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疏导

大学生心理疏导

时间:2024-03-13 16:13:27

大学生心理疏导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8)05-0060-02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各种刺激下身心产生的紧张、不适,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导致个体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就业困难、学业竞争、贫富差距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却普遍不具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压力疏导能力,从而使得心理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一支得不到缓解,给其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并不健全,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不断出现大学生因为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的崩溃的事情,给其造成了不可逆的身心伤害。基于上述分析,当务之急就是要正视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完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从而及时疏导大学生心理压力,确保大学生身心更加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以及危害

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是多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源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较高,并给其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具体阐述如下。

1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很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学习任务很重,不仅仅要通过各个学科考试,同时还要努力通过各种注册考试以及完成学业论文,可以说学习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是大学由不同于高中阶段,大学生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自觉,学习氛围、模式等都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大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从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加大。二是来自就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要想找一个好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一些大公司招聘、机关单位招考,往往都会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可以说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方面的压力很大,找工作被拒绝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三是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个学校、班级的大学生往往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的个体在经济条件、个体性特点、生活阅历等方面是各有不同,这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少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情感问题,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贫富差距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

2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

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同时又一直得不到疏导、发泄的话,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来说将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危害。从心理健康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让大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之中,情感、态度会失衡,心理抑郁、焦虑暴躁等问题会比较突出,大学生情绪层面会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从身体健康层面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会让大学生出现失眠、体质变差、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身体将会出现各种不适。当然上文所探讨的心理压力危害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身上,除了对学生个体带来危害之外,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还会带来很多的社会危害。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甚大,这就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的重要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之下,目前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进行探索,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给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不过由于能力、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壓力疏导机制并不是很完善,根据笔者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心理压力书疏导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压力认知教育相对落后

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认知方面的教育非常落后,学校没有做到针对所有的大学生,来将心理压力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缺少对于心理压力方面的正确认知,有的学生包括很多的家长都简单地认为有一定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很容易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并带来身心健康的受损。同时因为心理压力疏导教育方面的不足,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掌握压力纾解的基本技巧,面对巨大的压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纾解、发泄,从而使得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击垮自己。

2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心理压力方面,没有掌握相应的调节技巧,自我调整能力不足,因此在心理压力的过大的时候,往往都是默默地去承受,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不知道借助于运动、听歌、交际、积极暗示等方法来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而做出来一些不当的行为,放大了心理压力的危害。大学生平时对于自身压力缺少评估,没有主动去了解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技巧,学校也没有在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压力疏导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有效的去化解各种压力。

3校内人际沟通氛围不佳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压力疏导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客观上存在交往的需求,大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有心理压力的时候,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谈,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导,减少心理承受的压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校内人际交往沟通的氛围并不是很好,具体的表现就是缺少各种社会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学生很少有沟通的机会。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与人交往,加上学校也没有积极创造更多的人际沟通交流机会,使得很多大学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很多心理压力无法通过人际沟通来加以化解。

4校园文化建设不够理想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行为规范的综合,校園文化对于广大师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反之则不利于心理压力的疏导。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就是校园文化更多地强调努力拼搏、竞争向上等,没有良好的人文关怀、没有强调学生之前的和谐共处等等,这样的校园文化,使得每一个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了压力,将每一个同学更多的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亲密伙伴,从而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工作的专业性、系统性很强,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种种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1加强心理压力教育

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可以开设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课程、讲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纠正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于心理压力的错误认知。另外就是在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与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等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增加心理压力方面的教育比重,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处理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保证自身情绪的积极乐观。

2完善校内人际沟通

在校内的人际沟通方面,高校需要积极创造人际沟通的机会,依托学校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高校学生能够积极沟通,广泛的结交各种朋友。这样一方面在遇到各种压力的时候,可以求助于朋友帮忙,顺利的去解决各种难题。另一方面就是有更多的倾诉机会,让朋友倾听自己的烦恼,实现心理压力的有效缓解。

3提升大学生适应性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的根本还在于学生个体,只有大学生在心理压力疏导能力方面有了根本提升,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需要主动地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技能,在遭遇各种心理压力的时候,需要能够依据掌握的技巧来化解心理压力。举例而言,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看书听歌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压力的化解,可以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加强人际沟通来化解各种压力。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高校要做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打造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团结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校园文化熏陶下,更少的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竞争,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关爱,从而减少心理层面的压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学校兼顾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同时采取更有实效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心理压力疏导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来说,还是对于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无需过多地强调。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的研究,让这一课题引起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学校也好,还是大学生个体也好,都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并重点兼顾心理压力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内人际沟通等几个方面,从而切实提升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能力,在出现较大心理压力的时候,能够自行化解,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天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疏导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 

[2]李红丽,张艳琼.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问题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34). 

[3]王瑾.浅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落实方法和具体措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8). 

[4]张金娟.高校大学生心理工作中的朋辈辅导[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动态 调查方式 疏导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诸如2008年的付成励案、2010年的药家鑫案、2013年的林森浩案等,其犯罪性质令人瞠目结舌,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各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大学生心理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与动态性的特征。各高校不仅要进行普众化、统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还必须建构一套系统、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与疏导模式,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典型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有效地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当前大学生典型负面心理表现形式

1.心理压力大

在当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就业、人际关系、交友恋爱或者是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压力。这对于部分涉世未深、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低而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渠道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者是心理疾病。一旦遇到刺激性的事件,便极容易爆发出来,产生有违常态的语言行为方式,甚至出现犯罪或者是自残、自杀之类的行为。这在当前大学生不良事件中屡见不鲜。

2.情绪不稳定

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伴随着外部环境的转变及自身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心理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一方面在情绪上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能够以平和自然甚至是老练成熟的语言行为与家长、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一定的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的因素,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旦情绪爆发,便很容易做出一些匪夷所思、有违常态的事情。这使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内隐性与掩饰性的特征,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也带有一定的冲动性与突发性,很难预测。诸如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平时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一位勤奋努力、品学兼优、彬彬有礼的学生,却因生活琐事而对室友黄洋怀恨在心,遂投毒致黄洋死亡。

3.承受能力差

当前,90后一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在优越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由家长和学校帮助其进行安排和规划。这在提高学生学习与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其危机意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旦遭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或者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或者是情绪冲动,不顾后果,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甚至是有违法律、道德的事情。这在一些经济条件好、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成为当前大学生典型负面心理的一种重要形式。诸如当前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跳楼事件、大学生因失恋而杀人事件等,都是其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

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入校之后,应深入分析各个学生的档案材料,一方面预先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情感心理;另一方面则了解各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情况,由此分析其潜在的心理压力、情绪稳定性与心理承受力方面的特征,并作好相关的分类记录,为将来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活动奠定基础。二是在学生入校之后,学生辅导员应通过网络聊天、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摸查特定学生的性格、心理与情感特征,凭借自身的学生管理经验,来进一步预测和判断特定学生所有可能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三是学生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尤其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生日常接触较多、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朋友来了解其心理动态情况,准确把握其心理走向;另一方面则要在班内培养一批积极性高、工作热情的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观察网络”,以此来及时了解整个班内所有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最后,学生辅导员还应加强与各个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了解各个学生在特定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表现情况,以及通过特定教师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来进一步了解各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或者潜在的心理问题等。总体来说,学生辅导员应从多方面建构起系统化、多样化的学生心理信息搜集渠道,随后通过自身的学生管理经验对此加以分析,由此判断学生的心理动态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据此作好相关的预防措施。

当前大学生负面心理疏导模式

1.实施个人化的沟通和交流

当前,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很多情况下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负面心理问题,即便是意识到了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或者是承受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也不愿让更多的人知道,往往会刻意加以掩盖,从而维护自己在同学和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基于此,学生辅导员在准确了解特定学生不良负面心理问题之后,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对其展开个人化的沟通与交流活动,诸如网络聊天、私下谈话等,都能够以私人化的方式,消除学生隐蔽、掩饰、抵触甚至是排斥心理,从而敞开心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更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开导活动,而且还会促使学生将辅导员视为自己倾诉的对象,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表达自己心理困惑、心理障碍之类的问题。这对于有效疏导学生的负面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2.增强不良案例的警示作用

伴随着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甚至是自杀之类的新闻,但基本上都是本着好奇的心理观看的,认为此类事情并不会发生在自己或者是周围朋友的身上,很难引起学生对自身的剖析、反思与检讨,由此也就无法真正产生警示、预防的作用。实际情况却是,诸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诸多不良案例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最具形象直观、最具说服力的“教材”,在学生思想疏导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基于此,学生辅导员应根据前期对学生心理动态的调查结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或者是自杀之类的案件,采用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课后作业的方式,从案件发生背景、发生过程、发生后果及发生原因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随后可以由教师系统总结此类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或者是自杀案件对于我们的警示作用。

3.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

思想政治课是普通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当前,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然而一直以来此类课程都以宏大的理论教学为主,不仅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思想与心理状况;而且单纯的说教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大学思想政治课也就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人才培养价值。考虑到当前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极为突出,大学思想政治课应在学生辅导员的帮助下,系统调查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问题,据此建构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及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等,从而发挥大学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心理疏导价值。

总体来说,大学生正处于从父母关怀与保护下的家庭生活向着脱离家庭、独立自主生活的转变阶段,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社会环境,自然会产生一系列诸如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承受能力差之类的心理问题,由此产生各种负面语言与行为方式。大学作为一个人才培养机构,理应深刻洞察大学生心理动态,由此通过实施个人化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不良案例的警示作用及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出德艺兼备的合格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叶琳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月版。

[2]孙智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月版。

[3]林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教育探索》2013年第2期。

[4]朱红香:《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分析与教育》,《教育探索》2014年第6期。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3

爱情,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当代大学生身处美丽的高校校园,随着身心发展的日趋成熟,对爱情的渴望与日俱增,大学生恋爱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但是,爱情甜蜜一面的背后就是伤害――失恋,失恋是指恋爱的一方否认或中止恋爱关系而给另一方造成的一种严重挫折。

失恋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失恋者能理智地接受这一现实,但是,有少部分失恋者,走进思维死角,陷入失恋痛苦中不能自拔,极易产生心理阴影。失恋所带来的各种痛苦、悲观、抑郁、绝望、焦虑等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与疏导,长此以往对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严重者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出现报复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

90后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其性格易冲动、控制力较差,遭遇失恋时受到的打击是较大的。帮助失恋者走出阴影,需要从心态上进行调整,纠正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达到新的心理平衡。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失恋心理,探索有效的失恋应对方式,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一)正确认识爱情。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人生的全部。正确认识爱情在自己人生中的位置,懂得把握分寸,是建立正确恋爱观的基础,也是青年大学生谨慎驾驭爱情的前提。正确处理好了爱情的问题,必然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一个良性循环。

(二)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不能因为恋爱而荒废了学业,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在最应该吸取知识的时期放松自己,沉溺于爱情,这是得不丧失的。只有把学习放在中心,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才能让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爱情之花才更加长久。

(三)提倡同心通路的爱情。大学生恋爱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是否和自己具有大致相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把勤奋上进、道德高尚、心灵相通作为第一标准。

(四)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双向,爱不仅是索取,更重要的是一种付出。不能把爱情看作儿戏,在爱情中应该专一、真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五)在恋爱过程中,应多一些理解、坦诚和信任,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只有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既不能完全依附对方,也不能要求完全占有对方。

三、建立正确的失恋心理疏导方式

如果很不幸进入失恋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心理疏导走出那段郁闷时期。

(一)逆向思考。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有助于理解对方终止爱情的原因,有助于接受失恋这一痛苦的现实并及早走出失恋的阴影。恋爱取得成功,有许多特殊的心理要求,比如:性格和谐、志趣相同、价值观一致等等。如果因为这些方面发生矛盾,使恋爱不能进行下去,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勉强凑合下去,造成以后感情不合,到时候受到的伤害更大,失恋固然不是幸事,然而没有志同道合、个性契合,及早分手也并非坏事。

(二)合理宣泄。失恋造成的情感压抑是十分严重的,不要过分隐藏或压抑,要找到比较有效的渲泄方法:

1. 向亲密的朋友或家人倾诉内心的苦闷和悲伤。倾诉是很好的发泄方式,能够得到朋友、家人的安慰,也可以通过写信或写日记的方式,排解心中积郁。

2. 可以闭门痛哭一场。在悲痛欲绝的时候大哭一场,能够尽快的平复心情,帮助舒缓心理压抑的情绪。

3. 寄情于山水,向大自然渲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失恋后可以与朋友一起外出远游一次,体验大自然之奇丽与伟大、人生之赠与美好,会觉得自己失恋的痛苦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心胸会变开阔,郁闷的心情就会有所缓解。

4. 升华。升华是渲泄失恋后心理能量的最理想方式。把失恋变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把自己投入到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业中和对生活的热爱上去,从而将失恋造成的挫折,在更高的升华境界中得到补偿,获得更大、更多的收益。

5. 转移注意力。可以适当的转移自己的生活目标,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或是多看一些书,尽量让自己疲劳,这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能早点入睡,不至于因失恋而导致失眠,从而影响学业和自身健康。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4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把握住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深刻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我们解读“人文关怀”,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一切从人出发,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又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延伸到妥善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上,这就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得到了扩展,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易于落到实处。

“心理疏导”的核心是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审视,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既需要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需要通过具体的解释、说明、同情、支持等情感表达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和改善人们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达到化解不良心理情绪和消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注重对人本身的关心。人文关怀侧重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侧重解决人们的心理情绪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大学生内心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施以正面教育和引导,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思路和手段,既是对大学生物质生活的关怀,也是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深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造就和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是高校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路径。

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是推进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保障。而大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二、积极构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

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关键在于长效机制的构建。构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就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奠定好思想基础,在高校内营造一个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良好育人氛围;第二要建设好工作队伍,通过建设主体工作队伍带动全员,聚合起高校内关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整体力量;第三要建立健全校园内的交互机制,畅通师生间思想情感的沟通交流渠道;第四要健全完善教育、管理、咨询等服务于大学生的工作体系,为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供有力保障;第五要运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育人功效。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营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育人氛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契合人的本性,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把尊重人性放在第一位,实现教育人与关爱人的统一。高校的教育者要改变以往单纯批评、说教及命令的方式,应当通过平等沟通来与学生达到思想上的相互信任、情感上的相互理解和认识上的共同提升。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育人新理念,在高校内建立一种以人性化、民主化沟通为基础,一切制度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人本教育模式,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健康的校园氛围。

2.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努力培育和谐精神。高校最难得的是人才汇聚,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构建和谐校园是培育人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要在校园内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大学生用理性的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包容、协作的精神,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

3.营造全员关注学生、全过程关心学生的氛围。高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应具有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关爱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从入学到毕业,对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进行全程关注,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真正把培养学生作为高校的生存之本。

(二)发挥主体工作队伍的作用,形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整体力量

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主体工作队伍包括: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队伍。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时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形成能够发挥“一个重要作用”和“四个积极作用”的主体工作队伍。

首先要建设好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发挥其在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从事学生工作的基层人员,在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要强化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积极搭建民主、平等、互信互敬的新型师生关系平台。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并通过建立一系列规范合理的培养、管理、发展、激励机制,促进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可持续发展。

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在推进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更引导着学校的整体风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课堂接触,把人文关怀渗透到教学实践环节,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心理辅导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情感问题和心理困扰的主导力量,建设好这支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组织中的积极分子所组成的学生骨干队伍是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是来自学生内部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队伍的积极作用,带动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整体力量。

(三)搭建交流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建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交互机制

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是心理疏导的具体方式。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根本表现形式就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1.建立健全校园思想情感交流沟通的平台,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可以借助传统的师生交流平台,如设立学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师生座谈会、辅导员谈心等沟通渠道;或是借助现代的网络系统,如开设辅导员博客、校园论坛、心灵驿站,建立网络育人的新平台,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问题为大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化解情感困惑。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主动地关注和倾听大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凡是学生要求反映问题、汇报思想的,学校的政工干部和辅导员都要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只有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明白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有效的心理疏导。

2.要建立健全校园舆情的信息机制。校园舆情对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如不及时做好校园舆情信息工作,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适当的方式和办法处理和应对校园内发生的矛盾,就会威胁校园的稳定与和谐。因此要格外重视和关注校园舆情,建立分析研判机制,采取舆情应对措施。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定期听取学生对校园工作的意见,深入基层,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制订相关的制度来征求师生意见,做好对校内政策的解释疏通工作,积极应对校园舆情变化。

(四)健全完善服务学生的工作体系,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保障

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都是针对大学生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困难展开的。要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这些实际问题,就要建立一系列健全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咨询、服务的工作体系,这是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保障。

1.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实施文化育人。要突出对学校人文环境的塑造,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即文化“化”人。文化育人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它是通过挖掘深层的文化精神和营造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彰显大学精神,用优秀的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

2.积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规范日常行为的有效机制。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要进一步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考察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依据。因此,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定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有效机制。

3.建立教育、疏导、监测、治疗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关注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重视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心理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高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按照要求和比例配备落实设备和人员,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普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构建集教育、疏导、监测和治疗于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这是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根本保障。

4.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外部条件。要营造“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校园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可亲、可近的方式贴近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要寓教于乐,用先进的文化育人,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追求高雅的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营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和谐团结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沟通来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5.健全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机制。在当前形势下,要通过有效机制解决好大学生在成长和生活中面临的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这是关系到每名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二是做好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工作,解决他们遇到的经济困难和心理矛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三是进一步做好教务管理、后勤管理和其他服务工作,从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学生反映的一个一个问题抓起,满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四是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交友、恋爱等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倡导健康、道德的恋爱行为,培养积极的人格和心态。

(五)运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方法,提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育人功效

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有特殊教育意义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心理疏导。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彰显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主义情怀,也指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方向。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在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运用隐性教育法、渗透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等多种现代教育理念方法。隐性教育法是在与大学生交往沟通、解决实际困难、疏导心理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潜在地实施教育的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都能起到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渗透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和完整持久的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国外的现代教育理论都为渗透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渗透教育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运用情感教育手段,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智和情感发展。只有运用多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功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杨宝清.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N].中国教育报,2007-11-19.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5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涵义、科学依据

1.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涵义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是指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帮助排解教育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遇到矛盾、困难所产生的思想障碍与思想问题,而他们的思想则是代表社会主流的思想,是教育对象需要通过努力应有的思想。有别于教导和指导,它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帮助人们消除各种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思想困惑,从而提高对象主体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以此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科学依据

1.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理论依据

首先,心理疏导法符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等强制性方法解决思想是非问题,是没有效力的、有害的。”其中的“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等方法”就是主张对教育对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其内心得到强烈的共鸣,从而改变其原有的错误的思想或者行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是疏导教育法的表现之一。其次,心理疏导法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并通过教育对象的内在思想矛盾转化,使教育对象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最后形成新的思想品德。”心理疏导运用说服教育、理论引导、实践锻炼等方式疏导教育对象,使正确的思想信息渗入大学生的心理,成为一种认知,从而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是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出发的体现。最后,心理疏导法体现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人的主体性日益凸显为大背景,立足于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心理诉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一步启发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旨。”

1.2.2心理疏导是应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现实需要

目前大学生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分化程度不断加大、利益格局多变的时代,加之,他们阅历浅,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各种社会问题,研究表明,20%左右大学生因不能很好的认识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出现心理困惑或冲突等一般心理问题,比如他们在环境应激方面感到人际关系冷漠,在自我认知方面失调,如沉迷于网络寻求寄托症,情绪很不稳定,经常因个人前途迷茫而紧张和压抑,甚至有些学生还因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自卑和无望感等都普遍的存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任由其发展蔓延,就会发展成心理障碍:如神经官能症、抑郁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等。因此,必须引入“心理疏导”,正确引导大学生朝着更为有利和正确的方向发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忽视学生的思想需求,教育内容单调乏味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内容明显滞后、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较肤浅,教育工作者仅照本宣科的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育,忽视学生的需要,不能及时的解答学生的突发新问题、现实矛盾问题以及困惑问题等,特别是不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就业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户籍问题、住房问题等等给予正确的引导。

2.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理念上存在误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意识,自己对问题的主观理解来教导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感受和理解,完全忽视被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引起他们真正的共鸣,这样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3与时代脱轨,教育手段陈旧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虽然也开始运用部分电子教学手段,但大部分学校课堂教学手段仍然采用单一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的灌输式教育。满堂灌式的教学,枯燥无味的内容,陈旧生硬的教案,再加上师生间缺乏情感沟通,教育方法僵化落后,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4教育工作力度、队伍及经费的问题

首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尚存在一些流于形式、搞花架子的问题;心理疏导的水平不高、不能适应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需要;实际的心理调整和疏导工作往往不能体现人文关怀,不能有效解决应解决的心理问题。其次,大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没完全贯穿到全校的整体工作中去,还没有形成“全员育人意识”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合力。最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缺少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资金和设备的不足,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在做思政工作方面的待遇总是不能保证,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教育进程也停滞不前,同时为了应对时代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要求,他们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做科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新颖的、吸引人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发展。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疏导的具体策略

3.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任何教育和思想交流必须从了解入手。每一名大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个体的个性心理思想状况都有其独特性,这是由其自身以往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及自身经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遵循这种客观的规律,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分析他们个性心理形成的原因,如此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稳定,思想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把学生的一些错误倾向克服在萌芽状态,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3.2增强思政工作者心理疏导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政工干部是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核心力量。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和总支书记要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把关爱献给学生,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互动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同时要提高思政教育心理疏导队伍的整体素质,转变他们的思路,与时俱进,同时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作为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思政工作者本身教育培训以及心理咨询教师的进一步提高的相关制度也应不断的得到完善,教师本身的水平要达到要求,自身心理首先是健康积极的,具有基本的政治觉悟,不会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3.3构建一体化的疏导支持环境

高校思政工作不仅是高校的职责,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各个部门、各类人员都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协同努力、形成合力。高校自身应该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给心理疏导方法的运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应该构建一套完善的从上到下的疏导工作机制,给心理疏导方法的实施提供机制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高校思政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运用予以高度重视,并在政策和资金上尽量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出现问题也需要社会的辅助和支持。家庭也应该支持和配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及时反应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利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把高校建设、政府支持、社会协助、家庭配合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开放型、立体化、高效性的育人网络,为心理疏导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良性运行提供环境保证。

3.4综合利用多种形式,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症结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78-02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1]中央党校秦刚教授认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以人为本在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体现,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发展与超越。体现了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更加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贴近人的心灵,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文精神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人本情怀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社会要和谐发展,作为发展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人的和谐发展。”[1]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和形成阶段,具有思维活跃,思想激进,敢想敢做的特点。因此,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注重大学生人文关和心理疏导,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特别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较大改变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等人文理念开展工作。特别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个体适应性较差人群,因各种压力所导致的情绪焦虑、人际关系紧张、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疏导不良情绪,化解各种矛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贴近学生心灵,拉近学生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他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倡导和谐精神、和谐理念,树立公平、合理竞争,以开阔的胸襟看待他人和社会,从而提高思政工作实效。

(二)有助于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心

近年来,中央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奖、助学金的金额和覆盖面大幅提升,实现了贫困大学生全覆盖,使广大贫困学子不因经济贫困而辍学。高校人文工作的核心是助人和自助,把关心和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学生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解决好、落实好。寻找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自信心的切入点,“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应当使他们自己充分意识到,虽然经济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却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关键是培养贫困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2]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多以鼓励和赏识的语言激励学生,“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自信带来更大的成就。”[3]

二、注重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基本途径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精神”开展工作,扎实推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社会成员身心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性死亡事件成上升趋势,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2000年,世界卫生大会在中国召开,预测在21世纪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指出这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问题。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心理健康的追求,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已成为考察个人健康的重要参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特别关注特殊人群和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疏导各种不良情绪,释放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建立理性平和、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奠定基础。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期积压,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心理疲劳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体里的,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会引发疾病,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如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高校肩负着培养心理疏导专业人才与各类建设人才的重任,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手段。加大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切实有效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培训,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思政教育工作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应急能力,促进校园维稳和谐。

(三)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起步较晚,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中,我国首次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使用了心理危机干预,对死难者家属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出的表率。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精神落到实处。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注重人的发展也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任务指导下,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机制的有效措施。心理危机有不可预测的特点,但如果我们注重平时的预防,却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是危机干预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对事物高度的敏锐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个体、团队辅导,户外拓展训练等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调适方法手段。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展网络咨询平台,心理咨询室、电话、书信等一对一方式加大心理疏导力度。针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如:孤儿学生、父母离异学生、重病学生。家庭贫困学生、父母失业学生、家庭受灾学生等。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定期向上级部门通报关键性指标,提高重点人群的心理应对能力。通过心理干预,防患于未然。

(四)尊重学生需求和感受,提高服务效率

“人类思想活动的基本过程是:需求引趋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目标;需求是人类行为的源动力,是产生积极性的根源;适应和满足人的需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关键。”[4]为此,要关注学生们多方面的需求和感受,关注学生反映强烈矛盾集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合理诉求给予高度重视,及时纠正工作中不合理因素。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学校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各职能部门建立工作互动机制,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及时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涉及学生利益的就业、教学、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工作,尽可能降低学生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学生成长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心理和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力量。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及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方法途径。为培养学生心理和谐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帮助学生调适好心理,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是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

三、结语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内涵,也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围绕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的人文精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探索一条合适高校稳定与发展,文明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唐荣双.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教育意蕴[J].教学与管理,2006,(12).

[2]李子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7

论文摘要:情志相胜法是自《黄帝内经》面世以来所倡导的独特心理疗法,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从分析传统养生学中的情志相胜法和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把前者运用到叶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中,为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断的方法,做到古为今用,以帮助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更好地成长成才.

1情志相胜法的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中医运用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体归属于心肝脾肺肾五大体系,根据喜怒优思悲恐惊的不同特点,而将其具体归纳为某一脏的生理功能,即五脏生五志,其中喜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思为脾之志,悲(优)为肺之志,恐惊为肾之志;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引起情志的变化,当发生突发、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失调情况时,便也首先损伤有关的脏腑,可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病变.即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反之调理情志也能达到调理脏腑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情志调节不仅可用于治疗情志疾病,对于其他脏腑疾病也能起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作用.

    情志相胜疗法,创自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独特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系统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积累.情志相胜法的治疗原理,就是巧妙地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所克的情志,达到调节由这种不良情志所引起的疾病的方法.形成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亦称为以情胜情疗法、五志相胜、情志移遣疗法等.金元时期的(丹溪心法要诀》中则进一步发展了此法:“悲可以治怒,以侧枪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欢乐戏谑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祸起仓卒之言怖之.思可以治恐,以虑此忘彼之言夺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斯周之言触之.”

    历史上七情互治的案例颇多.如《后汉书·方术传)记载,华佗曾写信怒骂一位因思虑过度而患病的郡守,使其大怒呕出“恶血”而愈,据《冷庐医话》所载,清代名医徐徊溪曾以死讯恐诈状元:江南一考生因得中状元过喜而狂,徐假告以逾十天将亡,书生因受恐吓而病愈,通晓医学的书法家傅青主,曾教一位妻子优郁烦闷而病倒的青年,用文火加水垠软石头做药引,青年烧火几天几晚而无倦意,妻子见状深受感动,最后化恨为爱而疾愈。

2当代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亦称精神健康,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价值。

    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与家庭对大学生们寄予的希望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不仅要能面对现实,自知自制,适应环境,情绪稳定,而且要求他们乐于学习,善于交往,有较高的耐挫力和较强的竞争合作意识.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冈

2.1自卑、抑郁

    有部分学生往往对自己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就在于此,由于自卑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封闭.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生活和人际交往上的困难,使他们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悲观消极的色彩.

2. 2忧郁、沮丧

    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多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的个性特点是内向、敏感.平时情绪抑郁消沉,神情恍惚,多愁善感,失眠厌食,精神不振,学习动力不足.他们要靠家长或自己借债来支付高额的学习费用,而这些将来要靠他们自己来偿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心中常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极多的优虑,害怕毕业后还不起债、生活不幸福、事业不顺利,对未来没有信心.这些同学言谈举止时而冷漠时而激动.冷漠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参加社交活动,没有集体荣誉感,甚至对于同学的关心帮助也无动于衷;个别贫困生甚至认为社会对自己太不公平,活着太累、负担太重、人生没有意义而产生退学、轻生等念头和行为.这在大学校园屡见不鲜.

2. 3嫉妒、愤世

    他们总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好,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种矛盾致使他们的情感、认知心理出现障碍.有些学生看不得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某些相貌平平的女生嫉妒身边貌美的女同学;一些同学嫉妒周围表现出色的学生,而自己却不努力学习改进;贫困生对自己窘迫的经济状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一些有优越经济条件的同学产生了极强的嫉妒心理.这些表现都是对他人嫉妒,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却一味埋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甚至敌视和仇视他人和社会.

2. 4虚伪、虚荣

    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外向、好强、爱面子、图虚荣、好攀比、追求享乐与高消费,待人不真诚、虚伪、虚荣.往往有些同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自认为自己很成熟,说话、办事一副老练的样子,为人处事不能以诚相待,欺诈同学、伪装自己等等;另外有些贫困生,由于图虚荣、爱面子,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人阔人之列,让大家刮目相看.如个别大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有钱,可以慷慨拿出一个月生活费的大半宴请同学、朋友,然后再避开同学的面长时间啃干馒头;这些虚伪的思想危害的是这些同学内心的净土。

3如何运用情志相胜法进行疏导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优郁、沮丧、妒忌、嫉妒、愤世、虚伪、狡诈、品行不端……这其中的大部分都与人的情志相关.情志相胜法作为传统养神法中的一种独特疗法,对情志方面产生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1对自卑、忧郁、沮丧、抑郁的疏导

    传统养生学认为,优为肺之志,优,即优愁,也就是颓丧懊恼,沉闷不乐的表现.人当优愁不解引起情志郁闷,精神不振,必然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病变一般来说,优作为一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应答反应,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相反,暂时而轻度的优伤,有助于对所遭挫折的重新认识,有助于人们在思想上获得正确的认识,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但是,当一个人的优愁悲伤太过,或者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限度和承受的负荷,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优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严重者可因忧虑过度而丧命.善优多愁还可以伤脾,脾志伤则烦闷,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或二便不畅等.由于优则气郁,故以喜治优.

    以喜胜优是中医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之一如果学生一直是郁郁寡欢、悲悲切切,可以多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如果学生表现为不善交际,与老师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孤僻、退缩和与社会隔离,可以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如果学生因为感情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现的抑郁、悲观和绝望,可以考虑采取感情指导、家庭关系咨询协调以及心理治疗,从而缓解抑郁症状.当他们感到优郁,沮丧时,不妨去想一点令自己快乐幸福的事情.如回想一下和同学或好友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或者做一些愉快的活动,如唱歌跳舞、看电影戏剧,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去逛街、旅游等,以达排忧消愁的目的。

3. 2对思虑的疏导

    思为脾之志,思是精神高度集中地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思作为人体的一种情志活动,是正常的而且也是必需的.但是,当人们面对某一问题思虑过度,或者思虑时间过长,百思不解仍思不休止,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承受的限度,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状态时,思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对机体构成危害,从而造成各种疾病.中医认为,思为脾志,故过思最易伤脾,而致脾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气郁结,运化失健,发生胃院痞闷,饮食不香,消化不良,腹胀便塘等不适,所谓“思伤脾”;“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就是此意.思则气结,故以怒胜思.

    以怒胜思是中医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之一中医认为,思为脾志,怒为肝志,因木能克土,而脾属土,肝属木,所以可用肝之志—“怒”来治疗各种由脾之志—“思”引起的疾患.即用激怒的方法,使优思之情感得到缓解.《古今医案》记载一病案:一女出嫁后,其夫外出经商多年未归,思夫心切而致不思饮食,困卧不动,如痴如呆,服药无效.朱丹溪诊后告诉其父,此为久思气结,单纯药物难以治愈,需情志疗法.嘱其父打了该女几个耳光,并大声责骂,该女被打后十分生气,嚎哭叫嚷,朱丹溪又给了她一些药物调理,即能进食,又嘱其父说丈夫来信,不久可归,未再复发.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亦可借鉴此事,在优思难解、不能自拔,如失恋、单相思等时,不妨想点对方引你愤怒的行为和事情,说不定有助早日摆脱痛苦,闲暇时可以欣赏音乐,调音乐可以疏通肝气,肝气疏达,则脾复健运,可解除脾郁思积.角音为春之声,像春天新生的植物一样破土而出,朝气蓬勃,蒸蒸日上.角调音乐对思虑不解,优郁抑郁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头痛、心血管疾病等具有康复作用.如《甜蜜蜜》《快乐老家》等.

3. 3对愤世、嫉妒的疏导

    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愈,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倘因事非或某些病理性易怒过盛,则可引起怒发冲冠,慎目毗裂,在这种盛怒而又持续的情况下,则可导致肝气上逆、横逆等病变.如“怒伤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都是这个意思.另外,忿怒之情郁积日久,不能发泄,更易导致肝的更多病变.怒则气逆,故以悲胜怒.

    (儒门事亲》中载:张子和治一妇人病,问病人曰:“心欲常痛哭为快否?”妇曰:“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谓.张又曰:少阳相火,凌灼肺金,金受屈制,无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而为诀也.”于是,张子和鼓励病人尽量痛哭,其病得以康复.此病例为木火伤肺金,肝肺气郁,故以哭出为快.使其痛哭以宣泄之,使其调达而收效.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而我们许多人又常常会为这些事情同别人大动肝火,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调节我们的情绪,可以听一些节律低沉,凄切悲凉之曲,如蔡文姬的汉未古曲《小胡茄》、贺禄汀的《天涯歌女》、《四季歌》、黎锦光的(葬花》等,使我们在悲哀的乐曲声中消除怒气,调节情绪.

3. 4对自负心理的疏导

    喜为心之志.喜悦本来能使人气血调和,精神振奋,对人有益但暴喜,即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喜,也是一种强刺激.大脑受到这种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严重者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也可能造成思维紊乱,乃至精神失常.《儒林外史》中之范进,因过喜而精神失常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分激动,不但要防“气死人”,还要防’‘乐死人”.《素问·举痛论》也说:“喜则气缓”.伤心、气缓,都是说明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的表现;甚至还可能出现哭笑无常,或精神失常,发狂妄语等.喜则气缓,故以恐胜喜

    在日常生活中当大喜临门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过分激动,不要放声大笑,还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想想,“可能搞错了吧”、“没有什么了不起”,以此来缓冲自己因惊喜而产生的急剧的情绪变喜为心之志.

3. 5对惊恐情绪的疏导

    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就是指的这个肾主藏精,为生气之源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出现二便失禁,精遗骨痰,肢冷等症;故《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恐俱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疾.恐则气下,故以思胜恐,以思胜恐,主要是通过“思则气结”,以收敛涣散的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不良情绪,以达到康复之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惊恐不安时不妨多想一些其他的事情以分散自已的注意力,达到消除惊恐情绪的效果.

3.6运用情志相胜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情志之病,当以人事制之,对同一病症要分析其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情志影响,才能达到治愈目的.在使用情志相胜法时,一定要注意取得病人家属的配合,并掌握施行情志治疗的时间,要在病人有所预感时,再进行正式的情志治疗,不要采取在病人毫无思想准备之时,突然地进行.而且还要掌握病人对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选择适当方法,避免太过或不及。

    第二,在运用“情志相胜”疗法治疗情志因素所导致的病变时,要注意刺激的强度,即治疗用的情志刺激,要超过、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的强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超过前者,否则就达不到以情胜情的治疗目的.

4结语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8

论文摘要:从一名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视角出发,探析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恋爱、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就业选择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鲜明的困惑和障碍,并提出几点疏导策略。

一、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人格心态

1.自卑。女性心理的最大弱点是自卑,女大学生也不例外。据观察和了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她们关注自身的发展,渴望得到应有的位置,承担必要的责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和成就意识,希冀在学业方面及将来的职业领域追求与男生一样的成功。然而,她们对自身能力缺乏认识,自信心较男生弱,潜意识中的弱者心态,对女大学生自我才能的发挥构成了压抑,使她们不能有效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2.狭隘。受活动空间与接触人和事的限制,部分女大学生的心胸比较狭隘,她们的兴趣和利益关系往往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视野狭窄,不能放眼全局、着眼社会,表现为多疑、嫉妒、记仇、爱传闲话等。事实上,女大学生相互间的嫉妒是其发展的最大天敌。在一个女生群体中一位女生出类拔萃,首先攻击她的往往不是男生而是女生,她们可以容忍男生超过自己,却容不得同性超过自己,这种狭隘自私的心理恰恰是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障碍。

3.生理。生理疾病也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女大学生因各种原因患上疾病时,承受能力下降,往往烦躁不安、困惑不已,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认为既增加家庭负担,也增加了学校、社会的负担,成了众人的累赘,以致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而不能自拔。

(二)思想观念

1.社会角色定位。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把女生放在从属、依赖、陪衬的位置上,对她们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女大学生虽属知识女性,也会不同程度地受着这种传统的影响。

由于社会文化的偏见,男女大学生在成就期望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越是在竞争性强、对个体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中,女大学生的期望越低。另外,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更加客观地估计成功的可能性,这种瞻前顾后的考虑,使她们过多地关注可能遇到的障碍,更加上社会文化的偏见,使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

2.社会用人制度。近年来,社会改革蓬勃开展,这为女大学生才能的施展带来了机遇,为她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我国在改革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同时,受到冲击和震动最大的仍是女性。一方面,女大学生想勤奋学习、兢兢业业工作,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渴望自己成功;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又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形成一种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激烈矛盾的心理,产生迷惘、悲伤。

二、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策略

(一)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行为

1.重新认识,坚定自我。科学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存在着性别差异,但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只是在智力活动个别要素方面略有不同。而且,女性较男性而言,有明显的情感优势,观察力和觉知能力都强于男性。在动觉、自然观察、人格及其他交往等方面,女生亦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将自己的优势带人学习、工作、生活中去,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会成为社会的强者。

2.更新观念,坚定信心。当前面临着瞬息万变、多彩多姿的历史转折的新时期,作为女大学生应该比男生更懂得正视现实的适者生存的含义,并学会让自己去适应新的思想观念、方法的要求,在适应的前提下求发展。作为女大学生必须闯过自卑的心理关,自觉地培养坚定的自信心。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有助于发挥女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女大学生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使自己各方面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现实表明,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社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一种公平、合理、有序的社会机制正在形成,女性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3.理顺关系,平衡心态。一方面,理顺学业、工作、生活的关系。女大学生既要有对理想、对学业的不懈追求,又要在工作生活中能摆脱对家庭、对他人的依赖,在学校、社会工作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出与男生相同甚至超过男生的业绩,才能赢得他人的赏识和重视。因此,女生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心态,力求做到学业、工作和生活完美统一。事实上,许多女生在评奖评优活动中,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男生对女生刮目相看。另一方面,}l顷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现代社会需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力戒嫉贤妒能、文人相轻。

4.陶冶情操,增强魅力。魅力是内在修养的折射,是健康人格的体现,其特点就是自信、独立、德才兼备。针对女大学生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她们树立立志成才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净化心理环境,用高尚的思想品德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自觉抑制各种不良影响,做到内外兼修,且内修重于外修。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科学研究、书画展览、文艺活动等,展示自我,陶冶情操。最后,通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内容可包括大学生道德规范、责任、义务,女生的生理与心理,女大学生的劳动美、心灵美、行为美、言语美、气质修养美、仪态美,女性的成才,女性的社会角色等。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04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心理疏导也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策略。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为高校辅导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重视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帮助人们解除思想困惑、疏导情绪,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1]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价值。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

1.1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五彩缤纷的世界,快节奏的步伐,充满压力的竞争,转瞬即逝的机会,高速流动的信息,使得大学生对这个眼花缭乱的社会,充满诱惑和生机,同时又充满困惑、彷徨。他们一方面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同时又容易迷失自我。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立足于大学生,在尊重大学生、关爱大学生、指引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合理的物质需求进行引导,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以实现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最大程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还有利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的模式,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其实效性。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主要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真正使受教育者从感情上接受、从心理上信服、从行动上表现出来,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些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比如,有些大学生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自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耐挫能力差、自卑、抑郁及厌学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在思想政治的日常教育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在实施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优化路径

2.1 创新活动载体,促进心理和谐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载体,促进心理和谐。积极利用班委这个最基础的活动载体,引导他们对同学倾注更多的关怀,发现不良现象及时进行沟通、疏导,解决不了的情况迅速反映给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利用在心理中心培训的知识和平时收集、积累的心理知识对思想或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进行关怀和疏导。他们解决不了的由所在班级辅导员和本院系心理辅导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疏导、教育。个别问题严重的由心理中心的老师输导。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有效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特别时期由专业心理老师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针对学生群体比较关注的话题开展讲座,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的适应初来的新环境和将要离去时的失落感。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宣传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知识,以便家长更好的与孩子沟通,经常对孩子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

2.2 丰富疏导形式,优化疏导效果

在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利用课堂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运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分析,设置富有意义的教育情境,使他们逐步实现自我完善,在思想上警钟长鸣,逐步实现自我完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学院学报周刊、社团公益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等,使他们长期处于良性熏陶和自我提升的氛围之中,帮助他们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主趋势的今天,手机短信和微博使师生交流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广度、深度、频率上得到更大的推进,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得到更大程度的反馈,也使得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可以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2]引导学生克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手机短信和微博可以发老师筛选、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件通知、活动信息、就业信息、意见反馈、家校联系、心理问题求助等多项内容。对个别学生的困惑和不愿向外人透露的隐私,可随时与老师交流和沟通,以便老师及时对他们进行关怀和疏导,避免不测事件的发生。

2.3 深化教育内容,提高时效性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我们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和实际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做进一步的深化与细化,从而更好的体现老师对学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工作中老师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生活保障以及民族自尊心与归属感等方面的思想和行为,多引导、举办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他们在学业、就业中出现的不解和迷惑及时引导和解决;对他们在人际交往和情感方面出现的困惑和迷茫要进行恰当的沟通和疏导,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岳丽娜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华章,2012.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10

论文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高校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的总和[1]。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一个越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人们就越是心齐气顺,社会也就越安定有序、繁荣发展,这正是我们所希冀的[2]。

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人文关怀除了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完整以外,还明确地把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既扩展了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又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养成与道德品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充分认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当今社会的时代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哲学论文,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样的国内环境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必定随着环境的复杂化呈现多样化,同时价值观的挑战也日趋激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加强心理疏导,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单纯的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兼顾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综合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进步注入了活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给国家带来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 作为社会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而高校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和随之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面对众多的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效果,这样才能给大学生以更多的指导、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疏导,才能帮助他们又好又快地成长与发展。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马加爵的悲剧在于,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却是一个没有受过真正教育的人。各阶段教育责任的无限推迟,无疑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隐患。事隔三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赵承熙疯狂射杀32人,惨案震惊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问题,而且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关注因思想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事过境迁,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停滞。我们应当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当今中国的教育家业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迫于社会环境的压力,就必须不断地把教育的责任往后推迟,以致造成马加爵之类的悲剧。可见人文关怀还存在不足,而关于心理疏导也还没有落实到位。

二、贯彻落实“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精神的有效途径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工作者要在管理制度设计、管理过程工作、学生管理体系和提高管理队伍素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3]。

1.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使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相互促进。使得高校大学生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大学的心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各所高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课程等等哲学论文,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身心和谐的健全人格。

2.在管理过程中,彰显人文精神 ,体现人文关怀

高校是人类文化的沉积汇聚之地,经过历史的积淀、扬弃、凝聚,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并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召唤广大学生,由此也成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好的文化底蕴可以引导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和谐的人文环境。

3.完善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开设专业课程,设立针对心理咨询的系或室,或将这方面的工作应明确给已设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或教育部门与教师负责,对这方面的工作确定具体考核目标。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 加强学校的“两课”教育工作,对“两课”教育明确提出实施对大学生予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的使用。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维度[N]. 光明日报, 2001-02-06.

[2]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极爱强人文关怀[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

[3]杨芷英.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疏导”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J]. 思想教育研究,2009,2.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1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班主任;疏导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概述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各个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定义的内容和形式可谓是百家争鸣。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问题作了一个定义,该定义是对各国具体情况的概括和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各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具有参考意义。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即良好的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常发育的智力、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门内涵广泛的学问,其中包含的内容既有个人的心理素质部分,又有个人的综合生活状态。要进行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和解读,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高校相关人员心理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首先,对自身要求过于苛刻。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之中,面临着来自经济、社会、学业、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的综合作用必将给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期望要求太高。大学生大部分都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往往表现得争强好胜,不论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力求做得最好,不甘于落在他人之后。这种上进精神,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不断地突破自我和发展自我,另一方面,这种心理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必将产生诸多令人担忧的不良心理问题。追求完美的心理需求很容易使其自身与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产生对立和矛盾,因为一旦周围的同伴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优秀时,具有追求完美思想的大学生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怨恨和不满,甚至产生自暴自弃或者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问题,这就可能导致与周围同学、朋友关系僵化,或者对生活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成为一个身心不健康的学生。

其次,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其父辈们相比更加注重自身外在形象的塑造,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印象。在这种虚荣心理的驱使下,部分大学生总是时时刻刻地希望自己能够给别人留下良好的个人印象。但是由于自身实力或心理素质的欠缺,他们害怕因自身的不良表现而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印象及消极的评价,进而加剧了虚荣心理的恶化。正是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陷入了两难。他们既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自己,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争取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又担心害怕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当或者行为失误而影响自己的个人形象。因此,很多大学生都因受到这种非正常化的心理影响,而减少了与周围人群的交流和往来,并逐渐表现出厌倦群体生活和群体交流的外在行为。这样就导致他们性格孤僻并偏于内向,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不断减弱。

再次,学习心理浮躁。当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娱乐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这些现实情况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文化、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都迷恋于网络娱乐和购物等,而忽略了平时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期末考试也只是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来应付,根本无法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种浮躁的学习心理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中,并表现出了越来越广泛的负面影响。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

当代的大学生集中在八零后和九零后这两个群体之中,由于受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这些大学生一般都出生在条件较为优越的独生子女家庭。其显著特点就是对孩子过分的照顾和溺爱,使其缺乏必要的自主生活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同时生活环境的优越和家长的照顾使孩子从小就产生一种生活上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进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渗入到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之后,他们暂时与家庭隔离了,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依然存在于他们为人处世的观念中。由于有了更多的比较对象,其虚荣心理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缺乏相对独立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他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这样就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和严重化。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中国的国际化进程,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西方自由主义文化进入中国的高等院校校园中,且对中国大学生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这些西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文化和意识理念的转变直接加速了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在缺少必要教育和引导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可能受到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而丧失自己原有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态度,进而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爱慕虚荣、追求物质享受等严重问题。再加上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大学生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残酷的就业压力迫使诸多大学生产生了紧迫感和焦虑感,对通过高等教育的方式获得就业机会的途径产生了反感和质疑。在这种消极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普遍。

三、强化高校班主任的心理疏导作用

高校班主任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来加强教育管理和心理疏导工作。高校的班主任不同于中学班主任,其职责更多地是积极主动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当代高校培养的是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教育大学生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更要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班主任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学知识,深入学生内部与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各种调查方式来全面获得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来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改善其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改变其消极的生活状态。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12

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

一是理论上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应该遵守教育的一般规律。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高度来教育学生,使大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与自身的学心、生活没有关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大课形式出现,宏观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将理论与实践越拉越远。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出现。二是内容上的脱节。心理疏导注重学生个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心理障碍和思想矛盾的化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上的说教,而不从学生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实际问题出发,所以无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单一的教育形式必然无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2.校园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

一是缺乏系统的疏导机制。目前大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学生获得心理疏导的管道不畅通,学生遇到困惑后无法通过一种合理的、便捷的管道,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压抑的情绪就会逐渐积累,久而久之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二是心理疏导队伍薄弱。高校学生队伍庞大,所以心理疏导机构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不够顺利,心理咨询室较少,而且一部分心理咨询教师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另外,高校的心理疏导设施也不健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如咨询室里的物品设置和颜色环境不够合理等,这些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并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找出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根本原因,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疏导策略,尽可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消解不良情绪,引导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情感互动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理论灌输的不足。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融洽,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思想政治与心理疏导的结合,关心、尊重学生,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先进的人。

2.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一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过学心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施针对性的疏导。此外还要改变重理论、轻心理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对象的沟通和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二是心理疏导的“专业化”。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问题来设置心理咨询部门,通过针对性的疏导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对于自卑的学生应由专业的教师来疏导,以提高学生得获自信的成功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课堂渗透式疏导。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育人好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以说,在教书育人中,要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观念。各科教师课堂渗透与正面的疏导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大学生要更新观念,乐于接受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