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

时间:2022-03-12 04:28:31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

首先,感谢州编办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何更好地搞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有幸参加这样一次会议,深感荣幸。我办的信息宣传工作起步较晚,本人从事信息宣传工作时间也比较短,并且是兼职做信息工作,因此,在这里只能将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所感所悟,总结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谈不上经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下面我谈谈对信息宣传工作的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对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已经日渐成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经常性、导向性的工作,通过机构编制信息宣传,能够使社会了解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职能,支持机构编制工作,提高机构编制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良好的机构编制部门新形象;能使上级机关了解基层情况、支持基层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能使系统内互通信息、取长补短。这一点,已然被越来越多的广大机构编制工作者所接受、所认同。

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说,做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服务,就必须充分发挥好机构编制作为党委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信息宣传的形式,把有关机构编制、体制改革等热点、难点的敏感意见和要求顺畅地反映上来,促进党委、政府对有关问题能做到科学决策、及时解决,使机构编制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就是要树立抓信息宣传就是抓机构编制管理的理念。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把握住信息就把握住了时代的脉博,信息是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和战略要素,它和物质、能量被并称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的功能一方面是认识事物的媒介,另一方面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对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而言,机构编制信息是协助领导了解情况、把握动态,为制定决策、实施决策、加强领导服务,是为本单位中心工作服务,通过信息宣传,能够反映情况推动工作。因此,抓信息宣传工作就是抓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第三,做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客观需要。一条重要的信息可引起党政领导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一项科学的建议可以促进党政部门决策的完善,一个新观点可以帮助党政领导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把当前社会发展中带有普遍性、警示性、突发性的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有助于党政领导全面了解社会动态,切实体察基层的意愿和情绪,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四,做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是履行机构编制职能的重要基础。从工作性质上来看,它实际就是机构编制业务工作的一个新拓展。重视社会改革发展动态、反映目前机构体制运行现状、广集机构编制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仁人志士的智慧,是机构编制工作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机构编制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一项基础工作。同时,通过信息宣传扩大对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形式、方法、经验的宣传和交流,展现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工作动态,也有助于推动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因此,认真做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多渠道地汇集和反映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机构编制更好地履行职能,使部门设置更加科学,职能划分更加准确,运行监督更加有效,编制管理更加富有成果。

综上所述,敝以为只有明白了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更好地以此指导我们狠抓信息宣传工作,也才容易获得领导的支持。因此,我们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是下情上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渠道上来,统一到信息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上来,惟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力量加强、工作落实。

二、主要做法

一是多参会阅文。要搞好信息宣传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我们必须摸上情、知内情、识外情,为此,我办专门制定了参会阅文制度,编办主任李春燕同志经常对大家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参加会议,多参加会议可以明显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求信息人员必须经常参加重要会议,通过参加会议,收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单位乃至县里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了解工作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办法等,注重收集那些对当前工作有指导、借鉴意义的新观点、新意见和新建议,总结工作中的新经验和好办法。 另外,我们十分注重机构编制方面的政策法规文件的学习。机关公文对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对解决问题的办法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凡是上级或本级及至 本单位下发的重要文件,我们都认真进行学习研读,从各类公文中收集有用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这样写出的信息提出的建议才有据可依。总之,为搞好信息宣传工作,我们要求自己,在了解时事、学习文件上要先行一步,重要会议提前介入,新政策、新规定优先接触,下基层调研,单位主要领导全力支持,同志们全力配合,从而保证了在想问题和写信息时,做到胸有成竹。

二是要站得高,看得远。首先,在选题上要从领导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必须有较高的立足点,要从领导和上级机关的角度去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摆脱局部性的限制。其次,要善于把握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心和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分析问题、编写信息时加强综合分析和提炼,抓住带有全局性、政策性、倾向性的实质问题,提炼出有指导价值、有典型意义的信息。如:20xx年8月中旬,我县1989年新增招工142名乡镇水管员的问题,矛盾突出,情况复杂,多次上访要求解决编制、工资和社保等问题,领导十分关注,编办作为职能部门,认真研究当时的文件精神,从全县大局、机构编制政策、编制管理原则等方面着手,以文字信息的形式反映给县里主要领导,以供解释答复和正确决策,从而为保持稳定构建和谐间接发力。

三是注重拓宽机构编制信息的来源。目前,机构编制信息主要是通过编委会、编办会、统计数据和分析、基层部门反映的情况和工作成果及经验等了解和搜集的,这些渠道固然要把握好、运用好。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注重在信息来源的渠道拓宽上下功夫,把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状况,工作人员考察(包括赴外地考察学习)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都作为机构编制信息调研来源的重要渠道,使机构编制信息有质有量。比如说为了搞好编制实名制推行工作,20xx年秋,我们即专门组织了人员到重庆奉节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学习考察,取得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也提供了一个好的信息来源。

四是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中央编办也曾明确地提出了“调研立办”的新要求,调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调研中可以感悟事理,在调研中可以享受快乐,在调研中可以增长知识,在调研中可以提高工作能力。我们始终认为,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得来的信息,才有更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适用性。这样的信息,才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才最能推动工作,也才能更好地履行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责。因此,我们把调查研究作为拓展机构编制工作新思路的首选,要求全办人员牢固树立起大机构编制观、大全局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以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20xx年11月底,为了稳妥推进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针对我县乡镇卫生事业单位转制工作滞后、机构编制和管理体制复杂等情况,从机构和人员编制上为我县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全面推开提供保障,我县编办协同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一行六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查,并形成了综合调查报告,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使这项工作在全县得到了全面迅速推开。

五是关注新闻媒体。通过新闻媒体,可以着重了解上级领导在一些会议、活动中的讲话;领会上级主管部门和本级党委政府在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清楚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大动向和典型经验;工作中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情况;一些部门对某一方面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信息报送的针对性。州编办“一网一刊”的开通,为我们搞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服务平台、工作平台、学习平台”,前不久,州编办网站被湘西州信息化领导小组评为州直部门排名第一的优秀子网站,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觉得,这不仅仅是对网站本身的肯定,也是对全州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之下,作为一名基层信息工作者,不认真把信息工作做好,没有理由。

六是严格把关审核,确保信息质量。为搞好单位的信息宣传工作,我们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对每次上报的信息,都先由分管领导先行审阅,再提请主任审核,办公室负责登记,通过层层把关确定上报的信息,以确保信息报送的质量。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2

一、自我剖析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1、坚持组织生活制度方面。虽能主动的学习,但学习不够深入。有时只注重于一些具体的工作。投入学习时间还不够,学习还浮在表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学习得不是很透彻,学做结合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服务群众思想淡化。自己工作上的依赖性大,总认为工作只求过得去就行,工作质量不高,对工作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的观念弱化了,想个人的事、想家庭的事多了,影响了自己在工作上的态度。

3、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方面。在思想和工作作风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工作中,领导交办的事就认真去抓,以避免出问题;对未明确交办的,积极主动干的少了。对工作,满足于能应付过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且,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和工作方法简单的情况。工作中有散漫的情况。同时,感觉自己是普通党员不具备腐败的土壤。因此,思想上对反腐倡廉、防微杜渐有所放松。

4、党性作风方面。推进工作不够认真细致。由于日常事务多,有时存在浮躁现象,凭经验办事多,自认为工作阅历丰富,在平时工作中看文件只看大概,对一些工作部署有时只看标题,对工作往往只凭老经验。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上述查摆出来的问题,剖析其产生根源,既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性修养有所放松。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坚决做到保持政治清醒,偶尔认为党性修养强不强,跟工作的好坏没有多大关系。不自觉地放松了对党性的锻炼。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时刻以“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总觉得自己是老党员,不会去碰“高压线”,结果忽视了一些小节和细节。

二是理想信念有所弱化。认为受党教育多年,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基本能满足于工作所需,在学习和工作冲突时,经常忽视学习。特别是通过学习郑德荣先进事迹,发现自己与先进的差距越拉越远。

三是宗旨意识有所淡化。自认为自己长期工作在基层,经常与纳税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们。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有所弱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造成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所下降。

四是担当作为方面有所松懈。日常工作不够细致、浮躁,认为只要自己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坚守原则,不染不正之风,不为不法之事,就不会出问题,存在麻痹思想。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抓好整改落实: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3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校门建筑是校园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交通和安保。它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实验楼等一样,重要的是实用价值。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注重实用。

材料2:校门建筑是一所学校的“门面”,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努力体现该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彰显校园文化。

你对校门建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模拟原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对下午放学按时离校确有困难的小学生实行“弹性离校”管理,能解决学生家长接孩子困难这一民生问题,方便了学生家长,对保障学生安全有利,因而应该坚持和推广。

材料2:对下午放学按时离校确有困难的小学生实行“弹性离校”管理,增加了学校和老师的负担,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利于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学,应该马上叫停。

你对“弹性离校”管理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题型剖析]

题目分“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材料1和材料2分别以校门的两种功能为重点进行论述,强调不同的观点。题目要求以材料1或材料2为基础进行扩展,在规定字数内简要阐述自己的看法。因为两则材料的字数都只有70字左右,而题目要求答案在150字左右,所以这实际上是一道考点为“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试题,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级。答题时应首先确定自己的看法,然后再根据题中所给材料进行扩展,最后再检查观点是否明确,语言是否简明连贯、言之成理(即是否合乎逻辑),字数是否合乎要求等方面。

[答案示例]

弹性离校固然能解决学生家长接孩子困难这一民生问题,但是,一方面,学校是有限职能的教育机构,难以完全承担学生在放学留校期间受到人身和心理伤害的责任;另一方面,弹性离校势必挤占老师休息和备课的时间,加重教师负担,也难免对教学造成影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须正确对待弹性离校,切勿被家长意愿和舆情所挟持。(如果只就“材料1”或“材料2”展开或扩展,只要语言简明连贯,言之成理,合乎字数要求,也应算对)

【解法指津】

一、审读题目

审读题目时,主要看两点:一是题中所给的材料,二是题目规定的要求。审读“材料”,要提炼材料的中心,明确材料的论点和论据;审读“要求”,除了要知道题中“要求”所表现出的“显性”信息(如上述模拟福建卷的原创试题中“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外,还要明了题中所含的“隐性”信息(如上述模拟福建卷的原创试题中“扩展语句”的考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确立观点

读懂了题目,就要确定自己的观点。如果题中有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就要确定自己是赞成哪则材料的观点或另有其他观点;如果题中只有一则材料,就要在赞成、反对或兼而有之中选择一种立场,并且将这种立场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选择的观点一定要正确,要辩证,并且不要将题中材料弃置一旁,完全另起炉灶。

三、选择论据

这种题目中的“言之成理”,就是要有论据,并且论据要令人信服,有说服力。比如上述模拟福建卷的原创试题的“答案示例”,其观点是“教育行政部门须正确对待弹性离校,切勿被家长意愿和舆情所挟持”,兼顾了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其论据则主要是根据题目所给的两则材料中“能解决民生问题”、“加重负担”等词语扩展而来。在这里,考生要凝神定气,尽最大可想消除考场的紧张心理,学会“就地取材”选择论据,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四、准确表达

论点确定、论据选好之后,关键的问题便是组织成文、准确表达了。表达时,可先论点后论据,也可先论据后论点,重要的是条理要清晰,句意要连贯,哪句话先说哪句话后说,一定要有充分的考虑。若时间充裕,可先写成草稿,再反复念几次进行比较。尤其要注意其中关联词语的准确运用,以确保语句的连贯;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重复嗦。

五、达标检查

经过了上述步骤,这里的所谓“达标检查”主要就是对字数的检查。比如上题,规定150字左右,实际就是最多不要超过160字,最少不要低于140字。评卷场上的“评分细则”对此一般都有具体规定,字数太多或太少都要被扣分,甚至不给分。当然,更不能完全照抄题中材料,而写不出一点自己的东西。

【仿真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诗歌教育应该首先是一种审美教育。中国人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诗意的、审美的。提倡“诗教”,其实就是提倡一种美育。

材料2:诗歌教育应该首先是一种情感教育。那些优秀的诗歌,诗人旷达、高远的人生态度,令人向往。我们读优秀的诗篇,情感被分解到了具体的感觉中,唤醒的是内心的感伤和忧愁,实现的是情感的交流与升华。

你对“诗歌教育”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70字左右)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汉字在当前面临着消亡危机。由于数码产品的快速普及和信息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不需要手写汉字,就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少人都不会写很多汉字了。振兴汉字的最好办法应该像央视推出的“汉字听写大赛”那样,加强汉字的听写。

材料2:汉字在当前虽然有着一定的危机,但汉字作为中国人的交流工具,是绝对不应该也不会消亡的。振兴汉字的最好办法是了解汉字,知其所以然。

你对“振兴汉字的办法”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4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诗歌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能净化一个人的心灵,能唤醒一个人内心柔软的部分。《诗经》这个书名,表明中国人早在古代就已经把诗歌当成“经典著作”了。汶川大地震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写诗,提出让诗歌抚慰人心、安妥灵魂的口号,就是出于这些原因。人们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诗意的、审美的。提倡“诗教”,就是提倡一种美育。所以,诗歌教育首先是一种审美教育。(主张别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4

[关键词]语言学 语音 约定俗成

语言在本质上是人类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是造成语言的材料……语言是为了影响听者的行为这一特殊目的而发出的声音,而我们假定听者能够了解这声音。事实上语言就是有意义的声音。 ―― L.R.帕默尔(P46)[1]

说话,是人类社会极其普通的行为,而说话时离不开语音的,是有声语言。但语音是如何形成的却很少有人考虑。

叶蜚声、徐通锵先生指出:

语音出之于甲之口,经过空气的传递,入于乙之耳,一发即逝,不留踪迹。对于这种抓不住、摸不着的现象要作说明,精心分析,确实很不容易。(P46)[2]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音在甲处的形成到乙处的感知,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的心理机制、生理机制和人类社会机制三者构成的系统的有机运转过程。

语音是从人的口中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而人的口中如何发出有意义的声音,这就牵涉到语音的形成过程的问题。人们感知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情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传递,可以通过身体的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例如“颐指气使”、“眉目传情”说的就是这些;也可以通过味觉、嗅觉、触觉等各种各样的手段,例如“津津有味”、“桂馥兰香”等。而借助语音则是人们之间表情达意的又一重要手段,而且这一手段是人类所独有的,动物界没有。语音,我们通常称为“(说的)话”,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及其复杂、涉及多种机制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材料的存储阶段、材料的编辑阶段和发音阶段。

一、材料的存储阶段

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材料的存储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与动物的本能叫声不同,比如牛或羊,刚出生就会发出哞哞或者咩咩的声音,小孩出生以后尽管也能发出哭叫或者哼哼唧唧的声音,但是与牛或者羊不同的是,通过长期的训练过程,小孩就会发出有意义的声音,从而能够与其他社会成员实现思想情感的沟通,而牛或羊以及其他动物一辈子也只能发出那种本能的声音。小孩出生后,就会受到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声音的刺激。比如风声、雨声、雷鸣、树上的蝉叫、水里的蛙声、大人之间的对话以及大人为了哄小孩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对小孩来说一部分是有意义的,一部分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那些声音,由于大人们的多次重复,会在小孩的大脑中存储下来,形成各种各样的音型。因为人们发出的声音与其意义都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随着小孩的成长,就会在他的大脑中不断地积累语言的各种材料,包括音型、语法规则等等。例如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的例子:一个母亲在孩子面前发出了doll(洋娃娃)这个词语的声音,多次以后,小孩开始模仿这个声音,其他词语如mama(妈妈)、dada(爸爸)的声音也经常刺激孩子的听觉器官从而在孩子的大脑中把听到的音和相关的人固定下来。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人们通常所说的“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中的“音”和“义”原本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人的思维)之中的。

人脑中存储了足以满足其交际的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就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这些音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因而,所有社会成员的大脑中所存储的语言材料的形式及其意义都是相同的,都是能够为使用本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所能理解的。比如汉语中“人(rén)”、“猫(māo)”、“牛(niú)”、“羊(yáng)”这些词语,不管是通过书面的形式写下来,还是通过口头的形式读出来,它们所指代的事物都是说汉语的所有成员能明白的。当人们有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时,就积极调动这些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包括对所要用到的语言材料的遴选、材料顺序的组合等进行编辑。这就好比是一部电影拍摄完成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对片子进行剪辑、配音等。

三、发音阶段

当人们有交际需要的时候,大脑就对人体的发音器官发出指令,发音器官就将材料编辑阶段编辑好的语言材料传递出去。人的发音器官包括动力器官、发音体和共鸣腔。首先,肺为发音提供原动力。发音主要是靠肺部呼出的气流完成的,只有少数语言是靠吸气发音的。

通过肺部提供的动力,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主要发音器官声带产生声音,这个声音在口腔、鼻腔和咽腔产生共鸣,接着振动空气,形成声波在空中传递,最终通过接收者的耳朵进入其大脑,在接收者的大脑中再次形成音型,接收者对语音进行解码,就是完整的一个信息交际过程。

对于说话的整个过程,叶蜚声、徐通锵先生有如下说明:

说话人为了表达某一信息,首先需要在语言中寻找有关的词语,按照语言的语法规则编排起来,进行编码;说话人力求编码清晰、明确,避免失误。编码完成,通过发送器输出,口语的发送器是肺、声带、口腔、鼻腔、舌头等发音器官。信息一经输出,说话人发音器官所发出的声音就通过空气等通道传递,到达听话人的一方;听话人的听觉器官开始运转,接收信息,并进行解码,将它还原为说话人的编码。(P3)[3]

当然,语音的形成过程和运行机制远比这个复杂得多。比如说,材料的存储阶段和编辑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独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存储的同时也是对材料进行编辑的过程,只有在小孩子刚开始不自觉地学习语言的时候,材料存储是个独立的过程。等语音的音型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以后,上述的三个阶段就会在交际中相互交织进行。

[参考文献]

[1]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5

[关键词]《展望未来》教材 听力

[中图分类号]G63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90-02

语言学家威尼兹赫里兹认为,“大量的事实表明,儿童学习说话的过程是先听懂,然后再说话”。让我们回想一下婴儿是如何牙牙学语的。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在0―2岁之间什么也不会说,但是他们的耳朵在无意识地接受着外界的语言输入,这些听到的语言信息可以帮助孩子模仿和学习说话。民间有“十聋九哑”的说法,事实上哑巴不能说话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听到正确的语音语调。听不到正确语音语调,就无法理解,更无法模仿其音调而表达他们的意愿。英语学习者如果听不懂对方的话语,就无法与对方进行交谈。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说”是“听”的能力的一面镜子,听懂、理解得越多,大脑储存的语言信息就越多,口语就越强。这一原理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听力训练是语言教学任务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是每位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语习得的过程在听觉上的语言输入无法与儿童习得母语时的听力输入同日而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听力材料的选择。目前的听力材料多集中以选择题为主,题型比较单一。听力材料都是专门为语言学习者编写的材料,包括课本听力,教学光盘,听力录音带等,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这些材料都是非真实的材料。虽然这些听力材料发音准确,语速适中,但是这样的语言材料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适应真实的语言环境的。因为这些听力材料的朗读者都使用标准的书面用语,和标准的英音进行朗读。学生对真实语境中单词的读音、语调、重音、爆破音、略读、连读、口音等比较陌生。《展望未来》教材弥补了传统听力材料的不足,它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展望未来》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听力材料的真实性。真实的材料一般指那些使用本族语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语言材料,它不是专为教学目的而编写的。这样的材料大多是未曾“剪辑”或“编辑”的,因而是“原汁原味”的。这与传统的教材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首先考虑到语言的规范性,教学目标中的词汇和语法任务等有所不同。展望未来教材配套音带多是生活真实情景的再现。听力材料能充分反映人物因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等不同而具有的说话特点。其中汇集了许多外国人的语音,有些人还带有地方口音,学习者可以接触到地道的生活英语。另外磁带中保留了真实场景中的背景音,以锻炼学习者在其他声音的影响下辨别所听内容的能力。

其次,《展望未来》教材遵循了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i+1”原则。克拉申认为如果语言输入材料过于简单,全部都能理解对于学习者来说非常不好。这样的材料没有挑战性,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了学习者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必须输入新的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高中英语课本要求掌握的词汇量是3500词语,《展望未来》教材全套书达到4000多词语,涵盖了高中英语词汇和部分大学英语低年级词汇。由此可见《展望未来》教材符合克拉申提出的“i+1”原则,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提高听力水平。笔者以《展望未来》教材为蓝本,在教学中做了为期两年的教学实验,对如何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听力能力以及使用教材前后的测试比较加以论述。实验步骤如下:

1.实验对象(受试):

选择2011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普通高中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年龄从16―17岁;实验进行时间为二年半(5个学期);讲授展望未来第三册书。

2.实验设计:

受试对象是四个班级的学生,共计207人。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听力材料;实验的因变量为听力测试成绩。

3.实验过程

每天早上7:15-7:35利用二十分钟听《展望未来》听力材料,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对受试对象进行测试。

4.测试材料:

高考英语听力材料。

5.实验结果:

(1)受试对象2011年9月进入高中学习,使用《展望未来》听力材料一学期后,于2011年12月底进行前测。测试试题共30题,每小题1分,18分及格,27分优秀,高考听力水平。

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高考听力材料远远高于他们的能力水平,一班51个同学只有19个同学及格,平均分13.2分,最高分25分,优秀率为0%;五班15人及格,平均分9.8分,最高分20分,优秀率为0%;八班16人及格,平均分10.4分,最高分23分,优秀率0%;十六班18人及格,平均分11.2分,最高分23分,优秀率0%。

前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班级 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一班 51 13.2 37% 0%

五班 52 9.8 29% 0%

八班 51 10.4 31% 0%

十六班 53 11.2 34% 0%

(2)受试对象使用《展望未来》听力材料,累计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于2012年12月底进行中测。测试试题共30题,每小题1分,18分及格,27分优秀,高考听力水平。

一班51个同学有32个同学及格,平均分19.7分,最高分28分,优秀率为4%;五班30人及格,平均分18.6分,最高分27分,优秀率为2%;八班31人及格,平均分18.9分,最高分28分,优秀率2%;十六班32人及格,平均分19.3分,最高分29分,优秀率2%。

中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班级 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一班 51 19.7 63% 4%

五班 52 18.6 58% 2%

八班 51 18.9 61% 2%

十六班 53 19.3 60% 2%

(3)受试对象使用《展望未来》听力材料,累计经过五个学期的学习,于2013年12月底进行后测。测试试题共30题,每小题1分,18分及格,27分优秀,高考听力水平。

一班51个同学全部及格,平均分25.6分,最高分30分,优秀率为26%;五班48人及格,平均分23.9分,最高分29分,优秀率为20%;八班49人及格,平均分24.7分,最高分29分,优秀率24%;十六班52人及格,平均分25.2分,最高分29分,优秀率25%。

后侧数据如下表所示:

班级 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一班 51 25.6 100% 26%

五班 52 23.9 92% 20%

八班 51 24.7 96% 24%

十六班 53 25.2 98% 25%

基于《展望未来》教材的诸多优点,很多国内的外国语学校都把这套教材定为专业学习教材,长春外国语学校自从1996年起一直在使用这套教材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听力能力上,笔者选取了高中英语的两个班级做了为期两年的实验,实验证明《展望未来》教材的听力材料真实有效,对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有很大帮助,是一本优秀的外语教材。

【参考文献】

[1]孙凤香.浅谈通过英语听力测试实验提高听力能力[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05).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6

无论是油性材料的油画还是水性材料的水彩和国画,这时材料媒介在画面上呈现的状态则有一个相同的共同点,那就是材料都是为画面的形象服务的,是塑造画面形体的辅助手段。然而当毕加索和勃拉克把将报纸、图片、木屑等现成材料引人绘画开始,画面中的材料就逐渐开始了另一种诉说的轨迹。

1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材料在绘画中的地位已经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现当代绘画的语境下,大理石粉、沥青、土质材料、油彩、沙子、铁屑、铅皮、稻草、树枝等等更多的材料开始运用到画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材料混人到画面并被充分利用起来,材料开始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出现,寻求着自身本体的一种表达和述说方式。绘画者采用的创作方式也开始多样化,拼贴、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变成了关注材料语言的艺术创作者的主要表现手段。材料开始转变为了画面的主体语言。正如刘晓纯所说:“在古典艺术中,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颜料、水、胶、笔、墙壁乃至涂色、勾线的工具、材料、色、线、点、面、体、光、空间、结构又是塑造人和物的手段、人与物又是为组成故事服务的,故事又是为宗教教义服务的。媒介物质在这里是手段的手段,‘仆从’的‘仆从’。经过近现代艺术的一系列变革,‘主人’的‘主人’一层层退位,‘仆从’的‘仆从’一步步升格。媒介物质终于在当代艺术中从‘仆从’上升为‘主人’。”“在材料的利用中,随着混人的材料越来越复杂和新材料越来越多地被起用,媒介物质一步步自主自立,从艺术语言的辅助手段上升为艺术语言本身,这里最重要的是生命与物质材料的对话,思想与材料物质的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最终留下的是注人了生命和思想的物质痕迹”。当物质材料广泛运用到绘画中所形成的语汇就变得极为广泛且多变,当物质材料完成了从为画面形体塑造服务到主体语言的角色转换时,其内涵便出现了多义性,从而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

2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运用到画面,是利用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物质和文化属性来实现的

任何的物质材料本身都具备两种特性。一是材料本身具备其作为物的“表情”,也就是物质本身的材质感,材料首先就是通过自身的材质“表情”作主体语言参与到画面的组构上的。二是材料同时也具备其作为存在而具备的文化积淀。材料在存在的过程中必然会融合历史为它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木头、土、乳蜡、油脂具备的是暖性特质;钢铁、水泥、玻璃具备的是冷性特征;斑驳的铁锈和枯黄的稻草代表的是破败,国画书法所用的材料载体宣纸在经历了千年的沉积,其本身就成了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之一……,这些都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的文化指向。材料正是依托其本身的“物”性和所承载的文化内质与绘画者赋予的精神相结合,才实现着物质材料与精神的穿越与渗透。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基弗和他的老师博伊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觉到材料语言所带来的这种材料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基弗作为二战后崛起的德国艺术家,他对战后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有着极为深刻的感触。干裂的泥土、残破的废墟、荒芜的大地充满着他那巨大的作品中。在材料运用上,他把钢铁、铅、沥青、油彩、油墨、沙土、丙烯、稻草、水泥等等材料综合运用的画面,材料在画面上反复堆砌,让观者在视觉上就能感觉到画面物质的重量感和可触摸感。在他的作品《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中,基弗用腐蚀过的铅皮制作成一部部敞开的巨大书籍陈列在两个高大的书架上,他通过把材料进行重新制作和组合,同时保留着材料的符号特性,通过物质材料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喻示来描述着德国的历史和磨难。博伊斯是基弗的老师,他用毛毡和油脂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毛毡和油脂本身就具有暖性的特征,在作品《动物脂》中,博伊斯正是利用这种材料物性特征来完成他的艺术构想,实现着材料的艺术性话语转变。我国画家朱进在他的《时光》系列作品中,运用五色土、黄色土、褐色土质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由于土质材料本身就因为人和土的亲密关系而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量,他正是利用土质材料这种物质属性和亲和力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诉求,来拉近作品和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在画面上,土质材料所独具的物质表情和文化内质成了画面的主体语汇,画面的形象倒是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观看者面对画面所产生的内心触动几乎都来自于这些涂抹、堆彻、龟裂在画面上黄褐色土料。从众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介人已经为绘画者实现其独特的绘画语言打开了一扇更为宽阔的门,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

3材料语言在绘画中的这种语义转变是有着自身的表述特征的

首先,材料语言更强调实验性和偶然性。实验性和偶然性是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运用到绘画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所有的材料运用都是一种实验性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在研究材料语言应用的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上的。无论是绘画创作者还是观看接受者,对材料本身的特质和内涵最初的认知上都是停留在表层面的,尤其是作为艺术创作者,为了有效利用材料,传达自己的艺术主张,就要对不同物质材料进行反复的实验运用,探知材料在画面上所能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语言和精神。材料应用的无限可能为艺术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使偶然性成为f画面的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正是这种实验性,使偶然性成为了材料绘画艺术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品质。其实画面上的偶然性因素一直都是一切绘画艺术创作者最[文秘站:]为珍惜和重视的。达芬奇说:“激发大脑的各种发明,是让人们观察断壁残桓,未息的余烬,以及斑石、云朵和土块,因为这些不规则的‘偶然性’形态中能使人产生奇妙的发现,使艺术家进人一种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想象力就开始在那些墨点和不规则的形状中施展魔术,而同时这些形态又反过来帮助他进人一种朦胧的虚幻状态,使艺术家的内在视觉得以投射到存在的事物上。”在对各种材料的运用和实验中,画面会形成一种具有美感和抽象意味的偶然“迹象”,绘画者对这种偶然之象重新进行选择和组构,把那些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美感的“象”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视觉审美趣味。其次,强调观念性和精神性是材料语言语义转变的本质诉求。材料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其本身是不具备观念性和精神性的。是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物质材料进行分析、运用和转化,并赋予其一定的思想和精神,从而使材料成为了创作者精神表达的载体。当“物质材料”被创作者当作传达精神与观念的载体在画面上直接呈现出来时候,物质材料所蕴涵的特定的文化暗示就传达出来,材料便具有了全新和独立的艺术价值,材料作为画面主体语言的地位便得以彰显和提升,在创作者的画面中,它们变成了充满象征性、精神性、观念性的抽象语言,成为艺术家刊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和精神的隐喻和暗示。材料语言在绘画艺术中的这种语义转变,使绘画艺术的边界有了更多的外延,使绘画艺术最终走向了综合。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7

一、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发展的潜质不同,为什么写出的作文有很多素材雷同的地方?为什么学生不能从自身的写作优势出发展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感知与启迪,从而达到描写生活、再现生活的目的?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思考。

另一方面,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只忙于功课,社会阅历少,很少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因而写出的作文缺少个性,材料单一,观点陈旧,认识肤浅,人云亦云。

二、培养写作创新能力的途径

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现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脚踏实地的研究,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一)力求立意新

“意”是指记叙文的主题或中心,也是指议论文的中心观点。“意”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所在。立意新是要求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从而得出深刻、新颖的中心或观点。要做到使学生作文立意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多视角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要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只有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思维分析、认识生活。倡导学生写日记,既能引导学生如何多视角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又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2.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挖掘本质的东西。社会是学生最好的教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感到困惑、茫然也感到兴奋。因此,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具有个性的人。另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看他们的着装、言谈举止,从而分析得出着装、言谈举止与人物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的结论。

3.引导学生独辟蹊径捕捉生活中闪耀的浪花。生活中的细节往往被人忽视,然而正是由于细节的差异,才造就了多彩的世界。如玫瑰和月季两种花,从表面看不容易区分,但仔细比较能发现:玫瑰花小叶5-9枚,多刺,而月季大叶3-5枚,刺少;玫瑰叶无亮光,月季叶泛亮光;玫瑰花较小,一般为粉红色,月季花较大,颜色多样。引导学生细细观察,深入事物本质特征。

4.引导学生对已有事物或认知进行再认识。如成语“东施效颦”,过去人们赋予它贬义。今天让学生思考东施为什么要模仿西施皱眉?启迪学生深入思考东施效颦的动机,分析得出东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美,因此可以说东西效颦是有可取之处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二)力求材料新

生活是材料之源,要想材料新,首先必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

1.引导学生选取典型的材料。典型的材料,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决定事物命运的材料。鲁迅笔下的人物为什么各具特色,原因就是用典型的材料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物生存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同,因此,塑造典型人物需要典型的环境。

2.引导学生选取新颖的材料。新颖的材料在于一个“新”字,这就需要学生除了多观察外,还要多听一听新闻广播,多读一些报纸,关心热点人物的事迹。新的材料时代感强,如各行各业涌现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分主题进行整理,到写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厚积而薄发。

3.引导学生选取生活中的材料。自己生活的环境,绝对是有别于他人的,认真观察自己的家庭成员,注意他们的言行,了解家庭成员的思想动态。认真观察同学的言行举止,注意同学的爱好,了解他们的性格,写作从身边做起。

(三)力求语言新

语言要富于个性,有风格。为了在写作中展现自己的语言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言文。喜欢文言文的同学,可能受文言文影响较深,语言比较简洁、含蓄,体现浓厚的文化层次,给读者语言老练的感觉。但是这种语言风格,不是练习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文言教材,逐渐形成的。

2.诗歌。由于诗歌语言凝炼、优美,给读者以文化涵养颇深的感觉,喜欢诗歌的同学,可以在作品中注意诗歌的引用。

3.议论文。喜欢议论文的同学,大都是思维比较严谨,逻辑性很强的,看问题比较深入,分析问题也比较深刻,而且语言表达严谨,层次分明,给人以语言犀利、思维敏捷的感觉。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8

关键词:许国璋;外语教育;贡献

一、“读书自觉进行”的榜样

许国璋先生1915年出生于浙江海宁,1927年考入美国南长老会创办的嘉兴秀州中学,1930年考入美国监理会创办的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在此期间,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名师的导引,自觉自律的学习态度使许国璋先生在中学期间就养成了“读书自觉进行”的良好习惯,为其一生从教、问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当时的秀州中学,英语是仅次于国文的主课,其他课程的专有名词都使用英语。英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也“不逼不催”,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在东吴附中,主干课程都使用英语教材,且用英语教学。良师吴献书的指引更是他养成自觉读书,步入英语的关键。吴献书“用启人的智慧,教育哲学的原理,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学得那样轻松愉快,而那样成功”[2]。吴献书教导学生“多看多读”,“视急于求成为教学之愚妄。”他还非常重视英语朗读,认为“朗读好坏,可知理解之深浅”[2]。吴献书的教学思想对许国璋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阅读《莎士乐府本事》之初,常借助于字典,以致于“每页注的生字密密麻麻” [2]。这种阅读方式在当今的英语学习者中比比皆是,不仅速度慢,读完后对原文仍一无所知。但是,许国璋先生却能及时跳出囹圄,先是不查字典,只看注释,之后甚至连注释也不读,直接阅读。在读完多个悲剧故事之后,许国璋“不查书,不读注”,“更不顾生词而观句子全局”,对于无法读懂之段“亦不停留,读可懂之段”[3]。读完后再重读整本书。读书获得了乐趣,也掌握了良法。许国璋先生的“读书良法”对于今天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良法。但现在的学习者难有先生的读书耐心,难有读书获得知识的乐趣。在功利心的驱动之下,用英语阅读何其难!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甚至有少数的英语教师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学习之良法。对于自学,许国璋先生还提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学习”。[4]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良好的心情能使学习者注意力集中,做到事倍功半;心情低落时,满心杂念,数小时仍停留于一页,这只是在消磨学习时间。在秀州中学,许国璋先生还获得了学习英语的另一种良法――背书。背书是秀州中学记录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许国璋先生发现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潜力。至今“多看多读”“朗读而能背诵”,努力培养自觉学习习惯仍是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外语基础阶段学习者的良法。许国璋先生便是这一“良法”的典范。

二、英语教材编写的典范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国璋这个名字已是家喻户晓。许国璋几乎与“英语”成了同义词。这与他主编的教材《英语》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国璋先生编写的教材《英语》,曾风行全国40余年而不衰,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英语学习。这套教材的质量和价值不言而喻。许国璋先生对于教材的编写曾说过,“我的课文,都不是拿来原封不动就用的,都是要改写的。我是篇篇都改写过的,而且改过多遍。教材不同一般材料。不可发给学生二流的货色。课文必须是头等材料,一流的文字。要反复推敲,反复polish。编者要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5]在编写第二套教材时,他又说:“不仅课文要精,second to none,而且插图也要是一流的,练习也要是最地道的,例句是最吸引人的。”[5]在编写的过程中,先生曾反复修改课文,推敲一个个问题,书中处处闪耀着他编写教材的思想,体现了他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许国璋先生对于教材编写的要求可谓外语界教材编写的典范。试看几十年后的今天,很多编写者们已没有了先生当年的这种“负责任”的精神。在名利的驱动下,市场成了教材编写的方向标,剽窃、用材料堆砌的教材屡见不鲜。

许国璋先生的教材也深刻体现了他“多看多读”“朗读而能背诵”的自觉学习思想。他将“语音”和“语法”的学习编写在4册教材中,引导学生在四个学期的不断练习使用中逐渐掌握,坚决反对“今日教一句,明日即希望学生活用”的做法[2]。教材的第1册,对于朗读的要求最为广泛,第2、3、4册中则有背诵课文、背诵诗歌或谚语等要求。此外,许国璋先生对课文材料的选取也体现了他反对“重日常操练,轻文化素质”的实用主义倾向[3]。他提倡通过阅读提高学习兴趣和英语文化素养。因此,《英语》中除了课文外,还补充了相应的寓言故事、希腊神话故事、小说名篇、名人轶事、作家传记、新闻等阅读材料,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英语的感性认识。许国璋先生重文化素养的指导思想与现在大学英语改革提出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精神不谋而合。许国璋先生在教材编写中体现的远见卓识以及负责任的精神是外语界教材编写的典范。

三、外语学术创新的实践者

许国璋先生受人尊敬,不仅仅是因为《英语》的畅销,更重要的是他在语言学科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及在这一领域中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许国璋先生的学术创新在于他扎实的基础和正确的科研方法。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哲学、史学、文学等多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因而他独具慧眼,写出了许多有创见的论文。另一方面,许国璋先生不断汲取语言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思想,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因而具有牢固的创新基础。许国璋先生对新知识、新理论的执着追求,在其晚年仍热情不减。晚年,他仍每天坚持听国外的广播,记新单词、看新书、汲取新知识、新思想。他的学生王克非教授曾叙述过他是如何完成“《马氏文通》及其语言哲学”这篇论文的写作。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曾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通读《马氏文通》及相关的国外语法书和国内资料,再深入理解和分析马氏的语言观。许国璋先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过程也正是他学术创新的过程。对于学术创新,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和正确的方法,还需要有创新的勇气,有不惧权威的精神。许国璋先生就是这种勇气和精神的体现。他曾反复强调“不以权威而护短,不以宗师而慑服”,“不要人与亦云”[6]。例如,对于语言的定义,当时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都发表过看法,有些几乎已成定论。但是,许国璋先生认为这样的定义还不够科学,或者至少不够严密。因此,他将语言定义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7]又如,许国璋先生对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索绪尔在理论建树上的“突破”精神十分推崇。他曾向中国读者介绍索绪尔语言学的理论精华。但是,对于大师,他并不盲目地崇拜。在后来的研究者中,他对索绪尔的某些提法进行了补正。由此,许国璋先生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的学术精神可见一斑。

对于外语科研,许国璋先生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译介上,将国外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即与汉语言研究相结合,才是外语科研创新的可行之路。对此,他本人身体力行,运用西方语言学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我国古代和近代的语言学著作,尤其对《说文解字》和《马氏文通》有着独特的见解,为中国语言学界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在21世纪的今天,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走出去的政策下,许国璋先生的思想更具前瞻性。

四、目光犀利的主编

对于编《英语》教材,编《现代语言学丛书》,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语言学、世界诸语言”分支学科的条目,许国璋先生花了不少功夫,却很少提及。他引以为豪的是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主编。他以独具的见识和风格深刻影响着这本学术刊物。他强调,办刊一要扩大知识情趣,不能只是教学,要有更多的文化内容。一要增强学术性,尤其是多一些现代语言学研究,不可停留在某词某句式用法的描述的层次上;而且外语研究也要注意有益于本国语言研究。再一点是要注重第一手材料,外语教学的文章要有调查材料,有实验数据,有理论指导;经验体会类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8]。许国璋先生的敏锐、勇敢、坚定,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成长中留下了印记。这本刊物所涉内容范围广泛,触角很长,与海内外学者有联系,稿源特别丰富,为学术界尤其是外语学界学者所称赞。在当时每期刊载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面,先生提出设立“学术论点摘登”栏,为更多的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发表学术见解的机会。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外语学术刊物中是首创。作为主编,许国璋先生不仅对稿件的质量严格把关,对于刊物的编辑也有独特要求。他要求刊物,字体醒豁,天地充分;版式不可太花哨,也不可太死板[8];参考书目要严格参照国际最新格式进行编制。许国璋先生的远见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编辑者,最终使这本刊物成为国内外语学术刊物中的佼佼者,并成功走向世界,彰显着中国人的学术思想。

五、外语学界的伯乐

作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重要的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还特别重视外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术人才的培养。他关心这支队伍的建设,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困难而忧虑。他曾说:“目前,我国英语本科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上进心,有事业心的队伍;同时,这支队伍存在知识断层,年龄断层,后继无人的危险;这支队伍是在生活条件差,工作条件艰苦,图书资料欠缺的情况下,超负荷的为国家培养着外语人才。”他希望各级教育部门的干部深入到他们当中,为他们切实排忧解难[5]。在担任《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时,他说“我不可能去给知识分子提高工资收入,但是我要尽自己可能,为他们增加稿费。”[8]许国璋先生确实这样做了。当时《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稿费水平是国内同类刊物中最高的。担任《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期间,他还特别关心来自基层的撰稿人。他认为师专中专的教师身处小地方,图书资料、信息缺乏,写论文不容易,所以只要他们下了功夫,论文有见解,就应该帮助他们提高并发表。很多人的文章就这样在许国璋先生的关怀下得以发表,一批批学术人才就这样成长起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许国璋先生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值得业界后辈们认真借鉴学习。

许国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语言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后继者,我们应该认真继承并让这笔遗产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顾卫星. “读书自觉进行”――许国璋早年英语学习轨迹[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

[2] 许国璋. 许国璋文集(2)[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许国璋. 回忆学生时代 [A]//李良佑等. 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4] 李新烽. 许国璋教授谈英语自学[J]. 外语教学,1985(2).

[5] 刘润清. 许国璋教授与英语教育[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6] 王克非. 许国璋先生纪念文集[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9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中图分类号:G633.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44-01

近年来,随着各省市自主命题的增多,高考作文题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但其总体走向还是要求作文题能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发展个性、突出人本、鼓励创新。由于考场气氛紧张,考生常因时紧心急而致思维艰涩,行文呆滞。要想临战不乱,快速行文,抢夺高分,考生还是要掌握一些应考策略。对作文来说,第一要着就是要过好审题立意关。

审题的目的,就是通过认真地分析题目,把握题旨,明确要求,确定范围,理清思路,定好文体。审准了题意,我们就可以拓展思路,开掘视点,选准角度进行立意。为使自己的立意新颖、独特,不落窠臼,立意时务必要跳出四个小圈子:一是跳出物质性的小圈子,进入精神世界的理性思考,使思想有高度;二是要跳出个人圈子,从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视角换位思考,分辨是非,权衡利弊,使观点有高度;三是要跳出眼前的小圈子,适当进入历史的昨天和前天,以古鉴今,使视界有深度;四是跳出生活现象的小圈子,进入文化层面透视社会文明,使思维走出肤浅、进入哲思层面。

具体来说,考场作文快速审题立意应掌握以下主要方法:

1.审读文题,辨明题意,确立主旨

有些文题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主旨在文题之中。我们要能抓住命题者的意图,做到符合题意,确立主旨,不必另起炉灶。常用的方法是“抓题眼”、“明范围”、“扣要求”、“定文体”。如以“明星虚假代言”为材料的作文,材料中列举了五种观点:甲:47%的人相信明星代言,认为可以帮助认识产品,有助于销售;乙:91%的人认为明星代言有问题,比如“三鹿”奶粉,责任就在代言人;丙:有的明星并不知情,是经纪人或朋友介绍才代言的;丁:明星代言相当于证言,他们挣几十万上百万的广告费,应当负责人;戊:政府监管不严,舆论、监察部门也有失察;人家好莱坞影星代言就有被罚百万美元的。 命题者意在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分析这5个观点可以发现,其实都是围绕了一个共同问题进行讨论,即明星代言的社会责任及诚信等问题。考生在写作时,就不能只针对一个人的观点进行评论。从列出的观点来看,考生可以选择道德法律、社会公德的角度写作,但材料中有一关键词“责任”,因此,从整个材料来看,应扣住“责任”这一核心题旨立意,由明星代言生发开去,旗帜鲜明地指出,明星作为社会公众人物,不应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2.审读文题材料,扣准中心句,确立主旨

近年来,高考材料加话题式的作文频频出现。对这种作文题,应该首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方法是,首先找到中心句,然后或由表及里,深入本质;或寻因究果,因果互推;或总结归纳,指出规律……对材料的分析提炼要做到客观公正、切中肯綮,能提炼出独到深刻的主旨。

如“兔子学游泳”材料作文题,针对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一事,材料中列举了各种观点:

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无视受教育者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承认了个体的差异性,并能分析其优劣强弱,教育中主张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既重视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又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灵活性)

像这样的材料命意作文,在审题时,我们就可以先对每个观点进行剖析,抓住问题的实质,然后再选择自己感悟较深的角度去写,这样才能既保证审题的准确度,同时又可以使立意达到一定高度和深度。

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发现: 兔子、小狗、小龟和小松鼠是一类;培训班教练野鸭 ,评论家青蛙, 思想家仙鹤是一类。 兔子、小狗、小龟和小松鼠象征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具体可以说是我们青少年;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 思想家仙鹤象征社会,学校,家庭等。

写作时,我们可以站在社会、学校、家庭这个角度谈如何培养年轻人,如何既发挥受教育者的长处,同时又要多了解发现孩子的生理特点、个性特点,帮助孩子培养更多的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的技能,因材施教,作智慧的引路人;也可以站在孩子自身角度来谈,作为新世纪的年青人,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你又要了解他人和社会,然后寻找自己的潜力空间,加以培养和提升。

3.理清关系,辩证分析,确立主旨

有些作文题目或话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构成的,我们把这种命题称之为“关系型”命题。对于这类命题的作文,应该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抓住两头,辨清构成题目的词语或词组之间特定关系,在辩明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主旨。如以歌词“绿叶对根的情意”为材料的作文,有的考生由于没有全面理解材料,因此从材料中提炼的观点就很容易偏离话题要求。如,有考生在立意时,就把“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朋友间的互相关心,爱人之间的互相体贴”比作绿叶与根的关系,这就与材料中的感恩之味有了距离。其实,我们在审题时,应考虑绿叶与根的双元关系、辩证关系:根滋养抚育绿叶,绿叶才可葱郁,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是相互的。因此,像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华侨对国家的回报感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的立意就符合题意了。当然如要写出深意,学生就要超越感恩,从材料中品出根与绿叶的延续性关系--“给予与吸收,及再给予”,将个体心理上升为一种群体情感倾向,比如,“乡愁的文化心理”等,那就能写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4.调动联想和想像,虚实转换,确立主旨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10

关键词:材料;材料语言模式;作用

一、材料物理属性与“物性”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中,材料是指可以制作成品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118),即是物质,实体,成品。如果需要再具体考查材料,一般是居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从科学层面上是指大自然客观存在的一切物质,物质的本身具有独特的物质属性。这些属性可能来源于自身的物理形态,质感,肌理,也可能来自物理特性,如软硬、强度等。另一方面是人文层面,在漫长人类文明史发展中,人们不断改变自然改变材料,同时又会对材料赋予文化上的意义或象征,因此材料具有两重属性,即“物理属性”与“物性”,物理属性是物质的外观,表象、功能。“物性”是一种精神价值的抽像关系。

二、运用模式及成因

材料是予以艺术的形式化的基础,艺术创作离不开材料。首先,面对艺术品时,人的视觉器官一般先接收事物的表象,即色彩、结构、体积等、空间及诸因素之间的整体作用。我们从这些因素的的关系中得知这一艺术品的“意义”。因此,我们视觉不止看到其物像,并且通过这些形象理解到其“意义”,而“意义”和“态度”是否比较完整的传达受限于艺术家的技巧及对材料属性的运用上。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历史悠久,阿尔塔米拉洞窟出土的壁画《公牛大厅》表明早在旧石器时期,材料就以应用于艺术品创作中了。至传统艺术时期,矿物和化合物为原料的颜料以及对各种粘合剂、底子和载体的发现加快了材料的艺术化应用,艺术迅速发展。但在材料的应用方法上,传统艺术时期对材料的应用模式单一,主要将材料的物理属性作为主要考量因子,并没有深入发觉材料“物性”蕴含的艺术价值。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进行创作时对材料的运用各有特点。传统艺术时期,材料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是单一的。材料包含物理属性与物性两方面,而艺术家在创作时忽视了材料“物性”蕴含的意义,仅运用材料自身承载的物理属性(比如油画作品中的色彩语言或造型语言)进行创作压制材料的“物性”正是传统艺术时期艺术创作的模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往往与当时艺术家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有直接关系,艺术创作活动中材料的运用模式是在模范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艺术家主体性和主流艺术观念。前者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家借助作品的图像向他自身或其他人诉说其“态度”,也可以说是主题或目的。把单个没有意义的形象进行拼贴,形成具有意义的图像时,材料之间的联系及意义也会发生改变,是具有不可控性。但是在传统艺术时期艺术家的主观性弱化材料的“物自体”的意义。它们将会削弱或弱化材料的“物性”,而将材料的“物性”塑造成为符合当时审美潮流,导致“物性”被遮蔽。后者主流艺术观念主要是“模仿”,而“模仿”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模仿”(mimesis)在希腊语中有两个含义:(1)表现或表象(represent);(2)模仿(imitation)。1我们一般先选择后者,“模仿”不同时期有不同体现。模仿在材料的运用模式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模仿”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柏拉图在《国家篇》中以模仿说来解释对床理念的模仿,即神(理念)、木匠是床的制造者,而画家是却不是制造者。他是对前两者所造的床的模仿者,画家的床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事物的影像。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在其著作《古代美学》中提到前者柏拉图对艺术的观点———模仿艺术,即“制造相像的艺术看做是模仿艺术的其中一种,但他认为这种模仿艺术是形而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艺术完成自然所不能实现的东西,或是模仿自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把目光转向人自己和对自然进行审视。达芬奇的镜子理论“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的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事物••••••用这种办法,她的心就会像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得好像是第二个自然。”2可知绘画是对自然模仿,自然事物无穷无尽,复杂多变,要求画家的心要像镜子一样再现自然。我们从上可知道模仿的“像”或“不像”作为艺术品成功与否有直接性的关系。到古典主义时期,人们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在宗教改革与科学进步的浪潮中,大众的理性回归,艺术同样回归理性,“美”、“神圣”和“和谐”成为该时代的艺术主题,虽然该时期艺术仍然有“模仿”方面,但并不是单纯模仿对象,艺术家不再以对象的相似程度作为判断标准,更多的是从观念上以理性的角度建构审美框架。费奈隆认为“绘画应该努力做到近似,当人们在绘画中看出“真”的时候他才是好的作品。艺术一旦过分,就是不完美。”3这意味着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艺术家心中应该有个“度”。而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方面,在《西方美术史理论文选》中提到普桑主张“样式”这个词意味着我们创造过程中所奉行的比例、尺度和形式,它不允许超越,它迫使我们着手一切事情时,要奉行某种标准和有所节制。”“美在绘画中是眼的诱饵,如同在诗歌中美对圣诗是一样的”。在《达维特》中大卫提到“马拉死的前夕••••••我认为把他描绘成我的看到他的那种姿态———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写作的姿态,是很有意义的”等。上述都体现了对创作规则和审美标准。材料受到艺术家主观意识的影响,服务于艺术家的创作规律中。其自身的“物性”被简单化和单一化,有材料自身属性被有规律和秩序的被塑造为另一种东西。为主题或故事情节服务。现实主义艺术时期,艺术家更多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但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艺术作品形式力求真实反映客观的事件和形象,不加美化或虚构。《罗丹艺术论》中提到“但愿“自然”成为你们唯一的女神,对于自然,你们要绝对信仰。你们要确信,“自然”是永远不会丑恶的;要一心一意地忠于自然。库尔贝也曾有过相关的主张“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创造活的艺术便是我的目的”等,我们能看到“模仿说”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程度不一样。

三、材料在观念的影响下的的运用方法

在传统艺术时期,材料属性主要服务于造形语言和色彩语言。造型语言一般指比例与秩序。素描是训练造型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当进行素描创作中艺术家把对物质模仿,在意识中转化为直观感觉经过处理后予以形式化,形成相似的形象。在此过程中,素描是训练造型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因为只有比例准确,轮廓的准确,才能制造出相似的形象。那么这些用于绘制素描的材料的“物性”则被形象所削弱。如鲁本斯素描作品《三个女神柱》,用铅笔或者炭笔按比例勾勒轮廓,用线条形成面来表示皮肤,用颜色深浅制作体积关系。艺术家为了突出这些关系,把材料自身“物性”压制,再强制性变为组成形象部分,线条的自由、粗细等变化的价值被削弱。在色彩语言方面,在传统艺术时期,色彩为形体塑造和空间推移服务,画家在绘画理念上追求物体的所具有的内在的、永恒的、单纯的色彩属性,追求造型中物体的质感(质感成为画面的主旨)。4艺术家会把颜料的属性——色彩———变为形象的组成部分,弱化色彩的自身的表现力从而服从“模仿”的到形象。在15世纪绘画材料主要以矿物质颜料为主。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中是主人翁是阿尔诺芬尼和他的新婚妻子在卧室,画面的颜色主要红、绿、黄,里面还有桌子和灯饰等。整幅画比例和秩序相当准确,手法十分细腻。几乎与现代的照片相似。在此,矿物质颜料所呈现的颜色被填涂在计算准确的方格上,这些方格中颜色是这个两个“人”的形象组成部分。如画中新娘绿色的衣服。绿色的矿物颜料被束缚在衣服的轮廓中,材料的物性被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所削弱,强调的是形象的质感和故事情节。此外,在雕塑方面也有相同案例,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取材于一整块大理石,米开朗琪罗根据<圣经旧约>中的犹太王进行创作,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俯,怒目裂眦地直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米开朗琪罗把材料自身的物性弱化,把大理石改造成人的形象,虽然这个形象有些“变形”,但米开朗琪罗不断的往人的形象上靠拢,通过不断的打磨雕琢。我们可以观察到大卫的皮肤光滑给人以真人一样的感觉,手上的血管清晰可见,明显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大理石自身的物性被创作者的主体性所遮蔽,如大理石的纹路、颜色和赋予它的象征性意义。把大理石的材料物性强制造成服从“人”的形象,在此,它只起到作为原材料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家创作中材料物质属性以一种规范化、单一化的模式被运用,在艺术品中造型语言与色彩语言被强化,材料的语言被弱化,服务于形象或主题,原因居于艺术家在“模仿”观念的影响下,强调如实的反映所观察到的物质或事件,致力于做到与物体相似的影像,正是这种运用模式使得材料语言退居幕后,艺术语言相对单一化。在创作中材料的物理属性和“物性”是同等重要,敏锐的艺术家开始不断的挖掘材料“物性”,如色彩自身就具有独立的价值,自身就是主体,可以与人的文化、精神、心理和象征等联系起来,不在单一的作为颜色被运用服务于形象。材料的复杂物理属性和“物性”对艺术的补充,材料成为艺术的主体性之一,使得艺术语言多元化,进入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古希腊罗马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陈璐.材料•观念•艺术语言[J].现代艺术与设计,2005.

[5]杨立勇.物性的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08.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11

高中语文论文2000字(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材料作文”近几年来正往高考作文焦点的方向发展,这种形式的作文更多的要求学生有发散性思维及对事物的广泛认知,从而检测学生的审题能力。

其实这种类型的作文比以往类型的要简单得多,因为新材料作文的内容比较开放,是在有关材料已经由命题者给出的情况下,考生按材料在不脱离中心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此时就会有很多的考生因会错了意而创作出脱离中心点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以审题立意和教学策略为主体,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快而准地命中主题以及审题立意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引言:

“审题”和“立意”作为新材料作文的重难点经常使学生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分不清主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时的作文立意及命题,更是会出现“偏题”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多进行一些有利于构建思维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审题与创作水平大幅提高。

一、语文学习中,新材料作文占重要地位

(一)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新材料作文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因为写作一直与阅读理解紧密相连,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极为罕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这门课在当今社会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使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这种形式的作文要求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精读”并标出关键词,而后再考虑这一段材料的主题并对其作出总结,最后根据上述进行创作。如在分析“IBM公司信守承诺”的材料时,可以发散思维逆向思考,如果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就必须有客户,而拥有客户的前提是取得客户信任,这一要求就需要以诚信为基础,从而依据上述判断为材料准确立意。因此在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用发散性思维将材料主题丰富化,同时这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直接决定立意的合理程度及作文分数,所以考验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发散程度是新材料作文中的加分点。

(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低不仅仅靠书面表达来体现,更多的是靠好的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在精读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多方面的考虑以确定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究材料主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确定立意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理清文章脉络伴随清晰的思路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学生的思维密不可分,同时华丽的词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给文章添加一些色彩的同时让教师觉得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高、语文功底深厚,这很利于教师加分。

二、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探究分析

学生的阅读水平直接决定了审题能力,新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否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文章中心思想并作出多方面的考虑而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突出,那么就要从其精神世界入手[2]。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只是对接触到的东西进行机械化解读导致思维固化,这就影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学生的思路单一且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所接触到的语言,所学到的知识与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得精神世界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材料观点和思想。同时学生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且使自己脱离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师在教学新材料作文“一诺千金”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着手深入思考判断出材料中心点,而后带动学生讲述一些自身经历或是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反向立意,从这些开始进行创作,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只会让学生觉得轻松,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大事

在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大多数高考作文都是“现象型”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判断立意的出发点会比较单一,其实这些本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判断难免会有急功近利之嫌,写作并不是为了比较高低好坏,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写作中得到启发升华自己去感受生活,这才是写作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焦点,从中受益并得出有价值的观点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在分析“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时,可以一改往日从批判角度出发的写作方法,从鼓励社会的角度出发,在事件中可得出的结论:对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明确衡量标准不放松并不是社会退步,反而是社會进步的表征,而后引出舆论场和媒体平台来确定立意为言论自由或是责任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主题内容丰富广泛,对此教师应该抛却旧观点而进行新时期的开放性写作教学,拓宽学生思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深化每一次得到的启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高中语文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优质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更是牵动了全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師,就文言文这部分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落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以直观画面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故事经过合理的改编搬上了荧幕,而当下的课堂环境也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应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通过以直观画面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将滕王阁的场景映在了学生的眼前,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了课堂上,让学生想象如何用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我引导学生划分了文章层次,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场景,指导学生赏析了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了骈文的两大特征。之后,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带领学生学习了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对偶和用典的作用。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了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以诵读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情感体验

从表面上看,文言文的文字过于枯涩,很难一气呵成的进行诵读,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是具有韵律美的一种文本。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将诵读情境落实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实现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第一段的音频,让学生想象所描绘之景,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情感,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了“赋”这种文体。然后,我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朗诵音频,旨在使学生感受到文章声韵美的同时对课文进行正音。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本文写景、议论、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处境交流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这样,我以诵读情境激发了学生文言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切实实现了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积累习惯

一般情况下,集思广益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集思广益方式的一种,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文言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完成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的任务。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12

关键词:中职;英语阅读教学;图式理论

一、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

1932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F.C Barlette在其著作《记忆》中提出了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的图式理论。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存在于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单位,语言文字仅仅是一些物理符号,某一字和词的含义不在于这些符号本身,而在于使用这些文字符号的人在一定环境中对这些符号的理解。

按照F.C Barlette提出的理论,Cook把图式分为三种类型:(1)语言图式,即读者对构成文章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要素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2)内容图式,即读者对语言的意义、文化背景知识、常识、世界知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行为的认知情况。(3)结构图式,也称形式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的体裁和篇章结构的了解程度。在这三种图式中,语言图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内容图式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依据,形式图式则是调用内容的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根据图式理论,读者在进行阅读理解时,首先是通过文字给头脑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与输入信息相关的图式,当这些图式被找到并得到激活时,读者就对文章产生了理解。因此,阅读是读者自己头脑中的图式即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篇章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利用已有的图式对阅读材料的一个不断地选择、检验、整理与加工并根据其图式对阅读策略进行选择和调整的过程。由此可见,读者获得的已有图式越丰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就越迅速和准确,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强。

二、图式理论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图式理论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原因有以下三种情况:(1)读者没有存储与材料主题有关的图式;(2)读者存储了与材料主题有关的图式,但读者的图式不能得到激活;(3)读者存储的图式与材料提供的关于同一事物的图式存在差异,导致对材料的意图做出了误解。根据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三个原因,本文提出了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合理利用图式理论,采用激活已有图式、扩大原图式并建立新图式、合理利用形式图式等渐进反馈式的阅读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图式理论的渐进反馈式阅读

(一)激活已有图式。

读者在阅读英语材料时,除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要素外,读者阅读材料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还受所掌握材料背景知识多少的影响,材料的内容会激活读者存储在头脑中的已有图式,建立起与材料有关的宗教观念、价值体系、风俗习惯和科技知识等方面的背景图式,所以读者的背景图式越丰富,就能利用已有图式快速有效同化材料中的信息,实现对材料的准确理解。因此,在面对英语学习基础和学习热情相对较差的中职生时,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应先把与阅读材料主题有关的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然后逐步引入阅读话题,使学生初步了解话题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与话题有关的背景图式,激发学生想要通过阅读以了解更多相关话题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铺平道路。

(二)扩大原图式,建立新图式。

Cook的研究表明,读者掌握的语言图式越多、内容图式越丰富、形式图式运用得越熟练,对材料理解的帮助就越大,阅读的速度就越快,阅读的准确性也高。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合理利用图式理论,不断丰富扩充各种图式,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 重视语言能力,扩充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关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要素的知识,是读者进行阅读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中职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掌握的语言图式很少,所以很难根据经验来推测新的语言知识,因此,当面对生词连篇的阅读材料时,中职生的语言图式无法激活,从而导致相应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也无法激活,最终不能正确理解材料。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识别英语词汇、英语习惯用法及语法结构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为进行快速有效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2. 扩大阅读量,丰富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已经具有的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有助于理解主题的各种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常识、世界知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行为的认知知识,是读者理解材料的基础。图式理论认为,读者通过阅读材料首先建立语言图式,为了理解语言图式中所隐藏的含义,产生对语篇的理解知识,语言图式需要与内容图式互相作用,所以丰富的内容图式将有助于读者理解阅读材料。考虑到中职生知识的局限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1)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只有充分激发中职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才能建立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真正实现“要我读”向“我要读”,即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2)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据了解,有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语言词汇知识,但也不能真正理解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因此,许多阅读理解障碍的根源在于背景知识的欠缺,所以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鼓励他们更加广泛地接触英语。(3)加强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东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区别在语言文化上尤为突出,如字词句的构造、文章的布局、惯用表达等,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自发探索异国文化,从而激发起学习热情,使其内容图式变得越发丰富。

(三)区别文章体裁,合理利用形式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