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群文阅读论文

群文阅读论文

时间:2022-06-27 12:10:39

群文阅读论文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1

关键词 群文阅读 课内教材 课外资源 阅读环境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75-01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句话点出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应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作为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树立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打破课堂和课本的有限性,不仅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更要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以期带领学生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遨游。

一、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

高中语文教材按照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每个单元的知识与课文都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单元课文。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时,学生虽然读过一些现代诗,但对现代诗的发展史并不了解,所以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现代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与古体诗有什么异同。另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重点是鉴赏意象,品味诗歌,这个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地渗透到本单元每首诗的教学中去。

不是同一单元的课文也可以重新编排,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比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文章,都涉及秦统一六国直至灭亡的历史,我们可以选取这样一个共同点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阅读的主题可以设置为“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品都选取了秦统一直至灭亡的历史”,以此来切入对作者、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对主旨的分析。除此以外,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则材料,提取的角度不同,能揭示的主题就不同,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多角度分析与运用。

二、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

1.课前补充阅读,夯实基础,训练阅读能力

教材中课文大多选取的都是名篇,不了解背景,学生在阅读时会存在很多障碍。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进行相关阅读。如教杜甫的诗歌时,先补充杜甫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就能够更好地去读懂杜甫,读懂杜甫在时代动荡、百姓流离、自身困顿的境况下仍然葆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

2.课后补充阅读,丰富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某些中长篇小说的节选。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学生会认为贾宝玉是个爱开玩笑的浪荡子弟,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红楼梦》开篇的木石前盟,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逼上梁山,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可以引导他们去阅读相关章节,乃至整本书,去体会时代背景下那些英雄人物的挣扎与奋起。

三、营造阅读的环境

在班级建设图书角,让它成为了博览群书的阵地,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借阅制度,以自己课外阅读和全班集中阅读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走进书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书所带来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胜心盛的特点,举办读书交流会,这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能够与大家交流、共享。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学生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2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开题活动建议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 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 

       开题地点:

       主持人: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一) 王楼乡中心校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宣读本课题立项通知书;

       (二) 课题主持人 进行开题报告的阐述 

       (三) 课题组成员张深锋代表发言

       (四) 梁园区教研室副主任张振军、梁园区王楼乡一中高级教师刘立建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评议发言

       (五) 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对该课题提出建议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 5000 字以内,(可加页)。

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 万字。

同时,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群文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教学实践的出现正好适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阅读视角,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并逐渐成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师对于群文阅读从接触到逐渐认可,再到不断探索追求进步,已经有很多老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农村中学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源于农村中学的一些局限性给阅读教学带来的难题,在农村中学开展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显得尤为急迫。

( ( 一) ) 阅读量严重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 405 万字,但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以书本阅读为主,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农村学生家庭的现实情况差异大,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低,给学生补充的课外读物少,而且留守儿童比较多, 学生缺乏阅读的良好资源与环境。

(二)缺少指导,不知如何阅读 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孩子从小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课外读物,更不用说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的亲子阅读或者阅读指导。在学校,教师授课时过分关注字词句的落实,以致完整的文本时常被切割被肢解,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和知识,也缺少持久的感悟,至于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的训练更无从涉及。

(三) 缺少思考和运用

学生虽然课内习得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但不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对于书本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但是仔细一追问就会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背记阶段,而对于文本的含义主题完全缺乏相应的了解,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没有实际性的帮助。

总之,针对农村中学的群文阅读教学,我们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探索,鉴于此,我们提出《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 1、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思考力,积蓄语文素养。

2、以研究教学策略为契机,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师充分的职业发展。

3、建立符合农村学校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反复实践摸索,形成一个针对农村教学实际的,可操作性强、可评估、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作为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充分挖掘群文阅读的社会资源,协调构建以图书馆、新华书店、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群文阅读资源库,通过学校群文阅读的研究和推行,辐射带动以家庭为核心的群文阅读的社会效应,为农村学生群文阅读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撑。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为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找到新的发力点,将课标精神践行到日常教学现场,为学生扩大阅读面、阅读量,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 读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特色鲜明,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以“阅读”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与办学品质。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二)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三)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日本的“群书阅读”、港台的“多文本阅读“,他们都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目标都指向了语文课堂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台湾赵镜中教授曾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一种变化:“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在群文阅读进入课堂阅读教学以前,国内也有专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和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窦桂梅的“主题单元教学”;李怀源的“单元整组教学”等。

2012 年 11 月重庆大礼堂举行群文阅读研讨会——“语文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群文阅读”首倡者王林及众多专家学者、包括代表性的一线教师蒋军晶等汇聚一堂,在我国大陆地区共同正式地树起了“群文阅读”的大旗。

大陆教育先进地区在实施群文阅读实验,“ 群文阅读 ” 已逐渐走进课堂,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这些研究在群文阅读课的形成目标、达成途径、实施措施、教师指导、考查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突出,而且针对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开展的群文阅读研究相对较少。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 容 1 1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了解当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概况,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校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改革的状况,找到群文阅读在教学层面的症结所在。

2 2 . 农村中学 群文阅读相关理论的建构 探讨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建构符合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的相关理论框架与体系。

(二) 重难点和创新点 :

重难点:研究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怎样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有效的将“群文阅读”运用到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上。

创新点:我们学校属于农村学校,而且距离城区较近,在夹缝中生存,学生流失严重,在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较低,阅读量较少,阅读面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能从农村学校和学生本身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内容注重有效性;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将“群文阅读”引入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到技能。

六、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们本次课题的特点和研究的内容,我们主要采用:

1. 理论文献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筛选整理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材料。

2. 问卷调查法 自编调查问卷,对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通过结论分析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3 3 、 个案研究法 对比较典型个性化教学案例进行汇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使零碎的资料信息变得系统、清晰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4 4 、 行动研究法

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研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从而找到优化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积累丰富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5 5 、 经验总结法 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6 6 、学习成果展示法。

将阶段性经验成果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等形式展示出来,在批评指正中反复修正,加以改进。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 4 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6 6 年4 4 月 — 2016 6 年6 6 月) 1、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填写课题申报书,进行课题申报;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队伍;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教师的分工。

第二阶段:

交流学习 阶段 (   1、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农村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2、在实际研究中,课题组不断修订研究方案,调整实际操作; 3、针对群文阅读教学实际,建构、完善阅读教学新模式,归纳运用教师教学策略; 4、加强课题组教师的学习。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并进行学习反思和困惑交流。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 阶段 1、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完善已探索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完善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2、及时发掘、提炼包装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术报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课例等,召开研究成果研讨会,做好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3、开展班级读书会。利用课内进行交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

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 阶段 ( ) 1、整理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编辑“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成果集;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与电子成果等 3、申请结题,完成结题工作 七、成员分析及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二)课题组成员:王修涛 张深锋 石俊英 毕明远 1、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过区级论文《 浅谈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感受美 》,并多次参加优质课活动,有市级优质课《老王》,区级优质课《咏雪》,区级群文阅读优质课《文字中的成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负责课题决策,课题总设计、总调度,具体是确定研究方向,协调各研究个体,并进行课堂实践。

2、王修涛: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省级论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区级论文《精心点拨学生的思维途径》、《利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负责理论分析、督察指导,修改和审定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具体是查找、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方向的理论材料,督导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结合我组研究进展和实际操作,修改和审订理论内容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3、张深锋: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撰写区级论文《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新教学模式的探讨》,发表文章《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丰富的理论和教学经验。

通过研究的不断推进,时时修订研究成果,保存这一过程中的材料,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4、石俊英: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市级论文《浅谈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区级论文《浅谈高校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实施措施》、

《创设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与撰写,材料的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5、毕明远: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参与区级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教育》,发表过区级论文《阅读回归本真-纯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经验丰富,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

负责材料收集及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6、杨藏: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在虞城县优质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多次参与虞城县的征文活动并获一等奖,善于组织材料,组织学生活动。

负责材料的归档整理,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等各项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优质的课例、教案,制作成光盘。

2、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九、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语言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王瑞平.创新教育论[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叶建英.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1 [4]俞玉萍. 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4 [5]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J]. 2013.06 [6]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7

课题负责人签名: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 字以内。

张振军主任、刘立建老师听取了课题主持人 老师所作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并了解了该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及准备工作,经认真评议,形成以下论证意见:

课题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立足学校实际,通过研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培养阅读能力,积蓄语文学养,具有实际意义。

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立足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活动评价等途径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为学校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学队伍。

课题负责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爱好学习,求知上进,为了本次课题,研究了多本教育理论书籍,多次向主管领导请教,并向其他群文阅读课题组学习,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完全有能力承担此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是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专业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他们的专业论文多次获得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多人多次参加过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本次课题中,根据各自的专长和能力,分工明确具体,非常得当。

为了顺利开展本次课题,课题组进行了充分详尽的资料准备,阅读了大量书籍,鉴于学校实际情况,老师们在市区图书馆办理了多个借书证,不断充实理论素养,同时购买和查阅了多种网络资源,有相关著述、视频资料等,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总体呈现多样化,有优秀的课例、教案、论文、经验总结等,并注意成果的学术性、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具有推广意义,能为周边区域的群文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次课题研究得到了中心校和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给予了课题研究人员充分的时间和资源,并号召其他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配合课题研究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保障。

专家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同意 老师主持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期开题。同时建议课题组:要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要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避免单一化,力争高标准完成课题规划的研究任务。

评议专家组签名:张振军 刘立建 2016 年 10 月 10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立项申报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 字左右(可加页)。

(一) 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

在准备阶段和交流阶段,我们查阅了大量书籍文献资料,并在网略上搜集大量信息交流学习,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性,老师们的理论水平还是不够高,因此在评议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认真研读了部分理论书籍,并决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边进行课堂实践边进行理论提升,将二者结合,争取有更大更快进步。

(二) 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 由于老师地处两个校区,交流不便,在总结和信息交流方面不够及时,导致各项工作的分工不够明确,因此我们对钱在学校拉了网线,并建立了微信群和QQ 群,及时将大家的思想看法进行交流,明确了各项任务,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三)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横向的,纵向的,宏观的,个性的,避免单一化。

课题负责人签名: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群文阅读 课程建设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其中心环节。近几年兴起的“群文阅读”,得到许多阅读推广专家学者和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关注,已成为语文阅读的最新发展趋势。“群文阅读”立足于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牢牢把握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突破并极大拓宽学生阅读资源的结构和来源,是对传统语文的阅读教学思想的有效补充和重要创新,有利于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

“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学者赵镜中提出,他认为统整课程推动了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尝试,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1]。所谓“群文阅读”,即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2]。大陆名师蒋军晶等人对群文阅读进行了大量成功的实践教学,其中蒋军晶老师上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引起了各位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教师的关注和赞赏。

二、“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可能性

随着知识容量化和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在复杂的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实现个体的自我建构,从而对人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因此,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应运而生。同时,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存在“少、费、差、慢”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主要可从改变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入手,“群文阅读”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二)“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群文阅读”是基于语文学科基础上的特色课程,有利于彰显学校的特色课程文化,从而营造书香型校园,提高整体校园文化的水平。另外,“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教学理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学活力,形成学校良好的教研文化。同时,“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品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吸引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特色课程的建设及途径

“群文阅读”是依托小学语文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特色课程,本文主要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研究。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群文阅读”是一个开放生成的阅读课堂,需要教师开阔的阅读视野、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开放的阅读胸襟和灵活的教学机智。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要转变自己的阅读教学理念,除了单篇阅读教学,应尝试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重视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指导阅读技巧和方法,充分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另外,除了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境界之外,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合作,如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成立专门的“群文阅读”研究小组,为丰满课堂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学校可邀请专家学者或者优秀教师进行群文阅读讲学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研讨,推动“群文阅读”特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给老师们带来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的建设

“多文本”是“群文阅读”的一个最大外显特征,群文的选择就是依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议题”就是组选文中蕴含师生可议论的话题,是组选文的组织线索,贯穿选文的始终。议题与选文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决定“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群文阅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材的作用,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以编者的身份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整合相应的文本,组成一系列以某种线索为组合标准的文本群,以便服务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参与群文教学内容的选编,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方便为学生提供适宜的阅读教学内容和策略。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设

“群文阅读”教学以单篇文章阅读作为基础,但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从而实现个体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粗读略读法,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兴趣和乐趣。

教师总结经验和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不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理解,培养学生的比较与综合、分析与归纳等阅读能力。另外,要教会学生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参与同学的讨论。阅读不局限于课堂内阅读,还可带动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将课内外群文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建设

“共识”和“集体建构”都是“群文阅读”的核心词汇,以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为基础,关注集体智慧的共享,建构文本的意义,从而达到认可某种理解的共识。“群文阅读”是开放生成的课堂,因此其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观点,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交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比较中获得认同和共识。“群文阅读”最终上升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需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评价制度。学校对教师采取鼓励和引导策略,调整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评价等方面的制度硬性要求,弹性支持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尝试。

通过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学习积累,发展思维,进而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可以说,做好这项教学实践能够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好基础,也为他们学习各门知识打好基础,为他们一生的发展、一生的幸福打好基础。目前,关于“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还在积极探索中,“群文阅读”为阅读教学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关于它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4

关键词:阅读教学;群文阅读;三要素;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17-01

引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扩大阅读量,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去阅读。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一起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能够更好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够和思考能力,是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要求的一种高效教学手段。

1.群文阅读的三要素

群文阅读的三要素是指议题、集体建构和共识[1]。议题是在群文阅读开始之初就必须确定的可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议题,议题的选取必须具有讨论性、延伸性和启发性,便于师生能够更深、更广地去进行探讨。群文阅读的集体建构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生集体的力量。全文阅读中的共识是在建立在师生之间关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一起合作交流,并对文本进行深度良好的对话之后,所达成的一致结果。例如在学习人间版八年级第一单元时,对于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将议题定为"坚持"、"成功的要素"、"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讨论性和启发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大胆第展开想象和讨论。

2.群文阅读的特点

群文阅读具有促进学生解放思想、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的特点[2]。群文阅读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阅读和理解议题,同时每个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自由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看法与见解,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在群文阅读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够认真倾听,让每个人有自己的话语权,在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的集体构建,在无意识中就达到了归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目的。群文阅读中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自我解读的过程中加入了实际生活的经验,每个人都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的策略

3.1 依据单元主题,进行深入开发。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一般都是以单元组织形式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应的主题,虽然主题与群文阅读中的议题不同,但是这也无疑是给群文阅读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动物",根据对单元的课文的理解,可以看出各个文章中不仅讲述了各种动物的习性,也讲述了动物的一些的智慧和精神,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对群文阅读进行议题的扩展,如"动物生活智慧"、"人的动物习性"、"从动物的生存博弈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等,然后根据议题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让学生逐渐分享阅读心得,营造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个体与群体阅读的素养,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2 发现群文异同,升华阅读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在"求同"阅读的基础上,发展群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评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面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阅读是有技巧的,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快速默读文章,读完后对文本内容用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再读文章时跳读扫,不把重点词、句、段画出来读一读,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同时询问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句的理解,更应侧重从这组群文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综合思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群文阅读分析和"求异"的深度及准确性。例如组成学生对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进行"伟大"议题的品析时,通过"求同阅读"后,引导学生在认识"伟大"议题的基础上,去细致贫品读和赏析文本中的重点句段,重点分析几篇课文中主人公伟大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品析,发现文中主人公的背景、伟大行为和对象,伟大精神的体现方式等都有不同,通过集体活动交流,学生对"伟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结语:综上所述,群文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自由对话,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说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是极有帮助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群文阅读的三要素和教学特点,根据精读、泛读课、综合学习课和课外阅读学习的不同需求,实施不同的群文阅读策略,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群文阅读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25-02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阅读的方式上来讲,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以及整本书籍的阅读是当前主要的阅读模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取的是“单篇精读讲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而教师在单篇阅读教学中,对知识的线性讲解和注重学生的字词句的讲解占据着阅读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容易对阅读教学课程失去兴趣。而近年来悄然兴起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一、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含义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要义是立足于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向度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从而达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的获取并概括信息能力,涵养人文情怀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群文阅读教学则打破了单篇分析式教学,从而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在群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没有过高要求,没有太多复杂问题,学生只是静静阅读,对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惑做批注,而教师则是巡视、指导、辅助、倾听,并和学生一起阅读,而后师生围绕“议题”集体构建,达成共识。一堂课下来,学生大部分时间沉浸在阅读当中,没有“外因”的干扰,如此轻松的阅读课堂,学生怎能没有兴趣?学生怎能不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合理的选取题材,保证阅读质量

教师如何选取题材是群文阅读教学法进行的关键。随着我国新课标的实施,初中语文教材得到了丰富的扩充,使语文教学内容变得多样化。教师在选取题材时,首先应该从制定议题出发,议题内容切勿选择太过于复杂或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初中生的文化程度有限,对于太过深奥的内容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师选择议题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文章的选择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文章的内容与文章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文章,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书籍来增加群文阅读的题材,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三)重视学生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凸显

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从根本上讲,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直以来,在传统单篇式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都是重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见解和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性,教师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共同思考,积极讨论,体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民主性,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让学生之间多交流,进行合作阅读模式,共同促进学习

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以后,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要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模式,在各小组内讨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答案,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班级内交流,自我评判和总结,然后总结出每个小组的思想和见解。这种合作阅读方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这种类似于头脑风暴似的议题讨论中,思维能力会得到空前的提升。并且老师要适时的发现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方案、新观念,一定要加以肯定和鼓睿并要强化学生的“新办法、新方案、新观念”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尝试创新成功的喜悦。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6

【关键词】群文阅读;困惑;对策

最初听说“群文阅读”四个字,缘于一次国培之旅,讲座中,洛阳名师许利平老师将自己近年来与同事在群文阅读之路中的探索与收获及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倾囊相授,同时还为我们推荐、介绍了一位在群文阅读之路上已颇有建树、卓有名气的先行者――蒋军晶老师。怀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敬仰,更多的是对群文阅读教学之路的向往,我拜读了蒋军晶老师的多篇文章及教学实录,对“群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无独有偶,适逢2015年度河南省教研室组织开展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我积极参与,引领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投身其中,重点研究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策略。

一、初步认知群文,理论学习寻支点

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相对于单篇阅读应运而生的,没有单篇就没有群文阅读;单篇教学是“例”,是精读和讲读;群文阅读是“组”是“群”,是略读是浏览。精读以单文为例,是得意得言得法,是举一;而群文略读是“以广见深”,是“以博见专”,是反三。群文阅读教学要处理好五大关系:教科书与群文的关系,精读与略读、浏览的关系,训练阅读和发展思维的关系,学读与学写的关系,群文阅读与整本书的关系。

从课题开题以来,我按照课题开题报告的计划要求全体成员全方位广泛阅读群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我们重点阅读了《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这三本书籍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平时的教研中遇到困境或瓶颈时力求找到理论依据为自己拨云见日。同时,有目的地矫正学生不良阅读行为,利用学校微信群分年级为学生做好每日推荐,鼓励家长也踊跃参与其中,和孩子亲子阅读,共同交流、体会和感受,有意识地让家长、学生明白一个多元化的大阅读时代即将到来,学校中的教科书仅仅是一块跳板和支撑点。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它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鲜活,还将语文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变得灵活富有弹性,它会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成为改良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

二、深入思考引困惑,山穷水尽遇瓶颈

面对群文阅读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充满了好奇、迷茫、兴奋,蹒跚而行,一路探索。望文生义,有的老师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几篇文章的组合,在一节课里多读几篇文章,简单理解就是量的增加。因此,课堂上看到孩子们在囫囵吞枣地读,只能看到量的变化。有的老师还未能从单篇阅读教学的模式中脱身出来,详细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集体建构,单向输入代替共同参与。对于文本的阅读还停留在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状态。初期尝试,仅增加了教学工作量,老师们完全没有享受到群文阅读“悦读”快乐。

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和调整,我们发现在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找准“基点”,“异径”对接。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以文本为基点,打破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最终形成走出文本、家庭、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呈辐射式“球形”立体阅读方式。在群文阅读中,强调用教材教。以往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教材,重视课课精,课课清,强调文本的重要,学习内容是以“一个文本”为视野的。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探索和尝试之后,怎样合理安排文本和引入文章的学习时间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群文阅读的路上,种种困惑束缚了前行的步伐。

三、反复实践终突破,柳暗花明出对策

群文阅读的路上,困难并不能阻挡大家前行的步伐,在以教材为点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大家依旧热情高涨,共同研讨,不断争论,将诸多疑惑梳理归纳为三点:教材有什么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可以删掉哪些不必要的问题?文章和补充文章的契合点在哪?这样不断大胆地重组加工教材,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晰,学习的规律更加显性。

带着这些问题,我如饥似渴,查阅了许多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实录,如蒋军晶老师的《去年的树》《创世神话》《桥》,曹海棠老师的《一圈一圈往下绕》《读古诗,想画面》《勇气是什么》《有意思的颠倒歌》等,这些教学设计让我对群文阅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鼓励老师们试着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地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等文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是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比如:在教学古诗《绝句》时,我们让孩子们熟读诗句,借助插图猜诗意,领会诗的意境,落脚点放在诗句的特点: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并引入杜甫的其他两首《绝句》,让孩子找出这些诗篇里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在教学寓言《鹬蚌相争》时,我们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鹬、蚌争执的情景,再让孩子明白它们错在哪里,体会寓意。接着再引入另外两篇寓言,通过填写表格归纳出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道理深刻。再如:某版本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篇课文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出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欢腾,以此为契合点,我们挑选了一组运用了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的文章《海》《第一场雪》《鸟的天堂》,古诗《绝句》《鸟鸣涧》《山居秋瞑》,丰富课程资源,在学习课文之后,通过类比朗读,让孩子初步感知动静结合写作方法的妙处。

一段时间摸索下来,老师们的课堂悄悄发生了转变:1.探究的课堂。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就是知识的探索者。以往,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虽然来得方便快捷,但是,没有起到让学习真正发挥的作用。群文阅读是挖掘教材的元素,明确课文与课外阅读之间的联系,通过群文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2.读书的课堂。群文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量。在同一单元下,课内文本4篇,课外文本8篇,较以往阅读量明显增加。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浏览、批注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读中学习读的方法,在读中获得规律。

群文阅读是一种兼具高性价比和可操作性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了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师生学习共同体,优化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打造了优秀的课堂形态。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力,发展思维,变化气质,促进读写结合等。量变一定会带来质变。群文阅读,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值得研究、推广、实践。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我们有幸成为群文阅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经过不懈地努力,相信用不了多久,群文阅读将如一颗颗萌芽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意葱茏!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出版者《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6期

[2]赵镜中,《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

[3]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出版者《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36期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7

【摘 要】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四个阶段进行了阐释,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素质教育 培养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35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这个时代赋予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

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

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要做到训练量适中,我们就必须精心制作或选择训练题。在高一、高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阶段,我们紧扣课本编制测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

第一步,教师示范,向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基本知识”和文章阅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充分运用于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自读具体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拨。最后,我们便开始实施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熟练运用基本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个“基本”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高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综上所述,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因为这四个“基本”的综合体正是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力的重要内涵。所以,现代文阅读教学如能狠抓这四大“基本”,是一定能达到真正培养阅读能力和不断提高阅读水平这一目标的。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8

关键词:图书馆核心价值 群众基础 弱势群体 阅读社会 阅读权利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037-04

Study on the Value of Libra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ding Society

Liu Qiurang Yan Hui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Library, Xi’an, Shanxi, 710072)

Abstract:Promoting the social reading is the core value of library, library should play a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ading society. Based on the service guideline, library should focus on service for the vulnerable groups, and concerns about their reading condition, and makes full use of the high technology,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readers’ reading rights, and establish the important value emis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ding society.

Key words:Library core value; mass foundation; vulnerable groups; reading society; reading rights

CLC number: G252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037-04

早在197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建设“阅读社会”的目标,并自1995年始,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的阅读工程的开展。此举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并把文化建设作为强国的策略来开展,通过设立“读书周”、“读书节”等活动,积极推行全民阅读工程,力图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随着党的十六大把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提出来,努力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自2006年始推出“全民阅读”活动,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激发了全民的读书热情。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镇、知识集散的殿堂,自然在这一项全民阅读活动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任务,这是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和性质所决定的;而同时,怎样在建设阅读型社会中发挥作用则是一个需要图书馆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问题。下文笔者结合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内容,分析图书馆在建设阅读型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及具体的实践措施。

1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及其时代性质

价值是一个哲学命题。价值不具备独立存在性,任何价值都是针对两个维度来说的:主体和客体。即价值是客体相对于主体需求而言的意义内容,离开客体的价值或离开主体的价值都是不存在的。[1 ]价值的依附性决定了同一客体相对不同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需求而言,其价值内容是不同的,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

图书馆的价值包括:一、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即图书馆处于客置,其主体就是所服务的社会、群体和个人,强调的是图书馆的“贡献”;二、图书馆的自我价值,强调的是图书馆的“索取”(见图1)。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价值都是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即图书馆作为价值客体为社会主体所提供的服务,相应地,图书馆的价值也呈现多元性与多样化的特征,它主要依赖于社会价值主体需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社会价值主体需求的变化则主要通过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2 ]

国内图情界对“图书馆核心价值”内容及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集中研究,认为保存人类记忆与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知识自由与平等获取、促进社会公众的阅读、教育与学习等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3 ] [4 ] [5 ]。这些内容构成了图书馆之成其为图书馆的核心职能,其中教育与学习就是图书馆自存在之初便一直承担的重要使命。

图书馆从存在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变化、识别并准确定位自身时代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图书馆的价值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从最初开放藏书楼形成图书馆雏形时图书馆所具备的开启民智、开化风气的教育学习职能、到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而开展的新图书馆运动所倡导的服务大众的服务精神、以及抗战中的曲线救国方针、尤其改革开放后图书馆所呈现的同样开放、包纳的心态,以及如今民主政治社会中,图书馆所倡导的图书馆权利、知识自由与平等获取等思想等,不难看出,在这一过程,图书馆始终围绕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需求而改进自身的服务、投身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浪潮中去,这就不难理解,在世界各国开始提倡阅读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党和国家也号召把建设学习型社会、阅读社会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目标来进行之时,图书馆也应当投入到这一时代浪潮之中,承担起属于图书馆自身的这一部分责任,而这一部分责任,却远远不是以往学界所研究的组织推荐书目、向读者提供经典阅读书单这么简单,而是一个需要国内各个系统、各个层级的图书馆联合起来而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

仔细分析图书馆核心价值内容,不难发现,不论是保存与传承文化遗产,还是社会服务、知识自由与平等获取以及教育与学习等,其根本任务都是为了满足作为图书馆价值主体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阅读需求,而不论这种阅读需求是社会自发、自觉的要求还是在国家、外力的推动下所开展的,不论其程度如何,图书馆一直都贯彻着这样促进社会阅读的使命,这是图书馆存在的基本职能所在。从20世纪初古越藏书楼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肇始,图书馆就呈现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状态,藏书不再只针对少数人开放,而是要面对社会大众,开启民智、培育人才,发展国力,这是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最初形态,而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其方式便是通过这种开放的形态,吸纳更多的社会民众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促进阅读活动的自发开展。也就是说,图书馆一直在其运作过程中推动着社会阅读的开展,差别只在于活动开展的程度和范围,以及这种推广民主阅读的外在推动的力度和手段。这是我们在分析图书馆在构筑阅读型社会中的角色地位时需要明确的一项基本内容。

随着党和国家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和阅读型社会的重视,各教育部门和文化机构纷纷对这一国策作出相应的政策响应和调整。图书馆自然在这一活动中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200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关于开展200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通过“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各种活动,引领着全民阅读的浪潮。2005年学会成立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随后和其他部门联手于2006年在深圳举办“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此外,2007年在中山大学举办了“首届全民阅读论坛”,2008年在东莞召开了全民阅读论坛暨“阅读促进发展”研讨会。此外,2008年,学会正式了《图书馆服务宣言》,实时地将“阅读”条款列为国内图书馆服务的重点服务内容,认为“图书馆努力促进全民阅读。图书馆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6 ]

自此,“阅读”不再是个人的零散的行为,而是有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相关文化教育组织机构协助和促进的一项集体活动。在这场全民阅读革命中,图书馆应该充分重视起自身的价值和责任,以更大的角色作用来凸显图书馆的存在使命。

2 图书馆在阅读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定位

以往学界对图书馆在促进全民阅读中的作用研究多集中在研究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推荐书目、经典阅读书目以及新书推荐等,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图书馆服务对象需求的特殊性及服务内容的针对性,没有足够重视到图书馆在构筑阅读型社会中的重要角色,而仅仅将自身的服务定位为一个单方面的服务,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针对性。而如前所分析的,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要以价值主体的需求变化为动向,在洞察了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对“阅读”活动的重视和需求之后,图书馆积极调整了服务重点和方针,但其服务内容仍以传统的单方面的推送为基调,这种活动的结果,一方面是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则无法凸显图书馆在整个社会阅读革命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作为图书馆人,我们需要重新界定自身在这场决定未来走向的阅读革命中的价值,通过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服务手段,来提升图书馆在构建阅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1 群众基础: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基石

翻阅图书馆发展史,不难看出,图书馆从发端之始,便牢牢地建立在为民众服务的基础之上,不论是开启民智、开化风气,还是培育人才、教育救国,甚至提倡读者权利、实现知识自由与平等获取等,都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基础和群众根基,是要通过阅读教化民众,发展国力,从而振兴国家。但文化救国也好、教育救国也罢,都不是只针对一部分精英的培养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提高普通大众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来整体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促进国家的发展建设。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出现是建立在这一满足社会整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图书馆开展服务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面向普通大众的、满足并提高其阅读能力的集体行为,图书馆在其运作过程中,也要首先将服务对象的范围最大化、基础化,预先囊括所有可能的服务人群、组织和个体。这是肇始之际图书馆便具有的时代使命和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体的需求虽然在不断变化,但图书馆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和群众基石始终是不变的。对于阅读时代的图书馆而言,更是如此,提高普通民众的阅读能力、满足其阅读需求,推动整个阅读社会的建设发展,这是新时期图书馆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这一过程,也无比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群众基础性质。这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时需要意识到的一个重要前提。

2.2 人道关怀:阅读时代图书馆的特殊使命

如前所述,建设阅读型社会并不是只针对一部分人而言,只有在提高普通民众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基础上,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阅读型社会的发展进程,才算具备真正阅读型社会的基本要素。而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发达地区与偏远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弱势群体自身能力的限制等,对构建阅读社会提出了真正的考验。图书馆作为建立在群众基础上的教育文化机构,必然要意识到,在其开展推广阅读的服务中,除了满足一般行为能力的群体个人之外,尤其要照顾到这些弱势群体和个人的阅读习惯、偏好和能力局限,为其实现阅读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场所,扫除其阅读过程中的现实障碍,克服其阅读困难,促使这类群体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养成自身的阅读习惯,实现其自由、平等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权利,体现彻底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使得国家的阅读政策能从弱势群体予以突破,而如果图书馆能在这场阅读革命中重点关注这一类人群,帮助实现和提高弱势群体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则图书馆也就在这场阅读革命中真正发挥了自身的价值和作用,[7 ]凸显了图书馆的强大社会教育作用,这是对图书馆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一个巩固和提升,也是对图书馆群众基础的巩固和强调,而这反过来可以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政府组织的支持,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图书馆的资源和发展获得一个滚雪球式的效果。

以往图情学界对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图书馆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为盲人设置阅读区、关心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阅读方式和行为、偏远地区人群的阅读问题、信息贫富差距等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努力,这在一定区域和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图书馆的社会基层服务工作,而从整体意义上看,图书馆在关心弱势群体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等方面还并未形成大气候,而只是区域的、零散的服务行为,所涉及的区域和人群非常有限,并且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也有一定的脱节,笔者认为,这需要国内图书馆协会和政府组织结构的协作努力,在整体布局和系统安排的基础上,将零散的、个体的关心弱势群体的行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项集体活动,共同促进这一人道关怀精神的推广。而这一过程中,虽然要依赖政府组织机构的推进和协调,图书馆界更需要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心态、在图书馆学协会组织的领导和促成下,投身于这项意义重大的社会运动中来,正如前文所述,如果图书馆能在这一场阅读革命中形成自身的服务立场和态度,从根本意义上改变社会信息贫富差距,促使阅读习惯成为一个基础的、群众性的行为,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改变个体命运、改善社会知识结构和阅读群体构成以及推动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和牢固的群众基石,这一效果是可预见的,也是极具社会意义的。

2.3 科技浪潮下的图书馆阅读服务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发展,人们的生活形态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1993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在国际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国家通过开展科教兴国、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等措施,发展本国的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网络互动的实时信息传递方式,拓展了信息服务的模式,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流通时间,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效率。图书馆作为科技化浪潮的积极追随者和实践者,以开放的心态自觉地探索科学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实践经验以及类似行业的做法,积极转变图书馆的服务形态和方式,这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RSS推送服务、博客、Tag标签的图书馆应用甚至图书馆2.0/3.0服务模式等,这一系列的服务方式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图书馆的存在形态、服务方式和思维方式,不论其实现途径或程度怎样,都体现了图书馆人想要积极革新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及读者的信息获取习惯和方式的态度。而这一点,正如上文所说,正是图书馆价值的时代性质所决定的,是图书馆价值主体的需求变化及时代大环境的变化对图书馆发展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

随着阅读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信息化技术的飞速更替,如手机阅读、Ebook、多媒体阅读方式的发展等,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图书馆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积极思考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灵活性与互动性、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营造一种新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氛围,为培养读者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提供及时有效的阅读内容和最好的学习场所及个性化环境。

这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参与这场阅读革命所提供的契机,它并不是要求图书馆脱离人文精神的关怀而单独地追求技术变革,而是在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精神等的约束下,以高度发展的眼光来寻求新的技术服务手段,以更快、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来满足更多人的阅读需求,从而扩大并加强图书馆阅读参与的群众基础。

2.4 权利时代的阅读保障

随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执政的方针策略,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加快,依法执政、依法民主法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议题。近年来国内关于图书馆权利、读者权利、知识自由与平等获取等内容成为热点研究,这是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大环境对图书馆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权利时代与阅读时代的并行发展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应该积极维护用户平等、自由、合理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保障其阅读自由、阅读平等及合理的阅读要求,只有保障了用户的自由阅读及平等阅读,才能避免信息贫富差距的扩大,为其实现更大的自由平等提供知识支持和保障,一定程度来说,用户基本的阅读自由与阅读平等是其享有其他权利自由的起点和基本要求,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图书馆的这一项保障读者权利的举措可谓意义深远。而在学理层面提供足够论证的同时,更需要积极推行其在图书馆具体工作中的应用,除了一部切实可行的《图书馆法》呼之欲出,在图书馆开拓新的阅读服务模式和途径的过程中,更要基于对读者的基本阅读权利保障的考虑,体现图书馆独有的权利关怀和考虑。这是构建阅读社会中图书馆实现其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权利保障。

3 结语

时代的进步对图书馆的发展不断提出挑战,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确立和延续,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价值体系,而现代图书馆从出现之处开始便是建立在培育社会人才、开化社会风气使命的基础之上,服务普通公众是图书馆存在的重要特征,这必然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阅读时代的到来再一次将图书馆推到了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构建阅读社会的过程中,图书馆作为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中心,必然要起到独特的作用,而其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则需要图书馆不断探索创新,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推送经典书目、提倡经典阅读之外,更需要理解阅读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弱点和难点,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对图书馆的利用,其阅读状况直接决定了阅读社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以著名的木桶原理为例,一只木桶的装水量并不取决于其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相应地,一个社会阅读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精英的阅读状况,而是取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只有提高这一块“短木板”的长度,使之提高和加深,方能从整体意义上提高社会的综合阅读能力,从而构建起真正的阅读社会。图书馆需要在这一阅读浪潮中,明确这一理论,着重对弱势群体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培养提升,充分体现自身的核心价值,确立图书馆自身在阅读社会中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燕辉. 图书馆价值与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的关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0,(10):180-188.

[3]范并思,周吉.推动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中国图书馆学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30-34.

[4]王知津.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图书馆核心价值[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53-58.

[5]于佳璐.试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定位与建构[J].图书情报工作,2008,(2):13-92.

[6]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EB/OL][2010-12-10]. http://.cn/CN/News/2008-10/EnableSite

_ReadNews1120725791225123200html.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9

关键词:阅读图书馆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 G2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6-0049-03

阅读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高级信息行为,也是人类获取知识、分享经验、协作创新的纽带和桥梁,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传播文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各国政府等都非常重视阅读质量的提高与推广。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0年以来先后发起了以“国际图书年”、“走向阅读社会——80年代的目标”、“世界图书之都”等为主题的会议、评选等活动,并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将推广阅读作为天职的图书馆近年来也积极的将阅读推广作为其主要工作,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提出了将美国建成“读者之国”的4年计划、美国图书馆协会在2000年推出了“一出生就阅读”计划等。中国图书馆学会也成立了“阅读推广委员会”,在“世界阅读日”期间还号召全国的图书馆界开展精彩纷呈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全国图书馆界进行火热的阅读推广活动的同时,我国图书馆学术界也对阅读推广进行了一定的学术研究。

1 我国图书馆界阅读推广的研究成果列举

近年来,随着政府及国家领导人对阅读重视,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院校等各级科研立项单位也都设立了一大批阅读推广科研课题,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0BTQ011)与“图书馆与西部民族地区阅读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9BTQ007)、中国图书馆学会2010年立项课题“当代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省全民阅读推广与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对策和建议”(课题编号:20111slktglx-74)、江苏省教育厅项目《面向学习型社会的阅读推广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70002)等。由于有政策及项目的支持与引导,使得我国图书馆学者对阅读推广的研究成果中除大量的学术论文外,还有一批广受欢迎的阅读推广专著,如《中国读书大辞典》(王余光,徐雁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阅读研究导论》(王龙主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以及2011年才出版发行、填补了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空白的研究阅读推广类读物《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徐雁主编.海天出版社,2011)和《全民阅读参考读本》(徐雁,陈亮主编.海天出版社,2011)、《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彭懿主编.接力出版社,2011)、《阅读疗法》(王波主编.海洋出版社,2007)、《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湛佑祥等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等。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界阅读推广研究成果丰硕,且随着社会对阅读推广的愈加重视与研究的深入,研究的深度、宽度都已有着快速的深入与扩展,研究已不再仅仅局限于阅读推广的手段、方法、书目等方面。

2 我国图书馆界阅读推广研究论文的内容分布

笔者为了掌握我国图书馆界的阅读推广研究论文数量及内容,在CNKI中以“阅读推广”+“图书馆”为主题检索词,检索发现相关研究论文有三百余篇(检索日期:2012年10月26日)。笔者选取了一些发表在CSSCI期刊和下载、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对其研究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分析。

分析发现,我国图书馆界阅读推广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推广的策略研究。阅读推广的方案、方法、模式等是我国图书馆界早期阅读推广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众多的图书馆工作者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较多。如成晓东[1]通过调查我国高校师生年借阅量(人均不到10.2本)与研究,主张采用灵活的方式、策略来推广阅读,如选用古诗激发学子的读书热情、以短信或邮件方式将古代读书诗送给读者;制作一些印有古代读书诗的精美书签夹在书里;在信息栏中嵌入古代读书诗,或者在催还图书的邮件中附上古代读书诗;图书馆联合校团委或各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举办不同规模的古代读书诗演讲赛,深入各班级开展古代读书诗沙龙活动等。图书馆工作者则大多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推广创新策略,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阅读推广的创新举措研究,如段梅等[2]以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策略即发挥大学生读者协会的带动作用、开展爱心图书漂流活动、读书节系列活动等为基础,探讨了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创新。

(2)阅读推广的主体研究。尽管阅读推广的主要实施主体是图书馆、学校、出版界等,但随着社会力量、政府对阅读推广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组织或个人如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义务馆员都加入了全民阅读的推广活动之中,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者也及时的分析了这种多元主体存在的科学性及联合活动的发展对策。如白冰[3]探讨了馆社(图书馆与出版社)互助推动青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策略。

(3)阅读推广的媒介研究。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调查形成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4]报告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3.9%;中国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电波媒介的时长均有所减少,但上网和接触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等媒介的时长有所增加。同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5]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说明重视电子阅读、手机阅读,利用多种媒介的阅读将非常重要。令人欣喜的是尽管此类对多元媒介的研究虽然起步晚、内容浅,但研究发展迅速,一大批学者已投身其中。如王贺等[6]研究认为网络阅读的种类主要有读书频道与付费阅读网、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社区阅读网站等,网络阅读的特点主要有可标注、动态时效性、多媒体以及全媒体、个性化、社区性及社群性等。阮海红[7]认为阅读环境的变迁会导致阅读选择与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少儿阅读的推广需要政府、社会、专家的积极参与;少儿阅读推荐导读可通过讲座推荐导读、书刊推荐导读、电视推荐导读、网络推荐导读等方式进行;少儿阅读推送服务则包括合作网络推送、图书流通站推送等多种服务模式。

(4)阅读推广的对象研究。图书馆的用户即读者不分贫富贵贱,《图书馆宣言》也明确指出任何人都有公平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因此,为所有的读者进行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基本公平服务的基础与保障。但由于信息社会的有用信息获取日益昂贵以及因社会发展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弱势群体如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孤寡老人成为了最需信息援助、阅读推广的对象。笔者也发现,图书馆阅读研究者已经关注到了这类群体的阅读推广研究。如赵琳[8]通过分析我国儿童的阅读现状,论述了儿童阅读推广的内涵与重要性以及公共图书馆在这一活动中应当担负的重要角色,并结合深圳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推广实践活动,提出了公共图书馆进行儿童阅读推广的措施。

(5)对国外阅读推广的借鉴研究。阅读推广不但在我国得到了政府及相关业界的重视,其它国家如日本、美国等国也都非常重视,政府甚至成为了一些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图书馆学者也将目光望向了国外,并为此展开了一定的国外阅读推广研究。如董丽娟、韩静娴[9]以中国、英国、美国三个国家为例,从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起因、历史、组织者、实施依据、实施情况等角度,分别就阅读危机、全民阅读活动历程、推广机构、阅读保障、阅读项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三个国家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陈永娴[10]则通过介绍世界上第一个专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的全球性计划——英国的“阅读起跑线”计划的发展历史、服务内容及其合作模式,认为“阅读起跑线”计划完善的体制和指导服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的机会,我国应引入该计划,并在探索适应本土需要的活动开展方式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 让更多的儿童受惠于该计划。

3 阅读推广研究的缺陷与发展对策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界对阅读推广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提高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理论水平、增进相互间的工作经验交流无疑会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具体分析时,仍然能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1)研究群体分散,研究初具规模但深度不够。大量的成果中,以阅读推广等为唯一研究领域的学者几乎没有,目前能看到成果最多的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0BTQ011)科研团队,其余的学者最多的也就是围绕其课题的两三篇相关论文,这种局面造成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研究群体庞大但研究深度远远不够,研究或是对既有理论的重复,或是对成功做法的概述与借鉴,或是对自己工作的介绍与总结。

(2)研究对象单一且分布不均。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界的阅读推广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学生、城市居民等群体上,而对残疾人、幼儿、老人等群体的阅读推广研究很少,存在着研究领域单一且分布不均的问题。

(3)阅读推广的媒介主要以介绍和引进为主,创新性不足。“三网融合”等带来的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让图书馆研究者及实践者看到了信息媒介变革所蕴含的利用价值,但在阅读推广研究中,因研究的深度不够,所有对阅读推广媒介的研究成果都还是主要以介绍和引进为主,对于阅读推广所需的媒介需求没有进行实质的探讨,创新性不足。

要改变上述现状与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加大政策、项目的引导性,吸引更多的图书馆研究者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宽泛的阅读推广学术探讨,如基于实证的图书馆对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阅读推广研究障碍等内容;其次,加强图书馆学研究者与IT界、图书馆实践者的协作与合作,使得研究者一方面掌握更多、更新的信息媒介,另一方面让研究成果最大可能的转换为生产力,提升研究的价值。

4 结语

阅读推广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但随着社会发展而总是变化的民众阅读需求也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国图书馆研究者还有继续改进的方面和空间,但也相信,随着政府与社会对阅读推广的重视程度日益突出及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火热开展,我国图书馆学术研究者的研究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成晓东.以“读书诗”劝学: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新形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90-93.

[2]段梅,范丽娟,赵晖.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86-87.

[3]白冰.馆社互动助力少儿图书的阅读推广[J].出版参考,2010,(22):1-2.

[4]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图书阅读率为53.9%?[EB/OL].[2012-08-27].http:///cul/2012/04-19/3832813_2.shtml.

[5]CNNIC:中国网民数5.38亿手机成最大上网终端[EB/OL].[2012-08-27].http://.cn/i/2012-07-19/13467406468.shtml.

[6]王贺等.基于阅读2.0模式,高校馆学生读者网络阅读推广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54-156.

[7]阮海红.推广、推荐、推送——引领多元媒体时代的少儿阅读[J].图书馆建设,2009,(5):47-50.

[8]赵琳.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的分析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9):122-124.

[9]董丽娟,韩静娴.中英美三国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之比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5):68-72.

[10]陈永娴.阅读,从娃娃抓起——英国“阅读起跑线”(Bookstart)计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107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主题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47-01

阅读是一名学生,尤其是刚刚处于启蒙学习阶段的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也是学习语文的关键环节。表达的前提是阅读,写作的来源也是阅读,满腹经纶更是需要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们缺乏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并且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培养出他们极度匮乏的阅读意识和能力。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推出可以使这一方面的问题得到改观,落实下去有望大大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思考能力,改善阅读习惯。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过去,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大多数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学生本身缺乏阅读意识,家长也同样缺乏,即使是大量阅读,很大程度上也是功利的。因此,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普遍比期望值要低,而且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为了满足学生们今后的需要,适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当今的教材格局已由传统格式改为“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格式,即每一个单元有一个突出的主题,该单元下的文章或诗歌均一致地表达该主题,在主旨思想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大量的自主阅读。

二、“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应用的注意事项

1、正确认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

该模式的精髓在于为学生们树立整体阅读观念,是对传统课本的改革与升华。这一模式并不是淡化了课本,而是对之前逐篇教学的改进与补充,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

2、设计“群文阅读记录表”

群文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学生们的自主性的。因为每个人的习惯各不相同,能力也参差不齐,平时很多时间是老师留给学生们自己的,但是,同时老师也需要及时得到学生们的反馈,因此,建立“群文阅读记录表”是很有必要且有效的。这个表格上学生们可以记录自己的感悟、读书心得或者是与其他同学、老师交流得到的体会、想要提出的建议等。该表对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有显著作用。

三、应用的具体方法

如以某单元旨在表达“爱国情怀”为例,可采用四步教学法:主题的引出、阅读精彩内容交流、部分作品赏析、主题的延伸。

1、主题的引出

如上述单元下的几篇课文主旨均为表达爱国情怀,因此,可以以该主题为线索,将这几篇课文思想贯穿起来。这一环节是在学生们读完这几篇文章以后进行的,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来归纳总结直至将这根线索提出来。这既增加了老师与学生们之间思想的沟通,更提高了学生们的概括归纳能力。

2、阅读精彩内容交流

这一环节无疑是最关键的,老师给同学们足够的时间去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讨论。这首先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观点和有趣的想法等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调动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阅读交流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也可以将自己在“群文阅读记录表”中的问题提出来,在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得到快速且满意的解决,甚至也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感悟分享给其他同学。

另外,充分的交流也是一个锻炼表达能力和聆听能力的好机会。交流过程中,通过认真地聆听其他同学的想法,比较与自己的不同,体会他人的独到之处。将别人有趣的想法和自己最初的思维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将其进一步表达出来,让别人给出一些意见或建议。因此,这一环节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3、部分作品赏析

在学生们交流完毕以后,老师可以选取出一小段经典且精彩的文章当作典例,首先从主题表达的角度进行剖析,比如运用了何种表达方法,或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将主旨表达出来的,这些分析均对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有较大帮助。再者,老师也可以从文章结构层次上来分析该段文字的美妙之处。

老师还可以选取一些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段落以供学生们背诵积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样有显著作用,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至于枯燥无味,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读起来也更优美。

4、主题的延伸

阅读还是讲究“思想”,边读书边思考才是最正确的,“阅读”和“思考”缺一不可。早在两千多年前国学《论语》中就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阐述了边学习边思考的重要性。阅读仅仅读到表面上的主旨还是不够的,学生们需要发散思维,比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有没有与文章作者类似的感悟或者曾经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境遇。这一环节也能大大提高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

四、结论

总之,“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是语文教育发展到当今催生的产物,适应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要求。它既继承了传统逐篇施材教学的精髓,又对它进行了补充,做到了与时俱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系统地将同一大类的文章整合起来,纵向比较,得出自己深刻的感悟,同时,学生们还可以以主题为线索,在教材的基础之上,寻找课外相关读物来充实自己。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使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仅让学生“学会”,更注重让学生“会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知识储备更加丰富,阅读能力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群文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作为提升小学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一直都是小学教师重点关注的教育关键点。这主要是因为阅读具有有效地提升小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单篇文章的语文阅读方式,群文阅读方式是将一组具有关联性的语文文章,通过一定的排列组合在一起,然后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并对这组文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但是,由于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关联性文章,实现群文阅读的教学最大效益,一直都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以此研发出最具有当代小学学生特色,符合当下小学生发展详情的小学语文阅读模式,最终促进我国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具体优势

(一)拓宽了小学生的阅读范围

无论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还是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认为学生多都市、读好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新课改中甚至直接要求了小学学生每个星期的阅读时间量,可见阅读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使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将多篇具有关联性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还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通过以教材为主的阅读内容引申到更多、更宽广的语文知识上,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也提升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二)加快了学生的阅读时速

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有益的,也有无益的。如何在信息时代中获取更多的有益信息成为了人们适应生活、求取生存的重要前提。在阅读当中如何快速阅读并提出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就非常重要了。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时代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以此满足自己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文章,往往会选择放慢阅读速度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际上,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的阅读量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阅读时间也无法增加。如果使用的是群文阅读的语文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同时阅读多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时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通过关联性的阅读方式,也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强度,让学生使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来理解文章内涵。

(三)强化了学生的联想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更注重于对学生知识层面的拓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一直没有予以重视。自从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师才慢慢开始重视起阅读课堂中学生联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且,由于传统的阅读教学采用的是单篇教学的方式,学生的思维受文章内容的束缚,学生思维能力发挥不出最大功效,对学生联想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自然受到了阻碍。如果使用的是群文阅读的语文教学方。教师要求的教学内容都是与教材有关联性的拓展性文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思考每篇文章之间的关联,让学生不仅对每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对整组文章进行阅读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四)灵活的阅读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当中具有三类阅读方式:单篇阅读方式、多篇阅读方式以及整本阅读方式。这三种阅读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让学生能选择出更符合自己学习特色和学习习惯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做主自己的学业,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一来,学生在这种选择和阅读当中更加感受到了“小主人翁”的学习意识,为自己的学业负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适用群文阅读方式的可行途径

(一)依据学生学习特色对语文教材文章实行课文重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教育部门精挑细选出来的,对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非常大的促进意义,对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非常强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施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时,首先就应该对教材中的优秀文章进行课文重组。但是,重组并不是贸然的,而应该依据教师所授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特色和学习情况而进行。对这些优秀教材文章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分析,找出文章之间的连接点,提取出文章之间的共同点,实现文章内容与所教知识的同一性。一般,小学语文教材文章的课文重组课通过单元重组与跨单元重组这两种方式实现。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单元是教育部门依据一定的主题进行统一划分的,这种划分方式比较的单一,只考虑了当下学生的共性发展,而忽略了其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依据自己所授学生的特色来分析教材文章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实现课文的重组。

(二)基于教材内容来拓展链接文章的阅读范围

小学语文的教材虽然是依据当代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特征制定的。但是受小学语文教材的篇幅的限制,教材内的优秀文章数量较少。为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层面,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可以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适当的拓展一些课外文章,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课程,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推动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受小学学生个人生长条件的限制,教师在选择课外链接文章时,可以从教材文章的主人公入手,从共同的人物形象、人物特色来引申学生的阅读文章,以此加深学生对教材文章中主人公的印象和理解。或者是依据作者作为连接点,对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进行差异性比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以及文章风格的转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如果选择了整本阅读的群文阅读方式,应该在对文章某一段进行阅读时去引导学生去阅读整本书的内容。

(三)注意整组文章之间的关联强度

在对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特别是进行阅读专题的群文阅读时。教师一定要提前分析每篇文章与阅读专题之间的关联强度,并保障文章与主题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只有如此,才能更方便的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的采用多样化的群文阅读方式,比如:读物推荐阅读、群文欣赏阅读等等。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比较和总结自己喜欢的文章,并在课堂之上向全班陈述自己喜爱的缘由。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群文阅读逐渐成为近两年我国热门的语文教学方式。其不仅具有扩宽学生阅读范围、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还对推动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进行研究时,也应对群文阅读教学方式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进行深刻的探讨和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艳.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戏剧之家,2015,07:214+222.

[2]叶和明.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新校园(中旬),2015,01:166.

[3]林芳. 试析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13:74+77.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12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要做到训练量适中,我们就必须精心制作或选择训练题。在高一、高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阶段,我们紧扣课本编制测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示范,向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基本知识”和文章阅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充分运用于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是第一册中的《雨中登泰山》、《记念刘和珍君》、《灯》、《拿来主义》和《景泰蓝的制作》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难老泉》(第一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第一册)、《雄关赋》(第三册)、《作家要铸炼语言》(第一册)和《一个好树种——泡桐》(第一册)等,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自读具体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拨。最后,我们便开始实施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和近几年的高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其测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熟练运用基本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个“基本”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高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综上所述,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因为这四个“基本”的综合体正是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力的重要内涵。所以,现代文阅读教学如能狠抓这四大“基本”,是一定能达到真正培养阅读能力和不断提高阅读水平这一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