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

时间:2023-09-18 17:35:07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

第1篇

一、对会计准则的重新思考

1.会计假设面临挑战

会计假设也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进行会计活动的基本环境和先决条件。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会计假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越来越难以把握。“网上公司”又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据美国商务部在其名为《新兴的数字经济》的报告中推断,到2002年,企业之间电子商务的收入金额将超过3000亿美元,虚拟经济的出现对传统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地反映其资产负债财务状况,是知识经济下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问题。竞争激烈使企业并购成为一大趋势,而企业并购使持续经营假设受到挑战。

2.会计信息披露受到挑战

美国于1973年成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它独立于任何一个特定利益集团,其行动不受任何一个组织和企业的影响,美国FASB“将充分披露原则”作为会计基本原则之一,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仅仅得到:“满足有关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需要”,对企业具体提到什么信息,信息的用途等未做出详细的规定。

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只以财务信息为主,其披露的范围也只限于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交易事项。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突破上述限制的条件下,拓宽信息披露的范围,不仅提示财务信息,还应扩大到非财务信息,如风险信息、不确定信息、前瞻性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企业管理信息等,以满足不同财务使用者的要求。对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表外项目”,也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

二、电子商务给会计工作提出新要求

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发展,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操作方式,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会计理论离不开会计环境。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环境,新兴的虚拟企业及网上电子商务活动的普及呼唤能适应新经济需要的新兴会计理论、会计基础、会计原则,如最典型数字产品的会计核算问题已经凸现。在传统商务活动中,产品在会计上作为存货以历史成本原则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进、销、存等都在存货数量、金额上进行核算,并及时地反映到会计报表上。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数字产品已超越了资源限制的约束,数量和内容可无限制地复制,按实物产品方式反映资产价值的计量已失去现实意义。所以,在具体会计核算上,这些产品无法反映具体存货数量和金额,只有销售数量和销售额。数字产品的广泛应用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特征,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因此,会计界需要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对数字产品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加以研究。

2.电子商务对相关会计法规及传统会计结算体系的冲击

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传统的餐票、现金的主导地位将逐步被数字货币所代替,传统的结算体系将逐渐消失,交易双方的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成为头等大事。与此相关的商业、会计等法规要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具体包括:交易双方身份认证办法在会计上的确认、电子合同的合法性程序在会计上的确认、电子支付管理办法的出台等。

3.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及会计审计的挑战

电子商务潜在的交易速度和难以驾驭性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新的问题。在互联网上安排网址与供货路线及消费活动实际发生的位置之间的联系虚拟化,尤其对于可以实现网上运输的数字化产品的交易,税务部门更是无法对其进行追踪。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其业务范围及公司规模均难以控制,如何在网上征税,如何监管企业在网上避税与逃税是一大难题。与此相联系的网上审计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传统的审计是针对原始的会计资料、凭证、账册等进行核审、审计。在虚拟的电子商务交易中,审计线索零乱不堪,如何根据网上实时报告进行实时审计是会计面临的新问题。

4.网络经济时代会计报告模式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会计报告模式将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信息,会计报告表现为不受时间限制的实时动态报告模式。

三、对会计管理的再认识

1.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

企业要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计划,这是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会计管理要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研究会计战略,加强战略管理,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及无形资产管理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复合性、适应性的会计人才是会计管理的重心之一。

无形资产是企业重要的资产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对工业产权、人力资源、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核算与摊销等会计处理成为会计核算的新问题。

3.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及知识管理

第2篇

一、面临的挑战

当前,县级广播电台既面临着外部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也面临着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同类媒体的竞争。当前,同类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县级广播电台除了面临县级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竞争外,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相邻市区县广播媒体,还有市级广播媒体、省级广播媒体和中央广播媒体。在新闻宣传上,中央及省市广播媒体“居高临下”,显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对受众的号召力,县级广播媒体在经济实力、硬件设施上差别很大,处于劣势。而相邻市区县广播媒体市场资源的争夺又异常激烈,导致县级广播电台面临的压力剧增。

(二)其他媒体的挤压。一是传统媒体的挤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凭借其自身优势,把广播从主流媒体挤到边缘媒体的位置,广播业受到重大冲击。这个冲击甚至还来自音像、期刊等。不可否认的是,广播在传统媒体中的份额很小。二是新兴媒体的冲击。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运用使得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发展强劲。包括互联网、手机、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在内的新兴媒体,以其传播技术、资本、渠道等优势迅速崛起,不断分流原来属于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表现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有调查发现,我国有三分之二的网民因为上网而减少了对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的关注。传统媒体尤其是已成弱势的广播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可小视的。

(三)自身存在的问题。县级广播电台除面临外部环境的挤压和冲击外,自身也普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重视程度,县域经济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县级广播电台创收状况随着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普遍存在创收增幅落后于县域经济增幅的问题。这一方面表明了县级电台的市场空间的大小是受县域经济发展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县级电台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亟需发挥。二是创收手段单一。从目前看,县级电台创收的手段还是以广告创收为主,占到电台收入的80%以上。由于面临着其他媒体对广告空间的挤压,使得县级广播电台广告市场空间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靠广告“单打独斗”,力量显然不够。近些年,一些县级广播电台尝试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远远不够,创收手段单一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面临的机遇

在看到面临的挑战与困境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看到,县级广播电台的发展也有着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新技术发展给广播开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广播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转型,从而给广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比如数字多媒体广播,可以在地面高速移动的状态下高质量地接收声音、数据信息。因此,户外活动者,公交、火车、甚至飞机等交通工具使用者都可以使用数字多媒体广播;网上数字广播,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节目,并实现同步交流,这些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参与节目的需求,改变了以往听众只有通过热线电话与电系的方式。

(二)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得广播产生了新的传输方式和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科技制造出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既是广播的对手,又是广播的盟友,他们不像电视那样具有排他性,而是给广播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弥补了广播的不足。广播与新兴媒体实现“融合”,至少能体现三大优势:一是通信技术使广播彰显机动快捷的优势,随着卫星电话、手机等移动无线通讯工具的普及,一部手机电话就可以在无线信号覆盖的任何角落随时发回现场报道。二是手机短信使广播扩大了与听众的互动,听众参与机会的增加,互动性的提高,极大带动了收听率的提高。三是互联网使广播的功能得到延伸,广播与互联网联姻后,广播电台播出的声音版节目就有了文字版和图像版,主持人可以在网上节目预告、征求听众意见、讨论问题甚至聊天。

(三)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县级广播电台市场空间扩大。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提高,为广播拓展了空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服务业日益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媒体的经营收入,“大河有水小河满”,县级广播电台近几年收入的提升是与县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二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有车族”数量猛增。车辆的增加扩大了广播的收听群体,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有人说,现在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广播电台发展的一个“黄金机遇期”。

三、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对策建议

第3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数字经济;生产要素;数据

自2015年正式提出“互联网+”以来,我国先后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7年)、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智能+”(2019年)和新基建(2020年)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迈入了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要素发生了重大改变[1]。这为占全国人口68%、国土面积占90%、GDP占41%(2019年)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2]———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多重挑战。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趋势下,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步伐,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新的经济发展体系给县域经济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随着“新基建”的大力建设与推进,以5G、AI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催生了新的经济发展体系:1.市场资源配置出现新要素。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携同算法、算力共同赋能物理世界(主要是机器),物理世界将替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人类将进入“数字生产力”新经济时代。2.竞争要素和机制出现新规则。竞争要素已由传统的资源、产品、技术、服务等过渡到生态圈体系竞争时代,市场竞争要素资源将向数字经济体系无限集中,将改写商业经济竞争的规则,传统经济管理被强中心、共生化、无边界、自驱动的数字经济全方位取代。3.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势。传统经济形态将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建立起高度耦合“数字联姻”关系,传统组织、物理世界将在数字化进程中进化出“智能生产力”、“智能生产关系”及“智能产出”的新型经济关系,传统经济的智能数字化转型将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并产出新型智能产品,新的经济发展体系将给县域经济带来全方位的机遇和变革[3]。

(二)县域经济统计和核算面临重大调整和冲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创新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品表现形式,创造出了诸如共享经济、共享知识等新型产品、新型消费和新型收益的综合经济形态和数字化产品。而现有宏观统计体系已经无法完全对具有跨界融合、免费服务、动态创新等特征数字和被数字化提升的产品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值进行准确的捕捉和计量[4],这对我国传统统计、税收和财政管理体系提出新的重大挑战,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体系面临重大调整[5]。而县域在数字技术、数据积累与规范、新产业规模与集聚能力等方面与市域城市或发达区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新型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完善、实施和推广,县域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都将面临不利的局面。

二、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生产要素运用不足及固化依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先后交替及转换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推动县域经济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发展。但由于不同县域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差异,传统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诸多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木桶效应”现象。同时许多县域对传统生产要素产生了“刚性”依赖,这严重束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资本门槛逐年提高、环保标准日益提高等一系列发展条件的变化,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常态下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两难选择。

(二)数据要素发展积累和沉淀不够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许多县域先后推动诸如智慧县域、数字县域、数字政府等的建设,除了在物流、交通、基础配套等数字化硬件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外,还将线上线下数字化产品市场的触角伸向了偏远的乡村,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数字化场景进入并深刻影响县域人们的日常生活。县域数字化建设及数字化产品催生了海量的数据,但相比需求相对规范、采集技术成熟、应用场景系统、渠道兼容较好的一、二线及中心城市来说,由于应用需求、采集技术、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县域内绝大多数的海量数据呈现碎片化、无序化、失联化的特点,处于“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无处可用”的“流浪”状态,规范、有序、标准的数据积累和沉淀明显不够,县域经济智能化发展先天不足。

(三)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系统性不足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以数据流动的智能化来解决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消费端和供给端的高效协同和精准匹配。但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供给端与消费端存在明显的失衡和不匹配:在消费端来说,县域经济范围内拥有较大规模的网购人群和网络零售、快捷便利的快递物流及移动支付体系;但在供给端来说,县域普遍存在全球知名品牌缺乏、精准营销不足、产品定位不准、数据驱动产品不足、数字化制造能力偏低、柔性生产和定制化生产能力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内生动力及韧性严重不足。

(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理念与思维“误区”1.认知误区。数字经济要求县域治理进行创新和适应、跨越不同领域技术、传统创新方式等诸多改变和适应,因此普遍存在害怕、惶恐、抵触、轻视的倾向和情绪,对数字经济的本质、趋势、应用等认知不足。2.思维误区。受传统思维惯性和现实情境双重因素影响,出现了一方面轻视数字经济的引领创新作用,而另一方面则认为领数字经济无所不能的两种极端思维。3.实践误区。在推动数字经济过程中,县域政府普遍存在过于追求国际前沿水准、打造大型新型商业生态而普通民众却对发展数字经济“孤陋寡闻”、参与度较低的不对称情境。同时许多县域过于谋求县域范围内全方位的智能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色与差异,缺少问题导向的思维转变。

三、数字经济时展县域经济的途径与方法

(一)解放思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与思维创新1.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和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县域数字经济发展要树立人本理念、惠民理念、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所有的智能产业、技术、产品等均要以县域内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并服务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扶贫攻坚等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发展大局。2.坚持问题导向。不同县域的发展均有其自身优势和不足,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县域面临的痛点和难题,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方法予以解决,谨防“两张皮”现象再现。3.创新县域管理方式。推动县域管理从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向多元包容的管理方式改进,关注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等,满足并达成县域管理过程中多方的利益需求,实现共赢共享。4.树立全生态思维。在推动县域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要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营造数字转型环境、完善数字化积累等多个方面构建数字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二)确立数据要素引领地位,联动传统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发展1.确立数据要素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把数据要素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要素,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全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县域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数据要素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确立其在全要素中的主体与引领地位。用数据思维深度拓展、挖掘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领域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制定完善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和制度,做好县域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2.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带动作用。针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发展、应用或挖掘不足的问题,运用智能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生产要素所涉及的行业企业进行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升,推动对传统生产要素、生产能力等的创新运用、升级和发展,以解决和释放传统生产要素的发挥不足等问题,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智能化转型步伐;同时构建以数据要素引领驱动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新型五要素有机融合的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新函数和新逻辑,推动新型五要素的有机整合与高度融合,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4篇

关键词:数据管理数据安全技术手段

1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据安全面临多重挑战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数据的产生、流通和应用更加普遍和密集,使企业数据安全防护面临新的挑战。

1.1新设施带来的安全挑战

网络基础设施是国家、企业和个人核心数据的载体,是数据安全保护的重要基础性环节。从网络基础设施的传统界定范畴来看,主要包括存储设备、运算设备和其他基础软件等。然而,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数据基础设施的范畴不断扩展,数据中心(IDC)和移动终端等集成了存储、运算以及基础软件的功能,成为日益重要的数据基础设施,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攻击者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到存储海量数据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其遭遇DDoS攻击的占比达到70%。另一方面,信息泄露事件频发,数据泄露和丢失已成为数据中心面临的巨大安全风险。根据RiskBasedSecurity公布的数据,2019年已经发现超过3800多起数据泄露事件攻击了企业或者机构,并且在过去的四年里增加了超过50%。

1.2新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

分布式计算存储、数据深度挖掘及数据管理可视化等新技术能够大大提升数据资源的规模存储和处理能力,但也给企业数据的防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云计算和多业务融合是其中显著的代表。首先,云计算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分布式的存储和计算,该方式能够有效防止个人数据在本地出现大规模泄露,但目前黑客已经可通过分析信息分片的方式,对被分割的原始数据进行复原。其次,随着多项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新型业务的复杂度进一步提高,也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应用安全风险,使得原有的安全防护技术和体系难以应对。对于单一的技术而言,通常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安全解决方案,而随着多项技术的交叉融合,针对单一技术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再有效。例如,英特尔处理器在2018年5月初,又被曝出发现8个新的“幽灵式”硬件漏洞,攻击者可以窃取运行在同一个物理内核的另外一个进程的隐私数据,显示出云主机系统与虚拟机之间的兼容问题。

1.3新应用带来的安全挑战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通信技术与交通、金融、医疗等领域融合所产生的新的互联网应用、平台和场景,如自动驾驶、网络约租车、智能投顾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大数据的收集、储存、归类、处理及分享创造了更加方便和灵活的方式,许多企业决策、问题分析、模型构建等问题都要借助大数据分析来实现,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和管理带来挑战。首先,垂直行业线下管理机制自成体系,不同部门各司其职,在互联网引入后,部门间的监管职责边界较为模糊,已有线下管理职责发生交叉,目前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监管体制框架,给新业务的安全管理带来挑战,网约车平台监管就是明显的例子。其次,数字化生活、智慧城市、工业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务、新领域创造出纷繁多样的数据应用场景,使得数据安全保护具体情境更为复杂。最后,企业隐私保护的安全责任更加突出,近年来各类隐私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据英国科技研究机构报道,Facebook公司于2019年12月再次出现数据泄露问题,超过2.67亿用户数据被泄露,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访问该数据库。这反映出了互联网平台企业在确保数据多渠道流通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1.4企业自身安全防护基础和意识不足

数字经济时代,虽然企业不断完善信息化相关手段和举措,但在利用新技术进行数据安全防护方面仍然比较被动。在基础安全防护方面,我国在芯片、系统中央处理器(CPU)、核心元器件等硬件方面仍然主要依靠进口,且尚未形成安全自主可控的软件系统生态,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底部就面临安全威胁。在安全意识方面,企业重技术、重业务、轻安全的思想还普遍存在,过度重视信息化设备和技术,对于数据安全防护紧迫性的认识不够,影响了相关投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有超过50%的企业依然未设置防火墙,45.4%的企业未设置安全审计系统,超过60%的企业没有设置网络入侵监视系统。

2数字经济时代完善企业数据防护体系的总体思路

2.1明确企业层面的防护目标

对企业而言,最为关键的防护目标是平衡好国家安全、企业商业秘密、业务正常运行和客户合法利益这四方面。一是应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重要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制度性要求,履行企业自身的合规义务。二是还应确保企业自身数据和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2.2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安全防护体系

数据安全防护建设需要以“数据为中心”。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明细数据来源、数据质量、数据生命周期、数据应用场景。基于此,构建起由数据安全制度规程、管理机制、技术手段组成的全面覆盖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形成闭环管理链条。(1)数据安全制度是企业数据安全实践的指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有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论断,要求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企业数据安全制度和规程应建立在国家整体对于企业商业秘密、国家重要数据、个人隐私保护制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根据企业自身业务流程,明确具体场景下的数据收集、处理、存储、使用、转移的规则和责任主体。(2)数据安全管理统筹是落实企业数据安全实践的关键。随着企业IT系统和环境的不断完善,运维服务、系统集成、数据存储的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和数据安全对于企业而言愈发重要。在这种态势下,企业应着眼全局、把握细节,成立专门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自上而下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架构,确保企业数据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战略、制度能够有效实施。(3)数据安全技术手段是企业弥补数据制度不足的重要保障。技术的变化永远超前于制度的构建,新的信息技术不仅会带来新的安全风险,也是数据安全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为落实企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的总体目标提供技术支持。例如,云端技术将定义新的网络安全导向,近年来厂商积极研发新技术,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和用户选择虚拟机间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视化工具能够有效洞察每台虚拟机的独立行动和互动,采用流量监控、应用识别及用户识别等技术,帮助用户鉴别是否存在攻击和非正常行为。

3企业开展数据安全防护实践的措施建议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同步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实现“技管”与“人管”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数据安全管理的目标。

3.1技术防护措施建议

企业应按照数据收集、存储、传输、使用、共享、销毁这一全生命周期加强数据安全的技术防护。(1)在数据的收集环节,企业重点工作为对于数据进行分类、对于数据类型和安全等级进行达标。同时,企业还应将相应功能内嵌入运维管理系统,保证各类数据安全制度有效地落地实施。(2)在数据的存储环节,企业可以采取数据加密、硬盘加密等多种技术方式保障数据物理存储的安全性。对于企业在云端数据的安全,则应按照数据中心或云计算安全评估技术标准要求,严格根据数据类型进行对应的技术手段。(3)在数据的传输环节,企业重点工作包括采用加密或匿名化等手段对于数据进行处理。一方面,应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等不同技术手段对于数据传输链路或直接对于数据进行加密。另一方面,由于个人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标准较高,数据泄露风险日益严峻,企业还可通过算法等技术手段对于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再将相关数据用于流通领域。(4)在数据的使用环节,企业既可以沿用配置防火墙、数据加密等传统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也可以采用数据安全域、数据日志管理和审计等、数据流量异常监控等新的数据安全技术措施。(5)在数据共享环节,企业可加强对于共享第三方主体的背景审查,并且将共享和披露数据的具体场景与具体的数据安全域技术进行结合。此外,还可以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采用许可或授权的方式对数据离开平台进行管理。(6)在数据的销毁环节,企业需要采用硬件或软件方式,实现磁盘中数据的永久删除和不可恢复,包括硬盘粉碎机、硬盘折弯机等硬件处理方式,以及多次填充垃圾信息等软件数据处理方式。

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 中小型 核心竞争力

一、北京市图书馆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的图书馆总体状况

2011年北京地区共有图书馆7309个(包括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室)340个,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454个,学校图书馆1087个,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5428个。北京图书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北京市庞大数量的图书馆中,像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这样的大型图书馆还是占少数,绝大多数是中小型图书馆。这些中小型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一般在几万册到几十万册。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中小型图书馆面临资金、市场、人才等多种挑战,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北京这些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构建问题。

(二)北京市图书馆的数字化状况

进入21世纪,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发展日新月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政策。于此同时,北京市也不断加大对信息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来提高北京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图书馆作为北京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

目前,北京市已经建成并运行的数字图书馆主要包括:国家级的数字图书馆,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此外,各行业性质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与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系统。另外,还有企业所建立的商业性质的数字图书馆。北京市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数字图书馆数量与质量皆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数字化水平方面。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数字化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些不同种类的数字图书馆可以为各类读者提供更为专业、快捷、方便的文献信息服务。

二、中小型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中小型图书馆所面临的数字化方面的挑战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北京市涌现了像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等这样一类大型数字图书馆。由于数字图书馆指的是将图书馆的现有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因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迅捷、广泛的信息服务。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会转向数字图书馆。这就给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可以说,中小型图书馆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最大的挑战就是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方面的挑战。

(二)中小型图书馆遇到的资金方面的挑战

在知识化与信息化时代,各类出版物种类与数量大幅增加。无论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还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在种类与数量方面每年都在大幅增长。此外,期刊、报纸等数量与种类也在每年增加。另外,图书、杂志等印刷品的价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增长,而且年均增长的幅度较大。以图书价格为例,上世纪90年代图书价格比上世纪80年代的图书价格增幅超过10倍。进入21世纪,最近10年图书价格比上世纪末又增加了6倍以上。而多数中小型图书馆的购买图书经费增加幅度非常有限,有些小型图书馆图书购买经费甚至没有增加。导致图书的采购的种类和数量一直都在下降。

(三)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的技术方面的挑战

第一,传统图书馆所面临的数字化挑战。数字图书馆使传统图书馆从单一的藏书馆扩展为信息服务的场所,即集交流、贮备和传递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对知识的储藏与使用模式,符合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被视为21世纪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中小型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二,图书馆所面临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挑战。在网络化时代,图书馆要走向网络化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建设,这既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数字图书馆硬件方面的建设,还包括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方面的软件建设。由此来看,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比过去的传统图书馆面临着许多技术方面的挑战。

(四)中小型图书馆所面临的市场化方面的挑战

北京市的图书馆一些属于公共图书馆性质,其它多数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图书馆,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建设费用与运营费用主要依赖政府财政的拨款。由于近年来,市场化改革一直在进行,社会上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商业性质的图书馆,目前运营状况也比较良好。在北京地区,一些企业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在商业化运作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市场占有率、市场影响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如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时代超星有限责任公司等。

北京市目前一批商业性质图书馆的成功运营给目前北京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未来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方向。但也使得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在财政拨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从市场中来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

三、北京中小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构建

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数量庞大、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要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环境中要获得生存与发展,这就需要构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时代,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目前,中小型图书馆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做好中小型图书馆的特色信息资源建设

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与大型公共图书馆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要明确自身定位,把主要力量放在特色资源的建设方面。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拥有专业化、特色鲜明的别的图书馆所没有的信息资源,才能在数量庞大的图书馆中,保持竞争优势。目前,北京市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分别属于特定行业、专业,用户群体也为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读者,因此具有专业属性强、本领域文献丰富等优势,如果能够做好用户目标定位及适度的资金投入,还是比较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由此来看,中小型图书馆要做好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难度也不是特别大。做好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就可以让有限的馆藏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有效、更专业、更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小型图书馆的市场竞争力。

(二)通过联合提升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能力

中小型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规模、每年的资金投入、用户群体的数量等方面,与大型图书馆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肯定不能再走那种“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必须走联合发展的模式。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只充足的信息资源量才能为用户提供高水平的图书情报服务,如果信息资源量不足,难以留住以往的客户群,开拓新的用户也会变得困难。因此,中小型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就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行业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也可以通过区域图书馆之间的联合等多种方式。通过与其它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来摆脱中小型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方面的瓶颈。目前,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除了图书馆之间的自愿合作之外,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与推动。

(三)中小型图书馆要积极开拓用户市场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金融及市场资源。北京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北京还有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庞大的市场资源。北京有数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环渤海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数量超过100万家。

首都有数量庞大的企业群,对企业情况需要有详细掌握,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基础。企业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行业、主要产品、企业性质、规模、经营情况、企业文化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此外,还要了解企业的需求,主要包括:企业文化需求、企业产业研发需求、企业开拓市场需求等。有目的性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对企业服务,不但可以得到企业经费方面的支持,还可以提高自身提供行业地位。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北京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硬件与软件方面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前提与基础。计算机服务终端、服务器、工作站等图书馆硬件的选择,要达到经济实用,更要质量可靠。在网络建设方面,需要兼顾可靠性、经济性等原则。与此同时,要选择那些可以为图书馆的后期运营提供较好的维护服务的厂商,好的后期软硬件方面的维护服务对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中小图书馆很重要。

中小型图书馆的系统软件,应当依据本图书馆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系统软件。图书馆的软件选择,应当满足图书馆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的要求。软件同时要兼顾标准化方面的要求,如要符合国际图书情报CNMARC格式及中国机读格式的标准;图书馆网络化方面的要求,如软件要支持TCP/IP协议,支持网络传输服务等;此外,所选择的软件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期的技术要求。

(五)提高中小型图书馆员的信息化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6篇

一.电信一体化的概念

为方便本文的讨论,电信一体化的概念是首先需要定义的。电信一体化的英文表述为“convergence",其基本含义被一体化。根据牛津现代高汉双解词典,一体化是指“自四面八方向一点汇合;收敛;聚集”。特殊到电信这一领域,“convergence"被赋予了专门的含义,笔者在本文中暂且将其称之为“电信一体化”。

根据《电信、媒体及信息技术领域一体化及其对法规的影响的绿皮书》1,电信一体化被表述为下列两方面的内容:

(a)不同网络平台实现在本质上相近的服务;.

(b)电话、电视和电脑等个人消费设备的一体化。

英国电信办公室2在其向议会选择委员会提交的第二版报告3中将电信一体化表述为音视频通讯以及广播领域的下列的活动的混同:

(a)电信(包括声音和数据服务);

(b)电脑(包括接入公共通讯网络的硬件和软件);

(c)广播等其他基于网络的声像服务;

(d)上述内容的组合(例如互联网的互动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电信一体化是指对于不同产业,特别是电信、广播、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融合的表述。

二.电信一体化产生的原因

对于电信一体化产生的原因,国际上有广泛的共识,那就是电信一体化产生于技术层面。由于电脑、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传统的和新兴的通讯,不论是声音、数据还是图像,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提供,并最终导致了电信一体化的产生。根据笔者的理解,电信一体化产生的技术原因如下:

1.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在电脑及电信产业等产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以及数字传输技术。通过数字技术,信息被转换成计算机可执行的格式。简单来说,计算机会根据一系列的“开关信号”来作出反应并运行程序。这些“开关信号”要么是开要么是关,是二进位信号,被表述为:“0”或“1”。本质上,任何形式的信息,无论是声音、文本、照片、声音还是图像,都会被转换成一系列的二进位的指令,4待对方接受后,再还原成原始的信息格式,并根据需要进行处理。数码技术的高效性和高保真性远胜于模拟技术,从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信息的数码化构成了电信一体化的技术基础。

2.网络和压缩技术

通过新的铜导线、光纤以及无线技术的应用,网络的带宽已增加了很多。网络带宽的增加使数字数据能够被高速和高效的传输和接收,从而为高质量的声音和图像信号在不同网络间的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此外,压缩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需要传输的数据量,从而提升了现有的网络的传输能力,使原先认为只能在更高效和昂贵的宽带网络上才可能提供的服务也能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提供。网络的普及,网络能力的大辐度提升,网络使用者的增加以及网络应有软件和程序,特别是压缩程序的广泛应用,在电信一体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网络和压缩技术的发展是电信一体化在事实上成为可能。

3.计算机技术

作为网络终端,个人计算机在互联网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到现在,个人计算机已经成为功能强大、高效、多功能的数据处理中心,有能力处理不同的声音、图像信号,甚至模拟3D环境。在强大的个人计算机的支持下,用户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电信一体化带来的诸多好处。并且,个人计算机的价格也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而大辐下降,使一般消费者都能够负担得起。对消费者来说个人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须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电信一体化提供了应用空间。

上述技术特点为电信一体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形式的信息都可以被数字化并且通过任何网络进行传输,并在一个或多个终端上复原到最初格式并加以利用。

三.电信一体化对于现存法律体系的挑战

在广播、电信以及信息技术等原先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产业并且广播以及电信甚至有其专门的法律体系的情况下,电信一体化的出现打破了现存体系的结构,这些产业原先清晰的界限已经模糊了。并且,电信一体化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产业的联合和合并。这样,由于法律指向的对象已经不在存在,现存的建立在不同产业区别的基础上的法律体系面临着电信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另外,新的服务的出现以及现在服务的发展将很可能创立一个唯一的信息市场。新的信息市场的出现会导致一系列的全新的问题的出现,例如说垄断、价格控制、网络互通、公平竞争、消费者保护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等等。这些新问题都是立法者所需要面对的。

1.对于法律一致性的挑战

在电信一体化的情况下,通过任何网络来提供日益增加的各种类型的服务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现有的法律体系则是建立在按照不同的服务各自的特点进行区分的基础上的。比如说,尽管电影、音乐和文本现在都可以通过数字格式进行传输,它们仍然由不同的法律法规进行管辖,特别是以这些数据不同的传输方式为基础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基于传输方式的法律管辖势必会导致对不同服务的歧视,而这种歧视又会成为公平竞争、投资以及服务本身的限制。再如传统的广播电视正受到新兴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电视的挑战,网络电视实际上实现的是与广播电视同样功能,提供同样的服务,只是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就可以免受法律法规对广播电视的诸多限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并不公平。

2.全球化的挑战

由于国际互联网打破了国家的地理界限,全球化已经不再仅仅存在于想象中,而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在新的全球化的环境中,服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这样对于某一地区的投资也就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这一地区对于网络和服务的规范程度。某一地区对于网络和服务的过度或不适当的规范不仅会在技术上面临很多的困难,而且会经济活动的外流,从而会影响该地区的信息化。

3.充裕度对于以稀缺度为基础的法律体系的挑战

基于对辐射频率及其内容等资源的稀缺性的反映,现有的法律规范通过许可制度来管理网络及资源的分配,但是这些法律规范正受到电信一体化的挑战。现在的市场及技术发展趋势,比如说网络传输能力的根本性提高,不同内容和服务在各类平台上传输的可能性,竞争性线路的增加以及数字压缩技术的提高,已经表明在完全数字化的环境下,稀缺性已经过时,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这样现有的法律体系也就需要重新加以评估。

4.对于公众活动和私人活动的挑战

现有服务根据其是公众活动还是私人活动由不同的法律规范。电信一体化意味着公众活动和私人活动的界线已经模糊不清。举个例子来说,原先的电话话属于公众网,现在由于网络互通,公众网和私人的网络已经混合在一起,共同组成国际互联网,在使用中无法加以区分;原先认为是公众领域的邮电、广播等产业也由于电子邮件、互动广播等方式的出现而淡化了其公众活动色彩。因此现在的基于公众活动和私人活动的区分的法律体系在技术调整发展的今天可能需要重建。

5.对于立法结构的挑战

在电信一体化的范围内的立法机构的分列性、复杂性以及多样性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对于法规重复规范以及需要应付多重立法者的风险的考虑,经营者可能要求对现有的立法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以使其合理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行政障碍。

四.电信一体化对于几个相关领域的挑战

为进一步的讨论电信一体化到底对现存法律体系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领域进行讨论:

1.电信一体化对电话业的挑战

通过国际互联网的语音服务是电信市场近几年来的最新发展,这一新兴业务对现存的市场结构,尤其是对于基于公众电话网的电话业务带来了重大挑战。新技术的采用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对国内以及国际电话价格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并导致对现存的电话费用结算体系的根本性变革。5从技术上来说,传统的电话要求在呼叫方和被叫方之间建立起一个固定的回路,但是“网络电话”则是将数字形式的声音信号通过一系列的网络进行传输,构成所谓的“虚拟回路”。尽管“网络电话”相对于传统的电话来说声音质量要差一些,但是仍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尤其是考虑到其价格因素,并且由于技术的进步,“网络电话”的声音质量仍在不断提高之间,并且已经和传统电话没有太大的差距。“网络电话”要比传统的电话便宜的多,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网络带宽,并且可以通过压缩技术有效的减少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压缩技术带来的压缩比是惊人的,比如说20:1在现在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压缩比例。除了数据是通过互联网传输带来的经济上的好处外,现存的互联网付费方式也是“网络电话”得以盛行的一个重大经济驱动力。由于互联网是使用公众网和私人网络的“网络的网络”,用户只需要向本地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6支付接入主干网的费用,而不论其传输了什么内容或者通讯的到底在相隔多远的双方之间进行。正是由于这种与距离无关的付费结构,使“网络电话”成为相对于传统电话更具吸引力的选择。作为电话的竞争者,“网络电话”对促进被国家垄断运营商控制的电话价格的下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于国内电话还是对于国际电话。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电话”加速了电信市场全球化以及自由化的进程。

2.电信一体化对广播业的挑战

由于广播业的特殊性,广播活动受到严格的法律规范,甚至是复杂的或是多重的法律规范。从事广播业除了需要许可证并受到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管辖以外,服务提供商还要受到内容以及传播方式方面的法律的管辖。电信一体化却给广播业带了巨大挑战。迄今为止,只有重要的并且适合的公司才会被有关广播部门授予相应的广播许可。通过这种方式,广播部门能够控制服务商的活动以及在其运营频道上的广告活动等;小的公司根本就不可能取得提供广播服务的许可证。建立在技术的发展基础上的电信一体化却使这种方式面临种种问题。服务商开始通过互联网来向客户提供电影、电视或音乐节目,只需要满足电信部门的有关要求就行了。这样造成的区别对待是明显的:仅仅由于传输方式的不同,同样的内容却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法规进行管辖。这样,互联网广播服务提供商就规避了广播部门的监管,而传统广播服务提供商却仍然受其管辖。电信一体化给广播业带来的另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基于TCP/IP技术7,网络广播已经从“广播”8转变成“窄播”了,同时个体用户可能通过互动方式来接受内容,从而使“推出”技术转变成“吸收”技术。由于现存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在“广播”的基础上的,即充分考虑到广播系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发出,但是现在在电信一体化的情况下“广播”已经变成了“窄播”,原有的法律体系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环境下的广播业。

3.电信一体化对移动电话业的挑战

在电信领域,基于迄今盛行的费用、带宽以及通讯质量的不同,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并不被认为是相互补充的。随着GSM标准移动电话技术的发展,如GPRS,以及第三代移动电话技术的成熟,移动电话网络的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从而能够提供原本仅属于固定电话网络服务范畴的多媒体服务,包括电子邮件、互联网接入等。同时,移动电话市场在近十年中取得了扩展。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3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将达到2亿。出于对移动电话网络基础设施投资的鼓励,各国往往对移动电话业采取鼓励政策,并给予种种优惠,但是随着电信市场的转变,主要是移动电话业的发展及其移动运营商市场地位的提升,移动电话市场将受到更多的管理并承担更多的义务。在英国,电信办公室就确定vodafone和BTCellnet两公司9对英国移动电话市场具备“市场影响力”。这样,这两空公司就需要面对法律规定的具备“市场影响力”的种种义务和限制,以及这些义务和限制对于其提供网络互联的条款和价格的影响。

4.电信一体化对于企业合资的挑战

电信一体化进程以及互联网和在线服务的高速成长对公司企业来说意思着意味着战略性的机遇,并且导致一系列的企业合并及联合的发生。原属于不同市场的主要市场经营者,无论是在广播业、电信业,还是在信息产业等,纷纷通过设立合资企业来发挥和扩展其市场份额及影响力,从而在新的大“通讯市场”造就出新的巨型垄断企业。例如英国电信(BritishTelecom),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米德兰银行(MidlandBank)以及松下电子欧洲有限公司(MatsushitaElectricEuropeLtd,maybuild)共同出资设立英国互动广播公司(BritishInteractiveBroadcasting),从而向互动数字电视市场提供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新设立的合资公司依靠英国电信在基础设施方面,天空广播在节目内容及卫星设施方面,米德兰银行在资金方面,以及松下电子在技术方面的支持,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市场垄断者,影响这一领域的公平竞争。但是由于这样的合并造有可能刺激技术的进步并且给用户带来更多更好的服务,管理机关并没有简单的依据《欧洲共同体条约》第81条(1)之规定10对其加以禁止,而是采取了积极的态度,试图平衡合资带来的垄断后果以及给用户带来的实际利益,最终在附加诸多义务的条件下,充分合资企业的设立。基于这样的观点,合资企业在承担能够防止滥用其垄断地位、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相应义务的条件下,一般能够得到许可。这些义务包括网络互通、网关接入、非歧视性待遇以及价格控制等等。

五.立法结构的变革――单一立法模式分析

为迎接电信一体化所带来的挑战,现在的立法体系应当进行一定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到底是在现有立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还是建立一个新的单一的立法模式是值得探讨的。由于仅靠现存立法机构的进一步合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立法的重复和混淆,单一的立法模式看起来更加适合电信一体化后的信息社会,尤其值得关注。具体来说,单一的立法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有利于监控整个通讯市场

由于通讯市场是是电信、电话、广播以及信息技术市场的融合,存在不同产业的联合或是合并,只有单一的通讯管理部门能够有能力和可能在宏观上监控整个通讯市场并能够评估对某一领域的决定对另一领域的影响特别是涉及跨领域问题的处理。

2.有利于减少机构重叠带来的不确定性

在多机构管理的模式下,由于有不同的立法机构以及管理机构,人们常常会觉得无所适从,尤其是在还没有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情况下,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找何部门解决问题。而在单一的立法模式下,经营者或其他任何机构及个人不需要再为不知道应该找何部门解决问题而烦恼了,因为有且仅有一个通讯市场管理机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一机构得到解决。

3.有利于立法的一致性

作为管辖领域互相重叠的结果,不同的独立立法机构倾向于根据其自身的考虑来进行立法,基本上不考虑其对重叠领域的影响。这样的立法势必会造成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和不一致。在单一的立法模式下,这种情况将会被改变。最适合电信一体化后的通讯市场的法律的协调、政策的一致将成为立法的主旋律。

4.有利于立法和监督的有效性

对于电信一体化后的通讯市场中存在的仍具备一定特点的领域,单一的立法机构仍可以通过设立下属部门的方式来加以特别的管理,同时作为同一机构的共同部门,通过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可能消除独立的机构各处立法的不协调的风险。另外由于部门存在共同的上级机关对其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必然能够提高相互间合作的效率。

5.有利于节约社会财富

与多机构立法模式相比,单一的立法模式可以消除不必要或是重叠的部门,裁减冗余人员,从而大规模减少支出。这样单一的立法模式将更加经济,有利于节约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节约社会财富。

与立法模式密切相关的另一问题是法律适用的问题,即如何平衡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特别法规在电信一体化后的通讯市场的关系的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原则无论在任何产业或领域都应当适用,但是由于其过于广泛,不能完全适合于具体领域的自身特点;而通讯市场的特别法规也不能够脱离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而存在。因此,笔者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替代的。上述的单一立法机构可以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指导下,结合通讯市场的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立法,从而促进通讯市场的公平竞争、保护消费都权益并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六.电信一体化给英国立法体制带来的影响

对于电信、电视及广播等产业,英国现在采用的是基于其不同产业特征的多重立法体制,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表请打开:law-/lw/doc/1337.doc;)

为就电信一体化对英国现存的法律体系的影响作出相应措施,英国议会文化、媒体及运动委员会就电信一体化对英国经济的影响展开了一系列的听证和辩论。11对于立法模式的改革,主要形成了两大意见:一派以英国电信办公室为代表,认为应将现存的立法模式改革为双重立法模式,即仅留有两个主要的立法机构:电子通讯标准局和电子通讯委员会,12其管理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无线电管理局及独立电视委员会反对这一结构,坚持认为根本就没有办法明确区分内容/文化和社会公共政策信其他经济考虑。

在仔细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后,委员会作出的结论竟然比电信办公室还要激进,认为应当设立一个单一的横跨整个通讯市场的立法机构,称之为“通讯规范委员会”,由该机构全权负责广播、电信和通讯基础设施的立法工作。13

对于这一问题,英国政府起初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并在与电信一体化相关的政府绿皮书中表述了一种“等着看”的态度,以防止立法过于超前所带来的风险。14英国政府支持保留现存的立法体系,同时宣布主要的立法机构将增进相互间的合作。

另人感到惊奇的是,英国政府的态度在2002年12月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政府白皮书中,英国政府计划为通讯业和媒体业设立单一的立法机构,通讯办公室,由其管辖电信、电视以及广播等领域,无论是经济范畴还是内容范畴。

结论

由于电信一体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而是对全球的技术、经济、社会及法律产生广泛影响的普遍现象,中国必然会受到其影响。对于中国来说,现在这一领域仍没有太多的研究,基本采取广电部负责广播电视、信息产业部负责电信的分而治之的模式。具体到某些案例来说,为防止出现垄断或是在某些领域内减少竞争而人为的采取种种过激措施更是在实际上为电信一体化设立了障碍。但不管如何,电信一体化正向我们走来,这一结果并不因我们对其采取何对态度而有丝毫的改变。中国在电信一体化的过程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和解决:到底那种立法模式适合中国?如何在新的通讯市场中处理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特别法规的关系?如何采取适当步骤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及国家的总体目标?等等。为此我们应当努力进行研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稳健的措施以迎接其带来的种种挑战,否则我们将会在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的竞争中被其他国家远远扔在后面。

1GreenPaper,''''OntheConvergenceoftheTelecommunications,MediaandInformationTechnologySectors,andtheImplicationsforRegulation.TowardsanInformationSocietyApproach'''',Brussels,3December1997,EuropeanCommission

2OfficeofTelecommunications

3''''Beyondthetelephone,thetelevisionandthePCIII''''(3/98)-seeoftel.gov.uk

4TelecommunicationLaw(firstedition,2001),byIanWaldenandJohnAngel,Page408

5''''RegulatoryImplicationsofInternetTelephony'''',ComputerandTelecommunicationsLawReview,IanWalden,1996

6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r

7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它规范了网络上的所有通信设备,尤其是一个主机与另一个主机之间的数据往来格式以及传送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也是一种电脑数据打包和寻址的标准方法。

8“广播”系指将无线电信号或电视信号向不特定的公众发出

9vodafone和BTCellnet是英国最大的两家移动电话运营商,此外英国还有T-mobile,Orange,Virgin移动电话运营商。

10Article81(1):"Thefollowingshallbeprohibitedasincompatiblewiththecommonmarket:allagreementsbetweenundertakings,decisionsbyassociationsofundertakingsandconcertedpracticeswhichmayaffecttradebetweenMemberStatesandwhichhaveastheirobjectoreffecttheprevention,restrictionordistortionofcompetitionwithinthecommonmarket.",ECTreaty

11FourthReportoftheCulture,MediaandSportSelectCommitteeinquiryintotheAudiovisualCommunicationsandtheRegulationoftheBroadcasting,May1998

12OFTEL‘sSecondSubmissiontotheSelectCommittee,''''BeyondtheTelephonetheTelevisionandthePCIII'''',datedMarch1998,

第7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国际税收 税收征管

一、电子商务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换代升级的加快,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e-commerce)成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交易方式。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大师对来势汹汹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冠以“新经济”的概念来概括,也就是用数字革命以及对顾客、产品、价格、竞争对手和营销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管理来构建“新经济”的基础,而电子商务则是“新经济”的主要代表。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

面对日益普及和发展的电子商务,在税收领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国内问题,又是一个国际性、全球性的问题;不但涉及较高的技术性,又涉及现行税收政策、法律、体制等。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会有1/3通过网络贸易的形式完成。当前,电子商务是否征税已成为焦点问题。世界各国对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都有着不同的观点。美国依然推行的电子商务免税政策得到了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支持。wWw.133229.COM德国税务工会主席迪特·昂德拉采克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透露,因无法控制众多的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电子商务交易,联邦财政部每年损失税款近200亿马克。不可避免地,这种崭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必将使传统的商品流通形式、劳务提供形式和财务管理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而给予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税收带来冲击和挑战。

1.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原有的所得来源的确认标准的冲击。在多数国家,税法对有形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提供和无形财产的使用都作了区分,并且有不同的课税规定。但是,在电子商务中,大量的商品和劳务是通过网络传输的无形的数字化产品,这些数字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原来人们普遍接受的产品概念,改变了产品的性质,使商品、劳务和特许权难以区分。

(2)电子商务使课税对象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由于电子商务具有交易主体隐匿性、交易标的模糊性、交易地点流动性以及交易完成快捷性等特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获取纳税人的交易信息颇为困难。

(3)电子商务为跨国公司进行避税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电子商务为纳税人逃避税务稽查提供了高科技手段。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电子邮件、可视会议、ip电话、传真等技术为跨国企业架起了实时沟通的桥梁,跨国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轻易地就可以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的成本合理地分布到世界各地。在避税地建立基地公司也将轻而易举,任何一个公司都可以利用其在避税国设立的网站与国外企业进行商务洽谈和贸易,形成一个税法规定的经营地,而仅把国内作为一个存货仓库,以逃避国内税收。

(4)国家间税收管辖权的潜在冲突在加剧。全球电子商务活动具有“虚拟化”的国际市场交易;交易参与者的多国性、流动性和无纸化操作等特征,使得各国基于属地和属人两种原则建立的国际税收管辖权面临挑战,国家之间税收管辖权的潜在冲突进一步加剧。

2.电子商务对税收稽征管理的冲击

(1)电子商务中的交易无纸化,使得凭证追踪审计失去基础。传统税收征管离不开对凭证、账册、报表的审核,而internet的发展促使纳税人的财务信息不断走向无纸化。传统财务软件中存贮账表的是纸介质和磁盘,而internet财务软件中的存账表越来越趋向于网页方式和以网页为主体的多媒体方式,而且,网页数据可以轻易被修改而不留下任何线索,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失去基础。

(2)电子商务中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使得交易无法追踪。电子商务的发展刺激了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联机银行与数字现金的出现,使得跨国交易成本降至与国内成本相当的水平。如果纳税人在国际避税地开设联机银行,税务当局就很难对支付方的交易进行监控。数字现金的使用也存在类似问题,数字现金的使用者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难以追踪。

(3)电子商务中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使得税务征管难度加大。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纳税人可以用超级密码和用户名双重保护信息来掩盖有关信息,也可用授予方式掩藏交易信息。税务机关既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对纳税人的知识产权和隐私加以保护,又要搜集纳税人的交易资料,从而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三、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对策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税收法制建设以及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电子商务所带来的税收问题,鉴于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尝试采取如下具体对策。

1.建立由工商、税务、信息产业部门联合审批的电子商务登记制度。即凡是具备网上交易的企业都纳入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监管范围。

2.制定优惠税率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能够帮助企业扩大销售范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应采用优惠税率政策,鼓励电子商务发展,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3.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大征收、稽查力度。暂时可以设想在企业的智能服务器上设置有追踪统计功能的征税软件,在每笔交易进行时自动按交易类别和金额计税、入库。长远来看还是需要开发一种电子税收系统,从而完成无纸税收。这不仅提高了对传统贸易方式征税的征管力度,而且也适应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征税要求。

4.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储化,强化征税信息管理。对待电子商务,重点是要加强国际信息、情报交流,因为电子商务是一个网络化、开放化的贸易方式,单独与国税务当局的密切合作,收集来自全世界各国的信息情报,才能掌握纳税人分布与世界各国的站点,特别是开设在逃税地的站点,以防止网企偷逃税款。

5.完善现行税法,补充有关对电子商务的税收条款。在制定税收条款时,考虑到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利益,应坚持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的原则,结合电子商务的特征,在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关税等条例中补充对电子商务征税的相关条款。

6.提高税务干部队伍素质。这既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要求,也是适应网络经济的要求。要强化对电子商务的管理,税务干部队伍不仅要精通经济税收专业知识,更需要精通电子商务管理技术,只有拥有一支一专多能的税务干部队伍,才能应对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提出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吕延杰.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9.

第8篇

时间:11 月5 日~8 日

地点:上海 恒丰路500 号浦西洲际大酒店

简介:

自1997 年我国出现第一条互联网广告以来的15 年时间里, 数字营销年复合增长率平均高达60%,2011 年中国的搜索引擎优化与付费搜索、门户与垂直网站展示广告、社会化媒体营销、视频营销、电子商务营销等,已经达到了1600 亿元规模,2015 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 亿以上。数字产业作为中国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确定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第四届亚太营销变革大会中国论坛”将

助力市场营销高管洞察社会及数字营销市场之变与不变、把脉转型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关注消费者内心及购买决策过程、探索真正精准高效富有竞争力的数字营销策略。

2013 中国创新营销峰会

时间:11 月20 日

地点:北京

简介:

“中国创新营销峰会”是《成功营销》杂志每年11 月份推出的年度营销盛会,每年峰会规模在600 人左右,自2004 年创办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过9 届。峰会将分析本年度最成功企业的营销策略及下一年企业营销的趋势和方向,同时评选出该年度各行业的最佳创新营销案例、产品、平台和公司。此会议结合成功营销特刊——《年度创新100 营销案例手册》是每年营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与盛事之一,拥有极高的传播价值。

2013 全球互联网博览会

时间:2013 年12 月7 日-8 日

地点: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

简介:

在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以及硬件复兴趋势渐趋明朗的形势下,由创新谷主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博览会(GMIE)”将于2013 年12 月7-8 日在广州市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本次盛会分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高峰论坛、全球移动互联网展览与新产品、全球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三大板块。我们诚挚地欢迎各界人士参与合作、共襄盛举!

2013 中国品牌领袖峰会

时间:11 月23 日

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简介:

“中国品牌领袖峰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领导者俱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主办,本届峰会的主题为“深化改革下的品牌机遇和挑战”,峰会设置了“解密品牌成功之道”的案例分享,探讨新形势下,民族品牌崛起有哪些机遇?民族品牌走向国际,还需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同时,峰会还设置了实战大讲堂,探索在全球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以及微博、微信、SNS 社交网站等众多新型自媒体的出现的情况下,移动互联时代的品牌传播和新媒体营销营销3.0 时代下如何进行品牌传播?新媒介环境下怎样进行品牌整合营销传播?新媒体营销能否成为品牌传播的下一站天后?

2013 中国上市公司领袖高峰论坛

时间:11 月23 日

地点:成都

第9篇

历史无法假设。不过,如果]有古丝绸之路,人类文明进程会被改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向世界。这些交流,都影响了输入国的经济社会变迁,进而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总进程。

不过,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以及海洋贸易兴起等各种因素影响下,这条曾经“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商路,成为历史。一去千年,如今,一些当年的繁荣之地,有的已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

2013年秋天,中国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这一举世关注的重大倡议,开启了再次改变沿线地区历史的机遇之门。

而其变化速度,可谓出人预料。

事实上,仅是古丝绸之路,便绵延数千公里,其所过之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均颇为复杂。历史上,也是在多国政府的维护之下,经过数百年时间,其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

但是,就在不到4年时间里,早已超越了古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一些雄关缘何在短短三年多时间内便成坦途?

其实,这种变化并不太难理解。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前后的这段时期,正是全球面临诸多挑战的重大变革时期。正如他所言,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对共同挑战的觉醒,会唤起共同应对的觉醒。世界各国纷纷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折射出的,正是共同解决现实挑战的务实态度,基于推动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的一大要义。

第10篇

今年全球金融经济的基本格局是“再调整”,包括三大结构调整:全球金融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与货币周期的结构调整。这些调整将为2014年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挑战。

2013年这一页翻过去了。走进2014年,全世界正以充满希望与不确定性的姿态迎接新一年的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

在经历全球危机重创后,主要发达国家正逐渐走出过去3年的低增长,步入缓慢复苏与增长的新阶段。新兴市场在保持危机后数年内相对稳健的表现后,过去半年却在“缩减QE(量化宽松)”的阴影下经历了一波动荡。

回顾整个201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认为,全球经济复苏赢得了动力,但世界经济仍然没有达到马力全开的状态——未来几年可能依然动力不足。IMF的最新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GDP将增长3.6%。这个数字虽相当漂亮,但仍低于约4%的潜在增长水平。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还有更多工作要做。IMF副总裁朱民前不久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全球金融经济的基本格局是“再调整”,包括三大结构调整:全球金融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与货币周期的结构调整。这些调整将为2014年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挑战。

全球货币政策“分道扬镳”

2014年全球经济政策最明显的一个趋势是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分道扬镳”:美联储将从本月起开始将QE3每月的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至750亿美元。但日本央行正在货币宽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欧洲央行仍然面临进一步宽松的政策压力,英国央行在短期内也不会开始收紧政策。

由于宏观数据见好,美国经济正强劲复苏,即使美联储开始缩减QE,但“缩减”并非“收缩”,今年美国的货币政策整体上仍将保持扩张性。经济学家们普遍预期QE将持续至2014年三季度或四季度,加息则可能要至少到2015年。

尽管日本央行的“量化与质化宽松(QQE)”货币政策正帮助日本稳步走在摆脱通缩的道路上,但去年4月起执行的消费税可能会扼杀经济复苏的萌芽,市场预期日本央行今年夏天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宽松规模。

在欧元区,随着通胀率下行至1%以下,欧洲央行仍有空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能力。

新兴市场的货币政策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各不相同,政策差异性在2014年或将继续。更容易受到美联储缩减QE影响的国家往往是那些曾有过信贷泡沫史、资本账户开放、高额经常账赤字和外债的国家,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等。

花旗在其最新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不大可能出现转折性的变化,财政政策紧缩也不至于影响经济复苏。新兴市场经济或受美联储缩减QE的干扰,但重陷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货币政策不如2013年宽松,财政政策紧缩却会有所改善,结构性改革虽缓慢但仍有可能在全球的不同角落生根发芽。

因此,从宏观经济政策整体来看,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在内的三大政策走向将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结构性改革挑战

在增长回暖的同时,2014年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将面临结构性改革的挑战,其中改革顺序和执行力是关键。

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最艰巨的任务还在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在经历过去的强劲增长后,从2011年开始不断放慢增速,如今开始平稳,继续下滑的风险已较小。

朱民同时认为,新兴市场的财政空间正急剧减少,货币政策扩张得很厉害,经济结构面临挑战。所以,2014年新兴市场要继续稳住发展,必须应对结构性挑战。

他强调,新兴市场的结构性改革包括重建财政空间、重新紧缩货币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包括对市场和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结构调整,才能把经济稳住。

中国经济面临三重挑战,即如何在控制信用和房地产泡沫的同时避免金融紧缩和周期性经济失速。中国政府拥有别的国家所没有的中央计划工具和机制,或可以从“金融过度”中实现有控制的退出,但仍存在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剧烈调整的风险。

第11篇

一、走向全球网络化时代

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世界将从工业化进入高度发达的全球网络化时代,这已是难以置疑的事实。然而,当我们期盼于网络生存、为网络时代带来的进步而欢欣鼓舞时,切莫忽略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自身。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在指认与表现、促使与推动这一进步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变革的,它在涉及生活变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现在,需要我们回答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网络化时代,哲学自身将受到怎样的挑战?

第一,网络化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社会时代哲学的生存基础。一是人类将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实践的新平台将世界把握在人类手中。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这一新概念,也就是说21世纪,人类将可以把地球上的一切,如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信息进行汇集、整理、归类,再按照地球仪原本的经纬坐标,构建一个全息性的所谓信息地球模型,即“数字地球”。并在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库等多种信息技术支撑下,让人类更全面、迅速、完美地把握世界。二是数字地球模型又将通过全球网络化在人类生活中起基础作用。人类生活空间的网络化,必然促使哲学要发生根本性变革。

第二,网络空间对哲学主题的挑战。网络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方式、结构和形态,从而迅速消解了工业社会的生存基础、主轴与结构,进而使奠基于工业社会的传统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主题发生深刻的危机。网络化社会促使社会科学主题从研究实体性社会转向研究、处理比特即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正在取代工业社会的资本、人力资源而成为未来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和价值,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迅速发展为新的、甚至是未来主要的经济形态,研究网络经济将成为经济学的主题。它使社会科学在进入网络空间的同时就促使社会科学转换主题。21世纪,网络生存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辐辏点:电子商务或网络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网络资讯安全问题将引起法律界专注于对网络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的考察;网络-信息社会的形成呼唤社会学研究关系网络生存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教育为教育学研究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网络文明的诞生又将文化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平台。

第三,网络社会结构对哲学的世界图景及其思维范式的挑战。前网络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在认识与处理单一的实体性世界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践模式是单一的“主体-客体”两极框架。主体际交往关系是被排斥在这一模式之外的。反之,网络化思维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信息化社会图景基础上,这是集实体化与虚拟化双重图景为一体的世界。同时,也是主体及电脑化、信息化交往空间,是以多元主体的交往为前提的。

第四,网络化时代对哲学话语方式的挑战。前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话语是一种实指,话语行为总是在 “主体-客体”框架中与实体语境产生先天的二元分裂。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科学的话语方式是网络化、电子化的,网络语言既可以是虚拟的世界,也可以直接成为对真实的世界的操作,网络的“语言行为”具有双重的意义与功能。

二、网络研究视野的双重转换

网络时代,首先是电脑发展史内在的实践向度与哲学理念反思双重变革的产物。从哲学的意义上看,全球化网络体系的出现是人类实践方式和实践观念的一种飞跃。二战以来,电脑的出现,首先是人类实践需要的产物,它在深层次上内在地蕴含着人类对实践本性的理解,以及对实践方式(结构)的观念把握。与此相关,电脑变革史则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人类实践方式与实践观念的重大转变。众所周知,电脑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两次转折,在实践观上表现为从“主体+客体”两极模式到“主体际交往实践”模式的演化逻辑,交往实践观成为这一转换的历史旨归。大步“走进”网络空间。

三、网络化研究的变革与发展

第12篇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首先“一带一路”面临全球变化的挑战。这几年来全球的气候在不断地变化,全球的温度也在不断上升。目前,位于中亚地区的咸海已经从浩瀚的湖泊慢慢地演化到基本上湖泊消失了这么一个程度,所以可以看出全球地表的水量在减少,这都是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结果。这样的环境变化,确实会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

同时也面临着粮食安全的挑战。为此,联合国在制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候,零饥饿和无饥饿一起构成的粮食安全成为联合国的重要目标。然而,面临粮食安全的挑战集中的地区也在“一带一路”地区。

另外还有自然灾害的挑战。“一带一路”建设地区自然灾害尤为严重。其中超过80%的灾害是地震、风暴潮、水旱灾害等,这三大灾害构成了全球无论是死亡的人数还是经济损失的80%。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所要实施的一系列实践工程,其实也面临着很多的风险。例如中巴走廊,从新疆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几百公里长度的中巴走廊,面临着诸多风险,有地震灾害,特别是水灾的风险特别大。

不过,面临这样的威胁,我们要有科学的行动和应对措施,从而避免这些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这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城市化本身的快速发展,对各个地区的经济、人口各方面也会带来系列的挑战。那么面对以上的挑战,我们怎么去应对?目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其实是个非常先进的技术,它可以把“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可以说它有着其他技术难以替代的,有的时候是唯一的可以发挥作用的一个技术。

通过对地观察大数据的共享对于沿线60多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粮食生产监测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8%,小麦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60%,玉米总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另外,全球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相对较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病也逐渐显现出来了,急需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进行城市化的监测,提供城市化的信息支持。

对地观测技术

提供数据支撑

那么我国家的对地观测技术发展情况到底如何呢?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55年前,遥感这门科学技术就正式问世了。这些年来我国在遥感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未来,我们国家还要发射一系列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目前我们国家发射的这些对地观测卫星数量在国际上是属于前茅的,当然还要进一步提高它的质量和技术能力。

目前,资源卫星应用在我们的土地调查、粮食估产、灾害检测、森林囤积量的监测、环境调查等各个方面。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发射一系列的环境卫星对于北方的一些陆地污染,南方一些水面污染监测都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气象卫星在这些运行卫星里面,是运行得比较成熟的一个系列卫星,这就是为什么每天晚上7点半我们可以坐在电视机前看我们气象卫星产生的云图来听讲解员进行天气预报。

以前资源卫星监测陆地,气象卫星监测大气,环境卫星监测陆地和大气,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不是太高。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对海洋、对海洋卫星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为此,我们国家已经发射了一系列海洋卫星。这些卫星会对海洋的初级生产力,比如海洋表面的一些叶绿素进行监测,对海洋的动力学进行监测,比如海浪、海风等等,包括对海洋灾害进行监测,所以海洋卫星这些年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中低分辨率的卫星不再满足于我们的城市建设、高速公路建设、一些大的工程项目的建设需求。因为中低分辨率的卫星对于该看的一些现象很难具备看到的能力,这时就需要我们发展研究高分辨率卫星系统,所以在2010年,我国开始启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计划,这是我们16个重大专项之一,它的目标就是计划到2020年建成我国自主的陆地大气和海洋观测系统。

目前,已经有4颗卫星被发射上天。这些高分辨率卫星可以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进行分析和监测。不仅我们广州的港口,三亚的凤凰港,海口的港口,我们都可以监测,而且事实上像科伦坡的港口、吉隆坡的港口,新加坡的港口,我们都具备了进行监测的能力。

具备了这样一些能力,对“一带一路”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卫星包括遥感卫星、导航卫星、地球物理卫星在内,可以不断地获取我们地球表面的和次地表的一些有用信息,所以进入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可以说全球无处不在的都有地球观察卫星在准实时或者实时地获取方方面面的地球表面信息。

不过,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地方或者信息不可能被我们的卫星监测到,所以就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就像我们“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造福于中国,更重要的是要造福于沿线国家,造福于全球。

所以,我们在技术上也是共享的。正是因为如此,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成了五站网系统。将来我们的卫星接收站可以遍布全球,对于全球数据我们都可以接收,可以为“一带一路”的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支持。

数字地球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刚才讲到的都是遥感卫星,现在介绍一下我国的导航卫星。根据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计划,到2020年的时候,将有35颗卫星被发射上天, 构成一个全球卫星网络,当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将和美国的GPS卫星、欧盟伽利略卫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相媲美。也就是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将屹立于世界之林,并和我们的遥感卫星和通讯卫星一起构成我国强大的对地观测能力。

在这些强大的对地观测能力的支持之下,我们进一步要做什么?就是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多年以前,我对数字地球的理解就是把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装进我的计算机。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卫星、利用其他数据,然后形成一个覆盖地球表面的数字系统,一个信息圈,来认识我们居住的地球。数字地球由一些大数据信息产品构成,比如说产品的类型包括陆地的、海洋的、大气的、城市的,然后时空尺度有全球的和区域的。陆地上包括植被、森林、叶绿素,海洋方面包括有海表温度、海表盐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溶胶,城市当中的城市用地,地面沉降等等,都是我们的数据产品。