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

时间:2023-10-05 15:56:18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1

【关键词】ERP;单书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出版企业

一、前言

出版社转企改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必须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升市场化经营水平,而出版社的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通过单书成本核算来实现。

本文针对传统单书核算方式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ERP是出版社实现精准单书核算的选择,介绍了作者所在出版社的实施实例,总结了ERP对单书精准核算起到的成效,最后根据实施经验提出:ERP实施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人”。

ERP是软件的实施过程,也是现代化管理理念在经营过程中的渗透过程,更是建立新的管理习惯、不断改进工作习惯的过程。利用ERP系统进行精准单书核算是出版社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选择。

二、精准单书成本核算的意义

根据的要求,到2010年底,全国经营性出版社要全部转制为企业。在全国出版行业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作为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出版社要提升市场化经营水平,必须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而出版社的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通过单书成本核算来实现。

2004年,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新闻出版单位财务核算办法》。该办法要求出版单位的财务日常核算工作需要进行单书成本核算、库存商品核算、主营业务收入核算以及其它收入核算,这就是我们业内通常讲的“单书核算”。所以,进行单书核算不仅是财务核算制度的要求,也是出版社规范管理、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同时,出版社改制成为企业后,都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无论对编辑部门进行年度效益考核,还是对编辑个人进行年度效益考核,都需要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作为考核计算的依据。所以,准确的单书成本核算为出版社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三、传统单书核算存在的问题解析

1.数据量大、数据分散、传统核算混乱

目前,出版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占领市场,日出一书甚至日出多书的情况普遍存在。除了新出版书目,还有大量重印、再版书目。呈现出书目多、印次频繁、印量大的特点。同时,不同版次、印次的图书还需要分批入库、分批出库。但是,在传统核算方式下,业务数据分散在各部门,直到月末才集中到财务部门归集核算,这就造成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要求部门间有高度的协作能力。即使这样,成本数据传输不及时、归集不准确、分摊不不均等情况时有发生。最终导致总账与明细账“账账不符”。

2.图书生产发行周期长、结算滞后、成本归集不全

从图书出版结算流程分析,一本图书从发稿、印制、生产、再到销售,一般持续2-3年左右,回款周期较长。同时出版行业上下游之间结款滞后:图书已销售,收入已确认,但相关生产成本、销售费用还尚未结算归集。最终导致成本费用不能及时入账:图书实物已做入库、出库处理,但在财务系统无法办理出入库核算,相应销售成本无法结转,导致“账实不符”情况长期存在。

3.漏记成本无法处理

从传统记账方式分析,虽然按照印次设立了成本卡片,对每印次的编、审、教、印费用分项归集。但是对已完工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已结转的图书,后续再发生的漏记,所发生的成本不能进行处理。一旦出现漏记生产成本的情况,只能做变通处理:将A书的成本记到B书上,准确的单书成本核算很难实现。

综上所述,在传统核算方式下,成本核算只能在月末结账时才能计算出来。成本核算模糊、滞后,财务仅仅起到记账作用,无法针对成本组成的诸多要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同时,产供销环节与财务脱离,从原材料到在产品的各项作业信息在本部门内部流转,生产环节信息不透明,没有清晰准确的核算,就谈不上精细的管理。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出版企业在长期的粗放管理模式下,对于每种图书的利润贡献都无法得知,“知己”都无法做到,更不用说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进而制定出竞争策略和发展规划了。

四、出版企业利用ERP系统实现精准单书核算的可行性分析

1.ERP系统的优势

ERP作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能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有关外部资源。人、财、物、产、供、销以及相应的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管理流、增值流能够紧密集成,实现资源化的实施共享。

2.出版社需要ERP系统

ERP将企业内外业务流程看成是紧密结合的供应链,从而对企业内部供应链所有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ERP的这一特点,非常适合出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所以,ERP为出版社提供了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新上选题数据随着生产进程推进,先后传送至编辑、印制、发行、财务等部门,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对全流程,整个供应链资源都实时准确记录,并实施有效控制,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全流程单书核算。

3.本文作者所在出版社利用ERP实现单书核算实例

在ERP实施中,本文作者所在出版社改变了传统方式中只设立成本卡片的做法,引入“成本效益卡 + 差额管理”对应一书一卡的核算思路。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某一选题《美国专利诉讼》经过三级论证通过之后,总编室进行正式立项。将选题上升成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并按照印次建立成本效益卡。方便财务处理预付稿酬、预付版税等费用。

(2)将该选题相关设计、出片、打样、稿酬、版税、编审教费、制版费、印刷费、装订费和纸张款等成本费用全面预估,得到较为准确的印次预估成本及预估成本单价。

(3)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要求,以合同、印制通知单、协议工价、费用计算标准等作为归集计算成本依据,将应计入生产成本但尚未结算的款项,按照选题项目通过 “应计生产成本”科目进行单位、项目双维度的明细核算

(4)图书印制完毕并验收入库的同时,财务做完工处理,结转该书“生产成本”同时增加“库存商品”。分次入库、同步完工,既符合实际管理,又克服了实物入库与财务完工不同步的财务核算管理障碍,消除了长期影响出版社单位财务“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管理缺陷。

(5)对于实际生产数量与印前计划印量不一致的情况,在成本效益卡基础上引入“差额处理单”,解决补记生产成本,处理结算与应计差异。

通过上述解决方案,从选题到印制完成的整个生产流程中所涉及的全部成本,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全成本核算。根据图书印制进度分批入库,在项目结束之时,根据实际印量对对预估成本进行差额调整,确保图书成本的准确性。对图书全流程进行总账、明细账、实物同步处理,一一对应,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ERP上线后,本文作者所在出版社在“生产成本”科目累计未结转金额占图书总码洋的比例由52.37%改善为33%左右。

五、对出版社单书精准核算实施ERP的效果分析

1.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

ERP搭建了信息化、科学化的综合管理平台,使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工作流在平台上快速流动并汇集整合,改变了过去存在的“信息孤岛”、资源分散、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

2.提升了资源综合运用效率,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管理创新、流程再造,实现了工作流程的优化和简化。从选题立项开始到编、审、教、印刷全流程的业务数据,根据“谁经办、谁提交”的原则,通过业务端提交原始数据,经过审核后传送至财务财务系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解决了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数据失真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重复录入、浪费人力的问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3.工作流程透明,加强了内部制约与监控

工作流程纳入ERP系统后,工作流转清晰透明,上下工序之间相互监督制约,有效解决了过去存在的相互扯皮、人为拖延、影响效率的问题,部门之间、工序之间的协同配合达到高效化,工作的计划性和计划的执行力大大增强。

4.提升数据时效性,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ERP系统投入使用后,上到社领导、下到社内各部门、直至每个编辑,都能通过信息系统实时了解图书销售、回款等市场信息,从而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出版营销策略,提高图书出版和经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ERP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本文作者所在出版社ERP上线实施近两年的过程中,对于“三分软件,七分实施”的说法深有体会,任何系统实施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人”。

出版社ERP实施初期,预想效果不理想,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编辑人员习惯于实际结算费用时才在系统中提交成本数据,从而导致成本归集不全;业务人员在ERP系统滞后操作,导致业务财务核算不能同步;ERP上线后,信息采集被分配到基层员工端,增加了工作量,员工产生抵触情绪,执行力低,导致ERP实施效果差。

通过对制度、流程的再完善,ERP实施效果不断改善。例如:在ERP流程中限定:未按照成本项目做全成本预估处理的,不能进行费用结算申请,也不能进行印制申请,从而确保成本项目归集齐全;再如:将ERP操作规范与绩效考核挂钩,项目成本未全部结转,销售收入就不能记入业绩考核,督促编辑尽快结项,确保账务实物同步完成入库等。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人”的主观能动性,本出版社相关业绩有了很大提升。

七、结语

本文阐述了在全国出版行业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出版社必须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提升市场化经营水平。出版社的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通过单书成本核算来实现。而传统的核算方法无法做到准确的单书成本核算。在分析了传统核算方式的缺陷后,提出利用EPR系统进行精准单书核算是出版社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选择。同时ERP是软件的实施过程,更是现代化管理理念在出版社经营过程中的渗透过程,是建立新的管理习惯、不断改进工作习惯的过程。出版社实施ERP一定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不断改进流程、完善管理。充分利用ERP系统进行图书单书核算,达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财务管理要求。助力出版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闫伟.精细化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财会研究,2011年第17期:40-59

[2]施东梅.ERP系统在财务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内江科技,2013年第2期:14,83

[3] 向莹.ERP报业印刷精细管理必经之路.印刷技术,2011年03期:9-13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2

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物流业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使公司成功实现现代“物流”管理。

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  )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二)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四)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五)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具体应做到:

(一)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二)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三)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

[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6]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8]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9]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3

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这一次我们细则比以往从质量管理角度我们提出了更严格、更高的要求,在我们以前的细则当中只是强调企业应建立实施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但是这次我们要求明确企业应严格执行HACCP,以及我们这个婴幼儿配方乳粉良好生产规范,也就是GMP这样一个要求。

之所以如此看重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是因为近年来频发的奶粉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一落千丈,而在其中,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是影响最大,教训最深刻的一起。2008年5、6月份开始,陆续有食用了三鹿奶粉的婴幼儿出现肾结石的问题,到9月份,因三鹿奶粉导致肾结石住院的患儿超过万人,经过调查最终确认,导致这些患儿肾结石的元凶,是三鹿奶粉中非法添加的三聚氰胺。随后事件继续升级,有超过22家奶粉企业生产的近70批次国产奶粉被检出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虽然,监管部门立即采取了严厉的惩处措施,但是三聚氰胺事件还是将国产奶粉的信任度推到了谷底。

在综合分析了这些奶粉安全事件之后,这次参与新版奶粉企业审查细则制定的专家们认为,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和原辅料把关等重要环节的严格要求,是最大限度杜绝类似事件发生的必要手段,因此在2013版的细则中对奶粉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这次对生产过程当中的关键控制点提出更详细的要求,就可以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进一步确保婴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

专家告诉记者,奶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食品,对于部分没有母乳的婴幼儿来说,奶粉就是他们唯一的食物和营养来源,因此奶粉的质量安全对于婴幼儿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新版细则就是希望通过参考药品管理办法,引入GMP管理制度等措施,真正提升奶粉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

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我们就借鉴了药品良好生产规范当中关于验证、“清场”这样一些概念,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清场可以防止不同配方、不同批次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交叉污染或者是混淆,也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一旦污染发生会污染的持续延续。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与以往的细则相比,2013版的细则对不同生产工艺的奶粉生产企业的生产规范都提出了具体了生产控制要求。

根据专家介绍,我国的婴幼儿奶粉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生产工艺:一种是湿法工艺,也就是用生鲜乳或者是用全脂乳粉回溶形成液体,加入各种辅料,经干燥制成婴幼儿配方乳粉;一种是干法工艺,也就是把所有的原料都用干法进行混合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还有一种是干湿混合工艺,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就是在奶源地以湿法生产出婴幼儿奶粉的基粉,运到工厂加入一定的营养物质,经过干混包装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在新的细则中,对于不同工艺的奶粉企业都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采用干湿混合法生产的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

国家食品质检中心风险预警室主任刘晓毅:干湿混合工艺去生产异地去生产的这个我们就不再受理,那么它的这个考虑呢主要是基于我们如果用湿法生产了,在A地假如说生产了一批乳粉,那么也许呢它会储存一段时间,而且要经过一轮包装,那么再经过一个段的时间的运输再到另外一个异地再去拆包,添加其它的这些成分然后再包装去生产,那么第一它可能由于第一轮的这个生产有一定的储存期,第二呢它是由于这个链条这个运输的过程中时间比较长。再者就是经过了两次这个拆包的这个过程呢可能会造成潜在的风险,所以我们这个新一轮的这个细则对于新建企业就不允许这种生产的工艺。

也就是说按照新版细则的规定,仅有包装场地、工序、设备、没有完整生产工艺条件的;仅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基粉,不生产最终产品的都将无法通过审核。此外,在分析了以往奶粉安全事件的原因之后,专家们发现出问题多数都是奶粉的原料。

国家食品质检中心风险预警室主任刘晓毅:前期像这个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和汞的超标的这个事件,就异常的这个事件还是黄曲霉毒素主要是来源于饲料这样污染了这个咱们的原料奶,然后汞主要是最后调研还是主要来自于乳清粉这样的污染,导致这个终产品可能造成这种污染。那么从细则的制定角度来说我们这一次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尽量的去控制风险,那么首先呢这一次的细则除了保存了原来生乳的这个全项批批检测的要求之外,特别要求像乳清粉、乳清蛋白粉这样的原料,就是主要的原料在婴幼儿配方乳粉里面比重比较高的这个原料要求批批检测。

基于这样的分析,专家们认为,要想切实提升国产奶粉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奶源和其他原辅料的安全指数和安全水平,是必须认真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如果没有原料安全的保证,再好的管理体系都无法保障国产奶粉的安全。因此,在新版细则中,对于婴幼儿奶粉的原料奶来源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按照新细则的要求,婴幼儿配方奶粉使用的生牛奶应该全部来自企业自建自控奶源基地,并逐步做到生牛奶来自企业全资或控股建设的养殖场。建立生乳进货批批检测记录制度。

根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的奶粉企业管理水平和奶粉标准等工作都在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但是奶牛养殖环节中还存在养殖户分散、集约程度不足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奶粉安全来说又是巨大的隐患,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提升奶源的质量水平和可控程度,而新版细则中将奶粉企业和奶源基地进行捆绑式管理的新模式,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如果能够按照细则规定的切实执行,将有可能真正解决困扰国产奶粉多年的难解的奶源问题。

除了奶源之外,每一种添加到成品中的原料的安全状况都会影响到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2013年8月,全球最大的乳品出口商之一,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旗下工厂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被检测出疑似含有肉毒杆菌毒素,致使使用了疑似问题原料的多美滋等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产品受到牵连。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主要原料,而这类产品是奶酪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因此在我国国内基本没有生产,而这类产品如果出现问题,对于奶粉的安全性打击同样是毁灭性的,因此如何防范这种上游企业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是新版细则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一司司长马纯良:现在我们在细则里要求所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必须要进行对原料供应商的审核制度,加强对原料的检验,以及对原料的使用记录制度。

相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在新版细则中,对于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的灰分等重要安全指标,也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在高温灼烧时,食品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而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盐和氧化物)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称为灰分,它是表示食品中无机成分总量的一项指标。灰分过高意味着矿物质含量偏高,可能加重宝宝肾脏负担。

按照新细则的要求,生产0―6月龄的婴儿配方乳粉,应使用灰分小于1.5%的乳清粉,或者使用灰分小于等于5.5%的乳清蛋白粉。

对于消费者来说,新版细则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针对目前市场上婴幼儿配方奶粉分段混乱的问题,新版细则也做出了调整。

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以往婴幼儿配方乳粉在不同企业的市场上的标识情况有所混乱,这次通过细则的规定明确要求婴儿配方乳粉0到6个月标识为一段,6到12个月标识为二段,12到36个月标识为三段,避免这种标识上的混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新版细则对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的审查工作,总体将在2014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对于现在的家长和孩子来说,奶粉的质量安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断出台的新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奶粉生产企业,提升奶粉质量安全水平,这次新出台的2013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对企业质量管理、原料把关等方便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和限制,那么对于企业来说,这些新规会带来哪些变化,新细则真的能切实提升奶粉质量安全吗?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细则会带来哪些变化,记者前往一家位于山东青岛的乳品生产企业展开了调查。这家企业的质量管理负责人告诉记者,新版细则中提出的这些新要求,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提高的门槛,要想达到新细则的要求,企业还需要进行调整,而他们企业已经着手对生产设备等重点环节进行优化和调整。

某乳品企业首席质量官李克:前期国家对于GMP这个标准要求只是一个菌落总数的要求,并不涉及到尘埃粒子,那新版的审查细则要求是对于新风的循环次数有了更加清晰的要求,要求每小时不得低于12次,在当时我们的新风的循环次数是按照10次来进行设计的,那么后期我们会按照新的审查细则的要求会对这一块会做出硬件设备这样一些调整。

在对企业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奶粉企业在新细则出台之前,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产品追溯系统,而根据新细则,消费者应该能够从企业网站,查询到标签、外包装、质量标准、出厂检验报告等信息。

某乳品企业首席质量官李克:只要输上我们这么一个产品的批次号以后呢会据此会反映出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一袋奶粉当中所用的原物料,我们的包(装)材(料),它所目前检测的一个入厂时的这个状态什么样,出厂时的一个状态是什么样,点一下多聚果糖的时候就会出现多聚果糖在入厂时的它的一个生产商的报告单,还有我们自己自行检验的这么一个原材料的报告单都可以向我们的消费者可以得到清晰的一个展示。

在对部分企业调查之后发现,一些规模较大的奶粉企业,在2014年3月左右就可以完成整个硬件设备的改造。专家分析之后得出了和我们的调查类似的结论,认为这次新细则的出台,主要还是对一些小型的奶粉企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一些达不到生产条件的企业,以及过去依靠代工或者贴牌生产的企业将在这轮审查认证过程中退出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

中国乳制品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上一次就在2010年版这个生产许可证细则实施之后,大概退出了30几家企业,我们在2010年之前大约在148家,经过整改之后剩了127家,我想在这次还会有一批企业退出的。

随着一系列新规的出台,近年来我国奶粉质量有所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经约谈了部分国内乳制品企业,要求企业重视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苗头,及时整改、及时解决。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在全国31个省份进行了采样,采样的样品达到了一万八千多个,产品覆盖全国大部分乳制品生产企业包括我们在座的企业,涉及风险(监测)项目144个,共发现问题样品59个,问题检出率为0.3%,主要是存在液体乳微生物指标超标,乳粉中兽药残留。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4

【关键词】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会计处理

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增值税实行价外税,实际上由消售者负担,但在实际当中,商品的增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我国也采用国际上的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讲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

因此,在会计的处理上应该准确的体现出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这两部分。其中进项税额又分为可抵扣和不可抵扣两部分。

一、购进的货物或劳务改变用途

购买生产经营用的货物或劳务时,企业是可以确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但是企业在使用在改变其用途,使其在使用后不能产生企业生产相关的增值,即不能形成与销售相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一,某企业购进一批生产用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表明材料进价为10000元,进项税额为1700元。由于企业修建仓库,将此批材料用于仓库修建。本例中仓库虽然属于固定资产但是与生产无关,因此要将此批材料的进项税额予以转出,领用材料时会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 11 700

贷:原材料 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 700

例二,某企业买进一批生产用材料后决定将此批材料以福利发给本企业的职工。本企业共有生产工人90人,管理人员10人。购买该批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500 000元,进项税额为85 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1.确认应付职工薪酬时

借:生产成本 526 500

管理费用 58 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585 000

2.实际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585 000

贷:原材料 5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85 000

在做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的会计处理时,应该注意其与视同销售中的销项税额的处理的区别。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于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对外投资或捐赠;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行为,税法上视同销售货物,需计算交纳增值税。

从规定中可以看出,与进项税额转出相似的是视同销售中的销项税额的增值税会计处理中也有对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行为的要求。二者的不同会计处理主要是由于进项税额转出中涉及的是还没经过企业自身进行生产或者说是增值处理的货物或劳务;而视同销售中的销项税额涉及的是已经完成了生产的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新增了价值,因此应该作为销项税额处理。

例三,某企业将自产的50件商品用于车间的改造,该产品的销售单价为100元,产品成本为8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 4 680

贷:库存商品 4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0

可以看到本例与例一的题设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用的是自产产品,而后者用的是外购的原材料。所以对于增值税的的会计处理也就不一样。

二、购进的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 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可以看出,“自然灾害损失”已不属于增值税法规规定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非正常损失”范围。这是新的实施细则的一项重大改变。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企业不能够控制和决定的,企业不存在主观上的错误。因此,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应该与管理不善即企业自身存在过错造成的损失区分开来。这一改变体现了,税法的人性化,尤其是对于那些遭受自然灾害陷入困境的企业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对于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实施细则规定的非正常损失,导致其价值为零,不能形成相应的销项税额。因此,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应作为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例四,某企业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购买的一批原材料霉烂变质,该批材料的购买价格为10 000元,进项税额为1 70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11 700

贷:原材料 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 700

借:管理费用 11 7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11 7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M],人民出版社,2008,12.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5

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物流业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使公司成功实现现代“物流”管理。

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  )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二)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四)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五)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具体应做到:

(一)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二)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三)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

[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6

0引言

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经历了核算型、控制型、策划型三个阶段,传统粗放的成本管控已经向精细化转变,而目标成本管理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决定了房企在成本管理上的优劣。目前,多数房企均实施以目标成本为管理主线的项目全过程成本动态管理,合理制订目标成本,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及时对各项目进行动态成本分析,通过预警、强控等措施有效控制成本。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通过逐级分解,渐进明细地制订目标成本,已经成为项目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手段。

1目标成本的定义及意义

目标成本是房企根据项目定位和客户价值的分析结论,以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为依据,结合市场价格行情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估,制定的管理后续设计、招采、项目管理、销售等各作业过程成本支出的管理文件。目标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前期工程费、建筑及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不可预见费、营销设施建造费。根据开发项目所处的阶段,目标成本可分为拿地版、启动版、施工图版、交房版。目标成本的编制是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核心,且贯穿整个开发周期。

2投资决策阶段

2.1土地获取时的成本优势是项目的成功之本

拿地阶段,土地价值的判断是关键,应从城市价值、区域规划、周边环境、市政配套、土地自身条件、竞品楼盘交易情况、区域内存货分析等方面给目标项目定位定档,设置相应档次的成本限额,编制出“拿地版目标成本”。此阶段的目标成本应客观反映目标地块实际情况。

2.2将项目全建面单方指标作为限额标准

项目全建面单方指标是指除土地成本外的前期费用、主体建安工程费、基础设施费、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不可预计费、营销设施建造费,这七大项之和除以项目的建筑面积得到的指标。目前,企业根据拿地项目所处的城市位置及城市属性,制订了对应的城市地图,将地块分为核心价值、高价值、中高价值、中价值、潜力价值等五大板块;将城市按一线、准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分成了五个档次,并制订了全建面单方的控制限额。对城市核心价值板块的土地,可根据竞品楼盘的对标数据具体分析;对高价值板块的土地,限额控制在4200元/m2~3800元/m2;对中高价值板块的土地,限额控制在3800元/m2~3400元/m2;对中价值板块的土地,限额控制在3400元/m2~3000元/m2;对潜力价值板块的土地,限额控制在3000元/m2~2800元/m2。

3项目定位阶段

获取土地后,要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挖掘项目开发的最大价值点,寻求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成本人员应协同营销、设计人员深度挖掘市场,判定项目的目标购买人群,得出具体的户配方案和产品的定位。此阶段目标成本精细化管理应重点关注并测算地下室单车位指标、外立面配置、公区精装及景观投入标准、展示区成本投入、外立面体形系数、窗地比、墙地比等内容。根据地块属性,通常需设计出3种不同方案及对应测算作对比,最终选定一个落地方案。

4项目启动阶段

1)方案设计阶段需确定“启动版目标成本”,它是项目目标成本的限额基准,成本管理人员在此阶段应注意:①收集政策性收费文件、垄断行业指导价等;②与设计、营销、工程共同确定项目建造标准;③与设计共同确定设计限额指标、规划面积;④对土方平衡、桩基方案、支护方案、地上可售比、赠送率、窗地比、墙地比、钢筋含量、混凝土含量、地下室单车位面积、人防类型和人防比例、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建面单方、地上可售单方等进行重点测算;⑤与拿地版目标成本、历史项目、竞品项目进行差异分析;⑥项目的风险项管控措施;⑦测算单价和含量应有理有据;⑧原则上目标成本不允许超过拿地版成本。具体操作可以分为“四步走”:①对规划指标进行复核,包含规划指标的调整,计算地上可售比、赠送率、窗地比、墙地比、车位配比、单车位面积;②对标竞品项目,明确项目的配置标准,确定出设计限额、建造标准、钢筋含量及混凝土含量等;③专项方案重点把控,包含土方平衡方案、桩基方案、支护方案、车位方案、外立面标准、精装标准、售楼部方案测算、红线外费用测算;④详细了解当地行政收费情况和垄断行业收费情况,多方面数据对比后,夯实数据。2)启动版目标成本确定后,成本管理中心需对目标成本进行责任分解,将成本管控目标分解至设计、营销、开发报建、项目部等具体业务部门,形成各部门对项目的责任成本,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

5项目实施阶段

1)项目进入实际施工阶段,成本人员应根据施工图预算或总价包干招标的总包合同来确定“施工图版目标成本”。施工图版目标成本原则上不应高于启动版目标成本。成本人员与设计人员应密切沟通,在设计方案落地之前,所有成本管控动作均需前置,项目实施中的成本限额及相关参数应在设计方案前告知设计单位。设计初稿阶段,成本人员应根据每种方案测算出相关造价供公司决策。主体施工图前,设计部门应选择设计优化单位,对项目进行结构、基坑支护、土方平衡及地下室车位排布等优化,使启动阶段的成本限额能落地、目标成本不超标。针对造价比例较高的工程,如门窗、外立面、公区精装、景观等,设计部门应至少提供3种方案给成本测算部门,并作比选。招标时成本控制人员编制的控制价不能高于目标成本值,否则需再次优化设计,直至其在目标成本控制范围内。2)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需对目标成本进行月度动态成本回顾。动态成本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体现的已发生和预期发生的成本之和,包含规划余量。预期发生的成本需考虑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实施过程中已发生、待发生但未进行确认的材料调差、变更等。动态成本应每季度梳理一次,并提交季度动态成本报告,如梳理结果对项目经营指标形成明显影响的,需进行专项投模测算。3)为保证项目成本在可控范围内,若动态成本相对当前目标成本(不含土地费用)差值比例1%时,成本系统会自动预警,若动态成本超过目标成本时,成本系统将会实行强控,即停止项目的合约规划审批、合同签订及付款、合同预留金审批、三单办理、结算办理等。待调整完所有影响因素后才能正常办理成本业务。

6交房阶段

在项目最后一期交房前10d内,成本人员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夯实最后的成本、释放所有的规划余量,对目标成本进行最终修正。设计部负责梳理已发生及待发生的设计费用;项目管理部梳理项目潜在风险及争议事项;开发报建部梳理已发生及无合同开支的相关费用;客关部梳理物业完善费及维修类成本的相关费用;成本管理中心根据各业务部门填报的内容,梳理已发生及预估待发生成本,并预估相关后期风险后,形成最终的“交房版目标成本”。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7

关键词:工程管理;公路;预算编制;成本控制

1公路工程预算编制及成本控制原则

1.1整体控制原则

公路工程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协作过程,参与协作的部门多,综合性强,需调动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对公路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的重视力度。

1.2确定目标原则

公路工程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能动性,确立一个整体目标预算,包括制定计划、确定实施方针、制定可行性目标、采取措施等环节,并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理论,全面落实并贯彻到实际操作中,同时各项目应积极响应并严格执行和完成目标任务。

1.3杜绝浪费原则

控制成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杜绝浪费,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合理控制,严格要求各项目、各科室遵循杜绝浪费的原则。相关部门落实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监督、控制和管理每一笔支出和收入。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各相关部门不断优化符合实际的方案,保证方案的可预见性,防范于未然,即使发生突发情况也能及时作出应对。

1.4比较收支原则

加强公路工程项目账目管理,认真核对每一笔收入与支出,严格监督、检查每个部门与项目各环节的成本账目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项目成本。

2公路工程预算编制

2.1编制依据

(1)《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及定额释义、使用手册等全套资料。交通运输部已于2018年12月17日最新版《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和《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将于2019年5月1日正式实施,新版预算定额包括总说明、章节说明、定额表和定额的4个附录。(2)《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该编制办法作为预算定额的配套工具文件,和预算定额的、实施时间同步。编制预算时,造价人员应掌握概预算的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3)2018版《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及项目招标文件。造价人员应仔细、反复阅读每个清单细目所包含的内容、范围,了解哪些可以单独计量,哪些应摊入相应的细目中而不单独计量。对于不单独计量的细目应在编制预算时纳入综合单价中,不能漏计(4)工程所在地的人工、材料、机械及设备预算价格或当地信息价(按招标文件要求)。(5)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和经监理批复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及措施性施工方案等。(6)招标图纸、施工图纸、有关合同、协议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

2.2预算编制中需注意的问题

(1)正确选择子目,做到不重不漏。(2)修改子目名称时做到名称简练直观。(3)看清工程量计量单位,尤其是在抽换、增量计算时应特别注意。例如:碎石排水沟的清单单位为m3,而某造价软件中的定额细目“1-2-2-4碎石料盲沟断面尺寸60×80cm”的单位为m,造价人员需根据断面尺寸进行换算,将定额工程量手动输入软件中。(4)仔细阅读预算定额总说明、各章节说明及小注。(5)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及现场实际条件确定施工方法,并让造价人员参与施工方案编制。例如:四川省某高速公路大桥5-11#墩桩基设计图纸为冲孔桩,而该施工区域为流沙层且紧临居民区,只能采用人工挖孔,并采取帷幕注浆的基础加固措施。(6)认真核对工程内容,根据施工经验及对定额的了解确定工程内容。如四川省某高速公路某合同段主合同清单中上部砼细目为“410-3现浇C50砼上部结构”、T梁砼细目为“411-8-b预制C50砼T梁”,根据施工图纸及施工经验,造价人员发现主合同中这两项细目的砼均不含预应力,而实际施工图纸含预应力,根据合同文件中规定的优先解释顺序,通过重新编制预算文件,为项目增加合同收入435万元。

2.3预算编制技巧

由于目前新版预算定额还未正式实施,以下预算编制技巧是基于2007版预算定额的总结。(1)套用不同的费率对造价影响很大,经分析、比较,对于桥梁、隧道工程及钢材费率,由高到低排列为构造物Ⅱ、构造物Ⅰ、技术复杂大桥、构造物Ⅲ、隧道、钢材,正确的优先秩序为钢材、构造物Ⅲ、技术复杂大桥、构造物Ⅰ(或构造物Ⅱ或隧道)。但为了提高预算金额,造价人员应反复对比相近定额,尽量就高。例如:在编制四川省某新建道路施工预算时,费率取构造物Ⅱ,相比取构造物Ⅰ,预算金额增加78万元。(2)商品砼的预算软件代号为“sh**”,自动不参与取费,编制预算时不能采用该代号,而应采用新增代号。(3)用某软件编制预算时,套用定额后会自动弹出对应的费率代号,在编制变更预算时,可将其调整为对企业有利的费率,做到先入为主。(4)细读定额说明、小注,切忌只依赖预算软件而不看定额。切忌预算编完就万事大吉,应反复思考、反复琢磨,使预算文件的品质更高。(5)造价人员应勤到施工一线了解施工工序,搜集施工现场第一手基础资料,为编制施工预算作好充足准备。

3公路工程成本控制要点

目前,很多项目中标后,企业没有及时制定科学的目标预算成本,人为因素过大,导致项目经济目标责任缺少可靠数据作为依据;施工过程中部分项目负责人对成本关注不够,对项目盈亏状况掌握不够清楚;部分项目完工后没有进行目标考核,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项目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主人翁责任感,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项目成本状况不乐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成本控制要点。

3.1施工企业成本控制要点

(1)施工企业作为各项目的管理单位,应统筹管理项目成本,制定并不定期优化成本指标体系,探索总体量化考核与分项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模式,在施工企业设置的项目总体盈利目标体系下,根据项目特点设置控制指标项。(2)重视成本基础数据的集成,形成实质意义的企业定额,并进行动态。如借鉴《工程造价信息》的模式,施工企业同期各项目可供内部公开的各类指标、指数。(3)收集施工企业各项目或其他同行业公司项目在成本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并进行专业分析,汇编成案例手册,为项目成本管理提供经验或教训方面的借鉴。

3.2实施项目的成本控制要点

(1)项目作为成本控制的实际主体,应做到细化管理项目成本,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或机制,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成本管理基本技能,这是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最重要一环。可通过对全员进行培训、制定奖罚措施、案例模拟等方式增强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水平。(2)严谨地对待涉及项目重大成本影响的方案、规划,杜绝决策性失误。如项目总体规划、大型临设规划、关键(重、难点)方案编制等,应经过广泛摸排、精心编制、充分讨论、严格审批后方可实施。(3)分层次、分类别地杜绝管理漏洞。对主要材料、大宗设备、大宗劳务的采购严格按规定程序执行。同时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区别对待日常管理中的各类成本浪费行为。不合理的成本支出,所对应的必然是项目管理人员的不合理管理行为。(4)集思广益,努力创新,达到更好的成本效果。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项目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例如:四川省某高速公路大桥是西南首座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项目团队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采用装配式牛腿施工,成功利用波形钢腹板作为挂篮主承重梁的顶、底板异步浇筑施工工艺,累计节约成本480多万元。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8

[关键词]行政法出版物版权版权保护多元机制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对出版物的版权保护实行的是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种方式并存的制度。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行政保护较司法保护具有专业能力更强、经验更丰富、行政执法效率更高等优点,一直作为出版物版权保护的主要方式而存在。自国家1985年设立国家版权局开始,我国对出版物版权的行政保护已有30年的历史,作出了较大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以行政保护为主的出版物版权保护方式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从行政法维度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至为关键,以构建出版物版权保护的多元机制。

一、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出版物版权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建立以行政保护为主的多元化保护机制。由于版权具有公权特征,以及我国在版权保护上保持行政保护这一传统,因此,对出版物版权实行行政保护具有现实必要性。

1.出版物版权的公权特征

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决定了出版物版权在本质上属于私权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共识的。[1]然而,知识产权同典型的私权如物权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别。民法中的物权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私权,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并为民间约定俗成的道德所包括,各国民法对其的规定实际是对这一道德的承认,因此在形式上基本大同小异。而包括出版物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只是在近现代因为相应国家的法律才得以创制,因此同国家对公权力的行使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国的出版物版权保护是随着相关法律尤其是《著作权法》的出台而建立并逐渐完善的。因此,出版物版权保护某种意义上是国家意志或国家公权的体现,而不是因为民间约定俗成的道德得到相应法律承认的结果。[2]正是因为出版物版权保护具有的这种公权特征,只有对其进行行政保护才能最大程度地贯彻相应的国家意志。

2.我国出版物版权的行政保护传统

在1990年《著作权法》正式颁布以前,我国的出版物版权保护事实上就只有国家版权局统一管理下的行政保护,而且《著作权法》的颁布本身还是在国家版权局的大力推动下才最终出台。根据《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的归口机构是国家和地方两级版权管理机构,包括国家版权局和各省级行政区的版权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还包括文化、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工信、工商、公安、海关等行政部门。从法律上进一步肯定了我国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的必要性。[3]在出版物版权保护的实践中,由于行政保护存在专业性强和高效率的优势,已成为我国出版物版权保护的传统和最大特色之一,在出版物版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着司法保护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对出版物版权实行行政保护,是基于当时语境下作出的制度选择,促进了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行政保护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1.行政保护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行政保护局限于对部分侵权行为的处罚。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出版物版权的行政保护包括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两方面的内容。由于行政管理涉及的版权登记和版权交易价格标准的确定所需的行政资源不多,现实中的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局限于对侵权行为的行政处罚上,而且这种处罚还必须以侵权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为前提,关于出版物版权的民事争议以及刑事处罚等,则属于司法保护的内容。这种对出版物版权行政处罚的法律规定,大大限制了具有专业和效率优势的行政机关可能发挥的作用。[4]其次,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著作权法》只有关于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的一般原则性条款,《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虽然对出版物版权的行政处罚的具体类型、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条件以及处罚程序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对非常重要的侵权认定标准、处罚数额确定等缺乏明确的、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在具体执法中只能依靠执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自由裁量,从而大大增加了行政执法的不确定性。而且,相关行政处罚中并不包括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照等较严厉的处罚措施,从而使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措施的威慑力、机动性和有效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2.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虽然《著作权法》明确规定对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的归口机构是国家和地方两级版权管理机构,但其并没有排除其他行政机构对出版物版权保护的行政管理权力,更没有明确指定由哪一个机构负责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的统筹协调工作。因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同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相关的行政机关还有文化、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工信、工商、公安、海关等部门。[5]这一体制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第一,职责划分不明确。多部门管理并不一定会导致管理上的无序,但前提是不同的管理机关之间职责划分明确,在管理的过程中互不干扰。但事实上,与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相关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互相重叠交叉的情况相当严重。如对于网络出版物版权的管理,文化部负责管理“文艺类产品网上传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则负责管理“互联网出版活动”,如果某一文艺类产品在网络上出版,两个部门都有权对此出版物进行管辖。[6]这种职责划分的不明确甚至明显重叠的行为,必然造成对同一管理对象的多头管理,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管理上的混乱。第二,部门间协调性差。在存在多个行政部门同时拥有出版物版权保护的行政管理权力的情况下,《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并没有指定对这些部门进行统筹协调的具体机构,从而导致各部门执法时各自为政,重复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浪费宝贵的执法资源。在出版物侵权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部门间缺乏协调必然导致对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效率的降低,从而使行政执法力量更加捉襟见肘。

三、版权保护的多元机制构建路径

我国在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方面存在行政保护的法律规定不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从行政法的角度审视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可以有效破解当前保护瓶颈。

1.构建行政裁决和行政处罚并重的行政管理体系

构建相关多元机制的第一步,是通过立法将行政裁决纳入行政管理关系,并对有关行政处罚的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从而形成行政裁决和行政处罚并重的行政管理体系。首先,必须将行政裁决纳入《著作权法》规定的行政管理关系。现行《著作权法》将出版物版权保护的行政管理关系主要限制在对部分侵权案件行政处罚的范围内,使版权行政管理机关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将行政裁决纳入《著作权法》规定的出版物版权保护的行政管理关系之中。行政裁决不仅能充分发挥版权行政管理机关专业性强、行政程序高效便捷的优势,而且并不排除进入行政裁决程序案件的后续司法保护,不会构成对司法保护权力的不正当干扰。其次,应当完善《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针对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的现状,有必要对现行的《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进行相应的修改,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对侵权认定标准、处罚数额确定等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并将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照等较严厉的惩罚措施纳入到相应的法律条款之中。

2.完善各行政部门协调一致的多元管理机制

多元机制的顺利构建还必须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多头管理、不同执法部门间协调性差的问题,以使行政机关之间分工明确,通过不同行政机关之间协调一致的多元管理达到加强出版物版权保护的目标。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各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管理的范围必须互相补充而又互不重叠,且只需对其法定管理范围负责,从而达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有序管理状态。其次,由版权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统筹和协调。《著作权法》第七条虽然规定了国家与地方两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出版物版权保护的归口管理,但并没有赋予其对其他与版权管理相关的行政机关进行统筹和协调的权力,这是导致各行政机关间缺乏协调的根本原因。建议在《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两级版权管理机关负责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的统筹和协调。其中国家版权局负责国家一级的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的统筹和协调工作,地方版权管理机关负责省一级的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的统筹和协调工作。

四、结语

总之,行政保护是出版物版权保护的主要方式,从行政法维度对其进行考察并据以构建出版物版权保护的多元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解决出版物版权行政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必须按照行政法的逻辑,从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行政执法权力的限制等方面进行努力,以此建立行政处罚和行政裁决并重,各行政管理机关协调一致地进行多元管理、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均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出版物版权保护多元机制。

作者:贾志敏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

[2]李永明,吕益林.论知识产权之公权性质——对“知识产权属于私权”的补充[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3]王华芳.版权行政保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

[4]陈秀.数字时代版权困境的突破与化解——以行政法学为视角[J].学术探索,2013(11)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9

【摘要】从法规制定、机构建设、标准制定与相关教材编写、业务开展情况 4 个方面综述了我国不动产测绘工作的现状,认为我国的不动产测绘尤其是地籍测绘和房产测绘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规程、数据库及系统管理平台已经建立,各专业不动产测绘工作及城乡不动产测绘工作差异较大; 建立了不动产登记制度,但不动产管理的专业人才奇缺。

【关键词】地籍房产测绘 不动产测绘 不动产登记

随着《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及《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作为不动产调查工作的重要一环,不动产测绘工作引起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从不动产测绘的法规制定、标准制定、业务开展等方面揭示我国不动产测绘工作的现状,并就此展开相关对比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一、法规制定

我国专门针对不动产测绘管理的法规只有一项,即 2000 年 12 月 28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测绘局以第 83 号令形式的《房产测绘管理办法》。该办法包括总则、房产测绘的委托、资格管理、成果管理和法律责任。与其相对应,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山东省、湖北省 8 个省级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实施细则,其中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实施细则还涉及了地籍测绘业务; 另外,西安市、武汉市、济南市、南京市、杭州市、沈阳市、长沙市 7 个省会城市,以及烟台市、惠州市 2 个非省会城市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实施细则。与不动产测绘密切相关的法规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前者规定了地籍测绘和房产测绘的主管部门及其职责; 后者规定测绘资质的专业范围包括不动产测绘。其他针对不动产登记的国内法规包括 2015 年国务院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及《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不动产登记业务密切相关的国家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土地登记办法》、《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等 10 余部法律文件,它们从各自专业角度规定了国家对诸多类型不动产的权利转移、保护等的要求。

二、标准制定与相关教材编写

我国有关不动产测绘最早的行业或国家标准应该是 1994 年颁布的《地籍测绘规范》( CH 5002―94) 和《地籍图图式》( CH 5003―94 ) ,是为配合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出台的两部测绘行业强制标准。随后在 2000 年颁布了《房产测量规范 第 1 单元: 房产测量规定》( GB /T 17986. 1―2000) 和《房产测量规范 第 2 单元: 房产图图式》( GB /T 17986. 2―2000) 。这 4 部标准是测绘主管部门迄今的所有涉及不动产的全部标准,在我国 20 多年的不动产测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湖北省、江苏省、广州市等省市还制定了相关的地方不动产测绘标准。围绕地籍测量、房产测量等业务的开展,一些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地籍测量、地籍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始于 2011 年的我国注册测绘师考试对地籍测绘和房产测绘也提出了要求。目前可用的教材包括: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年出版的由钟宝琪等主编的《地籍测量》、2005 年出版的由詹长根等主编的《地籍测量》、2008 年出版的由蓝悦明主编的《不动产测量与管理》,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3 年出版的由谭立萍主编的《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年出版的由魏占才主编的《森林调查技术》等。

三、业务开展

1.地籍测量与地籍数据库建设目前已有超过 600 个县市完成地籍测量,并建立了地籍测量数据库。随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展开,农村地籍测量数据库建设也陆续展开。随着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TD/T 1015)等土地信息系统数据标准的制定,各大中城市陆续完成了城l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系统建设更为规范,地籍信息更新工作常态化,并有效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工作,如建立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制度和土地证年检制度、依法地籍资料信息等。2011 年 5 月,国土资源部联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60 号) 文件。2013 年9 月,国土资源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地籍调查推进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全国稳步展开。

2.房产测绘与房屋数据库建设1984 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房屋普查工作,北京市于 2007 年开始进行了第二次房屋普查工作,其他发达地区也曾开展了第二次房屋普查工作。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新建合法房屋的产权登记工作正常进行,一些从未登记的老旧房屋和小产权房的登记还不够全面,此次的不动产登记工作将完善现有房产登记工作。

四、不动产测绘工作的特点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不动产测绘尤其是地籍测绘和房产测绘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规程、数据库及系统管理平台已经建立。各专业不动产测绘工作及城乡不动产测绘工作差异较大: 地籍和房产测绘发展较快,但已开展的各类不动产测绘中,存在测绘目的、基准、精度、成果形式的不统一,城市不动产测绘工作快于乡村。

测绘部门的不动产测绘工作也存在由生产向服务转型的问题,单纯的地籍图、房产图已不能满足客户要求,综合性成果如包括图、表、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在内的成果报告书等成为不动产测绘成果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第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10

信息化框架下的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项目精细化管理六大工程相互的信息化逻辑,将之整合到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施项目精细化管理要求对项目管理进一步细致分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处理变得更为复杂,对项目一线生产经营的各类资料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流畅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传统的人工报表式信息管理难以匹配项目精细化管理实施的要求,必须提升信息化综合水平,使之与企业发展和管控要求相匹配。

信息化框架下的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设计

管理的本质是管理信息的传递,管理流程上的每个环节相对其管理的上下游都是独立的管理信息输入和输出端口,管理信息通过“端口”传递的路径构成管理的内在逻辑并连续起来形成管理信息传递闭环,这个闭环循环的越有效,管理也就越有效,管理目的实现的就越好。信息化框架下的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项目精细化管理六大工程相互的信息化逻辑,将之整合到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一个信息化核心处理模块,即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四个信息管理循环,即项目管理规划管理信息循环、连续审计管理信息循环、绩效考核管理信息循环和内部定额管理信息循环;一个信息管理终端,即项目管理模式信息管理终端。因此,信息化框架下的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也称为“141”信息化模型。

信息化核心处理模块——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数据处理模块,它集成了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流程并按照管理要素划分为进度、质量、安全、物资、设备、技术、合同、资料、成本、收入l0个功能区域,各个功能区之间按照管理数据信息的流程相互建立关联逻辑,统一数据交通与共享。它的基本功能有三个,一是数据库功能,各个功能区是相互独立的输入端口,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管理信息数据都分门别类地输入并保存在相对应的功能区域内,形成项目管理的基本数据库:二是数据交通功能,各个功能区是相互关联的,可以随时根据信息流向与来源逻辑调用其他功能区的相关数据进行管理分析、控制和输出;三是信息管理流程整合功能,以项目精细化管理各个关键管理环节的信息输入输出为切入点,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形成信息管理循环,建立统一的项目精细化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循环。信息管理循环反映了项目精细化管理各关键管理环节之间的信息管理逻辑,是“141”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管理应用,包括项目管理规划、连续审计、绩效考核与内部定额四个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管理环节。

项目管理规划信息管理循环。项目管理规划信息管理循环包括四个主要的输入与输出,管理信息循环模式为管理——分解——控制——优化,项目管理模式决定了项目管理规划中工程管理规划和商务实施规划的基本内涵,输入的信息特征为“管理”;根据项目管理规划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并按照管理要素分别录入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区域内,输入的信息特征为“分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管理信息随时调出与计划进行对比,对滞后的情况进行预警,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或在必要时调整计划,输出的信息特征为“控制”i经过反复实施控制,计划不断得到修正达到最优,也为项目管理模式的完善提供了实证,输出的信息特征为“优化”。

连续审计信息管理循环。连续审计信息管理循环包括四个主要的输入与输出,管理信息循环模式为计划——检查——判断—优化,项目管理模式为实施项目连续审计提供了基本的审计节点与内容框架,输入的信息特征为“计划”;审计实施即对管理过程发生的信息进行核对,输入的信息特征为“检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过程信息及分析,以识别管理优劣,输出的信息特征为“判断”;依据审计结果提出整改建议并实施整改,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模式,输出的信息特征为“优化”。

绩效考核信息管理循环。绩效考核信息管理循环包括四个主要的输入与输出,管理信息循环模式为激励——验证——评价——优化,项目管理模式为制定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提供了基本激励指标框架,输入的信息特征为“激励”;按照考核节点,通过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管理信息第三方验证,进行管理结果验证,输入的信息特征为“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要进行考核节点的管理评价,输出的信息特征为“评价”;通过激励效果进一步发现激励机制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模式,输出的信息特征为“优化”。

内部定额信息管理循环。内部定额信息管理循环包括四个主要的输入与输出,管理信息循环模式为支持——标准——对比——优化,项目管理模式对实际工效具的测定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企业内部定额的制定提供了管理支持作用,输入的信息特征为“支持”;内部定额是工程量单和直接成本的标准依据,通过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标准成本计划与控制,输入信息特征为“标准”;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实际直接成本不断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并预警,采取相关管理措施使成本严格控制在标准成本范围内,输出信息特征为“对比”;经过不断的实践对比加强内部定额的合理性,提高成本控制水平,进而完善项目管理模式,输出的信息特征为“优化”。

信息管理终端——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模式是项目管理精细化的载体,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管理环节的输入,追根溯源都来自于项目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的要求,并以最终输出的方式完成优化过程。在管理实践中通过不断重复管理信息循环,实现项目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因此,项目管理模式就成为“141”信息化建设初始输入和最终输出的信息管理终端。

信息化框架下的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为全面落实项目精细化管理,青建决定对信息化建设实施重点突破,提出了一年内达到项目精细化管理应用基本条件的信息化建设目标,然后逐步展开延伸,最终实现系统协同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和综合应用。为此,青建集团设立了信息中心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管理部门,并成立跨部门领导小组,整合内外部的业务、技术专家资源组成实施团队,制定了实施总计划及资源调配规划,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用一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业务流程再造。需求调研。为摸清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现状与信息化框架的匹配状况,青建组织了以“突出业务、专家咨询、技术支持”为特征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的专题调研,充分整合协同内外部资源,调研分三个组,一是由青建各管理层级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业务骨干组成,充分研讨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管理需求;二是由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组成,从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流程角度对需求进行整合;三是由信息中心为主的信息化技术支持团队组成,负责符合管理需求的信息化框架的技术支持。

构建“全项目管理信息链”。经过调研发现,既有的项目管理制度在关键管理环节的界定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管理流程与实际脱节,造成管理信息需求不明。此外,与一般的产品管理不同,项目管理的管理要素始终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随着项目进度的展开不停地发生变化。针对这一情况,青建全面梳理了项目管理流程和关键管理环节,根据每个管理环节上的管理信息输入和输出的需求重新定义包括进度、质量、安全、现场、成本、组织等项目管理全部环节的100多项流程,形成了完整的项目管理信息链,并从流程上理清了项目管理精细化各关键管理环节对项目管理信息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将项目管理信息需求分解为进度、质量、安全、物资、设备、技术、合同、资料、成本、收入等信息化功能区域。

项目管理流程执行的标准化。在完成了“管理流程化”,明确管理流程和管理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青建进一步实施了“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对项目管理和项目精细化管理两个层次的管理信息流程进一步简化,以管理信息需求为切入点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流程电子表单,再将所有表单嵌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大幅度提高项目管理流程执行的标准化程度。

管理信息数据的标准化。建立标准管理信息数据源。由于四级管理体系(总公司——子集团——分公司——项目部)以及项目管理所涉管理职能的复杂性导致了在传统的信息管理报表模式下,难以保持数据清晰的来源和统一的信息输入口径。由于各个层级和职能的管理角度、需求不同,各自形成的报表数据相互并不匹配,甚至很难辨别数据的来源,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可靠性。针对以上情况,青建汇总了来自各个管理层级、各个管理职能的管理报表和管理信息需求,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对每个数据信息进行追根溯源,剥去数据加工的痕迹,找出原始数据及其来源,形成管理信息的标准数据源,并严肃数据源的唯一性。在此基础上,将标准数据源的输入匹配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应的各功能区域内,统一数据信息输入的口径。

建立管理信息的标准数据逻辑。在标准数据源的基础上,对项目精细化管理流程的关键管理环节上的各管理层级输入——输出、输出——输入需求的管理信息进行算法分析,分解出所需的标准数据源,再根据管理信息内在需求的运算逻辑匹配备数据源的逻辑联系,真正从管理信息的内在需求统一了数据信息的输出标准和口径。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自主研发软件系统。信息化框架下的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核心信息化处理模块——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青建在积累了多年使用成品软件的经验基础上,转变了信息系统开发及服务的方式,由与成品软件服务商合作,转为根据自身管理需求自主开发而成,包括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完全依赖自身的信息化技术团队。

在开发过程中,业务骨干与研发团队一起,逐项需求、逐个流程进行讨论及最终确认,并在完成任意一个相对独立的需求构思、研发初步完成或需求试用三个关键节点,都须与同一业务的多个骨干进行沟通确认,进行反复测试,并提出修改及定版意见。

在系统研发的同时,设立系统专门的需求讨论论坛,该论坛向全体员工开放,设立单独的奖项,从精神及物质上奖励提出合理需求及积极参与系统测试的员工,同时,该论坛在后续版本升级及使用过程中系统的修订等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建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在流程再造和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技术对项目精细化管理信息流程及其内在的数据输入、输出逻辑关系进行信息化功能区域的匹配,完全实现了基于项目精细化管理需求的数据信息自动抓取与汇总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整合了信息化框架下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四个信息管理循环,覆盖到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全过程。

单机版的研发。青建在海外、埠外的建筑施工项目较多存在网络无法覆盖或网络状况差的情况,使用网络版项目管理系统比较困难,为保障项目精细化管理系统数据的完整性、数据源的唯一性、数据提报及风险掌控的及时性等管控要求,实施单机版的研发。

单机版的开发是以网络版中项目部部分的功能需求及技术为依据,增加了数据加密及导出锁死(防止篡改数据)等功能,实施范围为网络状况不好及网络无法覆盖的项目部。对网络状况不好的项目部,通过单机版及服务器间增加的具有断点续传、增量传输等功能的隧道技术,保证其数据在网络好的时段上传至服务器,实现数据的自动匹配及同步;对无网络的项目部,要求必须每天在特定时间从项目管理单机版中导出数据,至可以上网的地方上传至服务器,实现数据的自动匹配及同步。

项目视频监控指挥系统。为加强施工项目现场管理,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项目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视频监控大屏幕,是由16块液晶屏拼接建设而成,放置在青建总部监控指挥大厅,作为青建所有项目部监控指挥的中心;二是各项目部安装设置的摄像机,是视频源。视频会议系统是远程项目指挥、工程技术会审、施工难点讨论等的工具。

监控指挥系统是青建召开生产管理会议的核心系统,由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按照青建的施工现场操作规范,实时查看各个项目部的视频影像,找出项目现场操作、物料摆放、进度滞后、质量安全隐患等违规内容,实时截图,通过业务流程提交给相关业务部门,规范各项目部的现场生产。

通过应用项目视频监控指挥系统,进一步规范了项目施工行为,防控了质量、安全风险,直观的监控项目形象进度,有效地实现了项目远程指挥及监察,提升了项目外在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框架下的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青建目前在国内十几个省市、国外十几个国家及地区拥有数百个项目,培训推广的难度非常大,针对此种情况,青建确定了“先‘点’后‘线’、由‘线’及‘面’,先国内后国外,整体推进”的推广原则。

试“点”推进。为了保证系统的有效性、适用性,青建首先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管理模式中各选定1个项目进行试点。这样既能够检验系统的适用性,又能通过试点项目发现问题,还能验证系统是否能够满足不同项目管理模式的要求,论证新发现的需求是否具有共性及管理意义等。

以点带“线”。不同管理模式的项目部试点成功后,由各试点项目向分公司、子集团及集团总部发起流程、提交数据等,在此期间需确定;研发的系统是否能够满足集团化的管控要求,数据权限及逻辑关系有无问题,各级管理层级界面是否需要调整,数据显示的频率是否受控等。

以线促“面”。由各试点项目部所在的“线”向各自相同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其他“线”复制扩散,并最终形成国内外各类项目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的“面”,同时持续查找不足,论证及系统协调解决问题。

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为提升项目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项目效益和管理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各级管理者感受到信息化管理思维和技术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11

【关键词】PM2.5;环境;危害;监测;措施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95-01

当大量细颗粒物浮游在空中,大气能见度就会变小,天空看起来灰蒙蒙的,气象学把这一现象叫做“灰霾天”,而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秋冬交界时节,我国北方地区灰霾天气频发,被称为灰霾“元凶”的细颗粒物(PM2.5)受到空前关注,也切实关系到每个生命的健康成长。

一、PM2.5的概念

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又称尘,指大气中的固体或颗粒状物质。PM2.5颗粒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PM2.5作为形成雾霾的主要污染物,它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二、PM2.5的来源

PM2.5来源十分复杂,既有燃煤、燃油机动车尾气,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餐饮油烟,垃圾焚烧、秸秆焚烧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也有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二次细颗粒。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 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PM2.5的来源复杂,成分自然也很复杂。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 盐、铵盐。其它的常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 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

三、PM2.5危害

(一)对环境危害

大气中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能显著减弱光信号,大幅降低有效视距,因而PM2.5会导致城市人为能见度下降,产生阴霾天气,造成空气质量下降。“霾”跟我们通常所说的雾是不同的。当大量极细微的包括“PM2.5”在内的颗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空气混浊,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并且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80%,这时呈现的天气现象称为“霾”天气。而雾是低层水汽发生过饱和凝结而成的气象现象,多呈乳白色,大多在下半夜形成,清晨日出前最浓,日出后渐渐消散。“霾”和雾的区别在于水汽含量的大小,当水汽含量达到90%以上叫雾,低于或等于80%叫“霾”。“霾”虽然会和大雾天气一样,渐渐消散,但和单纯的雾相比,“霾”是空气遭受污染的产物,所以“霾”天气比雾天更危害人体健康。

(二)对人体危害

专家指出,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四、我国PM2.5监测现状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华北地区,PM2.5占到了整个空气悬浮颗粒物重量的大半。然而,中国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API)却没有把PM2.5纳入监测之列。

目前,我国的API监测指标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PM10是直径较大的颗粒。这种大颗粒通常情况下沉降速度非常快,就是说,只有在气象条件很不好且大量污染物持续不断进入空气的条件下,空气质量才会达到所谓的“轻度污染”。而PM2.5体积比PM10要小的多,是大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1/10大小。PM2.5这类细颗粒物对光的散射作用比较强,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更容易导致灰霾形成。也就是说,在我国空气质量监测中,PM2.5在空气中密度无论有多大,空气优良状况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标准。

2011年年初《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版征求公开意见,PM2.5可吸入颗粒物尚未列入新标准,但开始作为各地指标的参考值。

2011年11月1日开始,环保部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以下简称《测定》)开始实施。《测定》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保部近期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

目前,日、美、印、欧盟等都已陆续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在我国1996年版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10被列入控制标准,但未将PM2.5列入。

《测定》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时规定了PM10和PM2.5的测定方法。但由于此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限制,因此这个测定方法测出来的数据只具有参考价值。

据了解,在2011年11月10日开幕的“第七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与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有一定差距,全新的PM2.5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明年有望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推行。上海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一直具备对PM2.5的监测能力,但由于PM2.5的监测方法有多种,而且国家对自动监测尚无技术规范,到底哪种方法适合上海的情况,目前正在抓紧做方法比对,条件成熟时会适时对外。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2011年11月10日第七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我国的PM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即将出台。标准将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第一过渡时期的数值,来说明PM2.5指数的污染危害。

2011年11月15日,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透露,世卫组织的标准与美国标准比稍微松一些,即使按照世卫的标准,加入PM2.5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我想这也是环保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

五、预防和降低PM2.5的措施的见意

在我国二、三线城市,汽车的数量在与日俱增,所排放的尾气也趋于上升态势,对此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

(一)加快实施更为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

1、呼吁市民购买小排量汽车,减少带车出行,已达到降低汽车尾气排放。2、提高燃油品质。3、加速淘汰“黄标车”,降低在用车的排放标准。4、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清洁代用燃料。

(二)种植树草对灰霾天气有很好的防治措施

(三)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遵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通过综合规划实施,集中建设热电联产、工业气体、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液体化学品码头及管廊、天然气管网等公用工程,改变传统的由各企业自建分散的、小规模的配套设施,实现生产配套、废物处理等设施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2003年4月

[2]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2012.2.29

出版物管理实施细则范文12

关键词:路桥工程 物资公路 统计 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U44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近年来公路工程规模的不断加大,物资统计与管理对施工企业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路桥建设工程项目,其六七成的投资成本为工程物资材料所占据,这样,如何严格管控物资最终提高项目利润,规范系统的统计工作是绝对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统计自身的突出特点包括,数量性,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总体性,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国民经济总体的数量方面、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各企事业单位总体数量方面等等;具体性,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与数学的区别;社会性,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社会经济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自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而在道路桥梁工程中又赋予了其路桥工程建设的特殊应用环境。

1工程计划中的统计作用

从工程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到招投标文件和施工图预算,不同环节中不同进度条件下均对工程物资提出了详细程度各有不同的需求和计划,与施工单位效益关系最为密切的要数工程预算中的总量控制,通过施工单位根据工程进度拟定具体实施计划,物资管理部门随之进行采购、运输和储存计划。很多因时因地的变化因素同时作用于具体项目上,如施工地点的不同,随市场变化的材料价格、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等等。在保证满足需要的条件下,降低单位成本是整个计划的直接目标。需求计划是绝对有必要且必须制订的,计划不合理则直接影响整个物资管理的成败,经营者的利益因此而受到影响。

1.1物资需求的精确计算与科学统计,然而在事实上要使计划与实际发生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它只能在相对意义上进行平衡,这也正是计划水平高低的表现,一般来讲是根据物资的实际消耗信息的返馈来调整计划。

1.2对工程物资市场价格变动要了如指掌,并能对价格的变动作出科学的预测。由于公路工程的施工期较长,甚至跨年度,从工程开始到结束不仅物资种类发生变化,而且价格也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计划者通过大量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规律,确定趋势,预测进货期的价格。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当今计算机技术非常普及的今天,预测仍然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降低风险性,除了现有的统计资料外,还要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如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等等。

1.3计划的时间序列。所谓计划的时间序列就是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按工程进度准时地提供物资,计划的时间必须和工程的进度相一致,并保留充分的余地,具有一定的抗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要详细地分析运力、运距和仓储能力。在作计划的时间序列时还要充分考虑物资材料的物理属性和仓储条件,防止物资变质,流失使用功能,造成浪费。

2 物资采购过程中的统计作用

采购过程就是计划实施的过程,首先根据公路工程的地理位置和运距,在可能范围内确定分承包方。对于分承包方的资质认定及物资质量的控制,可按ISO9001的标准进行控制。对于数量和价格的控制,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对分承包方进行招标,招标制有效地防止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资本流失,在没有招标条件的地方实行公开化采购,增加透明度,加强监督。

采购合同控制是采购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心任务就是对合同签约的程序制度化,多层审查是能有效防止错误合同的发生。3运输和检验过程的统计监测运输过程控制的目的是降低单位运输里程成本,要对运输资源进行调研,其主要调研内容和目的包括:

2.1工程物资资源的分布要调查清楚,一般而言运输不便的地方,价格较低;二是运输资源的调查,一般而言,专业机械化运输单位的可信度和工作效率较高;

2.2对运距的分析,往往存在最佳运输方案成本应是最低的,重中之重是物资材料检验,一是质量,二是数量,选择责任心强的检验人员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有效的检验手段。

4 物资贮存过程的统计监测

根据工程进度实时变更库存计划, 防止,供不应求,的事件发生, 控制合理的库存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经常准确地盘点库存, 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库房管理水平。先进的条码技术可在多个环节上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物资流失。对于流程性材料可以进行磁卡制或条码制控制方法。各种先进的科学的物资管理软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必然给库房管理带来彻底性变化, 会直接提高工作效率并最大程度的降低总的经营成本。

5 小 节

路桥工程项目中的统计并不只是人们印象中的每个月按施工进度计算完成的工程量,进度,已完成投资多少,完成建筑面积多少,然后按统计局和建设局的要求填表上报这么简单,它包括负责应收(付)账款有关报表的编制及审核;负责材料、成品、委外加工等存货,订货,到货的核算、盘点及帐务处理;负责合同评审、合同毛利核算及与实际成本的分析,完成具体指定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做好统计资料的保密和归档工作等多项工作,是贯穿整个工程建设项目始终的一项复杂精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武彦芳, 高峻岭.公路工程管理.西南交大出版社; 第1版,2009-02

[2]杨庆云, 郭凯明, 赵俊芳.公路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1-6

[3]杨思民, 林红霞.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实用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 第1版,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