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弈论管理学

博弈论管理学

时间:2023-09-22 17:04:45

博弈论管理学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激励管理; 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39-001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高低和高校的稳定与发展[1]。本文引入博弈论来分析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探讨激励管理对于大学生认知态度及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影响,以寻求对于大学生激励管理的最佳策略。

一、激励管理与博弈论

据相关资料表明,正常人在未受到任何激励的情况下,能力仅能发挥出20%-30%,而在激励之下能发挥出60%―80%,这还未包括潜力的激励,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激励的重要性[2]。博弈论(Game Theory)正是研究决策者在立意各方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决策及有关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认为“任何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必须满足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le)或自选择(self-selection)条件”。就是决策者必须在考虑其它局中人反应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理想的行动方案[3]。

二、大学生激励管理中的博弈关系

大学生在高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较容易因为管理者恰当的激励措施而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进而影响他们的整体表现和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实际管理中,可以遵循博弈规则来研究激励管理,使得所采取的激励措施符合管理实践的需要。

1.辅导员与学生

站在博弈论的观点考虑,辅导员作为博弈的一方,希望能够以最小的工作投入(最少的激励措施)获得最大的产出(学生受到激励后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带来的工作成效)是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博弈的另一方――学生,希望以最少的付出(付出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换取最大的回报(辅导员的赞扬、成绩的取得、精神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是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所以,投入与回报是这一博弈中的两个关键所在。处于长期重复博弈中的两个对策者――辅导员与学生,想要获得个人利益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选择适当的合作策略是必要的。而这种合作的关系,正是一种持续的博弈关系。

2.学生与学生

基于学生彼此之间的角色定位不同,做事能力、人际关系等因素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客观存在着博弈关系。如,不同职位的学生干部之间,就存在着不平等的博弈――有在学校、学院做主要学生干部的同学会因为所处的位置带来的机遇而得到更好的锻炼与发展,而只在班级担任普通班委的学生却只能得到较少的锻炼机会;即使是同一团队中的学生干部也存在着由于工作态度与能力不同而出现的“搭便车”式的不均衡的博弈关系――这种强势与弱势的不平衡,往往造成学生干部中的弱势方采取坐享其成的等待型的最佳策略,而强势方的学生干部则往往疲于做事,这样最终不利于学生干部的均衡发展,不符合设置学生干部的初衷;另外,没有担任任何职位的普通学生之间也有可能存在着不均衡的关系――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往往可以得到辅导员和同学更多的庇护及赏识,而人际关系不好的同学往往会因此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更加不配合集体的活动和辅导员的工作。

三、大学生激励管理的最佳策略

通过以上对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博弈关系的分析,我们充分认识到必须在学生管理中实施最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励管理。作为高校辅导员,作为这个博弈关系的环境的直接引导者、管理者和最终结果承受者,应当找出一个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优策略,以期达到大学生激励管理的效益最大化。为此可以运用博弈论原理对大学生的激励管理作出如下的优化设计:

1.健全、透明的奖惩规则与适当、公平的物质奖励

健全、透明的奖惩规则,有利于学生明确行为与后果,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维持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性,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积极的竞争关系的发展。同时,适当、公平的物质奖励,关键在于针对每个学生通过努力所取得成绩的高低差异给予相应等级的物质奖励,这样既保证对每个学生所作出的努力给予了合理的回报,又保证他们所付出努力的差别在相应奖励上也有所体现的公平性。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之间保持正当的竞争关系。

2.合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合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可以保证学生的积极努力表现得到及时、准确的报偿;消极应付的表现得到及时、到位的制止与适当的惩罚。这样可以充分避免因辅导员的激励与惩罚的延迟与不到位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有利于维持学生之间良好的竞争心态。但是,这要求保持监督的准确性与评价的合理性,在监督机制中排除主观的人为的不公平因素,同时评价机制中做到标准的统一。

3.建立健全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评估体系

在开展大学生激励管理中,应该建立健全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评估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对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分析,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注重考察其综合素质,包括自身兴趣爱好的拓展、与同学的人际交往关系等,进而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的激励管理。

综上所述,有效的大学生激励管理应该是持续的、清晰的、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和表现机会的管理。在实际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博弈论在激励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落实健全、透明的奖惩规则与适当、公平的物质奖励,建立起相对合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并健全学生个人综合能力评估体系来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杰.关于高校新任辅导员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4(9):72-73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2

关键词:博弈论;供应链管理;均衡

abstract: game theory focus on the status analyze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game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this paper classified the applications of game theory in scm into two groups: applications in traditional problems of scm, and applications in scm network equilibrium. the paper made a depth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and gave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 game theor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etwork equilibrium 

0引言

博弈论所研究的是多种决策情况(博弈)中,每位决策者的最优决策和这些最优决策所构成的可能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相关特性[1]。博弈论关注于包含冲突与合作的状态分析[2],目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供应链管理是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消费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信息、物流等进行管理,以改善顾客服务和增加经济价值的流程[3]。近年来,随着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企业间相互竞争及相互合作的工具再次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决策、产量/价格博弈、多决策分析及供应链网络的均衡等问题。

1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供应链由不同的企业组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相互合作,随着供应链由“链”向“网”的转变,企业间关系越来越复杂,不仅存在着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还包括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纵观供应链管理弈论的应用研究,本文将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分为两大类: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1)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

cachon和netessine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将博弈论分为四种类型:非合作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合作博弈和贝叶斯博弈[2];leng通过对130多篇供应链管理中运用博弈论的文献进行总结,认为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主要有五种类型:固定单位采购成本与库存博弈、数量折扣下的库存博弈、产量和价格竞争博弈、其他属性的博弈(能力决策、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及联合决策博弈(能力、服务/产品质量、产量/定价、广告/新产品开发等决策内容的组合博弈)[2]。

在供应链的传统问题中,博弈论主要用于解决单阶段或两阶段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存在的决策博弈,parlar分析了单阶段,两个零售商出售同质可替代产品进行订货决策以使各自利润最大化的问题[4];cachon研究了两阶段情况下,一个供应商与一个零售商的库存决策问题[5];monahan针对数量折扣现象,研究了供货商和购买者在顺序决策情况下,供货商的最优折扣决策[6],而kohli和park就供应链两阶段成员间基于数量折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7];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和产品,gans研究了m个供应商之间的服务质量竞争问题[8],而cohen和whang研究了售后服务质量决策问题[9];最近10年来,随着供应链问题研究的深入,多决策博弈问题也受到了重视,例如bernstein和federgruen研究了两阶段下,单个供应商和n个零售商在库存和产量/定价联合决策下的零售商利润最大化问题[12]。

(2)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随着供应链成员的增加,供应链中“流”的复杂化,供应链由链状结构逐步发展成网络结构,而供应链网络的均衡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nagurney对由制造商、零售商以及市场组成的三层供应链建立了单一产品下需求确定的网络均衡模型,指出供应链网络均衡是其中的产品流、资金流等满足所有决策者的优化条件,即控制供应链网络的有限维变分不等式的解[11];dong在nagurney的研究基础上对单一产品的随机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以三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非合作)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12];张铁柱对需求确定情况下的多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3];藤春贤对多产品随机需求的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4]。以上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静态博弈进行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博弈问题研究,由于企业间的博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停变化,如何解决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的动态博弈成为研究的下一个方向;此外,在供应链网络中,不仅仅存在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核心企业之间也普遍存在竞争与合作。李春发假设需求受时间影响,针对单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上下游企业间的动态博弈研究[15];黎继子针对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博弈进行了相应研究,但仅局限于同质产品的情况[16]。 

2总结与趋势

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博弈论在帮助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的有效性,包括库存决策、产品定价与产品数量、库存/定价/质量/广告等多决策问题,以及供应链成员间的竞争合作问题等,而且随着供应链网络的复杂化,也需要利用博弈论来解决相关网络均衡问题。

在当前研究中,nash均衡和stackeberg均衡常常作为解决非合作博弈的方法被广泛使用,而旁支付方法较多地运用于解决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问题,核、shaply值及核仁的运用相对较少;而且多数研究是针对供应链的静态博弈进行分析,而在现实的供应链网络运作中,企业更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根据其他供应链成员的决策进行动态决策,因此如何将动态博弈理论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杨荣基,彼得罗相,李颂志. 动态合作——尖端博弈论[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 leng, m. and m. parlar. game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review[j]. infor,2005,43(3):187 

-221.

[3] b.j lalond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yth or realit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1997(1):6-7. 

[4]m. parlar.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substitutable product inventory problem with ramdom demands[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1988(35):397-409. 

[5] g.p. cachon, et al.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inventory policies in a two-stage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1999,45(7):936.

[6] j.p. monahan. a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increase vendor profits[j].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720-726. 

[7] b. kohil and h. park. a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model of quantity discount[j]. management science,1989,35(6):693-707. [8] n. gans. customer loyalty and supplier quality compet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2):207-221.

[9] m.a. cohen and s. whang. competing in product and service: a product life-cycle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4):535-545.

[10]d.j. reyniers and c.s. tapiero. the delivery and control of quality in supplier-producer contrac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5,41(10):1581-1589. 

[11]nagurney a, dong j, zhang d. a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2(38):281-304.

[12]dong, j., d. zhang, et al.. multitiered supply chain networks: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5,135(1):155.

[13] 张铁柱,刘志勇,滕春贤. 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7):61-68.

[14] 滕春贤,潘晓东. 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利润协调问题[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28(7):818-821.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3

一 博弈理论简介

(一)博弈论的名称

博弈论,英文名称为Game theory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博弈论刚被介绍至我国时,曾有过多种译法。有的学者根据其英文名称,直译为游戏理论;有的学者则从该理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出发,转译为对策论或对策运筹论。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博弈论这一名称。这除了由于博弈这个带有文言味的词本身的学究气浓郁而给人的第一印象较为深刻外,更重要的是博弈一词能更准确、全面地体现策略选择、依策而动以及最终结果三者的统一。

(二)博弈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包含如下四项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player)。也称局中人或博弈方。是指博弈中能独立决策、独立行动并承担决策结果的个人或组织。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跨国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只要能独立决策和行动,都可视作一个博弈方。比如柯达与富士公司的竞争,就可看作一个有二个博弈方的博弈。一般说来, 博弈的参加者越多,情况就越复杂,结果越难预料。2,策略空间(strategy space)。是指各博弈方可选择策略的集合。strategy直译应为战略,不过战略一词对大多数博弈来讲显然过于抽象和宽泛了。每一个策略都对应一个相应的结果。因此每个博弈方可选的策略数量越多,博弈就越复杂。3,进行博弈的次序(the order of play)。博弈中各博弈方行动的顺序对于博弈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博弈方、同样的策略空间,先后决策并行动和同时决策行动,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4,博弈的信息(information)。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对博弈的重要性古人早已知之。博弈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有关对手策略以及各博弈方得益的信息。例如,在各博弈方同时决策的博弈中,必须保证不能让对手知道自己采取何种策略,否则自己将永远是博弈的输家。得益(play off),也称支付,是指博弈方策略实施后的结果。有关得益的信息是促使某博弈方选择某种策略的关键参考值。理性的博弈方总是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得益的策略。一旦确定了以上四要素,一个博弈也就随之确定了。值得注意的是,博弈论特别强调“理性人”的前提假定,即参加博弈的各博弈方始终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标。除非为了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博弈方或社会利益。

(三)博弈论的结构

由于一个完整的博弈需具备上述四要素,因此博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成不同类别:1,按博弈方划分,可分为单人博弈和多人博弈。单人博弈因为只有一个博弈方,所以它已退化为一般的最优化问题。经济学中常见的求最优问题,实际上是博弈的特例。多个博弈方的博弈较单人博弈复杂,而且两人以上的博弈会出现合作博弈问题。这样,多方博弈又将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因为在社会与经济关系中,竞争与不合作是基本方面。所以当前的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非合作博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的主要贡献,即在非合作博弈方面。2,按策略空间划分,可分为有限策略博弈和无限策略博弈。因为每一种策略都相应地对应一个得益结果,所以从理论上讲,有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有限的,而无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则有无穷多种可能。3,按进行博弈的次序划分,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各博弈方可同时决策并行动的博弈称为静态博弈。当然,严格讲各博弈方在非常精确的同一时点同时决策是不可能的。因此,同时决策是指可近似地看作同时作决定的过程,如乒乓球团体赛的出场顺序,虽双方决策可能有早有晚,但一旦敲定便谁也不许变更,因而可看作同时决策。各博弈方不是同时决策,而是先后、依次决策、行动的博弈叫动态博弈。弈棋就是一种典型的动态博弈,双方的每一步都将取决于前面的情势。4,按信息划分,如按得益信息分类,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complete)信息,是指各方对自己每种策略的得益情况完全清楚,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在动态博弈中,如按博弈进程信息分类,可分为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美(perfect)信息,是指博弈方在决策前对其他博弈方的行为完全了解,否则是不完美信息。5,按得益情况划分,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一方收益必来自另一方的损失,这样的博弈叫零和博弈,零和博弈的博弈方始终是对立关系;各方都会有收益,但收益总和是一固定常数,这样的博弈为常和博弈;各方不同的策略组合会有不同的收益,这样的博弈称变和博弈。显然,零和博弈是常和博弈的特例,常和博弈是变和博弈的特例。6,综合分类。综合分类是将博弈次序与博弈信息结合起来的一种分类方法。按这两个标准,可将博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但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以及不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针对不同特性的博弈进行研究和求解。

博弈论 (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因此,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的人、其他企业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博弈理论又译为“决策理论”。博弈论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博弈论的研究达到了顶峰。博弈论研究的决策不仅包括经济学领域,而妾包括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各个领域,因而博弈论又被称之为方法论。本文拟将这种方法引入到反垄断法领域,具体分析反垄断法规则的制定过程。

二、反垄断法的博弈分析

(一)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4

【关键词】检验检疫 博弈论 电子监管 绿色壁垒

一、运用博弈论研究检验检疫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

中国的检验检疫工作在新中国发展中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伴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壮大,外向经济的发展,检验检疫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检验检疫相关法律制度,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其他法规、条例等。检验检疫相关法律有着目的性极强的立法宗旨,内容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维护国家安全”。在检验检疫工作实施过程中,将涉及到国与国之间、贸易关系人之间、检验方和被检验方之间等各方面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检验检疫是以国与国之间(包括与港澳台地区)的商品交换为前提,有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才有检验检疫工作的存在;其二,在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表现为货物贸易关系时,检验检疫工作是体现国家利益的管理行为;其三,检验检疫工作是涉及国际经济贸易的活动,需要遵循国家参加的国际条例、协定中确定的规则,就是说无论立法还是执法都是有章可循的;其四,检验检疫工作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在完整的法律体系下,将检验检疫的对象、体制、标准程序、方法确定下来,作为检验检疫工作的依据。正因为有这些关系各方的存在、规则的存在、应对策略的存在、贸易结果的存在,使博弈理论在检验检疫工作中有着极大的施展空间;也正因为检验检疫工作在国家安全,尤其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凸现出研究其弈问题的重要性。

二、博弈论的定义与分类

博弈有一个非技术性的定义,就是: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1、规则。规定游戏的参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按怎样的次序做,什么时候结束游戏和一旦参加者犯规将受怎样的处罚等。

2、结果。如一方赢,一方输,平局或参加者各有所得等,而且结果常能用正或负的数值来表示,或能按照一定的规则折算成数值。

3、策略。策略至关重要,游戏者不同的策略选择常会带来不同的游戏结果。

4、利益。策略和利益有相互依存性,即每个游戏者所得结果的好坏,不仅取决自身的策略选择,也取决于其它参加者的策略选择。

博弈的定义有以下内容:博弈的参加者(Players),通常被称为博弈方;各博弈方各自可选择的全部策略(Strategies)或行为(Actions)的集合;博弈的次序(Orders),次序不同一般就是不同的博弈,即使博弈的其他方面都相同;博弈方的得益(Payoffs)。博弈中的哪些可能结果的量化数值,称为各博弈方在相应情况下的“得益”。规定一个博弈必须对得益作出规定,得益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它们是分析博弈模型的标准和基础。

以上四个方面是定义一个博弈时必须首先设定的,确立了上述四个方面就确定了一个博弈。

博弈的结构和分类是多方面的。其实博弈结构每个方面的特征都可以作为博弈分类的依据。如根据博弈方的数量,可分为单人博弈、两人博弈和多人博弈;根据博弈方策略的数量,可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根据得益情况,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及变和博弈;根据博弈过程,可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根据信息结构,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以及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最后,还可以根据博弈方的理性和行为逻辑差别,分为完全理性博弈和有限理性博弈,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当然上述各种博弈分类相互之间都是交叉的,并不存在严格的层次关系。最值得一提的有两方面博弈:一是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我们将各博弈方完全了解所有博弈方各种情况下得益的博弈称为“完全信息(Complete Information)博弈”,而将至少部分博弈方不完全了解其他博弈方得益情况的博弈称为“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博弈”;二是动态博弈中在轮到行为时对博弈的进程完全了解的博弈方,称为具有“完美信息”(Perfect information)的博弈方,如果动态博弈的所有博弈方都有完美信息,则自然是“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动态博弈中轮到行为的博弈方不完全了解此前全部博弈进程时,称为具有“不完美信息”(Imperfect information)的博弈方,有这种博弈方的动态博弈则称为“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

三、博弈论与部分检验检疫工作的关联性研究

博弈论可以揭示众多经济问题的内在规律和根源,帮助人们分析经济关系,认识经济现象,评判经济效益,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活动。无论对企业等实际经济部门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管理和政策制定,博弈论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的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博弈问题无处不在,不胜数举。在我们日常的行为上,也经常不经意地运用了部分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现我们仅仅想通过检验检疫工作中目前比较常见的三种行为和问题分别与博弈论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揭示出其内在的博弈论知识,用其理论来分析它,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1、进出口商品的检验工作――不对称信息下的不完全但完美信息的静态博弈。所谓不对称信息,就是检验方和被检验方对商品质量的好坏,双方拥有的信息量是不同的。检验检疫部门作为检验方,在没有抽检之前,对该批货物的总体质量并不知道;而作为货物拥有人的被检验方有时是心中有数的,出口商或进口商对自己货物的有利声明信息是无法有效传递给检验方的。也就是说,货物拥有人对自己商品质量是好的承诺,检验方不是完全相信的。一旦商品通过检验后,合格与否,作为检验方对货物拥有人的得益并不了解。无论是检验方还是被检验方,对检验标准、抽样方法和结果判断的依据等公共信息都是了解的,也就是说双方对整个博弈的进程是完全了解的,双方都是拥有“完美信息”的博弈方。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的策略看似是有先后次序,但实际上是同时做出的,产品一旦交付检验,商品的品质是不容改变的,而且检验方法和标准也是同时做出的。相对于不同的商品批次,方法和标准是相对稳定的,如水产品、农产品、机电产品等都有各自的标准和方法。双方的得益矩阵如下图:

从得益矩阵中可以看出,检验方的得益变化范围比被检验方的得益变化范围要大,尤其是在检验方用不正确的标准和方法对不合格的进出口商品进行检验时,所得到的判定结果对检验方造成的潜在风险最大,因此得益最小。同时可以看出,检验方只要采用了正确的标准和方法,无论商品的质量好坏,对检验方都不可能造成伤害,因此得益最大。另外,被检验方一旦提供的商品质量不合格,无论检验方的方法正确与否,他的得益都是最小的,风险一直会伴随着他们。

从上可以对我们有以下两点启发:

(1)检验过程中,检验方采用检验方法和标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检验方的利益。因此,提高检测水平,制定正确的方法对检验检疫部门是极其重要的。

(2)进出口商品的拥有者,应力把产品质量关,检验方技术的好坏并不能提高他们的得益,即使未能用正确的方法检验出质量问题,产品潜在的质量风险,仍然没有得到释放。

2、出口产品的电子监管――对称信息下的完全且完美信息的重复博弈。随着检验检疫工作的电子化过程不断向前推进,电子监管的实施对老的检验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课题,其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检验检疫行为,提高了检验检疫效率,加快了通关速度,服务了外贸事业。

检验检疫机构通过电子监管系统下达生产批相关产品的数据和信息采集指令,出口企业通过企业端软件“前置”的电子化抽样,抽样规则和局端规则库有针对性地指向政府所关心的数据。也就是说,企业相关产品的生产是与政府规划匹配的,因此企业可以大大降低企业产品的不合格率。对于不合格的相关产品,企业可以有的放矢地纠偏、纠错,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电子监管系统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检验检疫工作的“前推后移”,加强了政府对相关企业生产过程数据的监管,把政府对企业成品检验检疫作为合格评定和判定的旧模式转变为对源头和生产过程中相关质量数据的把关的新模式。

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电子监管解决了代表政府职能的检验方和被检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博弈从不完美信息状态下走向完美信息。我们刚研究的完美信息与否是对博弈进程的了解与否,在电子监管过程中、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数据信息,博弈双方是实时得到了,并且电子监管是一个不停地对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进行判断的过程。如果把每一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的判断过程看作一个子博弈的话,长期的电子监管是一个典型的重复博弈。被检验方可以根据每个判断(Yes or No)来调整他们下一个子博弈的策略。由于博弈方能够意识到博弈会重复进行,因此必须考虑到长期利益关系,所以博弈方的行为就可能表现出来一次性博弈不同的特点。博弈方会牺牲短期利益来追求长期利益。从弗里德曼1971年提出的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民间定理的表述上可以看出这一点:

设G是一个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用(e1,...,en)记G的纳什均衡的得益,用(x1,...,xn)表示G的任意可实现得益,如果xi>ei,对任意博弈方i都成立,而δ足够接近1,那么无限次重复博弈G(∞,δ)中一定存在一个子博弈完美的纳什均衡,各博弈方的平均得益就是(x1,...,xn)。

通过这一定理我们可以看出,在一次性博弈和有限次重复中,都无法实现的囚徒的困境型博弈中的潜在合作利益,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是可能实现的。换句话说,通过电子监管的监管模式,可以实现在检验检疫过程当中各博弈方的得益均衡。

由上可见,政府如何采集企业的质量数据是电子监管的关键所在,企业建立、健全电子化实时采集关键质量数据的机制是电子监管有效性的保障,也是每个子博弈可以有效运行的关键。

3、绿色贸易壁垒――国与国之间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多人重复博弈。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以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蓄意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所采取的一系列贸易限制手段和措施。绿色贸易壁垒不是一种简单偶然的现象,它的出现有其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产生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原因来自各国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保护本国国内市场的动机。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社会化是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重要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从表面来看是国与国之间在非贸易技术性措施之间的博弈,而实质上是各国通过各自的检验检疫部门利用各种法规和技术手段作为策略而进行的一种博弈。从检验检疫部门的职能和相关法律的立法宗旨不难看出这点。检验检疫部门既是自身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者,又是国外绿色壁垒的应对者。

绿色贸易壁垒有着其独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时可以看作博弈本身,有时也可能以“策略”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绿色关税和市场组成。例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规定,所有在美国出售的鱼类都须来自经美方确认的未受污染的水域。

(2)绿色技术标准。经济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来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入。

(3)绿色环境标志。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保标志”、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标志等。

(4)绿色包装制度。

(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检验和检疫措施包括:检疫和检验的法律法规、法令、规定及要求。

(6)绿色补贴。

从上不难看出其表现形式绝大部分与检验检疫工作有关,甚至就是检验检疫工作本身。

用博弈论来分析,这些法律、法规及其强制性技术标准就是国与国博弈中的策略,在检验检疫的具体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皮革中的PCP残留量;烟草中的有机氯含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指标;汽油的含铅量指标;汽车排放标准;包装材料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制物质,如冰箱、空调、泡沫及发胶等。现在又出现了日本肯定列表,欧盟WEEE、Rohs指令,化学品分类等。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在短期之间,虽然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应对措施,我们仍然对其知之不深;并且过渡期短,应视作不完美信息,即对“进程”和“过程”的不完全了解。但一旦采取了此技术措施,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即对博弈的得益是了解的,所以是完全信息博弈。例如有关国家的环境标准制度,这一项将使中国减少40亿美元的创汇;国际保护臭氧公约,将使中国近50亿美元的产品出口受影响。

国与国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与技术水平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绿色壁垒的策略,使我国在与不同的国家进行贸易活动中出现了多个博弈方。由于策略的层出不穷,我们针对不同的子博弈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因此是重复博弈。要想根本性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想方设法使双方得益达到均衡。从中看出我们的很多工作在理论上得到了解释,并能指导我们今后在绿色贸易壁垒博弈中的策略。

研究绿色壁垒的博弈问题,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应深入研究国外技术标准,把不完美信息变成完美信息,因为过程信息的完美程序直接影响得益的结果;

二是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把对方拖入一个新的博弈,来影响相关联的子博弈,让得益达到新的均衡;

三是在对方策略出现之前,有计划地分析信息,使已分策略的出现更合理化,更有预见性,使信息的完美性具有前瞻性。

总之,博弈论作为一种理论,离不开实践的土壤。检验检疫工作中有如此多的博弈问题,深入研究其理论,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

[3] Kreps.D: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Model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5

关键词:经济行为;博弈论;应用

一、引言

博弈论也被称为对策论、游戏理论,它是运筹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是由美国数学家在1944年首先创立的,世界上也有几名博弈论专家因将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中而成功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由此可见,博弈论与经济学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博弈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抽离出数学基本模型,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的来掌握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博弈论成功的应用于经济学,这就使得经济学越来越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研究经济行为主体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依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博弈论为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也逐渐占据了经济学的核心地位。博弈论已经成功的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为经济复杂性的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博弈论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既有竞争的关系又是高度依存的,每个企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够应该选择一定的策略,在决定采取任何措施之前都要对对手做出的反应进行很好的预估,并相应的做出下一步的对策。

二、博弈论的主体构成部分及其分类

博弈论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些个体或者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和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者策略中进行选择并且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全过程。

博弈的分类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参加人的多少分为二人博弈和多人博弈;根据参加者是否选择合作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根据博弈结果的不同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在日常的经济行为中,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是比较经常研究的方向,合作博弈理论主要强调的是集体理性,而非合作博弈理论则是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进而使自身的利益达到最大化。除非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否则不会去考虑其它个体利益的一种决策原则。这种非合作博弈理论要求参与者中不能存在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这也就是要求各参与者之间不能事先串通。现在大家所说的博弈论基本上是指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到经济学等各个领域。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是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不合作才是普遍的,这也就从客观上证明博弈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应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三、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最大的希望就是想要达到利润最大化。我们经常说市场经济中的两只手,就是“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企业在相互竞争过程中就会渐渐发现只有企业之间联合起来,形成市场垄断,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市场,达到盈利的目的。但是这样的结果是消费者是最大的受害者,想买的东西却买不起。但是企业之间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依然不肯选择降价,最后会导致市场崩溃,这就是自由竞争中最大的恶果。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必须要伸出调节之手,对自由竞争中产生的恶果进行市场调节,避免更大恶果的出现。这种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和对市场的调节就是经济行为中最大的博弈,因为政府想要达到的结果是市场稳健的进行,但是这和企业之间想要达到的利益最大化相冲突,所以这两种力量之间的博弈是随时都会发生的,至少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可能消失的。博弈论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都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博弈论注重经济生活中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向更大规模和更集中的方向发展,博弈论在经济行为中运用范围越来越广。

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大趋势了,随着对博弈论研究的日益进步和经济复杂程度的变化,博弈论的研究也成为热点。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博弈论分为的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在日常的经济行为中主要表现为企业投资者花钱雇佣管理者管理企业时,通常是采用合同的方式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使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合作博弈。另外一种情况则是非合作博弈,这种博弈方式更加看重的是自己一方的利益,这样做的结果很有可能最后造成集体的非理性,但是合作博弈则是强调的是集体理性,如经济行为中的讨价还价。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已经不再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日益显现。这就要求博弈双方在进行行为决策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规章去约束,进而更好的规范经济行为,规范市场,最后以达到经济稳定的均衡状态。在任何经济行为中,个体永远离不开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为了维持这个系统的相对稳定,也是需要协议的约束,所以合作博弈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行为中如中央和地方一直都是处于博弈的状态,最终形成地方强、中央弱的局面。如果建立一种新的更适合的博弈规则,最大限度的保护地方利益,最终达到全局利益的相对均衡,才能更好的解决地方和中央的理性冲突。为了更好的实现协议,可以建立一种激励政策,对于合作的地方政府以政策上的支持与奖励,对不合作的地方政府以相应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使双方都获得合理的利益,避免出现利益的极端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博弈论对于信息的占有也是有很大讲究的,博弈参与者根据各自的信息分布类型来选择可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的掌握程度已经成为市场主体间竞争成败的重中之重,谁能获得和传递更多的信息,谁就能最终获得胜利,所以,在日常经济行为中,博弈论中的信息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在公共物品配置的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策略,得到不同的收益和均衡解,任何的经济行为,都可以通过对策完美均衡解来解释。

3、在以往的博弈论研究中,参与者的决策大多是非连续性的。但是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化,信息也在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博弈论的研究也更趋向于连续化。博弈论作为一种强有力 的分析工具,广泛的应用于经济学领域。

四、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实例

在我国的电力市场中竞争非常的激烈,参与者如何在市场经济允许的条件喜爱运用策略进行合法竞争最后使其利益最大化,并且如何预测和判断不合理竞争现象,这些都是需要运用博弈论来进行研究的。在上个世纪初,我国的电力企业充分显示了规模经济化,市场垄断可以为用户提供便宜但是又相当可靠的电力。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电力企业的规模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发电机组的效率也是已经达到了极限。以往的规模经济已不占什么优势,垄断经营模式的缺点也一点一点显现出来,例如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缺乏活力等问题。所以在20世纪中后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许多电力企业开始改革自身的体制,打破垄断,建立更加公平、公开的电力市场。电力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最终用户的用电成本,并最终降低整个电力工业的生产成本,吸引更多的投资,使自身的竞争力增强,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电力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定价时,企业的收益不仅仅是取决于自己公司的报价,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其他发电企业的报价,发电公司的报价过程就是一种竞价博弈。这样发电公司必然要运用博弈策略使得自己的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利益。一些电力企业还可以相互组成一个利益集团,联合在一起来控制电力市场的价格,从而可以抬高市场价格,这些都是博弈论的思想策略。

在电力企业中,考虑到交易模式,这是竞价的首要条件。其中交易模式住哟啊有两种,一种是发电方直接将电卖给用户,这就属于双边交易模式,这期间不需要任何中介机构的参与,是一种完全竞争的交易模式。发电方可以接受用户的直接选择,但同时也取得了选择用户的权利,发电方可以很自由的进入或者退出市场。而另外一种则是发电公司通过中介机构(电力企业)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易,在这种交易模式下,所有的发电企业都将电卖给电力企业,电力企业负责整个电能的买卖管理和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为了更好的体现经济行为中的博弈论,本文主要介绍后一种交易模式的博弈论体现。电力企业可以进行区域间功率交换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我国的西电东送工程,就可以得到错峰效益和水火联合调度的效益等,更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过去传统的发输电过程中主要是由一个部门统一决策和实施的,相应的定价方法也是以设备和运行的成本作为依据,所以投资能够确保回收。但是在现在的电力市场中,发电容量的大幅度增加主要是由各个独立的发电企业自己来决定的,输电的具体规划也很难与发电的规划相适应和协调,并且投资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虽然在市场化经济的今天,各方面的改革使得社会资金可以自由地进入到这个原本垄断的行业,但是更多的不确定性也造成了各方决策的困难程度。传统的发电扩建中,需要考虑的主要有扩建容量、地点和建设周期等,主体目标是以最大的成本来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但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力市场中,电力企业的目的是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尤其是想将成本能够尽快的收回。所以这就不可避免的要求发电厂扩建的周期逐渐的缩短,所以就存在着各个电力企业中的博弈行为。电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原本垄断的行业逐渐分成各个不用利益的主体。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运行成本要各个电力企业合理分摊,而合作博弈中的关于成本分摊的理论恰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电力市场中,需要电力企业分摊的成本主要是有输电网固定成本、网损和输电阻塞成本。这其中输电网固定成本的有效回收是电网公司能够正常运行的有利保障,所以输电网络的固定成本在用户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降低各自需要承担的费用,各个电力企业很有可能相互勾结,这也充分反映出博弈论研究在经济行为中的运用。

由于电力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各种策略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些不合理的企图控制市场的行为也会随之出现。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在市场运营时运用博弈论来判别和分析这些不合理行为,尽最大能力去防止这类行为的发生,并且要进行及时的纠正,这也是博弈论在电力企业中成功应用的一个案例。由于电力商品的特殊性,这些电力企业很有可能联合起来,运用协作博弈的方法进行投标对市场进行垄断,所以在市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必须要阻止这种寡头问题的出现。如果一旦出现一些电力企业利用线路阻塞、峰荷运行的工况造成机组必须运行的机会,运用博弈方法和策略哄抬电价的行为更要及时制止。国家为了减少电力企业报高价以获得更好的利润及时的采取措施,制定合理的上网竞价规则,使这些电力企业的竞价能够更接近边际成本,合理的竞价规则则可以改变竞价博弈的支付结构。所以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注意竞争和调节的关系。政府的监管部门也应该在促进电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同时,对电力市场进行更好的宏观调控、制定出合理的竞价规则,使电力企业的利润都存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保证我国电力市场的平稳发展。

五、总结

博弈论是一种独特的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重要放大,在经济学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博弈,优秀者们用世人叹为观止的手法去赢得最后的胜利。博弈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在负载的经济现象中做出理性和科学的选择。从博弈论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行为,每个局的走向都将有理可依。当经济行为和博弈论这两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得到完美融合的时候,瞬间就拥有了无限的魅力,引人去深思、去追寻。(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编著.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李保明.效用理论与纳什均衡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彭建刚.博弈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8(5).

[5][美]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M].周洪,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7]侯光明,李存金.管理博弈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6

【摘要】本文分别对国内外关于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的研究做了总结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讨论有关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的理论渊源、发展情况及存在的挑战与演化博弈论在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监管激励 演化博弈 研究综述

1 前言

随着全球化竞争和区域竞争的到来和加剧,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但是,就目前在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即如何监督、激励等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正是基于此,我们选择“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监管激励演化博弈分析模型”作为研究方向,针对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在考虑到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相互博弈以及这三方均具有有限理性的情况下,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可行的激励机制,激发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期望能为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制定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2 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和特征

2.1 知识型员工的定义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即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概括来说:知识型员工是凭借自己所受教育,实用脑力劳动创造价值,与一般员工相比,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拥有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

2.2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1)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他们往往更加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往往更加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展示自我价值。

(2)对权威的蔑视性,知识型员工由于渴望展示自己的价值,往往表现出权威的蔑视。

(3)具有高度的独立性。由于知识型员工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本,因此往往主观上不愿受制于人。他们更强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引导和自我发展。

(4)学习愿望强烈,富于创造精神。他们喜欢做前沿性、挑战性的研究,在易变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发挥个人的资质和潜力,创新是他们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3 关于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的研究状况

3.1 国外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的研究状况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2001)提出了知识工作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此外,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活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适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型、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加拿大的著名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比(2000)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员工监管激励在管理界已经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话题,早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出,企业界和管理界就对监管激励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3.2 国内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的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张伶,张正堂(2008)认为虽然双因素理论和工作特性理论都说明与工作有关的内在激励因素对于员工行为重要的激励作用,但是,双因素理论因素中关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划分是模糊的,而不同学者对于工作特性唯独的划分也是模糊的,因此,他们基于知识型员工的特性分析,提出内在激励特性包括工作自主权、晋升机会、上级支持、人与组织匹配等4个方面,并建立了这些内在激励因素对知识员工工作态度、工作绩效影响关系的假设模型和以苏北地区企业的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工作自主权、晋升机会、上级支持、感知的人与组织匹配通过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有正向显著影响。郝敏怀(2009)从如何培训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和薪酬激励等方面针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这一典型的知识型员工的人才激励策略进行了探讨,同时认为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各个层面的需求还必须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实现多渠道激励。余莉(2009)通过阐述激励的机制和基本理论,在分析研发人员个性特征和主导性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方法策略,其指出在物质激励中的薪酬激励的设计上,既要注重刚性工资的竞争性、成本性,更要突出激励性因素的作用,加大基于绩效的弹性工资力度,并且在这方面拉开差距。

3.3 对国内外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的评价

纵观国内外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对监管激励的研究主要是沿着监管激励的作用机理展开,在分析诸如专业技型员工,科技研发人员这些典型的知识型员工的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激励因素和激励过程,建立监管激励模型,监管激励模型基本上是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以主客体的博弈研究各种监管激励机制。但目前对于监管激励模型的构建大多都是基于传统博弈论 ,传统博弈论假设行为主体都是具有完全理性即行为主体始终以自身最大利益为目标,具有各种环境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具有在存在交互作用的博弈环境中完美的判断和预测能力,不会发犯错,不会冲动,没有不理智。很显然,现实世界中这种假设通常是得不到保证的。同时,纵观国内外研究,我们发现,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相互博弈的情况下,学界对知识型员工监管演化博弈机制尚不多见,因而本课题采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对行为主体采取有限理性的假设,即行为主体被假设为程序化地采用某一既定行为,他对于经济规律或某种成功的行为规则、行为策略的认识是在演化过程中得到不断地修正和改进的,成功的策略被模仿,进而产生出一些一般的“规则”和“制度”作为行为主体的行动标准。在这些一般的规则下,行为主体获得“满意”的收益,这与现在情况更符合。因此,我们在考虑到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相互博弈以及这三方面均具有有限理性的情况下,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构建知识型员工监管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复制动态方程对企业和知识型员工的演化稳定策略进行分类讨论,找出政府、企业和知识型员工三群体类型比例变化复制动态关系,对如何有效监管和激励企业知识型员工提出对策和建议。

4 基于演化博弈论对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的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通过基于行为主体有限理性假设的演化博弈理论,打开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的新思路。

4.1 演化博弈论基本理论的概述

在传统博弈理论中,常常假定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且参与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的,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参与人来讲,参与人的完全理性与完全信息的条件是很难实现的。在企业的合作竞争中,参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经济环境与博弈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所导致的信息不完全和参与人的有限理性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与传统博弈理论不同,演化博弈理论并不要求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也不要求完全信息的条件。有限理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蒙在研究决策问题时提出的,它是指人的行为只能是“意欲合理,但只能有限达到”。威廉姆森在研究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时,对有限理性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人的有限理性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感知认识能力限制,它包括个人在获取、储存、追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准确无误;人的有限理性的另一方面则是来自语言上的限制,因为个人在以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通过语句、数字或图表来表达自己的知识或感情时是有限制的(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到所必需的词汇,或许是因为这些词汇还不存在),不管多么努力,人们都将发现,语言上的限制会使他们在行动中感到挫折。从这两个方面而言,完全理性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演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是近年来博弈理论的新发展,最初产生于生物学领域。它放弃了传统博弈论的充分理性假说,将生物体视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的当局者,它们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完成自身的进化,合理解释了某些生物习性的形成。随后,经济学家将之引入经济分析中,将人也视为有限理性的生物体,认为社会制度并非是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大量有限理性的个人在相互博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均衡态,它们不断被保存下来,又不断向前进化,即在所谓适应性进化(Adaptive Evolution)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演化博弈论的产生、发展在本质上就是起因于博弈论中关于理性行为人的假设与经济应用中行为人“试验——失误”(即试错法)学习过程相偏离的事实而引发的。

4.2 基于演化博弈论方法的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的研究思路

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相互博弈的情况下,学界对知识型员工的监管博弈机制研究尚不多见。正是基于此在考虑到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相互博弈以及这三方均具有有限理性的情况下,构建知识型员工监管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对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相互作用时的策略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对知识型员工的监管激励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可行的监管激励措施,从而能最大程度激发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期望能为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制定监管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5 结语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的研究做了总结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在简要概述知识型员工的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的理论渊源、发展情况及存在的挑战与演化博弈论在知识型员工监管激励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演化博弈理论摒弃了博弈论完全理性的假设,比博弈论能更好的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因此,期望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监管的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能为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制定监管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从而在对知识型员工的监管激励机制问题的研究上迈出更加深入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弗朗西斯·赫瑞比:Managing knowledge workers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美]约瑟夫M.普蒂.海茵茨.韦里奇.哈罗德·孔茨著.丁彗平、孙先锦译.管理学精要(亚洲篇) [M].机械出版社,2005:363.

[3]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81-92.

[4] 余莉.研发人员个性特征与有效激励方法研究[J].中国钼业.2009.33(1).53-56.

[5] 胡恩华.刘洪.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监管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4).53-55.[J].2009.23(1).10-13.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7

关键词:科技工作,博弈论,绩效

 

科技代表的第一生产力给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科技工作效率作为影响科技活动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被广大学者所重视。科技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人力资源因素、环境条件因素等,其中,人力资源因素是主要因素。有必要对科技人力资源效率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究。本文以均衡理论为基础,研究与科技人员效率相关的博弈问题,提出促进效率提高的对策建议。

一、博弈相关理论

博弈行为是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研究博弈行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和决策选择的一系列理论被称作博弈理论。在博弈行为中,参加博弈的各方抱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标。各方在决策过程中,须考虑对手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案,所有参与者的策略最终会达到一个相对水平的均衡。博弈理论在本质上就是解决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及均衡问题的理论,试图把错综复杂的关系理性化、抽象化,以便更精确地刻画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博弈过程涉及“策略空间”,即博弈主体作为“理性参与人”面临着在多个策略中进行选择的可能性。[1]策略均衡点就成为博弈理论研究的重点。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纳什,对博弈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纳什通过精确的分析,界定了博弈过程中策略均衡点的问题,在其给出的均衡水平下,任何人在其他参与方策略不变的情况下,没有更好的策略选择,而这种均衡状态被称作“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的博弈均衡。假设存在一个多人参与的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策略组合。纳什均衡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2]纳什均衡理论,对于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尤其是涉及人人博弈问题时,有较好的效果。其关注交互双方决策心理及其在不同假定下的影响,能够以非常接近于现实世界中人的行为而在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

二、科技工作中的均衡分析

(一)简单博弈模型

模型假设:A、B代表博弈双方,在此将博弈所得定义为两者所得效用大小,主要考虑从理性人角度出发的付出与收益。在工作以低效率即可完成时,“高效”代表高质量、高标准,在工作要以高效率才能完成时,“高效”代表工作效率本身较高。相对应的,“不高效”有两层含义,当按照该效率可以完成工作时,“不高效”代表完成的工作基本符合要求,在容忍度以内完成,质量相对不高,当以该效率运作不可完成工作时,其直接代表效率低下。以“1”代表平均水平下的效用,即以正常的工作效率去获得收益,“>1”表示效用较高(高付出,低收益或低付出,高收益),“<1”表示效用较低(高付出,低收益或低付出,高收益),“0”表示无效用(无收益)。

模型1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8

关键词:博弈论;非合作均衡;建筑工程管理

目前,建筑工程管理形式涣散,工程管理效果不佳。将博弈论应用到实际的建筑工程生产管理环节中,能够得到建筑工程管理界的重视。从博弈论本身上分析,非合作均衡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博弈理论,其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所能够实现的管理效果明显。

1非合作均衡博弈论概述

在博弈论中存在着很多博弈模型,其中最能够解释清楚非合作均衡就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为,警察在犯罪现场中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嫌疑人,但是却没有掌握两人犯罪的证据。为了破案,警察将两个人隔离,分别审问。在对两人进行审问中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①两人同时坦白,每人入狱三年;②一人坦白,一人抵赖,坦白者释放,抵赖者入狱五年;③两人同时抵赖,以妨碍公务为由入狱一年。对于这两个人而言,最好的结局就是二人同时抵赖,两人只被判一年。但审问被隔离,二人无法串供,只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法,那就是坦白交代。在这样的基础上,抵赖方式就不会出现,也就说判刑三年好过判刑五年。这种两人同时选择坦白的策略而获得比较好的结果的现象,就是博弈论中的非合作均衡。

2博弈论状态类型介绍

非合作均衡主要包含了三种比较常见的博弈状态,为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三种状态,以游戏场景为例进行分析。①非合作均衡战略博弈状态。在游戏中,如果除了本人之外的所有人都选择A组行动策略,那么本人选择任何行动策略,所能够获得的结果都不如选择A组好。也就是说,在改种状态中,需要充分考虑,对方可能做出的最优方案;②不完全信息战略博弈。本人不了解游戏方的行动策略时,需要根据其所收到的信息对游戏方进行判断,选择最优化的行动方案;③战略混合非合作均衡。在非合作均衡模式分析下,以概率计算,选择对游戏方本身最优化的策略。

3非合作均衡博弈论的应用

将以上三种不同的非合作均衡博弈状态转移到建筑工程管理中,此时建筑工程管理就相当于一场游戏,建筑施工环境为战略信息状态,在不同建筑施工环境中所制定出来的策略就是行动策略。

3.1在招投标环节中的应用

建筑材料提供商之间经常会上演价格大战,根据非合作均衡博弈理论,供应商最终的结果是无利可获,或者单一的供应商形成商业垄断。主要有:①竞争模式下的降低价格将会导致供应商无法获利;②供应商在不采取价格竞争的前提下,作出对方认为最优化的行动策略,有可能会形成商业垄断。在建筑工程招投标环节中,招投标的形式有两种,公开化和邀请招标。应用不完全信息下的非合作均衡博弈论,投标人得知一定的招投标信息,但是信息不完全,投标方能够判断对方可能出现的最优化的行动策略,但是依然难以确定自身价格。联系到建筑材料价格大战,在采取正常策略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战略应用到对手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反之,当招投标环节信息比较明确,就可以采取垄断以获得高收益。

3.2项目经理的高、低价博弈

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在与建筑公司领导在进行博弈的环节中,其博弈策略有高价和低价两种。由于项目经理与建筑公司之间竞争比较弱,出于个人利益,项目经理一般会选择对个人有利的高价格策略。由于建筑企业对项目经理所出具的价格高低并不了解,也不存在着讨价还价的情况,那么使得低价的窘境不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经理通常会采取高价格,这就相当于囚徒困境中的抵赖行为。项目经理虽然获得高价格,但是其业务水平以及管理积极性降低。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企业失去经济市场地位。项目经理与建筑公司之间的价格策略不同,二者所能够产生的经济利益明显不同。当项目经理采取高价策略时,其利益为10,建筑公司利益为2;将项目经济采取低价策略时,其利益为3,而建筑公司的利益为5。在缺乏竞争,而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项目经理选择高价策略的概率较大。

3.3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以食品安全为例,当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并没有对食品安全进行严格管理,食品生产企业不会主动的去增加食品卫生设备。因为企业追求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从经济利益出发,不顾卫生安全的做法,能够达到非合作均衡,而当政府部门开始严厉打击食品安全时,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卫生安全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也能够获利,但是获利比较少。将该种理论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中,建筑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并不会进行安全文明施工。该种非合作均衡被政府部门调解,以强制的手段进行施工整改,那么施工企业在非合作均衡下被控制,利润下降。同时在分包方和材料供应商的管理环节中形成非合作均衡,二者为了追求相应的利益,纷纷采取低价。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合作均衡主要包含了三种比较常见的博弈状态,非合作均衡战略博弈状态、不完全信息战略博弈以及战略混合非合作均衡。将以上三种不同的非合作均衡博弈状态转移到建筑工程管理中,此时建筑工程管理就相当于一场游戏,建筑施工环境为战略信息状态,在不同建筑施工环境中所制定出来的策略就是行动策略。文章分别分析非合作均衡博弈论在招投标环节中的应用、项目经理的高、低价博弈以及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刘波 单位: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郑志斌.浅析博弈论非合作均衡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08,(S2):297-298.

[2]曾庆磊.博弈论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

[3]晏永刚.巨项目组织联盟合作协调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9

关键词:博弈论 电力市场 Nash均衡理论

引 言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或竞赛论,其实质是一种理论方法。它是一种使用严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冲突的理论。由于冲突、合作、竞争等行为是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现象,因此很多领域都能应用博弈论[1]。而在电力市场中,博弈论的运用更是显得尤为的突出,用博弈论模拟电力市场,模拟的结果能更加接近实际,为市场模式设计提供依据。另外,电厂或用电用户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市场,研究如何报价获利最大。因此,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一、博弈论的发展

博弈论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我国的春秋末年,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它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还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1928年冯・诺意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谈到博弈论就不能忽略博弈论天才纳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非合作博弈》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2]。 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如今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

二、博弈论的类型

博弈问题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参与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协作可分为“非协调博弈”和“协调博弈”;按参与者获利之和的特性可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按静态和动态的观点,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2.1 非协作博弈和协作博弈

非协作博弈是指参与者互相独立,各自争取最大利益的博弈。其广泛运用Nash均衡概念来求解。在Nash均衡上,如果某一个人的策略保持不变,会导致这个人的获利减少。非协作博弈是研究少数制造商操控市场的若干标准问题的理论基础,对于研究市场力有重大意义。

协作博弈一般是指基于参与者结成联合体,共同协作争取联合体的最大利益,再将利益进行内部分配的博弈。

2.2 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在零和博弈中,一个参与者的获利直接等于另一个参与者的损失。例如下棋,扑克牌之类。而在非零和博弈中,参与者的获利和损失不相等,即代数和不必为零,这是更大的博弈问题,是数学家Nash首先提出和解决的,即著名的Nash均衡及其相应求解方法。

2.3 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是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而动态博弈是指双方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可以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3]

三、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运用

博弈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重要工具。电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的电力工业走向放松管制、引进竞争的进程中,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解决其中一些问题是一个研究方向。

3.1 在购售电决策方面的运用

购售电决策与电力市场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如在联营体模式下,参与者众多,若干发电公司或购电商可以结成联合体去投标,这也就是协作博弈问题,这可以比独自去投标取得更大的利益。同时,在联合体模式下各参与者也可以不合作而各自决策,这也就成了非协作博弈问题,这类问题现在大量采用Nash均衡理论来求解。

3.2 在区域间功率交换、转运和输电成本分配方面的运用

正确运用博弈论关键要针对电力市场的特点正确选择模型和解的概念。例如:力量相当的两个区域电网之间交换功率的情形比较适合用古诺模型和Nash谈判解方法;而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可能更适合用Stackleberg模型。还有局中人结盟问题,如何识别合作伙伴,结盟利益如何在联盟内分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输电作为一项服务,它的网损、固定资产投资如何在网络使用者之间分担。这些分配问题都需用到博弈论来进行优化决策。

3.3 在研究市场行为方面的运用

博弈的结果是依赖于拥有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披露政策是设计电力市场模式的一个方面。例如,在电力市场中参与者都可以联合起来运用协作博弈方法进行投标来控制市场,特别是在参与者较少时,往往都会出现寡头垄断问题,因此市场运行必须防止和阻止这类市场。另外,如果有市场参与者利用线路阻塞、特殊事件和气候。峰荷时段、联络线瓶颈造成的必须运行机会,运用博弈发放和策略哄抬电价,这些问题也都应及时识别并予以纠正的。

结束语:

至1928年Von Neumann发表关于求解“零和”问题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论来以来,博弈论的观点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也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电力市场中,运用博弈论解决了很多电力行业问题,使电力市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优化。但是,在运用博弈论进行决策的同时也存在了一定的缺陷,如Nash均衡求解的困难较大;由于竞争各方相互保密而造成的决策困难;分析计算中的假定及简化影响决策结果的可靠性等,这些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运用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更好的完善。

博弈论和电力市场发展至今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他们都属于很年轻的学科,他们都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的结合可以互相促进、相互发展,相信在今后的将来电力市场定会在博弈论的理论发放下而得到更好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松杯. 电力市场[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7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10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过程中,经常出现学校领导、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出于不同角度考虑相互纠缠的情况。文章应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兼顾内部审计“差错防弊”的功能,建立相关博弈模型,分析学校领导、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三方合作与不合作情形下的成本收益。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博弈论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以下简称“高校内审”)是高等学校自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和高校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通过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帮助组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审查范围的广泛性和内部的服务性等特征。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不完善再加上一些组织治理中的缺陷,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这种强大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作为“理性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也因为自身的利益关系而进行权衡,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博弈策略。

一、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发展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的历程与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是相一致的。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内部审计、近代内部审计和现代内部审计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内部审计的发展是缓慢的,审计的对象也限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的现代内部审计阶段,随着企业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内部审计工作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4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成立,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内部审计向国际化、正规化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绩效审计、5E审计(经济、效率、效果、合理、环境审计)等项目逐渐发展起来,推动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到了21世纪,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逐渐形成,内部审计的对象也扩展到了组织治理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模式的发展只是一种,从早期的财务收支审计到现代的风险向导审计,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核心的目的是不变的,就是要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2011年1月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对其最新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既指出了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又说明了它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它在监督与评价的同时也为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一定的保证。同时,现代内部审计也在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博弈论与审计博弈的理解

博弈论是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相互冲突和合作的理论,故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谢识予教授认为,“博弈即一些个人、对组织或者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和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可以初步得出,博弈论主要是通过研究各博弈主体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和决策特征,观察在何种情况下采取哪种策略,来探讨最终会达到何种结果即决策主体决策后的均衡问题。最基本的博弈结构至少包括以下三个要素:(1)局中人(player),即参加这场博弈的相关人员,也是博弃的参与者,它的定义要求局中人至少是两位。(2)战略空间(strategyspace),在博弈中,参与各方有自己偏好的各种不同的博弈方法和对策,这些方法和对策组成了属于每个局中人在进行博弈时必须具备的“战略空间”。(3)支付结构(payoffstructure),它是博弈参与者在选择某一战略并付诸实施后在博弈过程中得到的效用,不同的战略可以获得不同的效用水平。审计博弈是以数学为基础,研究审计与被审计双方在一定的环境和约束条件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可能的行为或策略集合中进行选择和实施,并从中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是监督和威慑企业管理层欺诈行为的关键战略的组成部分。基于现代数学、运筹学的审计判断与决策,有助于分析审计与被审计双方对抗冲突中最优解问题,有利于观察审计博弈双方信息、行为的变化对决策判断及策略生成的影响,为审计风险测度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博弈论在审计中的应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被用于研究审计定价问题以及在审计业务招标中注册会计师如何竞价的问题,以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琳达•迪安吉洛在1981年发表的《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虚报低价”以及披露规则》为主要代表。

三、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博弈假设与构建

(一)博弈假设

根据研究需要,作出如下假设。

1.假设在博弈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与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是理性经济人,会根据博弈参与者行动的变化作出合理的行动策略,最终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2.内部审计部门审计的有效性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学校领导重视的程度越高,审计产生的效果越好。

3.处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再高、责任心再强,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疑点进行全面细致的审计,当内部审计人员有着良好的责任心并且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我们就应当认为内部审计人员是尽职的。

(二)博弈模型构建

1.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会计部门博弈模型在高等学校中,内部会计部门从事财务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可能出现各种原因的会计造假行为,所以需要内部审计部门的存在对其进行监督控制,在这个博弈中,博弈双方为内部会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我们把博弈过程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会计人员的选择:一是舞弊,获得收益为10;二是不舞弊,获得收益为5。在博弈过程的第二阶段中,内部审计人员选择如下:一是报告,获得收益为5;二是不报告,获得收益为10。

2.内部审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博弈模型在高等学校中,内部审计和内部管理是不同的行为主体实施的活动,它们为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有各自的策略选择和行动,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博弈的关系。实施内部审计的是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内部管理的是高等学校的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评价建议和不评价建议两种选择;实施内部管理的职能部门有接受和不接受两种选择。

3.内部审部门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博弈模型内部审部门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博弈是一种局部的博弈行为。学校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可以从组织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内部审计部门有有效和无效两种选择,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有健全和不健全两种选择。

四、博弈结果分析

(一)针对高等学校会计部门博弈的分析

通过分析,若会计部门不舞弊,内审部门客观地了审计报告,假定这种情况下,它们获得最少的收益组合为(5,5);若会计部门不舞弊,内审部门不发出报告,二者利益均不受影响,这时的收益组合为(5,10);若会计部门舞弊,内部审计部门客观地了审计报告,会计部门利益受损,而内审部门由于查处了违规行为,但很可能不利于以后工作的继续开展,尤其在独立性不强的单位这种潜在的损失会更大,此时的收益组合为(10,5);若会计部门舞弊,内审部门不发出报告,甚至因为潜在的利益关系帮助其掩盖,此时的收益组合为(10,10)。显然,这个博弈的最终结果很可能就是会计部门舞弊,内审计部门不报告,双方都获得了收益,但高等学校利益是受损的。

(二)针对高等学校职能部门的博弈分析

通过对表2分析可以发现,若对于内审部门的评价建议,职能部门选择了采纳,其收益组合为(10,10);若对于内审部门提出的评价建议,职能部门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不采纳,组织利益可能会受损,收益组合为(5,10);若内审部门对内部管理没有提出有效的评价建议而组织对内部管理的缺陷自行整改了,内审部门会面临不作为的指责,其利益可能会受损,此时的利益组合为(10,5);若内审部门没有提出有效的评价建议,管理层也没对内部管理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整改,二者的利益都面临最小化(5,5)。对于内审部门,无论职能部门采纳还是不采纳,它都可以得到10的收益,反之不评价只能得到5的收益,因此评价建议是它的上策。同理对于职能部门,无论内审部门有没有提出评价建议,它对组织内部管理的缺陷积极地整改,收益便提高,因此,采纳是它的上策。所以这个博弈存在一个纳什均衡点:内审部门客观评价建议,职能部门积极采纳。

(三)针对学校领导的博弈分析

因为通过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来反映学校领导对内审机构的重视程度,因此下面的分析也是在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展开的。在这个模型中,最优的选择是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起作用,这时获得组合收益是(10,10);次优的结果是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有一方是有效的,这样的情况下组合收益是(5,10)或(10,5);最不好的结果是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没有起作用,这时的收益最小为(5,5)。因此在这个博弈中,可能出现两种均衡的情况:一种是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且内审机构有效,另一种是内部控制不健全且内审机构无效。

五、基于博弈分析的治理分析

(一)内部审计首先要加强自身价值化定位改变传统的查错纠弊的理念,树立内部审计也是组织的价值部门的观点,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为组织增加价值。价值取向的统一,可以使内部审计和组织的目标相一致,在这个基础上内部审计再将策略选择和风险评估结合起来,必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组织的利益得到提升。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权威性的建设独立的审计机构,意味着内部审计开展的工作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干扰,从而避免一定的利益关系。权威的审计机构,代表着内部审计的报告和建议是客观而严肃的,有关部门应当有效地执行。

(三)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使组织自身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且也使得内部审计能够得到学校领导重视,从而减少内审无效的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达到最优的均衡点。

作者:李洪亮 朱文倩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审计处 国网曲阜市供电公司财务部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11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博弈论;根源;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13-02

1 会计诚信缺失的内涵

在明确会计诚信缺失的内涵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会计诚信缺失”与“会计信息失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会计信息与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本身相偏离,且这种偏离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或者超过了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使其利益受到危害。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会计信息差错和会计诚信缺失两种。

会计信息差错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致使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事实之间有所出入,这种出入具有以下特点:①当事人无弄虚作假的主观愿望;②差错在会计核算资料中暴露得较明显;③差错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利益或其它利益;④差错的纠正较顺利。就其后果来看,信息差错未必会达到影响使用者决策的程度。当信息差错使得会计信息有失公允性或超过审计的重要性水平时才算作会计信息失真,而当信息差错处于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之下、不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时只能算做一般的信息差错。

会计诚信缺失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为了获取一定利益,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利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不完备性及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会计信息进行人为操纵,导致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损。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当事人具有弄虚作假以谋取私利的主观愿望;二是纵、歪曲的会计信息一般都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使其利益受到危害。会计诚信缺失一般也被称为会计造假、会计舞弊或会计信息主观违法性失真。

由此可得到如下关系等式:

会计信息差错=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差错+一般差错

会计信息失真=信息差错中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差错+会计诚信缺失所造成的信息失真

2 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

(1)博弈方。又称局中人,是指博弈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会计信息供求中的博弈方有多个,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当局、会计人员及其它职员,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机构,以及咨询管理公司等。根据这些参与者在会计信息供求中的作用不同,可将其大致上分为三组:信息提供者、信息需求者和信息监管者。会计信息提供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会计信息监管者主要包括政府有关监管机构及民间审计机构;其它参与者都可视作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当然,这种划分并非绝对的,所以我们在此将企业管理当局视为会计信息提供者。

(2)策略集。即指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会计信息提供方的策略可分为如实反映和不如实反映这两类;会计信息需求方的策略也有两类,即相信会计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以及不相信他们提供的信息;会计信息监管者的策略可分为四类,即制定或修订会计信息提供及使用规范,奖励诚实守信的信息提供者及信息使用者,处罚弄虚作假的信息提供者及违规的信息使用者,以及奖惩结合的策略。实际上,博弈中任何一个参与者所采取的策略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地位及利益,另一方面取决于博弈规则及他所掌握的博弈信息。博弈方自身的地位及利益从根本上决定着博弈方的立场及采取策略的出发点;而博弈规则确定了博弈次序并对博弈方在不同次序中可以选择的策略及行为进行了约束。

(3)博弈信息。即指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博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收益有充分了解的博弈称为完全信息博弈;反之,则称为不完全信息博弈。显然,现实中的会计信息供求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

(4)博弈的次序。即博弈方作出策略选择的先后顺序,它是博弈规则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博弈方可能采取的策略及博弈方最终的收益。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提供者根据信息需求者及信息监管者的要求进行策略的选择与实施,而信息监管者又会根据信息提供者的策略选择与实施行为进行自己的策略调整。但信息监管者并非总能及时、准确地知道信息提供者及需求者的策略,所以这种策略调整的成效是有限的。这就说明,当博弈规则既定时,博弈方的博弈信息获取及策略选择余地都是有限的。也即是说,博弈规则制约着博弈方的策略选择及实施,并且制约着博弈方在特定策略或策略组合下的收益。也正由于这一点,我们可通过改变博弈规则(博弈的次序)来改变博弈的结果。博弈论中“智猪博弈”的经典案例已深入浅出地证明了这一点。

(5)博弈方的收益。又称为效用,是指博弈方做出策略选择后的所得所失,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收益是指通过提供会计信息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或其它收益。会计信息需求者的收益是指通过获取和使用会计信息而得到的经济收益或其它收益。会计信息监管者的收益是指通过对会计信息提供及使用(尤其是信息提供)的监管所得到的经济收益或其它收益。

天才数学家纳什通过严密的数学推理证明了非合作博弈中“纳什均衡”的存在。纳什均衡是指如下一种博弈结果:在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实际上,现实中的会计信息供求博弈结果也是一种“纳什均衡”。假设M、N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A是准备根据相关会计信息进行股票投资的信息需求者,X是会计信息监管者。那么,对于M而言,无论其它博弈方的策略是什么,于他最有利的策略都是不如实反映,也即会计造假。这是因为,会计造假行为所受到的查处、惩罚力度不够,会计造假所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了因造假所付出的代价;所以,在N不造假的情况下,若M造假,虽然其造假行为可能会被监管者X发现进而受到惩罚,但由于惩罚所带来的损失一般远不及造假所带来的收益,并且还有可能X没有得知M、N的真实策略甚至是在某些利益的驱动下与M合谋,所以M选择造假策略比较合算;而在N造假的情况下,若M不造假,则信息使用者A很有可能根据M、N提供的信息选择有利于N的策略,这样M显然会吃亏,所以M同样会选择造假策略。根据同样的推理,N也会选择造假策略。这样一来,必然是信息需求者A的利益受到最大的损害,而信息提供者M、N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信息监管者X的惩罚,信息监管者X的监管成本也增加了。也就是说,最终的结局对博弈各方都不利。博弈论中 “囚徒困境” 的经典案例更是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由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的存在,个人若仅从利已的角度出发,结果将会是损人不利已;为避免这种结局,个人应采取合作的“利已策略”,也即是在考虑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从而达到共赢的结局。但现实中作为博弈方的人都有天生的自利性,若没有一定的制度或规则来约束他们,要求他们“在考虑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行事”的想法就很难实现。这就涉及到博弈规则的问题。

博弈规则本身存在问题正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会计信息供求博弈中的博弈规则有两类:一类是体现信息需求者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关系的“会计规范”,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另一类是体现会计信息监管者的立场与要求及其与信息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会计监管规范与措施”,包括《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等。除了这些“显规则”之外,在博弈过程中起作用的还有一些“隐规则”。隐规则的制约作用是辅的,在博弈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显规则。但是,这两类显规则本身都不完善:其一,规则的制定没有经过充分的博弈,现行会计规范及会计监管规范与措施都主要由会计信息监管方制订,尽管也有一定的试行期,但信息提供方及需求方参与的程度不大。这样制订出来的博弈规则必然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所有博弈方的支持;其二,规则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值得商榷。现行会计规范及会计监管规范与措施的不完善性无庸置疑。这种本身存在一定漏洞的博弈规则,要想在本来就不很支持它的博弈方中执行下去,其难度可想而知。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各种会计舞弊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会计诚信缺失的第二个根本原因是博弈信息的传递不通畅。表现在:一方面,会计信息提供方及需求方对博弈规则了解、掌握的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博弈各方对其它博弈方的策略选择及实施的了解程度是不对称的,一般而言,信息提供方及需求方容易得知信息监管方的策略,而信息监管方得知其它两方尤其是信息提供方的相应情况的难度则很大。此即通常所指的信息透明度不够。

3 关于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建议

(1)提高会计信息提供者及会计信息需求者对博弈规则即“会计规范”和“会计监管规范与措施”制订的参与程度。这是使规则受到信息提供者及需求者支持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规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重要途径。

(2)提高博弈信息的透明度。这是保证博弈规则真正贯彻实施的前提。

(3)加大会计信息监管方对信息提供及信息使用的监管力度。监管方要加强贯彻博弈规则尤其是“会计监管规范与措施”的力度,首先是要在了解会计信息提供方及需求方的策略选择及实施的实际情况方面下大功夫,要突破种种信息透明度不够的约束,认清规则实施的真实情况;其次是要真正做到奖罚分明且有力度,让采取不同策略的信息提供方及需求方得到其应有的效用,无论收益或处罚,都要有足够的分量。

(4)充分发挥博弈中“隐规则”的正面影响力。社会文化背景、行业风气与惯例、企业文化等隐规则虽然对博弈的过程及过程起不到硬性制约的作用,但其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诚信建设,加强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提高信息的供求双方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这是杜绝信息提供者舞弊甚至与信息监管者共谋现象以及信息使用者违规使用会计信息(导致部分信息提供者不愿提供真实信息以免泄露商业机密)的根本途径,是根治会计诚信缺失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12

【关键词】博弈论;员工培训;培训困境

一、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情形下,博弈方采取何种策略才能获得效用最大的理论。现代意义的博弈论起源于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顿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博弈论正式成为一门学科。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不懈的努力,博弈论不断发展壮大,内容不断丰富,并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将博弈论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来,运用博弈论解读、分析和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更加丰富完整。目前从博弈论的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有很多,依照企业的范围可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两大类。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博弈研究,主要有企业招聘、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和绩效管理等方面。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博弈研究,主要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博弈、企业与人力资源外包商的博弈行为以及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等多方面的博弈研究。

虽然学术界已有从博弈的角度对人力资源投资的研究,但人力资源投资包括多种形式,如医疗保健支出、培训支出、学校教育、迁移支出等,而仅针对企业员工培训的博弈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企业员工培训的博弈行为研究。

二、企业员工培训的博弈模型分析

企业员工培训的博弈行为分析除了考虑企业是否选择培训,还须考虑培训的后果、培训代价和收益的分配以及员工是否离职等因素。广义的培训博弈分析包括培训需求的分析和培训结果的分析。狭义的培训博弈分析仅涉及培训结果的博弈分析,本文采用狭义的定义,仅探讨培训结果的博弈分析。

对企业来说,对培训有两种行为选择:培训或不培训。当企业认为员工的知识、技能或态度不符合岗位的需要时,并预期培训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企业将选择培训。反之,企业将选择不培训。对员工来说,员工在培训后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继续留在本企业,即留任;另一是选择离开本企业,即离职。当员工认知到企业选择不培训影响了员工素质的提升或企业选择培训但培训后员工没有得到足够的培训收益时,员工将选择离职。反之,员工将选择留任。

培训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动态博弈过程。企业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则根据企业的决定和自身的需求决定留任或离职。因此在博弈中,企业与员工的策略空间如下:

企业员工培训的博弈行为涉及到的成本收益主要有企业与员工培训和不培训的成本、培训后双方的收益、员工行为对双方成本收益的影响等方面。具体表述如下:企业在培训后的收益主要是指员工因培训更好地符合岗位的需要而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员工在培训后的收益主要是指工资的提升和职位的晋升等;企业在培训中的支付的成本主要是资金等,员工在培训中支付的成本主要是低工资、时间和精力等;企业不培训的损失主要是由员工不符合岗位的需要而造成的,员工找寻新工作单位的成本主要是指放弃原工作的机会成本和信息搜集成本等,企业因员工离职而造成的损失主要是指培训的费用的丧失和重新招聘、培训员工等。

从对博弈模型的分析可知,企业与员工的最优选择是企业选择培训及员工选择培训后留任,这时双方整体的收益达到最大。然而事实往往不是如此,通常会发生一方选择背叛以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两种情形,或是企业选择不培训,或是员工选择培训后离职。背叛行为的发生使得企业员工培训偏离了最优解,造成了“培训困境”的出现。“培训困境”的存在影响了企业和员工培训的积极性,致使企业丧失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员工也难以提升自身的素质,最终两败俱伤。为解决“培训困境”,需要引入对培训的类型和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分析的研究。

三、企业员工培训的博弈拓展分析

(一)培训的类型对博弈的影响

通常而言,企业员工培训可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一般培训是指培训的内容,即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提升或改善适用于大多数的企业和岗位。特殊培训是指培训的内容,即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提升或改善只适用于本企业。

培训类型的不同对员工在培训后的表现,即是否离职显著相关。如果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一般培训,则员工可以较容易地找到更高工资待遇的新工作,选择离职的几率较大。如果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特殊培训,则员工素质的提升并不适合其他企业,选择离职的几率相对较低。另外,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的区分影响了培训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培训中,企业支付的成本主要是资金等,员工主要是低工资、时间和精力等。培训收益的分配主要有企业独占、员工独占和企业与员工分享等三种形式。在一般培训的情形下,企业为了防止员工离职会将培训的一部分收益转让给员工。通常的做法是,在培训期间为员工支付相对的低工资,分担培训费用,在培训结束后支付相对的高工资。在特殊培训的情形下,员工在培训结束后离职的几率较低,企业没有动机为员工支付高工资,但员工由于进行的是特殊培训,积极性较低,企业为了激励员工也需要为员工支付相对的高工资。通常的做法是,在培训期间由企业承担培训费用,在培训结束后的培训收益由企业和员工共享。这是因为企业员工培训的成效,受到员工对培训的态度的影响。

(二)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分析

根据是否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可将博弈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指博弈双方可以达成具有与约束力的协议,使得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非合作博弈是指一种参与者不可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类型,是一种具有互不相容味道的博弈。

在合作博弈中,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协议有法律的约束力,违背的一方将被迫向另一方支付违约金和承担潜在的诚信成本等。在合作博弈的情形下,由于员工离职需要对企业支付违约金,因此员工在离职时需要考虑支付的违约金与新旧工作的工资差额之间的大小。当新工作的工资高于原有工作工资的差额大于违约金时,员工选择离职的效用较大。当差额小于违约金时,员工选择离职将得不偿失。在非合作博弈中,企业与员工即使达成了协议,也只是一种承诺,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双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执行或违背承诺,而且违背承诺不会给违背方造成多大的损失。在此情形下,很容易发生博弈的一方背叛另一方的现象。由上述分析可知,合作博弈有助于解决“培训困境”,促使企业与员工双方的整体收益最大化,而非合作博弈无法走出“培训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