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通用六篇

时间:2023-09-18 17:35:21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1

[关键词] 青春电影影响反思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05

一般认为,青春电影是指以青少年这一类人物为表现对象,围绕青少年生活这一题材展开的电影。同时,人们对于青春电影也还存在多方面的认识,仅从称呼上看,青春电影还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成长电影”等。

青春电影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电影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的青春电影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与影响都十分有限,直至新时期以后,我国的青春电影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在西方青春电影的影响下,我国的青春电影更是有了明显的变化。下面,笔者就以美国好莱坞青春电影为切入点,简要谈论一下其对我国青春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影响。

一、对中、美青春电影发展的回顾

1. 对中国青春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一时间,中国的电影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当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其中就包括青春电影。比较有代表的作品有《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等,这些影片都是以青年人为表现对象,他们由于经历了人生或生活上的种种无奈而一时沉沦,最终却从茫然中幡然醒悟,从而积极和社会反抗来进行自我拯救。三四十年代这段时期的青春电影主要以“觉醒与反抗”为主题。到进入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都沉浸在建国的巨大喜悦之中,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当时的电影人也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作了一批具有红色经典的青春电影。其中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等片最为有名。七八十年代,随着的结束,中国电影也步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当时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开明与开放,出现了一批以批判的姿态亮相的、追怀流逝了的青春岁月的伤痕电影,一时间伤痕青春片成为中国青春电影的创作主流。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受到西方世界价值观的冲击,西方电影的商业化浪潮不断的冲击着我国电影市场。这时,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九十年代后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往往以社会边缘人物的处境为突破口,将自己对真实社会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在影片中将之展现出来。这时的青春电影中充满了对青春的焦虑与迷茫,也因此被称为“感伤青春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武》、《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等。

2. 对美国青春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

美国青春电影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及其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享誉全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迎来了“青少年叛逆片”的第一个高潮。代表作品有入选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电影”的《无因的反叛》,此外还有《野小子》和《黑板丛林》等。这些影片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化”运动,故而当时的美国青年热衷于反叛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当时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对青少年的叛逆性格的塑造就有所偏重。如影片《毕业生》、《逍遥骑士》等。由乔治·卢卡斯执导的《美国风情画》是七十年代的一部影片,该片表达了主人公对逝去了的美好时光的一种无限怀念,是一部怀旧影片。美国八九十年代拍摄的好莱坞电影如《早餐俱乐部》、《春天不是读书天》、《死亡诗社》、《青春年少》依旧是演绎着青少年的叛逆形象。但在影片《最后一个美国》和《美国派》等影片中,除了展现主人公的叛逆之外,也刻画了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的困惑与探索。而二十一世纪以后的好莱坞青春电影更是着重的刻画着这种青少年叛逆、反叛的形象,此处就不再赘述。

二、浅论好莱坞青春电影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

1.好莱坞青春电影中青年人的“复合形象”及其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

在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春电影兴起至今的绝大部分好莱坞青春影片中,其所表现出来的青年人的形象都有一个十分相似的特点,即:青少年在表面上离经叛道、愤世嫉俗,给人一种叛逆少年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却又展现出了一个内心纯洁、善良,富有爱心的有为少年的形象。两种形象的构建看似是矛盾的,但电影对这两种形象的定位却是有着一定合理性的:美国青少年的叛逆是对美国社会的成人世界和庸俗浅薄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一种不满、鄙视、反抗的体现,所以多数影片中的人物会有不用功读书、满嘴淫言秽语、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乱性等不良行为;但在这种叛逆的外表下,影片中的青少年却又不时的展现出其富有爱心、同情心、怜悯心的一面。这两种形象的交相呼应,恰恰形成了好莱坞青春电影中青少年人物的“复合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恰恰生动地描绘出了美国青少年的那种对青春的困惑与迷茫。

2.从“反抗”到“叛逆、反叛”的转变

从各个时期的青春影片中青少年的“表现”上来看,则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反抗”阶段和七十年代以后的“叛逆、反叛”阶段。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所以当时的青春影片多表现出青年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不满,以及一种与命运抗争的情调,这是一种对命运的“反抗”;而七十年代以后,青春电影中青年主人公的行为表现则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七八十年代的伤痕青春片还是九十年代后的感伤青春片都较多的表达出一种对青少年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探索。其中多数影片都折射出一种因时代的变迁,青年人对在传统文化氛围构建下的当代社会的一种不适、对抗,更有甚者表现出一种“反叛”的情绪。

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受到了好莱坞青春电影的影响。如七十年代拍摄的《美国风情画》这部影片,四个中学毕业生在即将步入成人世界前十分忐忑与茫然,故而决定彻夜狂欢。八十年代的影片《早餐俱乐部》则展示了五个叛逆中学生与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冲突与对抗。由上述分析可见,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叛逆与反叛“形象可谓是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已现端倪,并一以贯之。而我国的青春电影中的青少年“叛逆与反叛”形象是从七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这之中,好莱坞青春电影对我国青春电影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对青春电影的一点反思

1.中美青春电影中展现出的永恒“青春母题”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中国的青春电影,两者虽然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两者虽然在电影中所展现的、展示出的青少年人物的形象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是其在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青春母题”却是一致的——成长与叛逆。成长是青春不可回避的一个过程,自然也是青春电影所着重要表现的桥段。有研究者认为对于“成长”的内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分别是:身体成长(包括身体发育、体格和体质方面上的成长)、心理成长(主要指自我意识和理性判断能力上的发展、社交心理和人格上的成长)以及精神成长(指价值观、信仰观等人生观上的发展与成长)。[1]纵观中美青春影片不难发现,对于片中青少年主人公“青春成长”的刻画是十分翔实的,叛逆表现在身体身外的各个细小方面。因为,成长与叛逆是青春影片中永恒不变的“青春母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2.中美青春电影中体现出的“两种状态”

中美青春电影的“青春母题”在电影中具体表现为“两种状态”——浪漫与毁灭。[2]由于青春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上开始逐渐对异性产生好奇与好感,开始渴望接近异性。青春电影恰恰又主要是以青少年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基本叙事情节而展开进行演绎的,所以自然少不了青少年人之间的相互对异性的朦胧的爱意以及青涩的爱情,而这往往也显现着浪漫与唯美。在青春电影中,除了展现了青少年浪漫情怀的一面,同时,青少年人由于种种原因而颓废、叛逆、反叛的事例与情节也比比皆是。无论这种肆意的颓废、无由的叛逆、疯狂的反叛是出于何种原因,这其中都表达出了一种对青春的“毁灭”。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2

叛逆期是在12—17岁,这段时间最辛苦的就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叛逆期有叛逆的心理,所以懂事以后一定要用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和老师。

假期里,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很难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叛逆现象,家长发现这种问题,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虽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眼下暑期过了大半,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暑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因为暑假的到来大大激化。

笔者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3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4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健康;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儿童过渡到成人的中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思想的传播,使得青少年的成长受到严重影响。如何才能防止青少年的行为失误呢?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实际问题。

一、青春期的特征

“青春期”一般指11~21岁这段时期,其具体特征是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趋向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逐渐产生

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对象。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再把父母、教师的话视为绝对真理,而是遇事喜欢自己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2.独立性和成人感日益增强

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开始显露出来。他们要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自己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问题。这些心理要求一旦受到外界的阻碍,便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并诱发逆反心理的产生。

3.“闭锁心理”明显出现

随着与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和内心体验的不断敏锐,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轻易不肯向人吐露,这种“闭锁”容易造成心理“疙瘩”,若这种“疙瘩”越积越多而又得不到及时化解,会使青少年背上心理包袱,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性意识开始萌发

随着性机能的迅速发育和逐步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萌发。他们渴望了解性知识,渴望与异往,所以不少青少年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各种过错,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二、青春期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1.叛逆

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的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绝路,这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

2.浮躁

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浮躁心理。轻浮急躁,做事不踏实,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老有“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凡此种种,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

3.自卑

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和自大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稍有不顺就打退堂鼓,甚至无端萌发某种负罪感,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

三、解决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端正学生态度,让他们坦然面对青春期

在我们认识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后,应该着手对学生的青春期心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学生中有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人数及存在问题,然后专门召集学生干部讨论,针对统计出的问题思考设计教育活动,坦然面对青春期。

2.抓住青春期教育的重点

面对大量青春期教育资料,我们可以选出一些重要话题。例如:(1)什么是青春期健康?让学生懂得不光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2)什么是性?如何正确对待性问题,告诉学生不要跟陌生人出去,不单独在异性家过夜。(3)我从哪里来?如何做一个好子女?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在不可选择的家庭中,如何做好一块调色板,调出家庭生活的暖色调,让家人生活得更开心。(4)正确对待异性,友谊情感必不可少。加入集体活动中来,可以减少你的心理不适。(5)少年立志,脚踏实地,走好成才之路等等。

3.采取多种形式,注重教育实效

(1)听专家讲青春期讲座

专家讲座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比较信奉。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请专家讲座进行教育,在讲座中,让学生认识青春期健康的内涵,学会坦然交往、了解和沟通,有责任感,告诉学生面对性现象的处理办法,告诉女生月经期如何保养,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2)看青春期教育片、出青春期小报

为了给学生直观的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青春期教育片,组织学生就片中内容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把所看、所说、所思用图文并茂的小报表现出来,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

(3)青春期知识竞赛

可以通过竞赛,让学生了解人的一生中有几次明显的成长,分别在什么时候;有助于长高的运动项目以及主要食品;当你接到色情笑话你该怎么处理等等。

(4)读青春期名人名言、青春期故事

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收集名人名言、讲青春故事,还要在班会上深情地朗读,激昂地背诵,让他们记住“青春是美妙的,也是有限的”“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让热情奔放的诗句,绚烂多彩的画面,飞扬出学生对青春的畅想。

参考文献: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5

见多了一群少年彻夜不归,游荡在路灯下,追随他们所谓的自由奔放,见惯了成群结队,少年的浩浩荡荡……

是青春的权利,是年少的疯狂,还是压抑的宣泄?一个个借口,多少人说过,多少人听过。

我不是个坏孩子,只是,骨子里的叛逆让我无所适从。

走进曾经年少的自己,那些淡淡逝去的记忆如海浪轻拍岩石,瞬间飞跃美丽的浪花。六年级,12岁的自己,踏入了青春叛逆的道路,这段道路让我懂得了许多,明白了许多,让我改变了许多……

在小学,六年级是我们学校最高的年级,是一个最疯狂的阶段;然而我也经历过,经历了我人生中的一个怒放的时期。

六年级的下学期,我们都像变了个人似的,每个人都不务正业。在学校里打架,在教室里打牌是常见事,老师也对我们的管理放松了,我们就像从狼群里逃出来的小羔羊,尽情的享受外面的野草。六年级我们班一次都没有得过流动红旗,看着老班愤怒的脸,我们却不知一点悔改,一向文静的我,也被渲染了,成绩直线的下滑,每次看到试卷上红红的分数,我都有一种罪恶感。但,青春期的叛逆就是这样,面对家长的喋喋不休,总是不屑一顾。正值青春的我们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淋得家长们措手不及,豆大的雨滴打疼了他们的背,凉透了他们的心。

初中,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把我送到私立学校,我真的不敢相信原本最爱我的人,要把我丢到异县去上学。军训的一个星期,我感觉我真的像一个被丢弃的孤儿,没有了妈妈的关怀,没有了爸爸的问候。我自己独自承担着对家的思念。一个星期,我明白了许多,我想通了好多事情,我懂得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用心良苦。终于熬到回家了,妈妈在校门外接我,看到妈妈,泪水止不住的往外流,妈妈抱住我,眼里也闪着泪花。回到家妈妈问我住的好不好,问我吃的好不好,问我累不累。我看到了,看到了父母对我的爱与呵护。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6

“即使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赚烦!”显然,许多父母都非常希望和孩子利用假期时间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但面对孩子时,却突然不知道如何表达才合适,于是总觉得是孩子不懂事。

其实,孩子的这些表现,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青春明“叛逆心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孩子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你叫他这样,他偏不这样,非要闹“独立”,常表现为任性,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看见父母、老师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其实孩子的叛逆,很大程度上是青春期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带来的必然“果实”,作为家长,如果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就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教育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成“耳旁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如果不加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

“家有‘逆子’怎么办”成了困扰父母的难题。当我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不妨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方法,那就是肯定、接受孩子的叛逆。

正确认识和接受孩子的叛逆作为家长,要尽早了解孩子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接受这种变化,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改进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

恰当处理孩子的叛逆心理。要找出他们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如果是父母教育方法问题,应注意改进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叛逆心理可采取冷处理,例如对他们的叛逆行为不予理睬,即使哭闹也不理睬,等事情过后再教育、诱导,不要火上加油,把事情弄得更糟。有时父母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反而会使孩子进行自我反思。

发现孩子言行中的闪光点。因为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与求异思维有相似点,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有独立思考的积极倾向,父母要尊重和理解,不要孩子一有逆反心理就全盘否定,要抓住时机适当表扬、肯定。

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试着成为孩子的“伙伴”。因为叛逆期的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喜欢在同伴那里寻找理解和共鸣。父母要放下专制的面孔,与孩子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当孩子把父母视为“一条战线”的“哥们儿”时,在接受教育引导时的逆反心理会轻得多。

改变居高临下的教子姿态。两代人之存在冲突与代沟,父母要负很大责任。如果父母思维守旧,知识落伍,却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的“导师架子”,与孩子的对话肯定会激化孩子的对抗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