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论文

时间:2022-11-30 16:38:05

知识管理论文

第1篇

如果你是一位监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总监理工程师,抑或是项目监理部一名普通的监理工程师,你是否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曾经遇到的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报告或资料.在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新员工加入组织.常因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而很难入手在项目运行中,员工需要向具有专长的专家咨询时,却发现没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这些问题其实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是企业在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企业员工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等手段便捷地获取、共享和重复使用企业的显性、隐性知识.最终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监理企业的知识是指从建设领域信息和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过滤、提炼及加工而得到的有用资料,一是显性知识,是指监理企业以管理制度汇编,台账.技术标准.项目档案等形式记载于文件、电脑等媒体中的知识.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二是隐性知识主要是指监理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创造性知识.是从长期的实践和观察中、从经验教训中积累得到的它只存在员工的大脑中不能直接输入到记载媒体中,属于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内涵:其对象是组织及个人的知识,其工具是信息技术,其目标是利用获取的知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本质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本,并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其职能是知识发现、知识传播、知识运用。

2、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

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识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学术界极具影响力的知识转化SECI模型.系统阐述了知识转化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nralization)、整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nralization)等四个螺旋式的转换过程。这是目前知识管理研究比较权威的模型。SECI模型的实施步骤包括: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审核知识、知识、利用知识、更新知识、淘汰过时知识。基于以上的SECI模型.监理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可划分为以下模块。

2.1清点和编目

知识库中存储的是企业显性知识的载体——文档。因此考虑知识的分类时,实质是对知识载体的分类。知识清点和编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公司文档归纳总结等方式进行。

2.2知识的采集

知识的采集可以是显形知识的直接输入.也可以是隐形知识的转换。在系统中我们将知识的采集和项目管理充分结合起来,从项目管理的日常流程中直接提取知识,进而沉淀为企业知识库的一部分。

2.3知识的利用

与其他资产不同,知识不具独占性.知识同货币一样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不断丰富.才能使企业的知识增值。知识利用的方式有查询,邮件,推荐.网络刊物等形式。知识的搜索可采用全文检索的方式。将常用的知识作为索引保存起来,从而可以实现快速的全文检索。

2.4知识的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保持持久的领先。员工论坛,内部黄页,企业群提供了一个让所有员工共同交流的网络空间。员工通过沟通,交流,辩论获得了从一般书本中得不到的知识。另外可提供在线音频视频培训.对培训结果进行反馈,从员工中得到创新的知识。

2.5知识的保护

一个企业的知识库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对于知识要在充分共享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知识库的保护。通过权限验甚至可以对客户.竞争对手也提供分部门知识但是如果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知识.就需要通过购买等方式来实现,当然核心的知识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严格限制其流转。

3、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构建

监理企业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项目地域分散的问题.使项目部之间以及项目部与公司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更便捷可以在系统中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考评员工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进而完善激励机制:还可以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由员工自行选择培训的时间和内容,逐步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从而更好地实施建设监理企业的知识管理。本文在参考SECI螺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建设监理咨询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当前企业信息平台开发的技术,提出适合监理企业现阶段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此框架基于intemet/intranet,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无论员工在什么位置.使用何种上网终端.均可快证的方式,分不同级别,不同的用户得到不同数量的知识。速访问企业的知识资源并可相互交流。

3.1文档管理

这里的文档管理是对规范化的文本文件和用文字表述的经验知识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显性知识的管理。它包括:程序性知识、科研性知识、监理项目知识、项目管理知识、法律规范性知识和行业技术动态等模块。同时还可以通过对隐性知识的载体——工程项目案例的管理,来部分实现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3.2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辅助员工进行快捷、准确知识定位的工具。(1】快速搜索。对知识时所带的附件进行标题正文、附件进行全文搜索,可以搜索附件名称和附件内容.支持常见的office文档pdf等图文处理文档格并实现附件的html格式快照.打开快照可以预览附件的内容.可以大大提高搜索效率和搜索范围。(2)精确搜索。通过建立文档的摘要和索引信息,可以实现对早期纸质文档的搜索,同时根据索引信息搜索者还可以便捷地搜索到与此文档某个主题相近的文档。系统将按文件匹配程度向用户提供搜索结果.从而提高搜索大量知识库使用效率。

3.3信息交流

知识只有通过交流和共享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对于员工头脑中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尤为如此。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隐性知识在企业中广泛传播,并不断完善优化,经过沉淀,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显性知识。(1)信息。可以使员工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企业的重要信息和最新信息,如会议通知,近期重大事项安排等。(2)知识论坛。信息交流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论坛功能.其拥有的电子社区、讨论群组、家园广播等功能可以在那些寻找知识和拥有知识或能够访问相应知识的人之间建立联系,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在BBS上贴一个有谁知道的帖子,知道的人在回复时就完成了知识传递的任务。(3)网上调查。网上调查是企业与员工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及各个职能部门以便捷的方式了解员工对某个事件或某项提议的态度和意愿征求员工的反馈意见.为企业决策和判断提供理论依据。(4)知识问答。知识库中不可能存储全部所需知识.当用户遇到知识库中找不到的知识时,可通过积分悬赏问答的方式发起提问。在所有回复的答案中选择最佳答案.选择完成后可将该问答转化为知识纳入知识库,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挖掘。

3.4专家地图

对于一些隐性知识.有时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有效的方法是找到掌握这类知识的个人,进行直接交流这就将直接检索知识的问题转化为寻找掌握相应知识的个人的问题。通过对企业员工的专业背景、工程经历、专长等的确定.建ProjectMaltagei118t7t吾焉畚通’一一篷谗芏疆~2014年第8期(总第182期)立企业的专家数据库,使企业知识和个人相对应,方便员工按图索骥,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3.5培训考试

培训是企业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组织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员工的个人知识。通过把过去培训的视频录像和PPT上传.开展网上教育培训。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知识的共享率,减少重复性工作,又能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网上培训包括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在线考试等功能模块.员工可以参照培训计划,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进行网上培训,并在培训之后通过在线测试模块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6移动客户端

目前,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知识管理也不例外。更加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监理工作的特殊性,一线监理人员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工地,并无充裕的时间坐在电脑前访问PC版的知识管理系统,所以很有必要同步开发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移动客户端。本移动客户端基于HTML5CSS3和Ja~caScript等技术的HybridApp混合模式开发,具有开发速度快和运行速度快的特点,是目前流行的移动客户端开发技术。通过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浏览、信息、信息回复、收发站内信等基本的社区操作,以及知识推送及社区互动。手机客户端功能亮点在于现场拍照上传以及语音发帖等个性化服务.可帮助现场员工针对现场工程疑难问题随时拍照上传,通过语音发帖.寻求公司技术专家的解答.该功能有利于员工方便快速地获取现场监理所需知识。在流量上移动客户端是绝对的精简,对于图片进行压缩传输,方便用户在信号不好和节省流量的情况下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移动客户端版本能够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访问企业知识资源抢占用户的碎片时间;用户在现场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能够通过移动客户端快速找到相关解决方案;同时也能增强用户的黏性.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培养用户协作和知识分享的理念。

4、结语

第2篇

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是人们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14]: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和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这些模型对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信息技术、项目质量配置等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作了分析,为知识管理的系统化、结构化建立了有力的理论框架。新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哈佛商学院的迈克•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模型[15],认为组织的发展不只是要增加价值,更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业务单元需要协作,组织内部各项活动需要优化组合与协调,从而为组织创造更大价值。Holsapple和Singh在总结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知识链模型,对知识管理的活动要素、实施与控制、目标要求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寻找与知识管理相关联的关键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产生竞争力源泉的知识管理活动的框架[16]。马扬等学者将科研组织的知识管理过程看作是一个循环的、对知识进行控制与反馈的过程。根据科研组织知识生产与流动的特点,提出其知识管理的模式与流程[17],认为这一过程的实现包含了知识的挖掘、整合、存储、共享和转化等五个相互融合的阶段,这五个阶段并非孤立运行,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2.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2.1基本假设

知识管理能力是科研项目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知识管理能力的本质是知识资源的统筹协调,提出知识管理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如下:知识获取能力:使组织最大限度拥有知识的能力。知识共享能力:成员间、成员与组织间信息传递的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形知识与无形知识相互转化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现行问题的能力。知识保护能力:保护组织知识免遭剽窃或流失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在知识管理提升组织绩效的基本前提下,以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为考量指标,定量分析6大知识管理能力对R&D实施的影响程度,进而探求提升R&D实施效率的有效方法。初步假设6大知识管理能力共同推进项目进度、降低项目成本、提升项目质量,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2.2研究对象

某大型研究所的40个科研项目组织,该研究所主要从事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领域先进材料的研制与开发,拥有10个研究室,设有研究生部和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1000余人,成立50多年来,已取得科研成果2400余项。

2.3研究方法

面向40个科研项目组织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资深专家和一般科研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知识管理对R&D实施的推进作用。问卷设计借鉴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结合研究对象R&D实施的具体特点,并在调查问卷正式发放前进行小范围的试验调查,检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量表均从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划分为5级,采用五点正向记分法。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背景情况调查,目的是了解被测试者的基本情况,用于对问卷的筛选;第二部分为知识管理能力调查,包括知识获取能力、转化能力、共享能力、应用能力、保护能力和创新能力6个维度,共计41个变量,用于了解被调查科研项目组织知识管理能力的实际状况;第三部分为R&D实施水平调查,包括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3个维度,共计16个变量,用于R&D实施水平的定量评价。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过程中进度、成本和项目质量的量化关系,包括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回归分析。其中,信度分析采用最适于态度、意见式调查问卷分析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法,效度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影响R&D实施的关键知识管理能力,并分析关键知识管理能力对R&D实施的影响。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信度、效度分析

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9个方面的信度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可知,所有维度的α系数都达到了0.94以上,调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程度很高。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每个维度的调查结果都通过了0.000显著性水平的Bartlett's球形检验,KMO检验结果接近或超过0.9,非常适宜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每个维度都提取出一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超过76%,这表明9大因子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识管理能力的6个方面和R&D实施的3个维度。将103组调查数据代入各因子的数学表达式,利用EXCEL可以计算出各因子得分,成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数据基础。

3.2回归分析

3.2.1相关分析通过绘制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的散点图,初步分析出知识管理能力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为进一步明确其相关程度,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见表3。由表3可知,项目进度与各知识管理能力的相关系数介于0.55~0.73,项目成本介于0.47~0.58,项目质量介于0.58~0.7之间,三者的Sig.值均为0.000,小于0.01,表明R&D实施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高度相关。3.2.2回归模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因此,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来建立。为消除自变量选取方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别采用强行纳入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第一,项目进度强行纳入法获得的回归方程为两种自变量选取方式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均表明,知识应用能力对项目质量的影响最大,它解释了总体方差的49.6%。

3.3讨论

回归分析表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的相关性不强。就此结果,本文进行了专题回访,科研人员普遍反映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项目信息的获取、共享和转化。在信息化技术出现以前,信息的存储方式以纸介为主,科研项目组织信息的获取依赖于分散各地的图书馆,组织内信息的共享主要靠口述和纸介传递,组织的无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更多存在于科研人员的大脑之中,未能有效实现有形化和显性化。这种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项目组织R&D实施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存在于项目组织和科研人员中的无形和隐形知识逐渐电子化、显性化,科技文献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处理方式更加便捷化,信息获取的渠道大大拓宽,科研项目组织内部网络办公平台也逐步建立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知识获取能力、共享能力和转化能力,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再是制约科研项目组织R&D实施的关键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创新能力影响项目进度。回访过程中,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科研项目组织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以及组织文化、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因素直接影响项目组织知识创新能力。据此,本文认为,为促进项目进度,科研项目组织应从基础研究入手,通过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持续增强组织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升项目进度。回归分析表明:知识应用能力影响项目质量。知识应用源于理论、行于实践,是理论的工程化应用,回访时,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组织成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程化经验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最终质量。老员工的传帮带,可以快速促进新员工在实践中成长;组织内的团结协作和集思广益,有利于组织整体实践能力的提升。项目组织全体在实践中的共同成长,决定了项目的整体质量。回归分析表明:知识保护能力影响项目成本。对科研人员的回访了解到,随着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项目的投入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化,而且项目从申报到成果验收的管理也明显比过去规范和严格,与此同时,同期内同类项目的申请单位却在成倍增加,这使得项目申请和实施的难度越来越大。为确保项目申请成功,项目组织逐渐开展先期风险投入,增加了项目运行的成本。为此,加强科研项目组织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组织知识保护能力,成为赢得项目竞标的关键因素。

4.结论

第3篇

1.1中外学者的权威分类美国哈佛大学大卫•帕金斯(DavidPerkins)教授提出隐性知识的四个方面:情感的———言语理解的———身体的———社会习俗的隐性知识,并认为专家拥有大量的隐性知识。此说经典,影响甚大。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的艾略特(Eraut)教授把隐性知识分为三类:理解中的———行动中的———直觉性地决策中的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把隐性知识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技能维度:包括难以掌握的“诀窍”及高度个人化的直觉、灵感和洞察力,二是认知维度:包括信仰、观点、思维模式等,它们根深蒂固,让人们习以为常,尽管不易表述,但对认识世界有巨大影响。我国学者江新、黄荣怀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博导钟义信教授的“信息———知识———智能统一理论”框架,将其分为四类:基于身体的———言语的———个体元认知的———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6]。

1.2图书馆领域的两分法结合图书馆的特征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笔者借鉴野中郁次郎的分类观点,将馆员隐性知识分为两种:(1)馆员技能隐性知识。它主要指馆员在长期图书管理实践中积累的科学操作方法和管理方法,包括操作经验、技术诀窍、管理技能等。如:流通馆员能够准确记忆各种资源的类型、方位,准确把握读者需求,一次可满足多位读者要求;咨询馆员回答读者咨询快速、流畅、准确率高,应付自如。(2)馆员认知隐性知识。它是反映馆员对知识世界和未来信息管理总的看法与展望,包括愿景信念、心智模式、价值观、忠诚度、洞察力、感悟力等。

2知识管理内涵、隐性知识的分享与挖掘

2.1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

2.1.1知识管理的涵义知识管理理念创始人托马斯•H•达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7]。组织学习理论的发起人彼得•圣洁(PeterSenge)认为新一代知识管理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扩散,更要关注知识的生成。它不仅借助信息技术,更注重基于复杂性理论来分析知识生成的机理,更强调以用户和知识工作者为中心,通过彼此交互来扩散并生成知识。

2.1.2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从图书情报大学科视角探究,邱均平先生认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8]。具体到图书馆学的知识管理,柯平先生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既包括对图书馆馆藏知识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又包括运用图书馆的集体智慧开展业务活动[9]。从知识流程角度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从知识学习到知识保存、知识共享和传播、知识利用和创新的过程。按照知识服务的显隐方式看,它包括显性知识的分类编目、检索流通与综合析取,也包括隐性知识的挖掘、整合与分享等的管理。

2.1.3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管理对馆员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馆员隐性知识管理包括对隐性知识的孕育与积累,以显性化的形式分享与传承,对显性知识隐性化的内化与研修,为此,图书馆需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培育人文环境,激发馆员潜能,提高馆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馆员个人发展和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正能量作用。

2.2挖掘馆员隐性知识,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2.2.1提高科学分类、馆藏利用水平由于跨学科复杂文献信息的科学分类较为困难,在实际工作中,编目馆员存在不同维度给与文献信息编目的灵活性与可塑性。如果流通馆员与编目馆员有效沟通,在编目维度取向和检索路径上达成默契,既有利于流通馆员灵活掌握馆藏,也有利于编目馆员科学分类编目,就能实现经验共享,激活各自的隐性知识,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2.2.2提升由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图书馆员长期“浸润”在书海中,必然获得大量显性知识,有的积淀为个体潜意识,转化为隐性知识。根据波兰尼的人类隐性知识总和远大于显性知识,馆员确需立足所管“书山宝藏”,发掘隐性知识。图书馆应培养全知型学科馆员,以更有效地实现知识增值和知识管理。

2.2.3挖掘读者隐性知识、隐性需求读者作为资源受众群体,其心理需求、阅读习惯、知识结构及对图书馆的认知和利用等,都能通过馆员探寻其隐性知识,挖掘其隐性需求,从而形成馆员隐性知识的重要来源[10]。这对嵌入式的个性化的知识管理意义重大。

2.2.4搭建知识融合、知识创新平台隐性知识既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又是知识创新的内容[11]。图书馆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吸收显性知识,不断地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再和原有知识相互融合,就能激发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的知识结构,创造新的知识。

3馆员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转化策略

3.1显隐知识的转化模型由于个人和组织都蕴含着各自的隐性知识,这是创造人类文明的无形财富,但只有让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才会更具有创造财富的价值。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博士在深入研究了日本企业知识创新经验和基于复杂性理论的知识管理后,创建了隐性知识转化的经典理论模型,即SECI模型。他在1995年出版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中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四阶段转化理论”(SECI),揭示了知识流动转化规律,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反复交互中,形成了“知识螺旋”。

3.2图书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规律及其可行路径不论是馆员个体还是馆内部门,都存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笔者认为,这种转化不只是历时性的前后相续、彼此螺旋,而可能更多的是共时性的波峰浪涌,多项同时触发与彼此链接。二者虽然在概念上可区分、相互独立,但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3.2.1隐性知识间的传播———社会化隐性知识间的传播是馆员的隐性知识从此个体传达到彼个体的过程,它无需语言交流也能从别的馆员获得隐性知识,表现为馆员间共同体验图书馆工作经验、服务技能及服务精神、职业道德等,还体现为达成工作环境的默契协同,观察用户的需求偏好和满意程度,新老馆员以体语为主的师徒传授,与读者通过借还图书的体态语交流,与科研团队的课题酝酿等。这充分体现出隐性知识的默会隐蔽性和个体整体性特征,它在岗位环境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馆员亲身示范或取长补短,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知识、经验,长期积累,形成隐性知识扩散的基础,最终馆员隐性知识得以丰富,并形成知识服务的观念和能力,培育出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中,需要营造馆员寓交流于无声、享经验于环境的人文氛围,它既是产生关爱、信任和信念的场所,也是促进主体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平台,如新馆员主动虚心学习、勇于实践,体会动作要领,揣摩流程设计;老馆员不吝经验传授,共享技能空间,耐心给与示范;馆员间互相赏识,彼此默契;馆读间鼓励交流互动,观察用户需求愿望、主观感受等[12]。为此,馆员还须提高人际交往艺术和把握用户心理的能力。这一阶段是零散、隐晦的知识凝聚过程,处于知识服务产品前研发阶段,宜采取非行政性的引导、人文化的孕育形式。

3.2.2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外部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馆员将自己潜隐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可描述的语言,通过模型推想、类别比较等思维加工,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工作经验转变为科学概念。具体表现为馆员的工作经验总结、学术论文的形成过程与成果分享、科研团队的课题讨论、约请专家举办讲座、业务参训人员的内容传达以及馆员、学科专家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等。这些存留于馆员大脑中的知识通过归纳、类比和概念化、理论化等手段挖掘、整理、总结出可表达的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在实际管理中,一部分汇聚成图书馆业务指南、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图书馆文化等,以便其他馆员参考借鉴。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目的在于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实践中,一是要采集和加工易显性化的隐性知识。馆员需要创建储备经验知识库,使之成为共有知识财富。二是要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如引导用户真实、详细地填写所需服务内容、方式及期望,作为改进知识服务的参考依据。三是要鼓励馆员发表图情领域学术论文、承担科研课题,这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整个过程体现出隐性知识偶然非理性和相对转化性特征,将隐性知识升华为系统化、可表达化的显性知识,实际上也是经典的知识创新过程。它属于知识服务产品半成品阶段,可采取行政化的组织激励手段。

3.2.3显性知识间的交流———融合化图书馆各部门及馆员所有工作面上的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都是显性知识的融合。通过显性知识系统化、有序化,便于知识的检索利用,如文献的分类标引,书目、文摘数据库的编辑,图书的分类、排架、剔旧,专业刊物论文的收集整理,纸质资源数字化,电子信息的标引排序,搜索引擎的开发,学科资源的集中与导航,电子资源的在线推送等,都属于显性知识的序化与整合。这一过程融入了馆员的大量信息活动,囊括了图书馆大部分工作。它是图书馆最为重要的知识管理模式,其价值体现在知识信息的快速检索与移植生成的过程。显性知识之间通过不同领域知识元素的相互借鉴、相互激发,从而产生与原有知识不同的新质知识。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新的显性知识转化与发现。这一过程的实现,一是充分利用传统图书馆服务架构,深化知识服务,同时,加强对外合作,实现馆际互借。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更新信息设备、引进信息获取和分析工具。三是聘请学科专家、信息技术人才参与网络、群件、数据库的收集与评价活动,以保证知识产品质量。这阶段表现为全员性、多需求、多层次的知识使用和消费过程。它属于知识服务产品制成品阶段,可采取全组织的实干措施。

3.2.4显性知识的潜隐化———内部化显性知识的潜隐化就是图书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馆员的某些工作就是不断地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如对所管理载体经典内容研究式阅读,按类挑选流行图书浏览式阅读,按不同学科角度对同类事实信息的解读与处理等,犹如凭藉各学科钥匙开启知识的大门,在脑海中经过筛选、过滤,移植入馆员特有的知识体系,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馆员能从中总结经验,达到自我完善。当提供给用户的知识产品与用户的实际需求产生偏差时,馆员能想方设法寻找症结所在,并及时调整服务策略,这就是显性知识内在化、潜隐化的过程。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应用与孕育知识创新。经过内部化阶段,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图书馆可以采取定期对知识服务的开展进度、完成质量、用户满意度等进行评估,馆员利用评估报告提炼“干中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且通过不断自我学习加以消化、吸收和提高,转化为看家本领,作为参与新一轮知识服务的资本。这一过程表现出隐性知识的情景稳定性和相对转化性特征,这是将个人思索、反观、评估的东西内化为知识的酝酿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消化反刍、催生新知过程,属于知识服务旧品修复、新品孕育阶段,可采取强化攻关、大胆否定、鼓励创新、先行先试的理念及措施,促进显性知识隐性化。

第4篇

企业知识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上海卷烟厂在知识管理中明确,必须遵循“积累、共享与交流”这三个基本原理。“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的管理基础,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形知识,无论是个人的知识还是集体的知识,无论是企业内部产生的知识还是从外部收集的知识,所有知识都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和沉淀。“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使知识在企业内部尽可能公开,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知识交流”则是使知识体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它在知识管理的三个原则中处于最高层次。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气氛,使员工之间的交流毫无障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也变得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必要工具。我们确立了企业知识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长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企业内各类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类、存储、分享、更新、价值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和补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增值,使个人和团队能快速提升技能,有力促进企业基础管理、创新管理、全员管理的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制定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具体目标为:

1.通过建立企业的知识框架,摸清企业的知识家底,同时统一全员对知识管理的认知程度;

2.通过研究现有知识分布现状,梳理并建立厂级知识收集、处理、分享的流程,探索建立统一的集成平台,减少知识交互的盲区和重叠区;

3.使全体员工能方便的获取、传递、交流知识,不求形式,但求方便和快捷;

4.激发全员参与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转化的良性机制,同步建立个人激励方法。

企业知识管理对象的梳理

企业的知识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现有各项管理紧密融合的。而贯穿知识管理过程的核心是知识,因此首先要搞清企业的知识在哪里,一般而言,一个企业的知识涉及面很广,主要包括:员工知识:员工个人技能、知识潜力、工作经验、工作记录。组织记忆:记录现有经验以备将来之用,包括知识库、案例库、最佳实践库和历史档案等。产品和服务知识:产品中要有知识含量,围绕产品提供知识密集服务。知识资产:智慧型资本/专利和无形知识产权,控制其发展和利用。流程知识:将知识嵌入业务流程之中,在关键环节能有专家知识支持。外部情报:从Internet、外部专家等渠道从企业外部收集到的知识和情报。由此看出,知识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上海卷烟厂结合本企业的管理实际,根据现有知识的分布情况,先按PDCA管理流程,构建了企业的知识分布框架(见表1)。根据整理形成的知识分布框架,企业逐步推进各类知识的应用,同时根据各类知识的特点建立必要的运行载体和保障机制。

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应用

企业的知识处理可以分为知识的收集(输入)、知识的确认、汇总、分类(加工)和知识的分享(输出)。目前企业实际开展的知识应用案例就是严格遵循该处理机制。

1.制度标准类知识的应用。企业“最顶端”的知识是已经固化的各类标准。这里包含了保障组织机构稳定运作的管理体系及相关要求,包含了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所需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运行参数,包含了企业各层级各岗位业务操作的工作流程和实施要点。这些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知识。根据GB/T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5496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上海卷烟厂制定了《企业标准化工作实施细则》,规定了上海卷烟厂标准体系以及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要求、管理机构和职责、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实施及标准实施的监督检验等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上海卷烟厂建立了标准化文件体系,将所有文件进行分类,分为综合性基础标准、企业技术标准、企业管理标准、企业工作标准四类(见表2)。其中综合性基础标准是企业综合类、基础类、通用类的标准;企业技术标准是针对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以及包装贮运等技术内容。其存在形式可以是标准、规范、规程、守则、操作卡、作业指导书等;企业管理标准是针对各类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其对象一般是“事”,包括生产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此类标准按业务管理流程编写,形成各业务事项的管理要求;企业工作标准是由部门工作职责和岗位规范组成,是明确了各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等信息。上海卷烟厂标准化文件体系针对四个大类还细化编制了二级类别,便于分类汇总。企业目前已经拥有各类标准1100多项,这些标准在建立之初就严格根据标准体系的分类进行策划,便于标准内容的归类,便于职工日常的获取。为确保1100多个标准能有效受控并成为可分享的知识,企业制定了一套针对标准全生命周期的业务管理流程,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信息系统。该流程对标准的起草、标准的审查、标准草案的意见征询、标准的审定、标准的报批稿审核、标准的批准都进行了明确,使得每个处理环节都严密有序(见图1)。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主要流程进行了信息化改造,提高了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各流转环节的效率以及操作的严密性,无论身在何处,我们每位操作和审核人员都能在网络版的系统中完成必要的操作,避免了审批流程的停滞,同时由于采用了信息化流程,每一步都是按要求执行并向下一个环节流转,避免了人为的差错。在信息系统的最终布环节,各类标准按企业标准化文件体系的分类进行归档,同时所有授权用户可以在信息系统的端进行查询(图2),及时获取所需要的标准。

2.设备故障处置经验的应用。作为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最丰富的知识当属设备方面的知识,目前以设备故障处置为试点,以点带面拉动设备类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团队)知识。尽管企业各类生产设备按制度要求开展好日常保养工作,但当遇到突发故障时,如何有效快速地应急处置,直接决定了故障对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然而实际生产中设备应急排故的经验都停留在老师傅的脑子里,如何有效地发掘、整理、传递这些隐性的知识,使之成为共有的知识,提升团队的集体能力,这就需要引入知识管理的平台。为此企业开发了《运行状态监控系统》(图3),该系统应用于信息条线和设备条线的日常生产管理中,以设备运行故障这一突发事件来触发相关知识的收集、处置和分享。我们要求生产一线的管理者及时对发生的各类故障进行记录,并且描述处置的方法。每一次的收集和积累不一定要长篇大论,只要将事件描述清楚,这样记录完毕的信息在必要的审核流程后,成为所有一线职工都可以查阅的知识。同时指派专人定期对记录的各类故障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对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加工,从操作经验、维修经验和日后管理经验等多角度进行完善形成维修经验一点课案例。上述做法已经纳入企业设备条线的日常业务工作中,并建立了长效管理的机制。

3.行业情报类知识的应用。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知识管理,需要我们的知识能支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有竞争必然要有比较,有比较必然有同行的信息。企业目前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信息收集工作,比如定期将国家局的行业工业企业的对标指标进行分析,在市场上收集同行产品进行质量分析比对,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了解他们生产、设备、质量管理上的手段和方法,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对国内外先进烟草工艺技术的跟踪等等。企业各专业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本专业的内外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企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照知识管理的要求,企业建立了所有行业情报知识的定期收集、汇总机制,借助开发的内部网页系统,将各类情报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形成良性的分享和交流机制。

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体会

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核心是知识内容管理,多年来在不断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要保证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行,还需要同步建立适合的保障机制,包括了组织机构保障机制、技术保障机制、人员激励保障机制和文化氛围保障机制。

1.组织机构保障。要持续有序地开展知识管理工作,首先就要明确知识管理涉及企业的哪些层面和哪些部门,并在有关联的部门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这一体系所实现的功能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已有什么样的知识和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使知识一定要能够及时传递给那些日常工作中需要它们的人;能不断生产新知识,并对知识的可靠性、生命力进行控制;对知识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规范化等。从本企业已经开展的各类知识应用案例看,每类知识应用项目实施前,都组建了知识管理工作的团队,其核心层人员,负责拟定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规划知识资源体系、选择管理软件建设知识库、组织对知识资源进行收集、过滤以及分类整理、推动全员参与知识管理;涉及部门设置一名人员,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在基层推动各部门参与知识管理工作。所有团队成员一起参与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分析该应用主题中知识资源的构成、现状和潜在需求;规划总体实施计划;规划该类知识应用日常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以便形成长效机制;明确团队和其他部门和岗位在知识汇集、共享和交流方面的责任,建立激励制度。

2.技术保障机制。知识管理本身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发展,因此企业的知识管理也必将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其强大的功能和管理目标。从本企业已经开展的各类知识应用案例看,大多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系统。从实际应用效果看,显然信息化是对知识应用成果有效的支撑工具,当然由于本企业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因此组建的各类知识应用系统时,有些并非从零开始建设,而是在原有业务系统上增加信息的分类整理和知识分享功能,尽可能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实现高效的知识收集功能,实现方便快捷的检索查询功能,实现智能化的引导和展现功能,以支持知识处理的全部环节,也充分体现知识管理三原则的内容。

3.人员激励保障机制。知识管理倡导的是全员参与知识的转移,作为知识的承载者、所有者,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是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关键性或者核心资源,如何激励员工的参与热情既是关系每一个员工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是知识管理乃至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从本企业已经开展的各类知识应用案例看,也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创新激励模式,在充分尊重员工自我发展需求、工作自主需求、公平公正需求的前提下制定开放的激励体系,尽管每类知识应用的激励方式略有不同,但都起到了激发主动性,形成良好氛围的目的。

4.文化氛围保障机制。以企业文化为推动力,培育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本企业在开展知识管理之初,就开展了必要的宣传和引导。一是,强化共生共荣的理念。知识管理实质上是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建立知识共享与创新机制为核心。企业知识离不开企业的员工,因为他们所拥有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才是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无形资产和主要资源。只有将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建立个体与集体相互依存、共同进退的文化理念,能使员工积极贡献知识智慧。二是,营造知识共享和鼓励知识创新的氛围。我们提出要打造学习型企业,这就需要建立知识共享体系,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因为只有实现了知识共享,才能利用知识去创新,同时也可节约培训次数、减少研发费用,增强企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创新是保持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尤其是知识的创新。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挖掘和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就能保持并提高核心竞争力。

结束语

第5篇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知识管理是企业的需要、内容及如何进行等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通过开放式的结构将企业的知识加以收集、整理、共享,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以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知识管理是企业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实体。应该将企业作为知识的载体而不是员工的大脑,将这些知识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利用起来,达到企业知识创新的目的,就是我们认为的知识管理的目标。

首先,知识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主要是企业或组织运作中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贯穿的整个企业业务体系的运做。知识管理不仅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储存、传递、应用和创造;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及相关活动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工具、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并且包括结合企业业务活动和其它管理活动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进行的管理。其次知识管理关注知识对组织和业务的支撑,利用过去积累的知识对决策活动和操作工作进行支撑,大大的缩短决策和操作过程时间、也极大提高了决策和操作的质量。更重要的知识管理将改善知识生命周期,加快知识创新。

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从体力、资源、技术、信息已经转移到现在的以知识为基础。当今社会的主要竟争已经从原来的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转向知识的竞争。技术会落后,人才会流失。但拥有完成的知识管理制度和文化,就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提高人才的素质。所以说,知识管理的思想直接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或者说直接来源于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方式与方法所提出的变革要求。

二、知识管理所包含的内容

(一)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包括:物化的资本品上的知识;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的编码后的知识;员工的经验;体现企业的组织、制度、结构中的知识等。

(二)知识管理的基础:它是知识管理的基本部分,如关系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

(三)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目的是确保新知识在企业内能及时流转,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利用与企业目标相关的知识,确保企业员工都能知道知识在哪里,以便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方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

(四)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应用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

(五)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

(六)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体系等。

三、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怎样进行

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必须明确知识管理目标,把知识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知识管理顺利实施。

(一)确立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的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心是放在企业的有形资产,忽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资源的观念,就无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只有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才有利于知识管理创立和实施。

(二)营造利于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工作环境

知识管理的一个首要环节,不是对现有知识资本的管理,而是对环境的改善,使得知识更容易交流,更容易创造和积累。要建立创造和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知识产生于交流的过程之中,越交流,越共享,生产出来的新知识就越多。所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首先,组织管理者思想开放,敢于向自己和传统的习惯提出挑战,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达为激励,由命令转达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其次,必须使组织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与人共享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并自然地与组织内外的人员形成知识网络团队。再次,必须使组织竞争环境不是相互损害对方的利益,而是实力的竞争。因此,组织要向其环境形成一个由供应链、产业链、知识更新链共同支撑的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环境。:

(三)将知识创新与企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企业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文化的内部环境与机制。创建有利于知识获取、创造、积累、保护企业组织平台,积极发挥每一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员工不断创新,并与他人共享创新的成果,它能激发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具有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够允许在创新过程中发生错误和失败,积极营造一种值得信任、有同情心、热于帮助的组织文化氛围。

(四)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

第6篇

内容摘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企业为了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洞察国内外宏观趋势和发展动态,规避政策和竞争风险,监视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对策,最终赢得市场和得到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重视经济信息、市场动态、对手情报的收集和利用。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使得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准确的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倡导创新、合作、学习、共享和重视知识资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们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些客观变化都无疑要求加强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人们快速找到正确的知识,并快速学习、共享需要的知识,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和谐运作与发展就成为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

一、竞争情报

(一)关于竞争情报

美国匹兹堡大学JosephM.Katz商学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认为,“竞争情报”既是指一个操作过程,也是指一种产品。我们可以理解:竞争情报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战略决策为目的,系统地和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竞争者活动和总体经营趋势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工具。

(二)竞争情报作用

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情报是竞争情报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与效果体现于:

1.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例如:为企业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提供情报支持;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出阶段评估对手的反应行为及其反制计划和措施,等等。

2.机会和威胁的早期预警。包括预测竞争者的早期行为、技术动向和政府行为。例如:预测和规避可能的技术突破对企业现有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预测和规避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等等。

3.参与者的评价与追踪。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管理者和潜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参与者的评估,以鉴别各类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者及客户群,等等。

4.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由此可见,竞争情报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知识管理

(一)关于知识管理。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组织机构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机构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的作用。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在关键的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的质量。在创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中,成功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至关重要。在各个行业中,知识管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职能作用却是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联机和非联机的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

三、旁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系

(一)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似。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都是在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2.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和信息。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内容重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知识的挖掘、重组、转移、创新、共享和显化。由此不难看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联。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是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4.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竞争情报要求鼓励每位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收集情报,共享情报、利用情报。知识管理考虑的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5.最终目标相同——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活动主体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这是知识管理的缓效性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直接为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又有赖于知识的有效管理。归根结底,知识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6.实施策略的相似。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现在:

(1)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对于诸如专利、技术、会议资料、管理文档之类的显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2)部分信息交流方式相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注重加强信息在活动主体内部的流通,如竞争情报机构和知识管理机构都会采用BBS公告牌的方式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

(3)对人的协调机制相似。两者都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因而在对人的协调机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竞争情报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有些类似于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研讨会、讲习班等。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点

1.研究范围不同。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一个信息的转化过程,信息既是这一活动的原料,又是最终产品,信息是竞争情报的灵魂和实质。

2.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竞争情报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组织知识,使其发挥作用。在竞争情报活动中,虽然强调人员的主观作用,但是人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对象来对待的。知识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组织、管理,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形成知识的管理体制。

3.外延差异。竞争情报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及保护制度的确立等。

4.时效性不同。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能对外部环境变化、条件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报告、建议、对策等,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

知识管理则没有很强的时效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计划,通过长时间的运作能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为企业全体人员长期共享的。由上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融合的问题,两种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时候,其边界已很难界定。虽然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产生基础、内容甚至研究对象上,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竞争情报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企业能否迅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正确理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一)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性关系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收集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综合利用的情报。这一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其后,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及企业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则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盖,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关联性,可以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由此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协调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内的释放和共享,都将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企业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它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它与竞争情报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识管理是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主导权和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精确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及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执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报的职能,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环境变化,才能完成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递交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第7篇

本文作者:谢红 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南化有限公司

所谓“流动性整合”,即信息、知识与传统商业流程之间的充分协调。企业电子商务的瓶颈正是在于对“流动性整合”的忽视,真正电子商务的实现必须突破这个瓶颈,建立和共享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以及员工之间的知识链,完成知识链与商业流程的“流动性整合”,否则企业电子商务只能局限于浅层次的应用。知识管理系统采用信息技术和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管理联接于客户、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知识链,实现知识链与物流系统的融合,完成企业的“流动性整合”,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行动转化为利润[2]。知识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对电子商务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不知如何下手;信息孤岛林立,员工各自为战;决策过程缓慢错失良机;不能在最短的时间找到适当的人响应客户需求;专家神龙见首不见尾难以寻找;员工离职造成关键业务巨大损失……传统的信息技术无法应对这些难题,知识管理才是解决之道。

面对电子商务对知识管理的诉求,借鉴知名IT企业在知识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得失,是探讨电子商务中知识管理策略的捷径。

IBM前任CEO郭士纳以“大象也能跳舞”作为其畅销回忆录的主题,郭士纳作为一个技术“门外汉”,受命于危难,却缔造了IT史上最大的神话,短期内让步履蹒跚的IBM重新翩翩起舞,并成功地将IBM从制造商改造为一家以电子商务和服务为主的技术集成商。IBM能翩然起舞的动力中,知识管理的作用不可或缺。IBM的知识管理系统被称为E-Workplace(电子工作环境),在IBM的“协作”环境里,项目经理可随时掌握销售人员的最新动态以及项目进程;如果员工有什么问题,只需提交一个“需求”文档,系统就自动将需求发送到该流程中的应答人员,这就是“需求分析”模块。此外,员工还可以通过IBM的“专家网络”,直接向适当专家提问,把隐性知识挖掘出来整合到知识管理体系中去[3]。在日常培训方面,IBM设计了E-Learning,直接推动式知识整合,系统对员工的角色、职务以及经历进行评估后将相应的课程提交给员工,并能自动跟踪员工学习进度。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电子商务巨子”的郭士纳认为:电子商务的高级阶段就是“电子商务随需应变”。这意味着不可思议的响应速度,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之间天衣无缝的整合以及先于竞争对手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营模式,并能够伴随客户需求做出相应调整。为此,IBM的知识管理从改变员工的沟通方式开始,建立一些整合的个性化工作区,最终企业进入随需应变的高级阶段,基于Web的协作环境大功告成,可以连接任何应用程序以及外部环境。至此,知识管理已经上升到推动创新和组织转变的战略高度。

21世纪初,国内真正在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寥若晨星,中国惠普分公司是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先行者。2001年,惠普的高建华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个首席知识官,开创了一条新模式的知识管理之路。高建华认为知识管理的推动过程应先有文化,再有内容,后有系统[4]。“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管理问题,IT只是工具。如果没有实质内容,系统不就是个摆设吗?”因此中国惠普选择的知识管理模式一开始并不涉及大笔预算,而是从IT以外的制度着手。中国惠普给每个员工配备了“科研记录本”;每种新产品最后都会形成一本产品定义,记录产品的来龙去脉;沿袭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进行隐性知识的传递;一切从理顺流程开始,举行流程规范大赛;成立70多个读书会;设立惠普商学院……。不可否认,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在高建华的领导下一度风生水起,开拓了知识管理的新思维,然而,就在中国惠普和康柏合并期间,惠普的知识管理没有等到信息系统的固化就被提前搁置了。深圳蓝凌的邓文彪博士表示: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惠普总部和中国公司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是否将所有的知识管理都紧密结合在具体业务中。邓文彪认为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过多地从愿望,而不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凭热情和领导要求开展,而未成为员工自觉自愿的工作行为。邓文彪还对高建华的三段论提出了质疑,坦言没有及时导入IT系统使对已取得的知识管理成果的固化丧失了时机[5]。高建华的箴言“知识管理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仍需留待后人去评说。。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电子商务中知识管理的对策可分为IT信息系统(技术支撑)和柔性化管理(人文氛围)两大方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知识管理的基本战略:系统与人文。“系统战略”将企业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知识管理活动主要以系统化、文字化的资料、档案为主导,企业只要将获得或创新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的编码贮存在数据库中。一般而言,这种战略多出现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企业需要依赖于大规模生产来创造最大的效益。“人文战略”主要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强调企业知识的社会属性。人文战略认为人是知识管理持续改进的关键,在社会关系占主要地位的软环境中,IT往往被看作是管理工具而不是成功的本质因素。若企业内存在着大量难以言喻或只能通过个人心智模式认知的知识,就可采取人文战略。

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虽已偃旗息鼓,但不可一概以成败论英雄,事实上中国惠普提出的“一切以理顺流程开始”作为知识管理实践的起点并没有错。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要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业务流程,这个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只有看到效益,大家才愿意去做。知识管理的实践无论是遵循系统战略抑或人文战略,都应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一般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流动是由资金流、信息流、物流3部分组成,而知识流的价值是通过价值流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先前提到知识与传统业务流程之间的“流动性整合”正是电子商务的瓶颈所在,这就要求树立基于知识流的企业流程再造(BPR)的理念[6]。企业知识链分为两类,即业务知识链和技术知识链。业务知识链指的是企业与外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的以具体业务为核心的知识链,包括仓储、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知识;技术知识链指的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技术文挡、经验总结等知识。企业资源经营是以“融合”为方向进行资源整合[7]。应该指出,尽管中国惠普重视业务流程,甚至专门举办流程规范大赛,但并没有真正做到每一项知识管理举措都与业务紧密结合。反观惠普总部的CONNEX专家网络则满足了研发的实际需求,新的研发者在思考和设计中,大量地需要与专家(包括已退休的专家)进行请教和交流,以获取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经验知识以帮助自己。所以CONNEX才得以重视,并成功发挥其应用。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就应该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与中国惠普不同的是,惠普总部并没有专设的CKO,惠普总部的知识管理最初由职能部门发起,如效果最为显著的“培训师交易站”,是由惠普教育组织的基层员工BruceKarney建立,为的是解决教育者知识共享的途径问题。可见惠普总部的知识管理是“自下而上”推进,是基层员工出于具体业务需要及兴趣爱好,自发开创并且自觉推动的[8]。“自下而上”相较于高层领导“向上而下”地推进知识管理,优越性毋庸多言,但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管理模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深深地印刻在国人思想意识之中。中国惠普采用的知识管理实施方式,适合中国国情。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几乎所有知识管理的理论家和实践家都认为:“知识管理为何如此难?难就难在文化。”“培育一个知识导向型文化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关键成功要素。”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沉淀。从文化入手实施知识管理,看似投入少、风险小,实则是从最硬的骨头啃起;知识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具备一种整体的、动态的搭配能力,文化和技术必须同时进行创新,知识管理才能顺利实施。打造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的知识管理平台(IT解决方案),是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撑。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知识管理软件产品,如前文介绍的蓝凌就是国内KM市场的佼佼者,国外如IBM、微软等IT巨头不仅对知识管理身体力行,且都是KM解决方案供应商。如IBM的Lotus知识管理产品包括实时协作和网络会议Sametime、基于Web的项目知识管理Quickplace、分布式文档管理系统Domino.Doc、工作流管理Workflow、知识发现与专家定位系统DiscoveryServer、企业知识门户WebSpherePortalServer等,涵盖了知识管理框架的各个功能模块。在商业智能(BI)方面,IBM商业智能基本体系结构包括3部分:数据仓库用于抽取、整合、分布、存储有用信息;多维分析全方位了解现状;数据挖掘发现问题,找出规律,达到真正的智能效果:预测将来。微软SharePointPortalServer提供智能的知识管理门户解决方案,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建构企业知识门户,还可以同时整合储存在企业各处服务器上的文件、包括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ExchangeServer、LotusNotes、决策支持系统等[9]。电子商务企业除了和专业知识管理厂商合作,也可自主开发本企业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可采用B/S体系结构,选择SQLServer数据库,Java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可选Eclipse平台,IBM向开放源码社区捐赠的开发框架[10]。知识管理平台用于连接电子商务平台和知识共享中心、知识获取和检索机制、实时决策支持等模块。图1和图2给出了知识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图[11]。

本文讨论的广义上的电子商务包括狭义电子商务在内的一切利用IT手段开展的商务活动,广义电子商务也称电子商务高级阶段,即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高度整合,达到“随需应变”。知识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管理思路或者说是工作方式,其实从管理学的萌芽时期,20世纪初工程师Taylor研究最合适的煤铲开始,公司治理就包含了知识管理的精神,但是知识管理直到今天才真正引人注目,得益于信息技术和商业环境的发展。因此,电子商务中知识管理的实施不仅仅要从方法论出发,还要利用IT信息技术及时将知识管理的成果予以固化。反之,也不要一味以为知识管理就是购买相关软件产品或开发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应从具体业务出发,切忌削足适履、为了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电子商务实质上是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这两套看似不同的系统可以通过IT平台进行对接,实现“知识商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历三种境界”。电子商务中知识管理的实践也正会有这种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豁然开朗的过程。

第8篇

不同的企业家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施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长PaulA·Allair说,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的,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应用知识;第二,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第三,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第四,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第五,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第六,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3〕田雨,《何谓知识管理》,《北京日报》1998年12月28日。

第9篇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享所获知识,并积极运用到新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技术、产品和企业的服务内容等因素,可能被竞争对手模仿,且青于蓝而胜蓝。但智力资本是很难效仿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具有其独特性和战略意义的原因。由于公司中具有独特性和有价值的员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能力的重要价值,管理者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于员工的挑选、组织、发展和部署资源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创新,且使企业创新具有良性循环,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能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创造出更加优异的业绩;而人力资源管理同样需要知识管理来推进,人力资源运用缺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浪费,更无谈企业的创新和效益。

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

基于企业资源观(theresource-basedview,RBV),学界一直聚焦于研究哪些企业资源,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经过研究,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被视为新的一代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或改进的关键创新点。此外,有学者认为,有关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一致性的战略性部署,是企业实现创新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能力的相辅相成,有利于扩充企业资源,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并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及企业创新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是基础,知识管理是手段,企业创新是目的。创新需通过企业这一团队来完成和实现,而对团队的管理需用知识来支撑,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师在促进个人、团体和组织学习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关键角色。学界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知识密集型产业中,通过与知识管理能力结合,对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这三者的有机有效的结合,真正获得商业成功的公司,具备不断创造新知识,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并很快体现在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特有的创新文化和基因,推动企业新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表明,其对于促进知识共享,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管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创新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如招聘和选拔、教育和发展、绩效管理、薪酬和奖励以及学习文化的创造等,需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来完善,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机制,发挥人力最大的资源,推动企业更好的创新。知识管理不能仅简单地杂糅到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比如培训,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个体成员和团队的创新能力有效途径,但培训需要知识管理的运作和有效实施,需通过科学的组织和合理的展开,以期获得培训效益的最大,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提高。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比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为广泛,需要在原有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运用的体现。创新,新是目的,创是关键,核心是企业团队这个平台。无论是产品的研发制造,还是制度的建立完善,都需要人来完成,靠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人员的思想变化万千,事物的更替推陈出新,企业的竞争此长彼短,只有靠创新这一动力,积聚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后劲,赢得市场激烈竞争的优势。实现企业不断创新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立足于现代知识管理的有效运,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增强企业效益,做大做强企业,推进企业持续科学发展。

三、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在在当今知识密集型产业中,通过与知识管理能力结合,对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以达到企业更好的知识能力意味着留住人才,为企业组织管理培养和建立他们的知识和专长,并建立因知识利用所产生的收益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新发展使得个人经验的地位得到重视,新知识在企业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分享、传播和吸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一致性的战略性部署,是企业实现创新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能力的相辅相成,有利于扩充企业资源,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并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

作者:施荷芬 单位:临海市公路管理局

第10篇

企业很多都是采用传统的组织结构,传统的组织结构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三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管理模式上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最典型的形式就是企业集团下设多个分厂,每个分厂下设多个工段,每个工段再下设多个班组(有的工段还下设多个大班组,每个大班组再下设多个班组)。在人员选拔上采用的方法是:集团董事会选拔分厂的厂长,分厂的厂长选拔工段的段长,工段长(或大班长)再选拔班组长,员工的工作岗位基本固定不变。传统的组织结构下的企业在人员管理上以“稳定”为特点,即员工在岗位、薪酬上比较“稳定”,这就是一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我认为,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在我国企业的初步发展中发挥了毋庸置疑的作用,但是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它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因为我认为这种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

(一)不利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员工的工作岗位基本固定不变,工资薪酬也趋向“稳定”,所以员工将会逐渐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这显然将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存在合理的“差别性”,人们才会更加有进取心,所以我们才需要兼顾效率。

(二)人力成本相对较大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企业内部设有较多的厂长、段长、组长等,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人力资源投入相对过多。一方面,根据经济常识可知,当企业一味追求人力资源的投入时,将会导致员工过多,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当企业人力资源投入过多时,会直接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这将会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一定程度上将会不利于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不利于企业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采用传统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特点,这将会对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造成一定的影响。显然企业这种等级制度,将会不利于下级员工向上级及时反映情况,企业上级将无法很好地掌握基层生产的情况,这会对企业政策的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也进一步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日趋强化的时代中,知识经济显然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中,知识显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竞争优势的增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科技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支持,因为它既需要系统正确的知识理论作向导,也需要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科技人才作助推力,更需要知识的创新发展来推动它的进步与创新。而且,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当企业拥有大量的具有独特性的隐性知识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所以,知识对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因此,我国企业要重视知识管理,重视对知识资源、知识创造以及知识应用的管理,大力加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对策建议

由于知识对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企业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对策,仅供参考。

(一)加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显性知识也称为明晰知识,是指那些容易被人模仿、学习的知识,具有明晰性。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等成为显性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而语言、文字、数据库等成为显性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举行各种先进员工经验交流会,让那些经验丰富、工作优秀的员工进行经验传授,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表彰,而且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普及一些生产经营知识,从而逐渐提高企业各员工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建立一些企业数据库,收录一些其他企业甚至国际企业的先进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并及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料进行更新,从而让企业员工可以获取最具有时效性的知识与信息。

(二)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隐性知识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指那些只可意会、难以制,如:对进行知识共享的员工加以奖励、升职等,以此来鼓励知识进行共享,促进员工间隐性知识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强对本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渐培育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从而逐渐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充分调动员工致力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员工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此来充分提高隐性知识服务于企业发展的能力。

四、总结

第11篇

一、情报研究工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经济活动

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正在和将要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已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和形成共识。那么,情报研究与知识经济有什么关系呢?情报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当前,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是五花八门,但本质上并无大的差别,都是着重强调知识和信息这样的非物质东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经济作了一个较好的简练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或者说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认为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与以往经济形态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劳动力(指体力的)、资本、原料和能源等要素,而是创新性的知识要素。知识变得很值钱,成为一种新的“资本”,知识变得更加有用,可代替或更少地消耗劳动、原料和能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知识产品型经济,产品价值的增长不再主要通过劳动的累加,而是主要通过知识的累加和创新,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繁殖,知识真正成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最能增殖的资本、最有价值的产品、最重要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的众多产业群中,信息咨询业是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而情报研究工作是信息咨询业的核心工作,因而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情报研究工作的特点看,情报研究是通过对已知信息、情报和知识的整理、加工和处理,从而形成新的信息、情报和知识的过程。情报研究需要对杂乱无章、支离破碎、模糊不清、缺损不全的各种信息、情报和知识,通过一系列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进行科学的筛选、组合、提炼、综合、升华,进而形成或生产出有质的不同的新的信息、情报、知识成果或产品。情报研究工作实质是一项创造性的知识生产活动,是知识经济时代一项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式,情报研究成果实质是一项典型的知识产品,对它的使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报研究过程是一种高智力的创新劳动,是人的大脑与知识原料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知识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情报研究工作的过程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结果产品是研究报告,分配是给用户,使用是用户用于实践,结果是产生效益,因而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经济活动。

如果将情报研究作为一种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生产知识产品的产业,那么知识产品凝聚着智力劳动,因而具有价值。情报研究工作对政府、企业等用户实行有偿服务,自然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作为情报研究成果的用户,政府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了和盲目决策,提高了机关运行效率和行政效果;企业提高了决策和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使企业收益增大,竞争力增强,因而情报研究产品具有使用价值。

情报研究工作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服务业,它与传统的服务业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服务业或是以体力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如商业、娱乐业等,或是以资本融通为内容的资本密集型,如金融、保险等,而情报研究作为新型的服务业,是以智力服务为主的智力密集型。传统服务业提供的是一种无形服务,往往是一次性享用,大多限于即时消费,而情报研究服务提供的实质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多次使用,甚至无限期使用。

知识经济的最显著特点是创新性。而情报研究工作正是具有这个特点。情报研究产品不象一般产品,可大规模地生产;而是需要根据各个不同的用户,不同的需求和要求,生产不同的特定产品,因而对创新的要求最为明显和突出。

二、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情报研究工作的大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空前增大,社会分工更细,竞争更加激烈,创新活动则更加频繁和重要。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中针对知识经济时到:“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断已经过时,只有“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这个“知识的知识”是指加工过和创新出的新知识,而情报研究工作生产的正是这种“知识的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是知识的知识的竞争。谁拥有知识,并能使之产业化,创造出高附加值的知识产品,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的越激烈,对“知识的知识”的需求就越强烈,生产“知识的知识”的产业就越发达。情报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生产“知识的知识”的未来产业,自然将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企业经营发展,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策略和措施,可产生近期和长远的效益;政府行政管理,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政策建议,可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科学研究活动,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发展方向引导,可产生明显的时间效益和成本效益,避免走弯路、走错路。这些各个方面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有专门的产业或部门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国内外、行业内外等各种各样、浩如烟海的信息、情报和知识,并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策划方案、咨询报告等各种知识产品,为政府工作、企业经营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而这正是情报研究工作的本质和情报研究工作者的特长。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给情报研究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近些年,国外情报研究工作发展很快,许多有关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对情报研究工作的客观需求,各种情报类的软科学研究、咨询、策划公司发展迅速,对企业的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和预测、投资、建设等项目论证和可行性分析以及信息咨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情报研究工作从市场开拓、服务收益到产业化都还与国外相比,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情报研究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一挑战,抓住机遇,使情报研究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空前的发展。

我国的情报研究工作几十年来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尊敬和支持。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情报研究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近些年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看,情报研究工作在管理决策咨询、技术发展引导和市场营销支撑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增强,受到了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和广大科研生产人员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从近些年情报研究成果的分布看,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重点技术领域跟踪和辅助管理决策两方面,研究思路主要是根据对国外情况的分析,结合与国内情况的比较,落脚到对我发展的决策建议上。重点技术领域跟踪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国际上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对国内的发展提出方向性、引导性的建议;辅助管理决策主要是通过对国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法规、投资与经费管理、国际合作、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开发等领域的跟踪研究,提出我在相应领域的决策建议。总的看,当前我国情报研究工作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情况,特别是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情报研究工作的作用不断扩展,研究成果的价值不断提高。与以往情报研究工作主要以信息综述或评述为主不同,近些年情报研究工作的要求和成果越来越以信息的针对性深加工并落脚于提出对策建议、政策措施和技术发展引导为主。特别是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计划编制,以及在技术攻关、技术预警、市场分析等方面,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情报研究报告。这反映了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对情报研究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实、越来越急迫的要求,同时也给广大情报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情报研究的需求越来越大,课题数量与经费投入增长快速。不同于以往情报工作以情报的收集、整理和反映为主,近些年情报研究课题的数量在情报工作各类课题中的比例明显增多,已成为情报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此同时,情报研究课题的投入经费也有了明显增长,从以往的近万元左右增长到几万元左右,甚至更多。粗略看,情报研究课题的数量与经费近些年均呈线性增长趋势。另外,近些年,情报工作者自发搞的课题越来越少,多数课题都是用户提出的需求。这些都反映了随着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工作越来越重要和必不可少,情报研究工作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强。情报研究课题的内容明显扩展。一是面向管理决策、生产经营和市场开发的课题越来越多,二是对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情报研究课题逐步增多。与以往情报研究课题多以技术跟踪与分析为主不同,近些年为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决策咨询服务和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课题明显增多,其经费投入也起点较高,增长较快。同时,尽管情报研究工作仍以对国外的情报进行研究为主,但近些年对国内的有关情报研究课题也在逐步增多。这反映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等国情对新时期情报研究工作的需求不断增强。情报研究课题承担力量的分布不断扩展,人员结构明显变化。以往,各系统情报研究课题的承担力量主要为各系统内自己的专业情报研究所的专业情报研究人员,系统内其他单位和其他行业单位很少从事情报研究工作。近些年,各系统内的其他研究单位,如一些系统总体所、综合论证所、经济研究中心,甚至专业研究所、高等院校都承担或参与了大量的情报研究工作,系统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大学等单位也在开始进入其他系统的情报研究领域,而所有这些单位承担情报研究课题的研究人员往往并不是专业或专职的情报研究人员。这反映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非专业情报领域的机构与人员越来越具有直接获取信息和进行加工的能力。另外,从课题研究者的分布看,单个作者少,合著者多,多产作者也不多,这反映了情报研究课题具有越来越明显的集体劳动性质。

在看到情报研究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应看到当前情报研究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还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国家改革和发展实践需求对情报研究工作的要求。情报研究的选题范围不宽,市场仍然有限,成果对需求的针对性不强,从量到质都还有较大差距,效益还不够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情报研究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脱节问题仍表现较为突出。这一方面表现在情报研究工作者对科研生产的技术与管理需求了解甚少,往往不知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即使知道一些需求或用户明确提出了需求,由于情报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地位的局限,也难以提出与实际对口、针对性很强的研究报告。这些问题既有领导管理和科研生产部门对情报工作理解不够,未能充分将情报工作真正纳入主渠道工作的原因,也有情报研究工作者主动性不够,坐等上门,甚至消极被动等自身的观念和作风问题。情报研究工作的快速反映能力仍显薄弱。情报研究工作的根本属性就是要及时或快速地提供研究成果,服务于实际需求。特别是随着管理决策和市场营销类情报需求的快速增长,用户对情报成果要求的时间性非常强,而现在许多情报研究课题要一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往往是用户的决策已做,实践已开始,情报研究成果才送上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固然有情报研究课题本身难度大的原因,但情报研究工作的方式方法落后,习惯于单干式的小作坊工作方式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管理、政策、经营、经济类情报研究课题普遍质量水平不高。与以往大多数情报研究课题为技术科研类不同,当前涉及政府管理、政策法规、生产经营、市场开发的情报研究课题越来越多,这些课题对情报研究工作者都是一些新的课题,因而要求情报研究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快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研究新的情报研究方法,不断提高适应实际需求和用户要求的基础能力和研究水平。情报研究工作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单一、落后,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和使用效果。总的看,近些年的情报研究课题多使用定性方法,而稀缺定量研究方法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多靠主观推理,较少利用数据、案例的计算分析说明问题。另外,不少研究课题所采用的素材多次转引,来源不清,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信性。

情报研究工作要加快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情报研究工作作为科研、生产、管理工作的先行者、探路者和基础保障,将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走向新的信息环境背景下,回顾近些年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发展,前瞻未来几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情报工作的需求,可以看出,各方面对情报研究工作将需求更大、要求更高。与此相适应,情报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以下特点:情报研究工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力量,越来越直接服务于或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报研究工作不再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决策、科研生产之外,而是直接进入或融入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科研生产工作程序之中,成为各种决策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越来越强的决策支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情报研究工作的承担力量更加多元化。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高级化,专业情报研究部门与非专业情报研究部门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各有关行业、有关研究机构和有关研究人员从事情报研究工作将越来越多。这也对目前的所谓专业的情报研究机构和情报研究人员提出了挑战。情报研究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更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对情报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迫使情报研究工作不断采用新的更好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充分共享和互相利用各自的信息资源,建立以虚拟组织形式为特征的情报工作组织体系,发挥整体优势,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同时要更多地借鉴基础学科的一些通用方法和其他学科的一些可用方法。对国内的情报研究工作逐步增大。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严格的部门管理,本系统内的情况一目了然,几乎不存在对国内的情报研究工作。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生存发展、配套协作,科研单位要技术创新,政府管理部门要把握全行业的情况、引导行业的发展、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这些都需要对国内情况进行特定的情报研究工作。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到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情报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报研究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情报研究成果,而目前不少的情报研究成果还停留在信息的搜集和简单整理上,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过高级加工的情报研究成果,对实际缺乏指导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新的信息环境下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手段有了巨大的发展,相对越来越多的情报需求者可以自己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专业的情报工作者面临在一定程度上被取代的危机。辨证地看,危机就是转机,挑战就是机遇。情报工作者在新的环境下,面临新的形势,转变观念,只要转变工作方法和手段,就能化危机为转机,化挑战为机遇。

长期以来,情报研究工作被视为科研生产工作的辅助工作,实质上,作为科研生产工作的一部分,情报工作的确做出了不可缺少的贡献。辅助工作并非对情报工作的轻视,而只是表明了情报工作在整个科研生产工作中的分工。今天,情报工作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情报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定位问题都凸显了出来。从地位上看,情报工作在当前和今后的科研生产实际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情报作为重要的资源,已被广泛认同。信息情报工作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从作用上看,随着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输规模与途径的不断扩充,有针对性地及时地采集,特别是整理、加工信息,生产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对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科研生产创新以及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定位上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越来越方便的信息获取手段和途径获取所需信息,情报工作者需要逐步摆脱以往的科研生产管理工作的辅助者的角色,而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联系实际,面向市场,改进方法,增强手段,在信息情报的集成和升华上做文章,做大文章,在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转化为新的智慧、转化为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中大显身手,使情报工作者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情报研究工作者应具有超前的思维意识和思想观念。以往,多把情报研究工作看为一种辅、服务性的工作,似乎不重要,这反映了用户对情报研究工作的认识不够,许多情报工作者也不以为然。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强调“服务至上”,用户对情报研究的需求也空前急迫。因此,情报研究工作到知识经济时代,是真正地“走运”了,大有了用武之地。情报研究工作者需自觉、主动地拓展工作领域,使工作从辅助决策过渡到决策过程的一部分,的确不可缺少,而不仅仅是参考,可有可无。

第12篇

在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不同中,另一个比较大的区别是两者各自的特征。例如,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它对信息的加工方式与手段也愈来愈复杂,这是由于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信息的总量在不断地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加。此刻已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期。同时,在不断发展的数据时期,其所具备的时期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网络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速度较以往已经有了更进一步水平的提高。固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所触及的范畴也在呈现出加倍普遍的态势。知识管理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在不竭地构成本身的特点。这类特点首要体现在相关知识的内在在不竭的扩展。除原有的知识载体以外,知识在各类渠道中的传布也在不断发展。还有,知识的更新速率也在不竭的提速。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大学毕业两年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落后性。知识管理的内容也在呈现出一个不竭与时俱进的特色。同时,在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会有所区别地存在着必然的主观性。这是由于知识管理的介入主体中有更多的人为因素。随着知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的知识管理在手段于工具方面会和信息管理之间产生一定的交叉。

二、产生的背景比较

信息管理于知识管理都是在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化出来的理论分支。二者在发生的历史环境方面仍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具体来说,信息管理的产生主要是在信息技术于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又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更是把信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源来加以开发于利用。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能力也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的高度。知识管理产生的时刻要比信息管理要早一些。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有一定的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各种知识的分类与编辑,从而让文化和各种文明的进步得以传承。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商业价值开始不断地得到凸显与重视。是以,在当代的管理学理论中,知识管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学分支理论得到了连续的推行与利用。应该说,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方式与路径来更好地促进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已经作为当前管理理论中的重要的议题而被研究者提上了议事日程。总之,信息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首要应用领域是人事制度、财会制度体系、企业平常运营管理等方面。具体来说,通过信息管理的应用,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会计结算的信息化等方面的效率都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经由信息技术在企业平常运营中的利用,企业在办理效果与程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改进。知识管理今朝也已经成为了企业在成长过程当中所要成长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各种发展过程中科技知识的汇总与总结,另一方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新的产品的研发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都是在未来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三、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

通过上文信息管理于知识管理的主要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研究对象、产生的背景、表现的特征以及概念的内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其不同的背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逻辑上的关联性

从逻辑成长的角度来看,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是存在着必然的交织的。举例来讲,在概念的基本内容上。信息管理中的各类信息资源与知识管理中的各类信息及其相干的加工办理体系,在必然的情况下会举行相互的转化。在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在生产、经营管理、数据汇总的过程中所牵扯的内容和管理活动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地转化为一种知识,在知识的管理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地开发和应用。同时。在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知识中的理论知识或者所积累的宝贵的发展经验也会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在信息管理的活动中进行深一步的加工和利用。由此可见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在逻辑层面上是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度的。

2.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历史上的关联性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都是在社会的整个科研与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而渐渐地分化出来的。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各种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和知识在社会生产价值中的不断显现,最终促成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理论的分化与发展。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知识需求不断高涨的发展时期,二者都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新机遇。一方面,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为知识与信息管理提供更多的内容与对象。另一方面,在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带动下,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会有一个很大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四、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比较后的启示

在上文中,我们对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区别与内在联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在未来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如何把其在市场、企业、社会发展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更好地表现出来,笔者在借鉴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首先,研究范围的界定。现在,管理学界有一种理论倾向是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进行一定的整合,目的是为了提高理论研究的效率。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虽然共同属于管理学理论的分支,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还应该进行一定的研究范围的界定。只有将彼此研究的界限与范围进行一定的界定,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才会避免重复研究而带来的研究资源的浪费。其次,建议研究方式的整合。在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发展与研究过程中,在研究层面所借助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及各种有效的科研分析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整合。例如,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加工工具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的效率与水平。特别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可以把研究的关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中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提升。因为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知识管理其研究的一个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后,管理中的创新。在人类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每天所接收的资讯与信息总量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爆炸已经成为了这个时展的主要特色。但是在庞杂的信息与数据的背后,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水平,我们应该在生产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是在研发新事物、新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思路与方法,也可以是在知识的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益的处理。总之,提高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水平;离不开管理中的创新。在将来的成长过程当中,立异创新将会是管理理论成长中的必由之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知识与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社会的共有资源,已经超越了国界。所以,在今后的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在企业的成长过程当中,信息与知识是其成长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原有的通过能源与规模的扩大来换取企业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渐的被淘汰。在未来的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作为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知识、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也会不断地得到凸显。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解决好信息和知识的内在关系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的大事。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