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

时间:2024-04-19 10:18:25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写作;思维;赋形思维

一、概念界定

写作:并非真正的社会性、对象性写作,而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无对象写作,“写作”是一种工具,如作业、练习,只起训练作用,不能与作家“写作”相混淆。

思维:即对事物、现象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二、从初中生作文现状看写作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一)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教学无所作为:老师完全不教,让学生无师自通;好一点的是老师出示要求,读一些范文,最后让学生自己写作。

2.形式热闹型:课件精致,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讨论,或是以唱歌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热情,场面很热闹,该学生自己动笔时,仍写不出作文。

3.抽象知识型:老师讲述很正确但无用的写作知识,如写议论文,告诉你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得出结论,可是究竟怎么“提出论点”,怎么“分析论点”的路径知识却只字不提。

以上整个教学现状导致学生作文教学低效,我们的学生思维水平低下。

(二)学生作文呈现的问题及困难

1.作文呈现的问题

(1)语言不通,思维混乱。

(2)作文内容空泛。

(3)作文缺乏创新。

从学生作文呈现的问题看,最主要的也是思维问题:思维水平高,语言就不会混乱;思维水平到一定程度,思想会深刻,写作就不会空洞无物;作文缺乏创新,更是欠缺思维的表现。

2.写作中的困难

以下是1996年初,山东荣成实验中心为了了解中学生作文心理状态所进行的一次调查简表,有一项是反映初中生写作中的困难:表1-1是调查结果统计:

类别项目初中(顺序)

写作中的困难

没什么可写52%(1)

不知从何写起10%(3)

有话说不出,表达困难18%(2)

老一套,没意思8%(4)

绞尽脑汁,太费力气6%(5)

喜欢作文,不怕作文6%(6)

从表中可以归纳出学生作文中的困难有两个:

首先能力困难,表中“没什么可写”占52%。

其次兴趣困难,其中“老一套,没意思”反映了这个困难。

深入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对作文没兴趣,也主要和作文能力低下有关。试想一个很会写作文,并用作文来拿高分的学生,怎么会对自己的优势没兴趣呢?

可见,大部分学生作文都有能力困难,“喜欢作文,不怕作文”的仅占6%,思维是写作的核心,我们可以进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作文要求

关于写作阶段目标在此摘录几条: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新课标对写作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有创意的表达”,要实现课标的该项要求,也必须把写作思维训练落实到实处。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这是对学生一般写作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识别文体的语言特点切实提高思维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初中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是落实课标的理念的要求。

三、导致上述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古代作文教学的弊端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文章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作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比如让人们反复诵读,只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却很少提供知识经验。

(二)急功近利的心理

作文教学长期低效,催生老师和学生荒唐的想法,总想走捷径,找各种作文速成法。学生看了、学了,老师教了,可还是不会写作文。

(三)缺乏思维训练

写作是一项技术活,不是认识论层面的,既然是技术,就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我国长期以来把作文看做语文的附庸,也没有单独的《作文》教材,缺乏系统的训练。

四、现存对策简单梳理

写作出现了让人忧虑的现状,一些语文教育家和有志之士也对此进行了改革。我按改革套路,选取典型,大致梳理一下:

(一)模仿为主的作文套路

代表:杨初春:快速作文教学法

此法是湖南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初春创造的,它比较关注作文速度问题。

(二)带有思维训练的模式

代表:章熊:“语言――思维”训练教学法

章熊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北大附中教师。他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注重兴趣的作文训练

代表: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

最早是上海育才中学语文教师们发明的,将学生中比较好的作文装订成册,在全班相互观摩,使学生热爱写作。

以上解决策略中有一些优点,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始终是陷于模仿和文体中心论,章熊有思维训练成分,但是在语言――思维这个广袤天地里,对问题的解决存在局限性,广义发表是从动力学上解决问题,而根本是学生的思维训练。

五、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

(一)构建思维训练模型

思维训练模型:主要有两种:

1.因果分析基本操作模型

即对事物或事件存在的结果、状态而产生的先在性、环节性、过程性原因的追问、探究。

(1)原因分析:即对事物或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可不断细化,达到深刻。

(2)背景分析:即在特定时代或大环境下,拿当时代的人们所该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事准则来剖析行为,做到辩证地看待。

(3)功能分析:即对此现象或事情会产生的效果、影响进行分析。

(4)措施分析:当产生了一些结果时,我们要采取的措施。

2.构成思维分析与综合基本操作模型

即对事物本身属性或内部构造展开化,解决“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

(1)类型分析:有些事物可归为类、属,这样进行分类,可以让我们思维清晰,也可以让文章顺利展开。

(2)结构分析:对不属于某一类或不能再具体细分的事物,我们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二)路径――赋行思维具体操作方法

有了上述两种模型,我们思维就有了可去的路径。我们循着这个路径,进行赋形思维即可实现作文自然生长过程。

赋形思维:就是对自己所要写的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等渲染、清晰化的写作章法行为中运用的思维操作技术。赋形是结构主题化,主题结构化,把零散、淡漠感觉通过一再渲染、强化变得清晰丰富。这个过程是一个将立意变成材料、结构、文体的过程。重复的是文章的“主题”,对比是为使文章主题更加被感知,增强艺术张力。所以赋形思维两种方法:重复与对比,也叫渲染与反衬。

参考文献:

[1] 《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马正平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实用快速作文法》杨初春主编.漓江出版社.1992年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思维品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44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阶段,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思维的训练,促使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必要,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是数学思维启发点

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教师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多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其一,设计一些具有多个解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质疑可能解,探究可能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二,教师还可以故意引入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惯性的犯错,在最后教师将正确答案指明出来,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从而在往后的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将更具逻辑性,更紧密,不断得到发展。其三,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研究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型问题具有提醒广泛,形式灵活的特点,十分适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二、发散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一)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类题开放型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二)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一题多变,发展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造思维品质的发展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各处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可提供一些一题多变的题目,使学生在寻求各种结果中,表现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多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还通过题型的转换,力求通过填空、选择、判断、解答论证等形式的练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解题的方法。促进思维向着横向、纵向、逆向及发散等方面深入发展,从面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实践能力训练是思维的巩固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内容;方法

【分类号】G847

羽毛球运动是常见的运动项目之一,随着第十四届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于2015年5月10日至17日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举行,使东莞市的羽毛球氛围大大提高,同时也带动本校师生对羽毛球的热爱。看似简单但包含了复杂的运动素质要求,疾跑、跳跃、扣球、击球在羽毛球运动中表现的淋漓精致,大大增加了运动员的活动机能,从而强悍的身体素质是羽毛球运动必须的条件。此外羽毛球运动必须有对方的参与才能进行,对方的发球和扣球能力直接影响着自身的思维判断,从而才能完成竞技比赛。因此如何准确判断对方的击球和发球成了制胜的关键。所以思维训练也是羽毛球灵敏素质训练的重点内容。

1.灵敏素质在羽毛球运动当中的表现

首先,羽毛球运动本身是将跑步与球拍击球动作相结合的综合性体育运动,在实际比赛当中要求运动员能够对击球角度和自身运动方向进行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在完成高难度动作后的调整更为重要,而这就需要灵敏素质的保证。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可以有效提升其在比赛当中的空间判断能力,并对肌肉发力进行细化控制。其次羽毛球的击打动作较快,大多数的得分动作均是在一瞬间完成的。第三,当前运动员所使用的羽毛球拍的制作材料不尽相同,不同的球拍会对技术动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运动员为了更好地适应球拍就必须不断地对手指、手腕、手掌以及手肘的肌肉进行微调控制,而这种微调控制就需要借助运动员自身的灵敏素质来完成,提高了灵敏素质也就能够使运动员的反应时间缩短,进一步保证击球技术动作的正确性。

2.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2.1基础训练

羽毛球运动主要表现为疾跑和跳跃,而其他扣球和击球、接球都是在疾跑和跳跃中完成的,因此这两项成了羽毛球运动的基础环节,为此在进行灵敏素质训练前先做好基础训练。疾跑和跳跃我们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一是通过田径长跑训练,来提高羽毛球疾跑的能力和耐力,田径锻炼中跑步的速度和耐力都适合羽毛球疾跑的训练,只有当跑步速度和耐力跟上才能从容应对羽毛球疾跑要求。我校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完全满足学生的田径长跑训练。二是通过排球跳跃锻炼来训练羽毛球扣球能力,4个排球场地可以轮流为学生们提供羽毛球扣球训练。排球运动与羽毛球运动都是隔网竞技,所以两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扣球、运动步伐等。

2.2专业训练

(1)左右快速移友盗

在左右快速移动训练中首先是步伐锻炼,对方的发球是以制胜为目的的,因此左右发球或者击球表现的突出,所以必须做好左右快速移动,才能完成接球和击球的任务。在这里左右快速移动也常常表现出步伐的灵活性和反应程度,而这两项只有步伐速度能跟上才能完成任务。否则是难以接住对方的羽毛球。

(2)前后快速移动训练

发球者除了左右进攻外其长短球也是采取的羽毛球竞技战术,通过手腕力度的不同发出长球或者短球来迷惑对方,在扣球和击球过程中也往往使用长球和短球进攻对方,从而取得羽毛球竞技制胜。所以前后快速移动训练也表现为步伐的灵活性和大脑思维的判断力。

(3)步伐的混合训练

在羽毛球竞技场上对方的发球和击球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掌握,但不管怎样变化,其步伐始终是前行的力量,因此做好步伐训练是前提。在步伐训练当中除了前后左右训练外就是混合训练,也就是说前后左右混在一起进行步伐快速移动。可以采取米字型、弧型、W型、M型等多种形式训练步伐。

(4)大脑思维训练

大脑思维主宰者运动员的身体,有怎样的思维判断,才能做出相应的步伐移动,所以大脑思维训练在羽毛球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大脑思维训练中集中表现为眼、神、心于一体,即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心理素质。只有充分训练这三项内容,才能提高大脑思维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要求运动员不能惧怕对方要敢于挑战,即使输一两个球也要沉着应战,不能越打越慌,心理一旦慌乱大脑思维也就不听指挥,从而也就无法判断对方的击球进攻。判断能力训练主要是观察对方的发球姿势、手腕力度和方向来确定羽毛球的起落位置,判断能力是最难掌握的训练,对方如何发球,落球位置在哪里是千变万化的,是很难捉摸的,所以要求运动员眼疾手快。

(5)上肢训练

训练好下肢步伐后,其上肢的手势、胳膊、羽毛球拍掌握方向也需进行锻炼,因为对方羽毛球的起落位置不同,从而影响左右胳膊手势接球的不同,也就是说右胳膊接不住球的反而左胳膊能准确接球。所以上肢训练也是取胜的因素之一。步伐需要移动那么左右胳膊也需要快速移动,整体的肢体完美配合才能更好完成羽毛球竞技比赛。

(6)运动转换训练

这种训练方式主要是在奔跑过程中加入急停、急转、跳跃等多种技术动作,主要是训练运动员的急停和急停后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在静止的状态下,由教练员各种非奔跑性技术动作指令,例如左侧卧、左侧立、仰卧、俯卧、深蹲、屈膝跳等,教练员的口令应以随机为主,并且需要快速下达,运动员则在接收指令后快速做出反应,以训练整体的灵敏素质。

(7)综合性训练

该类训练属于运动转换训练的延伸,其间各种技术动作编制在一起,由运动员快速完成。例如起步动作为疾跑8米、急停后转身疾跑8米、急停后左侧疾跑5米、急停后连续双脚跳5次、完成后右侧疾跑5米、回到原点后前滚翻1次、后滚翻1次、回到原点后深蹲10次。

3.结束语

总之,羽毛球作为一项运动必须在长期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运动技能,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坚持锻炼,运动步伐身体素质才能跟上运动要求,而且在长时间的锻炼中其判断能力、灵敏素质才会慢慢的提高,也就是说越打越熟练,越熟练羽毛球技能越高。

参考文献:

[1]梁春林.中外优秀羽毛球运动员混双选手后场击球技术的分析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04)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4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模型或用到模型,比如,儿童玩具、建筑模型、飞机模型等都是实物模型,另外还有文字、符号、图表等描述现实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模型,如地图就属于这一类。

科学家或工程师在研究实际的或拟议的系统的时候,为了便于实验和预测,总是先要设法把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状态变为易于考察的形式即模型。模型是系统过程的一种简化、抽象和类比表示,它不再包括原系统或过程的全部特征。模型是现实世界的抽象,而抽象的程度是很不相同的:抽象程度越低,模型离现实世界越近,结构也就越大、越复杂;抽象程度越高,模型离现实世界越远,所要考虑的因素就越少。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以下简称为模型)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思维科学、系统论、方法论、运筹学等现代科学知识,从应用写作入手,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科学的写作操作技术和训练体系。它是对思维方式作结构性的表述,是人们按一定方式、规则、程序输入和输出信息的思维活动形式,是人们构思文章、预先编排的标准思维程序。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包括:

(一)总体思维模型。它是全篇文章的思维网络,是作者构思文章的思维标准化的一种直观表述形式。从总体思维模型中,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认识某种文体的全部构件思维程序及其相互关系。总体思维模型是各部位思维模型的总和。

(二)部位思维模型,也叫肢体模型、分解模型。从性质上分为两种:一种叫定量思维模型;另一种叫变量思维模型。这两种模型在具体运用中是对举的,往往构成一对或一组。变量思维模型是定量思维模型的演化、分解、活用。从内容上,部位思维模型又分为文题模型、导言模型、主体模型、结尾模型等,这几种模型揭示了文章各部位不同序列、不同排列组合关系、标准思维走向,解决了应用文每个部位究竟应该“怎么写”的具体技术问题。其中定量思维模型是标准型,变量思维模型是定量思维模型的“活化”。标准型中包含着思维的共性,“活化”中孕育着思维的个性,揭示了平衡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思维辩证法。

二、为什么要研究建立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

写作,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至今仍在潜科学的领域中徘徊,要打破这种局面,堂而皇之地走入科学殿堂,必须从宏观上着眼,从微观上入手。因此,研究建立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目的是:

(一)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我国古代,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文人学士,他们在思维方式上,都不是从某个初始概念、命题出发,运用形式推理获取确定的结论,而是紧紧围绕某个基本范畴和中心命题,通过多层类比、多方面解说,层层展开自己的思路;都不是寻求排除矛盾的理论同一性,而是在建立范畴之间的对立互补关系中,达到原则的贯通性。这种思维方法,所提供的往往是“指示真理的方向”,而不是精确的知识, 此其一。其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的思维范畴具有明显的多义性和流动性,他们很少有人试图对自己的范畴加以定义规定。其三,中国古代思想家个人不重视体系的形式构造,而体系却鲜明地展现在历代思想家所汇成的思想运动长河中。他们缺乏独立的逻辑力量,只有依附于历史母体才能存在,才能显其价值。罕见的异端思想只能作为个别的偶然的无序因素,如同爆竹一样闪现一下声光即被吞没,思维只能在巨大的历史逻辑中缓慢运动。中国古代这种思维模式,直接桎梏着写作理论的发展,古人对写作规律也只能作“高灯下亮”式的解说,不能作科学的思辨。文章究竟应该“怎么写"?古人做不出科学的回答。若要使写作学科走进科学的殿堂,首先要打破长期以来的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

(二)现代的写作学,多半继承了古人的思维方式。近年来,虽有所创新,但大都是“古为今用”,继承多于创新。

(三)当前,在大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苦于写作无途径,老师苦于写作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写作实践。究其原因有两条,一是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写作理论为指导;二是缺少科学的训练方式。

(四)因此,当务之急,体现在写作教学改革中,就是要从宏观上打破、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微观上研究解决文章究竟应当“怎么写"的具体技术问题、训练体系问题。这就是本文研究建立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的宗旨。

三、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的内涵

“模型”是预先编排好的构思文章的标准思维程序,是文章的模仿或抽象,是写作的方程式。它有一定的内容,遵循写作规律,按照量化、序化、优化的原则有规律地结合?鸦它控制着文章的进行律,抽象地表示文章各部分构件之间关系、排列组合及共性和个性。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是构思文章思维轨迹的书面化、标准化。

2.它是文章的模仿或抽象。

3.它由那些与分析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

4.它体现了文章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模型”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不是人为的杜撰和强行的规定,而是它本身就具有模型件、模型量、模型序和模型思维走向(亦称模型链)四个规律性的要素。件、量、序、链构成思维表述体系,是构思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抽象表现形式。模型具有可变性与不可变的性质,其中“定量思维模型”是不可变的,“变量思维模型”是可变的。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模型的件、量、序、链排列组合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结果。模型的要素变化了,那么思维轨迹就发生了变化,模型也就随之而改变。

模型件、模型量、模型序、模型链指的是什么?

模型件:是指构成模型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材料要素、语言要素。它是信息的载体。

模型量:是指模型件之间的组合排列比例关系。它是模型件的量化。

模型序:是指本模型模型件在组合中最优化网络或序列关系。它提供思维轨迹的信息。

模型链:是指作者的思维方式、思维走向。

(例一)文题定量思维模型

文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

设文题为w,那么,w=发文机关+介词+事由+文种

根据模型,可获得本模型的“件、量、序、链”信息如下:

模型件:机关 介词 事由 文种

模型量:机关2 介词1 事由1 文种1

模型序:机关介 词事由文种

模型链(思维走向):

谁~~什么事~~做什么?

((—(—(—(—(链环式)

(例二)文题变量思维模型

文题:“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蔬菜产销工作的报告”

设文题为w1那么,w1=介词+事由+文种

根据模型,可获得本模型的“件、量、序、链”信息如下:

模型件:介词 事由 文种

模型量:介词1 事由1 文种1

模型序?押介词事由文种

模型链(“谁”省略)~~关于什么事~~做什么?

((—(—(—(—(链环式)

由文题定量思维模型,还可以演化出多种文题变量思维模型。如?押

w3=事由+文种

w4=动词+文件+文种

w5=发文机关+动词+文件+文种

w6=文种

在此,不一一列举。有了件、量、序、链,就可以按模型件填充捕捉素材;按模型量去筛选剪裁;按模型序进行排列组合;按模型链去考虑思维方式。

(例三)导言定量思维模型

“通告”导言例文:根据国务院决定①,为了严肃法纪,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个体经济和贸易市场的健康发展④,现通告如下①:

设导言为s,那么,s=根据+目的+惯用语

根据模型,可获得本模型的件、量、序、链信息如下:

模型件:根据 目的 惯用语

模型量:根据1目的4惯用语1

模型序:根据目的惯用语

模型链:根据什么~~为了什么~~做什么?

((—(—(—(—(链环式)

(例四)导言变量思维模型

导言例文:为了保障民用航空的安全,防止劫持、破坏民航飞机和破坏民用航空设施事件的发生,确保公共财产和旅客生命财产的安全⑤,特通告如下①:

设导言为s1,那么, s1=目的+惯用语

根据模型,可获得本模型的件、量、序、链信息如下:

模型件: 目的 惯用语

模型量: 目的5 惯用语1

模型序: 目的 惯用语

模型链:为了什么~~做什么?

((—(—(—(—(链环式)

(例五)主体定量思维模型

主体部分例文: 《××省供销合作社1981年工作总结》

(一)农村市场活跃①。1981年,随着两个农业文件的贯彻执行,农村经济政策进一步落实②,全省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农副业生产发展很快,农村市场购销活跃,国家的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生活资料供应都比上年增加,集市贸易成交额不断扩大④。这一年我省供销系统的农副业产品收购额达6亿多元,比上年增长2.6%。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情况比较好。棉花收购了14万吨左右,比上年度增长5%,桑蚕茧收购量比上年增长9.3%。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15亿多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化肥供应量比上年增长19.5%,是建国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工业品下乡情况有进一步的好转。农村饮食服务的营业额比上年增长12%,农村集市贸易的成交额达11亿元,比上年增长36%⑥,整个农村市场呈现一派繁荣活跃景象。①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略)

设主体部分为r

其中,“成绩经验”部分为k

“问题教训”为o

“努力方向”为p

n表示若干个

那么, k=主题句+因+果+例证+总括

根据模型,可获得本模型的件、量、序、链信息如下:

模型件:主题句 因 果 例证 总括

模型量:主题句1 因2果4 例证6 总括1

模型序:主题句因果例证总括

模型链:是什么~~为什么~~个怎么样?

((—(—(—(—(链环式)

结构式:总分总

因此:r(横)

kn=主题句1+因n+果n+例证n+总括1

on 原因

pn

其中r(横)为横式结构;r(纵)为纵式结构,r(交)为纵横交*式结构。

通过以上几个例文可以看出:无论是什么样的应用文体,都可以用模件、模量,模序、模链这种模型结构来表示思维程序建立起该种文体的描述模型。首先要建立起每种文体的标准型即定量模型,这是建模的基础,然后在标准型的基础之上再分解演化为各种变量模型。这样,学而不死、运用自如,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的理论根据和方法论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恩格斯说:“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72年版,第456页)目前, 写作学科的情况正是如此,在写作学科中,人们长期积累起来的庞大写作知识材料,在科学的思维作用下,将“无可避免"地向科学理论飞跃;科学一体化的浪潮,将"无可避免”地建立起写作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正确联系”。马克思讲:“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再现。”当前,我们必须克服我国传统写作理论的缺乏系统性、抽象性、概括性的弱点,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传统写作理论观点进行改造和升华。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试图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在微观上作一点“具体再现”的突破。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理论根据之二是系统论思想。系统论思想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工具,它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取得了哲学的表达形式,在运筹学和其他系统科学那里取得了定量的表达形式,在系统工程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实践内容。因此,对“模型”的研究,采用定量化的方法处理文章构件的比例关系;运用序化的方法来分析写作思维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组织程序,运用优化的方法来选定最佳写作方案。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方法论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论之一是:事物的集合体在特定的时空中具有组织性、不可还原性,这是系统观的核心。比如,人们在酒吧、住宅和办公大楼这三幢建筑中,找到共同基础是砖、混凝土这类物质实体,这些建筑都是用砖和混凝土盖起来的,最终也都能还原为砖和混凝土。但系统观的着眼点完全不同,是根据那些建筑物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的,组织结构使每一幢建筑物有它自己具体的特点;在组织结构方面才能发现重复出现的构型(楼板、门和窗户等)。系统观强调组织性,不认为通过这些建筑物分解成一块一块的砖和一片一片的混凝土,就可以把酒吧、住宅和办公大楼还原为同一的东西,因为这种还原恰恰排除了每一幢建筑物最本质的东西:使这些材料成为不同功能单位的那种组织结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建立,既注意到文章的共性,也考虑了个性,因而建立了定量思维与变量思维的两 种不同的模型。

科学方法论之二是:科学方法是一个科学程序,是一个总战略;科学方法是一套规则,是关于构成程序的每一步骤的实施和建议;科学方法是一种概念上的操作方法。这一方法指导着模型的研究,宏观上“模型”是应用写作的一个编排程序,微观上“模型”又成为应用写作操作技术和训练体系。

综上所述,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证明:写作学是人类九种科学之一的思维科学的子系统,一切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结构,结构都是有序的,而展示结构的序列组合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模型。

五、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描述模型的训练方法和作用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的建立,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思维模型可按下列步骤进行训练:

(一)依照“定量模型”选文。选择标准范文,是讲解“定量模型”的前提。要做到“型”、“文”统一,和谐。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标准思维方法,了解其共性。

(二)依照“变量模型”析文。通过对“变量模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内容形式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的写作哲理。每种文体的基本思维规律不变,但由于模型量、件、序的变化,文章可呈现出千姿百态。

(三)先分解,后综合,各个击破。

1.先讲部位模型,再讲总体模型。

2.先讲定量模型,后讲变量模型。

这样,有分有合,从局部中把握整体,从整体中考虑局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各个击破。

(四)按模型进行写作实践,完成习作。

(五)批改作业。

应用写作思维训练模型具有下述作用:

(一)“模型”的建立,使应用写作教学向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作了一点尝试,一点微小的突破。

(二)“模型”的建立,从微观上解决了文章究竟应该“怎么写"的问题。

(三)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教师有“型”可遵,学生有“型”可循,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5

传统视野下,工程训练往往作为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专利”,而与类属于经济学科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无缘”。伴随着新时期人才需求赋予知识、能力、素质的新内涵,在贸易基本理论、产品工艺基础知识、系统化实践能力、综合性创新素养及其融合方面都对国际贸专业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更好地适应当今人才需求的这一新趋向,在人才培养中引入现代工程训练项目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现代工程训练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

在国内外,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外为国际商务专业)均属于应用性很强的本科专业。而且从国际贸易实践来看,目标市场的差异性、交易过程的复杂性、交易对象的流动性、交易模式多样性和交易规范的多重性都使得这一专业领域的实践更富有挑战性与创新性,开展以现代生产流通理念、技术、手段为基础和内容(诸如数控机床、线切割机床、cad/cam、激光加工、机器人装配等)的工程训练是本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之一。

1.现代工程训练开启了本专业学生了解工程知识的大门。当今国际贸易依然以货物贸易为主要内容,对于广大的国际经贸业务人员而言,关于产品及其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其开展业务活动所必需的另类“语言”。现代工程训练不仅为本专业学生认知一些产品及其工艺流程、了解现代制造技术和产品标准的发展动态等提供了现场学习机会,而且也为引导学生日后不断关注产品及其工艺流程知识的累积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现代工程训练有助于萌发本专业学生的工程管理意识。实践表明,国际贸易活动融灵活性与规范性、系统性于一体,除了在交易方式(诸如贸易术语和支付方式等)方面可以有所选择外,交易程序各环节的衔接及惯法的适用则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而工程活动中也往往体现出较为严格的流程性作业、规范性作业和系统性作业的特征,因此,通过开展现代工程训练,能使本专业学生现场感悟工程活动的这些重要特性,并在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后进而延伸至国际贸易业务管理实践之中,增强业务活动中程序观念、系统观念和成本、质量、效益意识,促进团队与合作精神的逐步形成,提高其驾驭外贸业务运作的综合能力。

3.现代工程训练有利于启迪本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方式的革新、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及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锻造现代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今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目标。国际经贸是一项开放性、开拓性极强和风险性相对较高的涉外业务活动,在思维的创新性和缜密性方面都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综观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创造,工程研究和设计活动是众多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础和摇篮。借助现代工程训中的一些创意规划、设计及制作活动(如产品概念设计、生产流程控制规划、机器人辅助制作等),可引导本专业学生汲取工程研究设计中的筹划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其未来专业工作中的创新兴趣,促进其创新性思维和行为习惯的逐步形成。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程训练的组织实施

自上一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启动工程教育改革以来,中国高等院校的工程训练普及与提升工作也得以迅速展开,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一批著名学府先后建成了集工程基础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创新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为一体工程训练中心,并且形成了面向生产实践第一线、与工程及产业发展实际相适合的工程教育总体思路。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程训练活动而言,在兼顾“需要”与“适用”的基础上,应根据学校拥有的校内外资源状况等选取相应的运作方式。

1.训练基地

(1)利用综合性大学校内自有的工程(工业)中心进行训练。随着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工程教育的日益重视,工程(工业)训练中心相继在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和富有理工学科底蕴的新兴综合性大学校园内建成,并在实验场景、内容、手段方面都引入了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设备和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实现了从传统金工实习项目至现代工程训练的转变。同时,按照校内实验室和实验项目开放式管理的要求,诸多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在满足理工类各专业学生进行实验的基础上,也开始面向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工程认识和工程训练服务。因此,对于“落户”于综合性大学内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设工程训练项目时就拥有了优越的“禀赋”,本专业的工程训练项目可直接纳入至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管理。

(2)委托具有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工程中心开展训练。部分高校在建成工程训练中心之后,除了满足校内各类专业工程认识与训练的需求外,还专门开辟了对外培训服务的功能,接纳校外师生、企业工程人员来中心开展工程认识与训练、师资培训及工程设计的论证试验等活动。对于自身缺乏工程训练条件的高校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程训练可借助其他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社会服务系统,基于校际工程训练协作关系的确立,实施有偿委托式训练。工程训练承接部门按训练协议对参训对象实施“进入”管理,对其“出口”则可采用认证管理方式,即对完成训练任务并达到考评要求的参训对象由工程训练中心颁发“工程训练合格证书”。

(3)进驻校外实习基地的训练。在较长时期的办学过程中,各高校纷纷通过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协作、共建等方式建立了较为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接触实践、了解社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平台。其中,除了一些纯流通型的外经贸专业公司及外经贸行政管理部门之外,大多数具有外贸自营权的生产型企业尤其大中型生产企业均能够提供一定条件的工程训练场景。可见,校外实习基地也是重要的工程教育资源来源。学生可在预定的工程训练期间入驻生产车间,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熟练操作工的指导下参与部分工程活动,或承担一些工程活动中的辅助工作。

2.训练方式

根据可适用的训练基地类型不同,工程训练活动的具体组织可以分别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基本方式。

(1)集中式。当训练基地的设备、场所、指导教师等工程教育资源能够满足规模化训练需要,且参训对象拥有一致的空余时段或培养计划设有专门的实训周期时,可统一安排参训对象一次或分批进入基地开展工程训练活动。集中训练方式可在上述三类训练基地中进行。

(2)分散论文联盟式。在完全学分制方案和工程中心提供开放性工程训练项目的情况下,参训对象可根据自身的修课计划,在训练中心开放的时段及实训内容中选取与专业培育方案和实训大纲规定相对应的项目,这种训练方式一般仅适合于校内工程中心内进行。

3.训练实施

一项工程训练活动往往涉及多方主体,包括工程训练基地、学生和专业所属部门等,训练活动的有序开展及其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机制来协调与衔接。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程训练的实际运作来看,可由专业归口部门首先提出训练目标和要求,并与工程训练部门据此商定工程训练大纲,而后再由训练基地负责实施计划的编排、实训任务的落实、指导教师的安排、训练项目的考评等具体工作(如图1所示)。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中开展工程训练的基础环境与保障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工程教育的认识。学科交融是推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这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一位合格的国际经贸专业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运用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能力,更需要具备职业适应、业务拓展、管理协调、革新创造等基本素养,而必要的产品知识、工程理念与思维是提升国际经贸从业人员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可见,在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中引入工程教育并非为了培养工程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而仅仅是为了使本专业学生能够获取必要的工程背景。

2.作为专项实验项目列入培养方案。为使工程训练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进程中得以真正落实并取得预期成效,须将其作为必修科目和专项实验项目纳入至专业培养方案中,这一制度约束是实施工程训练必不可少的前提和保证。至于科目的具体设置可根据拟实施的训练方式来选取,通常有两种基本选择:一种方法是在实践教学模块中仅列出工程训练科目名称和规定训练时间长度,而对训练的起迄时间则不加以具体规定,参与训练的时间可由学生自己选取;另一种方法是对科目名称、训练周期均作出明确规定,学生须在预定的时间范围内参与训练。

3.科学拟定工程训练大纲。较之与理工类专业系统性的工程教育,缺乏工程理论底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程训练在内容和手段方面都必然呈现出基础性、局部性的特征,其基本目标是让本专业学生从极为有限的工程实践中去感悟学科之间的交融、专业之间的渗透、工程的固有特性以及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启发并提高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工程训练大纲的制定应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目标定位,并充分考虑训练基地的现实场景,吸纳训练基地的建议,或者可以采取双方联合制定的方式。在具体训练内容的选择与组合方面也应体现出逐步深入的序列,从现场参观与讲解、动手实践直至创新规划与自主设计等依次渐进。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 中考书面表达 问题 原因 策略

英语书面表达是中考中一个综合性、主观性很强的考查项目,它既能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用英语思维表达的能力。

我参加了近几年的中考英语阅卷,发现书面表达是考生最薄弱的环节,大面积失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在书面表述中失分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审题粗糙,要点不明不全;二是语法错误明显,意思表达不清;三是不具备组词造句的能力,生造词组、句子,语言不地道;四是缺乏组织文章的整合能力,文意表述不够连贯,不会使用过渡句,没有层次感,行文不流畅;五是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弱化了写作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不重视英语基本句型的应用;三是学生没有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没有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或训练不得法;四是学生缺少跨文化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语言应用不得体。

随着中考复习的不断深入,书面表达是能够有效提高分值的重要考查项目。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写作能力显得很重要。我认为,教师除了应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全面掌握语言技能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外,还要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强化学生的听写能力训练

听写是听和写两种训练的综合。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训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听写训练不但能促进学生耳、脑、手、眼等多种器官同时高效率地协调工作,提高写作速度和准确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调动学生的语言潜力。听与写相结合能弥补学生拼写及语法的欠缺,还能培养学生听音、会意的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实践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听写强化训练,学生听力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也会取得较大进步。另外,在训练时,注意听写形式的多样化,避免因形式单一而造成的枯燥乏味,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地增强听写训练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读背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学习也是如此。现行初中教材体裁多样,语言地道,富有节奏韵律感,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交际用语也很好地体现了实用性,有很多值得学生模仿的内容。而读背是进行语言模仿的重要途径。只有熟读课文或其它范文材料,掌握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布局谋篇的技巧,熟悉英文的习惯用法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笔下才能流出自然的、地道的、准确的英语文章来。另外,学生通过读背大量的课内课外材料,“量变引起质变”,既能增长见识,增强语感,又能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增强写作的信心。

三、重视基本句型及连接词的应用

英语属于结构语言,它是通过句子结构来表达思想的,句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子的准确完整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而大部分的英语句子都是由五种基本句型扩展或变更而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首先了解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训练学生熟知牢记它们,并灵活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随着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在基本句型训练的基础上,也可适当提高复合句的表达能力。在写作中,恰当地使用复合句,能使表达错落有致,丰富生动,免于单调乏味,从而使书面表达上一个档次。

在书面表达中,除了要有准确完整的句子外,行文连贯流畅也很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连接词、过渡句的能力。连接词在写作中起到了连接、转承和的作用,使文章衔接紧密,层次分明,不生硬干巴,结构松散,增强了表达效果。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连接词应用的渗透,要求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注意积累比较,帮其归纳一些表并列、因果、比较、转折等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并加强训练应用,培养他们适时运用的能力。

四、科学指导,严格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不仅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且要辅以科学的、严格的、充分的训练。复习阶段,加强对学生进行专项写作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训练过程中训练形式要体现多样化,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写作要求;训练内容应具有广泛性、针对性,题材要贴近学生生活,涉及的话题可包括交通安全、青少年心理问题、学校生活、家乡变化、爱好、环保、阳光体育活动、世博会等。另外,在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增加新鲜语言材料的摄入,增强写作的时代感。

在专项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强化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的指导,教给他们行之有效的写作模式,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影响。

1.学会审题。

认真分析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弄清试题对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题材体裁,确定所要选用的人称、时态、词语等。试题所提供的情景是确定表达内容的重要依据,凡需表达的要点,要齐全,不可缺少。重视审题,是写好书面表达的前提和关键。

2.表达准确地道,过渡自然。

透彻理解所选用的英语词汇,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避免同一个词的重复使用,以使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尝试使用不同的句式,增强文章的层次感。用英语句型表达,切忌用汉语思维,注意英汉表达的差异性,以保证语言表达的地道自然。正确使用连接词、过渡词,使文章结构紧凑,行文流畅,段落分明。

3.重视书写标点等基本功的训练。

书面表达属主观性很强的试题,考虑到网上阅卷等因素,卷面的美观、字体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得分。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严格要求,狠抓基本功,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字迹清楚,单词的大小要适当,文章在试卷中的位置要适中,大小写、词距、标点运用正确规范,要让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时,要让学生养成写后检查的习惯,培养细致、严谨的写作态度,减少不必要的低级失误。

五、注重书面表达的讲评技巧,搞好信息反馈

学生写完作文后,要及时批阅,及时反馈信息。在批阅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批阅记录,列出学生所出现的典型错误。讲评时,教师要针对典型错误,在强化正确表达方式的同时,还要力求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作文的批改也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同桌相互修改、小组讨论切磋、集体评改、个别面批等,这样学生既能学他人之长,又可补己之短,可谓一举多得。批改作文应以鼓励为主,对优秀的作文可作为范文供大家欣赏,对有进步的作文点出其进步和可取之处,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写作中各有收获,从而激发其写作兴趣和热情。

总之,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教师,尤其是初三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悉心指导,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提高写作能力,以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7

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感受到:新的历史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不仅要使中学生能客观地描绘景或物,而且还要提高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写实能力,创造能力和各种主观想象能力。我借鉴名人、名家、名教师的宝贵经验,每学年授新班时,总能先向学生展示诸如苹果之类的水果等物品,让学生想象并构画出水果在花蕾蓓开-结成新果-长大成熟-以至久放枯干的各种情景效果图。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观察能力、写实能力,而且还考察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就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写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学生的创造力。

一、写真能力的培养。在写真教学中,我主要是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表现力,使学生养成敏锐的美感反应,进而开发学生自身的构思和创造潜能。

首先进行准确性的训练。准确性训练在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反应,增强学生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训练时先将具有简易造型特征的物体作为写生对象,如几何形物体等,要求学生运用透视原理准确地把握写生对象,以训练学生的目测能力、训练学生对物体空间位置的表达能力。

其次进行结构理解的训练。结构理解训练在于培养学生对物体结构得分析能力,并由此获及对物体结构特征的准确把握和完整认识,以此来提高学生感受物象的结构的能力。

再次进行质感和写真训练。此项训练在于强调对物象形态的认识和感受。使学生逼真地描写物象的质地,掌握光和影的规律,了解光和影与物象形体变化的相互关系,以提高学生对明暗关系的敏锐反应,并尽可能自觉地体验各种材料的视觉效果和各种表现方法。

二、主观丰富想象力的培养。美术作画训练中,在学生对形体、空间、结构、材料等基础特征有了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视觉特征、视觉传达、视觉效果的感悟中,引发各自的造型思路,捕捉新奇而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应强调捕捉写生对象的特征点、审美点,强调个人真挚的感受以及运用各种表现形式,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个人特征的审美观和追求。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由两种类型的思维构建的,即聚会思维和扩散思维。前者极富逻辑性地趋向于某一目的,后者则趋向于分散性,或离开某一中心朝着其他方向散开,也就是说,聚会思维是不断联系过去的事物,并在先前事物的基础上导致预见得结论;扩散思维则是用过去事物分离,但又必须在以前发生事物的基础上导致不可预见的结论。对于创造性课题,一般应先运用聚会思维方式去研究,再运用扩散思维方式去反复研究,从而获及突破性成果。在创新能力训练中,我把聚会思维与扩散思维紧密地结合,恰当地运用起来,设置各种新颖的写生创造意境,想方设法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写生思考想象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创作,不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进而按扩散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美术创作的综合能力。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3D打印技术;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24-04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举措之一就是把创新创业改革作为突破口,以转变高校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为要义,在人才培养的全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大力推动高校更加重视和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创新教育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加快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仅是国家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而且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可视化技术,在医学、工业设计、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将3D打印技术引入到高校教育领域能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概述 

创新是指人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去解决某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新的结果[3]。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的提出新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4]。创新能力本质上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人普遍具有且可以激发的能力。创业是指创业主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社会实践,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创业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潜能三大要素。创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创业潜能是创业成功的保障。研究者们对创新创业能力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但是对于“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有统一的看法。创新和创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实践离不开创新,创新教育的成败需通过大学生未来创业实践检验,因此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合在一起称为创新创业教育[5]。创新创业能力强调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自我创业意识和创新操作能力,具备能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的能力,同时,又具备创业意识,对创业有所追求的能力[6]。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既具备创新能力,同时又能把握机遇,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创业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包括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水平、创新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代教育工作长期且艰巨的使命,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并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是其唯一路径。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创新实践奠定基础。在创新创业意识的驱动之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其投身于实践,将创新融入实践开展创业活动。 

二、3D打印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的应用 

1.3D打印技术概述 

3D打印技术,又称三维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它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7]。3D打印技术可将人们构想的虚拟物体转化为可穿戴可展示的实体,是一种通用技术。3D打印技术适合需要快速制作模型的领域因此在在工业制造、建筑设计及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活动中也逐渐得到了推广。 

与传统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通过3D打印机可直接将计算机中的三维图形快速形成任何形状的物体,实现个性化设计;其次,在3D打印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将设计转化为可展示的实物,拓展思维和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3D打印机可打印学生们设计的原型产品,有助于他们改善自己的设计,并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创作过程。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育,是为教学提供思想、智慧和科技相融合的最佳路径,通过将技术与教育有机整合拓展人的感觉和知觉,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3D打印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的应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教育部决定实施的一项工作计划。教育部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5年的基础上,将原来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形式由原来的“创新训练项目”拓展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目标是通过该项目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类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8]。根据“地方高校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中的项目名称和对应的项目简介,对2012年到2014年的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课题数量及所属学科领域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处理数据,分析了3D打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的应用情况。 

 

图1 2012-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总量 

与应用3D打印的项目总量对比图 

 

图2 应用3D打印的项目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所占比例图 

如图1、图2所示,图1是2012年到2014年每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项目总量折线图与使用3D打印技术的项目对比图,图2是应用3D打印的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所占比例图。从中可以看出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总量在逐年大幅度的增加,这反映了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能力;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创业中离不开创新”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当前,把促进就业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如何实现就业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国家、社会以及个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种趋势表明高等学校正在转变观念,开始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变化,学校由单纯接受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是信息社会对教育的紧迫要求。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其价格的下降,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 

 

图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3D打印的应用比例 

3D打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个学科领域中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3D打印主要应用于3D打印机的研发、个性化产品的制作、工业设计、医疗领域和模型模具打印等五方面。根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3D打印应用比例的统计,如图3发现研发3D打印机的项目所占比例最大。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32.86%的项目在研发3D打印机及3D打印耗材,这种现象揭露出3D打印机自身存在的问题即3D打印机的打印耗材种类少且价格昂贵,只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以及企业集团有能力采购。只有开发更多可打印材料,制作出体积小且方便使用的3D打印机,才能做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进而引入到教育领域,真正发挥3D打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用3D打印机制作个性化产品所占比例22.86%,在工业设计领域占18.57%。个性化产品制作和工业设计领域都是重在设计。个性化产品的制作中,3D打印提供个性化的需求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产品并将其打印出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成品。在这个过程3D打印技术创设了创新的条件和技术支持,不仅仅是研究者,普通用户和消费者也能参与创新设计中。工业设计中,利用3D打印机快速打印形状复杂的机械零部件,大大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3D打印技术在模型模具制作中的应用12.86%,用3D打印技术快速制造出的模型或样件可直接用于新产品设计验证、功能验证、外观验证、工程分析等,有利于优化产品设计。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3D打印技术在设计领域包括个性化产品的设计和工业设计应用比较广泛,所占比例高达42%。设计的关键就是要创新,这说明3D打印技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3D打印技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分析 

1.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设良好的条件 

在创新创业能力中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前提;创新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动力;创新思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创业潜能是是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保障。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强调先从具体的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各种媒体,要学会把一些先进技术引用到教育,使教学活动更具体,利用一些媒体与一些先进技术来弥补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为抽象经验奠定基础。3D打印作为一种快速成形技术,能打印各种复杂形状的产品。3D打印技术在本质上是多媒体技术的延伸,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它拓展了人的知觉和感觉,促进了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9]。将3D打印引入实践教学,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创设良好教学的情景。通过大胆设计,建立三维模型,3D打印机就能将三维模型打印为可触摸可展示的实体。3D打印技术在把模型转化为实物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和创新思维。 

2.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创新行为的发端。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之一,3D打印技术能够将设计的模型呈现成立体直观的实物,这种快速成型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建筑及其设计教学中,通常教师是利用多媒体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为学习者创建一种信息化学习环境,但这种教学缺乏对真实事物探索实践机会。3D打印技术的出现变革了传统讲授演示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探究实践的主体。可视化的3D打印技术,将学生的设计模型打印成立体实物,营造更逼真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现场感,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潜能 

创业潜能包括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是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保障。使用3D打印机打印一个物体的流程分为三个步骤:提出有创意的设计、建立三维模型和打印。学生参与到每一阶段当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协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提高知识内化和掌握程度的主要途径,同时,实践能力也是学习者发展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石[10]。实践和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促进创新,创新引导实践。创新能力训练就是让受训者在实际生活中能应用学校所学的技能,其目标就是激发受训者创新意识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创新方法。 

四、结束语 

根据对2012-2014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析可以看出,3D打印技术在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呈现逐年增加态势。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信息技术,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摘 要[EB/OL].http://g12e.org/sfci/yaowenc8.shtml. 

[2] 高校人才培养呈现三大亮点——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 大良[N].中国教育报,2014-11-13. 

[3] 何俊敏.高中创新意识培养问题的分析及其教育对策[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何静.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发与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5-6. 

[5] 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 大学学报,2009,(05):2. 

[6] 欧阳泓杰.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7-18. 

[7] 李青.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2013, (04):6. 

[8] 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4 04xxgk_166881.html,2012-3-21. 

[9] 童宇阳.3D打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 技术,2013,(12):2.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9

我们知道,“满堂讲”缺乏交流与互动,使课堂沉闷,学生思维参与度低,容易形成知识、方法和规律的简单堆砌和重复;重复罗列知识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整理思路,或者使本来掌握得很好的知识点不断被重复,而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却难以得到弥补;教师单一的“讲”忽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现象严重,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性,缺乏自主解决问题和主动请教老师的意识。

学校课题组认为,尽管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同和接受,但在课堂实践中并没有落实到位。“满堂讲”是基于教师的“教”,但与新课改理念“突出学生的学”是背离的。杜威曾经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经过反复研讨,课题组确定了“问题引领,实战训练”的高效复习课模式,以改变“满堂讲”的低效备考现状。

“问题引领,实战训练”高效复习模式的思考

“问题引领”是学校教师在认真研究课标、考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考点和主干知识,提炼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通过问题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捕捉认识距离,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同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用教师的“问”引发学生更多的“问”。“实战训练”则是教师在研究北京及全国课改实验区历年高考题、模拟试卷的基础上,系统整合,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面对“精选典型高考题”,进行水平检测,查漏补缺,培养自信。

“问题引领”的关键点在于“问题的设计”,而“问题设计”的目标则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们认为有效的问题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1.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能为“问”而“问”。2.问题要成为引领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一以贯之。问题宜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使一个问题能牵动整个知识体系。3.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学完后知不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的“问”要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拓展,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教师不一定要全部解决,但必须能激发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研究的兴趣。

教师提炼的“问题”来自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教材的研读。

课程标准主要从宏观上规定了教材和教学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要教的内容,及学生要达到的水平和评价。考试大纲是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是对考什么、考多难、怎么考的具体规定和解说,并提供示范题型。因此,课标和考纲是高考方向和目的的指导性材料,能让教师准确把握各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考查标准,明确教材的知识内容会怎样考和考到什么程度,使备考操作恰到好处。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根据地”,考题是教材知识、课本原题的变形、改造及综合。“回归教材”是强化双基、提升能力的基础。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标、考纲、教材,在三者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提炼出重点考查的方向性内容,把握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分解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具体复习中,才能设计出有思维含量,有深度,真正引领学生思维、复习备考的“问题”来。

因此,“问题”应是课标、考纲、教材内容的高度集成,应是高频考点与主干知识的再现与强化,应是对主干知识的本质把握和深层理解。学生对“问题”掌握的程度,不仅要通过课堂回答问题来检测,更要用接近高考的实战来检测。

高考题浩如烟海,学生备考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将题做得足量、精当而适度?教师要全面地把近3-5年的各地高考题梳理一遍,精解高考题,体会命题思路及意图,研究考法,再将高考题按知识内容、考核目标分类,选择或编制典型性强、有代表性的考题作为训练题,有计划地分解到每一节课堂中进行实战训练,以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同时教师要创设学生在课堂上像在考场中一样做题的场景,训练答题速度及规范答题技巧,培养题感,体会“先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间一分不浪费,舍弃不做全不会”的考场状态,锻炼学生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沉着应对的考场心理。

“问题引领,实战训练”高效复习模式的实践

为尽快把理念转化为行动,迅速推动“问题引领,实战训练”复习课模式,学校多次召开教研组会议,制定了落实和推进方案。

探索尝试。教学干部率先垂范,副校长、教导主任亲自上研讨课,为大家提供探索与交流的平台,研讨交流后按改进的方案先由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再由政治、历史、地理教师每人尝试上一节交流课。

研讨提升。围绕如何让“问题引领,实战训练”模式在本学科复习课上运用得更有成效,展开大讨论,人人参与,让教研过程真正变成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文科教研组在充分交流研讨的基础上,要求教师主动将此模式应用到每一节常态复习课上。

组织评价、验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的形式对课堂复习实效性进行评价,通过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进行成果验收。

形成基本操作流程,推广应用。基本的操作流程是:提出问题―自学思考―研究讨论―点拨提升―实战训练―总结规律―变式拓展。语文、数学、物化生学科借鉴文科综合组的经验,根据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每人先上一节汇报课,并深入研讨和改进流程各环节的具体操作办法,深入研讨如何灵活运用“问题引领,实战训练”模式,并使之适合各学科的特点,使“问题引领,实战训练”成为每一节常态课。

在复习实践和不断研讨的过程中,大家认识到“问题引领,实战训练”这一模式不仅适合复习课,也适合新授课、实验课等不同课型。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首先,这一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激起了学生本能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变被动复习为主动复习。同时,“问题引领,实战训练”能够让教师用精心设置的“问题”检测学生的“弱点”和“漏点”,查漏补缺,因“漏”点拨,提高了复习实效性;通过“实战训练”,训练学生把日常的每节复习课都当作考试,把每一道题都当作考题,增强了学生“冷静面对高考”的信心,激发了学习动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10

关键词:精 点 趣 活

当今的小学数学练习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很多老师一味追求课堂多练,求多求大,注重练习“量”的扩张,忽视练习“质”的提高。进行机械重复的“死”练习,忽视练习的趣和活,结果不但加重了学生负担,还使学生感到练习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滞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选题――“精”

课堂练习的精,即指习题的选择要紧扣重点内容,量少质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综合性。切准知能训练的要点,通过少而精的练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触类旁通的能力。如:在教“分数乘法应用题”后,设计了问题并解答的练习。“修一条长60千米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5,____________?”根据题意,学生提出问题:(1)第一天修了多少千米?(2)第二天修了多少千米?(3)两天共修了多少千米?(4)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多少千米?(5)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多少千米?(6)还剩多少千米?依次让学生解答。接着改为:(1)第二天和第一天修的同样多;(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2千米;(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1/5,求还剩多少千米?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通过练习很快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和规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一题多变、多解的解题能力,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讲解――“点”

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重、难点也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把问题的“点”指向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教学重点,结合图对重点内容可采取集中性练习,抓住难点的关键,适当分散。(1)探究验证练习,讲授新课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语言表达等练习中掌握知识,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如圆面积的教学,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再进行验证练习,最后得出结论。(2)专项练习,学生对练习有无兴趣直接影响着练习效果,特别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从不同角度花时间进行专项练习。如:a.乙是甲的1/3。b.乙占甲的3/5。c.乙的3/4相当于甲。d、乙相当于甲的5/6。首先要找出每组中应把谁看作单位“1”题中抓住重点,突破分散难点,对如何找单位“1”进行专项练习。

三、课下作业――“趣”

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最易引起学生厌烦。教师若充分挖掘数学内在的魅力,精心设计一些趣题在课下多多练习,寓抽象的数学知识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变“苦练”为“趣练”,学生就会体验到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练习。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新课后,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课下练习,用一根长1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为3厘米,宽为2厘米。现在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问:这两个图形的什么在变?什么没变?你能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吗?这道练习题的设计不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的计算。通过练习锻炼学生的思维,增长了智能,又使学生在愉快的解题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和数学思维的奇妙无比,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四、教学全程――“活”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11

成人 职后素描教学 教学原则 重点 态度方式

素描教学是成人学习专业美术技能的中心环节,任务就是通过严格、科学、系统的训练,培养学员创造性地、深入扎实地掌握造型能力,为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实践活动打好必要的专业基础。

一、对成人职后素描的认识

“素描”一般泛指用铅笔、炭笔等工具所作的单色画。基本的功能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方面:(l)它是一种独立的艺水表现手段和绘画形式;(2)研究造型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3)创作草图、画稿、素材收集的手段等。

通过素描教学,在造型艺术的基础教育中对成人进行艺术教育,对发展与提高造型能力,培养其科学的观察方式,是行之有效的。素描基础教学中主要是训练绘画造型能力,解决人对三维空间的立体形象的表象认识在画面的二维空间上进行可视性再表现的问题。

素描它既有自身的规律,亦有知识的积累。它不仅仅是技术训练,也是观察方法、感觉、认识和思维的训练,还是艺术表现能力的训练,更是艺术素质的培养。对成人职后素描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自然形象,研究自我认识和感觉,从而达到主观客观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二、职后素描教程的原则

素描是美术专业技能最重要的基础训练。利学地组织课程,严格地训练是极为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并要求调动教育的主体也即成人学员主动热情、具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长期作业是素描教学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解决的是深入性课题:观察的深入,表现的深入,掌握正确、科学的方法,去观察、认识对象;能概括、深刻又生动地表现对象,通过较长期的作业来反复训练,掌握比较扎实的素描基本功。

短期作业、速写,是成人素描教学另―个重要部分。能培养学员积极观察自然的能力、敏锐捕捉生活中的新鲜感受,深化对造型的理解。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的关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螺旋式循环过程。长短期作业有机结合的训练,对培养造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素描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作业的安排遵循由简至繁,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课程应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要求,这将有助于我们使逐渐复杂、难度增大的作业能在较科学与合理的序列中进行。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过程,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现摩、讲评相结合的办法。

进行素描造型基础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在素描写生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的教育,使学员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去观察、感觉、认识与表现。

三、职后素描教学重点

第一阶段

素描学习是从画石膏几何形体开始的,这一阶段主要安排静物写生练习。正确观察方法的培养是首先与最主要的,起步阶段就要鲜明地提出,培养学员整体地、立体地、空间地观察对象,学会将造型的各个因素置于一个整体的关系中去比较认识,无论是比例、主次、明暗、虚实……都是有联系的。树立一种观念:画素描就是将三维空间中的物象形体的感觉在画面上表现出来。要求准确把握对象的造型基本特点,比例、透视、形体转折、掌握物体明暗关系的一般规律,掌握正确的作画步骤。还要了解初步的头部解剖知识以及头部基本结构,培养构图能力。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重点研究人的头部形象,画头骨和三个角度有俯仰透视变化的人物头像,头像的形体结构关系及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等。通过石膏胸像作业来研究头、颈、肩、胸的形体结构在运动、透视中的关系,石膏像纯净的色调与静止状态,关系比较清楚、明确、稳定,使学员能细致深入地研究形体的基奉构造,造型特征与明暗变化的一般规律。在初步掌握人物头像解剖知识的基础上,严格要求正确表现形体结构和形象特点,能较深入细致地刻画形象而又具有整体感,同时还应注意形神兼备。

第三阶段

通过人像写生作业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能较准确深入地表现对象形体结构。要求注意人物精神、心理、气质的刻画与表现。带手半身像作业中,除构图、形体比例、动势等外,重视头与手的刻画。全身着衣像作业中,要有所概括取舍,主次分明,比例结构正确、舒展、动作刻画流畅,衣褶造型要反映形体结构与运动透视关系,有所取舍,主次分明.要求形体结构比例、透视关系正确,衔接自然,重心稳定。要注意空间、体积、动态、比例等造型中的各个因素的正确掌握。尤其要注意整体感,塑造出可信的形体在空间中的衔接、走向、透视关系。

第四阶段

大量短期头像习作是阶段素描学习的主要内容。头像习作训练要求在较短的规定时间内能较扎实而富表现力地塑造形象。要在不离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学员个人对造型的感受,体现学员一定的艺术概括能力。

四、职后素描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对素描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学员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始终是教师要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学员的兴趣不能只在素描学习上,同时还要注意引导提高艺术思维能力与审美修养,应较为广泛的了解艺术,了解古往今来艺术演变的过程。要了解大师们所做的贡献与探索,要遂步掌握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艺术观念、艺术语言以丰富深化我们看待事物的观念、方式及表达的愿望、方法与成果。

对于素描课程,要当作造型的基本规律来研究和学习,而不是作为某种手法与趣味,风格和流派来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的东西往往在部分学员的脑子里过得太快,机械地画,不动脑,不用心,缺乏一种刻苦的钻研精神。这里关键是要让学员在明确指导与要求下,能主动、独立地去研究,体会、感受、练习。培养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与能力至为重要。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些知识和能力,还要帮助学员建立高层次眼界。

学员应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学会较为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看待自己的不足与长处,掌握适合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应清楚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明白个人在每个学习阶段必须做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回避问题。问题积以时日,便成不解之惑。还必须处理好感觉与理解的关系。如何在基础训练中,处理好敏锐的感觉与严谨的系列训练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学员与教师特别值得认真研究对待的。感觉是素描教学的出发点,感觉是可以分析和训练的。感觉的深化又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

对成人职后素描教学原则、学习重点、方式方法的阐述,仅仅是系统素描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对素描的有效性教学、素描教学评价体系等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学习、探索。

参考文献:

[1]安达博文.现代素描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中央美院.素描基础教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成长型思维训练心得体会范文12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背后背后颖的独特的想法、见解、观念。它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的思维,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认识思维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设计教学,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核心,贯穿于每堂课的始终。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浅谈几点构想。

1.创造性思维体系的建构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必须长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思维训练、直觉性思维训练、联想训练和逆向思维训练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思维模式的训练,能够在学生意识中形成系统的系统的思维框架。

1.1 发展思维训练。发展思维也叫扩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它是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展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就所无谓创造。发展思维是创造的发源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求异创新。(1)一题多解,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的尝试,勇于创新、提出问题、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同一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形成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剖析数量关系,使学生形成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活跃。(2)一题多变,设计一道多变的习题,可以训练学生认识题中条件、问题、情节的各种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训练学生思维的每捷性和灵活性。(3)一题多探:学生在理解教材所反映的一般认识过程、方法和思路,鼓励和诱导学生多方探求,多角度认识和把握新知。

1.2 直觉性思维训练。直觉性思维是人脑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的理解和综合整体的判断。进行直觉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新思维。

1.3 联想训练。联想训练的翅膀,所谓联想从心理方面来讲就是由眼前感知的事物想起与之相联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也是记忆的再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由当前面临的知识或心理想象的问题而引发与之相关的知识或经验,这就是联想。学生通过联想,可以唤醒沉在底层的过去记忆,把当前的事物与过去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能够发现新问题,还能够联想相关旧知创造性地解决当前淤塞难解的问题。加强联想训练鼓励学生自由奔放的自由联想。这样可以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有利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 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是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

2.1.1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实践证明,民主型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可亲,学生的情绪平和,心情愉快,在良好的心境下学生注意力集中,思想活跃,联想丰富,则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1.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动力,更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内动办的源泉,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急于得到之而后快的心理上的满足,继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2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2.2.1 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2.2.2 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例如:"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上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觉得他们都做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的角吗?圆圈有角吗?",有的提出"生活中是不是还有许多的锐角和钝角"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2.3 强化问题意识,以问促思。自古以来,只有敢问,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让问题自觉走进每个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体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问需要教师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材各个方面进行提问。如教学每一单元时,可以运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和从学生中收集问题。(1)上课前7分钟的个人提问;(2)课前的个人笔问;(3)小组讨论的奇问;(4)精选提问,推荐问题。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多思、深思、爱思、会思。培养创造思维的深度和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