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时间:2022-12-05 02:44:25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分析思路;有机结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高初中地理教学产生巨大的“落差”,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初中地理为非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地理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砍掉被其他升学科目所取代,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非升学考试科目而不予以重视,如同虚设,致使大部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普遍薄弱。自从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之后,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加强,受到较大重视。高一学生必须学习《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上下册,到了高二、高三文科学生还得增加两本选修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高初中知识联系十分紧密,而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相比,知识的广度、深度、难度均较大,在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严重影响到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

由于基础薄弱,在高一必修教材的学习中,不少同学学习地理非常吃力,甚至对地理产生畏惧情绪,看到地理就头疼、厌学。到了高二又不得不面临文理分科的现实,像我们这类生源不是太好的学校,选择读文科的学生,地理基础普遍薄弱。本着从实际出发,为了弥补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巨大“断层”,帮助文科学生打好坚实的地理基础,我校在高二的地理教学安排上,往往以复习初中地理即:《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为主要教学任务。高二是文科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新起点,高二地理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三的复习进程,甚至影响到高考的发挥,所以,高二的地理教学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搞好高二文科的地理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想,借此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地理的先决条件。受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不少学生把地理课当成放松课、休息课,要么不听讲,要么做其它科的作业,看其它书籍。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态度,学校、老师、家长都必修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以高度重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地理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老师不要光在纸上谈兵,要学以致用,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谈地理,解释地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知识与我们无时无刻不同在,以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要善于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率

针对我校现状,在高二地理教学中重点补上初中地理,由于初中地理教材是针对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难免比较浅显粗略,无法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熟悉高初中教材,吃透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把高初中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走一遍初中教材。

高初中知识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把知识进行罗列与堆砌,以及生硬的安插。要有机的结合就必须找出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高初中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初中地理侧重于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学习。然而,初高中地理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实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炼提出,合理搭配,有机融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高中地理的内容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去呢?不管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上都有一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名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内容要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的时候,可以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知识融入到相关内容中。初中“北方地区”中“脆弱的生态”部分讲得很粗略,而在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国土整治”中出现时被细化。在“南方地区”的学习中借助南方地区治土治水和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内容,可以把选修第二册中“山区资源的开发”“长江三峡”“浦东新区的开发”融进去;“西北地区”中加入“西北荒漠化”“西气东输”;在“青藏地区”中融入“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在讲完“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之后,再讲海岛资源的开发――海南岛。至此,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也随之讲完。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气候部分时,初中地理重点学习气候的特点与分布,最好把高中地理中相应的气候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融合进来。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所涉及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等人文地理时,要有意识的融入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的区位知识。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

三、探索学习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思路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纷纭复杂的,但它的发生、演变和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深化及其应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第2篇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高中化学教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科目与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紧密连接,具备有螺旋式课程特征.所谓螺旋式课程是指根据学科知识的整体内容和框架,以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目的而进行课程编写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的编写设计使课程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态势,故称之为螺旋式课程.而衔接教学是指将初高中两个教育阶段通过教学的适当教学安排紧密连接起来,教师要设立精确的教学目标,利用这种教学把学科知识进行模块分解,实现学科内模块间的衔接教学,充分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完成机制上的衔接.

一、高中化学的教学困境

目前,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编写一般都是是螺旋式课程.然而螺旋式课程存在一个弊端,由于课程编排既涉及必修课程又对选修内容有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所以螺旋式课程让课堂教学内容太过宽泛,这样容易造成消化知识能力降低,知识点难以被理解,缺乏知识深度,容易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螺旋式课程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中的内容是高考中的所涉及的知识要点,而选修内容主要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必修与选修教学的重点.另外,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事实上,直接将《考试大纲》中的知识重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会超出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范围,从而形成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此,教师要摆脱这种教学困境必须明确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使自己的教学不会偏离教学主题和重点,实现从根本意义上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螺旋式课程虽然是模块教学,模块与模块间存在独立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掌握,但是忽视模块间的知识联系,采取片断式教学会使化学教学脱离正常轨道,使整体高中化学知识内容变得零零散散,杂乱无章,造成学生对化学内容的学习和复习混乱,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针对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中作为一种拓展性课题,而高一教材则将其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知识内容,导致在两者衔接上出现断层,例如初中新教材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仅在质量守恒定律章节中出现,而将实验过程删除,在高一讲解氧化剂与还原剂时则采用氢气还原氧化铜作为反应例子进行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氧化铜是氧化剂,氢气是还原剂.除此之外,初中新教材并未对共价化合物概念有所涉及,只是讲解了离子化合物概念和离子形成过程,不利于学生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并在高一教材中则直接使用到共价化合物概念,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偏移情况、共价键等.由此可见,部分理论仍需要进行补充,这对模块之间的衔接教学十分重要.因此对高中化学教学模块进行准确定位、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做好模块间的衔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二、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特征

螺旋式课程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先进理论.我们讲的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主要是指根据初高中化学课程安排设计呈现出阶段性、递进式地上升状态,这种课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过程,在学生不同的学习过程中,课程内容也有不同的难度和重点,它是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而变化的.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极具螺旋式课程内容特征,比如化学必修1与必修2是高考的知识重点,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它们构成了高中化学完整的知识体系.选修模块教学是建立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的知识构成,主要是丰富化学知识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高中化学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建立起高中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的螺旋式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递进式特征,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

三、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模式

衔接教学是指将初高中两个教育阶段通过教学的适当教学安排紧密连接起来,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模式强调初高中课程内容的衔接以及高中化学选修与必修之间的衔接.教师要设立精确的教学目标,利用这种教学把学科知识进行模块分解,实现学科内模块间的衔接教学,充分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完成机制上的衔接.比如:有关于化学自发反应的判断,在这个课程,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即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Δ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但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而Δ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但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化学反应的是否自发同时取决于ΔH和ΔS两个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渗透观察,并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分析、最后根据观察分析结合知识要点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能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认识身边的事物和变化的世界,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证伪”和“证明”,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基于“熵增原理”上的类比,实现体验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另一方面也能巩固发展其他知识点和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高中化学教学因新课程的普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课程中高中化学与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紧密连接,具备有螺旋式课程特征.高中化学的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使化学的初高中两个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紧密联系,充分融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了学科知识教育与学生兴趣发展的有机统一.衔接教学讲究“循序渐进”的原则,它首先明确了学生的能力,认可“最近发展区”这一观点,讲究知识的衔接递进过程,尊重过程中的顺序应由简单过渡到复杂,由容易进入有难度,循序渐进,与儿童认知规律相契合。

作者:田亚雄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

第3篇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再如:在诗歌中的对仗学习中,可以强化短语和词性的语法知识。如《过故人山庄》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话就是对偶句。告诉学生对偶的基本要求:字数一致,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还有短语上下一致。在诗歌的教学中,有机的补充强化词性、短语的基本知识。

第4篇

一、存在的问题 1.新课本容量大、内容多 新教材的内容以图片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看,直观了许多,它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知识点也无形地增加了。但以图片为主,它的外延内容就增加了,一些本身已经去掉的,或专业知识较强的内容就很难说明。

2.新课本的结构不利于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

在新课改中有些知识点跨越度比较大,对比法运用得比较多一些,特别是在必修Ⅱ、Ⅲ中几乎每个章节都运用了差异比较大的两地区对比,让学生总结学习。但是这种学习方法适合基础知识比较牢固的优秀学生,而不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因为初中地理课仅在初一、初二开课,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学生往往也不重视。而且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存在明显的断层。所以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3.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 (1)对课标,不同版本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应如何把握知识点的取舍和确定教学要求,课程标准与高考的关系如何?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应如何掌握“度”。现在的教材有许多删减,若不补充一些知识,三年后,学生能否达到应有的标准。若按旧教材要求作一定程度拓展深挖,是否会拔高了教学要求,反而“欲速不达”?

(2)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现不同的案例,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必修Ⅲ生态环境建设中,人教版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而山东版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例;在流域的综合开发中,人教版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山东版是以长江流域综合开发为例,也有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的。更让老师揪心的是高考时还指不定会考哪个没听说过的案例呢? 4.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问题 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而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必修I知识难度大且内容繁多,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思考活动时间、空间少,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存在困难。学生很活跃,但活动过多,知识点过于抽象如果想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教师只好唱“独角戏”。 5.课本中不要求的知识,在作业本上还有有关题目出现 新课改对于以前的知识点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与之配套的练习题、参考书,却还是以以前的指标为准,题目改动不大,虽说有一些比较新颖的题目但是大量的陈旧题目存在。 二、解决措施 1.重视课程标准,重视三维目标 例如必修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体的把握:(1)必修Ⅲ的教学,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作为前提展开;(2)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3)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 2.关于案例教学 如何选择最佳案例:(1)用好人教版教材所选案例为第一,可以参考其他版本案例。(2)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教学。(3)考虑利用当地典型案例,建议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作业完成。

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核心,对案例包含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关键。 3.保持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优点 教法的选择大家普遍认为,接受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是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程不是不能讲,而是要讲得精彩,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该讲的时候讲,不该讲的时候不讲,老师要倾听学生的讲,学生之间也要互相倾听,不同的课型要选择不同的教法。

第5篇

《新大纲》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1.必修课

必修课共11部分内容,安排252课时,占必修课时的90%,另外28课时作为教学的机动时间,占必修课时的10%。

(1)集合、简易逻辑(16课时)

①简易逻辑内容包括命题,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要条件。命题、四种命题均为初中移到高中的内容,要求没有提高。

②充要条件原来在解析几何中讲授,安排较靠后,学生训练时间短,教学效果不理想,移到数学课开始学习,既作为数学的语言来学习,又可以在后续课中得到广泛使用和训练,这样效果更好些。

③逻辑联结词只要求理解或、且、非的含义,而且这三个词原来分散在高中数学内容中使用,没有集中系统讲授。这次集中的目的一是明确其含义,二是有充分的例题说明,对于提高数学素养有积极作用。而对于量词(如每一个、某一个等)仍然随教学内容只使用,不专门明确讲授其含义,这样不会因学生学习名词过多,影响集中讲授教学的效果。

(2)函数(30课时)

①删去了幂函数、换底公式、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②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为初中移到高中的内容。 但为了讲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主要讲授有理指数及其运算性质、对数及其运算性质,而不讲根式的运算。常用对数及其利用常用对数进行计算等,这些内容在引进计算器以后都可以删减或简化。

③增加了函数的应用举例。这一方面增加了数学的应用内容,另一方面将原来较弱的内容,如函数图象及其变换的初步知识,可以通过应用举例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

(3)不等式(22课时)

①在教学目标中对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的程度进行限制,不扩展到3个乃至n个的情形。这是降低要求的限定。

②不等式的证明,指出了只限于用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等几种常用方法,这也是一种降低要求,防止教学上任意扩大内容的提法。

③因为初中不讲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所以不等式解法应包含在这部分内容中,它也是学习其他简单的不等式解法的基础。

(4)平面向量(12课时)

①平面向量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还是首次,第一,这部分知识很重要,第二,它是数形结合的桥梁,可以将形的内容转化成数的运算,第三,它可以在后续内容中广泛的使用。

②平面向量的这些内容多数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都有,它们分散在代数的复数单元和解析几何的起始内容中,由于向量具有很好的运算性质和与代数相似的运算律,所以并不难学。

③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新增的内容,这也是为了应用的需要,而有物理知识和几何内容作为背景,学习起来也不困难。

④平移实际是向量的一种重要的性质。这节内容实际是原来平面三角中图象的平移和解析几何中坐标轴平移内容的合并,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几何的初等变换的初步知识,又解决两处平移讲法角度不一致而使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的问题。

(5)三角函数(46课时)

①删去了余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②由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余切、正割、余割只要求“了解”,这样同角三角函数的八个基本关系式只要求掌握其中的两个,诱导公式也只限于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这就使恒等变形的内容将大大减少,要求降低。

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举例是由初中移到高中的内容。由于解斜三角形只限于举例,并且借助计算器,学习难度降低。

④增加了实习作业,其内容是以解斜三角形为素材,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6)数列、数学归纳法(16课时)

①数列的极限及其四则运算移到限定选修课。

②选学内容的函数极限及其四则运算、极限的简单应用移到限定选修课,与相应的内容合并 。

(7)直线和圆的方程(24课时)

①删去了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与截距式。

②增加了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实习作业,这些都是为了增添 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③将直线、圆的参数方程由原来选学内容改为必学内容,一是为了分散参数方程内容的难点,降低要求,二是将参数方程的内容提前讲授,以便后续内容的学习可以运用参数方程的思想。

(8)圆锥曲线方程(20课时)

①删去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尺规画法。

②将椭圆参数方程由原来的选学内容改为必学内容。

(9)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36课时)

①大纲给出了A、B两个方案。方案A的内容包括原《立体几何》中《直线和平面》一章的内容,《多面体和旋转体》一章的棱柱、棱锥和球的内容。方案B在方案A的基础上,增加空间向量的初步知识。教学中在A和B两个方案中只选一个试验,待试验结束时再确定其中之一写入《新大纲》。

②两个方案中均删去了棱台的概念、性质、画法及其表面积,圆柱、圆锥、圆台的概念、性质、画法及其表面积,旋转体,球冠及其面积,体积的概念与公理,球缺的体积等内容。

③教学目标中保留棱柱、棱锥的概念、性质和画法的教学要求,删去了柱、锥的表面积的教学要求。义教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已有“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侧面积”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应内容的教学要求;棱柱、棱锥、棱台的体积已分散在小学、初中及高中有关的章节,圆柱、圆锥的体积移到理科的限定选修的“旋转体的体积”(积分)内容中讲授。

④方案B是利用空间向量作为工具处理传统的综合几何的改革方案,空间向量的内容是将平面向量的有关知识推广到三维空间,因而安排的课时较少。

(10)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

这部分内容与原大纲一致。

(11)概率(12课时)

①这部分内容为原大纲选学内容,现改为必学内容。将原大纲中复数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分别移到理科限定选修和文科(实科)限定选修内容中。

②原大纲中选学内容的反三角函数与三角方程已删去。原大纲中选学内容“极坐标”已删去,在理科限定选学内容的积分中有简单介绍,选学内容的“参数方程”部分内容分散到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中,但只限于直线参数方程、圆的参数方程和椭圆的参数方程。 

2.限定选修课

理科限定选修课共5部分内容,安排84课时,占理科限定选修课时的80%,其剩余20课时作为教学的机动时间。文科(实科)限定选修课共3部分内容,安排42课时,占文科(实科)限定选修课时的80%,其剩余10课时作为教学的机动时间。

3.任意选修课

任意选修课的内容可以选学有关数学应用、拓宽知识面、数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如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增长率的模型及其应用,数学在计算机中的应用,简单的最优化问题,矩阵知识简介,组合数学初步,《九章算术》的光辉成就等。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说明数学教学要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为依据,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这是总的教学原则和指导思想,然后提出如下几方面:

面向全体学生

加强思想品质教育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正确组织练习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六)教学测试和评估

测试与评估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新大纲》中对测试与评估的目的提出三点:一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三是及时反馈,以便教师改进教学。

《新大纲》指出:“要控制考试次数”、“试题要体现教学重点,难易适当,不出偏题、怪题和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这些提法都是针对当前教学测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期望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新大纲》规定必修课内容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高中数学会考标准的参考。必修课内容加理科限定选修课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的数学命题范围;必修课内容加文科限定选修课内容,作为文史类高考的命题范围。

三、新大纲的特点

《新大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精简内容

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进一步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其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是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如删减了幂函数、指数方程、对数方程、部分三角恒等变形公式、反三角函数、三角方程,立体几何中的面积与体积计算等,将复数由必修改为限定选修,降低某些内容的教学目标等,据此编写的教材也要相应删减部分定理及繁难证明,删减偏怪的例习题等。

我国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理论要求偏高,方法落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的必学内容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渗透外,其他基本上只包括17世纪以前的代数、几何的内容,其他国家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微积分初步,以及有广泛应用的向量、统计等内容均未列入我国高中必学的教学内容。可以说,与国外相比,我国高中的教学内容是最陈旧的。另一方面有些内容又讲得贪多求全,如幂函数在很多国家的中学不讲,甚至在我国的高等数学中也只是形式化的给出定义。而我们的高中教材中不仅分情况进行讨论,而且对其性质及其证明追求全面、追求“严谨”,这种处理方法,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将来不是专门学习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要求上也是不适当的。很多国家中学数学在引进向量后,利用向量作为工具处理某些内容,既直观又易于接受,而我们仍然是传统讲法,几十年不变。因此,不仅我们的教学内容陈旧,讲法也落后。

(二)更新部分知识内容和讲法,更新教学手段

这次《新大纲》增加部分新的知识。如简易逻辑、平面向量、空间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等,这些知识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有着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实践证明也是中学生能够学习的内容。

更新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分数学语言也是这次《新大纲》的特点,如更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联结词,以及使用向量工具处理某些传统内容等。引进向量后,可以改变用综合法处理立体几何的传统讲法。

更新教学手段也是这次制订《新大纲》予以重视的问题。高中数学应当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初中阶段已将计算器列为教学内容,高中数学中的计算、统计等内容的学习应该广泛使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借助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

现行教学大纲是在1978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的,1983年以后几次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造成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偏少,知识面狭窄。与解放后的几个主要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其内容是最少的。教学内容偏少,知识面过窄,使多数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用一年的时间复习,搞题海战术,抠难题怪题,造成许多学生现在学的没有用,而将来有用的现在又没有学,这样不仅仅浪费了宝贵时光,而且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极为不利。

(三)增加灵活性

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不同去向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新大纲》实行三种不同的要求,高中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相同,作为共同的基础。高中三年级分三种不同的水平,即文科、实科、理科三种水平,打好分流基础。

现行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单一。80年代以前的高中数学只有必修一种单一的课程。根据国家教委1990年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各学校实行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个板块构成的课程结构,高一高二又有单科性的选修课。但是由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多数学校的选修课实际上变成以“应考”为目标的必修课的延伸,这有悖于选修课发展学生特长的宗旨,选修课等于虚设。

(四)重视数学应用

《新大纲》增加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如增加有着非常广泛应用的概率统计等,并在有关内容学习后,安排实习作业,促进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任意选修课内容中,有数学应用的专题,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几点建议

课程改革不能只孤立地改革课程本身,它必需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教师培训工作,教育科学研究等同步进行。为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要使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应该承认,我国全国统一的高考对于“两个有利”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高考和教学,内容和涉及的范围必须一致,“学什么,考什么”这是大家已达到共识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不可否认,当前高考确实对中学教学有着指挥的作用,尤其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 什么,学什么”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导致选学内容形同虚设,教学上分层次的课程设想完全落空。应该看到,脱离课程改革的高考改革会引起教学秩序上的混乱,影响中学的教学质量,会给高校选拔人才造成障碍。而脱离高考改革来研究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应该把两项改革结合起来考虑,共同协商,联手前进。在这方面,单独强调哪一方面的作用都未免有些偏颇。考试制度的改革应积极推进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应该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使两项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二)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培训教师

要改革课程,教师是关键。很多国家的改革方案之所以难以贯彻实施,与教师对新增内容不熟悉,对课程设置方案的思想不理解密切相关。80年代初各地教研部门、教育学院,以至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为1978年教学大纲全面实施作过一番准备,使得当时新增加的内容在有些少数学校一度被重视,开设的效果也得到某些学校的承认。这说明教师培训对于课程改革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师培训工作,力求在《新大纲》全面实施之前,掌握其基本改革精神,熟悉新增加的内容。当前一种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教师培训工作与新的教材试验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在试验的实践中培训数学教师,在教师培训中总结新的课程改革设想的可行性。

(三)搞好数学课程的研究和教材试验工作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学法指导;化学思想;学会学习

    1.加强高中化学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2.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差异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住“是什么”外,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高中阶段要求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将学过的知识巩固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

    新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与态度是最终目标。

    4.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1)牢记重要物质的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

    4.1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

    4.1.1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的编排顺序及层次关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领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阶段,设置初步建立和系统认识两个水平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的组织特点,体现了必修教材“基础性”的特色.认真分析概念原理的层次性、阶段性对理解概念原理大有帮助。概念原理的层级发展关系如下:

    4.1.2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设置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1)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2)物质结构基础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

    (3)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吸热、放热反应、原电池等;

    (4)有机化学中的部分概念。

    4.2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

    4.2.1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初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果,分析得氧失氧的现象而得出的,进入高一,同样的概念,再通过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弄清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最后借助实例促进概念的迁移,加强辨别,准确掌握概念。另外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图解。教材中的插图融科学性、直观性和抽象性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规律化,应学会识图、析图打开知识重点、难点。

    (2)分析概念的核心词汇:

    学习新概念时,抓住定义的关键,可以尝试分析定义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点明该概念的内涵要点。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定义包括“元素”、“化合价”、“升降”、“化学反应”四个关键词语,这是判断一个反映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要点。

    (3)列举实例:

    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尝试列举几个化学反应,来判断它们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

    思维导图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把要学习的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在概念的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对概念的把握。

    4.2.2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

    (1)分类的方法

    “分类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一方面,高中化学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继续完整细化,指出氧化物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归纳整合的方法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点”到“面”的递进。一方面表示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表示理解更加深入。但是,高中化学的扩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高中化学展开的起点,展开的内容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归纳整合的方法,从一个小知识点开始,联想到与之有关的相似特点的内容,把众多的内容纳入到一个知识“网络”中,由“点”向外辐射,牵引出更多个“点”,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3)通过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强化理论知识的脉络体系

    知识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过程.“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4)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守恒思想。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体现较多,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将非常有系统性。

    5.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总之,学习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巩固必备的初中知识是前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能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升华和总结是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教科书(选修1-6)2007

第7篇

初高中衔接,是高一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曾对多届高一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在衔接问题上取得较好效果。江苏省从2005年高一开始使用新课标配套教材,笔者所在地使用人教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感觉有必要重新审视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这一课题。

二、新生状况

笔者所在学校是该市惟一一所四星级独立高中,在全市处于中等地位。该市高中生源可分为A、B、C、D 4类,笔者所在学校由于没有初中部,高一生源基本上集中在B类下限和C类上限。笔者统计从1995年至2004年,每年化学均分都在85分左右。2005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化学均分仍然如此,没有明显的变化。依惯例,开学后对高一新生进行化学摸底测验,笔者所教3个班级比上届学生均分低7~8分,主要存在3个方面问题。第一,化学用语不规范,离子符号中离子带的正、负电荷数标得很随意,不能习惯性地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判断分子式中的原子个数,正确书写分子式。第二,写化学方程式感到困难,写完不配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能根据一些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写出生成物,从而正确地完成化学方程式。第三,化学计算是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大部分学生面对化学计算题,总是从数学角度,而不是从化学角度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最简单的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化学反应中有关物质质量的计算,为数不少学生连最简单的化学思维方法,计算格式都未掌握。

三、高一学习中的新问题

新课标实施后的第一届高一新生,由于中考成绩看似不低,刚进入高一时还颇为自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困扰着学生。

(1)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很难保持45分钟高度集中。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较少,课堂上有多次反复。高中课堂容量较大,学生若走神,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内容。高一新生不习惯记笔记,现行教材文字又极其精练,学生不可能通过看书弥补课堂听课和笔记的损失。一段时间下来,有些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知识。

(2)在初中,学生已习惯于一类知识结束,按老师的要求系统地看书,然后老师将其归纳成一个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便于他们掌握。进入高中学习,学生看到教材上似乎都是独立的知识点,不知如何利用教材,将这些独立的知识点,归纳成知识体系,感觉高中化学是相互间没有什么关联的,只需要记忆的、独立的、零散的知识。

(3)课文后的练习少,又比较简单,这对减轻学生负担是好事。但对理科学科来说,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地理解,及时巩固,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现在市场上相应的习题集,包括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坡度太大,基本练习很少,一下就跳跃到能力要求很高的、属高考类型的练习。尽管课本知识学生一看就觉得很简单,但拿到练习一做就错,有的甚至无从下手。所学的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学生感到茫然,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4)几次单元测验成绩统计(班级均分) 试题的难度和前几届差不多,但班级均分下降7分左右。

(5)经过必修1、必修2的学习,多数学生对学习化学有畏难情绪,没有感受到成功。尽管有的学生在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他们觉得学得很苦,似乎没学到什么实实在在的知识,有点空。在对学生做高考选考科目的意向性调查中,70% 的学生不准备选考化学(包括学理科的),这是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四、对初高中新课标教材的分析

笔者针对高一出现的新问题,从教材、教学两方面分析可能的原因。

4.1 初中教材编制风格的变化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其特点十分明显。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学了有用,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内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许多难点分散,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不失为一本好教材。但也有缺憾之处,物质分类中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未进入教材,而这是高中直接要用的;初中化学的点睛之作――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被删去,显得该教材最后有点散,系统性不强。

4.2 造成问题的可能原因

新课标给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轻、重、取、舍的余地更大。

(1)连续几年的中考对化学知识点的要求在降低,即使是新课标上有的,中考也可以作为不考查或一般性考查。当然,老师是考什么,教什么。

(2)对化学计算,有一种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由此可能弱化了运用化学思维方法,化学计算方法解决化学计算的教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习化学,就应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化学计算方法,掌握这些,解决目前中学化学中一般较为复杂的计算问题,比数学方法要快捷得多,正确率也高得多。数学很难有一个基本思维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的化学计算问题,这就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临计算而感到困惑的缘由。

(3)这几年,中学补充了许多新教师,他们对教材的变革不够了解,不能居高临下,把握教材的“度”,学生能力的“度”,教学的“度”。教学中容易走极端,或是将知识整理完整,直接灌输给学生,或是认为教材很简单,学生不可能不懂,缺乏对学生能力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多次重复的训练培养。故新课标教材中应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得意之作未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能力未能得到明显提高。

4.3 高中教材的探讨

(1)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教材(人教版),一改过去教材主要传授系统性知识的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宗旨,许多知识采用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式学习,采用学与问、科学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这是对传统的、被动性的学习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努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精神的科学价值观。笔者在使用教材的一年中,感觉到教材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2)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社会生活中许多现象、问题,跟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跟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关。笔者粗略统计这一年见著报纸的各地化工厂爆炸,烟花厂爆炸,食堂的亚硝酸盐中毒,江苏境内多起运输化工产品、化工原料的安全事故,窨井中有害气体使抢修人员中毒死亡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有关。只要中学认真地学习过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思想上重视一些,就不会发生这些惨剧。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缺少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将会力不从心,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弱化了。

(3)关于离子反应。从离子反应可以认识许多无机反应的本质。尽管选修4专门讨论溶液中的离子问题,但对只学习必修1、必修2的高中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宏观的层面,而应深入到微观粒子。笔者以为在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问题上,初高中教材不衔接。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问题在高中无机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贯穿高中化学始终。从化合价的变化、电子的得失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用来分析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方法。教材在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上,似乎过于简单。

(5)关于化学计算问题。总体感觉必修1、必修2大大降低了化学计算的要求,包括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浓度等基本计算,以及各种化学反应的计算。这对选修文科的学生没什么影响,但对高二选修理科的学生,其计算能力的培养,在高一阶段就产生了脱节,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循序渐进。

五、几点建议

(1)高一新生入学后,先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强调规范化要求,进行适当的训练。另一方面需补充物质的分类,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知识,整理各类物质相互间的关系,根据规律,熟练书写各类物质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即将进行的高中化学学习起一个铺垫作用。

(2)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适当加深。由于有了各类物质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生接受这类内容就不会感到困难。在以后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中,都要求学生从离子的角度,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以此加深对离子反应的理解,巩固离子反应知识。

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越西县地理教育 问题 解决措施

Simple discussion on the geography education problem of the national areas under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Li Yuan

【Abstract】Taking the geography education in Yuexi county, locating in the Liangshanzhou of Sichuan province for example, the writer has introduced the geography education problems in the national areas as well as the measures for solving them.

【Keywords】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Geography education in Yuexi county Problem Measures for solving problems

越西县,自古以来就是彝汉混居之地,教育底子比较薄弱,其中尤以地理教育表现突出。虽然近年地理学科地位提高,越西地理教育也在日趋蓬勃发展。但作为一个民族地区教师,我在教学中发现当前越西县地理教育仍相当滞后,而且存在许多问题。其具体原因如下:

1.民族地区初、高中地理教育完全脱节。越西县现有初级中学九所,高中一所,但专业地理教师仅有十一人,且八人集中在高中。初中地理教师的严重匮乏;初中教师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学生厌学;初、高中地理教学缺乏连贯性(初三不开设地理科)等等,都是造成初、高中地理脱节的原因。正是基于以上因素,造成学生进入高中后,没有一点地理基本技能与地理基本知识容量,从而导致高中地理教育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出现初、高中地理完全脱节现象。

2.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轻视也是造成地理教育滞后的关键原因。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教育学科分成了三六九等,导致初中学生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初中地理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又不影响升学,学它还浪费时间。”而高中学生呢?又认为地理只需死记硬背就能学好,何必去认真学呢?正是这样错误的轻视观念,导致地理教育滞后。

3.教师教学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地理教学滞后的重要原因。素质教育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机械式的“填鸭”法,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再加上教师对现实生活的实例认识与理解程度不够,以至于不能用生动、幽默、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也是导致学生不愿学的另一因素。除此之外,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课外活动的开展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地理教学滞后的重要原因。

4.学生地理思维的落后和逻辑能力的欠缺也是造成地理教学落后的原因。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缺乏学习地理的思维与逻辑,这就容易造成地理教学的落后。此外,初中地理教师不能系统灌输地理学科特点,是造成地理教学落后的又一原因。

针对民族地区地理教育滞后,我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提高及加强培养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和素养。人们常说:“教师是学生最好的领路人。”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因而提高及加强培养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和素养是很有必要的。如何提高及加强呢?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1 加强地理教师专业知识的业务培训,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下的合格地理教师,为民族地区地理教育做出应有贡献。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加强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能系统地、有机地把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的科学规律,为学生能进一步学习更为复杂的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1.2 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方法,使教师能用浅显、生动、丰富、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我们知道“语言是思想的衣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地理教师能用一些浅显、生动、丰富、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对地理事物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渴求。

2.地理教师应努力掌握多媒体技术,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多媒体技术正是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教学平台,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使学生不再只接受过去那种单一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一一对应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地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3.加强开展课外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理论和实践本是一对双胞胎,不分彼此。可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而常常忽略了实践的巨大作用,从而违背了正常的教学规律,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常常感觉到空洞的地理知识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学了也是白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加强开展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好处,进而提高其地理学习水平和能力。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关于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P6)这一内容,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我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调查总结本地的一些农业情况,并以表格形式表现出来(某一学生调查内容如下:)

调查时间:2009.3.5 调查人:###

调查地:越西县中所镇丁埝村5组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高中地理水平。

4.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地理水平提高。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与教师展开对问题的讨论,进而让教师能有效的进行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地理水平提高。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关于汽车站的建设”(P73)这一内容,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师问:越西越城镇汽车站(短途、长途)修建在哪里?越西乃托镇汽车站又修建在哪里?

生答:……

师问:这些汽车站的修建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汽车站会修建在这些地方?)(提示:从汽车站的功能考虑。)

生讨论并回答:能方便旅客出行。

师总结:汽车站修建在市内主干道旁或修建在其他对外交通方便、直接联系的地方,能最大限度方便旅客出行。

师再问:假如你是城市规划设计员,你准备用什么设计方案来规划汽车站?(教师不作答案订正,鼓励学生自由讨论。)

5.教师的赞赏与鼓励,是促进学生地理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一。心理学家曾说过:“多一些赞赏与鼓励,能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力。”因而多赞赏与鼓励,能促进学生地理水平的提高。

在地理教学中,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应首先肯定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赞赏,然后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第9篇

一、初高中语文知识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初中以学生识记为主,而高中则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这种差别也体现在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要求上。初中的语文学习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用修辞格等),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教学。而高中的语文学习则提出:注意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归纳、梳理语言文字的规则,能否发现语言文字表达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由此可见,初中淡化了语法的学习,对语法没有做过多的要求,而高中则强化了这一要求。就病句来说,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句子成分,而且还要能找出句子错误的病因,并能加以纠正。如此我们要顺利适应高中课标的要求就必须系统地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熟练掌握并加以运用。

二、初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定位

虽然说初高中语文整体是系统性的,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对接的问题,需要在两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无缝对接。

1. 初高中语文知识是一个系统,这是实现两者衔接的基础。初中知识主要是识记层次,而高中知识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解和欣赏的层面。例如对病句的认识上,初中学生对病句只是简单的认识,高中对病句进行了归类,可以将所有的句子归纳为四类,即“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和“谁怎么样”。 四种句子结构中,前面两种的主语由事或物充当,后面两种结构的主语由人充当。大部分的句子都是在这四种句子结构的基础上发生变化。而初中的知识是不会对这些病句进行归类和整理的。

2. 思维能力的衔接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初中学生年龄相对来说比较小,思想还不够成熟,想问题比较简单;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思考问题也比较全面,由简单思维向复杂思维转变,也有能力理解现代汉语语法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三、学习方法指导

从初中升到高中,语法的学习要遵循一定的方法,下面提供一些方法,可供参考。

1. 识记是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基础。初中时候学习的语法知识十分有限,只是满足中考,语法知识底子薄弱。进入高中学习后,仅有的这点语法知识肯定是不够的,要在将初中语法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高中语法知识,这些知识必须牢牢地记在脑中,以备应用。

2. 归纳整理是关键。要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字词类、短语类和句子类,还要将这三类知识综合起来。比如说,词语类当中有偏正结构的,短语和句子中也有同样的结构。“蓝天”这个词是偏正结构,属于词语类;“一片蓝天”也是偏正结构,属于短语类。将这两个例子放在一起,就能对偏正结构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第10篇

【关键词】深化课改;校本课程;课程建设

本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为“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 其中一个重大举措是减少必修学分,提高选修学分,增加选修课程。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由此可以体会到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之一。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针对我校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谈几点自己粗浅的想法。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和办学特色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需要为目的,由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广泛参与的课程开发活动,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数学校本课程注重数学教学情境,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的,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能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思考一:校本课程建设中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加快选修课程建设,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为此就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为教师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应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校本课程建设建言献策。

1.教师要树立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意识

加快选修课程建设,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教师就要树立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意识。首先,教师要对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达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转变育人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养成反思与研究问题的习惯。良好的经验是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而经验的形成不是随意的、自然的,而要依靠主体对自我的思维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甚至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的反思。

第三,教师要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我校规模较小,学生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学习习惯比较差,思考问题比较简单,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相对薄弱,日常教学很难实现教学相长,对教师整体素质要求更高,且我校教师队伍不够壮大,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开展选修课程的客观难度更大,所以我们更应该有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否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教师应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树立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意识是实施开发的必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课程改革的培训会,领会课改方案的要领,获取新信息,然后结合本校情况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同时在学科知识方面,自己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抓住培训与学习机会,多学习、多交流,促进专业发展,关注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指导高中数学教学。其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学习与相互碰撞,不断对课程内容提出新的质疑,生成新内容,并在质疑与答疑中发现问题,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发展。第三,教师要善于学习新技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为数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信息技术,视信息技术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数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第四,教师要积极进行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最后,教师要做针对学生方面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长远规划和需要等,有这对性地开展选修课程。

思考二: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与切入点

加快选修课程建设,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教师就要发挥潜能,根据学校特点、学生现状和学生需要,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属于温州普通高中学生一般偏下的水平,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上比较吃力。表现在数学学科,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学生在高一学习时知识体系无法构建,基础知识掌握极为不牢固,基本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远远不够,而高中数学课程逻辑性强、抽象性强,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较多,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导致以后的学习更加听不懂,跟不上,成绩日渐下滑,学习兴趣低下,自信心消失,从而成为学困生、后进生,这对于一个高中生的学习来说,简直就是灾难。这种情况下,开发选修课程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反复学习深化课改方案,依照选修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科学性、时代性、多样化、特色化、层次性、梯度性的基本原则,从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出发编写校本教材,实现与国家课程产生互动与对话,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质,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我们的校本课程《数学大师》以数学史上的著名数学家为例,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主题,讲解他们在数学史上的主要成就,这些成就大部分和高中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有关,从他们的发现背景入手,对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妙用,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自发的去探究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巩固课本知识的目的。最终达到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丰富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另外,从我校学生现状和发展出发,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初高中衔接》,如: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函数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初中很少涉及或已经被删除了,比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这个内容在初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可高中数学问题中常常要解一元二次方程,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也要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由于没有学习“十字相乘法”,就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解,浪费很多时间,又因为计算能力差,有时也解不出来,特别是解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更是困难。“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只在初中教材的阅读内容中有涉及,而在高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以及解决有关解析几何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时都要用到,本身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就很吃力,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更加困难。高中第一学期数学必修一主要学习《函数》内容,函数是初中内容的延续,但是比初中的函数定义抽象、符号增多,研究的问题也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学生普遍感觉很难,又是高中学习的核心和主干内容。通过校本课程《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学习,学生可以提升学习高中数学的能力,树立学习高中数学的信心,为高中后续顺利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想,我们还可以以小课题或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能够进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层面,使学生通过做课题或研究过程,或者开发类似职业学校的与高中数学有关的课程,如普通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思考三:关于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我们的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笔者认为:

1.不拘泥于内容,可结合课程穿插实施

《初高中衔接》可以在高一第一学期开设,可以与必修结合,辅助必修课程开设进行,如:在学习《函数》前先学习《初高中衔接》中一元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元二次函数内容,对学生学习过的函数知识进行反思、归纳总结,形成函数相关知识体系,重点学习一元二次函数,它们的研究思路为研究高中“基本初等函数一”中的函数研究思路基本相同,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后,可以在学习“基本初等函数一”时会感到思路清晰,轻松自如,也会有更多的感悟,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函数与方程》前,先学习《初高中衔接》中一元二次方程、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等内容,然后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的零点等内容时,有了充分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将水到渠成,事倍功半。

《数学大师》已经成型,本课程挑选了一些经典、有趣的数学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那些伟大的数学家,在兼顾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大众化,努力使学生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了解本书的全部内容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初中毕业生就可以了,也无须按各章顺序阅读,可以在高一进行,最好穿插在相关数学知识前后进行。如:学习必修一第三章《函数与方程》中“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后可以穿插《数学大师》中第七章“天才与贫穷”,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阿贝尔的贫穷与悲惨的一生中体会文明进步的艰辛以及其人格魅力,了解近似方程的求解方法,从而对“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有更深入的理解。学习必修五《数列》一章的“等差数列”后,可以穿插《数学大师》中第十章“数学王子”,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高斯的辉煌数学成就,了解数列求和,巩固数列概念,为继续学习等比数列以及数列的综合问题相关内容打好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必修课中的相关数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成功过后的良性情感,是相信自己成功的心理倾向,是对自身能力的估价,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是成功的前提,可谓一箭双雕。

2.不拘泥于形式,教师授课与学生自学、探究相结合

《数学大师》挑选了一些经典、有趣的数学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那些伟大的数学家,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学习研究,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不止,精益求精的科学品质,形成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深深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每一本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都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修改、完善,使之更加符合我们的学生发展特点与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深化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选修课程的建设也是要循序渐进的,只要我们积极学习、善于研究,就能够开发出适合我们的学生的选修课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第11篇

关键词:地理教育;断层;问题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由来已久,所谓“嗖恪笔侵傅乩硌Э圃谥醒Ы锥蔚慕萄缺乏连贯性,不仅知识层面出现断层,思维能力也存在断层。由于目前中学地理课程的安排以及地理学科的尴尬地位,也让初高中教育“断层”问题在地理学科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产生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是随初高中两个阶段教育而产生的客观存在, 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发展到今天,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刚步入高中阶段或刚进入文科班的学生中“断层”问题表现得最为明显,如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特别是高一新生反映高中所学习的地理原理难懂、地理规律难记、地理试题难做、地理成绩难提高、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等。这不仅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也会对地理学科的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这一问题背后有教育规律使然的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让问题严重化。与初中地理侧重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相比,高中地理更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这一客观差异使得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加之,初高中两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在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构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台阶。所以,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产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却不参加中考,造成初中地理学科尴尬的同时,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高中地理知识的设置又是以初中地理为基础进行,让本已存在的知识结构跨度无形被扩大,抬高了初高中之间这一客观存在的台阶,让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更大更深。

在课程设置上,目前重庆仅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学习区域地理,初三年级未开设地理课程,学生升入高中后再开设地理学科,这直接造成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上的断档,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初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沟通方面也缺乏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师常常是分别在初、高中阶段小循环,都对另一阶段的地理教材、教学内容不熟悉。初中阶段地理往往关注知识性内容的积累,教师执着于利用歌谣、口诀等形式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名称、规律在识记层面下功夫,对学生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足,导致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只会死记硬背,缺乏思考与探究,不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于变式问题。

二、研究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关注和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给刚入高中的学生架起一座由初中地理通往高中地理学习的桥梁,使他们不会因为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而感觉地理学习困难,进而对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同时,解决好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让初高中地理教育上下启承更加平缓,顺应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2.有助于教师形成高效课堂

解决好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离不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实施需要地理教师的主体意识活动去构建和组织。知识内容的查漏补缺是在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下,研究新教材的变化,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有效衔接。要因材施教,突出必备知识,强调重点知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研究新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进度进行一定调整,学生不仅是掌握好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并能够很好地运用到高中地理学习中。总之,做好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转变地理教师的课程观念,还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教学,较快地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成长,实现生动、活泼、开放的课堂局面。

3.丰富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

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初、高中课程内容上既表现出密切联系又有明确分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出现明显“断层”现象。因此,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提出合适的应对策略,对解决目前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这一突出的问题,有广泛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三、解决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对策

1.地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在课程上存在必修、选修和活动课程等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必修课是基础课程教学,关注学生的基本地理文化素质,为学生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必修课的时间和内容有限,易受教材限制。选修课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适时介绍新理论和新知识。本校在初一、初二、高一等年级设置了专题拓展课程,如“星空的奥秘”、“中国旅游地理”、“地理与生活”、“区域地理整合”等选修内容。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融合,找到课程目标的衔接点。在高中选修课中,使用区域地理整合教材,建构地理空间思维并利用高中的知识原理推导区域中的地理现象。同时,本校还开展了“重庆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测量”、“野外地质构造与地貌”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地理知识,也培养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高考中有关区域地理的试题设计,不仅涉及初中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内容,还涉及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若在教学中单纯使用初中教材来上高中地理内容,对高中学生而言比较浅显。本校针对学生学情,参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了区域地理整合的校本教材,对区域地理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构建,抓住初、高中地理知识契合点,扩展学生认知结构。在编写中从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入手。利用地图进行区域定位,引导学生从位置判断地形、气候类型和特征,再以地形、气候为基础,推导该区域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然后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对主要的人文特征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高中地理知识、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区域特征,找到区域发展的共性和差异,形成区域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转化能力。

3.地理教学活动的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知地理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知识灌输难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学活动必须是具时代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喜欢的形式。本校开展了卓越课堂研究、地理学科讲座、知识竞赛、模型制作、学生绘图比赛、优秀作业展示等系列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活动,主动参与性强。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同时,也获得了乐趣及成功体验,这一切又必然转化为无穷的创造动力和创造才能。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开展,解决初、高中地理教育衔接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只是初、高中地理知识上的连接,更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方式和能力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汪铁军. 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解决策略[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48-52.

[3]朱学尧.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14,25:65-67.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教学 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以学科内容为载体,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目标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下面笔者就详细阐述如何提高化学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1]

一、做好衔接工作,落实教学计划

1.初高中衔接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在开学后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2]

2.新教材各模块的衔接

新教材分成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模块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这些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将这些内容有效地整合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最后根据各模块的结构关系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化学教师在强化主干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有机衔接,努力帮助学生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建构合理的必修与选修相融合的认知结构。

二、课堂教学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师应从新的视角来重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主动学习、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取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在观念上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中落到实处。[3]

2.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新课程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应充分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机智地把教学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3.营造民主开放、鼓励个性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注意教与学要有交流,师生间可以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互长和共同发展。一允许学生有疑就问,大胆质疑,使学生认识到: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二允许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意识到: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三让学生思考时允许邻近的学生之间商量,小声说话,商讨问题说话,课堂不叫乱。要把有效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和谐、活跃。

4.重视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为了加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阅读既能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且能及时的在课堂上展现自学成果,阅读也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有计划的适当的布置阅读任务并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阅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使学生们有的放矢的阅读,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三、加强实验教学

1.重视探究实验课

探究实验课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围绕化学这一领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化学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科技意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化学科学素养、形成一定化学科技制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种课型。更明确地说,探究实验课应当成为学习怎样发现、怎样分析和怎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

2.认真指导分组实验

学生是好动的,正如有些学生所说:“见到仪器就想动手”。因此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的多做学生实验、分组实验,并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满足学生这种迫切的心理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教师们要在每日的教学中重视拓展课外知识。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每学期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办化学小报、表演化学魔术、开展自制仪器比赛、倡导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开展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必将极大的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极大的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们在不经意之中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四、结论

因才施教,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首先要进行成功意识的灌输,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作业,鼓励他们锲而不舍,在成功中培养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克服困难,力争上游;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点燃他们的激情,在课堂上留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作答,遇到回答不出来的时候适当加以引导,尽量使之一次次地品尝到成功的甘甜。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许海燕.论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