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急诊医学外科

急诊医学外科

时间:2023-09-20 18:23:51

急诊医学外科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1

1.口腔急诊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口腔急诊大多以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急症患者为主。因此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临床技能,在专科医院中的急诊科往往由口内、口外医生组成。面对口腔各种急症,要求每位急诊科医师具有全科临床诊疗技能。合格的口腔急诊科医师,不仅要具有口腔医学各专业的临床技能,而且还需要急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严重外伤可能涉及到休克的抢救、心电图及除颤仪等的使用。所以,口腔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临床技能,才能担当口腔急诊科的重任。口腔急诊医学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就要有自己的医学体系和范畴,它既要有全身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共性,也要有口腔急诊医学所具有的个性,因此它应来源于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口腔急诊医学也是口腔临床医学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2.口腔急诊医学与其关联学科

急诊医学与口腔急诊医学: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急诊医学系,中山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还建立起来本硕博教育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口腔急诊医学也会顺应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口腔急诊医学也应是全身急诊医学的一部分。颌面部外伤常常伴有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严重的颌面部感染常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它们的急救与急诊医学具有共性。同时口腔急症还常常涉及到心脏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口腔外科急症:口腔急诊与口腔外科关系密切,口腔急诊科每天都要处理创伤、感染、疼痛、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因此,口腔外科是口腔急诊医学和急诊科的重要内容。口腔内科急症:牙体牙髓病急症是急诊科的主要内容。急性牙髓炎是口腔急诊科就诊最多的急症。另外,急性根尖周炎、牙体劈裂等也是急诊科的常见病。

口腔黏膜病急症:口腔急诊科也常接诊口腔黏膜病急症,如口腔黏膜溃疡、血泡、带状疱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角炎、鹅口疮等。口腔修复急症:如冠折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固位钉(或纤维桩)光固化树脂暂时修复、冠桥脱落复位粘固等。牙外伤急诊就诊率很高,特别是前牙,损伤后严重影响美观,患者常常要求即刻治疗和修复,临时修复也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口腔急诊涉及面很宽,口腔急诊医学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出来,与其它口腔临床学科并列,有利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将口腔医学各学科中具有“急性”特征的部分抽出来,与全身医学和急诊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口腔急诊医学体系[2]。

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制的建设口腔急诊医学不仅要面向口腔医学五年制学生,还应培养口腔急诊医学的高层次人才,如培养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是社会需求和医学及口腔医学临床综合学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不但有益于人类社会和造福于人类,同时也有利于临床口腔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应纳入口腔医学五年制常规教学内容,以五年教育为主全面实施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它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五年制口腔医学人才素质。要编写和选择好口腔急诊医学教科书,各口腔院系应建立和完善口腔急诊科及教师队伍的培养,即口腔急诊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的口腔急诊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口腔急诊科可由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正畸科的医师组成,通过在急诊科的临床实践和培训,让这些医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多学科临床技能的急诊科医师,并成为本科生口腔急诊医学教学的主力。同时应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批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使口腔急诊医学专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口腔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建立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口腔临床综合素质人才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口腔医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创造条件。为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可以让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内科热爱口腔急诊医学并能够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专家教授做硕士、博士生导师,组成培养口腔急诊医学博士、硕士的梯队教师队伍。为口腔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口腔急诊医学教学人员,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口腔急诊医学医务人员。口腔医学院系有必要将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上来,为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待于口腔医学同仁的认识、努力和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渴望口腔急诊医学的兴起,口腔界的各级领导可以考虑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如下环境和条件。

1.口腔急诊医学专栏的开设国内有多家口腔医学杂志,有条件和有稿源的杂志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急诊医学专栏。为口腔急诊医学的普及、交流和提高提供场所。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园地。

2.口腔急诊专业学组建立的必要性口腔急诊医学涉及到很多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科疾病。这两个学科的专业委员会应设立口腔急诊医学学组,条件成熟时,有必要建立综口腔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口腔急诊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口腔急诊医学事业 。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2

1急诊医学的概念

急诊医学(Emergencymedicine)从概念上来说,是医疗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从属类上,应该是跨各临床专业的,而又有自身一套理论体系的。急诊医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息息相关,在国际上,从1979年,其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医学学科,从此后在世界各国迅速被认可和发展。可以这样认为,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

2国外急诊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在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对急诊医疗技师(EmergencMedicalTechnicans,EMT)进行国家登记和考试,井与急救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在德国凡志愿参与急救医疗的人员,可获得与为国家服兵役相等的待遇,可见全社会对急救医疗的重视程度。英国的医疗服务是免费的,急诊医学及EMSS发展迅速,全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门机构,皇家医学院校设置专门课程,建立急诊医师培训基地。法国还专门建立了儿科急救中心,配备现代化的监护设备、专职儿科急救医师和救护设备齐全的急救运输工具。在降低危重患儿病死率方面,急救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3国内急诊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可以说有悠久的历史,公元400年前,华陀就曾经用类似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等方法抢救过心脏病患者。到抗日战争时期,对伤员进行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移,也是近代院前急救的雏形体现。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相对缓慢。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重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发了(80)卫医字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颁布了(84)卫医司字36号文件《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以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卫生部、邮电部共同确定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21世纪后,中国发生的比较重大的地震等事件,使我国的急诊医学有了更深的实战经验和更进一步的专业训练。

4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对比与现状

在国外,急诊医学己趋于系统化,建立了专业、专科急救网,配备了先进的通讯、抢救设备和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总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急诊医学,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急危重症的监护,降低急危重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国外,很多国家对急诊医学已经相当成熟并分类较细,如日本除建立了急救中心以及由固定的医院或医疗单位负责的急救网络外,还建立了各种其他类型的急救网。例如:夜间急救网、脑神经外科急救网等。日本的急救中心通过电脑网络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部门,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密切联系,可随时了解急症病人应诊的科别,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空床情况,以便使急症病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科室获得治疗。与外国相比,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80年代后发展也很迅速,如全国性的中华急诊医学学会成立于1987年5月(杭州),同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批推急诊医学硕士生研究点(协和医大、北医大、华西医大、浙医大、沈阳中国医大、兰州医学院等设立急诊医学硕士点,招收急诊医学领土生)。部分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西部地区西安医大、兰州医学院均在90年代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并自编大学急诊医学教材),将急诊医学列入医学本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课程。全国性的专业期刊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中国急救医学》等。但是,急诊医学在我国还属不够专业和系统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系统化成熟化。

5结语

急救医学以急性创伤、急性病和慢性病急性发作的诊治为核心内容,它主要研究如何最大可能地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绕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他们的并发症和致残串。因此,急诊工作的及时、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急诊病人的安危和预后。它的发展状况也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医疗预防水平。相信在国家的重视和医学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急诊医学会越来越成熟和专业化。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3

“有拒绝接受救治的吸毒者将声称带有艾滋病病毒的注射器扎向我们,有精神病患者连咬4名医生,其他患者的谩骂和殴打更是司空见惯。”不久前,广州陆军总医院急救医生出诊救人遭30名狂徒围攻,更是引起世人震惊。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急诊医生却很平静地说:“其实,这样的场面我们几乎三天两头都遇上。”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广州医学会急诊分会第八次年会上了解到,急诊科的医生们普遍都面临着诸多的“内忧外患”:在医院外,急诊科医生要面对各种危险和辛劳;在医院内,急诊科则被个别同行歧视,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学科建设都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

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窗口,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急诊救治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急诊病员的安危。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大、中城市开始建立了急救站;1980年10月30日,卫生部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1983年出台了《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1987年5月,中华医学会成立了全国急诊学会;1995年4月卫生部了《灾难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其中,在1983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中,对急诊工作进行了行政管理制度上的改变,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独立建制的科室。然而,由于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虽历经十余年发展,急诊医学在我国仍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有特定内涵的专业,急诊科的模式也未统一。目前我国医院急诊科主要存在三种模式:①独立型: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负责流水及留观、抢救病人的诊治;②半独立型:急诊科有部分固定医护人员,仅负责抢救室或留观病人的诊疗工作,其他医护人员定期轮换,主要负责流水病人的诊治工作;③轮转型:急诊科无固定工作人员,各科负责各科急诊。目前绝大多数综合医院中的急诊科多为第二种类型,这种类型由于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而且固定人员与轮换人员对急诊医学的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最终没能体现出急诊科独立建科的初衷,即以病人为中心,为急诊伤病员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急诊的实质是研究各种急、危、重症急性发作期的病理生理变化,并采取必要措施阻止这种病理生理变化的发展,进而逆转这种变化,为专科治疗奠定基础和争取时间,从而提高急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降低死亡率。但由调查可以看到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在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和令人困惑之处。

据一家医疗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急诊科有固定医师者仅占整体比重的40%;院领导重视急诊科建设的占53%;急诊科在医院中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级科室相比,较低的竟占81%;受暴力或暴力威胁的几乎为100%;职称晋升困难者达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与同级临床科室相比,急诊医护人员面临着待遇差、工作强度大、易受暴力威胁和病人家属辱骂,而又晋升困难的问题,这些客观及主观的境遇不佳是阻碍急诊科发展的一大困难。

应该肯定的是我国急诊事业在短期内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急诊界的人士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们要不断吸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健全急诊医疗体系,使我国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逐步达到队伍专业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制度化、技术标准化、信息网络化、急救普及化、水平国际化,为国民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苗荣

急诊科体制改革绝非一朝一夕

目前影响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政府决策即政策问题,这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普遍认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如职称、待遇、地位、风险等;其二是政策要求(限定)力度不够,如行业资质准入限定。现从事急诊工作的人员大多未接受过本专业特需的正规、系统的急诊医学教育、培训,未经过国家认可的规范化考核,因此可以认为现今急诊科从业者,并不都能胜任真正意义上的急诊工作,都要从不同程度地依靠外援。因此,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EEP MOVING睦硐刖辰纾欢ㄒ览涤谖郎幸倒芾碚摺⒁皆汗芾聿恪⒑蠓酱匙ㄒ悼剖矣爰闭镆窖Э频墓餐Α?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对于急诊患者有一个基本标准,如发热患者体温必须大于38 ℃才能到急诊就诊等。但随着改革开放,所有的要求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并且由于与门诊实行一样的收费标准,急诊实际上成了一个24小时不关门的门诊,急诊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6800万急诊患者,其中约7%(476万)为危重患者。北京市13家大型综合医院200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年急诊量达1282616人次,平均每个医院接诊急诊患者98662.77人次。有人对到急诊就诊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来急诊就诊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非急诊患者。一组16083名急诊病人的分析表明,其中8123名(占总数的50.5%)不属于急诊的范围。由此造成了有限急诊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医患之间的矛盾,最终影响服务质量。另外,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一些无质量的生命无限制的延长,一方面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人力物力的有限,影响了对于那些有抢救价值的生命的挽救。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如何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如何使社会人口质量得到保证,还需要医学、法律及社会等领域的工作者共同研究,不断总结和探索。

急诊医学教育与职称问题

急诊医学在我国被确定为二级学科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但其教育体系尚不健全,职称晋升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由于涉及急诊医生的质量及急诊队伍的稳定性,而直接影响到了急诊医学的发展。一个学科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有一支思想和技术上过得硬的队伍。加强教学、解决职称、引入攀ち犹的用人机制,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急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健全配置提高待遇

在所有医院的急诊科中,普遍存在人员及设备配备不足的情况。大型综合医院中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尤为突出。急诊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对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同时也对急诊医疗的安全、新技术的开展、继续教育及业务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鉴于我国急诊医务人员其付出和获得的报酬极不成比例的现实,切实根据该岗位的风险、劳动强度等给予与之适应的待遇也是稳定急诊队伍,发展急诊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加强急诊工作的协调

急诊患者出口不畅是多数急诊科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某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一年共接诊患者73865名,其中25650名进入留观室,1334名进入抢救室,两者共占急诊就诊人数的37%,说明超过l/3的急诊病人病情危重,需要住院治疗。但同期仅有1032人被收住院,仅占留观与抢救室病人的3.8%。留观时间l~180天,80%的患者留观超过10天。大量应该住院治疗的患者滞留急诊科,一方面影响了对患者的专科治疗,另一方面急诊科医师必须拿出相当大的力量来处理本来不应属于自己范围内的专科治疗问题,抢救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医院有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使急诊病人能够优先住院治疗,优先得到及时的抢救。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政策(如从收费或其他政策上限制非急诊患者到急诊就诊等)的改进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另外,急诊在遇到多发复合外伤的抢救、疾病涉及多系统危重病人的抢救时往往容易发生各科室相互推诿而延误患者救治的问题,这些也都需要医院协调解决。

定地位 完善功能 规范行为

虽然近年来急诊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然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不相适应。传统的医学是按照系统划分的,但如果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划分,则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需要紧急处理的急危重病;可以择期处理的慢性病;病后的康复及各种亚健康状态的恢复。而第一种情况恰恰是大型综合医院工作的重点,也是今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部分。提前认识到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应该把急诊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去看待,而不应该把它和普通的临床科室等同。完善急诊功能首先是急诊伤病员抢救的需要。急诊危重伤病员病谱广泛,伤病情多呈凶险状态,存活与死亡之间的时间宽限度变得狭小,稍一耽搁即失去抢救生命的时机。因此,在积极实施复苏措施的同时,把确定性抢救治疗前伸到急诊科进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加强急诊的科研工作

急诊的科研相对于其临床来说,发展比较落后。其原因主要是科研的底子薄,许多急诊科没有形成科研的方向。同时,工作繁忙、人员紧张也是影响科研的一个因素。急诊的科研应包括两个部分,即专业和管理。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急诊在管理方面的研究显得较为重要。其体系的建设、工作的规范、流程的合理化等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李春盛

职称晋升急诊医生一块心病

与传统科室相比:人员未专业化,专业化未标准化,病种包罗万象,未形成自己的救治范围,难以定向研究,以至专业论文撰写困难,而评审专家均为系统学科专家,极少涉猎急诊医学专业,因而专业不被评审专家理解而造成困难。申报职称评审成为了急诊医生的一块心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情绪。专业发展遭遇瓶颈,已经成为急诊医生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刚毕业的新医生因经验不足,无法直接进入急诊间工作;一些有着三四年从业经历的医生却选择了辞职做医药代表或转入其他行业。原因何在?医院平均收入水平较低与急诊工作所承载压力大是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事业发展前景不明朗。术业有专攻,以专科领域的要求为量度,让身负“全科+急救”专业优势的急诊医生同专科医生竞争显然并不科学。许多急诊医生为了事业发展,不得不又博又精,搭上业余时间收集病例、完成实验、撰写论文。

一项调查显示,排除岗位轮转等因素,本市急诊医生队伍正以每年10%的速度更新,但要改善这一局面其实并非难事。据了解,在美国,急诊医学早在1978年就被法定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香港,急诊医生们甚至有自己专门的进修学院;而在北京等一些城市,建立独立评审系列等举措也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上海建立急诊独立评审系列的条件也已成熟:经过近20年的积累,本市急诊专业高资历的专家已不下20名,完全可以从中选出5~10名权威人士组成专业职称评定小组;包括急诊科在内所有的专科认证制度也正在酝酿之中;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等专业期刊的出现已为急诊医生们科研论文提供了发表舞台。万事俱备,欠的无非是相关部门的意识这一东风了。

柴枝楠

解决医患关系不能纸上谈兵

近几年来,医患关系双方总是以对立面的形势出现,急诊科室内医患关系更是水深火热。真的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是不是现在的医疗事故增加了呢?据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医疗事故近几年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但奇怪的是医疗纠纷却几倍、几十倍地增加了。分析其原因应有以下几点:

第一、病人乃至整个社会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理解,一旦出现病人死亡、残疾等,便以为是医疗事故,吵闹、打骂、人身攻击也随之而来。我们都应该知道:医学的任何一点点进步,都是以人类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这就是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当然,如果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周密的考虑,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对患者进行准确交待的话,有些纠纷是可以避免的,因为不讲理的患者毕竟是极少数。

第二、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院的生存、发展和医务人员的收入90%以上靠医院自己挣。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医疗保险覆盖人口有限,多数患者仍需自费,医患之间缺乏缓冲地带。一旦生病,家庭负担就很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经济问题成为医患矛盾加剧的重要因。

第三、新闻舆论导向有问题。一部分医务人员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但是,近年来正面反映医务人员高尚情操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实在太少,而对个别医德败坏医生的曝光有加,造成了全社会对医务人员不利的舆论导向。新闻单位应该反思,你们正在引导社会建立一个怎样的医疗环境,怎样的医患关系?不良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从深远意义上讲,受害的最终还是患者。因为有许多医务人员宁愿采用不利于病人但却符合医疗原则的治疗方案,而不愿冒险采用有利病人病情却不合医疗常规的治疗措施。然而,如果缺少冒险、缺少探索精神,医学的进步就难以持续。

第四、出现医疗纠纷、医疗差错事故不能得到及时、公正的解决。一个小小的纠纷处理也要拖上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在社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解决医患应从消除沟通障碍入手。首先,增加门诊出诊医生,保证医患有充足的时间去沟通。尽量解答患者提出的每个问题,这样也避免了医疗纠纷的产生。其次,患者具有知情权,做每一项检查,开每一种药都应该征得患者同意,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安安心心治病,这样才能逐步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最后,加强医院的管理工作,对待患者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要考虑患者能不能接受。要知道,患者是来看病而不是来看脸色的,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行沟通。

医患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医患两方,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让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趋于缓和,走向良性的循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媒体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学忠

急诊医生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急诊医学如要继续发展,必须有独立的科室和人才,并以本科的人才作为骨干力量来带动全盘的工作。培养和选拔热爱急诊专业的医护人员是发展急诊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要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使其在掌握专科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去了解和熟悉与急诊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研究环境,帮助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绩,以培养他们对急诊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在急诊科内,建立良好、有序的竞争机制,使大家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同时,每个医师要各有所长,团结协作,相得益彰,共同攻克医学难关。在急诊工作之余,参加相关专业科室的学术活动,不断充实自己,武装自己。

在目前专业急诊医学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其他专业科室为依托,发挥急诊特长,暂设病人较多的内、外科室。诊室人员以急诊科固定人员为骨干,各科轮转人员为辅助。从长远发展看,急诊科应逐步取消分科诊室,仅设抢救室、危重病诊室、轻伤病诊室。各诊室人员主要由急诊专业人员组成,接受各科轮转人员。抢救室主要面向生命垂危需要监护或复苏的病人;危重病室主要诊治病情较重,但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的病人,其他轻伤、轻病则可就诊于轻伤病室。各诊室的具体规模及医疗设备的配备可根据医院所处位置及病谱特点而定。此种模式的优点是可极大地提高人力、空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地解决急诊不急的矛盾,有利于急诊医学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减少了急诊区域内各部分间的界限,利于病人在院内的疏散。

由于急诊工作量大,急诊专科医师又相对短缺,故急诊的科研工作相对不足。针对此情况急诊科要合理安排科内人员的工作,支持他们搞科研并为此创造便利条件(包括实验室、资金、时间等)。在科研项目选择上,不要盲目重复别人的工作,要选择与急诊有关,而其他科室又没有的研究课题,如心肺复苏、毒理学的研究等。针对急诊病谱中老年病重症较多的特点,还可做些老年医学的研究工作。

急诊科医师常年工作在第一线,如不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就存在知识老化问题,不利于急诊医学发展。鉴于此,急诊科应每年有计划地举行短期学习班或送到相关科室轮转,使急诊医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提高急诊工作人员专业化、知识化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急诊医疗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医师不能相对固定的急诊科,特别要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因在各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都是固定的。另外应在常见病上下功夫,加强对急诊医学新进展的宣传。

急诊医生现状百家谈

仲医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急诊医生目前面临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1) 医疗技术难以有深入的提高。急诊医生要求每个专业都要有所了解,能处理各个专业的急症,但在急诊医生什么病都能处理的背后是什么病都治不了。因为各个医院的急诊相当于分诊台,当患者稳定后就移交相关的科室治疗,急诊医生本身不具备继续治疗的条件,院方也不允许患者在急诊进一步治疗。久而久之,急诊医生的医疗技术难以提高。

(2)经济收入与其他科室相比相差甚远。表面上急诊的工资和奖金在全院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的,但是占医生收入比重很大的回扣和红包等急诊医生收获甚少。

(3)工作繁重,思想压力大,风险性高。急诊的患者常常是一来一大群,好像是事先商量好的似的,轻重缓急的站满了整个诊室,常常忙得急诊医生焦头烂额。因为场面混乱,稍不留神就会发生漏诊或误诊的情况,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4)社会地位低。患者甚至医院认为急诊是分诊台,真正给患者治病的是病房的临床医生,所以患者家属和院方对急诊医生不是很重视,甚至打骂急诊医生的事情也不是很罕见,而病房中发生类似事件就相对较少。

蔡医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我是放射科的,急诊放射工作是急诊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急诊放射工作包括急诊X线及急诊CT,极少部分医院还开展了急诊MRI。就我个人及周围同仁的经历来讲,辛苦自然不要说了。急诊放射工作不像平时的放射工作,要直接面对病人,而且急诊的病人在拍片时既不很好的配合,心情也比较急躁。另一方面,急诊病人各种各样,什么样都有,这样就要求专业精且广,可是急诊工作又决定了你不可能像平时一样,有很多的时间去思考,甚至去查阅资料,这样风险自然就大,压力也大了。

我认为,要做好急诊放射工作,第一、宁可保守,不可冒进。第二、一定要细心,不能因为病人急,致使工作乱掉。第三、不要怕麻烦,比如对于肋骨骨折等情况,一定要去透视下。第四、要注意工作技巧,例如,你为病人去透视,其他病人会说闲话,你可以发动你透视的那个病人来帮你说话,病人说病人,还是比较有效的。

孙医生(南京市第一医院)

我在读研究生之前,就在医院急诊中心工作,而我所在的医院急诊量在全市是第

一的。我就来谈谈急诊医生的辛酸史。

说到忙,可能你会说,哪儿不忙?但是急诊是无规律的忙,忙的时候真是欲哭无泪。因为那急诊病人可不像门诊病人一样可排队喊号来看病,刚才还一个病人都没有,一下子就可能来一屋子病人,而且个个都急,这个在流血,那个昏迷了,还有一个肚子痛的满地打滚,要是遇到年轻的医生,马上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既使是有经验的医生也恨不得能像哪吒一样三头六臂。病人及家属多的时候都围着你,你还没法离开诊室去叫人来帮忙。还有就是忙的时间不对,急诊是上、下午还好,但中午和晚上没有门诊了,所有病人都压向急诊,一些应在门诊换药的病人、常规输液的病人也来了,关键是中午和晚上正是人的生物钟要休息和吃饭的时候,一忙起来不要说是吃饭和睡觉,就是上厕所也没有时间。在我们医院,上一个月急诊还行,上两个月急诊就有点吃不消了,上三个月急诊,人就什么事都不想做了,生物钟全乱了。

在院方看来,急诊是中转站,医院发展的重点是各临床专科。急诊医师是万金油,什么都能看,什么都看不了,病人最终要转到各专科专治,没有病人完整的诊治经验,如何提高医疗水平?怎么总结发表文章?没有文章或高质量的文章,晋升困难这一问题不可避免。

何医生(吉林省永吉县第二人民医院)

从内心来说实在不愿意值急诊班,每当轮转到自己的时候心理总是不太舒服,但还是毫无怨言。

虽然经历很多事情,处处知道加小心,但这毕竟是是非之地,麻烦你躲都躲不过去,轻者恶语相送,重者拳脚奉上,自己整天提心吊胆,更担心的是妻儿老小。

记得去年年底,我刚接急诊班,听见过道里大呼找医生,赶紧跑出来问怎么了,所说孩子吃果冻卡嗓子了,我急忙问多长时间了,家属说20多分钟,我接过孩子已经面色青紫,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放大,我说孩子不行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一下跪在地上,求我把孩子救活。我告诉他们试试吧,所有值急诊班的医生都过来帮忙,拎起双脚倒过来猛拍后背,之后把手伸进喉咙里抠出大半块果冻,同时应用各种药物辅助设备,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抢救了40分钟,结果没能抢救过来。孩子家属各个放声痛哭,围观人越聚越多,无不为之惋惜,这时孩子的姑父冲了出来大声质问我说:“我们在路上孩子还好好的呢,这么短的时间你就没抢救过来?”我冷静的跟他说孩子窒息时间超过5分钟就不行了,我们的抢救都很到位,都有记录,并且我把孩子到院时的心电图让他看了,他听不进去上来就是一大巴掌打碎了我的眼镜,这时孩子的爸爸、爷爷像疯了似的开始围攻我,幸亏有好多同事及时赶到,把我是解救出来。可家属就是闹,找领导,砸东西,一片混乱,旁边的人也跟着起哄,到第二天早晨,形式闹的更大,竟然买了口大棺材放在门诊大厅门口,还摆了许多花圈,影响相当不好。医院已经向家属解释,希望他们做尸体解剖,可家属什么都听不进去,就是要说法,一直闹到中午。最后在公安部门的干预下,家属终于才算罢休,后来经院委会研究决定,免去所有医疗费用,打坏的东西我们自己维修,并给予家属1万元经济补偿而不是赔偿。

急诊医生也是人,哪有起死回生之术啊!

马医生(湖南炎陵县人民医院)

我虽然只是一个年轻医生,连实习时加起来在急诊科呆了不过半年,但是从别人和自己身上对于急诊医生的劳累和辛酸是颇有感触的。

在我看来,不管是哪家医院,急诊总是最忙的地方,看的病也是最杂的,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这就要求急症医生功底扎实,知识全面,内外妇儿都要全面掌握。否则送来一个女性腹痛病人,你如何判断她是属于那一科的疾病。这也难怪,一般病人在急诊稍作处理后,除了特别重的和病情不稳定随时变化的之外,一般都转收专科病房,急诊医生除了作紧急处理就是起到一个分拣病人作用。至于由你首诊处理的病人病情接下去如何发展,如何进一步用药,转归和预后又如何,你更是无从总结。急诊本身就忙,别人接管的病人,根本不会有这个精力再去打听。所以长期做急诊的医生除了辛苦之外,业务水平也很难有进一步的提升。所以也有认为急诊医生是万精油的。万宝全书缺只角,样样通,样样松。

其次,从各大医院急诊医生队伍建设方面,一般医院急诊科除了科主任以外,没有专门的急诊医生队伍。多是临床各科室的医生定期到急诊科轮转,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由于没有固定的科室队伍,所以从事急诊工作的医生很难得到专门的培养。做急诊都需要24小时翻三班,干的又多是抢救紧急危重患者的活,上了年纪的医生,虽然临床经验丰富,但由于体力、精力所限,一般都不做急诊。到了晚上都是年轻医生值班,遇到病人多和抢救时急诊科人手难免捉襟见肘。也听说某些发达国家大医院不设置专门的急诊科,来了紧急病人,由急救中心医生直接送至各专科,由专科医生直接参与抢救。无法定可的,则请多科医生联合急会诊。如此都是由各科室专业素质相当高的精兵强将直接在一线接手病人,医疗质量自然提高,患者的生命健康也更有保障。如此医疗资源配置,其合理性比每个医院都设急诊科,确无专门固定的急诊医生队伍要好,效率也要高出许多。

最后,说说年轻急诊医生的培养,如前所述,急诊科室虽然站在医院一线,风口浪尖上,可由于用药量远不如病房,不创效益,所以大都不受院方重视。由于院方不重视,急诊医生得不到进一步培养,日后晋升也困难。所以年轻医生大都不愿留在急诊工作,轮转是没有办法。很多医院甚至没有专门的急诊队伍,相比国外急诊的临床与科研良好开展,国内在这方面确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这应当引起医政主管部门和各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海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科医生工作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做科研和写论文,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和关注科研和写论文,而这些都是晋升职称必须的。我认为应对急诊科医生就科研和论相应的短时期集中辅导。

此外,晋级考试一般侧重于外语和基础理论,这些对于长期忙于临床的急诊医生也是一个压力。不同的学科应不同的对待,对于临床医生,应该更注重临床技能的考核。

最后,就是一些医疗纠纷影响了他们的晋升。理性的对待医疗纠纷,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因为急诊科是医疗纠纷高发地带,故对急诊科医生不能吹毛求疵。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4

1 急诊服务的JCI评审标准

JCI是美国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AHO)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其宗旨是通过提供全球范围的认证和咨询服务,来提高全世界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其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机构“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2]。JCI有关医院急诊服务的评审标准明确要求:制定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急诊患者服务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对相关员工进行急诊服务制度规程的培训,确保每一位员工规范采用相应制度与操作规程来指导急诊服务,以保障医院急诊服务的安全有效、降低相关风险[2]。

2 基于JCI标准的急诊服务实践

2.1 医院急诊科概况

急诊科归属于医院的危重医学科,急诊科主任直接向危重医学科主任汇报。急诊科设有四个医疗组,每个医疗组由1名主诊医师(Attending,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1年以上,并通过医院内的资质考核认可)[3]、1~2名高年资住院医师和3~4名低年资住院医师组成。主诊医师对所诊治的患者负全责,并直接向急诊科主任汇报。医院急诊科根据不同功能设置,分抢救室、诊疗室、清创室和急诊监护室(EICU)4个区域,其中抢救床15张、诊疗床12张、清创室1间、急诊监护床10张。

2.2 急诊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医院参照有关急诊服务的JCI标准,成立“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医院的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由医务科科长任主席,成员包括医疗副院长、护理副院长、危重医学科/急诊科/麻醉科/内外科/呼吸治疗科主任、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委员会从医院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整合的信息,通过分析判断,为医院的急诊服务做出计划和决策。其具体职责为:制定急诊服务的制度和工作规程,建立急诊急救器材、药品配备的标准,审核急诊科医务人员的资质,监督相关制度、规程落实情况,全面监测急诊服务质量,协调急诊服务相关的一切事宜[4—5]。

2.3 急诊服务管理制度规程的建立

医院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根据JCI的有关标准,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讨论、制定详尽的急诊服务制度与规程,以规范医院的急诊服务,确保不同的医务人员为急诊患者提供同质的医疗服务。医院急诊服务管理制度、规程包括以下内容。

2.3.1 急诊服务范畴 包括各种创伤和非创伤急诊;但未满14周岁的儿童、烧伤患者、急性传染病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须向专科医院转诊(医院未设小儿、烧伤及传染病科)。

2.3.2 急诊服务原则 无论患者是否具有付费能力,急诊科无条件为所有需急诊处置的患者提供标准的急诊服务,包括初步检查和急救治疗;急诊初步检查处理后,若患者有专科方面的问题,急诊科医生联系相应专科的高年资值班医生会诊;被急诊科呼叫的任何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回应;如果被请求急会诊,会诊医师必须在10 min内到达;开设院内紧急求救专线电话“3999”,接到该电话的任何员工,务必在5 min内到达急诊科直接参与急救工作。

2.3.3 急诊医师职责和操作规范 急诊医生工作职责对急诊各级医师的权限、责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详细制定了急诊医生实施诊断/治疗性操作的范围。

2.3.4 急诊会诊制度 规定急诊科在每周7 d、每天24 h全方位地得到全院各临床科室,以及医院医疗/行政/护理总值班人员的支持。

2.3.5 急诊诊疗室管理原则 需住院进一步诊治的急诊患者,在诊疗室滞留时间不得超过2 h;无需住院但需进一步观察的患者,在诊疗室滞留时间不得超过24 h,超过24 h的患者,必须请相关专科医师会诊后转诊治疗。

2.3.6 急诊科医务人员任职资格 急诊科医师/护士除外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护士执业证书,还应参加医院组织的急诊专科医生/护士培训并通过考核,同时具备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证书和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证书。

2.4 急救器材药品的统一配备

急诊室的每一个区域,都配备有统一型号、统一配置的抢救车。抢救车车顶统一放置除颤仪、右侧边统一悬挂呼吸皮囊,抢救车内物品、药品根据急诊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统一标准配置,包括各类型号注射器、抢救药物、输液用物、敷料、呼吸道用物、器械类物品及负压吸引装置等,放在车内指定的位置,并在每层抽屉外贴上明显的标签[4]。

2.5 急诊员工的培训考核

急诊科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由医院急诊管理委员会协调指导、医院技能培训中心主任、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共同负责,对员工进行CPR、ACLS、急诊专科理论/操作技能、急诊服务相关制度/规程、以及突发事件应对的培训考核,获得CPR和ACLS证书,以确保每一位提供急诊服务的医务人员具有必须的急诊医疗素养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能自觉遵循医院的急诊服务制度,以适应医院急诊不分科、给急诊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和持续可获得的医治需求[6]。急诊科员工每2年一次必须参加医院定期举办的CPR和ACLS培训并通过考核、以重新获得有效的CPR和ACLS证书。技能培训中心还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指南,及时调整更新CPR和ACLS培训方案和课程内容,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临床需求[4]。

2.6 急诊服务的质量考核监测

把急诊服务的安全管理纳入到医院质量考核体系中,对于引导医务人员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急诊服务的安全有效,将具有积极的意义。医院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委托医院质量办公室,对医院的急诊服务进行全程监控考核,以评价检测各项制度规程在临床的实际执行情况及员工的急救能力。如被紧急呼叫员工的到达时间、患者在急诊室的滞留时间、临床模拟抢救抽查、急救器械物品的完好率、急诊病历书写合格率、急诊患者候诊时间、抢救成功率等。及时改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持续关注改进效果,以求不断完善。同时将考核结果跟员工的年度考评相关联。

2.7 急诊服务的JCI认证过程

JCI认证,是一个全员参与、多部门合作的持续质量改进过程。急诊服务的JCI认证是在医院整个JCI认证体系下、由医院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领导、医院急诊科和质量管理办公室共同协作完成的。在建立JCI标准下的各项制度/流程基础上,确保每一位员工理解并严格参照执行。同时根据JCI检查流程和追踪方法,定期组织模拟检查、实地查访制度/流程落实情况,并对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追踪其改进结果,保证制度/流程在科室所有员工的一致实施并保持稳定,促进科室员工的积极参与[7]。

3 结果

3.1 规范了医院的急诊服务

急诊服务的规范管理,是确保现代医疗活动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邵逸夫医院急诊服务管理委员会,严格按照JCI标准,制定统一的急诊服务管理制度、规程。清晰可操作的流程,使得员工在提供急诊服务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因而为患者提供同质安全的急诊服务。同时急诊室每一个诊疗区域急救器材、药品的统一配备放置,为急诊医务人员的使用提供了方便,确保了医院急诊服务的规范有序开展。

3.2 提高了急诊服务的医疗质量

严格的急诊医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规范的急诊员工培训计划,不定期的院内急救模拟训练,以及每2年一次的CPR和ACLS的复习考核制度,使得急诊医生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即“大急诊”能力,而不是单纯内/外科医生的知识和能力[6]。专业训练有素的急诊服务队伍和制度上保障全院各临床科室、行政后勤部门的全方位强有力支持,确保了医院急诊“时效”、“救命”、“质量”原则的有序进行[8],提高了医院急诊服务医疗质量。2010年急诊患者平均候诊时间在10 min以内,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8.5%,医疗护理质量达标率100%,急诊抢救器械物品完好率100%,抢救成功率97.8%。

3.3 确保了绿色抢救通道的畅通无阻

急诊服务制度明确规定了患者在急诊科转诊的时间限制,确保患者在急诊室滞留不超过24 h,因而能随时为需要救治的患者提供足够的医疗空间和急救人力资源;同时制度明确规定,即使患者不具备付费能力,急诊科仍然无条件为其提供标准的急诊服务,急诊科医务人员在收治无付费能力急诊患者时,无需请示即可直接进入医疗流程,为其提供规范的急诊救治,因而确保每一位来院的急诊患者能得到迅速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服务,真正做到了绿色抢救通道的畅通无阻。

4 讨论

急诊医学是一个多学科的边缘学科,仅凭某一专业知识不能解决急诊患者的问题[9],因而对急诊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流程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邵逸夫医院在JCI标准下的急诊服务实践,严格急诊医务人员的准入制度及高标准的规范培训,清晰明了的统一流程,规范一致的急救器械物品的配备,实现了医院急诊医学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生命,运用最先进的设施和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尽最大可能挽救急危症患者的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伤残[1]。急诊医务人员严格按照统一标准,为急诊患者提供高标准的医疗服务,避免了因医务人员个人工作习惯或能力的不同,造成救护质量差异,从而大大降低了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率,保障了急诊医疗安全[10]。同时明确的转诊制度和流畅的工作流程,保证了急诊服务有条不紊的开展,缩短了急诊患者候诊时间,因而避免了因为过度拥挤而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下降、患者满意度降低的现象[11]。

参考文献

[1]江观玉.急诊医学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5—6.

[2]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Hospitals[M].3rd ed. Illinois USA: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2008.

[3]陈正英,王劲,王家铃.如何完善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度[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5):293—294.

[4]徐凌丽,秦建芬,潘红英.院内心肺复苏的一体化管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8):725—726.

[5]张悦怡,Tingwalc K.全院性抢救系统的设置及管理[J].护理学杂志,2000,15(5):293—294.

[6]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J].医学杂志,2005,30(1):1—4.

[7]郦忠,叶志弘,徐玉斓,等.JCI评审准备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9):611—612.

[8]柯蕾,严光.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2006,10(12):17—20.

[9]李春盛.急诊医学与急诊ABC[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426—427.

[10]冯海珊,刘代媂,刘亚黎,等.临床路径在抢救集体食物中毒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8):872—874.

[11]Sinreich D, Jabali O, Dellaert NP. Reduc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waiting times by adjusting work shifts considering patient visits to multiple care providers [J]. IIE Transactions,2012,44(3):163—180.

(收稿日期:2012—06—0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39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2R10046—14)

作者单位:310016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护理部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5

【关键词】急性腹痛; 急诊; 诊治体会

急性腹痛是临床急诊病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诉,病因很多,病情危机,常涉及外科、内科、妇产科等,鉴别诊断十分困难。因此,对这类病人进行诊断就不仅仅需要急诊科医生快速全面了解急性腹痛的各种可能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并且要求医生能够在最短的有效时间内做出一个准确、有效的诊治方案。如果不能及时提出效的诊治方案完全有可能会延误病人的诊治,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现就我院急诊科急性腹痛治疗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谈一些诊治中的体会,将结果公布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210例急性腹痛的患者, 其中男139例, 女 81 例; 年龄11岁~ 81 岁, 平均年龄39.5岁。

1.2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单位、病史、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 主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仪器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大便常规, B超, X线,,胃镜, 心电图, CT等) , 必要时行腹穿及肛诊等。

1.3腹痛原因:内科145例 ,其中急性下壁心梗24例,急性胃肠炎17例,细菌性痢疾15例 ,溃疡病 74例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5例,胃癌、尿毒症及肺炎各 4例;外科51例 ,其中急性胆囊炎胆石症10例,急性阑尾炎11例, 急性胰腺炎9例,胃肠穿孔15例,肠梗阻6例;妇科14例 ,其中急性盆腔炎8例, 黄体破裂6例。

2 结果

本组误漏、 延误诊断中,急性阑尾炎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例、溃疡病8例, 胰腺炎、 尿毒症、急性盆腔炎各1例。总正确诊断率 87.1%,误诊率 12.9% (27/210)。误诊率内科8.3 % .(12/145)、 外科 17.6% (9 /51)、 妇科0.4% (1 /14)。

3 讨论

本组内科疾病最多 ,占总人数 69% (145 /210) ,其中以溃疡最多,占该科51%(74/145)。外科以急性阑尾炎最多 ,其次为胆道疾病 ,分别占该科 19.6% ( 10 /51)和13.7% (7 /51)。妇科以急性盆腔炎最为常见 ,占该科 57.1% (8/14)。可见以急性腹痛首诊急诊内科患者中,多数为内科疾病 ,且绝大多数为溃疡 ,腹腔外疾病很少 ,但极易误诊。这提示我们应注意全身检查 ,强调首先除外腹腔外疾病 ,再考虑内科、妇科疾病 ,最后考虑外科疾病的诊断思路[ 1 ]。急诊内科常常是急性腹痛患者的首诊科室 ,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否及时、正确将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危。本研究收集的210例以急性腹痛首诊急诊内科患者中, 多数为内科疾病, 且绝大多数为胃肠疾病, 这与李永胜等人研究结果相符[2], 腹腔外疾病很少, 但极易误诊, 提示应注意全身检查, 强调首先除外腹腔外疾病, 再考虑内科、 妇科疾病, 最后考虑外科疾病的诊断思路[3], 故及时、正确地对腹痛做出病因诊断及合理的观察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 急诊科医师应较全面地掌握各科专业的相关知识及诊断技术, 以适应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往往对腹腔外疾病的诊断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在对急性腹痛的诊治方面, 则要求临床医师知识面广, 处理经验丰富。

在结合上述数据以后,对于内科急性腹痛,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对原因不明的急性腹痛患者在诊断和处理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1)首先鉴别是否为外科腹痛或腹腔外疾病所致, 因外科腹痛病情急, 需要急诊手术处理, 腹腔外疾病如心梗、癫痫等, 需专科急诊处理。

(2)全面系统地体检和各种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和及时的各专科会诊。

(3)熟悉掌握各种急性腹痛的治疗原则, 先判断病变性质,再选择恰当的治疗原则, 治疗期间, 密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4)处理好医患关系,建立互信和谐关系有利于及时正确地诊治急性腹痛患者。

最后我们认为, 充分利用现代化检查手段, 例如B超、血管造影、CT等,可为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诊断急性腹痛提供有利的条件。对腹痛诊断不清者,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和病程各时期的不同, 开始可无典型症状、体症, 但随时可能可能会有新体征出现而明确诊断。总而言之,诊科医师应较全面地掌握各科专业的相关知识及诊断技术,以适应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葛淑霞.内科急性腹痛的诊治体会.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1,(06) : 72.

[2]李永胜, 杨云霞.12168 例急诊内科病人病种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7, 25( 2) : 134

[3]洪丽蓉, 喻剑峰, 李景琦. 常见急腹症诊断思路. 临床军医杂志,2002, 30( 2) : 96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6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既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相连。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急诊医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最大可能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其并发症和致残率。因此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急性患者的安危和预后。

急诊医学的发展史和现状

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美国。美国人发现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由于战场和途中的及时急救,受伤士兵的存活率大大高于因车祸而送至缺乏专业急诊医师的医院急诊室的患者。于是1968年成立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EmergencyPhysicians,ACEP),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加强急救工作法案。1979年急诊医学正式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并成为美国各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必修课程。美国有急诊医师进修学院,各省、州卫生当局下设急诊医疗服务办公室,负责计划和组织对危重病、创伤、灾害等突发事故进行急救并提供技术援助,同时负责领导、培训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员。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目前每年有近3万急诊专科医师在全国6000多个急诊室为约1亿急诊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全美国共划分为304个急诊医疗体系行政区,并相互联结成急救网[1]。日本的急救中心可通过电脑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署,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紧密联系,可随时了解急诊患者应诊的科室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的空床情况等,以便使急诊患者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获得治疗。

英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业医疗机构,英国皇家医学院设置急诊医学专业课程,全国统一呼救电话号码为“999”。急诊室、急救中心实行全科医师制,全面电脑化管理。法国的院前急救工作全由以麻醉医师为主的医师负责,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5”,接到呼救电话,由中心值班医师判断病情后决定采用何种类型救护工具到现场抢救。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配备有现代化监护急救设备的监护型救护车,在现场经医师、护士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护送到合适的医院[2]。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不过20多年的历史。1980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简称卫生部)颁发(80)卫医字第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又颁发了(84)卫医司字第36号文件“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急诊科(室),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CU),配备了一定的专业队伍。全国有100多个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规模的急救中心,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中华急诊医学学会成立于1986年12月。同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批准设立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点,少数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将急诊医学列入医学本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课程[3]。

急诊医学的范畴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称初步急救(firstaid),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现场的最初目击者首先给患者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然后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进行不间断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急救主要依靠具有初步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公民来完成。因此,向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是急诊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院前医疗急救包括急救医疗技师所进行的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的医疗活动,其目的是维持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并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将患者送往医院急诊室[4]。

二、复苏学

复苏学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现代复苏学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心、肺、脑复苏技术的改进、普及和规范化,使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

三、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ICU中,对继发于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如急性器官损害)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

四、灾害医学

灾难是突然发生的,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也使得大批人员受到伤害。如地震常造成多发伤、感染、休克,洪水造成溺水、胃肠道传染病、眼病、皮肤病,火灾造成烧伤、感染、休克,而交通事故(航空、公路、铁路)造成多发伤等。如何有效、迅速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即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叫灾害医学。灾害医学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5]。

五、创伤学

创伤是青年人(<44岁)中的第1位死亡原因。如在美国每年约有14.5万人死于创伤,3倍于此数的人伤残,医疗及各种开支达几千亿美元。在我国目前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超过10万人。创伤作为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害的常见重要原因,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对创伤后患者死亡高峰的发现和研究促进卫生行政部门在各地建立更多创伤急救中心[6]。

六、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诊治各类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在美国,每年各州或城市中毒咨询中心可接到近200万个中毒咨询电话,其中约25%的患者去急诊或住院治疗,5万多患者因病情危重而进入ICU。在我国,据估计在城市急诊患者中5%与急性中毒有关,在农村每年10多万人死于农药中毒。随着每年世界上成千上万种各类新化学产品不断出现、各国的工业化加强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中毒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其往往涉及职业病学、毒理学和法医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学科[7]。

七、急诊医疗管理学

如何组织急救网络,建立有效的现代化急救呼救和通讯系统,研究和配备各种救护伤病员的抢救设备和交通工具,规范化培训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等都是急诊医疗管理学的内容。具体包括急诊医疗行政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急诊医疗培训与教育、急诊医疗经济学等,其中很重要的是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的研究及如何加以完善。#p#分页标题#e#

八、现代EMSS

如上所述,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病员进行初步急救,然后用配备急救器械的运输工具将其安全、快速护送到医院急诊室接受进一步抢救和诊断,待其主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送到ICU或专科病房,这种把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这三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以更加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伤病员为目的的系统叫做EMSS[4](见图1)。EMSS是目前各国研究最多、发展最快的急诊医学领域之一,从急救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以及急救中心和各级医院急诊室的电脑化和网络化,到院前多方位、立体(空中)救护,EMSS已发展成为高效、发达的急救医疗系统[8]。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临床专科的特点和不平衡发展

急诊医学专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培训正规专业急救队伍和制定专业培训计划。与其他临床专业相比,急诊医学专业就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诊疗指南而言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需要凭借多系统交叉、多学科交流融合,是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独特的专科成长之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即成立了急诊医学专业和学科,从时间和专业技术来讲,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急诊医学专科的差距并不如其他专业领域那样显著,这为我国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创造了一定的先决条件。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和人口需求不同,对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有很大差别。例如,在欧美等高福利国家,急诊医学专业以不断提高心肺复苏质量、院前急救效率、建立各临床专科间互助“绿色通道”和普及全民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这些国家凭借经济优势和财力,致力于将高科技和先进装备运用于团队医疗急救和急救体系的建设[1]。以色列等一些长期处在战争或恐怖活动威胁的中东国家的急诊、急救发展模式侧重于重大创伤立体救护和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治。而对于自然灾害多的地区和国家,急诊医学中的灾害医学分支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同一国家或地区,时代背景的变化也会影响急诊医学亚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美国的急救知识和全民急救普及教育因受“911”事件等一系列恐怖活动影响,比原来更强调防恐方面的急救知识内容[9]。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国际水平日趋接近。很多临床专业从落后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到已基本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甚至有些专业已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那么,急诊医学如何结合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创新性地努力建设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呢?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急诊医学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如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灾害和交通事故造成创伤的增多,新生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的产生,更使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院前急救

如何尽快建立快捷、有效的我国院前急救系统,规范和高质量地运作各地的“120”急救中心已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工作。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省、地、县三级城市院前急救初级服务系统和急救网络,人员、通讯、车辆装备得到了一定的充实和改善,一些急救中心的功能已从单纯运输型转变为急救与快速转运为一体的急救医疗型,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院前急救的资源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各城市院前急救发展也极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就我国院前急救可持续发展而言,还存在急救立法、网络建设、培训与科研、管理运作、区域性协作、国际间交流、灾害应急救援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二、医院急诊科(室)医院急诊科(室)是EMSS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我国目前一般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都建立了急诊科,有固定编制的医师和护士,配备了相应的急诊设

施和急救器材,方便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总的来说,急诊科的应急能力和急救医疗水平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医疗水平和特色。可喜的是,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对医院急诊科的设置、仪器配备、人员要求和培训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为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8]。然而这些年来我国医院急诊科(室)却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急诊医疗需要[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期间国内不少医院急诊室成为疾病传播的场所],新建急诊科(室)又缺乏国家权威的设计标准和规范,院内急救的专业运转模式各地混乱不统一,不能很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群体群伤的急救需要,急救专业医护队伍不专、不稳等诸多问题。上海某大医院所做的一项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大医院急诊科(室)普遍患者众多(特别是老年患者),疾病谱广,涉及各个系统脏器,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是真正的急危重患者所占的比例不高(浪费一定的医疗资源来充当夜门诊的角色),需要住院的急诊患者入院困难,不得不在观察室等待一定时间方可住入各相关专科病房。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急诊就诊制度(符合急诊的情况才予以就诊),完善社区医师制度,提前分流一部分急诊患者,加强社区一、二级医院力量,帮助三级医院分担一些常见病的患者。要加大对广大普通群众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急诊的真正含义,不要盲目地急诊就医,浪费医疗资源。对于“120”急救系统来说,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送往不同级别的医院,做到既不浪费医疗资源也不耽误患者病情。在医院内部,要理顺各专科与急诊科的关系,对急诊患者的去向必须建立一条“绿色通道”,由急诊科统筹安排患者,其次,还可以同周围的一、二级医院合作,将一些病情较轻、已经稳定的患者转至那里进一步治疗。充分体现急诊医学“抢救生命、稳定病情、缓解症状、安全转诊”的医疗实践特点。

三、重视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

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包括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人才资源管理、急诊信息管理、急诊医疗经济学、急诊计算机运用等方面。具体如制定急诊范围,急诊医疗各种规章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医疗常规、急诊医疗流程和工作程序等),如何保留急诊医师和护士,急诊病例资料管理,急诊患者咨询与投诉管理,急诊医疗事故差错及其防范,急诊科的安全保卫,涉及法律问题的伤病员处理办法,急诊医疗成本与效益,等等。另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急诊医学的教学和培训,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和护士,重视急诊的管理和科研,如进行有关急症病因、发病机制、病程、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研究如何使急诊患者就诊流程更优化合理,如何提高急诊的质量并做好质量控制[5]。#p#分页标题#e#

四、加强医院急诊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最近,卫生部专门就加强急诊抢救和提高应急能力向全国医疗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必须提高急救中心和医院急诊科对灾情、事故的应急能力和日常急救工作水平。县、区级以上综合医院原则上均应成立突发事件抢救组,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医务处(科)主任、急诊科主任担任正、副组长,进行组织指挥,抢救治疗和后勤保障等,具体负责院内急诊工作的组织、协调并实施一线抢救和分类救治。要认真制订灾害和突发事件院内急诊保障预案,忠实执行“通知及时、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协调合理、及时报告”的伤病员急诊处置抢救原则,在最短时间内启动EMSS,调集医院所有可调动的医疗资源,安全有效、全力以赴地救助伤病员。

五、建立急诊专科医师认证体制,努力培养急诊医学的专业人才和队伍

急诊医学涵盖了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背景和多学科操作技能。急诊服务对象是危、急、重的伤病员。“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医师通常需要掌握包括创伤复苏、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和呼吸道管理以及综合内科专科诊治能力(内科学各专科),例如治疗心脏病发作(心脏科)、管理困难呼吸道(麻醉学)、放置胸腔引流管(心胸外科)、急诊超声波检查(影像科)、缝合复杂的裂伤(整形外科)以及处理宫外孕(妇产科)等。急诊科医师还需要通晓几乎所有专科领域的常用药物。在美国和加拿大,需要4~5年的时间培养一名急诊专科医师。在美国,目前有近10个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和学术组织,包括ACEP、美国儿科急诊医学(AmericanAcademyofEmergencyMedicine,AAEM)、ACOEP(AmericanCollegeofOsteopathicEmergencyPhysicians)、急诊医师协会(AssociationofEmergencyPhysicians,AEP)、EDPMA(EmergencyDepartmentPracticeManagementAssociation)、ABEM(AmericanBoardofEmergencyMedicine)等,足见急诊医学学科以及急诊专科医师学术生涯在医学界的地位和急诊专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有些发达国家,急诊医师还根据社会和地区的差异分为家庭急救医师和临床急救中心医师,这样更便于按需培养人才[4]。因此,对从事急诊工作医护人员素质和岗位职责往往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应热爱急诊工作,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其次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心理素质,能冷静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和事件。第三,急诊科医护人员将向全科医护方向发展,实行全科医师、全科护理制。因为急诊服务对象是患急性疾病任何年龄的伤病员,这些急症包括各临床医学学科。通常急诊患者来急诊时首先遇到急诊医护人员,而有些急症,如多脏器功能不全、多发性创伤、急腹症等常涉及多个专科的问题。因此急症患者先由全科急诊医师作紧急诊断处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心肺复苏,维持患者的生命和主要脏器功能,需要专科医师处理的,再由急诊全科医师请专科医师会诊处理。最后,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应用。同时要完善急诊专业医师的专业晋升机制,尽快实施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准入制,建设和增加急诊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培养急诊医学的高级人才。

六、加强急诊医学的科研建设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7

关键词:“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急诊医学;渐进式教学

急诊医学是在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边缘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性。同样,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急诊医学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做一简述。

1现阶段急诊医学教学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1]。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2]。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3]。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4]。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5]。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见案例1~2)。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案例1:急性腹痛。病史:李某,男,33岁,因“上腹痛2天”入院。患者于2天前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且持续性胀痛,初始尚可忍受,至次日晨加重,并出现左腰背放射性痛,进食后加重。遂急送当地医院诊治(具体资料不详),腹痛不能缓解,故急送我院急诊内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睡眠极差,近两天未进食水,小便偏少,大便未排,体力下降。既往无特殊病史。

体格检查:T:37.2℃,P:11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营养中等,精神差,自主,急性面容,面部无红斑,眼睑无水肿。皮肤、巩膜无黄染和出血点,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口腔黏膜无溃疡。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无抵抗感。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平,腹肌稍紧张,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Murphy’s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减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7.9×109/L,N:0.88,L:0.10,Hb:117g/L,Plt:88×109/L;ESR:63mm/h;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8U/L,AST:10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4.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65mmol/L,Mg2+:0.92mmol/L,BUN:18.14mmol/L,Scr:110.40umol/L,UA:470.1umol/L,Glu:12.69mmol/L,HCO32-:18.80mmol/L,AMs:1147.0IU/L。胸部X线显示:双肺纹理增粗,考虑感染;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腹部B超显示:胰腺体积增大,局部液体积聚,建议CT检查;腹部平片:肠腔气体积聚,余无明显异常。

(1)根据现病史,请学生学习和思考:①引起腹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②该患者上腹痛的病因可能是什么?③上腹痛的诊断思路是什么?④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⑤作为急诊内科医生,需要给患者进行哪些治疗?

(2)根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请学习并思考:①患者目前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②该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③该病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④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⑤作为住院部接诊医生,如何开出治疗患者的临时医嘱?⑥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案例2:案例1中患者李某入院后的病情汇总如下。

病情发展:患者入院12小时出现神志不清,极度烦躁,胡言乱语;呼吸困难;无尿。体格检查:T:38.5℃,P:140次/分,R:38次/分,BP:130/70mmHg。神志不清,口唇发绀,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布满干音、痰鸣音,双肺底有湿音,心率140次/分,律齐。肠鸣音消失,余腹部查体不合作。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8.9×109/L,N:0.89,L:0.10,Hb:117g/L,Plt:68×109/L;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6U/L,AST:11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5.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55mmol/L,Mg2+:0.92mmoL/L,BUN:31.14mmol/L,Scr:340.40umol/L,UA:510.1umol/L,Glu:21.69mmol/L,HCO32-:16.80mmol/L;血气分析:pH:7.31,PaO2:52.1mmHg,PaCO2:28.3mmHg,BE:8.9mmol/L,SaO2:83%。(1)根据上述信息,请学生学习并思考:①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如何考虑?②试分析该患者出现上述病情变化的原因及机制?③目前的诊断?④目前的处理?(2)通过对案例1、2的分析应达到的目标要求:①掌握腹痛的常见原因;②掌握上腹痛的诊断思路;③掌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④熟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⑤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6]。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急诊医学教学中,以症状为纲,形成急诊医学的诊断思路;以疾病为重点,掌握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急救技术为关键,掌握常规的急救技能。夯实急危重症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急危重症的诊疗思路、掌握急危重症的急救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对急诊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教学模式也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综上所述,在急诊医学教学中采用“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以症状、疾病、急救技能为核心,与各专科形成互补。此教学适应现代教学和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应用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够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在处理临床问题时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亮,熊建琼,刘明华.急诊专科医师的理论和技术培训[J].中国急诊医学,2005,25(10):744-745.

[2]张鸿,代华平.PBL教学法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教学查房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案,2010,11(3):53-54.

[3]唐子人,李春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病案,2013,14(11):65-67.

[4]王长远,秦俭.加强急诊医师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4):757.

[5]赵威,李俊杰,尹文.EBL联合PBL综合教学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1):9-13.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8

机动卫勤保障是作为军队医院的一项重要使命,多次较好地完成了重大军事活动的卫勤保障及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各级军队医院认真落实总部、军区关于机动卫勤分队建设各项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军队军事斗争准备的形势要求和公众紧急医疗救助的越来越多需求,对军队医院应急医疗救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应急卫勤野战现场救治能力不足,应急医疗救治力急需加强

机动卫勤分队卫勤保障方案是医院战备工作的基础,各军队医院均建立了卫勤保障预案,是实施保障的主要依据。但各医院在卫勤编组方面主要为抽组形式,应急卫勤编组不确定,平时各医疗队员分散于各临床科室,人员间不熟悉,互相配合不默契,部分医院医疗队人员不固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抽组的各专业队员对在野战医疗队职能和任务不清楚,由于缺乏经常性、贴近实战的战备训练,医疗队人员使命感不强、职责不明、任务不清,导致在应急任务中不知道干什么、如何干,造成机动卫勤力量准备工作流于形式化。军队大医院专科分科细致,临床工作繁忙,各医疗队员专科能力很强,综合能力弱,战创伤的救治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专科医疗队员尤其是缺乏创伤救治的整体观念,多科会诊很难抓住创伤患者的主要矛盾,诊疗缺乏统一指挥,无完善的整体治疗计划。习惯于在医院环境工作,过于依赖于仪器设备监护下开展工作,不熟悉野战条件下如何开展现场救治,在离开医院现场环境不知该干什么、如何开展救护,各项应急环境下预案实用性不强,现代医学发展的装备保障方案的形式化,导致真正能形成的应急医疗战斗力不强,真正需要的应急医疗和理念更新不足,预案指导工作的作用弱化、可行性得不到有效验证,造成卫勤救治力亟需加强。

1.2战材储备急救设备和使用不兼容,野战适应能力差

医院在装备方面储备和使用脱节,战材物资储备是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并顺利实施战时卫勤保障的关键。一方面目前我军战材物资储备除战备训练外,均放置于战备器材仓库,尽管战备物资定期检查、维护及轮换更新,也存在落实不到位,因使用率低,医疗耗材过期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战材物资储备医疗仪器和装备和平时医护人员临床经常使用的不相同,医护人员使用装备的不熟练,有的仪器装备尽管很新,在一旦战时投入使用时无法使用的情况,在实战中容易出现问题。

1.3创伤救治体系构建不完整、专业技术研究不足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医疗救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创伤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严重创伤的病死率至今居高不下,对于包括严重创伤、多发伤在内的创伤急诊研究,由于学科分类日益专业化,国内外主要集中于某一系统或特定器官损伤,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初步的较为有效的,并结合于平战时的创伤急诊系统,而国内,仅在重庆、上海等城市成立了相关创伤急救系统,并有专业团队,在大多数军队医院也没有设立专业的创伤急救系统和创伤救治专业团队,来关注这一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建设。军队医院的创伤救治体系还不健全,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院创伤救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在野战环境中,经常出现的多专业、跨学科的损伤伤员,如复合伤、多发伤,对临时抽组的、习惯于在医院环境中开展工作的专科医生,可能出现办法不多的情况,因此,军队医院不仅应有肝胆外科、骨科等各专业外科专家队伍,而且应有掌握火器伤、冲击伤、放射与化学复合伤、烧伤、冻伤、挤压伤的现代救治技术的专家队伍,熟悉战创伤的急救、复苏、补液与营养、输血、麻醉等基本技术,熟悉现代海空战的战伤救治、伤员空运后送、高原等特殊环境下的战伤救治,而精通全身各部位的战伤、多发伤的救治是这支专家队伍的基础。只有加强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和战创伤野战救治能力的研究,才能适应要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目前机动卫勤分队的野战创伤救治能力和创伤救治专业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求。

1.4卫勤分队的独立保障能力和意识还比较薄弱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预警时间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实施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机动卫勤保障采用的现场救治技术设备沿用多年的陈旧技术,技术不能使用现代战争和紧急医疗救助的要求,医疗队的卫生装备笨重,便携性差,不适应遂行快速保障和野战救治的需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医疗队的机动运载工具和发电、照明、取暖、制(净)水装置装备笨重,便携性差,野外环境生存也是对卫勤队员的考验,会对队员的身体和心理均产生巨大压力,只有形成生活保障和独立生存能力后,才能满足快速形成卫勤保障和野战救治的能力,队员也存在自我生活保障训练意识不强,野外环境适应能力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

2发挥急诊医学专业优势,提高机动卫勤救治能力的策略

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学应是军事机动卫勤保障的核心战斗力生成的基地。一次大战普法战争的战场是现场急救的发源地,急诊医学是从战场上走来,应社会和军事医学的需求而产生。军队医院急诊医学科不应医院满足于对平时常见伤病的医护,真正牢固树立“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作为军事斗争卫勤思想准备。组织有关人员紧紧围绕应急准备来运筹谋划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要主动强化战备观念,将紧急医疗保障为己任;主动强化责任使命意识,将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主动熟悉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工作,以提高应急机动卫勤伤病救治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动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保障经验;主动参与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做好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卫生战备工作;主动提高战创伤外科手术、战地创伤综合救治及卫生防护等薄弱环节的技能,不仅能提高应急机动卫勤救治医疗技术水平,且打造出军队医院特色的急诊医学体系。

2.1首先建立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平战结合、平战转换”战备理念

军队医院的使命要求就是为“能打胜仗”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使命任务来运筹谋划,时刻做好军事斗争的思想准备,使大家深刻认识卫勤战备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人员思想上首先进入应急状态,急诊医学工作者因平时工作的要求,造就了他们良好的应急意识和时刻准备的工作状态,军队医院对应急医疗加大精力投入,积极参与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科学训练,不断熟悉战备设施和药材物资装备,急诊医学能对全面提高卫勤整体保障能力提供可靠的帮助。各种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依赖的对医疗服务体系是急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救援的核心,应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2003年的SARS、“5.12”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些事件使公众和各级管理部门认识到了紧急医疗的重要性。2011年3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急诊科主任和权威专家代表急诊医学界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了一份倡议书,提出急诊医学专业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以承担各种救援任务为己任。军队医院急诊医务人员更有勇于承担医学救援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紧急救助经验的同时,将卫勤训练与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积极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全面接受应对灾害的训练,做好随时应对的心理的、身体的和技术的准备。军队医院重视和发展急诊医学,可使“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理念拥有良好的人员基础和依托,使之成为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是军队机动卫勤力量最坚实的一个部分,可在用其之时发挥卓越的功效。

2.2建立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储备基地

机动卫勤紧急医疗卫勤行动与医院内抢救不同,其特点要求是以最快的速度救援最多的人,因此最需要的人员不是某个专业的专家,而是多学科、跨专业的人员,急诊医学科正是具备了这一方面的素质和训练,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科不同,是以解决社会日常紧急医疗需要和严重伤病救治为目的的医学专科,其专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务人员具备在紧急时刻更能发挥其现场救治能力强的优势,此时更能体现急诊医学在军事医学中的价值,加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建设,形成“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基础和依托。可以把急诊科打造成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使之成为培养机动卫勤紧急医疗的培训基地,军队医院急诊科医生应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训练,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

2.3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

战备物资储备应不能停留于整齐划一、漂亮好看,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战备物资储备好用,总部检查下发的战备物资要不仅是整齐整洁,更为重要的是要看这些物资要会用好用,各级军队医院战备方案、物资储备计划均以紧急医疗服务为核心,而这些物资均完全可以在急诊医学科平时可以得到良好的利用、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旦需紧急使用,设备均可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落实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以战为主,平战两用,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建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的物资储备,将一般性战备物资放置急诊医学科,制订卫勤力量抽组等方案时以急诊医学科为主体构建,突出人装结合训练。结合使命任务,管好用好战备物资,确保装备完好率、使用率和配套率,突出实案化勤务演练,可以保证人员与装备的较好结合,按纲施训,开展专项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确保“拉得动、展得开、救得下”做好了良好的人员和物资装备结合的战备基础。

2.4探索制定切实可行、平战结合的流程预案预案的生命在于应用,并且更加关注的是所制定

的各种预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急诊医学专家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的倡议书号召急诊医学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而作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科应是先行者。急诊医学专业人员已经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军队急诊人应有自己所长,结合平战时不同要求,在立足现有、军民兼容、服务社会、保障部队”的指导原则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卫勤保障预案,并接受实战演习的检验,根本目标为提高实际卫勤保障能力和伤病救治能力,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急诊医务人员提出的预案应是最实用的。

2.5重视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构建完整的急救医学体系,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卫勤保障科研基地

创伤的救治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多发伤的研究,构建完善的创伤急诊系统,对于解决平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创伤急诊具有广泛性、长久性,决定了人类同创伤之间一场长期的不会停止的战斗,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支持下,以先进的理念构建完备的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成果,并构建专业团队以应对挑战,建立完善、科学的创伤预防、诊断、救治体系,以便从根本上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在这一方面军队医院急诊外科应大有可为。军事卫勤保障能力的科研工作水平直接反映出保障能力发展水平,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牵引,加大应急卫勤学术研究的投入,积极开展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科研,紧跟现代医学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将现代医学科技进步,好的便携式的治疗手段,补充到卫勤战备方案中去,不断完善、更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对策预案,对持续提高机动卫勤建设的水平、机动卫勤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薄弱的战场救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9

发表科研论文10篇;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一项,合作完成省级科研项目一项,在研省级科研项目一项;曾荣获三等功2次、优秀党务工作者一次;____年,多次参与组织重大保健干部急救工作。

“好了,这个病人可以推到病房,要注意观察,有什么情况及时告我……”见到____大医院急诊科主任____的时候,他刚刚参与完一次抢救,“急诊科就是这样,随时要在‘备战’状态。”

到今年,____在急诊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3年,这种紧张的状态便也维持了13年。

“部队”教他尽心、敬业、吃苦耐劳

____年,从____医学院毕业的____入伍了,被分配到武警____总队医院工作。一米八几的个子、健壮的体魄,现在的____看上去依然有军人的风采,而部队医院的工作经历也确实让他受益匪浅,尽心、敬业、吃苦耐劳。“那几年在部队医院的经历,让我锻炼成为一名工作作风严谨、遵守纪律,有独特气质的人。”回想起当年,____这样说。

____年,____转业到____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第二年,进入二院急诊科工作。他认为,急诊人是医院的“形象大使”,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

“急诊科接诊的多数是急、危、重症病人,在急诊科工作,医生的专业不一定精,但是知识面一定要广,要求在最快的时间里对病情进行判断,给出治疗方案,从而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十多年的急诊科工作经历,让____总结出一套工作思路。

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么多年,他已经习惯了经常在节假日和深夜被紧急召回医院,有时一干就是一个通宵。每当此时,他一定事必躬亲地去挽救生命,而且已多次将濒危患者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

____年年底,____调入____大医院,负责筹建急诊科。

紧张的工作 敬业的团队

____年1月6日,____大医院急诊科在许多主要科室尚未开业的条件下,正式开业。当时,急诊科只有二十余名医务人员,科室人员严重缺乏,而年轻同志又缺乏经验,因此,大家经常放弃休息,加班加点。

由于大医院起步定位高,开诊不久就有不少危重病人从各级医院转来,有一天,急诊科在一天时间内就接诊了二十多名危重病人。让人遗憾的是,虽然大家都已尽全力去抢救,但还是有5名患者不幸去世。

“记得那天晚上,一位值班的女大夫实在疲惫得坚持不住了,给我打电话哭着说让我顶班。听着同事委屈的哭声,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立刻赶到医院换下她。这时,门外急救车送来一名车祸的伤者,多脏器损伤,濒临死亡。我马上组织值班的医护人员对伤者进行抢救,终于将伤者救回,大家这才松了口气。”____说。

大医院的急诊科虽然成立才一年多,但是其中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十分敬业。____告诉记者,有一位大夫,前一天工作了一夜,第二天上班时,有人看到她脸色苍白,马上让她去做个检查,谁知道b超检查竟发现是宫外孕。其实,前一晚上班时,她已感觉肚子有些疼,但是总认为忍忍就过去了,没想到这么严重。

____非常感谢他的团队,他曾在急诊科成立一周年庆典上这样说:“同志们,我们共同努力,走过了一段最艰难的历程,我深深感谢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一年来,我们风雨同舟,在此,向你们表示我衷心的感谢,向你们道一声辛苦了!”

一年多下来,____大医院的急诊科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急诊科室。____常说:“病人到了医院,就不能让他走,我们作为医生,没有权利把患者推到社会上,要用现有的医疗技术来救活病人。”

做专业的“抢救中心”

作为全省最大规模的急诊科室,大医院急诊日接诊量能达到400人次,其装备也一应俱全,ct、x光机、b超、呼吸机等主要设备多数都是从国外进口。

“大医院急诊科依据《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要求》规划和建设,分为医疗区和功能区,所有急诊功能都设在一层,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检查与抢救速度。医疗区设有抢救室、监护室、综合病房、留观室、输液室、手术室;功能区有放射室、ct室、b超室、急诊化验室和收费处等等,重症患者将直接送至无菌抢救室抢救;需马上进行手术的患者会被送到与抢救室相邻的手术室。这里完全像一个小医院。”____介绍说。

现在,急诊科专门招了5名护士助理,负责陪同病人检查、住院、取化验单,以往需要患者家属做的事情他们都负责做,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病人及家属。另外,急诊科的重症监护室设有11张床位,相当于省内一所普通三级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的规模;输液中心能同时接诊100名以上的患者,这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10

时至今日,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已成立近20年了,纵观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历程,既艰难,又极不平衡。与别的专科相比,急诊医学还未显示出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特有的临床优势,还未得到国家行政领导部门的重视和伤病员的普遍认可,急诊医护人员专业队伍极不稳定,急诊科和急诊医护在医学界、医院内没有什么地位,急诊科医护常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绝大多数的急诊科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只有很小的工作场所,由别的专科派人来轮流从事急诊工作,专业从事急诊医学的医护太少,急诊科仅仅起一个通道的作用,无法提高急诊医护的专业技术水平。1983年以来,我国成立第一个急诊科,发展迅速。然而,与其他专业科室相比,长期以来,急诊科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个医院的急诊科建设各自为政,不利于医院管理及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急诊科的管理者们呼吁:急诊科亟须规范。然而,现实中的难题远比想象的复杂,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创伤的发生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急诊创伤外科治疗和创伤外科护理的概念也始终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创伤外科的内涵经历了由综合性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对95760例急诊外科患者的年龄、性别、月分布、病种排序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性65096例,多于女性。男女之比21:21。发病年龄以

在患者,女,45岁,因4楼坠落伤后由120送入我院,当时患者神志处于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左瞳直径约6mm,右瞳直径约4mm,均无对光反射,立即执行医嘱给予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706代血浆500ml生理盐水500ml快速静滴,医生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深度24cm,气管插管处连接氧气吸入8L/分,并给与留置导尿引出血尿约20ml,12:40分血压61/42mmHg,心率143次/分。在医生和护士陪同下行全身多处CT检查,12:50分返回抢救室,血压63/37mmHg,遵医嘱给予25%葡萄糖250ml快速静推,13:10分遵医嘱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止血敏1g静滴,13:25分遵医嘱给予706代血浆500ml,生理盐水500ml静滴,血压80/52mmHg,心率145次/分,血氧饱和度90%,13:30分患者呼吸减慢,血压88/59mmHg,心率132次/分,血氧饱和度90%,双侧瞳孔直径约4mm对光反射存在,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1mg静推,13:50分,患者心率102次/分,呼吸20次/分,把患者紧急转到ICU邀请全院各科医生进行会诊。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急诊创伤外科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急诊创伤外科作为外科的一个分支在国内外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反应了整体外科医疗水平的高低。但由于检查手段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急诊创伤外科发展滞后。患者常常由于转运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诊治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目前,如果要求医疗资源放大到能够满足患者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医疗资源的增长需要时间,合理分配也需要时间,而且其发展所波及的范围并不止步于急诊科。同时,分级诊疗的实施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因此,如何规范急诊科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医院、急诊科的不断探索与努力。顺畅并完善急救系统,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院前急救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希望能建立以急救中心为主导的急救系统:①要明确职责,将院前、院内医务人员相应的工作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并完善二者在交接过程中的相应手续。②政府要加大对院前急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包括设备等硬件设施和人员待遇等。③在院前与院内的衔接上,要及时有效,杜绝推诿责任的行为。

嘶哑、吞咽困难、抬头无力、肩外展或屈髋困难、四肢软瘫或无力、严重者呼吸费力或呼吸麻痹、昏迷等。AOPP导致的呼吸肌麻痹与早期不用或少用复能剂有关,也与短期内反复使用大剂量的阿托品有关。而反跳则表现为瞳孔缩小、心率变慢、皮肤苍白、多汗、流涎、肺部湿啰音等症状,多与抗胆碱能药物减药过快、洗胃不彻底有关。IMS一旦出现,常持续数天乃至数周之久,阿托品及复能剂无效,一旦呼吸肌麻痹症状出现时,应果断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毒、抗休克作用,与抗胆碱能药物与肟类复能剂联合应用可提高抢救疗效。早期应用激素可协助患者渡过中毒应急期,防治中毒性肺水肿、脑水肿、提高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预防和治疗中毒性心肌炎,防止心跳骤停7。晚期亦可用于迟发型末梢神经炎的治疗。

血液灌流适用于不可透析的药物中毒对分子量大、非水溶性,与蛋白结合的毒物有较好吸附作用,有机磷农药中毒适合血流灌注治疗8。考虑经济适用性,在综合性医院应用于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28.

2 王增民,吕云霞,崔同军,等.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2:106—107.

3 宋芹,郭向杰,刘春云.持续胃肠引流及灌洗对重度AOPP并发IMS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4,10(3):179—181.

4 刘福仁,张永,顾翠华.长托宁氯磷定联合大黄粉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J].中国社区医师,2012,2:96—97.

5 黄韶清,邱泽武.有机磷农药中毒抗毒剂的合理使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6):431—432.

6 陈江,刘百灵.氯磷定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1(11):666.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11

【关键词】 儿科急诊; 护理安全; 护患纠纷

儿科急诊通常是每所医院人流量相对集中的场所,一是因为就诊患者均是儿童,陪同的家长数量较多;二是因为儿童患者就诊的时间比较集中,人流拥挤,导致就诊秩序一片混乱;再加上由于儿科急诊科室的工作人员人手不够,大大增加了引发护患纠纷的机率,从而给儿科急诊埋下了安全隐患。

1 儿科急诊护理中引发护患纠纷的四大原因

1.1 护理技巧相对较弱 儿科急诊通常留观输液的儿童患者非常多,因此输液成为儿科急诊护理中非常重要工作[1-2]。但由于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治疗护理时间也相对集中,而且每个孩子的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最快就诊、输液治疗,医护人员如果繁忙无法顾忌,便会造成一定时间内患儿家长乱、吵、忙,从而导致护士手忙脚乱,观察不到位,从而引发护理安全隐患。另外在儿童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是家长们关注的一大重点,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一针穿刺成功,但由于患儿年纪太小,静脉血管太细,再加上患儿哭吵、恐惧、扭动,不但不易固定[3],而且还对医护人员的操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往往无法一针见血,甚至需要几次穿刺才能成功,因而引起家长们极大的不满,患儿年龄越小,家长的不满情绪越高,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 沟通交流经验不足 矛盾多、要求高、建立时间短是急诊护患关系的最大特点[4],而当前,我国城市家庭已全面进入“4:2:1”时期,一个孩子通常有4位老人及父母陪同,孩子一旦生病牵动着6位家长的心,只有病情较为严重的才会到儿科急诊就诊,孩子生病后家长们紧张、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迫切要求知晓孩子的治疗方法、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等。但目前护理团队普遍年轻化,且工作经验相对欠缺,沟通交流经验不足,再加上儿科急诊是个相对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建立关系的时间相当紧迫,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妥善的处理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问题,加上情况危急,医护人员的语气和态度难免会有些过激,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3 患儿家长采取极端维权方式 由于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缘故,有些患儿的家长在遭遇医患或是护患纠纷时,抛弃了合法合理的渠道、程序等维权方法,而是采用极端的维权方式,譬如直接去医院闹事或是雇佣职业医闹等方式进行非法维权,而所谓的职业医闹通常会采用刷标语、贴大字报、拉横幅等方式去医院进行闹事。家长们的这种行为不但扰乱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会对其它就诊患者造成较为消极的影响,把一个单纯的医患或互换纠纷演变成以非法途径获取巨额利益的非法聚众闹事的行为,从而使医患关系更为紧张。

1.4 儿科急诊开放式抢救环境 对于儿科急诊来说,抓紧时间是对患儿进行有效抢救,保护患儿生命的关键,很多医院的儿科急诊的抢救行为是在开放式的环境下,患儿的家长能在现场看到医生对患儿采取紧急抢救的整个过程[6],因而家长们经常会出现悲伤、嚎啕大哭、喊叫等行为,这便会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行动。另外,儿科急诊的抢救过程并不是患儿家长所想象的那样,它的每个程序与环节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如果家长无法正确理解医护人员的抢救行动,从而存在疑惑或是提出异议的话,容易造成纠纷。

2 缓解护患纠纷及确保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的具体措施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决落实实施 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防范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只有全体护理人员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才能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7-8]。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完善护理部的层级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严格地进行把关,培养护理部门领导对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对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进行狠抓、严抓,譬如对于节假日、突发事件、护士新上岗、交接班时等情况下,要成立由护士骨干或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护理缺陷要及时组织讨论,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坚决做到每个班次的工作随机检查,每天的检查有重点,每周的检查工作有计划,每月的检查工作有总结,且定期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9],动态地监控护理质量,尽量消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一切以预防为主,避免给护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杜绝出现忙乱状况 所谓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理人员最主要的意识。当患儿来到急诊部门时,医护人员要明确知道先要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应该通知哪个科室医生,上报哪一位的领导,或是应该配备哪些药品,另外还需对抢救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区分儿科急诊中“家长急”的患儿,因为年轻的父母育儿知识、医学常识欠缺,或是老人带孩子过分的焦急,一旦孩子出现一点不适现象,都认为是紧急情况必须处理。因此儿科急诊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急诊意识,既要及时区分患儿是“家长急”还是病情急,还要快速的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坚决杜绝医护人员工作忙乱的状态和司空见惯的心理。

2.3 强化训练护理技能,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医院的护理部门应该对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其一,找出护理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要强化训练护理人员的小儿静脉穿刺以及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护理技能,譬如强化训练护理人员进行不同部位的穿刺以及掌握其要点。另外,要开展新老员工结对帮扶的活动,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以达到让患儿家长满意的目的。其二,要进一步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热情周到,主动服务,在提升护理方面的硬水平的同时,也需提升护理的软实力,用良好的护理服务打造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此外,在对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跟患儿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以获得家长较好的支持与配合。

2.4 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 护理人员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但想要担当一名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在所有的护理行为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之外,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详细、及时地记录自己所有的护理行为,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给医师,保证万一发生医患纠纷自己不至于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的每项检查和护理,都存在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些操作行为都符合规范要求,而且操作方法正确,会对患儿起到治疗的效果,最终得到康复;如果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对患儿的伤害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医院的主管部门或护理部门或急诊部门等应当加强护理人员学习政策法规,利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开展医护法律法规的宣讲,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同时让医护人员慢慢学会自己正确地处理和对待护患关系,扭转以前的医患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10]。

2.5 提高护理人员护患沟通技巧,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随着护理行业的发展,患者家属及其社会对护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其中护患沟通技巧对于整个护理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科急诊的护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能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良好进行,而且能缓解儿科急诊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现象。由于就诊的患儿年纪较小,无法自己表达清楚,因而家长便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代言人,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宠爱有加,因而家长会格外的担心和焦虑,于是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会更高,尤其是当患儿出现异常痛苦的表情时,家长经常会抱怨护士的护理水平不高或是诊断不明等。就算如此,作为医护人员也要理解患儿家属的行为,作下换位思考,态度仍要和蔼可亲、热情诚恳,并且及时将患儿的病情信息提供给家长,同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讲解,时刻留意家长们的需求,不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待。另外,当患儿家属出现过激的行为或是言词时,护理人员应该尽量理解、宽容对待,稳定家长的情绪,尽量让家长的情绪得到有效的发泄或是沟通交流应用沉默、倾听的方式对其表示理解,从而赢取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充分信任。总而言之,护患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维持护患关系的前提,医护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同时坚持一切以患儿的需求为中心,才能更好的避免护理过程中由于互不信任、互不理解而出现的争执与误会现象,从而更好的避免引发医患纠纷。

2.6 儿科急诊实行分层管理,满足患儿急诊护理需求 由于季节、月份或是时段的不同,儿科急诊的就诊人数也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的就诊高峰期也会不同。因此,医院应该要求儿科急诊部或护理部分析其以往的就诊情况,找出其中的特点,对班次与护理人员进行统筹的安排,采取弹性排班制度,另外在人员的搭配上尽量采取能力强弱组合,以便进行优势互补,这样不但能确保工作量的均衡,而且能满足儿科急诊高峰期患者的护理需求。同时还应该根据患儿的就诊情况实施分层管理,区别对待,建立就诊分级优先制度,为患儿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如果患儿病情非常危急,应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抢先实施急救行动,而且在护理过程中确保争分夺秒。如果患儿病情较为严重,不需排队候诊,直接进入开展就诊治疗。其次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或处于稳定状态,应当正常就诊治疗。

由此可见,目前在儿科急诊的护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安全的因子,医院以及护理部门的全体护理人员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能力,同时医院还需进行护理资源科学的统筹,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彻底消除护患关系隐患。

参考文献

[1]魏成兰.儿科急门诊护患纠纷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7):64-65.

[2]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

[3]胡素君,王玲,蔡春玲.与儿科护理有关的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724.

[4]万小超,冯宇威,唐朝焕,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防范急诊护患纠纷[J].华北国防医药,2004,16(5):372-373.

[5]肖云珍,钱小芳,黄燕桦,等.儿科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4004-4005.

[6]李星慧.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11(3):226-227.

[7]杨爱军.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好医疗事故和护患纠纷的防范[G].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

[8]刘海燕,陈永红.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剖析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7):786-787.

[9]马雪梅.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6):107-108.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12

1结果

1.1急诊科规模及工作量被调查医院80%为二级甲等和三级乙等;4家医院设立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急诊输液室、EICU、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占8.51%;17家医院无急诊外科病房,占36.17%;16家医院无急诊病房,占34.04%;7家医院只设立了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占14.89%。年急诊人数20000~40000人的医院有33家,占70.21%;年急诊人数在60000人以上的医院有14家,占29.78%。

1.2急诊患者输液治疗人数15名护士认为急诊患者输液治疗人数占急诊总诊治人数的100%,占31.91%;21名认为91%~100%,占44.68%。

1.3培训体系护理部成立静脉输液治疗小组的医院有37家,占78.72%;组织学习《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的医院有20家,占42.55%,其中护理部组织学习的医院有15家,占75%,其他为科室组织或自学,从未学习的有9名,占19.14%;每年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培训1~2次的医院有14家,占29.78%,每年1次的有16家,占34.04%,从未参加培训的有2名,占4.25%。

1.4输液用品的选择使用精密输液器的医院有19家、占40.42%,使用普通输液器的医院有13家、占27.65%,两者兼有的15家、占31.91%;选择使用普通型留置针的医院有7家、占14.89%,使用安全型留置针的医院12家、占25.53%,留置针和钢针均用者27家、占57.44%;只有1家医院仍使用钢针穿刺。护士在使用安全型留置针时首先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的有46名,占97.87%。

1.5输液通路的建立调查显示,急诊科进行PICC的有8家医院,占17.02%,其中有1家医院是急诊科护士置管,其他均是请专科护士置管;在急诊科做深静脉置管的有12家医院,占25.53%,均由医生置管。选择血管通路装置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是治疗方案的有25名,占53.19%;选择最多的血管通路产品是外周静脉-短导管的有41名,占87.23%;开展骨内输液的只有1家医院。

1.6设置静脉配置中心有5家医院设置了门急诊静脉配置中心,占10.63%;治疗室配备加药生物安全柜的有4家医院,占8.51%;急诊科会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有11家医院,占23.40%。

1.7职业防护静脉穿刺时主动戴手套的护士有2名,占4.25%;输液治疗时使用利器盒的有45名,占95.74%;主动使用安全型输液装置的护士有38名、占80.85%,有4名选择不主动使用、占8.51%,认为是护士长要求使用的1名、占2.12%,医院要求使用的4名、占8.51%。配备完善的洗手设备,如感应式水龙头、洗手液、擦手纸、快速手消的医院有38家,占80.85%;有规范的针刺伤上报程序的医院有42家,占89.36%;护士受到针刺伤(乙肝)后能及时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医院有40家,占85.10%,并且医院为受伤护士定期查体。

1.8其他输液治疗时先征得患者同意的有45名,占95.74%;当遇到输液不良事件(输液反应、外渗、静脉炎等)会主动上报的有38名,占80.85%;科室内备有不含乳胶成分的手套或输液有关产品的医院有34家,占72.34%;当护士使用止血带时会考虑患者是否止血带过敏的有15名,占31.91%。

2讨论

2.1改善就诊环境急诊科病种多、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输液治疗人数多、陪护家属多等因素使得急诊环境拥挤、嘈杂、混乱,有文献报道,急诊环境污染明显高于住院病房环境污染[1]。治疗环境直接影响患者情绪、疾病转归及护士工作状态。急诊科布局合理、各功能区相对独立、配套设施齐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随着经济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及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推进,急诊科应设立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根据病情分级分区管理,改变以往所有急诊患者在一起管理治疗的局面,消除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隐患。

2.2加强输液安全管理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委员会自1999年12月成立以来,先后编写了《输液治疗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及内部学习资料《静脉输液指南》,并组织翻译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编写出版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指导临床实践的标准。作为急诊科护理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实践标准,每年至少1次,深刻领会这些权威性指导书籍和具有法律效应的纲领性教材的内涵,保证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做好急诊输液安全管理,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思想建设、能力建设。①组织和制度建设:成立各级静脉治疗管理小组,整章建制,规范流程,设立安全目标,建立健全输液治疗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开展学术研讨会,制定技术指南。②业务建设:普及知识,更新知识,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做到人人参与。③思想建设: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具有爱心和同情心,保持旺盛的精力,时刻把微笑带给患者。④能力建设:改善输液环境,输液设备及物品齐全。抓管理、抓培训、抓落实,按照PDCA的管理模式做好急诊输液安全管理。有研究显示,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采用PDCA循环法后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改进,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下降[3]。

2.3合理选择血管通路装置《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要求护士应根据治疗方案、治疗时间、留置时间、血管完整性、患者意愿以及护理装置现有资源,选择适宜患者血管通路需要的导管类型。急诊护士最先考虑的是治疗方案,其次是血管完整性,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及时用药。以选择外周静脉-短导管为主,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在急诊科较少。急诊患者入院缺乏HBV、HIV等血源性疾病的血液检查,急诊护士尽可能选择安全型静脉穿刺针,防止针刺伤,减少血源性疾病的感染。

2.4成立急诊静脉配置中心静脉配置中心配液发放过程中由药师、护士多次核对把关,特别是药师在审方过程中,利用其专业优势,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护士规范使用药物,保证了药品配置的质量和输液安全[4]。本次被调查的医院大多没有设立急诊静脉配置中心,均是家属取药、护士核对、自行配药后注射。采用生物安全柜集中配置静脉输注液体,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了护士的自身安全[5]。另外,治疗室配置加药生物安全柜的医院很少,甚至有的医院急诊经常接触化疗药物,对患者和护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