究的重点词是什么?什么是声音高低的变化?铝管怎样的音算是高的,怎样的音是低的?这样学生就会明确实验的目的,后续的实验才能展开。

二、重视结构性的材料,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在苏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运动的快慢》一课中,为了达成“能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这两种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这一教学目标,需要选择一个学生实验。教材上使用的是两位同学比较走路的快慢等实验,而这些实验在课堂实施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从开始选择的学生奔跑运动经过了“手指赛跑”、“玩具小车”一直到最后确定选用羽毛下落运动的实验,通过几次选择、否定、再选择、再否定的过程,最后决定选用羽毛下落这一实验。

1、跑步比赛——效果好但难以操作。2、手指赛跑——易于操作但结果准确性不强。3、玩具小车——易于操作,结果明显但稳定性差。4、羽毛下落——简易、准确、效果极佳。

三、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没有能够正确操作,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

所以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前先把课堂上学生要做的实验先做一遍,并作好记录:什么地方要注意的,什么地方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观察的,必须心中有数。到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其次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要求学生去规范地操作,如温度计、量筒、量杯的使用和读数,操作的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实验的准确性;再如酒精灯的使用,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具体的使用规则,怎样点火,怎样加热,怎样熄灭酒精灯等等,它会影响的整个实验的安全性。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准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直观感性认识。

四、加强交流、亲身参与,加强教师辅导有效性

可以综合采用加强交流与亲身参与这两种方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在学生制定计划前,教师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或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相关问题,在计划制定后,教师要认真阅读学生的计划,指出不足,帮助学生完善计划。

声声慢教案范文11

夜幕慢慢降临了,妈妈大概玩得开心忘了回来,爸爸懒洋洋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我却睁着双眼在电脑的写作文,我希望能在妈妈回来之前看到我的作文发表网上,给她一个从来没有的惊喜 ……

突然,外面传来像鞭炮一样的爆炸声,丢下键盘我急匆匆的跑向阳台向外张望。只见“一把把火红的箭”射向漆黑的夜空,“砰”的一声爆开,变成了无数金星、银星、红星向四周呈弧形扩散,迸发出五彩斑斓的图案,仿佛是散落银河的星星向我们眨着俏皮的眼睛,随着风儿慢慢向四周飘落、暗淡 ……

在这一瞬间,我想起了妈妈和我坐在爸爸车后去旅游时,开心的唱起了一首

关于烟花的歌,情不自禁的我小声唱了起来“烟花烟花满天飞,你为谁流泪……

妈妈,我在夜空下等着你回来,你可听见我在唱你教我的歌谣,你可知道我在急切的盼望你的归来,妈妈,我爱你!

声声慢教案范文12

我国有三百多个戏曲剧种。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歌唱特色。很多剧种行当分工细致严格,流派纷呈。如京剧分生、旦、净、丑各行当。旦行有“四大名旦”等流派。戏曲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很强的艺术。戏曲演员必须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必须运用“四功五法”等各种技术技巧来塑造和表现戏曲人物形象。戏曲声乐教育着重针对“四功”中的“唱、念”两功来做文章。

为了紧密配合剧目教学,我们必须将“唱、念”两功的内容了解清楚,否则教学就会容易被动和盲目。为此,我经常向老教授和剧目教师求教,进课堂了解学生学戏的情况。慢慢就掌握和熟悉了剧目教学的基本程序、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了解得更全面。

戏曲表演中的剧目课教学是分行当上课的(有些地方戏除外)。教师在教戏时,往往要求学生先把人物的唱腔和念白学了,然后再下地走舞台调度,学习身段和表演。如教京剧的人物念白时,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并根据念白的需要,把“五音”“四呼”“四声”“十三辙”“尖团字”“上口字”等吐字咬字的要领和规律传授给学生。把“喷口”“劲头”“笑声”“哭声”等特殊音型的要领和技术技巧教给学生。必要时教师会边讲解边示范,尽可能让学生明白。教京剧的人物唱腔时,教师一字一句教唱,讲解透彻,示范准确,扣的很细致。在教唱的过程中,教师会教授学生如何在行腔润腔时,掌握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吞吐收放及特殊声音造型(如各种嗽音)的要领和技巧,把各种歌唱技术与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全身心地演(歌)唱。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来完成老师所要求的剧中人物的念白、唱腔和表演。为了让学生感受更直接更真切,教师就会不断的给学生示范。由于学生受嗓音条件、发声方法、接受能力、文学修养、音乐感受等诸多因素影响,常常会因为某一句唱腔、某一个字或某一个动作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有时反复多次也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教师就会不断示范、反复提示、反复训练,不知不觉就是几十分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好唱腔。

在教授武戏学生时,教师一方面要全面教授学生的唱念,另一方面,要全面高标准高强度的训练学生“做、打”两功的技术技巧与能力。如对“五法”(手、眼、身、法、步)的训练,与行当相关的各种靠、拳脚、徒手格斗以及刀、枪、剑、棍、斧、钺、钩、锤等各种器械的基本工架和技法训练等。在整个的剧目教学过程中,无论文戏武戏,教师都是围绕“四功五法”的各种技术技巧在全面教授和训练学生,内容极其丰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有可能学生喉咙用力过猛,很容易形成声音紧、挤、干、扁,气息浅等问题。所以,我经常感慨的说唱戏比唱歌难的多。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时教师还会借题发挥,引经据典,讲述一些梨园界耐人寻味催人奋进或某某名家引人入胜的故事。整出戏学完以后,教师就要根据剧中人物来进行组合排戏,如青衣与老生、花脸组合排练《大保国》《探黄陵》《二进宫》,青衣与老生组合排练《武家坡》等,直至统排、响排、彩排演出。这就是剧目课教学的基本轮廓和流程。

掌握和熟悉了剧目课的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后,经过不断的求教、思考、分析和提炼,裁得出这样的结论1,口传心授是戏曲表演剧目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不可替代的主要教学模式。2,戏曲声乐教学一定要围绕如何训练科学正确高效的发声方法和技术技巧为核心。3,戏曲声乐教学必须不断加强学生“唱、念”的嗓音能力训练。4,戏曲声乐教学必须紧密配合剧目教学。5,戏曲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门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隽永、特色鲜明、刚柔相济,并符合各剧种、各行当、各流派歌唱要求的、科学正确的高效的发声方法和技术技巧。其终极目标是:用科学正确高效的发声方法唱戏。

在不断深入教学的过程中,中专、大专、本科的学生希望进步的更快些,青年演员进修班的学生更想尽快提高自己的发声技术和歌唱能力,教师专修班的学生,希望自己在不断提高演歌唱技术的基础上,还渴望在戏曲声乐教学上有所收获。有的是“梅花奖”获得者,想专门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各种声乐技术技巧,力图突破行当的制约。有的是国家一级、二级演员,因发声方法的围绕或嗓音疾病得不到根治前来求教。有些要参加不同形式的比赛,有些要排演新戏,有些要出国巡演,有些剧团的演员想力争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而举办专场演出等等。各种各样的教学任务接踵而来,简直应接不暇。

我曾经一堂课要教四个学生,都是一对一上课。如果说我开了一个戏曲声乐门诊,应该说一点都不为过。但是,就是这十几分钟,我必须让学生有进步有信心。否则,要不了多久学生可能就不来了。这种情形我从未遇到过,对我来讲既是机会,更是挑战。所以,我必须郑重其事、精心考量这些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症下药。为此,我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是

1 中专、专科、本科学生。理论讲解与示范并举,以加强气息训练为基础,循环反复训练发声机能和技术。根据剧目课的进度,强化训练学生在剧目课上亟待解决的念白和唱腔上的发声难题。由易到难,由少及多,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紧密配合剧目教学,避免发生冲突。这样就能让学生保持积极自信的学习心态,并且一直处于进步的学习运程中。

2 青年演员专修班和进修班学生。以重点解决所存在的发声技术难题为突破口,理论讲解为主,示范发声技术为辅。利用各种形象的比喻来启示引导学生,从学生所学的剧目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念白和唱腔片段来训练,因为,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往往是某些让他们感觉比较顺的地方。如有些学生对某些辙口比较有把握,在这些有把握的辙口的基础上,念、唱起来气息和声音的支点找得比较准,气息和声音的流动感比较好。因此,就要顺势而为,利用这个辙口慢慢过渡到口型变化不大,吐字部 位相近的辙口来训练。如“遥条辙”“过渡到”“油求辙”,“怀来辙”过渡到“发花辙”等。也可以利用“喊嗓”的方法,从学生的念白和唱腔中,挑选出发声比较正确的词来辅助训练。这个教学过程是很重要的,示范时必须准确正确,加强对比效应。要把教学的意图反复跟学生阐明,喊顺后就提示学生立即运用到刚才的念白和唱腔中去。实践证明,这类学生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很强。有时,一旦找到了发声的顺劲后,他(她)根本都不要你提示,自己就快速的运用到那些念的不顺、唱的没把握的地方去了,善于思考的演员还会经常提出问题来。如有人说:站着不动练唱、念感觉顺,可是,一旦加上动作就感觉不顺了,甚至找不着那种状态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耐心地跟学生讲,一方面是这种发声技术还不稳定,等能力加强了稳定了,再加上动作训练就顺了。另一方面,可以在发声技术有所突破的时候,加上动作去训练。在动态的表演中运用所学的发声技术进行唱、念,表现人物的情感与个性特征。只要认真这样去教,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回过头来再让他(她)好好冷静的思考,认真的总结,就能把所学到的声乐理论和发声技术巩固住,科学正确的发声观念也就随之慢慢建立起来了。

3:教师专修班学生。以解决每个学生所存在的发声技术为突破口,以此为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现他(她)突出的发声问题,根据这个问题分析其导致的各种因素,针对此问题实施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症下药,辨证施治”。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把这些教学的基本程序、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原则等逐一细心地教给学生。我一再跟学生说我教的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法则,你们不要局限在戏曲声乐领域,希望你们灵活运用。这样,针对师资班学生上课,既能指导学生自身的歌唱技术不断进步、提高和加强,又能使学生懂得了教授戏曲声乐的基本教学理论和方法。虽然他(她)们是教京剧或其它剧种的表演课教师,对戏曲声乐教学还是一个新课题,理解和掌握的戏曲声乐理论和技术有一定限度。但是,他(她)们的发声观念在真正的改变,发声技术在不断提高。只要他(她)继续从事戏曲教育工作,他(她)们就一定会要求学生下功夫去训练嗓子,并传授学生具体的基本的训练方法。可喜的是。多年来我经常不断直接或间接的收获着这样令人欢欣鼓舞的反馈信息。这也是我教授师资班学生时所追求的“母鸡效应”。

4:参加各种比赛的学生。以所演剧目为主,强化训练其所存在的各种发声技术问题,由易到难,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只要发声技术有所突破,就立即把它用到剧目的唱、念中,把重点唱段和念白片段抽出来,不断循环反复强化训练。基本上稳定以后,再对没有把握的唱腔和念白片段进行加工,并带上身段强化训练。这样,所存在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而为学生取得好的比赛成绩,提供了科学正确的发声技术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