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

时间:2024-02-26 17:12:23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1

Abstract: Iron and steel metallurgy industry as a pillar industry in China,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industry's ow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contro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ron and steel metallurgy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electrical automation 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adjustment and constantly adjust and update the production mode and operating mod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technical field. Taking the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focus,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evant scientific theor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path for the iron and steel metallurgical industry to achieve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production practice.

P键词: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方式

Key words: metallurgical industry;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applic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F426;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41-03

0 引言

我国钢铁冶金行业在过往制度红利以及劳动力红利的促进下,其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铁冶金企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钢铁冶金企业在的运营成本与人员费用所有提升,为了保证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实现钢铁冶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的持续进行,要求钢铁冶金企业立足于宏观经济发展需求,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持续深入的提升生产效率,提升有效供给,发挥自身的经济作用与社会价值[1]。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与轧材、采矿、浇铸、选矿以及冶炼等不同的工艺流程中,希望借助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技术优势,保证钢铁冶炼工程中电力资源、氧气以及水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损耗,控制企业运行成本,同时增强冶炼产品的质量水平,实现钢铁冶炼产业的有效供给,促进钢铁冶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立足于现阶段钢铁联合式生产模式的发展实际,全面分析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将星型拓扑结构代替原有的总线结构,实现钢铁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方案的规划设置,增强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质量。

1 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1.1 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复杂

钢铁冶金生产流程繁琐、技术工艺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电力资源的使用需求,保证生产加工的有序进行,需要将电气自动化技术覆盖于整个冶金流程作业之中,借助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以及技术升级等方面的优势,实现钢铁冶金生产硬件与控制运行软件之间的良性互动[2]。但是由于钢铁冶金生产工艺较为繁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覆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与人力支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应用的困难性,使得冶金企业在短时间难以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生产过程中的有效落实。

1.2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电气的依赖程度高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内大中型冶炼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技术优化与升级,吸收国外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有益经验,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自动化生产线,而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需要以电气技术为平台,对生产线运行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传输与信号转换,增强了钢铁冶金企业生产线运行的流畅性与稳定性,提升了生产效率。

1.3 冶金生产技术较为广泛

钢铁冶炼作为冶炼行业的重要分支,生产环节较多、生产内容多样,冶炼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化学变化,还包含了物理变化等多样化的物质性态转变,这就要求钢铁冶炼企业在进行冶炼作业的过程中,对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原料特性进行梳理,严格控制冶炼过程中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各类参数[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应用的质量与水平,需要从冶金流程出发,针对于不同的生产环节,推动冶金生产技术在冶金流程中的高效应用。

2 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实意义

2.1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冶金行业自身的自动化水平,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框架,实现了对钢铁冶炼流程的远程监测与科学调控,对原有钢铁冶金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与组件进行优化与升级,推动了我国冶金行业生产工艺与技术的现代化。同时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冶金行业对于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要求,增强了钢铁冶金企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冶金企业运行模式的改变,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推动了冶金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应用,降低了冶金行业设备维护与保养的成本,保证了电力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下,计算机与冶金行业中各个终端相互联系,因此借助于相关软件应用程序就可以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故障与问题进行及时诊断与排除,借助于这种方式,在满足冶金行业中设备维护的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能够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压力,提升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4]。

3 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遵循的原则

3.1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中的应用必须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冶金中应用目标的实现,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以及技术操作流程,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电气自动化技术满足钢铁冶金生产工作的客观要求,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以现有的技术条件为基础,确保钢铁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工作的科学实现。

3.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中的应用必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作大多位于室外,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环境较为简陋,难以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方案与相关施工技术的细致处理与操作。为了适应这一现实状况,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的增加自动化技术应用方案的容错率,减少外部环境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活动的不利影响。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应用流程必须进行简化处理,降低操作的难度,提升应用方案的实用性能,使得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批量操作,保证钢铁冶金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节约生产成本。

4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应用的途径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生产环节中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明确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与应用的现实意义,在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以现有的技术为框架,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

4.1 继电保护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

冶金企业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电力故障有效隔离,减少电力故障对于冶金生产活动的不利影响,增强电力资源供应的可靠性,需要进行继电保护机制的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应用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将继电保护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下继电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5]。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技术人员要在科学性原则的引导下,需要根据冶炼行业的电力需求,进行输电线路纵连保护体系的建设,实现故障的有效排除,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电气化技术体系下,技术人员可以借助于纵连保护的结构优势,一旦输电线路发生故障,输电线路两侧的开关根据电流与电压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跳闸操作,实现故障部位的有效隔离,并在隔离的过程中,借助于相关设备对线路两侧的判量关系,对线路故障类型进行分析,为故障排除方案的设定准备了必要的数据参考。在进行纵连保护的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提升继电保护工作的效果,技术人员需要针对于单侧电源网络的电力特性,对短路电压以及电流进行有效保护。冶金生产过程中,对于电力资源有着较为旺盛的使用需求,电力系统内部的电压环境与电流情况与其他生产部门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实现对电力系统内部电压与电流的有效调节,减少输电线路故障对于电压电流的影响程度,确保生产流程的有序开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进行特定值的设置,当线路故障发生时,电流电压低于或者高于特定数值时,输电线路中的断路器自动断开,实现电力故障的有效排除。另一方面对冶金生产设备进行接地与电网保护,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接地保护与电网距离保护的过程中,为了限制漏电电流,避免漏电电流对于设备的损耗,需要技术人员可实用性原则为指导,增加接地方案的实用性,实现电路保护装置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对于电网距离的设置则应根据线路故障的发生位置以及反应保护装置的距离,最终确定保护装置安装位置,从而最大程度的提升保护装置的工作性能,增强继电保护的实际应用效果。

4.2 PLC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

PLC作为编程逻辑控制器,借助于自身内部存储程序,实现了逻辑运算以及顺序的定时控制,有效满足了自动化生产线对于设备运行的客观要求。PLC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可以实现不同生产环节间,信息数据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进行通信环状网络的构建,提升冶金生产流程信息交互的流畅度。其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冶金工作的管理水平,实现了工艺流程操控的科学化,例如在对炼钢吹风处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PLC对风机的高低速M行编程,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风速,满足生产需求。

5 结语

为了推动冶炼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冶炼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文章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在此基础上以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为指导,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电子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科学高效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森.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2014(5):57.

[2]王海芳.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5(18):146-147.

[3]田晓亮.浅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J].工业c,2015(57):90-91.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发展趋势;建筑业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156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生产生活效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研究的重点。想要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促进其想多样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有效的生产管理,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特点分析

(1)综合性。电气自动化技术涉及到的学科众多,具有较高综合性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其覆盖范围的广泛性。在技术实际应用中,其与电气自动化控制存在密切联系,将其应用到火电工程、建筑工程以及钢铁行业等,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对工程管理进行优化[1]。同时,想要有效发挥出电气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特点,就需要从综合角度进行分析。

(2)广泛性。主要是指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其可以被有效应用到多个领域,涉及到的软件技术与硬件设备众多,且应用的行业不同,对技术要求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技术应用的难度,想要保证应用效率,必须要做好该行业生产特点的综合分析,确定自动化技术应用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3)依赖性。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作为实现电气自动化应用的基础,在研究与应用中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如果不对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充分研究,便不能有效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需要确定两者在自动化技术研究中的地位。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方向

(1)服务行业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服务行业中的应用,对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所谓服务行业即人与人之间工作,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出行业工作灵活性,利用最少的资源与时间来获取最大的效益。例如楼宇工程自动化,可以实现日常仪器、机械设备等常见电气自动化工具应用的有效性,通过自动化控制来提高仪器设备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满足不同客户对服务的需求[2]。

(2)建筑行业应用。现在建筑工程规模不断增大,结构建设更为复杂,所需电气设备更多,电气系统复杂性更高,对系统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其中,实现对建筑电气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确保系统内所有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例如建立完善实时监控系统,随时掌握不同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便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减少各类问题的发生。另外,电气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其作为机械设备操作核心技术,能够进一步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火电工程应用。火电工程的高效运行是维持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电机、锅炉以及机械设备的一体化运行管理,提高生产系统控制效率。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火电工程隐患与故障的排查,及时采取措施去除存在的各项隐患,减少设备运行故障的发生。另外,通过建立自动化系统,还可以实现操作、控制以及管理的统一,确保整个生产系统的无障碍运行。

3 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系统专业化。现在我国工业生产逐渐向高频化方向发展,基于此可以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分析,与高频化技术融合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建立专业化系统,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利用云计算、高速网络等来提高电气系统的控制效率。

(2)生产安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目前已经逐渐向安全防范技术集成系统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了对生产安全的重视度,通过建立安全控制系统,来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对于此方面的研究,需要基于客户非安全系统控制技术,对系统开发设计成本进行研究,在实现安全方案的基础上,控制设计开发费用。就现状来看,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已经逐渐集中到安全监控与管理方向,即通过对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3)产业市场化。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增强力度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对现存体制进行创新改革,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兼顾市场化发展中,需要做好企业电气自动化发展需求的分析,集中自身力量来完成核心技术的开发,建立完善的自动化系统,对生产体系进行控制[3]。同时企业也需要通过市场化外包分工与社会化的分工协作,带动自动化配件生产的市场化发展,促进设备的自主创新发展。市场化已经成为企业产业发展的前提,在积极引进以及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对市场化发展的分析,提高各类资源配置效率。

4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原有基础上更大程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电气系统内所有设备运行状态的掌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且能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提高生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应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蔡珊.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化工管理,2015(14):40+42.

[2]雷乾.探讨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3

>>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自动化系统设计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用能力体系构建与实践 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单片机与传感器课程联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职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实习实践与成效 浅议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电气自动化专业双证融通教材的开发与课程实践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多层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研讨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与管理实践总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2-11-06).

.

[3]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EB/OL].(2012-11-13).

.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维修电工(2009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5].高职高专教材评价指标体系[EB/OL].(2010-06-07).

http:///link?url=BDIfFA8PsLs5YaIGNgIOor

fuFdmtewO5MHoaA7kFw9R9L6uAvaTQA0SG9y-d6-9o7r

CXciscG-G7inCD5gD7axjFkLCx7YtzuRdpWboAFrC.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4

英文名称:Electric Drive

主管单位: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

主办单位: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中国自动化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2095

国内刊号:12-1067/TP

邮发代号:6-8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发展;措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都或多或少都吸收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些核心理念并以此创造出了自己的成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这些专业的推动,产生了一定的发展。这对我国工业化的总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产生及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1.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产生及影响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一直以来都对电气领域所依赖的电磁感应有所研究。中国最早开设有关电气工程的专业是在1908年的中国的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开设的电机专科,这是我国大学第一次开设电气工程有关的专业。从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到我国现阶段各种各样的电气化专业,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学也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面的发展也有了巨大的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体系与教学体系,研究出了许多对于我国现阶段工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巨大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

2.我国现阶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状况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给的高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逐渐成为了我国提升工业化进程的有效支柱产业。随着自身的努力创新再加上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总体发展程度也在显著提高,逐渐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国际水平的前列。为我国综合科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各行各业也因此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尽管这样,虽然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总体水平还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也暴漏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努力的去克服。

二、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困境研究

我国开展这门专业的有些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有些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各个行业工作,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想要更深入的学习。但是,这些高校并没有形成完备的培养体系,不能有效适应学生对此专业更深层次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发展造成了无形的阻碍,不利于学生的更进一步的学习。其次,有的学校专业学风建设也存在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有些大学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受到近几年持续扩招的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压力,相比一些开展时间较长的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学风建设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地对待,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科地位确立的问题。专业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

最后,师资力量的不足与学生实践性不强也是一个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比于世界其它国家,在我国某些学校开设时间较晚,因此师资力量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专业教师缺乏、专业设备不足、专业实验室有限等问题。这种情况也给学生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产生了困扰,使学生不能真正有效的学习这门专业。

三、对当前我国电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提出的建议措施

1.加大投入、加强重视与完善体系

学校应该加大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投资力度,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所需要的各项基础设施能够完善并得到有效地使用。同时,提起应有的重视。认真的确立该学科应有的地位,使这门专业的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并一视同仁的对待这门专业。最终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健康、可行的发展着。

如果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面的优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以此为根本,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定期开展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面有关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其能够有效地成长为该专业的教学核心和教学骨干力量。同时,加强学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学风建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也会对该学科的开展工作起到良好的效果。

2.提高与当前科技水平的相适应的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有效的加强专业教学与当前科技的结合力度,要及时对教学的知识进行更新和改进,以达到教授学生具有时代特点的科学技术。这方面就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更新换念,不墨守陈规,同时能够接受知识进步性这方面的思想。这是发展现代高新社会所真正需要人才最有效的理念,只有具备这样的理念,才不会造成学生毕业就事业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真正掌握有效、可行的技术手段,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充分的施展。

四、总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对我国工业化进程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并对我国的各行各业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各项事业正在飞速的发展着,并且工业的发展在我国整个发展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可以说是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虽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有效地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该专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上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这门专业在我国还有着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深入的研究,会对我国工业化的总体进程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 2008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6

1.提高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对策 

2.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4.略论高职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 

6.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7.基于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

8.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讨

9.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10.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1.新形势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12.探索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13.MATLAB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14.基于ASP及VBA技术实现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自动化

15.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17.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18.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探讨 

19.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探讨

20.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21.仿真技术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22.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与实践——以太原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 

23.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研究 

24.浅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毕业没计

2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26.利用网络资源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

27.试论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班开展毕业设计

28.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29.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30.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与科研结合效果探讨

31.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

32.工科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为例

33.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实习与设计

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究 

35.高校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探讨

36.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改进

37.提高工科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38.地方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探析——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39.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

40.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实践

4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42.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43.微生物自动化分析仪的毕业实习带教初探

4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5.自动化和建环专业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46.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47.提高工科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与探索——以自动化专业为例

48.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49.浅谈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化

5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质量的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案例  

5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思考

5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5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析

5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

56.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57.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58.不变与应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再思考

59.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60.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

61.MATLAB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62.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方案研究

63.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4.以实际生产工艺过程作为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思考

6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讨

66.毕业设计与毕业分配挂钩新的教学模式 记92届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67.工企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研究

68.谈中专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69.自动化专业新形势下毕业设计过程与质量研究 

7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7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72.电子束离子束专业结合毕业实践研制用于生产自动化仪表零件的电子束焊机

7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 

74.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改革

75.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风因素及治学方略研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76.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

77.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

78.高职电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79.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80.基于学科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81.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对检验医学本科生实习的影响与对策

8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

83.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8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教学实践 

85.医院药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进展

86.人工与自动化双分拣区系统品项分配优化

87.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88.基于配电网自动化的多Agent技术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中的研究

89.基于不同接线模式的馈线自动化实现方式

90.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91.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综述

92.馈线自动化自适应快速保护控制方案 

93.滚筒采煤机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发展及应用

94.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市场发展状况研究

95.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效应: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

96.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97.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98.基于数据驱动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框架 

99.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自动化系统

100.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1.压力容器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02.薄煤层综采自动化配套装备开采技术

10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4.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总体设计

105.配电自动化 

106.探讨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7.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08.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9.从国内外建设经验探讨广州配电自动化建设模式

110.槟榔包装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111.我院基于整体设计的自动化药房建设 

112.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113.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探索

114.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浅谈

115.基于CAN总线的船舶自动化系统研究与设计

116.基于SMART准则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117.基于Android的自动化测试的设计与实现 

118.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119.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概念探讨

120.任务复杂度对自动化意识的影响 

121.探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

12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123.软件自动化测试概述及应用工具分析

124.试论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125.基于IEC61850国际标准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

126.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127.智能配电网馈线自动化发展及展望

128.图书馆自动化开源系统的市场可行性研究

129.国内石油钻机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建议

13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

131.IEC61850在高级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

13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的探索

133.智能电网发展的机制及其对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

134.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一)——电力市场与协调型自动化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7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已启动,按照该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安排,编写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2008年度第一批课题申请指南。

本指南共分关键零部件技术、动力系统平台和新型整车技术、检测与示范考核三类课题,设置20个研究方向56个课题,863计划经费41300万元。

二、指南内容

第一类:关键零部件技术

研究方向1.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产业化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研制开发高功率型和高能量型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及蓄电池系统,开展产品的优化设计、规模生产工艺、一致性控制与成本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对动力蓄电池系统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进行试验考核。

研究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管理系统技术。主要包括:SOC估算方法与动态估算精度研究,故障诊断模式研究,管理模块软硬件开发,系统可靠性、电磁兼容性优化设计与试验考核。

研究锂离子动力蓄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材料的安全性,材料掺杂改性和表面修饰技术,材料制备工艺技术,规模生产及成本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锂离子动力蓄电池隔膜产业化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隔膜抗拉强度、耐氧化性能和质量稳定性的提升,隔膜制备工艺技术,规模生产及成本控制技术研究。

对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进行跟踪研究,开展锂离子蓄电池新材料、新体系的相关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2.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的研制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炭纸、膜、电催化剂、双极板等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开发与产品制备、批量生产技术研究。开发高导电性、合理孔结构、高稳定性炭纸;开发高性能增强型复合质子交换膜及自增湿质子交换膜产品;开发高活性、宽温度、抗聚集、耐环境杂质的电催化剂,以及高比表面积、抗腐蚀、长寿命的催化剂担体;开发耐腐蚀、低接触电阻的金属双极板材料,研究适应车载工况的薄型金属双极板技术及结构。

基于国产关键材料,开发高性能、长寿命、高功率密度的电堆。开展关键材料部件的匹配优化和电堆的模块化设计,开展电堆的安全性研究。

研究方向3.车用驱动电机系统产业化集成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车用驱动电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主要包括:高集成度功率电子模块及控制器关键共性技术;高性能导磁材料技术;系列化高性能位置速度传感器技术;串联混合动力和Plug-in混合动力用机电一体化发电机组技术;产品成本控制技术。

开展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和电机系统热管理、电机减振降噪技术研究。

开发不同车型系列化电机系统。包括产品的优化和集成设计、新型高性能集成化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

开展规模生产技术研究。包括电机及驱动系统产业化的生产制造工艺及工装技术、专用设备、在线检测仪器设备等技术研发。

完善产品检测能力。包括性能和环境试验能力、关键零部件及材料的测试分析评价能力。完善车用驱动电机系统产品技术规范。

研究方向4.客车混合动力专用柴油机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混合动力客车典型道路工况,分析动力与排放需求;研究和优化混合动力客车运行工况下的发动机运行特性,开展相应工况下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的燃烧系统、排放控制系统的优化匹配;发动机怠速断油和自动起停系统的开发,包括控制技术方案及控制策略研究,研究改善频繁起停条件下的发动机工作可靠性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向混合动力动力系统开放的电控柴油机管理系统。

研究方向5.新一代轿车用节能环保高效内燃机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发动机结构优化设计、燃烧系统及燃烧过程的优化与控制研究;开发整机与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增压系统、废气再循环系统、尾气后处理系统的优化匹配与控制;开展整机可靠性试验与评价技术;发动机与燃油适配、整车的匹配、标定与评价技术。

开展电控系统关键零部件软硬件开发,控制策略及匹配标定工具软件开发,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标准规范及测试评价技术,电控系统电磁兼容性、产品一致性和故障诊断技术。

开展后处理系统的研究开发,进行发动机排放后处理控制技术(含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催化剂抗中毒抗老化技术),后处理系统的集成开发和老化耐久性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6.天然气专用发动机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电控单燃料CNG/LNG发动机的研究开发。开展CNG/LNG发动机高效燃烧系统的研究开发;开展发动机电控系统、燃料供给系统软、硬件开发与系统优化匹配;增压器的选型与匹配;发动机热管理系统设计优化;催化转换器的选型匹配与老化试验考核;发动机可靠性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产品质量控制和一致性研究,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

研究方向7.混合动力用机电耦合动力传动装置关键技术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中度以上的混合动力汽车(客车和轿车),开展驱动电机与变速器机电耦合的动力合成装置结构方案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混合动力专用自动变速器、混合动力合成装置专用电机系统;研究动力合成装置的自动换档控制技术和电机控制技术,开发动力合成装置的综合控制系统;研究制订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合成装置的设计规范、计算分析规范和试验开发规范,实现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装置产业化开发。

研究方向8.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ECU研发和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控制系统(ECU);开展ECU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硬件开发和功能测试的研究、电磁兼容和环境测试的研究;研究和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控制网络接口和通讯协议,底层驱动软件和上层应用算法的接口定义;开发控制系统在线程序更新、匹配标定、离线故障诊断、和分布式控制算法开发的支持软件;开展控制系统可靠性加固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开展失效模式的分析研究;开展动力总成控制器的系列化、产品化开发、生产能力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以及大批量供货的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

研究方向9.新能源汽车专用装置与加注站成套设备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车载高压供氢瓶(含组合电磁阀)研究开发。开展工作压力为35MPa压缩氢气金属内胆复合材料气瓶结构设计;进行气瓶受力和疲劳的模态分析;进行气瓶失效模式研究;开展安装方式对气瓶性能的影响研究;开发大口径金属内胆成型工艺技术;优化复合气瓶缠绕线型设计,掌握大口径、大容积复合气瓶的缠绕工艺;进行气瓶安全性、可靠性等型式试验研究;开展35MPa氢气气瓶组合电磁阀设计研究;进行阀门的充气、供气及安全排放研究;阀门密封性、可靠性、安全性试验研究。

LNG站用成套设备的研究开发。集成开发LNG撬装式加气站,研究LNG的卸装、升压和加气系统;进行撬装站的低温泵、低温绝热储罐、低温阀门、低温密封材料、管路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展两相流介质状态下的管道输送、振动疲劳、气蚀等技术研究;撬装站控制系统的开发;撬装站安全与应急技术研究;制定LNG撬装站的产品技术规范和维修、保养、操作技术规程。开发LNG加气机,进行低温质量流量测试技术、安全监控与报警控制技术研究。

CNG储气井检测技术与系统的研发。研究CNG储气井井壁腐蚀在线检测技术,开发无损检测系统,研究CNG储气井寿命测评方法,制定CNG储气井安全管理和检测规范。

第二类:动力系统平台和新型整车技术

研究方向10.燃气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与整车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燃气汽车动力系统开发平台技术。包括:发动机和整车开发技术流程、开发体系、技术装备,开展增压器匹配技术、燃烧优化、控制策略、燃料管理控制模式、在线标定技术的研究,进行在线匹配标定工具软硬件的研发。

开展重型CNG/LNG发动机电控系统研发。包括:开发重型CNG/LNG发动机ECU、减压器、执行器等电控系统关键零部件,开发发动机燃气系统故障诊断、匹配标定工具软、硬件,开展系统集成匹配和控制策略技术研究。

开发燃气汽车车载诊断(OBD)技术。包括:供气系统零部件的诊断方法和诊断功能研究,失火诊断基准及诊断方法研究,催化器和氧传感器失效诊断基准及诊断方法研究,燃气品质对OBD的影响研究,OBD诊断功能标定方法研究。

开展燃气汽车关键零部件系统匹配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开发燃气汽车喷嘴、减压器、燃气系统各类阀体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匹配测试装备,开展燃气系统压力流量特性、喷嘴脉宽特性研究,开展燃气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测试、匹配、评价方法的研究。

研究方向11.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产业化产品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汽车产品工程化技术研究,包括整车优化设计、整车与动力系统集成匹配、批量化生产装备与工艺、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整车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等研究与试验考核。

研究方向12.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技术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各类新型电动汽车(FCV/HEV/EV)整车技术。技术主要包括:整车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动力系统机电耦合方案,控制策略和算法设计技术,网络通讯和控制技术,强电安全技术,电磁兼容性技术,热管理技术,整车匹配标定和试验技术。

研究方向13.代用燃料新型整车技术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LNG整车研究开发。进行整车集成开发、LNG燃料储存系统的布置及安全设计,完成LNG燃气发动机开发与整车的集成;进行整车的经济性、排放、驾驶性能、舒适性的匹配与标定;进行整车性能和可靠性试验研究;生产准备和质量控制。

开展甲醇/乙醇灵活燃料汽车开发。进行甲醇/乙醇灵活燃料发动机及整车的开发,研究甲醇/乙醇燃料腐蚀、溶胀和磨损等问题,进行电控系统软硬件研发,进行不同燃料比例的发动机及整车匹配标定与可靠性研究,开展不同燃料比例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燃料经济性、排放性(包括非常规排放)影响的研究。

第三类:标准、检测与示范考核

研究方向14.新能源车辆技术标准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该项目将继承相关标准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推进标准的进程,将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同时结合其他863课题或其他的课题研究项目取得成果,向标准转化。

在电动汽车方面,研究制定包含超级电容器车辆在内的纯电动车辆技术条件,完善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在新的排放法规下,混合动力汽车(含plug-in)的特点,深入研究重型混合动力汽车能耗与排气污染物试验方法,进一步完善轻型混合动力汽车的能耗与排气污染物试验方法。

研究制定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排放试验方法。

根据各类 新型动力电池特点,深入研究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测试规范;根据不同类型电动汽车的使用特点,研究电机、电机控制器、动力电池及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故障模式和寿命历程,建立相应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和快速寿命评价方法;研究制定燃料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在替代汽车方面,重点研究醇、醚类发动机的技术条件和相关试验方法,进一步研究完善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相关标准。

研究方向15.混合动力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整车性能与排放测试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深入研究不同混合方式(包括plug-in)重型混合动力汽车能耗及排放测试技术和试验程序;深入研究在新的排放法规条件下,不同混合方式(包括plug-in)轻型混合动力汽车排放测试技术和试验程序;深入研究燃料电池汽车尤其是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能耗以及氢排放测试技术和试验程序。

研究方向16.交通能源发展技术路线图及应用推广模式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系统分析国际交通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国家车用能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深入研究各种车用能源技术和车辆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和综合评价,对我国未来交通能源技术发展方向和车辆技术发展战略进行总体规划。

根据交通能源发展技术路线图及车辆技术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研究各种技术途径的综合经济效果和节能减排效果,深入进行技术经济性分析,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及能源技术的支持政策。

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应用规划,系统开展促进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模式研究,包括组织协调、产品研发生产与技术保障,以及商业化推广机制等。

研究方向17.面向世博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前期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世博会园区内外交通需求和交通规划,所应用的新能源汽车类型以及相应技术方案和技术要求;研究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方案;研究车辆运营考核的技术方案、组织管理结构和管理规范。

研究方向18.电动汽车大规模示范运行

主要研究内容:深入开展电动汽车示范推广模式研究,明确组织体系与协调机制;研究制定当地电动汽车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研究制定电动汽车鼓励政策和规章制度,创建有利于电动汽车商业化推广的政策法规环境;建设符合要求的各类电动汽车能量加注系统;深入开展示范运营中车辆和基础设施运行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和评价;开发电动汽车示范运行管理信息化平台,对车辆技术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进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科普宣传。

研究方向19.燃气汽车区域性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在燃气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研究建立区域性(至少覆盖4个以上地级市或2个以上省会城市)的燃气汽车合作机制和发展规划;研究建立区域内燃气汽车发展的协调管理体系;研究建立完善的区域内燃气汽车燃料供应网络体系;研究建立区域内燃气汽车营运、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开展城际间主干线、区域间加气站网络建设,实现区域间、城际间燃气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开展区域间燃气汽车运行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排放监控和节能减排效果分析评价;开展燃气汽车维修保养管理方法与体系的研究。

研究方向20.先进柴油轿车大规模示范与考核

主要研究内容:构建清洁柴油供应保障体系,组织开展柴油轿车的示范运行。柴油轿车分别使用清洁柴油和合成燃料(天然气制油GTL、煤制油CTL)、生物柴油,以出租车的形式进行示范运营和跟踪研究,考核柴油轿车对不同油品的适应性,系统研究柴油轿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系统可靠性、驾驶性能等。

三、注意事项

1.课题申请者应根据本项目申请指南提出的课题名称、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考核指标等要求,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申请书》。

2.课题必须由法人(单位)提出申请,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必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申请负责人。每个课题申请只能有一个课题申请负责人和一个依托单位,课题的协作单位不能超过5家。

3.课题依托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

4.课题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指南之日计算);

(3)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5)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5.具备以下条件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可作为课题负责人:

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且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6.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申请的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一项863计划课题或项目。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863计划相关的人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

7.申请者提出的国拨经费申请不得高于项目申请指南规定的国拨经费控制额,并应按照项目申请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否则不予受理。

8.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申请书,保证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863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8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 发展 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24-01

1 我国电气自动化的现状

1.1 信息化的电气自动化系统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多便利,电气自动化逐步的信息化在生产中取得卓越的效果,在实际的电气自动化管理系统中,信息技术化的使用主要表现在电气化设备当中和管理层的应用。目前,电气自动化设备逐步采用了信息化技术,简单、快速、方便、准确等优点使得我们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信息化技术在管理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帮助管理人员快速的浏览企业的各种信息和数据,方便了管理。

1.2 电气自动化系统维护简易

以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为基础的各种平台的使用已经十分广泛,PC成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重要工具,为人机交互提供了直观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灵活的操作搭载Windows操作系统的设备进行直观的操,这些都使得电气自动化系统变得更加的简易。

1.3 分布式控制应用

现场总线通过一根串行电缆将位于中央控制室内的工业计算机、监视/控制软件和PLC的CPU与位于现场的远程I/O站、变频器、智能仪表、马达启动器、低压断路器等连接起来,并将这些现场设备的大量信息采集到中央控制器上来。它是一种串行的连接智能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的分支结构的通讯总线。分布式控制意味着PLC、I/0模块和现场设备通过总线连接起来,将输入输出模块转换成现场检测器和执行器。

2 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2.1 电气自动化产品的自我研发与创新

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引进,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先进国家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相比,我国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虽然国内已经可以生产出相关的设备。但是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研发这方面还缺乏自主创新,科技含量不足,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不断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积极研发更先进的技术的设备。

2.2 电气自动化系统平台统一化

电气自动化系统平台统一化可以支持一个自动化项目周期中的设计、实施和测试、调试和开机、运行及维护等各个阶段和环节。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从设计到完成的时间和费用。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还可以满足用户另一个重要需求即开发平立于最终的运行平台。根据项目特点和最终用户需求决定将统一的运行代码下载到硬件PLC、基于Windows NT的软件PLC、嵌入式NT系统还是基于Windows CE的控制系统中。

2.3 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通用化

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通用化对于一个成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来说非常重要。整个企业的网络结构应保证现场控制设备、计算机监督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讯畅通无阻。企业管理层可通过lnternet/Intranet对现场设备进行实时监督。在进行系统网络规划时,无论选择与现场设备通讯的现场总线还是与上级计算机或办公系统通讯的以太网,所选择的网络产品必须能够保证从办公自动化环境到控制级直至元件级的整个系统范围内的通讯。

2.4 加快电气自动化产业走向市场

企业在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产业市场化的形成问题。企业要形成产业化走向市场,不仅要加强产品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还有加强配件和零售件的生产与研发,不断提高设备自主生产比例,才能够提高产品走向市场化的进程,

2.5 电气自动化生产安全化

电气自动化生产的安全化是每个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我国电气自动化企业应当认识到安防行业技术多系统集成一体化的大趋势。强调安全控制系统和非安全控制系统的集成。让客户在现有的非安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以较低的开发设计成本实现自己的安全方案,也同样是我们目前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电气自动化安全系统与产品将会成为未来自动化领域的一个亮点。针对中国市场特点,循序渐进开拓市场。可以先从安全等级要求最高的应用领域人手,逐步拓展到其他危险等级较低的场合。按照从工厂设备层到网络层,从硬件到软件,从安全单元到安全系统的路线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安全方案的应用。努力开展电气自动化安全防范系统设计的研究。尤其是在楼宇智能化集成系统领域。

2.6 提高专业的操作人员

我国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发展的比较晚,很多电力单位都早已大量的采用了自动化系统,但是很多相关的操作人员都没有得到技术培训就直接上岗,或者等设备投入使用之后再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这种没有得到及时培训以及直接上岗的操作人员在设备出现故障以后进行盲目的操作,这使得很多的自动化系统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与维修,导致大多数自动化设备遭受严重的损失。为了加快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快速发展,首先要提高相关的操作人员的技术知识,及时的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定期的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维护保养,从而保证我国电气自动化设备快速稳定的发展。

3 结语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目前电气自动化系统不断升级与改进,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已成为广大行业客户所需要的主要前提,加大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生产与研发,开发出更先进的设备,提高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生产该设备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国应该加大支持电气自动化的研发力度,多培养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人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1(3).

[2] 曾志.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研究[J].中华民居:学术刊,2011(9).

[3] 郝敏,李晓凤.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J].神州,2011(7).

[4] 马彦平,周健.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

[5] 朱王何.基于开放式电气自动化专业柔性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J].新天地:开拓教育新天地,2011(10).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9

1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与理念

面向国家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重大需求,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指引下,构筑并实施了“一个方案,两条主线,三个支撑,一个机制”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1.1一个方案:“多目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适时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多目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本,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克服了传统培养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不足,针对扩招引起的生源差异较大及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及对未来的职业取向,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

1.2两条主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紧密围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主线,以国家质量工程为航标,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整体建设。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建立以国家教学名师和骨干教授为核心的优秀教师团队,提出了“融入、转化、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建立先进的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课程体系精品化,教材体系现代化”的课程建设思路,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的建设。提出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增强素质、张扬个性,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构筑和实践了“横向四平台,纵向五层次”的多层次、模块化、个性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1.3三个支撑:质量工程建设支撑、国家重点学科支撑和轨道交通行业支撑

采用“边改革、边实践、边建设”的建设思路,以质量工程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和轨道交通行业为支撑。教师全力投入、学生积极参与,成果丰硕。获得了一大批部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部级教学团队、部级精品课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级特色专业、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对构筑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有力的支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部级的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对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了强大的学科支撑。面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轨道交通建设高新技术含量的大幅度提升,发挥原行业院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立足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这种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对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

1.4一个机制:人才培养的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与轨道交通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发放就业质量调查表、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收集学生、企业反馈信息。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质量及企业用人满意度。从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学、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发展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理论教学。全方位、多层面地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办学,形成对专业结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优化的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2具体建设措施和内容

2.1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决定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多年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凝聚了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形成了以国家教学名师带头,中青年为骨干,老中青搭配,学历、职称、专业方向和年龄结构合理,深受学生欢迎的“部级教学团队”,全面开展改革研究与实践,指导专业建设,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对构筑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始终将其作为师资队伍整体建设的关键。为了保证师资队伍不断健康发展,学院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始终本着“精心培养、严格要求、合理安排、大胆使用、全面考核、鼓励先进”的二十四字工作方针进行。教学团队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专注科学研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本学科科研发展的优势,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努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研究型教学的开展。近年来团队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15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其他省部级学术奖12次。一方面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教师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内容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部分成果和系列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相关,通过团队教师的积极总结,将成熟的内容及时引入教材、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进一步促进了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改善。因此源源不断的高级别科研项目的开展,确保了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2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基础。作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在进行大量现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行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及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情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在大类培养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了特色专业方向的建设;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下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铁道电气化”、“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磁浮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四个专业方向。在“多目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设了以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茅以升班”,倡导在科学研究上的独立创新精神和自由探索思想。以“茅以升班”为代表的学生创新意识强,在各类全国性创新竞赛中屡获大奖。易卓霖等同学以一等奖第一名夺得“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荣誉奖;“茅以升电气03班”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电气03级3班”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为更好发挥高等教育服务行业和服务社会的作用,针对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适时开设了“高速铁路动车组班”、“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班”和“地铁班”。满足国家急需人才培养的需求,集中体现了“多目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该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求是创新、尊崇真理的科学素养,还体现了对学生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学校在第一时间组织了30名国防生奔赴地震重灾区抗震救灾,其中的27名来自电气学院,他们以其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牺牲精神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其中郭晨阳同学入围“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参加了由教育部和组织的“励志青春———当代大学生在2008”全国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

2.3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学院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持续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建成了“电力牵引控制系统”和“高电压技术”2门部级精品课程,“电力系统分析”、“远动监控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路分析”和“电工学”等6门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教材,前后编写出版的教材总计40余部。涵盖了本专业的主要课程,针对教学内容编写了电子讲稿,制作了试题库、多媒体教案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这些教材特色鲜明,有多本教材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奖,为铁路高校提供了优秀的专业教材。目前,有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5部教材入选“十一五”部级重点图书。通过上述12部部级教材建设,更新并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凸显了专业特色、体现了近年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对培养高质量的电气工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2.4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基地建设

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为培养高质量电气工程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按照“以软带硬、资源共享”的建设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整合原有基础实验室群,以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建设为重点,实现了“实验项目菜单化、实验内容层次化、学生培养个性化、实验管理信息化”,建成了部级电气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契机,构筑和实践了“横向四平台,纵向五层次”的多层次、模块化、个性化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和贯通式培养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依托,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建成了以个性化实验和科研项目实践为主的个性化、创新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贝加莱自动化公司”等国外著名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等国外高校签署学生交流访问协议,建立国际工程实践基地,定期选派本科生参加国际工程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的工程视野和国际视野,取得显著成绩。与轨道交通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12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了校内外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通过构建“一个方案,两条主线,三个支撑,一个机制”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轨道交通电气工程一流人才,满足了国家轨道交通重大需求,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

(1)“多目标、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建立,克服了传统培养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不足,针对扩招引起的生源差异较大及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及对未来的职业取向,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解决了传统工程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现代化,切实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10

摘要:本文结合学习实践,对电气自动化生产的前景进行研究,以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器工程;自动化工程;探讨

1电气及其自动化工程的发展现状

1.1在工业化建设中的应用。现代工业生产中最常使用的生产技术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主要应用在控制领域。电气工程使用的机器极少被人为限制,效率高,节约生产成本,保质保量达到计划产量,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精度准确。在机器上装置先进的、优质的继电器、感应原件、电子部件,有关工作技术人员在自己的控制平台上编写自动化软件程序,控制系统一丝不苟地按照步骤执行命令,执行命令的过程就是机器自行生产的过程。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完全意义上的自动化还没有全部实现,普及程度远远不够,还需进一步拓展。1.2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变电站是催生电力,传输发送电力的设备,电力工程与自动化广泛应用在电力行业,在变电站中能够大发威力。它保证了电力设备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节约了变电站运营中的资金、劳动力,为电力设备提供动能。电力系统通过有效的智能控制,减少了电力系统的操作复杂性,这应归功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对电力系统设备状态的准确监控,对工作现场利用智能方法进行布控监督,确实保证了设备运行当中的安全性。要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推动我国电器工程技术的研发,抢占市场制高点,掌握电工电子、电气控制、系统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服务国家和单位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前景分析

2.1电气工程应用化有利于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现代化。就目前国际水平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科技工作者的需求量呈上升态势。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电气工程及其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专业研发人员的不懈努力,多年奋斗,励精图治,砥砺奋进。2.2电气自动化有利于工业现代化发展。过去的操作多数靠人工,既不安全,效率极低,成本居高不下,如今的现代工业不能全依靠人工来完成实际操作的,必须要由机器来制作,通过运用机器,就能保证正常运行下去,这种通过操作机器实现运行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电气自动化。例如,一些仪表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反馈到内部,从而改变输出量,达到稳定性能的目的。未来世界大势是智能化程度的越来越高,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历史所淘汰,工业现代化是强国之路,如果不能跟上时代前进车轮,就将落伍与世界,被经济大潮所淹没。2.3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器工程及其自动涉及范围不断推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或缺,尤其是作为世界工厂的商业领域,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响品牌,不仅涉及重工业还涉及到轻工业,要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就要不断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研发方向

3.1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上树立新思维。牢固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要多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洋为中用,树立开放思维,在原有基础上,深入研究,精益求精,研究电网络多媒体的理论、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重点在电力系统的领域,研究发电机的内部构造,突破核心技术,增加运转效能,实现新的突破。3.2在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技术上深入研究。打铁还需自身硬,就电力工业本身而言,电机就是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它在机器制造业和轻、重型制造工业中应用广泛。如何在这个关键环节有所突破,是所有研发人员和专业人士殚精竭虑的问题,要不惜一切代价,夙兴夜寐,扎实奋进,改进电力系统中的大型发电机、电动机、中小型电机方面,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攻坚克难,运用现代节能控制技术,促进大中型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3.3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上实现新飞跃。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其研究内容衍生的各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实践生产和生活当中,未来的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控制、优化、经济、稳定等多项指标上实现新的突破,这是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这就需要上下联动,完善研发机制,奖励有功人员,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依靠良好的机制实现新的研发技术的新跨越。3.4在技术成果转化上实现突破。再好的科技成果,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停留在纸面上、理论上、实验室里,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应用领域,等于空谈,没有实际意义,我国目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原因就是不少科研项目缺乏实践性、实用性,闭门造车。有地就是为了研发而研发,为了套取科研经费而工作,浪费人力物力。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把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作为奖励的重要依据,不唯书、不唯上,不木心所谓的专家教授,不论资排辈。在技术研发上,要突出实用性,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如大到航天飞行器中的特种电源,小到家用的空调、冰箱和计算机电源,都离不开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技术。工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国家发展建设和大家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得各种各样的技术与自动化系统密不可分,结合紧密,大力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为重要,不可忽视,要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确定重点攻关课题,加大经费投入,进行产品研发,使之智能化的应用让设计思路简单化,便民化,实用性能更强,应用更加广泛。

作者:陈鹏 单位:中国能建黑龙江火电第三工程公司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1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现状分析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292-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要求逐渐增高,在我国对电气自动化将技术极大程度重视的同时,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也极大地推动了电力企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电气自动化是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先进科学的技术标志。在以前自动化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经过引进才一步一步的研究出属于我国自己的自动化技术,其应用领域包括可编辑程序控制器、微电子装置、大型企业控制平台等,结合自动化技术的电气设备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的电气自动化进程迈出了一大步。

本文在此阐述了我国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并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电气自动化的概念和优点

电气自动化是研究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研制开发以及电子与计算机等领域的一门科学。在我国解放后便开始对电气自动化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开始设立本科专业。进入新世纪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发展日趋多元化。尤其是结合了目前嵌入式、网络、通信等技术后,电气自动化已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各个领域。

电气自动化的优点包括:1优化供配电设计,促进电能合理利用。应能保证电气设备对于控制方式的要求,保证电气设备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保证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电能的直接或间接损耗。要满足建筑对运行要求的制定和维护其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尽力减少成本,最大程度的降低和减少各种消耗。选用节能设备、均衡负荷、补偿无功、减少线路损耗、降低运行与维护费用,提高电力设备的是利用率,减少电能的直接或间接损耗;3合理调整负荷,提高设备利用率。在满足建筑物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电能质量、合理调整负荷、选取合理的设计系数,在特殊用电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节能措施,提高负荷率和设备利用率节约电能。

2 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的现状

2.1 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电气自动化生产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行业生产和消费的区域性强,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区;具体形式为:小群体大规模,同时生产模式迅速扩大,大公司不断出现,产业化程度迅速提高。 第二,各省区的龙头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产业的进步,提升了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由于电气自动化初级产品的生产量快速增加,而加工业和市场开发能力相对滞后,并且产品单一,进而导致市场竞争力加剧。

2.2 行业受影响技术革新影响大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变革更新可能会改变行业竞争格局。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电气自动化制造基地,行业内所有知名品牌都在中国生产制造,整个产业链的工艺水平已经积累了相当的高度,完全达到世界一流的领先水平,但产品档次相对较低。电气自动化生产企业能否选择合理的技术研究路线,决定着未来在关键技术领域能否实现突破,保持在技术上的领先性。 由于电气自动化的组成元件都含有较高的科技技术,很多生产企业在关键技术上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因此,整个行业的竞争几乎完全是低端的价格竞争和渠道竞争,生产企业若在技术上得到革新和突破,企业将会成为整个行业的方向标。

因此,国内的生产企业只有在技术、人才、生产设备等方面不断突破,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3 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3.1 电气自动化企业的发展方向

革新能力是一个行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企业只有不断地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加快创新产品和升级产品的推出,才能为产品争夺更多的市场价机会,也才能维护好企业与客户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以保证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风险。

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革新产品和服务,这能实现竞争力的突增;二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改进,这能循序渐进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因此,企业在建立和维护竞争力时,要重视经营管理的改进,更应该重视产品革新能力。特别是对电气自动化这类产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性能的优越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这必须靠技术改进和产品革新来实现和维持,产品革新能力对电气自动化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想要构筑企业竞争力的电气自动化生产企业必须将产品革新能力放在战略性位置。

3.2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科技化、信息化、开放化。

科技化是指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应当出现实用性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本着自主创新的思想,以节能降耗为切入点,积极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在材料的使用,技术的使用等方面力求创新,采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发新产品。

开放化是实现管理、决策、设计、控制和制造一体化的关键也是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的重要基础设施, 与外界建立一个接口实现与外界网络的连接,它广泛的被应用在电力系统各元件和局部系统的监视、调节、管理控制上,是电力系统运动技术、信息管理、调度自动化等方面的技术核心。

信息化信息技术的电力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机优化与仿真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地位应更加突出。网络通信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广泛使用以及人工智能分析的广泛应用都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3 电气自动化产业市场化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范文12

关键词:工业电气自动化;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6-0001-01

前言

工业电气自动化是一门研究与工业电气工程紧密联系的一门计算机领域相关的科学,其包括自动控制、系统运行、信息处理、电子电力等诸多技术领域。随着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工业电气自动化不断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劳动力得到解放,电能得到合理的利用,设备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当前,电气自动化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与科学技术进步紧密关联,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国防建设的物质载体,也为居民很好提高各类机电产品。我国电气自动化工业发展的空间巨大,但是缺乏相关技术支持,自主研究创新能力不足,使得工业电气化行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过高,不利于我国工业电气化的发展。

1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力传动控制技术已经逐渐无法适应现代生产自动化的需要,这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应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然而由于技术条件、资金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电气自动化技术研发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国内工业企业要实现稳步快速发展,必须认清当前国内外环境,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第一,计算机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作用显著。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Microsoft及OPC技术等的应用,为电气技术与自动化技术有机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撑;工业生产企业通过采用统一标准的技术,利用结构化的编程方式,简化了程序管理,缩短了编程周期。同时凭借自身灵活性和集成性的特点的PC的人机界面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第二,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由于其实时性、可靠性和可扩充性的特点被广泛使用。但是,各生产厂家对采用的标准并不一致,使得生产出的系统在统一使用和维修方面非常麻烦,装备的替代性非常差;同时分布式控制系统的造价高昂,一般的企业难以承受。因此,该系统的普及性还较低,急需进行技术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以适应企业的需求。第三,集中监控方式使得信息处理速度过慢。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多采用集中监控的方式,这使得电气系统要处理的数据非常繁杂,占用了大量的主机空间,降低了整机的运行速度,导致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同时增加了电缆数量和成本。繁杂的系统接线同样使得系统对故障的排查能力降低,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2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趋势

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要获得快速发展,除了在技术上不断更新和改进外,还需要从产品创新、改善经营模式、建设统一的电气自动化平台等方面努力。

2.1创新电气自动化产品。从我国工业电气化产品市场来看,工业电气自动化产品种类繁多,基本覆盖生活和生产中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有效质量监督管理,市面上的工业电气化产品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产品,而采用高新技术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产品则相对欠缺。针对这种现状,工业企业应该强化自身的技术研发力度,调整电气自动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掘产品的附加值。在注重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企业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紧跟时代需求。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产品设计中,要大胆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掌握关键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国家也要逐步出台相关电气自动化产品的技术标准,引导和监督企业对原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完善生产经营模式。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企业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提高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企业要提高经济利益,必须逐步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努力研究国外现有的先进技术,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改良,在保证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结构。企业规模化经营模式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并推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

2.3创建统一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平台。工业电气自动化企业要壮大发展,必须要根据企业实践情况构建统一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平台,实现自动化项目运行中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和操作,降低产品设计时间和成本费用,并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统一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平台必须方便操作,操作人员只需按几个键或者进行简单地输入就能实现相应的目的。此外工业电气自动化企业要加强对现场设备的监督管理,协调控制设备、计算机监督系统等各个系统,及时更新数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水平。

结语

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对于提高效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非常重要,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深远意义。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由于实时性好、自动化水平高、管理功能强等特点,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和企业的信赖。然而,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缺乏相关技术支持,自主研究创新能力不足,使得工业电气化行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过高,不利于我国工业电气化的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主研发,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汪庭弘,王强.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5(5).

[2]范然,杨健.电气系统中自动化发展方向的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