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

时间:2022-07-31 09:43:27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1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教学;课程改革

一、《土木工程概论》的课程特点及作用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新生了解专业特点及学习方向的入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涵盖了房屋建筑、桥梁、岩土、水利水电等工程领域,具有知识内容多、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课时量少等特点。在土木工程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该课程介绍土木工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土木工程;通过对土木工程所包括的房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的有针对性的专业介绍,让学生对各个专业方向及今后的专业选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各专业方向的介绍,让学生对未来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以便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构建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对土木工程各个专业方向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就业前景以及作为土木工程师的责任。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除了日常中对于房屋建筑、桥梁等的感性认识外,对土木工程各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都尚未接触。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以及今后的学习兴趣。《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包含内容众多,每一章节又是一个专业方向,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老师虽然都是科班出身的研究生,但也只是对自己研究的方向比较擅长,单独由一个老师讲解该门课程非常吃力,教学效果也不好。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以往研究中提出了团队化的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土木工程概论》每一章节就是一个方向的模块化特点,借鉴研讨式教学的优势,特提出《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研讨式教学法介绍

研讨式教学法最早由德国的大学提出,现在已经成为各国高校中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我国大学扩招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弊端日趋体现,为有效解决扩招等带来的这些问题,我国湖南师范大学的郭汉民博士研究生在已有研讨式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教改实践,于1997年提出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教学手段等相比,研讨式教学法体现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共同的教学主体,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讨论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该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上的五个转变。这一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讨式教学法的开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研讨式教学专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课下完成相应专题的自学、查找资料、讨论;各学习小组组长在课堂上讲述学习的过程、收获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善相应的学习过程和任务。

三、《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1.研讨式专题设置及学习要求

(1)研讨式专题设置。以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16级培养方案的要求为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1.5学分,27学时,根据以往团队化教学研究成果,基于《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大概的要求,共从土木工程专业老师中选取9位不同方向的老师共同担任该门课程的授课,每个老师讲授一个专题(3学时),设置如下9个专题: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水利与港口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建筑节能与设备。(2)学生学习小组划分。在第一节课上,老师根据《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上述授课内容划分成9个研讨式专题介绍给学生,每个专题下再划分若干子专题。然后,老师给每个子专题布置一定的资料查阅任务和要求。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划分成3~5人的若干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成员推荐组长1人,每个学习小组负责1个子专题。(3)研讨式教学要求布置。老师将各个子专题布置给各学习小组后,基于该子专题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等情况,要求各学习小组通过自学、网上查找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所布置的专题进行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由组长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团队成员进行相应的内容补充及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等,最后由相应方向的老师进行总结、系统梳理及学习引导。

2.研讨式课堂教学开展

以专题7(给水排水工程)为例,首先由主讲老师将专题任务布置给各学习小组:城市给(排)水的功能及分类;城市给(排)水体制的发展及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各组成要素及功能;建筑给(排)水的功能及分类;建筑给(排)水系统各卫生器具功能。学习小组通过翻阅书籍、网上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以及向老师请教等方式,对上述专题任务进行学习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上,通过老师引导,要求团队主讲学生完成上述任务的讲解,必要时可借助工程现场的图片或视频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最后,主讲老师在对上述任务进行总结和系统梳理后,向同学们提出下列问题,以激起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城市节水的途径探索;城市污水处理政策机制的初步研究。

四、结论

针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量少等特点,老师充分利用我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团队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引入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地克服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顺应新时期“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16级新生的实际应用表明,该《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可在工科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陆仁强.“大土木”环境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探讨——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

[2]刘胜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林龙镔,阙仁波,胡华.《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福建建筑,2012

[4]卓德兵.工程实例教学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材改革,2014

[5]马航海.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作用研究及教学探讨[J].甘肃科技,2015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2

为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对南昌大学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获得了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的支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并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种类繁多,各类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大多数是叙述性和分析性内容;同时,土工工程材料发展迅速,新材料层出不穷,以致学生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学习中难以抓住重点,出现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好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笔者从教材编写、授课内容编排、课时分配等三个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教材编写

2013年,南昌大学与其他兄弟院校编写出版了教材《土木工程材料》[12]。新编教材充分考虑到现有教材的不足,强化混凝土章节内容,增加了轻质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纤维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喷射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的相关知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弱化部分章节,将石材、木材、合成高分子材料等章节内容进行相应删减;紧跟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增加建筑节能材料章节;设置案例,在各章节中多设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与实践相结合。

(二)授课内容编排

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突出重点内容,授课时以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料为主要重点,以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建筑钢材、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材料为次要重点,同时兼顾建筑功能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砂浆、石材、木材等;体现专业特点,注意授课内容与不同专业方向的有机融合,土木工程工民建方向专业重点突出水泥与混凝土的内容,土木工程道桥方向专业则要求掌握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则要求详细讲解大体积混凝土及其施工;紧跟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时将土木工程新材料(如新型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新技术(如隧道盾构技术、大型混凝土构件预制技术)以及教师自身科研课题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结合工程应用,将国内外典型工程(如新型混凝土技术在三峡大坝、杭州湾跨海大桥应用)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课时分配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实验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学时有限,在教学中合理分配课时是保证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南昌大学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共4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32学时,实践2学时,实验14学时,具体安排见表1。

二、 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笔者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除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外,还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

(一)理论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需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生产、工艺、性能与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此,有必要将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组为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与结构、生产与工艺、性能与应用三大块进行统一讲授。同时可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方法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缩减课时、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现有的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时,除了开展水泥实验、砂石实验、普通混凝土实验、沥青实验等验证性实验外,还设计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在设定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坍落度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实验。创新性实验是让学生自选材料和自行设计实验。创新性实验前先将学生分为3~4个组并确定实验题目,要求小组同学查阅资料、集中讨论后完成创新性实验,比如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实验、缓凝剂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影响实验、不同等级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影响实验等。通过开展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组织学生到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了解混凝土的生产运输过程,认知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熟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或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见识混凝土的浇注养护,了解建筑钢材的性能和加工,实现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提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鉴于这一缺陷,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环节,提供了网络辅助教学,完善考核方法。

(一)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

为让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笔者充分利用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优势,特别制作了一段50分钟左右关于材料在仿生、智能领域研究和发展的视频资料,要求

学生提前自行观看,同时在课堂上也组织学生利用1个学时观看视频资料,之后用1个学时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观后感想。

(二)网络辅助教学

网络辅助教学是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教师可将很多相关的文档、幻灯片、视频资料上传到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自行下载。学生也可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向教师提问,教师可定期查看和回答学生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网络辅助教学是对课堂授课方式的一种补充。

(三)考核方法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方法采用课堂考勤与课堂讨论、实验实践(报告)、期中考试(开卷)、期末考试(闭卷)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其中四种形式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15%、15%、20%和50%。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改变传统的一考定成绩、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分阶段检验教学效果、改革考试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经过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授课内容:教师讲课内容有主次之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仅简单轻松,而且也更有针对性。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减少理论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践。

(2)上课形式: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并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发言,既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3)实验实践环节:除了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之外,还增设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见识到各种不同要求的混凝土,创新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4)考核方法:采用上述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程学习效果。

五、 结语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集理论、实验、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学好土木工程材料,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时的限制,要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学会合理运用土木工程材料,必须从教材编写、授课内容编排、课时分配等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以及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网络辅助教学、考核方法等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实施,同时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参考文献:

[1] 苏达根,张志杰,张慧珍,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刍议[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3):86-87.

[2] 杨医博,梁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04-105.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3

关键词:地方本科;土木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涂劲松(1977-),男,安徽霍邱人,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戈海玉(1966-),男,安徽霍邱人,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安徽 六安 237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zy063)、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J2011B214)、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jyxm4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108-03

目前国内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500多所,其中一半以上的院校多位于地级城市——皖西学院就是这样一所地方性二本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面向地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因学校地方的区位性,以及在教学硬件建设上的不足,导致出现了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不鲜明、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整体需要不匹配等问题。

通过查阅各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在制定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时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在制定课程体系中套用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重视工程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即方法教学。这种培养模式仍属于传统精英教育模式,限于教学资源和学生生源素质的双重影响,结果自然是不伦不类。二是过分强调工程应用,设置的课程多倾向于工程设计软件和施工管理工具的使用,完全按照技能模式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应用中缺少了创新思维。[1]

一、地方本科院校的本质特征及挑战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位于区域规划的地区城市,并且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与地方的人文环境紧紧相融。但因多数学校是从师范专科或医学院校发展而来,一般意义上与地方拥有基本相同的发展历程;设置的工科专业起步相对较晚,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学校定位,其最主要的特征包括四个方面:

1.地方特色鲜明[2]

因地方本科院校和当地的经济政治发展相依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地方学校是依存于地方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2.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级市院校的根本目标。但这种目标因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其师资、科研力量等也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同时政治文化的先决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办学的水准和培养的层次有较大差别。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教学师资匮乏、科研设备不足、教学基本设施落后等使得人才培养乏力,特别是在培养高层次人才、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以及服务企业中高层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不足。在此情况下,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要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设置新型学科专业,以培养出具有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熟练的工作技能、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并使得这种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3.文科院校特征明显

统计数据表明,在安徽省有2/3的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市属专科院校发展而来。由于师范教育类等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的教学规律不同,导致众多学校升本后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较深的文科属性,以致于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需求严重脱轨。

4.地方本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地方本科院校的特征正是地方本科发展的机遇,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目前土木工程人才供销两旺,各地方高校应在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给予极大支持,因而制定合适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就尤为关键。

二、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特征

国家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出:土木工程专业就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土木核心知识单元的前提下,建设符合学校定位的特色培养计划。[3]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同时要加强学习过程中工程师素质的基本训练。其本质是理论方法教学和实践应用教学两个教学过程的相互兼顾,但这种兼顾模式不是把研究型人才培养和专职人才培养简单的1+1,而是立足于应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突出在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技术,把生产过程的效益最大化,这与高等职业学院的技能应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应用能为企业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鉴于此,地方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培养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以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为根本,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好地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土木建筑类高级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要把握三个重要环节:第一,落实好基础课程知识单元设计,适当减少纯理论的比重,在保证知识完整性的前提下以精简为主,但其知识体系又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创新提供必要素养。第二,积极拓展应用课程体系,如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施工、软件应用等课程,这是实现工程师基本训练的根本保证。第三,大力加强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课程是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的升华,它集中体现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方法和应用课程的实践。三者相互关联,环环相扣。根据上述分析,把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有序的把基础课程扩展到应用课程,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工程结构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等方法是怎么来的,教学类型上属于方法教学;二是开展应用课程知识到实际工程设计和管理,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各类工程设计和管理方法是怎么用的,教学类型上属于应用教学。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脱离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培养这一核心。概括地说,即一个核心、两个过程、三个环节,具体见图1。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的“应用”重在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因土木工程专业涉及的实践能力面广、点多,若设计不合理会使得实践课程成为简单的技能重复,达不到在学理论时知应用、在应用中巩固理论的效果。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以深化理解理论知识为目标,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进行技术革新,这样相得益彰的实践能力设计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总结皖西学院及地方兄弟院校的经验,归纳并尝试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这些基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时间与企业无缝对接,同时通过在企业工作实践锻炼、思考,使学习变为自发的发现和创新。

四、构建应用型本科实践知识体系

首先,要实现“测、绘、算、研”的实践技能目标,需依赖于良好知识体系的构建,包括技能元素实现的量化指标和技能实现元素的先后顺序。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实践知识体系一直被各学校沿用,而这种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研究型大学模式的意志,本质上扼杀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区位特征,为此皖西学院通过邀请兄弟院校和企业专家多次论证后,把构建优化实践课程体系作为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即在专业指导规范保证大土木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情况下,专业口径要宽,学科方向适宜多设,要适当减少专业公共课和基础课程教学的比重。因为在方法教学中没有从事工程实践之前属于纯理论的学习,这种教育纯属灌入式教育,学生和教师都疲于应对,应当把知识的再升华和扩充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完成。只有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因此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重点应放到应用教学上来。[4]

其次,应大力推进实践课程改革,优化实践课程顺序,适当提高应用型实践实习环节的比重。通过对比十几所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发现,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所设置的各类课程比例不合理,传统的“厚基础、大通识”的思想根深蒂固,公共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偏大,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比例则较低,这显然与地方本科院校面向基层服务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提高应用实践课程的比重至关重要。总之,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应是知识面单一的人才,而应是建筑、结构、施工管理、电气设备等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信心上。图2是皖西学院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重组并加大了的实践课程比例饼图。

在增加实践课程学时量的同时,也要注重技能实现元素的梳理,因为在课堂中再多的训练,也很难使学生具有全面解决诸多工程问题的能力。[4]应用实践课程提供了工具,工具的熟练使用、掌握在于实践,工程实践可以说是应用型教育的手段,也可以说是应用型教育的目的。图3是皖西学院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五、实际效果及意义

皖西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地方性本科历经10年发展,学生规模和数量已经饱和,在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支持下,本专业启动了对人才培养方案、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的改革,特别是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讨论。从近三届的毕业生反馈和企业反馈情况来看,皖西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在实践工作中提升专业理论也较快,很多学生在2~3年就通过了二级建造师、造价员等国家认证资格,实际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蔡敬民,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30-34.

[2]范拥军.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特征和发展道路探讨[J].大家,2001,(2):197-198.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应用趋势

Abstract: in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civil engineer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evant staff on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more and more deeply, and with the various advanced technology organically fuses in together, form the modern civil engineering industr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trend of applic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thought tha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related job.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pplic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社会建设、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工作上,并不断总结历史教训、吸取经验、创新思想观念、改革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了我国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发展。土木工程工作人员创新地将这些融入到建筑建设中,尤其是将机械自动化设施应用到土木工程建设中,大大地促进了土木工程向着现代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一、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就一直在发展之中,土木工程工作人员不断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并将其他科学技术有机地引进到土木工程建设中,以促进土木工程的发展。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结构设计、工艺创新、材料应用等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我国,土木工程产业一直是支持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它对国家建设公路、铁路、桥梁、高楼大厦等都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至2010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了7.0万千米,铁路总路程也达到8.5万千米,其中典型的铁路为青藏铁路,这是举世闻名的高原铁路,为我国青海与地区的人员输送、贸易交流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我国对桥梁工程的建设与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并已经建成很多坚实、有效的桥梁。我国已经可以自主设计、管理并建设大型桥梁。其中,南浦大桥等大跨度桥梁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土木工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急需更多的高楼大厦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根据2011年相关调查人员的统计,我国目前已建成多种规格(100m、200m、300m)的高层建筑共计越10600栋左右,其中上海金茂大厦应用混凝土钢结构为主要结构,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这栋大厦的建成也是我国土木工程巨大发展潜力的一个体现。

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它为我国的基础建设、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保护环境与能源发展作为了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这对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土木工程的应用趋势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基础设施、专业设施还在不断建设之中,土木工程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对此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率。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也在逐渐加剧,致使土木工程的应用与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接受挑战。

第一,土木工程理论与其他科技领域知识紧密结合。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社会设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建筑工程功能、质量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土木工程工作人员打破传统的观念模式,积极研究创新的工作方法,将土木工程理论与其他科技领域的知识紧密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综合的土木工程理论体系,并指导土木工程向着地下、海洋、沙漠等空间延伸,以解决国家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并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效率。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土木工程的智能化发展。目前,信息技术基本上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应用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促进土木工程发展不可忽视的技术之一。土木工程人员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将与工程相关的人、事、物等信息都输入计算机,控制一些较难的、较复杂的施工过程,形成智能化的控制与管理模式;另外,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还可以应用到工程施工中,以提高自动化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使土木工程的建设最大程度地避免施工事故,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花费,提高施工单位的效益。

第三,应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等走生态环保之路。我国在制定“十二五”时期的战略计划时,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能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重要作用,提出经济、环境、能源和谐发展的思想,一直到国家建设工作。在这种形势下,生态环保材料与技术不断涌现出来,为土木工程走生态环保之路打下基础。土木工程建设是大耗能的工程之一,需要大量的物资与能源支持。所以,在未来应用发展中,土木工程必将会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等作为重要发展途径,以提高整个土木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美观性等各方面的性能。

第四,创新施工工艺,促进土木工程向着超大型工程方向发展。当今时代,是一个以科技为创新生产力的时代,科技对各种产业的发展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大型和超大型工程,因此,土木工程在新施工工艺与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也必将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创新工程施工方法,向着超大型工程方面发展,为我国发展提供工程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科技等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土木工程的发展,使其施工方法、施工材料、施工结构等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机械自动化设施的运用,更加促进了土木工程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技术与工艺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需要土木工程工作人员加快研究脚步,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原则,大力推广绿色循环建设模式,使土木工程向着现代化、智能化以及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林,王雪霏.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究[J]. 科技传播,2011,(15).

[2] 周小涵.土木工程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6).

[3] 成茉莉.浅析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6).

[4] 王维.新时代下的土木工程陈述与可持续发展[J]. 科教文汇,2007,(10).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5

P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土木工程 学生选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9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工程类专业人才,深化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该校土木工程试点专业的运行情况,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学生选拔问题,希望对兄弟高校能有所借鉴。

1 “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

“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

2 “卓越计划”学生选拔模式调研

“卓越计划”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在选拔“卓越计划”学生过程中会碰到学生规模和学生层次两个关键问题:学生规模问题需要考虑能够满足现有的学校资源配备,并满足去企业实习实践的可操作性,既要明确要求某种选拔标准,又能体现学生素质;学生层次问题即选拔对象是针对大一年级学生还是大二年级学生,这关系到“卓越计划”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为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学生选拔模式,增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向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共有363名同学参与,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2.1 试点专业与班级管理

调查表明,94.47%的人认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应该设置在工科类专业,95.48%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在的专业应该开设卓越工程师教育;83.92%的同学认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应该设立专门的行政班级,并且人数应该控制在30人左右。

2.2 能力素质培养

90%以上的同学认为“卓越计划”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品质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能力是工程能力,并认为卓越工程师在工程项目中应该起到技术管理革新推动者的作用。

2.3 学生选拔与管理

73.1%的同学认为选拔应放在大学入学一学年后进行,64.4%的同学认为选拔时应该将大一学年的GPA作为首要标准,同时应重点考虑创新和实践能力;如果选拔形式增加面试环节,73.8%的同学认为面试中要注重考察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对工程实践的兴趣,64%认为要考察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表达沟通能力,59.1%认为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和工程技术的探索兴趣;85%的同学认为卓越班可依据挂科情况进行淘汰,70%的同学认为一学年进行一次淘汰较为合理,但变动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妨碍班级建设。

3 “卓越计划”学生选拔模式实践探索

2011年10月,武汉大学作为第二批进入“卓越计划”试点的高校,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该文将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运行情况,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学生选拔问题。

3.1 学校定位

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坚持“服务国家、严谨严格、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以宽、通为特色,要求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较强的组织判断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培养要求,结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为国家培养一批未来工程领域领军人物和工程大师。

3.2 组织机构

为确保卓越试点顺利进行,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专业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改革经验的总结、试点经验推广等工作,下设管理运行工作组和校企联合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运行工作组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日常运行的各类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3.3 学生选拔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突出“工程性”和“精英性”,在这方面可借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外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策引导高考中的佼佼者报考土木工程专业。学院制定了“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选拔方法”,决定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大一学年结束时再进行一次选拔,选拔流程主要包括:宣讲、报名、面试等环节,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大一学年的绩点排名,最终确定录取学生名单。具体办法如下:

(1)宣讲。学院在学生入校后通过学习指导日活动和专业教育等措施,将“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培养方案等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广泛宣讲,让学生充分了解“卓越计划”的内容及特点。(2)报名。报名条件为必修课成绩绩点在当届学生中位列前50%,且对土木工程的实践与创新有兴趣、有志成为卓越工程师。(3)面试。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4)录取。在学生个人申请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大一学年的绩点GPA排名及面试表现,每年从当届土木工程专业中择优录取50~60名优秀学生到卓越计划班学习。(5)淘汰机制。学院对卓越班实施动态管理及淘汰机制,卓越计划班的学生在大三由学院组织考核,不能达到要求者将回归普通班学习。

“卓越计划”班级实行独立管理,每个年级设两个试点班,每班25~30人,设班级导师2人;“卓越计划”实行双导师制,每班级设烛光导航师4~5人,指导学生4年本科阶段的学习,企业学习阶段设企业导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年级学生跟随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学习;鼓励学生选修双语课程并参加各项国际交流项目,赴国外高校或企业进行工程实习,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论坛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4 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的重大改革项目,需要精心设计教育教学理念、校企合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而“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参考现有试点高校及专业招生选拔方法,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特点,确定了校内二次招生的原则,提出了由学生个人申请、工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考核以及面试后择优录取等一系列过程构成的招生选拔程序,并进行尝试与实践。这一招生思想原则和选拔环节的设计等可为兄弟高校的学生遴选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史文芬.“卓越计划”下的“卓越班”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13-15.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1土木工程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土木工程专业在传统人才培养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安排上将大部分的教学重点、课时安排放置于学生的理论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素养要求较高。因此,在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社会背景下,过分重视理论化的教学方式,会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实践中缺乏必要的竞争力。

12传统人才培养中忽视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多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发展办学,忽视了社会企业参与的重要性,尤其是许多公办院校更是如此。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将毕业生输送到社会企业中去,因此,社会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才是高校关注的重点,也是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常常是一套教W模式沿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故步自封、画地为牢,没有与当下的时事形势相结合,使得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出现了脱节。

13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组成单一

长期以来,高校都被人们认为是学术的天堂,高校的授课教师多为硕士以上的高等学历,其中大部分的教师一毕业就进入高校任职,缺乏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而高校内又缺乏具有常年在一线的土木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使得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学习更像是纸上谈兵。这种单一教师队伍的弊端也暴露无遗。

14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学生创新管理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高校教师还是学生眼中,土木工程专业都被视为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对学生进行土木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没有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使得学生主观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此外,一些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又不具备一定的创新管理专业知识。

2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21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卓越现场工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相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主要是以市场以及社会企业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能力需求为导向即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目标。本文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和自身问题的改善,探讨了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来设计、开发出适合高校发展以及提高高校土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竞争力的培养方案。

22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分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分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与完善,要致力于在高校内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土木工程管理教学团队;其次,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完善,致力于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实践操作平台;最后,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监督体系的设立与完善。评估监督以及指标体系的完善,在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的发展进行监督完善以及纠偏。

3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

31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设计施工能力

(1)增加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学习课时的安排。高校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安排以及教学大纲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特殊性,在实践教学设计安排上合理设置好实践以及理论学习的时间,既要注重理论课时的保障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设置,使高校学生具备开展实践所需的扎实理论功底;又要认识到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能够为学生留有充足的实践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大纲设计时要能够有计划地增加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建一定的企业实训平台。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专业,而且当前社会中的企业都希望高校毕业生具备成熟的上岗实践工作能力。为此,高校要在实际教学中抓住社会人才的需求导向,加强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实训平台。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设立专门的、定向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校企专业实训平台,或者公司与高校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等形式来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专业实训平台,尽量为他们打造一个与社会企业接轨的仿真实训平台。

(3)“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双师型导师的建立。“双师型”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落实到实践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高校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在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中实践训练,在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教学;高校还可聘请企业高级土木工程管理人才来校开展讲座,或者通过聘任其为学生导师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32培养、挖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管理能力

(1)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搭建一定的创新实践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学习功底以及专业实践能力,还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创新意识。同时,对专业内有创新意识也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而言,要有一定的创业基础知识能力。为此,高校可以针对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设计一定的创新大赛,通过一定的奖项设置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挖掘他们内在的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还要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设置创新管理方面的专业课,提高他们创新管理的理论知识修养。

(2)教师要主动吸收、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创新项目中去。在培养和挖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吸收和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创新项目。尤其是有一定科研课题的教师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特点将学生纳入到自己的科研创新项目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电子数据处理等能力。

33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监控体系的设计与完善

(1)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的事前评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近些年提倡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其在人才培养的各方面设计上均不是十分完善,要想培养出土木工程专业的卓越现场工程师就要能够在人才培养前设计好相应的人才培养指标。在卓越现场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时根据指标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调整方案,全力打造出一支高技能水平以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队伍。

(2)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职责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环环相扣,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卓越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建立相应的职责体系,落实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指标以及任务要求。参考文献:

孙家瑛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7

关键词:土木工程;双语教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学分制收费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87-03

为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正在推行双语教学[1]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文简称“卓越计划”)[2]。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十七大所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

作为卓越计划的第二批试点院校,重庆交通大学已在2012级隧道工程专业制定并实施了基于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教学大纲。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学大纲中将“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列为选修课程,在第七学期按专业方向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分别开设。

当专业知识遇到外语,怎样使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怎样做到培养卓越工程师,怎样保证教学效果,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

另一方面,目前重庆交通大学实行学分制收费,在满足毕业规定学分的条件下[3],学生是否愿意选修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在收费与英语学习的双重压力下,怎样保证课程的选课率。

结合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现状,探讨了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学改革,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乐渔”的思想,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外语课程,掌握与工程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达到国际化竞争的要求。良好的教学质量,是走出学分制收费条件下选修课困境的必然选择。

一、双语教学的困境

(一) 教学阶段低级

双语教学形式主要有3种[4]:(1)术语引导型,采用中文教材,在教学课件中将专业术语、章节标题等以英文标注和讲解;(2)半英语型,采用中文或英文教材,专业术语、主要理论、定律和计算过程等使用英文讲解;(3)中英文混合型,采用英文教材和课件,整个讲授过程以英文为主,重点和难点处以中文进行强调和说明。

目前土木工程双语教学多采用半英语式,甚至是术语引导型的方式,处于双语教学的低级阶段。

(二)学生没意识到英语对“职业”的重要性

在教育过程中片面强调英语的重要性,经过学校长时期的英语教学,学生清楚英语对“学业”的重要性,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明白英语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重要性。

对于参加工作的本科生而言,大学毕业意味着“工作职业”的开始;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大学毕业意味着“科研职业”的开始。不管是工作还是科研,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英语素养。因此,土木工程双语教学必须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提升作用。

(三) 英语技能不均衡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受到考试形式的限制,“说”的能力明显欠缺,“听、读、写”的能力也仅限于几百个单词的文章。开始专业英语的学习后,少则几页,多则几百页的英文资料让“四、六级通过者”们心存畏惧。由于心理害怕专业英语,所以不敢开始,不敢深入学习,整个双语教学没有成效。

双语教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持久的“读”“写”能力,同时能“听”清楚并敢于开口“说”,达到能与同行用英文交流工程问题的目的。

二、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困境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面临双语教学课程的困境,而且还要经受选修课学分制收费的考验。学分制收费相当于将所有选修课放在了一个擂台上,在总课时和学费的限制下,学生在选课过程中要考虑课程与工作的关联程度、课程的趣味性等。唯有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才会受到学生青睐,才会有合理的选课率。

反观学分制收费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有着以下困境。

(一)学生对土木工程国际化的认识度不足,选课率低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大部分本科生在毕业后从事现场施工工作,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毕业后不需要英语。本着实用的目的,学生会选修基坑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导致专业英语选课率较低。

实际上,在国际化的今天,国内企业会承担海外项目,国内的建筑也可能由国际建筑公司设计。由于对学生的前期引导不足,学生的国际视野较为狭窄,远远低估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二) 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低,专业英语学习压力大,不愿意费精力学专业英语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在学习英语,从单词、语法到大学阶段的四、六级考试,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被扼杀在枯燥的应试英语教育中。高校取消英语四级与学位证的挂钩政策之后,很多学生更加忽视英语学习。没有英语学习热情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兴趣。

土木工程双语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在此之前学生仅接受了专业知识的中文教育。在仅有的32个课时内,要求学生掌握绝大部分专业术语和概念的英文表达,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恐惧和抵制心理。

(三)任课教师英语和教学水平有限,学生选课后失望,造成选课率低的恶性循环

土木工程双语教学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往往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英语教育[5-7]。没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其口语可能并未达到顺畅进行英语交流的水平;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其教学水平又可能有待提高。

此外,很多教师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只是将“知识”送到学生面前,不管学生是否接受,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寻找“知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没有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本年级选课学生失望,产生个别学生退课的现象,而且通过高低年级学生间的交流,会引起选课率逐年降低的恶性循环。

三、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

解决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困境,最关键的是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根据“卓越计划”培养优秀工程人才的思想,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要以使学生亲近专业英语为目标,做到授课内容服务学生的未来职业,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系统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

(一) 服务职业

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安排教学内容,对“工作职业”和“科研职业”的学生实施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对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多讲授与工程相关的英文知识,而对即将读研的学生多讲解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的英文知识。若条件允许,可针对两种“职业”的需求开设不同的双语教学选修课。

不论是工作的学生,还是读研的学生,未来都需要极为频繁地借助数值模拟技术解决问题。土木类常用数值计算软件(如ANYSY,ABAQUS,FLAC等)均为英文版本,因此,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采用数值软件对专业问题进行数值建模和分析,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水平。

(二)乐于学习

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抵制和畏惧心理,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目的是知识的传承和交流。专业英语的文章虽然很长,但没有应试考试中刻意增加难度的复杂句子和偏僻词汇,学生在心理上要做到不惧怕专业英语。

建议在低年级专业课学习时,在多媒体课件中给出重要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这样经过2~3年的专业词汇积累,在高年级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时,可以消除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畏惧心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本身,避免舍本(专业知识)逐末(单词)的尴尬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在国外网站上检索各种相关资料,使学生熟悉英文网络环境,在主动搜索中提高英语水平。

(三) 系统提高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堂上设置相互交流的环节,为学生搭建资料检索经验、学习成果交流平台,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旁听或参加土木工程国际会议。大会交流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通过撰写会议心得,强化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可设置会议基金,资助在会议上发言的本科生。

四、结语

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而是本着服务学生未来的目的。通过分析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选修课的困境,依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思想和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乐渔”的理念和“亲近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面对处于初级教学阶段的土木工程双语教学,教师不能盲从,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应试英语教学方法,系统规划专业英语教学,因学生未来“职业”施教,使课程有益于学生的未来,培养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王凯英,廖明军,孟宪强,等.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建设探讨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91-94.

[2] 张秀兰,王凯,张珩,杨艺虹.结合“卓越计划”拓展制药工艺学双语教学内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2):74-76.

[3] 马仁贤.学分制下高校收费管理的难点问题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7):51-52.

[4] 滕振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9):2373-2374.

[5] 李淑更,张立秋,王筱虹.理工科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82-84.

[6] 张子新,胡欣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117-118.

[7] 吴小萍,蒋红斐,涂鹏.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1-3.

Teaching reform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for civil engineering based on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ZHOU Ji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P. R. China)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8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实验教学内容 创新精神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Hj200756)。

【中图分类号】TU3;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54-02

实验教学改革时至今日,已形成共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1],也是重点和难点,仍是当前各高校各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进程中十分重要与紧迫的课题。本文结合海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分析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目标,进行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海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含盖建筑工程和岩土工程方向,从本科培养方案上看,有实验教学内容的课程主要分布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的必修课和限选课中(其实也只有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是可控的,详见表1),再深入分析其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形式等其它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实验教学内容仍是课中实验。从表一可以看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除了物理实验单独设课外,其它实验内容均附设在相应的理论课程中(也称课中实验)。实验学时分散在相应的课程总学时里,基本上是隶属于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极少一部分。

2.开设的实验课比例偏低,实验教学学时偏少。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在内的47门课程中,开设实验教学的课程有7门,占总门数的15%,实验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仅有6.8%。

3.实验教学内容交叉重复[2]。以钢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实验为例,在《土木工程材料》和《材料力学》等课程交叉出现,又如简易土工实验在《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技术》等课程交叉重复, 每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都会重复介绍设备的使用等内容,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积极性。

表1 我校2010级前土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设置现状

4.由于课中实验各自独立,前几年也象征性地进行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但均以课程为核心,在各自课程中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简单,阻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学生很难“创造性”地得出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未能落到实处。

5.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仅是理论课的补充,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看,理论课和实验课重复叙述了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学生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实验操作任务,数据处理也较简单。同时,实验课未单独考核,实验教师仅依据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供理论课教师参考,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研究性,也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思路与实施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地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验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基础,以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建立以理论教学为依托且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3]。实施改革具体是:

1.实验课程单独设置。在分析各实验课程具体内容,相互衔接及实验项目设置情况后,把实验内容和相关课程通盘考虑,统一规划,落实各实验课应承担的任务,减少实验内容不必要的重复、重组实验课程,形成实验课程单独设置。

2.实验项目精心设计。实验项目设计是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成败的关键, 实验项目整合的具体做法包括:(1)删除教学内容已陈旧或与培养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项目;(2)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3)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提高体现学科先进性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和实验理论内容;(4)实验项目少而精。实验项目选定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实验项目不宜过多,加强每个实验的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5)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总课时数。

3.循序渐进和适度跳跃[3]。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基本规律。其一,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协调, 在教学内容上是循序渐进的;其二,随着实验教学层次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也是循序渐进的。对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必然会有部分实验教学内容走在理论课前面,但只要出现这种情况的项目不是太多,这种适度跳跃是正常的。可以让大学生尝试对未接触过的问题通过学习、分析、探索来解决,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恰恰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我校土木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经过整合与补充,基本形成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和其相对应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后设置的实验课程有:

(1)《物理实验》,(2)《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含建筑材料实验、材料力学试验、土工试验),(3)《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4)《土木工程测试技术》(实践型实验),测量学、电工学保留课中实验形式,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设置基础实验项目占40%,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占40%,工程实践实验占20%,实验教学学时(不含其它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达到20%。

三、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层次与功能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设计,基本形成相对独立、层次分明和功能明确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按实验项目来分有以下层次及功能:

第一层次为基础型实验。这部分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型,包含建筑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实验室,简易土工实验,测量实验(习)通过本层次实验教学,学生能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正确使用仪器、准确取得实验数据的能力,掌握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方法。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教学的意义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了解实验教学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敬业精神。

第二层次为综合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具备前一层次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和系统地训练实验技术和技能。综合型实验有单学科综合和多学科综合,含盖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把原来划分过细的各门课程实验项目合并,有机串联相关内容,进行内容整合,体现系统性,给学生以完整的技能训练。主要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帮助学生验证一些有价值的定理,观察一些特殊的现象,掌握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学会从数据中分析现象和给出结论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为设计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层次着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前两个层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辅以专业选修课的理论与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经审核后,独立完成实验[2],设计型实验内容为动态设计。在这个层次上的锻炼,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结构、建筑桩基、建筑地基、基坑监测等实验方法,能自主设计构件承载力、变形等类型实验的方法和程序。

第四层次为工程实践型实验层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进入3年级以后,动手能力应当日趋成熟,但工程能力的实践还远远不够,创新素质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提高,为了给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实验教学必须面对社会需求的现实问题实施改革[3]。在工程实践型实验层次,了解实践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与质量检测的有关内容,了解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与标准,掌握建筑材料现场抽样和检测方法及判断依据,掌握常用的现场检测设备及无损检测方法,基本能完成建筑材料、建筑地基、建筑桩基、基坑监测、建筑结构等的检测方案设计及实施检测。

改革后的培养方案中,保证实验教学四年连贯发展。基本形成一年级学会设备使用和仪器操作,二年级能够组织实施验证性实验,三年级能够独立完成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四年级可以进行工程实践实验层次,为毕业设计和就业做好准备。

四、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施效果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2010年初步探索后,配套有关教学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近二年的实施,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后,教师承担实验课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高,原来只担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原意承担实验课程了,突出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和中心地位,体现和贯彻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二是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后课堂质量可控,单独考核、单独记学分, 与理论课一样实行不及格重修制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三是实验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也原意将自己的科研课题邀请学生参加,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四是从12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看,选择有实验内容的毕业论文题目比例增加15%,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

五、结语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大土木”背景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如何不断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探索培养适应于地方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沈小雄,韩理安.以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为龙头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1(3):78-79

[2]白文辉,梁超锋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考.高等建筑教育[J].2009,18(6):25-27

[3]朱 林, 郭剑华.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174-176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9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是我国工程学士学位专业中按照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认证(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进行评估的首例[1]。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NBCEA)成立于1993年,截止到2012年6月,全国共有66所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点通过了NBCEA组织的专业评估。虽然通过评估的专业目前仅占18%,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对我国土木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工程界和教育界的深度合作,成为我国土木工程注册师制度的坚实基础[2]。目前我国结构工程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73%是来自通过评估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充分说明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巨大贡献。

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已走过了整整二十年的历程,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回顾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走过的历程,取得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非常不易,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评估工作,对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非常必要。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值得和需要总结的方面很多,其中企业深度参与是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最重要保证之一,本文对其背景、现状、作用及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一、企业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的背景及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结合工程实践培养,而这个结合必须要有企业的积极和深度参与。专业评估作为制订、检验和判断专业培养标准的专门工作,顺理成章必须要有企业的深度参与。

1. 发达国家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企业参与的重要作用

英、美、加等发达国家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评估认证体系[3,4]。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的制订和评估过程控制,有效促进了工业界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融合。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人才已成为长期坚持的有效模式,学校与数千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不仅使专业评估的标准更为科学,对专业的评价更为准确,大大促进了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人才;同时也因为有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经验和好的模式也能更加及时地反映到专业评估标准和工程之中,进一步促进高校与行业和企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为行业表达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要求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促使政府和行业的相关政策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调整,形成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发达国家专业评估的实践证明,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工作,全方位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了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成为专业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的最重要保证之一。

2. 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的现状

作为我国工程学士专业中按照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认证进行评估的首例,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从启动之初就充分重视企业参与[2],目前已形成了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制度设计上充分保证企业深度参与。原国家建设部启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时就紧紧依托相关高校和建设行业,企业专家不仅全程参与了调研、方案设计和过程控制,而且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相关规定中明确了企业深度参与的相关内容,有力地保证了企业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力度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专家队伍中包括足够的企业专家。从首届NBCEA建立开始,评估专家中均有不少于1/3来自企业,企业类型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如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等。

评估视察专家中近半为企业专家。企业专家参与评估的全过程和最重要的现场视察过程,保证了评估标准的全面落实和对参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水平的准确评价。

二、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重要作用

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制度设计保证了企业深度参与评估有顺畅的途径,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工作实践表明,通过深度参与,企业在专业评估中发挥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引领作用、保障作用、促进作用和示范作用。

一是引领作用。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基本建设量大面广的发展状态,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除少部分转行外,绝大多数从事与建设行业相关的工作。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工作,使得专业评估标准能很好地适应行业用人要求,对专业的判定更能突显行业用人标准的影响,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途径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这也是通过评估专业的毕业生在注册师考试通过人员中占绝大部分的重要原因。这充分说明由于企业深度参与,通过评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的契合度均有明显提高,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是保障作用。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使相关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对行业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情况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更能得到企业和行业的认可与支持,使企业能更顺利地参与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来,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较好解决了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资源、场地以及环境欠缺的重要问题[5,6]。

三是促进作用。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还有利于促进高校和企业建立更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使人才培养纳入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明显的发展。

四是示范作用。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所具有的引领作用、保障作用、促进作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为我国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7]。教育部于2011年正式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明确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正是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要求的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和提高。

三、企业参与在卓越计划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土木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是为了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有强烈的质量、工期、安全、环境和成本意识,要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宽阔的视野。围绕卓越计划,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以下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1. 进一步深化了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结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结合专业课教学模式,将专业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专业课讲授与专业实习结合。理论课教学在课堂讲授,涉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采取到设计单位和生产企业现场实物教学的方法,进行专题现场实物教学,专业课教师对于现场实物教学方法已经进行了实践尝试。

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学计划外的寒暑假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每名学生均由学院指派一名指导教师,师生共同制订实习计划,预期目标和实习成果,学生定期向指导教师提交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完成由实习企业签署确认的实结报告,由实习企业进行实习效果评价。

产学研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模式,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学位论文选题来源注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到生产实践中选题,由单一的教师命题发展成为学生自主选题、指导教师命题和学生自组团队跨学科联合选题等多种方式。对已有就业意向的学生,鼓励其到就业单位选题,立题由指导老师严格把关。指导方式采取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学位论文与企业产品和技术研发相结合,学生在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完成理论设计工作,由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在企业完成试验和调试工作。

我校面向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以自身拥有的甲级建筑设计院为依托,建设开放式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设计体验工场。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体验工程设计全部过程,包含施工图设计、审图后修改、现场交底、施工过程中技术问题处理、工程验收等全过程。

2. 校企双向渗透打造了“高工级教授”型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拥有一支教学艺术与工程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学校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着力打造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包括优先引进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的博士;教师具备相应工程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获得各类国家注册师资格;聘请企业教授级高工为兼职教授以及设立高工级教授岗位等。对参与“卓越计划”试点工作的企业工程师,通过讲座加示范的形式,尽快提高工程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开展教学法活动,指导工程师们如何编写讲义、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备课等,使他们逐步实现从工程师向教师身份的转变,适应和达到教学要求。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国家政策应对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我国已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并正在落实相关的政策。但对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普遍性支撑和保障政策还不够系统完善,如接受实习生的补贴制度、参与人才培养投入的免税制度等,需要大力推进。

2. 学校和企业需落实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期稳定政策

学校在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面还缺乏长期

稳定政策,在调动教师和学生主动和企业合作方面还缺少高效保障措施;大多数企业迫于经营压力还无法将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放在企业发展足够重要的地位,经费和人员保障严重不足。

3. 教师和学生需进一步认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教师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在主动联系和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性不高,也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学生主体和基础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到企业学习、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意识,加上扩招带来学生人数众多,导致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下降,对土木工程这样的宽口径专业尤其如此。

4. 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不仅是高校和相关企业,也包括家庭、基础教育、政府管理部门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国还缺乏全社会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中碰到的不少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营造。

目前教育部正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国家正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在20年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评估的过去、现状和使命——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3,V21(1):40-42.

[2] 高延伟.我国建设类专业教育评估的回顾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3,V12(3):4-7.

[3] 吴启迪,章仁彪,谭震威.专业评估与资质鉴定: 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接轨”[J],复旦教育论坛,2003,V1(2):29-32.

[4] 黄长.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与实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毕家驹,陈以一,何敏娟.建立工程专业评估制度,尽快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6(1):48-50.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10

通过对外合作与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取国外成熟的教学理论及方法对培养优秀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飞速发展,土木工程建设的高潮还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土木工程的兴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工程案例,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工程技术难题。而德国作为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大兴土木的时代,其具有的工程实例较少,但是其理论知识比较健全,国内高校可以学习德国高校的先进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而德国高校可以利用国内的工程实例进行科研,这就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一直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以国际合作与交流带动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探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多年的努力,土木工程教学新模式已初步形成,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正逐渐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亮点。以下分别从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直位列德国高校前三名,其工程地质学科目前在德国高校排名第一。近年来,土木工程系选拔优秀的老师去亚琛工业大学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亚琛工业大学先后派五名教授及教师十余人次来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合作交流。教师层面的交流更有益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另外,土木工程系已入选为德国政府重点推荐的德国大学生(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海外实习、实践与国际交流基地,这一制度保障为双方长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保证。目前,由土木工程系推动的上海理工大学与亚琛工业大学校际合作协议的签署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与亚琛工业大学科研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先后与亚琛工业大学合作申请完成中德团队合作项目(PPP项目)、中国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海外实习交流项目、德国北威州科技部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项目等十余项,并联合举办国际会议,亚琛工大教授与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合作申请到德国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另外,双方联合建立环境岩土工程实验室以及联合建立部级研究中心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双方的合作也先后在德国政府网站、德国亚琛工大校园网、德国驻华大使馆网站及德意志学术中心网站上介绍。目前,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科研合作已经被中德两国政府列入双方联合资助的框架,双方下一步将联合申请德国DFG和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资助课题的题目。

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重点,德国大学土木工程教学特点具备以下几点特征:[4]专业知识面宽,注意社会发展需要、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调整;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补充知识结构;注重人才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性环节多;严格的考试和成绩评定制度;教学方法注重讲授示范性的科学方法。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直积极探索支持和激励学生海外交流的新机制,积极推动交流互派、海外短期学习、海外毕业实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渠道、多平台、多模式的学生海外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土木工程系与亚琛工业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地质专业开展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多个层次的合作交流,土木工程系每年都选派优秀学生到亚琛工业大学进修和交流,参与亚琛工业大学正在进行的一些部级课题及重要工程项目。同时,选派学生去德国高校并参与到德国高校的课题组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德方为每名学生配备了知名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分别担任正副指导教师,学生们被安排在不同的课题组,分别参与亚琛工业大学正在进行的一些部级课题及重要工程项目,要求每个中方学生必须真正融入德方研究团队,每位学生在研修班结业时都必须报告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这样通过双方联合培养丰富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同时,土木工程系接受德方高校派学生来上海理工大学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以及学术交流,双方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了本校学生和德国名校之间的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目前,中德大学生联合研发的边坡智能预报系统正在德国的多个边坡工程中试用。该系统将应用于北京周口店、浙江龙游的边坡工程及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盾构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预报。

本文以对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交流为例,从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人才联合培养角度综合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实践和经验。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亚琛工业大学的成功合作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这种模式可以直接推广到其他专业和其他学校的国际合作。通过借鉴该模式,土木工程系目前也与德国波鸿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等多所德国知名高校土木工程系科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且正在将这一成功模式推广到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合作。

作者:饶平平陈有亮宋忠强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建筑

1 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适应各类工程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人们需要建造大规模、大跨度、高耸、轻型、大型、精密设备现代化的建筑物,既要求高质量和快速施工,又要求高经济效益。这就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课题,并推动土木工程这门学科前进。它的发展趋向具体地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1建筑材料方面。高强轻质的新材料不断出现。比钢轻的铝合金、镁合金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已开始应用。但是这些材料有些弹性模量偏低,有些价格过高,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因而尚待作新的探索。另外,对提高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虽已取得显著成果,仍继续进展。

1.2工程地质和地基方面。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和地基的构造及其在天然状态下的应力情况和力学性能,不仅直接决定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还常常关系到工程设施的选址、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地下工程影响就更大了。工程地质和地基的勘察技术,目前主要仍然是现场钻探取样,室内分析试验,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为适应现代化大型建筑的需要,急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创造新的勘察方法。

1.3工程规划方面。以往的总体规划常是凭借工程经验提出若干方案,从中选优。由于土木工程设施的规模日益扩大,现在已有必要也有可能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规划水平。特大的土木工程,例如高大水坝,会引起自然环境的改变,影响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等,这类工程的社会效果是有利也有弊。在规划中,对于趋利避害要作全面的考虑。

1.4工程设计方面。人们努力使设计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达到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目的。为此,已开始采用概率统计来分析确定荷载值和材料强度值,研究自然界的风力、地震波、海浪等作用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与统计规律,积极发展反映材料非弹性、结构大变形、结构动态以及结构与岩土共同作用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结构可靠度极限状态设计法和结构优化设计等理论;同时发展运用电子计算机的高效能的计算和设计方法等。

1.5工程施工方面。随着土木工程规模的扩大和由此产生的施工工具、设备、机械向多品种、自动化、大型化发展,施工日益走向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组织管理开始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日益走向科学化;有些工程设施的建设继续趋向结构和构件标准化和生产工业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造价、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解决特殊条件下的施工作业问题,以建造过去难以施工的工程。

2 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

2.1指导理论的继续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土木工程工程技术理论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力学,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数值处理方法将是土木工程中力学的突破方向。在对复杂结构、流体介质等情况下的受力分析和近似上,现有的方法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更加专门化的数学在将来也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用以处理土木工程技术中复杂的数值问题。更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对复杂的情况的模拟更有把握,更接近于现实。力学也会突破宏观框架,向微观发展,控制论,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在力学中加深影响。

另一方面,土木工程学科将向周围继续发散,与材料,环境,化学,电子信息,机械。

城市规划,建筑等相关学科进一步的交叉,融合,互相支持,互相服务。土木工程内部的次级学科也同时会在现实需要的推动下产生出新的学科,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利用就使得新的地下规划学科有了产生和发展的必要。不同次级学科的理论也会相互渗透,比如现在就有一些大型体育场馆采用了类似桥梁的悬索结构。

2.2工程实现的变化。土木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出合乎设计要求的工程构造物,从设计到成果中间需要一个很长的工程实现的过程。这也是土木工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土木工程最重要的方面,有了好的理论和设计,没有好的工程实践,一样不会产生一个优秀的作品。

信息时代正在迎面走来,其他学科和其他方面的新观点新技术,必然的也会影响到土木工程。并且为这一传统学科注入新的活力。包括控制理论,施工技术,新材料,环境工程,经济理论等等。

2.2.1全过程信息化。信息化的特点将更深的渗透到未来的土木工程中,重点不仅仅限于CAD方面,也包含对工程进度的管理、运行中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对建筑物结构,强度,可靠性的分析和相应对策的决策等。这些也是主动控制和智能化实现的基础。

全过程信息化对今后的土木建筑构造物的维护有很大的意义。比如可以使用植入的传感器配合电子计算机实现对建筑全方位的实时的监控,及时掌握整个建筑物的状态。我国现在正是基本建设的高潮,20~30年后,现在这些建筑物逐渐进入维护期。如果能在现在建造过程中就做好各种信息化准备工作,对今后维护也大有帮助。

信息化也成为专家系统技术的基础。程序的解题能力不仅取决于它所采用的形式化体系和推理模式,而且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知识。要使一个程序具有智能,必须向它提供大量有关问题领域的高质量的信息输入。

2.2.2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这两个要求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对土木建筑设施人性化的要求。

整个土木工程过程是建立在对资源和能源的不断消耗上的,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主题的时候,土木工程也必然的要面对这个问题。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包括在建设中的和使用过程中的,成为土木工程以后的一个方向,这要求有良好的设计和有效的运作管理机制,土木工程构筑物在它的整个寿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建造到建成后的使用,维护,拆除都要尽量的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同时尽可能大发挥它的社会经济效应。这对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包括,资源的保护,资源再利用,污染控制和全方位的质量。我国正在施工中的青藏铁路较好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从设计环节开始就注意了对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全路设计为封闭构造,杜绝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也严格的控制了噪音污染。施工过程中也相当注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3主动控制技术。迄今,绝大部分的土木工程建筑都是被当作一个静态的,被动的物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风动,温度变化,突发事件等只能依靠自身的结构进行被动的抵御。显得缺少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今后土木建筑设施的一个发展方向之一就是主动控制技术在建筑构造物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模糊控制技术,以及一些预设的控制结构。使得建筑物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做出适当的反应。

土木工程当今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土木工程是为了人类存在而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创新,土木工程定会走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杨家福.中国土木工程指南[M].1993:1-4.

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施工;实践性教学;应用型人才

1 引言

施工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土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培养一线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今后去向主要集中在土木与交通工程行业的施工、监理、造价咨询、建设管理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内容要求毕业生能够科学合理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加强质量控制和投资控制。

为了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工作要求,围绕三个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工作中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同步”,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旨在通过该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带动相关学科的课程建设。

2 国内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施工类课程是和我国的经济性质和企业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的。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方式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施工技术和工程概预算的内容不断更新,而该类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并无同步的改革发展,具体体现如下:

1.纯理论教育模式。空对空的说教,学生对理论难以深刻理解和接受,对岗位需要的施工管理能力和预算编制能力严重欠缺。学生毕业后上手的时间需要6个月以上甚至更长,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毕业生如此之长的上手时间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2.教材更新严重滞后社会需要。调查了国内十余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教材,教材所选的工程实例及原理性的内容,与当前工程实际严重不符,保守分析,教材内容至少滞后社会实际十年。

3.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由于进人体制的原因,高校难以接收到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这是国内众多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无法有效进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原因。

3 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方向与措施

在深刻了解了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后,作者结合社会需要对该类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施工类课程是基本建设计划、招投标、设计、施工、监理等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利用现代施工组织技术进行各个建设项目科学合理组织施工工作,掌握工程定额的查阅使用,熟练使用预算软件,合理编制建设工程概预算,为今后进入社会迅速进入职业状态打下良好基础。为此尝试对该类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采取了如下措施:

1.通过大力引进具有实际经验的高级工程人才,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2.改变原来的枯燥的纯理论教学,用生动的工程实例来阐述理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讲究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利用实习让学生选择一座中型规模的桥梁工程和一栋中小型规模的房屋建筑工程作为实践性教学的实例,并将图纸发放到学生手中,作为补充教材。

3.引进目前企业界广泛使用的预算软件系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使用预算软件编制预算的能力。

4.在理论学习和工程实例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按照工程实际的要求,安排4周的时间,要求每名学生完成施工组织和概预算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广泛查阅大量资料,联系当前社会工程实际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5.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把书本理论讲授给学生,还把工程图纸和预算的最新编制规则做重要的讲解,既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了有关理论知识,还提高了解决工地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4 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分析

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行了3年,受到了广大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随着本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带动相关课程的连动,学生所学的内容不再与社会脱节,真正达到培养高级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摆脱了传统的理论说教,课堂教学气氛活泼。

学生对“触手可及”的工程实例更感兴趣,对理论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加深刻。工作岗位需要的看图、计算、施工管理等动手能力大大加强。在学习过程中还把其他相关课程知识贯通理解,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查找大量文献资料来解决工程实例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造价课中引入目前工程企业普遍使用的预算软件进行教学,学生能够使用预算软件合理编制预算文件。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单位同事还以为是毕业几年的熟手,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学生接受的是这样一种先进的实践性教学。

我院的学生广泛就业于我国的基建行业,包括房屋建筑系统、公路建设系统、水利水电建设系统、铁路建设系统等,主要从事具体的施工技术、管理、监理、工程造价等工作。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良好,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是非常实用的应用型人才,既掌握了较强的理论知识,更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技能,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完全接轨,很明显的特点是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上手快,体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对社会的适应性。

5 实践性教学需持续改进的地方

土木建筑行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变化,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善施工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该方向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探索,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加强。

1.坚持不懈地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使教师始终站在该行业的最前沿,这是培养高级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2.为与社会接轨,需要不断加强对教学讲义和相关资料的改进,逐步摆脱教材的局限性,把最新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应重点把握的方向。

3.预算文件的编制早已脱离了以前的手算阶段而进入电算阶段,广大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应增加投入,配置相关的软硬件,供学生学习,以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远富.土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