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

时间:2023-10-13 16:14:04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1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空前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高效,信息化,电子化已经成为节约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首选。考虑到当前大量企业的人事管理尚处于手工作业阶段,不但效率低下,还常常因为管理的不慎而出现纰漏。因此根据部分企业提供的需求,设计此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以帮助企业达到人事管理办公自动化、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目的。

本企业人事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主要对企业员工的信息以及跟人事相关的工作流程进行集中的管理,方便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强大的员工信息数据库。它是以.net2005.和sql 2005 express数据库作为开发平台。使用c# 设计操作控件和编写操作程序,完成数据输入、修改、存储、调用查询等功能;并使用sql 2005数据库形成数据表,进行数据存储。

本文详细介绍了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设计和具体实现。并简要介绍了系统开发采用的过程方法。

关键词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c/s;员工信息数据库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3.1 系统需求分析

性能需求:整个系统应当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维护简便。数据库要求运行稳定,执行速度快,数据安全性高。软件系统本身运行对计算机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平台要求适中。

功能需求: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管理. 包含员工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和部门信息管理.二,日志管理. 三,系统管理.各模块功能如下:

a) 员工基本信息管理

此功能模块主要完成员工大量基本信息的管理,包括员工信息录入,员工信息删除,员工信息修改等子模块,主要目的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新老员工的大量信息,将以往大量分散的信息统一集中到数据库中。

b) 员工基本信息统计查询

此功能模块主要提供给管理员查询员工信息详情,协助管理人员根据条件快速定位员工以及对员工信息的统计分析。通过此功能模块,管理人员可以对大量员工的详细情况进行统计,例如年龄段分析,工龄分析等。

c) 部门基本信息管理

此功能模块主要是提供给管理员对公司的部门进行分类统计。完成对公司新增部门或精简部门完成添加或删除等功能。

d) 用户信息管理

此功能模块主要是提供给管理员分配企业人事管理的权限。设置合法用户对整个管理系统实施管理。具有添加或删除或修改管理用户的功能。

e) 账号管理

此功能模块对系统中的账号进行管理,将用户密码加密存储,主要为安全方面考虑而设置,使用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来区分用户。

f) 日志管理

此功能模块将用户登录登出情况以及对系统的操作等进行日志记录备案以供需要的时候追踪查询。

g) 登录系统

此模块实现系统用户的安全登录,保护系统只接受合法授权用户的访问。

用户需求: 因为此管理系统主要是针对大多数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管理公司内部人事而开发的,它仅仅是提供给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也就是说用户角色都是单一的,他们都是系统的管理者,享有平等的权限.系统管理员点击用户管理,可以对用户信息表进行查询,编辑,删除,添加新用户等操作。合法用户在成功登陆系统后可以进行系统的整体操作.

3.2系统设计原则

a、实用性原则

要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充分考虑各业务层次、各管理环节数据处理的实用性,把满足客户生产和管理业务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

b、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原则

为适应将来的发展,mis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软件设计尽可能模块化、组件化、是应用系统可灵活配置,适应不同的情况。

c、安全可靠性原则

应用软件与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要做到安全可靠,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数据库的备份策略恰当,以防灾难性事故发生。

d、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图形化原则:用户界面的设计应做到美观大方。用户界面应直观、明了、条理清晰。实现“傻瓜型”管理——易学、易用、易管理。

e、数据库设计原则

对数据库的设计因该体现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可伸缩性和规范化。

4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设计概要

系统设计要在理解需求和分析需求之后才能正确搭建.

理解需求是在问题及其最终解决方案之间架设桥梁的第一步。开发者只有和客户充分理解了需求之后才能开始设计系统。否则,对需求定义的任何改进,在设计上都必须大量返工。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2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失败原因

一、 案例背景

A集团是国资委属下某上市公司的控股企业,该集团业务覆盖地域广,下属机构众多且分布在多个省市,企业员工日常内部流动频繁,人事信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人事信息维护工作量大。然而,由于缺乏联网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日常无法实时掌握全集团的人事动态信息,关于人事信息的收集,一般都要经过下属各级单位进行层层上报,之后由集团公司人工进行数据汇总来获得,工作量极大。同时,集团的上级总公司也无法掌握全总公司实时的人事变动信息。为了加强人事基础信息的管理,总公司委托专业公司开发了一套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并要求下属各集团公司也要开发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且开发的系统其数据库结构、各类代码要与总公司的系统相对接,以便未来可以实现数据共享。

按上级的要求,A集团的领导安排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部门自行开发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由集团人力资源部配合实施。A集团内部各级人事工作人员均希望通过开发的系统,能够提高日后的工作效率,理顺工作流程,减少日常工作量。然而,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开发,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上线了,虽有远程数据录入、存储、查询的功能,却由于用户界面不友好、模块功能交叉、操作效率低等原因,无法满足集团内部提高人事工作效率的需求。

系统开发失败的代价是成本、时间、效率等各个方面的损失,为了利用好已有的开发成果,A集团计划基于现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下文将分析该系统的开发实施过程,找出其实施失败的原因,并尝试为该系统二次开发提出改进建议。

二、 系统开发实施过程

A集团信息技术部门在接到系统开发工作安排后,立即着手实施系统开发计划。部门内部开会进行研究,指派了负责开发的工程师,并与总公司相关部门联系取得了数据库的源代码与结构设计标准。信息技术部门同时联系了A集团的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牵头,召集了全集团下属各个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开了一次系统需求研讨会。参会时,由于是临时通知,大部分参会人员对此次会议的目的认识比较模糊,并没有做充分的准备,会上主要是告知参会人员集团公司将开发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事,并要求各单位全力配合,没有更进一步的细节方面的讨论。会后,信息技术部便着手开始进行系统开发,负责该项目工程师团队在开发过程中常与集团人力资源部的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人力资源部门对系统应用的需求。系统开发过程中,每有阶段性开发成果,信息技术部就将开发好的模块开放供用户试用,要求用户录入数据,以测试系统是否运行正常,再调试修正系统。大约一年后,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三、 系统开发失败原因分析

关于系统开发项目的失败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过较系统的研究。Linberg(1999)的研究认为影响软件项目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包括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氛围、技术要素、可行的计划、专业的人员等要素[1]。Kappelman等人(2006)归纳了导致IT项目实施失败的首要的12个原因,并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相关的原因,包括:缺乏高层管理的支持、项目管理力量薄弱、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项目开发团队的责任心不强、项目成员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企业专家工作太忙没时间参与;另一类是与开发过程相关的原因,包括:缺乏书面的需求分析文档和成功的标准、缺乏项目变更管理的流程、开发日程不合理、利益相关者之间沟通不畅、没有足够的资源、由于首次开发缺乏既有的开发经验而得不到组织上的支持与相关资源,因为管理者不知道要投入多少资源进行支持[2]。Linberg和Kappelman等人的研究对本案例的分析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为了准确分析各类导致失败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发生作用的过程,需要将这些因素放入具体的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生命周期法对A集团的系统开发过程进行分析,生命周期法是是一种常用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体系,它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五个阶段[3]。分析A集团的系统开发过程,可以看出该集团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方面只做了少量的工作,系统设计与开发同步进行,开发与调试、实施同步进行,最后投入运行,可见A集团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系统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这三个阶段工作的跨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系统规划不足。

系统规划不足的第一个问题是系统定位不清,体现在系统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不清晰。由于该系统开发前上级与下属单位之间的各层管理人员未进行充分沟通,导致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各有各对系统的期望,始终没有界定清楚项目的范围与最终的质量标准。

系统规划不足的第二个问题是在系统开发前未做系统总体结构规划。该系统是典型的边设计边开发,导致了项目后期系统修改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资源投入也随着大幅增长。

系统规划不足的第三个问题是规划的资源投入不足。A集团由于是首次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因为缺乏以往的成功案例,不知道要投入多少资源进行开发,导致投入该系统开发的技术力量、时间资源均严重不足。

二是需求分析不充分。

需求分析不充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系统开发前集团召开的需求分析会并没有实质性的工作成果,人事工作者作为项目开发的重要参与者的作用没有发挥好。二是信息技术部的技术人员缺乏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经验与技术经验,没有进行系统规划、用户需求分析并形成项目计划书的工作经验,在系统开发前没有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详细地调查了解人力资源部日常的业务工作流程及其需求,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以设计者主观思维为导向,忽视了用户的需求。需求分析不充分是信息系统开发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三是系统功能设计不实用。

该系统在开发前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功能设计并形成设计说明书。系统功能设计不实用是导致用户最终不肯使用系统的直接原因,系统功能设计不实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系统批处理数据的功能差;用户界面功能相似的入口众多,常令用户找不到准确的数据录入与查询入口;界面模块功能分类交叉,人事工作人员在录入一项业务的数据时,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多次页面切换,且这些页面切换被用户认为是根本不必要的。

A集团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之所以在这三个阶段发生了跨越,没有做足这三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因素可以从Kappelman等人的研究结果中对标识别,一是人员的原因,系统开发项目管理力量单薄,没有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控制措施;技术力量单薄;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即企业的人事工作专业人员没有充分地参与系统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工作;二是开发过程中的原因,系统开发周期中,几份关键性的阶段性工作文档没有完整地形成,它们是系统规划说明书、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并由于企业是首次进行系统开发,经验不足,资源投入不足。

四、 系统二次开发工作建议

针对A集团系统开发已经存在的阶段性状况,本文尝试为其二次开发提出改进建议。A集团开发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由于采用了其总公司系统中成熟的数据库结构,所以就数据库结构、数据逻辑本身而言是合理的,之所以不被用户采纳,主要原因是用户界面不友好、实用性差。基于这两个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重新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界定系统功能范围与质量目标。A集团人力资源部要指派专家配合信息技术部门制定出详细的用户需求分析计划,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梳理各项人事业务流程及这些流程涉及到的文件、工作人员及其权限,并形成书面文档,开发前将各项细节与用户进行确认。

2、精简界面,优化模块设计。从有效的管理幅度来说,同一用户界面的模块入口不宜过多,系统的模块功能设计需要优化,以做到功能清晰、简洁直观为目标,对用户操作界面进行优化。模块功能要相互独立,减少功能交叉项,减少数据冗余,优先在最常用的人事信息管理功能上对系统进行优化。

3、优化数据录入方式。一是增加批处理数据功能,方便人力资源部门将大量既有管理数据批量导入;二是通过工作流程由系统自动更新数据,尽量减少工作流程与数据修改分开操作的情况;三是录入数据的界面要以工作事件为导向,方便用户就一项工作涉及的数据在同一个界面全部录入,改变原来的根据数据文件结构设计用户录入界面的模式。

4、重新设计系统业务流程。人事工作业务网络化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最能提升人事工作整体效率的价值所在。人事工作业务网络化需要高效的业务流程设计,高效的业务流程设计需要从实地调研中产生,并需要调整改进企业即有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低效率部分,同时充分研究影响业务办理的各个控制节点及其权限以及工作流。系统业务流程须经仔细调研后,最终形成书面文档,并经用户确认后再进行系统开发,可以减少系统开发后期因需要修改而产生的大量工作量。

五、 总结

从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来看,成功的系统开发必须做足前期的用户需求分析、系统规划、系统设计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的完善将大大降低系统开发项目的风险与成本,是后续项目开发、调试直至最终实施运行的胜利保证。本文以A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作为研究切入点,具有一定的研究局限性,当采取不同的系统开发方式时,或在不同类别的资源受到局限的情况下,不同的企业系统实施失败的原因有可能是多样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Linberg, K.R., Software developer perceptions about software project failure: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1999. 49(2): p. 177-192.

[2] Kappelman, L.A., R. McKeeman and L. Zhang, Early warning signs of IT project failure: The dominant dozen.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6. 23(4): p. 31-36.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是政府财务管理的技术基础。细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收支过程管理、强化资金与资产监管、规范会计核算、综合查询分析为决策支持提供有效依据,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特别是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各项收支的及时记账、报告和分析,为细化资金收支的事前计划、加强收支过程的事中控制、完善收支效果的事后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各个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领导下,许多部门和下属单位已经应用了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报表等系统,在提高财务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细化核算管理、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都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在巨大成绩的背后,行政事业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信息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内部核算体系不统一,财务制度难以落实、汇总统计困难;上下级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信息真实性缺乏有效保证;上级部门监控不及时,财务管理仍停留在事后管理;软件业务流程不连贯,预算、核算、决算等业务割裂;项目、资金管理不全面,相关业务信息难以全程跟踪;软件平台不一致,数据收集困难、升级维护成本巨大。

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全面系统地分析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全面理解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需要从业务处理、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三个层次分析,需要从基层单位内部管理、本部门内单位之间协调管理、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业务协作管理三个角度考虑;需要考虑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模式的混合。

一、不同管理层次对应的需求

管理任务大致可分为事务处理、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三个层次。对于主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事务处理层主要是反映资金流转的结果,目的是准确、完整、及时地完成凭证记账、报表编制工作;管理控制层主要是对资金流转过程进行控制,战略管理层主要是对整个部门的财务工作做长期性、全局性的规划。财务战略管理的研讨目前主要集中在企业界,在行政事业单位尚少见。

不同层次的管理任务导致了不同的软件模块需求。对于业务处理层次而言,核心业务需求是记账、出报表,这也是账务、工资、固定资产、出纳、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软件的用武之地。对于管理控制层次而言,核心业务需求是科学编制详细预算、严格按预算控制项目支出、统筹安排资金收支、统一调配资产、完善内控制度,这需要财务预算管理、项目管理、资金调度、资产调配、内部审计等软件模块的支持。对于战略管理层次而言,核心业务需求是运用科学模型、综合分析内外部较长历史时期的数据,这需要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等软件模块的支持。

二、不同管理范围对应的需求

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基层单位内部管理、本部门内单位之间协调管理,还包括本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协作。不同的管理范围有不同的需求。

(一)基层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需求

1.资金运动全流程管理(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

通过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全面支持资金筹集、分配、调度和使用、核算、绩效评价等资金管理工作,实现从部门预算、单位预算编制、资金管理及预算执行控制、会计核算、预算考核评估到最后出具决算报告的整体应用流程。

2.资金资产管理一体化

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两个方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一方面为资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资产的形成;另一方面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供了支持,有利于预算管理更加科学、更加严密。

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覆盖资产清查、产权登记、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收益等资产管理环节,将资产的形成、调剂、使用、处置等增减变动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管理。在全面掌握各预算单位资产配置情况的基础上,基于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结合业务发展计划,形成资产采购计划,进而编制财务预算,在预算指标、用款计划的控制下开展集中采购,自动生成资产卡片、记账凭证,详细核算资产的取得、使用、处置等变动情况。

3.财务业务一体化

在业务执行过程中实时采集财会数据,执行财务控制规则;不仅保证财务数据来自真实有效的业务,及时、准确、全面反映业务状况。更以财务控制业务,确保各项收支业务的合法合规,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财务管理工作集成化

将知识管理、个人办公、财务软件应用等系统进行集成统一管理,所有内容均呈现在一个门户平台之上,不仅为财务人员提供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应用,而且可以满足个性化应用的需要,实现基层单位的财务集中管理、部门间业务自动流转、系统问数据高度共享。

打通OA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业务办公和财务管理一体化。在OA系统中完成公文流转、业务审批,保留审计线索;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凭证编制、账簿登记、报表生成、财务分析等专业管理。避免在两套系统中重复执行相同审批流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门户系统,可以为所有用户执行统一的权限管理,实现单点登录,从统一的入口访问财务管理和业务处理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工作需要和权限范围,提供个性化工作环境。

5.部门预算执行精细化(全面预算、项目管理)

建立内部预算控制制度,细化预算,确保资金正确使用、落到实处,减少发生差错或弊端的可能性,以堵塞漏洞,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支持部门预算“二上二下”编审的同时,将部门预算在各预算单位内部分处(科)室、项目、人员等角度分解细化控制;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资金余缺情况,统筹调度资金;实现专项资金用款计划的网上审批管理,既方便下级单位用款,又便于上级单位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

(二)部门内上下级单位之间协同管理的需求

1.会计核算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从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全局出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和规范财务管理制度,避免下属单位管理的随意性,高效协同下属单位的行为,提高部门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放任下级单位随意设定会计核算规则显然不是部门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需要统一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软件,通过会计科目、辅助核算项目等基础资料的统一定义、逐级下发和细化,规范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在整个部门落实统一、规范的核算体系,提高各单位会计数据的可比性,为报表数据的自动采集打下良好基础。

但要注意,不能统得过死。目前多数方案在规范会计核算

方面,采用的是部门内统使用套科目表,统设置一、二级科目和部分辅助核算项,允许下级增设三级明细科目的方式,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入,部门权力日趋集中,管理范围也愈发扩大,有必要考虑对部门内多会计科目表、多会计制度核算的支持。

2.加强项目管理   支持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项目预算申报、项目论证和预算审核、项目预算执行、项目决算、项目支出预算清理、项目绩效评价等环节,将项目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用款计划结合起来,形成会计核算到项目管理的追溯机制,改进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将按照功能分类、经济分类编制的项目预算与按照会计科目编制的财务预算相结合,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细化核算,按预算控制收支,将项目清理结转与财务预算的清理结转结合起来。

3.改进财务监管

在各预算单位对自身收支进行总账处理的同时,进行整个部门的总会计核算,实现财务报表、决算的自动生成和汇总,既减轻劳动强度,也避免数据的人为修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强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预算、控制功能,形成以资金预算和使用为主线,以预算执行和控制为重点,以核算和监督为依托,以指标分析为评价依据的财务管理体系;改变“事后核算、事后找原因”的做法,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科学、规范管理,支持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管工作的开展。

提供灵活多样的财务分析、财务业务对比分析手段,支持用户自定义多种预警规则,实现“监管规则制定的灵活化、执行的自动化、预警的人性化、分析的智能化”。确保会计核算规则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对比财务和业务数据,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对比不同单位、不同时期财务数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扩大监管范围,提升监管力度,降低工作难度。检查对法规制度的遵循情况,自动筛选出可疑数据,以发现可能的差错或舞弊行为,提供状态变更、处理意见或解释说明的记录等功能,评估内控制度的完备性、执行情况。

对审计作业和审计信息进行管理,提供数据提取和分析、舞弊欺诈行为侦测以及持续监控功能。通过软件全过程监控功能,定义各种指标的预警数据类型和金额,对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使上级部门对于被审计单位的费用和预算等可以做到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从而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降低风险。

4.推进战略财务管理

战略规划与模拟。将部门的业务发展规划与财务战略规划相结合。创建动态和静态业务模型,设计、模拟不同的环境,从而考虑各种环境下的风险,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风险决策、弹性预算等手段,编制行业的长期财务计划,综合利用多种筹资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加强投资监管。

绩效管理。预设行业KPI体系,帮助用户定义、分析、直观地解读关键业绩指标,将绩效管理以及有关交流沟通扩展到部门内的各级单位、各个岗位,将实时的关键绩效指标发送到所有相关员工的桌面,辅助领导更快更好地做出决策。

综合查询分析。提供自动和半自动的信息采集功能,通过内部和外部渠道,收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利用OLAP数据库存储计划数、实际数,可跨年度、项目、单位、软件模块搜索信息,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模型和工具。

(三)与其它部门协同管理的需求

2002年开始的“金财工程”建设及相应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工资统发、非税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给交通部门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需要与财政部门配发的部门预算管理系统、资产清查系统、决算报表系统等软件有效衔接,共享数据,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消除数据的不一致性。

政府审计在保护国家利益、维护财经秩序、规范政府行为、保证国家政策的落实、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廉政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应满足外部审计的要求,不仅在系统内部要保存操作记录,保留审计线索,维护数据钩稽关系,还要对外提供开放的数据接口,满足审计软件取数分析的需要。

三、不同管理模式对应的需求

(~)垂直管理模式的需求

垂直管理通常指的是省级垂直管理。垂直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财务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统收统支、分级核算”,其财务管理与非垂直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垂直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上的主要特点是:经费主渠道的单~性。它改变了在垂直管理前各单位经费分别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为主其他部门经费补助为辅的情况,而由省级财政部门实行部门预算来进行安排。垂直管理系统的省级主管部门根据“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各项支出。

垂直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是授权管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垂直管理前国家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本系统的国有资产统一由省级主管单位实行统一管理。

垂直管理单位内部审计不仅要根据各项财经法规和制度进行监督检查,而且要开展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工作,工作的目标和重心在于如何规范管理和堵塞漏洞,以确保系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有效地实行财务垂直管理,通常采取明细财务数据集中管理的方式,即不仅报表要集中管理,凭证和基础数据也要集中管理。数据越明细、范围越广泛,就意味着权力和责任越集中。通过明细财务数据的集中,上级主管部门可以精细管理、统筹安排本部门的“人、财、物、事”。根据管理要求和网络条件,可以采取实时集中或定期集中的方式。

(二)非垂直管理模式的需求

在非垂直管理模式下,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是对下级单位的业务进行指导,但不能控制下级单位的人事安排、经费收支、资产配置;也就是说“管事,不管人、财、物”。

对于非垂直管理,通常采取汇总财务数据集中管理的方式,即报表的定期汇总上报。

(三)混合管理模式的需求

在混合管理模式下,主管部门下属单位的情况复杂,有些实行垂直管理,有些则仅是业务指导。

对于混合管理模式,需要把明细财务数据集中和汇总财务数据集中结合起来。对于非垂直管理单位,实行定期集中;对于垂直管理单位,需根据管理要求和网络条件,采取实时集中或定期集中的方式。

四、行政事业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基于以上需求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图3)。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4

(一)由“管理”导向转向“服务”导向“管理即服务”

这是时下在众多管理部门中流行的一句话,它反映出作为管理者对自身角色的清晰认识;传统中公路系统的人事管理,仅仅负责“管档案、管工资、管调动、管考核”,突出“管理”的功能,在新时期,公路系统人事管理要突出对广大职工的“服务”,在热情而周到的服务中调动广大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管”作为人事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其基本假设为:人是被动的,必须用铁的纪律来规范人的行为;以“服务”作为人事部门的基本职责,其基本假设为:一个人在被服务的过程中,将会持续成长,将会变得更健康、更有智慧、更自由、更自理,以及更倾向于服务他人。

(二)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转变

国外企业一般将人事管理称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也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将人事管理部门改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这不仅是部门名称的改变,实质上是管理理念的变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将人力资源视为宝贵的战略资源,其工作重点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到人-职匹配、各尽所能,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工作,技术含量低,不需要技术专长,谁都可以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需要发现、培养员工的潜力,需要将员工按能力、性格、年龄等因素匹配到合适的岗位上,以最大限度实现员工的价值和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视情况适时调整。

二、当前公路系统人事管理策略与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政策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越来越体现出其局限性;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在各个行业开发适合本行业的创新人才,使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转变。结合公路系统人事管理的实际,需要对传统的人事管理策略与方法进行一些调整。

(一)做好人力资源调查与规划

对全系统的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清查,这需要对全系统进行需求调查与供给调查;通过对公路系统的需求调查,了解全系统各个部门需要的人才的质量要求与数量要求,制定各个岗位所需人才的素质模型;通过对公路系统的供给调查,了解现有职工的能力、性格等人力资源要素特征;需求调查与供给调查是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这也是人-职匹配的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也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

(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对提高职工的归属感、积极性、提升组织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应该具有比人事管理部门更大的职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应该包括对职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缺乏独立性的特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参与本系统总战略的制定。

(三)做好工作系统与人员系统研究工作系统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5

关键词:交通事故;信息系统;系统开发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铁路和高速公路事故故障统计系统设计和安全预警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城市交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事故故障信息的积累和统计分析相对较少。因此,沈阳市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道路及交通设施日新月异,机动车、非机动车保有量平均每年以15%-20% 的速度增长,城市节奏日益加快,交通事故也必然呈上升趋势,年事故量近20 万起。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1交通事故记录与统计信息系统开发的需求分析

(1)事故基本信息;(2)事故人员信息:事故的人员信息包括基本信息、交通信息和损伤信息。对人员的受伤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了解人的受伤机理,研究人体忍受伤害的极限性能,对研制碰撞用假人和制订汽车安全碰撞标准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开发乘员保护装置和评价汽车被动安全性的基础和依据;(3)事故车辆信息。

2 研究系统调查和可行性分析

2.1 系统初步调查

初步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用户部门的组织目标、业务职能的调查,以明确系统的目标和对新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方面的需求。初步调查的方法很多,我们通过收集资料和直接参与交警部门对事故处理的全过程的方法,了解了交警部门目前对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和后期对交通事故数据处理分析的要求,初步确定了系统的目标及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3]

2.2 初步方案

根据初步调查的结果,为实现用户的需求,拟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体要求:第一建立完善的道路交通事故信息数据库;第二具有事故基本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和查询管理功能。第三具有事故信息的统计分析功能,以便用户能够分析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相宜的对策。第四具有打印事故现场图和各种报表的功能,方便用户使用事故数据。第五具有事故数据导出为Excel表的功能,以方便对数据的其它应用。第六操作简单,易于用户使用。第七具有安全性措施,以保证事故数据的安全、保密。系统的开发采用SA/SD与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

2.3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在用户的要求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对系统的初步方案从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新系统的开发工作可行、不可行、需要修改、暂缓开发、分步实施等方案和结论,最后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

2.3.1 目标可行性分析

该系统设计者采用的开发方法是原型法,即在获取一组基本需求之后,快速地构造出一个能够反映用户需求的初始系统原型,让用户看到未来系统概貌,以便判断哪些功能是符合要求的,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不断地对这些需求进一步补充、细化和修改,依次类推,反复进行,直到用户满意为止并由此开发出完整的系统。

2.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根据即将设计的系统的目标来衡量是否具备所需要的技术,涉及到系统性能、可维护性、可生产性等方面。另外还要分析系统软硬件以及系统开发在技术方面可能承担的风险等其他相应的技术方面。事故系统的开发涉及到的技术问题不是很多,主要用到的技术就是数据库和一门可视化开发的编程语言。本系统设计者已经掌握Access和VB设计工具,具备开发该系统的技术。

2.3.3 经济可行性

主要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估项目的开发成本,估算开发成本是否会超过项目预期的全部利润,及对其他产品或利润的影响。现在的大多基层交警部门都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同时该系统运行的设备配置不需要很高,所以这就为硬件实现提供了可能。开发该系统的经济成本不高,却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满足其经济可行性。[6]

3 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3.1 系统功能设计:FSWMIS主要功能模块包括: 线路与车站信息、事故故障类型及等级、责任描述和记录等的添加、修改、删除,事故故障记录的查询、统计和预警,以及用户和系统管理等。FSWMIS的功能结构如下:

3.2 事故故障记录的查询及统计:系统通过对事故故障历史数据的分类管理,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查询和统计功能。用户可以根据事故故障记录的各种属性,定义不同的查询组合,实现模糊和精确的快速搜索,并且在此查询设置的基础上,按时间( 年或月) 、线路、分层次事故故障类型来统计事故故障发生的次数和比例,以及列车延误时间分布等。另外,各种查询和统计结果可以通过报表和图表的形式输出,以供保存和打印。

3.3 事故故障的预警:以历史的事故故障信息为基础,结合运营单位对安全及可靠性状况的要求,对运营中常发的事故故障建立界限区域,实施预警管理; 通过预先识别影响运营安全及可靠性的危险源和危险状态,对超出界限的事故故障进行识别和警告,这对保证道路交通运营的有序、安全、可靠,有效地降低事故故障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我国的公安机关,大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来实现对公安工作的管理。事故系统的开发,也是要设计这样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用来对事故全方面数据进行处理,对日常电子文档信息进行管理的系统以满警工作的实际需要。经过一个月深入交警部门调研分析,事故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如下:交通事故接受处理和立案登记的功能:将每天接受处理以及需要立案的事故警情登记到系统平台上,建立台账。既方便于管理和处理案件,也方便于必要时候准确查找到案件时间、地点、负责人等情况。系统管理功能:包括道路代码、行政区划代码、交警信息的维护功能以及系统初始化、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的管理功能。方便于数据的保存、调用和系统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浅论沈阳市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中的信息研判[J].广东公安科技,2008(3):35-38.

[2]袁泉,颜廷坤,李一兵.基于人.车.路关系模型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9,7(3):6-11.

[3]荔涛,袁泉,李一兵.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J].汽车工程,2008,30(4):297-300.

[4]印洪浩.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2):26-28.

[5]李阳,高自友.铁路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6):36-40

[6]于庆年.交通事故统计监控系统的设计.数理统计与管理,2002,21(4):10-13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6

一、系统需求

新疆财经大学是新疆唯一一所财经类高等学府,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担负着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学校共有教职工1449人,专任教师828人,占教职工总数57.1%,其中教授、副教授344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5%;硕士学位教师403人,博士学位教师88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9.3%。学校共有硕士生导师130人,其中7名教师被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新疆财经大学目前采用的是手工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人事管理系统。计算机管理也是采用单机运行,所用的软件是VISUALFOXPRO和OF-FICE系统。也就是说,如果两个部门之间也进行数据交换,必须使用U盘或者发送电子邮件等的方式。并且计算机的覆盖面也比较小,不是所有的科室都有计算机,如果各个科室之间没有互相联系或者数据更新的话,就只能逐个数据库进行更新维护,这样就造成资源浪费、工作量大、数据传输不便等。而且由于数据集中在数据库管理软件VISUALFOX-PRO中,管理人员要查看数据就必须要懂得基本的数据查询语言SQL,这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高了,也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学校的人事制度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事管理也要走向高效化、公正化、公开化、全面化和科学化发展,学校对人事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格的要求。由于学校已经有校园网,所以,学校利用现有的校园网开发出一套符合本校人事管理的系统迫在眉睫。本文根据目前新疆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情况,以新疆财经大学人事管理工作为背景,提出了B/S架构的新疆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系统根据使用方式和用户的不同,分为两大子系统人事日常管理子系统和网上查询子系统。目标是对人员招聘、人员录用、人员调整、人员考核、人事档案管理,实现全面、科学、系统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交流,完善人力资源中许多不足之处。开发出适合满足新疆高校的人事管理系统。

二、系统功能设计新疆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原则、建设规模和功能要求都与系统开发的目标密切相关,系统的建设和开发是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本系统具备的功能如图1所示:

(一)进校管理应聘者通过填写学院网站上的招聘信息来报道,对于应聘者的详细资料应经学校认识管理处筛选审核,符合条件者将进行相关的考核,合格者才可以入校报到。人事处将报到者的资料存放到人力资源库中,并且将相关信息发送到子系统,便于薪酬调发,证件发放等。进校管理分为:招聘管理和报到入校。招聘管理是指对应聘者信息的管理。报到入校是指得到同意的应聘者到学校报到。实现新教工进校管理,包括教工拟进校、进校和起薪管理。系统涵盖应届毕业生、一般调入人员和博士后三类来校人员,并进行其它人员(如高访学者)进行管理。

(二)在校管理在校管理有常规管理和师资管理。常规管理,就是基本信息维护、转正定级和试用期转正、合同管理、校内调动。师资管理就是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资格认定、学历/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外聘/返聘教师管理。在校管理指的是常规管理、师资管理和岗位考核管理。常规管理指的是对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师资管理是指对教师资格的管理,岗位考核管理指的是对在岗位上的教师进行考核管理。

(三)劳资管理劳资管理有工资管理、津贴管理、离退休工资管理、保险管理、考勤管理。其中,工资管理指的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计算、统计查询;津贴管理的过程和工资管理相似,只是增加了填报的过程;离退休工资管理和工资管理基本相同,相对特殊的就是停薪的管理和起薪时退休比例的计算和退休费的计算,工龄的核对;考勤管理是日常考勤和各类请假审批。

(四)工人管理工人管理主要是工人考工定级和工人聘期考核。其中工人考工定级指的是工人考工定级个人申报、部门审批、学校审核上报等功能。职员和工人的管理主要是职员和工人的晋升,其中还包含了专家的管理和审批结果的录入查询等信息。工人聘期考核是从教职工基本信息库中调入工人信息生成学院工人信息一览表的功能,工人聘期考核可归入教职工聘期考核一同管理。

(五)离校管理离校管理有离退休管理和离校管理。其中离退休管理是包含退休计划制定、退休执行和退休查询。退休计划制定是根据设定退休条件从教职工基本信息库中筛选符合退休条件的人,自动生成退休计划库。退休执行是根据退休者的工龄、职称、独生子女等条件计算出退休工资以及相关退休福利待遇,同时停止在职工资及津贴。退休执行操作,是将退休计划中的人员确认为退休人员的过程。此过程完成之后人员基本信息将从在职转到离退休库中,相应的在职工资停薪,离退休费起薪。离校管理是包含在职人员离校和违约金计算。在职人员离校是教职工调动、辞职的个人申请、各部门审批、学校审核等功能。违约金计算是根据离职人员进校时签订的合同计算违约金。

三、系统架构设计与技术方案本系统在逻辑被分成四层,客户端视图层、Web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库持久层,将应用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相分离。客户视图层主要负责人机交互;Web表示层主要负责对客户端应用程序的集中管理,即事物处理;数据库持久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数据库分布式管理、数据库的备份和同步等。[3]其关系如图2所示。本系统采用基于J2EE平台的组件化多层设计的方法,MySql数据库作为主要系统支撑平台,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实现采用Jsp、JavaBean、Servle等先进的技术。本系统采用Liboys和Spring框架。

四、系统主要模块设计与研究

(一)进校管理子模块的设计1.模块结构图。根据进校管理子模块实现的步骤,如图3所示为该功能的结构图。2.用例图设计。(1)招聘管理。根据进校管理子系统中招聘管理功能需求描述的步骤,如表1所示为该功能的用例图。用例名称为:进校管理。用例简述:首先面试人员登录学院的网站主页,录入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主页上就会自动生成面试人员一览表面试时间安排,面试试题上报和经过专业考核后生成的考核统计表。经党委讨论决定拟引进人员名单用例参与者为管理员、面试人员。前置条件为面试人员和管理员必须授权。(2)报到人员。根据进校管理子系统中报到管理功能需求描述的步骤,如表2所示为该功能的用例图。用例名称为:报到管理。用例简述:办理报到手续、建立个人帐号,建立个人数据等。引进人员办理报到手续后,系统可自动通知相关子系统。系统将完成工作证发卡和工资起薪等相关业务。用例参与者为引进人员、人事处。前置条件为人事处必须授权。

(二)在校管理子模块的设计1.模块结构图。根据在校管理子系统实现的步骤,如图4所示为该功能的结构图。2.用例图设计。(1)常规管理。根据在校管理子系统中常规管理功能需求描述的步骤,如表3所示为该功能的用例图。用例名称为:常规管理。用例简述:人事处对在职人员进行常规管理,基本信息维护主要是修改政治面貌和联系方式,添加工作经历和教育经历。转正定级是在职人员转正后定岗位。合同管理是预测该在职人员是否可以续签合同,工资停薪和工作证发卡。校内调动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调动。用例参与者为在职人员、人事处。前置条件为人事处必须授权。(2)师资管理。根据在校管理子系统中师资管理功能需求描述的步骤,如表4所示为该功能的用例图。用例名称为:师资管理。用例简述:人事处对师资管理资料进行整理,师资管理包括专业技术职业评审,针对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教师资格认定是对教师资格的认定,包括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学历/学位教育针对在职人员学历信息的维护。返聘/外聘教师管理是对退休以后的老师进行返聘或对外校的老师进行外聘,针对这些老师的信息管理。用例参与者为在职人员、退休人员、人事处。前置条件为人事处必须授权。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行政事业单位涉及行业广泛,管理着来自财政的巨额资金,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近年来,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加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弊端逐渐显现。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逐渐向管理会计进行转型,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预测、降低风险、有效决策,更好地履行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及联系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概述财务会计,也称为“报账型会计”,是对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确认、计量、记录并最终形成财务报表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核算性质属于预算会计,侧重于满足预算管理需要。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核算基础既包括财务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又包括预算会计中的收付实现制。管理会计,又名“分析型报告会计”。通过收集、分类、整理、分析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运行结果,为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依据,达到预测、控制、规划为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1.工作重点不同财务会计只需根据报账人员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填报报表,并定期向上级及相关部门报送单位的财务状况、资金的使用进度,即使对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不了解也可以完成财务工作。管理会计必须通过对单位业务活动中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形成分析报告,以便于对各部门各层级工作效率进行考核和评价,规范内部控制监管,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达到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管理会计强调业财融合,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必须对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深入的了解。2.工作程序不同被称为“对外会计”的财务会计强调可比性,包括单位内部的纵向可比和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可比。所以必须遵循统一的会计制度,符合会计准则。按规定程序完成制作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等工作流程,具有统一性和规划性。管理会计即“对内分析会计”,服务于单位的内部管理。其报表的编制者和使用者均为单位内部人员,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制作流程和编制报表。报表的格式、内容以及编报时间没有统一的规定,自主性和灵活性大。3.工作方法不同财务会计按照规定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核算经济业务,核算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数字要求准确。管理会计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学方法、数学模式等。通过对大数据的整理、分析,预测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在准确性和相关性方面,会更注重数字间的逻辑关系。4.作用时效性不同财务会计反映和记录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一般是事后进行监督。管理会计对来自单位内部和外部资料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把握现在,并对未来进行预测和规划;关注业务活动全过程,事前进行风险分析、事中数据分析、事后进行业绩分析,真正做到监督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目的。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1.目标一致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目标都是为改善单位经营管理,提高单位的经营绩效。确保安全高效地使用财政资金,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两者目标一致。2.大部分原始资料相同管理会计所需的财务信息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与再利用,结合其他各方面的信息,形成报告,帮助管理者合理规划和控制经济活动。

二、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机器人将取代会计人员完成大部分财务基础工作;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社会日新月异,而行政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会计应用程度较低,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财政部相继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应用指引804号-行政事业单位》等,体现了国家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引入运用管理会计的决心。

(二)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部门预算、国库支付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等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量也逐渐增多,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促使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由单纯的重视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会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服务需求的变化,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比以往更多,也更复杂。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需求,亟需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借助预算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等对日常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在信息化、系统化等技术的支持下,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信息。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趋势会逐渐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相比较存在不少的差距,其单位原有的会计体系,以财务会计为核心,存在财务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模式相对粗放的弊端。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将无法满足单位日常的运营需求。在会计改革的当下,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从单纯的重视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通过管理会计体系所提供的信息,为单位和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进而提升决策准确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财务人员面临困境的需要据BBC对365种职业进行预测,会计这个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的概率在97.6%左右,位列最容易被取代的第三位,无疑给从事重复性、低附加值的基层财务工作者敲了一记警钟。财务人员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向管理会计转型,从而提升工作在单位中的地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人员配置很不合理。绝大部分从事低附加值、重复性的报账工作,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可以实现财务人员的合理配置,让会计人员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管理会计中去。

三、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会计就是记账,技术含量不高,不会赋予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属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属于服务岗,与行政、科研人员相比薪酬存在一定差距。随着会计制度改革加快,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如压力增大,能力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深入了解单位的业务流程,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主动参与到单位的经营管理中,让自身价值得以提升。单位领导也需要转变观念,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为构建和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管理会计这一有力工具,为单位未来做好预测和规划,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架构体系1.首先充分了解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会计是为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将相关信息适时的提供给相关的部门或负责人。涉及内部决策、控制、内部评价、沟通多方面,介入单位日常管理、预算编制、收支管理、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权力资源和绩效评价的决策中。因此在构建管理会计体系之前,充分了解单位实际管理水平很有必要。2.以预算管理系统为架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管理系统把各项业务活动衔接起来,以预算管理系统作为架构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础部分,可以满足管理会计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构建管理会计系统需要设计、应用和完善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3.协调好内部控制系统和管理会计体系的关系。预算执行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预算执行如果监控不到位,整个内控体系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还需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内控系统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管理会计系统。内控系统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有赖于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要考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情况,让管理会计体系与之相对应。4.构建管理会计体系还包括预测系统、管理决策系统、项目管理及责任会计制度构建、业绩评价系统、内部报告系统等等。

(三)引入先进信息系统管理会计涉及的内容复杂,信息量大,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把制度框架及人员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让制度和信息全面、方便地得以贯彻落实,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的效用。提高财务的智能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计人员从琐碎的工作中解救出来,减轻劳务节约时间,同时又提升了会计信息核算的质量。管理软件的有效运用能够为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提供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的有用信息,会计工作不仅仅停留在以往的事后监督的层面上。当前,大数据在企业的发展与决策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掌握大数据等得掌握未来。在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顺利向管理会计转型,需要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

(四)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是会计界的一次变革,一个出色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的核算能力,需要熟悉单位的业务流程,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需要与各个层级的管理者、普通员工、各部门进行沟通,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参与到单位的管理决策中去,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调度员”,单位发展方向的“引领者”。管理会计人员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管理知识。为便于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要精通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要学习掌握得国际上通行的财务、审计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总之,针对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转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和完善单位管理会计架构体系,引入先进信息系统,提高财务的智能化水平,拓宽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渠道,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有效运用,提升事业单位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陈东玲.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8

关键词:校园管理系统;需求分析;高效

一、系统需求分析的任务

需要分析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问题和环境的理解、分析和综合,深入描述软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约束以及同其它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借助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确定为满足目标系统用户的需求系统必须做什么的问题,并用“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形式把用户的需求表达出来。其步骤为:第一,需求获取:用户对新的软件系统所希望的功能、用户与系统间的交互和对话方式等需求。同进还要考虑对质量的要求,包括性能、有效性、可靠性和可用性等,提高用户对软件的满意程度。第二,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从当前具体系统中去除非本质因素,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所谓本质的因素是指系统固有的、不依赖运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因素。非本质因素不是固有的,随环境不同而不同,随现实不同而不同。常用的分析模型包括数据流图、实体关系图、状态转换图。第三,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当前系统与目标系统的差别,把来自用户的信息加以分析,通过“抽象”建立起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二、系统调查分析

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校园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现代高校管理人员及从事研究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一个热点话题。学生档案管理、学生收费管理、教职工人事档案管理是实现校园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设计一套实用的校园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一致要求。系统的应用应该能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使高校能够快速运转。

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是一所中专、大专综合的高职院校。该校现有教职工200多人,在校生6000多人,但校园的管理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档案管理、交费管理和教职工的人事管理还采用原有的人工方式,工作效率低,误差大,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巨大浪费,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和学校的收费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提出要开发一个高效实用的校园管理系统。校园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需求,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生档案的管理、学生交费管理和教职工人事管理。

三、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其业务流程图如图所示:

四、系统的用户需求描述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及对用户的需求调查,本管理系统主要设计功能有:

(1)学生交费管理:包括交费数据录入、交费情况查询、交费情况分析统计、欠费情况统计、交费数据报表与打印等。

(2)学生档案管理:学生档案录入、学生档案查询、学生人数分析、学生档案报表与打印等。

(3)教职工人事管理:教职工档案录入、教职工档案查询、教职工档案资料综合分析、教职工人数图形分析、教职工档案报表与打印等。

(4)系统设置功能:修改密码、用户信息、权限设置、使用提示、重新登陆。

五、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也称为可行性研究,是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新系统的开发是否具备必要性和可能性,对新系统的开发从技术、经济、社会的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以避免投资失误,保证新系统的开发成功。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该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经济可行性:主要是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它的灵活性、安全性和易用性为数据库编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已成熟可行。硬件方面,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硬件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可靠性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其硬件平全能满足此系统的需要。

(3)时机可行性:学校原有的人工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学校目前的需求,这样一个高效实用的管理软件正好能够满足现各职能部门和管理工件者的要求。学校原有的优良管理方案、管理工件者良好的管理能力及其对计算机熟练的使用技术为校园管理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管理上的可行性: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大力支持,校领导认同,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科学,规章制度齐全,原始数据正确等。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为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此系统开发目标已明确,在技术和经济等方面都可行实用,并且投入较少、见效快。因此系统的开发是完全可行的。

六、数据流图(简称DFD)

数据流图是组织中信息运动的抽象,是在调研的基础上,从系统的科学性、管理的合理性、实际运动的可行性角度出发,将信息处理功能和彼此之间的联系自顶向下,逐层分解,从逻辑上精确地描述系统应具有的数据加工功能、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存储及数据来源和去向(外部实体)等项目。

在本系统中,有三个主要的数据流,分别是学生档案信息数据流、学生交费信息数据流和教职工人事信息数据流。在每个数据流中,分别有数据流名、别名、说明、组成、数据流来源和数据流去向等元素组成。以学生档案信息数据流为代表,其数据流如表所示:

参考文献

[1]塞奎春,郑骁鹏,郑齐心.Delphi数据库开发实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张新成.Delphi程序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9

人事股股长需要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实务的操作流程,熟悉国家各项劳动人事法规政策,并能实际操作运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事股股长职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事股股长职责11、协助上级建立健全公司考勤、保险、福利等人力资源制度建设;

2、建立、维护人事档案,办理和更新劳动合同;

3、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实务的操作流程和各类规章制度的实施,配合其他业务部门工作;

4、收集相关的劳动用工等人事政策及法规;

5、协调、办理员工招聘、入职、离职、调任、升职等手续;

6、协同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业务培训,执行培训计划,联系组织外部培训以及培训效果的跟踪、反馈;

7、帮助建立员工关系,协调员工与管理层的关系,组织员工的活动。

人事股股长职责21、根据部门目标及业务需求,搭建具备扩展性和可持续性的人事系统架构,并负责系统的维护、优化等工作;

2、负责人事系统的日常运营和持续优化,了解部门对人事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招聘等业务模块的需求,与部门内各业务模块担当及IT部门积极合作,逐步在人事系统上实现相关需求;

3、管理人事系统的日常数据,确保系统数据的更新及时、准确,并能根据业务需要提取有效数据并呈现分析结果;

4、负责系统相关使用培训和员工使用支持,确保系统使用宣传到位;

5、负责福利项目的需求调研、制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落地及后续跟进工作;

6、负责带教及辅导团队内新人,帮助其更好的成长,协助上级领导更好的管理团队;

7、执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如月报、临时性工作等。

人事股股长职责31、在上级的领导和监督下定期完成量化的工作要求,并能独立处理和解决所负责的任务;

2、推行公司各类规章制度的实施;

3、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实务的操作流程和各类规章制度的实施,配合其他业务部门工作;

4、管理劳动合同,办理用工、退工手续;

5、执行招聘工作流程,协调、办理员工招聘、入职、离职、调任、升职等手续;

6、负责管理人力资源相关文件和档案。

人事股股长职责41、人员报表的登录、统计和维护;

2、人事系统录入和更新;

3、入离职、调动等人事手续对应;

4、试用期转正及劳动合同管理;

5、人事资料文件归档管理;

6、招聘相关事宜;

7、社保相关对应等;

8、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宜。

人事股股长职责51.面试安排:会议室预定、候选人接待、面试官时间确认、面试反馈

2.人事管理:入离职流程及系统操作、考勤管理、报销管理、福利的申请和发放、活动的组织和协助

3.员工管理:员工关系维护、咨询解答、证明申请、信息等

4.其他:协助驻场人事主管支持项目其他需求,如培训体系搭建、人员梯队培养、培训支持、知识沉淀等

人事股股长职责61.负责事业部员工月度薪资核算发放

2.负责事业部月度薪资月报

3.负责事业部员工收入/在职证明开具

人事股股长职责71、负责员工入职、转正、离职等事宜;

2、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维护人员档案;

3、筛选合适候选人并完成初面;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10

海事系统信息化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经过1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随着海运事业和各地港口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全球对航运安全和环保认识的不断提高,海运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应用系统越建越多,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信息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产生。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管理机制,从而通过信息化带动海事管理的现代化,全面提高海事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主要特点

海事管理的对象涉及人、船、货三个主要的方面,其中,船舶作为交通的主要载体之一,流动性是其主要特点,同时还要涉及不同的管理对象之间的信息沟通,基于上述情况,海事信息化有如下特点:

1. 数据传输量较大,数据共享性要求高

海事的管理对象在各港口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涉及数据在各局之间的流动,表现为信息交互频繁、传输量较大。同时,各业务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要求各业务子系统之间数据共享程度较高。

2. 分布式应用需求显著

海事管理涉及的机构、部门较多,管理分层,各个单位有自己的职责范围和管理需求,与此相适应,系统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因此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是海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特点。

3. 应用需求变化较大

由于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对应用的需求不同,同时,随着应用认识的提升会不断对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系统更容易配置、流程可重构,并且根据现代海事监管需求,满足移动办公和无线接入的需要。

发展现状

从1999年起,交通部海事局加大投资力度,开展水监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建设完成覆盖全国直属海事系统的海事信息主干网和各直属局的局域网,基本实现了信息高速公路的点点通(每个基层站点)建设,并在此高速公路上逐渐试驾各种“车辆”:主要包括船舶管理、船员管理、事故与应急管理、船载客货管理系统、船舶“一卡通”工程、日常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在重点监管水域加强了VTS、AIS等先进监控技术手段的建设; 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单向业务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纵向信息的沟通。从2004年起,各直属海事局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以求对各地的海事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提供技术支撑,为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保驾护航。

但是,经过10年多的信息化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信息化机构的体制问题

海事系统的信息化机构设置是海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虽然在2004年,各海事局先后成立了相应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人员编制等问题的限制,使各地的人员配备和分布不尽相同,信息化工作人员难以形成管理合力。同时信息化管理部门在各局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信息化管理的范围等也不尽相同。

2.信息化标准问题

海事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标准问题也对海事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业务的连贯性需求和应用的需要,海事系统要不要统一平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统一平台、哪些应用和管理纳入统一的平台等关于信息化建设标准的问题也引起了信息化工作人员深深的思考。

3.信息化建设模式

信息化就是指培养、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海事信息化建设其实就是海事各部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本单位发展水平的一个过程。

由于信息化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会涉及海事各个部门,涉及海事监管和服务的变化,特别是与海事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自主开发为主,外包为辅; 二是外包为主,自主开发为辅; 三是完全自主开发; 四是完全外包。据笔者的了解,现有的海事部门各应用系统的建设大多采用外包的形式,由于系统从建设初期开始,专业公司人员对业务模式的了解存在一定的欠缺,使系统的适应性有一定局限,而且专业公司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从而导致信息系统的更新和维护面临一定的困难。鉴于此,海事部门有必要培养自己的开发队伍。

发展模式探讨

今年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通过了“大部制”改革的方案,旨在提高行政效率,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对海事部门而言,为适应这一需要,就要拿起信息化这一有力的工具,规划海事系统信息化建设模式,确立海事系统信息化运作方式,明确海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道路,从而全面提升海事监管和服务能力。

目前海事信息化发展亟待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调“一把手”工程,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职能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深入发展中将涉及单位的深层改革和业务流程重组,这一切都不是一个信息化部门的领导能力所及的。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把手”的有力支持,需要树立“一把手”工程的概念,使“一把手”成为信息化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而信息化部门既是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部门,又是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部门和协调部门。信息部门作用发挥的好坏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单位的管理水平产生影响。因此还要不断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职能,使其全面负责信息化的建设规划、计划、标准、信息工程项目选定和实施项目管理等工作。

2.加快信息标准化建设

目前,海事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建立新的应用系统,还是整合各应用系统,都将面临信息系统的代码统一问题。因为组织编制统一的信息代码和各类数据标准,是实现信息系统的统一基础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由于信息编码范畴很宽,内容很多,难度也很大,为此要有计划地、尽快地组织力量编制信息化过程最急需的、最核心的信息代码和标准。

海事系统目前已经开发建设了多个应用系统,因此还需要对原有的系统进行归纳整理,应本着边建设边推广的原则,逐步形成包括组织机构代码、业务流程代码、业务基础信息代码、数据接口标准等在内的海事系统信息标准体系。

在统一规划下,可由各个直属局分块负责,并借助专业力量以加快信息标准化建设,然后对形成的标准在系统内进行强制推广。

3. 确立海事信息化的开发建设原则

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持续健康的发展依赖于业务、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积累,特别是应用系统的建设会随着业务的变化和使用人员的经验进行不断的调整,因此没有哪一个业务系统会持续不变、一劳永逸的,而任何一个好的应用系统都要依赖于开发人员对业务管理的理解程度和开发经验,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开发队伍至关重要。同时,海事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各个方面,所有的信息化环节都由信息部门承担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完全实行外包也比较容易失控。因此,海事信息化的开发建设应坚持内部开发和外包相结合、“以内为主,局部外包”的原则,确定外包范围、外包种类、外包项目的条件、外包公司的选择标准和外包产品的选择原则等,这样可以掌握应用的主动权,避免人力资源的紧张。

应用系统的自主开发由单位内部的开发人员根据业务的需求进行定制,这可以避免需求偏颇或者系统维护方面的麻烦。软件公司的人员流动或者经营变化很快,因而不能让管理核心依赖于任何公司,丧失管理的主动权是不合适的。当然,坚持自主开发,这就要求单位内部开发人员不断学习当今IT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要科学组织,即按照信息工程的方式进行系统开发和维护。而对于已经市场化的或通用的IT产品和服务应当采取外购、外包的方式,如网络和计算机硬件的维护等。

4.建立两级数据中心

随着原始数据的不断增加,分散在各系统的数据会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如果没有一个统一、准确的业务规则,没有集中的数据存储平台,这些数据就会难以利用。而数据中心的建设就是通过实现统一的数据定义和命名规范、集中的数据环境,从而达到数据共享与利用的目标。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11

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按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要求,根据“金财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财政部决定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市财政局《关于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完成了与“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的衔接。该系统的正式实施,是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预算编制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是编制年度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为进一步创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手段提供重要的载体和平台。各预算单位要高度重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设计的,遵循横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纵向“中央—省—市—县—乡”的框架。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工作涉及部门、单位多,工作难度大。各预算单位要加强领导,统一组织,认真做好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培训和指导,为系统有效应用、全面实施提供保障。各部门、各单位业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要密切配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系统的实施推广工作。

二、服务支持

为保证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区的有效运行,区财政局负责组织做好本区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日常维护、技术支持服务工作。区财政局积极配合做好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技术支持服务工作。

实施过程中,各预算单位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扩充的,原则上应将需求情况逐级上报,经区财政局汇总后报市财政局,市财政局汇总后上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将根据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和业务发展需要,统一组织升级工作,以节约资金和资源,保证系统数据有效衔接。对不能满足需要的其他个性化需求,允许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扩充,但不得改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技术基本框架。

三、软件版本管理及网络环境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分为“财政及主管部门版”和“行政事业单位版”两部分。为了保证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区财政局使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及主管部门版”,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求统一使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行政事业单位版”。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在财政内网,支持在线和离线两种数据上报方式。各预算单位通过财政内网完成数据上报,并报送区财政局。在没有网络环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离线方式上报数据。

四、管理固定资产人员的配备

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同时为了方便各预算单位固定资产调剂、租赁、购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工作需要,各预算单位必须选派管理固定资产的专职人员一名,参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培训,以便今后各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时间安排和数据管理

区财政局拟定于2012年2月26日、3月1日为期两天,分两批举办全区各预算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培训班(2月26日镇、办、区直各预算单位及二级机构参加培训;3月1日教体局及二级机构参加培训)。安排本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应于2012年3月1日结束。

人事管理系统需求范文12

关键词:工资管理 ASENET B/S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066-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如何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处理成倍增长的信息量,已成为管理职能部门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为此,许多高校启动并加快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相继建成了校园网,搭建了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平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学校许多部门都开发了各种系统,如学籍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等。近年来,为了加快我校的师资力量的建设,学校加快了对人才引进的步伐,新进的教师、管理者人数逐年上升,给我校人事部门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压力。人事部门不断增加工作人员,但是仍然跟不上学院发展步伐,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部门仍然采取旧有的工资管理系统,继续由手工完成应聘记录、绩效考核、科研成果等工作。显然,单单一项基本数据录入工作就需要三个工作人员来完成,每天大都处理琐碎的事情,使得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还制约了学校发展。另外,在传统的工资管理系统中,要完成相当数量的教职工情况及人事政策法规的查询工作,一般是教职工直接到学校的人事部门查询,导致人事工作者在这些常规性的查询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解答上花费大量时间,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及人事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在一所以信息技术为重、信息专业为主的学校,这样的方式将很快滞后于学校其它方面的发展,而教师、管理者却都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能查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包括档案、工资、培训等情况。

应对以上情况,本文针对性地介绍些高校工资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改变学校传统的工资管理系统,对系统的数据进行集中、有效地管理,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促进了系统数据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加快了信息处理和传递过程,有利于促进人事管理体制的合法化,大大提高了办公的效率。同时,该系统还有利于节省办公物品,进一步减少了学校办公经费的开支,弥补了旧的工资管理系统的许多缺失。系统支持网络环境下数据传输,不仅提供给学校的人事部门使用,也提供给学校所有部门和教职工使用,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本系统的开发使用不仅提高了学校对外的一种形象,还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网,使得校园网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导入了信息系统,如学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等等,以辅助收集相关资料,然而其应用层面,仍局限于电子数据处理阶段,部分信息化较早者,则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量多而杂的报表数据。对于工资系统则主要靠一个简单的工资管理软件来实现数据录入、删除和添加,并结合手工生成Excel报表。显然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使用一个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这一点已经成为学院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为此,我校将结合工资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个基于校园网进行管理工作的高校工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进一步实现我校工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系统采用先进的开发模式和开发平台,从架构设计开始,完成了工资管理工作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在充分理解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快速原型法与喷泉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快速原型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开发方法,本系统所建立的原型,是充分利用了B/S结构系统开发的特点,以制作静态页面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界面。用户可以在此原型上看到系统的功能原型,并且可在此基础上提出意见,以供开发人员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设计。同时,此原型可作为后续开发的基础,将系统实现阶段的一部分工作提前完成。喷泉模型是一类支持面向对象、自底向上的开发模型,在实施中体现了迭代和无间隙的特征。本文围绕需求获取和分析两个关键步骤对工资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开发阶段的工作进行描述,在与用户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采用UML用例图和活动图为需求建模,同时建立系统静态页面以获取用户更明确的需求。

系统设计阶段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一套与管理体制及管理手段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为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调试提供依据。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各种技术和实施方法中权衡利弊,精心设计,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最终勾画出新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A/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及模块功能设计、安全控制点设计等。系统设计的结果是一系列的系统设计文件,这些文件是物理地实现一个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

工资管理系统属于一种数据交互式处理系统,是学校人事部门为了支持决策、管理、应用而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而开发。系统根据我校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架设在校园网上的系统,大大加强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设计系统的技术架构时,亦充分考虑了系统的特点,采用目前先进的,NET技术体系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

工资管理系统最终的目标是建立工资管理网络体系,克服现有工资信息管理中存在的手工管理、统计与查询复杂、管理效率低等缺点,科学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方便工资信息的查询与统计,对所需要的数据以表格形式显示,以报表形式打印,并为将来进一步扩充、发展和升级工资管理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本论文以九江职业大学工资管理系统为研究背景展开研究,开发该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该校人事部门及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减轻学校人事部门及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本文结合了当前工资管理系统的现状,应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对工资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并描述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利用先进的技术、模块化的软件结构,画出了系统的数据流图,并以此为基础,对系统进行了模块设计、数据的处理模型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最后,描述了系统的界面设计与实现、各通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和其他几项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工资系统的现状分析,结合ASP,NET和软件工程相关的技术,提出了工资管理的网络化,并从需求、设计与实现的角度详细说明了工资管理系统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基于WEB的工资管理系统的模型。但在新的技术和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下,系统模型也将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工资的管理。

通过对这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本人对高校的工资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以及系统的数据处理业和务流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受限于本人自身水平和时间仓促的关系,该系统许多地方还存着一些不足之些,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高校工资管理系统的将来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提供一种适应高校人事、财务方面政策变化的系统模型。

(2)需要进一步对高校工资管理的业务逻辑进行研究,并从中提取出最佳系统业务解决的方案。

(3)需要研究出能够跨平台操作的工资管理系统,以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另外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作为一个工资管理系统,必然会涉及到单位中的许多人事方面与财务方面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对外应该属于是保密的,所以系统的安全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期望在以后的运用中,能使用先进的技术和采用更好的措施,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