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例分析报告

病例分析报告

时间:2022-09-25 10:00:35

病例分析报告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 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控制措施

甘孜州自2002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州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144例,其中AIDS16例,死亡23例。为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对甘孜州2002-2010年HIV/AIDS流行现状作如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甘孜州2002月11年至2010年12月艾滋病疫情报告网按现住址和审核日期统计,获得的全部病例资料。

1.2 方法 以实验室诊断报告为依据,同时结合临床诊断,收集统计整理资料,然后对所有病例资料做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HIV/AIDS报告情况 2002-11/2010-12甘孜州地区共报告HIV/AIDS病例144例,其中AIDS病例16例,死亡23例。9年间,艾滋病感染者逐年增加,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感染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22.92%.(表1)

2.2 年龄性别分布 144例艾滋病感染者发病年龄组集中于20~39岁,共117例,占总报告病例的81.25%。最小发病年龄 18 岁,最大发病年龄57岁。

性别分布以男性为主,占总例数的72.22%。男女之比为2.6∶1.(表2)

2.3 职业分布 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为主,占总病例数的36.81%,其次为无业人员占27.08,服务行业占20.14%(表3)。

2.4 传播途径 男女均以异性接触传播为主,占总病例数的36.81%,不详传播途径居二位,占36.11%,注射居第三位,占18.06%(表4)。

3 讨论和措施

3.1 加强领导,强化部门职责,提高多部门协作能力。甘孜州自2002年以来监测发现首例AIDS患者后,感染发患者数逐年增加,截止2010年底共发现144例HIV/AIDS患者。根据全国艾滋病流行情况估计[2],甘孜州目前发现的HIV/AIDS远低于实际感染人数,仍有大量未发现的潜在感染者和患者,成为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危险源头,同时,由于艾滋病患者特殊的心理因素,易产生悲观绝望,甚至造成人格扭曲,不利于社会的稳定。[5]从传播途径分析,经性接触传播仍为主要感染途径,经注射吸毒传播的男性人数不断增多,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务工人员[4]和商业服务业人员成为感染传播主体。全州艾滋病防治工作目前已处于窗口时期,务必引起各级政府和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对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加强干预力度,提高群众预防艾滋病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打击和扫除、、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专项经费,装备专用仪器设备,以适应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将全州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阶段。

3.2 加强对基层防控机构的技术指导和督导[1],提高其责任心和业务水平。由于地理经济等特殊原因,目前我州基层防艾工作人员相对不足,实验室装备落后,制约了全州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整体水平。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基层人员的培训督导力度,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熟练的防艾队伍。

3.3 尽快成立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就诊意识,早期发现患者,同时要积极推行免费治疗的措施,提高患者及感染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3]。

参 考 文 献

[1] 郭玉钗.石家庄市2001年~2003年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0).

[2] 王陇德.艾滋病防治工作手册,2005.

[3] 傅利军,单杏仁,祝彩琴.绍兴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疾病监测,2005,(08).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 休克 病因 急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70

2008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休克患者100例,分析了其病因及急救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0例,男38例,女62例,年龄17~41岁,平均20±16岁,均以表情淡漠、脸色苍白或紫暗、四肢湿冷、脉搏快弱、血压下降急诊。见表1。

病因分析,见表2。

急救方法: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及时控制病因,尽快提高有效循环血量、有效改善微循环功能,以及纠正缺氧引起的代谢障碍和脏器功能损害等。对休克患者,一般在校医院及时进行一般处理后,再让转送至综合医院进行系统治疗,一般处理方法为:患者保持安静,避免过多搬动。①:采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②体温:夏季降温,冬季保暖。③输氧:鼻导管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④静脉推注50%葡萄糖60ml。补充血容量:足够的血容量,是维持正常血液动力和微循环有效灌流的物质基础,无论哪种休克,都有绝对或相对血容量不足,扩容为抗休克的最基本手段。建立通畅的输液通路,穿刺针口径应较大、穿刺困难,应毫不犹豫地进行静脉切开。必要时,应选2~3条静脉通路。液体的选择首选等渗盐水或碳酸氢钠林格氏液,并配合使用适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以维持渗透压。输入量上,行之有效的原则是需要多少,补多少。临床中,输液治疗应争取达到以下指标:①患者安静;②尿量每小时平均30ml以上;③血压维持在80~90mmHg左右,脉压应>30mmHg;④脉率保持在每分钟120次以下;⑤外周循环良好,如肢端温暖、毛细血管充盈良好、足背动脉搏动有力等;⑥颈静脉充盈度良好,但无怒张;⑦皮肤弹性良好。控制原发病:在抗休克的过程中也很关键,包括消除病因、止血、引流及其他对症治疗。对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应争分夺秒,主要措施有: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性反应的物质;吸氧和维持呼吸道通畅;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50ml加肾上腺素(1%溶液,成人0.5~1ml/次),如首次注射效果不明显,可于10~15分钟后重复注射;补充血容量及其它抗生物活性药物等。

结 果

学生休克与中暑、体能消耗、运动量大等有关。采取迅速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效果良好。100例患者,经及时治疗,痊愈75例,转院25例,转院患者随访,无死亡病例。

讨 论

休克是机体受到有着因素强烈袭击后,出现的危急综合征。基本病理改变为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细胞缺氧、代谢紊乱、重要生命器官损害,如不及时抢救,患者多迅速衰竭以至死亡。休克早期诊断非常关键,一旦遇有烦躁不安、肢冷、出汗、面色苍白、血压波动、脉压变小、脉搏加快等情况,就应作出早期休克的诊断。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3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又称Binswanger病,自CT、MRI应用以来,报道增多,现将收治经临床CT确诊的患者60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49~83岁,平均71岁;病程7天~6年,平均2.6年。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4例,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37例,脑梗死(腔隙性)31例,糖尿病史18例,冠心病史20例,抽烟>20支/日,长达8~50年30例,饮酒史50~100g/日,>5年10例,间断性饮酒23例。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简易智能量表(仿长谷川)示:轻度智能低下(29.5~20分)22例,中度智能低下(19.5~10分)30例,重度智能低下(<10分)8例。全部病史均有记忆力、计算力、分析判断力障碍。情感淡漠31例,错觉7例,头晕58例,头痛42例,轻偏瘫33例,四肢轻瘫8例,偏身感觉障碍16例,尿失禁15例,语言不清22例,假性球麻痹19例,双眼的动脉硬化60例,双掌颌反射持久阳性55例。

辅助检查:甘油三酯增高42例,胆固醇增高30例。心电图: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8例,左心室高压电1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头颅CT扫描:全部病例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蛋白质低密度影,头CT值20~29HU,低密度区边缘模糊呈月晕状。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灶单发成多发58例,侧脑室扩大56例,脑萎缩50例。

治疗方法:治疗以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脑代谢药维脑路通,复方丹参,胞二磷胆碱,脑复素,喜德镇等药为主,辅以维生素E、藻酸双醋钠等药。

结果

平均住院时间18天,除3例>80岁老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自动出院外,其余57例从症状和体征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

讨论

病因与发病机理:SAE为一组以高血压动脉硬化、痴呆、脑室周围白质低密度区为特征的综合征。1984年首先由Binswanger报道。其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因脑深部白质深穿支动脉硬化,引起血液灌流量减少,致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白质慢性进行性缺血,神经纤维髓鞘脱失,在深层出现多发腔隙脑梗死灶。而皮层血管供血的大脑皮层相对完好,故称为皮下动脉硬化脑病。本组报告90%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史,眼底检查结果全部病例有动脉硬化,与文献报道相符。

临床表现:SAE的临床特点是以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障碍为主,进行性加重乃至引起痴呆和严重精神衰退,可有构音障碍,语言单调症状。脑局部症状可出现偏瘫、四肢瘫,偏身感觉障碍等。本组病例符合此特点。目前认为SAE的痴呆属于皮层下痴呆,此类病人以记忆障碍、思维迟钝、情感淡漠为特征,无失语、失用、失认等表现,故与皮层性痴呆不同。本组患者符合上述特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SAE的诊断依据为:①中老患者缓慢进展的智能低下及精神症状。②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可伴有脑卒中。③逐渐和阶段积累的弥漫性和局灶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④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期。⑤CT有典型改变,表现为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蛋白质低密度影,伴脑室扩大,脑萎缩多伴有基底节区、放射冠区腔隙性梗死灶。鉴别诊断主要与多发性脑梗死痴呆(MIT)、Alzheimer's病、正常颅压脑积水鉴别。MID为一种皮层性痴呆,与SAE不易鉴别。前者多由于较大的脑梗死引起,由于病灶多发且常累及皮层,因此常有皮层病变引起的失语、失用、失认等功能障碍,CT示大面积梗死可鉴别。也有人认为MID的大多数可发展为SAE,是血管性痴呆进行性过程中的不同类型。Alzheimer's病常有人格退化,但中风及局灶性神经系统不正常,CT可见皮质严重萎缩可鉴别。正常颅压脑积水主要表现为痴呆、尿失禁、双下肢步态异常3主征,而无脑卒中的偏瘫,CT脑室系统呈球型扩大而无腔隙梗死及脑萎缩。此外还需与多发性硬化、一氧化碳中毒、亚急性海绵状脑病相鉴别。

防治: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本组病例提示用改善脑血液循环,脑代谢促进剂有一定疗效。应以预防为主,降低其发病率,尽量避免可以加速病情的危险因素,如戒除烟酒,并积极防治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同时治疗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脏疾病,是减少SAE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2-1164.

2 杜蔓青.60例病毒唑不同途径给药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1):19-20.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 外来务工人员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038

周期性麻痹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迟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以低钾型最常见,称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本病属于常染色体显行遗传性钾通道疾病,有研究发现病毒感染与低血钾有关,在我国此病多为散发型[1]。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8年8月~2009年12月收治患者130例,男116例,女14例;其中外来工占122例。年龄15~57岁,平均32.3±4.7岁,20~39岁90例(69.2%)。首次发病86例,反复2次以上发作44例。原发性98例,其中有家族史8例,散发者102例;继发性32例,其中继发于甲亢25例。发病诱因主要为剧烈运动或劳累、情绪激动、上呼吸道感染、饱餐或饮酒、腹泻、补充葡萄糖等。本组除10例双下肢肌力不对称外,其余120例四肢肌力减退,双侧对称,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肌力减退最重为1级,最轻为4级。腱发射减低或消失,病理征阴性。主观感觉异常48例,伴四肢麻木22例,伴肌肉酸痛26例。

实验室检查:130例血清钾均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本组均经口服补钾或静脉补钾后,肌力均恢复正常。患者肌力多在1天内恢复正常,少数需要2~3天,补钾总量6~25g。对继发性者配合治疗原发病如甲亢等。

讨 论

导致外来务工人员易发生低钾型周期性原因: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钙通道疾病,主要累及骨骼肌[2]。此病一般在我国以散发多见,是周期性麻痹最常见的类型,不少病例伴有甲亢或肾小管酸中毒。由于血清钾的降低,导致去极化发生障碍,表现为发作性骨骼肌瘫痪,可持续数小时或1周,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其诊断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为血清钾的降低或心电图改变。本组病例分析显示:①体力劳动者、剧烈活动及劳累是肌瘫痪发作最重要的诱因:工作性质、工作强度是由城市外来工特殊的工作性质所决定,他们长时间加班工作,每天工作8~12小时,甚至更长工作时间,精神高度紧张,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出汗可多达10L/日,每升含钾9mmol,故导致钾大量流失。②呼吸道感染:感染本身可导致低血钾,另外部分患者在门诊应用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尤其是青霉素类,也可使带正电荷的钾离子西欧那个肾小管上皮细胞向管腔中转移,从而使钾排泌增多[3],导致低钾血症。③外来务工人员饮食习惯不良:食物单一、缺乏营养、蔬菜水果添补不足等,可导致钾的摄入不足。机体长期处于慢性缺钾状态,机体总钾量不足,故在炎热季节外来工好发低钾型周期性瘫痪。④其他因素:过度饮酒、高糖饮食及一些不明原因,均可导致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因此上述原因均可导致外来务工人员易发生低钾型周期性麻痹。

预防措施:本病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预防疾病的发作。①在夏天气温较高的季节,对于以往有过发病的患者,特别是城市农民工等体力劳动者,应劝告其多吃些含钾比较丰富的水果或饮料,控制高淀粉和高糖类食物,少食多餐,尤其是控制晚餐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这是减少凌晨肌瘫痪发作的主要措施[4]。也可每天口服对消化道粘膜刺激性小、缓慢吸收的控释钾。对于少数频繁发作的患者,应给予口服适量的10%氯化钾液体,发作间期还可考虑口服醋氮酰胺片250mg,3次/日,用以预防发作。②医务人员要早期发现病人,注意观察低钾血症发病的某些前驱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头晕、精力不集中、体力下降、肌肉酸痛等,如一旦发现有发生瘫痪、肌无力、心慌等症状,要及时就医。③在外地农民工的施工现场和聚居的工棚内,应备用含钾饮料,并在高温和潮湿季节按国家的相关规定尽量缩短其工作时间。④观察发现在劳动后,即冲冷水浴或进食较多食物,然后卧床休息者,在夜间和清晨或午睡时,较易发生四肢无力。

总之,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有关东莞市外来务工人员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流行病学资料,为此对有效防治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可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袁智勇,邓文彬,管健.等.东莞市镇区低钾血症流行病学分析.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8,13(1):51-53.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43-845.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5

患儿,女,4 个半月。因纳差伴精神差 1 个月,1 周前发热 4 d,热退后反复抽搐 3 d 入院。外院血小板( PLT) 最高为 1210 × 109/ L; 曾出现腹胀伴呕吐; 头颅 CT 示右侧额叶和左侧顶叶大片状低密度阴影; 骨髓检查未见异常。发病以来,无皮肤、黏膜、淋巴结及四肢末端变化。既往健康,否认惊厥史。体格检查: T 37℃,R 49 次/min,P 170 次/min,BP 测不出,体重 5 kg,头围 39 cm。神清、精神差。面色发灰,皮肤苍白,无皮疹、黄染,左上肢卡疤周围无红斑,皮肤弹性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前囟平软,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 2 mm) ,对光反射迟钝,鼻翼扇动,口唇青紫,无潮红及皲裂,咽充血,口腔黏膜干燥,无杨梅舌。颈无抵抗。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无罗音。心率 170 次/min,律齐,心音低钝,胸骨左缘第 2 ~ 4 肋间可闻及 2/6 级收缩期杂音。腹软,无腹胀,肝肋下 5. 5 cm,质软,脾未触及。肛周无潮红及脱皮。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5 s,双下肢无水肿,四肢末端无硬肿及脱皮,无杵状指( 趾) 。四肢肌张力略减低,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阴性。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39. 6 × 109/ L,N 0. 71,Hb 83 g / L,血小板 728 × 109/ L,C 反应蛋白 69 mg / L。血气分析( 吸氧) 示代谢性酸中毒伴呼吸性碱中毒( 失代偿性) 。肌钙蛋白 T0. 72 ng / mL,ALT 224 U / L,AST 222 U / L,白 蛋 白26. 8 g / L,乳酸脱氢酶 877 U / L,血钾 2. 85 mmol / L,氯77. 5 mmol/L,钙 1. 58 mmol/L。免疫球蛋白 IgG16. 8 g / L,IgA 0. 18g / L,补体 C3 0. 47 g / L,血钠、CK、CK-MB、肾功能、凝血功能、IgM、IgE、C4、尿、便常规及血、便培养均未见异常。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HIV 及梅毒螺旋体检测均为阴性。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心影饱满。腹部超声示肝脏形态稍饱满。脑电图示睡眠纺锤波缺如。连续 5 d 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动过速,Ⅱ、Ⅲ、aVF 导联可见异常 Q波和 ST 段抬高,V5 导联 T 波倒置。2 次床旁超声心动图均为左房、左室及右房扩大,左房压升高,左室下壁、侧壁及后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射血分数( EF) 38% ~ 40%,二尖瓣重度反流,三尖瓣轻度反流。

患儿入院后病情危重,给予吸氧、扩容、补液、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静滴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能量合剂及磷酸肌酸钠改善心肌细胞代谢、葡醛内酯保肝、美罗培南抗感染等治疗,2. 5 h 后,患儿血压恢复正常,加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 ACEI) 、地高辛酏剂、阿司匹林( 每日 5 mg/kg) 抗凝等治疗。入院第 2 天,患儿抽搐 1 次,表现为双眼凝视,双手握拳及右下肢屈曲,持续3 min,加用地西泮、苯巴比妥钠静注抗惊厥、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及葡萄糖酸钙静滴治疗,脑脊液未见异常。入院第3 天开始发热( 体温 37. 3 ~ 39. 5℃ ) 伴咳嗽,加用丙种球蛋白( 每日 500 mg/kg × 4 d) 静滴,并加用阿奇霉素抗感染、氟康唑预防真菌感染、雾化吸入、对症及支持治疗,病情无好转。

入院第 7 天检查冠状动脉超声示左主干内径4. 1 mm,前降支 2. 7 mm,右冠状动脉 3. 3 mm,冠状动脉内膜不规则增厚,确诊为不典型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 并发严重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家长要求转至专科医院 PICU 救治,转院后数小时,因病情危重,家长放弃治疗,患儿死亡。

讨论: 4 个月和6 个月以下婴儿 KD 临床表现不典型,冠状动脉超声是唯一确诊的金指标[1-2]。国外文献将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导致死亡的 KD,称为致死性 KD[3]。

本例从发病到确诊为不典型 KD,历时 1 个多月,可能与患儿发病年龄在 6 个月以下,发热不典型,缺乏皮肤、黏膜、淋巴结表现及超声心动图未及时检查冠状动脉等因素有关。典型 KD 一般在病程第1 ~ 3 周发热,而患儿在病程 3 周以后有 2 次发热。患儿首发症状为纳差伴精神差,入我院后表现为心血管、呼吸、消化、血液、神经、代谢等多系统受累,除支气管肺炎外,无其他感染性疾病证据,骨髓穿刺检查已除外白血病,通过检查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确诊为不典型 KD。患儿休克可能与低血容量和心源性因素有关。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压升高是左心衰竭的有力证据,右房扩大结合肝脏增大,支持右心衰竭,患儿存在全心衰竭,可能与 KD 所致的血管炎累及 3 支冠状动脉、心肌、二尖瓣及心内膜有关,二尖瓣重度反流也加重了左心衰竭。

本例提示不典型 KD 的重要线索有小婴儿;WBC 和 PLT 显著升高; 曾有发热; 有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及心电图异常 Q 波; 多系统受累。儿科医生应注意识别小婴儿缺乏皮肤、黏膜、淋巴结表现的不典型 KD,应想到检查冠状动脉超声,以免漏诊。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85-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发病率及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更是极其常见。笔者总结了近年工作中的28例脑梗死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28例,男12人,女16人,年龄50-91岁,平均68.5岁,均以糖尿病为基础疾病,院前均有口服或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的治疗经过。

1.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活动中起病者6例,发病时间24小时者17例。临床表现有偏侧肢体活动不灵、偏侧肢体麻木、言语不利、头晕、反应迟钝、视物不清、饮水呛咳;其中3例有意识障碍,2例伴有肢体抽搐,1例有精神症状。

1.3 头颅影像 全部病人均经过头颅CT或MRI证实脑梗死。其中,基底节、丘脑部位梗死16例,小脑梗塞3例,脑干梗死4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4例,胼胝体部位梗死1例。

1.4 化验检查 空腹血糖水平均增高,为7.1---15.8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10.4---20.3 mmol/L之间。

2 治疗与转归

所有患者均给予规范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综合治疗及积极的调整血糖、控制并发症等措施。平均住院日14日,25例病人好转出院,1例死亡,1例病人放弃治疗,1例病人后因发现肺部占位行手术治疗。

3 讨论

在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血管壁结构的破坏是其发病的重要基础,而糖尿病最重要的并发症则为微血管病变,糖尿病人其血中PA及PGI2减少,血小板在血管内皮损伤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后释放5-HT、ADP、前列腺素G以及血栓烷A2、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血小板聚集能力更加提高。同时,糖尿病人脂质代谢功能障碍,脂质沉积在血管内皮上,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脱落下来的栓子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可引起脑栓塞。并且,高血糖可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液粘稠度,更进一步增加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程度。同时,发生脑梗死后,脑细胞由于能量代谢障碍,血中葡萄糖发生无氧降解,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致乳酸蓄积,更加重脑组织的坏死。综上可知,控制血糖对增加脑血管病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7

【关键词】 酒精戒断综合征;肝性脑病;误诊

作者单位:474500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感染科1 临床资料

患者选择3例均符合2010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肝病学会酒精性肝病指南诊断标准,均为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科住院患者。

2 病历资料

例1:男69岁,农民,文盲。因乏力、双下肢水肿20 d,于2010年12月21日以“肝硬化?”收入院,饮白酒23年,饮酒500~700 g/d,饮食无规律。入院查体T379℃,皮肤,巩膜无黄染,肝掌阳性,颈部、胸前蜘蛛痣9枚,双肺呼吸音清,脾肋下6 cm,移动性浊音阴性,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ALT298u/l,AST192U/L,TBIL263 μmmol/L,ALB31 g/L,rGT216U/L,病毒指标全阴性。B超:肝脏缩小,门静脉16 mm,入院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入院后给予正规治疗,患者于入院后9 h无诱因出现双手震颤、烦躁不安、语言含糊,急查血氨、血糖均正常,钾31 mmol/L,约4 h后意识突然自行清醒,对所发生的事情无记忆,考虑为酒精戒断症状。

例2:男34岁,已婚,屠夫,初中文化,因乏力、尿黄半年,加重伴呕吐、腹胀4 d于2011年3月13日16:00以肝硬化收住,嗜酒10年,前8年每天饮白酒500 g,近两年白酒700~1000 g,查体:皮肤巩膜黄染,肝掌阳性,蜘蛛痣6枚,腹水征阴性,辅助检查:TBIL71 μmmol/L,ALT59U/L,ALB29 g/L,血钾32 mmol/L,血糖64 mmol/L,病毒学指标检测全阴性,入院后给予正规保肝治疗,第2天,5:00无诱因出现情绪激动,言语混乱,多汗,双手震颤,尖叫,查扑翼样震颤阴性,给予安定10 mg,肌内注射,查血氨正常,约15 min后入睡,醒后对所发生事情无记忆,既往无癫痫病史,脑电图排除癫痫,考虑酒精戒断症状。

例3:男41岁,已婚,工人,高中文化。因乏力腹胀4 d,尿黄3 d于2011年10月13日17:00以“重肝?肝硬化?”收住,嗜酒6年,每天饮酒200~400 g,饮食无规律。查体:皮肤粘膜重度黄染,肝掌、蜘蛛痣阴性,肝浊音界正常,腹水征阴性,扑翼样震颤阴性,化验TBIL:136 μmmol,PT:14 s,HGB89 g/L,血钾32 mmol/L,病毒学指标阴性,入院后,经保肝、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于2011年10月15日1:30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混乱,易激惹,用便盆砸人,拒绝他人接近,同时伴有幻听、幻视,双上肢震颤、多汗,于1∶ 45分左右突然四肢抽动,口吐白沫,两眼上吊,立即给予安定针10 mg缓慢静注,5 min后安静入睡,急查血氨正常。醒后对发生事情无记忆。既往无癫痫病史,请神经内科会诊排除癫痫,考虑为酒精戒断症状。

3 讨论

酒精具有亲脂性,极易通过血脑屏障。长期饮酒无度,酒精通过兴奋内源性阿片受体,对多巴胺受体系统的兴奋作用,兴奋愉快中枢,增强愉悦体验,而强化饮酒行为,酒精直接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影响优核多巴胺,释放,使中枢系统中主要抑制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减少,以及乙醇产生的乙醛与儿茶酚胺相结合,形成与吗啡相似的四氢异喹啉,后者能直接兴奋阿片受体,产生吗啡样效应。使患者无法摆脱酒的纠缠,对酒形成心理及(或)躯体依赖。因此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素脱失至功能障碍,并产生酒依赖。一旦突然停止饮酒,则出现戒断症状,轻者表现为心烦失眠,颤抖,重者出现幻觉,抽搐、谵妄,甚至危及生命。

按AWS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可分为3个阶段:①一期AWS出现时间多在戒酒后6~12 h出现,仅有上肢震颤、烦躁不安,定向力及意识多完整。此期大多数患者不需药物治疗。②二期AWS是一期的延续,出现在戒酒后24~72 h,表现为定向力完整,以幻听为主,兴奋、激动症状较轻,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幻想多为继发性。③三期AWS又称酒精性震颤谵妄,常发于末次饮酒后3~4 d,临床症状有震颤及谵妄两方面表现,且多伴有幻觉,以幻视、幻听为主。戒酒性抽搐则常发生于停酒后13~24 h。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8

[关键词] 发病率; 疫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27-02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博乐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报告病种为《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2 疫情分析

2.1 按疾病种类分析

见表1。①病毒性肝炎:共报告433例,发病率168.60/10万,与去年相比上升16.77%。②菌痢:共报告27例,发病率为10.51/10万,与去年相比上升39.11%。③肺结核:共报告303例,发病率为117.98/10万,与去年相比下降14.52%。④淋病:共报告11例,发病率4.28/10万,与去年相比下降17.17%。⑤梅毒:共报告24例,发病率9.35/10万,与去年相比上升46.84%。⑥麻疹:共报告209例,发病率9.35/10万,去年无报告病例。⑦白日咳:共报告1例,发病率81.38/10万,去年无报告病例。⑧猩红热:共报告9例,发病率3.50/10万,去年无报告病例。⑨流行性腮腺炎:共报告193例,发病率75.15/10万,与去年相比上升424.82%。⑩风疹:共报告100例,发病率38.94/10万,与去年相比上升291.58%。{11}包虫病:共报告33例,发病率12.85/10万,与去年相比下降15.38%。{12}其他感染性腹泻:共报告853例,发病率332.14/10万,与去年相比上升20.32%。{13}手足口病:共报告24例,发病率9.35/10万,去年无报告病例。

2.2 按疾病发生的地区分析

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市区占25.36%,农区占47.37%。

2.3 按疾病发生的职业分布分析

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发病数中散居儿童占22.63%,其中感染性腹泻占17.72%;学生占17.72%,其中流行性腮腺炎和感染性腹泻占11.47%;农民占18.17%,其中感染性腹泻和肝炎为主;幼托儿童占4.42%,干部职员占7.05%,离退人员占4.64%,工人占7.77%,家务待业者占4.20%,民工占2.81%,牧民占1.70%,饮食从业者占0.22%,渔(船)民占0.04%,驾驶员占0.27%,其他占3.21%。

2.4 按疾病发生的年龄分布分析

见表2。乙类和并类传染病发病数中0~10岁占34.60%(其中感染性腹泻占20.71%);11~20岁组占11.12%,21~30岁组占12.46%,31~40岁组占14.60%,41~50岁组占10.40%,51~60岁组占6.70%,61~70岁组占5.49%,71~80岁组占3.66%,81岁以上占0.98%。

其他传染病371例,其中水痘269例(散居儿童29例,幼托儿童107例,学生127例,其他6例),占72.51%。

3 讨论

2008年总的传染病发病数比去年相比上升了73.93%,主要原因:今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发病数比去年大幅上升有关,再者我们加强了传染病的报告管理,规范了其他传染病的报告,各级责任报告单位提高了报告率。从地区分布看农区发病率高于市区,乙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与去年相比上升16.77%,其中甲型肝炎与去年相比上升22.17%,主要集中在1~15岁儿童和中小学生,占甲型肝炎总发病数的68.42%;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腮腺炎与去年相比上升424.82%,主要集中在1~15岁儿童和中小学生,占流行性腮腺炎总发病数的95.85%,风疹与去年相比上升291.58%,主要集中在1~15岁儿童和中小学生,占风疹总发病数的96.00%。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我市传染病发病的主要人群是农村人员和儿童中小学生,农村要保护好水源,管理好粪便,传染病患者的粪便做到无害化处理,搞好饮食卫生,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做好农村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防病意识,降低传染病的发生。

儿童和学生是一个传染病的易感群体,托幼和教育机构要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各项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晨检、午检和教室的通风消毒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流行季节做好相应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加强各种传染病的动态监测和报告,提高传染病的报告率,为预测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依据,从而采取有力的综合防控措施,以达到降低我市各种传染病发病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佳萌. 天津2007年农村卫生所传染病报告及其相关情况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12):1270-1271.

[2] 赵佐兰,倪守旗. 安徽省2004年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13(1):15-16.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9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顺义区

细菌性痢疾(菌痢)是北京市顺义区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20世界90年代以来,其发病率始终位居全区甲乙类传染病的首位[1],对全区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为探索菌痢的流行因素,掌握其流行规律,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将2005~2015年菌痢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现住址为北京市顺义区2005~2015年菌痢的发病资料,当年人口学资料来源于顺义区统计局。

1.2方法 根据菌痢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及职业不同,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流行概况 顺义区2005~2015年菌痢发病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198.75/10万;2015年发病率最低,为14.74/10万。累计报告菌痢发病835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2.08/10万。2007~2015年顺义区菌痢发病率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对数据做回归分析,得出y=344.13e-0.363x(x表示自2007年开始的年份数,y表示菌痢发病率),R2= 0.9805。预测2016年菌痢发病率为9.13/10万。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 全区25个乡镇街道中,均有病例报告。2005~2015年报告病例居前5位的地区依次是:光明街道、天竺镇、仁和镇、胜利街道、后沙峪镇,共报告病例3534例,占总例数42.28%。2015年报告病例居前5位的地区依次是:杨镇、后沙峪镇、仁和镇、光明街道、张镇,占2015年报告例数的47.30%。

2.2.2时间分布 全年各个月均有菌痢病例报告,总体呈现出明显的夏秋季节发病高峰。5月份开始发病率开始上升,5~9月为发病高峰期,报告病例数6124,占总病例数73.26%,其中8月份为最高发病月份,占总病例数的20.89%,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发病规律(图2)。

2.2.3人群分布

2.2.3.1性别分布 报告病例中男性为4854例,女性为3505例,男女比为1.38:1。男性发病率为103.76/10万,女性发病率为79.66/10万。

2.2.3.2年龄分布 菌痢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有发病,但在0~4岁组为最高,报告2526人,占总例数30.22%;其次是20~29岁组,报告1514人,占总例数18.11%(见表1)。

2.2.3.3职业分布 各个职业人群,除渔(船)民外,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散居儿童,为2457人,占29.39%,其次是学生,为1412人,占16.89%,第三位是农民,为1002人,占11.99%,第四位是工人,为923人,占11.04%。

3 讨论

细菌性痢疾仍是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从顺义区2005~2015年细菌性痢疾疫情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自2007年开始,顺义区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顺义区细菌性痢疾病例在各个乡镇街道均有报告,但报告例数多集中于流动人口的聚集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原因可能与流动人口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较差,防病意识不强有关。本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2],为5~9月,建议卫生部门在发病高峰期有针对性的在流动大力开展细菌性痢疾等传染性疾病的卫生防病宣传工作,特别是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区,例如学校、建筑工地等。

年龄方面,0~4岁和20~30岁两组人群为细菌性痢疾高发人群,职业方面,散居儿童、学生、农民和工人为高发人群,综合年龄和职业分布情况分析,一方面儿童免疫系统尚不成熟,且缺乏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主要受到看护人的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卫生习惯等影响;而青壮年发病主要集中在农民和工人,可能与该人群集体聚餐、生活条件较差、暴露感染机会较多有关[3]。

综上所述,顺义区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流行形式仍为散发,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季节和人群流行特征,提示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普及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树立群众防病意识及良好的卫生习惯[4];加强对食品加工、餐饮行业的卫生监管,不断改善卫生条件,避免出现疫情爆发;健全医疗肠道门诊,提高卫生机构肠道传染病的检查和诊疗水平。只有切实做好肠道传染病的各项预防措施,才能长期有效的控制细菌性痢疾的流行。

参考文献:

[1]朱美娟,焦丽辉,邵占涛.2006年~2012年北京市顺义区细菌性痢疾监测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疫杂志,2013,23(7):1800.

[2]隋吉林,张静,孙军玲.2009年中国细菌性痢疾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12).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10

一、培训学习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省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要求》、《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规定的学习。

二、加强疫情报告规范化管理,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1.各医疗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执行。及时,准确的上报各类疫情资料,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2.加强对辖区内各网络直报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督导。疾控中心按照每季度对上季度存在连续3个月未报告传染病的医疗机构督导,督导覆盖率100%;按照《州201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督查方案》每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至少开展一次督查,督导覆盖率达100%,并写出总结报县卫生计生局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3.凡有重大疫情发生,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规定的时限将发病时间,波及范围,发病人数,发病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发病趋势等以最快方式上报,并及时录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及时完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求初次报告:①在确认事件2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及时审核;②有报告单位,报告人及通讯方式等记录资料(传真记录,电话记录)。进程报告:①写出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及可能因素;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危险性评估;②落实控制措施情况;③资源使用情况。结案报告:①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影响因素;②事件的危害与损失及其补偿建议;③评价措施效果;④事件处置成本效益分析;⑤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建议。

4.加强组织建设,巩固疫情报告网络,完善县对乡镇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考核制度,不断提高疫情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保持疫情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三、疾病监测

1.每日监测。传染病网络管理人员必须每日随时(至少四次)上网审核,监测辖区内疫情动态,发现新发,暴发疫情及时请示上级和预警,指导和参与疫区的现场调查,疫源检索,正确处理暴发疫情。

2.重点疾病的监测。凡有脊灰,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炭疽病例报告的乡镇必须做个案调查和采样并送检。如有暴发疫情发生,需在当月的疫情分析中简要描述,内容包括: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疫情发展及防治措施,控制情况等。并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上报。

3.传染病自动预警。收到传染病预警信息后应及时调查核实,并在24小时内完成异常卡片的填报工作,如是疑似病例应及时到现场进行防控处置。

4.流感的监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对哨点医院(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班佑乡卫生院)流感监测工作的督导和技术指导,严格按照《州流感监测方案》(阿州疾发〔2016〕25号)的相关要求,做好流感样病例登记和标本采集(每周5-15份),同时按照要求做好标本保存,运输工作,进一步提高流感监测工作质量。州疾控中心负责标本的检测工作。

各医疗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流感病例监测工作。特别是对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要高度关注,严格按照要求,加强对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每一起暴发疫情应采集10份左右咽,鼻拭子标本(如果现症病例在10例以下的,应当尽量全部采样)。对不能明确诊断的可酌情增加采样批次和采样数量。标本采集后应当在4摄氏度条件下,于24小时内运送至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州疾控中心)。进行流感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实验室监测工作。县疾控中心按月完成辖区内流感病例月分析。

5.手足口病的监测。凡有重症手足口病和死亡病例报告的必须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标本,送样检工作,检验结果反馈及时订正。

四、编码维护

每年11月完成辖区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标准编码的维护工作。

五、各类报表及文字资料的上报

1.传染病月报表。每月3日前向县卫生计生局报告上月辖区内发生的传染病发病,死亡数(即月报表),全年共12期。年报及半年时间另行通知。

2.疫情分析。每月6日前报出上月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月分析(共12期),7月15日前报出上半年疫情分析,疫情年终分析时间另行通知。分析内容包括:总体发病,死亡情况,重点疾病发病分述,防治对策及建议。

3.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在4月15日和10月15日前完成夏秋季及冬春季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11

【摘要】目的:为了解掌握我市麻疹发病情况,达到及时控制的目的,现对2008年辖区内所报告的麻疹病人进行分析。结果:全市2008年共报告发生96例麻疹病例,占总人口数的1.54/10万,经血清检查诊断阳性46例,阳性率为47.92%;其中外地医疗机构报告4例,占发病总数的4.17%,本市报告92例,占发病总数的95.83%。外地及本地医疗机构所报告的麻疹病例中均无死亡病例。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

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人类病毒性传染病,在1963年广泛使用麻疹疫苗之前,几乎每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平均而言(在完全易感人群中),每1例感染的病例能够传播给周围的其它20个人,这就是为什么阻断麻疹传播从而消除麻疹需要95%的人群免疫力的缘故。在未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前,我国麻疹发病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位,自从广泛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降至10/10万左右。近几年我市报告麻疹发病率一直稳定在5/10万以下,2005年报告发病率1.98/10万,2006年报告发病率0.703/10万,2007年报告发病率1.46/10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于泰州市疾控中心疫情直报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泰州市统计局统计年鉴。

1.2 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1.3 采集血清送我中心实验室进行麻疹Igm血清检测。

2 结果

2.1 地区分布:城市与农村发病没有差异,各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泰兴市报告发病率最高,其报告发病38例,报告发病率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9.58%,第二位是高港区报告发病20例,报告发病率占报告发病总数的20.83%。

2.2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季为主,发病高峰为3一6月,共报告发病82例,占全年报告发病总数的85.42%。

2.3 年龄分布:在报告的96例麻疹病例中,最小年龄为2个月,最大年龄为40岁。2月龄一8月龄4例,占报告总数的4.17%;9月龄一2岁9例,占报告总数的9.38%;3-9岁5例,占报告总数的5.21%;10岁一19岁24例,占报告总数的25.00%;20-29岁22例,占报告总数的22.92%;30-39岁26例,占报告总数的27.08%;40-49岁6例,占报告总数的6.25%。

2.4 职业分布:在报告的96例麻疹病例中,男性病例65例,占报告总数的67.71%;女性病例31例,占报告总数的32.29%。本地中、小、幼儿园学生38例,占39.58%;本地散居儿童、社区居民28例,占29.17%;流动人口、流动儿童30例,占31.25%。

2.5 免疫史:在报告的96例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的有26例,占27.08%,有免疫史的10例,占10.42%,免疫史不详的60例,占62.50%。

3 讨论

2008年我市报告麻疹发病率远远超过了2006-2007年同期水平,且有如下几个特点:(1)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个别市区,其中高港区和泰兴市所报告病例数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20.83%和39.58%;(2)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市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流动人口发病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1.25%;(3)我市麻疹发病对象向成年人移位,10岁-19岁24例, 20-29岁22例, 30-39岁26例,分别占报告总数的25.00%、22.92%、27.08%;(4)未免疫及免疫史不详人群比例的升高是导致麻疹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免疫史26例,占27.08%,免疫史不详的60例,占62.50%。

麻疹是我国政府要求加进速控制的传染病,为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我们工作的重点有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把计划免疫工作作为行政行为和民心工程,并提供保证(政策、经费),对业务机构工作的情况要经常进行检查,督导和评比,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确保常规免疫工作有序开展。(2)各级医疗机构要及时准确报告麻疹疫情,疾控机构要开展主动监测和搜索工作,及时发现麻疹疫情。对报告的疫情要及时进行分析,做好预测、预警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3)认真开展常规免疫工作,认真实施冷链运转,提高接种率。保持麻疹疫情疫苗的高接种率,并适时开展适龄儿童的强化免疫,建立免疫屏障。(4)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消除经济、交通不发达免疫空白人群。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实施好新生入托、入学时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及时给予补种。(5)依法行政、依法计免,使广大群众尤其是适龄儿童自觉接受疫苗预防接种,让他们知晓要获得儿童健康,减少疾病危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是主动接受疫苗接种,从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12

【关键词】 监测;性病;疫情

Analysis on 2006~2010 epidemics of national key monitoring STDs in Beitang District, Wuxi

ZHU Kai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Beitang District, Jiangsu Wuxi 214043,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epidemics of national key monitoring STDs between 2006 and 2010 in Beitang district, Wuxi.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verall STD occurrences tended to decrease during the period with a significant drop since 2008. However, there wasn’t much improvement in syphilis occurrence, and syphilis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ype of STDs.

【Key words】 Monitoring; STD; Epidemics

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性病”)是主要通过性接触而发生传播的一组传染性疾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梅毒和淋病的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卫生部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统计,梅毒与淋病发病率列甲乙类传染病的第3、6位。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也是我国常见的性病。为加强监测工作,控制性病疫情,中国疾控中心2008年下发了《全国性病监测方案》,对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道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5种性传播疾病重点监测。为全面了解北塘区性传播疾病流行态势,拟定完善防治方案与对策,现对北塘区2006~2010年的国家重点监测性传播疾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6~2010年北塘区各医疗机构上报的性病报告卡,从中国疾病预防监测控制管理系统下载相关数据库,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时间与病种分布

2006~2010年,北塘区共报告重点监测性传播疾病190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60 /10万。以梅毒与淋病为主,分别占51.05 %,31.11%。 2006~2010年我区性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总发病率由2006的12.1/10万降至2010年的7.27/10万,淋病与尖锐湿疣降幅较大,但梅毒的发病维持较高水平。各疾病例数、构成比见表1。

2.2 人群特征分布

2.2.1 性别分布 1900例性病患者中,男性958例,占50.42 %,男女性别比为1.02∶1。 淋病与生殖器疱疹病例以男性为主,而尖锐湿疣与梅毒以女性为主。见表2。

2.2.2 年龄分布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中青年为主,20~39岁年龄组占57.22%,20岁以下占9.47%,60岁以上占8.11%。详见表3。

2.2.3 职业分布 工人、商业服务、家务分别位列职业分布的前三位,共1292例,占68.00%。1900例性病病例职业分布详见图1。

2.3 报告医疗机构与病例来源分布

2006~2010年报告的性病病例中,市、区医院报告1394例,占73.37%,社会办医疗机构报告76例,仅占4.00%,详见表4。病例来源主要来自其他就诊和术前检查,详见表5。

3 讨 论

2006~2010年北塘区国家监测性病总体呈下降趋势,报告总发病率由2006年的12.1/10万降至2010年7.27/10万,2008年起降幅明显,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北塘区开展了广泛的娱乐场所高危干预、推广安全套、实施艾滋病综合防治项目、加强了各类高危人群的宣传与干预,这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种监测性病中,淋病与尖锐湿疣降幅较大,但梅毒的发病维持较高水平,构成比也逐年增加,成为北塘区性病主要病种。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2008年后仅报告2例,原因为新的性病监测系统中无非淋菌性尿道炎诊断,有实验室诊断依据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才能上报,忽略了非实验室诊断病例[1]。在2008年报告病例中,有临床诊断病例梅毒34例、淋病13例。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性病诊断标准》,梅毒与淋病只有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确诊病例必须实验室诊断,不应有临床诊断病例,应加强医疗机构性病诊断与报告规范。

从人群特征分布来看男女比例基本均等,患病群体以青壮年的工人、商业服务人群为主,这一人群处于性活跃期和生育年龄期,由于文化层次低,缺乏性病防治知识,以外地务工人员居多,流动性大等原因,发生非婚异的可能性其他人群高,无保护较普遍,因而感染的概率较高[2]。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外来务工流动人口的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开展行为干预。

1900例病例中73.37%由市区医院报告,民营医疗机构报告仅占4%。另有10.68%的病例由市区疾控中心报告,除了市疾控中心门诊部报告外,部分病例属为妇教所等羁押场所医疗机构进行代报告。北塘区性病报告来源主要来自非性病门诊的其它就诊,民营医疗机构也是重要的就诊单位,部分民营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较为薄弱[3],在报卡准确性与完整性上也明显低于公立医院,建议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对性病疫情管理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民营医疗机构、个体诊所应不定期检查监督,提高报卡质量。

依据疫情分析,虽然我区近年来性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梅毒的发病情况不容乐观,逐浙成为性病主要病种。我区将继续严格按照《全国性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扎实开展区域性病监测与防治工作,为了解性病流行状况趋势、危险因素等,制订防治对策与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臧道爱.射阳县2008年国家重点性病监测分析报告[J].中国性科学,2009,18(11):18-19.

2 朱强,邹亚琴.云南楚云州2007~2009年性病疫情分析[J].性病与皮肤病,2010,32(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