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

时间:2022-09-25 21:19:05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范文1

3月上旬世界上最被关注的两件大事,一是中东北非地区特别是利比亚的动荡局势,一是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前者是有关国家前途与人民命运的一场博弈,而“两会”则是为今年以及今后五年国家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无论从本质还是从现象看,这两件事都互不相干。然而,如果深入观察一下,也会找到两者的相关之处,那就是发展问题。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各个国家和人民繁荣昌盛的根本。对任何国家,发展都是最主要的问题,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尤其如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就鲜明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应该说,“要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两个问题上,却缺乏明确认识。在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挫折,产生一系列新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发展的理解不够全面,往往片面地把增长速度视为追求的目标,忽视了发展的相关因素,缺乏科学发展的意识。

当前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发生的问题,缘于国内外多种复杂原因。但就发展而论,这些国家却都相对不错。2008年,在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中,埃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位列52,利比亚57,突尼斯79。人均GDP利比亚名列50,突尼斯94,埃及115,在发展中国家中属于中上一类。石油资源丰富的几个中东国家,状况更好一些。沙特GDP总量世界第20,人均39位;卡塔尔、阿联酋、巴林和阿曼的人均GDP分别占世界第3、第16、第29和第40。突尼斯2008年GDP比1986年翻了6倍,用于发展的投资增长7倍。200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突尼斯被评为“非洲最安全和稳定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为什么未能确保政局的稳定,反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烈爆发,确实发人深醒。几个拉美国家,也或多或少出现过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显然,一味以增长为导向的政策思路,是难以实现均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

如果把发展比作蛋糕,片面追求做快做大,而不顾蛋糕的质量,忽视公正分享,就一定会出问题。总体上比较而言,我国是发展最顺利和成功的国家,速度快、成效好。但同样过于强调发展速度,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经济社会中的问题也陆续暴露出来。幸好我国及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2004年初,总书记根据我国以及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发展方式”和“发展目的”这两个根本性问题。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正式确定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化和充实了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是发展理念的新发展。

毫无疑问,对于任何新的发展思路都有个认识、消化和贯彻的过程。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决的,陆续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下了很大功夫,取得明显的成效。但实事求是来讲,在语言和形式上接受“科学发展”较为容易,但因习惯势力、传统思维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和束缚,各部门各阶层在深刻领会和扎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一些规划和行为与科学发展观是不符的甚至是相悖的。

今年“两会”上,“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成为最为突出、最为集中的两大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两方面内容。在今年的工作安排和“十二五”规划中,贯穿的主线都是科学发展。所有这些,对科学“做大蛋糕”和公正“分好蛋糕”都是强有力的落实和推动。发展理念的新发展和实践,无论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对我国以及对世界都具有重要价值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会长)

新发展理念范文2

经济欠发达地区办报与经济发达地区办报相比,其经济收入、广告收入、舆论环境等方面差距非常大。往往地区经济越不发达,媒体经济收入和广告收入越低,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也就会有一定难度。如此形势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党报发展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抓住重点。

我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党报发展创新要注意两个重点:

一是注重报纸在发行市场上的份额。对于媒体而言,所在的发行区域“经济盘子”的大小,是不可比的,但媒体占据市场份额是可比的。在报业竞争过程中,报纸的市场份额是竞争实力的体现,因此,要更注重报纸在发行市场上的份额。经济欠发达地区党报,应该遵循现有发展规律,努力扩大党报在群众中的传阅量,牢牢依靠“”这一性质,通过党报党订等渠道,扩大发行量,促进地方党报发展。

二是要在变化中求生存。地方党报尽管是机关报,但在版面、内容上也是可以调整的。近日,人民日报在内容上进行变革,可读性更强了,人民日报可以改,地方党报也应该主动变革,以更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民生为目标,办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以广州日报为例,广州日报对报纸版面进行革新后,可读性大为增强,并顺利实现转型,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党的机关报。这也说明地方党报可以办得让群众欢迎。地方党报在一版侧重报道当地领导干部活动等重点内容,但在二版以后,可以多刊发关注群众、关注民生的新闻,这样才能受到群众欢迎。

媒介融合是必然的,必须树立全新理念发展新媒体,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从当今社会发展现状来看,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觑。现在很多人已养成习惯,每天浏览网页成为必然。当今一代的中小学生,伴随着网络成长,他们的阅读习惯完全是从网络上养成的。近日,北京一机构进行调查,该地区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38岁。这让做平面媒体的人觉得有些悲哀,因为,办报纸的“二次销售”事实上是在卖广告,而18岁至38岁是所有读者中最具购买力的,但这群最具购买力的读者却有离我们远去的趋势。

在广西日报社,我负责分管南国早报、健报等多份报纸和广西新闻网的工作,现在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广西新闻网。因为我觉得做平面媒体的人,危机感现在越来越强烈。新形势下,广西日报社正举全社之力做大做强新媒体,发展广西新闻网、广西网视,就是希望通过网络将报纸所流失的读者,从网络上重新找回来。

对于地方党报而言,通过多年的发展,已摸索出自身发展的规律。以河池日报为例,在这一方面有目共睹,非常不错。1984年开始,我在广西日报河池记者站工作,我切身体会到河池日报这20多年发展非常快,版面在扩充,在革新,已经摸索出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党报,应该遵循现有的发展规律,走现有的路子。所谓“现有的路子”,是指既然是党报,是机关报,那么就应该牢牢地抓住“”这一性质,一定要继续走下去,扩大发行量。

新媒体来了,传统媒体怎么办?传统报人不能与新媒体为敌,不要抗拒它,不要害怕它,关键是怎么跟上它,了解它,驾驭它。新媒体开发方面,河池日报动手很早,走到了前列,河池手机报比广西手机报的开发还早,这正说明河池日报的领导高瞻远瞩,正确决策,这是非常对的。

所有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基本是平面媒体,因此,必须努力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跟上时展的步伐,通过培养全能型人才,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努力达到共赢目标。

新发展理念范文3

一、党的执政理念的丰富发展

1946年,当民主人士问及我们党全面执政后,怎样才能跳出历史兴衰周期率时,明确回答,民主是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的主要执政方式,《论人民民主》集中表达了这一时期的执政思想。

我们党全面执政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执政理念,不断进行具体实践。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国家政权力量,“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在面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大量矛盾,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报告中,明确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等执政理念,实现了我们党领导经济、文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建国三十年来,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但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我们党在理论上逐步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误区,提出“抓革命、促生产”的执政理念。十年“”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发生更加严重的偏差,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陷入困境。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是硬道理”,“共同富裕”、“三步走”等执政方略,实现党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性飞跃,开拓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局面。

世纪之交,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面向新世纪的执政提出纲领性要求。十六大阐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提出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一系列新观点,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认真总结执政的成功经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破解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等现实问题,确立了全新的执政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

十七大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把它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载入,这是对我们党开创的伟大事业和创造的理论成果作出庄严的政治宣示,是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新飞跃。

二、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引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要解决的是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以及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是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谐发展等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核心,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主体因素展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强调统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谐;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兼顾各方利益和需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中求得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扩大开放。坚持统筹兼顾,必将有效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十七大还提出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进一步拓展科学发展的理论内涵。

新发展理念范文4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体会

 

  党的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思想旗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烈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科学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党的之后,伴随新的伟大实践探索,这一思想又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体现了这种新的丰富和发展。其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为什么必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答了怎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针对性和严密的理论逻辑性。

  一、为什么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正如在党的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何谓高质量发展?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先导,“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成了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征,呈现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早在2014年,就深刻指出:总体来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些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客观必然。因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要适应这一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首先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发展实践由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理念自然需要顺势而变。因此,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正如所说,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是具有深刻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2.高质量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根本转变发展方式,从传统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张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拉动经济增长。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跨越“贫困陷阱”阶段,需要能够以要素投入量扩张为主,以高速增长为方略实现经济成长。从供给方面看,经济落后国家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低、丰富且具有竞争力。从需求方面看,经济落后国家急需摆脱贫困,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其市场需求规模迅速扩张。以规模扩张为显著特点的经济增长既有供给方面的要素条件,又有需求方面的市场容量。但当经济发展跨越“贫困陷阱”之后,这种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条件会发生系统性变化。

 

  从我国的实践看,自2010年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以人均GDP水平为标志,我国2010年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上中等收入水平线),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这种约束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极为显著。早在2014年就对这种变化作出过全面概括,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变化、市场竞争特点的转化、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变化等九个方面做出了系统阐释,指出这些变化既是系统性的,也是趋势性的,既是经济新常态的外在特征,也是内在动因。要适应这种经济条件的深刻变化,保持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如所指出的,这种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必然性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经济才能保持健康发展。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要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这就要求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效增长。三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必须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为主转变,这是客观经济规律。

 

  从经济发展史上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其他大量国家或者长期深陷“贫困陷阱”,或者即使跨越了贫困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但长期难以再跨越,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根本原因就在于发展方式能否转变。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二、怎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怎样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的报告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突出强调了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根本原因在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式。离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就谈不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谈不上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因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什么内涵?从根本上说,正如党的报告所概括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展、改革、开放三者更加深刻的有机统一。具体地说,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概括了现代化经济体系七个方面的内涵,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特别强调,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必须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怎样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指出:“全党一定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贯彻怎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此作出了清晰的阐释:一是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际上,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眼点,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必须着眼于从传统依靠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为主的集约式增长,从以往高速度增长转变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二是必须牢牢把握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是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生产端入手,提高生产者的效率和竞争力,包括微观上的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集合而成的产业的竞争力,宏观上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需求侧宏观调控的重要之处就在于,需求侧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市场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工作的主线应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牢牢把握基本路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际上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推动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以使新发展理念得到有效贯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有效进展。四是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际上是从发展意义上强调产业基础。五是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从改革意义上强调体制条件。以上,从发展、改革、开放三者有机统一的角度阐释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贯彻的要求。

 

  现阶段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应当采取哪些实际举措?突出强调了五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三是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四是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的制度保障。以上,从实体基础、战略支撑、空间布局、国际竞争力、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突出强调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举措和行动重点。

新发展理念范文5

【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 发展理念 新常态 “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认真研读可以看出,《建议》突出的特点和亮点就是通篇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五大发展”是我国发展的新理念

《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的新认识、新飞跃,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贯彻讲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新常态是我国发展的新思想

《建议》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议》在指导思想中提出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应对我国发展环境、条件、任务和要求等新变化的新常态的思想。

新常态首先是经济范畴。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概括起来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些特点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里经济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社会并最终决定其它领域的状况。因而还要从经济社会范畴上来理解新常态。说到底,新常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形象而准确的表达,这些阶段性特征就是《建议》所指出的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先承认它,才能有效地应对它。正如所指出的:“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因此,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是关于我国发展的新思想。我们要努力做到《建议》指出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虽然现在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完全解决了当前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转变。正如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所指出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四个全面”是我国发展的新战略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这个新战略,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由此可见,这个新战略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盖彰,缺一不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总抓手。《建议》在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论述“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时,都指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发展新战略这个重要思想。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新战略,其实质和关键在于“全面”。经济管理学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再过5年我们就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必须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联系实际可以看到:首先,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可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其次,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再次,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对我国经济体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的状况而言,又是一个突出短板。因此,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总之,我们在“十三五”时期要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战略,万众一心、努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一定能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贡献。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参考文献】

新发展理念范文6

发展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进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从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关键时刻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理论升华。

新发展理念之创新。新发展理念是对以往发展理念的升级。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新,而是在既有基础上的创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以往探索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赴后继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发展阶段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新发展理念之整合。新发展理念是系统创新,是一种新的整合,不是五个方面的机械相加,而是各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能相互取代,不能相互隔离,要从整体上、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新发展理念之实践。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新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

每一次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着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理念创新无永止境。

新发展理念范文7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创新型政府;建设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真正使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加快创新型政府建设势在必行。

一、建设创新型政府的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政府”,深度契合了时展要求,意义十分重大。

(1)建设创新型政府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不是以党代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必须由政府组织实施。为应对发展新矛盾新挑战,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极具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确立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正确贯彻和有效落实。实践证明,如何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各级政府勇敢突破旧观念、旧体制和老办法的束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加强创新型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创新能力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建设创新型政府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当前我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改进,如怎样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如何避免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如何科学设置政府机构,做到科学合理配置职能;如何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如何减少管理活动中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如何规范政府行为,做到依法行政;如何防止政府管理中的“公共利益部门化”,等等。这些都迫切要求政府对自身管理体制和管理行为进行改革创新。

(3)建设创新型政府有利于引领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建设。现代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加快创新政府职能与行政方式转变,调整与之不相适应的行政机制,对完善国家创新型制度、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创新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此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型社会建设中,政府创新是社会创新的表率。政府创新能力的加强,不仅能为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平台,而且还能为之作出表率,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因此,建设创新型政府对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

二、当前政府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核心的政府创新,其创新勇气之大、创新方法之多、创新效果之佳前所未有,有效地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的政府创新依然面临着重重阻力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创新动力不足。党的十以来,党中央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也正式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政府”的目标。对地方政府而言,其创新动力并不强劲,中央一头热,地方一头冷的现象确有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改革创新的固有风险消减了地方政府创新的愿望。任何一项改革创新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政府亦是如此。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官场政治影响了政府创新热情。在中国长达几千年治理实践中,稳定和秩序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恪守的政治铁律。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并深深地影响地方政府官员的治理理念。三是利益格局的固化阻碍了地方政府创新的进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创新后,利益格局基本形成,利益关系固化下来,改革创新必然触及利益,因此很容易引起部分利益受损群体的不满和抵触。

(2)政府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不仅需要思想观念的转换,更需要能力素质的支撑。当前我国政府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官员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的政府创新很多都是“一把手”工程,主要由政府及其部门的主要领导推动,可以说,“一把手”的能力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有无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大小。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一把手”的创新能力并不乐观。二是普通公务员的创新能力不强。在日常工作中,普通公务员一般都习惯于按部就班的贯彻落实上级和领导的决策部署,加之创新风险的存在,创新很多时候被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三是政府创新热衷于单打独斗,不善于发挥社会参与的作用。由于某些创新项目具有一定的保密性、风险性和敏感性,某些政府创新决策和实施工程中都排除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参与,这对提高政府创新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极其不利的。

(3)政府创新机制不全。政府创新离不开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完备的创新机制。实践中,当前我国政府的创新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决策机制不健全。政府的决策机制至今仍是以部门决策为主,从中央到地方均缺乏综合性的决策机构,某个部门或行业的创新难以引起决策层的关注,致使很多优秀的创新实践没能及时上升为正式的制度和政策,从而得不到巩固和推广。二是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创新需要激励,政府创新离不开一整套可持续的激励机制。虽然我们有“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评选,但现有的薪酬机制、晋升机制并没有将鼓励创新考虑进去,“出头椽子先烂”的心理依然存在于各地的政治生态中,一错抵千功现象也时有出现,无形中挫伤创新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创新监督机制不健全。

三、建设创新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建设创新型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机制三方面着手。

(1)要增强政府创新内生动力。建设创新型政府,首先必须解决想创新的问题,即政府创新的内生动力问题。否则任何迫于压力的创新,最后都只可能成为劳民伤财的“伪创新”。增强政府创新的内生动力,一要认清形势,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到创新发展被列为引领中国发展的五大理念之首;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近期提出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等,都充分地表明创新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层面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放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未来的中国而言,以政府创新引领国家创新、社会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任何排除与抵制改革创新的政府都是没有出路的政府。因此,对各级地方政府而言,都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自觉增强政府创新的责任担当。二要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政府创新,首要的是政府官员的观念要创新,实践证明,政府官员缺少或没有创新思维和责任担当,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带领下属开展创新实践,也不能发现和发挥蕴藏在下属中的首创精神和聪明智慧,政府创新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要努力提升政府创新能力。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政府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必须凝聚政府官员、普通公务员、专家学者和群众的创新合力。一要提升政府官员的创新能力。政府官员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予以提升。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就是说,只有广见博识,才能取其精华;只有积累丰厚,才能用得巧妙。作为政府官员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思维,多到政府创新发达城市学习,多到国外考察学习,要善于借鉴其他地方和国外政府创新经验。二要激发普通干部的创新活力。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贤任能,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通过他们的创新去带动政府工作的创新,实现政府创新能力的提高。三要重视知识精英和社会公众在政府创新中的作用。专家学者不仅能在理论创新上提供指导,而且还能对具体创新方案进行修正,同时还能防止政府官员创新中的自利倾向。因此政府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咨询、研究、智囊机构的作用。

(3)要建立健全政府创新机制。完善的政府创新机制是激发和保持政府持续创新的可靠保障。建立健全政府创新机制必须从如下几方面着力。一要完善政府创新民主决策机制。要依法建立和完善政府创新民主决策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和官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变过去的关门决策为开门决策,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使创新决策更为科学、更为民主,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二要建立健全政府创新激励机制。成功的创新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创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潜在风险。创新活动的这种双重性,要求政府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给创新者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政策的保证,形成足够强大的激励力量,激发人们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也要明确创新风险责任的界限,降低创新者为创新所承担的风险,支持敢冒风险的创新者,奖励为政府创新做出重大贡献的创新者。三要完善政府创新监督管控机制。要建立政府或部门“一把手”政府创新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利用政府创新之名行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之实。政府或部门“一把手”要对任期内实施的创新项目和创新工程负第一责任,重大创新项目要签订责任状,责任追究应该持续到项目实施完成。总而言之,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政府创新引领国家创新、社会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善于总结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先进经验,加强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切实增强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努力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瓶颈,确保自身始终走在改革创新的 最前列。

参考文献:

新发展理念范文8

[关键词] 高职教师 专业发展 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这大多是指向中职教师,对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人们较少涉及。实际上美国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关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但当时人们认为只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研究水平,带薪休假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20世纪70、80年代,美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进入了兴盛繁荣时期,一方面,开展专业发展的高校激增,发展了多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模式,在政府和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各种各样的专业发展组织;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指专业领域内研究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并且教师个人生活的发展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向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但我国长期以来认为高职教师进行的高深学术研究已经非常专业化了,无需关心他们的专业发展,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高学历水平就是高专业水平,高职教师已经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自如地胜任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高学历不等于高专业水平,在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的时期,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根据我国高职教师发展的实际,形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显得尤为必要。我们认为应形成以下理念。

一、以高职院校为基地,实现校本在职发展

校本在职发展是指以高职院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目标,从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出发,满足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目的教师专业发展。20世纪70、80年代,多校园合作模式、校园中心模式、院系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美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模式,实际上这些模式都是以一个或多个高校或高校内的院系为基地,满足高职教师多样化的需求,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指导。这种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中心,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场革命性的转变,它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由校外到校本的转移。

我国现行的高职教师培训体制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培训网络体系组织协调,举办学校实施培训。这一模式本质上是政府集中计划和直接管理的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教师的培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自的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加快,原来的高职教师培训体制已不能满足教师和高职院校多样化的需求,这就需要根据高职院校和教师发展的实际,立足于本校,拓展于社会,规划组织管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索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校本在职发展模式除了岗前培训、单科进修、国内访问学者、出国进修等形式外,还应努力发展以下有效模式。

1.辅导教师制

辅导教师制是指为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配备指导教师,提供同事教练式的支持与指导,与我国传统的“老带新”的师傅徒弟式的指导有明显不同。首先,辅导教师的选择有明确的标准并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其次,辅导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应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积极辅导关系。因为辅导的成功更取决于他们双方的积极参与,这样不仅对于教师,对于导师而言都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一方面,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增强其教育教学的信心,另一方面,导师在此过程中也受益匪浅,在再学习与反思中,获得更广的专业发展空间。

2.在职发展课程

在职发展课程不仅仅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高等教育职业道德四门理论课程,应既包括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内容,又更强调教育教学实践。同时课程形式更可以多样化,集中授课、讨论观察、实地考察、校际观摩、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实施模式,可以满足高职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自我发展模式

由于高职教师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强,因此也可以开展高职教师自我发展模式,比如撰写教学反思日记、专业发展日记,进行教育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激起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以教师为主体,注重专业发展需求

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应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其专业发展需求,为其专业发展提高便利条件和有效支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形式以满足多数人同一培训要求而设计,讲究培训的规模和效益,其供给框架基于一个假设,即大工业的标准化社会赋予了人们趋同的发展要求。培训模式单一,未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培训内容陈旧,忽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培训动机更多的是专业评估、职称晋升的外在压力,而不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因此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以高职教师为本,形成教师专业认同,树立专业发展信念,评估专业发展需求,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1.形成教师专业认同,树立专业发展信念

认同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的意识,教师专业认同则是指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角色和自己在专业群体中所处位置的意识,它是作为一名教师个体的和专业的意识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作为高职教师必须弄懂不断变化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社会期望和角色定位,必须形成“作为高职教师的我”的角色意识,并通过不断反思,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联系,充实完善发展自己,形成对教育工作和教师专业的理解,并树立持续专业发展的信念,这将推动高职教师专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2.评估专业发展需求,真正实现专业发展

需求评估是判断培训是否必要的过程。评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就是指,通过收集、分析各种相关信息来评估高职教师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和发展需求,从而为培训的内容、方法、形式等作为决策参考。高职教师具有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既有学历培训需求,又有非学历培训需求。学历需求是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而非学历需求,则是指更新知识,掌握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提高学术研究能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发展教育教学技能,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另外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也有所差异,因此应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做出有效评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按需发展,分类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实现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Berquist W.H. & Phillips S.R. A Handbook for Faculty Development,vol.2,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Advancement of Small Colleges, 1977,326.

[2]潘懋元,罗丹.高职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新发展理念范文9

城市管理贯彻新发展理念工作计划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结合2021年工作计划,城市管理领域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时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回应人民关切,切实填补居民反映的基础建设短板。按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整体安排部署,切实履行相关责任,结合小区实际情况,按照政府投资基础建设程序做好前期手续,盯紧工程质量,补齐居住功能短板。

二是探索建立创卫长效机制,高标准持续改善街域环境。一是构建“专业队伍日常保洁+党员志愿者带头示范+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创卫持续机制,根据需要,利用政府购买服务采取临时聘用形式,补充扫保力量,加强街域扫保;二是坚持巡查制度,每天对道路、社区、垃圾转运站、公厕等开展卫生环境巡查,坚持一日三巡,要切实提高巡查质量,注重发现问题,及时开展整改;三是继续做好环卫一体化巡查考评工作,加强各扫保、绿化队伍管理,切实督促其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推动城市面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是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持续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对照重点任务清单,一是建立综合监督机制,加强街域工地管控,着力解决本辖区影响空气质量的不利因素,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加强工地六个百分百管控,从源头加强积尘管控;执法队加强道路巡查,对苫盖不到位、道路撒漏加大处罚力度;对重点路段重点部位,充分利用室外监控等技术手段开展全天候监控。二是提升辖区水生态环境,维护河道水质稳定及整体面貌,强化地下管网监管力度,对地下管网开展排查,打击“乱泼乱倒”行为。三是做好2020年中央环保督查案件办理总结工作,举一反三,积极开展自查自纠,落实长效监管措施,确保整改到位,零反弹。

四是提升执法队伍能力素质,加强十乱治理。一是每季度开展综合执法业务培训,学习行政执法程序,分析执法案例,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二是坚持晨会制度,强调规矩意识,严肃工作纪律,加强作风整顿;三是坚持一日三巡,着重发现、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巡查实效;四是完善行政处罚实施程序,加强行政处罚,树立行政执法权威形象,以罚促管切实达到有效的城市管理效果。

新发展理念范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系统 方案优化 措施深化

一、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环节的深化分析

1.市场经济结构的日益深化,体制日益健全,社会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深化,我们要进行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 以满足企业的实际工作的发展需要。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了饿知识经济发展,一系列新会计模式的应用,突破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模式,实现了时间环节及其空间环节的局限性的突破,有利于其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的优化,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为了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深化,我们要进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深化,促进企业的内部相关会计数据信息系统的健全。促进其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满足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我们要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的优化,实现对其内部相关环节的优化,以满足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的需要。以提高对经济效益的重视,促进其经济运作效果的深化,促进其管理思想深化,以满足企业的管理制度健全的需要,进行其内部人员管理意识的提升,确保其企业整体系统的内部环节的有效协调。

2.在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要实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的深化,促进其无形生产要素的应用,突破其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避免对人力物力环节的片面应用,促进其生产要素环节的深化,促进其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进行其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规范性的实现。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无形生产要素的应用,确保企业的生产空间的拓宽,促进其企业的综合效益的有效提升,满足企业的日常管理的需要。通过对其资本价值作用的深化,促进其知识生产力的提升,促进其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更新

1.为了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深化我们要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深化,这个环节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对企业的获取收益环节及其规避风险环节的应用,促进其实际管理模式的健全,促进其企业管理者的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实现对该环节的有效应用,通过对新管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企业的内部经营环节、生产环节、管理环节的等的协调,促进企业的综合效益的提升。以获取企业的高效益,实现对其财务运作风险的降低。在实际工作运行中,不具备没有风险的项目,风险是必然存在的,我们只能通过相关措施的应用,实现其风险的有效降低,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环节的优化,促进其财务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企业的经济建设的稳定开展,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环节的优化实现其投资经营环节、筹资环节及其生产销售环节等的稳定运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确保其自身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实现对其潜在风险的有效控制,确保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满足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的需要。通过对其财务风险环节的分析,促进其对具体运作环境,运作模式的深化应用,实现对一系列条件的有效假设应用,确保其企业的财务预测系统的健全,以适应未来融资需求的发展需要,实现对其财务风险的有效预防。

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的深化,离不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的深化,通过对企业的发展规划的遵守,促进其实际财务管理质量效率的提升,促进其会计信息系统的健全,促进其会计信息系统的健全,实现其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与财务运作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企业的实际运作环节的分析,通过对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的优化,促进其管理质量效率的提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其传统的人财务报表的应用,是通过对其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等环节的应用,确保其报告模式的深化,通过财务人员的自身的操作,确保其报表环节的优化,实现对企业的资产运作情况、收益情况及其资金营运情况的有效应用,确保其财务信息系统的健全,确保其表述环节、披露环节及其确认环节的有效协调,实现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控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信息使用者掌握必要的手段,确保其企业的整体财务信息系统的健全,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为了促进企业的财务运作质量效率的提升,我们要进行无形资产环节的深化应用,确保其无形资产系统运作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相关内部内容的有效狠话,实现对财务管理信息及其非财务管理信息的有效应用,促进其企业的经营业绩的有效深化,促进企业的各个经营运作项目的内部收益环节及其相关环节的优化,确保其人力资源信息表的有效应用,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确保其文化程度、人力资源投资环节及其人力资源收益环节的有效控制。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3.我们也要实现企业财务的再造策略思想的应用,通过相关措施的应用,实现企业的运作成本的降低,进行其财务管理策略的优化,促进其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其有效的评价,实现对其系统功能的的有效优化,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的稳定运行。既可更明确财务部门各环节的权责利,又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每个员工都处于自主管理状态,让顾客导向的观念在整个财务流程中得到体现,以发挥群体优势。财务再造策略包括:财务流程的再造、财务人员的再造、融资机制再造、投资机制再造、收益分配机制再造等内容。

三、结语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其财务管理环节的优化,需要引起相关管理者的重视,促进其管理理念的更新。

参考文献:

[1]安志刚.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03,29(13).

[2]谷祺,刘淑莲.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新发展理念范文11

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心得体会范文【一】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心得体会范文【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网易新闻)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刻认识,为有效应对、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必将引领新常态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在中央党校2017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强调,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锻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硬能力,肩负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关键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抓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引领五大发展理念抓思想是前提。领导干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理论的学习教育和权力观教育,深入学习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增强把握大势大局大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素养和能力。

抓作风。作风问题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领导干部须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严的精神改进作风,以实的干劲落实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加强作风监管,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预防,坚决查处为官不为、廉而不勤、庸懒散浮拖软、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强化队伍建设,树立守纪律讲规矩意识,敢于担当、主动作为、锐意改革,推动干部能上能下,锻炼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引领五大发展理念不仅要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讲在会上,尤需脚踏实地、雷厉风行、掷地有声。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绿色新格局,主动对接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推动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常态。

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心得体会范文【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组工干部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创新组织工作思路和办法,提高组织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顺利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要把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组织工作的切入点。要牢牢把握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不断强化发展理念、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发展自信,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用新视野、新思维、新举措指导、推动、落实组织工作,不断创新组织工作的理念、思路,使之与五大发展理念融合适应。

新发展理念范文12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级在党和国家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是整个国家发展稳定的“基石”。一个县的工作好坏主要看县委,县委的工作好坏主要看县委书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之后,我更感到作为县委书记,如何让“新发展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至关重要。近期,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作为县委书记,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县级处于关键环节,县委书记肩负重要责任。作为县委书记,要落实好“新发展理念”,首先就要结合县级的实际,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本质是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的“发展的开路人”,检验的就是县委书记推动发展的能力素质和责任担当。“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常态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淮安区实际来说,尽管近年来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十二五”期间,GDP总量实现翻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递增21.5%,但是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发展不足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所以,我们必须从淮安区发展还不充分这个主要矛盾和阶段特征出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发展来推动综合实力持续增长、推动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二要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是转型,必须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大逻辑”。当前,区域竞争很大程度就是适应引领新常态的竞争,这对我们是一个重大考验。我们作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面临扩总量和提质量的双重压力和双重任务。我们通过分析区情实际认为,淮安区的转型升级不能脱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在加快发展、扩张总量的过程中推进转型升级。脱离这一实际,转型升级就没有强劲的基础支撑。三要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归宿是共享。“新发展理念”,根本解决的是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着力于怎样发展,但最后一定要落到共享这一发展的原点和终点。淮安区作为总理的故乡,一直以来大力弘扬践行的亲民爱民理念,每年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0%以上、新增财力的四分之三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办成了一批惠民实事,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是,淮安区发展基础薄弱,社会保障人口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今后,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紧扣提出的“七个更”目标,在全力做大“蛋糕”的同时,积极分配好“蛋糕”,真正共建共享成为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生动现实。四要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变量是机遇,必须抢抓机遇形成新优势。当前,我们既面临严峻的宏观环境和持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更面临正在孕育的新机遇和巨大潜力与发展空间,尤其淮安区既面临诸多共性机遇,更面临诸多个性机遇。连淮扬镇、徐宿淮盐两条高铁已经开工,宁淮城际铁路正式启动前期工作,沂淮铁路完成工程可研招标,合肥至淮安铁路列入明年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推进项目。此外,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先后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项目已经获得交通运输部复函同意,淮安区承南启北、连东接西、通江达海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这为我们以开放的理念和开放的思维,解决好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乘风而上、顺势而为,既要高度关注和对接争取宏观共性机遇,更要抓住用好与自身发展高度契合的个性机遇,以更为积极、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源要素,着力构筑活力迸发、资源集聚、互惠多赢的开放之城,形成整体提升的新态势。

思考之二:作为县委书记,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来总揽全局、把关定向。县委书记虽是“芝麻官”,却身挑“千钧担”。县委书记作为全县发展的“开路人”,就要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切实把好县域发展的“方向盘”。一要科学决策。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县委书记要善于从宏观上、战略上去思考和决策,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见微知著,既要有主见,更要有远见。“新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而“新发展理念”在县级如何体现,关键是找准上情与下情、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最佳结合点。为此,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立足淮安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确立一手抓总量扩张,一手抓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提出“抓项目强支撑、抓转型优结构、抓统筹促融合、抓实事惠民生”的工作主线,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二要带好队伍。县委书记作为领导班子的“班长”,既要善于“独唱”,更要善于“合奏”,切实履行好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淮安区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培养了一批干部,锤炼了一支队伍,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还难以满足新理念、新常态、新经济下的新任务、新要求。要继续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个决定因素,切实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新发展理念”的用人导向,真正把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不但要选用干部,还要提高干部素质。我们将针对干部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组织相关专题,开展大规模、有深度、成系统、针对性的干部培训、轮训,不断提升干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三要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对于县委书记来说,求真务实是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落实“新发展理念”,就要坚持求真务实,决不能为了个人政绩,搞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利,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业绩。四要强化考核。让“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还要用好目标考核这根“指挥棒”,突出科学引领,合理设置指标体系。前期,我们已经围绕“新发展理念”,在目标考核体系上进行调整。下一步,还将进一步紧扣“新发展理念”,科学设置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增强考核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导向性,既突出经济发展指标,更强调社会发展指标;既强调发展的速度,更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关注对“显绩”的考核,更强调对“潜绩”的考核,通过发挥目标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使“新发展理念”成为干部的行为标尺和行动自觉,激发干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内在动力。

思考之三:作为县委书记,我们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常态下推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发展是解决当前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作为县委书记,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绝不是手中权力的大小,而是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当前,我们正处于新常态。从宏观形势来看,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机制、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深刻影响未来经济发展形态。但是,在全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新常态的同时,对具体的县域经济来讲,由于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依然会体现出各自的发展特色。特别是对于淮安区来说,就要把握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化程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实际,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一是创新驱动,扩量升级。“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速度,而是要有合理的发展速度。淮安区的经济总量还偏小,必须把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作为当务之急,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做大总量、促进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突出科技创新增强内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优化结构、提升层次;还要突出扩大开放借助外力,健全更加有利于开放的体制机制,着力营造一流的开放环境,着重围绕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大力引进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存量做强、增量做多、总量做大、质量做优。二是聚焦短板、精准发力。“短板意识”就是问题导向,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论。越是短板,越具有后发优势;越在薄弱环节上多用力,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淮安区短板最突出的主要是工业和农村两个方面。工业方面,“低、小、散、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因而必须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在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科技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激发工业经济发展潜力,提升工业经济贡献度。农村方面,全区一半以上的面积是农村,超^六成的人口在农村,乡镇规模小,镇域经济弱,城乡发展差距大。要以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为路径,以因地制宜做强产业为支撑,以深化土地、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为保障,做强重点镇,带动一般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三是突出亮点、彰显优势。突出亮点,就是错位竞争、差别发展。就淮安区而言,最大的亮点就是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应该说,这两个亮点和特色的打造已经初见成效,下一步还将以系统的观点、整合的气魄,让亮点更亮、特色更特。文化旅游方面,主要是按照“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深度挖掘“名人、名著、名城、名菜”等文化元素,放大故里国家5A级景区的影响力,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着重围绕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河下古镇做文章,坚持保护修缮和丰富业态并重,使之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经典展示区。自然生态方面,主要是严守耕地保护、开发强度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把好政策引导、环保门槛、服务转型三个关口,坚决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努力让在云南洱海边叮嘱的“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那样的自然美景永驻淮安大地。四是体现均衡、统筹推进。均衡就是协调和共享。从大的方面讲,就是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经济社会相协调、物质精神“两手抓”。对淮安区来说,重点是“四个化”:扶贫开发精准化,深入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奔小康工程,聚焦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全面小康的大路上做到“不让一户落下,不让一人掉队”;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办好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尤其注重解决乡镇学校、医院优质教师和医生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努力让人人都能享有优质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全面化,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努力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春风化为滋润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心田的“及时雨”;居民增收持续化,积极回应群众对收入增长、生活改善的期盼,通过兜底保障就业、推动全民创业等多种措施,持续增加居民收入。

新形势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呼唤新实践。让“新发展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委书记这个“关键少数”。作为县委书记,对此要有持续深入的思考,如此,才能在新常态下创造新业绩、推动新发展。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淮安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