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

时间:2023-11-20 10:01:14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1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企业要求新招收的钳工工人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完成工作任务。学校要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单靠专业课中抽象的理论讲授,实习课中简单的装配练习或单纯地增加錾削实习时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有独立操作能力,又要看到理论基础知识带来无限创造力与想象力。我们的教学只有面向未来,与时展同步,才能培养出懂理论、精操作的新型技术工人。

钳工工艺学是一门机械工种的技术基础课。它与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机械传动、各机构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为了学好本专业课程,并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基础,笔者采用了一体化模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体化模式教学就是将原来的钳工工艺课与生产实习整合为几个模块,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完成教学任务。

一体化教学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将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激活大脑的思维,酝酿头脑风暴,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诱发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一体化教学使理论与生产实习结合为一体,使理论与实践更融合,实践证明这一尝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二、一体化教学原则

第一,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巩固性的原则。

第二,实行个别工序和复合作业交替进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各种操作技能的原则。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理论工艺知识来指导生产实习的原则。

第四,实习结合生产的原则。

为了便于教学,笔者把教材内容整合为以下一体化教学模块:平面划线、錾削、錾子的刃磨和热处理模块;锉削、攻螺纹、刮削模块;矫正、钳工常用设备、装配的基础知识模块;传动机构的装配、卧式车床的总装配工艺模块;测量技术模块;安全文明生产模块;机床一级保养等模块。学完后可以达到中、高级钳工应具有的技能技巧水平。

三、钳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1.营造生产气氛,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个别操作技巧是指学生单动作操作的能力。根据生产实习课题教学的要求,操作练习应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达到动作自如、接近自动化的程度。在此阶段进行模拟生产性实习,就是给学生下达生产任务,发正式生产图样,编制工艺流程,以形成生产气氛,使学生真刀真枪地实战,人为地制造压力,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正确地完成加工生产的任务。此时,教师应在现场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指导,纠正误差,使学生由“自觉”阶段进入“自动化”阶段,从而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操作技巧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关键,是技能的记忆阶段。操作技巧可分为个别操作技巧、工序技巧、综合作业技巧。这些技巧是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的。通过个别操作技巧的学习,可以达到举一反三、更快掌握其他技巧的目的。

2.选好产品,掌握综合作业技巧

综合作业技巧是指学生操作应变能力。前两个技巧的训练和提高属于初级阶段,是后一技巧训练提高的基础。综合作业技巧是高级阶段的训练内容,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综合作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不同类型、不同精度的工件练习。要开发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生产实习需要的产品,仅仅依靠学校自身力量难度很大,必须加强对外联系,拓宽渠道,实现厂校挂钩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如为提高操作技能,零件图里有錾削、刮削矫正、装配等,只有通过综合作业的训练,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符合加工效率的要求,保证产品加工质量,提高学生掌握综合作业技巧的能力。

3.巧妙设计一体化任务书

所设一体化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全面掌握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完成本工种中、高技术等级工件的加工。要想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先进工艺和操作技能,熟练调整本工种的主要设备,独立进行一级保养,正确使用工、夹、量具、刃具,养成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就要在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智能,并要求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

为了便于教与学,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中、高级钳工应具有的技术操作技能,应巧妙设计一体化任务书。

4.一体化教学举例

(1)工作任务:錾子的刃磨;

(2)工作内容:阔錾、狭錾的刃磨;

(3)三维目标。

①知识技能:根据用途及加工材料的性质确定錾子的几何形状及合理的角度值,并刃磨。

②过程方法:分组手动刃磨。

③采用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互助协作。

④难点重点:錾子楔角β的大小,要根据被加工材料的软硬来决定。

(4)关键技能:錾削较软的金属,楔角可取30°~50°;錾削较硬的金属,楔角可取60°~70°;一般硬度的钢件或铸铁,楔角可取50°~60°。狭錾的切削刃长度应与槽宽相对应,两侧面间的宽度应从切削刃起向柄部逐渐变狭,使在錾槽时能形成1°~3°的副偏角,以避免錾子在錾槽时被卡住,同时保证槽的侧面能錾削平整(见下图)。

①刃磨要求:切削刃要与錾子的几何中心线垂直,且应在錾子的中间平面上。阔錾的切削刃可略带弧形,其作用是在平面上錾去微小的凸起部分时,切削刃两边的尖角不易损伤平面的其他部分。前、后面要光洁、平整。

②实操闯关:分组进行,互助协作,教师巡回指导。

③自我评价:包括我组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本组的收获、组际互评(每组学生在实操训练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最后的组际互评中可以充分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点评:解决问题的妙法。

通过上述的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使学生一理通,而百理明,不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并且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直接就业的技术工人。“一体化”教学改变了过去理论与实习分开进行的做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增加了知识的连续性,有利于学生系统灵活地掌握知识,又使理论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引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符合人们“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操作技巧与技能。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2

舞蹈技巧作为中国古典舞表演的重要手段,历来被中国古典舞教育者、表演者与欣赏者所看重,当代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建国后新兴的舞蹈艺术形式,其“基本功训练”课程在自身构建的过程中,从传统出发结合当代科学发展和艺术实践,在寻求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舞蹈技巧道路上取得了开创性的突破。

基本功是一名舞蹈演员必须具备的基础和根本的技术能力。而舞蹈技术能力是指舞蹈艺术方面比较熟练的技巧。熟练的舞蹈技巧是舞蹈艺术家在长期的舞蹈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有关舞蹈技术的知识和经验。就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而言,技术技能就是表演中国古典舞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基本技巧,它主要包括“跳、转、翻、控”四个方面的技术,可以说是所有人体动作类技艺者所追求的技术能力,它体现出“基训”课程对“跳得高、转得多、翻得快、控得稳”的技巧技术能力的追求。我们看到这种“高、多、快、稳”能力的获得,除了勤学苦练之外,还需要更多的运动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科学知识的支撑,因而,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技能发展首先是指对训练方法科学性的探求。

在今天,基训技能中“男女技巧”之“共性化”,就是“基训”技巧在寻求人体运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规律和方法上的发展。比如女生“原地劈腿跳接连续横飞燕”、“掖腿转4至5圈”和男生“踢搬后腿立半角尖180度”等。这些对女生跳、转方面和男生控制方面的改进,使女生弹跳能力和旋转能力达到男性化水准,而男生控制能力却可以与女生相媲美。以上在运动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稳定、肌肉能力训练等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结果,是中国古典舞“基训”技巧的科学性创新和发展。

具有民族审美特征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技能训练的另一追求。中国古典舞技巧,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审美风格的“技巧”。唐满城先生在肯定《轻青》节目中的舞蹈技巧时用了一个“化”字。他认为:刘震的技巧与众不同在一个“化”字。他把“跳、转、翻”外在的技巧痕迹完全“化”为无形之形。他这一“化”实际上是指舞蹈技巧审美风格的“身韵化”。在追求舞蹈技巧难度和强度的同时,把身韵的动作技法结合在技巧的起(准备)、承(连接)、转(转折)、合(结束)之中,从而赋予舞蹈技巧强烈的民族审美性。

中国古典舞身韵是构建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另一重要课程,是中国古典舞学科的舞蹈思想灵魂。“身韵”所构建的传统文化美学思想来自于我国的戏曲艺术。那么,“基本功训练”所指的这一“基本”就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演员所不能缺少的一般素质、方法、规格、要领,而是包含当代中国古典舞区别于其它舞蹈的风格特征――民族性审美倾向。比如“探海翻身复合吸腿翻身”、“云手紫金冠转落卧鱼”、“扫堂探海转接老鹰展翅转”、“串翻身接绞腿蹦子”、“败式拧身大赞步”、“斜体旋风空转接旋子306度”等技巧。在这些技巧动作过程中所呈现的“拧、倾、圆、曲”的外形体态特点和典雅、优美的形象气质,正是“基训”技能民族审美性的体现。不断将身韵中提炼的元素、动律、体态、节奏融于基训的连接、舞姿、步伐之中,从而大大加强基训的风格性和审美性,是古典舞“基训”技能发展的审美性追求。

舞蹈表演艺术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家与观众正是在这种形式的观赏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形式本身就是观众欣赏的对象。而舞蹈技巧作为一种舞蹈观赏力很强的形式,受到无数的表演艺术家亲睐,并在我国传统表演艺术领域流传着“一招鲜吃遍天”的艺谚。在舞蹈表演中,往往高难度的技巧,总能为舞蹈作品增添光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于有时在无需塑造人物或表达某种特定感情时,只是为了观赏性――营造“高潮”,舞蹈技巧也是必须的,因此可以说它也是目的之一种。这时,舞蹈技巧对于许多舞蹈作品表演而言,就是一种情感性的技艺展演。

因此,中国古典舞“基训”技能训练,在寻求科学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技术技巧的观赏性追求。除了保存原有的民族技巧外,侧重于在技巧的高、难、新、特上另辟蹊径,试图摆脱以往相对“顺势”单一的技术技巧,更多在“逆势”和肢体的拧倾、交叉、旋扭中找变体,通过方位和角度的变化,以及复合型、综合性的加强,来获取更强烈的观赏性。比如“拉腿蹦子空中翻身”、“扫堂接各种变形舞姿转”、“圈蹦子接空中720度转体”、“单一后手翻接弹踺子接空中横双飞燕”、“踺子直体后空翻转身上步接跨掖空转”、“旁腿转接吸腿翻身”、“摆腿跳接紫金冠”等等。这些民族舞姿转、复合技巧,风格鲜明、技术高超,在世界上都是独特而且领先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渲染力和观赏性。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基训”在自我发展与探求的过程中,将“基训”技能的功能科学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培养了沈培艺、丁洁、黄豆豆、刘震、山、武巍峰、汪子涵、刘岩、胡岩等一大批当代中国的优秀舞蹈演员。实践证明中国古典舞基训在确立解决人体的功能、素质等科学训练的前提条件下,结合民族文化的审美风格特征,极大地挖掘了舞蹈技术技巧的潜力。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3

一、中国民间舞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技巧

我们可以从中国民间舞的根源——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来分析和寻找答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技巧。在此,我不做全面地分析和介绍,只想着重地分析一下已被舞蹈学院纳入必修教材的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的原生态民间舞中的技艺性舞蹈。

1.汉族

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

(1)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2)山东鼓子秧歌。鼓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武场正是“鼓”、“棒”、“伞”大显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动时步大身低,落脚生根,蹬脚扬尘,坚实有力;跳跃时则强调干拔与上窜,犹如“旱地拔葱”。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种蹲、踢、跳、转技巧,那么鼓子秧歌的稳健潇洒、淳朴刚劲的风格就很难体现。鼓子秧歌的发源地——鲁北地区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县和杂技之乡吴桥。武术与杂技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艺表演。

(3)还有诸如安塞腰鼓、广东英歌、湖南花鼓、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

2.藏族

藏族舞蹈中的热巴,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在民间是由世袭的流浪艺人表演的。其中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艺人手持牦牛尾和铃铛,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打。开始时,男女一起表演,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当跳到气氛热烈时,就拉开场小进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鼓技,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表演完鼓技之后,鼓队散开站立一旁,由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一个接一个应声呼叫,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不同的技巧动作,有“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还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儿,如“滚毛”、“抡背”等。铃鼓舞有很多套鼓点,每套鼓点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动作。演员应场上鼓声而舞,腾跃飞舞,在快速倒脚步中结束。又如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种靠技巧表演来抒感的舞蹈,跳起来粗犷奔放,气势磅礴。

3.蒙族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4.维族

盘子舞是维族舞中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的一种舞蹈,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顶碗小碟舞”的俗称,通常是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挟手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着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区的麦西来甫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可堪称一绝。快板部分由双人对转发展为竞技旋转,一时间各种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平转纷纷登场,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5.''''TimesNewRoman''''">朝鲜族

象帽舞和长鼓舞都是朝鲜族舞蹈中富有特色且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舞者戴特别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转和飞舞。技巧越高,头上的长缨就越长。舞者手中击打着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而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长鼓舞多为女

性表演,后来男子也有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表演进入高潮,常作行进性的连续旋转。技艺高超者,可转几十圈之多。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技巧“资源”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徒手动作技巧,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这一点,从以上对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艺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见一斑。

二、中国民间舞技巧与中国古典舞技巧之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民间舞中的许多技艺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术、戏曲、杂技中的营养后发展形成的。尤其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许多徒手技巧动作,如飞脚、蹦子、旋子、扫蹚、扑虎、叠肩、赞步等等技巧,它们都是古典舞与民间舞所共有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技术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为什么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些技巧称为古典舞技巧呢?我想也许有着先入为主的原因吧。中国古典舞系的学科建设比中国民间舞系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而中国民间舞系至今还没有完善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在基本功训练上基本依赖古典舞基训教材。所以这些技巧就很自然地约定俗成地写上了古典舞的姓氏。其实这些技巧是很难从中界定其归属的,只能说它们都是我们的民族技巧。如果非要有所界定的话,那只有看其使用目的了。不应该是谁用的“早”就是谁的,而应该是谁用的“好”就是谁的,所谓用的“好”就是技巧的运用符合舞种的审美风格,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现的舞蹈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三、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定位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他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技巧的运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却无法存在。技巧对于中国民间舞来说,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民间舞中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民间舞风格的重要表情手段。中国民间舞这门风格性很强的舞蹈表演艺术,怎能不需要高超绝妙的技巧呢?

在全国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中,由著名民族舞蹈家海里且木·斯迪克编导的《顶碗舞》,一举夺得了民间舞群舞项目的金奖。这个剧目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维族原生态民间舞盘子舞中的顶碗技巧。女演员们在表演中头顶盛满清水的小碗,在优美而欢快的音乐中,从容流畅地移动舞步和变化队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风中飘荡。其高超绝妙的顶碗技巧和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

去年六月,我有幸观摩了来自的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现在回想起其中的热巴鼓舞,仍会让我热血沸腾、兴奋不已。整个乐舞就是在女子热巴鼓舞和男子辫鼓舞表演时推向高潮的。女演员们的热巴鼓技巧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做顶鼓旋转,还是甩鼓旋转和击鼓翻身,都是那样的迅捷、利落、干净、漂亮,引得在场观众一阵阵赞叹和热烈鼓掌。男演员们的辫鼓舞跳得更有气势,更有一种野性美。他们甩辫击鼓、挥洒自如,节奏由慢至快,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浓郁的雪域风格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让我们心醉神怡、激动振奋。

上述两个舞蹈都是符合民间舞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们都是通过道具性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四、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发展趋向

1.技巧风格化

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

2.技巧情感化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

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

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3.技巧艺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

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

五、中国民间舞技巧的教与学

中国民间舞系从1987年建系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技巧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潘志涛教授在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很早就提出了诸如“碎步”、“打腿”等一些民间舞基本功,本身就是技术技巧的思路,引导了民间舞技巧教材的开掘。明文军副教授则从分析民间舞蹈特有的道具性舞蹈技巧入手,从民间舞的审美风格出发,进而提出了民间舞技巧课应在突出民间舞的风格属性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所谓“继承”就是要对原生态民间舞蹈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和道具进行科学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并用于教学。所谓“创新”就是在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其他舞种,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技巧形式,用“他山之石”来完善中国民间舞之“玉”。他将这一教学思路贯彻在厦门班的教学实验和教研工作中,并获得了成功。厦门班在民间舞技巧课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教学大纲的整理与完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教材在1995年初步完成之后,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通过四年的学习,我以为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教学法:1.元素教学法

元素,也就是基本要素。所谓元素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基础,找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象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就必须进行单一元素性训练,才能保证旋转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族民间舞中的夏克转、跪转,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螺旋空转,蒙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海青式吸腿转等,都应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

2.短句教学法

短句是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象民间舞中的诸多道具类技巧,就可以通过短句进行训练。如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的手绢花、广东英歌的英歌棒、鼓子秧歌的伞。又如藏族民间舞中的热巴鼓、蒙族民间舞中的筷子、维族民间舞中的盘子舞、鲜族民间舞中的长鼓。如果光是在原地进行单一元素性练习,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很难达到好的训练效果。如果用短句的形式进行训练,再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风格。

3.表演组合教学法

所谓表演组合教学,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中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可从安排一些具体情节,也可以从情绪出发,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

上述三种民间舞技巧教学法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元素技巧训练,到短句技巧训练,再到表演性组合技巧训练,其教学规律也是循序渐进的。

六、结论

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是丰富的,其“品质”是独特的。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是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另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道具舞蹈技巧,还有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蹈中没有的,但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创新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是体现各民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民间舞技巧应该向风格化、情感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和强化。在中国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我们应坚持贯彻“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应该指出,中国民间舞系的技术技巧课已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4

关键词:合成技巧 分离技巧 分析测试

中图分类号:O6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243-01

任何理想的有机合成设计方案均为纸上谈兵。如何将合成设计付诸于实验中,并获得圆满成功,则是有机合成成败的关 键。[1]能工巧匠,行家里手,均在各自的活动领域里都有自己的“绝活”。庖丁解牛,虽然他没有学习过解牛的解剖知识,也没有对解牛的过程作过种种设计方案,但他却能掌握解牛的技术与下刀工序。在解牛过程中对工具的运用得心应手,达到了“自由”境界。这说明庖丁在实践中不仅具有解牛的技能,还自由地掌握了解牛的技巧。在实验室里,有机合成化学家对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更加需要长期实践和熟练掌握实验技巧。

有机合成实验是化学家的科学创造活动,不但遵循有机物的客观规律,进行物质间化学反应,而且这些合成化学家们还根据自己的需要,精心设计合成反应操作,运用自己的创造才能,让这些化合物在反应瓶中犹如活的灵魂,有规律地从新结合起来。所谓实验技巧就是有机合成化学家运用特定的物质原料和合成手段创造科学艺术品,表达其创造思想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多次反复的实验过程中,趋于自动化、完美化。实验技巧依照实验目的可分为:合成反应实验技巧、分离实验技巧、产物结构分析测试确证技巧。这些技巧在有机合成实验中是密切相关的。

1 有机合成试验技巧

有机合成的第一步,就是原料在特定条件下向产物转化的合成反应实验。一个目标分子能否在实验室里被合成出来,关键取决于合成反应实验的成败。[2]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不同的有机合成反应所需求的反应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有机合成实验中,原料与反应器和反应条件的协调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加料顺序,反应体系中各化合物的浓度变化,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等等都影响着有机合成反应的进程。在有机合成实验中许多人为因素也影响着有机合成反应的进行。因此这里讲有机合成反应实验技巧就是合成者对上述诸方面因素的艺术性运用和处理技能。作者在此仅举一简单例子说明有机合成实验技巧。(见图1)。

丙烯清和3-氧吡啶内翁盐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是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热回流进行,为了排除反应体系和反应过程中氧气的存在,通常采用反应体系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如此说来反应进行四十个小时,那么势必要消耗一定的氮气。为此作者在实验中发现,采用下面的反应装置也能达到上述条件要求。在反应开始前,体系用氮气排气,经过换气过程,然后关闭氮气保护系统,打开体系通向保护气球的活塞。这样反应体系在回流反应中压力的改变用保护球来调节。如此反应体系既能隔绝空气,保护反应物之间的正常反应,又使得体系压力保持平衡平稳,节约了大量的氮气。如此小小的一个气球即起到了保护作用又起到了压力平衡作用,这就是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运用了气球的特殊功能,又综合上述反应特点,使上述反应顺利进行的实验技巧。有机合成实验是一项技术性能特别强的实验操作技巧,必须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反复体验,才能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熟能生巧是每个有机实验操作者的至理名言。

2 分离试验技巧

完成了一个有机合成反应,接有就是我们所要的化合物与非所要的化合物的分离操作过程。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很多,不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有不同的分离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分离方法也不断更新改进完善。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有机化合物分离的有效方法。但是最经典的蒸馏、萃取、重结晶、薄层层析、柱层析也是我们常用的分离方法,要有效地从复杂体系中分离出所要的化合物,对化合物性质、数量、存在状态和各种分离方法了如指掌的熟悉,都是非常有用的,分离技巧也就体现一个操作者对上述情况掌握的尺度。

3 化合物分析鉴定确证技巧

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是有机合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合成的诞生与发展也依赖于分析技术和测试手段的发展与完善。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化学分析法占主导地位,[3]随着磁技术、红外技术、顺磁和电镜、质谱等先进分析技术和仪器的发展,使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确证趋于方便简单。但是化学分析法目前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的相互补充在现代分析化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因此作为合成化学工作者既要掌握基本的化学分析手段,也要求掌握仪器分析的技巧。所谓化合物分子结构分析技巧就是对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掌握的熟练程度。

参考文献

[1] 叶飞,黄长干.有机合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1.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5

关健词 舞蹈教学 舞蹈技巧 因材施教 教师修养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1舞蹈技巧课教学的形式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理想的效果,选择理想的教学形式很重要。这需要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变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果选择科学、严谨、目标明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便更容易达到预想的效果。如果技巧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利用时间,不断变化教学组织形式,便可极大地提高课堂利用率,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纪,阶段的不同,运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有所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目的明确,张弛有度,实现课堂利用率的最大化。比如体能恢复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增加课堂密度,通过专项能力训练及普通能力训练等手段进行体能恢复,整体教学,不要过多强调动作质量。等到步入的正常教学时就应变化组织形式,进行分组教学,逐一教学,比赛形式等方法,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过程。而学习新动作时应该变化课堂组织形式,以讲解并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为主。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让枯燥的舞蹈技巧课变得饶有趣味。

2舞蹈技巧课的因材施教

2.1教师要有独到的眼睛

在教学过程中,拥有一双“慧眼”是技巧课教师要有的本事。要想上好技巧课,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身体条件及实际情况而定,只运用一套教学模式或照搬照抄是不行的,因为每个班级及每名学生的实践情况均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眼睛独到。比如在完成空翻动作时,同样的三名学生在动作落地时都出现失误,那就说明在三人在技术要领的掌握上都有不足的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失败动作都是一个错误所造成的,而可能是一名学生在空翻“起法”时没有起跳动作,另一名学生则是在空中的摆腿速度过慢所导致的结果,而第三名则是动作“起法”时的带臂与蹬地摆腿时机配合的不对所造成的。教师的“慧眼”就是要一下指出学生错误动作的关键环节,并在下一次完成动作时只要在此环节上加以注意,就会有明显的改变。对错误动作技术要领的判断,应一针见血的指出,不可一概而论。

2.2因材施教的操作重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则是重中之重。任何一名舞蹈技巧课教师如果坚持这项原则进行教学,其所教课程均会非常出色。比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好,能力强,协调性好,掌握技术要领快,头脑灵活,这样的学生可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教学内容,不可压制学生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则不太具备这样的条件,甚至连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都有相当大的难度,这同样也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计划上进行调整,这就是在教学计划上因材施教的变通。

3吸收民族、民间舞蹈技巧丰富技巧内涵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又有着不同的舞蹈技巧。例如藏族舞蹈中的热巴,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有“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奔放粗犷,气势磅礴。再如汉族民间舞蹈北方秧歌、南方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具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和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表演的双人武功技巧。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的技巧,如“燕子三抄手”、“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通过吸收民族民间舞蹈的技巧融入教学中,可拓宽视野,丰富技巧内涵,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中国民间舞中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民间舞风格的重要表情手段。中国民间舞这门风格性很强的舞蹈表演艺术,不仅需要高超绝伦的技巧,还可以表达强烈的情绪、情感,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还要做到技艺不夺舞蹈,技艺加强舞蹈,恰当地掌握好分寸。如过分强调顶功,便容易造成顶碗献技的杂技效果,肢解了舞蹈的完美和统一,削弱了舞蹈艺术在这一节目中的中心地位。所以在吸收时要合理、科学,灵活处理。整合得好、整合的巧,就能给观众难以忘怀的舞蹈艺术美的享受。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宣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相结合,是民间舞演员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的苍白无力,毫无光彩。在吸收、融合过程中要予以重视。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6

关键词:感觉技巧 声乐训练 作用

歌唱技巧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生理、歌唱乐器的调节方面,都必须以感觉作为基本,假如在掌握歌唱技巧时失去了感觉这个基本条件,那么所唱的歌曲将会显得苍白无力。歌唱的本质是艺术和审美,然而,技巧练习的目的是对技巧进行熟练的掌握以提高歌唱能力,最终还是回归到歌唱领域中去。如果不按照技巧训练的相关规则进行歌唱表演,采用不科学的训练方法,就很难学会技巧,达不到艺术的歌唱。

一、感觉和声乐技巧的关系

声乐技巧可以归于审美的一个层次范围,其研究方向是精神理解和分析,着重强调对声音的诠释及发挥,是表现审美的一种特有方式。声音是每个声乐学习者的感性表达,在表达过程中,虚拟事物要借以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使其形象化同时可以进行沟通交流,被形象化的过程就是感性表达变为具体化的展示过程,也就是说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视觉、听觉、空间及现实之间的角色互换。但对于学习声乐技巧的人来说,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肯定要依赖感觉来展开主题的内心体验和前期过程的发展。

虽然感觉属于哲学和艺术的研究范围,但它也涉及了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单一的走感性艺术路线。声乐学习者作为一个关键主体,虽然只是心理认知单方面的主体,可是其本质和需要已经转换成追求美学的实际主体,感觉本身的特有属性是固定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表现性联系转换成为感觉能力,它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感受和体验,并不是为了认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在得到具象显现同时,在主体的内部感觉也将重新显现出来。事实上,在追求声音美学的道路上技巧和感觉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帮手,双方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互相提携。因此,技巧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无声交流的具体表现,感觉则是掌握技巧、提高技巧运用能力的感性体现和对审美的领悟的形象化。从不计其数的声音实践中,我们可以知道,对声乐技巧的领悟和使用绝不是言语能表达的,也不是通过科学推理就能获得的,而是靠亲身体验和感受而得来的。

二、在声乐技巧练习中感觉所起到的首要作用

(一)体现在呼吸技巧练习中的作用

通过感觉获得呼吸技巧。呼吸技巧并非是死板、固定的气息调节,而是要进入呼吸顺畅、强化空气流动、自由换气的一种与外界有气息交流的状态。所谓状态,绝不是机体运动的固有表现形式,而应该是一种由人进行掌控并由人感受得到客观存在的一种情况,维持所需状态同时要求机体本身的积极调动及人思维方式的参与,并且运用感觉对两方面内容合理的结合,机体本身的运动是在内心感受调配下的平衡性运动。如若缺少感觉对其进行调试,呼吸活动就没有了它所赖以生存的艺术环境,就形成了死板、空洞、没有灵魂的机械活动,就不能将其称之为艺术,通俗一点儿说,把歌唱变为生活中的劳作是不对的,它并不是没有一点审美机械性运动,相反的,它是一种有助于人们放松心情、释放烦忧并且可以进行舒适呼吸的运动,既不是定向的思维模式,也不是严谨的科学研究,而是在感受美学魅力下的感觉体验过程。因此,感觉在实现呼吸技巧的练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体现在行腔和咬字技巧练习中的作用

在确保准确无误的歌唱状态的前提下要求歌唱者字正腔圆,依据教师和学生对本身的发声部位、咬字、吐字的部位均有准确判断和识别的条件下,全面依靠听觉感受,同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领悟咬字、吐字感觉的潜能,在教师对学生发音一遍又一遍视听审查过程中,老师予以客观的评价,在发音练习中学生对自身的音乐感觉是不可靠的,尽管学生本身机体器官具有良好的听觉能力和内部生理结构的平衡感和运动感等各种感知能力。比如,很多学生在声音练习是都会觉得自己发挥的很好,认为老师所教授的对声音掌控及咬字、吐字方面内容的掌握都很到位,但其实实际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理想,这个时候,对声音的检验标准就由老师的听觉感受来决定,而不用学生的自我评定作为标准,老师要逐步的依靠听觉来对学生的感觉进行调整和修饰从而使他们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进行咬字、吐字的练习时,要先行腔,再咬字,在声音腔体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保证咬字、吐字的清晰性,而不要本末倒置,造成红脸等失误的歌唱缺陷,这样不单单是自我状态不佳,同时也是对你审美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感觉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要作为声乐技巧练习的审美标准而存在。

(三)体现在对美好音色的调控作用

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音色的产生除了歌唱者天然的嗓音因素,也与歌唱技巧是否运用自如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通过平时的交流中可以发现,经常会发现一些歌唱家或者作曲人,他们讲话时,音色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唱起歌来音色美的可以让你目瞪口呆,甚至认为不是同一个人。种种情况的产生不仅仅是演唱者本身嗓音资质的问题,还兼备技巧和方法方面的作用。但是,这几方面必须要有准确的音色听觉上的目标前提,就是歌唱的正确音色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我们来分析一下美声演唱中对声音的要求,其要求声音要有一定的穿透性和长久性。这一项规定显然是针对演唱声音的审美制定的,也就是说,正确的声音由听觉审美中正确的音色所决定,假如在初期对声音就有错误的听觉感受和审美标准,在最后就一定不会得到声音的完美表现,致使演唱者的歌唱既没有了声音的感染力也没有了音色的锦上添花,那么声乐演出就没有了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希里,王欣欣.浅论歌唱的心理调控[J].中国音乐,2012,(03).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7

关键词:民族舞蹈技术技巧;重要性;艺术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136-01

中国民族舞蹈技术技巧有着独有的艺术内涵与文化意味,自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第一次提出建立民族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始,它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始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独特旋律、训练方法与节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让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得以广大发展。

一、身体协调性

民族舞蹈是以人体为载体的情感表现艺术形式,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技术技巧中有丰富多样的肢体动作、强弱不同的节奏变化、传神达意的表情展现以及流畅多变的构图调度等等多种要素,塑造直观的、动态的艺术形象。可见舞者的肢体作为一种身体语言,必须要通过变化不同的节奏以及挑战人体的极限来反映作品的主题。民族舞蹈是较为系统的动作训练教学体系,可以让民族舞蹈演员的训练得到提高,扩展动作的艺术表现能力。

高技能应用型民族舞蹈表演的高级人才是舞蹈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根据目前社会大众视觉审美的需求,民族舞蹈演员需要有着姣好的形体美,尤其是身体修长线条的各种动态舞姿展现。舞台的特有魅力让民族舞蹈专业人才不同于民间艺人表演,需要有着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系统科学的训练体系可以改变日常生活中由于不良习惯所造成的弯腰、驼背等形体姿态,塑造挺拔、优雅的形体美,使舞蹈演员的动作具有美感、可塑性。由于所有舞蹈作品中“舞蹈美”的韵味需要通过人体美才能体现,最终达到韵味无穷的至高审美境界,这就要求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意蕴美”与“神韵美”通过肢体动作的完美表演来实现。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有着丰富的表演方式与多样化的风格内容,是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程式化的重要组成,同时各民族的独特技巧也是民族舞蹈风格的标识。在民族舞蹈技术技巧中,可以让演员的旋转弹跳能力得到锻炼,为以后演技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朝鲜族、维族、傣族等民族舞蹈中常见的旋转类技巧,讲究的就是平衡感练习,类似芭蕾基训中重心的训练,在这种直立状态中如何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平衡感是我们民族舞蹈训练重点。可见,旋转技巧是民族舞技巧的基础,把这种重心垂直状态中的旋转掌握后,就可以不断地变形其表现形式甚至加入道具。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动作风格有着“劲力”展现,这包含着跳、转、翻、滚等专业化技能,要求身体各部分有着良好的协调能力,以便实现动作表演。完美的“劲力”形态直接关系到演员舞姿形态、空中跳跃以及旋转技巧的完成质量。不同的劲力运用决定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可见,课堂上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肢体的可塑性,从而掌握接受及运用民族民间舞蹈技巧的方法,以便他们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表现各种风格、各种韵律、各种节奏、各种性格的民族民间舞蹈。

二、艺术表现力的全面提升

表现性是舞台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民族舞蹈演员精湛准确的肢体语言、演员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高深全面的艺术修养决定了民族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高低,这些也构成了中国民族舞蹈的特有艺术表现力。从民族舞蹈演员的情感与动作一致性上,不同的情感展现需要不一样的肢体动作来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可见,民族舞蹈技术技巧培养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去体会不同民族舞蹈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以便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在注重特有的民族情感的同时,还要明确舞蹈表演是视觉艺术,要求民族舞蹈演员依靠肢体所传达出的情感,此时肢体的表现程度可以说是情感表达的最有力手段,是与观众形成共鸣的重要媒介。只要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越全面透彻,舞蹈演员便可以将舞蹈作品中的民族情感、自我体验等进行淋漓尽致的表达。

三、培养综合能力

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有助于全面的提高民族舞蹈演员的综合能力。从旋转训练来看,虽然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没有对外开、直立有过多的要求,多是以舞姿的形态、动势为旋转的前提,但对于演员的旋转能力的要求上两者还是基本一致的。旋转技巧从开范儿到单一练习再到复合旋转,综合训练演员的旋转能力,以适应表演中各种带舞姿的旋转的应用。由此可见,通过旋转训练,对于演员在作品中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效用,也是演员自我抒感的一种途径。这种从技术技巧到情感表达综合能力的提升可以培养民族舞蹈演员的有用性。

高难度精湛的的技术技巧让民族舞蹈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也使得艺术形象更加真实可感。此种能力就是演员的综合素质体现。对于民族舞蹈演员来说,多样化的技术技巧训练能够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弥补民族舞演员自身能力的缺失,通过系统的训练更加可以使演员学习到高超的舞蹈技能、娴熟的技巧,以及具备良好的控制力和表现力。最终实现培养和提高民族舞蹈演员的技术能力的目的,达到民族舞蹈演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舞蹈演出具有更高的可欣赏性和艺术价值,促进民族舞技术能力训练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民族舞蹈演员,产生更多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8

杨艳超(1984-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助教,学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翻译。

王青(1985-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翻译。

摘要:本文在信息化视野下研究立体口译思维的构建,通过对学生进行口译思维的实证研究来证明其有效性,充分证明信息化手段在口译教学当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口译;思维

1.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不断被引入英语的口译教学,并大大地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量、知识视野也在不断地推动学生的口译技巧的进步。国内的信息化翻译教学最早是由湖南师大的杨柳先生在2005年提出的。所谓信息化翻译教学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形态,它是指在现代翻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地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开放性地优化和活化教育内容,从而达到培养目标的教育过程。

互动式口译翻译坊,翻译博客,搜索引擎,网络字典就是教师和学生经常使用的信息化的辅助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口译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效果。

2.新型口译思维的构建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口译课规定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英语基础技能的必修课。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学面临着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口译技能训练不足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

结合本科口译教学的现状,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新型立体口译思维即,口译理论指导,口译技巧训练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能力培养,并通过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互动式口译翻译坊,翻译博客,搜索引擎,网络字典并通过实证研究的形式验证了其有效性。

2.1口译理论指导

最早的口译研究都是众多优秀的口译从业者的经验总结,随着口译这门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结合口译特点从翻译科学的角度、认知心理学角度等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众多颇具特色的口译理论。这些口译理论对于学生认识口译的实质,指导口译实践,合理地处理口译这样实时多任务的时间和精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法国释意派理论提出口译应该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将听到的有声语链同认知知识相结合,并根据交际环境作出意义判断和记忆,以便迅速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理解了的记忆。”(杨眉)。著名的口译员Daniel.Gile于1995年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同传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将同声传译和连续传译口译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Phase.I:.SI=L+M+P+C.Phase.II:.CI=Rem+Read+P,其中,SI.是simultaneous.intepretation,L是listening.and.analysis,M.是.short-term.memory,P.是production,C.是coordination,CI是consecutive.interpretation,N是note-taking,Rem是remember,Read是note-reading。

从上述的两个阶段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中口译员不仅要听到说话内容同时也在对听到的内容进行分析,还需要借助笔记来回忆发言人的讲话内容,同时将翻译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解决学生关于口译的疑问,增强学生口译技巧训练的决心和信心,合理地指导口译实践,重视口译当中听力、理解、口译和表达的过程。本科生对口译理论的要求不高,可以通过口译教师建立的口译博客和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或者翻译工作坊的形式使学生对口译理论有所了解,从学生的留言和反馈中感受口译理论的效果。

2.2口译技巧训练

口译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瞬时多任务的过程,要在有时间和心理压力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口译任务需要口译员有非常扎实的知识和技巧的基础。在口译的教学中笔者将口译技巧分解为听力技巧、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和表达技巧四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口译表达能力。

本科阶段的口译课程重点应该放在各种口译技巧的训练上,因为没有这些基本的技巧,高水平的口译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口译过程具有瞬时性、信息量大、压力大等特点,口译课程中相关技巧的培训、巩固和内化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好课上和课下的时间,真正将口译中重要技巧的训练落到实处。

从Daniel.Gile的认知负荷理论得到了启示,笔者将听力、记忆、笔记和表达技巧分解开来,利用课上的时间展示示范,带领学生练习,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分组练习这些技巧,将技巧内化,实现技巧向能力的转化,形成自己的技巧系统,通过博客和互动式的翻译坊,让学生分享技巧训练中的经验和心得。

2.3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口译的内容和题材多种多样,特别是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就更加需要口译员借助搜索引擎和网络字典等信息化的手段来丰富相关的知识,了解层出不穷的最新词汇和表达方式,积累专业词汇的表达方法,掌握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及时地了解行业动态,把握住发言人讲话的要点。诚然,网络上的内容也是良莠不齐,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互动的口译翻译坊和教师的口译博客进行研究、探讨和互动,反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知识和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口译水平的提高。

3.实证研究

笔者在任教的09级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课上将两个班的学生分成了控制组和对照组,分别利用了传统的讲授法和引入信息化手段后的新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对两组学生施以口译试卷观察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比照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和教学成绩上的差异。

对照组和控制组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异比较明显。学生对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非常感兴趣也非常认可,同时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学习的主动参与和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口译课堂的参与更多,讨论更多,热情更多。

笔者在学期之初对控制组和对照组的学生施以口译试卷获得了两个组的成绩数据,并使用了SPSS17.0对学生成绩进行了分析。控制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均呈正态分布,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证明两个班学生的水平相当。经过近12周的口译思维实验,笔者又对两个班施以口译测试收集到了口译成绩,控制组和对照组的口译成绩也有所变化,对两个组的口译成绩分别进行了配对T检验,发现两个组的成绩都较学期之初有所提高,但是对照组的成绩提高更加显著,但是两组学生的后测成绩没有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笔者又随机抽取了两个组中的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对照组的学生经过立体口译思维的培训,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口译技巧更加扎实,对口译过程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所增强。对照组的学生也提到了这样的训练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较大。控制组的学生没有感觉在自信心和口译技巧方面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的口译思维培养对学生增强自信心和提高口译技巧作用很大。但是两组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这样的结果可能是使用的新的立体口译思维方式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的理念还需要一段时间。很多口译技巧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熟悉和试验总结才能真正成为内化的能力,从而影响口译过程和口译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合理、全面、立体的口译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口译课是一门技能课,通过教师的引导,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辅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技能向能力的转化,为成为合格的译员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1.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2.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联合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201216。

参考文献

[1]Gile.D.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M].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5.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刘和平.释意派理论对放易学的主要贡献[G]蔡小红.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观念、新趋势.香港:开益出版社,2002.445-454.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9

关键词:浅谈 小学 体育 课堂 艺术

在课堂中,学习效率随着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而提高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学习动机,要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煽动、诱导和组织。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提高、加强,使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导学习和“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的时候的学习都是高效率。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作用由之可见。

一、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是在遵循一定规则下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创造性综合运用多种学科、语言表达方式的产物。它的表达效果的提高必须通过优化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这种课堂语言的艺术创造,必须重视创造性地综合、灵活运用和优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教育的需要,表达策略的需要,语境的需要和课堂环境的需要。做到因人、因事、因境、因时而异。它的表达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朴实明快法:

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风格,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法。其具体表现在:话语质朴、丰富自然、通俗坦率、真实可信、简洁明确,语不惊人,但立意深远。

2、超常变序法:

即指在用语和确定词序及语句结构上采取一种不同寻常的选择和变化措施,使语义超常出新或发生质变,语言所强调的重心发生转变,造成一种出任 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有新角度,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阐述不同一般的见解,有效地点化和启迪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心理准备状态来安排和设计表达内容的先后顺序,鞭辟入里地叙事说明,使学生欣悦 。

3、反复冗余法:

根据口语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有意采取词语、句式结构上的反复、重叠,增加语言的“冗余度”,以突出重点,强调要害,加深印象的一种表达方法。例如在教学途中的技巧时,教师反复几次提醒:同学们看到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后,再比较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大腿的动作是否标准,小腿的动作是否标准,脚的动作是否标准,摆臂的动作是否标准,身体的倾斜度是否标准。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自觉性和模糊性而说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和学习只要能行这样半桶水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反复多次地使用“是否正确”一词语,就是要引起学生的高度民主重视。

二、体育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技巧

体育课堂语言是一个多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的过程。它的表达技巧是体育教师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教学必不可免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这种范畴意义上班来说“体育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恰当、巧妙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

1、声势变化技巧

在这种有身语言中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的表现(强调音)比其它班级好,我真为你们班高兴(降调)”。这种对学生表示由衷的赞叹、祝愿、期盼的语言中运用降仰语势,效果往往比运用上升语势好,让学生显得真挚、恳切,没有做作之感,又寓意学生能继续发扬。又如:“这节体育课,你们又迟到了。”这句话语把强调音放在“又”字上,即表达教师的严重警告之意,有表达了教师严肃批评的意见。

2、语言速度变化技巧

准确生动的表达需要有完美的语速和适应的用气方式相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话要做到不快不慢,用气均匀合理,语言流畅自如,且适合自己的表达特点和当时的课堂环境,快、慢、重、轻、停顿等都得好好把握。

3、语调变化技巧

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课堂上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除了要配以丰富自然的情感变化外,还有一个语调变化的技巧问题,如果教师讲话时词汇缺乏、干瘪做作、呆板单调,学生听到教师老是那么几套俗语,就回觉得教师很做作,很假,说话没有水平,就回直接在心理上降低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4、态势语变化技巧

也是我们常说的态势语。这一语言在体育课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饿语言要做到自然和谐,入情入理,传神入化,优美高雅,动听而富有启发性,仅依靠丰富的词汇和发声技巧还不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生动、准确、明了、自然、恰当地表达情意还需讲究态势技巧。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10

关键词:信息素养 网络搜索 搜索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30-01

1 教学背景

1.1 教材分析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感性经验,教师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加以归纳提升,使学生形成多网络信息搜索的理性认识。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及特点;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学会灵活运用贴切的搜索关键字进行信息的搜索,掌握关键词搜索的使用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搜索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掌握搜索的策略与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的快乐。

1.4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网络信息检索的常用方法;掌握目录类、全文类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特点;学会灵活运用关键词搜索的使用技巧。

教学难点: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2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应该“事事关心”为主题引出“家乡好”、“看世界”、“中国梦”三个搜索主题,开启我们的搜索旅程。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引出搜索效果和效率问题,演示和讲解使用关键词搜索的技巧。在学生掌握了关键词搜索技巧的基础上,再开展“中国梦”小组搜索竞赛活动,在搜索实践中进一步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最后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自由搜索、网上冲浪,体验百度搜素引擎的搜索技巧,让所学知识与时俱进。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关心: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出作为一个高中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

导入:结合事事关心,开展“家乡好”、“看世界”、“中国梦”三个主题的搜索旅程,在搜索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学生的搜索技巧。通过搜索旅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在搜索实践中掌握策略与技巧,开展“事事关心、搜索之旅”

3.2.1 “搜索之旅”第一站:“家乡好,风景旧曾谙”

思考:让你向别人介绍家乡旅游景点的情况,你怎样利用网络获取到有用的信息呢?

演示:学生演示自己是怎样在网络上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

问题:教师提示还有没有其他检索的方法?

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网络信息检索的常用方法。直接访问网页、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在线数据库,分析优缺点。

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搜索引擎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归纳分析。

归纳:目录类搜索引擎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逛”字,闲来无事用分类目录的方式了解某一类的相关信息;全文类搜索引擎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问”,直接提出问题,搜索答案。

策略:只使用某一个搜索引擎是不明智的,因为再好的搜索引擎也有局限性,合理的方式应该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搜索引擎。

3.2.2 “搜索之旅”第二站:“关注世界,看美国政府停摆”

PPT展示:搜索题目,让学生先自由搜索,再交流经验,体验全文搜索的策略与技巧。

(1)日内瓦时间4月3日下午5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____教授在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首次公布其主持的____(AMS)项目18年之后的第一个实验结果,已发现的40万个正电子可能来自一个共同之源,即脉冲星或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2)2013年9月20日,3名经历了环球之旅的“熊猫守护使”来到位于法国的___动物园,看望从去年年初开始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欢欢”和“___”,并与当地大熊猫爱好者交流。

问题: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搜索引擎,同学们的搜索结果却不同呢?

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提炼关键词――搜索的基础;细化搜索条件――基本技巧;用好逻辑符号――事半功倍;强制搜索――让我们搜索更精确。

3.2.3 “搜索之旅”第三站―― “中国梦”小组搜索竞赛

(1)2012年11月29日,主席在参观_______展览时,指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技巧:提炼关键词)

(2)中国梦的主要动力三大来源 ________。(技巧:细化搜索条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实现了哪些梦想?(技巧:细化搜索条件)

教师依次展示题目,小组抢答,评选“中国梦”搜索比赛优胜小组。

3.3 网上冲浪,与时俱进

有事问百度,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3.4 归纳总结,感情提升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11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乐技巧;呼吸;发声;共鸣

1 声乐演唱及技巧的内在关系

声乐是嗓音、曲调、语言的完美融合,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声乐的探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日常演唱者的刻苦发声训练逐渐建立其模式化的声乐演唱体系。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声乐演唱在音乐教育中也有了新的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提高,主要表现在对发声的科学化指导,对相关技能的全方位掌握,无论是对声音还是站姿、咬文嚼字都有着系统化的训练模式,从而在声乐演唱训练的基础上使得学生产生音乐的共鸣,达到富有感染力的演唱效果。

声乐演唱讲求技巧,如何运用正确的姿势,如何保证气息的支持,如何让声音自然圆润,如何更富有渲染力的表达歌曲等等,都要依靠声乐演唱技巧得以实现。声乐演唱技巧包括发声技巧、肢体语言表达技巧、共鸣腔使用技巧、咬字技巧等等。发声技巧的关键在于气息的运用,唱歌时,气息畅通无阻,才能将声音似喇叭般高低自由收放,得到圆润、松垮、通畅、宽衡的声音效果。肢体语言表达技巧是指通过肢体动作,配合歌词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演唱者的心声,除此之外,适当的肢体动作也可以确保演唱者畅通的呼吸,使整个演唱过程锦上添花。共鸣腔使用技巧是声乐演唱的基本技巧,包括咽喉、口腔、鼻腔、胸腔,通过四腔的协调一致影响声音的共鸣,从而引导或牵制声音的变化。咬字技巧主要运用在对歌词的阐释,通过掌握每一个字发音的规律及腔调,分析并运用到演唱中去,通过对咬字适当的夸张或缩略来配合不同的曲风,从而加强音乐的感染力。

声乐演唱的过程也是声乐技巧运用的过程,声乐技巧作为声乐演唱的辅助工具,对于音乐的演唱及内在情感的表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声乐强调的是演唱,演唱即是声和情感的外在表达。为了更好的阐释声和情感在音乐中的融合,需要声乐技巧予以辅助,通过坚持不断地发声练习和肢体表达练习来达到最终的演唱效果。除了互通的内在联系外,声乐演唱及其技巧还有共通之处,即声音的共鸣。歌唱的动力在于气息,气息又贯穿声乐演唱技巧始终,无论是发声练习还是咬字技巧及肢体表达技巧练习,其都为“气息”所服务。在气息提供演唱动力的基础上,气息又帮助演唱者更好地阐释歌曲,表达歌曲。在音乐教学中,老师会充分利用声乐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再由学生的悟性感知声乐,表达声乐。在领悟中,需要学生以积极地心态感知声乐演唱及技巧二者的联系,在技巧的辅助下将音乐完美的表达。

2 呼吸训练

呼吸为声乐演唱提供“支持”,这种支持是一种自然的唱歌状态,即讲求气息的平稳通畅,从而推动声的发生,当然这种自然流畅的气息需要不断的气息训练加以强化,使得声音避免僵死和堵死的情况发生,声音在气息的推动下自然的形成“通”、“松”、“空”的特点。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呼吸训练作为基础训练,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教学作用。古语说的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训练帮助声音正确的震动,随着不同振动频率、振幅使得声音有高有低,音色各异,在气息的支持下,完成整首歌的演唱。当然气息不仅仅对声音有着支持作用,还有着渲染作用。气息的渲染作用主要表现在“饱满性”上,即随着喉咙的打开,气息的通畅流淌,使得整个上半肢腔体得以扩大,在充足的空间内,产生“共鸣”。因此呼吸训练不仅决定着音色、音调,也决定着共鸣体的渲染作用。打好“气息”的坚实基础是声乐练习的第一步。

3 发声练习

发声训练是声乐演唱训练的基本形式,即提炼出歌曲的基本曲调及动机、乐句,配合母音、音节,根据对不同音域的选择,在一定的音域内做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的练唱。正确的发声往往配合横膈膜控制呼吸法,在喉头的位置确定下,使得声与气息密切配合,无论是低音还是高音,无论是美声还是通俗,在喉部器官稳定的基础上配合声、气的调节都能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发声训练的另一大目的是为了调节共鸣腔体的使用,通过头和胸的控制扩张共鸣腔,在共鸣腔扩张的同时美化发声。训练中,老师往往会帮助学生做声区划分,注重学生呼吸、共鸣腔体的紧密配合,从而达到发声练习的最高效果。在发声练习中,通常选择a、e、i、o、u五个原音作为基础母音,从最易发声、最自然动听的母音练习开始,逐渐引导学生正确的发音,提高声乐学习质量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4 共鸣腔体的运用

在呼吸训练中我们提到过,共鸣使得声音更有渲染力,更具饱满性,没有共鸣,声音失去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共鸣的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人体的共鸣腔包括胸腔、口腔、头腔,在歌唱中,由于曲调的不一,演唱形式的各异,咬文吐字的具体化,使得共鸣腔在演唱中的使用比例不同。通常来说,低音更多的使用胸腔,因此在低音域练习中,会注意胸腔发声练习,胸腔共鸣的关键在于保持声音的松弛,切莫用胸腔共鸣压迫喉咙。中音则适用于口腔共鸣,口腔共鸣是声音的直接共鸣区域,声音由喉咙发出后、口腔保持自然打开状、下颚自然放下,在需要时可以稍稍后拉,上颚保持上提感,在烟、喉自然松开的情况下,配合牙齿、唇部、舌获得更好地口腔共鸣效果。头腔共鸣主要应用在高音发声,头腔共鸣的最大特点在于声音的明亮、辉煌,富有穿透力。头腔共鸣不仅决定着音色,更决定着音质,练习时,老师通常会教导学生以闭口打哈欠状,双唇微闭,留宽气息通道,从而使得声音上提,以眉心震动为目标,集中声音的明亮,配合呼吸点、共鸣点、发声点,取得丰富,富有光彩的发音效果。

5 歌唱语言及其表达

声乐不仅是对旋律的表达,也是对语言的表达过程。歌唱艺术以唱腔为基础,搭配语言,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热爱。如何才能充分表达歌唱语言,首先从咬字说起,歌唱时的咬字不同于说白话时的咬字,讲求呼吸的支持,根据音域和音质的要求达到不同的共鸣。吐字同样以气息为动力,以口腔为发声源,在吐字中我们既要考虑口腔的打开状态,找到共鸣点,又要确保呼吸的支持,咬准字的发音,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保持正确的吐字效果。最后要提的是收尾,恰当的收尾做到承上启下的歌唱作用,不仅为下一句发音打好铺垫,更保障了整首歌的自然流畅的表露。

6 结语

通过对声乐演唱及技巧的探索中我们发现,声乐技巧为声乐演唱提供了保障,使得声乐演唱更完美、细腻。此外声乐的各个技巧间又相辅相成,穿插其中,无论是共鸣还是发声还是气息支持,都成为声乐演唱艺术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杨思思.浅谈声乐演唱中呼吸的运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范文12

摘 要: 高三美术考生考前科学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成绩,为学生顺利升入美术院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专业辅导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间节点进行科学安排,以分组分层增强教学效果,并在每一个阶段突出重点与难点,将考前训练细化为打牢绘画基础、技巧提升掌握、持续技巧巩固及模拟考试训练等环节,以扎实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提升专业成绩。

关键词: 高三美术考生 考前训练 科学安排

在高三阶段,美术考生的迎考压力越来越重,时间紧、节奏快,为了在短时期内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教师需要增强教学的科学性,以技巧取胜。笔者多年从事高中美术专业课辅导,教学中制订了有针对性的目标计划,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优化及课堂训练的强化等方面综合着手,针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量体裁衣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扎实的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应试技巧,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

一、立足培养目标,以分层分组辅导提高教学针对性

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有的喜欢绘画,有的对色彩、设计比较感兴趣,这些都属于学生的个性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意向报考院校的美术专业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所要报考院校美术专业的情况,并尝试制订学习计划。笔者将学生按照将要报考的专业进行分组,依据分组的实际情况分别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兼顾学生的能力与专业技术,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分层指导,开展个性化教学。另外,不管学生在报考专业选择上如何,素描、速写、色彩都是必考基础课科目,在对学生进行美术专业课辅导的过程中,要在共性辅导的同时,结合个性化辅导,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过程,以分段重点练习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美术专业辅导教学中,笔者依据教学大纲及目标任务,将教学活动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进行重点突破。

第一阶段:打牢绘画基础(7-8月份)。

素描方面:素描属于造型艺术的根基,教学应当紧扣形体比例这一方面,强化形体比例的训练,深厚造型艺术底蕴。教学主要采取石膏几何体、石膏头像、素描静物写生的方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别进行相应难度的训练,掌握效果较好的学生开展中期作业,掌握情况一般的学生开展短期作业,在这样的作业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观察技巧,更新作画理念,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夯实基础。

速写方面:速写能够有效提高造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观察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应当紧扣住学生形体快速概括、把握要点进行训练。教学中一般采用单个人物速写的方式,每节课开展15~20分钟的速写活动,让学生在积累中夯实基本功。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生活内容速写,不仅提升造型技巧,而且为下一步的创作奠定基础。

色彩方面:要紧扣住大色调把握重点,训练以八开纸为主,作画多采取短期训练的方式,主要进行色彩静物写生,在这一过程中开展冷暖色调训练,培养学生快速、有效把握色彩的技巧。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作品演示增强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以分层原则贯穿始终,从整体上增强训练辅导效果。

第二阶段:技巧提升掌握(9-10月份)。

素描方面:以人物头像写生为主,布置中长期作业,学生要进行深入训练,注重局部、细节,在上一阶段学生整体理念有所提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刻画局部和细节,以这样的方式对形体结构、立体效果及虚实分布等增强掌握的效果。学生的基础与领悟能力、技巧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应当进行分层安排,兼顾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得到长足进步。

速写方面:教学主要以带场景双人组合速写为主,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形体比例的前提下,在线描或线面结合方面着力,掌握技巧要点,创作出理性与感性较为和谐融合的美术作品。

色彩方面:主要以分类复杂色彩静物写生为主,要求学生将形、色结合起来,让作品保持色彩丰富的基础上,增强形体塑造效果。

在本阶段的训练中,学生都会遇到难点、困难,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巧指点,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鼓励,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训练中的积极情感,并发掘学生的进步之处,开展作品点评活动,让学生铆足劲头开展学习冲刺。

第三阶段:持续技巧巩固(11月份)。

在上两个阶段夯实基础与技巧训练的基础上,本阶段要进一步地巩固技巧,同时多鼓励学生,多示范作品,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与心态,调节身心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开展学习。

素描方面:坚持以头像及带手半身像的写生为主,指导学生运用简练的艺术语言将形体结构表达出来,将空间结构展示出来,将虚实关系表现出来,并兼顾画面节奏感等,增强技巧掌握效果。

色彩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和第二阶段较为相似,指导学生强化色彩头像和胸像的巩固训练,要求对画面进行调整判断,保持色彩的协调性,同时增强画面色彩和塑造效果,提高作品感染力。

速写方面:教学训练侧重于场景速写及命题速写,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训练巩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强化示范与讲解、指导,增强学生的训练效果。

第四阶段:模拟考试训练(12月份)。

在日常辅导训练的基础上,12月份要进行模拟考试,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尤其是保证学生进入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发挥异常现象。模拟考试中还要锻炼学生的应试技能技巧,教师可以针对历年来美术专业的考题进行分析讲解,并开展模拟考试,对于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指导,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模拟考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及实战经验积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高三美术考生考前强化训练中,教师应当注重科学性与技巧性,突出不同阶段的重点,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训练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琮.美术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教育革新,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