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工程论文

信息化工程论文

时间:2022-03-31 15:39:25

信息化工程论文

第1篇

1信息化测绘下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测绘工程专业要求学生需要学习人文社科、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工程、通讯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测绘项目设计、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了解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理论、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扎实的测绘学科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测绘数据分析能力,从事测绘生产的专业技能,能进行测绘工程软硬件系统的集成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的集合,课程也是若干知识单元的集合。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时代下社会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学院改革传统的“书本型”和“技工型”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分析每门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内部逻辑关系、教学大纲、知识内容结构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院参照测绘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确定测绘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球空间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测绘信息表达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地球科学理论与空间环境知识。加强课程之间的合并归类,加强课程之间逻辑结构的联系和内容衔接,使课程之间具备连贯性、交叉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专业知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土建工程概论、城市空间信息学、城市规划原理、土地资源管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跟踪学科前沿知识、新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总之,课程设置高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3优化测绘实践教学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属于技术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实践要求,学院本着“增加比重,注重实效,提高能力,形成特色”的原则,每个课程层次和模块都设置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环节,构建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3个实验层次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学院充分利用与测绘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建成多个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基地。3个实验层次是指基础技能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基础技能型实验:主要开设二、四等水准测量、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等实验,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仪器,掌握基础操作技能和专业基本理论素养。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如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三维建模、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等。并按照专业基础、专业组选方向设置综合性课堂实习,将数字测图、GPS测量、大地测量、GIS实习以及测绘数据处理这5门相互独立实习的课程组合为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创新研究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和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在各个开放专业实验室中自主设计和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

4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必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国际工程惯例和相关法律。学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与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相关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学生交流),学习和借鉴国际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先进管理经验、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并将国际标准引入到学校平时的教学与管理之中,不断完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信息化测绘时代下,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就必须紧跟社会和时展的要求,紧跟时代科技技术的进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满足信息测绘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者:汪志明 许才军 张朝龙 张小红 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第2篇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于计算机技术,更确切而言是软件工程技术。从上世纪到当今,有关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很多,却各有缺陷和不足之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简单的办公软件,如微软和金山的办公软件。但这些软件只能对施工数据和现场资料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仅是从数据层面进行组合和加工,没有与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实用性不强。第二类是与工程领域相关的软件,如人员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成本控制软件等。这些软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仅从单一方面分析,没有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综合研究,不能全方位地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第三类是利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并且融入了项目管理方法的软件,以微软公司Project系列软件为代表。但是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同网络平台连接,进行同其他数据库数据的集成,且无法实时动态地监控工程进度,不能在第一时间全方位地了解工程进展状况。

二新型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构想

1.简介

通过分析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过程,发展的现状和不足,以及现有体系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在分析了大量文献和实践案例后,笔者提出了新型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构想。这种新的模式以云计算为核心,以项目智能系统为关键,以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和以专项管理体系为保障。

2.云计算

随着当今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于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方面众多且繁琐复杂,借助云计算可以不仅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而且提供的信息全面、可靠。同时还可以对项目智能系统、网络数据库、专项管理软件加以统筹协调,对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集成和交互,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且可以将理论数据和实践数据结合,将静态分析和动态监控相结合,将管理经验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来研究工程项目管理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安全可靠且操作性强,实用的参考意见。

3.项目智能系统。

(1)实验测试分系统。实验测试系统主要用于测试建筑材料和所制作模型的特性。建筑材料主要是测定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等;水泥和沙石主要测定它的级配、吸水率、孔隙率和膨胀系数等;对混凝土要测定添加掺合料和外加剂后,它们的稳定性情况;对混凝土试样进行养护,主要测定其坍落度、泌水性,根据施工要求多混凝土耐久性和配合比进行测定,检验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持续监控分系统。持续监控系统主要是监控在施工时或刚建成项目的质量情况。主要方法是运用电子传感器和激光位移测定仪。在施工时应当将内部电子传感器和外部电子传感器安装到位。把监测所得到有关建筑物的膨胀、收缩、位移变化、开裂等相关资料上传到数据库中,用激光位移测定仪监测地基沉降,建筑物偏心倾斜等情况。

(3)分析研究分系统。分析研究体系是对实验测试和监控得到的数据根据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并且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对比,发现工程中监测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趋势。同时分析出哪些是当前应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潜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对数据进行转化,转变成表格、图像或模型,从而对数据反映的特征有比较清晰的把握。

(4)辅助决策分系统。在收集数据库中的信息、智能系统传递的信息以及各种软件所得到的信息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完成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后,指出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结合工程管理的经验,及时组织安排人员,快速处理突发问题。如果发现重大的安全隐患,将信息及时上报项目指挥部,并启动项目应急响应,为决策提供应急预案。

4.网络数据库。

(1)市场信息数据分库。市场数据库是用于整合市场信息的数据库,主要从政策层面而言包括国家,建设部门制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颁布的新标准;从公司和企业而言,包括其他公司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方法等;从竞标信息而言,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竞标的规则和要求等;从原材料方面来看,应当关注市场价格走向,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以便确定在最佳时机采购。

(2)项目基本数据分库。项目基本数据库是记录一些项目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的部门和人员有:承包方、项目经理部、施工队、专业技术人员等;主要包括的资料有:中标协议、合同协议、人员组织安排情况、各种建筑材料的基本数据等。主要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基本的信息查询,用于工程信息备案。

(3)专业技术数据分库。专业技术数据库所记录的数据均是项目中所涉及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数据,包括施工要求,质量验收标准,工程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操作步骤等,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工程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与信息化项目管理相关的数据资料。

(4)员工数据分库。员工数据库主要是面向项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主要用于员工查询相关信息,了解工程的建设情况;用于上传施工现场的数据,实验测定数据,勘察设计数据等;同时还用于向公司总部、部门主管汇报项目建设情况,及时沟通交流相关信息,更好地加强沟通协调,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5.专项管理体系

(1)项目进度管理分体系。进度管理的基本方法是制订详细、周密的施工计划,然后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步与计划进行比对。主要管理的项目有: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主体工程、建筑设备工程。在检核工程进度的同时要关注施工的方式和方法,是否还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同时掌握人员工作安排情况和绩效考勤情况,让他们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对可能会拖延工期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

(2)预算成本管理分体系。在工程建设之前,对工程整体造价有准确的把握,具体到每一环节。在工程建设时,要审查是否超过了每一部分的预算,如果超出,要对相应的材料和设计方案进行适当地调整。在工程竣工后,要对所有的账目明细重新审核,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进行处理。

(3)人员组织管理分体系。在施工前要确定组织安排方案,明确分工和职责范围。同时采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对每一位员工当前工程进展进行实时监控,让其各司其职。在安排日常工作的同时,对不称职或频繁出工作事故的人员要及时撤职或更换。同时对每位员工的工作信息,包括工作出勤、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进行汇总,以备考核使用。

(4)安全监控管理分体系。安全管理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主要包括:人员安全、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机械设备安全。其中以人员安全为核心、以工程质量安全为关键、以建筑机械设备安全为基础。不仅要对施工过程中每一步都进行监控,同时还要有安全施工突发的应急方案,能及时疏散人员,尽最大程度减少工程损失。

(5)建材原料管理分体系。在工程建设前,先在市场上对材料的价格,质量进行调查研究,以确保建材的质量和性价比。在工程建设时,要检验建材的各种性能是否符合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如不符合,则应立即停工,并安排合格的建材。绝不允许不合格、不达标的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6)财务账目管理分体系。财务管理是建设工程的保障。在工程建设之前,对采购原材料,购置建设设备,雇佣人员等每一部分的账目应清楚明确。在工程建设后,对工资的发放和欠款的数目及时予以兑现。对因工作致伤致残的人员给予必要补偿,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业绩显著的人员给予嘉奖。

(7)安全监控管理分体系。质量安全管理主要分成三步来进行。首先,在工程建设之前,应检核设计图纸、审查施工组织人员安排。其次,在工程建设中,应检查原材料、变更设计和各项工程的质量情况。最后,在工程建设完毕后,将竣工资料和质量检查报告上传至数据库中。

(8)资料设备管理分体系。对于工程相关的资料、信息和数据等,应及时存档和分类。同时要将其及时上传至数据库、局域网中以便共享。对于建筑设备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登记备案,对于损坏的应及时维修。同时对于工程中的垃圾和剩余材料等进行回收处理,对工程的善后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调整;成绩;TMIS;DMIS;通信网

2001年12月21—23日全路信息工程工作会议在济南市召开,铁道部副部长到会并作了重要报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主任李中浩、铁道部基础部副主任胡东源和铁通公司总裁彭朋分别就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作了专题报告。济南、柳州、北京铁路局,羊城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和南京铁路分局的代表分别汇报了各自单位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情况。铁道部总工程师王麟书作大会总结。参会的300多位代表分组对铁路信息化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还参观了济南铁路局电子计算中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和铁道部党组、傅志寰部长关于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要求,总结和部署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全路通力合作,加快建设步伐,搞好综合应用,完善保障体系,早日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运输信息在铁路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2001年全路信息化工程取得的成绩

1.TMIS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快

(1)从3个方面对TMIS总体方案作了调整。第一,按照运输组织的要求,把过去原始信息由站段直接报中央系统,改变为原始信息层层落地,在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3级建立原始数据库;第二,在站段、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4级对TMIS原纵向的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应用;第三,规范计算机网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络和应用安全。该调整方案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评审。

(2)进行了3级建库及综合应用开发试验。在有铁路分局的济南局和直管站段的柳州局分别进行了建立货票、确报车号自动识别原始信息库并开展综合应用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3)确报系统工程设计确报站数为886个,截至2001年10月底,累计完成852个。确报系统自投入应用以来,运行基本稳定,各局管内有效报率达到95%以上,大部分局间交换有效报率达到100%。

(4)2001年完成了1700个制票站统一软件的升级。全路设计制票站数为1211个,现在货票系统覆盖了2557个微机制票站。通过软件升级实现了全路制票软件统一,联网站实现货票信息自动上报,进一步提高了货票信息上报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目前,全略微机制票率达到99.5%,报部率达到97%。

(5)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稳定。目前,全路1487个货运站、各铁路分局、铁路局和铁道部实现了联网运行,在计算机网上完成了货运计划原提的提报和集中、随时自动审批以及审批信息自动下达。所有原提和审批信息都能收集到铁道部数据库中,为加强铁路货运营销提供了科学依据。技术计划的软件开发基本完成,并在沈阳铁路局进行了试点。

(6)集装箱追踪系统正式投入应用。从2001年3月1日起已将609个集装箱办理站全部与中央系统联网,各站的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及日况表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中央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的简易追踪和费用的清算。

(7)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局间及分局间分界口设备的安装,铁道部和多数铁路局、分局都建立了车号信息库,在传输到部数据库的路局分界口信息中,已记录了近43万辆部属车和7万多辆企业自备车的动态住处。从2001年7月1日起,开始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信息,结合运输18:00现在车统计报告,对各铁路局货车使用费进行清算。

(8)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统一软件版本,大中型车站基本完成了车站信息系统建设。截至2001年10月底,全路49个编组站全部建成信息系统,95个大型区段站有86个建成信息系统,36个大型货运站有22个建成信息系统,136个中型区段站有132个建成信息系统,267个中型货运站有170个建成信息系统。

(9)分局调度系统开始推广。完成了适应运输调度生产需要的软件版本,通过了铁道部科技鉴定,并在羊城、长沙总公司和石家庄等分局投入使用。

(10)2001年基本完成了甜—路局、路局—分局的2Mb/s专线网建设,应用也已切换到高速网络,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网络平台。

2.DMIS一期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DMIS一期工程建设的标志是:在全路运输最繁忙的沪宁线上,南京铁路分局管内实现了DMIS的全部功能。DMIS采用无线车次号自动校核系统实现了对调度区段内所有列车车次号的自动采集、自动校核和自动跟踪,根据电气集中的进路排列和信号显示以及自动闭塞轨道电路的实际占用状况,准确地反映车站、区间的设备状态和列车位置,实时地采集列车到发点时刻,自动统计列车正晚点时分,自动下达日班计划和调度命令,自动生成车站行车日志、自动生成实际运行图和列车运行调整方案,为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调度水平、实现透明指挥提供了有力保证。

目前,全路DMIS一期工程范围内的7个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14个铁路分局调度指挥中心以及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南段、京九线北段的干线基础信息采集网络的硬件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成,18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设备也已全部安装并开通运用。DMIS一期工程中完成了对落后的干线调度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当前,铁道部调度中心和14个铁路局的200多个调度台、15套多媒体会议系统及多通道数字录音系统已全部开通使用,全网采用数字通道,具有迂回功能,运用情况良好。

3.通信网建设成效显著

(1)组织实施了五大干线高速、宽带光接入网“畅通工程”。加大了运输繁忙干线的投资力度,在京广、京沪、京九、京哈、陇海等繁忙干线上,组织实施了“畅通工程”,实现了站站Nx2Mb/s和Nx64kb/s的综合接入能力,达到特等站每站配置10个以上2Mb/s端口,一、二等站每站配置6个2Mb/s端口,其他车站每站配置3—5个2Mb/s端口。在五大干线上共新增了13598条2Mb/s接入端口,能够满足铁路运输和各类信息系统对接入带宽的需求,并留有适度余量。

(2)组织实施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加大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力度,共安排浙赣、焦柳、京原等37条线的技术改造和新建,建设重点集中在400Mb/s改造、加强场强覆盖、克服弱场强区段以及对襄渝线的改制等。

(3)组织实施了京沪线DMIS无线车次号工程。安排了661个车站、3500台机车工程任务,现已完成京沪线230个站、1280台车无线车次号设备的安装和调测。全面实现了始发站车次号自动输入和中间站自动校核,确保了车次号的准确和自动跟踪。

(4)加大了区段数字调度系统和铁路应急通信网络的改造力度。2001年安排京广线北京一柏庄、京山线北京—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大同、襄渝线达渝段共计1550km、177个车站的区段数字调度系统改造和新建。全面启动了铁路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全路静图系统改造,应急系统正在组织方案设计与前期实施,预计2002年全面完成。

(5)解决铁路通信“三年攻坚战”遗留问题。

二、2001年TMIS总体方案的调整

1.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

TMIS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有以下3点。

(1)原始信息3级建库。原TMIS设计方案要求原始信息由站(段)系统直接报送铁道部系统。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原始信息从车站逐级上报、落地和转发,在分局、路局和铁道部分别建立原始信息数据库,方便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对原始信息的共享应用。

(2)4级系统横向整合。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在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和基层站(段)实施系统间的横向整合,以便满足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更综合和更深层的需求;调整后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加强了路(分)局应用建设和信息共享,以此提高TMIS在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中的应用效果。横向整合方案的设计是全方位的,包括了铁道部、铁路局、分局和站(段)各级系统;横向整合方案的实施是分阶段的,将在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以渐进的方式展开。

(3)网络体系分层优化。调整后的TMIS网络体系结构在多种水平和规模上广泛地采用了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广域网划分为主干网和基层网;机关局域网设计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

2.方案调整的基本要点

(1)系统目标

TMIS通过计算机网络从全路2000多个信息站,实时收集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以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对列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进行节点式追踪,为全路各级运输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信息和辅助决策方案,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改善客户服务质量。TMIS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客货营销、加强运输管理和深化体制改革。

(2)系统定位

①TMIS与铁路信息化的其它信息系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TMIS系统为财务、统计、机务、电务、工务、车辆、物资等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社会化服务、决策支持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生产信息。

②TMIS工程建立和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环境建设、网络通信、系统平台、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等,为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带动和促进了其它信息系统建设。

(3)系统体系结构

坚持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实时处理与批处理相结合的系统建构,纵向业务功能系统与横向综合应用系统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式,并将互联网技术引入企业信息系统,广泛地采用了基于Web服务器的应用开发技术和以浏览器为主要形式的人机界面。采用了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善数据组织,减少冗余度,提高共享性,对TMIS数据库设置进行了系统的和科学的分类,规范了各类数据库的内容和建置原则,强调原始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基础,动态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核心。

(4)网络体系结构

①采用层次模型对TMIS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TMIS广域网结构分成骨干网和基层网,分界点设在分局;TMIS机关局域网分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外部服务网,3网之间通过动态物理隔离、防火墙和VLAN等技术实现相互隔离。

②要求增加局间和分局与路局间的迂回信道,拓宽铁道部—路局的信道,以此增强骨干网络的可靠性;综合运用X.25、数字专线、模拟专线、帧中继信道和信道化E1线路连接分局与站(段),扩大站(段)联网的覆盖面。

③优化骨干网路由结构及路由策略,将铁道部、14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西安、武汉、徐州3个分局的骨干路由器纳入路由结构的核心区(OSPF0域)。

④网络通信协议,规范了IP地址分配方案;制定了统一的域名设计规则。

(5)原始数据采集

①原始信息逐级上报。原始信息在站(段)产生后,沿车站、分局、路局和铁道部方向逐级上报、建库和转发。

②原始信息实时上报。联网报告点通过车站系统实时报告原始信息;配有车号自动识别设备的车站通过AEI自动采集列车到/发信息,经由车站系统实时上报;有条件的分局也可通过DMIS自动采集列车到/发点,经分局调度系统实时上报。

③原始信息集中上报。非联网报告点的原始信息通过车务段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有关行车信息也可通过分局调度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

(6)运行保障体系

TMIS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包括基础数据维护、运行生产调度、联机用户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维修、远程教育等。调整方案从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技术选择等方面为各子系统确定了总体框架。

(7)标准化和规范化

规范系统软件平台,统一用户操作界面,统一基础数据字典,实现编码信息规范化,系统接口标准化,应用软件产品化。

(8)可靠性和安全性

TMIS调整方案从管理意义上给出了TMIS安全策略和安全事件处理程序的基本框架;从技术层面提出了TMIS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物理环境保护、网络安全设计、系统安全设计、应用安全设计、用户安全管理、访问安全控制、攻击防御、病毒防治和安全评估等。

三、2002年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要搞好分局调度系统TMIS、DMIS的结合

TMIS和DMIS在分局行调台上存在功能交叉的问题,2个系统目前都将进入应用推广阶段。铁道部决定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互补、信息共享为目标,对2个信息系统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系统结合的原则是,统一用户需求、统一技术条件、统一操作方法、统一显示界面、统一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在结合TMIS和DMIS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统一、标准的结合软件。统一的结合软件应具有通用性和适应性,既能满足已实施了DMIS的区段,又能适应尚未实施DMIS的区段,同时也能满足分局、路局、铁道部纵向3级信息共享的要求。

2.要基本完成TMIS工程建设

(1)抓好2级建库和4级综合应用。各铁路局和分局要在适当扩充硬件资源的基础上,抓好原始信息的采集和建库的推广完善,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财务部门要尽快完成财务收入审核统一软件的推广,结合对货票的审核,把好货票信息上报质量关。

(2)铁道部成立了TMIS工程验收委员会和TMIS工程验收办公室,并制定了验收细则和标准。2002年,各铁路局要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尽快完成货票和确报工程的验收,并逐步完成已经投入应用的系统验收工作。

(3)车站系统中没有建成信息系统的大型区段站有9个,中型区段站有4个,小型区段站有37个,大型货运站有14个,中型货运站有93个,小型货运站有661个。2002年上半年要完成所有新建车站系统的建设,2002年底前完成所有需改造车站系统的建设任务。

(4)2002年,在京广、京沪、京哈和陇海四大干线建立分局调度系统,尽快发挥系统效益,非四大干线也要完成分局调度系统的试点工作。路局调度系统正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进行试点,2002年在全路进行推广。

(5)实现大节点式的货车追踪。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车辆、列车、机车和集装箱的动态追踪,进而实现相关的查询和综合统计应用。

(6)货运营销和生产管理系统已投入运用,2002年一季度要完成版本升级和技术计划的推广使用。

3.要加快DMIS工程建设步伐

2002年全面完成DMIS一期工程建设,包括部调度指挥中心扩容和联调,有关路局和分局DMIS中心建设,加快无线车次号校核系统工程实施,并完成DMIS基层入网改造。确保二期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力争2003年建成包括部中心、14个铁路局、33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覆盖27条主要干线和51个局间分界口的全路DMIS网。

DMIS二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成包括7个铁路局、17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23条主要干线和33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目前,DMIS二期工程的设计文件已基本完成,各有关铁路局要按照部统一安排,全面组织实施,力争2003年底前建成投产。

4.要进一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力度

(1)继续实施接入网“畅通工程”。除了2001年已经建成的五大干线接入网之外,还要在信息源点密集、需求大的路段优先发展光接入网;在其它地区和路段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具体和可行的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卫星通信系统)解决信息源点的接入问题。

(2)启动“端口接入工程”。“端口接入工程”是“畅通工程”的延续和完善。解决直接面向运输服务的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的下部线接入问题,制定出完善的端到端的通信网络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彻底改变各种信息系统接人的“瓶颈”问题。

(3)虚拟专网建设(VPN)。在充分满足3个信息系统端口需求的基础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信号部门配合建设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提供具有完整的网络管理功能,安全防护功能和故障自愈功能的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充分确保专用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自愈能力,实现包括骨干层传输通道在内的自动保护和快速恢复,重要接入路由实现冗余备份,用户端口的热备切换实施3级保护。

(4)专用通信网管建设。为铁路信息化所需的各种信息系统提供网络化、智能化、可管理的专用通信网络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铁路信息化水平。

第4篇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移动播放、光盘等现代科学技术,借助工程服务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加工,最终进行资源共享。

2002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始萌芽,它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催化作用,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文化的大力建设也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宣扬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告诉发展和蓬勃向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这个时候,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建,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以软实力的方式来占据较高的国际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推进,国际形势逐渐走向稳定,文化开始以一种高姿态的形式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在这种全球背景下,我国必须加大力度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工程,充分发挥高科技的科学优势,结合日益发展的传播技术,将国外先进的发展理念融入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之中,告诉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建体系,从而实现国际地位的攀升和软实力竞争的胜利,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发展的潜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要想使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长久发展下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际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必须及时应对时代所提出的挑战,无论是国家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还是专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都必须迎难而上,提高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传播力量和影响力,集思广益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

2.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现存问题

2.1馆藏图书资源较少

考虑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加大的矛盾,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尽管如此,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经济、政治等有了长足的发展,全面开展经济建设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社会需求的理念也在不断的深化;与此同时,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作为强有力的国际软实力,其发展的节奏还相对较慢,甚至是落后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发展,对于人们日益增多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相关数据表明,2010年,国际图书馆联合会的人均藏书量为1.5―2.5册,而我国所有图书馆的人均藏书量仅为0.46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相比,我国也是相对落后的。这就表明了我国存在着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较少的问题,它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是有负面影响的。因此,国家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等等机构,都需要加大丰富图书资源的基础建设力量,扩充影像、期刊、电子资源的容量,从而为推进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图书资源地理、内容分布不均衡

虽然,随着国家加大对偏远、贫穷地区的建设力量,提倡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口号,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援对象;但是,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对于“老少边穷”地区而言,其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图书信息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占据着优势地位,它的经济文化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其经济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相比之下,国家、地方财政对中部地区的投入较少,其发展较为滞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的文化事业也较为缓慢。同时,偏远地区的文化投入力度较小:2010年,国家投入了323.06亿元到文化事业上,其中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占36.0%,即116.41亿元;同年,国家投入到农村图书馆的馆藏总量为10819.4万册,仅占全国总藏量的17.5%。因此,较发达地区的文化投入力度比较大,图书信息资源较丰富,而落后地区和农村资源的图书资源较为匮乏。

其次,从内容来看,图书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合理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外文文献数量较少,中文文献占据绝对优势,这不利于与国际接轨。第二,各类图书资源的比重分布不合理,影像资料、期刊资料、书籍资料在每个图书馆中的结构安排有待改善。当今世界,文化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要想大力建设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就需要努力协调这种不平衡的现象。

2.3信息技术不够先进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采用各种现代技术,从而实现数字化的创新工程。因此,必须有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保障,有丰富的信息技术作为契机。现今社会,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还不够成熟,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而规范化的平台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技术相对不够完善,设备不够先进,这对于网络服务而言是十分不利的。要搭建一个稳定的服务平台,提高工程服务的质量,展现图书馆数字平台的开放性和公益性,需要不断更新科学技术,引进高科技人才,购入先进的设备配置,借助移动播放、有线电视网等等电子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2.4商业化趋势的价格壁垒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有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过去,人们习惯于阅读纸质书籍、报纸期刊和文献;而现在,电子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逐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这些数字信息资源传递速度较快、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这无疑适应了越快越来的生活节奏和社会发展趋势。

但是,随着文化信息资源的不断进步,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了为科学研究、课程设计提供可借鉴的基础,纷纷开始向外界购买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资源,即开始走向商业化的道路。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购买需求的不断增加,开始出现文化信息资源的价格壁垒问题,人们要想获取更多的更有效的图书文化信息资源,就必须受到来自价格的约束,这也是建设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2.5图书馆服务水平较低

在国家的政策倾斜影响下,各地的经济发展处在不同水平,其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发展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其中共同的问题就是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较为低下,无论是从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素质水平来看,还是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都是相对滞后的,加之图书资源匮乏问题的出现,要想真正实现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3.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改善策略

3.1普及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教育

为了让人们真正了解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工程,就必须进行普及工作和宣传工作,对此,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相关部门包括宣传部门、文化部门等都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知识,对人们进行教育,让人们充分了解到开展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促进国家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再者,为了确保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全面建设,国家财政部门,省级地方政府也需要大力支持,给予充足的资金来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引进高科技技术设备设施;同时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和监督,为其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从而推进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开展。

3.2促进信息技术融入文化共享工程

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是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对于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搭建稳定、科学的网络信息平台,完善图书馆网络终端建设,加强高新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才能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

通过引进高科技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完善丰富的数据库,将图书、音乐、戏曲、美术、法律法规、文化知识、艺术知识、对外交流、经济发展、管理实践、历史资料、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信息组合起来,建立一个数字化的资源库,方便人们查询和阅读,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教育提供素材;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可以为数据库的各种专业细节进行服务,即对于检索标准进行统一管理、对软件工具进行规范设计、对信息资源库进行完美搭建等等,从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的全面建设。

3.3提高图书馆基层服务水平

从国家图书馆到省市级图书馆,从县级图书馆到乡镇图书馆,从专业图书馆到公共图书馆,要想真正做到全面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就必须想法设法提高图书馆基层的服务水平。为此,首先应从中央图书馆和基本图书馆入手,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服务人员;然后通过国家的各类通讯网络,搭建联网系统,对省市级、县级、乡镇级、街道级、社区级的图书馆进行管理和监督,引进技术人才,提高硬件设备设施性能和软件功能。最终形成“由上至下,上行下效”的全方面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让全社会都能从中受益。

3.4突显图书信息资源的特色

在制定统一规章制度、运行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图书馆要建立起基本的图书资料,即要能保证一定的数量和图书种类;在这个基础上,图书馆还应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所涉及的学科建设、所服务的读者对象来进行特色化的管理,例如,政法类院校可以在全面建设各学科图书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法律法规文献、法学知识图书、法律影像视频等等类型信息资源的建设;艺术类院校同样可以加大建设音乐、美术、戏曲、表演等方面信息资源的力度,从而提高本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打造属于自身图书馆的特色品牌,体现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

3.5提高文化信息资源的法律保护意识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随着电子书籍的不断普及,其知识产权和数字版权的问题也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第一,要提高人们对别人思想成果的保护意识,做到尊重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二,要完善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加大窃取研究成果的惩罚力度,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知识产权安全。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个全国性的文化项目的目标及现状作了简要介绍,提出了这项工程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入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面简称共享工程)是国家级文化创新工程,它的宗旨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中华民族几千年保留下来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的精华,依托覆盖全国的网络传输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先进文化,把优秀的文化传送到城市社区、边远山区、边防哨所等基层文化单位,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及现状

1.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定位是,建立中华文化数字资源的中心,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的文化资源,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它的宏观目标: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即100万册文献、1000台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音乐作品、1000部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美术作品、1000件珍贵文物等。它的具体目标:建设文化领域门类比较齐全的数字资源库,建设海量的文化信息基础素材库。近期阶段性目标:对文化部所属机构和管辖机构内的可控文化资源进行建设与整合。

2.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为了迅速开展工作,在2002年7月下发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数字资源建设。国家中心完成了500gb的资源建设任务。主要内容包括十大块:(1)传统文化篇;(2)民族文化篇;(3)舞台文化篇;(4)文学书籍篇;(5)名家讲坛篇;(6)影视文化篇;(7)衣食住行篇;(8)科普知识篇;(9)文化奖项篇;(10)名人篇。同时各省分中心也总共完成了200gb的资源建设。

3.“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及与一般文化网站的区别

“共享工程”就是数字图书馆理论探讨实践的产物.它是通过数字图书馆全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构建的数字信息工程.与文化网站相比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者性质不同。有的文化网站是公司性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共享工程”是政府工程,坚持以公益性为主,不以赢利为最终目的。(2)资源来源不同。“共享工程”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工程形成的资源建设能力,以文化部可控资源为主,汇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突出文化特色。而一般的文化网站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3)资源组织方式不同。“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采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内容组织与管理办法,是按照用户需求挑选的高价值知识内容,经过分类、编辑、整理、加工,变成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一般文化网站上的资源内容是无序的。(4)运用的技术不同。“共享工程”在技术上运用的是xml软件平台,支持多媒体无缝连接.视频、音频、图文信息可以实现无缝跨库连接。这种支持分布式数据库无缝连接的软件平台,技术上显然比一般网站优越。(5)资源传输方式不同。“共享工程”采用多种资源传输方式,如通过网络、卫星、硬盘、镜像站点等。,而一般的文化网站则只能通过互联网传输资源。

二、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知识产权问题

国家中心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与国家版权局和有关法律界专家共同探讨海量资源的服务与使用问题;开展名人名作征集活动:与几十个作者签订了资源使用协议;专门编辑了《版权合同签署手册》供各省分中心的人员在操作时参考;同时国家中心研制了drm管理系统,通过高新技术解决上网资源的版权保护和使用平台。

三、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效应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的指示精神以及“科教兴国,以德治国”的战略要求,而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以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探索繁荣城乡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恩路、新方法;是一条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以适应时晨的与时俱进的新途径:是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的一次全新尝试;是充分发挥文化系统整体优势,增强市、县及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盘活全国文化系统宝贵资源,有效实现全国文化系统优秀文化资源共事、对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技术含量高,它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持续、健康地发展“共享工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共享工程”“共享工程”,是一项依靠政府行为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使这一工程的实施与发展有可靠的保障。

2.注重政府调控与各部门合作,“共享工程”属于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它由政府投资,政府调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共同建设。目前“共享工程”的实施单位主要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各参与单位要通力合作,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局面,以网络为依托进行整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切忌搞形象工程、浮夸、不落实应用。

3.在进行“共享工程”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共享工程”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4.“共享工程”是一项应用高科技来实现的,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但要抓紧研究数字图书馆领域中涉及的众多技术课题,造就良好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应用环境,而且要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积极开展服务工作。它涉及数字图书馆四大平台,信息平台、技术平台、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要均衡发展。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存储技术、虚拟专网vpn技术的设计原则和关健技术的详细介绍,全面分析了这两项技术的性能特点,以及在“共享工程”天津分中心和18家区县支中心的具体实现方案与发展设计构想,阐述了这两项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其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广泛应用的必然性。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共享工程”将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区)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该工程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实施。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断努力,文化共享工程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资源数字化方面,以数字图书馆技术为依托,建成了国家中心和各省级分中心的资源加工管理系统;在传输建设方面,形成了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及数字电视网为主要传输渠道,光盘、移动存储设备为辅助传输手段的网络传输体系,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传递;在终端服务上,提供了国家中心网站、省分中心网站、省分中心镜像站、卫星终端服务系统、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系统、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光盘、移动硬盘等手段,方便广大群众以多种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取和使用文化信息资源。

本文从动态发展的角度,以现有的技术体系为基础,简要对网络存储技术与虚拟专网vpn技术在“文化共享工程”中应用加以论述。

1网络存储技术

文化共享工程以加工整合各类优秀文献信息资源为重点,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文献信息资源库群。截至2007年6月,数字资源的总量己达到60tb。资源的存储成为了各级分中心核心建设的重中之重。

1.1存储系统设计原则

存储系统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先进性和实用性:在方案总体设计规划时不仅要满足当时业务需求,而且充分考虑未来的需求可能。保证硬件环境的先进性,尽可能采用业界领先的技术。软件环境的先进性,要从软件平台,设计思想、系统结构等方面考虑,选择先进、可靠的应用平台。

安全可靠性:存储系统要保证365 x 24小时的不间断稳定运行,具有灾难恢复能力。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网络存储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所以它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方便的扩大容量和提高层次的功能,支持多种通信媒体、多种物理接口的能力,提供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的灵活性。

开放性/互联性:具备与多种协议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联互通的特性,确保网络存储系统基础设施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

经济性/投资保护:以较高的性能价格构建网络系统,充分利用以往在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投人。

可管理性:采用智能化,可管理的设备,先进的管理软件,实现先进的分布式管理。实现监控、监测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合理分配资源、动态配置负载等等。

综上所述,存储设备的选择可按需定制,根据不同预算情况,不仅满足当前需求,还要兼顾将来的升级维护。

1. 2存储系统解决方案

1.2.1省级分中心的存储解决方案

天津图书馆作为“共享工程”的省级分中心,以其存储系统为例:存储设备采用的是emc clari-ion cx500存储系统。cx500提供了一种没有任何单点故障的可扩展、高可用性体系结构,采用了通用的硬件体系结构和软件应用程序套件,通过emcnavisphere进行集中管理并支持基于存储的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功能,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高可用性。具有了全局热备功能,冗余电源和冷却,通向光纤通道和ata磁盘驱动器的四条通路,双活动存储处理器,整个阵列内的数据通路奇偶校验等许多特性。

在性能方面,cx500配有4个用于san连接的2gb前端光纤通道端口和4个光纤通道和ata磁盘驱动器的2gb后端光纤通道通路,可以有效地支持多达120个驱动器而不会出现性能降级。cx500同时支持高性能光纤通道驱动器和高容量ata驱动器,所以提供了最好的部署灵活性。鉴于共享工程资源存储的需求,天津图书馆的cx500共配置了3个光纤磁盘柜共15tb的存储空间,其中包括7. 5tb的光纤硬盘和7. 5tb的sata硬盘。

在软件支持方面,cx500在设计上可同时支持多达128部服务器,大大简化存储设施的整合过程。它符合绝大多数常用服务器操作环境的要求,其中包括microsoft windows, sun solaris, unix, linux和netware平台等,而且在san,nas和das环境中运行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采用navisphere管理框架,该系统是一套简单易用的基于图形用户界面<glti)的存储管理工具。cx500能实现高数据的可用性、无中断在线备份、高速数据移动、应用程序测试和灾难恢复等要求。客户可在不停止cx500阵列前提下,升级以下各项内容:添加新软件,如snap-view,mirrorview, san copy, navisphere agent, bi-os、核心软件;在san中添加或删除服务器;调整raid重建设置;重新分配读/写缓存等等。

1.2.2区县支中心的存储解决方案

以天津市的十八家区县支中心为例:

存储设备统一采用h3c的ex1000存储磁盘阵列柜。该设备为基于成熟的ip协议传输的存储设备,使用更灵活,配置更方便。可以在简单配置后为网络中的各种服务器提供海量存储空间,同时也具备极大的扩展性和灵活的升级。此存储配置了4. 5t的存储空间(共9块5006盘),其中一块硬盘做为全局热备盘,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磁盘的冗余,确保数据的安全。在数据传输上将4个1000m数据端口进行连路聚合,既保证了高带宽的可用还保证了链路的冗余。高带宽的使用除可以保证访问瓶颈的解除,同时也对数据的链路提供了必要的保护,同时4条链路的存在即意味着可以承受75%的故障率,所以,这样的技术保证是完善的安全运行应用的保证。

2 vpn技术

互联网作为“共享工程”的文化信息资源的主要传输渠道,所有信息服务都暴露在internet上,很容易被入侵者窃取和篡改,安全性不够。如果改用专线方式,一方面造价较高,维护也较困难;另一方面升级和扩展也受限制。因此寻找一种比较经济,对数据的安全又较有保障,而且又有利用网络的升级和扩展的组网方式显得异常的重要,而vpn技术恰恰能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中文译为虚拟专用网,它是一种通过isp和其它nsp,在公网中建立用户私有专用网的数据通信技术,是一种通过私有隧道在公共数据网上仿真一条点到点的专线技术。是对专用网络的扩展,它是指共享或公共网络上经封装,加密和身份验证的链路。vpn模仿专用网的一些属性;它允许数据通过诸如internet的网络在两台计算机间传递;通过隧道技术模仿点对点的连接。

2. 1核心技术

①隧道技术:隧道技术是vpn的基本技术类似于点对点连接技术,它在公用网建立一条数据通道(隧道),让数据包通过这条隧道传输。隧道是由隧道协议形成的,分为第二、三层隧道协议。第二层隧道协议是先把各种网络协议封装到ppp中,再把整个数据包装人隧道协议中。这种双层封装方法形成的数据包靠第二层协议进行传输。第二层隧道协议有l2f, pptp, l2tp等。l2tp协议是目前ietf的标准,由ietf融合pptp与l2f而形成。

第三层隧道协议是把各种网络协议直接装人隧道协议中,形成的数据包依靠第三层协议进行传输。第三层隧道协议有vtp,ipsec等。ipsec(ip securi-ty)是由一组rfc文档组成,定义了一个系统来提供安全协议选择、安全算法,确定服务所使用密钥等服务,从而在ip层提供安全保障。

②加解密技术:加解密技术是数据通信中一项较成熟的技术,vpn可直接利用现有技术。

③密钥管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公用数据网上安全地传递密钥而不被窃取。现行密钥管理技术又分为skip与isakmp/oak-ley两种。skip主要是利用diffie-hellman的演算法则,在网络上传输密钥;在isakmi〕中,双方都有两把密钥,分别用于公用、私用。

④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最常用的是使用者名称与密码或卡片式认证等方式。

2. 2 vpn技术在“共享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实现方法

“共享工程”在资源数字化方面,以数字图书馆技术为依托,建成了国家中心和各省级分中心的资源加工管理系统。

天津图书馆作为天津市“共享工程”的省分中心,数字资源经过多年建设已初具规模,数字资源近5t。内容涉及电子图书、数字化期刊、津门曲艺库、津门群星库,以及与本地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特色资源库。如何使天津图书馆这些丰富公共资源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能够在合理范围内为各区县支中心、共享工程基层服务中心进行有效共享。可以利用vpn技术来实现,首先建立vpn数字资源中心,向各区县支中心、共享工程基层服务中心等基层单位提供vpn接人和数据资源内容的提供服务。

2. 2. 1 vpn技术的实现方式

构建vpn网络可分为硬件、tpn和软件、’pn两种形式:软件、’pn的建立成本低,硬件vpn在系统防御上要稳定,软件vpn维护起来相当麻烦,网络管理员不但要维护vpn软件,还需要考虑病毒、恶意攻击及相关设备的软、硬件冲突导致系统平台运行不稳定的因素出现,而硬件vpn一般采用专用硬件,维护量相对减少很多。

2. 2. 2实现vpn技术的方案

主要有三种:硬件平台vpn、软件平台vpn和辅助硬件平台vpna

(1)软件平台vpn

利用一些软件公司所提供的完全基于软件的vpn产品来实现简单vpn的功能,甚至可以不需要另外购置软件,仅依靠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就可实现纯软件平台的vpn。特别从windows2000系统开始对传统的ipsec vpn方案提供了全面支持,不仅可以提供原来pptp隧道协议vpn的方案支持,而且还提出了新的l2tp隧道协议vpn方案,使vpn的应用得到前所未有的推进。

(2)硬件平台vpn

使用硬件平台的vpn设备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高数据安全及通信性能的需求,特别是加密及数据乱码等对cpu处理能力需求很高的功能。能提供这些平台的硬件厂商较多,如cisco, 3com、华为、联想等,这类vpn平台投资了大量的硬件设备,投资成本较高。

(3)辅助硬件平台vpn

辅助硬件平台vpn作为最常见的vpn平台,介于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之间,主要是以现有网络设备为基础,再增添适当的vpn软件以实现vpn的功能。但通常这种平台中的硬件也不能完全由原来的网络硬件来完成,必要时还要添加专业的vpn设备,如vpn交换机、vpn网关或路由器等。

2.2.3构建vpn专网的关键问题

由于“共享工程”天津分中心与各区县支中心都已建成了自己的局域网,那么vpn设备与防火墙的安装方式,成为构建vpn专网的关键问题。

现在最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将、’pn设备与防火墙平行安装,它不需要改变防火墙目前的结构体系,但也意味着进人内部网络将有两个人口。在大部分vpn设备上,检查进人的数据,并阻挡非vpn流量进人内部网络,以减小额外的安全风险。依赖网络建设的方式,也需要vpn设备做一些地址翻译的工作,或者将流量重定向到防火墙。

还有一种方式:是将vpn设备安装在防火墙后,对防火墙做出一些改变。需要防火墙配置一个足够“聪明”的过滤器以允许vpn流量通过。另外,一些防火墙不能处理碎片,而碎片对于vpn来说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如果不在客户软件中人为减小mtu(最大传输单元),就不可能将vpn安装在防火墙之后。

信息资源广域vpn网建成后,逻辑上把物理位置省级分中心与不同的区县支中心、共享工程基层中心连接成统一的内部网,从而提升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在意义。

第7篇

1.1必要性

随着我国铁路系统改制的完成,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铁路运行周期更加紧密,这样一来就会给铁路工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运输速度的提升、运行周期的缩短,导致工务人员的检修、维修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难度也会提升。基于国内外工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可知:传统的铁路工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工具,实现工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工务信息的科学分析与传递。而所有的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铁路工务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铁路工务工程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务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既要负责铁路沿线设备的安全、铁路基础设施的检测,还要负责铁路安全隐含的维修与上报。铁路工务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输,如果在铁路工务中出现了检修不及时的现象,就会导致铁路在运行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铁路工务所消耗的费用要占到整个铁路运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铁路维修则几乎占到整个铁路工务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延长铁路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对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铁路工务的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铁路工务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铁路的维修与保养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保证铁路工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降低铁路建设与运营成本,实现铁路的安全运输、提高其经济效益。

2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原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发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包含了铁道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其主要采用Mapstreme作为GIS作为平台,其已经在我国很多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北京铁路局采用的“北京铁路局工务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主要由工务设备地理信息、工务防洪地理信息查询以及工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构成。其主要利用GeoGraphicsGis软件和DB2大型数据库对铁路的地形、切面、配线图等病害进行查询、分析、管理等;上海铁路局利用的“沪宁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搜索铁路地形以及图像的功能,实现对铁路分段信息的查询,以及播放相关铁路活动图像的功能。但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①工务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铁路工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必须要求铁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不高,虽然铁路工务工程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工务工程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管理者还是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他们对工务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没有将这些单独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工务工程信息的共享。②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以GIS为基础,其对工务设备的技术状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其只能反映静态的技术,而不能提供具有动态化、主观性的数据情况,比如在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能将直观的相关数据反馈出来,不利于铁路便利快捷的维修。③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辨别。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率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的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辨别,结果导致大型机械设备做出的结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导致因为大型设备而进行质量检测所造成的隐患遗漏,信息系统不能辨别。

3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铁路部门对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以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铁路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此构建铁路工务工程数字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3.1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结构设计

为统一管理与分析铁路工务工程信息,需要将铁路工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以此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处理,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是将铁路工务设备的各种数据进行录入、管理以及打印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3.2系统模块功能和处理过程设计

3.2.1线路地理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存储和管理线路地理信息数据资料,可以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该方面的数据资料,为工务设备、病害等的定位提供依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和输入输出操作。

3.2.2工务设备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工务设备的各种属性信息,如桥梁、隧道、钢轨、路基等设备信息以及曲线、坡度等的信息。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设备的基础信息和统计信息,是工务部门技改、维修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输出到或者输出到打印机。

3.2.3线路秋检资料模块

主要功能是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线路秋检信息,包括正线、站线、道盆等的秋检资料,使养护维修人员能更好更方便的了解线路情况,线路病害等问题,并据此制定线路养护维修计划。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4铁路动检资料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线路的各级超限资料和动检数据,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超限类型、超限等级等指标,从而制定应对措施和维修计划。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5轨道质量状态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轨道质量指数(TQI)资料、TQI综合统计信息和钢轨磨耗信息。为各级工务管理部门对轨道质量状态的宏观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支持养护维修人员编制维修计划,指导轨道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3.2.6轨道质量状态汇总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保存轨道不平顺公里小结数据、TGM综合统计数据、钢轨检测区段汇总数据,提供综合反映轨道质量好坏的指标,工务管理部门可以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维修方案,指导相关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7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

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高速铁路工务设备各种维修规则、维修计划、工务设备维修情况等数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8线路养护维修机械信息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各种养路机械作业情况、机械的定期检查情况、制定的机械维修计划等。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4铁路工务工程应用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加快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

一是稳扎稳打,做好信息拓展优化。要求宏观布局,思维意识超前,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整个信息系统建立的核心。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指对于铁路工务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到使用(包含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全面规划。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使用。要使工程建设的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之间的频繁和复杂的信息交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认真贯彻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把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作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统筹加快推进。以市场化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坚持植根现场,自下而上,广泛发掘,开放推广,鼓励参建单位自主创新,广泛开展工程实践。

4.2规范管理工作,加快信息管理建设和应用

一是在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过程中,要配套工作,分步进行,坚决执行实施—培训—应用推进这一工作程序,发挥建设单位的领导作用,合理调控考察施工、监理等部门单位的工作,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二是建设单位核心地位的应用发挥,推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把握工作的进程,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在内部建设施工中总结经验,带头实现系统的全覆盖。建设单位是整个铁路工程工作的核心,保证建设单位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加快整个工程进度。

4.3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中心、云技术、物联网等正在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同时以BIM技术为代表的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一些传统的思维模式。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一定不能受传统思维的禁锢,应充分地把社会先进的信息化处理手段运用到铁路建设工程上来,不断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先进的铁路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4.4对系统运营进行专业的维护,确保系统正常有效的工作

第8篇

一、课例单元基本情况介绍

《环境工程学》课程是环境类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开设在第六学年,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此前学生学习了《环境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具备了环境学的基础知识,对工程设计接触较少但却充满兴趣。本课例设计内容节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节课程为环境工程学第二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旋风除尘是主要的颗粒物控制工艺之一。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认识旋风除尘设计参数的含义和正确应用;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合理设计旋风除尘器;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强化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旋风除尘器设计各重要参数的认识和设计,培养其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是旋风除尘器各部分尺寸比例、压力降、捕集效率;难点是学生能熟练的完成旋风除尘器的设计及选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课题制作小组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基于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对课例单元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二、创作思路

除尘工艺设计课的教学内容枯燥、计算烦琐、讲述内容较多,学生的兴趣很难被调动,讲授法效果较差,因此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法、讨论法、对照讲解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启发式为主导,利用动画对照讲解,观看实物照片,检索工艺设计国家标准,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简单旋风除尘器设计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趣味,丰富空间想象力,将复杂的问题清晰化。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学习策略、运用专业技术指南等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旋风除尘工艺的设计及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咨询计划实施检验的设计能力。

三、设计内容介绍

(一)布置任务

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布置课堂任务,本课例任务为:设计简单旋风除尘器。根据已知参数,计算和选择相应尺寸、除尘效率等。用提问、设问、反问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思考。

(二)复习回顾知识点

要完成以上课堂任务,必须用到之前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生动展现旋风除尘的原理,影响除尘效率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设计参数,包括颗粒的分离直径、半分离直径dc、捕集效率等。生动逼真的网络动画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既能直观地回顾所学知识,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

(三)使用网络资源实例导入课程主题

教师继续播放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视频短片“冲泡茶叶”、“神奇拖把”这些生活常见的现象来设问:视频中的现象源于什么原理?辅以大量图片资源,教师加以提示。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旋风除尘如何达到除尘的目的。

(四)任务实施

分组教学,每5人为一组,组长负责,相互提问、讨论、分工计算和选型。教师负责解释疑难问题,掌握学生对本堂课的了解程度。学生讨论,寻找疑难确定绘图重点。教师根据学生实施过程分组解答遇见的困难和问题,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五)课程评价

针对重点和难点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学生自检:完成检验评分表的填写,学生各组内开展互评。评估本次教学的效果: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归纳总结、评定,指出不足之处,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对相应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两道题,分别为一道简答和一道计算,从而巩固新知识。

(七)课后拓展

教师提供为学生收集罗列若干个环境类的相关网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网络相关的知识和新闻。

(八)时间分配

课程复习5分钟,导入新课5分钟,布置任务5分钟,任务实施45分钟,学生自评5分钟,教师评价10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四、特色介绍

本课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但又积极突破传统方法,延伸教学时间,这样不仅改善了枯燥的教学过程,又增长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能使能力与知识点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对课后学习的延伸,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程教学的空间。《环境工程学》是高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科学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还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坚定他们专业学习的信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学过程应该多利用任务驱动或理实一体化,设计课堂学生的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意识培养目标所需的课堂情境。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参与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学习为基础的互动和开放的课堂;以激发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在任务驱动过程中应注意对任务涉及问题和知识进行研究,有目的的设计提问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思考,给学生进一步探究创新留下拓展的空间,优化思维品质。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揭示解决技巧和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触类旁通的作用,还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只要学生深入研究问题,善于反思和总结,就会有所发现,而且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得到的创新思维的结果,我们要予以鼓励和正确引导,并长期地、自觉地培养这种探究、创新的思维习惯。

五、结论

第9篇

由于石油勘探涉及的学科多,工作的内容极为复杂,使得石油工程信息化有很多的要求,只有切实的满足这些要求才能够切实的实现石油工程信息化管理,以下就主要分析石油勘探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需求。

1.1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石油工程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因为数据库的运用能够将生产管理和勘探技术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还能够将石油开采的各个环节有机的整合,不仅能够方便人员的管理,同时能够极大的提高开采的效率,此外,数据库的建设能够极大的保证技术数据、开采数据、管理数据等数据的安全性,也能够对石油工程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实时的监控。总之数据库的建设是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中的一个重要需求。

1.2生产管理

目前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根据自身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了自身的生产管理系统,通过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来看,生产管理系统的运用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节约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等优势,这些优势直接的转化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同样是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需求之一,而目前我国的石油工程业务管理采用的是分专业管理,其间就存在着较多的重复建设,这造成了石油企业的整体资源浪费,而应用生产管理系统能够整合企业的资源,并合理的分配资源,这对企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1.3基础设施建设

对石油勘探来说,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设施设备上的支持,基础设备的建设是整个石油勘探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石油勘探来说极为重要。石油勘探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设计的知识、技术是多方面的,所以基础设备的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在基础建设时需要根据石油勘探的环境、目标、勘探步骤等进行详细设计,才能满足石油勘探的实际需求。

2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2.1构建起现场规范高效的现场数据采集模式

目前我国的石油工程生产数据采集相关的系统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统一的勘探开发源头数据采集系统、井场生产信息集成应用系统和各业务现场业务处理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可以实现勘探过程中所有业务数据的采集,但是随着勘探要求日益提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建设,重点关注现场应用和数据采集两个方面的需求,在满足数据共享的同时防止出现重复采集,以做到资源最优化。

2.2构建起石油工程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中包含的数据有测井、录井、试油等数据,这些数据都是石油勘探工程中大部分必须需要的核心数据,所以并不需要另外的重复建设石油工程数据中心,仅需要在勘探开发数据的基础上扩展石油工程业务中产生的数据,将勘探开发数据中心中没有含有的石油工程业务数据进行扩展填补即可。

2.3扩大生产运行系统

不同专业、不同企业在生产管理上有所差异,导致他们建设的生产运行管理系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对于石油工程来说,需要建立起统一的、标准的生产运行管理系统,优化生产运行管理的流程,打破不同专业和不同企业的局限性,以井筒的施工为主要线路,从中选择出主要的流程进行开发建设,从而进行一个多专业集成的多功能生产运行系统。

2.4构建石油工程专业系列软件

构建石油工程专业系列软件需要从石油工程的业务流程入手,先对石油工程的具体业务进行分析,得出了每个业务的具体需求,根据需求对国内外的此类软件进行科学的评估,选择出优先满足主要业务的需求的软件,然后统一进行配置,再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对软件进一步的研发,研发出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最后利用统一的平台将研发的软件进行集成。

3结束语

第10篇

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应用面积很广,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做好战略规划、有利于调整工作流程和有利于规避企业风险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有利于做好战略规划。有利于做好战略规划是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优势之一。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将有助于企业做好战略规划。具体来说,建筑工程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高标准、分步骤地做好企业战略部署,在建立信息体系结构模型中,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可以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规划,站在战略的高度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2)有利于调整工作流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有利于调整工作流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将有助于企业信息组织工作,进而调整工作流程,使建筑工程建设的工作流程更规范,以便适合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对建筑工程企业而言,从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现状出发,有效整合建筑工程基础化信息,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还能为企业领导人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组织企业信息。

3)有利于规避企业风险。有利于规避企业风险也是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又一优势。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材料采购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如电子邮件、互联网等,传达给承包商和供应商,一方面可以在双向交流沟通中增加信息透明度,另一方面则有利于规避企业风险。无论是降低采购成本还是促进建筑市场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都能使其受益。另外,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建筑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控制,也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测后能改变,进而规避企业风险。

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水平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建筑工程管理决策性有待提高、建筑工程信息管理人才素质偏低、建筑工程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缺陷。在建筑工程管理决策性方面,缺乏必要的战略计划为支撑,使得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举步维艰。在建筑信息管理人才方面,由于建筑工程信息管理范围广,涉及部门较多,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现有的信息管理人员无法满足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另外,在建筑工程管理控制体系方面,由于忽视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使得建筑工程管理控制体系较为滞后,缺乏全面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控制体系规范建筑工程信息化,也从客观上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因此,探索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1)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是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中,为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性,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方面,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a.根据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化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符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的信息软件,以便建筑工程信息化更好地为建筑工程管理服务。b.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广泛应用局域网、互联网等信息共享平台,促使建筑工程管理相关信息在此平台上得到分享和交流,变纵向的信息交流方式为平行的信息交流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建筑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c.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应用水平,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利用质量管理软件,对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进行评定。

2)培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信息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中,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不仅懂得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灵活变通,理论结合实际,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在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加强对建筑工程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促使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人员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3)完善管理控制体系。管理控制系统是指构成管理行为的计划、策略及奖惩的组合。完善管理控制体系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完善的组织架构是建筑工程管理的组织保障,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没有开展对建筑工程的统筹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有的地方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共享的、网络化的信息资源,都不利于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对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而言,完善管理控制体系,应重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作用,从制度上保障建筑工程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制定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相关制度,科学合理地控制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使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确保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规范运行。

4结语

第11篇

本文作者:蔡苗苗 单位:京兴国际工程管理公司

建筑工程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明确目标,加快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进程,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对象,实现全部信息无纸化。同时,要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有关各方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相关的电子介质来提交和接收建筑工程信息。要做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必须保证全部的建筑工程信息一定要存储在专用的数据库中,并随时进行备份,从而保证建筑工程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成本的降低,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达到建筑工程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建筑工程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来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必须建立科学的、规范化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必须能够方便快捷地确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设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分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组织职能,划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和项目管理信息流程。同时,一定要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保证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的整合与标准化。切实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作,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来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与行政主管部门信息网及相关招投标市场制度信息网之间的信息互动,达到信息共享。严格市场准入,建筑工程企业一定要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金、专业技术人员、设备等资质条件。同时,建筑工程企业一定要具备与建筑工程建设要求相应的资质等级和业绩,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实施建筑施工活动。

建筑工程建设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各种各样的建筑工程材料,这些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工程监理和施工相关责任人应科学选择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机构,利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验制度,及时检查在场建筑材料。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建筑工程材料,从而切实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这些材料检验信息可以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过程监控及质量验收信息,录入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当中。

建筑工程监理相关责任人一方面必须对建筑工程企业负责,另一方面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通过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理信息平台,保证建筑工程监理相关责任人必须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设计条件和合同规定独立地履行他们自身的职责,强化监理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作用。在建筑工程材料、隐蔽建筑工程验收没有经过建筑工程监理相关责任人认可的情况下,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不能进行。将建筑工程监理相关责任人的监控信息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信息源,与市场信息实现联动。

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造价数据管理,有利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成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来完善。第一,建筑工程造价数据收集的信息化。要保证及时、真实、完整地收集到建筑工程造价数据。各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必须根据相关的建筑工程造价成果文件备案制度,充分利用建筑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造价从业人员上报备案的造价成果文件,形成适当的建筑工程造价数据收集工作机制,尤为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推进对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编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第二,建筑工程造价数据的管理。应以单项建筑工程为单位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数据的管理,同时,根据建筑工程造价数据编码规则、建筑工程造价数据标准来实现建筑工程造价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必须对积累的建筑工程造价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建筑工程造价数据数据库。

在以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为特征的新时代,建筑行业一定要抓住机遇,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第12篇

论文摘要:积极推进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是实现军队院校文献信息资源集成化、服务利用共享化和教育训练远程化的一项基础工程。要努力构建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导航、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原生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相关文献信息资源、专家参考咨询、联合数字图书馆等六个集成系统,并切实采取实现一体化集成服务的主要措施。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技能与服务方式的深刻变革。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一体化集成服务的新路子,对于全面整合与利用全军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信息资源,进一步拓展《军队政治理论学科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在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保证部队“打得赢”、“不变质”中的联合服务保障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必要性

一是积极顺应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实施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中央军委和总部根据“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实施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实现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共享化。因此,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既是顺应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军队院校文献信息资源集成化、服务利用共享化和教育训练远程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全面提升军队院校整体现代化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是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建设目标的需要。“全军院校一个馆”,是总部机关早在1998年就确立的全军军事训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奋斗目标。《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全军院校图书馆基本建成信息资源丰富、布局优化、特色鲜明、联合共享、动态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的建设目标。因此,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即是依托了‘军训网”对各院校,尤其是对政治院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实施有序的整合和联合服务保障,也是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建设目标的重要步骤。

三是克服目前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弊端的需要。近年来,全军院校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多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目前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来看,仍然存在着松散管理与条块分割、标准不一与自成体系、自产自给与重复建设、经费紧张与技术力量有限、规模偏小与尚未真正形成共享保障合力等弊端。积极推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是克服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实施全军院校数字图书馆工程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联合、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各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保证。

二、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导航集成系统。运用“军训网”、“因特网”交互技术及《军队政治理论学科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雷达”、“知识导航”等搜索引擎应用功能,开发与建立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导航集成系统,分别将“军训网”、“因特网”上被选定的政治理论教育相关信息资源的网站地址、栏目名称、文献信息目录和内容摘要等指引信息,按照政治理论学科专业以及特定用户某一个研究领域和信息源载体形态与种类的要求,加以分类排序、规范整合集成,建立诸如“冠状树”结构的导航路线图和自助式搜索界面,同时建立一个能基本覆盖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专业及可以直接链接检索的知识信息导航库,直接帮助与引导“军训网”读者搜索和获取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

(二)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集成系统。据了解,目前全军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研发或正在建设的特色数据库,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军队政治工作、军队文化工作、军事新闻传播学、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军事信息管理和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等达20个左右,我院还相继建立了“政工”、“军旗”、“军心”、“军魂”等4个特色网站。这些分布在各单位的数据库和网站,不仅涵盖了全军院校政治理论重点建设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且都具有一定规模和基本形成更新维护制度。运用数字图书馆现有的“信息雷达”、“站点分布式检索”等应用工具及挖掘、转载、复制等方法,依据《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指南》公布的重点学科专业目录和相关标准规范,把这些数据库和网站的全文信息资源进行搜索查询、统一标引分类和有序整合集成,实行自动和便捷的查询检索,为全军院校政治理论重点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科研提供针对。

(三)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整合集成系统。通过建立健全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合作共建的长效运行机制,依托“军训网”网络环境及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MDLS)数字化生存平台和各院校现有设备与技术,采取统筹规划与协作分工、分布建设与统一整合、实物交互与网上递交、自动与在线共享相结合的途径,对分散在各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的各类公开发行刊物、自编教材与著作、学术科研成果、研究生毕业论文、内部简报与研究资料、专题讲座与报告等原生特色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期分批地收集递交、规范化加工和集中统一整合,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原生文献信息资源联合数据库及集成服务网站,确保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总中心和各联合院校门户网站的原生文献信息资源的及时自动更新维护和实时利用。

(四)构建军队政治理论教学相关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协调联合全军政治院校及相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以《军队院校图书馆联合书目中心》搜索查询到的政治理论教学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目录为基数,统筹分工联建,按照先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再公共学科专业,以及课程教学和科研需求的轻重缓急,一方面有计划地对馆藏非密级教学参考书刊资料进行分期分批数字化加工;另一方面对军内外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相关的网络课件、专题讲座报告、最新教材和专著等资源进行连续不断的收集加工和更新维护,并将其与原生文献信息资源一道,依据专业课程进行分类排序、合理配置、整合集成,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联合数据库和集成服务网站,直接为各院校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课程教学提供服务保障。同时,利用《军队院校图书馆联合书目中心))查询系统,适时开展军队院校图书馆政治理论教育相关馆藏印刷型书刊的馆际互借活动。

(五)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参考咨询集成系统。依托军队院校现有数字图书馆开发与应用平台,构建学科专家与智能工具有机结合的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参考咨询集成系统。该系统由专家人才库、咨询工作站、推理与获取机制和用户界面组成。其主要功能:一是建立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专家人才库。在网上公布专家人才的自然概况、教学科研成果、专业研究方向和咨询资历等息,让咨询者有针对性地了解和掌握咨询专家人才的情况。二是建立智能化推理和咨询信息库管理系统。前者能在跟踪分析咨询者需求和进行实时咨询解答过程中,指导和帮助咨询者获得相关咨询信息;后者能对已咨询过的信息源进行自动搜索整合、及时更新扩充和咨询信息,为新咨询者提供参考咨询信息。三是建立专家联合咨询工作站。该工作站主要是根据各院校学科专业分布和协议分工建立专家教授联合咨询站点,通过制作个性化网页、开设电子信箱和BBS等运作方式来实现。由于该工作站采取的是联合咨询模式,尽管网上的咨询专家所在的位置是虚拟的、不同的,但咨询者的需求能从四面八方获得满意的答案与信息服务,实现专家与咨询者之间由过去的一对一传统咨询模式向网络环境下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新咨询模式转变。

(六)构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系统。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系统,主要由全军政治院校及有关院校政治系(教研室)联合共建。考虑到各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和网络设备条件、数字化建设程度、技术力量及驻地比较分散等实际情况,拟以全军院校整体数字图书馆和各院校现有数字化设备系统为技术支撑,建立信息资源互动调度、有序整合管理和网络信息共享检索的政治理论教育联合数字图书馆集成系统,实现“军训网”域内的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界面的检索与利用;拟以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MDLS )为开发平台,联合共建文献信息数字化加工和自动化系统,实现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分工合作、分布建设与有序整合;依据国际“DC核心元数据”、国家和军队“中文元数据方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军事信息资源分类法”,建立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元数据及分类规范标准体系,实现同学科专业信息资源有序整合与统一界面快速准确检索;以联合共建共享为目的,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协作分工机制,实现联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时交互、应用导航、主动推送和高效管理与利用。

三、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的主要措施

(一)必须进一步增强联合共建意识。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集成服务,是一项涉及院校多、科技含量高、协调与研发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各联合共建院校及参与人员必须从促进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丰富全军军事训练信息资源、全面提升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和努力谋求军队院校图书馆现代化长远发展大计的高度,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明确任务,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努力营造全军院校合心、合拍、合力和齐抓共管、联合共建的良好氛围;要正确处理好“拥有”与“共享”的关系,努力开创全军院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局面;要正确处理好“多元化”与“一体化”的关系,努力实现全军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及一体化集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