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煤化工论文

煤化工论文

时间:2022-02-06 15:42:46

煤化工论文

煤化工论文范文1

论文的选题要注意什么呢?首先选题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还实践经验,还有论文的选题宜大不宜小,再次就是论文选题时多查看文献资料。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煤化工论文选题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产业的影响

2.实现我国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

3.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最新进展

4.煤化工反渗透浓水浓缩的研究现状

5.煤化工中焦化废水的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应用

6.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

7.我国现代煤化工跨越发展二十年

8.煤化工浓盐水“零排放”处理技术进展

9.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

10.理性发展现代煤化工行业的思考——基于防范产能过剩风险的视角

11.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要点及存在问题

12.煤化工大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制造

13.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及其氢储能子系统的EMR建模

14.中国煤化工现状与发展思考——写在“十三五”之前

15.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的制约性问题

16.煤化工含盐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探讨

17.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煤炭消费的影响

18.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19.我国煤化工的产业格局以及应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

20.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我国煤化工的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

22.现代煤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分析

23.我国煤化工发展主要问题分析及政策性建议

24.中国西北某煤化工区土壤中砷的人体健康风险及其安全阈值

25.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思路探讨

26.新型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问题与解决思路

27.煤化工产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28.中国煤化工发展的思考

29.浅谈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模式与实例分析

31.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32.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

33.试论我国煤化工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34.对我国现代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思考

35.煤化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系数研究

36.关注煤化工的污染及防治

37.国内外新型煤化工及煤气化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38.论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常用工艺与运行

39.现代煤化工技术经济及产业链研究

40.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

41.利用蒸发塘处置煤化工浓盐水技术

42.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机遇分析

43.世界煤化工发展趋势

44.煤化工行业CO_2的排放及减排分析

45.煤化工废水处理关键问题解析及技术发展趋势

46.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47.煤化工发展中的水质污染及处理

48.新型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煤化工论文范文2

【关键词】煤矿;思想政治;安全文化;主导作用

安全生产是煤矿管理上的“天”字号工程。多年来的管理实践,让煤矿企业管理者普遍感到安全管理难度较大、“三违”现象屡禁不止、事故难以得到有效杜绝。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严格要求和整治,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由于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煤矿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应当在人、机、环、管几大环节中,重点处理好人的因素,要着力加强煤矿的安全文化建设凝练安全文化灵魂、塑造安全文化形象、打造安全文化品牌。在实际工作中,煤矿思想政治工作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如何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于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一、煤矿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文化建设作用和服务于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

(一)我国煤炭行业的特点

煤炭行业属于能源产业,煤炭的不可再生性、开采复杂性和高危性,决定了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煤矿开采的特点决定了在国家安全生产的管理中,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和高危性。因此,在研究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时,有必要对煤炭行业的特点进行了解和分析。

煤炭行业安全工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煤矿一般远离城市,相对比较封闭,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煤矿职工井下作业,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工作条件恶劣;2,煤矿生产工艺复杂,工人作业活动方式相对分散;3,煤炭生产具有连续性。煤矿生产连续性很强,实行的是“三八”制二十四小时连续作业,井下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4,五大自然灾害威胁。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灾害时时威胁着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5,煤矿用工结构多元化,队伍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针对煤矿安全工作的特点,在吸纳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的经验,反思总结煤矿各类事故教训的基础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了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理念。本质安全这一概念最初用于区别煤矿电气、仪器设备的隔爆构造设计。将其内涵扩大,将人、装备、作业环境上升到本质安全范畴内,就形成了全新的本质安全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的本质安全,它是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核心。二是装备、设施、原材料等的本质安全。三是系统工作环境的本质安全。四是管理体系的本质安全。

(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解决人的本质安全的根本途径

煤矿安全文化是指在矿区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煤矿特色的安全思想意识、安全作风、安全工作态度、行为规范、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物质技术条件的总称。它主要由以安全奋斗目标、安全进取精神、安全价值观等为主构成的安全理念体系;以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规范员工安全行为为主构成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以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为主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企业安全风貌等安全物质因素构成的安全物质体系构成。

煤矿安全文化脱胎于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文化这一大的框架内构建而成的亚文化系统,具有更加鲜明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员工的安全素质,形成自主的安全习惯,最终达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自发控制作用,起到减少事故、促进安全生产的效果。

“制度管人管一阵,文化管人管灵魂”,生动地反映了安全文化对于职工的无形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内在基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思想境界,帮助职工识别和处理“物的不安全状态”,自觉地约束自身的不安全行为,“人的本质安全”问题解决了,矿井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安全状况会得到根本的转变。

(三)煤矿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文化建设功能上的同质性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煤矿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安全生产。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主要体现为为安全生产这一根本点服务,要保证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在本企业的落实,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规律和基本原理做好从管理人员到井下操作员工安全思想意识的转化,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护航开路。安全文化建设作为煤矿文化建设的子系统,作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解决人的本质安全,主要也是要解决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问题。显而易见,作为上层建筑—文化—的安全文化建设服务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功能,反作用于煤矿安全生产,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功能和作用上具有同质性。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文化建设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开展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在我国,作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企业的党组织和管理人员针对员工在思想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通过宣传科学的理论,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员工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工作和生活,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思想疏导实践活动。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煤矿文化建设的重头,作为两门独立的科学它们有着独特的工作内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有各自的各自的侧重、特点和目的追求。

1、从性质上看,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使企业员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群众性,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一种新的延伸,属于管理学范畴。

2、内涵上看,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以便调动积极性,服务于生产建设。而安全文化建设主要是在煤矿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思想意识和安全价值理念。

3、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及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同时,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疏导、解决。从方式上看,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其运行方式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主要是进行系统教育、正面灌输,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安全文化建设是由企业领导人倡导,员工参与,依靠全体员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逐步养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养成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生产氛围。

工作实践中,煤矿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文化建设在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中的有机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二者在功能上的同质性所决定的。二者的有机结合无疑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课题,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平台上,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投身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把煤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但毫无疑义,由于二者内涵及内容的不同,二者是不能代替,不可缺一的。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是由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性质和规律以及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所决定的。

1、思想政治工作决定了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是各级党组织的基本要求。煤矿的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基本的职责就是要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落实。如何来保证落实?就是要让煤矿的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并且落实到煤矿的管理制度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从业人员的岗位操作中。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企业办企的安全生产方向,就是要确保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建设方向。而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正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党和政府的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2、安全文化建设要借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文化建设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长期以来,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理论和自身规律。职工思想产生形成的基本规律,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规律,教育和管理的规律等是指导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安全文化理念的形成是煤矿总结传统安全管理的得失基础上形成,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的安全管理靠重奖重罚思想的否定,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煤矿的彰显。

3、安全文化建设要依赖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种优势

作为安全管理部门由于传统管理的原因,在机构设置、资愿配置上安全技术力量比较充实,但在文化建设上处于劣势。与煤矿具体的技术管理、经营运作管理只是参与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组织保证、工作机构、人力资源、传统阵地和方法优势上主导煤矿的安全文化建设。作为煤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有这个能力承担这个责任。

(三)消除两个误区

作为煤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应该主动研究和部署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但在工作实践中,要防止两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一是认为安全文化建设仅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这也有两个方面的偏向,一个方面政工部门认为是安管部门的事,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上无所作为或者是不作为;另一方面安管部门认为与政工部门无关,不主动与政工部门沟通研究。两种偏向形成部门之间的推诿和扯皮,这对煤矿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开展都是不利的。要解决这两方面的思想倾向主要靠煤矿党委或支部班子统一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统筹安排和考虑。二是把安全文化等同于宣传文体活动。这种认识偏差主要存在于政工部门。认为搞点横幅标语、宣传报导、文体活动就是安全文化建设,这种认识仅停留在安全文化的浅表层。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实践中促二者的有机融合

作为煤矿政工部门应当勇于担承,加强研究,发挥党组织和专业队伍的优势,努力实践,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平台上努力作为。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单位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在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上,实行党组织书记担纲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任领导小组组长,副书记和安全副矿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政工和安全业务部门、其他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这种设置有利于煤矿行政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成员集中精力抓安全基础设施工作和日常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至于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设政工部门或安管部门都不显得那么重要了。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工作和发挥煤矿业务部门作用来看,笔者倾向于设置在政工部门更适合。

(二)在工作机制上,实行定期专题联席会议制度。总体来说,作为煤矿的安全文化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工作主题、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方法,仍需进行研究,特别是在安全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分工部署和工作融合上更需探讨。定期的安全文化建设联席会议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碰撞,有利于整体工作的协同。

(三)政工部门抓规划进行总体设计,抓总体协调和考核督查,安全和其他业务主管部门抓工作落实。实质上这种模式就是政工部门主导。由于安全文化建设自身的特性,这种模式有利于安全文化建设总体推进。这种模式比起安全部门主导有如下优点:一是可以使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在总体设计和规划上更具全局性更具深度;二是有利于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煤矿文化建设总系统中;三是有利于发挥政工部门在资源上、营造气氛上、发挥党组织作用上的优势。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煤矿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一个新课题。安全文化建设涉及煤矿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安全管理制度、职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它作为煤矿安全价值观、安全思想理念、安全作风层面的工作,主要还是属于“人”的思想意识层面。毫无疑义,安全文化建设为煤矿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作为以研究人的思想意识为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煤化工论文范文3

1.设备、备件通常分为重要物资与普通物资,ABC层次分析法就是依据价格进行分解分类的。A类物资需要仓库计划员重点核实,此类物资要求单独备注,每周进行落实、检查其数量和质量情况,并进行该类物资的使用、保管情况进行登记。(A类物资通常不应备库,采取有限的订货量,杜绝浪费与长时间呆滞。A类物资一般占总库存的10-15%,但金额能占总库存的60-70%);B类物资是通常电仪备件、材料配件等,B类物资可采取适当的对物资进行加以核对、控制。(B类物资数量占总库存的20-35%,但金额能占总库存的15-20%)。C类物资是每个车间都需要常用大宗材料,物资仓储量可多、可少,有时候可以适当的偏差,使用周期较短,可以批量采购。(C类物资数量占总库存的50-70%,但金额却只占库存价值的5-10%)。因此控制好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也就是要严格控制好A、B两类。

2.物资材料、备件的需求分独立需求、相关需求。独立需求指常用材料、配件与实际物资没有直接连系,现存量是可有可无的。相关需求是指有关联的、成套性的,通常指一台机上所需带的项数,需配套存放一定数量与采购周期对应关系。

二、库存增加原因

1.申报车间对所申报的物资备件的检修出现偏差。对本月的维修计划编制不准确造成的到货后不及时出库等。

2.申报单位的计划不周全。由于技术不成熟、不完善造成的对材料所需数量的把握上出现误差。

3.库存管理方法不当。由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库存增加。

4.采购员业务技术不熟练造成物资订货周期过长。

三、仓储量的控制问题

1.独立需求的仓储控制独立需求是指物资的实际用量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这类物资的控制主要是代储厂家、订货周期。定量控制库房物资数量。当某件物资数量为指定数量时,立即采取补充库房的方法来对物资调整供应。定量控制必须具备两个参数:增充物资的代储厂家与订货的批量。经济订货批量的原理是采购总费用发生最少。作为物资采购的源头,盲目的申报计划、过多的预存采购余量,势必导致库存积压,这就要求机动、生产、供应等相关部门对使用单位所申报计划严格把关、认真审核,控制计划申报的准确率避免盲目申报现象。定期控制是按库存走势图,依照往年形势、周期T检查现存量,并随时进行补充,补充到最小库存量s。这种仓储控制不分代储厂家与其它供应商,只要求时间周期。每次订货量可多可少,而是根据当前仓储量I与规定仓储量s比较,补充的量为Q=s-l。但由于有一定的订货周期,在订货时还需加上到货期间的消耗量,这种仓储控制方法也要设立安全仓储量。针对C类物资(常用物资),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寻求有利采购时机,依据日常消耗量,适量加大采购量、充实库存,以求节省采购资金及采购成本。

2.材料、备件控制材料、备件的需求指物资的需求量存在相应的相关性。各使用单位应于物资到货后一月内领用(除有特殊原因或不可抗因素造成暂不领用的情况外),超过领用时限,一率作考核处理,间接强化使用单位计划申报准确意识,对确认采购的长周期、高价值物资三月内未领用的,重点考核;需要变更或取消的计划,上报单位应及时以变更通知单的形式进行及时的联系。仓储管理ERP系统通过对仓储物品的入库、出库和盘点等操作进行控制和管理,提高企业的库管人员管理仓储物资,以达到降低仓储,减少资金占用,杜绝物资积压与紧缺现象,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

四、加强库房环节管理

库存是生产所需、申报计划和物资控制的基础。是“以保持生产、维修为目的而存储的各种物资、村料,包括原材料、设备备件和生产所消耗品等”。

1.设备、备件合理有效运用。要阻止各类物资僵化,保持现金流良性循环才能有利润。

2.物资的最小库存量,计划员对照以往生产所需的出库量,特别是不常用设备备件,不易购买过多数量,避免技术改进后设备备件积压。如有零库存物资,物资备库时也要分明ABC类物资后,进行备库,避免积压资金。

3.及时查看月盘点表掌握库存状况,认真分析库存现关,杜绝个别物资库存过剩、库存短缺及时弥补。

4.先进先出的原则,先入库的物资,在发放物资时优先出库,减少仓储物料质量风险,杜绝物资材料长时间不用,提高物资使用价值。

煤化工论文范文4

(一)企业薪酬构成

在集团公司薪酬体系的框架下,煤化工公司采用以岗位效益工资制为主,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为辅的工资制度。

1.岗位效益工资制

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由岗位工资、效益奖金构成。

(1)岗位工资:由出勤工资、工龄津贴、专业技术津贴、煤化工岗位津贴、专业技术人才津贴、技能操作人员津贴、中夜班津贴、安全绩效工资、特殊岗位津贴、通勤补贴、通讯补贴、值班费、晨会补助构成。

(2)效益奖金:由质量效益奖、本质安全奖、和谐发展奖、科技创新奖、资源节约奖、五型综合奖构成。

2.年薪制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年薪制,是依据单位规模、管理难度和经营业绩,以年度为单位确定和支付给企业负责人工资性收入的一种薪金制度。由基本年薪、岗位绩效年薪、安全年薪构成。

(1)基本年薪:保障企业负责人基本生活的收入,不与经营业绩挂钩。

(2)岗位绩效年薪:企业负责人的风险收入,主要根据各单位的规模及经营业绩等综合确定。

(3)安全年薪: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管理重点,为突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而设置的。

3.协议工资制

具备公司所需的管理经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因公司工作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受聘于公司的人员实行协议工资制。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构成。

(1)基本工资:年度协议工资标准的60%为基本工资。

(2)绩效工资:年度协议工资标准的40%为绩效工资。其中:月度绩效工资20%,年度绩效工资20%。

(二)实行劳动力总量、全员绩效与薪酬联动机制,加强薪酬管理

公司经营规模大、生产业务多元化,是事业部制经营模式。采用集中控制的薪酬管理。实现“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结果营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公司将各类奖项归类并统一设置奖项名称,同时设定相应奖项的发放范围及标准。

(三)薪酬管理全面推行信息化平台

首先,煤化工公司全面推进五型企业全员绩效管理,使用FPI平台,采用平衡记分卡完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提取后运用到薪酬发放中;其次,使用ERP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计算、发放及审批薪酬工作,提高了薪酬管理的整体水平。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和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源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神宁煤化工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司自成立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煤化工体系特有的薪酬激励制度,但是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缺乏动态薪酬调查

公司对同行业之间薪酬调查力度不大,不能够积极洞悉同行业间薪酬制度发展动向,这就导致了公司薪酬水平低于同行业,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将导致企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优势。开展薪酬调查能够为企业调整员工的薪酬水平提供依据,为调整员工的薪酬制度奠定基础,有助于掌握薪酬管理的变化与新趋势,有利于控制劳动力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煤化工公司是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产业,薪酬体系坚持“双轨制”的原则,即煤化工公司与集团煤炭单位相同岗位的员工收入水平保持一致或接近,适度提高化工专业人员收入。但是随着煤化工热潮的掀起,企业没有积极的改进薪酬制度,近几年,致使本企业员工与同行业之间薪酬差距逐步增大,直接导致我公司员工流失率每年达到上百人。

(二)岗位评价机制薄弱

企业薪酬管理尚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由于岗位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使薪酬缺乏科学管理的支持。岗位分析与评价是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前提。首先,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对于生产装置运行不了解,生产部门技术人员对于管理概念不专业,两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其次,2013年公司引进的专业咨询公司对煤化工企业的内部环境不熟悉,不能够得心应手的实施具体事务,工作进展不明显,效果不佳。例如:岗位说明书不能及时修订,严重阻碍新的薪酬制度建立。

(三)学习激励制度欠缺

企业对于员工的进修学习支持力度不够,如:员工取得更高等级学历、专业技术资格等级、等成果时,企业不能够积极地从薪酬方面体现相应的奖励方式。企业需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素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薪酬激励是企业吸引和稳定人才的竞争手段之一。煤化工公司人员结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6%,平均年龄31岁,本企业是一支拥有高学历结构的年轻队伍。但是企业目前在薪酬结构上只有职位升迁可以提高薪酬水平的纵向发展,很少有职业规划、知识技能等提高薪酬的横向发展,使得员工学习积极性受挫,不能长期稳定员工队伍。

(四)管理自受约束

集团对基层单位的薪酬管理干预过多,使煤化工公司受到较大的限制和约束,致使薪酬管理自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质量。煤化工公司薪酬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集团公司推进薪酬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这种薪酬管理方式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使煤化工公司不能充分结合实际需要搞活内部分配机制,例如:在2013年度,必须严格按照集团薪酬制度中规定的奖项发放奖金;不能自主设置单项奖;不能重新分配各岗位系数。为了遵循集团整体总方针政策,忽略了企业本身的环境差异。

三、完善神宁煤化工公司薪酬管理的建议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敏感的部分,它涉及到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是员工在公司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直接体现,员工通过薪酬水平来衡量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因此,构建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是薪酬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合理开展薪酬调查

进行专业性薪酬调查,企业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外出考察、借鉴行业经验;结合公司生产实际,对标先进,探索推行新的模式。不但为企业薪酬改革提供依据,还有利于企业了解和掌握新变化与新趋势,帮助企业及时调整自己的薪酬策略,切实降低人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人力资源部门协同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岗位分析小组,深入现场跟班、观察,与岗位员工、车间主任交流。对各类岗位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完善岗位工作说明书;同时在征求咨询公司专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对岗档体系中岗位设置与目前岗位实际承担的安全责任、岗位技术含量、劳动强度等方面不符部分,比较分析进行薪酬修订和完善。

(三)健全学习激励制度

稳定员工队伍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激励高技能人才队伍是重中之重。企业应加强对高学历人才奖励机制,设立合适的专项津贴或实行学分制奖励,提高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对在操作岗位上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的薪酬进行倾斜,激励高学历人才扎根基层,实现事业、待遇留人。

(四)建立内部再分配机制

煤化工项目技术含量高、操作环节多、安全管理难度大。为搞活单位内部分配机制,增强员工岗位荣誉感、工作责任心及劳动积极性,在总量定额控制的基础上,允许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再分配制度。薪酬分配偏向技术含量高、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单位,特别是关键岗位倾斜。单位系数可向管理难度大、操作环节多的单位进行倾斜;岗位系数可向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差的岗位进行倾斜。调节幅度应有相关的制度加以制约,建议调节控制在应得奖金的±20%范围内。同时激励再分配机制需着重考虑专项激励,围绕核心人才、关键技术岗位设立津贴或奖励基金。

四、总结

煤化工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压滤机;二段脱水;一段脱水;脱水效果

中图分类号:TD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0-0141-01

1 项目背景

选煤是洁净煤技术的基础,也是煤炭深加工(焦化、汽化、液化和制作水煤浆)和洁净、高效利用的前提。自2012年初以来,煤炭行情持续走低,各精煤用户对于煤炭质量尤其是洗精煤产品水分过高的问题日趋重视。由于禹州地区原煤存在粒度细,煤泥含量大,优质煤主要存在于-0.5 mm的特性,导致选煤公司洗精煤水分长期偏高,稳定在21%左右,远超出客户水分要求,加之煤炭形势下滑,选煤公司精煤销售工作十分困难,因此如何减低精煤水分,满足客户要求,成为选煤公司迫在眉睫的问题。为降低精煤水分,我单位河南永锦选煤有限公司对浮选系统脱水工艺进行了改造,将原设计的浮选精煤二段脱水工艺改为一段脱水工艺,改造前后效果对比明显,能够很好的解决选煤公司精煤水分过高的问题。

2 项目的提出

选煤公司原设计脱水工艺流程采用的是:主洗精煤采用立式离心脱水机进行脱水,主要处理+0.5 mm精煤产品,水分根据入洗原煤不同,稳定在5%-9%,设备脱水效果良好;-0.5 mm浮选精煤产品脱水采用二段脱水工艺,即浮选精煤先经过沉降过滤式离心脱水机脱水,脱水后的产物作为粗精煤产品,产品水分在20%-22%,其离心液和滤液(0.045 mm颗粒含量达到40%以上)进入快开式压滤机进行脱水,滤饼水分在26%-27%左右,工艺流程图详见图1,两种脱水设备脱水效果不佳,产品水分均偏高,因此如何优化选煤公司脱水工艺,提高设备脱水效果成为降低选煤公司洗精煤水分的关键。

图1 改造前二段脱水环节工艺流程图

项目改造内容一:优化脱水系统工艺流程

根据实地了解其他选煤厂脱水工艺流程及脱水设备的应用情况,结合2013年4月份选煤公司工业化试验,最终我们提出了将原设计的浮选精煤二段脱水工艺改为一段脱水,即浮选精煤不通过沉降过滤式离心脱水机而直接进入快开式压滤机进行脱水。通过优化脱水改善快开式压滤机脱水工况及入料特性,提高压滤机处理能力,能够很好的解决选煤公司精煤水分过高的问题,改造后工艺流程图见图2。

图2 改造后一段脱水环节工艺流程图

3 改造前后洗精煤综合水分效果评价

改造前后,根据各精煤组成部分比例计算,理论分析洗精煤综合水分变化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根据改造后压滤机水分降至21.5%进行理论计算,洗精煤综合水分达到16.8%。但由于近期所入洗的二矿、一矿原煤煤质粒度组成较之前发生较大差异,以二矿为例,二矿原煤大筛分实验数据显示-0.5 mm含量达到了45%,较之前提高12%,一矿原煤-0.5 mm含量也较之前提高7%。而这种粒度变细的变化导致浮选精煤量较之前提高8%左右。我们通过测量计算得出,目前主洗精煤量占总精煤含量的22%,浮选精煤占到了78%,这样洗精煤理论综合水分为18.1%与选煤公司目前调试结果18.3%仅相差0.2%,同时我们统计了12月3号-12号商品销售精煤(均为当日生产落地精煤)综合水分为17.9%,与理论水分也相差0.2%。

综上所述,通过对浮选系统脱水工艺进行改造,将原设计的浮选精煤二段脱水工艺改为一段脱水工艺,能够很好的解决选煤公司精煤水分过高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煤化工论文范文6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与控制外界环境污染的关键阶段。随着人们社会行为与社会活动的日趋深化,能源危机、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问题凸显,对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火电企业是利用煤炭资源进行电能转化的重要单位,在日常生产运营中将会产生大量的粉煤灰,在资源化处理与转换中需要消耗较多人力和财力,因此应探索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与路径,在营销环节进行提升改进。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火电企业所产生的粉煤灰可进行资源化改造利用,在建筑工程、道路工程、矿山工程等方面实现其自身循环再利用价值。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粉煤灰营销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在营销体系创建、市场拓展延伸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广大火电企业高效开展与实施粉煤灰营销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与引导,在粉煤灰资源化利用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粉煤灰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通过用市场引导火电企业发展,依托于高效稳定的营销工作模式,科学合理地开展营销工作,可在特定辐射半径范围内实现粉煤灰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及社会价值。

二、市场营销理论应用研究

(一)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

市场营销是社会相关企业及其他单位以特定产品为主要面向对象,以特定市场营销理论为载体,旨在实现产品的市场扩大化,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市场及消费者认可。在部分研究人员看来,市场营销应根据市场及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在获取相对利益的基础上,满足社会需求,属于目标价值理论范畴。对于火电企业而言,实施市场营销则主要是将粉煤灰作为载体,根据市场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向,在促进粉煤灰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同时,满足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二)营销环境理论分析

营销环境是企业实施营销行为所面临的诸多影响因素的统称,可分为显性营销环境与隐性营销环境。上述不同的营销环境,在外部力量干预、内部力量转化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对市场营销活动所形成的影响同样存在突出差异。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火电企业粉煤灰营销工作同样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把握与运用来自于国家政策、技术方法、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机会。基于市场营销环境理论,火电企业在实施粉煤灰营销中,应从实际环境出发,整合多方面的市场环境要素,协调优化市场环境多方面利益关系。

(三)目标市场营销理论

目标市场营销理论的逐渐演变形成,为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使相关营销活动的相关基础行为更具方向性,使得传统理论模式下难以完成的市场营销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目标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础在于将无穷广阔的市场进行细化分解,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市场需求旺盛程度、产品结构特点等要素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营销行为。对于现代火电企业而言,为全面提升粉煤灰营销工作成效,必须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并择定目标市场,选择最为符合实际的市场定位,控制营销组合变量,进而制定终端目标市场的营销实施战略。

三、火电企业粉煤灰营销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对粉煤灰营销工作战略的重视程度不足

粉煤灰是现代火电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重要固体废弃物,对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显著,若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不当,则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针对目标市场,科学实施粉煤灰营销具有深刻意义。纵观当前粉煤灰营销工作实际,部分火电企业普遍存在着对粉煤灰营销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等共性问题,不能够从经济社会的宏观角度把握与审视粉煤灰营销工作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片面地认为粉煤灰营销工作可有可无,也可采取其他相关技术措施予以处理,无需在粉煤灰营销方面投入过多。这种狭隘认知的存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阻碍火电企业粉煤灰高效营销工作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企业体系转型的深入开展,制度体系的日益健全,营销营销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相关企业也逐步进行了相关尝试,进行营销营销制度的建设与优化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部分企业营销营销仍旧存在不健全的情况,营销的制度存在欠缺,例如少数火电企业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营销控制制度,造成制度缺失,无法指导相关营销工作的开展。火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营销工作的压力较大,为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多元化的营销内控方法的参与,才能够将各项营销营销落实到位,才能确保营销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从实际情况,目前火电企业在粉煤灰营销方法上存在方式路径单一的情况,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对营销方式与营销方法进行灵活调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营销营销积极作用的发挥,对于企业营销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妨碍作用。

(二)粉煤灰营销工作的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火电企业粉煤灰营销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更为灵活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可在更短时期内完成更高的市场营销任务量。实践表明,部分火电企业在粉煤灰营销工作过程中,未能积极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所采取的粉煤灰营销方式时代性不突出,无法将现代信息化技术的理念融入营销活动全过程。在当前粉煤灰营销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应立足市场需求,对营销数据进行深入加工与分析,构建形成立体化与形象化的市场需求模型,而由于粉煤灰营销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充分,上述预期效果难以完成。

(三)粉煤灰营销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火电企业粉煤灰营销工作人员在营销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制定粉煤灰营销战略,拓展粉煤灰营销链条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其综合素养的高底与粉煤灰营销成效密切相关。从当前火电企业粉煤灰营销人员实际来看,部分营销人员未能掌握系统化的营销基础理论,对粉煤灰的结构特征、应用价值等了解不清,无法在粉煤灰营销中做到游刃有余,相关营销技能捉襟见肘。

四、火电企业粉煤灰营销的有效对策探讨

具体而言,按照本研究博弈论视角下的逻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其一,在古典营销范式下,相对于消费者而言,企业具有优势的交易地位和不对称的信息优势,因此在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中占有优势地位,该阶段的营销理论的核心是生产理论;其二,在交易营销范式下,市场由卖方逐渐转变为买方,企业逐渐失去了有利的交易地位,但依然具有不对称的信息优势,企业消费者之间博弈属于不完全信息下的有限次静态博弈,该时期企业往往面临着如何取得消费者信任的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从短期交易到长期合作关系。

(一)加强火电企业文化建设,丰富粉煤灰营销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与灵魂所在,只有始终不断强化火电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为新时期粉煤灰营销工作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要制定符合火电企业自身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粉煤灰营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粉煤灰营销工作的顺利有序实施搭建便利条件,将现代精细化与集约化的市场营销理念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要将“环保、节约、经济、循环”等价值理念作为火电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将实现与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使企业文化具备特有的无形约束力,潜移默化地在粉煤灰市场营销中发挥群体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作用。牢固树立“全心投入工作”的工作价值观念,在火电企业内部创造“干事创业”的工作劲头,为粉煤灰营销工作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

(二)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灵活运用粉煤灰营销手段

通过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粉煤灰营销信息化营销平台,实现对粉煤灰市场需求数据的精准调研、精准分析、精准处理,使相关数据能够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立体丰富的数据模型,将市场变化对粉煤灰的需求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将粉煤灰营销手段进行全面盘活,精准捕捉粉煤灰市场信息,结合火电企业自身实际实施差异化与个性化的营销。依托于信息化技术,火电企业可在内部各部门之间实现粉煤灰营销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实现粉煤灰产出数据、营销数据、需求数据之间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上满足市场对粉煤灰的现实需求。

(三)提高粉煤灰营销工作人员综合素养

定期组织火电企业粉煤灰营销工作人员参加专项培训与学习,由业内专业人士为其讲解新形势下粉煤灰市场动态与趋向,引导粉煤灰营销人员系统性地掌握粉煤灰的结构特点及利用价值,提高他们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和理解,有针对性的实施市场营销。要注重强化粉煤灰市场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强化营销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与创新意识,将现代先进的市场营销理论全面应用于粉煤灰营销全过程,提高对粉煤灰市场机遇的捕捉能力、对潜在风险因素的辨识能力。要强化对粉煤灰市场营销人员的阶段性考核评价,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销数据指标为载体,准确反映其阶段性营销工作成就,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激发粉煤灰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粉煤灰营销考核评价作为基础依据,兑现相应的薪酬激励机制。为保证火电厂粉煤灰营销的有序开展,扎实推进火电厂粉煤灰营销,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自身思维观念,深刻认识到粉煤灰营销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火电厂粉煤灰营销的完善与健全。在工作实践中,企业要做好集体学习与宣传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扭转部分工作人员对于粉煤灰营销认识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后续制度建设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定向开展业务培训活动,不断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使其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运行情况、财务信息的有效性等进行专业化的处理,保证了粉煤灰营销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充分有效利用公共关系策略

一是绿色公关营销策略,通过选择目标顾客涵盖率高的传递绿色信息的绿色媒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告知消费者有关最新的绿色产品及现有产品的绿色范围,提醒消费者查看有关公司及产品的绿色记录,说服消费者相信本公司产品的绿色表现比竞争者的产品好。二是网络营销公关策略,采取合作联营的方式,让合作方对冬季产量过剩的粉煤灰进行储存,在旺季由该公司销售,解决季节性产销矛盾,降低冬季储灰带来的成本;加大高等级粉煤灰用户的开发力度,围绕周边地区工程项目建设对不同级别粉煤灰的巨大需求,紧跟工程进度,提高粉煤灰销售量,提高粉煤灰产品年均销售单价水平。

(五)建立完整的内部营销管理体系

粉煤灰营销的建立与执行,需要相关监督体系的配合、参与,才能够提升粉煤灰营销各项工作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强化粉煤灰营销管理的整体质效。基于这种认知,在粉煤灰营销监督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组织人员成立内部管理部门,对各项财务支出以及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管,在监管过程过程中,确保各项粉煤灰营销落实到位,避免了粉煤灰营销管理体制出现漏洞,影响粉煤灰营销管理效果。除了进行企业粉煤灰营销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之外,还需要有目的地做好粉煤灰营销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例如在企业内部建立粉煤灰营销管理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作为组长、分管主责任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垂直管理体系,理顺管理责任,明确管理职责,从而确保各项粉煤灰营销管理制度得到遵循。同时考虑到会计信息对于整个粉煤灰营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相关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类型以及呈现方式进行明确,保证会计信息的快速反馈,推动粉煤灰营销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绩效考核主要负责审核、以及批准总体绩效的具体考核计划与绩效考核的主要问题等。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在房地产火电厂粉煤灰营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排查分析漏洞、提高方法策略针对性的重要载体。因此,应严格确定粉煤灰营销绩效评价项目与评价内容,以粉煤灰营销为主线,设定最具代表性的绩效评价参数指标。

(六)建立健全粉煤灰营销预案

在粉煤灰营销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火电厂可以将粉煤灰营销预案制度作为重点任务,通过科学、系统的计划,确保火电厂各项资金得到合理使用,相关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为做好粉煤灰营销预案工作,企业应当在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引导下,细化粉煤灰营销预案的内容,明确粉煤灰营销预案的基本流程,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粉煤灰营销预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为粉煤灰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遵循,保证了粉煤灰营销管理制度的建设水平。营销预案职能是火电厂粉煤灰营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算的有效管理,在企业内部形成系统性、层次性、协同性资金分配方案。基于这种认知,粉煤灰营销人员应当结合企业主营业务、经营模式、市场竞争地位等客观条件,制定详细可行的营销预案职能工作模式与流程,为强化营销预案职能提供必要支撑与依据。将精细化的工作理念与粉煤灰营销工作结合起来,促进粉煤灰营销预案体系的健全,确保相关工作作用的发挥。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借助预算核算等系列举措,以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为主要载体,实现实时跟踪与全局把控,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构造与自我完善有机结合起来,保证营销预案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同时,应强化营销预案监督,优化营销预案环境,根据收集的相关数据制定出月度现金流量预算,深化和拓宽企业营销预案职能的包容性绩效。除了做好上述应对举措之外,还需要结合实际,进行部门责任的细化,实现职能的准确定位,有效防范企业成本管理环节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强化成本管理的能力,打造精细化的管理机制。

五、结语

煤化工论文范文7

近期我国煤炭价格终于停止了“跌跌不休”的态势,但在2015年全国煤炭交易会高峰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表明同一个观点:当前,煤炭价格虽开始企稳,但还远远不能说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煤炭经济运行仍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煤炭行业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目前全国煤炭企业亏损面在70%以上。煤炭行业低迷是由国内能源结构调整,低价进口煤冲击国内市场,下游钢铁、电力行业需求下降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再加上近年来国内大规模投产,煤炭行业目前库存过高,消化过剩产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煤炭供大于求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发生质的变化。如何就煤炭行业如何摆脱目前困境,走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若干方面分两部分提出解决方案。

1煤企“瘦身”,继续控制煤炭生产总量

按照“关小建大、重组一批、关闭一批”的整体工作思路,以大型煤矿企业为主体,通过收购、控股等形式,加大煤矿兼并重组和关闭力度,实现煤矿数量明显减少,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的目标。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曾表示,随着近年来煤炭行业的持续调整,许多煤企早已陷入亏损的泥潭。由于煤炭供大于求将成为长期趋势,未来市场会逼迫一批资源条件差、生产成本高、不具竞争力的煤矿退出市场。因此,各地要尽最大努力防止超能力生产和违规建设项目生产,共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也表示,煤炭企业一定要严禁超能力生产,维护市场供需平衡。因此对于那些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煤企,以及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窑”要坚决予以关闭。

2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煤矿在煤矿行业的“中流砥柱”作用

要在不利的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就要将国有大中型煤矿自身“做大、做强、做优、做富”。2.1加强煤炭资源整合及时关停资源枯竭、产能落后的煤企,积极推进资源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整合,以激活对国有资源的有效利用。2.2加大煤矿资金投入目前,随着“优化煤炭产业布局”、“推动煤炭市场价格理性回归”、“促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生产”等多方面观点的提出,煤炭行业资金短缺,制约着国有大中型煤矿经济的发展,安全设施投入,扩大再生产的改进,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较大资金的投入。因此要加大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企业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加快国有煤矿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带动行业腾飞。2.3加强煤矿职工技能培训业务培训是企业员工获得和更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区域职工整体素质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煤矿工人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职工素质普遍较低。煤矿一线职工中80%以上为农民协议工,他们文化基础差,招工到矿场后仅仅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进入采掘一线,部分职工连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安全措施都不了解,安全意识淡漠,不具备起码的抗灾害能力,违章作业现象相当严重。只有不断加强对员工技能培训提升,强化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加强煤矿人才培养,才能促进煤矿企业后备人才的快速成长,才能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思想应用到煤矿行业。2.4充分发挥机械化作业强项陈旧的设备和落后的作业方式,制约着国有煤矿的发展,国有煤矿要发展必须走科技兴矿之路,只有走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之路,坚持“多上设备少上人”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原则,提高煤矿生产能力和掘进推进度,减轻员工劳动强度,增加安全系数。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国有煤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2.5不断提高煤矿员工工资收入面对煤炭市场的不景气,煤矿企业想要发展,就离不开煤矿员工的付出,只有不断提高煤矿员工工资收入,才能稳定员工工作情绪,才能留得住人才,才能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煤矿企业的腾飞发展。2.6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要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要将员工的思想和努力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通过“文化固安”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企业和各基层区队的科学管理,要尽可能增强政策和制度的透明度,要在民主管理和健全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要尽可能广泛征求员工意见,不断改善煤矿人文环境,加强企业文官建设,特别是安全文化、廉政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矿区,要让职工看到国有煤矿的发展前景和希望所在。

作者:郭好盛 单位: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于鹏海.试论如何强化国有煤矿的经营管理[J]时代经贸,2008,(13).

[2]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小煤矿关闭力度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决定(冀政[2011]45号)[S].

[3]余乐峰,李建超.国有煤矿企业破产重组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C].2008.

[4]张锦生.试论如何抓好国有煤矿的经营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市场,2012,(45).

煤化工论文范文8

关键词:煤质分析;煤田地质勘查

中图分类号:P641.4+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煤田地质勘查中做好煤质分析检测工作,得出正确的煤质检测结果,达到最优化的应用,对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极为重要。煤质检测工作直接关系到钻探工程的质量和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不仅要求煤质检测工作人员除必须对来样检测数据负责,还要帮助地质人员分析勘查现场结果,协助解决好采样、送样和样品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确保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1 煤样的代表性问题

在煤田地质勘查中,如何选取有代表性的煤样,是正确评价勘查区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关键。采集煤芯煤样时,煤芯采取率越高,煤样的代表性就越强,一般采取率在80%-92%以上为宜。如果采取率过低(炼焦煤的采取率低于70%,动力煤的采取率低于60%),煤样代表性就会变差,其煤质检验结果与矿井开采以后的煤层煤样的检测结果会有较大差异。例如煤的真相对密度、视相对密度对样品采取率较为敏感,当样品采取率较低时,代表性可能会很差,将会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计算资源储量时产生较大偏差。另外,在煤层钻进过程中,煤层煤样会受到钻头的摩擦而发热氧化或部分燃烧,这样煤样的代表性会更差。例如,焦煤在采样过程中如发生部分燃烧氧化,检测后得出的牌号可能变为瘦煤甚至贫煤。此外,在钻取煤芯煤样时混入了泥浆等杂质时,煤样灰分就会增高。反之,为了消除泥浆的影响,而把煤样用水反复清洗时,可能把溶于水的钾、钠等碱性矿物质冲洗掉而使煤样的灰分偏低,或把煤粉冲走而影响其它煤质指标的准确性。所以遇到此种情况时,尽量不要用水去漂洗,可用毛刷轻轻地刷去煤芯表面的泥皮。如果煤芯完全破碎,可设法刮去明显的泥浆,即使如此处理,也难免会损失少量样品。

2 煤质分析检测项目的合理选定问题

2.1 预查找煤、煤田普查、矿区详查或勘探阶段应测定的项目:

原煤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煤灰成分、有害元素、微量元素等。如地质报告中需要提出推断资源量以上的储量,应测定煤芯煤样的原煤真相对密度和视相对密度。对某些高灰分煤或特殊地区的煤还应测定煤中碳酸盐CO2含量。

2.2 褐煤、长焰煤、弱黏煤、不黏煤、贫煤和无烟煤对非炼焦用煤,应测定的项目:

原煤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Qgr.d)、元素分析等。

2.3 炼焦用煤:

除测定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Qgr.d)以外,还需测定浮煤(或Ad不大于10%的原煤)的工业分析和黏结性、结焦性等项目。对于全硫含量大于1%的炼焦用煤,应适当地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原煤来检测各种硫的组成,硫分越高,检测各种硫的煤样比例也应适当增加。

2.4 用于确定煤牌号:

无论是无烟煤还是烟煤或褐煤(用重液分选容易“泥化”的某些特别年轻的褐煤除外),都需要检测浮煤挥发分(Vdaf)。烟煤的分选密度原则上选定在1.4g/cm3,某些高灰难选煤选后灰分仍大于10%时,分选密度则应降至1.35g/cm3,以浮煤灰分降至10%以下为准。一般以Ad在5%~10%为最好。无烟煤分选密度,应根据其纯煤的真相对密度而确定,一般在1.4~1.8 g /cm3。褐煤的分选密度,原则上也按纯煤的真相对密度来确定。但需注意的是褐煤的纯煤真相对密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1~1.4g/cm3以上。在测定浮煤挥发分的同时,应检测浮煤分析水分、灰分、全硫以及根据煤种的不同而分别测定黏结指数、胶质层,透光率、最高内在水分和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对褐煤还应适当地测定腐植酸和褐煤蜡。

2.5 动力煤:

对动力用煤,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煤芯煤样测定煤灰成分,煤灰熔融性。在勘探阶段,检测样品比例数可适当增加,最终普查报告检测样品的比例数也不宜过少。

3 地质报告中煤质分析部分的编写问题

3.1 煤质分析数据的审定:

在对煤质分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过程中,首先对煤样的代表性和正确性进行审定,合理取舍,避免作出人为的不正确结论。比如发现灰分结果偏高,应首先了解是否由于混入钻探泥浆,或者是否由于钻孔的位置刚好布置在断层带或火成岩侵入严重的地段,或者是否由于钻孔处于煤层变薄或接近边缘地带,致使煤的灰分增高。在排除了以上因素之后,就可进一步质疑是否在送样、制样和检测过程把煤样搞错;再检查送样单是否有抄错样号等情况。即使煤样已选定,并进行了化学分析,检测室还需要复查该样的检测结果,以确定煤样确实具有代表性。比如,发现硫分反常,也应该从钻孔的代表性等因素考虑。再如发现挥发分和黏结指数偏低时,应考虑钻孔过程中是否有烧焦煤样,钻孔是否位于火成岩侵入严重的地带或在断层上,致使煤样挥发分降低,黏结性下降,甚至无黏结性。

总之,煤样检测结果发生异常时,第一步是寻找勘查过程有无问题,然后考虑制样和检测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如果确认是煤样代表性不强后,应把有异常的煤样检测结果舍去,不参加平均值的计算。如果认为检测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可能性较大,应采用复查后的正确结果进行计算。发现某煤样的某项检测结果反常时,可根据煤质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有关煤田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进行审查。

3.2 各井田(或矿)煤质变化规律:

根据钻孔分布位置,将一些重要的煤质检测项目,如灰分(Ad)、硫分(St.d)、浮煤挥发分(Vdaf)、黏结指数(GR.I)、胶质层厚度(Y值)等指标,在分煤层的各钻孔旁标出,然后按走向和倾向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规律。构造复杂的井田,如受断层和火成岩等影响而煤质变化较大时,也应该找出其影响的规律并用文字详细论述。此外,对于上、下煤层之间的煤质变化(如牌号的变化和灰分、硫分、发热量等指标的变化)也应同时进行探求其变化规律。对不同成煤时期煤层之间各指标的变化规律,也应探求并在文字上加以阐述。对硫分低、灰分高、可选性差或硫分高、灰分低,可选性稍好的煤,均应一一加以论述。对于厚煤层和薄煤层之间的煤质变化特点,也应在文字中有所叙述。另外,还应对硫分(St.d)、灰分(Ad)和挥发分(Vdaf)等指标作出等值线图,为今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风化带、氧化带煤层,作为腐植酸的矿产资源,有关煤质指标也应单独汇总计算,并与单独圈定的储量范围相一致。

4 结束语

煤质分析检测工作是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煤田地质勘查中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同时也是煤田地质报告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勘查区的地质报告中缺少煤的灰分、硫分、发热量、煤质牌号等主要煤质指标资料,那么就无法对该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对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煤质分析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艳霞.地质勘探在新形势下的工作任务[J].煤炭技术,2011(07).

[2] 储绍良.矿井物探应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3] 李夫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4] 陈晓雷.浅谈煤矿地质勘探技术及其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9(15).

煤化工论文范文9

关键词:产业集群;专业化指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16.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06-03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现象,它被证实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家近几年来一直在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并发展出了一套产业集群理论。本文借鉴国外产业集群理论以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广东形成的产业集群经验,研究贵州省煤炭产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贵州应大力培育煤炭产业集群、创新制度条件、改善市场环境,将贵州的煤炭储量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贵州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丰富。截止2004年底,全省已累计查明的煤炭保有储量达587.29亿吨,相当于南方九省区储量之和,居全国各省第五位[1]。全省煤炭具有种类齐全,煤质较好,埋藏浅、易开发、后备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等特点 。从煤炭分布看,全省煤炭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的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和毕节地区,占全省储量的76%。六盘水煤田是江南最大的炼焦煤基地,炼焦煤占全省保有储量的84%,毕节地区的织金、纳雍、大方煤田是居全国第二大的无烟煤分布区[2]。贵州煤炭产业一直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贵州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产煤基地。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煤化工行业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实施节能降耗、扩大产能、增加品种和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原煤产量和煤炭产业总产值每年不断提高,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贵州1999―2008年的原煤产量和煤炭工业总产值变化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贵州煤炭的产量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产量由1999年的4025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11798.46万吨,贵州省煤炭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与产煤大省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贵州省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效应不显著,资源消耗过大

由于贵州省是欠发达地区,工业生产落后,资本欠缺,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的经济发展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一直粗放开采煤炭,煤炭企业规模过小,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加速了煤炭资源消耗速度;部分小煤矿切割了可建大矿的资源,使得大型企业无法开采充足的煤炭资源,无法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2、环保工作欠缺,煤炭生产安全差

由于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的环保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大部分企业只追求丰厚的经济利润,忽视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身心健康遭到严重威胁。贵州煤炭资源的开采以地下开采为主,除了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等大型煤矿企业以外,大多数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

3、产品结构不合理

贵州省煤炭产品品种单一,大部分以原煤形式直接外销其他省份,没有中间产品加工过程,煤加工产品质量和档次低,产业链短,煤炭深加工产业规模更是小之又小,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

三、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关于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1920)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讨论过特定产业地点的外部条件问题,运用了“外部经济”这一概念对集群问题进行了讨论[3]。克鲁格曼把劳动市场共享、专业化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解释为马歇尔对产业集群理论的三个关键因素[4]。区域经济学家韦伯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在地理上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企业集群。具体地说,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一群有交互关联性的各行企业和一群专门为这些生产性企业服务的服务性企业在相邻地理位置聚集的有机共同体。它一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产业,产业集群不但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全面及时的市场信息、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而且集群内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积极地交流对话、共享社会关系网络、共享市场机会及分担风险。正是这些优良特点使产业集群成为各国、各地区争相追求发展区域经济的有力工具。

四、贵州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可行性

1、贵州煤炭产业集群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区位条件

贵州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得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可能。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按照此理论,贵州具有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条件。从生产要素来看,贵州拥有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区位条件,贵州发展煤炭产业集群具有竞争优势。就区位优势来看,由于近几年在交通建设方面的大力投资,贵州已经成为全国西南交通枢纽中心,此外贵州在区位上还具有近海、近江、近边的“三近”区位优势,是我国大西南通向华南地区、“三亚”地区的出海出境重要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交通哽喉和次前沿地区,这样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十分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

2、煤炭产业是贵州的比较优势产业

根据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和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以比较优势产业为基础,一个地区只有在比较优势产业上才有可能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本文以专业化指数法来研究判断贵州煤炭产业是否为比较优势产业。

β指数表示地方专业化指数,其分子是地区J的产业I占该地区全部产业总值的份额,分母是产业I占全国全部产业总值的份额。据国家统计年鉴和贵州统计年鉴可知:贵州2008年煤炭规模以上总产值为113.5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2741.9亿元。全国2008年煤炭产业规模以上生产总值为9201.8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得出β指数为1.12,由此可知,贵州煤炭产业总产值在贵州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要大于全国煤炭产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煤炭产业是贵州的比较优势产业。

3、贵州发展煤炭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贵州煤炭工业经过数十年的艰辛发展,已建成江南最大煤炭工业基地,逐渐发展出水城、盘江、六枝大型龙头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的形成将会极大地带动煤炭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煤炭加工产业近几年同样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合成氨、炼焦化工、乙炔化工三大煤化学工业产品系列,产值和销售收入每年不断高速增长,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为贵州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省煤化工行业总资产42.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9亿元,与2000年相比,资产净增14.4亿元,销售收入增长281%,工业增加值增长167%[5],贵州“十一五”规划将继续大力发展煤化工,力争全省煤化工产业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20亿元以上[6]。

五、贵州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产业集群不是简单地将企业集中在同一区域就能形成,世界上著名的产业集群都经历过很长的建设形成时期,只有在理论上充分理解、在实践上充分把握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依托自身的各种优势形成秩序井然、配套全面、服务完善和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集群格局。根据世界各国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和经验以及贵州煤炭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对贵州发展煤炭产业集群提出五大政策建议:

1、建立良好的制度性保障

贵州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开始阶段不能全靠市场机制起引导作用,必须由政府制定出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来扶持、引导和规划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在原有的集群发展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具有前瞻性的产业集群规划,这份规划要能很好地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重复建设以免导致恶性竞争。其次,要建立创新工作机制,出台财政、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驻产业集群,扩大集群规模。

2、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链条的完善

首先,政府需要为进入园区的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尽可能提供土地、税收优惠,简化办事程序,改善投资环境,加大为产业园区供电、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安全、优美、整洁有序的园区工作和居住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其次,根据煤炭产业结构特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能够与煤炭形成产业链的企业入驻园区,注重引进企业与园区原有企业的配套性和相关性,比如:可以引进以焦煤为原料,可以生产乙炔、乙醇等化工产品的企业。

3、大力发展生产企业,健全服务配套体系

生产企业是产业集群发挥其整体优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煤炭产业集群诸如咨询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等生产企业极其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集群发展的缓慢。为此政府应大力引导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为企业的创新提供必要的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和电子商务,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贵州属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很脆弱,因此应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同时,尤其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选择清洁生产,努力降低生产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政府环保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整顿,对污染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予以资金鼓励。

参考文献:

[1] 汪宗德.贵州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2007.

[2] 李烨、张毅.贵州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后续产业选择[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01).

[3] 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Canada Masrer University, 1899.

[4]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1929:183-199.

[5]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汇编:416.

煤化工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煤化工》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一、概述

《煤化工》课程是涵盖煤化学、化工原理、反应工程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此门课程通过对煤化工产品开发的生产原理、生产方法、工艺计算、设计、操作条件及主要设备等的介绍,使学生具备煤化工专业的坚实基础,对煤化学工业的原料选择、工艺路线设计优化、典型单元操作及化工工艺的实现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备对煤化工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设计、改进及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煤炭行业。淮北市是全国五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地质储量100亿吨,远景储量350亿吨。2011年原煤产量达3373万吨,居全国第四位。淮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坐落在淮北市,发展煤化工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了满足淮北及周边矿业集团对煤化工专业人才的需要,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了《煤化工》专业必修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作者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疏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我校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更有竞争力,作者对《煤化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

1.教学内容的相应调整

由于我校仅开设了煤化工课程,学生对煤化学相关的名词概念不了解,对于教学内容备感生疏。因此,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大纲,首先穿插介绍一些煤化学相关内容,包括:煤的生成、煤的结构、煤岩学、煤的物理性质、煤的化学性质等内容。着重强调煤的分子结构理论,探究煤的结构与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联性,寻找组成和性质的变化规律。同时在教学中总结煤化学理论与煤化工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煤化工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对本课程的兴趣。其次是,对于煤化工课程的重点内容,如:煤焦化、煤的液化和煤的气化,做重点介绍。尤其对工艺原理,流程,以及设备装置的结构特点,结合图片和实例做细致具体讲述,使得学生对煤化工的重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对化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化学理论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将传统的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讨论式、启发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讨论中来。通过布置专业课题或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上积极参与互动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技能的全面提高。同时要强调的是,学生为查阅资料,准备材料花费了不少精力,教师须及时跟踪,认真批阅和讲评,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充实并更新教材内容

现今,国际煤化工行业发展迅速,许多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被应用于生产之中。老的流程工艺逐渐被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新工艺、新设备所取代。因此,在介绍教材上成熟老工艺流程的同时,要适当穿插与当今煤化学和煤化工发展前沿相关的内容,增加关于当今世界上的最新工艺、设备的讲述,使学生对当今新的工艺流程有更多的认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仅仅掌握教材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时时跟踪当今煤化工发展的前沿理论,更好地充实自身理论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煤化工》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和实际生产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为此,根据学校周边厂矿企业生产实际,我们走访焦化厂,了解其生产工艺(备煤工艺,炼焦工艺,化产工艺,甲醇工艺,干熄焦工艺),并将具体生产工艺流程的相关知识增加到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实际工业生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4.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煤化工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设备图和工艺流程图,采用常规的板书,在黑板上画流程图耗时耗力,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此外,板书绘制的流程图为二维平面图,学生对设备构件的立体构型、工艺流程中原料和产品流向等没有完整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教师讲授过程同样费力。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教学目的。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开发了煤化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尤其是工艺原理图、设备示意图,可以借助专业绘图软件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装置立体结构和工艺流程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理解程度。此外,借助于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需要,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煤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等,并对国内外知名煤化工企业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需求等进行信息传递,使学生不仅加强和巩固了理论知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再就业环节中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总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内容、结合煤化工研究的前沿理论、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能提高煤化工教学的质量,满足经济日益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进取精神,不断完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香兰,王启宝.《煤化工工艺学》教学中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初探[J].化工时刊,2011,25(10):64.

[2]沈扑.《煤化工工艺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0,177:37.

煤化工论文范文11

论文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但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专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12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科技人才情况进行调查,结构显示,煤炭企业人才引进数量不足,但流失趋势较明显。近几年,12家企业每年引进的本科及以上人才分别为965,701,577,549 人,在逐年减少;而每年流失的本科及以上人才数分别为254,270,320,436 人,在逐年增加,人才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防范人才流失对于国有煤炭企业势在必行。

一、人才流失对国有煤炭企业的不良影响

1.增加企业的成本。当员工离开企业后,为了填补职位的空缺,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招聘。新员工来到企业后,必须对新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招聘新员工的费用以及对新员工的培训费用都将作为企业额外增加的成本,列入企业的成本损失。

2.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新员工在对企业的了解和技能等很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都与老员工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对他们的培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影响企业的士气。员工之所以离开企业,是由于他们对企业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例如有的员工对薪酬待遇的不满,有的对企业的人文环境不满等。这种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在团队中蔓延,引起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消极情绪,使很多缺乏工作稳定性和忠诚度的员工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纷纷跳槽。因此,员工流失率过高的现象对现有员工的士气有很大影响。

二、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由于受地理位置、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第一,地域环境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员工不仅考虑自身的生存环境,而且十分注重下一代的培养和发展环境。而煤炭企业大多建在偏远地区,一般都远离省会级城市,在居住环境、医疗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与大城市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都会成为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工作环境的影响。煤炭开采业是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诸多不安全因素,人们对煤炭行业存在很多顾虑和担心。而且,煤炭企业的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第三,薪酬待遇的影响。由于煤炭行业发展不景气,导致煤炭行业的薪酬水平较低,有的企业甚至不能保证工资的正常下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基本薪酬属于员工最基本的保障,如果基本薪酬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最终的结果会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

2.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国有煤炭企业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还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目前,很多国有煤炭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由于人才个人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前景也非常渺茫,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企业另谋他就。(2)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仍然停留在领导对员工的主观评价,因此,考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反应出员工的真实绩效。这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会导致对企业丧失信心。(3)平均主义严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内部的平均主义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一些优秀人才,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对企业的不满。

3.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国有煤炭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煤炭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论文提纲怎么写。一些煤炭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煤炭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4.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国有煤炭企业由于受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过多地看重企业的物质利益,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建设。近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作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之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对于煤炭企业可有可无。有的煤炭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不知企业文化应从何处入手,应交给哪个部门,具体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很少有煤炭企业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部门,因此,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很长时间处于缺失的状态。

三、防范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1.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煤炭行业属于国家重要的资源产出行业,担负着开采煤矿资源的重任,因此,国家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程度。煤炭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致使员工的薪酬水平较低,企业的工作条件恶劣,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增加对煤炭企业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为煤炭子弟考大学开设绿色通道等,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煤炭企业应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对于企业的不同人才的薪酬可以适当拉开档次,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善,以留住企业所需人才。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国有煤炭企业为了摆脱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尽量使考核体系做到客观、可行。要依据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而且,企业还应帮助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由于受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一些员工想成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另一些员工希望在专业上得到发展。如果员工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感觉未来的发展前景渺茫,就会缺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因此,国有煤炭企业可以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利于煤炭企业目标的实现。

3.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为了避免人才的进一步流失,煤炭企业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煤炭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它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言行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有煤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建设由管理者倡导的、全体员工认同参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芬.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科教文汇,2008,(5).

煤化工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安全高产高效 采煤方法 综合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TD823. 97 文献标识码:A

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工业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我国煤炭工业在最近几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碰到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煤炭资源毁坏、浪费现象严重;②整体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③煤矿安全生产问题依然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大倾角煤层是指倾角在35度到45度之间的煤层,在我国煤炭储量所占比例为15%~20%,年生产量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0%。大倾角煤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矿区。大倾角煤层开采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多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挑三拣四,资源利用利率低下的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除了强调地质因素和经济因素外,技术装备水平低下也是无法忽略的原因之一。

1大倾角煤层开发概况

大倾角煤层在形成过程初期阶段受地壳不均衡沉降、冲积作用和后期褶皱、断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其开采难度大、安全性差、效率低下,生产技术水平和岩层控制理论研究都明显逊于缓倾斜煤层

1.1我国大倾角煤层采煤方法的发展

我国对大倾角煤层的开采利用经过了长期的摸索和创新,从最初的炮采工艺到如今的大倾角煤层机械化开采,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部分矿区发展了水平分段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北京地区某煤矿成功试验滑移顶梁支架铺顶网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在2003年靖远王家山煤矿发展了水平、圆弧过渡工作面综采长壁放顶采煤法。

上述采煤法在某些层面上缓解了大倾角煤层开采的技术压力,但同时也相应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①我国在大倾角开采工艺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机械化程度低,产量不高,劳动强度大;②大倾角厚或特厚煤层放顶技术煤技术较为成熟,可以实现机械化开采,但在厚和中厚领域没有实质性进展。

1.2我国大倾角厚和中厚煤层综采发展情况

我国对大倾角厚和中厚煤层综合机械化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限于当下综采水平技术,其综采工作面长度和推进长度低于缓倾斜煤层。据数据表明,综采设备与大倾角厚和中厚煤层适应程度低,特殊情况下甚至发生工作面支护系统失常产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大倾角厚和中厚综采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

2大倾角煤层综采核心技术难关

根据大倾角厚和中厚煤层机械化发展水平现状,若要发展大倾角煤层厚和中厚煤层综采技术水平,首先要从矿山压力理论研究出发,寻找采煤技术的突破口,技术难关主要在于设备的稳定性控制。

(1)采场围岩控住缺乏理论基础;

(2)采煤方法需要进一步革新;

(3)综采设备稳定性差,主要表现在:①采煤机上爬吃力,滚筒装煤效果差;②刮板运输设备下滑严重,甚至带动液压支架下滑。设备连接处搭接困难,输送设备与连接件工况差;③液压支架稳定性和可靠性差,倒、滑、挤、咬架问题严重,复位能力弱,可能引发工作面推进困难,极其影响安全生产。

3解决大倾角综采技术难关的有效方法

根据我国大倾角厚和中厚煤层机械化发展现状,只有从矿山压力理论出发,在缓斜的矿压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最新进展,通过计算机程序分析计算,模拟实验与现场测量相结合,充分掌握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和岩层控制理论,为综采设备稳定性控制理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大倾角煤层工作面综采设备稳定控制理论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4结语

(1)大倾角综采工作面实现“安全、高产、高效”的技术难题是大倾角煤层采场矿压显现规律,采煤方法和工作面稳定性控制。探讨和研究大倾角煤层开采过程中的技术难关,对于促进复杂煤层开发理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2)实现大倾角厚和中厚煤层开采前提条件是实现综合机械化。实现综合机械化,可以帮助提高煤炭回收利用水平,防止煤炭资源浪费现象的滋生,有益于环境保护,响应国家号召。

(3)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围岩控制理论、采煤技术的不断的完善和进步,综采设备和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倾角综合采煤机械化开采一定会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俊斌.大倾角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法[J].煤矿开采,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