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22 19:34:50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

作为一个生在红旗渠畔,长在红旗渠旁的教育工作者。我时时都在感受着红旗渠精神。首先我想阐述一下我感受到的红旗渠精神。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群人,凭着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就是林县人民,修渠引水是林县人的梦,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修建红旗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人民把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既继承了勤劳、节俭、勇敢的优秀民族传统,又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不畏艰险、科学求是的坚定信心和强大力量。红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是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体现。红旗渠精神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各民族的形象,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弘扬中国精神,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就有了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际上,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在当今社会,弘扬红旗渠精神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一、红旗渠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骨气和胆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有梦想,才有力量。正如习主席所讲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为人民造福"."中国梦"不是党和政府的一个口号,不是一个经济发展指标,而是由每一个国人的梦想组成的,这是一个永久的主题。因为生命延续不止,梦想传承便生生不息,而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奋斗,也随之延续不断。在国家当前的发展阶段,13亿国人的梦想就是"全面小康、国家富强",当我们都在为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奋斗时,也就为"中国梦"的实现献出了一份力。"中国梦"必须造福于人民,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花,离不开奋斗的汗水浇灌。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有13亿国人的共同努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民族的复兴与崛起,离不开13亿群众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奋斗。

二、红旗渠精神是形成新时代精神的基础。

红旗渠精神是新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影响着新的时代精神的思维品质和精神风貌。时代精神总是立足于现实实践的,总是在一定民族实践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我们才能够摆脱困境,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之上,我们才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是根源于现时代的社会实践的,具有时代性特征、实践性特征,但这种时代精神深层次上是由民族精神所决定和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而红旗渠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既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把红旗渠精神的优秀传统熔铸到时代精神中去,红旗渠精神,会真正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的思想文化之魂,必须使全体人民拥有共同的思想、理想和信念、精神与道德规范。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坚持集体主义的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我们坚持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价值指向的重点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关注个人利益,无视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秩序必然失范,最终也难以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联系当前实际,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在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获得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

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实干兴邦

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兴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贯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红旗渠精神体现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能否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思想保证。

讲,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红旗渠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力量,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关键时刻,探讨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今天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十分必要。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一是要心怀梦想,坚守信念;二是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是要依靠人民,万众一心;四是要真抓实干,克难攻坚;五是要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50多年来,红旗渠不仅仅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弘扬红旗渠精神不断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在当今社会释放更大的能量。当前,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秉承"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原则,深入弘扬红旗渠精神,将其融入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每一次感受红旗渠精神,都可以荡涤思想、震撼心灵、启迪思想、增强党性,红旗渠精神将指引我们实现每个人的梦想,将指引我们共同实现中国梦。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二)

为了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中央和省委明确要求,既要认真落实统一部署,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又要结合各自实际,灵活安排好富有特色的"自选动作".红旗渠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经典工程之一,"红旗渠精神"实质就是为民务实清廉,是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最好典型。参观红旗渠,把学习"红旗渠精神"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作为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的生动教材,更容易反思自己、检查自己、激励自己,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我结合自己参观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深刻把握"红旗渠精神"内涵实质,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体现了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红旗渠就像一部浓缩的历史,把人们带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更为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思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在今天我们还需要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吗?这些困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党性原则,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思考。对此,郭庚茂书记明确指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变,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变;我们党的历史任务在不同时期会变,但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变,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没有变;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会变,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没有变;人们的价值理念会变,但我们党倡导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没有变;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会变,但我们党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政治品格没有变。从这"六变六不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党的性质、党的宗旨不能变,作为党性集中体现的"红旗渠精神"都会历久弥新。因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的自觉性、坚定性,从内心深处打牢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的思想根基。

二、对照"红旗渠精神",认真查找和整改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认真落实省委指示精神的同时,切实对照"红旗渠精神",聚集"四风"问题,搞好"四个对照".

一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红旗渠的建造是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辉典范。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开局就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这是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尊重客观实际、不说假话、不畏艰险、齐心协力、团结实干、敢于负责的求真务实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林州人民创造了人间的奇迹,把世世代代的期盼变成了现实。

三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红旗渠的建设正是林县人民依靠艰苦奋斗,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

四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无私奉献、廉洁奉公?

修建红旗渠,总投资近7000万元。这样的投资不仅在当时是笔大投资,就是放到今天,也算是不小的投资。如此大的投资,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建设如此大的工程,参与的大小领导干部又是如此之多,竟没有发生过一起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问题,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修渠资金,没有一个负责同志盗用修渠物资,没有一个干部为自己的亲属谋私利。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像战斗在红旗渠建设工地的每位党员干部一样无私奉献、廉洁奉公。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党中央决定以整风精神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我们将弘扬"红旗渠精神"作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目的是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改进作风,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三)

一个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一种精神;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全市机构编制系统于8月上旬在林州市开展了"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笔者有幸作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一名学员聆听了在《百家讲坛》主讲红旗渠故事的李蕾作的红旗渠精神讲座,充分感悟和领会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通过参加这次活动,笔者感受很深,感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很受触动。以前曾多次参观红旗渠景区,多次聆听红旗渠精神事迹讲解,观看过很多有关红旗渠的纪录片,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受红旗渠精神事迹教育,对红旗渠精神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但是,通过这次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我很受触动。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情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笔者面前。当年,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施工现场采访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民工时,穆青被眼前这位残疾人的一句话触动了。这句话就是:如果问我为何要修建红旗渠,我就是怀着报恩的心在修建红旗渠。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劳模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去付出、去奉献。他讲的"报恩"就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报答社会的恩情。一个农民讲的报恩很朴实,也很真诚,而作为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受到更深的触动,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干工作、在生活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考问。一位领导曾经讲过,共产党没有亏待了我们,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昧着良心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二是很受启发。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这使笔者感悟到,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没有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干部职工经历了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面对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受到各种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市编办单设以来,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发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团结协作,认真细致、扎实高效地完成了每项工作任务,在体制机制改革、机构编制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既锻炼了队伍,又树立了形象,无愧于我们的事业,无愧于组织和人民的重托。

三是很受鼓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旗帜,催人奋进,是我们工作的动力,鞭策我们不能懈怠、不能偷懒。笔者所从事的机构编制工作,困难和挑战很多,在工作中,更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做到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当年修渠时,正处在三年特殊困难时期,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面对林县大地颗粒不收的现状,面对没有外界的任何援助,面对不少人悲观失望的情绪,面对需要穿越崇山峻岭的艰苦条件,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回避,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激发了全县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经过十年苦战,终于建成了红旗渠。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备的素质。强调,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当大小,体现我们的胸怀、勇气、激情,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我们要具有敢于担当的品质,对工作带着激情,对生活满怀热情,对事业饱满感情。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干事业就是要充满激情。对组织安排给我们的工作,要积极去干,主动干好。红旗渠的修建者对待工作和事业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这种有着饱满感情的工作精神,为我们干好本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每个人把本职工作干好,单位的整体工作就干好了;每个单位、每个地区的工作干好了,我们的国家就强大了,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四)

红旗渠,这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上小学时,看过《红旗渠》电影纪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多年来,不止一次地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亲身领略红旗渠的风采。初夏时节,参加局党校第三十六期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赴河南进行教学考察,有幸走进红旗渠,感受红旗渠精神。

我们到的第一站是分水苑,红旗渠纪念馆就建在这里。走进纪念馆,听导游讲解,红旗渠位于太行山脉,在河南省安阳地区林州市(原名林县),是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红旗渠是"人工天河",动工于1960年,林州人民克服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困难,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山修渠,如同愚公一样,经过十年鏖战,修建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2

红旗渠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树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和执行力。2019年X月X日至X日,经县委同意,按照县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我们来到河南省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实地学习,接受现场教育,内心再一次得到洗礼。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有新的作为,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应该不断去践行和丰富的重要遵循,只有把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一心为民这些要求扎扎实实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中去,我们的庄严承诺才能掷地有声地实现。

红旗渠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地标,也不仅仅是一代人的精神,它更像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史书,一页页记载着那艰苦奋斗,满腔热血,斗志昂扬的岁月。这部史书故事耐人寻味,时刻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也带给我们一些困惑,九十年代的我们还需要向六十年代的红旗渠儿女学习吗?红旗渠精神是否还要继续传承呢?我想,这个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红旗渠精神不是一代人的精神,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改革如何变化,思想如何进步,可精神是永恒的,任尔东西南北,任由千锤百炼,它永远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共产主义精神。同时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回过头再看红旗渠这条道路,依然看见的是热血奋进、是众志成城、是砥砺前行;依然坚持的是党的领导、是优秀的干部队伍、是钢铁的作风建设;依然相信的是党的领导方式、是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亘古不变的精神宗旨。

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先要敢想,只有先把思想放飞,才能让脚步腾飞。我们要有一颗“愚公移山”的心,才能建成一座像罗马一样的城。“引漳入林”这听起来似乎就像天方夜谭,毕竟很多人从不认为,一直以“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林县,有朝一日能够一渠绕群山。然而杨贵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杨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身先士卒带领着林县的干部群众凭着一锤一杆一双手,向大自然发起挑战,十年的艰苦奋战,完成了千年期盼,使得林县人民家不缺水,田不荒旱,粮不绝收。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只吹号角,必须要将战役打响,要走出禁锢思想的牢笼,率先垂范,工作中领好路、带好头,思想上补足钙、注足铁,真正将工作做实做牢,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有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美好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没有固山自守,没有在贫困与荒漠中挣扎,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山凿石的信心自己去挖渠引水。在杨贵的带领下,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艰苦卓绝的十年里,他们自强不息,建成了举世瞩目的红旗渠,使林县人民摆脱干旱和贫穷,走上了富足的道路。新时代,各个干部群众更是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要难而不惧,直面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干部要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为主。百姓要以一切为了自己,一切依靠自己的自力更生路线为主,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抱怨,不依靠,坚持自给自足,为美好幸福生活而奋斗。

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林县人民用十年的时间,使得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在这艰难困苦的十年里,林县人民遇到过无数险阻,遭遇过无数动荡,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他们“引漳入林”的决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是他们的选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他们的信念,他们披荆斩棘,十年坚持,终于迎来胜利。林县人民用事实向我们证明,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工作,都要持之以恒。也强调: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做任何工作都不能虎头蛇尾、浅尝辄止,而要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将钉钉子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面对今天的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我们不禁自问:今天所遇到的困难是否难过修建红旗渠?今日所要攻克的难题是否需要十年之久?红旗渠精神告诉我们,新时代里,我们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都能战胜,要以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以自强的决心、坚持的恒心去努力奋斗。其次,干部群众要率先走在前面,落脚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要把心和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路线,要相信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干实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坚持谋正事,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最后,要有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积极投身于事业工作中,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踏踏实实迈出每一步,跟着时代的步伐,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和检验的业绩。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

党员干部学习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心得体会    3月1日-3月5日,我参加了县委举办的弘扬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班,赴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培训学院进行了学习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让我对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近期学习的心得与大家做一交流。

   一、深刻领悟,在工作中宣传红旗渠精神

   50多年前,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大干10年,在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打造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劈开了太行山,引来了漳河水,滋养了林县大地,从此结束了林县人民“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的悲惨生活。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是激励人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缺少的凝聚力。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在充分学习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身体力行,吃苦在前,引导群众干部自力更生,团结一致。要充分利用好参加支部组织学习活动,讲党课等形式,切实把红旗渠精神讲清楚、讲明白,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读曲解。

   二、立足岗位,在工作中弘扬红旗渠精神

   人民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的写在旗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红旗渠的艰苦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体现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

   发扬红旗渠精神,要发扬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善谋者强,实干者胜,坚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要沉下心来抓落实,不能拈轻怕重、遇难而退。要发扬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要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发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以“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奋斗姿态,以最大的热情、责任和使命履行好岗位职责。

   三、永不懈怠,在工作中传承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在红旗渠漫长的修建过程中孕育而生的。它体现出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一致、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支柱,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断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做为精神支柱的政党也是难以立足的。因此,做好这种精神的传承是我们每位党员干部必须要尽的责任。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传承红旗渠精神,必须政治过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责任过硬,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必须能力过硬,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说过:“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新时期,红旗渠精神这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旗帜,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党员干部学习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心得体会

   20世纪6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最难熬的困难时期,受太行山天然屏障所困的林县人不甘命运安排,难而不惧,自力更生,靠双手和双肩,靠锤头和钢钎,硬是在太行山悬岩峭壁上凿出了让世界震惊的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修红旗渠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像太行山一样雄浑,厚实和坚韧。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的脾气,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民族之魂。我作为一名林州教育战线工作者,应该怎样去弘扬和学习红旗渠精神呢?红旗渠精神是什么?是团结协作,是艰苦奋斗,是自力更生,是自强不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这种精神去激励自己,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用自己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去影响学生。我生林州,长在林州,我亲眼目睹了林州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巨大成就,我真正能理解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含义。我虽没有经历过修渠,但从小时起就时常能听到有关修渠的故事,比如怎么打洞,怎么打天井,怎样背沙轻巧一些,其中有一个大爷讲到为了赶进度不落后,打洞时炮响以后,用人快跑的方式把洞里的烟带出来。过去自己只是单纯的听故事,今天再回想这些故事,我真为当时那些修渠人而感动。

   进入新世纪,太行富了,太行美了,但林州人民没有迷失,没有困惑,而是在一座座新的`无形大山和屏障面前挖山不止,奋斗不止。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这是新时代林州人民的脾气,比太行山还倔,还犟,这也是新时代林州人民赋予红旗渠精神的新的内涵。

   结合红旗渠精神,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在我市正在进行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大会战中,自觉对照差距,为林州的教育事业再添光彩。如今教育系统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相信学生”,“给孩子们放手”“我的课堂我做主”,已成为师生的座右铭,我要再转变观念,积极向课改标兵学习,积极的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力争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打开报纸,新华社长篇报道“守望红旗渠精神家园的太行人”一文,写出了我们红旗渠人的骨气,写出了我们林州人践行红旗渠精神的决心。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杨贵、任羊成、许存山、张福根、郭变花、李广元、桑中生、万福生等,他们只是百万林州人民的代表,林州人民在山多土薄,交通闭塞的太行大山中,凭着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大力改革,积极发展,现在已经跃居全省前八强,我想,这就是我们林州人的倔犟吧。

   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有形的物质财富,还在于拥有多少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使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精神立市”是林州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的发展战略,弘扬和发展红旗渠精神,给红旗渠精神赋予更多更典型的新时代内涵是每一个林州人的义务,热爱林州,建设林州,让林州红旗渠精神如万泉湖里的水一样永不断流。我是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林州的教育发展,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多么希望我的家乡能涌现出更多的像李太生这样的高端人才,涌现出更多像李广元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更多像张福根这样的好干部,涌现出更多像王生英这样的好老师,涌现出更多像万福生这样的大慈善家。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勤劳朴实的林州人民,让我们团结起来,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而努力奋斗!

党员干部学习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心得体会

   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它的修建不仅从根本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了产生了红旗渠精神。该工程历时近十年,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各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总干渠全长70.6公里。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这就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

   “红旗渠”宛如一座绵延起伏的“水长城”,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中,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没有饭吃,就派人到处挖野菜煮着吃,肚子虽然空落落的,但没有开小差的。当时大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苦干一辈子,让后代享福。

   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必须大兴水利,给后来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奠定了基础。周总理生前对红旗渠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的告诉国际友人: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成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成为当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一直以来,XX支部始终贯彻“党的建设”总体要求,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做到“以党建为引领,以行动促发展”,科学谋划、统筹计划、积极应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项困难。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日常工作要点,结合部门业务性质、特点,每月对热点事件、经典案例、重要讲话等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党员干部自觉执行党风廉政规定的自觉性,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

   今年四季度XX工作会议上,XX董事长在报告中指出,要把XXX摆在突出位置,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XX支部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扎实做好XXXX工作,提升库存水平,抓住当前传统耗煤淡季窗口期,梯级采购,做好备冬储煤工作。积极提升商务管理质量,保障XX防疫物资及各项基建项目物资的可靠供应,为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保驾护航。

   多年后的今天,红旗渠精神再度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员干部学习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心得体会    聆听了申军昌先生的《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演讲,参观了石板岩供销社纪念馆,让我深受震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的扁担精神一直鼓舞着我。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做到“抬头看路”,紧跟时代的步伐,用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精神,探索并践行生命教育,走出一条特色化生命教育之路。要按照教育思想,用一种前瞻的眼光去思考学校如何发展,回答好学校教育的发展之问。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4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在悬崖峭壁间开凿了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至今仍在林县乃至整个中华大地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其精神也随着历史的沉淀而不断得到挖掘与弘扬,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处于社会急剧转型过程的中国目前正亟须思想的繁荣有序以及人心的稳定,党和国家适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求,无疑是及时与必要的,必将对我国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面临如何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与践行的问题,即所谓的大众化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与践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与作用。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关系,弘扬红旗渠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精神内涵

红旗渠建成于20个世纪60年代,是林县人民在最为困难的情况下,发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所得到的伟大成果。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的精神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县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与之相关的是,红旗渠精神也由于时代变迁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丰富与发展了的红旗渠精神则又反作用于我们的时代与社会。

在艰苦年代或者说改革开放前,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激励人们的不畏艰苦与自力更生。不可否认的是,红旗渠本身是在一种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下,历经千辛万苦、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得以建成的,所谓“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逝把山河重安排”,没有顽强的奋斗意识与吃苦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时期红旗渠精神的另一主要作用体现在对自力更生的倡导与弘扬上。当然,红旗渠在修建过程中,林县人自身的艰苦奋斗固然不可或缺,但如果没有临近的河北人民的帮助与支持的话,红旗渠也不可能建成。所以,这里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所侧重的主要还是不畏艰苦与顽强奋斗,而非强调对外部有用因素的拒绝。它只是表明:在外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咬牙赶上。红旗渠精神发生于艰苦年代,同样也为当时中国人民渡过这样的艰苦年挥了重要的精神作用。

在改革开放时期,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对人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激励上。艰苦创业,所突出的是在艰苦条件下对人民事业、群众亟须解决问题的关心与负责,红旗渠精神无疑是这一精神的体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亟须发展,而发展则又缺乏诸多条件,其中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条件。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生产方面实行的计划安排,在分配领域实行的则是为后人所诟病的大锅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仅人员的流动程度低,而且更养成吃、穿、住、行均向上“要”的心理,不仅不利于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更容易滋长得过且过的坏毛病。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实干的精神,也是一种集体协作的精神。创业需要吃苦、坚持,同样也需要团结与协作。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不仅得到省外广大人民与政府官员的热心支持,而且本身就是林县人团结协作的生动写照。修红旗渠既不是单个人、单个家庭、单个村落所能完成的事情,也不是某个长官一声令下的结果,从这个方面来说,红旗渠的修建不是“愚公移山”。红旗渠的修建是成千上万的林县人团结与协作的成果,是相互都基本叫不上名字的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结果。改革开放同样更加需要团结,需要各个不同利益部门的团结与协作。红旗渠的团结精神,激励着改革开放中的人们不畏困苦、迎难而上,同样也激励人们要团结、要协作,不要为了自己私利而忘掉公众的大利,要有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激励上。开拓创新一般指的是人们根据确定的目标与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已知的一切知识与信息产生出某种具有独到见解的、新颖的、具有开拓性的富有积极社会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能力。红旗渠修建是一种开拓创新的产物,是林县人利用已有的各种条件,创新性地加以综合利用的结果。中国当前发展要照顾环境、人口变化、资源瓶颈等问题,走创新产业、创新创业的路子,而这就需要从我们红旗渠精神中吸纳精神动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将鼓励一批又一批中国人踏上开拓创新的伟大征程,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内涵的变迁来看,红旗渠精神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不断为林县人民乃至中国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红旗渠精神是生长着的有机体,其丰富内涵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挖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离不开红旗渠精神,而核心价值观需要生根发芽、扎根于现实土壤,需要扎根于民族文化、地方典型文化等精神资源的肥沃土壤。总而言之,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挥其应有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红旗渠精神也理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须以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依托,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认可与践行。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众化这一路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质朴化、具体化、亲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真正发挥观念整合、价值导向、行为规范的实践价值。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意识形态的认同功能,价值引领、整合与导向功能,人脑入心,牢牢掌握主动权,积极深层次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必须引导群众将理论认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实践中去,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修正、深化认识,推动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一般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教育宣传、社会示范、基地普及与制度保障是主要的举措[3],而其中大多数举措都与红旗渠精神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如教育宣传、社会示范,特别是其中的基地普及,都可发现其与红旗渠精神间的密切关系。

其次,弘扬红旗渠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以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为生长的基地,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而生动的体现,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而使其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与践行,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推进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红旗渠精神的弘扬在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首先,红旗渠作为一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可作为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与践行基地。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艰苦奋斗”与“富强”“团结协作”与“民主”“无私奉献”与“爱国”都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具而言之,艰苦奋斗,就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的繁荣与强盛而甘于吃苦、奋斗不息,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是为了更为宏大的目标,对红旗渠精神这一精神因素的弘扬,所对应的恰是核心价值观中的首要性的价值观念;团结协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国特色民主的精神所在,协作式民主是相对于投票式民主而言的,投票式民主强调程序与形式上的合理性,但民主不应等同于投票,当前一些由选票所导致的社会或政治问题层出不穷。这告诉人们:民主只是一种手段,民主也不仅仅是一种方式下的民主,中国提出和谐、协作,这样的精神恰是民主――以民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也具有承继性的渊源关系。无私奉献是有目的的奉献,而非不计后果的付出,它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这个指向当然不是行为者个人,否则就不是“无私”了,这目标指向是个人所在的集体或者说国家;无私奉献所强调的是奉献,强调当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需要个人做出相应付出甚或是牺牲时,它与个人利益的合理追求并没有本质性的矛盾。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本身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与践行的一种切实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5

                                                                        ***市第二实验小学廉洁教育经验材料

***二小始建于1990年,现有47个教学班,119名教师,3662名学生。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使红旗渠精神成为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永恒主题,努力培育新一代红旗渠传人,主要做法如下:

一、在课题研究中挖掘红旗渠精神

从2004年开始,坐落在红旗渠边的***市第二实验小学就将红旗渠精神的挖掘作为课题进行探索。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师生对红旗渠精神的教育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第一,红旗渠精神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林县人民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民族精神的底蕴,经过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长期顽强抗争的经验积累,才明白了“苦熬不苦干,苦熬无穷期”的道理。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敢于直面劈山造渠的巨大困难,吃野菜,睡岩石,劈山不止,终于修成了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创造出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红旗渠的修建正是林县人民这种精神的突出表现。第二,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合作精神。红旗渠是一项跨省水利工程,修建红旗渠,不仅需要全县人民的大合作,更需要省与省、县与县之间的合作。如果不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就不会有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第三,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创新精神。不仅修建红旗渠的决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而且修建过程也处处有创新。比如,在挖凿青年洞时,由于岩石十分坚硬,一锤打下去只有一个白点,用数十根钢钎打都不成一个炮眼。在不断总结和摸索中,青年突击队员们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为了大量烧制急用的石灰,林县人民创造了无窑烧灰法,一层青石一层煤,一次就能烧灰4000多公斤。没有水平仪,土专家们就用洗脸盆装水来替代,桃源渡槽、空心坝……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第四,红旗渠精神体现了科学精神。修建红旗渠是符合当时林县现状的科学决策。红旗渠的设计、建设及配套工程,是以红旗渠为藤,以水库为瓜的“长藤结瓜”式综合水利灌溉网,全靠自然落差自动引水,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修建红旗渠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培育了林县人民的科学意识。

利用红旗渠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正好是学校进行德育改革的一个具体抓手和载体,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特点。为此,全校教职工统一了认识,致力于把虚的精神教育具体化。2007年,市关工委在全市开展的“红旗渠精神校园行”活动,更坚定了学校全体教职工的信心。

二、在主题活动中弘扬红旗渠精神

为了让红旗精神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主旋律,2004年5月28日,学校少先队大队经共青团*** 渠市委、***少工委批准,正式改名为红旗渠少先大队,聘请了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红旗渠故事的学生家长李蕾及红旗渠精神研究会的一些权威人士为校外辅导员。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参观红旗渠,收集有关红旗渠的资料,读有关红旗渠的文章,听劳模讲修渠故事,让少先队员看红旗渠纪录片。在学生对红旗渠精神有了初步认识后,再组织学生唱红旗渠歌曲, “发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正确使用压岁钱”“节约每一滴水”等主题大队会,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文艺表演、歌曲、绘画、书法、演讲赛、“生活好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辩论会、征文比赛等廉洁教育系列活动,让红旗渠畔的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红旗渠精神中自强、协作、创新、廉洁等丰富内涵,增强了学生克服生活中各种困难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热讲红旗渠故事,绘红旗渠图画,办红旗渠手抄报,写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作文和书法作品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通过红旗渠主题读书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在学生充分认识到红旗渠了不起,***了不起,***人了不起后,学校开展了今日红旗渠,今日***,今日***人及展望***未来等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组织了向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优秀校友学习,立志成才,为红旗渠增光添彩的主题中队会,激发学生立志做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传人,鼓励他们立志高远,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成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三、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深化红旗渠精神

为了把红旗渠精神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校组织了20多名骨干教师,重走红旗渠,实地感悟;走访老县委书记杨贵等当年的修渠人,收集资料,设计教案, 用一年的节假日时间,顶着酷暑,冒着严寒,几易其稿,终于编写成了1~6年级系列校本课程——《走近红旗渠》。学校要求各年级每周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红旗渠精神,并根据一至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红旗渠、走近红旗渠、认识红旗渠、学习红旗渠精神、探索红旗渠精神、做红旗渠精神传人。这套校本教材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受到了教育同行和专家的好评。《走近红旗渠》校本课程不但有教材、有教案,而且还随其它课程每学期进行检测,成为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课程之一。

四、在教育馆中展现红旗渠精神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切直观的感受,学校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修建了一座红旗渠精神教育馆。当年带领***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老书记杨贵欣然亲笔题写馆名。学校按照新的教育理念重新解读了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认为红旗渠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产物,是团结协作的产物,也是依靠科学精神的产物,更是开拓创新的产物。为此,学校把修建红旗渠的战斗岁月和“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修渠历程重新整合,让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受到自强、廉洁、合作、科学、创新等时代精神的教育。教育馆中“我为红旗渠增光彩”的结语,警示孩子们,要努力学习,早日成才,做新一代红旗渠精神传人。每学期初上红旗渠校本课程时,学校培养的三百多名小导游都会为同学们解说,这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五、在评价激励中升华红旗渠精神

在多年实践中,学校注意发挥评价的引领和教育作用,力求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红旗渠精神,自觉健康成长。学校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表彰为三好学生,把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表彰为红旗渠新星,对有进步的学生授予进步奖。每一学期结束,都要腾出专门时间,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之后小组互评,老师写出鼓励性、希望性寄语,期末对全校三千多名学生进行表彰,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闪光点,获得自信,向最好的自己发展。在每学期一次的“红旗渠新星”十项评选中,全校每位学生均能获得其中的一项。如“红旗渠品德新星”“红旗渠读书新星”“红旗渠创造新星”“红旗渠廉洁新星”等等。并且,有六百多名同学分别荣获“廉洁小星星”“科学小星星”“创造小星星”等荣誉称号。学期末,三千多名孩子仰着自信的小脸,拿着红旗渠新星奖状,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走出校门时的景象,让老师和家长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真正明星的美好未来。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6

杨林(河南省焦作市艺术研究院二级编剧、话剧《红旗渠》编剧):在我心目中《红旗渠》是一个神话。我是从小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的,其实大人讲故事时已经进行了艺术创作,在上面寄托了更多的美好愿望。我在写《红旗渠》的时候,就按神话去写,《红旗渠》的情节是虚构的,但《红旗渠》精神是真实的,我要表达出一种林县人心目中经过他们想象之后的现实,加入他们美好愿望的一种现实。

作为一个林县人,作为一个搞艺术、搞编剧的,对于《红旗渠》这个题材是一种回避不了的情结,不是使命,也不是责任,就是一种爱,这里面有两代人,我和我父亲的情结。我父亲也是一个编剧,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把《红旗渠》写出来,从上世纪就说红旗渠怎么样怎么样,一直到他退休,到他年老,还是在说。一直等到最后我跟他说了一句,你别说了,我把这个事接过来,他不再说了。我写《红旗渠》差不多写了四年,中间断断续续的,这四年父亲也没有催过,也没有问过,我觉得他把这个事交给我了,我就必须写了,一直到他得了癌症,医生直接告诉我这个病随时会死的,我是长子我就守在他身边,等着他交代什么后事。深夜陪着他时,他一下子坐起来问《红旗渠》打算什么时候写好,我说什么时候了还问这个事,觉得不耐烦,觉得人生最后的时间交代的不应该是这个事。他很生气,一直到他死,再也没提过《红旗渠》剧本的事。当时我没意识到,等到他走了,我才知道这个事在他心目中最大。特别遗憾,在父亲生前的时候没把这个事完成。其实父亲对红旗渠的这种情怀是他们那一代人对红旗渠的感受,我能够在这里,在这个时期完成这个事情,挺荣幸的。

李利宏(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一级导演、话剧《红旗渠》导演):河南省话剧院为什么在今天要推出这个《红旗渠》?我跟杨林是不谋而合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省话剧院的前辈们就派了主创人员下到红旗渠工地,创作了一些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旗渠修了10年, 1971年河南省话剧院推出了第一台《红旗渠》。我们对《红旗渠》题材的兴趣或者感受,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建立,一直到1975年,当时改名叫《战太行》,被文化部调到北京参加演出。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河南省话剧院对红旗渠题材的关注从没有放下。到了九十年代末,河南省提出了三种精神,其中就有红旗渠精神,我突然觉得应该写《红旗渠》,其实这个事放在我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情结。我们要重新关照这个题材,要写我们心中的《红旗渠》,写我们心中对红旗渠精神的感悟和认识。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今天召开高规格的座谈会要谈理由的话,起码有三点:第一,作为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它的艺术水准还是它的思想光辉都很过硬,确实值得研讨。第二,通过研讨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主义戏剧,或者说对主流戏剧创作的理解,增加我们对重大题材创作的信心。第三,有利于促进上海和河南,上海与全国话剧界、戏剧界的合作、交流、协作。上海对于一个来自中原的话剧那么重视,也彰显出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的包含气度。

这几年,河南的话剧异军突起真是让人刮目相看,他们这些主创人员都充满干劲往前冲,当然河南的老百姓非常爱戏剧。正因为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合力,有了这几年河南戏剧的繁荣,刚刚揭晓的曹禺戏剧奖,8个里河南得了3个。

《红旗渠》在上海演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预料中的。红旗渠精神有着很深的内涵,我认为至少有三层:顺乎民意、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该剧深刻地揭示了以杨贵为代表的一群共产党人的“勇于担当”精神,领导着太行百姓,战天斗地,艰苦卓绝,勇往直前,让神话变成了现实。这正是该剧最为独到、最为深刻、也最有价值之所在。该剧以一种散点式的结构展开剧情,以两条情节线贯穿全剧,一条是杨贵为首带领林县人民艰苦奋斗,另一条线是杨贵与好像唱反调的黄副县长之间的矛盾,包括与调查组之间的误会与消除误会的环节,这是《红旗渠》的神来之笔。我们在看重杨贵这个形象的同时,也非常看重黄副县长这个角色,观众能进入到那个年代,看到他们的委屈、他们的无奈,以及敢于担当,能够从更深的层面上去感受《红旗渠》精神。这对于我们当代的共产党、当代的政府有着重要的启迪。

宗福先(剧作家):我觉得这部戏有很多很多的长处,对我本人的创作或者对整个戏剧行业都有很多启示。它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戏。什么叫顶天?大气磅礴。从整个戏、整个剧本,一直到舞台,到灯光,到艺术,有它的特点。演员都是大着嗓门吼,大气磅礴,所以它顶天;第二,它是踏踏实实的在民生这个根本上,这是它真正有力量的地方,一个顶天,一个立地。另外还有两点,一个是悲,一个是壮。所谓悲就是忧患,所谓壮就是一种理想主义,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又是脚踏实地,才使得红旗渠留了下来,让人非常感动。它立足于民生这个根本,然后它表达了民意,牵动了民心,凡是这类戏都是最最能够打动人的。话剧《红旗渠》是一部成功的戏,是当前戏剧舞台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主旋律作品。我觉得主旋律作品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罗怀臻(中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红旗渠》可以说是河南省话剧院完全自主创作演出的能够代表一个时期话剧水平的佳作。尤其在今年,主旋律戏剧创作比较集中,但是艺术上有个性有高度的作品并不很多,《红旗渠》可谓凤毛麟角。我赞成这部作品的文学视角。只有在今天,我们才能对那一段历史进行一种提纯式的表达,忽略掉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和历史表面真实,直接揭示贯通历史与当下的内在精神。这样的一种精神,可以超越具体事件、具体人物,甚至超越红旗渠工程本身而升华为一种中华民族求生存谋发展的普遍原动力,它比红旗渠工程的实用意义更宏大,更久远。剧本所表现的,不仅是这个题材或类似题材以往所关注的人和自然的抗争与人定胜天的勇气,更挖掘了人和自己的情感、习惯、观念、意志的抗衡,这是又一个看不见的修渠工程,更加感动人。今天看来,话剧《红旗渠》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是因为作者把自己放进去了,也把我们带进去了,把我们的情感和观念都带进了那个具体的历史现场,使我们每一个观赏者同时也成为了见证者、判断者和参与者,有了一份感同身受的心情。因此,作品便平添了一份感人省世的力量。

胡劲军(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一部主旋律题材话剧能够带给我们观众的心灵如此的震撼,而又不落俗套,这充分证明在当前弘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的必要性,这是第一。第二,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在全国戏剧界出现的河南现象,多年来河南省的戏剧同仁面对市场不景气的挑战,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先后创作推出了《红旗渠》等一批优秀戏剧,六部剧目连续六年入选全国精品剧目,河南戏剧创作的成功得益于作品题材的厚重,河南的戏剧家关注的是天下苍生,通过故事人物反映时代,揭示潮流,引领人心,鼓舞人、打动人,也滋养人。第三,上海是中国话剧的发源地,当下话剧的生态环境、创作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红旗渠》并没有在艺术形式上刻意求新求变,而是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演出风格。另外,很多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往往急功近利,对这样一个重大的题材,河南的同行沉得住气,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上海的艺术管理部门,文艺表演团体去学习、研究和体会。

戴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这是河南文化周上继豫剧《清风亭上》之后,又一次震撼我们戏剧界的一出好戏,如今我们上海戏剧界挂起了强劲的中原风。河南省搞这个戏是非常有担当的一件事情。红旗渠是全世界的第渠,人工天河很长,削平了1200座山头,这个伟大的工程非常艰险,林县的55万老百姓为此忍饥挨饿,这确实是惊天地兮泣鬼神的,愚公移山只是一个寓言,而红旗渠确实是真真实实的,这个工程的意义非常大,确实值得在舞台上表现。看了这个戏,我感觉每一个时代都存在能够穿越古今、穿越时空的美。而这种美具有永恒的价值,那个时代尽管有许多现在看来是比较幼稚的东西,但是那个时代也有许许多多值得珍视的、值得弘扬的东西。我是看戏专业户了,一年要看上百台的戏。一个弘扬主旋律的戏,一个大场面的话剧能够演到这么样的催人泪下,掌声达到数十次之多,非常难能可贵。

马博敏(上海文教结合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我对编剧非常钦佩,我觉得编剧有气魄,有情感。首先,创作者抓住了那个时代一位优秀的党干部的形象,又抓住了一群民众的形象,抓住了这样的一个题材,创作了今天的《红旗渠》。第二,不少弘扬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往往老百姓不愿意看。但是这部作品让人爱看,让人感动。第三,这部戏成功地采用了大型史诗剧的架构和风格,用气势宏大的奋斗精神,把一个个事件联系起来,导演使人物既夸张又真实,使戏既有爆发力又有感染力。我还想提一点建议,比如如此大的工程,在开县委班子会议的时候,我认为如果不得到上面的认同,你们敢做吗,这一点上要明确一点。还有一个是婚礼和塌方放在一起,我觉得喜事和悲事不要接得那么近,不要太追求戏剧效果,这个不太好接受。我相信《红旗渠》的这种精神会给上海推进优秀项目带来新的增长点。

郦国义(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红旗渠》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基础组织的魅力,显示它的责任,就是如何回应人民的期待。这部戏也使我想到了当年上海发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今天我们说十是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各种矛盾、各种问题亟待改革,而且亟待深入改革。这个时代命题是《红旗渠》首先引起我共鸣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这个戏成功塑造了杨贵这个人物,执政为民,敢于担当。这个形象也是对那些积极奋进的共产党人的一个激励。第三,《红旗渠》这个故事发生在后期,发生在我们所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段故事拿出来写比写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故事更难,刚才编剧说当年的红旗渠精神在人民心目中,是深刻的现实主义。第四,《红旗渠》是50年磨一剑,是从人民的伟大中获得的艺术的伟大,前两天有一位艺术家说创作的感受,他说艺术家只有走进人民的心坎,才能把观众吸引到剧院来。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这个戏不仅是写一般意义上的胜利,还有精神的胜利:为了目标和信仰不断奋斗。今天很容易被物质的东西所动摇,精神是次要的。这个戏更注重物质跟精神的平衡。《红旗渠》的精神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自力更生,一个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处在产业链的下端,我们怎样显示这种精神。第二点,在西方对我们的歧视、打压中,我们怎样自主创新。第三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人是奔着自己的利益去的,我们怎样形成一种团结协调的精神。这个话剧里面许多情节很形象地探索这些方面,探索了人类精神可以达到的高度。

陈达明(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的艺术家们的追求是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最大的一点是他们寻找到了一种非常适合于表达这种精神,表现这种特定题材的一种叙述方式,一种舞台呈现的方式,一种非常准确的样式。这种风格样式是非常有气派、有气魄的,那种大气之下的,和那种精雕细琢工笔描绘的结合。整个舞台,从舞美也好,从表演也好,从导演的整个调度,方方面面的处理安排,包括服装设计、人物造型,都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非常棒。这一部戏粗犷,却绝不粗糙。还有一点,剧本、导演、表演,包括舞美这些方面,一旦定下来之后,都是非常严谨地按照这么一个表述方式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杨扬(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我们要强调中国精神,但中国精神也是有多面性的,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另外一面。尤其是在表现林县人民的精神状态这一方面,如何把握它的分寸,戏里面有一些新农民的形象跟阿Q的精神状况,我觉得是有突破的,处理人物有一种批判性,很多作家觉得主旋律作品是没有批判性的,但我觉得未必。中国式的批判不同于西方式的批判。第二点,导演、编剧在处理上有新意,跟上海的很多话剧比,有一些变化:一个是大写意,不是按照西洋式的话剧,剧本情节是很淡的,更多是展示,一个一个片断,视觉冲击效果来说非常强。还有一个,包括金银铜铁这种角色的进入,包括快板,都带有很强烈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这是一个加分的地方,这些中国元素成功的地方,是以后话剧的探索当中需要强化的。第三点,整个剧情里的冲突我认为还是一种小冲突模式,还没有达到大幅度的地方,这在我个人来讲还有一点不满足的地方。

朱光(上海文广演艺中心副总裁):主创人员立意比较高,用一种大的情怀,穿透历史特定时期。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超常人的能量,是大事件、大情怀释放的大能量,这种大能量在我们现在来看也是可望不可及的。第二点,这个戏让我看到了和上海话剧完全不同类型的戏。主创确实动了很多的脑筋,比如说舞台的表达,形式上还是比较流畅的,而且具有雕塑感,以太行山作为环境,同时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有很强烈的节奏感,强化了整个气氛。在剧情的设计方面,有三个方面非常感动,一个是拆祠堂,因为要动到祖宗,在人性表达当中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是老秀才,体现了人才怎么来使用,体现了领导的一些胸怀;还有一个是老太太的孩子被炸死了,她不要党和政府来承担,自己来承担。修渠完全是老百姓自己的选择,是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的事情。还有一方面感觉到还不满足,如果再增加一点这种直接的改天换地的过程,可能会更好。

刘文国(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这个戏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三性是高度统一的,不管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看了以后都感受很深。它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为民奋斗,共产党要怎么更好地执政为民,这部戏为什么能够关照我们的现实,关照我们的时代,因为我们需要红旗渠的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是它的艺术性,它不回避矛盾,写矛盾冲突非常激烈,不光是书记和班子的矛盾,书记和群众的矛盾等等,但是解决得非常好。第三个,他们确实调用各种艺术手段,语言朴实,但是内涵非常深刻,是精神的一种升华。

杨绍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这个戏里面反映的最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对人、对生命的关照。今天的生活走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面对很多课题,包括十,最后还是要归结到一种精神,共产党要有一种精神。我们现在的困惑实际上就是处在精神的迷茫期,在这个时候看这部戏,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对接。还有这个戏,它找到了一种形式,就是经过对生活的理解,对精神的提炼,再加上艺术的提炼,夸张的甚至是变形的一种艺术手段与这个戏想传递的内容进行了完美的统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这一点上来讲,河南的话剧同行用他们的智慧谱写了一曲话剧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歌。

张鸣(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红旗渠》之所以成为一个力作,首先杨林生长在林县,有多年的积累,只有生活在河南林县,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本,不是去体验生活能体验出来的。艺术创作是放眼世界,立足本质。艺术创作尽管有很多创作的思想方法,但是还是要立足于脚下的那一块土地,你是这块土地的人,要去发掘,去研究。最有个性特色的可能就是最有共性的东西,这给我们的文艺理念也带来启发,启发我们上海如何创作本土的,反映当前火热生活的飞速发展的作品,从根里面去挖掘。

李莉(上海越剧院院长):《红旗渠》从史诗剧这个角度来表达,这是很好的角度,我们中国人应该把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带着艺术质感的粗粒留在艺术舞台上。这部戏从不同侧面去演绎几个领导,编织得非常巧妙。同时,我认为这个戏可以走得更加完整和精致,比方说书记和老秀才的那段戏,虽然很好,但是缺少一点别致。此外,我们也想了解一下这个戏的出票情况,这样一个大的团队,百十号人,如果说纯粹靠市场能走多远。他们对于这个戏的魄力我很敬佩,在上海来讲,我们百分之八九十基本上全部在靠市场运营,对于这样一个作品投入以及它今后往前走,凭良心讲,虽然我是院长,我也不敢拍板说做。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主旋律作品,我们应该引起一些反思,今后怎样做类似题材。

毛时安(文艺评论家):我们现在最最需要的是什么戏,这个时代最需要什么样的作品,最需要充满着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气概的这种作品。我们不乏所谓的作品,写一个古人,写一个浪漫主义故事,但是我们共产党60年的历史,所创造的辉煌,怎么样在我们的艺术作品当中得到艺术美学的表达。上海也搞了很多类似的作品,但是这个戏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作为艺术家必须主动出击,在上海60年历史上有过大量的激动人心的题材,我们不能等待,我们要为我们共和国的历史进行新的书写,进行艺术的书写。第二,要有艺术的智慧来解决、克服创作当中的难点。这部戏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文学剧本和舞台呈现的高度统一,现实的再现和浪漫主义高度统一,艺术处理上完成了个体和群众的高度统一。我们曾经走过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资源提供给我们,我们千万不要错过。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即将迎来共和国5 5岁华诞之际,我们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弘扬红旗渠精神大型展览,纪念红旗渠通水4 O周年,旨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提高执政为民水平。这将是继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 神展览后在京举办的又一个弘扬民族精神的大型展览。出席今天新闻会的领导有,中共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中共河南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姚立新,中共安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笑东,中共安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凤仙,中 共林州市委书记来亮。同时我们邀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70多家新闻单位,在此,对各位领导和新闻界的朋友们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相信通过各家媒体的大力宣传,将会进一步提高红旗渠的知名度,扩大红旗渠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红旗渠成为我国水利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1 9 9 5年,胡锦涛同志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1 9 9 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红旗渠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举行红旗渠通水4 0周年纪念活动,是为了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通过展览将全面展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林州河山的光辉历史,充分展示红旗渠的壮观景象和林州的崭新形象,让世人更多的了解林州,认识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通过展览,充分展示设市十年来林州经济与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林州人民不畏艰难、拼搏不止的创业风采,激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群众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精神,共同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谢谢大家!

红旗渠精神展新闻会主持词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8

参观红旗渠学习心得

在建党97周年之际,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分子于7月中旬奔赴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如今走进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他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结合本职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红旗渠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十年艰辛最终修筑成功,团队精神是基础。要想把事情干好,没有清晰的思路、团结的集体不行。红旗渠是当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一群有梦想、有信仰的人共同建设完成的。这个团队很好,这是成功的基础。做任何事情,必须具有团队精神。保险理赔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公司客服部的员工是核心团队,公估公司和公司的代查勘人员也是团队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大的团队,只有团队各方面人员团结协作、同心协力,才能把分公司的客户服务工作做好。

二、红旗渠的建设体现着创新精神。红旗渠引的是山西漳河之水,把山西的水引到河南的想法,首先就是思路的创新。在整个修渠过程中,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也不断的涌现出各种创新的举措。所以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创新。目前我们公司处在发展初期,理赔服务基本上依靠代查勘,很多其他大公司的管理办法在这个阶段无法照搬使用,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出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并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三、红旗渠在建设过程中分工明晰、职责明确、人尽其才,充分体现了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核心就是“明确分工和提高效率”。一个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分工明确,我们公司也需要这样。每个岗位、每个小组、每个科室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岗位职责。分工明确了,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效率就提高了,科学管理就收到了实效。

通过这次参观红旗渠,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员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为祖国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9

“弘扬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使命”

——第八期领导干部素能提升培训班心得体会

沿着先辈的光辉足迹,怀揣信仰,一路前行。7月13日至7月15日,在局领导的带领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一行40余人赴安阳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习。踏进林州,走近红旗渠,听着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感受颇多……

第一天上午我们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展馆里逼真的模型、生动的实物、珍贵的照片、翔实的资料,真实再现了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我们不禁感慨,红旗渠精神是一座永远的丰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是中华民族魂精神之瑰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源动力。展馆里的讲解员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因长期干旱,四处干涸,一个老汉到十几公里路外挑泉水,因水量小,挑水的人多,老汉直到天黑还没回家,儿媳妇就去接,在半路上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因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两桶水全给洒在了地上。回家后,儿媳妇羞愧难当,就上吊自杀了。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建渠引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执政为民、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面对经济困难、技术落后、群众生活困难,要建设这么大的工程,谈何容易,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以杨贵为书记的林县县委一不等待、二不张望、三不向国家伸手要救济,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宁可苦干,不再苦熬,宁可流血,不再流泪”,果断作出了开辟红旗渠的英明决策,可以说,没有县委的决心和恒心,没有知难而退、敢闯敢干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的红旗渠,也不会有今天林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下午走在红旗渠重点工程——青年洞前曲折的长堤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中潺潺的流水,大家仿佛又看到一个个铁血汉子和巾帼英雄腰系草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山间。在六几年的那个敏感而特殊的年代,全国几乎所有工程都叫停,而杨贵书记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顶住压力,偷偷安排300名青年人施工,争分夺秒抢建水渠关键点“青年洞”,使得之前施工流血流汗没有徒劳,让林县人民的希望不至落空。正是因为有这样敢于担当的领导班子,堪称“人工天河,中国奇迹”的红旗渠工程才一路坎坷一路高歌的完工。而杨书记的遭遇也阐释了“替担当的干部担着,替负责的干部负责”的内涵。

第二天我们前往石板岩镇参观了谷文昌生平世纪展和扁担精神纪念馆。谷文昌精神、扁担精神无一不体现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林县老一辈奉献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换来后世绿水青山良田的富饶;谷书记舍下家中妻儿老小,甘愿做革命的一块砖,南下解放敌占区群众,并带领福建东山县人民探索荒漠植树,是通过引进、改良、推广的方法,在一次次失败的教训下,将广州的树苗成功移植到一个荒漠岛屿上;石板岩供销社干部辛苦自己、方便群众,一根扁担将山里乡亲和山外世界连接起来。他们的成功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实现的,当埋头实干遇到困难时,还要想办法解决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创新。这些事例印证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林县精神,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工作推进不了呢?

最后一天我们聆听了曹彦鹏老师和田宪臣老师的专题讲座,在专题讲座环节中,老师们以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历史事件诠释了红旗渠精神的本质与时代意义。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红旗渠精神正是在完成这一历史壮举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红旗渠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地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为期三天的的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学习、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没有终点,关键是把红旗渠精神落实在行动上,贯穿到日常工作中,运用到凝心聚力推动宾馆又好又快发展上,在日常工作中体现服务理念、展现服务热情、做出服务效果。红旗渠的“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的碑文,是林州人民“敢教天地换新颜”的豪迈心声,也应当是我们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实求效、构建未来美好篇章的坚定信念。更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不墨守成规,积极进取,主动作为,热情服务,为宾馆实现更高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实事。把工作当作财富,把岗位当作事业的舞台,当作奉献社会的平台,科学客观地看待自身与工作岗位的关系,以端正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发挥表率作用,赢取人生最大的成功。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0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去年,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我欣喜地看到,一个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崭新时代扬帆起航。”面对记者,乔书领毫不掩饰内心的激动,这位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人、绿色中国的践行者,30年如一日筑梦美丽中国。

团旗下放飞美丽中国梦

乔书领荣获过很多荣誉,但是他最看重的奖项是1999年由等国家六部委共同颁发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为什么?乔书领直言,“因为我是在团旗下成长起来的,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团组织给我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共青团就像我的‘娘家’,温暖着我的创业路,照亮了我的中国梦。”

1960年,乔书领出生于河北邢台隆尧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邢台西依太行山,东临大运河,北通幽燕,南望中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和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曾历五朝古都、十朝雄郡,是名相魏征、大科学家郭守敬的故乡、更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神医扁鹊的故里。受燕赵大地哺育的乔书领也崇尚英雄与传奇,骨子里透着豁达与豪情。正是这样的豁达与豪情,使乔书领的人生轨迹凸显出彩虹般的七彩斑斓。

年少时代的乔书领可以说是与苦难一起长大的,出生时赶上大灾荒,1963年家乡遭遇百年一遇大洪水,1966年邢台大地震,之后是长达十年的“”。十几岁的他虽然日复一日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间劳作,但他渴望知识,始终对科学和知识抱着坚定的信仰与追求。

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乔书领坐不住了,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的艰辛创业历程。他先后创办过养猪场和养鸡场,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养鸡场还因失火背了一大笔债,自己也被烧伤。

在最困难的时候,乔书领想到了团组织,于是,他找到了邢台团市委,见到了时任邢台团市委书记菅新月。在听完乔书领的创业情况后,简书记给他开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带着去北京,找团中央青农部的领导寻求帮助。乔书领回忆说:“那是1984年的春天,春暖花开,手里拿着简书记的介绍信,我感觉从心里深处看到了一丝光亮。”

乔书领进京了,直奔位于前门东大街的团中央。“当我忐忑地敲开团中央青农部的办公室门后,一颗悬着的心在一瞬间落地了,青农部的领导和蔼可亲,给我倒了一杯热水,让我坐下慢慢说。”

从团中央走出来的乔书领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他拿着团中央青农部的介绍信又一次迈开创业的步伐。在接下来的20多天里,他白天三餐都是馒头就咸菜,见到写‘科技’字样的单位牌匾就进,晚上则睡候车室,“一心找项目,想干一番事业”,他笑说,“很多单位的大门口都有哨兵守卫,当他们看了我手里攥着的团中央的介绍信后,就会让我进门,那感觉就像手里拿着上方宝剑一样。”

最后,乔书领来到了中国农科院,找到了我国草坪专家贾慎修教授,在他的指导下,他开创了中国种植草坪的先河。“贾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种植草坪是个很有前景的产业,当时在美国已经流行起来,国内尚未起步,并给了我50斤草种,还有种植草坪的专业书籍。”

回到家后,乔书领立即行动,把家里10几亩责任田分出来5亩种植草坪。一开始,很多乡亲都说乔书领“精神不好吧”,“只听除草,没听过种草”……有一次,他正趴在书桌上看贾教授给的专业书,父亲站在身后拍了拍他的背,“儿子,你没疯吧”,他笑了,“爹,你放心吧,我没事儿”。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在乔书领的精心呵护下,他种植的草坪碧绿诱人、齐整如毯。此时,正在搞园林绿化的邯郸市园林局“求绿若渴”,买下了他的全部草坪。乔书领一下子成了全县第一个靠科学致富的万元户,成了邢台的新闻人物。

科学改变了人们因循守旧的耕种观念,乡亲们纷纷找上门来向他讨教,他不仅成为中国种草第一人,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售草坪技术的农民。

1999年,已经成为农民企业家的乔书领在报纸上看到等国家六部委评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新闻,他给团中央写了一封自荐信,汇报了自己这15年来的创业路。令他没想到的是,“我真的被评上了!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后,时任团中央青农部部长王晓东对我说,‘乔书领,你可真自信啊’。”

信仰改变命运,梦想决定未来。30年来,乔书领率领中乔人把握机遇,实现了企业一次又一次腾飞,先后承接了众多国际、国家重点绿化工程,荣获了众多的荣誉和各级政府的肯定和认可。其中有:中法友好项目――北京拉斐特城堡;绿色奥运工程――北京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三军仪仗队工程――三军仪仗队营房大院;景观工程――荣获鲁班奖的石家庄联盟小区;2001年在广州举办第五届中国花博会,中乔集团巧夺天工,神奇再现康熙皇帝“热河泉”荣获金奖;2005年在四川成都举办中国第六届花卉博览会,在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诞生了“柏坡情”,中乔集团开创了中国红色园林的先河。

2010年,中乔集团响应西部大开发,承建了秀山凤凰山公园景观工程和重庆绕城公路迎龙段森林工程等项目。2013年建设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河北气派”的西柏坡行政学院工程的公益事业。2015年2月6日,中乔集团子公司中乔大三农智慧农业(北京)有限公司在上海股交所成功挂牌上市。

乔书领先后荣获河北省新长征突击手、全国花木行业十佳企业家、全国青年科技示范标兵、首都绿化积极分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百佳红旗人物、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十大贡献人物等诸多荣誉。

红旗渠助力美丽中国梦

在乔书领的办公室里矗立着两尊蜡像,展现的是河南林县原县委书记杨贵老人向乔书领授“红旗渠”锦旗的情景。乔书领说:“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也是我多年创业路上秉承的信念。杨贵老人希望我再接再厉,当好红旗渠精神传承人,带领太行老区人民共同致富。”

在乔书领出生的年代,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为“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1998年10月8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有人说,乔书领是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者,但是,当记者追寻他56年的人生轨迹时,发现他的生命早期其实是红旗渠精神的验证者,而后期则是弘扬者、守护者。

红旗渠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由30万林州人民艰苦奋斗共同缔造的,乔书领同样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然而,无论是地理上的差异,还是形式上的不同,乔书领与红旗渠都流淌着永不言败、负重前行的民族血脉,都在描绘着改天换地、重整山川的雄伟画图。

2016年,三月的晋冀豫大地,尚有一丝料峭春寒,在三省交界的林州市任村镇牛岭山村,“中乔大三农”牛岭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合作开发项目正在火热启动,乔书领向全地区百姓郑重承诺:牛岭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合作开发,要用红旗渠精神带领乡亲们圆一个绿色“中国梦”。

如今,乔书领掌舵的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注册资本5亿元,投资开发建设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太空农业、太空育种、国防教育基地、“硒硒皇后”农业品牌富硒产业、园林景观、休闲农业与旅游一体化产业。近年来,公司积极筹备组建红旗渠国家农业公园开发公司,专业运营旅游文化项目,并将绿色生态乡村旅游项目作为未来投资发展的重要方向。

红旗渠国家农业公园以生态、养生、健康为主题,其最大亮点之一是开发系列富硒有机食品:富硒粮、富硒菜、富硒水,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粮,放心菜,喝上放心水。

公园总面积达数平方公里。园区以露水河湿地纵向发展为基础,以保护性开发皇后古村为核心,充分利用园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与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大太行活态博物馆、红旗渠画院等设施,将建成集古村保护、建筑观赏、文化体验、花海景观、农业休闲、健康避暑胜地、养老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主题公园,并将红旗渠国家农业公园建成太行山旅游新名片、太行山文化遗产保护区、中原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典范、国家AAAAA级风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这是乔书领对红旗渠的又一次回馈,也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与红旗渠的血脉联系,他在无声地滋润着一片片山川,造福了一方方百姓。

乔书领始终认为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8年我国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时,乔书领冒着生命危险,开着东风车满载6吨抗洪物资,带着儿子从河北直奔湖北武汉长江抗洪第一线,成为河北省捐资救灾第一人;2008年汶川地震,乔书领又是第一时间将救灾物资火速送到了四川广元、青川等地……据不完全统计,中乔集团为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达千万元以上。在乔书领看来,这是民族企业报效国家、报答人民的实际行动,更是农民企业家应有的家国情怀与人间大爱。

经过春孕、夏芒、秋获与冬藏,换来了中乔集团如今的灿烂辉煌。乔书领把目光投向了更高更远的目标:将中乔集团打造成为中国特色、行业领先、绿色生态、世界知名的中国民族品牌,助力美丽中国腾飞。

对话・乔书领

――美丽中国,“龙”舞天下

《中华儿女》: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与实践者,您的创业路充满了曲折坎坷,回望走过的点点滴滴,是什么成就了您?

乔书领:记得早期的一位客户曾对我说,乔书领,要不是看你这人实在,我能把工程交给你吗?我常说,吃亏是福,“聪明人”干不成大事业。我从来都把人往好处想,即使是受骗了,也哈哈一笑而已。

我还曾经笑说是外债成就了我。我早在1987年就因为扩大业务所需,开始举借外债了。那时的民间借贷市场尚不成体系,利率也不高,我那一年的外债规模已达55万元,这在当时同等规模企业中,借款数已经算是很庞大的了。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1

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党和我们国家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永远动力。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引导了我们几代人,激励了我们几代人,教育了我们几代人。对我们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志指出“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他还强调,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学习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焦裕禄同志和红旗渠伟业代表人物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事迹就是最生动的、最具体的标杆。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奋斗、拼搏、奉献、牺牲,改变一方水土,之所以能够成就伟业、成为英雄、载入史册,关键在于他们时时刻刻“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只要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我们的革命信仰就会十分坚定。现在我们一些党组织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所困惑,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信仰上出现虚幻,发生了、脱离群众、形式主义、等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在政治方向上出现偏差,淡化甚至忘记了党的性质,淡化甚至忘记了党的宗旨。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焦裕禄同志和杨贵同志牢记这一点,并深知自己是谁、为了谁,始终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时刻为着全体人民。焦裕禄同志不是兰考人,甚至不是河南人,杨贵同志也不是林县人。可他们没有因为自己是外乡人而当局外人,或者淡化自己的责任,一到任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当地谋发展,为人民谋福利的伟大事业中去。1962年12月,党派焦裕禄同志到兰考工作。本来领导知道他身体不好,嘱咐他可以先休息几天,顺便回家看看,可他说“那里会有很多工作,我明天就去报到。”当兰考群众知道又来一位新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三天了。”兰考县除“三害”工作全面展开时,焦裕禄同志肝病加重,同志们劝他不要下去搞调查,让他待在家里听汇报。可焦裕禄同志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他要把兰考县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他“拿着雨伞,背着干粮,忍着病痛,和同志们一起出发”。杨贵同志从安阳地委来到林县,实际上是从城市来到贫困的山乡,可他“心里十分高兴,他觉得自己干一番事业的机会已经来临”。到了一周,他便调查了十几个村庄。“我是你的儿子”。半个世纪过去了,焦裕禄这一深情的表达,今天听起来,仍直抵人心,发人深省。这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情怀和信念,也是党的立党之本。学习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就要像他们一样,不断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坚定政治信仰,努力践行共产党的宗旨。

只要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我们的奋斗精神就会永远保持。新形势下,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项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和干部往往因困难、挫折而气馁,或者因职位、待遇而心情不畅,或者因年龄“到点”、“天花板”现象或自满而干劲不足,说到底,也是宗旨意识不牢的表现。兰考县和林县的重灾与贫困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甚至都不是一个朝代两个朝代的事情。如果只想当个“太平官”,甚至只当一个“称职”的干部,满足于有一点变化和进步。焦裕禄、杨(下转7页)(上接5页)贵同志也可以不用这样拼搏、这样苦挣、这样奋斗。就是因为心里想着自己的责任,心里想着群众的疾苦,他们才在困难当前“逞英雄”,才“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位省领导看到兰考灾情实在太重,提出不如一分为四,划给周边四个县。而新上任的焦裕禄同志坚定地说:“情愿累脱三层皮,也不能把困难推给兄弟县。”共产党人都能像他们一样,有什么样的困难克服不了,有什么样的目标实现不了?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就要像他们一样,不断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民的事业甘于奉献,敢于奋斗。

只要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我们的担当意识就会无比坚定。刘云山同志在中央党校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还指出,敢于担当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焦裕禄同志是这样的典范,杨贵同志同样也是这样的典范。在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到沙荒、内涝、盐碱、风害严重和六十万亩庄稼绝收、三十万人民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的重灾区兰考县任职,不敢担当是不敢来的。林县严重缺水、交通不便、地方病肆虐、人民生活艰难,不能担当也是不能来的。可焦裕禄同志义无反顾地来到兰考,杨贵同志义无反顾地来到林县,因为他们具有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牢记自己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兰考风沙不知吹了多少代,代代无功而弃。为什么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一年多,就找到了多少辈没有找到的治灾办法,就是因为他“父老生死系”、担当意识强。杨贵同志在“”的年代,敢于向进言,纠正了本地“左”的做法。特别是面对中央领导严厉批评、可能受到处分甚至撤职的压力,杨贵同志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保证了红旗渠工程的继续进行。这更是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的典型事例。焦裕禄同志还说:“干革命就得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学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就要像他们一样,不断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实事求是,敢作敢为,履行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

只要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我们的人生价值就会得到充分体现。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两面鲜艳的旗帜,焦裕禄同志、杨贵同志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代表。焦裕禄同志和杨贵同志创造伟业、成为榜样时官并不大,都只是个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多数时间还只是个主持工作的县委第二书记。可是,他们的事迹却彪炳千秋、代代称颂,实现了作为一个中华儿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的人生价值。绿色美丽的兰考大地就是给焦裕禄同志摆在黄河边上的勋章;蜿蜒欢畅的红旗渠就是给杨贵同志贴在太行山侧的丰碑。兰考百姓思念的泪水和林县人民欢迎的掌声更是对焦裕禄同志、杨贵同志创造伟业、实现价值的最好诠释。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2

红旗渠精神,更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成为我国农村大地上的一座丰碑,为农村发展提供着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艰苦岁月的见证

上天造物好像待林县(林县1994年更名为林州)人特别薄,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十年九旱。

任村镇南券一通碑文曰:“民国九年,岁在庚申季夏中旬,昊天亢旱是时也。果木凋零,五谷未种,即有所种之田,禾亦青干黄殆矣。观斯景者,莫不心伤。后云行雨施(注:公历9月3日始降透雨),五谷始得普种,及至秋收,雨前所种者,尚有五六成收,雨后所种者,仅得二三焉,更有秀而不实者,呜呼。客岁二麦未种,今秋收成又薄,凶荒若此,则人安有不死之理。”这样干旱的情形还有很多记载。

今年已经73岁的李改云回忆说,当年,她所在的姚村镇井湾村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村庄,因为缺水娶不上媳妇的人很多,当地留传着这样一句话:“好女不嫁井湾村,桶又大井又深,绞水扭断脊梁筋。”

在林县,不仅井湾一个村因为没有水村民娶不上媳妇,只要是干旱的村,光棍汉就特别多。原康镇西部山区九龙村,630口人,光棍汉70多个。曹家沟8户人家,25口人,除了3个老太太和3个壮年妇女,其余全部为男丁。

当地人为了储蓄雨水,修旱井、水窖,人畜用水大部分来自这些旱井、水窖。而蓄水池受污染也很严重,当年林县北部的东岗丁冶村的蓄水池里羊粪、树叶遮盖了半个水面,池水被染成了墨绿色,散发出阵阵恶臭。有来打水的人,把钩担上的水桶在水面上一摆,荡散脏物,打满一桶水。干渴的羊群马上跑上来抢水喝,挨不到边的伸长脖子在池里汲水……

为了节约用水,当地人播种庄稼的时候,挖一个坑,浇一瓢水,放一粒种子。他们希望把每一滴水都用在庄稼上。

1954年8月,杨贵担任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此前的杨贵担任林县抗旱工作组组长,对大自然脾气已经有所了解。

1957年12月19日,杨贵在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发了言,提出要向林县的穷山恶水宣战,决定“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这个决定受到了所有与会同志的赞同。

在1958~1960年之间,林县人民分别在淇河、淅河、露水河上修了要子街、弓上、南谷洞三座水库。但是一经1959年的大旱,林县境内的河流全部断流,井池干涸,这就造成了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的尴尬境地。

必须找到更大的水源,来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几经勘探考察,中共林县县委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引漳入林。这就是后来世人所周知的红旗渠。

与大自然博弈的壮丽史诗

1960年2月11日,修建红旗渠的战斗打响了。

在红旗渠的修建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儿女,李改云就是其中之一,她出生于1936年,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旗渠动工时,李改云带领本村的群众来到工地,被任命为妇女营长,并和几个女同志一起组建了“刘胡兰突击队”(后又改为铁姑娘突击队)。

加入突击队的李改云一心只想着修好渠,不再让下一辈儿受苦,她没有想到灾难即将降临到她身上。

1960年2月18日,李改云到工地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半山坡上有零碎石头下落,10多立方米土石有坍塌的危险,她急忙喊:“要塌了,快跑!”随着喊声,民工们迅速离开危险区。16岁的女青年郭焕珍正弯腰搬石头,被突如其来的险情惊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改云冲上去,猛力将郭焕珍推出险区。也正在这时,一声巨响,崖壁上的山石塌方落下来,碎石裹着李改云冲出了几百米。当民工们把她刨出来,她的右腿已经是粉碎性骨折。经医院全力抢救,总算保住了一条腿,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落后,李改云右腿不能完全恢复,右腿的骨头比左腿短了约10厘米,并且腿骨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根本无法对齐。

如今,每次雨雪之前李改云的腿就要痛,“比天气预报还灵!”

李改云老人说:“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修渠有多难!”但是英勇的林县儿女充分发挥了“与天斗其乐无穷”的精神,吃住问题自己解决,火药石灰自己生产,克服了千难万险。

据李改云介绍,民工们去修红旗渠自己带蔬菜、粮食、锅灶,解决吃的问题;他们住山崖、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凡是能住的地方,他们都可以住。

红旗渠建设需要石灰,他们就在太行山上建立石灰窑,自己烧石灰3亿斤;需要水泥,自己在县里曲山村办了水泥厂,人搬石、磙轧料、土箩筛选,自己制造了5170吨水泥;需要炸药,他们用硝酸铵配上锯末、干牛粪、煤面碾碎,自己炒火药,一共制造火药1215吨;需要资金,他们就组建了自己的工程队,去大城市四处揽活,收入除去2%的管理费,剩余的部分90%归集体,10%归个人支配,他们从全国各地拿回了1800万元,有效弥补了资金不足的问题。

林县的英勇儿女们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经过10年艰苦卓绝的“移山”,在1969年6月,全面完成红旗渠工程。

在这10年时间里,修渠总长1525.6公里,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5万多眼旱井、3000多池塘、500多个中小水库、40多个中小电站和154个电力提灌站在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的环绕之下,像长藤结瓜一样遍布林县大地,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的灌溉。夏粮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

对林州人们来说,红旗渠远远不只是解决了一个吃水灌溉问题。

十万大军战太行。经过红旗渠的磨炼,他们带领着建筑大军逐渐走向世界,据林州市委宣传部的梁大伟介绍,仅林州市政府的建筑队就有9个,私有制建筑队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承包鸟巢部分标段,他们去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修建公路……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在水泥厂、煤窑等工作过的群众,修完渠后,他们建立了水泥厂、汽车配件厂,如现在的林州水泥厂、红旗渠水泥厂……

如今,红旗渠文化已经深深植入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红旗渠成了“生命渠”、“幸福渠”。

不朽山魂

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缠绕在太行山中的红旗渠开工的一刹那,就拥有了自己的魂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也是这太行山的魂魄。

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魂魄,红旗渠不可能诞生在那种艰苦的年代。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才出现了“十万大军战太行,十万大军出太行,十万大军富太行”历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