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

时间:2022-07-16 00:54:26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1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 大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教学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合作探究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研究 基于小学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Web的自主型立体化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思考 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教师 整合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研究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实践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网络信息服务支持下的《空间信息技术基础》实践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浅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浅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分析了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研究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越来越普及,应用越来越广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趋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等,它对整个民族、国家的冲击要比人类历史任何一次生产力革命都强烈[1]。为适应信息化趋势的需要,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2001年开始,我国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目前,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将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实现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曾提出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预言。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

学校的设施条件各不相同,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这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育经费等原因,没有办法深入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有的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落到实处,这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学校方面的特点。

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不够,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只能讲解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于较难、较复杂的信息技术则表现得无能为力。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贫困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则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他们并不是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毕业,对于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并不能很好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另外,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有效地组织教学,而且缺少对学生学习的合理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时找不到重点。这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教师方面的特点。

2、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评价标准不合理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计算机能力是以上手实践为载体的,但是多年来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一直沿用适用于理论学科的“考试”形式。很多学校将计算机考试成绩纳入学生考试的总成绩中或是以一定比例呈现,就使得“分数”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唯一标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将理论知识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减少上机操作时间,以试卷作为学生的练习项目。这种教学观念容易造成学生在死记硬背中“不知所云”,即使分数很高,真实的计算机水平也不得而知。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程式化”

目前很多教师将计算机课与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混淆,也采取端着教材、拿着粉笔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写板书,学生在下面认真地记着笔记。殊不知,计算机要的是“熟能生巧”,需要在操作实践中熟练和理解的,比如一个很简单的快捷键的使用,一遍遍的用脑记忆不如上机操作几遍更有效果。此外,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只有在操作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发挥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被动的接受理论是不能发现问题的,也使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3)教学管理混乱,课程安排不合理

计算机作为小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大部分学校却将其作为“副科”来对待,将其等同于美术、音乐这些辅助课程,随意更改课程安排,或者减少课程设置,为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让路”,或干脆成为学生们休息放松的“自由活动课”。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个授课体系缺乏有序性和连贯性,更多的是教师自行其是,表现了一定的随意性。到目前为止,小学计算机没有统一的教材,使得教学内容得不到有效统一[2]。加上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估体系的缺乏,无法评价教师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更凸显了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上的不足。

3、对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1)加大财力投入,从设备上保证信息技术教学

目前,全国大中城市小学一般都有微机室,但由于经费有限,配备的微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各级领导、各部门要大力筹措资金,购置数量多、质量好的设备,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合理安排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正在从满堂灌的课堂,从重复作业、频繁考试中解脱出来,逐步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共同探讨知识的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机教学开展得相当广泛,但计算机在开始改变教的方式的同时,却没有改变学的方式,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只是这一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这不能代表教学的全部。如果能将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与学习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计算机变成学生的学习工具和手段,谁计算机知识学得好、操作本领高,谁就能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获得最高的质量和效率,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来自于自身的学习动力和欲望。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做出相应的安排,与文化课程学习直接相关和急需的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和软件使用则多讲,精练,提前讲和集中讲,而与文化课学习联系不大的内容则可不学、少学或者推迟学,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软件发生变化之后,应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因材施教。笔者在给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上课时,采取了“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例如:在给小学二年级学生讲计算机入门课时,先拿出几个字母卡片让同学们对照着键盘找字母,使学生先熟悉键盘,然后再教键盘指法。在学生熟悉键盘和学习指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学生面前出示拼音卡片和英语字母锯木、还可以找一些适合小学生玩的计算机游戏来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指法比赛,看哪些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老师的要求打完内容[3]。这样,学生通过比赛,增强了的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越练越有劲。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为计算机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海英.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三个常见问题之分析及解决策略[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11(5):46-48.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2

关键词:小学;微课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成效性

目前,我国有关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其时间跨度并不长,甚至对于微课模式教学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与微课程相关的一些理论研究正处于逐步发展之中。探究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模式与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小学信息技术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教师重复性的教学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是一种符合时展潮流和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必须加强重视。

一、微课模式的主要特征

1.学习形式微型化。学习形式微型化是微课模式最主要的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微课模式所包含的学习内容比较微小,一般仅有一个主题;其二,微课学习时间较短,通常只有5~8分钟,贴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其三,学习形式小巧灵活,学生可自主学习;其四,资源容量较小,方便储存和携带,有助于进行知识的分享与传播。

2.学习主题明确化。微课程在时间和内容上均进行了微化处理,因而其主题表现明确和集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对来说内容比较宽泛,而微课主题则异常突出,具有单一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更加精简。由于主题明确,故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均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展开。

3.学习技术现代化。微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微视频。所谓微视频即指将一些简单的由文字、图像以及音乐组成的微内容到公共学习平台上,学生据此下载或者进行在线学习。近年来,在线微视频逐渐成为小学教育最受欢迎的微课堂学习的形式。据研究者预测,未来运用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来开展微课程的学习将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将会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服务。

4.学习应用多样化。较之于传统化的课堂教学,微课程具有更加广泛的运用情景。微课程既可以实现面对面教学,也可以通过在线进行学习,或者将两者进行结合。从学习形态来说,既可以通过正式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形式。微课程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和对象的学习需求,既能运用于校内教育,也可以扩展至校外学习。

二、开展微课模式对于增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成效性的具体表现

1.开展微课模式有助于增进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将微课程模式运用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学意识的提高。由于微课程自身具有课程短小和主题明确等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在有效的注意时间内开展自主学习。与此同时,微课程能够实现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和异步学习,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能够进行反复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上这些均表明开展微课模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2.开展微课模式有助于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微课模式属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具有与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同的优势与特点。微视频作为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既可用于课前自主的学习资源,也可在课程进行中进行导入学习,同时还可以用于课后复习和巩固,优化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然而,必须认清的是微课模式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将其作为一种补充和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

3.开展微课模式有助于教学资源的设计与整合。微课教学并非简单地将传统教学资源制作成视频来使用,而需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资源,例如学习素材的设置、课后练习的设置等,这些资源为微课堂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框架和思路,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整合。总而言之,微课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不仅如此,开展微课模式有利于增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效性,强化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优化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同时有助于教学资源的设计与整合。尽管如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微课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教学效率的问题、知识碎片化问题、课程设计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教育学者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进一步地思考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获得良好发展。

作者:刘欢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黎标.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4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科整合

本文将从生活实际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四个角度出发,简要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的必要性,总结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探讨。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这个时候,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尽管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教育学当中提到,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4

一、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先从对整合的理解和推进整合的意义、目标谈起。

整合这个词是一个地质学的名词,因为我本身学地理的,我特别对这个查了一下,它指的是一套咱们地质表面,严格的按照时间顺序一点都不缺少的一层层落起来,这种现象就叫做整合,中文没这个词,现在看来整合这个词是对外国某个名词的对译,它是借用地质学名词来对译。

现在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地方在美国,美国的教育专家提出不要单设计算机课,也不要单设信息技术课,把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的任务融合到所有的学科当中,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实际上最终就是通过整合消灭信息技术也就是计算机这个单独的课堂。这就叫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也是咱们这个研修班的主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育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我们既然认为中国不可能一步实现彻底的课程整合,在我们的学科整合当中考虑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层次和效率。概括起来,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第一是四个方式的变革,再一个就是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的含义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基本上是依靠两种媒体,一个就是教师的语言,一个就是教科书,我们讲传承知识,任何教学都不可能离开传承知识或者知识的掌握这么一个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讲授,老师的语言是传播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就是依靠教科书,教科书在文本当中主要的形式是文字和静止的图象。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呈现只能局限在这里。信息技术出来以后,就从这两种媒体扩大,扩大到超文本和网络环境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资料的集成,而恰恰因为他有超文本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加以学习。什么意思呢,你要读书就必须一章一章的从头到尾学,老师讲课也是按照书从头到尾一章章的讲,从中间插入自学,有这种可能,但是比较困难,因为教科书就是这种线性结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的集成不是线性结构,你可以从任何的角度切入,这个就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含义和传统意义知识的含义不同,按照联合国文件的说法,知识可以分为四类,一种叫做事实知识,现在的社会当中有些什么东西或者过去历史中研究出来什么成果,为什么对这件事实加以解释,这叫原理知识。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传授的知识,就是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管哪个学科,但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含的知识已经不限于这两类知识,又增加了一类叫做(翻译出来)技能知识,还有一种(翻译)人力知识,技能知识和传统所说的学科技能知识还不一样,他指的是一个人成功的完成某一项工作或者制造一种产品所需要的从头到尾一套方法和能力的综合。人力知识:就是基于这个前提,就是知识越来越多,知识爆炸,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好,越博学越是人才,现在看来还不是这样,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到,那没关系,你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其它的当你需要的时候知道去向哪些人咨询,比如我刚才说的这些,可能有些老师比较熟悉,后两类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普遍掌握更重要的知识,不仅仅掌握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你需要更多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你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个好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又有问题了,事实知识和技能知识是可以编码的,编码什么意思,就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图象表示出来的,但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是不可以编码,写不出来的,讲不出来的,比如策划这个事,我可以把它写出来,但是你不一定能按照这个程序做出来,有很多隐含的,讲不清楚的,需要逐步领悟和体验的东西,不可编码要依靠信息技术的这种虚拟的特点,驾驭这样的情况,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就可以更深入。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我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关键是你用的是不是科学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如果我们用网络进行分层教学,我们就看到过这样的例子,很简单的一个习题课,我们的常规教学,老师在黑板上带着全体学生,一道题一道题的演练,解释,撑死了六道题,了不得了,因为这个包括从讲义到讲案,老师上信息技术课它就不这样上,他把卷子装到机器,在网络教室上,每个学生用计算机解答这张卷子,老师在控制台上及时的看,了解每个学生解题的进展情况,学生那个地方出了问题,及时告诉老师,老师通过这个和他的单机进行联系。这个实际上就是分层教学。加上老师有意识、有目的给学生配制不同的习题,这个分层教学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个别化学习的重点是网络。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指导思想,如果就把板书搬到屏幕上,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屏幕上,那么就没有什么用。

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如果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单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某些情况下还是与学生共同探究。我们都在谈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你在上边讲,学生在底下听,一辈子也加强不了,必然要从学习方式上加强,你把学生方式变化了,师生的身份都必然发生变化,而现在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教学设计上思路还不够开放,基本上还停留在我怎么把教材内容讲清楚。

五、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如果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会引起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比较多的是老师讲授为主,那么老师讲授无疑的要求老师站在讲台上具有权威的地位,完全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课堂改革当中,由于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即使从知识的层面上来讨论,不仅仅是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所以你光靠讲,是不可能完成课程整合的。

信息技术客观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学生提出问题你要和他共同探究,学生活动起来你要帮助他。

我们要追求师生之间和谐、平等这样一种关系。在传统方式下,我们是有意无意的在隔断学生之间的那种友谊。

六、关于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就是熟练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第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目的有主题的收集,也可能各种的不同的观点的认识都摆到你面前,你怎么能加以归纳、整理、提炼,综合出你自己的东西。这个我觉的非常重要。第三个是处理信息的能力,第四是生成信息的能力,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第五是信息协作的能力,通过个人交流,达到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任务,最后一个就是信息免役的能力,对有害信息的辩别、抵制。

七、成绩和问题

成绩:我们这个调查,现在来看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从这个调查中我们觉得北京市目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取得的成绩有以下几点,第一硬件比较先进,我们现在正在做各区传播中心,各校机房的建立,校校通也正在做。其中有些学校特别是示范性的学校他的硬件应该说是具有国际水平。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变化,有些是在教师的教学当中通过教学改革的实验,有些是通过学生本身,个人接触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样化,第三就是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愿意推进整合,出现了一些好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典型。这都是我们取得的成绩。

问题:第一个就是硬件建设不平均。除了地区和地区、学校和学校之间不平均,还有一个设备的配置或者管理的形式不平均,我们买了很多机器,是都把它集中到几个机房来,还是要考虑到每个教室都要配备一定的设备。第二是软件的总量不足。这个问题是非常的严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已有的,先说一个基本观点,我个人的基本观点不主张发表课件,主张发表教学平台和资源库。这里边有很多道理,尽是一些部门不要考虑课件的开发,而要考虑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基于这种认识,资源库还是不够丰富,而且能够进入学校,现在还不够普遍。这里边比较复杂,这个责任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本身的政策和制度上,老师现在不得不在根据本人的能力和兴趣大量的自制课件。但是这种课件的应用非常低,由于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政策不到位,这些课件基本上是老师个人的,没有发挥他的公共的效益。其中很多老师自制课件非常好。但就是用不上。第三是超文本没有得到发挥。现有的软件相当一部分是教材上的,这是没有必要的。第四是教师的观念仍待改变。第六是评价与管理机制还需改革。如果没有一个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的机制和办法,很难持久地推进整合工作。

八、建议

第一、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纳入信息技术的要求,如果能编出来与教科书配套超文本的多媒体教材更好。第二、改革教学模式,是不是首先考虑以下两种,一种就是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模式,因为老师们比较擅长这种演示模式,不能够彻底的否定它,但是要完善;再一种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文科建议在网络环境下尝试,比如英语课历史课地理课直接上网检索,这个好处很大,语文课可以利用资源库,麻烦的是政治课,政治课另当别论,查网络麻烦事比较多了。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教师

培训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IT人才,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然而就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教师培训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世界各国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二、 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

关于教师培训问题研究从70年代起国外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系列培训模式,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微格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行动研究式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采用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引进先进的培训模式并使之本土化,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及其特点: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teachfuture.com)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对一线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现有课程密切结合,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成效。英特尔公司与我国合作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验项目,又称扩展Inter模式。 该模式首先对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每一位主讲教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一线授课教师。培训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结对交流、动手操作、教学实践的讨论。在培训中,指导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有大量的互动交流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课程设计由十个模块,每个模块四小时的文字教材以及一张配套光盘组成。课程主要基于微软公司的Office专业软件套件,包括互联网的使用、网页设计和多媒体制作等,其中主要软件有:Microsoft Word 2000、Microsoft PowerPoint 2000、Microsoft Publisher 2000、Microsoft Encarta 2000、Internet Explorer等。

该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参与式的教学策略,为我国教师培训工作在更新观念,开发课程、高效率的利用技术促进与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技术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归纳起来大体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1.实用性目标:目标简明、具体,操作性强。

2.模块化结构:将信息技术按相关性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个模块,利于教案设计、制作与逐步修订。

3.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习者积极参与的活动为主,培训过程贯穿了交流、研讨、电子作品创作、教案修订、电子作品评价等项活动。

4.角色扮演:在学习中时常让教师扮演中小学生的角色,以加深对课堂教学情景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但我们认为其也有不足之处:偏重于技术、教法的培训,忽视信息时代高效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师德修养、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培养,相关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难以预测,不具备高效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甚至是一般教师来说,将难以在数字化时代中生存;关于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教师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缺乏创新能力的教师能胜任这样的重任吗?师德修养的培养有助于教师认清自己的职业使命、职业道德,尤其是对于今天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索者、闯路人,应充分认识到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同时还有一个人们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信息技术在为人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产生了各种威胁,如电脑黑客、计算机病毒的肆虐、大量泛滥的庸俗信息、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的共享与版权等问题,都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社会中的现代人,应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有信息责任感,抵制信息污染,自觉遵守信息伦理道德和法规,规范自身的各种信息行为,主动参与理想信息社会的创建,这又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艺术的修养应也是信息技术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领导着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置身于这样一个重要领域,如果只懂技术而缺乏人文、艺术修养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面前,很容易成为短视的功利主义者,这显然无法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这些方面我们认为都应在培训的范围之内而且是不可或缺内容。

三、创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新模式

(一)创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课程研究领域主要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的“课程开发范式”,遵从四个原则: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教育内容达到这些目标(教育内容)、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教育评价),由此主导的教育领域是一种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的封闭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及有效的预测与控制。然而这种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正发生着一场重要的“范式转移”,由“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即后现代课程观,它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进一步的发展,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所谓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是不断螺旋上升的,每一个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布鲁纳的“螺旋型课程”是回归性课程的一个典范;关联性是指课程结构内在的联系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它赋予的课程是一个具有丰富联系的开放的网络体系;严密性是指对课程内容可供选择的关联有目的选择、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解释性依赖于我们如何完善地发展不确定性所呈现的各种选择答案。它防止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陷入任意性,因此它是四个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由此主导的教育领域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混沌之中的有序的开放体系------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超越稳定性以激发内在于不稳定性之中的创造性,建筑在这个范式基础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性、非序列性的、但它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越多,相应意义也就越加深化。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的结构是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在细胞水平上,大脑每一个细胞拥有109个网络联系,大约总共有1010种这样的细胞,总共有1019个系统连接。因此非线性、超文本的课程结构和学习路径是最便于学习者理解和内化,也最便于迅速检索和提取,并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一创造性的框架对教育与课程具有重大的影响,首先教学---学习框架可以脱离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或者教与学是高级与低级的关系这一因果框架,从而转向另一种方式即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组织能力而占主导,相应的教学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道的过程自身;学习不是为了有效地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更多的体现为一个群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意义创造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索。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是以“泰勒原理”为基础开发的课程体系,更利于教师如何教,而后现代课程观更利于学生如何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真正转变,意义是重大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力图以后现代课程观为视角,在充分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创建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力图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超文本—自组织—个性化的高效学习和培训。

(二)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体系结构

我们认为培训模式体系结构应由培训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四部分构成。具体地讲,新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动态的、开放的培训目标体系——有教师指导的、学员自主制定的、个性化的、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培训目标模式;

由于学员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因此采用前测加个别访谈,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目标,目标是阶段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阶段性学习评价的结果不断动态的进行自我调节目标,形成螺旋式上升的个人目标体系。目标的制定最好稍稍高于学员的当前能力水平即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与实践双重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活动综合课程、师生共创多种媒体资源库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设计;

具体的课程主要由必修课,选修课构成:

必修课:专家讲座、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与网络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与中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等。

选修课:系统科学与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视听艺术欣赏等。

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像传统授课那样进行分科集中讲授,而是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怎么教”、“校校通如何建设”大的任务驱动,在这个大的任务下分层次、逐步细化为若干个更为具体的任务,如以师生共同创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等次一级的任务驱动。学员分成若干个组(一般5-7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结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

自组织、高效能的管理体系——培训班级管理和工作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班级管理:与传统教育的班级管理一样,主要负责班级日常的一些行政工作。

工作业务管理:效仿企业的管理体系但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培训的任务驱动,全体学员及培训教师在考察每位学员以往业绩的基础上,集中评议产生首席执行官CEO,再由其任命技术总监、教学总监、资源总监、艺术总监等,每位总监再招聘若干名组员,以此形成学员的工作业务管理体系。此外每组都配备专职辅导教师,以便师生大量的互动与交流。

首席执行官CEO:负责整个项目(任务)策划、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包括人员的协调与管理)等。

技术总监:监督、指导项目(任务)技术支撑组的工作的情况,包括个人主页、小组主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及对学员进行个性化的技术辅导等工作。

教学总监:监督培训教师的教学情况,根据学员的意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等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等进行把关。

资源总监:负责培训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等工作。

艺术总监:负责个人主页、小组主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中人机界面的设计、对人文、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把关,对学员进行个性化的艺术修养的辅导。

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是充分发挥群体及个人能动作用的有效保障,因此在培训期间施行学员自组织的培训班级管理、工作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是培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评价体系——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结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为基础、充分发挥反馈调节机制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自我评价:写出个人自我评价(学习总结),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创造、收获(每一点都要有依据),最后给自己一个综合的分数;

小组评价:对每一个人的个人评价进行集体评议,尤其是评价每个人在小组学习和协同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帮助每个成员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的集体自我评价,找出小组整体的成绩与不足之处,最后给个人、本组一个综合的分数;同时还要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打分。

班级总结评价:各小组汇报与交流学习与评价成果,包括本组主要成就与收获、小组主页,个人优秀主页,尤其是本小组在协作学习与协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然后各组投票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并平衡各组的打分成绩。在班级总结中,各组同时还要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对改进教学提出建议,在集体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打出客观公正的分数。

教师评价:教师在学员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结评价的基础上,相应给出学员个人、小组、班级一个分数。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均包含以上四个方面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学员提供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的、动态的调整个人的学习目标。

基于上述四部分整合形成以工作——学习——创造一体化的学习与发展模式为核心、以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相互渗透的信息时代新型教师培训模式。

(三)培训组织形式:

培训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培训前的远程教学、集中短期培训(三个月较为适宜)及培训后的远程教学。

培训前的远程教学:建设培训网站、培训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建立联系、交流协商、调查问卷进行学员学习需求分析等。

集中短期培训:大体上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专家讲座、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员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建立“知识树”。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初步树立学习的目标与信念。时间为一周。

第二阶段:教育类课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和体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高效学习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初步掌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创建个人学习主页、小组主页。小组交流回报,创建班级主页等。时间为二周。

第三阶段:根据学员的基础和需求,深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为大的任务驱动,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多媒体与网络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与中小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等课程。时间为四周。

第四阶段: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其它课程整合为任务驱动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研究等工作。选修课(系统科学与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视听艺术欣赏)及学员个人实践经验和学习体会的总结交流穿插其中。时间为四周

第五阶段:到不同水平的中小学(特指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实地调研、参观、实习和课题研究、实验研究,在实践中继续深化所学内容。时间为两周。

第六阶段:学习总结交流、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拟定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编写大纲,与学员所在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远程联系与汇报。时间为一周。

培训后的远程教学:短期集中培训后培训网站继续开通以便培训教师和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继续交流与深化学习,同时鼓励学员推动本地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形成以培训中心为辐射点的全国范围内的天网、地网、人网三网无逢连接的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四、结束语:

我们提出的全新的培训模式放弃了传统教育下的培训方法,放弃了整齐划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而是让学员在任务驱动下、在开放的课程体系下自组织、自管理的高效学习,在混沌之中把握秩序,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在此我们做出了大胆的设想和有意义的探索,但该培训模式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需要实践的检验以进一步修改、完善该培训模式,并期待与有关专家、同行商榷。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

2. 《更新培训观》桑新民 部级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专题报告 2001.10

3. 《技术— 教育— 人的发展》

桑新民《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二、三期连载

4. 《后现代课程观》 [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 王红宇译

5. 《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桑新民《人民教育》2001年第八期

6.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

海南出版社,

7. 《信息技术课程导论》董玉琦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8. 《中小学信息教育研究文集》董玉琦选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6

9. FUTUREKIDS-cn.com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6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兴趣教学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是实践性很强,如果只是进行理论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要从这一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出发,从多个方面研究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要动手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没有技能训练的过程就如同纸上谈兵。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那么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一旦把操作练习布置下去,就千万不能放任自由,而是对此进行巡视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告诉他们有些操作比如打字练习,只要我们坚持长期练习,打字速度和准确率就会极大提高,同时激励学生坚持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有些知识内容只要亲自动手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长此以往,即便学生每天动手操作能够有一点点小小的收获,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会大增,学习劲头自然会越来越足。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基础。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往往来自电脑游戏,但是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玩游戏势必就影响教学,上课时是不是就禁止学生玩游戏呢?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虽然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玩游戏,但是有时可以把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比如我们在讲解指法练习的时候,如果老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那么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不能强迫学生练习。

鉴于指法练习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我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戏,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看谁打字速度快。由于很多的同学刚接触键盘不久,对字母的位置不是非常熟悉,因此打字的速度很慢,甚至个别学生只会用一个手指按键盘,不一会就被打字速度快的学生抓到。有学生会问老师怎么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我及时提出记住指法的重要性,再给他们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这样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以爱为出发点,从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在批评教育之前要先思考,假如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会用怎样的方式和语气和他进行交流,千万不要因为学生某一方面做得不好或某一件事情做错就气急败坏或大发雷霆。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学生和我们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自尊心一般都很强,需要用真心呵护。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教师的爱是教育的推动力,要热爱学生,认真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指法训练的时候,盲打是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为这一技术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老师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但是往往一个人练习就显得比较枯燥,所以在综合训练时,我让同组的两个同学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时,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码。学生间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在他们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随之他们的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在这种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对手,更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如何讲授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这不仅是我们工作的需要,更是培养信息素养高和创新意识强的人才需要。鉴于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与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7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游戏入门,自觉学习。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教师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就能很快地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笔者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教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计算机知识。

2.创设情境,积极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以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一般都是“讲解—演示—练习”的教学模式,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引进了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真正主动、高效地学习。

1.创设“任务”情境,唤醒创作意识。任务的导入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任务导入就能吸引学生,对整节课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比如,讲授Flas制作时,笔者首先演示的是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动画,通过形象生动的范例作品的展示,不仅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2.设计“任务”层次,不断深化学习。教师进行例子教学时,可以在一节课里设计好几个任务,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原则。比如,学习WORD自选图形时,笔者给出的例子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一张未来身份的名片,但分为三个任务:(1)有单位、职务、姓名、单位标志图片;(2)名片要有边框或阴影效果;(3)有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填充效果设置等。学生马上被这些“任务”所吸引住,他们设计的名片什么形状都有,很有创意,制作非常美观,知识应用恰到好处。

三、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习

巴金曾说过:“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也应该从培养良好的小习惯开始,同时良好的操作习惯也直接关系着一节课的课堂效率。

1.制定课堂纪律。让学生读懂《信息技术》课的行为规范。如,固定学生位置,便于准确及时叫出学生姓名;学生有序进入电脑房后,先开机,再安静坐好,等待教师上课;颁布相关的课堂“禁令”等。如景宁民族小学就做得不错,将学生机的桌面背景设成《学生上机规章制度》,一打开电脑首先就呈现在学生眼前;并将每个班级学生的固定座位表制定成册,挂在黑板的一侧。

2.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从听中获取有效信息。

3.培养学生课堂交流的习惯。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个手上仍只有1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流后就拥有两个思想,甚至交流碰撞产生更多的思想。”交流可以启发多种想法,激发创新思维。

“提高效率等于延长我们的生命!”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良好课堂习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努力使课堂更生动、更精彩,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03).

[2]张美红.浅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01).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8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学生只要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多媒体技术能将图片、声音等教学的资源结合起来,把枯燥、乏味、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逐步形成爱动笔、喜欢写的良好习惯。

2. 丰富素材,学习技巧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而素材的来源就在于广泛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造成他们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研究发现,只要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他们就不会发愁作文没得写。教师可以把学生参与的活动拍摄下来编辑以后输入多媒体储存,在作文课上就可以用这些材料教学。因为所拍摄的人和事都是学生熟悉的,是他亲身经历的,所以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说写愿望。

余秋雨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的训练。要表达生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段,要沟通生命,又必须掌握能被别的生命理解的一些共同规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恰如其分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

3. 再现生活,加深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故作文教学时,教师须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

但是,学生的活动大多在家庭与学校这两块天地里,而且学生玩得高兴,忘得快,活动结束后,只记住个大致过程,很难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重现当时的情景或氛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指导作文提供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物质基础。

4. 展示修改,提高效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习作中的错误和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作文批改费时费力,只由老师一人改,学生自己往往只看自己的分数和评语,而难有机会看别人的分数和评语。巧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全员参与,扩大了学习的范围,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一对一批改的局限性和封闭性,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5. 唤起联想,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老师可以经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使他们张开想象翅膀,激起浓厚的写作兴趣。听音想象作文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录音教学手段,以生活中诸多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老师试图把自然声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大海……通过形式多样的想象性作文,可以有效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 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并进入课堂,学生借助多媒体通过声、光、形、色和动画等传载多种信息,它能把大千世界的真情实景变成图像和声音显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对事物观察得更清楚、更具体。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9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以美育代宗教”,当今中国的美术普及教育亦是以“美育”宗旨为核心。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的社会功能也是全面的。杜甫的《春夜喜雨》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术教学就是这样,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美化,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开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大多数学校由于没有专业教师,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都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以我镇为例:我镇美术教师少,小学基本没有美术教师,全镇14所小学,3所中学,美术专业教师8人,其中3人还是最近两年的特岗教师,新教师存在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需要改进,各学校美术课教学开展不起来,10所小学没有开设美术课程。

三、美术课与信息课整合的可行性:

1、硬件条件:现在国家在远程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给每个中小学进行必要的配套(每校至少有一套录像播出设备。即将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各学校有必要的微机、多媒体教学、录像、刻录设备;中心学校、中心小学有达标的图书,相关研究资料比较齐全,中心学校以光纤接入互联网;办公已实现无纸化。

2、软件条件:中心学校、及中心小学有专业的美术、计算机教师且大都是本科学历;有中心学校的支持,研究时间有保障。

四、整合的方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美术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光盘教学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现有美术教师为主导,以信息技术教师为辅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电教设备,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上课等环节,进行学科整合,制成光盘发到每一个需要的学校,对有的学校有非专业的美术教师利用课件、电子教案、帮助制作一些教具,有的学校有美术教师,但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或两个,没法开展教研活动全镇范围内距离远充分利用网络可以随时进行教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使之与学生手中教材同步,使每个学生享受较优质的课程资源,开齐、上好美术类课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的优化,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目标。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形成全镇教育均衡有秩序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稳步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五、开展步骤:

1、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而且都身兼多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美术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美术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与使用电教设备的能力。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

2、重视教研,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指导。

开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科研活动,循序渐进,首先要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媒体资料。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内容。

3.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学生家长改变认识

由于家长认识的偏颇和部分农村学校对美术教学认识不足,致使许多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连最起码的美术学习用具都无法配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阻碍了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采取通过班主任、任教的美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座谈,让家长们认清美术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占有的份量,它是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学科,要让家长明确到学习美术,不仅仅是让孩子懂得掌握如何绘画或制作手工的方法,它还能促进学生良好审美素养的提高,知道如何辨别美与丑的道理,以及个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家长会将新的美术教育理念渗透给家长,让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程度,支持学校教学工作,配合美术教师的教学要求,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或材料,保障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的正常进行,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整合的效果显现

(1)、各校开足开齐美术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师有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2)、通过发挥美术教师积极作用,制定适合当地民情的美术教育措施,建立适合当地教学实情的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整合,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教学资源,解决美术教学教师资源不足,教学方法落后的矛盾;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和谐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着的重要作用。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能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本文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坚持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首先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能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相应的教学课件后一味的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得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成为观看课件的旁观者,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积极的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有效性原则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多样,包括信息检索技术、表达展示技术、几何设计技术、无纸化办公教学等形式,其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应用中要坚持有效性原则,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可以有效的传授教学知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其中包括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方法,教学的目标等方面的转变。首先是教学的主体不再是老师的讲授,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是教学的方法不再是通过板书灌输式的讲授,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不断丰富,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最后是教学的目标,教学主体、教学方法的转变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W目标,而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学习结果,还要包括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进行高效备课,有效突出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将信息技术从头到尾贯穿始终,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分不清学习的重难点,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很被动。所以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就需要教师进行高效备课,仔细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化静为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分类》时,在备课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图形的分类有哪些,然后通过信息技术将不同类型的图形展示出来,接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不同类型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认识这些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老师通过备课可以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创新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包括导入环节、教学环节、评价环节,是一个连续的教学过程,而导入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导入设计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巧用课件动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时,老师可以将抽象的基础数字0~9,制作成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然后通过Flas展示出来,使学生对数字的掌握化抽象为形象,更深刻的掌握教学内容。其次是利用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对称、平移与旋转》时,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图形的动态变化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认真观看来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实物是轴对称图形,进行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4.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不再是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或是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实际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可以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不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文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11

摘要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在小组学习中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1.建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从合作学习的概念中可见,合作学习对小组成员的构成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不是几个学生的随意组合。教师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仔细观察、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成绩、能力、思维特点等,然后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之后,要注意收集小组成员的“磨合”信息,并酌情做出调整。这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应合理分工,明确各角色的职责,使主持、记录、把握主题(讨论跑题时负责把话题引回主题)、汇报、记时等各有分工,人人有“事”干,以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作用。角色分工可以由学生协商进行,也可由教师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每个人的角色可以相对固定一段时间,以便学生适应角色要求;可以定期轮换,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并可避免因长期担任一种角色而出现懈怠感。不论采用何种方式确定汇报人,教师在学生实施合作前均应明确告知,以便学生做出相应的准备。各种确定方式各有利弊,教师可轮换使用。事先选定汇报人的方式的益处是承担汇报任务的学生因任务在身会用心倾听、整理同伴的观点,汇报的质量可能较高。弊端是非汇报者可能会产生事不关己的松懈心理;临时指定和随机叫号的方式,因每人都有可能被教师叫起成为汇报者,而汇报质量又决定本组成绩,可促使每位学生成为认真的倾听者。当然,因每个人是否成为汇报者只具有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学生也会存有侥幸心理,并因此影响汇报质量。由内向或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汇报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要求各组记录员做好记录工作,为他们的汇报提供心理支持。

3.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合作学习中要使每个学生倾力投入,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其中,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异类”的观点可以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讨论、争论甚至是辩论,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轻易否决或不屑一顾。

4.提供合理的合作学习时间。教师应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现场的进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合作学习时间。合理的标准可以是:小组各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研讨产生的方案都有时间进行演算、实验探究和验证;需要留出出错耽误的时间,需要有时间沉思默想,还得有时间去思考总结个人经验,去进行相互交流。那种只因预定时间已到而强行打断学生讨论兴致的做法,不仅无益于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更会败坏学生可贵的参与热情。

5.合理调控合作过程,加强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承担好组织者的职责。首先,应向学生说明合作的内容和要求;其次,在学生进入合作之前,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第三,及时了解合作的进展、讨论的焦点和认知的难点;第四,要合理调控合作过程。教师既应是平等的参与者,又应是冷静的观察者和有效的调控者。这要求教师既能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又能适时抽身了解各组的合作进展情况,并能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合理调控合作的进程。教师完全被“裹入”其中而忘记自身职责,或在讲台上忙于熟悉教案、准备课件和教学用品而对学生合作进展不听、不看、不问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6.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根据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要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1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分析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由教师说,在黑板上写,而学生被动的听讲并完成课堂作业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其弊端日益突显,如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的难点不好解决、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限等。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教学中,将会很好地解决以上难题,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快捷,能优化相关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例如,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合理,缺乏对其整合的相关研究;有些教师则是应用信息技术过多,比较盲目的使用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专注教学的重点,以上的教学方式,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应该对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研究,从而真正体现信息技术的优点。使用信息技术并不是为了赶潮流,而是要结合教学的需要,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是否能学好语文,兴趣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日益广泛,在课堂中,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自制力还较弱,很容易走神,但他们对于相关的信息往往会更加关注,喜欢动态的、新奇的知识信息。因此,教师应科学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而集中上课的注意力。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分析

3.1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汉语拼音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可以提高学生识字、说话、读写的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汉语拼音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或者学起来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将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o”这个拼音字母,可以在课件中展示一只大公鸡,在早上打鸣“OOO”,并配上音效,让学生模仿,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拼音。

3.2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识字是一个记忆的过程,比较枯燥,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的持久力往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此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把每个汉字所表示的意思设计成动画,对于每个偏旁的意思也形象化地表示。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提升很多。对较难区别的汉字,也可以设计一些动画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汉字的用法。

3.3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荀子曾有“不闻若闻子,闻之不若见之”。也就是说,视和听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将比较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中的概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且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授《捞月亮》一课时,使用信息技术播放文中情境的动画,因为动画生动有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非常集中。同时,让学生写下看过动画后的疑问与感想。如月亮为什么会掉下去呢?小猴子是如何捞月亮的?为什么又捞不到呢……动画过后,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增加,并且学会了思考。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强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最终提高了教学质量。

3.4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作文是很多小学生很怕的一项作业,当要写作文时,往往会想半天、急半天,却仍然开不了头,没有思绪,或者勉强提笔写个三言两语,也没有条理。叶圣陶曾有“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收成什么文章”。

因此,充实的作文依赖于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写作,即使有着好的写作方法,也是空的。因此,对于作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使用幻灯片、电影、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直接、间接地体验具体情境,并在此时结合相关的讲解,就会让学生感到有经验、有体悟、言之有物,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认知的工具,它的正确使用,需要对信息技术与相关教学进行整合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效率,从而使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学生对于文字的阅读、领悟,如果完全依赖图像教学,会淡化语言教学,这与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相背离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与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其应用应当立足于语文,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正彬(吉林省公主岭市柳杨学校,吉林 公主岭 136119) 

参考文献: 

[1]孙宝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2]李新建,严建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作用与原则[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