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2-02-10 04:32:27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建议方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扩招改革,大学生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每年700万左右的毕业生涌入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高校对工科类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在使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再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期培养出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需求。《高炉炼铁生产》是冶金专业课程之一,也亟待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帮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因此,探究《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的方案,提升学生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实践来说都影响深远。

1理论体系突出专业性

《高炉炼铁生产》的理论部分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高炉炼铁及铁矿粉造块两方面。第一,高炉炼铁重难点在于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热工基础、高炉炼铁流程、生产设备等内容,而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有基础数学理论、机械制图技能、力学、电子技术、计算机实操等做辅助,在实际的理论体系构建中要将这些与核心内容进行整合,而且要突出其专业性和实际应用性,为学生今后岗位操作做铺垫。第二,以铁矿粉造块理论与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模块,除了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冶金炉热理论外,更需要注重对炼铁原料、烧结所需设备的教学,并突出矿岩专业优势,为冶金专业做好专业服务,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主次分明,比如《耐火材料》《铸造工艺》《冶金炼铁环保》,既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彰显冶金专业特色。另外,该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为学生的实践打基础,因此,理论知识一定要“够用”,但是要杜绝内容交叉过度和内容不完善这两种极端。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阅读相关的专业课程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通过课外知识的填充让自身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首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逐步增加实践课程课时,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某高校在对《高炉炼铁生产》课程进行改革后,将原有的实践课增加了一半,使得实践教学课程总量达到该专业课程教学比例的40%,符合我国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对实践课兴趣更浓了,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学生也比较有成就感。实践教学环节的增加有助于学生深化现有的专业知识,在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环境下,其综合素质水平和岗位操作水平更强,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提升岗位实践所需的基础性技能操作训练度。对于冶金专业学生来讲,基础技能应当涉及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数学建模、实验技能、金属加工、机械设计与制图等。每一个基础操作技能对于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当确保各类课程设置均衡、协调、统一,能够将相关的知识与《高炉炼铁生产》教学联系在一起。最后是对冶金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改革。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搜索相关文献,过分借鉴甚至抄袭而做出来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高。一些高校也会让学生选择将高炉炼铁相关工艺模拟作为论文设计思路,结果造成了学生毕业设计同质化,没有创新和特点。笔者认为,毕业设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对烧结团的毕业设计与最后的毕业设计大论文。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高炉炼铁生产》课程两个核心部分都做出总结和提炼,加上自己的设计思路,做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助于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3依托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力

一方面,各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育人。高校领导应当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多次实地走访和考察,并选出专业对口、环境安全、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相符的优质合作企业,并循序渐进地通过岗位参观、见习、顶岗实习或工学结合等方式,给冶金类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学习环境,并积极融入相关的岗位教学课程,通过情景教学、师傅带徒弟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较为合适的工程训练环境。比如某大专院校已经与当地钢铁公司开展了多年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而且仍在不断开发更优质的企业来作为卫生产学结合的实习基地,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将校外实习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研发专业教材,制定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实现了冶金专业的应用性改革,拓宽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思路。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邀请经验丰富的实习基地工程师来校通过讲座或者培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尤其是给学生们讲解实际高炉钢铁生产过程中宝贵的生产经验,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使学生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主动思考,再结合在实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提升自身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应当在每一个学期选派优秀教师到钢铁公司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和学习,并总结企业中的问题和经验,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使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能够更具针对性,而且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和服务一线的意识,并为其今后职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4结语

《高炉炼铁生产》教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需要教师和学校,甚至社会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从中获取具有实践性、指导性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将其纳入到课程改革方案中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制订出具有实用性的课程教改方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邢宏伟,郝素菊,等.炼铁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9-71.

[2]曹季林,韩阳.炼铁工艺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3(3):47-48.

[3]袁晓丽,万新,张明远,等.仿真技术在冶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冶金卓越工程师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94-196.

[4]宋卓斐,李运刚,李俊国.多媒体教学在钢铁冶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55-256.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

【摘 要】 文章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基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改进和重构实训基地功能:积极开展现场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配套教学资源;深入开展技能大赛。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P键词】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高职院校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如何才能培养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希望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不需要参加企业组织的再培训,就能满足所从事岗位的技能需求。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其它高等教育的最大特色。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多的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部分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和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还不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中,还在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组织教学,最终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笔者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结合自身所在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探讨如何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二、深入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铁路施工企业及运营企业工务系统,从事铁路线路、桥隧、路基的施工、养护维修及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岗位包括施工员、线路工、桥隧工等。其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铁路轨道的施工;铁路轨道的检测;铁路轨道的养护;铁路轨道的病害分析及整治;桥、隧、路基的施工;桥、隧、路基的养护;桥、隧、路基的病害分析及整治。

近年来,随着铁路企业招聘人数的逐步缩紧以及铁路企业对学生毕业时所具备职业能力要求的提升。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今后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只有主动的学习和引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梳理现有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进和重构实训基地功能,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才能在改革中生存并发展下去。

2、梳理实训基地情况,掌握实训基地功能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始建于1984年3月,2006年5月,学院将原西安铁路运输职工大学的相关专业与临潼校区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资源整合。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本专业在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依托西安工务段,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立足现场、无缝对接”的建设目标,从项目方案的设计论证到施工组织及竣工验收,都与一线企业共同完成,本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基地14个,其中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精调与检测实训基地被列为陕西省2011年度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本专业与西安工务段、阎良工务段、延安工务段、洛阳工务段、新乡桥工段等单位联合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梳理,全面掌握本专业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软、硬件的基本情况。

3、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改进和重构实训基地功能

(1)积极开展现场调研。为了保证现有的实训基地满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到西安、延安和阎良工务段等开展现场调研。通过与一线职工、管理人员及现场工作的毕业生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铁路企业对本专业所培养学生应具备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本情况,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建议,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项目的开发、配套教学文件的编制及实训功能扩展等相关问题。

继续加强与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西安地铁等企业的合作。依托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开展就业质量调查,掌握毕业生对工作、薪金、工作中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求等,为专业建设及改革提供参考。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现场调研结果,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2.5+0.5”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修订《2016级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50.68%,进一步扩大了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为本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继续深入合作企业开展现场调研,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2.5+0.5”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动态发展趋势,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依托专业与铁路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实施学分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实施弹性学制。

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修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公共基础领域中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公共素质拓展领域中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在课外素质教育拓展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讲座。同时,与土木工程系的其它5个专业联合申报了《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期望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索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专业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并向在校生开放。建好用好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支持20名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助推优秀项目落地转化,培育、表彰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星”。

③校企合作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本专业部分学生(与西安铁路局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四学期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第五、六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本专业2015届106名学生、2016届130名学生在西安、延安、阎良和宝鸡工务段及兰州铁路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增强了学生实践技能,提前适应现场工作环境、适应社会,为毕业后尽快融入工作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2]

④继续深化学生毕业“双证书”制度。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毕业时除毕业证书外,考取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线路工等。

(3)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现场调研,在铁路线路演练场、铁路道岔演练场、铁路桥梁演练场、铁路工务机具房中引入铁路企业工务部门的新设备、新机具,保证校内实训环境与工程实际的无缝接轨。

针对校内演练场无法实现的实训项目,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筹建铁路工务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校企互补、虚实结合”的校内实训环境。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拓宽学生实习渠道,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4)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技能。积极与企业联系,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将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化。通过挂职锻炼,让青年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一线,掌握现场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为今后更好的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打下基础。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可以用于教学的素材(照片、视频、规范、标准等),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创造了条件。同时,邀请现场专家到学校对教师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训技能。

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学术交流、企业考察和出国研修等途径提高其水平,依托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搭建专业教师快速成长平台。经过系统培养,专业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教学能力,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科研能力,技术应用与技术服务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5)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配套教学资源。与企业专家按照现场实际共同编制和修订现有14个校内实训基地的配套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现场实际的无缝接轨。

(6)深入开展技能大赛。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针对不同的比赛项目,专业教师探索相应的指导方法,可采用校内竞赛、任n过程挖掘的方式选拔参赛选手。对参赛选手的培训方式,一是将技能大赛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之中,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实现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转变为常态性的教学工作,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新局面。二是将技能大赛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结合起来,使技能大赛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4、抓住新校区建设契机,拓展校内实训资源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按照规划,2017年将在新校区建设一个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轨道交通综合演练场。结合调研和学校实际,本专业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完成了铁道工程与城市轨道工程类专业演练场子项目的建设方案。建成后的铁道工程与城市轨道工程类专业演练场不仅增加了现有实训项目的工位,而且还将弥补校内铁路隧道、涵洞及路基的养护与维修实训项目的空白。

在一线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学习。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可以指定部分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试点,给这些课程更多的空间进行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结合所带专业课程的特点,主动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2014.

[2] 冷鑫.“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的探讨[J].长春:才智,2015.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二级管理

一、组织机构

2007年,为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机制,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深化改革,促进就业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我院颁布了《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实施就业工作二级管理。学院设置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院级就业工作领导组,就业招生处是学院就业工作领导组的执行机构,就业招生处下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统筹管理全院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各系设置由系“一把手”担任组长的系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领导下的就业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各系的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指导工作。

二、机制建设

学院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把毕业生就业推荐、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工作作为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坚持用毕业生就业率衡量和检验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成果,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每年,党政联席会议认真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时制定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督促各部门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推荐工作,定期通过学生工作例会的形式及时通报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每年5月份,院领导严格审核学院毕业生派遣方案,高度重视往届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反馈及分析工作。

为进一步构建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各系就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我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建立健全学生就业工作二级管理体系,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学院于2010年9月1日颁布了《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办法规定:“每年6月份,由学院党政一把手挂帅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组对各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机构、制度建设、就业管理、教育指导、市场开拓、信息化建设、就业研究、工作业绩8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估;学院就业工作领导组深入系部,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个别走访、电话核实、网上调查及现场参观等形式对评估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逐项评分审定,并根据各系考核评估情况,针对各系提出工作改进意见。”

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计划性、针对性,根据校内毕业生实际“校情”和校外行业企业的“社情”变化,学院每年经过调查调研、科学论证后制定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各系按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本系“系情”制定各系具体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每年,各系及就业招生处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措施、经验做总结归纳,并针对工作过程中的现存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工作改进设想,以形成各系及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总结报告。

三、制度保障

学院重视就业工作相关管理文件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先后颁布有《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暂行规定》、《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估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还通过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员制度”、“毕业生就业情况周(双周)报制度”等多项制度,为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四、工作理念

学院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二级管理,管理工作理念是2C4S,依靠2C4S管理理念推动学院职能部门、院系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

2个C(Combine,结合),即:第一,学院统筹推荐与各系自行推荐相结合。在职教集团平台下,就业招生处统筹负责职教集团内各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铁路企业的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支持与督促各系积极开拓其他就业市场,做好系级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第二,各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竞争与系间毕业生推荐工作互帮互助相结合,形成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盘棋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局面。学院就业工作领导组根据每年对各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考核结果,全院腾讯通内公示通告。落实一把手责任制,考核评估结果作为系部党政一把手评选先进、职务晋升和部门评选学院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二级管理考核评估办法中,主动帮助其他系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按照附加分形式作为激励机制。

4个S(Satisfied,满意),即: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满意,让学院满意、让上级主管部门满意。让社会满意,是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的反馈机制反馈企业意见,以此不断调整、改进人才培养策略和措施,不断提高企业满意度;让学生满意,是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表反馈学校各方面工作成效,从学生吃住、学习、日常管理、业余文化生活、就业等方面反思改进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让学院满意,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工作二级管理考核评估的机制,调动各系、专业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系就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构建人人关注毕业生就业工作、人人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实现学院整体就业工作目标;让上级主管部门满意是通过严格的审核与信息核对,达到就业信息及档案等数据准确、真实的目标,构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传统。

五、就业预警机制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资格证书;探索;措施

一、前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端的专业技能人才,以实现其服务社会和服务经济的职能。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且侧重于实际操作应用。一方面,传统的学历教育是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只要在教学计划内各学科均达到合格及以上标准者,即可获得学历证书(毕业证)。显而易见,学历教育在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犹如强弩之末,推动力不足[1]。另一方面,我国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制定了就业准入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就业。职业资格证书是以国家岗位职业标准为考核标准,将学历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相结合,推行“双证教育”,能弥补学历教育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推动力不足的短板。双证教育以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考核人才合格的标准,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和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的目标[2]。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全社会所有的大中专及职业高中的毕业生,都必须具备“双证”,否则视为不合格的毕业生。这也从制度上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推行双证教育。推行双证教育,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证促学,以证导教,是目前高职院校促教保质的有效途径。

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能存在问题分析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了切实推行“双证”教育,将《技能考证培训》和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纳入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获得与就业去向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双证”教育中导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铁路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的能力结构、内涵、要素进行分析、分解,明确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以此来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促使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达到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融通。指定具有“双证”资格的教师为技能考证培训指导教师。培训指导教师均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证书,具有丰富的培训经验,为“双证”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师资支持。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1.鉴定证书种类繁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城市地下铁道、城市轨道交通、大型厂矿企业和港口的铁路运输部门,培养安全意识和劳动纪律性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符合铁道交通运输行业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从业岗位集中在行车、货运、客运等三大岗位群,这三大岗位群又各自囊括众多工种,具体岗位见表1。岗位众多,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也种类繁多。如何在职业技能证书众多的情况下开展职业技能考证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同时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一直以来都在致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2.就业与考证的对口率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铁路运输企业,主要从事行车、客运和货运等岗位群的工作。尽管铁路运输企业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劳动合同关系是基于平等、自愿原则的双向选择关系,但在具体岗位确定方面,运输企业通常是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单方面进行安排,被聘用方(即高职毕业生)一般处于被动状态,自由选择岗位的几率不高。另一方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在参加职业技能考证时,对于选择考取何种资格证书,虽有一定的自,但受限于师资配备、职业鉴定站的考证容量不足等问题,学生可选择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也有限。目前本专业以历届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情况为导向,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筛选出行车岗位群中的信号员、客运岗位群中的客运员和货运岗位群中的货运员三种职业技能证书供学生三选一进行考证。多种可能的就业岗位对应单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对矛盾导致学生就业岗位与证书的对口率不高,不少学生就业后因岗、证不对口问题需要重新进行考证,容易造成资源浪费。3.部分岗位考证门槛高,选择受限制安全是运输企业的生命线,也是铁道运输企业永不过时的主题。为确保运输生产的安全,保证良好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铁路运输企业对部分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设定了较高的门槛,要求考证者必须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后方可考取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目前我国国内各个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适用范围遵循高等级工种涵盖低等级工种的原则,铁路运输企业要求高等级的工种必须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方可考取的规定,一方面限制了在校学生的选择范围,限制了知识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4.新题库启用后考证通过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属于标准化考试。技能鉴定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理论考试,考核相关的理论知识,采用机考形式,系统随机组题,满分100分,合格60分;另一部分为实作考试,考核该工种的实际操作技能,由铁路局技能鉴定站的考评员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合格60分。考生须在理论考试和实作考试这两项考试中成绩均为合格方能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技能考证通过率在2014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5%以上且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数据见表3),通过率与专业发展目标相吻合。从2015年开始,理论考试第一次启用铁路总公司推出的新题库进行职业技能考证,总体通过率不到30%(具体情况见表4)。据悉,该通过率与全国其他铁路高职院校基本持平。职业技能考证的通过率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与理论考试通过率不高有关。因新题库不再采用对外公开的模式,使得技能考证的培训工作在短时间内抓不住关键和重点,最终导致职业考证的通过率大幅下降。

三、拟解决的措施

1.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岗证对口率根据行业运输生产的特点,本专业加强与铁路运输企业的合作,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加强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方面的合作。按照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整合优化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工学交替,顶岗实践根据本专业培养客运员、客运值班员、售票员、货运员等运输岗位群的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顶岗实践。利用寒假、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铁路车站组织的春运、暑运顶岗实践,解决铁路站段季节性用工的难题,同时使学生掌握车站客运员和售票员等岗位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实现校企共赢的目标。(2)工学交替,定岗实践对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调车员等行车岗位,由于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无法做到完全顶岗实践,我们就通过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铁路现场的定岗实习。通过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的交替进行,学生所学的理论得到了巩固,行车组织指挥、车站作业组织、调车作业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加强。2.加强高仿真的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端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有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因此,实训室的建设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完成其根本任务的关键。高仿真的实训基地能为学生创设近乎真实的工作情景和环境。本专业应在已有的铁道运输与信号演练中心、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实训室、铁路行车实训室、铁路货运实训室和铁路客货制票实训室、铁道运输与信号演练中心,将铁路列车运行指挥工作及接发列车工作的关键岗位(包括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列车调度员等)完全按铁路现场的作业流程进行技能训练,并通过设置不同的特殊作业和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进行非正常情况下的技能训练。这些技能是学生在铁路现场难以学到的,必须通过高度仿真模拟环境,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方可进行。高仿真的实训设备,可为学生积累一定的现场经验,解决了部分运营岗位在入职前无法取得工作经验、不能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问题[3]。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一直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根据用人单位要求适时调整更新培养方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了岗位适应性;二是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三是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体现全面素质教育;四是采用了多样化的课程形式,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五是实施“双证书”教育,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运营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技能考证设在第四个学期,顶岗实习则设于第六学期。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从专业理论角度进行考虑,在第四学期之前学完专业理论知识后,技能考证无缝地进行,可以确保学生知识的连贯性。但是也存在考证与毕业后实际工作岗位对口率不高的问题。为了切实深入地推行双证教育,应结合运输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规定,在今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可考虑将职业技能考证放在顶岗实习结束之后.

在本专业历届人才培养计划中,顶岗实习这门课程在第六学期开设,基本是在运输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之后,学生顶岗的岗位也基本是“定向”分配即顶岗岗位与就业岗位对口。通过顶岗实习能够有效利用和发挥企业在经营理念、工作环境、团队氛围、设施装备、技术力量、生产过程、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方面学校没有或难以替代而企业独具的教育资源优势,使学生真切感受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产流程,并能运用企业的技术设备进行岗位实作训练,接受企业岗前录用考验,更利于学生毕业顺利在企业就业[4],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将技能考证放在顶岗实习结束之后,一方面是可以更合理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根据毕业后的就业岗位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提高岗、证的对口率,避免考证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场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经过几个月顶岗实习的磨练,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相应岗位的工作流程,夯实了专业技能,基本具备了考取高等级工种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中高等级工种涵盖低等级工种的规定,学生可跳过低等级工种考取高等级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节约考证资源,实现考证资源的优化整合。

四、结语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已经伴随着几代人的青春走过几十年的发展之路,在未来,专业建设应立足于丰厚的专业基础,以职业技能考证作为专业技能培养的风向标,理清职业技能考证的培训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做好职业技能考证的保障工作,在保证本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为铁路运输企业培养和输送更加精专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明祥.中国成人教育教学研究的里程碑———“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访谈录[J].中国成人教育,2015(9):5-9.

[2]戴茂良,顾玉娥,张伟.职业技能考证与课程教学相融通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151-152.

[3]徐丹.围绕职业技能考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报,2005(12):79-81.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基建市场形势,对王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在高职工科类院校关于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工民建等各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土建类的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有培养该类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校的授课体系基本相同,培养的应用能力也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前景如何,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是这类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院校必须深人了解市场,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出口”畅通。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形势

铁路建设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6年铁道部又通过了《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铁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ooc)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该《规划》还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

公路建设2004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确定未来2030年内,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具有5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大城市和74%具有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中等城市,总规模约8.5万公里。目前已建成2.9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34% , 19%和47%。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为0.8万公里,中部地区为1.1万公里,西部地区为2.1万公里,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系统大约需要30年。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海外工程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承揽的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的铁路、公路工程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司,其中以中铁海外工程公司为最大,应该说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比较大的。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规划“XX城市X小时都市交通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多达数十个,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潜力较大近期笔者走访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系统等部分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介绍,目前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放目前,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凡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承揽相应的工程,中铁系统、中交系统、中建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地方建筑企业不断进人铁路、公路、房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中建八局承揽了吉林省全部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上海四建在上海地铁项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等。这些都是潜在着的新就业市场。各单位招聘人才的数额也逐渐增加,例如中铁、中建系统所属的工程局每年计划招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80%左右的比例。

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力量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民营、私营、屯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一直不断地从一些国有单位“挖人”,这一事实从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中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据用人单位介绍,从现场需要看,专科生、高职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用人单位没有盲目地将人才层次定得很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型号”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例如,现在有些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有关内容,如办公软件以及同工程施工有关的计算软件等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道桥专业可以设置道桥方向、公路隧道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基础(路基路面)工程方向、道桥测量技术、道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等;铁道工程专业可以分为铁道维修与养护、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等方向,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方向、装饰工程、结构工程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高校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结合近几年就业市场分析,可看出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在不断调整,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例如,前两年本科生就可以轻松进人的单位,现在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很难进人了;相应地,各单位对本科生、高职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部分单位曾经给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优惠政策,现在要么降低,要么取消,而与此对应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以上情况,各院校必须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就业现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对毕业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原来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传统和固有观念是本校原系统的各单位都是靠得住、效益好的,而对其他国有企业不感兴趣,对民营和私企更是不屑一顾。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二是许多学校多年来的就业惯性所致。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传统的、固定的“客户”,而对一些新的领域不认可。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事实上.现在民营、私企不仅工资待遇不低,而且同样有保障机制,例如有些单位明确提出代缴三金、保险等费用,与国有企业并无多少差别,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却因地域限制不能解决户口等问题,限制了用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各单位都建立了淘汰机制,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先行试用一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稳得住,干得好,才能够打好基础。

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目前,凡国内的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土木工程、道桥、测量等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在选择哪所学校毕业生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取得用人单位的长期认可。

面向中西部就业从国家建设的重点来看,基建工程的重点在西部。根据2006年大学生的几次“双选会”实际情况来看,西部企业在大量地引进人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新疆的部分单位基本定位在专科以上层次,还有部分国有改制企业定位也比较准确,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应该说,中西部的就业市场广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到沿海或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就业。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它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为特点,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岗位需要,而且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为了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办好高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地经济需求的人才,2010年9月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了比较有针对性的调查,发表文章《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调查》[1],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文件及近年来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成果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现结合的原则,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

2、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理论课按照“够用”原则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校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位置。高等教育要求掌握较深厚理论知识,强调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这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行研究开发等工作岗位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而中职教育要求掌握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不要求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这也是其在工作中主要从事生产操作的岗位要求的。高职教育要求即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掌握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工作岗位也是介于设计和操作之间的某些中间位置,因此它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为“够用为度”,不追求对高深知识的掌握,又要对专业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3、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重点培养高职专业的应用能力,建立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

“一体化”教学思想将技术理论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素质要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示范教学基本形式。在教学管理方面,以实践技能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让计算机与外语教学不间断,实践教学不间断。

二、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企业类型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所在电子行业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1、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设计制造的工业企业,占绝大多数。2、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集中在商品流通环节的商业企业,数量也较多。3、拥有大量电子设备的楼、堂、厅、馆等专业场所,需专业电子技术人员进行电子信息设备的管理。

以上几类电子行业工作单位的工作岗位基本上是电子产品的设计、改进、生产、检验、销售、售后、生产的管理、设备运行维护等,其中产品设计、技术改进等岗位需要的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而生产岗位需要的是中职学历或经培训的熟练技术人员,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大多定位在销售、售后、低层的生产管理、辅助设计人员进行产品的设计试验、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等层面。

根据以上分析,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义为:面向电子技术应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电子技术应用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分析,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可以分为四个模块:1、以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生产工艺路线的制定、生产管理等能力。2、以电子产品开发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线路的阅读、仿真、PCB电路板设计等能力。3、以电子产品销售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产品的销售、安装、现场调试、售后维护等能力。4、以电子设备的运行维护为引导,学生应具备常用及专用电子设备的使用、维护及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毕业生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能够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对本行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感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并能够在工作中推广使用,创造更多价值。

四、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该充分为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养成服务。借鉴基于过程的工作方法的思想,按照目标及能力需求进行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

因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电子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层次低于本科学生,高于中职学生,因此理论课程要求为够用、适度,不必要求学生理论知识有多么扎实,只要满足岗位基本需求即可,如需加深可在工作中通过再学习不断提高,而实践技能要求就要相对高一些,实践课程设置应该充分体现岗位需求的能力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第一、二模块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开设《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课,模拟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试制生产一种电子产品的全过程,根据这一过程倒推出该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各项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确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是让同学们自己制作出一款温度监测装置,能进行温度的显示和报警。因为本专业培养目标不在于理论设计,不必掌握过于高深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因此该课程给出电路原理图,要求学生读懂原理图,要进行仿真、PCB设计、电路板焊接制作、单元电路检测、故障排除、产品调试、产品检测、归档文件等工作。根据课程要求应该掌握的内容,应开设的专业基础及专业理论课程应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测量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 DXP电路设计、电路仿真技术、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计算机应用基础。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理论与实践训练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开设这些理论课的同时开设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路实训、传感器实验、电子测量实训、单片机实验、Protel DXP实训、电路仿真实训、元器件贴装焊接实训、电子产品生产认知实训、计算机基础实训,同时对PCB课、仿真课、单片机课进行课程设计。针对第三、四模块开设的理论课有家电原理与维修、办公自动化设备、微机组装与维护,同样这些课程也开设有相应的实践课,并集中统一安排时间到共建实习基地考察参观交流,进行认知实习。

另外,无论哪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献资料收集查找能力,因此还应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由于电子行业的特点,很多元件、设备的说明书和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很多企业的产品也外销国外,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专业英语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根据高职毕业生双证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还应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够考取的资格证书为电子设备装接员,为此学校开设高级电子设备装接员培训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进一步提升学生电子设备装接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该专业学生还可以考取通信设备测试员、网络维护员等其它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转贴于 根据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诚信、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责任感、再学习能力等个性素质要求都比较高,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意识的对这些品质进行培养,因此学校在公共课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形势与政策、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和讲座,选修课中开设了科学技术史、前沿科技、中国传统文化、美术欣赏、公共礼仪、英语语音、文学欣赏等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固定举办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英语口语大赛、篮球联赛等竞赛活动,积极参加省和国家举办的各项电子专业竞赛,如毕昇杯电子设计大赛等,促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再学习能力等个性素质的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第三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再学习能力,调整好毕业找工作时的个人期望值,找好自己的社会定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实习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实习,要求学生全部到指定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生产实习,时间要求五个月以上,全面了解电子行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第二阶段为分散自由实习,学生可以自己寻找感兴趣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为毕业后在该岗位参加工作做相应准备。在毕业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

根据以上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当前地区就业形势的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可以用下图清晰的表示出来。

四、结束语

通过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用人单位对员工需求的调查,充分了解了当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需求,运用基于过程的工作方法思想,依照理论够用、重在能力原则由需求设计应该开设的各门课程和应该培养的各项实践能力,从而建立起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相信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定会更加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永新.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调查[J].科技传播,2011,1(上).

[2]许秀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12(6).

[3]巩云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项目实践;跨项目实践;跨课程实践;毕业顶岗实践

[DOI]10.13939/ki.zgsc.2016.41.158

1 前 言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对学生零距离对接就业岗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方案和专业实践教学中,突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以“校企合作互联互通”为切入点,按照企业用人需求,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群任职要求为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技术标准进行岗位技能分析,将知识点与技能结合形成教学单元,根据单元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探讨“模块化”“订单式”“双证融通,校企合作互联互通”人才培养模式,把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成为辐射河南、影响全国的骨干专业。[1]

2 推行“校企合作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具备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掌握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等专业知识,具备铁道交通运营管理车务岗位、货运岗位、客运岗位等业务技能,从事铁路运输前沿货运管理、行车指挥、调车工作、客运组织等业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定位见表1。

2.2 “订单培养”“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突出“顺应行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群的职业任职要求确定知识点对应下教学模块;结合与郑州铁路局、南昌铁路局、兰州铁路局、广铁集团、武汉铁路局、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培养“订单班”学员的经验,按照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组织中体现“厂中校和校中厂”的特点,见下图。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2.3 人才培养策略

本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需求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厂中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各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人才培养分3个阶段,分别在3个学年的6个学期中完成,如表2所示。

第一阶段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在第一学年的2个学期中按照通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要求来完成。第1学期组织军训及通用基础知识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行业认识实习,建立对铁路的感性认识;第2学期按照“厂中校”“校中厂”的模式开设铁路信号与通信等专业基础课,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掌握行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校内外进行专业实习实训,实习校企互联互通(教师现场教学互通互联,学生利用4G移动网络实验室直播观看现场教学内容;师资互通,聘请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教师受聘为企业导师,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强化职业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第3学期至第5学期完成。主要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并组织与其学习内容相衔接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强化职业核心技能,并得到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与人相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经过培养学生达到中级货运员、初级客运员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阶段为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在第6学期完成。学生到合作企业或“订单”培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针对企业培养方向和目标,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在工作岗位的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实习结束对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的学生发放“工作经历证书”。

2.4 实施措施

(1)人才需求调研。根据铁路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

(2)确定铁路高技能运营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形成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3)形成“厂中校”“校中厂”、校企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策略如表2。

3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3.1 搜集大量各岗位作业标准和作业流程

课题组成员在调研过程中搜集了接发列车作业标准8份;大量的行车岗位、货运岗位、客运岗位、调车岗位作业标准和作业流程。

3.2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校企互联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各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完成了“铁路货运组织”、“铁路行车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门教学资源共享课,编写完成了《铁路客运组织》《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两本具有行业特色的教材。

3.3 基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企业实践专家、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对实训教学体系进行了课程设计,开发过程如表3所示。

3.4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项目实践、跨项目实践、跨课程实践、毕业顶岗实践。按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方向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如表4所示。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中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

3.5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重组课程内容

以铁路车务、货运、客运各岗位工作过程为核心,重组、整合课程内容(表5)。根据工作岗位与职业资格标准以及每项技能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与基本素质,确定课程内容,并按每项技能的工作过程设置技能实训环节。将专业基本素质、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需求的技能融入课程。

3.6 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和完善了顶岗实习管理机构。顶岗实习由学院和校外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院分三级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教务处负责制定顶岗实习有关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文件,负责对各系顶岗实习教学检查评估,提出顶岗实习经费预算建议。院系和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建立了《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毕业实习管理办法》。

(3)设计一整套适用于顶岗实习管理的教学文件。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实践教学实习报告、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整套的接发列车实训指导书。

3.7 职业技能鉴定

推行“双证书”制度,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年来,参加鉴定的学生有2891人,通过人数2637人,获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比例超过95%。

通过4年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生在岗位就业和无缝对接上岗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充分说明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预期目标。当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将加以修正。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8

Abstract: The our country railroad has already got into the high peak of constucting the development, its need to the technical ability type professional talented person of Gao will also attain opposite Gao Zhi.This text pa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to railroad in Shaanxi and carry on analysis to need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ical ability talented person of Gao, contrasts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of college in the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hat Shaanxi province sets up railroad profession and thinks that the development that the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es didn't keep up with the step of railroad development.The counterplan of putting forward includes:The aggressive adjustment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es a professional direction;The appropriate extension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es in the railroad profession educate scale;Strengthen course reform,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fulfillment to begin ability;Insist producing to learn to combine of doing and learning policy, hard the development is in line with with the business enterprise"zero distances" of talented person.

关键词: 陕西铁路;人才需求;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高技能人才

Key words: railroad in shaanxi;talented person's need;develop trend;higher technical ability;talented pers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89-02

1陕西铁路发展的现状与人才需求趋势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陕西省的铁路建设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12月,铁道部与陕西省确定了陕西铁路新的“十大工程”。到2015年,全省铁路逐步形成“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骨架网(简称“2581”)。全省铁路营业里程将由2008年的3750公里增加到约6000公里,位居全国前六位,其中复线里程达到3900公里,电气化里程达到4500公里,路网密度2.9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铁路货物发送量5亿吨,旅客发送量1.1亿人次以上。除此之外,由地方政府及企业投资的红柠铁路、准深铁路、神瓦铁路、榆横铁路、宝麟铁路等亦正在建设中或即将建设。在未来的十年内,陕西省境内的国有铁路和地方铁路、企业专用铁路总里程将突破7000公里。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大批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铁路里程不断延长的同时,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员工队伍缺口也将日益严重。从2010到2020年之间,陕西每年将会有300-400公里铁路建成通车,每年需要补充的技术工人将达到5000-7000人,加上原有的职工队伍需要因退休等自然减员补充新人员,每年共需要补充新技术工人6000-8000人左右。

2陕西省开设铁路专业的高职院校状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承担着为行业发展服务的重要职责。面对陕西铁路发展的趋势及其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正确定位自己的办学思想,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端正办学方向,以实现自己为行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提供技术支持的任务。

陕西省目前开设铁道交通类专业并招生的高职院校共有3所,专业涵盖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各方面。其中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铁路工程职工大学主要开设工程建设类专业,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开设运营管理与保养维修类专业。2009年3所院校铁路交通类专业招生规模如表1:

3陕西铁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

陕西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加快陕西铁路建设,对于强化陕西基础设施、把陕西的各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早日实现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其他行业领域发展一样,陕西铁路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当前陕西铁路人才需求及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 人力资源短缺,不能适应铁路的快速发展根据陕西省铁路建设“2851”的规划,自2009年开始,陕西铁路新的“十大工程”将陆续开工。到2015年,陕西省的铁路里程将比2009年增加60%。另外,陕西地方铁路、运煤专线里程也将增加500-600公里左右。随着铁路里程快速增加,铁路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所以,在未来十年内,陕西铁路人力资源需求每年都会有将近8000人,而陕西高职院校只能提供四分之一,由此带来人力资源短缺是显而易见的。

3.2 中高级技术工人成为需求的主流从西安铁路局技术工人构成来看,西安铁路局现有各类技术工人62885名,平均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工人22.37名。技术工人中,高级工与中级工比例达到70%以上,这些员工主要来自于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由于铁道部对中职学生进入铁路的限制,预计高职高专层次的人员将有很大的需求。

3.3 复合型人才深受企业青睐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按照传统的岗位划分,毕业生主要在铁路车站、车务段、客运段等单位从事行车指挥调度、客运、货运生产及组织工作,具体的职业岗位有连结员、调车员、信号员、车号员、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列车调度员、货运员、货运安全员、客运员、售票员、列车员以及运输管理岗位等。但由于近几年推进信息化建设,TMIS管理信息系统、CTC调度集中、RFID客运专线列车跟踪定位系统等的运用,使企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某个工种的技能人才,而是具备综合技能的人才。如列车调度员不但应掌握传统的行车组织知识,还应具备现代信息理论知识与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

3.4 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分布目前陕西铁路对传统的运营管理、铁道电气化、铁道通信信号、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仍有较大的需求,但对动车组技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铁路信息化等新兴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如新开通的郑西客运专线,运营后形成了CRH动车组运用与维修、无砟轨道检测与维护、调度集中系统(CTC)、列车运行线铺划、客流组织等一系列新型职业岗位。这一岗位群涉及领域众多、体系复杂庞大,将促进多专业就业。随着西宝、西成、大西客运专线的相继修建与开通,这一需求会迅速反映出来。

4陕西铁路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4.1 积极调整高职教育专业方向,适应企业实际需要根据陕西省及全国铁路发展的现状,必须从铁路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从行业特点等多个维度考虑,进一步调整铁路教育专业方向。目前,陕西省铁路专业招生规模中,土建类专业占到了60%,运营类专业占40%。而就企业需求来说,运营类需求应占到70%左右。所以建议对运营管理、现代移动通信、机车车辆维修与保养、列车驾驶等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加大培养的措施,对于高速铁路技术、CRH动车组运用与维修、新型轨道检测与维护等紧缺型人才,亦必须加强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并在各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加大专业的渗透与整合。

4.2 适度扩大高职院校铁路专业教育规模从未来几年陕西铁路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模来看,陕西高职铁路技术教育的培养规模还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2009年陕西高职院校铁路专业招生计划的统计数据显示,09年全省铁路专业高职招生1925人。即使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每年增长10%,到2015年,全省高职院校培养的铁路专业毕业生也仅在3500人左右。

由此可见针对铁路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还有很大的培养空间。应该值得注意的是,陕西省也是人才输出的大省,最近几年约有三分之一的铁路专业人才流向省外就业。因此,建议省内高职院校还要从陕西铁路专业人才辐射、全国铁路行业技能型人才的总体需要来考虑,不能仅将目光局限于陕西省境内,而要根据陕西省以及全国铁路发展的需要进一步适度扩大铁路专业教育的规模。

4.3 加强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高职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相对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形成先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开始,在培养计划中反映“就业导向、能力目标、学生主体”的原则,构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毕业生在现场主要承担技术应用工作,其实践动手能力成为衡量毕业生质量的主要标尺。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平台,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4.4 坚持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努力培养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人才企业希望学校培养出与企业“零距离”的人才。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要求,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岗位适应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只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等许多成熟的产学合作模式。

5结束语

陕西及全国铁路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本文从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预测陕西省铁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特点。通过调研分析,笔者认为,陕西省铁路专业高职教育在规模、才培养规格上尚不能跟上铁路发展的需求。陕西高职院校应在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专业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激发行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内在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高职教育与铁路企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榆林市《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

[2]西安铁路局简介[EB/OL].西安铁路局局域网,2010-4-5.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铁路应用;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072-01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的申报通知。在学校、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充分发挥我校信息、通信、电子、运输等多学科的传统优势和较强积累,我校成功申报并获批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成为当前甘肃省拥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唯一高校。本专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又是国家战略需求与甘肃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已招生3届,专业、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物联网不同于其它专业,是现有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化的产物,它的呈现形式是“一个实际落地的应用系统”,要切实地面向应用。而从我校的建设历程和历史传承来看,与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密切,每年铁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是我校各专业学

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因此,本文从探讨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需求出发,着力开展了面向铁路应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10年8月21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指导委召开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的,要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上看该专业的建设问题。目前,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建设物联网系统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体现了相关技术发展的状况,是准确的。同时,该专业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但作为新专业,必然会在专业建设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各专业点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时刻想到社会、学生、专业及其发展的需求,要充分考虑“专业新、对应产业链长、相关技术门类差异大”的特点,深入研究,准确定位;跳出课程的框框,规划建设好课程;按照毕业生将面对的问题空间,推进能力导向的教育;落实“培养建设物联网系统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的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各个专业点要开展研究和实践,科学办学,办出特色,确保专业办学质量。为奠定该专业发展的基础,大家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积极开展相关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2 铁路应用背景下的物联网专业建设

2.1 研究内容

(1)基本能力培养与我校专业办学特色的关系。

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科建设、教育发展,都有它的历史和发展过程,都有强势学科、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以及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环境、师资条件,教学资源建设与积累的基础,都必然有自己有别于其他大学的教学特色。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各个大学的优势,扬长避短,在满足基本与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学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的特色。从我校的建设历程和历史传承来看,与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密切,每年铁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是我校各专业学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将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与我校专业办学特色紧密结合。

(2)物联网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物联网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未来的用人单位考核一个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时,一方面会重视毕业生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能够具有胜任物联网一个特定应用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定要从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始就重视培养适合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特色性的能力,处理好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竞争优势。

(3)以铁路行业应用为抓手,进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物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将对我国铁路运输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我国铁路系统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高速铁路发展成就尤为突出,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实现铁路的智能化、信息化迫在眉睫。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铁路通信信息正朝着数据化、可移动性以及宽带化发展,如铁路客票系统、铁路车号采集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其中已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减少铁路故障、保障安全行驶等也是铁路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铁路系统的设计、施工、管理必须要与时俱进,建立更加高效的管理体系。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会使铁路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从而推动铁路的高速发展。根据这些需求,结合物联网专业基本培养需求,研究有针对性、有依托性的人才培养工作。

(4)厘清专业内涵与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紧密相联,当前急需理清的是物联网新专业建设面向铁路应用时,需要多少知识点,由这些知识点组成的知识体系构造出课程体系,再由新课程体系构造出教材体系,再根据新教材体系编制教材投入使用,并结合工程实践加以深化。

2.2 研究方案

(1)明确面向铁路应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培养需求的深入调研以及跟踪铁路、轨道交通通信领域发展趋势,邀请行业权威和用人部门共同对本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进行研究;建立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培养方案的合作机制,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定位。

(2)为所设置课程建立面向铁路应用的主线。

在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课程内容强调物联网技术在铁路信息化领域的成熟应用,如安全视频监控、物联网技术在货运、施工安全中的应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拓展,对物联网技术在铁路的可能应用做出设计,使得学生真正具有胜任物联网一个特定应用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3)以铁路实际应用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铁路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应用为主线,讲述物联网应用技术,从物联网体系结构入手,对应感知、传输、应用三个层次,着重讲述铁路专用通信系统、调度通信、列车控制信息传输、旅客信息传输通道、面向物联网的铁路货运信息传输等。

(4)转变培养思路

铁路最需要的是从事维护、应用的人才,应从这个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工作,改变以往基于“万能”教育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要在认知实习、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习各个阶段反复强调并贯彻。

物联网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关系、重视培养适合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便可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同时,论文所探索的基于学校优势特色、确立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对其他新专业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熊曙光,王涛.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科教文汇[J],2012,31:45-46.

[2] 钟章队,谢健骊,李翠然.铁路物联网[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年8月.

[3] 谢健骊,李翠然,杜丽霞.铁路专用通信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国科技博览[J],2011,19:223.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10

一、早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准备不充分。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入路到生产一线后,理想与现实工作的差距较大,对艰苦的工作产生了思想负担,认为自己作为大学生干一线生产工作太屈才,于是心情失落,对工作提不起兴趣。同时,有的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吃苦耐劳精神差,不能俯下身子沉入生产一线认真学习,了解现场作业,结果出现了“知识高、技能差”的现象。

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一些铁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现场实际离得较远,与工作联系不密切。个别大学毕业生所学的是非铁路专业,不但缺乏铁路相关知识,且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差。下现场实习后,仅仅学习了业务理论知识的表面,没有真正的学以致用,没有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际的作用,直接导致新入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并不能如预期的那样在生产一线中发挥积极作用。

3.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关于大学生早期培养方面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文件,虽然出台了《大学毕业生早期培养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我段大学生早期培养长期化和制度化,但是在培养措施制定上不够具体细致,相关部门职责也不很明确。车间、工区对大学毕业生早期培养从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大学生实习不过是走过程,将来也不一定能留到本车间工作,愿学就学,不愿学也无所谓,对大学生不能严格要求,容易导致大学生养成不良的工作习惯。

二、对策与建议

1.注重思想引领,促进大学生早日融入企业大家庭。针对新分配大学毕业生对车间、工区工作不了解,缺乏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实际情况,首先在思想上鼓励。采取定期召开大学生恳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单位的关心和关爱。其次在生活上照顾,克服困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三是在工作上关心。在大学生中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活动,安排新老大学生结成对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熟悉段情、段况,通过形势宣讲,引导他们热爱铁路珍惜岗位,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找到归属感。

2.完善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培养规划落到实处。一是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对新分配大学生在见习期间的岗前培训、见习指导、生产锻炼、培养方向等内容进行梳理,逐步完善大学生早期培养机制,明确劳人科、见习锻炼部门在大学生早期培养工作中的责任。二是强化考核监督。为每一名大学生量身定做详细的见习、锻炼、培养计划外,把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重点。在见习、锻炼、培养期间,坚持为每名大学生指定一名人品好、技术硬、作风实的指导老师,签订“师徒合同”,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他们早日成为段技术骨干,对大学生所在车间落实培养计划情况、指导老师纳入考核。

3.创新培养形式,促进大学生早日成才。一是搭建展示平台。有组织地安排大学生参与QC科技攻关项目和各种技术比武进行锻炼。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段上开展知识竞赛、文体比赛等活动,为他们展示风采提供舞台。二是重用优秀人才。对在见习期间,表现优秀、崭露头角的大学生,要大胆使用,重点培养,把他们选拔到适合发展的岗位上任职,维护好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三、几点启示

1.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早期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素质能力的培养。现在踏上工作岗位,要求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由“所能”转化为“所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来。这对缺乏具体工作经验的他们而言,组织上的关怀,同事的关爱无疑是“雪中送炭”,不仅能有效解决他们各种心理障碍,而且大大缩短他们在角色中的转换期。

2.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早期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快速提升工作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增添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压力,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让他们带着压力和动力,按照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学习计划,到生产一线熟悉工作,摔打磨练,积累经验,可以有效地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到自身的定位,快速成长为有用之才。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递增;生产过程;三阶段;三转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04-02

一、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开发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

1、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必要的补充

根据统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占据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对构建高等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改善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有利于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明显区别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它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这样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十分旺盛的,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适应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也是具有生命力的,现在需要做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做到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求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这样,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就被提了出来,而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开发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轨道交通类院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在过去的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它在为各铁路局、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国有大型企业运输部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铁路运输设备,具备铁路运输基本岗位技能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各轨道交通类院校的属地化管理改革的进行,毕业生就业机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早已不再是铁路全接收式的传统就业模式,就业市场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各轨道交通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适应铁路体制改革的变化,才能够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自然也不例外。目前多数轨道交通类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时并不是完全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要求。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教学策略;素质

引言

铁道机动车辆专业是以培养专业的铁路机车司机以及相应的检修技术人员为主的教育专业,因此基于专业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强调专业教学的效果的实用性为主,即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岗位需求为主调整与改革当前的教学策略,根据教育部相关的文件,高职院校要积极实施“推行订单式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体系。

一、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施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近些年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大力发展基础交通轨道交通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铁道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高职教育毕业的学生却不能满足当前铁道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中的铁路车辆维修岗位为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维修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熟悉的维修技能,尤其是要掌握最新的维修技能,例如当前铁道企业“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应用,要求相应的维修人员要及时的掌握这些铁道机车性能。而学生要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就必须要求高职院校要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及时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调整教学策略,缩短就业岗位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实现零就业对接。

二、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的现状

基于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充分调研高职铁道企业对高职学生岗位技能要求的反馈,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认为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结合性不强

在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设置虽然高职院校在积极地推行与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但是仍然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结合性不强的问题,根据相关订单式企业的反馈结果,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不仅仅包括机务段的检修部门,而且还包括以检修客运车辆等动车段的检修,因此基于不同岗位对学生技能结构以及检修技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而当前高职院校却仍然以电力机车为检修对象,结果造成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企业就业岗位的要求不符,这样会无形之中给学生以及用人单位造成双面的损失,大大降低了学生就业能力,影响高职就业率的提升。

2.教学仍然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技能锻炼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培养社会岗位实用型专业人才,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要进入就业岗位之前就要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近些年高职教育理论也一直在强调与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研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方法,比如倡导基于就业为向导的素质教学策略,实践证明实施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但是结合教学实践,由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受到很多方面的局限,例如学生的实践训练的设备短缺等问题尤为突出。

3.学生专业结构复杂,基础知识差异性大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有着严格的规定,学生要经过系列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等再经过系列的岗位技能培训等实现就业需求,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同,因此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表现出了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在对待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不得不采取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这样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使得其他学生不能有效的接受相应的实践技能等方面的知识,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足。

三、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策略分析

1.加强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联系性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要紧密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结合:首先高职院校要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调整,例如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要及时根据市场中出现的新技术,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将最新的维修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并且将已经淘汰的技术去除除去,保障学生能够接受到最新、最系统的专业知识;其次高职院校要以学生职业岗位培养为根本,依据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课程建设体系,站在就业企业用人需求的高度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并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满足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教材。

2.建立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

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要寻求共同利益点,通过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提前明确订单学生在铁路企业未来就业岗位。例如在建立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分别指定下属专业和相关的下属企业(机务段、车辆段、动车段)共同实施“订单培养”;其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强实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3.提升师资团队水平

教师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的推动者,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教学策略改革的成功,前提就是要提高师资团队的水平:首先高职院校要制定清晰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提升师资团队的水平内涵,比如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深入到各种技能实训活动中,让他们参与到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项目中,以此了解市场中的最新技术,进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其次高职院校也要聘请企业技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并且对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实行团队化的有效管理,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既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又能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引入社会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时要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听取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切实需求、整体上学生就业的优势和不足。例如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等主要环节上,可以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要素,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修正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作者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